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资料简介

鲁迅先生的资料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 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号灵风,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百年来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他自幼聪颖,精通经史子集,早年就读于绍兴求是书院。后来,他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在日本,他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危亡,思考中国社会的问题,并逐渐形成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鲁迅的文学创作开始于20世纪初,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小说《狂人日记》,该作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通过“我”的视角,鲁迅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因社会不公而发狂的知识分子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他的另一力作《阿Q正传》则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

除小说外,鲁迅还涉足散文、诗歌、翻译等领域。他的散文以《呐喊》、《彷徨》、《野草》等集子为代表,揭示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丑恶的深刻认识。鲁迅的诗歌以《红楼梦后感》、《临湖感怀》等为典范,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感情。

鲁迅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提倡文学要为社会进步而服务。他的文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发展,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鲁迅一生坎坷,面对国家的危难,他坚定支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业。他积极投身文学、政治和社会活动,呼吁文艺家要有社会责任感。他曾任北大文学院教授,是中国左翼文学团体“鲁迅艺术学会”的主要成员之一。

1936年,鲁迅因肺病辞世于上海。他的离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鲁迅的文学成就和崇高品质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巅峰人物,他的思想和作品仍然在当今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简介

鲁迅生平简介 家世 鲁迅祖籍湖南道州,后迁居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是第十四代了。他的先祖,原是种地的农民,到了后来,不断发家,变成了拥有大量土地的财主。他们在一个共同的宗祠下分成好些“房”,如“覆盆房”、“清道房”、“竹园房”等等。鲁迅一家属于“覆盆房”的一个分支。“支覆盆房”全盛时期占地三千多亩,还有七、八座当铺。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周家做官经商,人丁昌盛,至鲁迅出世,周家已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大户。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由翰林改官,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对鲁迅教育十分开通。鲁迅的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闲居在家。后因肺结核而死。鲁迅的母亲鲁瑞(1858~1943)是绍兴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能力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工作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他仍是如饥似渴的学习,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病重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些什么事;病稍好一些,他就动手做起来。他在逝世前不久,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80斤,可是他依然坚持着写作和翻译文章。他在逝世的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他离开我们的那天,从来没有浪费时间。 早年 鲁迅于1881年八月初三出生。1886年入私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其五六岁时,大人都称鲁迅为“胡羊尾巴”。赞扬鲁迅小而灵活。1892年正月,鲁迅12岁时,往三味书屋跟从寿镜吾先生读书。在塾中,喜欢趁空余时间描画,并搜集图画。在上学时,鲁迅因给父亲买药而迟到被先生批评,后来他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从此再没有迟到。鲁迅外公家在安桥头,聚族而居。1893三月鲁迅曾祖母去世,鲁迅祖父从北京回到家。秋,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犯事下狱,父亲周伯宜公又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当铺及药店间很多年。1896年九月初六日父亲伯宜去世,时年三十七。父亲去世后,家境越发艰难。1898年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1898年4月,18岁的鲁迅考入该学堂的轮机班就读,同年11月因不满该校乌烟瘴气的校风,愤而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课余阅读译本新书,尤其喜欢小说,有时候会外出骑马。1901年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这一年1月至3月间,鲁迅先生撰有名诗《自题小像》。1902年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在日本学习期间,接受了革命(revolution)思想,故取笔名鲁迅(Lution),以表达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局面的决心。课余喜欢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其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1903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1904年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去世,年六十八。1904年八月,往仙台入医科专门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一、概述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享年56岁。现在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二、生平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三、主要成就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作家鲁迅生平资料简介

作家鲁迅生平资料简介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下面是为你搜集鲁迅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以及革命家。其中每一种说法都是有根据可循地,鲁迅在文学上面做出的贡献是极为巨大的,称之为文学家是丝毫不过分的,称鲁迅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以及革命家也不为过,鲁迅弃医从文,用文字唤醒了人们的灵明。但是对于鲁迅作为一个教育家和翻译家,却是鲜为人知的。

鲁迅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学家,鲁迅在很多文学体裁上面都有很多经典之作,他的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杂文历来都是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经典,可以说鲁迅的文字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精华,他笔下的文字具有唤醒人们灵魂的作用。鲁迅同样的也是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起初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但是后来看到了人民的无知和昏聩,便开始了毅然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的文字唤醒民众。另外,鲁迅还有过很多的翻译作品,鲁迅同样他精通多国语言,而且鲁迅的翻译作品的价值非常高,所以可以称为是一个翻译家。鲁迅也是一名老师,曾经在多个学校任职过,并且能够教育开导学生。 鲁迅的作品自从鲁迅弃医从文之后,鲁迅便开始了大量地创作文学作品,可以说鲁迅的作品是著作等身的,并且有着很多高的艺术价值以及精神内涵。鲁迅的作品主要有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散文诗集、杂文集以及编纂文选和评论集。基本上鲁迅的作品是涵盖了所有的文学体裁的,并且在每一个层面上面都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鲁迅的小说集主要有为人熟知的《呐喊》以及《彷徨》,这两本小说集基本上都是反映了鲁迅内心深处对于人性昏聩的忧心,以及渴望用文字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灵魂的迫切期望,由于当时的民众觉醒人数尤为稀少,鲁迅的这两本小说集非常具有时代意义和批判主义精神。 而鲁迅的散文集主要有《朝花夕拾》,从这么文艺的名字也能够看出来是鲁迅对于往事的回忆,但是其中并不是拘泥于曾经的美好,而是深刻地揭露着种种封建社会的弊端。

鲁迅的资料

鲁迅的资料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他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1881年9月25日出生。出身于富人家(文章《故乡》中说明?家境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共收录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其中,《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已被纳入初中语文人教版课本)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收录在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6课)等作品) 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杂文集。 鲁迅文集选《而已集》文选《鲁迅传略》;《伪自由书》文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文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杂文集《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1918年5月发表首次用笔名?鲁迅?的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又发表了《明天》

鲁迅的简介.

鲁迅的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人称“文思革”。代表作: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留日归国,任时两级师范(现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化学教员,兼日语助教。其讲课及所编《生理学讲义》,深受学生欢迎。同年冬参加木瓜之役。1918年首次以鲁迅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典范。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有3个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清光绪二十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开设恩科乡试,以示普天同庆。浙江绍兴有个秀才叫周用吉,连考了几次都未中举,屡试不第,也愁坏了父亲周福清。周福清是同治十年迚士,这年因为母亲去世,正辞官在家,为母守孝。 眼看大考在即,周福清又为儿子的前途担忧,忽然得知此次的主考官是殷如璋,不禁眼前一亮,心想天赐良机。两人是同年迚士,而且私交很好,周福清打算去找殷如璋帮忙,无论如何也要让儿子周用吉中举。晚清官场贪腐成风,科场也非净土,这是公开的秘密。消息传出,又有五名秀才找到周福清,想通过他的关系去行贿主考官,并表示愿意出钱,周福清答应了。 主考官殷如璋从北京出发,取道运河南下,会在苏州稍作停留。周福清得知消息,立即带上仆人陶阿顺赶往苏州,提前等候殷如璋。周福清写了一封亲笔信,信封内还有一张一万両的银票、行贿考生的姓名,以及事先定好的关节。 所谓「关节」,就是在试卷上做暗号。自隋炀帝开设科举以来,各种作弊行为就如影随行,手段五花八门,夹带、替考、串通考官,无所不用,甚至还有飞鸽传乢,用信鸽将答案传入考场。为了杜绝层出不穷的科场舞弊,到了北宋真宗时,推出了糊名和誊录制度。考生的姓名籍贯都必须装订保密,与现在的高考类似,除此之外,还觃定考生用黑笔答卷,称为「墨卷」,然后由专门的誊录人员用红笔抄录一份,称为「朱卷」。阅卷考官看到的只能是朱卷,因此无法通过笔迹认出考生。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功名利禄的巨大诱惑下,这种猫鼠游戏从未停止,舞弊行为依然防不胜防,

鲁迅的资料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童年时期 13岁那年,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间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求学时期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 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号矛盾主义者,江苏镇江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文学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笔名“鲁迅”来源于《春秋左氏传》中的古代大夫鲁迅。 鲁迅经历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时期,亲身经历了清朝 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这些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作品。鲁迅早年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但他通过阅读外国文学和自身的经历,逐渐抛弃了旧有的封建思想体系,开始关注民众的命运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鲁迅最早以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方式进入文坛,为中国 引进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和思想。他对文学的翻译和创作有着高度的要求,要求作家要以真实、深刻的目光来观察社会和人类的命运。他的作品涉及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多个文学体裁,尤其以散文和小说成就卓著。鲁迅以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药》为代表的作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虚伪,对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和警醒。 鲁迅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革命家。他曾担任北 洋政府教育部的参议员,但由于对政府腐败和虚伪的失望,他最终辞去了官职,专心从事写作和宣传革命思想。他的文章常常批评封建制度、压迫和不公正,呼吁实现民主和平等。他主张人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以自己的行动影响社会和历史的走向。

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中国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声誉。他影响了很多后来的作家和知识分子,如胡适、茅盾、钱钟书等,他们继承并发扬了鲁迅的思想和精神。 1936年,鲁迅因病逝世,享年55岁,但他的思想和作品永远闪烁在中国文学和思想史上。他通过文字记录了社会的痛苦、冲突和希望,对中国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

鲁迅先生的简介资料

鲁迅先生的简介资料 1. 个人背景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朱自清,字士元,号豫山。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盐象学堂、白果园小学等学校。后来,他考入了浙江省立第一高等学校(今浙江大学)医学院,在学校期间便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2. 文学作品 鲁迅的文学作品主要集中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他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翻译等多个领域,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小说集《呐喊》,其中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已经 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残酷,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象的批判。 此外,鲁迅还创作了其他许多优秀的作品。例如,《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以鲜明的形象塑造、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闻名。 3. 思想与影响 鲁迅的文学作品除了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社会性。他的作品 思想深刻,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呼吁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与改造。 鲁迅的观点和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对后世的文化与社会 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提倡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教育与社会贡献 鲁迅在教育和社会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曾在北京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 学校等多所学校任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勇于为正义和良知发声。

鲁迅先生的简介资料

鲁迅先生的简介资料 鲁迅,字梦笔,号阿Q,浙江金华人,早年受中国现代最著名诗人顾嗣立、朱彝尊,及创立中国群众文学派的李大钊的影响。鲁迅曾是北洋军官,主要文学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事新编》、《祝福》等,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他是中国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 鲁迅的简历 鲁迅,原名周树人,号梦笔,号画眉、小鹤,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金华,浙江温岭人。鲁迅曾受中国现代最著名诗人顾嗣立、朱彝尊,及创立中国群众文学派的李大钊的影响;其子鲁滨逊受到他的父亲的影响而入伍,就读于北洋军校,担任过军官,1911年辞去军官职务,到美国深造,毕业后在上海创办《语丝》,参与创办《优知天下》,随即又创办《南早》等,并加入匪会的中央委员会,编辑《中华世界报》等,广泛参与共产党在中国的运动,后赴日本生活。 鲁迅一生著述 鲁迅一生发表了大量的书籍、诗歌、文学和历史文章,其中有些自己创作,有些是编辑和收集,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事新编》、《朝花夕拾》、《老残游记》及《祝福》等,有批判性的小说,有张择端的短篇小说,有英雄悲歌,有抒情漫话,有诗歌酝酿的散文,有四部史诗,有历史剧,有时间性的报告文章,更有自传体文学作品《野草》,等等。外,鲁迅在文学上提出了“闹剧风格”,被称为“鲁迅风格”,称他的文学作品有“天赋的诗学家”“批判的艺术家”“唯

美艺术的奠基者”“社会史的编制者”“东方晚清文化开拓者”等。 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鲁迅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开拓了中国文学的新境界,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父。他的著作大多反映了晚清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尤其是批判的小说,劝谏清廷的文章,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其反映中国当时社会矛盾的抒情小说,深受读者和学者的赞誉,为中国文学界熠熠生辉。此外,鲁迅把传统文学及自然神学和现代文学一道融入演说中,从而形成了“鲁迅风格”,其特色也受到了中国文学家们的赞誉。鲁迅更是中国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创作和抒情文学影响了日后很多学者和文学家的创作方式,例如《插图小说》等。 鲁迅的社会活动 除下写作外,鲁迅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多次勉励青年读者以及其他社会人士。他在政治上有坚定的激进主义观点,极力反对封建社会以及封建习惯,积极改革政治制度,并力主民主运动,以及体制变革,努力为改善中国民众的生活状况工作。鲁迅在言论及文学上坚持突破封建思想束缚,把他在文字上表达出来的激进思想和改革理念传播出去,赢得了很多封建社会的偏执者和维护改革的人士的拥护。 鲁迅的结局 在1935年,鲁迅因慢性胃病病逝,享年53岁,他的去世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广泛哀悼,使他先生的精神继续被古今中外朋友铭记,鲁迅更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批判官僚体制和封建习惯,推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

鲁迅简介简版

鲁迅简介 鲁迅(1898年3月18日-1922年5月25日),字鲁直,笔名周海婴、周树人、洪应明、三船夫解语等,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段动荡混乱的时期。由于当时人们大都受到封建主义统治时期所产生的一种思想——封建意识的影响而没有能力创造出新的文学作品来。鲁迅先生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处于这样一个动荡混乱的社会中,他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思想传统和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位承前启后并且开创着一个新时代的伟人。他以他非凡的才华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一、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学中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是一位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学家。从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批判到对人生的超越与思考,这一切 都表现出他崇高独特的人格魅力,并且形成了以自己为代表意义的人物形象和思想体系。鲁 迅先生从自身经历中发现人之初性本善出发,“以本为源”,强调人必须有自觉性,这是一种 思想自由和人格解放,也是鲁迅一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思想魅力 上来看,鲁迅先生是对封建传统的一种否定和批判以及对于未来人生观念的认识。在这些思 想体系中鲁迅先生有着自我批判精神并在以后创作中逐渐向自我否定靠近:既要肯定自身的 优点也要批判自身缺陷;既要反映出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对美好生活、民主、自由、平等思想 的追求;又要揭露封建社会统治者为满足个人私欲而采取的种种禁锢手段;还要以丰富且深 刻的思想内涵来充实自己,从而实现人生态度上至理想境界上至道德境界上到社会责任感上 均达到了高度一致。鲁迅先生笔下那些鲜活人物形象,也正是因为他们对社会生活有着深刻 而又独特而深厚的理解和认识,才构成了鲁迅独特的人生内涵和高尚人格魅力。 二、文学创作 鲁迅的小说有很多,但大多数都是“杂文”,也就是短篇小说,或者是杂文。他在创作中始终 坚持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始终坚持了对“国民”这一概念的立场上去。从这些短篇小说中可以 看出他始终在寻找社会问题和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解决问题方法,他不为一时之得而得 意,却以世之失而忧心难安。他在创作中仍然坚持着自己内心对社会问题解决方法的思考, 以一个知识分子面对这个问题时应有之理性和智慧去求得解决问题。鲁迅创作了大量小说和 散文,最著名是他的《阿Q正传》和《孔乙己》。 三、思想观点 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悲剧,在中国的文学上。”他主张写中国人自己的悲剧。鲁迅先生认为 中国的民族传统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是“麻木而死气”,只有当这个民族不再麻木并且精神不再

鲁迅简介巴金简介老舍简介矛盾简介

鲁迅简介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名为豫亭,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拓者。个人经历 鲁迅出生于晚清时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他曾先后就读于南京水师学堂、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东京法政大学,但因病未能完成学业。 1898年考入南京水师学堂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东京法政大学 1905年因病辍学回国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 192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30年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1936年因病逝世 文学成就 鲁迅的作品主要有三类:小说、杂文和散文。 小说是鲁迅作品的主体,主要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等。这些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鞭挞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罪恶。 杂文是鲁迅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代表作有《朝花夕拾》、《三闲集》、《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等。这些作品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启发性。 散文是鲁迅作品的晚期代表作,主要代表作有《朝花夕拾续集》、《野草》、《书信集》等。这些作品表现了鲁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社会贡献 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以其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对封建社会进行了犀利的批判,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启发性,对人们的思想解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和语言,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的作品是光辉的一生。鲁迅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巴金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无政府主义者。 个人经历 巴金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祖籍浙江省嘉兴市。五四运动期间,开始大量阅读《新青年》等书刊,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科学民主等进步思想。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 范文一: 鲁迅,1901年9月25日出生,19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父亲叫周扬,母亲叫吕红兴,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医生。父母双亡后,他被送到母亲的故乡浙江绍兴市,由外婆和舅舅抚养长大。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他曾在《悲痛的代价》、《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中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 的卑微和忧郁,为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也得到了世界文学界的普遍认可。 鲁迅先生在其一生中饱尝人生的苦痛。他17岁时,家庭财产 毁于战火,他被迫辍学。后来他曾到日本留学,但在留学期间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精神困扰。虽然他的家庭境况非常艰难,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到死都没有放弃。 鲁迅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在中国国内外遭受侵略时,他不断发表声明和文章,呼吁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外来的侵略势力。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仍然在国内外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写作重点:文章主体为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内容条理清晰,逐步展示了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和贡献。可以看出,本文主要

的重点在于对鲁迅先生故事的叙述,关注点在于写作背后的意义和深度。 用词分析:文章用词准确、清新,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鲁迅先生生活和心灵中最深的内涵。通过对这位伟人的生平简介的描写,揭示了他的艰苦奋斗、高度的人格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范文二: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文化界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在他的文学经历中,经常是危险和不顺利相伴的,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对于文学和人民事业的信仰。 鲁迅先生于190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市,父亲是一位医生,母亲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女子。他的文学成就得益于深刻的阅读经历和丰富的家庭背景。他的创作思想和视野远超其他作家,以至于他所写的很多作品均得到了全世界文学家的赞誉和认可。他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包括《阿Q正传》、《狂人日记》和《孔乙己》等作品。 鲁迅先生在他的一生中面临多种艰难险阻,包括战争、生活困顿和闹革命时期的政治打压。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打败,反而鼓起了人生最后一战。在他去世后,中国文学界、人民和政府都对他的成就和影响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代表之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