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公式大全全集万有引力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全集万有引力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全集万有引力

五、万有引力

1、开普勒三定律:

⑴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⑵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⑶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对T 1、T 2表示两个行星的公转周期,R 1、R 2表示两行星椭圆轨道的半长轴,则周期定律可表示为32

312221R R T T =

或k

T R =3

3,比值k 是与行星无关而只与太阳有关的恒量

【注意】:⑴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也适用于卫星,只不过此时k T

R =33

,比值k ’

由行星的质量所决定的另一恒量。

⑵行星的轨道都跟圆近似,因此计算时可以认为行星是做匀速圆周运动 ⑶开普勒定律是总结行星运动的观察结果而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律,它们每一条都

是经验定律,都是从观察行星运动所取得的资料中总结出来的。

例题:飞船沿半径为R 的圆周绕地球运动,其周期为T ,如果飞船要返回地面,可在轨道上的某一点A 处,将速率降低到适当数值,从而使飞船沿着以地心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动,椭圆和地球表面在B 点相切,如图所示,如果地球半径为R 0,求飞船由A 点到B 点所需要的时间。 解析:依开普勒第三定律知,飞船绕地球做圆周(半长轴和半短轴相等的特殊椭圆)运动时,其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周期的平方的比值,等于飞船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动时,其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周期平方和比值,飞船椭圆轨道的半长轴为

2

R R +,设飞船沿椭圆轨道运动的周期一、知识网络

二、

画龙点睛

概念

为T ',则有

2

3

02

3'8)(T R R T R +=

而飞船从A 点到B 点所需的时间为 t=

R

R R R T

R R T 24)(2'00+?

+= 2、万有引力定律:

⑴表述: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

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⑵公式:2

21r

M M G F = 其中M 1、M 2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 为两物体间的距离,G 为万有引力常量

⑶引力常量G :①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

②意义:它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的物体相距1m 时的相互作用

③G 的通常取值为G =6.67×10-11Nm 2/㎏2

⑷适用条件:①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间引力大小的计算。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远

大于每个物体的尺寸时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直接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 ②当两物体是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也可直接用公式计算,但式中的r 是指两球心间的距离

③当研究物体不能看成质点时,可以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每个质点与另一个物体的所有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求合力。

⑸地球上质量为m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可用mg =GMm/r 2

计算

⑹对万有引力定律的进一步理解 ①普遍性: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间的相互吸引力,它是自

然界的物体间的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②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符合牛顿第三定律 ③宏观性: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巨大的天体间或天体与物体间它

的存在才有宏观的物理意义。在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质量都非常小,粒子间的万有引力很不显著,万有引力可忽略不计 ⑺引力常量G 的测定: ①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②G 的值:利用控制变量法多次进行测量,得出万有引力常量G =6.67259×10-11Nm 2/kg 2

通常取6.67×10-11 Nm 2/kg 2

③测定引力常量的意义: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使得万有引力定律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可测定远离地球的一些天体的质量、平均密度等。如根据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可以测定地球的质量

1、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⑴天体质量的测定:

①天体(卫星)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在任何条件下总满足: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

规律

根据2

2

42T

r m r

Mm G π= 可求得天体的质量2

3

24GT r M π=

如果已知天体的半径R ,可进一步求得天体的密度2

3323333

423

24GT R GT r R GT r V

M

π

πππρ=

=

=

=(近地卫星R=r ) ②天体表面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所受到的重力

根据2

R

Mm G mg = 可得天体的质量:G

gR M 2

=

天体的密度RG g R G gR V

M ππρ4333

42

=

==

⑵地球上物体的重力:

①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存在两个效果:

A 、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是指向地轴的,提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B 、万有引力的另外一个分力才是物体所受的重力

所以物体的重力是随地理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同一物体在两极处重力最大,在赤道处重力最小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也是随地理纬度的变化而变化,g 在两极处最大,在赤道处最小 ②重力随高度变化而变化:2

0R Mm G

mg =

2

)(h R Mm G

h mg +=

02

)(

g h

R R h g += 例题:某星球自转周期为T ,在它的两极处用弹簧秤称得某物重W ,在赤道上称得该物重W ',求该星球的平均密度ρ。

解析:题目中弹簧秤称得物重W 与W ',实质上是弹簧秤的读数,即弹簧的弹力,在星球

的两极物体受星球的引力F W 引与弹簧秤的弹力作用,因该处的物体无圆运动,处于静止状态,有

2

R m

M G

W F ·引== ——————①

(其中M 为星球质量,m 为物体质量,R 为星球半径)又33

4R V M πρ

ρ·==,代入①式后整理得

GRm

W

πρ43=

——————②

在星球赤道处,物体受引力F W 引与弹簧秤的弹力的作用,'物体随星球自转做圆运动,所以

R T m W F 2

2

4π='-引 R T m

W W W F 2

24π='-∴=引又

2

2

4)(πT W W mR '-=

——————③

将③式代入②式,整理后得

)

(32W W GT W '-=

πρ

⑶天体上物体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 ① 天体上物体的重力:

2

R Mm G

mg =

天体表面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2

R

GM g = ②不同天体A 和B 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比:2

2

A

R B

R B M A M B g A g ?=

② 天体的质量:由2

R

Mm G mg = 可得天体的质量:G

gR M 2

=

进一步可得天体的密度RG g R G gR V

M ππρ4333

42=

==

例题:地核的体积约为整个地球体积的16%,地核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34%,经估算,地核的平均密度为 kg/m 3。 (结果取两位有效数字,R 地=6.4?106m ,G =6.7?1011

-N·m 2

/kg 2

)

解析:在本题中可利用常见的物理常数(如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地球半径等)进行运算,先求地球的密度,然后通过比例关系求出地核的密度。

由近地面物体所受重力可近似等于其所受万有引力,可得mg=G

2R

mM

,所以 M =G gR 2,所以地球 ρ=V M =RG g π43,所以地核的密度ρ/

=V

M 16.034.0=1.2×104

kg/m 3

点评:本题启发学生要抓住事物地主要属性和本质特征,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同时要

求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有深刻的理解,还要求学生掌握球体的体积公式。

例题:一组太空人乘太空穿梭机,去修理位于离地球表面6.0×105m 的圆形轨道上的哈勃太空望远镜H ,机组人员使穿梭机S 进入与H 相同的轨道并关闭推动火箭,而望远镜则在穿梭机前方数公里处,如图所示,设G 为引力常数,而M 为地球质量。(已知:地球半径为6.4×106m )

(1)在穿梭机内,一质量为70kg 的太空人的视重是多少?

(2)○

1计算轨道上的重力加速度的值。○2计算穿梭机在轨道上的速

率和周期。

(3)穿梭机须首先螺旋进入半径较小的轨道,才有较大的角速度追上前面的望远镜,用上题的结果判断穿梭机要进入较低轨道时应增加还是减小其原有速率,解释你的答案

解析:(1)在穿梭机内,一质量为70kg 的太空人的视重为0

(2)○

1因为mg '=G [Mm /(R +h )2],所以g '=GM /(R +h )2,其中R =6.4×106m,h =6.0×105m,g '=8.2m/s 2.○

2地球对穿梭机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Mm /(R +h )2=mv 2/(R +h ) 所以v =GM h R GM h R /)(2/)(4332+=+ππ T =

h

R GM

v h R +=+)

(2π (3)由G =r v m r

Mm 2

2=有v =r M ,因引力做正功,动能增加,低轨道环绕速度v 'r 大于原

轨道环绕速度v r ,又因为v =ωr ,v 'r >v r ,r 'ωr ,从而获得较大的角速度,则

可能赶上哈勃太空望远镜H 。

点评:物理学与自然和生活的联系是丰富多彩的,所以生活中一些常识、规律是命题者的素材,近几年的高考越来越来越强调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多留心现实生活,多关注生活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知识领域不断扩大。

⑷人造地球卫星

①对绕地球M 运行的人造卫星m ,经受力分析得:重力=万有引力=向心力,卫星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②由r v m r

Mm G 2

2

=得:r

r GM

v 1∝= 当r 最小时线速度最大gR R

gR R

GM

v ===

2

max

(第一宇宙速度7.9km/s )

由22

ωmr r

Mm G =得:3

13

r r GM

∝=

ω 当r 最小时角速度最大 由2)2(2

T

mr r

Mm G π

=得:33

24r GM

r T ∝=

π 当r 最小时周期最小g

R gR R T ππ22

3

24min ==

(卫星绕地球运动的最小周期约为84分钟左右)

例题:设想人类开发月球,不断把月球上的矿藏搬运到地球上,假定经过长时间开采后,地球仍可看作是均匀的球体,月球仍沿开采前的圆周轨道运动,则与开采前相比( )

A 、地球与月球间的万有引力将变大

B 、地球与月球间的万有引力将变小

C 、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将变长

D 、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将变短

解析:设开始时地球的质量为m 1,月球的质量为m 2两星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 0,开矿后地球的质量增加△m ,月球质量相应减少△m ,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变为F ,根据万有引力公式

F 0=

G 221R m m F =G 2

21))((R m m m m ?-?+=222122

1)(R m m m m G R m Gm ?+?--

上式中因m 1>m 2,后一项必大于零,由此可知F 0>F,故选项B 正确.

不论是开矿前还是开矿后,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都有万有引力提供,故开矿前

G

2

2

1R

m m =m 2v 02/R 又T 0=2πR /v 0 ∴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T 0=2π

1

Gm R 同理得出开矿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T =2π

)

(1m m G R

?+

因△m >0,故T 0>T ,所以D 选项正确 综合得正确选项为B 、D

点评:这是一道假设推理题,要求建立一个物理假象的模型,这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是高考趋势的发展方向。《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所给的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表达出来,论证推理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考查。

例题:太阳现正处于主序星演化阶段,它主要是由电子和1

1H 、

4

2

He 等原子核组成,

维持太阳辐射的是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核反应方程是2e+41

1H →4

2He +释放的核能,这些核能最后转化为辐射能。根据目前关于恒星变化的理论,若由于聚变反应而使太阳中的

11H

核数目从现有数减少10%,太阳将离开主序星阶段而转入红巨星的演化阶段,为了简化,

假定目前太阳全部由电子和 1

1H 核组成。

(1)为了研究太阳演化进程,需知道目前太阳的质量M ,已知地球半径R =6.4×106m , 地球质量m =6.0×1024kg ,日地中心的距离r=1.5×1011m, 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 =10m /s 2,1年约为3.2×107s ,试估算目前太阳的质量M 。

(2)已知质子质量m P =1.6726×10

-27

kg, 42He 质量m α=6.6458×10

-27

kg ,电子质量

m e =0.9×10-

30kg ,光速c =3×108m /s ,求每发生一次题中所述的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核能.

(3)又知地球上与太阳光垂直的每平方米截面上,每秒通过的太阳辐射能ω=1.35×103W/m 2,试估算太阳继续保持在主序星阶段还有多少年的寿命.(估算结果只要求一位有效数字)

解析:(1)由题中的条件估算太阳的质量M ,设T 为地球绕日心运动的周期,则由万有引力定律核牛顿运动定律可知:G

2

r

mM

=m (T π2)2r 。而又有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g =G 2R m 。即可解得M =m (T π2)2g

R r 23

。代入题中的数据得M =2×1030

㎏。 (2)根据质量亏损和质能方程,该核反应发生一次释放得核能为△E =(4m p +2m e -m α)c 2

=4.2×10

12

-J.

(3)根据题中的假定,在太阳继续保持在主序星阶段的时间内,发生题中所述的核聚变反应次数为N =

00104?p

m M

,因此,太阳总共辐射出的能量为E =N ·△E ,设太阳辐射

是各向同性的,则每秒内太阳向外放出的辐射能为ε=4πr 2ω,所以太阳继续保持在主序星的时间为t =

ε

E 。 故所以解得:t =1×1010年=1百亿年。

点评:本题是一道大型综合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这要求学生临场阅读,提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加工、处理,能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信息题在近几年高考题中呈上升趋势。 ⑸双星:

宇宙中往往会有相距较近,质量可以相比的两颗星球,它们离其它星球都较远,因此其它星球对它们的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将各自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固定点做同周期的匀速圆周运动。这种结构叫做双星。

①由于双星和该固定点总保持三点共线,所以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必相等,即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必相等,因此周期也必然相同。

②由于每颗星的向心力都是由双星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提供的。因此大小必然相等,由F=mr ω2可得m r 1∝,可得L m m m r L m m m r 21122121,+=+=,即固定点离质量大的星较近。

③列式时须注意:万有引力定律表达式中的r 表示双星间的距离,按题意应该是L ,而

向心力表达式中的r 表示它们各自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在本题中为r 1、r 2,千万不可混淆。

当我们只研究地球和太阳系统或地球和月亮系统时(其他星体对它们的万有引力相比而言都可以忽略不计),其实也是一个双星系统,只是中心星球的质量远大于环绕星球的质量,因此固定点几乎就在中心星球的球心。可以认为它是固定不动的。 2、宇宙速度

⑴卫星的绕行速度v

由r v m r

Mm G 2

2

=得:r

r GM

v 1∝=(式中M 为地球的质量,m 为人造卫星的质量,r 为卫星

运行的轨道半径)

①卫星与地心的距离r 越大,则v 越小 当r 最小时,r =R 时,线速度最大s

km gR R

gR R

GM v /9.72max

==

=

=

(第一宇宙速度7.9km/s )

②高轨道发射卫星比低轨道发射卫星困难。原因是高轨道发射卫星时火箭要克服地球对它引力做更多的功

⑵三种宇宙速度

①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 1=7.9km/s

a 、意义:它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备

的速度

b

方法一:由

r v m

r Mm G

2

2

=得:

s km s m R

GM r GM v /9.7/3

109.76

1037.624

1089.5111067.6=?=???-?=

==

方法二:r

v m

mg

2=

s

km s m gR gr v /9.7/3

109.78.961037.6=?=??=

==

c 、如果卫星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将落到地面而不能绕地球运转;等于这个速度卫星刚好能在地球表面附近作匀速圆周运动;如果大于7.9km/s ,而小于11.2km/s ,卫星将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地心就成为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 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s

km v v /2.11122

==

a 、意义:使卫星挣脱地球的引力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b 、如果人造天体的速度大于11.2km/s 而小于16.7km/s ,则它运行的轨道相对于太阳是椭圆,太阳就成为该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

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 3=16.7km/s

a 、意义:使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b 、如果人造天体具有这样的速度并沿着地球绕太阳的的公转方向发射时,就可以摆脱地球和太阳的引力的束缚而遨游太空了。

例题:已知物体从地球上的逃逸速度(第二宇宙速度)v 2=E E R GM /2,其中G 、M E 、R E 分别是引力常量、地球的质量和半径,已知G =6.67×10-11N ·m 2/kg 2,c =2.9979×108m/s 求下列问题:(1)逃逸的速度大于真空中光速的天体叫做黑洞,设某黑洞的质量等于太阳的质量M =1.98×1030kg ,求它的可能最大半径(这个半径叫Schwarzchild 半径);(2)在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内,物质的平均密度为10-27kg/m 3,如果认为我们的宇宙是这样一个均匀大球体,其密度使得它的逃逸速度大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 ,因此任何物体都不能脱离宇宙,问宇宙的半径至少多大?

解析:(1)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任何天体均存在其所对应的逃逸速度v 2= R GM /2 ,其中M 、R 为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对黑洞模型来说v 2>c ,所以R <

2

2c GM =2

830

11)

109979.2(1098.11067.62?????-=2.94×103m,即质量为1.98×1030kg 的黑洞的最大半径为2.94×103m.。

(2)把宇宙视为一普通天体,则其质量为M =ρ·V =ρ·3

4πR 3 其中R 为宇宙的半径,ρ为宇宙的密度,则宇宙所对应的逃逸速度为v 2=R

GM

2,由于宇宙密度使得逃逸速度大于光速c 即,v 2>c

则由以上三式可得R >G

c πρ832

=4.01×1026m ,合4.24×1010光年。

点评: 这是一道假设推理题,要求建立一个物理假象的模型,这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是高考趋势的发展方向。《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所给的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

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表达出来,论证推理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考查。

3、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

⑴发射速度:

所谓发射速度是指被发射物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时的初速度,并且一旦发射后就再无能量补充,被发射物仅依靠自己的初动能克服地球引力上升一定的高度,进入运动轨道。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若发射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只能“贴着”地面近地运行。如果要使人造卫星在距地面较高的轨道上运行,就必须使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⑵运行速度:是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当卫星“贴

着”地面运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根据r

GM v

/=

可知,人造卫星距地面越

高(即轨道半径r 越大),运行速度越小。实际上,由于人造卫星诉轨道半径都大于地球半径,所以卫星的实际运行速度一定小于发射速度。

⑶人造卫星诉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之间的大小关系:11.2km/s >v 发射≥7.9km/s >v 运行

4、人造卫星的轨道

⑴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一般为椭圆轨道,地球在其一个焦点上,此时卫星进入地面附近轨道(近地点)时速度v 满足:7.9km/s <v <11.2km/s 。

在中学阶段,我们将卫星的运行轨道视为圆轨道,此时的绕行速率v 满足:

s

km r

GM v /9.7≤=

⑵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平面必通过地球的中心,对于同步卫星,其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

5、地球的同步卫星(通讯卫星)

⑴同步卫星:相对地面静止,跟地球自转同步的卫星叫做同步卫星。 ⑵同步卫星的特点:

①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T (24小时),且从西向东运转(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角速度大小为

3600

242?=

πω(rad/s )

②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同心――保证万有引力全部用作向心力。如图所示,如果轨道平面在赤道平面正上方(或正下方),卫星

将在万有引力垂直地轴分量(Fcos φ)的作用下,绕地轴作圆周运动;同时在平行地轴的分量(Fsin φ)的作用下,在赤道平面上下振动。这样,就不可能与地球同步。

⑶定点高度――距地面h =35800(千米)

在ω一定的条件下,同步卫星的定点高度不具有任意性。根据

2)2)(

(2

)(2

)(T

h R m h R m h R Mm G

πω

+=+=+

所以定点高度为

358003

2

)/2(23

2

=-=-=R T g R R GM

h πω(千米)

⑷环绕速度――v=3.08(千米/秒)

在轨道半径一定的条件下,同步卫星的环绕速度也一定,且为

08

.32=+=

=

h

R g R r

GM v (千米/秒)

⑸变轨道发射--发射同步卫星,一般不采用普通卫星的直接发射方法,而是采用变轨道发射(如图)

首先,利用第一级火箭将卫星送到180~200千米的高空,然后依靠惯性进入圆停泊轨道(A )当到达赤道上空时,第二、三级火箭点火,卫星进入位于赤道平面内的椭圆转移轨道(B ),且轨道的远地点(D )为35800千米。当到达远地点时,卫星启动发动机,然后改变方向进入同步圆轨道(C )这种发射方法有两个优点:一是对火箭推力要求较低;二是发射场的位置不局限在赤道上。

8、人造卫星中的“超重”和“失重”

⑴发射人造卫星时,卫星尚未进入轨道的加速过程中,由于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或

加速度有竖直向上的分量),卫星内的物体处于超重状态。这种情况与加速上升电梯中物体的超重相同。

⑵卫星进入轨道后,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卫星的加速度等于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凡是工作原理与重力有关的仪器都不能正常使用。凡是与重力有关的实验,在卫星中都无法进行。

⑶【注意】①、人造卫星在运行时受地球给它的引力作用,所以不是一种平衡状态,“超

重”和“失重”是物体对支持物的作用力与它所受的重力(可近似认为等于万有引力)相比变大或变小的现象。 ②航天飞机或宇宙飞船在返回时,由于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加速度有竖直向上的分量),舱内的物体还是处于超重状态。

例题:地球同步卫星到地心的距离r 可由r 3

=

2

224πc b a 求出.已知式中a 的单位是m, b

的单位是s ,c 的单位是m /s 2,则( ).

A .a 是地球半径,b 是地球自转的周期,c 是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

B .a 是地球半径,b 是同步卫星绕地心运动的周期,c 是同步卫星的加速度

C .a 是赤道周长,b 是地球自转的周期,c 是同步卫星的加速度

D .a 是地球半径,b 是同步卫星绕地心运动的周期 , c 是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

解析: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的向心力可得G 2r

mM =m 224T πr,所以r 3=224πGMT ,其中M

为地球质量,T 为同步卫星绕地心运动的周期,也即地球自转的周期.对地球附近的卫星由G

2R

mM

=mg ,可知GM =gR 2,其中g 为地表附近重力加速度,R 为地球半径.由此可确定正确答案为A 、D 。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天体运动规律,并且要理解各个物理量。在天体运动中充当向心力的是天体间的万有引力,这一点始终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可找出解题思路,有时亦要用到球体积公式,将上述几式熟练变换,即可得到结果.要注意公式中R 的意义对不同表达式有所区别,因而应认真审题,不能混为一谈.

例题:2001年1 月20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同步卫星,其定点位置与东经980的经线在同一平面内,若把甘肃省嘉峪关处的经度和纬度近似取为东经980和北纬α=400,已知

地球半径R 、地球自转周期T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 (视为常量)和光速c ,试求该同步卫星发出的微波信号传到嘉峪关处的接收站所需的时间。(要求用题给的已知量的符号表示)。

解析:依题意可作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O 为地心,R 为地球半径,r 为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L 为嘉峪关到同步卫星的距离,α=400

设m 为卫星质量,M 为地球质量,ω为卫星绕地心转动的角速度。

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定律可得G 2

r

Mm

=m ω2r ○1 又ω=T

π

2 ○2 又由

2

r

GMm

=mg ,可得GM =gR 2 ○3 由图可知L =αcos 222rR R r -+ ○

4 ,所求时间t =L/c ○

5 由以上各式可解得t =c

gT R R R gT R αππcos )4(2)4(31

2

222

32222-+

点评:地球表面得附近物体的重力可近似等于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

2

R GMm

=mg 。物理学中几乎每一个重要的知识块,都与现代科技紧密相关,例如天体运动中的人造地球卫星与GPS 全球定位系统,电磁感应与磁悬浮列车,激光与全息技术等。学科内综合题主要是以中学物理主干知识的应用为目的,以高薪技术为问题情景而编制出的联系实际、富有新意的题目。这种题型在最近几年的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它既能考查学生对基本运行规律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临场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求学生对天体运动的规律应熟练掌握,灵活使用。

例题: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上,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 点,轨道2、3相切于P 点(如图所示),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B .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

C .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 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 点时的加速度

D .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 点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

解析:在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中,应明确轨道半径越大,速度越小,周期越长,角速度越小.而要想使卫星从低轨道上升至较高的轨道,则必须提供给卫星更多的动能.高轨道和低轨道上的动能差用于克服引力做功,卫星在运行过程中的加速度的值应该用G

2R

mM

=ma 来计算.注意题中P 点为2、3轨道的切点,Q 点为1、2轨道的切点,“相切’隐含着两轨道在切点有瞬时相同的轨道半径,则结合G 2R

mM =m R v 2=m ω2

R 。上述说法可

判断A 、C 错,B 、D 正确.

点评:这是一道信息迁移题,信息迁移题着重考查学生临场阅读、提取信息和进行信息

加工、处理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物理高考要求考查五种能力的集中体现。信息迁移题是近几年来物理高考试题中呈上升趋势的题型,分布在选择题、综合计算题和理科综合题中。

例题:可以发射一颗这样的人造地球卫星,使其圆轨道( )

A.与地球表面上某一纬度线(非赤道)是共面同心圆

B.与地球表面上某一经度线所决定的圆是共面同心圆

C.与地球表面上的赤道线是共面同心圆,且卫星相对地球表面是静止的

D,与地球表面上的赤道线是共面同心圆,但卫星相对地球表面是运动的

解析:发射卫星时,发射方向应与地球自转同向,可节省发射能量,因而卫星的转动方向不可能与地球身转方向垂直,故B错.又因为提供卫星向心力的万有引力应指向地心,故A错.只有C、D均有此可能性.

点评:在本题中特别要注意地球的自转,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某一经度所在的平面跟着旋转,在考虑绕地球运动时,特别要注意地球的自转所造成的影响,而这往往成为出题者的卖点。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总结大全资料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 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sin cos θθ+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1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 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②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 ; ③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角速度越小。 ④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 ,轨道半径越大,周期越大。 ⑤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 ,周期越大,轨道半径越大。 ⑥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2 r GM a = ,轨道半径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 ⑦地球或天体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变化:2 2)('h R GM r GM g +== 2 3 24GT r M π= r GM v =3 r GM = ωGM r T 3 24π= 3 2 2 4πGMT r =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高中物理有很多公式,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物理知识点需要总结,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物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公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s=aT2 {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表(精选课件)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表 高中物理常用公式 一。 力学 1。1 静力学 物理概念规律名称 公式 重力 G mg = 密度 ρ=m V 压强 p F S = 液体压强 p gh =ρ 胡克定律 F kx =(在弹性限度内) 万有引力定律 F G m m r =?122 互成角度的二力的 合成 F F F F F F F F 合= ++= ?+1222122122cos tan sin cos α θα α 正交分解法: F F F F F x y y x 合=+= 22tan α 力矩 M FL =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F 合=0或F F x y ==?? ?00 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M 合=0或M M 逆顺= 共面力的平衡 F M 合合,==00 1.2 运动学 物理概念规律名称 公式 匀速直线运动 s vt =

匀变速直线运动 v v at s v t at v v as s v v t t t t =+=+=+=+?002 20201 2 22 ,, 自由落体运动 v gt h gt v gh t t ===,1 222 2 竖直抛体运动 v v gt h v t gt t =±=±0021 2 , v v gh t 202 2=± 平抛运动 v v v gt x v t y gt x y ====00212 ,, 轨迹:y g v x =20 22 斜向上抛运动 v v v v gt x v t y v t gt x y ==-=?=?- 0000212 cos sin cos sin θθθθ 轨迹:y x g v x =?- tan cos θθ 2022 2 匀速圆周运动 ω?ππ ωω= =====??t f T v R a v R R 222 2, 轨迹:y R x = -22 平均速度 v s t = 匀变速直线运动 其他常用规律、公式 (1)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v v s t v v t t ===+2 02 (2)相邻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 都相等,即 ()s s s s aT a s s m n T m n 213222 -=-=== --…, (3)v 00=,从开始运动起的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等于从1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赤极g g >,高伟低纬g >g )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 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 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 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 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②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 2 3 24GT r M π=r GM v =

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版)

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汇编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 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 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sin cos θθ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1

高中物理公式总表(高中必背)

高中物理公式总表(高 中必背)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 高中物理公式总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 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F F F F COS 1222122++θ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角: tg α=F F F 212sin cos θ θ + )θ ) α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o 或∑F x =o ∑F y =o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 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G Mm R h m () +=2 V R h m R h m T R h 222 224()()()+=+=+ωπ b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 Mm R 2 g = G M R 2 c 、 第一宇宙速度 mg = m V R 2 V=R G M =gR 8、库仑力:F=K q q r 122 (适用条件) 9、 电场力:F=qE (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10、磁场力: (1) 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f=BqV (B ⊥V) 方向一左手定 (2) 安培力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F= BIL (B ⊥I ) 方向一左手定则 11、 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 ma 或者 ∑F x = m a x ∑F y = m a y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一性 12、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 t = V 0 + a t S = v o t +1 2 a t 2 几个重要推论: (1) V t 2 -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 O V t /2 V S /2 V t V t/ 2 =V V t 02+=s t A S a t B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s/2 = v v o t 22 2 + 匀速:V t/2 =V 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 t/2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 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α F 2 F F 1 θ

2017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详细大全

人教版高考复习——物理公式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定义式):t s v = ; 2、有用推论:as v v t 22 02 =-; 3、中间时刻速度:2 02 t t v v v v += =; 4、末速度:at v v t +=0; 5、中间位置速度:22 202 t s v v v +=; 6、位移:20021 2at t v t v v t v s t +=?+= ?=; 7、加速度:t v v a t 0 -={以0v 为正方向,a 与0v 同向(加速)0>a ;反向则0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 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 =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 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高中物理公式表

高中物理必修 1 公式1.平均速度: ① v s总 (通用)t总 ②v2v1v2(s1=s2时, v1、 v2为前半程、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v1v2 ③v v1v2(t1=t2时, v1、v2为前半段时间、后半段时间内的 2 平均速度) ④v v0v t (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 ⑤ v v t中(用于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2.匀变速直线运动: (1)基本公式 (知三求二 ) ① v t v 0at ②s v0 t1at 2 2 ③v t2 v022as ④s v0v t t 2 ⑤s v t t1at 2 2 (2)辅助公式 ①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 v02v t2 v s中2 ②逐差法:a s6 s5s4 s3 s2s1 9T 2 (3)比值公式 ①第N秒末的速度(v 0=0): vⅠ:vⅡ:vⅢ=1:2:3 ②第 N 秒内的位移( v0=0):sⅠ:sⅡ:sⅢ= 1:3:5 ③前 N 秒内的位移( v0=0):s1:s2:s3= 1:4:9 ④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s N-s N-1=aT2 ⑤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v0=0): t1 : t2 : t3 1 : ( 2 1) : ( 3 2 )3.力学公式: ①重力: G mg ②弹簧的弹力: F kx ③滑动摩擦力:f N f m 静摩擦力: 0 f 静 f m ,平衡时: f 静 F 动力 ④合力的范围:F1F2≤F合 ≤ F1F2 当F1=F2且夹角为 120°时: F1= F2= F 合 当F 1=F2 且夹角为θ时: F合2F1cos 2 ⑤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 下滑分力: G1=mgsin θ 垂直分力 ( 压力 ): G2=mgcosθ 4.牛顿第二定律: F ma ①光滑斜面上物体自由下滑时:a g sin ②粗糙斜面上物体匀速下滑的条件:tan ③一根连续的绳子上的拉力处处相等。 ④牛二定律的瞬时性: 弹簧、皮筋等软性物体的弹力不能突变, 桌面、绳子等硬性物体的弹力可以突变, 重力、电场力不能突变。 ⑤连接体问题:下图中无论地面是否有摩擦力,中间绳子的拉力 均为:T m1F m2 m1 F m2 T T F m 1 m1m2 5.超重与失重: ①当加速度竖直向上或竖直分加速度向上时,物体超重: N m(g a) 或N m( g a y ) ②当加速度竖直向下或竖直分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失重: N m(g a) 或N m( g a y )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新版)-高一所有物理公式整理

高中物理公式汇编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 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 22 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角: tg = F F F 212sin cos θ θ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α F 2 F F 1 θ

(完整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力学 一、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 2≈10m/s 2,作用点在物体重心。 2,静摩擦力:0≤f 静≤≤f 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μN ,与物体运动或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是动摩擦因数,N 是正压力。 4,弹力:F = kx (胡克定律),x 为弹簧伸长量(m ),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N/m )。 5,力的合成与分解: ①两个力方向相同,F 合=F 1+F 2,方向与F 1、F 2同向 ②两个力方向相反,F 合=F 1-F 2,方向与F 1(F 1较大)同向 互成角度(0<θ<180o):θ增大→F 减少 θ减小→F 增大 θ=90o,F=2221F F +,F 的方向:tg φ= 1 2 F F 。 F 1=F 2,θ=60o,F=2F 1cos30o, F 与F 1,F 2的夹角均为30o,即φ=30o θ=120o,F=F 1=F 2,F 与F 1,F 2的夹角均为60o,即φ=60o 由以上讨论,合力既可能比任一个分力都大,也可能比任一个分力都小,它的大小依赖于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合力范围:(F 1-F 2)≤F ≤(F 1+F 2) 求 F 1、F 2两个共点力 的合力大小的公式(F1与F2夹角为θ): 二、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位移vt s =。平均速度t s v = 匀变速直线运动: 1、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22 1at t v s o + = 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at v v o t += 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as v v o t 22 2=-,适合不涉及时间时的计算公式。 4、平均速度t s v v v v t o t =+= =22 ,即为中间时刻的速度。 5、中间位移处的速度大小22 2 2t o s v v v +=,并且2 2t s v v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是个恒量,即 △s=s n+1 —s n =aT 2=恒量 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T 为等分时间间隔): ①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值为 v 1:v 2:v 3......:v n =1:2:3......:n ②1T 内、2T 内、3T 内……的位移之比为 s 1:s 2:s 3:……:s n =12:22:32……:n 2 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 S I :S II :S III :……:S n =1:3:5……:(2n-1) θ cos 2212221F F F F F ++=

高中物理公式汇总一览表(全)

物理公式一览表 一、力学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3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4、两个平衡条件: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F=km 1 m 2 /r 2 7、 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 ma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一性 8、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 t = V 0 + a t S = v o t +12 a t 2 几个重要推论: (1) V t 2 -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 ……n 2;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 ()21-:32-)……(n n --1) (6)自由落体:h =1/2gt 2 2gh =v t 2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W汇总)

2F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kx F =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mg G =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3、求 、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或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说明: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a 、摩擦力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牛顿第二定律: ma F =合 或者 x ma F =合x y y ma F =合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一性 ☆7、匀变速直线运动: N F f μ= 0=合F 0=合x F 0 =合y F 1F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动力学(运动与力) 五、振动与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六、功与能(功就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七、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八、气体的性质 九、电场 十、恒定电流 十一、磁场 十二、电磁感应 十三、电磁波 十四、光的本性(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十五、原子与原子核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 t2-V 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 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臵速度Vs/2=[(V o2+ V t2)/2]1/2 6、位移s=V平t=V o2+at2/2=(Vt+Vo) t /2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就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就是定义式,不就是决定式; (2)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与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书。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臵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完整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规律汇编表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 θ COS F F F F 212 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 F F F 212sin cos θθ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1

高中物理公式总表

新编 高中物理公式总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 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 F F F F COS 12 22 122++θ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角: F tg α= F F F 212sin cos θθ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o 或∑F x =o ∑F y =o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 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G M m R h m () +=2 V R h m R h m T R h 2 2 2 2 2 4() ()()+=+=+ωπ b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 M m R 2 g = G M R 2 c 、 第一宇宙速度 mg = m V R 2 V=gR GM R = / 8、库仑力:F=K q q r 122 (适用条件) 9、 电场力:F=qE (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10、磁场力: (1) 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f=BqV (B ⊥V) 方向一左手定 (2) 安培力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F= BIL (B ⊥I ) 方向一左手定则 11、 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 ma 或者 ∑F x = m a x ∑F y = m a y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一性 12、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 t = V 0 + a t S = v o t +12 a t 2 几个重要推论: (1) V t 2 -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 O V t /2 V S /2 V t V t/ 2 = V V t 02 += s t A S a t B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s/2 = v v o t 2 2 2 + 匀速:V t/2 =V 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 t/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