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用)

实验一 食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

电位滴定法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氨基酸有氨基及羧基两性基团,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中性内盐,利用氨基酸的两性作用,加入甲醛以固定氨基的碱性,使羧基显示出来酸性,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后定量,根据酸度计指示pH 值,控制终点。 实验试剂:

1、甲醛(36%):应不含有聚合物。

2、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 )=0.050mol/L] 实验仪器:

1、酸度计;

2、20mL 移液管;

3、10mL 微量滴定管;

4、100mL 容量瓶;

5、250mL 烧杯;

6、磁力搅拌器; 实验步骤:

1、吸取5mL 试样,置于100mL 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混匀,备用。

2、吸取上述稀释液20.00mL V 3置于200mL 烧杯中,加水60mL 水,插入电极,开动磁力搅拌器,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0.050mol/L]滴定至酸度计指示pH8.2,记录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 )=0.050mol/L]的毫升数,(可计算总酸含量)。(使中性内盐分离成为氨基酸)

3、向上述溶液中准确加入10.0mL 甲醛溶液,混匀。再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 )=0.050mol/L]继续滴定至pH9.2,记录加入甲醛后滴定所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 )=0.050mol/L]的毫升数V 1。重复做3组平行样。

4、取80mL 水,先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酸度计指示pH8.2,再加入10.0mL 甲醛溶液,混匀,再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pH9.2,记录加入甲醛后滴定所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毫升数V 2。重复做3组平行样。 数据记录与计算

(一)数据记录:见下表

项目

样品 空白 加入甲醛后滴定所消耗 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毫升数

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浓度(mol/L )

(二)结果计算

试样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为:

()100100

5014

.03

21⨯⨯⨯⨯-=

V C V V X

式中:X —试样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g/100 mL ;

V 1—测定用试样稀释液加入甲醛后消耗标准碱液的体积,mL ; V 2—测定空白试验加入甲醛后消耗标准碱液的体积,mL ; C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 V 3—试样稀释液取用量,mL ;

0.014—与1.00 mL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相当的氮的质量。

实验一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用)

实验一 食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 电位滴定法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氨基酸有氨基及羧基两性基团,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中性内盐,利用氨基酸的两性作用,加入甲醛以固定氨基的碱性,使羧基显示出来酸性,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后定量,根据酸度计指示pH 值,控制终点。 实验试剂: 1、甲醛(36%):应不含有聚合物。 2、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 )=0.050mol/L] 实验仪器: 1、酸度计; 2、20mL 移液管; 3、10mL 微量滴定管; 4、100mL 容量瓶; 5、250mL 烧杯; 6、磁力搅拌器; 实验步骤: 1、吸取5mL 试样,置于100mL 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混匀,备用。 2、吸取上述稀释液20.00mL V 3置于200mL 烧杯中,加水60mL 水,插入电极,开动磁力搅拌器,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0.050mol/L]滴定至酸度计指示pH8.2,记录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 )=0.050mol/L]的毫升数,(可计算总酸含量)。(使中性内盐分离成为氨基酸) 3、向上述溶液中准确加入10.0mL 甲醛溶液,混匀。再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 )=0.050mol/L]继续滴定至pH9.2,记录加入甲醛后滴定所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 )=0.050mol/L]的毫升数V 1。重复做3组平行样。 4、取80mL 水,先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酸度计指示pH8.2,再加入10.0mL 甲醛溶液,混匀,再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pH9.2,记录加入甲醛后滴定所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毫升数V 2。重复做3组平行样。 数据记录与计算 (一)数据记录:见下表 项目 样品 空白 加入甲醛后滴定所消耗 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毫升数 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浓度(mol/L ) (二)结果计算 试样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为: ()100100 5014 .03 21⨯⨯⨯⨯-= V C V V X 式中:X —试样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g/100 mL ; V 1—测定用试样稀释液加入甲醛后消耗标准碱液的体积,mL ; V 2—测定空白试验加入甲醛后消耗标准碱液的体积,mL ; C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 V 3—试样稀释液取用量,mL ;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实验报告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实验方案 (茚三酮比色法) 一、实验目的 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利用氨基酸含量这个参数,控制发酵过程。 二、实验原理 游离氨基酸的游离氨基可与水合茚三酮作用,产生蓝紫色的化台物二酮茚一二酮茚胺,产物的颜色深浅与游离氨基酸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在570nm 下测其含量。因蛋白质中的游离氨基酸也会产生同样反应,在测定前必须用蛋白质沉淀剂将其除掉。 三、实验材料 发酵液样品; 实验试剂:水合茚三酮;氨基酸标准液;0.1%抗坏血酸 实验仪器:100ml容量瓶;漏斗;三角瓶;研钵;移液器;枪头;沸水浴;具塞刻度试管20 ml×10;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方法 1.溶液配制 (1)水合茚三酮称取0.6g重结晶的茚三酮放烧杯中,加入15ml 正丙醇、30ml正丁醇、60ml乙二醇及9 ml PH4.54的醋酸盐缓冲液混匀,棕色瓶中冰箱内保存,10天内有效。 (2)氨基酸标准液称取80℃烘干的亮氨酸23.4mg,以10%的异丙醇溶解定溶至50ml(含氮为50ug/ ml),取此液5ml,用水定容至50 ml,此为含氮量5ug/ ml工作液。 (3)0.1%抗坏血酸称取0.1g抗坏血酸定容100 ml,随用随配。

2.标准曲线绘制 取6支20ml 试管,按下表加剂: 试剂 管号 1 2 3 4 5 6 亮氨酸标准液(ml) 0 0.2 0.4 0.6 0.8 1.0 无氨蒸馏水(ml) 2.0 1.8 1.6 1.4 1.2 1.0 水合茚三酮(ml) 3.0 3.0 3.0 3.0 3.0 3.0 抗坏血酸(ml) 0.1 0.1 0.1 0.1 0.1 0.1 氨基氮量(ug/管 ) 1.0 2.0 3.0 4.0 5.0 将各管溶液混合均匀,封口,在沸水中加热15min ,取出后立即用冷水摇 动冷却,用60%乙醇定容至20 ml ,摇匀。 λ=570nm 处测定吸 光度 0 0.025 0.055 0.099 0.146 0.186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氨基氨ug 数为横坐标,绘标准曲线如图: 茚三酮比色法测定游离氨基氮标准曲线 y = 0.0382x - 0.0103 R 2 = 0.9882 -0.05 00.05 0.10.15 0.20123456 氨基氮(ug) 吸光度A 3.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取20ml 试管,取待测液1ml ,加蒸馏水l ml ,水合茚三酮3.0 ml ,坏血酸0.1ml ,混匀,封口。沸水浴加热1 5分钟,冷水中摇动冷却,用 60%乙醇定溶至20ml ,摇匀,于570mn 测定吸光度。

蘑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蘑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引言 在食品营养学中,游离氨基酸是评价食品蛋白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可以反映食品的蛋白质水平,也可以为食品品质的评价提供依据。蘑菇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其营养价值较高,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对于评价蘑菇的蛋白质质量非常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蘑菇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探究蘑菇的蛋白质质量,并为进一步研究蘑菇的营养价值提供参考。 二、实验方法 1. 实验材料准备 •蘑菇样品:取新鲜的蘑菇作为实验样品。 •无水无氧乙酸:用于提取蘑菇中的游离氨基酸。 •pH 2.2缓冲液:用于调节提取液的酸碱度。 2. 实验步骤 1.将蘑菇样品洗净并切碎成小块。 2.取20克蘑菇样品加入100 mL pH 2.2缓冲液中。 3.加入适量的无水无氧乙酸,使pH值控制在2.2左右。 4.进行超声波提取,提取时间为30分钟。 5.将提取液离心,收集上清液。 6.将上清液过滤,得到待测样品。 3.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1.取1 mL 待测样品加入氨基酸分析仪样品瓶中。 2.将样品瓶放入氨基酸分析仪,按照仪器操作说明进行测定。 3.记录并计算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三、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测定,蘑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为: •脯氨酸:5.2 mg/g •缬氨酸:3.8 mg/g •苏氨酸:2.5 mg/g •赖氨酸:1.9 mg/g •… 四、实验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蘑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较高,表明蘑菇具有较高的蛋白质质量。其中以脯氨酸和缬氨酸的含量最高,说明蘑菇富含这两种氨基酸。 与其他食材相比,蘑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可能有所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蘑菇的生长环境、品种等因素所致。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究不同蘑菇品种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差异。 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对于食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蘑菇作为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材,其富含的游离氨基酸有助于提供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并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 五、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测定,我们得出了蘑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得出以下结论: 1.蘑菇中富含游离氨基酸,特别是脯氨酸和缬氨酸。 2.蘑菇的蛋白质质量较高,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 3.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可能受到蘑菇品种、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该实验结果对于深入研究蘑菇的营养价值、推广蘑菇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并为进一步探索食物蛋白质质量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六、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蘑菇的营养成分与功能研究[J]. 食品科技, 2020, 35(6): 45-50.

竹笋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实验报告

竹笋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摘要:我国竹林面积400万公顷,年产竹笋125万吨以上,无论种植面积还是竹笋产量均属世界第一。竹笋,味道清香,口感鲜美,自古就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竹笋的营养价值较高,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其低脂低糖,具有助消化、减肥的功效。 本研究以竹笋为实验材料,建立一种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竹笋中37种游离氨基酸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研究自配试剂代替进口配套试剂,调整梯度洗脱及程序升温条件,以达到分离和测定37种游离氨基酸的测定要求。竹笋样品用热浸法提取,加10%磺基水杨酸离心净化后进行测定。 该方法37种游离氨基酸的分离度均满足R>1.5,精密度与重现性R$D均小于5%,37种氨基酸标样线性良好(R>0.999),方法回收率均在 83.3%~105.2%,以信噪比SN=10确定方法的定量下限(LOQ)为0.720-39.448 nmol/mL,以信噪比S/N=3确定方法的最低检出限(LOD)为 0.240~13.249nmo/mL。该方法前处理简便,准确、灵敏,适合竹笋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利用该方法测定冬笋、毛笋和早笋3种竹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组分,结果均检出非蛋白质形态游离氨基酸19种,包括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胱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Y-氨基正丁酸、鸟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测定游离氨基酸总量相差较大,冬笋、毛笋和早笋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 125.05mg/g、49.81mgg、83.64mgg,冬笋中游离氨基酸总量远远高于毛笋与早笋:

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V1

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V1 实验目的 通过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熟悉纸层析法的操作步骤并掌握分离方法。 实验原理 纸层析法是指利用纸张作为固定相,液相为移动相,在它们的作用下,不同成分在纸上的迁移率不同,从而达到成分的分离目的。 氨基酸在酸性条件下可形成有色化合物,可以方便地用紫外分光光度 法测定。 实验操作 材料:苯酚-氯仿-醋酸-水(5:5:1:1),丙酮-乙醇(1:1),十种氨 基酸溶液(组胺、色氨酸、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半胱氨酸、缬氨酸、脯氨酸、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 操作步骤: 1. 准备纸层析柱: 将试验纸剪成25cm× 2.5cm的长方形,底缘偏左刻 缝(1-2mm)、顶缘刻“起点”字样。将纸沿着底缘折成锥形,锥的底 线长度为约0.5 cm,接缝处用胶带固定,壁孔小于2mm,制成纸层析柱。 2. 10种氨基酸的样品处理:

先将氨基酸样品用80%乙醇溶解,再按1:1体积比与苯酚-氯仿充分混合后沉淀,用水将沉淀洗涤干净。再以试剂液(10ml醋酸+90ml水)调整pH值至2-2.5,即得到脱色池。 3. 搭纸层析柱:在脱色池中,开口浸渍所得的氨基酸混合溶液,用塞子堵住顶孔,使其与顶心线平行,锥底朝上,操作平稳仔细,以确保纸层析柱均匀且充分闭合。 4. 通过滤纸柱作为保护:将丙酮-乙醇液(1:1)在小试量安排,调定其颜色大约透过2mm厚的层析柱时感觉不均匀的程度,以使其分离效果较好。然后将其缓慢地从层析柱顶端滴入,加滤纸柱保护,直到液面距起点约5-8mm即停止。 5. 分离过程:用眼观察等待分离后的色带逐渐移动,当适合所测波长的氨基酸移动一定程度时停止。收集该氨基酸带,酸化后测定其吸收值,记录吸光度。 6. 彻底清洗层析柱:用乙醇-水混合溶液(8:2),以使得层析柱不至于变硬收缩,在滴液时应精心注意,以便不至于对柱进行破坏。以蒸馏水洗柱,然后再用丙酮-乙醇缓慢滴溶。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氨基酸 | 氨基酸颜色 | 波峰吸收值 ---|---|--- 组胺 | 橙红色 | 0.459 色氨酸 | 蓝色 | 0.861 苯丙氨酸 | 紫色 | 0.328 天冬氨酸 | 浅绿色 | 0.177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生物化学实验报告(1)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生物化学实验报 告(1)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纸层析法将混合氨基酸分离并鉴定其种类及含量。 二、实验原理 纸层析法的原理是根据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纸质或硅胶薄层中移 动的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对混合物中各种物质的准确分离。对于氨基 酸而言,其分子结构均包含有羧基和氨基,因此都是具有弱酸和弱碱 性的。通过没食子酸和氯化钠的混合缓冲液,可使氨基酸在纸层析板 上逐渐向上移动,从而实现了混合氨基酸的分离。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滤纸、混合氨基酸标准溶液、混合缓冲液、酸性洗涤液、碱性 洗涤液及定量分装棒。 2. 在滤纸的底端画一个以棕色标识的线,表示样品的注入位置。 3. 用定量分装棒把混合溶液从注入位置滴入滤纸中,约需滴入 5 μl。 4. 将悬浊液放在平台上,加入具有吸附性但不溶于缓冲液的薄层纸片,等待它变成透明状态。

5. 将滤纸放入盒中,使其完全覆盖盒底,并加入混合缓冲液。 6. 等待溶液上升至顶端时立即取出滤纸,并在溶液升至预定高度后标 注液位高度。 7. 筛选并选择相应的染色剂将其喷在纸层析板上,以便于观察分离效果。 四、实验分析 通过对实验纸层析图的分析,可以确定混合溶液中所含有的氨基酸种 类及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在该纸层析图上,靠近底部的区域标示着杂 质的位置,应当忽略不计。 通过纸层析图,我们得到了以下氨基酸的分离和鉴定结果: 1. Alanine(6μg) 2. Leucine(4μg) 3. Isoleucine(3μg) 4. Phenylalanine(1μg) 5. Tyrosine(1μg) 六、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结果表明,纸层析法能够成功地将混合溶液中的氨基酸分离,并且通过染色剂的辅助,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氨基酸的分散情况。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实验报告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学习游离氨基酸的测定方法,了解不同游离氨基酸在不同 条件下的反应特点,掌握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原理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 1. 游离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游离氨基酸是一类含有羧基和胺基的有机化合物,具有两个官能团。 在弱碱性溶液中,它们会发生季铵盐反应,生成带正电荷的离子。在 强碱性溶液中,则会发生烷化反应,生成相应的烷基胺。 2.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1)二硫代乙酰荧光素法:该方法利用二硫代乙酰荧光素与游离氨基酸之间发生缩合反应并产生荧光现象来测定游离氨基酸。 (2)二元亚胺法:该方法利用二元亚胺与游离氨基酸之间发生缩合反应,并通过比色法或荧光法来测定其含量。 (3)红外光谱法:该方法利用游离氨基酸的特征吸收峰来测定其含量。(4)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方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游离氨基酸分析方法,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多种游离氨基酸。 三、实验步骤 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加入适量的0.1mol/L盐酸中,加热至沸腾,

使样品蛋白质水解成游离氨基酸。 2. 二硫代乙酰荧光素法测定:将样品与二硫代乙酰荧光素混合后,放 置静置5分钟后,在荧光分析仪上进行荧光强度检测。 3. 二元亚胺法测定:将样品与二元亚胺混合后,放置静置10分钟后,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进行吸光度检测。 4. 红外光谱法测定:将样品制成KBr片后,在红外光谱仪上进行扫描 检测。 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将样品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中,通过二硫代乙酰荧光素法、二元亚胺法、红外光谱法和高 效液相色谱法共计测定了5种不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不同游离氨基酸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点存在差异,因此需 要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进行分析。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避免误差和污染。 2. 实验结束后要彻底清洗实验器材和仪器设备,保持干净整洁。 3. 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六、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游离氨基酸的测定方法进行比较,发现高效液相色

实验一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实验一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实验一: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摘要: 本实验通过测定样品中离氨基酸的含量,使用二级胺基酸脱氨酶将样品中的离氨基酸转变为标准氨基酸,并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酶促反应前后的吸光度差值,计算得到离氨基酸的浓度。 1.引言 离氨基酸作为一类重要的氨基酸,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长和代谢的必需物质。因此,准确测定离氨基酸的含量对于了解生命过程和研究生物化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样品中离氨基酸的含量,采用二级胺基酸脱氨酶将样品中的离氨基酸转变为标准氨基酸,并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酶促反应前后的吸光度差值,计算得到离氨基酸的浓度。 2.实验方法 2.1材料和试剂 -样品:待测离氨基酸溶液 -标准品:天门冬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溶液 -二级胺基酸脱氨酶溶液 -磷酸盐缓冲液 2.2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加热设备 2.3实验步骤 1)设置5个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标准品天门冬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加入相应浓度的二级胺基酸脱氨酶溶液,混 合均匀,并放置在37°C恒温孵育15分钟。 2)将样品加入一根无菌棒,然后沾到加有二级胺基酸脱氨酶溶液的 试管中混合均匀,放置在37°C恒温孵育15分钟。 3)取容量为10 mL的磷酸盐缓冲液,作为空白试剂,与前述试剂一 同放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设置波长为280 nm。 4)记录酶促反应前后的吸光度值。 5)根据吸光度差值计算样品中离氨基酸的浓度。 3.结果与讨论 3.1吸光度测定结果 -酶促反应前后的吸光度差值分别为:样品AΔA1=0.12;样品 BΔA2=0.09;样品CΔA3=0.11 -标准样品吸光度差值分别为:天门冬氨酸ΔAa=0.08;酪氨酸 ΔAb=0.05;苯丙氨酸ΔAc=0.07;谷氨酸ΔAd=0.09;精氨酸ΔAe=0.06 3.2浓度计算结果 根据吸光度差值计算样品中离氨基酸的浓度公式:C=(ΔA- ΔAb)/ΔAa×Cb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实验报告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实验报告 背景 游离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准确测定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对于研究和分析蛋白质代谢、营养摄入以及疾病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分析方法测定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的浓度。 分析 实验设备和试剂 •恒温水浴器 •离心机 •分光光度计 •超纯水系统 •氨基酸标准品 •Ninhydrin标准溶液 •稀盐酸(6 mol/L) •无水乙醇(95%) •氨水(25%,体积分数) •Na2CO3溶液(3%,取6 g Na2CO3溶于200 mL水) 实验步骤 1. 样品制备 将待测样品(例如食品、体液等)取适量加入10 mL离心管中,并加入适量稀盐酸溶液,使样品pH降至酸性,以保证游离氨基酸不会发生气化。利用离心机对样品 进行离心,取上层液保存。

2. 氨基酸含量测定 2.1 Ninhydrin法 准备一系列浓度已知的氨基酸标准品溶液,分别为0、2、4、6、8和10 μmol/mL。取6个离心管,分别加入1 mL样品上层液或相应浓度的标准品溶液。然后,对每 个离心管加入1 mL Ninhydrin标准溶液,混匀后放入恒温水浴器中,温度设定为80°C,加热15分钟使其反应完成。 在背景相对较深的条件下使用分光光度计,设置波长为570 nm进行吸光度测定, 记录吸光度值。 2.2 紫外分光光度法 准备一系列浓度已知的氨基酸标准品溶液,分别为0、2、4、6、8和10 μmol/mL。在离心管中分别加入1 mL样品上层液或相应浓度的标准品溶液,然后加入1 mL Na2CO3溶液,混匀后放入分光光度计进行紫外吸光度测定,设置波长为280 nm, 并记录吸光度值。 3. 结果和分析 根据实验步骤2中的测定结果,计算出标准曲线的方程和相关系数,并根据标准曲线对待测样品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下表为实验测定获得的标准曲线数据: 氨基酸浓度(μmol/mL)Ninhydrin反应吸光度值紫外吸光度值 0 0 0 2 0. 3 0.1 4 0.7 0.2 6 1.2 0.3 8 1.6 0.4 10 2.1 0.5 根据上述数据,可得到标准曲线的方程为: •Ninhydrin法:吸光度 = 0.2[氨基酸浓度(μmol/mL)] + 0.1,相关系数r = 0.99;

食品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虚拟仿真实验报告

食品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1、熟悉高效液相色谱的各组成部分及应用。 2、了解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原理。 3、掌握标准曲线定量方法。 [实验原理] 1、液相色谱的特点 高效液相色谱和其它液相色谱技术一样,其基本原理:利用欲分离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分配差异(即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组分在两相中反复进行分配,从几千次到百万次,即使组分的分配系数只有微小差异,随着液体流动相移动却可以有明显的差距,最后使这些组分得到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由于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导致组分在固定相上的保留程度不一样。按分离原理可将HPLC分为分配色谱、离子交换 色谱、离子色谱、尺寸排阻色谱和亲和色谱等。 高效液相色谱与经典液相色谱的工作原理相同,但其使用效能却远大于经典的液相色谱,为了突出与经典液相色谱的区别,高效液相色谱又被称为现代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的技术优势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1)高柱效:由于新型高效微粒固定相填料的使用,柱效可达30000块/理论塔板数。 (2)高灵敏度:在高效液相色谱中常使用的紫外吸收检测器的最小检测量可达10-9,而荧光检测器的灵敏度可达10-11 g。 (3)分析速度快:由于使用了高压输液泵,输液压力可达10 MPa,流动相流速大大加快,完成一个样品分析,仅需几分钟至几十分钟,与经典的液相色谱相比,分析时间大大缩短。(4)高选择性:不仅可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使用手性固定相还可分析性质上极为相似的光学异构体。 但与气相色谱相比,高效液相色谱还存在如下不足: (1)缺少像气相色谱法使用的热导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那样的通用性检测器。 (2)使用多种溶剂,成本比气相色谱法高,而且易引起环境污染;当进行梯度洗脱操作时,比气相色谱的程序升温操作复杂。 (3)不能像气相色谱那样完成柱效在10万块理论塔板数以上的、组成复杂的样品分析,也不能代替中低压柱色谱去分析受压易分解、变性的样品。 2、液相色谱仪的构成 高效液相色谱仪一般可分为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和检测系统四个主要部分。此外还配有辅助装置:如梯度洗淋,自动进样及数据处理等。其工作过程如下:首先高压泵将储液器中流动相溶剂经过进样器送入色谱柱,然后从检测器的出口流出。当注入欲分离的样品时,流经进样器的流动相将样品同时带入色谱柱进行分离,然后依先后顺序进入检测器,记录仪将检测器送出的信号记录下来,由此得到液相色谱图。 3、高压输液系统 由于高效液相色谱所用固定相颗粒极细,因此对流动相阻力很大,为使流动相较快流动,

氨基酸鉴定实验报告

氨基酸鉴定 (纸层析法)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氨基酸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 3.掌握氨基酸纸层析的操作技术二.实验原理 二.实验原理 1)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纸层析法(paper chromatography)是生物化学上分离、鉴定氨基酸混合物的常用技术,可用于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也是定性或定量测定多肽、核酸碱基、糖、有机酸、维生素、抗菌素等物质的一种分离分析工具。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其中滤纸纤维素上吸附的水是固定相,展层用的有机溶溶剂是流动相。在层析时,将样品点在距滤纸一端约2~3cm的某一处,该点称为原点;然后在密闭容器中层析溶剂沿滤纸的一个方向进行展层,这样混合氨基酸在两相中不断分配,由于分配系数(Kd)不同,结果它们分布在滤纸的不同位置上。物质被分离后在纸层析图谱上的位置可用比移值(rate of flow, Rf)来表示。所谓Rf,是指在纸层析中,从原点至氨基酸停留点(又称为层析点)中心的距离(X)与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Y)的比值: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f值是常数。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温度、湿度、层析滤纸的型号和质量等因素有关。 2)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电泳的概念:带电物质在电场中向相反电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醋酸纤维是纤维素的醋酸酯,由纤维素的羟基经乙酰化而成。涂抹成均匀的薄膜则成为醋酸纤维素薄膜。该膜具有均一的泡沫状的结构,有强渗透性,厚度约为120微米。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有以下优点:微量、快速、简便、分辨力高、对样品无拖尾和吸附现象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pH值小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蛋白质为正离子,在电场中向阴极移动;在pH值大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蛋白质为负离子,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血清中含有数种蛋白质,它们所具有的可解离基团不同,在同一pH的溶液中,所带净电荷不同,故可利用电泳法将它们分离。 血清中含有白蛋白、α-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等,各种蛋白质由于氨基酸祖坟、立体构象、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及形状不同,在电场中迁移速度不同。由表可知,血清中5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大部分低于pH值7.0,所以在pH8.6的缓冲液中,它们都电离成负离子,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蛋白质名称等电点相对分子质量白蛋白 4.8869000 α1-球蛋白 5.06200000 α2-球蛋白 5.06300000

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

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一、前言 纸层析法 纸层析法又称纸色谱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分离技术。本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M.Tswett发现并使用这一技术证明了植物的叶子中不仅有叶绿素还含有其它色素。现在层析法已成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其它学科领域有效的分离分析工具之一。它是一种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固定相一般为纸纤维上吸附的水分,流动相为不与水相溶的有机溶剂;也可使纸吸留其他物质作为固定相,如缓冲液,甲酰胺等。将试样点在纸条的一端,然后在密闭的槽中用适宜溶剂进行展开。当组分移动一定距离后,各组分移动距离不同,最后形成互相分离的斑点。将纸取出,待溶剂挥发后,用显色剂或其他适宜方法确定斑点位置。根据组分移动距离(Rf值)与已知样比较,进行定性。用斑点扫描仪或将组分点取下,以溶剂溶出组分,用适宜方法定量(如光度法、比色法等)。 纸层析法(paper chromatography)是生物化学上分离、鉴定氨基酸混合物的常用技术,可用于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也是定性或定量测定多肽、核酸碱基、糖、有机酸、维生素、抗菌素等物质的一种分离分析工具。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其中滤纸纤维素上吸附的水是固定相,展层用的有机溶溶剂是流动相。

在环境分析测试中,有时用纸层析法分离试样组分,它用于一些精度不高的分析,如3,4-苯并芘。但不如GC、HPLC应用普遍。 做叶绿体色素分离时用到,将叶片碾碎,浸出绿色液体,将液体与层析液(石油醚)混合,将滤纸一段进入混合液体,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带。由此观查出各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和种类。 纸层析法一般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包括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地快,反之则慢;含量较多者色素带也较宽。最后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带,所以利用纸层析法能清楚地将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 氨基酸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广泛用于食品、医药、添加剂及化妆品行业。随着生物工程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2l世纪全球的主要产业之一,氨基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品种变更越来越快,工艺改革越来越新。目前全世界氨基酸每年的产量为100万吨,而需求总量是800万吨。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氨基酸的应用在食品工业占61,,在饮料工业占30,,医药、日用化工、农业、冶金、环保、轻工、生物工程技术等方面占用的比例逐年增加。 氨基酸在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着应用: (1)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2)在医药工业的应用

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

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

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一、前言 纸层析法 纸层析法又称纸色谱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分离技术。本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M.Tswett发现并使用这一技术证明了植物的叶子中不仅有叶绿素还含有其它色素。现在层析法已成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其它学科领域有效的分离分析工具之一。它是一种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固定相一般为纸纤维上吸附的水分,流动相为不与水相溶的有机溶剂;也可使纸吸留其他物质作为固定相,如缓冲液,甲酰胺等。将试样点在纸条的一端,然后在密闭的槽中用适宜溶剂进行展开。当组分移动一定距离后,各组分移动距离不同,最后形成互相分离的斑点。将纸取出,待溶剂挥发后,用显色剂或其他适宜方法确定斑点位置。根据组分移动距离(Rf值)与已知样比较,进行定性。用斑点扫描仪或将组分点取下,以溶剂溶出组分,用适宜方法定量(如光度法、比色法等)。 纸层析法(paper chromatography)是生物化学上分离、鉴定氨基酸混合物的常用技术,可用于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也是定性或定量测定多肽、核酸碱基、糖、有机酸、维生素、抗菌素等物质的一种分离分析工具。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其中滤纸纤维素上吸附的水是固定相,展层用的有机溶溶剂是流动相。

3.Rf=原点到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4.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f值是常数。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等因素有关。本实验利用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四、实验试剂和器材 实验试剂: 1.氨基酸标准液(1mg/mL) 亮氨酸、甘氨酸和脯氨酸标准液。 2.80%甲酸 3.0.1%茚三酮丙酮溶液 4.氨基酸混合液(每种氨基酸500mg/mL) 5.正丁醇 实验器材: 1.新华滤纸 2.培养皿 3.电热鼓风干燥箱 4.吹风机 5.毛细管 6.针、线、尺。 7.钟罩(高约430mm,直径约290mm,具磨口塞)

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

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实验目的】 1.学习氨基酸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氨基酸纸层析的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 纸层析法(paper chromatography)是生物化学上分离、鉴定氨基酸混合物的常用技术,可用于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也是定性或定量测定多肽、核酸碱基、糖、有机酸、维生素、抗菌素等物质的一种分离分析工具。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其中滤纸纤维素上吸附的水是固定相,展层用的有机溶溶剂是流动相。在层析时,将样品点在距滤纸一端约2,3cm的某一处,该点称为原点;然后在密闭容器中层析溶剂沿滤纸的一个方向进行展层,这样混合氨基酸在两相中不断分配,由于分配系数(Kd)不同,结果它们分布在滤纸的不同位置上。物质被分离后在纸层析图谱上的位置可用比移值(rate of flow, Rf)来表示。所谓Rf,是指在纸层析中,从原点至氨基酸停留点(又称为层析点)中心的距离(X)与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Y)的比值: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f值是常数。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温度、湿度、层析滤纸的型号和质量等因素有关。 【器材与试剂】 (一)器材 1.层析缸 2.点样毛细管 3.小烧杯

4.培养皿 5.量筒 6.喷雾器 7.吹风机(或烘箱) 8.层析滤纸(新华一号) 9.直尺及铅笔 (二) 试剂 1. 扩展剂(水饱和的正丁醇和乙酸混合液) 将正丁醇和乙酸以体积比4?1在分液漏斗中进行混合,所得混 合液再按体积比5?3与蒸馏水混合;充分振荡,静置后分层,放 出下层水层,漏斗内即为扩展剂。 2. 氨基酸溶液 0.5%赖氨酸、脯氨酸、亮氨酸以及它们的混合液(各组份均为 0.5%)。? 3. 显色剂 0.1%水合茚三酮正丁醇溶液。 【实验步骤】 1.准备滤纸 取层析滤纸(长22?、宽14?)一张,在纸的一端距边缘2,3?处用铅笔划一条直线,在此直线上每间隔3?作一记号,如右图所示。 2.点样 用毛细管将各氨基酸样品分别点在这4个位置上,干后重复点样2,3次。 每点在纸上扩散的直径最大不超过3mm。 3.扩展

实验一游离氨基酸测定

实验一游离氨基酸测定 实验一:游离氨基酸测定 实验学时:3学时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甲醛法测定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 使用甲醛滴定法测定游离氨基酸 三、实验原理 氨基酸中的NH2基的pK值常在9.0以上,不能和NaOH标准溶液直接滴定,需使这些含氮化合物(包括有机含氮化合物)都转化为氨态氮,然后进行测定。但可以用甲醛法测量。在pH中性和常温条件下,甲醛迅速与氨基酸中的-氨基相互作用,使滴定终点移至pH值9.0左右,可以用酚酞批示剂,以NaOH标准溶液来滴定NH3+基上的H+,每释放一个氢离子,就相当于有一个氨基氮 R-NH3+→H++R-NH2 R-NH2+2HCHO→R-N(CH2H)2 4 NH4+ + 6 HCHO == (CH2)6N4H+ + 3 H+ + 6 H2O 滴定的结果表示游离a—氨基的含量,其精确度可达理论量的90%。如果样品中只某一种已知的氨基酸,从甲醛法结果可求得该氨基酸的含量。如果样品中是多种氨基酸的混合物(如蛋白水解液),则测定结果不能作为氨基酸的定量依据。一般常用此法测定蛋白质水解程度,随着水解程度的增加滴定值增加,当水解完全后,滴定值即保持恒定。甲醛滴定法采用的甲醛浓度为2.0-3.0mol/L,即滴定后最终浓度为6 %-9 %。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 集中授课形式 五、实验条件

1.试剂 (1)40%中性甲醛溶液: 在50mL 36 % ~ 37 %甲醛中加入5滴5g/L酚酞乙醇溶液,然后 用0.2mol/L NaOH溶液滴定到微红(使用前需重新中和) (2)酚酞指示剂: 5g/L酚酞的50%乙醇溶液 (3)0.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4)10%(体积分数)乙酸溶液 2.玻璃仪器 ⑴50ml容量瓶 ⑵20ml移液管 ⑶碱式滴定管 ⑷50ml量杯 ⑸250ml三角瓶 六、实验步骤 (1)样品处理称取试样0.2g(准确至1mg),置入研钵中,加5ml 10%乙酸溶液研磨至均匀,用水转移到50mL容量瓶中并定容至刻度,摇匀、过滤(弃去最初部份溶液)。 (2)样品滴定在三角瓶中加入2mL样品滤液,加水4mL,3滴酚酞指示剂,摇匀后用0.01mol/L NaOH标准溶液滴定到微红色。然后加入2mL中性甲醛溶液,摇匀,放置片刻,再用0.01mol/L NaOH标准溶液滴定回到微红色中点,记下甲醛加入后样品消耗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同样,取6mL水按以上操作做空白实验。 七、计算 -氨基氮含量(%)=(V-V0)×c×0.014×(1/2)×50×(1/m)×100 式中: V—加甲醛后样品消耗NaOH标准溶液体积(mL) V0—加甲醛后空白消耗NaOH标准溶液体积(mL) c—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0.014—消耗1ml 1mol/L NaOH标准溶液相当于氮的质量(g) 2—吸取样品滤液的体积(mL)

食品中氨基酸及蛋白质的测定(实验报告)

测定食品中的蛋白质 ---2013.3.25 组员:*** 实验目的:(1)会测定食品中粗蛋白的含量。 (2)明确常见的食品蛋白质含量,以及测定原理。 实验原理:将被检样品加入浓硫酸,以硫酸铜,硫酸钾为催化剂共同加热消化食品中蛋白质分解为氨,并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通过碱化蒸馏,使氨分离出来,用硼酸吸收形成硼酸按后,再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消耗的标准盐酸的体积,通过换算系数,可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实验仪器:凯氏烧瓶、可调式电炉、定氮蒸馏装置 试剂:①硫酸铜CuSO4.5H2O ②硫酸钾③硫酸(密度为1.8149g/L)④40g/L 硼酸溶液⑤混合试剂;1g/L甲基红乙醇溶液与1g/L亚甲基蓝乙醇溶液,用时按2:1的比例混合。 实验步骤:

数据处理:标定0.1000mol /L 盐酸标准溶液 微量蒸馏按下式计算: X= ⨯⨯ ⨯⨯-100 10m c 0.014)(0V V F 100⨯ 式中 X 食品中蛋白质质量分数,%; V 滴定试样时消耗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V 0 空白试验时消耗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 C 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 0.014 氮的毫摩尔质量,g/mmol; m 试样的质量,g; F 氮换算蛋白质的系数。 注意事项:①本实验对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因样品中常含有核酸、生物碱、含氮类脂以及含氮色素等非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故结果称为粗蛋白质含量。 ②为减少实验误差,所有试剂溶液应用无氨蒸馏水配置。 ③消化过程要不断转动凯氏烧瓶,以利于附着在烧瓶上的固体残渣被洗下,促进其消化;同

时为防止造成氮损失,不要用强火,应保持缓和沸腾。 ④样品中含脂肪或糖较多,消化过程中易产生大量泡沫,为防止泡沫外溢,在消化开始时用小火加热,并时时摇动,并可以加入少量辛醇、液体石蜡或硅油消泡剂,并控制热源强度。 ⑤一般消化至呈透明后,继续消化30min即可,但对于含有特别难以氨化的氮化合物的样品,如含赖氨酸、组氨酸、色氨酸、酪氨酸或脯氨酸等时,呈较深绿色。 ⑥当样品消化液不易呈透明时,可将凯氏烧瓶冷却,加入30%过氧化氢2-3mL后继续加热消化。 ⑦蒸馏装置应密封,防止漏气;蒸馏过程中不得停火断气,防止放生倒吸,消化液呈蓝色不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说明蒸馏前加碱量不足,要再增加氢氧化钠用量;蒸馏完毕后,应先将冷凝管下端提高液面,清洗管口,再蒸馏1min,而后关掉热源,否则可能造成吸收液倒吸。 ⑧硼酸吸收液的温度不应超过40°C,否则对氨的吸收作用减弱而造成损失,此时可置于冷水浴中。 ⑨混合指试剂在碱性溶液中呈绿色,在中溶液中呈灰色,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 实验体会:这次实验做得时间比较长,中间做消化的过程的时候第一天没有成功,当时感觉实验成功的希望不大,还好第二天有成功。 还有就是学会了凯式定氮仪的使用。

氨基酸的检测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检测实验报告 氨基酸检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定量检测氨基酸的方法,了解氨基酸含量对生物体的影响,掌握氨基酸检测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 二、实验原理: 氨基酸是生物体中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氨基酸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二级碳酸酐法、二级胺法和氨基酸衍生物法等。其中,氨基酸衍生物法是目前较常用的方法,通过将氨基酸与重氮芳烃反应生成的氨基酸衍生物,在紫外可见光谱范围内有明显的吸收峰,从而实现氨基酸的定量测定。 三、实验步骤: 1.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氨基酸样品,加入碳酸氢钠溶液调节pH值,使其在7-9范围内。 2. 加入硝酸萘溶液,溶解氨基酸样品。 3. 加入亚硝酸钠溶液,生成重氮芳烃。待反应1-2分钟。 4. 加入硫酸溶液,调节溶液酸碱度。 5. 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选择合适波长,测量反应溶液的吸光度。 6. 建立标准曲线,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氨基酸标准品的吸光度,利用线性回归计算出待测样品的氨基酸浓度。

四、实验结果: 1. 测量标准曲线,计算出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 2. 测量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并利用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氨基酸的浓度。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 1. 利用标准曲线中的吸光度和已知浓度的氨基酸标准品制作出标准曲线,确定氨基酸浓度和吸光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2. 通过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利用标准曲线得出样品中氨基酸的浓度。 3. 计算不确定度等数据指标,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六、实验结论: 通过标准曲线的测定,我们成功建立了氨基酸的定量检测方法。通过对待测样品的测定,我们得出其氨基酸的浓度为X,证明样品中含有氨基酸。 七、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氨基酸检测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了氨基酸的定量测定技术。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氨基酸对生物体的重要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教授.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指导.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