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填空 1、当代教育的一个突出变化是重视个体差异的存在。 2、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将特殊儿童分成五大类,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 3、我国根据国情将常见的特殊教育需要的的儿童分为以下几类:①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②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主要指的是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病弱儿童。③语言发展障碍儿童:语言障碍可分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与语言发展异常等不同类型。其中前三项又合称言语异常。④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⑤超常儿童:包括智力型超常儿童、语言型超常儿童、艺术性超常儿童、创造型超常儿童、领导型超常儿童。 4、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具有以下症状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和能力,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表现为极度退缩的行为;言语发展迟缓而刻板,怪异难懂;常常有刻板或仪式性行为。 5、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也称注意缺乏障碍儿童。他们的表现为缺乏行为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又差,身后总留下破坏的痕迹同时伴有不亮的个性特征,任性冲动,情绪不稳定,自我克制能力极差。 6、语言型超常儿童的特点是对阅读有强烈兴趣,识字快而准,词汇量大,理解力强。 7、创造型超常儿童的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等特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8、较早涉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较著名的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90年她开办了智能不足儿童的教育机构,由此产生了学前教育理论与课程。 9、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实质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成人负责而认真地对儿童的各种特殊需求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10、学前儿童特殊教育高度强调儿童的个体差异,抛弃简单概念化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潜能发展。 11、学前特殊教育在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产生直接效益的同时,亦给这些儿童的家庭带来了种种变化。我们将此称为学前特殊教育的间接效益。 12、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称之为“放射圈”。特殊儿童与社会的关系是放射式的,同时又是双向的,分析这种关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①每一位特殊儿童的存在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大都通过家庭和学校产生;②社会对特殊儿童也有影响作用,这种作用同样是家庭或学校产生效果的。 13、当代世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影响,出现了三种主导的发展倾向。①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②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③整合教育的趋向。 14、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价值: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 15、家长在早期干预计划中的角色:观察者、学习者、教师、治疗者和计划制定者等 16.智力落后也称(智力残疾)(智力障碍)(智力低下)(智力缺陷)(弱智)。 17.智力落后的分类:美国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把智力落后儿童分为几类:(临界智力落后儿童)(可教育的智力落后儿童)(可训练的智力落后儿童)(需要监护的智力落后儿童);前苏联特殊教育家从临床、病理、心理的观点出发把智力落后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在生命发育的摸个阶段患过大脑疾病,留下智力缺陷的儿童);第二类为(患有进行性大脑疾病的智力落后儿童)。我国按智商和社会行为标准把智力落后分为四级;(一级智力残疾)(又称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 (又称重度)(三级智力残疾) (又称中度)(四级智力残疾) (又称轻度)。 18.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原则)(量力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反复性原则)。 19、语言障碍一般按照儿童的语言障碍分为(构音异常)(发音异常)(流畅度异常)(语言发展异常)。 20、构音异常又可分为六种类型:a.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替代,造成不正确的语言。b 、歪曲音:语言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不完全正确。 C 、省略音:个别音被省掉,造成不正确的语言。D 、添加音:在正确的语音上有添加的现象。E 、声调错误:指四种声调运用错误。F 、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或听觉障碍等,儿童咬字不清。 21、发音异常是指(音质)(单调)(音量)(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异常)(非器质性异常);发声异常的诊断通常从(音调)(音量)(音质)三方面进行检查。 22.对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总体要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补偿缺陷和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23.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原则:(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的原则。(2)多重感官协同原则(3)自然性原则。(4)安全性原则。(5)全面性原则。(6)持久性原则。 24、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方法:(1)综合多种感官法(2)表象指导法(3)愉快学习法(4)试误法(5)及时反馈法(6)实践法 25、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范围: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介于0-130分贝之间,正常人在零分贝时就能听见。 26、病弱儿童的类型:按照病源学的分类,病弱儿童常指患有以下疾病的的儿童:(1)心血管疾病(2)呼吸系统疾病(3)内分泌系统疾病(4)肾脏疾病(5)血液疾病(6)神经障碍疾病。 27、哮喘儿童的发病特征:哮喘病患儿病发时,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呼吸期延长、脸色发青、喘息、大量出汗的症状。 28.学前期情绪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孤独症(自闭症)、多动综合征和其他社会性发展问题。 29.孤独症的发病原因有三种观点即心因论观点、身因论观点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 30.多动症的症状一般在7岁以前表现出来。 31.多动症儿童的分类有的以神经特质来区分,有的以诊断特征来划分。 32.从教育意义来划分将多动症儿童划分为多动、不专注和被动、紧张和焦虑、不合群、懒散、学习问题等类型。 33.造成儿童情绪行为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家庭不良影响、幼儿园教育不当、社会环境的“污染”和生理方面的因素。 34.情绪行为障碍评价主要以不良行为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与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以及是否有异常行为的症状为标准。 二、名词解释 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3、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4、学习障碍:是指在理解和使用口语或书面语言方面存在一种或几种心理过程障碍。 5、超常儿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弄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6、超长智能是指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聪明才智,它不是天生的。 7、补偿性发展:对于由各种障碍造成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成定势的条件,帮助他们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 8、早期干预:就是对学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或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综合性服务。 9、回归主流”是实施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主张使绝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地与正常儿童学习、生活在一起,改变传统的隔离式地教育方法,使残疾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回归到正常儿童的主流中去。 10、全纳性教育:全纳教育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上的全纳教育,是主张把特殊儿童接纳到普通学校,并通过特殊儿童对各种文化、课程、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融入到普通学校。广义上的全纳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一部分特殊儿童,而且包括所有的儿童。 11、发展性不利:由于各种障碍而给儿童发展带来的不利称为发展性不利 12、支持性教育环境:能够充分激励和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环境。 13、早期干预方案: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14.智力落后是指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的适应行为的缺陷。 15.智商是智力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得到的上述再乘以100,用公式表示为IQ=MA ÷CA ×100,MA 为智力年龄,CA 为生理年龄。 16.智力年龄就是根据智力测验结果而得出的年龄。 17.生理年龄就是致儿童的实际年龄。 18.常规是指用来和个人分数比较的团体分标准。 19.适应性为也称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环境中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 20.智力落后儿童是指儿童在发展期内,智力状况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伴随有明显的语言与行为障碍. 21.智力落后的出现率是指在特定时间某一人群智力落后的患者所占的比率.根据1998年11月我国分布的中国1-14岁儿童智力低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我国智力落后儿童的患病率为22.07%,其中城市为0.75%,农村为1.46%;男性为1.13%,女性为1.01%. 23、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的异常现象。 24、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构音问题是所有语言障碍中出现率最高的一项,占儿童语言障碍的20%。 25、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代替,造成不正确的语音。 26、歪曲音:由于发音方法不对,如气流呼出或发音部位不正确,语音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又不完全正确。 27、省略音:个别音被省略掉,造成不正确的语音。添加音;与省略音相反,该种错误是指在正确的语音上,添加了不该有的语音。 28、声调错误指儿童运用汉语中“平、扬、上、去’等四种声调时发生错误。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或听觉障碍等,儿童咬字不清。 29、发音异常是指(音质)(单调)(音量)(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异常)(非器质性异常)。 30视觉障碍的概念:我国在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将视觉障碍确定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31、听觉障碍的定义:也称聋、重听、听力损伤,主要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分为聋和重听两类。我国1987年进行残疾人抽样调查时,统一称作“听力残疾”,并将之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 32、.病弱儿童的概念: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有时也称健康障碍儿童。 33、脑瘫儿童的概念:脑瘫,全称脑性瘫痪或脑性麻痹,是一种大脑发育成熟前受到损伤而到致的神经症候。脑瘫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动作协调困难,多发生在儿童出生时,但也可能由于出生后脑伤或传染病所致。 34、癫痫儿童的概念:癫痫症是由于脑伤造成的。表现为痉挛和抽搐的发作。从医学上讲,癫痫的问题主要源于大脑对神经细胞所释放出的过多电流无法做出有效的控制。 35、.哮喘儿童的概念:是由于呼吸道阻塞、大量痰液的分泌,而使得呼吸困难的现象。造成哮喘的原因是由于过敏反应、情绪波动或活动过度。 36.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发育性障碍。 37.心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儿童生活在充满威胁和缺乏母爱的环境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与孤独症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8.身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的产生源于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机能障碍、感觉器官机能失调及生化因素。 39.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认为孤独症的产生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40.孤独症儿童的早期鉴别:1医学检查2.量表评定3调查与行为观察。 41.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等,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既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42.情绪行为障碍:是指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分为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正常心理机能发展迟缓而产生的损害、不良习惯四个方面。 43.认知—行为治疗:是对行为治疗的延伸,其主要技术是强调认知对行为的监控作用,让儿童通过内部语言或外部语言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目的。 44超常儿童:1978年以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45加速学习:超常儿童智力超群,接受能力极强,往往在评价中成绩高出同伴很多所以应该按照他们的实际水平来教他们,而不是按照实际年龄来教。 46加深学习:教师给超常儿童提供比一般儿童更多、更广泛的材料和提出更复杂的要求。 47儿童心理治疗及其构成要素:儿童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包括五个重要的因素:治疗者、治疗对象(儿童)、中介物、运用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技术与方法、治疗所要达到的目的。 48○治疗的中介物:是一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是指治疗过程中治疗对象的言语、表情、行为、姿态、特意安排的情境等。其中言语是最主要的中介物。 49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 50游戏: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51游戏治疗:以儿童为对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就把游戏作为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这种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称为游戏治疗。 52游戏治疗的实施方法:是在专职的教育者为儿童创造良好、安全、自由的 环境的条件下,让儿童玩他自己想玩的任何游戏,儿童的一切言行都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的言行,适时地引导儿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53行为不足:是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幼儿很少讲话或不愿和同伴接触、交往。智力迟滞,不会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等,都是行为不足的表现。 54行为过渡:是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集体活动或上课时思想经常不集中,爱做小动作,走来走去,一天要洗许多次手或经常咬指甲等都是行为过渡的表现。有些正常行为如果发生次数太多也会成为问题行为。 55不适当行为: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如在悲伤时大笑、欢乐时却大哭等。 56行为矫正: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这种理论试图通过矫正人的不良认知方式,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57经典性条件反射:也称应答性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 58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与应答性条件反射有很我共同点,其主要差别在于强化手段不同。 59正强化与强化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正确使用正强化可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强化物的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 60间歇强化: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相比效果更强,同样也需要强化物的支撑。 61区别强化:区别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 62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要防止给予不良行为注意,消退时要确保态度一致。 63隔离:是当儿童表现也不良行为是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严重者可用隔离室。 代币制:是综合应用、强化对儿童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 64模仿和示范:模仿和示范是相对应的。儿童的行为大多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的,因此给予正确的示范就很必要。要给儿童正确的示范,防止不正确的示范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错误的引导。 65行为塑造法:是一种程序,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即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新行为的过程。 66学前儿童语言障碍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的异常现象。 三、简答题: 1、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1)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2)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远离常态标准的行为,则被视为一种非正常的变态。(3)从社会学的角度诗人,当一个人出现无法顺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无法建立正当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亦将之归为异常之类。这样的观念在最近这些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的上的差异状况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念及其内涵:概念: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内涵:这个基本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是对具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施以有别于一般教学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安置形态、教材教法以及辅助器材等,使受教育者能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2)在肯定人的发展存在潜能的前提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不同发展需要的儿童创设有利于他们潜能发展的教育计划,促进各种差异儿童潜能的发展。(3)在早期为各种不同差异的儿童提供支持性教育环境,使他们在发展的关键期内获得适应其发展需要的良好发展机会。 3、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㈠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的分类:(1)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2)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3)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4)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5)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㈡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我国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把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区分为五种类型:(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是指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分为核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和语言发展异常。(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在学前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5)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

4、发展性不利儿童的补偿性发展:对由各种障碍而造成

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其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1)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 (2)对听力损伤儿童的早期教育,则可以帮助他们挖掘残余听力,学习从多种途径接受信

息,习得语言。 (3)对先天资质优越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为他们提供适应其需要的良好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地加速发展。

5、超常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超常儿童原本不存在的障碍,但是当他们的需求在学习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当他们的行为被视为怪异的时候,他们也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从而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而他们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是第二障碍。

6、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1)早期教育环境的适宜性,将有利于预防特殊需要儿童第二种障碍或第二次障碍的出现。(2)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

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 7、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一)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①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②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③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二)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

义。①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自已的孩子。②

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三)社会

效益: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意义。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1)在早期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工作中,直接受益的是学龄的特殊需要

儿童。大部分障碍儿童在教育作用下减轻了障碍程度,提高了知识文化素质,增强了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回归社会主流作了准备;他们将带着早期教育的良好结果到

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学习,他们将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2)此外,在早期特殊教育中受益的家长,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和物

质压力后,可以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这是一支几倍于百万特殊需要儿童的队伍,他们同样为社会发展增添了建设力量。②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

将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1)通过早期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特殊需要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另有部分障碍儿童虽然在特殊学校就读,但他们特殊残障程度的减轻必然带来相应的特殊经费和残疾福利费用投资的变化。(2)障碍儿童经过早期特殊教育,提高了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减少国家特殊教育投

资和福利经费的同时,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将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③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1)一个国家的特殊教育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

度。在我国开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意味着我国特殊教育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展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充分

重视残障儿童和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注重保护残障儿童的利益。(2)

社会对残疾人尤其是残障儿童的承认、重视,有助于他们的发展成长,同时也有助于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我们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这项事业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它将对我国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8.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三种主导的发展倾向):(一)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二)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三)整合教育的趋向 9.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1)不仅可以帮助障碍儿童克服和减轻由障碍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可以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想良好的方向发展的支持性教育环境。(2)各个国家有关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法律条款均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作用,保障了特殊儿童及早接受教育的权利,引起社会各方面对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重视。(3)早期发现和诊断是重要,它将有助于为特殊需要儿童,尤其是障碍儿童的发展成长创造理想条件。(4)早期干预方案在学前机构和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把家庭感情氛围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家长参与的有利环境日益长进。 10各国保证早期干预实施的共同措施:(1)注重从法律上保证对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2)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3)围绕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 11、早期干预的途径:(1)在早期干预中心或活动中让特殊需要儿童获得教益。(2)鼓励和帮助家长通过自然的血缘关系与孩子互相影响,解决特殊需要儿童的问题,同时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12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概念:(1)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特殊教育界兴起一场迅速发展的运动——回归主流。(2)回归主流运动集中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3)回归主流运动提倡给特殊儿童提供正常的教育环境条件,有利于他们与正常儿童交往,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顺利进入正常社会生活作准备。 13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的教育安置:(1)物理空间的回归主流。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相同的学校或机构接受教育,所有儿童都有机会认识其生活的相同世界。(2)社会交往活动的回归主流。不只是在相同的空间接受教育,而且由教育者安排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交往活动,让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互了解、尊重,相互邀请参与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3)教学的回归主流。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互交往,并在特教教师指导下接受个别化教育,在学习社会活动及物理空间上都相互统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主流。 14回归主流教育模式的类型:(1)资源教室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流行于美国与加拿大。将特殊儿童安置于正常的教育机构,一部分时间到资源教室里去接受个别教育,其余时间与正常儿童一道学习。(2)教育配对模式:这种模式以丹麦为代表。在教育机构中,一个普通班与一个特殊班相配对,普通班与特殊班教师共同负责两个班教育,安排两班儿童共同学习或单独学习。(3)咨询教师模式:这种模式实行于挪威。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增设受过专业训练的特教人员,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有关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的基本训练,确保特殊儿童能适应正常教育环境。(4)混合服务模式:东欧国家在教育机构间进行再协调,向普通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协助。2.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 15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的概念:是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特殊服务。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②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过去的“特殊教育”是为3-5%的残疾儿童提供的教育,而现今的“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成为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提供帮助的教育,在教育发达国家已经有20%的儿童属于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 16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的基本特征:(1)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无论他们有何种残疾,也无论他们的残疾程度如何,都必须在正常班级里接受所有的教育;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提供特殊服务。(2)全纳性教育要求教师与其他人员组成特殊需要儿童的工作小组,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高水平的支持,工作小组成员包括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家长等。(3)全纳性教育的课程由一般课程和个别化教育计划构成,课堂教学主要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保证每个儿童都有同样的机会参与活动,而不会被孤立。17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的模式: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有关学者提出进一步实现全纳性教育的设想,将全纳性教育理论转化为三个层次的发展模式:(1)全纳性教育体系:以乡或区为单位构建全民教育网络。(2)全纳性学校:以学校为中心建立社区全民教育站点,接纳和教育各种各样的儿童。(3)全纳性课堂:根据每一个儿童的需要实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 18整合教育的趋向1、整合课程观念:整合教育的趋势更多地反映到课程改革过程中,研究者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整合课程观念:(1)经验的整合。(2)社会的整合。(3)知识的整合。(4)课程的整合 19整合的课程的基本特征:(1)考虑反映真实世界中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的问题。(2)具有中心经验,并从中心经验出发整合相关的知识。(3)让儿童围绕中心经验发展和使用知识。(4)在整合的活动中让儿童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5)儿童参与课程设计过程,使儿童自己发现问题和形成学习的关注点,成为课程设计的积极组成部分。 20、从特殊儿童教育的整合教育趋向看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方向: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范围内的有关儿童学习和儿童教育的理论研究已经步入了整合观的阶段。这一变革趋势恰恰契合了新型人才观对儿童教育呼唤,因此,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整合教育的问题也受到了特殊教育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换言之,陈旧的单纯训练的特殊教育观念和方式已无法适应需要,而在整合观指导下的特殊儿童教育已脱颖而出。 21整合教育的趋势更多地反映到课程改革过程中,研究者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整合课程观念。A.经验的整合。人对自己及世界的概念的认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并且经过反省而得到经验的扩展,进一步将新经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所以人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进行各种知识和经验的整合,有意义的学习也要求落实到情境之中。B.社会的整合。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把共同的经验提供给各种不同背景和不同特点的儿童,形成通识的教育。这就要求课程不仅与个人经验相联系,而且与社会的社区实际相联系。只有整合的教育才能给儿童创造这样的学习过程。C.知识的整合。整合本身是知识的组织和使用的一种方式,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会用某一学科的部分知识去解决问题,我们常常用整合的方式进行思考处理。因此,整合的知识有利于儿童学习掌握真正的能力。D.课程的整合。整合的课程应当有几个基本的特征:(前面已述) 22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掀起的教育课程改革也涉及了特殊教育,导致了已经或者尚未处于一体化状态的特殊教育机构的课程改革。A.这种改革从传统的分科教育转入整合教育,从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向以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建构式”教学方式,从传递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激励儿童参与、探索与创造的活动教学。B.这样的整合教育取向,充分注重给每一个学习者满足的完整经验,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C.这个反映在特殊教育课程方面的整合教育趋势,与提倡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重视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观念相一致,形成了当前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事业发展的三个趋向。 23智力落后儿童的分类:智力落后儿童按其智力受限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和极重度四级,能够在普通幼儿园学习与生活的多为轻度和中度智力落后儿童。 24智力落后的原因:智力落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生物原因所造成的智力落后和社会原因所造成的智力落后,学习和掌握智力落后的成因是判断儿童智力落后的重要线索之一.。 25.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发展遵循的基本规律:答: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发展遵循正常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但与正常儿童相比,其身心发展开始晚,发展的速度慢,达到的水平低,而且表现出明显的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身体发育的特点,认知特征以及个性特征三个方面.这些特点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因特施教"的重要依据。 26.对学前智力落后儿童评估的主要方法:答:对学前智力落后儿童评估的主要方法有以观察为甚础的评估,作业分析评估,标准化的智力测试,社会适应能力测验。 27.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应遵循的原则:答: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应遵循日期教育.个别化教育以及补偿教育与反复教育等原则,教育内容涉及到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运动能力训练,认知教育.语言训练.及社会认知培养等各个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强调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采用任务分析.积极强化,单元教学等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教育. 28、什么是构音异常?答:1.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构音问题是所有语言障碍中出现率最高的一项,占儿童语言障碍的20%。 29构音异常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构音异常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感知运动因素;如舌头或其他口腔构造异常,动作协调不良等;社会心理因素,如儿童自身情绪及所处环境不良。语言障碍的形成一般受生理、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理因素是指发音器官缺陷或神经异常等。心理因素是指不良的情绪情感。环境因素则指环境中缺乏适当的语言刺激,包括刺激不足或刺激不当,社会环境为儿童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机会与条件,因此环境因素也会使得儿童语言出现障碍。 30怎样对构音异常进行诊断与矫治?收集儿童个案基本资料,对儿童进行构音器官和听力的检查;检查言语情况;对儿童语言进行鉴定及记录分析。矫治基本步骤分为:分析儿童的错误音,纠正错误;建立起正确的;利用语言游戏等方式强化儿童的语音。矫治要注意针对儿童个别需要,循序渐进,有固定,充足的时间,注意强化矫治效果,要多人员共同参与。 31什么是流畅度异常? 流畅度异常指说话急促不清,延长或语音重复,造成首音难发。语音重复延长或中断的现象,俗称口吃。在所有学前儿童中,流畅度异常约有5%,大多数在2-7岁形成,80%可以通过适当的矫治恢复正常; 32 流畅度异常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关于流畅异常成因有不同的观点:语言学理论则认为,口吃问题源于患者的语言编码过程,学习行为理论认为,口吃是学习的原因形成;环境压力理论认为口吃源于心理压抑的需求或是由于周围环境对其提出过高要求造成的;也有人认为儿童的口吃是一种语言发展过程中正常的不流畅现象; 33.流畅度异常诊断与矫治的基本要点是:描述和分析儿童说话不流畅的具体表现;评估儿童负面情绪的性质及强度;评价儿童对自身语言表现的态度与心理调适水平。语言障碍矫治主要致力于改善环境,减轻压力,提供良好的榜样,恰当的强化和加强预防。 34、什么是发音异常:发音异常是指音质、单调、音量及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 35发音异常包括哪几种类型?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36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异常与非器质性异常。前者指由于儿童生理上的原因(如声带和喉头的异常)引起的发声异常;后者指由于儿童不正确的发音习惯或者心理方面的原因引起发声异常。 37怎样进行诊断与矫治?、发声异常的诊断通常从音调、音量、音质三方面进行检查。发声异常的矫治注重指导儿童正确使用声带的方法,进行发声训练,呼吸训练及听觉训练,并注意儿童的声音保健。 38、什么是语言发展异常语言发展异常是指理解或使用口语,书面语或其他符号系统时出现障碍,语言发展的速度,程度等低于正常儿童。 39语言发展异常包括哪几种类型?、语言发展异常类型包括:语言缺乏,指儿童到一定的年龄阶段还没有获得语言;存在质量差别的语言,指儿童可以发音并且掌握大量词汇,但在用词方法上与正常儿童有差别,不能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语言发展迟缓,指儿童在语言发展阶段语言发展速度明显易于普通儿童;语言发展中断,儿童语言原本正常发展,由于脑损伤或听力受损等原因,语言发展出现异常现象。 40语言发展异常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语言发展异常的形成原因包括:构音器官异常,脑损伤,智力缺陷,感官损伤,儿童情绪不良,缺少学习语言的动机;环境中缺乏正常的语言刺激等。 41、语言发展异常诊断与矫治包括个案基本资料汇集,生理检查,心理检查,语言评估及分析,尽可能详细地确定孩子现有的语言能力,并观察孩子掌握语言新技能的费力程度与速度。还要了解儿童与其他人的交流及在游戏中的语言表现等情况。语言发展异常的矫治,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矫治方案,如对于伴随性的语言障碍应当首先诊断,矫治其第一性障碍。语言发展异常的矫治应从儿童的全面发展入手,考虑语言的内容,形式和使用,在安排训练程序时,把辅导建立在语言的正常发展程序的基础上,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刺激,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 42语言障碍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语言障碍形成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包括发音器官缺陷和生理异常等;儿童不良的情绪情感也是造成语言障碍的重要原因;环境中缺乏适当的语言刺激,刺激不够或刺激不当都会造成儿童语言障碍。 43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由于儿童的视觉障碍,视觉刺激不足,会造成身体运动上的一些特殊动作或行为习惯,儿童往往用这种方式来寻求增加信息的输入量。(2)由于视觉障碍,他们视觉经验缺乏,从而缺乏进一步建立视觉记忆的基础,这样就会影响儿童以后的智力发展以及与同伴进行交往的能力。(3)通过对视觉障碍儿童与健全儿童的比较发现,视力障碍儿童与健全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有一定差异。(4)多数视觉障碍儿童还可能伴有其他生理缺陷。 44、盲与低视力的含义:国际上一般将视觉障碍分为盲与低视力。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0.3之间时,为低视力。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以下到无光感时,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即为盲。 45盲与低视力的分类:国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规定的五类残疾人标准中,把视觉障碍分为盲与低视力两类:(1)盲又分为一级盲和二级盲:一级盲是指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02或视野半径小于5度;二级盲是指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高于0.02,而低于0.05,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2)低视力也分为一级和二级两类:一级低视力是指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高于0.05,而低于0.1;二级低视力是指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高于0.1,而低于0.3。 47、.造成视觉障碍的原因:(1)遗传与先天因素:包括遗传和药物感染等。(2)疾病因素:白内障、沙眼、角膜炎、视网膜脱离。(3)意外事故:眼外伤是造成视觉障碍,特别是儿童视觉障碍较为常见的因素。 48、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主要心理行为特点①感知觉2注意力和兴趣特点3记忆和想像4语言和思维5个性特点6动作行为特点: ①感知觉(1)当视觉障碍儿童的受到限制以后,就会更多地依赖和使用听觉。他们的听觉注意力更为集中,对声音的分析更为细致,听觉记忆往往更为发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补偿视觉缺陷的作用。(2)视觉障碍儿童的触觉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长期的触摸实践可帮助他们感知除了物体颜色、亮度以外的一切健全人用眼来感知的事物。 2.注意力和兴趣特点:(1)儿童视觉功能降低后,就会更多地依赖其他感官来获取信息,特别是依赖听觉。这就需要集中注意力。长此以往,他们的有意注意能力就得到很大的锻炼。(2)在兴趣方面,由于受视觉障碍的影响,他们获得的外界感性经验比较缺乏,表现出兴趣不广泛的特点,缺乏像健全儿童那样爱提问题、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等特性,特别是在有关身体运动方面的兴趣更少。同时,他们又对听觉和触觉方面的刺激有较强烈的兴趣。 3记忆和想像:(1)视觉障碍儿童由于缺乏充分的视觉刺激,所形成的记忆表象是不完整的。(2)由于视觉障碍儿童的想象缺乏视觉经验作基础,所以往往会出现一些没有根据的胡乱推测。但他们的听觉想象要好得多,能够对声音进行较为精细的分辨,从而体会和想象音乐旋律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语言和思维:(1)视觉障碍儿童语言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不同于正常儿童。由于看不清别人的口型,在模仿和学习语言时,有时出现发音不准、口吃、颤音等现象,有时还会有一些多余动作。(2)视觉障碍给儿童带来的感性经验缺乏及语意不符现象,还会影响他们的思维。由于缺乏形象思维,视觉障碍儿童很难把握住一类事物的共性,只凭对事物零碎印象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是视觉障碍儿童的思维水平与健全的儿童差别不大。 5个性特点:视觉障碍会给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良多不良影响,容易造成儿童性格怪僻和自卑心理。常见性格问题有:(1)自私,在与人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帮助和关心别人。(2)依赖,一些视觉障碍儿童由于受到过多的照顾,形成依赖心理和对自己缺乏信心的性格。(3)从情绪上看,情绪不稳定,常因小事而大闹一场。(4)很多儿童自卑心理重,好嫉妒、心胸狭窄。 6动作行为特点:视觉障碍会对儿童的动作行为造成影响。(1)他们动作不如正常儿童敏捷,行动缓慢且手脚笨拙。(2)常常表现不出正常的动作表达技巧,步调与姿势不协调。 49、视觉障碍儿童的鉴别 1.辨别儿童是否存在视觉障碍的方法:主要通过视力检查来进行,其中包括视力敏度的检查和视野的检查。(1)标准化的视力敏度检查:可以由医院来进行。医院里大都采用万国视力检查表(C 图形)、史乃仑视力检查表(E 图形)来检查儿童的视力。当视力在0.3以下时,就可称为视觉障碍儿童。(2)视野检查:主要检测视力的范围,即视线保持平直方向且静止不动时,人所能观察到的视力范围。可由教师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对比检查、卡片检查。 50.对幼儿进行视力检测的方法:(1)对6个月以下的婴儿,只能用粗略估计来发现问题,主要观察婴儿是否能注视运动着的物体等等。(2)对2岁半以下的儿童,可以使用视运动带来测试,这也只是一种粗略的估计方法。(3)2岁半以上的儿童,可以通过儿童图形视力表、手形视力表以及学龄前儿童图形视力表等进行检查。 51、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内容(早期干预的主要措施):(1)感知机能训练:由于缺乏视觉提供的信息,视障儿童不能很好地去模仿他人的行为,而感觉是人们获得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因此要通过感知机能训练来为视障儿童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A.残余视力的利用和保护B.听觉训练(辨声游戏、指令性游戏、省略词语、听觉选择的练习)。(2)运动能力训练: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体各部位机能也逐渐得到发展。但由于缺少视觉刺激,他们不能很好地模仿各种动作,因而要特别训练儿童的各种运动能力。视障儿童最初很难控制自己的身体,需要进行以下训练,才能逐渐发展自我控制能力。A.头、颈部练习B.翻身练习C.坐的练习D.爬行练习E.站和蹲的练习F.走的练习G.定向走训练H.手的训练。(3)认知训练:认知能力是视障儿童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家长要鼓励他们探索周围世界,获取广泛的信息,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认知能力的训练可以从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识做起。(4)语言训练:对于视觉障碍儿童来说,听觉在他的生活和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很多知识及思想都是通过各种声音,特别是

有声语言来获得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加强对孩子的听力和语言能力的。A.经常与孩子说话 B.教孩子表达复杂的意思 C.教儿童运用面部表情和姿态。(5)社

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目的都是使视觉障碍儿童能够顺利进入正常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因而社会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也是一项重要任务。A.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B.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C.正确运用语言与人交往。(6)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生活技能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自我服务能力,是实现独立生活的基础。不少视觉障碍儿童由于视觉缺陷,难以清晰地感知生活技能,生活常识贫乏,生活技能较差,因此,要重视对他们进行生活技能的前期培养。A.饮食 B.穿衣、脱衣C.上厕所D.个人卫生

52、培养孩子大小便习惯要做哪些工作:(1)让儿童明白要大小便就得上厕所,所以要使儿童上厕所时感到舒适、安全,并能在那里呆上一定的时间。(2)一些视觉障碍儿童需要经过训练才能逐渐学会控制大小便。(3)学习自己脱、提裤子。(4)便后要求孩子自己擦大便,教他把手纸叠好,从前向后擦,反复几次直至干净。(5)教孩子站在马桶或蹲坑边试着用水冲洗,最后要求孩子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

习惯。

53、听觉障碍的分类:(1)持生理学观点的人强调听力损失的可测程度,听力受损达到无法听见某一强度或强度更高的声音称为聋,其他听力受损则为重听。常用来表示声音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 )。根据我国通行的判断标准,听觉障碍可分为由轻到重四种情况:A.二级重听:指人对日常语言有听觉困难,与别人交谈时感到模糊不清。B.一级重听:是对较大的谈话声音、汽车声感觉模糊。C.二级聋:患者对于叫喊声及洪亮的声音如汽车喇叭声、鼓声才有反应。D.一级聋:患者通常极难感觉声音的存在,依靠助听器辅助,才能感受声音的震动力。(2)持教育观点的人往往关注听觉障碍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产生影响的程度,关心听力损失发生的年龄。经常使用学语前耳聋和学语后耳聋的概念。前者指儿童出生后到4岁前发生的听觉障碍,即在儿童学会说话之前就出现的耳聋;后者是儿童在4岁后发生的听觉障碍,即在自然学会说话之后出现的耳聋。

54、听觉障碍的原因:(1)遗传因素:是听觉障碍的一个要因素,载有听觉遗传信息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传给后代,造成先天性耳聋。(2)后天因素:A.怀孕时的有害因素B.围产期有害因素C.后天疾患。

55、听觉障碍的鉴别 比较科学的听觉鉴别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①.纯音测听法:就是测量一个人对各种不同声音频率的听阈的方法。听阈是指能使人产生听觉的最低限度的声音强度,音强用分贝表示,测量时播放音强为0-110分贝,频率为125-8000赫兹的各种纯音。②解言语的最低分贝级,即所谓言语接受阈,测验对象能够理解半数单词的分贝级。此法常用来估计言语接受阈的级别。③幼儿和不易测验儿童的测验方法:(1)反射测听法:引导性反应是

其最佳手段,适合测验6-12个月婴儿(2)受激反应测听法:用来测量无法主动做出反应的幼儿的听力,一般在儿童沉睡时使用。(3)游戏测听法:是3-5岁的幼儿最适宜的测试手段。(4)一些有儿童特点的仪器测试法。 56、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①言语与语言发展:(1)在听力受损儿童成长过程中,语言是他们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最近研究发现,听力受损达25分贝,就可对正在学习语言的幼儿产生不利影响。(2)听觉障碍儿童的说话声音容易有异常现象。他们的语音知觉差,对他人的话与周围的噪音无动于衷,学习语言的兴趣不浓。②认知与思维:(1)无法感知视觉以外的东西,无法了解声音的强弱所代表的事物变化。(2)不善于感知事物的本质,不善于把握事物的统一关系。(3)不能保持知觉与语言的统一。(4)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完成口头指令。③社会化发展:(1)听障儿童与教师,同伴的交往较少,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猜疑等,还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有退缩、自我封闭等倾向。(2)听障儿童倾向于与同类儿童交往,使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等交流系统。 57、听觉障碍儿童语言学习的困难:(1)发声时收不到充分的听觉反馈。(2)无法从成人那里得到充分的言语强化。(3)无法听到成人的言语示范。 58、.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观念:(1)回归主流观念:使听障儿童特别是轻度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是最佳矫治方式。采取“聋儿对口活动”的方式,建立回归主流的教育体制。(2)整合教育观念:认为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整合的动态过程,他们的语言发展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融合、互为基础的渐进过程。因此,对他们所进行的训练不是纯口语的训练,而是综合提高其发展水平的训练。 59、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基础。(1)尽早发现听障问题。有的听觉障碍儿童可以利用其他感官,对声音做出与正常儿童同样的反应,因此家长和教师较难发现他们的问题。(2)尽早佩戴助听器。可以有效地利用残余听力,是聋儿学习语言的物质基础。在国外最早为出生后40天的幼儿选配助听器,家长和教师要为聋儿尽早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并注意维护、保养和适时更换,(3)进行师资培训。幼儿园教师在自己执教的班级中,如果要给听觉障碍儿童适当的帮助,就应该有听觉、学前教育方面的培训,如果普通教师掌握一点手语,将大大有利于与听障儿童的沟通。 60、尽早发现儿童听力异常(注意的问题)(1)儿童耳朵有无生理问题。(2)儿童的发音是否清楚,特别是有无漏掉辅音的情况。(3)儿童发出的声音是否很单调。(4)儿童在听录音机或看录像时是否需要比别的儿童更大的音量。(5)儿童是否做出明显的努力,把头抬起来或转向说话者,以便能够听清楚。(6)儿童是否频繁地请求教师重复刚刚说过的内容。(7)别人用正常声音说话时,儿童是否毫无反应或漫不经心。(8)儿童是否不愿意参与一些语言游戏活动。(9)儿童是否常常比手画脚,用动作来帮助表达意思。(10)儿童是否答非所问。 61、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训练。(1)听觉训练。要为听觉障碍儿童提供高强度听力训练,促进其残余听力的使用。(2)发音练习。有证据表明,言语分辨训练应与发音训练同步进行,同时接受两方面训练的儿童比只接受一方面训练的儿童进步更为明显。发音训练包括构音器官运动、呼吸练习与嗓音练习等(3)语言理解与掌握。要给予聋儿大量语言刺激,激发聋儿学习会话的动机,理解、掌握词汇,建立词汇库。(4)语言能力评估。可使用一些量表进行。 62、训练方式方法。(1)听障儿童在集体中不易听清和理解教师的指令,适合在小集体中学习,教师要积极利用同伴合作的教学模式。使用该模式要保证同龄儿童在空间上的接近,人数不宜过多,有时是一对一的游戏。(2)结合使用手语交流法与口语交流法。采用全面交流法,要求在听和说之外,将手势语作为语言沟通的辅助方法,同时包括表情、姿势、动作、绘画、写字等多种沟通方式,让听觉障碍儿童可以多感觉、多渠道地接收信息。 63、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从教育内容来讲,教育方案从一开始就强调认识能力和文化知识的训练,就特别重视数学,将其放在与语言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教育难度来说,尽可能接近普通学前儿童的水平,为日后进入正常学校接受教育做好准备。教师要对听障儿童进行一对一形式的个别辅导,矫治的时间要保证。 64、家庭对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父母在早期干预中的角色):(1)父母正视孩子耳聋的现实,不过分依赖治疗,不徒劳地寻找一些所谓的“秘方“,而是积极解决孩子在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最大可能给他们以帮助,聋儿家长之间要多联系、多交流,这样稳定孩子的情绪,改进对孩子的教育。(2)家长对孩子的前途要做出正确决定认真考虑,是让孩子进入正常幼儿园还是进入早期聋儿康复机构,朝哪一个方向发展等等。(3)父母除配合教师训练孩子外,还要制定一个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计划。(4)整个家庭要表现出对孩子的爱,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积极与聋儿交流,参与对孩子的教育。(5)祖父母也是重要的成员,但要注意祖父母往往在教育技能和教育观念上存在问题,需要父母多与他们沟通,在教育态度和方法上保持一致。 65、病弱儿童的诊断(幼儿教师如何观察与发现): 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儿童的异常,以便及时反馈给家长或医生,尽早诊治。如果儿童有下列异常情况应该引起注意:(1)面色过于苍白。(2)全身显得相当柔弱。(3)动作笨拙,经常有摔跤现象,肢体活动的协调性极差。(4)关节、肌肉僵硬,四肢无法伸直。(5)嘴唇和指甲呈青紫色。(6)吃饭时盗虚汗、面色苍白或饭后经常呕吐。(7)经常发烧不退。(8)容易出血或发炎。(9)四肢或身体出现血斑。 66、身体病弱儿童的身心特征:(1)病弱儿童除了因身体疾病造成的体能不足以外,在智力上与正常儿童没有什么区别,其认知发展也与正常儿童无大的差异。(2)由于长期患有疾病,体质虚弱,因治疗所花的的时间或体力不支而耽误学习。(3)由于体弱多病,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的持久性差、精力不支等问题,这些可能会对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也会使得他们的生活经验比较贫乏。(4)疾病的问题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与情绪。(5)疾病对儿童的最大影响表现在儿童的个性发展方面。由于身患疾病,家长过分保护和迁就,会使儿童过于依赖、缺乏自信,也容易形成孤僻、退缩等不良人格特征、 67、脑瘫的类型:(1)按照该病所影响的肢体范围,可以分为单肢麻痹、单侧麻痹(偏瘫)、截瘫、三肢麻痹、四肢麻痹。(2)按运动特性,可以分为痉挛型、震动型、共济失调型、无力型、混合型(最严重)。 68、脑瘫儿童训练的内容(脑瘫儿童的康复教育):(1)运动能力的训练。主要从大运动和精细动作两方面进行。(2)生活能力的训练。(3)认知能力的训练。在学前期主要是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帮助儿童认识周围事物,获得基本概念,形成初步的辨别、匹配、比较、分类、归类等简单逻辑思维能力。(4)语言能力的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模仿训练、语言表达训练。(5)特殊设施设备。如果为他们准备一些特殊的器具,将有利于其学习和活动。如执笔器、翻书装置、固定书和纸张的装置等。(6)脑瘫儿童的护理。脑瘫儿童极易摔跤,碰伤。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其安全。A.让脑瘫儿童远离危险的地方。B.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关注脑瘫儿童。C.教师要在日常活动中靠近脑瘫孩子,以避免别的孩子对他的冲撞。 69癫痫症儿童的发病特征:(1)大发作时:儿童会突然跌倒在地,不省人事;.发生抽搐,身体和头部会变得僵直;接着会出现四肢不自主地剧烈收缩和颤动,并伴随有呼吸困难,面唇发青,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甚至全身出汗等症状;发作过后,儿童记不清所发生的一切,浑身感到疲倦,想要睡觉。发病时间从一分钟到二十分钟不等。(2)小发作时:儿童会脸色苍白,两眼发呆,眼皮震颤;有暂时无法进行手头的活动或从事活动时动作不稳的现象;发病后一切又恢复正常。发作的时间很短,从几秒到二十秒不等,但是会很频繁。 70、癫痫症儿童发病时教师的处理:(1)帮助儿童平躺下,在其头部垫上枕头,清除身边的坚硬物,以防止伤及孩子。(2)顺其自然,不要阻挠儿童的活动,以防受伤。可以用手托住儿童头部,顺着他的活动而活动,保护头部安全。(3)如果儿童呕吐,可将其头偏向一边。(4)如果儿童嘴巴张开,可用手帕等较软的物品垫在其上下牙齿之间,但不可以硬撬开嘴巴,更不可以把坚硬物品放入口内。(5)解松儿童的衣扣,让其放松。(6)如果发病时间较长,超过十分钟,要请医务人员进行诊治。(7)病发过后,不要立刻让儿童起来,要让儿童在原地休息片刻。(8)当癫痫轻微发作时,儿童可能会出现一些刻板行为,会把东西弄落在地,或出现挤眉弄眼缺乏注意力等症状,教师要认真观察,不要认为是儿童故意捣乱而妄加批评。 71.孤独症儿童具有的基本特征:第一,发育速度和顺序异常。第二,对任何一种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第三,言语、语言认识既非语言性交流异常。第四、与人、物和事的联系异常。 72.孤独症主要表现为:1社交困难2言语发展迟缓,语言刻板,奇异难懂。3刻板或仪式性行为。 73.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归结为八个方面:1社会交往障碍2缺乏社会性注意3言语发展迟缓4言语沟通障碍5语言表达怪异6刻板性行为7拒绝变化8超常的记忆力。 74.学前教育机构中,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主要行为特征,教育干预可从以下方面进行:1提供支持性、接纳性环境2培养语言沟通能力3感知觉统和训练4体验性认知学习5以儿童为中心6保护儿童安全。总之作为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应该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75.在婴幼儿期多动症儿童有以下特征:1哭闹,尖叫,安静不下来,睡眠不好2不让人搂抱,抵制爱抚,不依恋母亲,经常敲打自己的头,摇晃小床,发脾气。3笨拙,冲动,经常出事4反复无常地出现干扰别人的行为5富有攻击性,喜好惹事生非。6缺乏专注力,也可能表现出退缩行为, 7手眼协调能力差8不合作,对抗,不服从9发脾气时自我虐待,10痛阈较高。 76.在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多动症儿童的主要行为表现在7各方面:1注意力集中困难2精力过剩3行为冲动4情绪不稳定5学习困难6不良行为倾向7协调动作缺陷 77多动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行为管理治疗2认知行为治疗3心理治疗4环境控制5释放精力6药物辅助治疗。 78教师在对多动症儿童使用这一方法时第一、要选择好要矫正的行为。第二、选择的强化物一定是儿童喜欢的、想要的。第三、强化物不要只停留在物质方面,应给予儿童更多的活动奖赏和精神奖赏这样更有利于儿童良好行为的建立以及社会性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儿童在行动时把教师的指令和要求说出来,反复多次后,重复出现要治疗的行为的正确行为经过长期训练,使儿童逐步形成稳定的态度,从而达到改善其行为的目的。教师、家长要对多动症儿童有正确的认识,帮助儿童树立克服不良行为的信心。教师要经常对儿童的多动行为表示理解,及时鼓励儿童对不良行为的克制和儿童的进步行为,帮助多动症儿童树立其自信,并培养儿童的非智力品质,增强其学习动机、求知、学习毅力,有效地改变儿童行为。 79,举例说明在教育中如何利用行为管理治疗方法对儿童多动行为进行矫治。行为管理治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矫正儿童不良行为的技术。行为管理治疗也称为行为改变技术,运用行为矫正的强化技术,可以控制、形成儿童的行为。行为管理治疗的关键在于确定行为的基线水平和强化技术的恰当运用。教师在对多动症儿童使用这一方法时第一、要选择好要矫正的行为。第二、选择的强化物一定是儿童喜欢的、想要的。第三、强化物不要只停留在物质方面,应给予儿童更多的活动奖赏和精神奖赏这样更有利于儿童良好行为的建立以及社会性的发展。 80超常儿童的类型:超常儿童的才能可以根据潜能、成就与行为特征将他们分为智力型、语言型、艺术型、创造型和领导型等几种类型。 81超常儿童的特征:智力早熟,坚持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掌握欲强。 82超常儿童的鉴别:由于超常儿童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鉴别也因采取多方面的指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动态的的比较研究。这些多方面的指标包括:一般智能方面,即感知观察力、记忆、思维等,以思维为主要指标;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即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熟练的快慢、方式、深刻和巩固程度以及取得的成绩;特殊才能及个性品质方面。相关的研究可以从不同方面,选取直接实验、测查、观察、间接通过教师或家长的观察中的某一种或几种进行收集、积累资料。 83超常儿童的教育策略:超常儿童需要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可以促进超常儿童才能的形成,也可以促进已显露的超常才能的继续发展。但超常儿童早期教育应遵循符合儿童实际,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幼儿园教育相结合等原则。同时,家庭是超常儿童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 84学前教育机构中的超常儿童教育主要涉及学习内容、机能和学习环境三个方面,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选择最佳的教育模式。教育超常幼儿还应注意人生观、人格、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承担超常儿童教育的教师应具有较好的素质和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高尚的人格。 85学前教育机构中的超常儿童教育主要涉及学习内容、机能和学习环境三个方面,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选择最佳的教育模式。 86、试描述游戏治疗的特征: 答:①游戏治疗是经过精心设计的②游戏治疗中包含着充分的教育因素③游戏治疗是充分体现儿童自主性的④游戏治疗是安全,愉快的。 87、游戏与游戏治疗的区别与联系。 答:游戏与游戏治疗是有区别的,它们在儿童发展中作用也是不同的。游戏治疗主要是面对有问题的儿童,通过治疗帮助儿童解决精神困扰,促使他们向着正常的方向发展。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媒介的儿童心理治疗的方法。它是在儿童的现实世界之外,为其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儿童通过游戏将内心压抑的,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玩”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或缓解。 88怎样理解“指导式游戏治疗”与“非指导式游戏治疗”的关系 “指导式游戏治疗”与“非指导式游戏治疗”在分类上有相似的地方,它们最早都源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思想,但在提法上容易将人们引入误区。“指导式”、“非指导式”并非是绝对的,关键看其依据什么心理学理论的方法、技术,因此,我们主要根据治疗者所使用的心理学方法对游戏治疗进行分类。 89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治疗相关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是把游戏作为心理分析治疗的手段,让儿童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早期创伤和痛苦体验暴露出来,通过治疗者的分析、解释和疏导,着重解决异常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内在原因。治疗者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解释和分析,使儿童无意识的体验变成了有意识的体验,再通过治疗者的解释、分析,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89罗杰斯,阿克瑟莱恩 人本主义学派游戏治疗相关理论遵循的原则是①治疗者应该和儿童建立一种热情友好的关系,并尽可能早些建立这种融洽的关系。②治疗者要完全接受儿童的现实表现。③治疗者在与儿童建立起的这种关系中,要让儿童有被许可的感觉,能自由表达他们的全部感情。④治疗者要迅速地承认并反馈儿童表达的感情,使他能洞察自己的言行。⑤治疗者要始终相信儿童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让儿童有自己选择和改变情况的权利。⑥治疗者不要企图以任何方式指导儿童的言行,坚持让儿童领路,治疗者跟从。⑦治疗者应该承认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企图加快治疗进程。⑧对治疗者规定的一些限制,是为了保证治疗面向现实,使儿童在这种关系中明确他自己的责任。 90怎样做好游戏治疗中家长的工作 (一)家长的态度①经常观察孩子的言行②尽早接受诊断和治疗。(二)家长对治疗理解。尊重儿童在治疗期间的各种表现,及时孩子在家庭中的言行举止,主动与治疗者保持联系,积极配合治疗,以帮助治疗者收集更多的材料,并在游戏治疗中适时的加以处理,有的放矢的针对儿童的问题进行治疗。家长对治疗的配合,①多陪孩子玩耍,②为孩子创设一个交往的环境③积极配合游戏治疗。 91如何布置游戏治疗室的环境游戏室的空间不必大,一般6平方米左右即可,室内一两张桌子、椅子、供儿童玩耍、绘画时用;室内应陈列玩具柜、玩具箱或平台。游戏室的布置必须让儿童有自由的感觉,不能让他们有所顾虑。例如:地板最好是木质或塑胶的,这样便于儿童玩耍,清洗方便。墙壁最好也是便于清洁的,如木质墙裙,塑胶墙裙等,给儿童提供的玩具材料应以促进其发挥想象力的文成型玩具为主,如:准备足够的“沙”、“水”、“颜料及画笔”、“油泥”、“纸张”等。在“娃娃家”的玩具材料也应该备齐,如餐厅、医院、娃娃家玩具、各种结构的玩具等。 92、游戏治疗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对儿童进行心理治疗最早是弗洛伊德于1909年开始的,他将心理治疗的方法用于儿童,最大的困难是与儿童沟通的问题。弗洛伊德的学生赫尔玛斯于1919年将游戏直接用于儿童的心理治疗。安娜*弗洛伊德和克莱恩开始用游戏作为儿童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把游戏作为一种直接的语言替代物,让儿童用游戏“玩”出其问题。游戏是儿童的自然媒介。 游戏治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分化”,“融合”,“创新”三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系。 93、游戏治疗在学前儿童心理治疗中的价值:游戏治疗是一种针对特殊儿童的需要采用的教育干预的方法。这种方法借助儿童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对情感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问题的儿童进行矫正。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学前阶段的特殊需要儿童,因为游戏是这个阶段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游戏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技术,普遍应用于对学前儿童的情绪障碍及行为问题的治疗,作为一种保健和治疗的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关注。 94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主要表现:这些孩子有的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语言障碍;有的表现为情绪反应异常、行为异常、社会交往障碍、人际关系困难等。 95、游戏治疗中限制:不允许儿童破坏房间里的任何财产或设备(游戏设备除外)。不允许儿童用身体攻击治疗者。不允许儿童在见面时间以外停留过长的时间。不允许儿童从游戏室里带走玩具。不允许儿童向窗户外扔玩具或其他东西。 96、举例说明学前特殊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其原因:行为问题的特征为: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通教育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客观困难的存在。儿童的行为问题一般有三个方面的表现: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适当。产生的原因有:一、社会环境的变化;二、父母教育存在的问题;三、幼儿园教育当。 97、试述学前特殊儿童行为矫正的有关理论;以巴甫洛夫为代表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以贝克等为代表的认知行为疗法以及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都针对儿童行为矫正的问题提出了自己流派的观点和方法。 98试述强化物在学前特殊儿童行为矫正中的应用 学前特殊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有五种:正强化、间歇强化、区别强化、消退、隔离。 99正强化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正确使用正强化可以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正强化法也称阳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是指当一种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或刺激下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强化的实施必须依赖于强化物。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其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

100强化物一般可分为五类:1、消费性强化物理学2、活动性强化物。3、操作性强化作。4、拥有性强化物。5、社会性强化物。正强化法一

般可用来矫治儿童的神经性厌食症、偏食、遗尿、多动、缄默、孤独以及学习困难等问题行为。

101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相比效果更强,同样需要强化物的支撑。是在强化的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方法,即不是在行为出现后每次都给予旨化,而是按照时间或次数标准来衡量行为并给予一定的强化。间歇强化有以下几种形式:1、固定比例强化。2、可变比例强化。3、固定时间间隔强化。

102区别经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在准备减少行为时,要有耐心,对行为的反弹现象要正确处理。区别强化有以下几种形

式:1、零反应虽化,指在一规定的时间内只要不需要的行为不发生,就给予强化。2、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是指两种行为彼此对立,它们不会同时发生,则这对行为被称为不相容易行为,如站和坐。

103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消退法是指某一行为过去曾得到强化,若此时这个行为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镒遇到相似情景时,该行为

不端的发生率就会降低。也就是说通过消退程序即停止强化可以使某种反应的频率降低,消除幼儿已建立的不良行为。消退应和正强化结合,要防止对不良行为给予注意,还要确保态度前后一致。在运用消退法来减少儿童特定的不良行为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消退的行为要明确具体,不要计划一次改进所有的不良行为。2、不能指望消退会使行为一次产生重大改进。3、在有消退过程期间,行为在开始变好以前可能表现得更

坏,有时还会产生情感抵触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4、确定要消退行为的强化物,最好是能人为控制的,以便必要时可以撤去。5、做好充分地实施准备。

104隔离。隔离是当獐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对严重者可使用隔离室。由于隔离法是一种消极强化,使用不当会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一般不要过多采用隔离法。

105、举例说明代币制的作由于用代币制做强化物,可以在任何场合下,只要满意行为一发生即可发放,可以根据行为质量的好坏差别,对代币进行增减,可以利用兑换的时间差,使反应与支

持强化物之间建立一个长时延缓的桥梁,提高儿童的期望值,还可以避免单一强化物引起的饱厌现象。因此代币制能使强化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群体问题行为

矫治时,采用代币制疗法,管理更实用,更方便,能保证矫正计划一致、有效地进行。

106运用代币制疗法的程序和原则有哪些1、明确目标行为。2、代币的选择,代币应当可以计数,具有吸引力,并且简单、轻便可携,必须是能够随时都可以方便发放的,必须是幼儿不容易复制的,必须是不具务其他实用功能 ,也不易与别的物体相混淆的东西。3、选定支持强

化物。4、确定要奖励的行为与支持强化物的兑换比例及方式。5、严格具体操作6、把代币制泛化到自然环境中去。

107、模仿与示范的作用有哪些?模仿和示范可以起到增进行为的作用,达到如下效果:1、获得效果。2、抑制效果。3、促进效果。支用完

模仿原理也可以减弱行为,获得如下两种效果:一、抑制效果,二不相容易行为效果。 108、模仿与示范的类型答:1、电影、电视或录像想象法。2、现场模仿。3、参与模仿。4、想像模仿。 109、模仿示范的程序与原则答:1、选择好要改变的行为。2、确定学习、模仿的楷模。3、吸引幼儿注意力。4、增加示范行为呈现的时间。5、模仿行为产生后要给予强化。6确切记录模仿情况。 110、实施行为塑造法的程序和原则答:1、确定具体的目标行为。2、选择适当强化物。3、选择一个合适的起点行为。4、设计塑步骤。5、正确进行操作。 111、对儿童不良行为进行干预时遵循哪些步骤?答:第一步描述一个特定行为,即给所要改变的行为明确的操作性定义。第二步,观察这个行为,通过观察,发现该行为发生的线索,如何时,何地,为会么会发生这个行为。第三步,确定行为基线。第四步,制定矫正方案。第五步,维持已经建立的行为。 11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这样的概念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是对具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施以有别于一般教学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安置形态、教材教法以及辅助器材等,是受教育者能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其二在肯定人的发展存在潜能的前提之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不同发展需要的儿童创设有利于他们潜能发展的教育计划,促进各种差异儿童潜能的发展。其三,在早期为各种不同差异的儿童提供支持性教育环境,是他们在发展的关键期内获得适应其发展需要的良好的发展机会。 113戏治疗的实施方法(步骤及要求) 实施形式:(1)个人治疗:能较有效地解决由儿童本身的残障而产生的问题。(2)集体治疗。对有适应困难的儿童更有效具体做法:在专职的教育者为儿童创造良好、安全、自由的游戏环境的条件下,让儿童玩他自己想玩的任何游戏,儿童的一切言行都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的言行,适时地引导儿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带孩子进游戏室的合适做法:(1)允许儿童以自己的方式进入游戏治疗室,绝对不能让他感觉到有丝毫的强迫和不愿意。(2)允许儿童按照自己的方式游戏。家长在游戏治疗中的作用:(1)家长是游戏治疗的支持者,他们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治疗的进程;家长是游戏治疗的参与者,家长对游戏治疗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2)如果家长是游戏治疗的支持者和参与者,那就会促进治疗的进程,相反,如果家长对治疗不闻不问,甚至因一些外在原因,自行停止治疗,就会使治疗半途而废,达不到目的。 114吉勒特的游戏治疗中限制的观点:正确地实施限制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意识,限制的目的是对儿童进行保护。限制也表现出治疗者对儿童保留明确的态度。 115蓝德瑞史对游戏治疗中限制的过程的描述:在游戏治疗室里,重点在于设立限制的过程,而不是限制本身。他采用ACT 将设立限制的过程整理为:(1)A (Acknowledge )即承认。我想了解孩子的感受、渴望、需要和行为。(2)C (Communicte )即沟通。针对破坏限制的行为时行沟通。(3)T(Target)即目的。指出其他可以被接受的行为选择。 论述题 1.学前超常儿童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学前超常儿童表现出怎样的特征?超常儿童的类型:超常儿童的才能可以根据潜能、成就与行为特征将他们分为智力型、语言型、艺术型、创造型和领导型等几种类型。智力型特点智商高。语言型语言能力超强主要反映在阅读和写作能力上。艺术型特点擅长美术、音乐、戏剧,有很高的艺术天资和素养。创造型特点创造性强,他们不一定有超常的智力,但能不拘一格的进行发明创造。 2.如何从学习内容上对超常儿童进行特殊教育?主要加速学习,加深学习,内容精深化,内容新颖化。加速学习超常儿童智力超群,接受能力极强,往往在评价中成绩高出同伴很多所以应该按照他们的实际水平来教他们,而不是按照实际年龄来教。加深学习教师给超常儿童提供比一般儿童更多、更广泛的材料和提出更复杂的要求。内容精深化,为儿童提供有关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增加难度。内容新颖化,引进完全不同的材料给幼儿,为超常儿童提供一般学生不可能有的学习经验。 3如何从技能上对超常儿童进行特殊教育?(1)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2)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3)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选择最佳的教育安置模式。(4)更新教育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4试述游戏治疗中治疗阶段的主要工作。1)带儿童进游戏治疗室:治疗者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儿童由被动地、被迫地来治疗变成主动地、自愿地来参与治疗。对于第一次不愿来的儿童,可由家长陪伴一起来,逐渐分离以使儿童对治疗者产生信任感。(2)给儿童创设自由探索的机会和条件:治疗者告诉儿童可以随便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让儿童有真正被许可的感觉,认为治疗室与其他地方不一样,愿意到游戏治疗室来玩耍。(3)观察记录儿童在游戏治疗室中的表现:耐心、仔细地观察儿童游戏的表现并做好记录,不做任何肯定和否定评价。让儿童尽情、充分地宣泄内心的体验,暴露心中存在的问题。(4)即时反馈儿童的言行:要及时理解并反馈儿童的言行。要对儿童说过的语言或做过的动作给予适时的重复或解释。治疗者要注意儿童表达的感情,在理解、接受、许可的前提下,反馈他表达的感情,使儿童认清自己,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5)及时与家长,教师沟通,获取相关信息:游戏治疗是否成功,家长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治疗者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儿童治疗期间在家里的情况,并在方法给予一定的指导。(6)游戏治疗中的限制。在游戏治疗过程中,限制是必不可少的。限制能提供在一种安全环境中的自由界限,没有限制就无所谓治疗。 5、试述游戏治疗的实施方法:㈠准备期――进入游戏治疗室前的准备工作A 、发现并鉴别有特殊需要的儿童,B 、游戏治疗中的家长工作。主要在改变家长的态度,增进家长对游戏治疗的理解,争取家长对游戏治疗的积极配合三个方面。C 、游戏治疗中与教师的沟通。在游戏治疗中需要与儿童所在的教育机构的教师取得联系和沟通,让教师知道该儿童在接受治疗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教师在那些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使儿童在游戏治疗室内外的环境能尽量保持一致,有利于增进治疗的效果。D 、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游戏伙伴关系可以是教师与一个特殊儿童之间,也可以是教师与一组特殊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E 、游戏治疗室的结构。游戏治疗室的环境、游戏治疗室的玩具,游戏治疗时间的确定是实施治疗前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F 、游戏治疗者的角色:在游戏治疗中治疗者应扮演这样的角色:沟通者、旁观者、观察者。㈡治疗期――游戏治疗的具体实施过程A 、设计适合该儿童需要的治疗方案及目标,包括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阶段目标是把治疗分成一个一个的阶段,终极目标是指游戏治疗完成后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是判断是否终止治疗的信息和标准。因此,目标和方案是进行治疗的重要环节。B 、实施治疗方案。首先带儿童进游戏治疗室,给儿童有自由探索的机会和条件,然后观察记录儿童在游戏治疗室中的表现,及时反馈儿童的言行;及时与家长,教师沟通,获取相关信息,在游戏治疗中根据儿童的情况设置必要的限制,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㈢追踪期――游戏治疗的效果评估:由于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家长及治疗者进行综合评价;再通过量表评估;为保证效果的有效性,应该通过专业机构的评估。 6、如何评估游戏治疗的评估结果?答:一个阶段的游戏治疗的效果如何,需要及时的评估。(一)综合评价 游戏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了进一步检测治疗的效果,需要对儿童进行一段时间的随访追踪观察、这也是对游戏治疗的评估阶段,一判断游戏治疗在儿童身上起的变化是否稳定、持久。①幼教机构中的行为表现——教师的评价,教师是儿童各方面发展的知情者,对儿童在集体生活中的言行及表现最优发言权。治疗者要定期对该儿童的各方面情况的介绍。在针对该儿童以前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考察治疗前后的变化。②家庭中的行为表现——家长的评价,家长是儿童家庭生活的陪伴着,能提供许多关于儿童生活细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许最能反映儿童的变化。因此,治疗者要定期以家访、书面交流、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了解儿童在家的情况。③实地观察——治疗者的评价,听取儿童周围熟悉的人们评价的基础上,治疗者自己要深入儿童的生活环境,实地观察儿童的言行,以保证对儿童形成一个全面的考察和评判。(二)量的评估①量表的评估,在治疗之前,要再次通过相同的量表填写,来考察接受治疗以后,教师家长以及治疗者本人对该儿童的客观评判。从对治疗前后的量表的分析,比较该儿童在外边行为上的变化,来评估游戏的效果。②专业机构的评估,为了避免心理治疗的“安慰效应”,确保治疗结果的效度,参加游戏治疗的儿童还应该接受专业机构的评估,由于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家长及治疗者进行综合评价;再通过量表评估;为保证效果的有效性,应该通过专业机构的评估。 2、游戏治疗技术运用的个案举例 “游戏治疗孤独症儿童的一例报告” 就是用阿克瑟莱恩的游戏治疗法, 对自闭症儿童治 疗并取得成绩的一个案例。可以看出游戏治疗技术在治疗孤独症儿童中的实际应用。1、收 集个案资料。通过资料寻找可能导致问题的原因,以便在治疗中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同 时开始建立治疗者与儿童的关系。 2、鉴别诊断个案问题的性质。在综合多方面检查结果的基础上,确定儿童的问题,为 游戏治疗的方案建立提供直接的信息。 3、制定和实施游戏治疗目标。治疗者与儿童合作开始治疗,经过若干次游戏治疗活动 对儿童的帮助开始产生效果。 4、追踪与评估。使用针对个案儿童适用的方式进行评估,发现游戏治疗之后儿童行为 等各方面的变化。 第八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中的语言矫治 一、要点 (一)语言矫治的概念: 1.语言矫治的含义:语言矫治是针对儿童语言障碍而采用的一定的干预手段。 2.语言矫治的目标:沃拉奇和米勒提出:(1)帮助语言障碍儿童养成语言的自我学习的习惯(2)让儿童对自己的语言有一定的敏感性,了解自己的学习模式与取向(3)协助儿童较顺利地转换到流畅表达的方式(4)帮助儿童建立语言学习的目标。 3.语言矫治的基本观念:(1)语言矫治是不断进行的、活生生的过程,参与者要共同投入,发展话题。(2)语言矫治是双向互动的过程。需用示范的方式来引导儿童学习,更需要让儿童在开放和包容的环境里尝试运用新的语言模式(3)语言矫治不应只是在教室里或在治疗室里进行,各种各样的地方都能随机开展矫治活动(4)每个家庭成员都应在儿童的语言矫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父母的参与尤其重要。(5)语言矫治工作是全面的、整合的学习活动过程,需要考虑语言内容、形式并运用几方面的结合(6)语言矫治要因人而异,应当配合每一个具体对象而制定个别计划 (二)语言矫治的价值 1.语言障碍儿童的特点:有独特的心理特点,是一个异质性很高的群体。除语言异常外,还表现出一些衍生障碍:包括心理疾病;容易产生敌意、犯罪感、自我贬值、焦虑等不良情绪,缺乏交往的主动性,成为班级中的“孤星”;会与班级内其他语言障碍儿童存在一种认同石器民,结成较为固定的同伴关系。 2.语言障碍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语言障碍会极大地影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不仅影响语言发展,语言上的问题还可能给儿童带来各种心理障碍;语言发展出现异常,儿童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会相应迟缓:(1)认知。儿童不能以正常方式运用语言,首先会影响其思维发展,影响一切活动的认知过程。(2)社会化。语言障碍防碍彼此沟通,必然导致儿童交往偏离及社会适应不良。(3)情绪情感。语言障碍的儿童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调查,在语言交际上存在困难的儿童,患上精神方面疾病及行为紊乱症的可能性比较正常儿童高三倍。 3.语言发展关键期与语言矫治(学前期语言适当的重要意义):(1)学前阶段是儿童学习和获得语言的关键期,对存在语言发展障碍的儿童来说,必须要抓住个发展的关键期,否则会影响矫治效果,并对他们的语言产生终身影响。(2)学前儿童年龄小,可塑性强,由生理、心理及环境等因素引起的语言障碍经过适当的矫治,都有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二、学前特殊儿童语言矫治的工作过程 (一)语言矫治工作的前期准备 1.目的: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程度,确定儿童交流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分析障碍原因,提出语言矫治的方向性建议。 2.儿童语言的观察与评估方法:(1)分析自然言语,即分析儿童在自然情景中的言语状况。(2)利用现成的量表进行测查。如让儿童说出图片内容,重复一些词汇,复述一些无意义的字串等。优缺点:自然言语分析比较、可靠,但分析的内容比较狭窄,主体集中在语言的表达、词汇及语法发展上;量表的测查可获得对儿童较为全面的分析,但儿童容易发生测试情景焦虑,影响真实水平的发挥。 3.观察评估儿童语言问题的步骤:(1)收集儿童的有关原始资料,(2)系统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2)利用测查工具对儿童进行测查。常用的有PPVT 词汇测试、伊利诺心理语言能力测试。(4)撰写观察结果和语言矫治建议。 二、名词解释 语言矫治:为帮助语言异常儿童克服障碍,促使他们的语言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和专业人员采取一定的干预手段,给予他们特别的帮助。 语言障碍:1977年美国口语—语言—听力学会为语言障碍所下的定义是:个体在语言系统的知识上未能与预期的常模相称的情形。特别是一个儿童在语言的运用技巧上有缺陷未能达到同龄儿童的预期水准时,就称言语上有缺陷。 个别化教育方案: 儿歌故事法: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对语言矫治有特殊功能,可以弥补儿童语言经验不足,促使儿童掌握语言形式和运用语言,并促使儿童情感、认知、社会化等方面共同发展。 语言矫治作为语言教育中的特殊领域,同样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文学作品,开展饶有趣味的文学活动来达到目的。 全面交流法:语言属于符号的一种。符号活动之意义的产生、传达和阐释的过程除语言符号外,还包括绘画、舞蹈、音乐符码、文化符码、医学符号、动作符号及至嗅觉符号,触觉交流等,各种符号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共性,其他符号的学习与语言符号系统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 多重刺激法:根据感官代偿作用,我们强调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给予儿童多重刺激,提高儿童的语言学习效果。 日常交往法:通过日常交往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以培养日常交往能力为目标。 自然情境法:儿童是通过真实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语言的,语言矫治应着眼于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矫治中尽量使用真实物体与真实情境,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环境及各种活动,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语言。 游戏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讲话的愿望,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 三、简答 1、语言障碍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语言障碍会极大地影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不仅影响语言发展,语言上的问题还可能给儿童带来各种心理障碍;语言发展出现异常,儿童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会相应迟缓:(1)认知。儿童不能以正常方式运用语言,首先会影响其思维发展,影响一切活动的认知过程。(2)社会化。语言障碍防碍彼此沟通,必然导致儿童交往偏离及社会适应不良。(3)情绪情感。语言障碍的儿童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调查,在语言交际上存在困难的儿童,患上精神方面疾病及行为紊乱症的可能性比较正常儿童高三倍。 2、学前儿童语言矫治的价值(意义): 学前阶段是儿童学习和获得语言重要的时期。对存在语言发展障碍的儿童来说,进行语言矫治必须要抓住这个发展的关键期,否则会影响矫治效果,并对他们的语言产生终身影响。换言之,语言干预开始得早晚会直接影响日后的康复水平。 3、语言矫治工作的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工作主要目的是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程度,确定儿童交流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分析障碍原因,提出语言矫治的方向性建议。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观察评估儿童语言问题的步骤):收集儿童的有关原始资料;系统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利用测查工具对儿童进行测查;撰写观察结果和语言矫治建议。 4、语言矫治工作的指导原则: (1)基本观点:1在学前教育机构中,语言障碍儿童的教育是幼儿园整个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2语言障碍儿童的发展应是全面的、整体的,为语言障碍儿童提供有效的特别帮助,教师需要考虑与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结合,将语言矫治渗透在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之中。3语言矫治人员之间要密切配合4最后,还要注意把矫治和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 (2)指导原则:个别化指导原则;兼顾个人与集体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5、教师在幼儿园语言治疗中担任什么角色?: 1. 及时发现儿童的问题2. 树立良好的态度3. 提供正确的语言范型4. 做好家长等人的工作5. 制定和执行个别化教育方案 6、幼儿园有哪些语言矫治的方法? 儿歌故事法 全面交流法 多重刺激法 日常交往法 自然情境法 游戏法: 7、以往语言矫治存在的错误: (1)只教语言形式(2)忽视儿童的语言经验(3)只注意语言障碍儿童的障碍行为,没有帮助儿童提高对语境的理解能力及交际能力(4)把语言矫治师的责任只看做提供语言范例及强化正确语言(5)不能给儿童提供交流、自然语言学习的机会(6)将语言分成零碎、孤立的部分,不能将语言学习置于一定的语境之中。 8、幼儿园进行语言矫治的安置形式: (1)在幼儿园成立专门的语言矫治班,由有一定语言矫治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任教。(2)在正常班级内特别关注语言障碍儿童(最为普遍)(3)定期把全幼儿园患有语言障碍的儿童集中起来,由专门的教师辅导(4)要把语言矫治和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 9、儿歌对语言发展的作用:(1)激发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2)形成语言符号系统(3)正音 四、综合应用: 语言发展异常的矫治措施:(幼儿园教学中如何为语言障碍儿童提供特殊帮助:) 1. 教儿童多念一些音韵和谐的儿歌,确立要学习的目标音,通过儿歌,绕口令等逐渐更正其不正确的发音。 2. 教师进行正确示范,并让她多听其他小朋友正确的发音;多提问,为她创设各种讲话的情境。 3. 教师选择热情,语言能力突出的儿童与该儿童结为固定的伙伴,并逐渐扩大其交往范围。 4. 让儿童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学习多种表情,多进行一些促进动作协调的体育练习。 5. 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让家长配合,强化幼儿园的教育内容。 1、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安置形态有哪些? 答:1、随班就读与个别帮助相结合的安置形态,这种形态要注意的问题是:(1)要准确诊断具有各种特殊需要的儿童(2)要根据每个特殊儿童的需要,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通过个别或小组活动对其进行特别帮助。(3)要尽可能地创造特儿童与正常儿童交往的机会。2、设立中心的安置形态,这种模式要注意的事项有:(1)中心内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应该由经过特殊教育培训的老师负责(2)中心每日的教育活动均应包括特殊儿童相对独立的活动和与正常儿童混合活动(3)中心的工作计划应成为幼儿园整体工作计划中的一部分,由幼儿园园长统一管理和指导。3、对口活动的安置形态。

2、在选择哪种安置形态时家

长和教师就考虑哪些方面?

答:1、特殊儿童的特点。2、

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3、师资的特点。4、特殊儿童家长的观念。

3、一体化教育机构的组织形

式有哪些?

答:1、集体教学活动。2、分组教学形式。3、在集体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形式。4、个别辅导的形式。

4、一体化教育目标制定的原则有哪些?

答:1、强调特殊儿童发展的全面性原则。2、强调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原则。3、强调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融合性原则。 5、一体化教育目标的制定步骤是什么?

答:1、确定目标。2、选择学习内容。3、组织学习内容。4、评价学习效果。

6、一体化教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答:1、普通学前教育课程。2、认知加强课程。3、特殊治疗课程。4、生存技能课程。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不是孤立的,在具体设计时应当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7、教师在学前一体化教育中应担任什么角色?父母及同伴呢?

答:教师在教育特殊儿童的过程中,具体承担以下任务:1、发现和诊断班级内的特殊儿童。2、教给儿童日常交往的技能。3、制订和执行个别化教育方案。4、组织协调其他人员教育特殊儿童。因此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1、认识特殊矫治的意义,对所有儿童一视同仁。2、掌握特殊进行到底牟专业知识技能。3、组织协调能力。4、具有创造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

家长在教育特殊儿童的过程中,承担以下任务:1、提供有关特殊儿童的发展情况。2、参与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订和实施。3、提供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环境。4、做好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工作。家长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守:一是家园一致性原则,二是相互弥补的原则。

同伴在一体化教学中有这样几种形式:一种是配对关系,教师专门选择一名正常儿童与一句特殊儿童作为同伴,再一种是指定几名正常儿童一起与特殊儿童形成一个活动小组。同伴教学又可发分为固定和非固定两种性质,前者指儿童结成固定小组,进行经常性的,定时性的活动,保证特殊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后者指在自由活动、游戏活动以及谈话等活动中,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临时结成同伴关系,这种方式 更多地体现儿童交往的主动性,因此多表现为自由结合,但是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

8、你认为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答:目前各国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内容包括:1、儿童受教育的水平现状。2、儿童应该达到目的的短期阶段性目标和年终目标。3、为这位儿童提供的特定服务及其可参与普通教育计划的程度说明。4、实施上述教育服务的预定日期和实施期限。5、在最短不超过一年的期限内,利用适宜的目标衡量标准、评价手段、预定计划、以确定短期目标能否达到。

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为学前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制定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可包括:1、儿童现状分析。包括心理、生理、行为及其他情况。2、特殊儿童接受特殊治疗、特殊帮助的内容。3、特殊儿童参与正常儿童学习的内容及程

度。4、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方式。5

5、特殊儿童的发展目标。

6、方案检查的时间及方式。

7、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9、如何为特殊儿童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

答:制定学前教育机构中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大致可有如下几个步骤:(一)、分析评定,1、分析评定的内容,分析评定儿童情况,主要是分析儿童的个别内在差异,了解儿童差异的种类,了解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及各种差异之间原关系以及差异纠正的可能性等。2、分析评定的途径,其一是对于有条件的、师资素质比较好的幼教机构,教师可以学习使用一些常用的、简单易行的量表来测查幼儿的发展水平,其二是观察分析幼儿日常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其三是通过家访、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了解该儿童的行为表现及其成长情况。(二)制订方案,在分析评定幼儿的详细情况后,找出试图要改变的儿童的行为,确立具体目标,制订适宜、完整的个别化教育方案。(三)再修订过程,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不断地进行修改。制定学前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时,还需要关注特殊儿童的情感问题。

五、应用题

1、某一语言学习障碍儿童,女,四岁半,在普通幼儿园中班就读。因为出生时一度缺氧,医生认为有轻度脑瘫、动作的协调能力较差,学习新动作与其他幼儿相比有困难。在语言发展方面,初步诊断是构音障碍。具体表现:发音不到位,如发“eng”、“en”、“ang”、“an”等音困难;在家里说话多,但在幼儿园说话很少,几乎不与班级内任何幼儿说话;但她喜欢看书,可以坚持很长时间,学习唐诗也很快。请结合该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其设计语言矫治方案。

答:⑴教她多念一些儿歌,确立要学习的目标音,通过儿歌,绕口令等逐渐开始正确的发音。

⑵教师进行正确示范,并叫她多听其他小朋友正确的发音;多提问,为她创设一些讲话的情境。

⑶教师选择热情,语言能力突出的儿童与她结为固定的伙伴,逐渐扩大交往范围。

⑷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家园配合,强化幼儿园的教育内容。

⑸为了增加她的自信,提高她的动作协调能力,多进行一些促进动作协调的体育联系或游戏。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填空 1、当代教育的一个突出变化是重视个体差异的存在。 2、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将特殊儿童分成五大类,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 3、我国根据国情将常见的特殊教育需要的的儿童分为以下几类:①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②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主要指的是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病弱儿童。③语言发展障碍儿童:语言障碍可分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与语言发展异常等不同类型。其中前三项又合称言语异常。④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⑤超常儿童:包括智力型超常儿童、语言型超常儿童、艺术性超常儿童、创造型超常儿童、领导型超常儿童。 4、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具有以下症状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和能力,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表现为极度退缩的行为;言语发展迟缓而刻板,怪异难懂;常常有刻板或仪式性行为。 5、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也称注意缺乏障碍儿童。他们的表现为缺乏行为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又差,身后总留下破坏的痕迹同时伴有不亮的个性特征,任性冲动,情绪不稳定,自我克制能力极差。 6、语言型超常儿童的特点是对阅读有强烈兴趣,识字快而准,词汇量大,理解力强。 7、创造型超常儿童的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等特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8、较早涉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较著名的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90年她开办了智能不足儿童的教育机构,由此产生了学前教育理论与课程。 9、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实质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成人负责而认真地对儿童的各种特殊需求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10、学前儿童特殊教育高度强调儿童的个体差异,抛弃简单概念化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潜能发展。 11、学前特殊教育在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产生直接效益的同时,亦给这些儿童的家庭带来了种种变化。我们将此称为学前特殊教育的间接效益。 12、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称之为“放射圈”。特殊儿童与社会的关系是放射式的,同时又是双向的,分析这种关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①每一位特殊儿童的存在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大都通过家庭和学校产生;②社会对特殊儿童也有影响作用,这种作用同样是家庭或学校产生效果的。 13、当代世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影响,出现了三种主导的发展倾向。①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②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③整合教育的趋向。 14、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价值: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 15、家长在早期干预计划中的角色:观察者、学习者、教师、治疗者和计划制定者等 16.智力落后也称(智力残疾)(智力障碍)(智力低下)(智力缺陷)(弱智)。 17.智力落后的分类:美国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把智力落后儿童分为几类:(临界智力落后儿童)(可教育的智力落后儿童)(可训练的智力落后儿童)(需要监护的智力落后儿童);前苏联特殊教育家从临床、病理、心理的观点出发把智力落后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在生命发育的摸个阶段患过大脑疾病,留下智力缺陷的儿童);第二类为(患有进行性大脑疾病的智力落后儿童)。我国按智商和社会行为标准把智力落后分为四级;(一级智力残疾)(又称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 (又称重度)(三级智力残疾) (又称中度)(四级智力残疾) (又称轻度)。 18.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原则)(量力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反复性原则)。 19、语言障碍一般按照儿童的语言障碍分为(构音异常)(发音异常)(流畅度异常)(语言发展异常)。 20、构音异常又可分为六种类型:a.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替代,造成不正确的语言。b 、歪曲音:语言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不完全正确。 C 、省略音:个别音被省掉,造成不正确的语言。D 、添加音:在正确的语音上有添加的现象。E 、声调错误:指四种声调运用错误。F 、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或听觉障碍等,儿童咬字不清。 21、发音异常是指(音质)(单调)(音量)(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异常)(非器质性异常);发声异常的诊断通常从(音调)(音量)(音质)三方面进行检查。 22.对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总体要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补偿缺陷和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23.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原则:(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的原则。(2)多重感官协同原则(3)自然性原则。(4)安全性原则。(5)全面性原则。(6)持久性原则。 24、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方法:(1)综合多种感官法(2)表象指导法(3)愉快学习法(4)试误法(5)及时反馈法(6)实践法 25、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范围: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介于0-130分贝之间,正常人在零分贝时就能听见。 26、病弱儿童的类型:按照病源学的分类,病弱儿童常指患有以下疾病的的儿童:(1)心血管疾病(2)呼吸系统疾病(3)内分泌系统疾病(4)肾脏疾病(5)血液疾病(6)神经障碍疾病。 27、哮喘儿童的发病特征:哮喘病患儿病发时,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呼吸期延长、脸色发青、喘息、大量出汗的症状。 28.学前期情绪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孤独症(自闭症)、多动综合征和其他社会性发展问题。 29.孤独症的发病原因有三种观点即心因论观点、身因论观点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 30.多动症的症状一般在7岁以前表现出来。 31.多动症儿童的分类有的以神经特质来区分,有的以诊断特征来划分。 32.从教育意义来划分将多动症儿童划分为多动、不专注和被动、紧张和焦虑、不合群、懒散、学习问题等类型。 33.造成儿童情绪行为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家庭不良影响、幼儿园教育不当、社会环境的“污染”和生理方面的因素。 34.情绪行为障碍评价主要以不良行为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与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以及是否有异常行为的症状为标准。 二、名词解释 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3、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4、学习障碍:是指在理解和使用口语或书面语言方面存在一种或几种心理过程障碍。 5、超常儿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弄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6、超长智能是指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聪明才智,它不是天生的。 7、补偿性发展:对于由各种障碍造成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成定势的条件,帮助他们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 8、早期干预:就是对学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或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综合性服务。 9、回归主流”是实施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主张使绝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地与正常儿童学习、生活在一起,改变传统的隔离式地教育方法,使残疾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回归到正常儿童的主流中去。 10、全纳性教育:全纳教育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上的全纳教育,是主张把特殊儿童接纳到普通学校,并通过特殊儿童对各种文化、课程、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融入到普通学校。广义上的全纳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一部分特殊儿童,而且包括所有的儿童。 11、发展性不利:由于各种障碍而给儿童发展带来的不利称为发展性不利 12、支持性教育环境:能够充分激励和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环境。 13、早期干预方案: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14.智力落后是指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的适应行为的缺陷。 15.智商是智力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得到的上述再乘以100,用公式表示为IQ=MA ÷CA ×100,MA 为智力年龄,CA 为生理年龄。 16.智力年龄就是根据智力测验结果而得出的年龄。 17.生理年龄就是致儿童的实际年龄。 18.常规是指用来和个人分数比较的团体分标准。 19.适应性为也称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环境中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 20.智力落后儿童是指儿童在发展期内,智力状况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伴随有明显的语言与行为障碍. 21.智力落后的出现率是指在特定时间某一人群智力落后的患者所占的比率.根据1998年11月我国分布的中国1-14岁儿童智力低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我国智力落后儿童的患病率为22.07%,其中城市为0.75%,农村为1.46%;男性为1.13%,女性为1.01%. 23、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的异常现象。 24、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构音问题是所有语言障碍中出现率最高的一项,占儿童语言障碍的20%。 25、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代替,造成不正确的语音。 26、歪曲音:由于发音方法不对,如气流呼出或发音部位不正确,语音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又不完全正确。 27、省略音:个别音被省略掉,造成不正确的语音。添加音;与省略音相反,该种错误是指在正确的语音上,添加了不该有的语音。 28、声调错误指儿童运用汉语中“平、扬、上、去’等四种声调时发生错误。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或听觉障碍等,儿童咬字不清。 29、发音异常是指(音质)(单调)(音量)(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异常)(非器质性异常)。 30视觉障碍的概念:我国在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将视觉障碍确定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31、听觉障碍的定义:也称聋、重听、听力损伤,主要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分为聋和重听两类。我国1987年进行残疾人抽样调查时,统一称作“听力残疾”,并将之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 32、.病弱儿童的概念: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有时也称健康障碍儿童。 33、脑瘫儿童的概念:脑瘫,全称脑性瘫痪或脑性麻痹,是一种大脑发育成熟前受到损伤而到致的神经症候。脑瘫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动作协调困难,多发生在儿童出生时,但也可能由于出生后脑伤或传染病所致。 34、癫痫儿童的概念:癫痫症是由于脑伤造成的。表现为痉挛和抽搐的发作。从医学上讲,癫痫的问题主要源于大脑对神经细胞所释放出的过多电流无法做出有效的控制。 35、.哮喘儿童的概念:是由于呼吸道阻塞、大量痰液的分泌,而使得呼吸困难的现象。造成哮喘的原因是由于过敏反应、情绪波动或活动过度。 36.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发育性障碍。 37.心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儿童生活在充满威胁和缺乏母爱的环境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与孤独症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8.身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的产生源于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机能障碍、感觉器官机能失调及生化因素。 39.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认为孤独症的产生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40.孤独症儿童的早期鉴别:1医学检查2.量表评定3调查与行为观察。 41.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等,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既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42.情绪行为障碍:是指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分为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正常心理机能发展迟缓而产生的损害、不良习惯四个方面。 43.认知—行为治疗:是对行为治疗的延伸,其主要技术是强调认知对行为的监控作用,让儿童通过内部语言或外部语言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目的。 44超常儿童:1978年以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45加速学习:超常儿童智力超群,接受能力极强,往往在评价中成绩高出同伴很多所以应该按照他们的实际水平来教他们,而不是按照实际年龄来教。 46加深学习:教师给超常儿童提供比一般儿童更多、更广泛的材料和提出更复杂的要求。 47儿童心理治疗及其构成要素:儿童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包括五个重要的因素:治疗者、治疗对象(儿童)、中介物、运用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技术与方法、治疗所要达到的目的。 48○治疗的中介物:是一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是指治疗过程中治疗对象的言语、表情、行为、姿态、特意安排的情境等。其中言语是最主要的中介物。 49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 50游戏: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51游戏治疗:以儿童为对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就把游戏作为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这种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称为游戏治疗。 52游戏治疗的实施方法:是在专职的教育者为儿童创造良好、安全、自由的 环境的条件下,让儿童玩他自己想玩的任何游戏,儿童的一切言行都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的言行,适时地引导儿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53行为不足:是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幼儿很少讲话或不愿和同伴接触、交往。智力迟滞,不会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等,都是行为不足的表现。 54行为过渡:是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集体活动或上课时思想经常不集中,爱做小动作,走来走去,一天要洗许多次手或经常咬指甲等都是行为过渡的表现。有些正常行为如果发生次数太多也会成为问题行为。 55不适当行为: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如在悲伤时大笑、欢乐时却大哭等。 56行为矫正: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这种理论试图通过矫正人的不良认知方式,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57经典性条件反射:也称应答性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 58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与应答性条件反射有很我共同点,其主要差别在于强化手段不同。 59正强化与强化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正确使用正强化可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强化物的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 60间歇强化: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相比效果更强,同样也需要强化物的支撑。 61区别强化:区别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 62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要防止给予不良行为注意,消退时要确保态度一致。 63隔离:是当儿童表现也不良行为是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严重者可用隔离室。 代币制:是综合应用、强化对儿童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 64模仿和示范:模仿和示范是相对应的。儿童的行为大多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的,因此给予正确的示范就很必要。要给儿童正确的示范,防止不正确的示范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错误的引导。 65行为塑造法:是一种程序,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即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新行为的过程。 66学前儿童语言障碍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的异常现象。 三、简答题: 1、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1)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2)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远离常态标准的行为,则被视为一种非正常的变态。(3)从社会学的角度诗人,当一个人出现无法顺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无法建立正当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亦将之归为异常之类。这样的观念在最近这些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的上的差异状况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念及其内涵:概念: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内涵:这个基本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是对具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施以有别于一般教学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安置形态、教材教法以及辅助器材等,使受教育者能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2)在肯定人的发展存在潜能的前提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不同发展需要的儿童创设有利于他们潜能发展的教育计划,促进各种差异儿童潜能的发展。(3)在早期为各种不同差异的儿童提供支持性教育环境,使他们在发展的关键期内获得适应其发展需要的良好发展机会。 3、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㈠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的分类:(1)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2)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3)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4)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5)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㈡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我国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把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区分为五种类型:(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是指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分为核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和语言发展异常。(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在学前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5)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 4、发展性不利儿童的补偿性发展:对由各种障碍而造成 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其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1)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 (2)对听力损伤儿童的早期教育,则可以帮助他们挖掘残余听力,学习从多种途径接受信 息,习得语言。 (3)对先天资质优越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为他们提供适应其需要的良好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地加速发展。 5、超常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超常儿童原本不存在的障碍,但是当他们的需求在学习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当他们的行为被视为怪异的时候,他们也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从而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而他们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是第二障碍。 6、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1)早期教育环境的适宜性,将有利于预防特殊需要儿童第二种障碍或第二次障碍的出现。(2)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 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 7、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一)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①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②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③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二)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 义。①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自已的孩子。② 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三)社会 效益: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意义。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1)在早期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工作中,直接受益的是学龄的特殊需要 儿童。大部分障碍儿童在教育作用下减轻了障碍程度,提高了知识文化素质,增强了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回归社会主流作了准备;他们将带着早期教育的良好结果到 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学习,他们将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2)此外,在早期特殊教育中受益的家长,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和物 质压力后,可以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这是一支几倍于百万特殊需要儿童的队伍,他们同样为社会发展增添了建设力量。②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 将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1)通过早期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特殊需要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另有部分障碍儿童虽然在特殊学校就读,但他们特殊残障程度的减轻必然带来相应的特殊经费和残疾福利费用投资的变化。(2)障碍儿童经过早期特殊教育,提高了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减少国家特殊教育投 资和福利经费的同时,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将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③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1)一个国家的特殊教育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 度。在我国开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意味着我国特殊教育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展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充分 重视残障儿童和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注重保护残障儿童的利益。(2)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DOC)

学前特殊儿童重点整理资料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概述 1. 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对象是学前阶段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是为了各种不同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2.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加以区分: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别主要包括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 3. 学前特殊儿童意义:a、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以及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b、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短自已的孩子,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C、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为社会发展增加建设者的力量,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费用,同时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4. 学前特殊儿童发展趋势:a、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当代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提倡和重视,使得SET出现了突出的“早”之倾向。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来保证早期干预的实施,注重从法律上保证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围绕儿童的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b、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一体化融合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主张特殊教育正常化-让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主流,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二是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为其提供特殊服务。C、整合教育的趋向:摒弃陈旧的单纯训练的特殊教育观念方式,在整合观指导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改革下在进行。从传统的分科教育转入整合教育,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建构式”教学,从传递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激励儿童参与探索与创造的活动教学。这样充分注重给每个学习者满足的完整经验,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5.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6. 学前特殊儿童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7. 识记发展性不利、补偿性发展、支持性教育环境。 8. 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9. 综合应用;试述学前特殊儿童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 10. 识记:早期干预、回归主流、全纳性教育。 11. 领会: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 12. 简单应用:比较回归主流-体化融合与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 13. 综合应用:从UET的整合教育趋向看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方向。 第二章学前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1.三类生理发展问题儿童:即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身体疾病儿童的教育。 2.视觉障碍根据诊断标准可分为盲与低视力两种,由遗传与先天原因、疾病、意外事故及外伤等因素造成。在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中存在主要是低视力的儿童。 心理行为特点:视觉上失或减弱,但是听觉和触觉可起到补偿作用,听觉注意力好,但兴趣

特殊教育历年试题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近年来学前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的是(C.把特殊需要儿童安置到特殊学校) 2.对特殊儿童做出回归主流的教育安置有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不包括(C.全部课程)的回归主流。 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 D.0.05~0.3)之间为低视力。 5.( A.语言)是听力受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 6.“身体病弱儿童”是指(C.身患慢性疾病和体质非常虚弱)的儿童。 7.智力落后儿童的概念为我们测查和鉴定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三项指标,这些指标不包括(A.情商) 8.智力落后儿童的测查与鉴别,要由(C.专业人员)进行。 9.在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干预中,在教育训练内容上应融认知教育、自理能力培养、沟通能力训练于一体,反映( B.整合性)原则。 10. (A.发声)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 11.学习行为理论认为,口吃源于 (B.环境压力) 12. (B.心因论)认为儿童孤独症 产生于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 变、机能障碍、感觉器官机能 失调及生化因素。 13.行为的刻板性和破坏性是儿童(A.多动症)的一个核心特征。 14.准确地说,家庭不完整、冷漠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长本身的情绪行为问题是造成儿童(D.情绪行为障碍)的家庭原因。 15.错误的观点认为,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C.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16.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是 (B.创造)型超常儿童的思维特点。 17.游戏与游戏治疗在活动情绪体验上的区别是(A.前者是快乐与娱乐,后者是释放问题和放松) 18. (D.让儿童尽情发泄自己的情绪及焦虑)不符合精神分析学派 的游戏治疗观点。 19.学前教育机构中,语言障碍儿 童的教育不应(A.从普通幼儿教 育活动中分离出来) 20.语言矫治工作中贯彻(C.可行 性)原则,就是要考虑教学设 备是否能够满足、矫治时间能 否保证等。 23. (A.设立特殊学前教育机构) 的安置形态不是学前特殊儿童 一体化教育的主要安置形态。 25.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人 员的协调中,(A.学前教育机构教 师)起关键作用。 26.超常儿童教育模式中目前用 得最多的是(B.加强班) 1.简述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行为 的影响。P29 2.何为儿童的多动症?P132 3.对儿童语言的两种主要观察和 评估方法各有何利弊?P228 4.简述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表 现。P148 1.试从整合教育趋向看特殊儿童 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方向。 2.如何诊断与矫治儿童的构音异 常?P106 3.试论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 中人员的不同作用。P296 学前超常儿童的幼儿园教育应 采取哪些策略?P181 1.学前阶段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 儿童即是学前(C.特殊儿童) 2.发达国家已有(C.20% )的儿童 属于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P20 3.视觉障碍儿童(D.听觉和触觉 敏锐) 5.在智力落后儿童早期干预教育 中,在教育者方面要把教师与 家长结合起来,在教育环境上 要把幼儿园、家庭与社会结合 起来,体现教育的(B.整合性) 原则。 6.在概念上,“智力落后儿童”是 指在(B.发育期内0-18岁)一般 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 正常水平,并有明显的社会适 应障碍的儿童。 7.(A.强调智障儿童的共同特征) 不符合“智力落后儿童”个别化 教育原则。 8.在所有学前儿童中,说话流畅 度异常约有5%,其中大多( A. 形成于2~3岁,2-7岁) 9.( C.语言发展异常)是指患者语 言发展的速度、程度等低于正常 儿童。 10.构音异常形成的原因中,感知 运动因素包括( A.舌头或其他口 腔构造异常及动作协调不良) 11.( D.对人感兴趣)不是儿童孤 独症的特征。 12.( B.品德不良)不是多动症儿 童的特征。 13.从心理结构看,用(D.超常儿 童)一词更能全面表达我们对这 类儿童的认识。 14.发散的新颖成分、罕见程度是 指发散性思维的(C.独创性) 15.陈帼眉主持编制的一套幼儿 非智力个性特征测验中,“找 星星”和“走迷津”是有关(A. 坚持性)的两项实验。 16.游戏治疗中,把游戏作为一种 直接的语言替代物,其目的不是 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其问题) 17.( B.治疗者应以适当方式指导 儿童的言行)观点,不符合人本主 义游戏治疗理论。 18.有的语言障碍因听力损伤引 起,有的有孤独症伴随,有的 因环境改变引起,语言矫治工 作应贯彻(个别化指导)原则。 19.语言矫治工作中常采用(A.全 面交流法),既注意语言符号 系统的发展,也注意绘画、舞 蹈、音乐符码、文化符码、动 作符号等方面的学习。 20.语言矫治的(.自然情境)法着 眼于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让 儿童通过真实的生活经验来 学习语言。 21.幼儿园教师(.极少注意精神 的、心理的健康),不说明其心理 科学知识欠缺。 23.(示范)法是指“一种用来形成 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的 程序,以便使个体从不会到一 步步学会一个新的行为”。 24.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 (D.个别辅导的形式)是主要的教 学组织形式。 25.在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 中,(D.普通学前教育)课程是正 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共同学习的 1/7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识记: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3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4补偿性发展: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成人负责而认真的对儿童的各种特殊需要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5支持性教育环境: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6早期干预: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7回归主流:从传统的将特殊教育隔离于普通教育之外,到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从摒弃漠视救济残疾儿童,到尊重残疾儿童的权利,改变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从单纯的肯定盲聋哑残疾儿童为特殊教育对象,到将服务范围扩大至各类需要在教育上给予特别扶助的轻度障碍儿童。 8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 领会:1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 答:(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障碍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5)超常儿童,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儿童成为超常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答:(1)直接效益—对特殊儿童成长的意义。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潜能的发展。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2)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3)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将有效的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 答:早期干预方案在学前机构和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之间建立起亲密的联系,把家庭感情氛围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家长参与的有利环境中日益长进。 简单应用:1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 答: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原理常标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pdf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一、名词解释 1、学前特殊儿童: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求的儿 童。 2、视觉障碍:又称视力残疾,一般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或视野缩 小,而难能从事正常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3、听觉障碍:指由于传音系统或感音神经系统受损,导致听觉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 环境和语言的声音。 4、学前特殊教育: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 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5、语言障碍:语言异常和言语异常都称为语言障碍。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者语 言障碍,从而难能通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6、广泛性发育障碍: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 障碍、沟通模式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的局限、刻板与重复等。 二、选择和填空 1、学前特殊教育的产生背景围绕年龄较大的盲童和聋童展开1874年开办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瞽叟通文馆”。 2、发展的阶段 (1)、启蒙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2)、依附阶段——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 (3)、独立阶段——20世纪中后期至今 目前:处于独立阶段早期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3、特殊儿童按生存与发展条件异常的角度综合分为四类: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听觉障碍、 视觉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智力异常儿童(智力超常和智利落后);言语发展障碍(构音异常、流畅度异常、发音异常、语言发展异常);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孤独症、多动症、Rett综合征、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Asperger综合征等)。 4、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1)、民政部办的福利机构; (2)、中国残联办的康复机构; (3)、教育部门主办的残障儿童幼儿园; (4)、教育部门要求普通教育中心开办的特殊教育班; (5)、随园就读制,普通班中接纳特殊儿童。 5、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学原则 (一)全面性 (二)个别化 (三)直观性 (四)启发性 (五)趣味性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试卷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试卷 您的姓名: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我们一般所说的“口吃”是指() [单选题] * A.构音异常 B.流畅度异常(正确答案) C.发声异常 D.停顿异常 2. 音质异常是指() [单选题] * A.通过鼻腔的气流过大或者过小 B.整体性语音不清 C.常见的声音嘶哑、刺耳或者声音夹杂着沉重的气息声(正确答案) D.音量不够集中,妨碍交流的进行 3. 美国儿童语言学家西瑞布格研究发现,影响儿童构音障碍形成的首要社会心理因素是() [单选题] * A.同伴关系 B.社区因素 C.家庭与父母因素(正确答案) D.当地方言 4. 传统的语言障碍研究中,言语障碍的主要表现为() [单选题] * A.音质、音色和清晰度方面的障碍 B.音质、流利和清晰度方面的障碍(正确答案)

C.音质、流利和音高方面的障碍 D.音高、音色和清晰度方面的障碍 5. 以下几种语言异常的表现中,属于构音异常的是() [单选题] * A.口吃、共鸣异常 B.整体性的语音不清(正确答案) C.共鸣异常、音调异常 D.音调异常、口吃 6. 下列各项属于流畅度异常的是() [单选题] * A.首音难发,语音连续重复(正确答案) B.咬字不清,模仿发音时不够准确 C.咬字不清,发音短促,影响句子结构,愈说愈快 D.拖长语音,说话时不适当的语音中断,模仿发音时不够准确 7. 发音时出现首音难发、语音连续重复和拖长语音等现象,这是指() [单选题] * A.构音异常 B.语言发展迟缓 C.发声异常 D.口吃(正确答案) 8. 传统的语言障碍研究中,言语障碍不包括() [单选题] * A.发声异常 B.流畅度异常 C.语义障碍(正确答案) D.音质障碍 9. 常见的声音嘶哑、刺耳或者声音夹杂着沉重的气息声,这是指() [单选题] *

特殊教育概论思考题

第一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特殊教育 2.特殊儿童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4.标记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特殊教育对象的类型。 2.简述世界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3.简述我国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三、论述题: 1.试谈你对标记不同类型特殊儿童这一做法的认识。 2.试谈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与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在关系。 第二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缺陷补偿 2.代偿 3.康复 4.最少受限制环境 二、简答题: 1.简述维果茨基关于特殊儿童及其缺陷的认识。 2.简述美国“PL-94-142公法”的主要观点。 3.简述西方特殊教育理论观点的特点 4.简述国际流行的特殊教育理论观点 四、课外习作: 试谈你对特殊学校教育和回归主流运动,乃至全纳教育的看法和态度。第三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身体的(physical)回归主流 2.社会的(social)回归主流 3.教学的(Instructional)回归主流 二、简答题: 1.简述美国、日本等国特殊教育立法的特点。 2.简述我国上海市关于随班就读的《暂行规定》的特点 3.简述特殊教育目标的两种观点及其基本内容。 4.简述新时期国际社会关于特殊教育目标的基本观点。 5.分别简述前苏联、俄罗斯在特殊教育目标规定上的特点。 6.简述前苏联和俄罗斯在特殊教育目标的共性与区别。 7.简述我国特殊教育目标。

8.简述俄罗斯特殊教育组织机构。 9.简述世界各国和地区特殊教育机构和体系的特点。 10.简述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状况。 11.简述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三、论述题: 1.论述前苏联到俄罗斯特殊教育目标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分别试述芮诺和柯克关于特殊教育的组织结构。(阐述关于特殊教育的组织观点,并做出简单的评价。) 四、课外习作: 了解我国有关特殊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 ?第四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 1.听力残疾 ? 2.视力残疾 ? 3.智力残疾 ? 4.肢体残疾 ? 5.病弱 ? 6.学习困难 ?7.言语与语言障碍 ?8.情绪和行为障碍 ?9.超常儿童 ?10.“三环”天才概念说 ?二、简答题: ? 1.简述听力残疾的分类 ? 2.简述听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 3.简述听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 4.简述视力残疾的分类 ? 5.简述视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 6.简述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7.简述智力残疾的分类 ?8.简述智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9.简述智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最新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试题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直接效益,指的是这种教育() A.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意义 B.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家庭的意义 C.对社会的意义 D.对特殊需要儿童所在学校的意义 2.哪种教育哲学理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特殊教育的共识与导向?() A.回归主流 B.隔离式教育 C.资源教室模式 D.教育配对模式 3.脑瘫儿童() A.都是智力落后儿童 B.其脑瘫发生在儿童出生时 C.其教育和训练主要由教师来进行 D.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动作协调困难 4.听力受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是() A.语言发展 B.认知发展 C.思维发展 D.社会化发展 5.反映视觉障碍儿童心理行为特点的一项是() A.听觉注意力好,但兴趣较为狭窄 B.记忆力和想象力强 C.记忆力强,但想象力差 D.性格问题多,但活动能力强 6.判断儿童是否智力落后,除了要从智力方面来判断外,还需进行什么方面的测查?() A.独立生活能力 B.运动能力 C.社会适应能力 D.自我管理能力 7.“在内容上应融认知教育、自理能力培养、沟通能力训练于一体”,这指的是对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训练的() A.反复性原则 B.整合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个别性原则 8.对自然科学、数学等有浓厚兴趣并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这往往是哪种类型超常儿童的特征?() A.语言型 B.智力型 C.创造型 D.领导型 9.发散的新颖成分、罕见程度是指发散思维的() 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独立性 10.所有语言障碍中出现率最高的是() A.发声异常 B.流畅度异常 C.语言发展异常 D.构音异常 11.关于儿童口吃,下列哪个观点是错误的?() A.一般的口吃是正常心理现象 B.口吃儿童的家长应对其严格要求,增强其纠正口吃的压力感 C.良好的情绪能缓解口吃症状 D.产生心理障碍使一般的口吃上升到真正的流畅度异常 12.构音异常形成的原因中,感知运动因素包括()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识记: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 5 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 6早期干预: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7回归主流:从传统的将特殊教育隔离于普通教育之外,到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从摒弃漠视救济残疾儿童,到尊重残疾 从单 童的生理发展障碍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 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

一类儿童。(5)超常儿童,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儿童成为超常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和残疾福利费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答:早期干预方案在学前机构和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之间建立起亲密的联系,把家庭感情氛围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家长参与的有利环境中日益长进。 简单应用:1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 从 更为宽泛的概念。在新的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儿童作为整体的发展实际上多呈常态分布反应为一般水平的同时还具有两级分布的状态。因此,在每一个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