高中数学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导学案(1)新人教A版必修1.doc

高中数学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导学案(1)新人教A版必修1.doc
高中数学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导学案(1)新人教A版必修1.doc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学习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

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2~ P 3,找出疑惑之处)

讨论:军训前学校通知: 8 月 15 日上午 8 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 . 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引入: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

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

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

集合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它还

渗透到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其术语的科技文章和科普读物中比比皆是,学习它可为参

阅一般科技读物和以后学习数学知识准备必要的条件.

二、新课导学

※ 探索新知

探究 1:考察几组对象:

① 1 ~ 20 以内所有的质数;

②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

③ 所有的锐角三角形;

④ x2 , 3x 2 , 5y3 x , x2 y2;

⑤东升高中高一级全体学生;

⑥方程 x2 3x 0 的所有实数根;

⑦隆成日用品厂2008 年 8 月生产的所有童车;

⑧ 2008 年 8 月,广东所有出生婴儿.

试回答:

各组对象分别是一些什么?有多少个对象?

新知 1: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 ),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set ) .

试试 1:探究 1 中①~⑧都能组成集合吗,元素分别是什么?

探究 2:“好心的人”与“ 1,2,1 ”是否构成集合?

新知 2:集合元素的特征

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是互异的,是无序的,即集合元素三特征.

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

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

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称这两个集合

.

试试 2:分析下列对象,能否构成集合,并指出元素: ① 不等 式 x 3 0 的解;

② 3 的倍数;

2

③ 方程 x 2 x 1 0 的解;

④ a , b , c , x , y , z ; ⑤ 最小的整数;

⑥ 周长为 10 cm 的三角形; ⑦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⑧ 全班每个学生的年龄; ⑨ 地球上的四大洋;

⑩ 地球的小河流 .

探究 3:实数能用字母表示,集合又如何表示呢?

新知 3:集合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的

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 示 .

如果 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 a 属于 (belong to) 集合 A ,记作: a ∈ A ; 如果 a 不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 a 不属于 (not belong to) 集合 ,记作:.

A

a A

试试 3: 设 B 表示“ 5 以内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则 5

B ,0.5 B , 0

B ,

- 1

B .

探究 4:常见的数 集有哪些,又如何表示呢?

新知 4:常见数集的表示

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 :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记作 N ;

正整数集:所有正整数的集合,记作 N *或 N +; 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 Z ;

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 Q ;

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 R. 试试 4:填∈或

:0

N ,0

R ,3.7 N ,3.7 Z , 3 Q , 3 2

R.

探究 5:探究 1 中①~⑧分别组成的集合,以及常见数集的语言表示等例子,都是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 . 这种方法语言文字上较为繁琐,能否找到一种简单的方法呢?

新知 5:列举法

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 } ”括起来,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

注意:不必考虑顺序 , “ , ”隔开; a 与 { a } 不同 .

试试 5:试试 2 中,哪些对象组成的集合能用列举法表示出来,试写出其表示

.

※ 典型例题

例 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 15 以内质数的集合;

2

1) 0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 集合;

② 方程 x(x ③ 一次函数 y x 与 y 2 x 1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

变式:用列举法表示“一次函数

y x 的图象与二次函数 y

x 2 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

合 .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①概念:集合与元素;属于与不属于;②集合中元素三特征;③常见数集及 表示;④列举

法 .

※ 知识拓展

集合论是德国著名数学家康托尔于

19 世纪末创立的 . 1874 年康托尔提出“集合”的概念:

把若干确 定的有区别的(不论是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合并起来,看作一个整体,就称为一 个集合,其中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 人们把康托尔于 1873 年 12 月 7 日给戴德金的信中 最早提出集合论思想的那一天定为集合论诞生日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时量: 5 分钟 满分: 10 分)计分: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个村子里的高个子组成一个集合

B .所有小正数组成一个集合

C .集合 {1,2,3,4,5} 和 {5,4,3,2,1 } 表示同一个集合

136

1

D . 1,0.5, , , , 这六个数能组成一个集合

2. 给出下列关系: ①

1

R ;② 2 Q ;③3N

;④

3 Q.

2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 .1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3. 直线 y 2x 1 与 y 轴的交点所组成的集合为() .

A. {0,1}

B. {(0,1)}

C.

1

,0} D.

1 { {(,0)}

2 2

4.设 A表示“中国所有省会城市”组成的集合,则:深圳A;广州A.(填∈或)

5. “方程 x 2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为____________. 3x 0

课后作业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小于 10 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2) 10 的所有正约数组成的集合;

(3)方程 x2 10x 0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

2.设 x∈R,集合A{3, x, x22x} .

(1)求元素x所应满足的条件;

(2)若 2 A,求实数x.

高中数学选修2-2导学案

高二数学导学案 §1.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导学案 【学习要求】 1.理解并掌握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2.会求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 3.能利用平均变化率解决或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从山坡的平缓与陡峭程度理解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也可以从图象上数形结合看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 【知识要点】 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已知函数y =f (x ),x 0,x 1是其定义域内不同的两点,记Δx = ,Δy =y 1-y 0=f (x 1)-f (x 0)= ,则当Δx ≠0时,商x x f x x f ?-?+) ()(00=____叫做函数y =f (x )在x 0到x 0+Δx 之间 的 . 2.函数y =f (x )的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Δy Δx =__________ 表示函数y =f (x )图象上过两点(x 1,f (x 1)),(x 2,f (x 2))的割线的 . 【问题探究】 在爬山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当山坡平缓时,步履轻盈;当山坡陡峭时,气喘吁吁.怎样用数学反映山坡的平缓与陡峭程度呢?下面我们用函数变化的观点来研究 这个问题. 探究点一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问题1 如何用数学反映曲线的“陡峭”程度? 问题2 什么是平均变化率,平均变化率有何作用? 例1 某婴儿从出生到第12个月的体重变化如图所示,试分别计算从出生到第3个月与第6个月到第12个月该婴儿体重的平均变化率. 问题3 平均变化率有什么几何意义? 跟踪训练1 如图是函数y =f (x )的图象,则: (1)函数f (x )在区间[-1,1]上的平均变化率为________; (2)函数f (x )在区间[0,2]上的平均变化率为________. 探究点二 求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例2 已知函数f (x )=x 2,分别计算f (x )在下列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 (1)[1,3];(2)[1,2];(3)[1,1.1];(4)[1,1.001]. 跟踪训练2 分别求函数f (x )=1-3x 在自变量x 从0变到1和从m 变到n (m ≠n )

高中数学程序框图,算法语言

基本算法语句 【基础知识】 1.输入、输出语句 输入语句INPUT 对应框图中表示输入的平行四边形框 输出语句PRINT 对应框图中表示输出的平行四边形框 2.赋值语句 格式为变量=表达式,对应框图中表示赋值的矩形框 3.条件语句一般有两种:IF—THEN语句;IF—THEN—ELSE语句.语句格式及对应框图如下.(1)IF—THEN—ELSE格式 当计算机执行这种形式的条件语句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THEN后的语句体1,否则执行ELSE后的语句体2. (2)IF—THEN格式 4.算法中的循环结构是由循环语句来实现的.对应于程序框图中的两种循环结构,一般程序设计语言中有当型(WHILE型)和直到型(UNTIL型)两种语句结构,即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 (1)WHILE语句 (2)UNTIL语句 5. ......................................巧是把题目中的算法语言依照上面的对应关系翻译成框图。 .....解决算法语言试题的基本技 ..温馨提示: 【例题分析】

考点一 输入、输出和赋值语句的应用 例1 分别写出下列语句描述的算法的输出结果: (1) a =5 b =3 c =(a +b )/2 d =c*c PRINT “d =”;d (2) a =1 b =2 c =a +b b =a +c -b PRINT “a =,b =,c =”;a ,b ,c 【解答】 (1)∵a =5,b =3,c =a +b 2 =4, ∴d =c 2=16,即输出d =16. (2)∵a =1,b =2,c =a +b ,∴c =3,又∵b =a +c -b , 即b =1+3-2=2,∴a =1,b =2,c =3, 即输出a =1,b =2,c =3. 练习1 请写出下面运算输出的结果__________. a =10 b =20 c =30 a = b b =c c =a PRINT “a =,b =,c =”;a ,b ,c 【解答】经过语句a =b ,b =c 后,b 的值赋给a ,c 的值赋给b ,即a =20,b =30,再经过语句c =a 后,a 的当前值20赋给c ,∴c =20.故输出结果a =20,b =30,c =20. 考点二 条件语句的应用 例2 阅读下面的程序,当分别输入x =2,x =1,x =0时,输出的y 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PUT “x =”;x IF x>1 THEN y =1/(x -1) ELSE IF x =1 THEN y =x^2 ELSE y =x^2+1/(x -1) END IF END IF PRINT y END 【解答】计算机执行这种形式的条件语句时,是首先对IF 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THEN 后的语句;如果条件不符合,则直接结束该条件语句,转而执行其他语句,嵌套时注意内外分层,避免逻辑混乱.

高中数学知识点完整结构图

高中数学知识点1 集合 123412n x A x B A B A B A n A ∈???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和不属于()()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与元素()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自然语言描述、特征性质描述)、图示法、区间法子集:若 ,则,即是的子集。、若集合中有个元素,则集合的子集有个, 注关系集合集合与集合{}00(2-1)23,,,,.4/n A A A B C A B B C A C A B A B x B x A A B A B A B A B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B B A A B ?????????? ????????????≠∈?????=???=∈∈?=??=??=???真子集有个。、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对于集合如果,且那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真子集:若且(即至少存在但),则是的真子集。集合相等:且 定义:且交集性质:,,,运算{}{},/()()()-()/()()()()()()U U U U U U U U A A B B A B A B A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A B B A A B A A B B A B A B B Card A B Card A Card B Card A B C A x x U x A A C A A C A A U C C A A C A B C A C B ????????=????=∈∈???=??=?=????????=???=+?=∈?=?=??==?=?,定义:或并集性质:,,,,, 定义:且补集性质:,,,, ()()()U U U C A B C A C B ????? ?? ?? ?? ?? ?????????? ???????? ??????????????????????? ?????????????????????=???????

(新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学案 统计导学案含答案

9.1随机抽样 考点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抽样调查 理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 样本、样本量、样本数据等概念 数学抽象 简单随机抽样 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简单随机 抽 样的两种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分层随机抽样 理解分层随机抽样的概念,并会解决相关 问题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 问题导学 预习教材P173-P187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量、样本数据的概念是什么? 2.什么叫简单随机抽样? 3.最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哪两种? 4.抽签法是如何操作的? 5.随机数法是如何操作的? 6.什么叫分层随机抽样? 7.分层随机抽样适用于什么情况? 8.分层随机抽样时,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是相等的吗? 9.获取数据的途径有哪些? 1.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1)对每一个调查对象都进行调查的方法,称为全面调查,又称普查W. (2)在一个调查中,我们把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调查对象称为个体W. (3)根据一定的目的,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的情况

作出估计和推断的调查方法,称为抽样调查W. (4)把从总体中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称为样本W. (5)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量W. (6)调查样本获得的变量值称为样本的观测数据,简称样本数据. 2.简单随机抽样 (1)有放回简单随机抽样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 (N 为正整数)个个体,从中逐个抽取n (1≤n

高中数学知识点体系框架超全超完美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整合 函数与方程区间建立函数模型 抽象函数复合函数分段函数求根法、二分法、图象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单调性:同增异减赋值法,典型的函数 零点函数的应用 A 中元素在 B 中都有唯一的象;可一对一(一一映射),也可多对一,但不可一对多 函数的基本性质 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对称性 最值 1.求单调区间:定义法、导数法、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单调性:同增异减。 1.先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看f (-x )=f (x )还是-f (x ). 2.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x =0有意义,则f (0)=0. 3.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之也成立。 f (x +T)=f (x );周期为T 的奇函数有:f (T)=f (T/2)= f (0)=0.二次函数、基本不等式,对勾函数、三角函数有界性、线性规划、导数、利用单调性、数形结合等。 函数的概念 定义 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 表示三要素使解析式有意义及实际意义 常用换元法求解析式 观察法、判别式法、分离常数法、单调性法、最值法、重要不等式、三角法、图象法、线性规划等 定义域 对应关系值域 函数常见的几种变换平移变换、对称变换翻折变换、伸缩变换 基本初等函数正(反)比例函数、一次(二次)函数幂函数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 定义、图象、性质和应用 函数 映 射 第二部分映射、函数、导数、定积分与微积分 退出 上一页 第二部分映射、函数、导数、定积分与微积分 导数 导数概念函数的平均变化率运动的平均速度曲线的割线的斜率 函数的瞬时变化率运动的瞬时速度曲线的切线的斜率 ()()的区别 与0x f x f ' '0 t t t v a S v ==,() 0' x f k =导数概念 基本初等函数求导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ln 1ln ln 1 log sin cos cos sin 0''' ' 1' 'x x x x a n n e e a a a x x a x x x x x x nx x c c ==== -====-;;;;;;; 为常数()()()()[]()() ()()[]()()()()()()()()()()()[]2)3()2()1(x g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 ? ????+=?±=±是可导的,则有:,设()()[]()() x u u f x g f ' ' ' ?=1.极值点的导数为0,但导数为0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2.闭区间一定有最值,开区间不一定有最值。导数应用函数的单调性研究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曲线的切线变速运动的速度生活中最优化问题 ()()()(). 00''在该区间递减在该区间递增,x f x f x f x f ?1.曲线上某点处切线,只有一条;2.过某点的曲线的切线不一定只一条,要设切点坐标。 一般步骤:1.建模,列关系式;2.求导数,解导数方程;3.比较区间端点函数值与极值,找到最大(最小)值。 定 积分与微积分 定积分概念 定理应用 性质定理含意微积分基本 定理 曲边梯形的面积变力所做的功 ()的极限 和式i n i i x f ?∑-=1 1 ξ定义及几何意义 1.用定义求: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 2.用公式。 ()()()()[]()()()()()()()() c b a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g dx x f dx x g x f dx x f k dx x kf c b b a c a a b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 .;;;()()()()()() 莱布尼兹公式牛顿则若--==?a F b F dx x f x f x F b a ,'1.求平面图形面积;2.在物理中的应用(1)求变速运动的路程: (2)求变力所作的功; ()?=b a dx x F W ()dt t v s a b ?=

高中数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精编

高中数学必修二复习全册导学案

必修2 第一章 §2-1 柱、锥、台体性质及表面积、体积计 算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7,23-28完成下面填空1.棱柱、棱锥、棱台的本质特征 ⑴棱柱: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即底面),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即侧棱都). ⑵棱锥:①有一个面(即底面)是,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是 . ⑶棱台:①每条侧棱延长后交于同一点, ②两底面是平行且相似的多边形。 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本质特征 ⑴圆柱: . ⑵圆锥: . ⑶圆台: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 ②过轴的截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 ③母线长都相等,每条母线延长后都与轴交于同一点. (4)球: . 3.棱柱、棱锥、棱台的展开图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1)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 ①若干个小矩形拼成的一个, ②若干个, ③若干个 . (2)表面积及体积公式: 4.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5.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C)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叫棱柱。 (D)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 2.根据下列对于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8个面围成,其中两个面是互相平行且全等的六边形,其他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旋转180°形成的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图形。 3.五棱台的上下底面均是正五边形,边长分别是6cm和16cm,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侧棱长是13cm,求它的侧面面积。 4.一个气球的半径扩大a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强调(笔记): 【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 5.如图:右边长方体由左边的平面图形围成的是()(图在教材P8 T1 (3))

高中数学知识结构框图

高中数学知识结构框图必修一:第一章集合 集合含义与表示 基本关系 基本运算 列举法{a,b,c,…} 描述法{x|p(x)} 图象法 包含关系 相等关系 交集:A∩B={x|x∈A且x∈B} 并集:A∪B={x|x∈A或x∈B} 补集:{|} U C A x x U x A =∈? 且 韦恩图; 数轴 子集; 真子集 函数概念 定义域 对应关系 值域 表示 解析法 图象法 列表法 性质 单调性 定义 图象特征 最值 奇偶性 定义 图象特征:对称性 映射映射的概念上升或下降 第二章函数

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基本初等函数(Ⅰ) 指 数 与 指 数 函 数 指 数 根式n a 分数指数幂(0,,*,1) m n m n a a a m n N n =>∈> 无理数指数幂 运算性质 指 数 函 数 定义(0,1) x y a a a =>≠ 图象: “一撇或一捺”,过点(0,1).见教材P91 性质: 位于x轴上方,以x轴为渐近线 对 数 与 对 数 函 数 对 数 定义:x a N x a N = 若则叫以为底的对数 运算性质 对 数 函 数 定义:log(0,1) a y x a a =>≠ 图象:位于y轴右侧,以y轴为渐近线.见教材P103 性质:过点(1,0) log()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a a a a a a n a a M N M N M M N N M n M ?=+ =- = () () r s r s r s rs r r r a a a a a ab a b + = = = 幂 函 数 定义:y xα = 具体的五 个幂函数 2 3 1 2 1 y x y x y x y x y x- = = = = = 特征:过点(1,1), 当0 α>时在(0,) +∞ 上递增;当0 α<时, 在(0,) +∞上递减。 换底公式: log log(0,1,0,1,0) log c a c b b a a c c b a =>≠>≠> 图象:P109

高中数学《函数的表示法》导学案

1.2.2函数的表示法 第1课时函数的表示法 1.函数的表示法 (1)解析法:□1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图象法:□2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列表法:□3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对三种表示法的说明 (1)解析法:利用解析式表示函数的前提是变量间的对应关系明确,且利用解析法表示函数时要注意注明其定义域. (2)图象法: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离散的点. (3)列表法:采用列表法的前提是函数值对应清楚,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 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何一个函数都可以用列表法表示.() (2)任何一个函数都可以用解析法表示.() (3)函数的图象一定是定义区间上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 答案(1)×(2)×(3)× 2.做一做 (1)函数f(x)是一次函数,若f(1)=1,f(2)=2,则函数f(x)的解析式是________. (2)某教师将其1周课时节次列表如下: X(星期)12345

Y (节次) 2 4 5 3 1 从这个表中看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________,值域是________. (3)(教材改编P 23T 3)画出函数y =|x +2|的图象. 答案 (1)f (x )=x (2){1,2,3,4,5} {2,4,5,3,1} (3) 探究1 作函数的图象 例1 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求出其值域. (1)y =2 x ,x ∈[2,+∞); (2)y =x 2+2x ,x ∈[-2,2]. 解 (1)列表: x 2 3 4 5 … y 1 23 12 25 … 画图象,当x ∈[2,+∞)时,图象是反比例函数y =2 x 的一部分(图1),观察图象可知其值域为(0,1].

高中数学 必修三 4.程序框图的画法

中学教师课时教案 备课人授课时间 课题1.1.2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三) 课标要求1.掌握程序框图的概念;2.会用通用的图形符号表示算法; 3.掌握画程序框图的基本规则,能正确画出程序框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设计流程图来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 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理解掌握三种基本逻辑结构,能设计 简单的流程图。 技能目标 通过模仿、操作和探索,抽象出算法的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语 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算法实例,体会构造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欣赏数学美的能 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 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重点综合运用框图知识正确地画出程序框图难点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正确地画出程序框图。 教学过程及方法 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今天我们系 统学习程序框图的画法。 提出问题 (1)请大家回忆顺序结构,并用程序框图表示. (2)请大家回忆条件结构,并用程序框图表示. (3)请大家回忆循环结构,并用程序框图表示. (4)总结画程序框图的基本步骤. 讨论结果: (1)顺序结构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步骤组成的,这是任何一 个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框图略. (2)在一个算法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条件的判断,算法的流程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有不同的流向.条件结构就是处理这种 过程的结构.框图略. (3)在一些算法中要求重复执行同一操作的结构称为循环结 构.即从算法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重复执行某一处理 过程.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称为循环体. 循环结构有两种形式:当型循环结构和直到型循环结构. 框图略. (4)从前面的学习可以看出,设计一个算法的程序框图通常要 经过以下步骤:

高中数学导学案 等差数列

2.2 等差数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归纳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由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应用的实践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通过类比函数概念、性质、表达式得到对等差数列相应问题的研究。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之间的联系。 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四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女子举重奖项设置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推导。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在日常生活中,人口增长、教育贷款、存款利息等等这些大家以后会接触得比较多的实际计算问题,都需要用到有关数列的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就先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 [探索研究] 由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答案: (放投影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____,____,____,____,…… 2012年,在伦敦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 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理水库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c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 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寸期).例如,按活期

高中数学导学案

§3.1.2 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一) 班级:二年级 组名:数学 设计人: 审核人: 领导审批: 学习目标 1. 掌握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律,能进行简单的代数式化简; 2. 理解共线向量定理和共面向量定理及它们的推论; 3. 能用空间向量的运算意义及运算律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中的问题. P 86~ P 87,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化简:⑴ 5(32a b - )+4(23b a - ); ⑵ ()()63a b c a b c -+--+- . 2:在平面上,什么叫做两个向量平行? 在平面上有两个向量,a b ,若b 是非零向量,则a 与b 平行的充要条件 学习探究(由学生完成) 问题:空间任意两个向量有几种位置关系?如何判定它们的位置关 系? 新知:空间向量的共线: 1. 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 所在的直线互相 或 ,则这些向量叫共线向量,也叫平行向量. 2. 空间向量共线: 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b (0b ≠ ), //a b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 实数λ,使得 推论:如图,l 为经过已知点A 且平行于已知非零向量的直线,对空间的任意一点O ,点P 在直线l 上的充要条件是 反思:充分理解两个向量,a b 共线向量的充要条件中的0b ≠ ,注意零向 量与任何向量共线. 知识应用:已知5,28,AB a b BC a b =+=-+ ()3CD a b =- ,求证: A,B,C 三点共线. 精讲例题 例1 已知直线AB ,点O 是直线AB 外一点,若O P xO A yO B =+ ,且x +y =1, 试判断A,B,P 三点是否共线?

变式:已知A,B,P 三点共线,点O 是直线AB 外一点,若12 O P O A tO B =+ , 那么t = 例2 已知平行六面体''''ABC D A B C D -,点M 是棱AA ' 的中点,点G 在 对角线A ' C 上,且CG:GA ' =2:1,设CD =a ,' ,CB b CC c == ,试用向量,,a b c 表示向量' ,,,C A C A C M C G . 变式1:已知长方体''''ABC D A B C D -,M 是对角线AC ' 中点,化简下列 表达式:⑴ ' AA CB - ;⑵ '''''AB B C C D ++ ⑶ ' 111222 AD AB A A +- 变式2:如图,已知,,A B C 不共线,从平面ABC 外任一点O ,作出点,,,P Q R S ,使得: ⑴22OP OA AB AC =++ ⑵32O Q O A AB AC =-- ⑶32OR OA AB AC =+- ⑷ 23OS OA AB AC =+- . 小结(由学生完成)空间向量的化简与平面向量的化简一样,加法注意向量的首尾相接,减法注意向量要共起点,并且要注意向量的方向. ※ 动手试试(由学生完成) 练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量a 与非零向量b 共线,b 与c 共线,则a 与c 共线; B. 任意两个共线向量不一定是共线向量; C. 任意两个共线向量相等; D. 若向量a 与b 共线,则a b λ= . 2. 已知32,(1)8a m n b x m n =-=++ ,0a ≠ ,若//a b ,求实数.x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法则及它们的运算律; 2. 空间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及推论. 知识拓展 平面向量仅限于研究平面图形在它所在的平面内的平移,而空间向量研究的是空间的平移,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指“将图形上所有点沿相同的方向移动相同的长度”,空间的平移包含平面的平移.

高中数学知识结构图(理科)

高中数学知识结构图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集合集合的性质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解析法 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列表法 图像法 定义域 函数的三要素对应关系 值域 单调性 奇偶性 函数的性质周期性 极值 最值一次、二次函数 反比例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图像、性质和应用函数函数的分类幂函数 复合函数三角函数 分段函数 函数图像及其变换平移、对称、翻折和伸缩变换 概念 反函数存在条件 与原函数的关系 函数与方程函数的零点对应方程的解 函数的应用建立函数模型 任意角弧度制与三角函数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 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中的公式和角、差角公式 二倍角公式与半角公式 三角函数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 正弦函数三要素 三角函数余弦函数性质 正切函数图像及其变换 正弦定理 解三角形余弦定理 三角形面积

柱体结构 椎体 空间几何体台体三视图和直观图 球体 简单组合体表面积与体积 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点、直线、平面的关系直线、平面平行的性质和判定 直线、平面垂直的性质和判定立体几何点到点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空间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 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异面直线形成的角 空间的角直线与平面形成的角 倾斜角、斜率和截距 点斜式 斜截式 直线直线与方程两点式 截距式 一般式 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的条件 圆与方程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 几何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解析几何 圆锥曲线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 双曲线性质 离心率 点到点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平面距离点到圆的距离 两平行线的距离 直线到圆的距离 相离圆的距离 对称问题中心对称关于点对称 轴对称关于直线对称 平面向量概念 向量加减法 向量运算向量的数乘 向量的数量积 空间向量几何意义及应用

高中数学框图

框图 教学目的:巩固本章节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结构图一般由构成系统的和表达各要素之间构成.连线通常按照、的方向(方向箭头按照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要素的或 2.在表达逻辑先后关系的结构图中从上至下反映的是要素之间的,从属关系通常是“”形结构,然而有时也经常出现一些“”形结构.在组织结构图中一般都呈“”形结构,这种图直观,易于理解.被应用很多领域. 【例1 :某班有 50 名学生,现将某科的成绩分为三个等级, 80 一 100 分为 A , 60 一79 分为 B , 60 分以下为 C ,试设计一程序框图来表示输出每一个学生成绩等级.解析:学生成绩的三个等级由是否小于等于 60 分的和是否小于等于 79 分这两个条件控制,因此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来设计框图,即判断框的选择问题,还应注意将全部学生的相应成绩等级全部显示.答案:依题意设计以下程序框图: 启示:该题也可以先用判断条件“是否小于等于 79 分”先行判断,再根据“是否小于等于 60 分”,从而将成绩分成三个等级. 【例 2 ]某工厂加工某种零件有三道工序:粗加工、返修加工和精加工.每道工序完成时,都要对产品进行检验.粗加工的合格品进人精加工,不合格品进人返修加工;返修加工的合格品进人精加工,不合格品作为废品处理;精加工的合格品为成品,不合格品为废品. ( 1 )用流程图表示这个零件的加工过程. ( 2 )一件成品在哪几个环节可导致废品产生.解析:( l )本题是一个工序流程图,分为三道工序:粗加工、返修加工和精加工,在每道工序完成时须检 验,即有一个判断环节. ( 2 )导致废品出现的环节在于检验工序,即判断是否合格.答案:( l )按照工序要求,可以画出下面的工序流程图: ( 2 )产品在返修加工和精加工可导致废品,这两道工序检验不合格则即成废品.而粗加工检验环节,若不合格则可以返修加工.启示:工序流程图是描述工农业生产过程的流程图,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有时常见判断、循环等环节,依具体问题加以分析,主要线索是生产的工序.本题中废品的产生在于返修加工和精加工.最初的粗加工检验,若不合格则加以返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全册精品导学案

高中数学必修导学案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导学自已复习课本必修2的P2页至P4页,用红色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完成探究题,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问题导学及小试牛刀找出的疑惑点,课上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 感受空间实物及模型,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4.理解多面体的有关概念;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 5.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畏劳苦,敢于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重点难点】重点是棱柱、棱锥、棱台结构特征.难点是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 一【问题导学】 探索新知 探究1:几何体的相关概念 (1)预习课本第2页的观察部分,试着将所给出的16幅图片进行

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 (2)空间几何体的概念: (3 探究2新知1: (1)多面体:(2)多面体的面:(3)多面体的棱:(4 指出右侧几何体的面、棱、顶点 探究2:旋转体的相关概念 新知2: 旋转体 旋转体的轴 探究31、 棱柱: 2、棱柱的分类: (1)按侧棱及底面垂直及否,分为: (2)按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分为: 注: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 3、棱柱的表示: 4、补充:平行六面体——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 探究41、棱锥:

2、棱锥的分类: 注:如果一个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这样的棱锥是正棱锥. 3、棱锥的表示: 探究5:(三)棱台 1、棱台: 2、棱台的分类: 3、棱台的表示: 二【小试牛刀】 1. 一个多边形沿不平行于矩形所在平面的方向平移一段距离可以形成(). A.棱锥 B.棱柱 C.平面 D.长方体 2. 棱台不具有的性质是(). A.两底面相似 B.侧面都是梯形 C.侧棱都相等 D.侧棱延长后都交于一点 三【合作、探究、展示】 例1、根据右边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长方体模型,有多少对平行平面?能作为 棱柱底面的有多少对? (2) 如右图,长方体'''' 中被截去一部 ABCD A B C D 分,其中'' EH A D。问剩下的几何体是什么?截 //

高中数学学案制作格式标准

学案样板模式 1.页面设置:纸张B5长25.7,宽18.2 ,页边距上下均是 2.54 , 左右均是3.17 2.设置页眉、页脚如下面例子,请根据内容写清楚归属第几册书 3.注意居中插入页码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

新课按下列格式规范: 1.2.1排列 (小四宋体加粗居中) 【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情景设置】 【导学求思】 【范例剖析】 (小标题:五号宋体加粗) 【双基测评】 (标题下的内容:五号宋体) 【能力培养】 【课后作业】 习题课按下列格式规范: 1.2.1排列 (小四宋体加粗居中) 【复习目标】 【方法介绍】 (小标题:五号宋体加粗) 【典型例题】 (标题下的内容:五号宋体) 【巩固练习】 复习课按下列格式规范: 1.2.1排列(小四宋体加粗居中)【知识系统】 【经典例题】(小标题:五号宋体加粗) 【运用导练】 (标题下的内容:五号宋体) 【自我反思】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课标要求】 1.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高中数学课程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对象,并能在自然语言、图型语言、集合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发展运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2.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3.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知识要点】 元素:一般的,我们把____________统称为元素; 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___-叫做集合。 集合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________; 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__________ 4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____; 正整数集,记作_______; 整数集,记作________; 有理数集,记作________; 实数集,记作_________。 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_________,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_________表示集合的方法。 【情景设置】 在小学和初中时,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比如说,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自然数的集合等,你还能说说我们还接触过哪些集合吗?那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第二页的内容。 【导学求思】 1、你能从教材给出的8个例子中自己总结出集合和元素的概念吗? 2、那我们来判断一下下列情况能不能构成集合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我校高一全体学生; (5)著名的数学家; 3、同学们,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我想描述张三同学是不是我班的一员,

高中数学知识点完整结构图71750

高中数学知识点完整结 构图71750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数学知识点1 集合 123412n x A x B A B A B A n A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和不属于()()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与元素()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自然语言描述、特征性质描述)、图示法、区间法子集:若 ,则,即是的子集。、若集合中有个元素,则集合的子集有个, 注关系集合集合与集合{}00(2-1)23,,,,.4/n A A A B C A B B C A C A B A B x B x A A B A B A B A B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B B A A B ??????????????????????≠∈?????=???=∈∈?=??=??=???真子集有个。、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对于集合如果,且那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真子集:若且(即至少存在但),则是的真子集。集合相等:且 定义:且交集性质:,,,运算{}{},/()()()-()/()()()()()()U U U U U U U U A A B B A B A B A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A B B A A B A A B B A B A B B Card A B Card A Card B Card A B C A x x U x A A C A A C A A U C C A A C A B C A C B ????????=????=∈∈???=??=?=????????=???=+?=∈?=?=??==?=?,定义:或并集性质:,,,,, 定义:且补集性质:,,,, ()()()U U U C A B C A C B ???????????????????????????????????????????????????????????????????????????=???????

高中数学导学案模板

椭圆几何性质学案 1.掌握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 2.感受运用方程研究曲线几何性质的思想方法; 一、课前准备 与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相对比,椭圆标准方程22 221(0)x y a b a b +=>>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椭圆的几何性质 阅读课本第43页至第45页,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椭圆的范围是指椭圆的标准方程22 221(0)x y a b a b +=>>中x,y 的范围,可以用哪些方 法推导? 问题2:借助椭圆的图形容易发现椭圆的对称性,能否借助标准方程用代数方法推导? 问题3:椭圆的顶点是最左或最右边的点吗? 问题4: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板的F 1和F 2两点,当绳长大于F 1和F 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若细绳的长度固定不变,将焦距分别增大和缩小,想象椭圆的“扁”的程度的变化规律。 问题5:在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令2 22b c a =-能使方程简单整齐,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 典型例题 例1.求椭圆 19 252 2=+y x 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坐标,并画出这个椭圆的简图。 例2.过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经过点P(-3,0),Q(0,-2); (2)长轴长等于20,离心率等于5 3; (3)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长轴是短轴的三倍,且椭圆经过点 P (3,0),求椭圆的方程。 ※ 动手试试 1.将圆42 2 =+y x 上的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一半,求所的曲线的方程,并说明它是什么曲线? 2.在下列方程所表示的曲线中,关于x 轴、y 轴都对称的是( ) A.y x 42 = B. 022 =++y xy x C. x y x 542 2 =- D. 492 2 =+y x 3、在下列每组椭圆中,哪一个更接近于圆? ①9x 2 +y 2 =36与 1121622=+y x ; ②x 2+9y 2 =36与110 622=+y x 4.已知椭圆的长轴A 1A 2和短轴B 1B 2,怎样确定椭圆焦点的位置? 的方程。 5.已知椭圆142 2=+m y x 的离心率为23,则=m ________________。 6.椭圆的焦距、短轴长、长轴长成等差数列,则离心率=e ________________。 7、若椭圆的焦距长等于它的短轴长,则其离心率为 。 8、若椭圆的两个焦点及一个短轴端点构成正三角形,则其离心率为 。 9、若椭圆的 的两个焦点把长轴分成三等分,则其离心率为 。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C. 一般 D. 较差 教材46页

高中数学《流程图》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流程图》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流程图》优秀教案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下面就是整理的有关高中数学《流程图》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2《流程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体会流程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通过框图理解某件事情的处理过程. 2.在使用流程图过程中,发展学生条理性思考与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流程图 【难点】数学建模 教学过程 【引入】 例1按照下面的流程图操作,将得到怎样的数集? 9+(5+2)=9+7=16, 16+7+2)=16+9=25, 25+(9+2)=25+11=36, 36+(11+2)=36+13=49, 49+(13+2)=49+15=64, 64+(15+2)=64+17=81,

81+(17+2)=81+19=100. 这样,可以得到数集{1,4,9,16,25,36,49,64,81,100}. 我们知道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数学建模的过程可以用下图所示的流程图来表示: 【实际操作】 以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为例来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 (1)实际情景: 在18世纪的东普鲁士,有一个叫哥尼斯堡的城市.城中有一条河,河中有两个小岛,河上架有七座桥,把小岛和两岸都连结起来. (2)提出问题: 人们常常从桥上走过,于是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想法:能不能一次走遍七座桥,而在每座桥上只经过一次呢? 尽管人人绞尽脑汁,谁也找不出一条这样的路线来. (3)建立数学模型: 1736年,这事传到了瑞士大数学家欧拉的耳里,他立刻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动手研究起来.作为一个数学家,他的研究方法和一般人不同,他没有到桥上去走走,而是将具体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模型. 欧拉用点代表两岸和小岛,用线代表桥,于是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能否一笔画出图中的网络图形,即一笔画问题,所谓一笔画,通俗的说,就是笔不离开纸面,能不重复的画出网络图形中的每一条线. (4)得到数学结果: 在一笔画问题中,如果一个点不是起点和终点,那么有一条走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