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功法

静坐功法
静坐功法

静坐功法

《性命之道》

人之生死,系於性命,性命之道,养长之道,生命之源,升仙之阶。

性者,心也,乃心中之元神,发於两目。心性好动如猿

命者,肾也,乃肾中之元气,发於淫根牵於心性,意气奔驰如马。谓之“心猿、意马”。

收回心猿,意马自归,古之修炼家,以收回后天之心意,而固精养气,以后天呼吸之气为风,真阳之气为火,去烹之炼之,使精化为气,气化为神,使精神凝聚,而还虚合道。

修练之法不可甚数,行、住、坐、卧,亦不拘一格,难尽其祥,今谨将静坐功法,阐述如下:

静坐前,宽放衣带,松沉身心。务要使入坐时,身体平直端正,不受束缚,血脉自然流通无阻。扫除一切杂念,使心归意回。

盘膝而坐,盘坐前,端正身体,平放两腿,自然而坐,曲回右腿放於左大腿之上,再收回左腿放於右腿之上。左腿在外,成怀抱式。右手大拇指捏定右手中指午字诀;左手拇指进入右手内,捏定右手子字诀。此名为“子午连环诀”抱住右手,为负阳而抱阴(男左、女右)。放於脐下两大腿间。虚灵顶颈,舌顶上腭,两目下观鼻准,不可紧闭。闭则神气昏暗;亦不可太睁,睁则神光外驰,不能归舍而无所作为。垂帘为妙,意在两目中间齐平处。待心气适合后,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用鼻呼吸)。初练时,使呼吸之气,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呼吸之气升降起落于丹田)久之,神气归中,灵气上腾。两目之中,有灵光出现,常观之。丹经云:“心猿锁在橄榄树”是也!

常观之,五行之中,神气自然凝聚,倘能一念不起,久久澄清,虚极静笃之时,真气发动,(无极必返,静极生动,丹田产生真阳真气,即.发热)虚室生白(灵光出现,由暗而明,由昏而白.又曰:性光),经云:“垂帘明心守祖窍,见着性光是功夫”.意念伏降,性真纯静,此是炼己.炼心之功,又曰筑基功。

(注:两眉中,印堂处,曰祖窍.因真性.真灵在此出现,为仙道之源,故曰“祖窍”)此时,可凝神闭目,静守虚白,待丹田气足,自然下行,出函谷,过三关,顺督脉而上,

然、三关之过,艰难无比,故,当调呼吸.撑火候,用吐纳导引之术引之.

(注:火候即呼吸之气,撑握火候,是撑握呼吸之深浅.然,火候,又有文.武之别,以鼻息之细小呼吸为文火,以口吸.鼻呼之深呼吸为武火)

导引时,要神气相依,意气相含,以意领气。吸气时,出函谷,过三关,顺督脉提气至百会(提气时,提肛),呼气时,从百会,过雀桥,下十二重楼,顺任脉而下,沉气於丹田,此为小周天运行法.若提气时,有热流顺督脉而上,沉气时,有清爽之气,顺任脉而下,沉及丹田,有发热.或苏麻结实之感,此谓采药入炉(经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提气至百会,谓“采药”,沉气於丹田,曰“入炉”)同时,每作深呼吸,沉气时,有清爽之气,从百会向下流至周身,深有淋浴之感,此又谓“沐浴”,而后,但觉呼吸,升降自如,开合之中,气血畅通,周身和暖,此乃炼精化气之周天功成。

如此,绵绵莫勤,息息归根.性光出现,常观祖窍,一呼一吸,一升一降,神气发动,自然凝聚於祖窍之中,祖窍之中便有空洞畅快.玄妙之感,此时,当反观内照,(经曰,“观空不空”是也)观而莫守(经曰:“生而不有”,守则,作色相,耗散元真),呼吸之气,亦由大而小,由小而无,及至胎息(神气呼吸为真息.曰胎息),息养之时,惚存惚忘,不沾不脱,恍惚杳冥之中,内相不出,外相不入,是为静定.忽然,心清气爽,精神朗发,气畅身壮,智一慧日生.此乃炼气化神之功就.

遂而,有一点真阳,从中出现,复见天地,心性灵通。如此,大道见矣.神仙近矣

摘自:武当功夫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c2626115.html,

震阳子内丹法诀明旨

震阳子内丹法诀明旨 总诀 回光返相调息入定观音是性菩萨是命 尔不观照彼不会动久久观照摄情归性 性命双修自然入圣事来则应事去则静 心如止水性似明镜二六时中抽暇清净 静观守中一阳发动河车运转任督脉通 采药归炉温养丹成功行圆满神化能灵 筑基炼己 诀曰: 灯内油干灯自灭 人身精尽人自亡 欲作不老长生客 接命添油养太和 一、炼性法:修道下手之初,先要炼性。切忌大怒、大欲、大醉。性格要柔和,宽宏大量,谦恭忍让,忠诚老实。要亲近有德的好人,疏远小人、坏人。 二、接命法(小炼形):在每日清晨四五点至六七点钟,面向东方太阳,多采新鲜空气,多吸入少呼出。多吸入者,乃是用鼻息吸氧气存入下丹田,即小腹。多存几秒钟,以接本身之元气,越接越充足。这名

叫小炼形,是接命添油的妙法。百日功灵,气充足,精神饱满。晚间早睡,清晨早起,锻炼身体,吸足气满,再打打太极拳都很好。 三、添油法:夫油者,精也。灯光,性也。以精合性,就是添油之法也。入手初修第一要保精,此为至要之道,但大都难以保守。或有人说:“精是后天渣滓之物,泄之又生保它何益?”岂知得此后天之精,使之不泄,此所以故先天也。故《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得水帘洞后先盗水晶宫武库之金,即金箍棒也。得此真宝,可以固后天也,使花果山(比之人身)水帘洞(比坎卦,外阴如水帘,比内肾宫)成为铜墙铁壁,称圣称王亦无不可也。《道德经》第九章中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之句,盖言后天精足,最易漏泄,如能保而炼之,久则精返化气,与神合为一体。故《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此则一语道破,毫无余义矣。要知道最简易,除却保精养气凝神静观之外,别无可言矣。 四、三缘四正法:何为三缘四正法呢?三缘即上结天缘,中结人缘,下结地缘,即是要以天理良心,天良美德处世待人,为人民办事,为天下众生谋求幸福,上体天心,替天行道,用我们的至诚之心感格历代成道的祖师,以及天上一切诸神众神,并和他们的精神合为一体,就是上结天缘。中结人缘,就是和广大人民群众广积善缘,互相帮助、互相谅解,广行方便,大积阴功。下结地缘,就是持斋茹素,戒杀放生,爱护地球上一切生灵万物,鳞潜羽翔,昆虫草木无故皆不可损伤,幽魂善鬼早得超生,超拔救苦。

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和技巧

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和技巧 在记叙类文章中,叙述往往侧重于一般过程的叙写,读者只能得到对事物的综合、概括的了解;而描写则侧 重于形象的具体描绘,使读者获得具体、明晰的认识和感觉。如果只有叙述而没有描写,文章使过多地讲述故事 梗概,难免不生动、不形象了。 1、设喻描写。即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段的描写。用这种方法去写景、状物、描摹事态,会使事物更明朗、更 形象、更生动,从而产生比较强烈的感染力。如梁衡《夏》中的一段: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的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火红的太阳烘烤着 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段文字,作者紧扣景物,通过恰切的比喻,展现了由暮春到初夏、盛夏的次第变化;从不同的侧面准确表 现了夏天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便是设喻的好处。设喻描写是最常用的描写方法。它可以使模糊的 东西清晰可见,抽象的东西具体可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看了这样的描写,谁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种效果正来源于恰切新颖的比喻。 二、白描。白描本是绘画之一法。全部用线条勾勒,不假色彩,单纯明快。用在文学之上,成为描写的一种手法。鲁迅把这种方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秘诀》)它不加修饰形容,不加 铺张扬厉,只用普普通通的话,简捷地反映出事物的特质。虽着墨不多,却能穷形而尽相。许多名家大师,都把 白描当作常用的方法。 第1页共5页

气功静坐入门

气功静坐入门 严新 (注:录音参见“开功方法”及“气功资料下载”) 气功锻炼的方法很多。这里根据我自已了解到及师傅们所介绍的,讲一些练功方法及注意事项。其中静坐功是很多练功方法的入门关键,学练又方便,所以不少人练功是从静坐开始的。 练功姿势及练功要领 静坐入门的基本姿势可分为三种: 1、坐式:自然端坐在椅子上,头颈正直,放松,下颚内收,含胸松肩,双手平放在腹前,腰部自然伸直,两腿相距与肩同宽,大腿与小腿夹角约成90度,两足平放触地。身体好的人大约坐在椅子前部1/3处。身体弱的人可往后坐,但腰、背尽量不要靠在椅子背上。 练功中为什么要注意腰背伸直、不要靠在椅子上呢?这主要是腰伸直,有利于腰椎相对放松。头微微低一点,有利于颈椎相对放松。这两个部位的调整有利于打通“小周天”。就不会导致大脑疲劳,脊椎神经疲劳。人体从头顶百会穴,经上、中、下三个丹田到到会阴穴的一条线叫任脉;又从百会穴沿着整个脊柱向下过玉枕关、夹脊关到会阴为督脉。任、督而脉相连通,让气在里面畅通就叫小周天通了。只有腰椎和颈椎伸直,气才容易通督脉上的“三关”。气在小周天运行中,最不容易通过的是后面的督脉。督脉主管着全身的阳气。一个人精神好不好,怕不怕冷等等情况,与一个人的督脉通不通畅有关。督脉通畅,阳气充足,

内脏功能加强,全身的精神状况就可以随之好转。 2、盘坐式:即在平地或床上腿交叉而坐。盘坐有3种形式: 双盘:也称“金盘”。即双腿交叉盘坐,双脚脚心朝上。有一定气功基础的人可采取这种姿势。 单盘:也称“银盘”。即两腿交叉盘坐,一只脚盘上来,脚心朝上;另一只脚坐在屁股底下。 散盘:也称“自然盘坐”。即两腿交叉而坐,双脚脚心不用朝上。 3、站立式:两脚平行分开,间距与肩同宽,两膝微屈,自然站立。头颈正直,两眼平视,含胸拔背、垂肩。站立练功注意收腹。 练功注意事项 手的姿势及要领 双手上下相互重叠,手心向上。男性左手在上面,女性右手在上面,两手的大拇指指端轻轻挨着,双手5个手指微微分开,放在小腹肚脐下面一点的位置,即下丹田。 如果身体强壮、年纪轻的人,上下重叠的两手掌之间的距离,可分开一寸左右。手心仍然向上,两手拇指指端轻轻挨着。或双手象抱着一只小球(即抱球式),悬肘,放在胸前或小腹前。 十个手指分开,两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端各自轻轻地相接不用用力。平常怕冷,身体虚弱,血压低,有较重心脏病的人,将双手虎口相交,男性用左手握着右手;女性用右手握着左手,半握拳,稍用力,拳心向着小腹部位,即下丹田位置。 以上几种姿势,每次练功时可任选一种,不必来回变换。

儒家静坐法

儒家静坐法 自序 静坐是儒家十分重视的一项修身功夫。先儒习静坐,可溯源自《庄子·养生篇》所载颜回的“坐忘法”。宋明以还,理学昌盛,儒学的视野从外在知识的积累,扩大至内在心境的修炼。宋初诸儒自诵习辞章外,亦把静坐作为重要的修身工夫。张载言:“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及二程建构理学体系,在心性论中发扬孟子的“养气说”,静坐工夫遂成修身的“第一要紧事”。程颢曾训诫弟子,“尔辈在此相从,只是学某言语,故其学心口不相应”,若要躬行孔孟之道,“且静坐”。程颐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入南宋,理学形成朱陆并峙的局面,两者虽在心性论上有巨大分歧,但皆以静坐为修身之阶。陆九渊主“宇宙即吾心”,“六经皆我注脚”,教弟子不必拘束于词章,以静坐发明本心。朱熹谓静坐可存心,“能存心而后可以穷理,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至明代,心学之言盈沸天下,经陈献章、王阳明、高攀龙、刘宗周等推广,大江南北的学子率皆静坐,甚者出现束书不读、流入“狂禅”之弊。静坐之功,经先儒数百年的修习,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儒、道、佛皆有静坐法,但目的不一、修炼各异,三家的静坐路径迥然不同。道家求坐化升仙、佛家则禅修入定,而儒家静坐,“非如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使毋走于烦思虑而已。此心湛然无事,自然专心”(朱熹语),只要学者“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如此一二年后,不患不进。 愚今辑各家语录及文章为集,勉乎吾侪修身之志,以虞诸同道不时之需。古人言治国“道”、“术”不可或缺,修身亦然。本集先辑诸儒语录,明儒学静坐养心之道;再论静坐之具体法,后汇相关论文供参考,以求“道”、“术”兼备,无有偏废。 一、先儒谈静坐 张载(横渠): 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子全书》卷六)

调息静坐养生法

调息静坐养生法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调息静坐养生法》的内容,具体内容:调息静坐是中华传统养生的重要方法,历来为儒、道、佛、医所广为应用,我现在就告诉你调息静坐养生方法,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调息静坐养生方法苏东坡是宋代的大文豪,... 调息静坐是中华传统养生的重要方法,历来为儒、道、佛、医所广为应用,我现在就告诉你调息静坐养生方法,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 调息静坐养生方法 苏东坡是宋代的大文豪,但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养生学家!在《上皇帝书》中他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养生理论:"人之寿夭在元气......是以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服而无害者,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东坡先生养生观的要点在于培养元气,使五脏六腑功能强健,相互协调。为此,他采取了散步、旅游、搬砖等种种健身法,但坚持最久且颇见成效的还是静坐调息法。 方法如下: 时间不限,选一处安静的地方,端身正坐放开衣带,使全身放松。两目垂帘,似闭非闭,用舌头在嘴里上下左右搅几次,同时张口吐出浊气,再从鼻孔吸进清气,这样十四五遍后把口中的津液咽下,然后叩齿数次,舌抵上腭,静静地数呼或吸的次数,从一数到十,再由十数到百,一定要专心,记清数目。这样坐的时间越长越好。如果不想再坐,可以先放松手足,

然后再缓缓起身。如此长期坚持,必可使身体健康无病。 这种静坐调息法是一种很简便而有效的气功,练功者全副身心都集中在呼吸之数上,自然就进入了入静状态,全身高度放松,使机体充分休息,自我调节,从而达到防病祛病之目的。东坡先生坚持静坐几十年,得以在那么凄苦坎坷的宦途中活到66岁,这实属难得了。 调息静坐养生功 静坐调息功亦属内家功夫,是通过静坐调整气息,除去杂念,定神养气,达到健身益体的作用,久之自可除疾去病。 此功法依佛家参禅入道之法简化而成,现流行多种静坐功法,但均以除虑精心调息为宗旨,大可不必拘于形式,握固形像。静坐调息是其中之要义。下面介绍的静坐调息功法,简单又易行,男女老幼皆可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达到静心、健身的目的。 一、择选静地。 选一安静清洁之地,如无专门的静坐之室,在卧室床榻亦可。床榻以硬板加褥垫为佳。早晨行坐要开窗通风,冬季通风后闭窗再坐。 二、凝神定意。 双腿单盘而坐,两手按在膝头,气息缓缓出入,舌尖轻抵上齿,脊椎自然正直,臀部平稳自正,收敛杂虑清心。 三、双盘调息。 单盘凝神片刻之后,杂念已除,可将两腿双盘,双手改为金刚手印(即右手放在左手之下,手心向上微曲,两大拇指尖轻轻相触),置于丹田之处。先由口中吐出浊气一口,随之自鼻缓缓吸入新气,徐徐咽下均入丹田。

静坐带你进入灵性的实相,畅游宇宙空间

静坐带你进入灵性的实相,畅游宇宙空间 禅宗特别强调静坐的要领,不思一切善,不思一切恶,身心如如不动,收摄六根,将心定于一处。古德云:“外不著相,内心不穿,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随缘,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脱”。 灵性的实相之一:宇宙能量 宇宙能量遍及宇宙,无所不在。它连结着银河、地球、人类和分子,它是众生万物之间的空间,它是使整个宇宙井然有序的连结键。宇宙能量就是生命的势能,宇宙能量是维持生命秩序和扩展意识的要素,宇宙能量是所有行动和生理功能的基础。我们在深睡和完全的静默中接收到一部份的宇宙能量。 再运用这个能量从事日常的心灵活动。例如,观看、说话、聆听、思考和所有的身体活动。在睡眠中获得的有限能量,并不能满足这些活动的需要,这就是我们会感到疲惫、倦怠和紧张不安的原因,这些现象导致了身、心的压力和各种疾病,克服这些压力和疾病的唯一之道,就是获得更多的宇宙能量。 宇宙能量是维持生命秩序,活出健康和快乐的要素,它让我们全心地专注在当下的情境,它让我们获得知识,让我们扩展意识,只有透过静坐,我们才能汲取到充沛的宇宙能量。 灵性的实相之二:静坐 睡眠是无意识的静坐,静坐是有意识的睡眠。在睡眠中,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能量,在静坐中,我们获得了源源不绝的能量。这种能量可以提升身体、心灵和智能的力量,它开启了第六感之门,进入超感官的领域。在静坐中获得的能量带给我们松弛、健康和快乐。它也能让体能迈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其实,静坐就是意识回归自性的旅程,在静坐中,我们有意识地由身体开始,进行穿越心灵、智能、自性和更高境界的旅行。

我们要先停止一切的身、心的功能,才能达到静坐的目的,也就是说,停止肢体的活动、观看、说话和思考,就是身体不动,妄念止息。现在让我们来谈谈静坐的方法:静坐的第一步就是姿势,你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坐姿,选择一个让你感到很舒服、很稳定的姿势,坐在地板上或者椅子上都可以,或者在任何一个我们感觉舒服的地方,舒服地坐下来。两腿盘坐,双手交叉,把眼睛闭上,停止一切内在或外在的对话,不要持咒,只要放松,完全地放松下来,单纯地放松。当我们盘好腿和双手交叉好的时候,身体形成的能量回路会让身体更加稳定,眼睛是心灵之窗,所以应该把眼睛闭上,持咒或内、外在的对话都是心灵的活动,所以也应该停止。 身体放松之后,意识就会进入心灵和智能所在的第二个区域,心灵只不过是一堆念头而已,纷杂的念头会不断地浮到心灵的表层,念头会带来各种已知或未知的问题,要超越心灵和智能的限制,我们必须观照呼吸。观照是自性的本质,所以,我们要目睹自己的呼吸,不要做有意识的呼吸,不要做有意识地吸气或呼气,让吸气或呼气自然而然地发生,只要观照正常的呼吸就好,这是静坐的关键,也是唯一的法门。不要追究你的念头,不要执着在各种妄念....问题或念头上,断绝念头,回到呼吸上面,观照正常的呼吸动作,与你的呼吸同在,接着,你的念头越来越少,呼吸也会变得更浅、更短,最后呼吸会短得像一道闪光一样,停留在眉心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没有呼吸也没有念头的状态,你所有的念头都止息了,我们称为无念的状态。这是一个静心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开始接收源源不绝的宇宙能量,静坐的时间越久,我们接受的宇宙能量就越多。宇宙能量在我们的能量体内流动,能量体也叫做以太体。 灵性的实相之三:能量体 能量体是由七万二千个气脉或能量管所组成的,每一个能量管都由头顶的部位

霎哈嘉瑜伽静坐法初阶

霎哈嘉瑜伽静坐法初阶 《霎哈嘉瑜伽静坐法初阶》 Sahaja Yoga Meditation Beginners Guide 旧版封面(1999, 2003 繁体) old cover新版封面( 2006修订版)(繁、简体) new cover 修订版序

这本小书所记载的主要来自霎哈嘉瑜伽(Sahaja Yoga)的创始人锡吕?玛塔吉女士(Shri Mataji Nirmala Devi)的教导,也结集了一些练习者的意见和心得。到暂时为止仅供内部流通,以方便有志学习的人。 本书的前身是1996年以简便钉装内部传阅的影印本小册子。到1999年经增补后,《霎哈嘉瑜伽静坐法初阶》才正式交印刷厂付印成书。到2003 年再版后及2005年末酝酿集体修订,这书的演变也记载和见证了霎哈嘉华人群体在这方面的成长历程。这次再版修订得深圳、北京和香港多位 练习者提供了丰富而且宝贵的意见,改动不少,相对于从前只有两三位香港人参与有很大区别。本书也为了满足广大同胞的需求,2006年版开始繁体和简体版同步付印。 本书从10 年前着手编纂到近日的修改,过程中都贯彻了一个精神,就是尽量使用和保留锡吕?玛塔吉原有的言论教诲,以切合华人的言语铺排出 来,即使书中列举的比喻和例子也如是。参与者都觉得,有责任确保准 确地反映锡吕?玛塔吉所教导的知识,好使在流传的过程中准确无误。 其实,相对于书本的知识,实践「自觉」才是霎哈嘉文化中最重要一环。如果读者对书中内容有疑问,欢迎提出。集体里还有其它数据及书籍, 读者可自行联络就近的练习中心。况且,霎哈嘉里的精要知识都在集体 里流传,来到集体修行才是锡吕?玛塔吉指示的方向;整个人类的大规模 升进才是她的心愿。希望有缘的您也能来到集体,一起交流和成长。 霎哈嘉瑜伽中文出版组(2006年4 月)

静坐养生法

靜坐真气运行养生法: 前言 在目前及将来的社会中,各种型态的团体组织,例如政府、企业、社团、学校等等,所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在组织中掌握各项资源,综合运用使其发挥高度的效能,完成设定的目标与使命,主要的关键,决定于专业经理人有效的经营与管理。 有效的专业经理人,必须具备充分的专业学识与实务,杰出的企业管理知识与经验,以及卓越的领导力、统御力和执行力。由于所须因应的人际关系十分错综复杂,所须处理的事务又常繁复多变,除上述条件而外,专业经理人个人更须努力锻炼健壮的身体与旺盛的精神,以便从容应付繁剧长时沉重的工作;以及修养完美的人格与高超的素养,使在处理人与事时得以圆融通达。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使林木繁茂青山更青,以免“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并使组织的社会使命更有效地发挥,专业经理人非持续不断地努力从事各种身心修炼不可。 静坐的原理及功效 专业经理人身心的锻炼,目前盛行各种运动,例如打球、慢跑与游泳等等。这些运动,就身体健康而言,对于身体外层的皮肤肌肉筋骨的健康强壮,确具有直接的功效;但对于身体内部的内脏、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健康,及密切相关的种种精神作用与人格素养,却仅有间接的作用,而且效果十分有限。 身体是否健康,精力是否充沛,以及生命是否长寿,真正决定性的关键,在于人体内部的内脏与内部系统,而非外部的肌肉筋骨。即以生病而言,皮破肉烂骨折均无大碍,但内脏衰弱破洞戒内部系统不正常,必然立即发生重大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运动的方法,确可达到身体健康精神旺盛的功效。但内脏是不随意肌,又和内部系统一样都受自律神经控制,无法用一般的方法加以运动。如果要对此达到直接运动的效果,同时兼具培养人格素养和开发潜力智慧的功能,自古所发展出来的“静坐”,是目前所知最佳的方法。 静坐俗称“内功”或“气功”,经数千年来的发展,由于入手及修炼的方法不同,派别甚多,各有优劣,所能达到的层次与效果也各不相同。静坐的方法,主要是以意念来带动和修炼人体内的“真气’,在初期并须配合以腹式深呼吸为主的“吐纳”方法。

禅易功

禅易功 此功又称为“观音千手千眼济世神功”,此功修炼三个月后,即可通中脉(小周天),如果调制疾病,会意到气到,治病效果甚佳,在练功三年后,凡练功者摸过的,用过的物品,均可成为信息物,用于治病救人,有奇效, 练功前准备:忌饱食、酒、烟、穿宽大的衣服,盘坐。 练功时间:早晨05---06时:中午11—13时,晚17—18时,子夜23----01时(系子午卯酉四个时辰)。亦可不按这四个时辰,什么时间有空就什么时间练,每天练两次即可。 预备式:佛光普照 双盘、忘息、凝神、意守丹田,意念宇宙之气源源不断涌向全身,双手合十,目视鼻尖,进入忘我之境界。 第二式:宇宙洪荒 双手掌胸前抬起,十指相对,掌心向上,观想两手红色灵光。 第三式:地水火风 手掌移至脐前,十指相对,掌心向下,观想丹田红色灵光 第四式:天地玄黄 翻掌,掌心向下,掌指相对在胸前,观想胸前红色灵光 第五式;人杰地灵 向前推掌,掌心向外,拇指向下,观想全身沐浴在红光里 第六式:佛光普照(同预备式) 第七式:宇宙洪荒(同第二式) 第八式:天地交泰 双臂一字横肩,掌心相后,拇指向下,观想天地一片红光 第九式:阴阳合一 两掌在胸前相对,掌指斜对,掌心相对一寸,观想红光在全身涌动

第十式:地涌金莲 两手指在双气门穴遥对,手心向上,观想红光充满宇宙空间 第十一式:金光缭绕 两手掌立起在肩前,掌心向外,手指向上,观想红色和金色光芒在天地缭绕 第十二式:佛光普照 第十三式:宇宙洪荒 第十四式:妙法无穷 两臂伸直与肩平,两手掌立起,掌心向外,手指向上,观想宇宙精气红光涌入全身 第十五式:天生万物 两小臂抬起在胸前,双手掌呈30度角斜向上,掌心向下,手指向前,观想天地万物精气被你吸收 第十六式:龙虎升腾 双臂向前伸直,掌心向下,手指向前,观想红色光团环绕全身 第十七式:无上大法 手指45度角斜立在鼻前,掌指斜上,观想红色气团充满全身 第十八式:佛关普照 第十九式:宇宙洪荒 第二十式:宝莲开花 左右手掌在胸前上下相对,左手掌在上,右手掌在下,掌心相距两寸,观想红色气团在全身内外缭绕,头顶有一朵红色莲花 第二十一式:空空色色 左手掌移至锁骨前,右手掌下移至脐前,观想莲花慢慢开放 第二十二式:色色空空

冈田静坐法

此法系冈田虎次郎生前创始的一种心身修养法。想要学习此静坐的人,首先必须知道两件事:一是姿势要调正;二是呼吸要调好。这是练静坐的两大法门。姿势和时间冈田式静坐法主要采用日本跪坐式练功,上身要求正直,腰臀下沉,入力小腹。跪坐中,脚麻痛,可活动活动,换换脚,坚持静坐数日后即可克服。跪坐时,臆想自己像个不倒翁,入力小腹,上虚下实。但肘骨最下部分要放松,要含胸,这样才能小腹充实。含胸,和立正时的胸的姿势正相反。静坐时,两手放的位置和握法不拘,但要放松,不可用力握手。头正直,眼轻闭,闭口,要鼻吸鼻呼。静坐的时间愈长愈好,但起码每次要坐三十分钟,每天坚持,必有显效。练功可在早晚或其他方便时间内进行,但最便于入力小腹的时间是在饭后(关于日本跪坐,还有不少细则要求,这里从略,其余部分均全译——译者注)。晚睡前,哪怕进行短时间的静坐,然后入睡也是有益的。也就是说,如果能坚持在早晨起床后静坐为主,晚间睡觉前静坐为辅,每天坚持进行两次练功,则更有效。静坐时胸、腹、臀的姿势,在日常行、住、坐时也要保持不变,时刻注意。平时要心平气和,意念集中,这样身体方能松沉,血液循环才能旺盛,静坐也才会最舒适。否则,意念散漫,身体姿势自然不整,从而血液循环也必然不畅,感觉不适。呼吸方法姿势和呼吸,对静坐来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呼吸如果不健全,亦即呼吸未调好,不可能体会到静坐的真正的妙趣。冈田式静坐法的呼吸,与大多数日本人的习惯正相反,所以首先要练好呼吸。冈田式呼吸法,在呼气时,小腹凸出,坚实,有力,而胸部是虚的,亦即要虚胸实腹,使气呼得缓慢匀调。在吸气时,要扩胸收腹,亦即胸膨胀,小腹微内收。但扩胸时,小腹也并未虚,重心仍在小腹,仍要不断充实小腹。冈田式呼吸法,吸气时间短。整个呼吸如做得正确,异常平静,别人却不易觉察出来。日本大多数人的呼吸与此相反,即吸气时鼓腹,呼气时收腹。所以练静坐首先必须改变呼吸习惯(即把顺腹式呼吸改为逆腹式呼吸——译者注)。静坐的呼吸与深呼吸完全不同,它不像深呼吸那样要求多吸气,故意使胸部伸缩(相反,对扩胸是不加意进行的)。吸气要领:吸气要短促,但鼻息不可出声,吸气时扩胸并适当收腹,收腹要自然,不可人为地加意进行。吸气时不必力着肋骨最下部,也不可用力勉强扩胸。呼气要领:呼气要细长匀静。至于多长为好,并无一定,只要求量力而行。呼气细长得使人觉察不出来为上策功夫。呼气时,脐下一寸五分(约5厘米——编者注)处是全身力量的集中点,并随着呼气的进行,向此处用力的强度也要逐步加大,同时推进。静坐反映:一旦姿势摆好进入静坐,就不要想任何问题,就不要有任何期求。例如想治好病、想增进健康的想法以及其它一切杂念,都应摒弃,只专心致志于入静,无思无念。静坐日久,体内可能发生一种动力,使身体自然

红砂吸魂掌(北少林圣禅门)

红砂吸魂掌(北少林圣禅门) 红砂吸魂掌为北少林圣禅门九大绝技之一,全功分上、下两部。上部为筑基功,修1个月即可发放外气,修3个月中原地区可单衣过冬。笔者去年修练两个月因故停功但仍能以1件秋衣1件毛衣1件外套越冬,即使下雪也不觉冷。下部为上劲四式,在上部练百日后,每早修炼8天即可令树叶随掌而动。1年功成可开砖裂石,隔空布气制敌、毁物、活肤碎骨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功效。 上部---站桩筑基功:两脚左右分开,脚内侧略宽于肩,双足平直,脚尖稍内扣,双腿屈膝半蹲并稍内收,大腿尽量与地面保持水平,膝不冲出脚尖,上体正直。百会稍上领,下颏微收,百会与会阴同在一条直线上。口微闭,舌抵上腭,双目平视,直腰收胯,两脚用暗劲外撑身体,重心落在两足中线连点上,两手下垂放于两胯旁,两臂似直非直,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五指自然分开,掌心内含。 呼吸:采用自然呼吸,熟练后采用逆腹式呼吸效果更好。 意念:吸气时想气从两掌心、两脚心源源不断的进入膻中穴及后面的一个空间(中丹田)。路线:两脚心至两腿中心至下丹田至中丹田;两掌心至两臂内侧至腋下至中丹田。两条路线同时吸。一呼一吸为一次,呼时意想中丹田。练足49次(可循序渐进每次加7次即从7次至14次直至能练满49次),接着变为两臂朝前平行伸直,手心朝前,指尖向上,意念同前练足49次;尔后,两臂左右平行伸出,成一字形,手心朝外(左右)指尖向上,意念同前练足49次;最后两臂向上直举,手掌托天,指尖向后,意念同前练足49次后收功。 收功:两手掌心贴肚脐,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士相反)意守丹田5分钟左右,顺时针揉摩36次,逆时针揉摩36次,拍打全身,散步。

下部---上劲四式:预备式同前加意守丹田5分钟。 第一式:指尖上翘,掌心向下,两臂内转,使两手手指尖在胯前相对。吸气时全身放松,双掌上提胸前(指尖仍相对),呼气时双掌用劲尽量下压,接着吸气放松全身。双掌上提胸前,呼气时双掌比上一次更用力下压,以后每次呼气均要加劲,吸气一定放松。开始可练7次,随着劲力的进展每天加一次,至49次止为宜。以下各式均如此循序渐进。 第二式:两手直臂向前成立掌状,掌心朝前,指尖向上。吸气时双掌收回胸前(掌心仍向前),呼气尽量用劲前推出至平直。每次吸气均放松,呼气用劲如第一次,之后劲一次比一次大。 第三式:两手立掌直臂向左右分开,掌心朝外,指尖朝上。呼气放松全身双掌缩回至双肩外旁,呼气时用劲尽量外推,要领同前。 第四式:两手托掌直臂向上伸直,掌心向上,指尖朝后,吸气时全身放松双掌至肩上。呼气时双掌用劲尽量向上托举,要领同前。 说明:以上四式吸气时一定要全身放松,配合动作意想吸气时从两掌心、两脚心入中丹田(路线同筑基功),呼气时意想中丹田气涌入下丹田,同时两掌用劲下压、前推、侧推或托举。每隔8天可试功1次,面对树叶、厚纸或纸团等1米左右,意念呼吸要领同前练功,呼气时意想推物体。 注意事项: 1、练筑基功百日方可练上劲四式,并应分时继续练筑基功。筑基功最佳练功时间为早上3-7点。 2、练功后30分钟内手不要接触冷水,最少也要隔15分钟。 3、百日内禁房事,遗精或房事后第二天不得练上劲四式,否则伤身后果自负。

语音技巧概述以及训练方法

引子 科学发声训练的目标与要求可分成以下4个阶梯: 第一阶梯:咬字准确,吐字清晰。 第二阶梯:用气发声,改善音质。 第三阶梯:加大共鸣,美化音色。 第四阶梯: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以上4个阶梯不是一种严格意义的由上至下、循序渐进的关系。 嗓音质量是人体发器官各部分肌肉取得平衡的结果,不是某一局部独立运动所能奏效的。 所以4个阶梯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进行吐字归音的训练可以使人说话清楚、字音连贯; 要追求字正腔圆更应进行用气发声的训练; 良好的气息支持为共鸣腔的通畅提供了前提条件; 共鸣腔体的适度扩大与共鸣位置的合理调整能准确地建立气息运动的所需空间,使气息更节省,字音更清晰,音量、音质、音色也易于达到理想的水平; 声音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发声技术只有跟思想感情紧密地结合,才能准确地为传情达意服务。 因而,咬字吐词、用气发声、美化音色、内容表达,四者不可分割,构成完美的口语发声科学的整体。

第一章吐字归音 引子: 我国传统的戏曲说唱艺术特别注意吐字归音,要求“吐字要有力,归音要到家”。同样道理,我们作为客户服务人员,在工作中主要是靠话语来与客沟通、交流,表达首要的一点是必须把每个字都咬准确、吐清楚。因此练声首先必须进行吐字归音的训练,以求达到吐字清晰准确,口齿灵活利索。 一.汉字基本构成 按照汉字发音中每部分音素的特点、作用和位置,可以将每个字音大致分解为三个部分:字头、字腹、字尾。(构成如下表) 二.吐字归音要领 根据上述字音结构的分析,我们可将每个汉字的发音过程归纳为“咬字——吐字——收字”三个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的总的要求是“咬狠、吐圆、收准”,狠、圆、准地完成这三个过程的发音,是建立起科学的口语发声方法的重要前提。 1.字头咬狠 字音发出的起始阶段,是显示字义、字音是否纯正清晰的基础部分,对整个音节有重要影响力。 对于字头咬狠,不要理解为字字使拙劲,狠咬死咬。“狠”的意思是“重”,即相对于字腹与字尾,字头要出得重些,要适当地加强力量,可有理解为“字头有力”。戏曲界将咬字恰当地比喻为“大老虎叼着小老虎过山涧”,既不能把小虎咬死,也不能让小虑掉下去。 方法及要求如下: 字头有力,通过发音器官的摩擦阻力形成阻碍时,阻塞部位要保持一定紧张度,形成着力点,出字准确有力。突破障碍时要求力量足、时间短、发音重。这主要是控制好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2.字腹吐圆

十二时辰养生法

十二时辰养生法 古代养生家根据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制定了“十二时辰养生法”。 1.卯时(5:00—7:00)。见晨光即披衣起床,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然后以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24次。然后去室外打太极拳或练其他导引术。 2.辰时(7:00—9:00)。起床健身后,饮一杯白开水,用木梳梳发百余遍,有醒脑明目的作用。洗脸漱口,早餐。早餐宜食粥,宜淡素,宜饱。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以手摩腹,老年人脾胃虚弱,轻微活动和按摩腹部可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 3.巳时(9:00—11:00)。此时或读书、或理家,或种菜养花。疲倦时即闭目静坐养神,或叩齿咽津数十口。不宜高声与人长谈,因为说话耗气,老年人本来气弱,所以须“寡言语以养气”。 4.午时(11:00—13:00)。午餐应美食,不是指山珍海味,而是要求食物暖软,不要吃生冷坚

硬的食物。只吃八分饱。食后用茶漱口,涤去油腻,然后午休。 5.未时(13:00—15:00)。此时或午眠或练气功,或邀友弈棋,或浏览时事(相当于现代人看报),或做家务。 6.申时(15:00—17:00)。此时或读名人诗文,或练书法,或去田园绿地,或观落霞。 7.酉时(17:00—19:00)。晚餐宜早,宜少,可饮酒一小杯,不可至醉。用热水洗脚,有降火、活血、除湿之功效。晚漱口,涤去饮食之毒气残物,以利口齿。 8.戌时(19:00—21:00)。轻微活动后安眠。睡时宜右侧,“睡如弓”。先睡心,后睡眠,即睡前什么都不想,自然入睡。 9.亥子(21:00—1:00)。安睡以养元气,环境宜静,排除干扰。“睡不厌蹴,觉不厌舒”。即睡时可屈膝而卧,醒时宜伸脚舒体,使气血流通,不要只固定一种姿势。 10.丑寅(1:00—5:00)。此时为精气发生之时,人以精为宝,宜节制房事,但也不宜强制,60岁以后可20日或一个月一次。

中国传统养生术静坐养生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c2626115.html, 中国传统养生术静坐养生法 作者:松桑 来源:《祝您健康》1988年第01期 说起静坐,不少人可能会想到庙里的和尚,山上的道士,认为这是“出家人”的事,与我们“俗人”毫不相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静坐可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呢, 静坐的最早记载可在《庄子·大宗师》中找到,说的是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进步了,孔子便问:有什么进步呢?颜回说:我忘记仁义了,孔子就说:不错,但不够,过了几天,颜回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已经忘记礼乐了,孔子笑道;不错,但还不够,又过了几天,颜回又拜见孔子说:我已经坐忘了,孔子连忙上前问,什么叫坐忘?颜回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孔子便说:让我也跟你学吧,孔子的好学精神实在令人钦佩,到底孔子后来学没学,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孔子长年过着颠沛流离,抑郁不得志的生活,而仍能享古稀之寿,想必也可能从中有所获益吧, 这里颜回所练的“坐忘”,便是一种静坐修练功夫,只是他不断提高,已经练到相当高深的层次了,郭沫若在《静坐的功夫》一文中认为:“静坐这功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来,但我觉得当溯源于颜回……” 不管怎么说,我国古人毕竟是酷爱静坐的,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就精于此道,晚年更是练此不辍,他在不少诗篇中都记载了练功时的感受和体会,如“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冬夜》);“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饮似醇醪,又为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俱空。”(《静坐诗》);“晚下小池前,淡然临水坐”(《约心》);“月好好独坐,双松在前轩”(《松声》),等等。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也与静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通过自己多年的心悟体演,结合前人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静坐方法,他在《上张安道养生诀》一文中记载:“每日以子时后(三更三四点至五更以来皆可),披衣坐(只床上拥被坐亦得),面东或南,盘足坐,扣齿三十六通,握固(以两拇指掐第二指手纹,或以四指都握拇指,两手拄腰腹问),闭息(闭息敢是道家要妙,先须闭口并鼻,不令气出也。)……”逸套方法对后世影响颇大,在民间广为流传。 由于静坐简便易行,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近年来,国外也掀起了静坐热潮。据西德《明星》画刊报道,西德有许多人在练一种叫“T M”的功夫,“T M”是TranszendenLaleMeditation的缩写,汉语的意思是“超越一切,静思默坐”或“修身静坐”。具体方法是:每天静坐两次,每次20分钟,姿态静谧,思想凝寂,处非睡、非梦、非想的极度安逸状态,即所谓“第四精神状态”。有的练功者说:“做T M时,我什么也不想,但觉得头颅分开,清新的空气源源输入,浑身感到轻松。”

养生之静养的最佳方法静坐

养生之静养的最佳方法静坐 中医认为,人在“静养”的状态下,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相应降低。这种低代谢的积累反应,自然使生命相对延长。所以说,“静养”是一种精神上的“健身运动”。静养的最佳方法就是静坐。静坐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平静、祥和地面对压力,让心灵得到净化和休息。 静坐,其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简便易学。静坐首先要排除一切私心杂念,练习时需脱掉鞋子,找一个你认为舒服、无人干扰的地方,闭上双眼,注意呼吸调节,感受空气进入和离开你的身体。静坐时先将注意力集中在脚上,试着感觉冷、热、刺痛和其他的感觉。接着将注意力集中到臀部,先感觉坐垫,再感觉逐渐腾空。如觉得紧张就试着深呼吸,直到紧张感消失。再接着将注意力集中在背部,先感受脊椎、肌肉;后慢慢往下移到腹部、骨盆。在你一呼一吸的节奏中,注意你的腹部会跟着起伏;再把注意力移到胸腔,注意胸腔也会跟着呼吸而起伏;继而把注意力集中于放在大腿上的手,注意每一根手指,手掌,手背;接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在手臂、肩膀、脖子、脸,感受你的五官和整个头部。 不同的情绪变化,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睡前恐惧、忧思、恼怒,会使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思绪绵绵,以致难以入睡。任何情绪变化都会导致气血运行紊乱,影响睡眠质量,因此要防止任何情绪的过度。平心静气,气血调达,则睡眠安稳。

胃不和则卧不安 “早饭宜早,午饭宜饱,晚饭宜少”,晚饭吃的太多,睡前仍感觉有饱胀感,胃肠要加紧消化,装满食物的胃会不断刺激大脑。大脑有兴奋点,人便不会安然入睡。 临睡前进食更容易增加胃肠负担,既影响入睡,又有碍健康。因此,晚餐只要吃七分饱就可以了,如果睡前感觉饿,可以喝一杯牛奶,活动一会再去睡觉。 过多言谈难安眠 中医认为“阳入阴则寐”,睡前需要静神,不可扰动阳气,阳入于阴人即安睡。人的任何活动都需要阳气的鼓动,睡前多言语扰阳气运行于外,不能内收,则不易入睡。 睡觉前说话过多会使精神兴奋,思想活跃,从而影响入睡,导致失眠。躺下之后,可能还会对睡前的谈话引起思索,可能彻夜不能入睡。 眠睡闭口保元气 闭口夜卧是保养元气的最好办法。清代养生家石成金《长生秘诀》中说:“夜卧常习闭口,最是固养元气。若开口,则走失元气,且邪恶从口而入,有生血绝诸症。凡夜卧开口,其牙齿为出入之气所触,后必病齿,但睡而张口者,牙齿无补早落,可以验之。”张口呼吸,空气中的灰尘颗粒会刺激咽部。若睡眠环境比较干燥,张口呼吸会导致口腔及咽部干燥不润,对肺部的刺激也比较大,容易发生肺部疾病。 鼻腔内的鼻毛,鼻粘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分泌粘液,对吸入

双盘静坐的医学功效

双盘静坐的医学功效 静坐之功效 靜坐是修養身心最好的方法之一,它非但能治生理上的病,也能治心理上的病,可以說,對一切身心的病均能作根本的治療。 身患病者,如:神經表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血氣失調、失眠健忘、消化不良、貧血體弱、陰虛火盛、形容枯槁、消瘦孱弱、肝火旺盛、口乾津少、頭暈眼花、傷風感冒、冬天畏冷、夏天怕熱、從小受傷、風濕骨痛、大便結滯、夜多小便、血壓高、血壓低、肺結核、胃下垂等。心患病者,如:憤怒悲傷、憂鬱煩悶、恐懼退縮、提心弔膽、慳吝嫉忌、忿恨熱惱、精神緊張、性情暴躁、心神恍惚、以及種種情欲悲歡等。 中國古籍載述人體內本具治百病之潛能,若患者能有決心,放下萬緣,靜坐曰久,當可根治諸等身心的病。 靜坐的好處可使人精神充沛、恢復疲勞、心平氣和、增進思考、促進血液循環、加強免疫機能,進而止安詳、頭腦聰慧、反應敏捷、音聲清脆、皮膚滋潤、變化氣質、減少執著。如果工作辛勞,或用神過度,形容憔悻,精神昏昧,若能靜坐半小時,精神便能恢復,面容

重獲光彩。靜坐對人的利益豈是藥石所能企及。因此,不論士、農、工、商、僧、俗、道、儒,各行各業各階層,皆宜學之,恆而習之。 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一般人的生活都非常緊張,致使不少人患上了神經衰弱。此症會令患者甚為困擾,並能影響飲食和睡眠,也不是短期可以服藥治癒的。此症既是精神引發的問題,自然也不能單以外服藥石為功,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始易為力。 筆者早年也曾患此症,而且相當嚴重,食睡皆有困難,終曰驚惶失措,動既怕煩,靜又覺悶,度曰如年。雖求治於中西醫師,卻久未見功效。終求診於上海名醫周某,其診斷結果謂:「起因乃由於牙齒生菌所致,若要痊癒,需將全部牙齒拔除。」我向他解說:「當辛勞時,牙齒表面便生白物,然靜坐半小時,白物便會消失的。」醫師不以為然,並稱:「如果你講經,我就聽你說;現在你看病,就要聽我說。」從此以後,我不再看醫生,終曰於寺內拜佛和靜坐。拜佛是動,打坐是靜,一動一靜,調養身心,所謂:「養身之道在於動,養心之道在於靜。」經過半年,病好一半,再經一年,遂告痊癒。故我現今雖在百忙中,也要抽空於早晚靜坐兩次。以前經常患感冒,而今近十年來未見發生,可見靜坐之功實大矣。 筆者近鄰有一位楊先生,患此症多年,食欲不振,長期失眠,神經過敏,坐立不安,雖然到處求醫,藥石紛投,迄末見癒。更有醫生

静坐方法

静坐前的准备 (一)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别人的骚扰。(二)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软厚,以便于久坐。(三)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但在秋冬等寒冷时,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 静坐时的姿势——调身 一、静坐时的两腿 (一)静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先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板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也叫做双跏趺;因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不过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 (二)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上,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单盘膝,也叫单跏趺,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胫加于右股之上,那末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假使将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末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初学的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直,能使身体不倾斜,那末功效还是一样的。 (三)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练习以后,自然渐进于自然。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暂时松下,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斯至失去感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的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不会再麻木了。 二、静坐时的胸部、臀部和腹部 (一)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膈膜松驰。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在胸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膈膜松驰,心窝处轻浮而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二)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状,本来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所以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势。 (三)腹的下部宜宽放镇定,镇定下腹的目的,是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 三、静坐时的两手 (一)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脐下跏趺之上。 (二)假使单跏趺,是右胫加在左股上,那末应将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三)两手这样安放,既自然、安适,且最能助长定力。 四、静坐时其他部位 (一)头劲正直,但须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二)两耳宜如不闻。 (三)眼宜轻闭。也有主张两眼微开的,这叫做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的,宜用这个方法。 (四)口宜噤闭,舌抵上颚,也是使筋骨团结的意思。 (五)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六)坐时臀部也可垫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适力度,并须使肾囊不受压迫。 (七)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因为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也正。 (八)坐毕将起,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否则以后坐时,可能会感到烦躁不安)。然后渐渐动身及舒放两臀,并将两手搓热,抚摩面目,然后放足,用手按摩足部毕,缓缓起身。 静坐时的呼吸——调息 一、呼吸方法的研究 呼吸与我们生活机能,关系很大,一般人只知饮食可以维持生命,不饮不食,势必饿死,实不知呼吸比饮食更为重要。不过由于饮食非金钱不能获得,所以觉得可贵,而呼吸是摄收大气中的氧气,是“取之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靜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 写作原因 维乔说:“静坐法,即古之谓功也。古者养生之术,本有功、外功二者,医术之药饵针砭,洽于已病,养生之功、外功治于未病者也。静坐法自后世失其传,习外功者多椎鲁而无学,而劝又专为方士所用,附会阴阳、五行、坎离、铅汞诸说,其术遂涉于神秘。为绅先生所不道。夫世间事物,苟能积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间,本无神秘之可言。所谓神秘者,皆吾人为知识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耳。亲幼年多病,弱冠以前即研究是术,庚子之岁乃实行之,以迄于今,未常间断,盖十八年矣,不特病疾竞寥,而精神日益健康;久欲以科学方法说明是术之效用。顾以来肯自信,操笔辄止。非敢自秘,将有待也。” 维乔说:“余之着是书,一扫向者怪异之谈,而以心理;生理之学解说之。凡书中之言,皆实验所得。于“正呼吸法”—齐兼采冈田之说。至于精之成道,则避而不言,以余尚未深造。不敢以空言欺人也。吾国之风气浮动甚矣,一事多不能体察其理,为盲从,为被动,一冲蔽目,有初鲜终,风气

如此,国几不国也。以静坐之术效之,期诸为扁鹊之良药欤。吾将以是书卜之也。” 《因是子静坐法》- 主要容 《因是子静坐法》讲述静坐之方法,有三大要求;一。端正姿势;二、意守重心;三、调节呼吸。此为入门之紧要关键。因是子静坐法练习图册 一、静坐前之准备 备静室一间,或用卧室,开窗闭户,不使他人束扰。备软垫作久坐之用,坐前解衣宽带。使全身筋肉不受拘束。平直其身,脊骨卜曲,端正就坐。 二、姿势(调身) (一)坐式 1、双盘膝。 2、单盘膝。 3、平坐式。 (2)卧式 l、仰卧。2、侧卧。 (三)静坐时之上身 静坐时之胸部宜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三、心意(调神) 静坐时应将人世间的所见所闻一切放下,无起妄念。然无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