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初中物理八下优化设计课后习题Word版单元检测1

2019初中物理八下优化设计课后习题Word版单元检测1
2019初中物理八下优化设计课后习题Word版单元检测1

单元检测一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为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小明做了一些测量,其中记录错误的是()

A.体重50 kg

B.身高160 m

C.体温37 ℃

D.1 min心跳75次

答案B

解析一个中学生的体重一般在50 kg左右,故A正确;一个人的身高约是160 cm,故B错误;一个人正常的体温是37 ℃,故C正确;一个人每分钟的心跳大约在65~75次之间,故D正确。

2.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选项A中小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说明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正确的选项是A。

3.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下列措施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A.在学校周围植树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教室安装隔音玻璃

D.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答案B

4.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A.135 m/s

B.168.75 m/s

C.2.25 m/s

D.2.81 m/s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整个路程s=1 350 m,时间t=10 min=600 s,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2.25 m/s,故正确的选项为C。

5.(2019·四川广安中考)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大

B.医院里检查身体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C.弹琴时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主要是为了改变音色

D.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B

解析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声速减小,故A错误;医院里检查身体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故B正确;当用手指控制琴弦时,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频率就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C错误;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6.(2019·四川乐山中考)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答案B

解析开凿隧道时,利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方向,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A不符合题意;用凸面镜扩

大视野,属于光的反射现象,B符合题意;放大镜使光会聚,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手影也是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

7.小美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像中的DE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B. 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

C.水的凝固点是0 ℃

D. 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内能不变

答案C

解析图像中AB段表示冰吸热升温,而BC段才是冰的熔化过程,故A选项错误;AB、CD段物质在吸热,BC是冰的熔化过程、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都要吸热,故B选项错误;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冰熔化时温度一直保持在0 ℃,说明冰是晶体,其液态是水,水的凝固点是0 ℃,故C选项正确;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不断吸热,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加,故D选项错误。

8.(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炎炎夏日,洒了水的地面和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过一会儿就变干了;烧开着的水,过一会儿就变少了。关于这两种热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前者是汽化吸热,后者也是汽化吸热

B.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C.前者是熔化吸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D.前者是凝固放热,后者是液化放热

答案A

解析洒了水的地面和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过一会儿就变干了,是水吸收热量蒸发成水蒸气了;烧开着的水,过一会儿就变少了,是水吸收热量沸腾变成水蒸气了。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的光学仪器是()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显微镜

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烛焰在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的位置,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一原理可制成照相机。故正确的选项是B。

10.(2019·四川成都中考)如图所示,成都锦江之上,夜色中的安顺廊桥流光溢彩,让游人流连忘返。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张能看到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入空气,再进入小张的眼睛

B.小郑取下近视眼镜,看到廊桥变模糊了,是因为廊桥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

C.小陈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廊桥,看到了廊桥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

D.小李用手指组成方框“取景”,方框离眼睛越远,“取景”范围越小,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答案A

解析小张看到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桥反射的光经水面反射,进入小张的眼睛,故A错误;小郑取下近视眼镜,看到廊桥变模糊了,是因为小郑近视,晶状体太厚,廊桥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故B正确;小陈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廊桥,放大镜是凸透镜,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看到的廊桥的倒立的像是实像,故C正确;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当眼睛远离方框时,看到外面的景物范围逐渐变小,方框离眼睛越远,“取景”范围越小,故D正确。

11.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都可能会出现小水珠。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答案B

12.小明和小华在窗边用凸透镜贴近报纸看文字,看到了文字的像,在移动凸透镜时,意外地发现在报纸上出现了窗外景物的像,如图所示,两次所成的像相对于原来被观察的物体,对比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三个方面,它们()

A.有一个方面相同,两个方面不同

B.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

C.三个方面都相同

D.三个方面都不同

答案D

二、填空题(本题每空1分,共20分)

13.(1)如图所示,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cm,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cm。

(2)图丙中机械停表的示数是s。

答案(1)4.8(4.6或4.7)4.70(或4.71)(2)32

解析(1)题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读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0.1 cm,铅笔的起始端与2 cm刻度线对齐,末端在6 cm刻度线与7 cm刻度线之间且靠近7 cm刻度线,所以题图甲中所示的铅笔的长度为6.8 cm-2.0 cm=4.8 cm,题图乙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 cm,读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

值的下一位,即0.01 cm,铅笔的起始端与2.00 cm刻度线对齐,末端与6.70 cm刻度线对齐,所以题图乙所示的铅笔的长度为6.70 cm-2.00 cm=4.70 cm。(2)由题图丙知,停表秒针的1个小格是0.1 s,分针在0与1之间且超过半刻度线,由此可以确定秒针指示的是32 s刻度线,即停表的示数是32 s。

14.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如图所示。请你观察: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判断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得快。由于兔子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物理学中用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程度。

答案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速度

解析开始比赛后,“观众”看到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得快,说明了在相同的时间内,兔子通过的路程要大于乌龟通过的路程,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得出的结论。而“裁判员”判定最终乌龟获胜,是根据跑到终点时,乌龟用的时间较短,是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的时间得出的结论。在物理学中,一般根据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平均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15.甲、乙两辆车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当t=3 s时,甲、乙两车的速度之差等于m/s。

答案20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保持不变。t=3 s时,s甲=90 m,s乙=30 m,则

v甲==30 m/s

v乙==10 m/s

所以两车的速度差为

v甲-v乙=30 m/s-10 m/s=20 m/s。

16.夏天,小明买了一支冰棒,他有以下发现:(1)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上粘着许多“白花花的粉”;(2)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会冒出“白气”;(3)把冰棒放进玻璃杯,不一会儿,玻璃杯的外壁就出了“汗”;(4)再过一会儿,冰棒变成了“水”。以上四个发现中,物态变化名称相同的有(填序号),这种物态变化名称是。

答案(2)(3)液化

17.如图甲所示,蝙蝠靠发出发现昆虫。如图乙所示,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此现象可推理得出不能传声。

答案超声波真空

18.检查视力时平面镜、被测者和视力表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若平面镜距视力表3 m远,该视力表要求被测者在 5 m 远处,则人应坐在离视力表m远处。视力表上其中一个“E”字开口指向纸外,则被测者应向她的(选填“上方”“下方”“左方”或“右方”)指才正确。

答案1左方

解析平面镜距视力表3 m远,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距离也是3 m,所以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之间的距离是6 m,人和视力表像之间的距离是5 m,所以人和视力表之间的距离是6 m-5 m=1 m。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视力表上其中一个“E”字开口指向纸外,视力表像的“E”开口也指向纸外,所以被测者应指向她的左方。

19.如图所示,小天用图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请在下列空格中填写适当内容。

(1)左图中反射角是度。

(2)左图中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光束(选填“偏离”或“贴近”)法线。

(3)如右图所示,将纸板NOF向后折,在纸板NOF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束。这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答案(1)44(2)偏离(3)不能

20.光电鼠标在电脑中应用非常广泛,其原理就是利用光源照射鼠标垫表面,并通过鼠标垫将光反射到光学感应器(相当于光屏),如图所示。当鼠标移动时,感应器会连续接收鼠标垫表面所成的像,并利用数字信号来处理比较各个影像,以确定移动的距离和方向,产生结果传回计算机,而屏幕上的光标会根据这些结果来移动。图中光学感应器、凸透镜、光源等元件固定在鼠标内,当光源的光照射在粗糙的鼠标垫上时会发生反射。当鼠标平放在鼠标垫上时,凸透镜到鼠标垫的距离为 7 mm,光学感应器距凸透镜3 mm,则在光学感应器上成像。

答案漫倒立、缩小的实

解析由“光照射在粗糙的鼠标垫上”,可知发生了漫反射;由“凸透镜到鼠标垫的距离为7 mm,光学感应器距凸透镜3 mm”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1.小敏对眼球成像原理进行模拟实验。如图所示,将蜡烛放在A处时,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把此时凸透镜和光屏模拟成正常人眼球模型,光屏相当于眼球的。在原位置上,换一个凸透镜后,发现要将蜡烛移动到B处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凸透镜和光屏相当于模拟(选填“近”或“远”)视眼眼球。

答案视网膜远

解析(1)在该实验中,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眼球的视网膜。(2)由题图可知,要将蜡烛移动到B处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说明所换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减弱,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变弱,即折光能力变弱,此时凸透镜和光屏相当于模拟远视眼眼球。应戴会聚透镜即凸透镜矫正,使光线提前会聚。

三、作图题(本题共6分)

22.(2分)(2019·四川南充中考)如图所示,在舞蹈室的墙面上装有一块平面镜,王老师用一激光笔从S 点照向镜面,在地面上的P点看到一光斑,请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完成光路图。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S的像点S',连接S'P,与平面镜的交点即为入射点,再连接S与入射点,其连线为入射光线,连接P与入射点,其连线为反射光线。

23.(2分) 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作出AB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如图所示

24.(2分)(2019·四川自贡中考)有一点光源S,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与凸透镜的焦点F重合,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为a,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

(1)凸透镜的焦点F;

(2)点光源S的位置;

(3)光线a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1)因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与凸透镜的焦点F重合,所以反向延长光线a,与主光轴的交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F。

(2)画出像S'(F)的对称点,即为点光源S的位置。

(3)光线a过凸透镜的焦点,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8分)

25.(6分)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

(1)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甲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在第 6 min 该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另一个小组为了使物质更快受热,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你认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答案(1)0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固液共存状态(2)物质受热不均匀

解析(1)从题图甲中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 ℃不变,所以其熔点是0 ℃。在第6 min,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所以是固液共存态。(2)如题图乙物质放在试管中,上面的物质离热源太远,受热不均匀。

26.(6分)在做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的是(选填“A”或“B”)部分。

(2)当水的温度加热到9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几分钟。记录数据见下表。

时间/min01234567

温度/℃90949698989898

第1 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水的温度是℃,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3)请根据上表中数据在丙图中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像。

(4)撤掉酒精灯后,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原因是:。

答案(1)B(2)9298

(3)如图所示

(4)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对水继续加热

解析(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固定B的高度;(2)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 ℃,示数为92 ℃;由表格中数据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保持98 ℃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 ℃,在沸腾过程中温度虽然保持不变,但要不断吸热;(3)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连线作出水沸腾的图像;(4)撤掉酒精灯后,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对水继续加热。

27.(8分)小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5 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4 cm,小成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支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1)B蜡烛的“烛焰”高cm;

(2)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小成最好在(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3)小成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

(4)小成以5 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了2 s,B蜡烛应与A蜡烛相距

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答案(1)4(2)较暗(3)不可能(4)30

解析(1)蜡烛A烛焰高4 cm,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可知B蜡烛的“烛焰”高也是4 cm;(2)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3)因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小成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不可能被点燃;(4)小成以 5 cm/s 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了2 s,A蜡烛移动距离s=vt=5 cm/s×2 s=10 cm,则A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为5 cm+10 cm=15 cm;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等距,所以A蜡烛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5 cm,则B蜡烛应与A相距30 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28.(8分)小蕾同学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在图甲的基础上,你认为首先应该完成的操作是:;如图乙,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20 cm刻度线处,为了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你认为小蕾的具体操作过程是:。在上一步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填像的性质)的实像,该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答案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向左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倒立、放大投影仪(或幻灯机)

解析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将蜡烛置于20 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50 cm-20 cm=30 cm,大于2f,所以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处于f和2f之间,将光屏在60~70 cm之间移动,直到像清晰;在上一步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此时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根据光路可逆,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或幻灯机)。

五、计算题(本题共10分)

29.(4分)一小球以一定的速度从A点冲上斜面,用照相机每隔0.5 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1)小球由A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速度(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小球在A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答案(1)减小(2)0.4 m/s

解析(1)通过观察题图可知,时间相同,路程在减小,所以小球的速度在减小;

(2)AD段小球运动的时间t=0.5 s×3=1.5 s

小球的平均速度v==0.4 m/s。

30.(6分)小明同学从桂城乘车去南国桃园游玩,所乘车的速度计如图甲所示,他同时看见路边一个交通标志牌,如图乙所示。

(1)求该车的速度。

(2)该车以速度计上的速度行驶,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南国桃园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答案(1)60 km/h(2)0.15 h

解析(1)从图可以知道该车的行驶速度为

v车=60 km/h;

(2)“南国桃园9 km”表示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南国桃园的路程为s=9 km,

又v=

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南国桃园的时间

t==0.15 h。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