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绑扎技术交底

钢筋绑扎技术交底

相较于该节点的最高梁梁顶和最低梁的梁底。按图纸要求间距,计算好每根柱子箍筋数量(注意抗震加密和绑扎接头加密),先将箍筋套在下层伸出的搭接筋上,然后机械连接柱子钢筋。

2.1.5画箍筋间距线:在立好的柱子竖向钢筋上,按图纸要求用粉笔画箍筋间距线(或使用皮数杆控制箍筋间距)。注意抗震加密、机械连接时尽量避开连接套筒。

2.1.6柱箍筋绑扎按已画好的箍筋位置线,将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动,由上而下绑扎,采用缠扣绑扎,如图:

2.1.7箍筋与主筋要垂直和密贴,箍筋转角处与主筋交点均要绑扎,主筋与箍筋非转角部分的相交点成梅花交错绑扎。

2.1.8箍筋的弯钩叠合处沿柱子竖筋交错布置,并绑扎牢固,见图2-16。

2.1.9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柱箍筋端头弯成135°,平直部分长度不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且不小于75mm。(如下图)

2.1.10柱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加

密区长度及加密区内箍筋间距应符合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不大于100mm且不大于5 d的要求(d为主筋直径)。如设计要求箍筋设拉筋时,拉筋钩住箍筋,见图2-18。

2.1.11凡绑扎接头,接头长度内箍筋应按5d和≤100mm(受拉)或10d和≤200mm(受压)加密。当受压钢筋φ>25时,尚应在接头外100mm范围内各绑两个箍筋。

2.1.12柱子钢筋外皮保护层厚度为35mm,垫块绑扎在柱筋外皮上,避开十字交叉处,间距为1000mm,(或用塑料卡卡在外竖筋上)以保证主筋保护层厚度准确。当柱子截面尺寸有变化时,柱在板内弯曲或在下层就搭接错位,弯后的尺寸要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1.13柱竖向钢筋弯钩应朝向柱心,下层柱的竖向钢筋露出楼面部分,用工具或柱箍将其收进一个柱筋直径,以利上层柱的钢筋搭接。

2.1.14为保证柱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钢筋正确位置,在柱顶位置柱筋内侧设一道定距框,定距框用Φ12钢筋制作;在柱根部设置顶模钢筋,塑料定型垫块每0.6m留至一点。

钢筋节点构造:

2.2梁钢筋绑扎

2.2.1施工顺序:主梁主筋→放梁定位箍→梁箍筋→次梁主筋→放梁定位箍→梁箍筋→砼垫块固定

本工程边缘构件、框架梁的纵筋接长均采用等强机械连接或等强对接焊接长.接头位置应避开梁、柱端箍筋加密区范围, 当无法避开梁、柱端箍筋加密区时,应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得超过50%。机械连接等级为Ⅰ级。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当钢筋为绑扎搭接时,对梁、板、墙类构件不大于25%,对柱类

2.3.4 凡在板上砌隔墙时,应在墙下板内底部增设加强筋(图纸中另有要求除外),当板跨L≤1500时:214,当板跨1500

2.3.5板、墙内钢筋如遇洞口当D≤300mm时:钢筋绕过洞口,不需截断,(D为洞口宽或洞口直径)见下图(左)所示;当D>300mm时:钢筋于洞口边可截断并弯曲锚固,在洞边另增设加强钢筋,见下图(右)所示。

2.3.6 HJB板厚100mm, C8@200双层双向配置,待管道安装后逐层封堵,用比周围混凝土高一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局部浇筑。

2.3.7当钢筋长度不足时,板上部通长钢筋应在L0/2(L0为跨度)范围连接,板下部筋在支座L0/4范围连接。

2.3.8板内埋设管线时,所铺设管线应放在板底钢筋之上,板上部钢筋之下,且管线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小于30mm。

2.4墙体钢筋绑扎

2.4.1墙体保护层为净保护层。地下室外墙钢筋为竖筋在外,水平筋在内;其余墙体均为竖筋在内,水平筋在外。墙体水平筋放置在墙体暗柱主筋外,墙体连梁放置在墙筋内。

2.4.2墙筋生根定位:基础底板绑完后,并沿边线先绑2根水平通长筋,使其内侧为墙筋外皮,沿两根通筋内侧插入墙筋,并按间距绑牢在这两根钢筋上,墙位即确定。

2.4.3剪力墙水平筋和竖向筋的连接构造应符合11G101-1第68页和70要求。

2.4.4剪力墙连梁与洞边的配进构造应符合图集11G101-1第74页要求。当支撑贯通连梁的墙支宽度≤

3.5倍墙支厚度时,连梁的上、下纵向钢筋应贯通梁的全长,不得截断。

2.4.5剪力墙及地下外墙预留孔洞,具体设计未注明时,当矩形洞口高宽均不大于800或圆洞直径小于300时,应将洞口切断的钢筋集中配置在洞口两侧,每侧不小于被切断钢筋的50%,直径不小于被切断钢筋的直径,钢筋种类与被切断钢筋的种类相同,且不小于2Φ14,做法详见11G101-第78页;当矩形洞口的宽或高大于80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