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常用模型及优化

机器学习常用模型及优化
机器学习常用模型及优化

第一章模型建立

1.1回归模型:

条件:

1.数据

2?假设的模型

结果:

用模型对数据学习,预测新数据

1.1.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最小二乘法)

它通过最小化误差的平方和寻找数据的最佳函数匹配

我们以最简单的一元线性模型来解释最小二乘法。什么是一元线性模型呢?监督学习中,如果预测的变量是离散的,我们称其为分类(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如果预测的变量是连续的,我们称其为回归

假设从总体中获取了n组观察值(X1,Y1 ),(X2,丫2),…,(Xn,Yn)平方损失函数

仙 1 1-1

脑过3小确定这条直编即确疋几“01,以几‘01

?狂赋+把它心百件是Q的加坡*如变覘『-牛求無伯的问題*对已週过艰事啟得到"求Q甘两个轄洁毒教的偏导缺r

箜=2V^-4J-^)(-1)= 0

QO “?

等=辽;{旷角-伤血>(-血)=0

1-1

根槪薮学如说我卄]怖遇,曲誥的粧值点为繼牛为0的点°

厂”工龙:一近尤)2

6

一丫并。;—工疣和; ' “工疋一(工尤)'

1.1.2逻辑回归模型

L 1 +e _f

或者:

加3)-]” expf-lFx)

其他的思路和想法与线性回归一样,所以说逻辑回归的模型是一个非线性模 型,但是它本质上又是一个线性回归模型

损失函数(误差函数)为:

— m

刀剳⑴ log 加(能)+ (1 - t/^)log (l -畑(*)))

1.1.3 softmax 回归

它是逻辑回归的扩展

从分类的角度来说,逻辑回归只能将东西分成两类( 成多类

逻辑回归中,模型函数(系统函数)为:

隔何

14

exp (—

Softmax 回归中,模型函数(系统函数)为:

将线性回归中的一次模型变成逻辑回归函数,即

sigmoid 函数。

0,1), softmax 可以分

1.2神经网络模型

1.2.1神经元

首先来一个三输入单输出的神经元,输入输出都是二进制(0,1)。举例来说:

X1表示天气是否好 X2表示交通是否好 X3表示是否有女朋友陪你

丫表示你是否去电影院看电影

要让这个神经元工作起来,需要引入权重,

w1,w2,w3。这样就有了:

(0 if

刀了 < threshold

output = < ” J 一

I 1 if Xj 电严j 〉threshold ()

W1表示”天气是否好”对你做决定的重要程度 W2表示”交通是否好”对你做决定的重要程度 W3表示”是否有女朋友陪你”对你做决定的重要程度 Threshold 越低表示你越想去看电影,风雨无阻你都想去。

Threshold 越高表

示你越不想去看电影,天气再好也白搭。 Threshold 适中表示你去不去电影院要

看情况,看心情。 1.2.2神经网络

现在扩展一下:

这样就出现神经网络了,可以看出这是很多神经元组合成的。

把上面的(1)式中的threshold 用偏移量-b 表示,并且移到不等式左边,出 现下面(2)式:

例子就不举了,原文是实现与非门的一个例子,说明这个东西可以进行逻辑 推理,它就很有潜力了,电脑就是靠逻辑加运算来实现各种功能。

现在要用这个东西学习识别手写字体,我们的想法是这样的:

rhrUiigc im iiiiy wi i^ht I 〉疔 hh 凸 i

nil 丽行 n chaniur in the output

举例来说,电脑错把9当成了 8,那么我们希望通过自动调整 w 或b 来对 output 进行调整,以达到正确的结果。这时网络会自己“学习”了

具体是这样的:

I l if 二(w+b) - 0.5 output : 10 if 坊(w+b)<0.5

其中' ()是sigmoid 函数

:

output =

{;

(2)

* out put+Aoutpul

w +丄w

1

1 + e~z

u-

/

m

-------- ----- [—

却 乜

?2

-1 11

2 3 4

Z

它是阶梯函数的一个平滑:

step fiUKtioii

1.D --------------------------------------

fi.6-

0.6 &.+

d

-------- 1 --- 1 ------ 1 ------ 1 ------

1 -- 1 --------- 1----- 1 ------- 1 ------- 1

-J -S -2 -1

1 2 J 4

Z

输出通过w 和b 进行微调的式子是这样的:

T-* d output x d output

△output 孝 y ----------------- A w, 4 ---------------- At

,dwj } db

这个式子比较抽象,它只是战略性的一个式子,下面引入 cost 函数来进行

战术实践。Cost 函数是评价模型准确与否的一个函数, 它可能越大越好,也可能 越小越好,看你怎么构造了。这里用均方误差来构造:

(?(佃,b)二舟” 1/(?)-剑F

这个函数越小越好,所以通过使这个函数变得最小来得到最好的 w 和b ,也

就是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如三

OS ?

/

M

/

/

/

1.3最大似然估计

X的一个样本X1 , X2,...,Xn独立同分布,其观测值为xl, x2, (x)

P(X =x) = p(x;旳,其中参数未知

根据X1,X2,…,Xn的观测值x1, x2,…,xn来估计模型参数二

假如这组数据服从B(1,p),p未知

P(X =x) = p x(1—p)J (x=0,1)

L(p) =P(X^x1l...,X n =x n Hp x i' x n(1-

n

7 (5 -p)i-

求—lnL(p)=O得到L(p)取极大值时的p,即为所求dp

第二章模型优化

2.1遗传算法

有个博客讲的很好,用袋鼠跳问题形象的比喻这个问题,类似的算法还有模拟退火法。

22梯度下降法

一句话来说就是求损失函数或似然函数的极值,我们自己算的话就是求个导就完事了,但是有些函数的导数特别难求,这时候就需要梯度下降法,交给电脑迭代几次就算出来了

举例来说,求损失函数的最小值:

皿)詁匕松n哪

min

卞 1 *

—仇⑴-⑴- oO(c&i2T\

Q = ◎-存£ JU-心⑴-y)x^

2.3牛顿法

对于非线性优化,假设任务是优化一个目标函数,求解其极大极小值,转化为求问题,是不是回到了上面的问题?

二阶泰勒级数:

1 2

f(X 亠、x) = f (x) f(X)L X f(X)L X

2

二阶泰勒级数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无限趋于0,两边约去f(X一次)和f (x),

并对丄X求导,得到:

f (x) f (x) :x = 0

解得:

f (X n) _f

(X n)

所以得到迭代式:

f (人) f (X n)

红色是牛顿法,绿色是梯度下降法,牛顿法更容易收敛。高维情况的牛顿迭代公式:

X n 厂人- [Hf (X n)]" f (X n), n - 0

其中,H是hessian矩阵:

Hessian矩阵的引入使得高维情况下牛顿法较为少用,但是有人已提出解决

方案Quasi-Newton methodo

X n 1 = X n

既要通过参数优化改进模型-又要防止对参数优化过度拟合

既要通过参数优化改进模型,又要防止对参数优化过度拟合 A参数高原与参数孤岛 参数优化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争取参数高原而不是参数孤岛。所谓参数高原,是指存在着一个较宽的参数范围,模型在这个参数范围内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一般会以高原的中心形成近似正态分布状。而所谓参数孤岛,是指只有在参数值处于某个很小的范围内时,模型才有较好表现,而当参数偏离该值时,模型的表现便会显著变差。 假设某交易模型内有两个参数,分别为参数1和参数2,当对两个参数进行遍历测试后,得到一张三维的绩效图。好的参数分布应当是参数高原示意图,即使当参数的设置有所偏移,模型的获利绩效依然能够得到保证。这样的参数因稳定性强,可以使得模型在未来实战中遇到各类行情时,具有较强的因应能力。但如果遍历参数后的绩效结果如参数孤岛示意图,当参数发生小的偏移时,模型的获利绩效就发生较大变动,那么这样的参数因适应性能差,往往难以应对实际交易中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 一般来说,如果附近参数系统的性能远差于最优参数的性能,那么这个最优参数有可能是一个过度拟和的结果,在数学上可以认为是奇点解,而不是所要寻找的极大值解。从数学角度来说,奇点是不稳定的,在未来的不确定行情中,一旦市场特征发生变化,最优参数可

能会变为最差参数。 过度拟合与选取的样本有关系,如果选取的样本不能代表市场总体特征,只是为了使测试结果达到正的期望值而去调整参数,这种做法无疑是自欺欺人,所得到的参数值是过度拟合的无效参数值。例如,通过分析参数过度拟合,交易模型分别在数值35和63出现了收益率突增现象,如果模型中的相应指标选用35和63做参数,则模型的收益看上去很完美,但实际上却是典型的参数孤岛效应。 过度拟合与参数优化的主要矛盾在于,模型参数优化得到的最优参数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生过的历史数据样本上,而未来的行情是动态变化的,与历史行情相比既有相似性,也有变异性。模型设计者可以找到模型在历史上表现最好的参数,但是这个参数在未来模型实际应用中未必表现最好,更有甚者历史上表现最好的模型参数,在未来模型实战中可能是表现很糟糕的参数,甚至带来大幅亏损。比如,筛选出了一个能抓住历史上一波大行情的一个参数,但设置这样参数值的模型,并不意味着模型在未来实战中也能有如此好的表现,这个历史上较佳的参数值可能在未来模型的应用中没有起到任何帮助。 此外,参数高原与参数孤岛往往还与交易次数存在较大关系。如果模型的交易次数较少,往往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参数点,使得模型在这几次交易中都盈利,这种参数优化后的模型获利体现出较强的偶然性。如果模型的交易次数较多,模型获利的偶然性就会下降,更多地体现出获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也就会存在一个参数高原。而这种参

2012年数学建模机器人避障问题

机器人避障问题 摘要 本文主要运用直线逼近法等规律来解决机器人避障问题.对于问题一:要求最短路径运用直线逼近法证得圆弧角三角形定理,得出结论:若一大圆弧角三角形完全包括另一小圆弧角三角形,则该三角形曲线周长必大于小的三角形周长.那么可知机器人在曲线过弯时,选择最小半径可满足路径最短,即为10个单位半径,通过观察可得可能的所有曲线,通过仅考虑直线段的大致筛选选出总长较小、长度相近(之差小于100)的曲线,然后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对相关切点,进而求出各直线、曲线的长度,求和可得最段路线.对于问题二:通过对机器人过弯规律2 1.0100 e 1)(ρ ρ-+= =v v v 的分析可知,当过弯 半径13ρ=时,机器人速度达最大速度为50=v 个单位/秒,再大就无变化了,那么可分两种情况考虑:1)当13ρ>时,过弯速度无变化,但由圆弧角三角形定理可知,此时随着ρ的不断变大,其路线总长不断变大,这时ρ越小O A →所用时间最短;2)当13ρ≤时,统计计算ρ分别为10、11、12、13时,过弯速度v 也不断变化,计算所用时间发现随ρ不断变大,O A →所用时间越短,此时当13ρ=时,时间最短.综合上述可知:当 13ρ=时,时间最短. 关键词: 质点机器人 安全范围 直线逼近法 圆弧角三角形定理 10单位半径

1 问题重述 在一个800×800的平面场景中,在原点O(0, 0)点处有一个机器人,它只能在该平面场景范围内活动,其中有12个不同形状的区域是机器人不能与之发生碰撞的障碍物, 物的距离至少超过10个单位).规定机器人的行走路径由直线段和圆弧组成,其中圆弧是机器人转弯路径.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转弯路径由与直线路径相切的一段圆弧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相切的圆弧路径组成,但每个圆弧的半径最小为10个单位.为了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同时要求机器人行走线路与障碍物间的最近距离为10个单位. 机器人直线行走的最大速度为50=v 个单位/秒.机器人转弯时,最大转弯速度为 2100.11 0()(1e ) v v v ρρ--==+,其中ρ是转弯半径.如果超过该速度,机器人将发 生侧翻,无法完成行走. 下面建立机器人从区域中一点到达另一点的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数学模型.对场景图中4个点O(0, 0),A(300, 300),B(100, 700),C(700, 640),具体计算: (1) 机器人从O(0, 0)出发,O→A 、O→B 、O→C 和O→A→B→C→O 的最短路径. (2) 机器人从O (0, 0)出发,到达A 的最短时间路径. 2 问题分析 2.1问题一: 该问题要求路径最短,即不要求速度与时间,则可认为以最小半径10的圆过弯. 如图2.1所示:由圆弧角三角形定理(简单证明见模型准备5.3)可知过弯时,只有采用10单位半径过弯时,才会使得过弯路径最短,因此解决问题一的过弯拐角问题均采用10单位半径过弯路径. 2.2问题二: 由于O→A 过程中,机器人至少要经过一

1-切削参数优化模型的建立

切削参数优化模型的建立 1.1 优化变量确定 在数控切削加工中,切削速度c v 、进给量f 和切削深度sp a 称为切削用量三 要素[11]。这三要素是主要的优化变量,但由于切削深度对刀具耐磨度的影响较切削速度和进给量要小,而且在车削加工时,切削深度可根据工件余量和具体的加工要求来确定,本文视为已知量,不进行优化。因此,优化变量主要为切削速度v c 和进给量f 。 1.2 优化目标函数 本文主要从高效(加工时间短)、低碳(碳排放少)两大方面对加工过程进行优化,优化目标为时间和碳排放。 1.2.1 切削加工过程时间函数 一个工序加工过程的加工工时包括切削时间、换刀时间、工序辅助时间。最短加工工时的切削用量可实现最高的生产效率(高效)。加工过程时间函数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13] ot t T m t ct t m t P T +?+= (1) sp V sp V m fa d L nfa L c 01000v t π?=?= (2) 泰勒广义刀具的耐用度计算公式为[14] z sp T a C T y c x f v = (3) 式中,m t 是工序切削时间,ct t 是换刀一次所用时间,ot t 是除换刀外其他辅助时间,T 是刀具寿命,W L 是加工长度,Δ是加工余量,n 是主轴转速,0d 是工件直径,c v 是切削速度,f 是进给量,sp a 是切削深度,T C 是与切削条件有关的常数,x,y,z 是刀具寿命系数,则加工过程时间函数为 ot T z sp y x c w ct sp c w P t C a f v L d t fa v L T +?+?=---10001000d 11100ππ (4) 1.2.2 切削加工过程碳排放函数 切削加工过程的碳排放主要包括加工过程消耗原材料引起的碳排放m C 、消耗电能引起的碳排放e C 、加工过程中所用辅助物料(如刀具使用产生的碳排放t C 和切削液使用产生的碳排放C C )以及由加工过程产生切屑的后期处理引起的碳排放S C ,如图1所示,

机器人避障问题——国家一等奖论文 推荐

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 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分析法、图论方法、非线性规划方法,讨论了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求解问题。 针对问题一,首先,通过分析,建立了靠近障碍物顶点处转弯得到的路径最短、转弯时圆弧的半径最小时和转弯圆弧的圆心为障碍物的顶点时路径最短、转弯在中间目标点附近时,中间目标点位于弧段中点有最短路径的三个原理,基于三个原理,其次对模型进行变换,对障碍物进行加工,扩充为符合条件的新的区域并在转弯处圆角化构成障碍图,并通过扩充的跨立实验,得到切线和圆弧是否在可避障区的算法,第三,计算起点、中间目标点和最终目标点和各圆弧及圆弧之间的所有可避障切线和圆弧路径,最后给这些定点赋一个等于切线长度或弧度的权值构成一个网络图,然后利用Dijkstra算法求出了O-A、O-B,O-C的最短路径为O-A:471.0372个单位,O-B:853.7001个单位,O-C:1086.0677个单位;对于需要经中间目标点的路径,可运用启发规则分别以相邻的目标点作为起点和终点计算,确定路径的大致情况,在进一步调整可得到O-A-B-C-O的最短路径为2748.699个单位。 针对问题二,主要研究的是由出发点到达目标点A点的最短时间路径,我们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考虑路径尽可能短且圆弧转弯时的圆弧尽量靠近障碍物的顶点,即确定了圆弧半径最小时的圆弧内切于要确定的圆弧时存在最小时间路径,建立以总时间最短为目标函数,采用非线性规划模型通过Matlab编程求解出最短时间路径为最短时间路程为472.4822个单位,其中圆弧的圆心坐标为(81.430,209.41),最短时间为94.3332秒。圆弧两切点的坐标分别为(70.88,212.92)、(77.66,219.87)。 关键字:Dijkstra算法跨立实验分析法非线性规划模型

机器学习常用模型及优化

第一章模型建立 回归模型: 条件: 1.数据 2.假设的模型 结果: 用模型对数据学习,预测新数据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最小二乘法) 它通过最小化误差的平方和寻找数据的最佳函数匹配 我们以最简单的一元线性模型来解释最小二乘法。什么是一元线性模型呢?监督学习中,如果预测的变量是离散的,我们称其为分类(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如果预测的变量是连续的,我们称其为回归 假设从总体中获取了n组观察值(X1,Y1),(X2,Y2),…,(Xn,Yn)平方损失函数

逻辑回归模型 将线性回归中的一次模型变成逻辑回归函数,即sigmoid函数。 或者: 其他的思路和想法与线性回归一样,所以说逻辑回归的模型是一个非线性模型,但是它本质上又是一个线性回归模型 损失函数(误差函数)为: softmax回归 它是逻辑回归的扩展 从分类的角度来说,逻辑回归只能将东西分成两类(0,1),softmax可以分成多类 逻辑回归中,模型函数(系统函数)为: Softmax回归中,模型函数(系统函数)为:

神经网络模型 神经元 首先来一个三输入单输出的神经元,输入输出都是二进制(0,1)。举例来说:X1表示天气是否好 X2表示交通是否好 X3表示是否有女朋友陪你 Y表示你是否去电影院看电影 要让这个神经元工作起来,需要引入权重,w1,w2,w3。这样就有了: (1) W1表示”天气是否好”对你做决定的重要程度 W2表示”交通是否好”对你做决定的重要程度 W3表示”是否有女朋友陪你”对你做决定的重要程度 Threshold越低表示你越想去看电影,风雨无阻你都想去。Threshold越高表示你越不想去看电影,天气再好也白搭。Threshold适中表示你去不去电影院要看情况,看心情。 神经网络 现在扩展一下: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的相关说课稿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的相关说课稿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的相关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持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日本学者佐藤学“学习的三位一体”理论为支持,佐藤学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一书中,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把“学习”重新界定为“意义与关联(关系)的建构”——“所谓‘学习’,就是同情境的对话(建构世界),同他者的对话(结交伙伴),同自身的对话(探求自我),形成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构建者。教学需要通过创设主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悟学习过程,主动获得新知,并逐步提高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培育他们的理性精神。 本课的教学,正是基于“学习者”的立场和视角进行设计的。 二、备课过程的一般问题 1、教材分析 (1)本目内容在教材的地位与意义 从微观上看,本目是《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二目内容,这一目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目专门提出了“系统优化的方法”,与第一目的

“整体与部分的方法论意义”共同构成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内容; 从宏观上说,教材第三单元构成了整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我们一般考察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起点是“普遍联系”,教材的基本逻辑结构是: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创新),所以本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和领会唯物辩证法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目题上看,“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重点是“掌握”,即“如何掌握”,为此,需要重点关注“掌握”的三个要求——着眼整体性,注意有序性,注重优化趋向。 难点:从目题上看,“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难点是“系统”,因为从前一目的“整体”(与部分对应)转向第二目的“系统”(与要素对应),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些困难,这里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这里的“一定意义”是什么意思?破解“系统”的内涵是掌握“优化方法”的前提。 (3)教材处理: 在深入理解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内容应做适当的取舍与调整;坚持生活逻辑为主,做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我遵循的是生活经验--学科理论--生活反思(审视)的理路,当然从学科教学的要求上来说,要注意指导学生理清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关系。 2、学情分析

程序化参数优化问题

如何解决在程序化交易中参数优化的问题程序化交易的书籍在市面上层出不穷,大多数打算进行程序化交易的朋友都会去阅读一两本或者更多。我敢肯定通过阅读大家会发现,这些书里面每一本都会提到交易模型的参数优化的问题。这是由于现代的计算机处理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惑,程序化交易可以说是建立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一种交易手段,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那么程序化交易也就不能存在。正是有了可以高速运行的CPU才使我们可以对参数进行优化。光凭技术手段并不足以解决所有交易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说交易是一门艺术之所在,而我们使用机械的交易方法是为了尽可能的避免人为的判断和情绪对交易的不良影响,在我们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交易体系之前通过机械的方法来进行交易无疑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把时间和金钱留给我们用来积累更多的经验,让我们首先确保在市场中生存,再去追求如何使交易变成艺术。因此作为一个力求以科学和规律的方法解决交易的问题的人,我试图通过本文来解决大家在程序化交易中参数优化这个矛盾的问题。 什么是参数优化 在这里首先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参数优化,以便一些刚刚接触程序化交易的朋友阅读本文,已经了解这方面知识的朋友可以掠过本段。 对于一些模型来说会有一些参数,这些参数设置的主要含义可能是为模型提供一个周期,举个例子来说象n日均线上穿N日均线(n为短周期均线参数,N为长周期均线参数,一般短周期的移动平均要比长周期的变化要快,所以我们通过这两个不同周期的均线来制定交易计划),n和N参数的意义就是指定周期,一般来说参数的意义都与时间有关系(周期),但也有其他的用途。参数优化实际上就是利用计算机的处理能

机器人避障优化模型讲解

机器人避障优化模型 摘要 “机器人避障问题”是在一个规定的区域范围内,有12个位置各异、形状不同的障碍物分布,求机器人从出发点到达目标点以及由出发点经过途中的若干目标点到达最终目标点的避障最短路径及其最短时间,其中必须考虑如圆与切线的关系等问题。基于优化模型,对于题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两个问题都用合适的数学思想做出了相应的解答和处理,以此建立符合题意的数学模型。 问题一,要求建立机器人从原点出发到达以区域中另一点为终点的最短路径模型。机器人的避障路径规划主要包括环境建模、路径搜索、路径平滑等环节,针对本题的具体情况,首先对图形进行分析,并用AutoCAD 软件进行环境建模,使其在障碍物外围延伸10个单位,然后考虑了障碍物对路径安全的影响再通过蚁群算法来求它的的最短路径,由于此时最短路径中存在转弯路径,需要用人工势场法进行路径平滑处理,从而使它的最短路径在蚁群算法算出的结果情况下,可以进一步缩短其路径,从而存在机器人以区域中一点到达另一点使其避障的路径达到最短,在最终求解时,通过matlab 软件求其最优解。 问题二,仿照问题一机器人避障路径规划的基本环节所建立的一般模型,再根据题二所提出的具体问题,建立机器人从O (0,0)出发,使达到A 的最短时间路径模型。其中已知最大速度为50=v 个单位/秒,机器人转弯时,最大转弯速度为 2 1.0100 e 1)(ρρ-+= =v v v ,其中ρ是转弯半径,并有ν为增函数。且有0νν<恒成立,则可 知行走路径应尽量减少走圆弧,且可时间由走两段直线加圆弧的时间之和。 关键词: 最短路径 蚁群算法 人工势场法 机器人避障

高教社杯数学建模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论文

机器人避 障问题 摘要 本文研究了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问题。主要研究了在一个区域中存在12个不同形状障碍物,由出发点到达目标点以及由出发点经过途中的若干目标点到达最终目标点的多种情形,寻找出一条恰当的从给出发点到目标点的运动路径使机器人在运动中能安全、无碰撞的绕过障碍物而使用的路径和时间最短。由于规定机器人的行走路径由直线段和圆弧组成,其中圆弧是机器人转弯路径,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所以只要给定的出发点到目标点存在至少一个障碍物,我们都可以认为最短路径一定是由线和圆弧所组成,因此我们建立了切线圆结构,这样无论路径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将路径划分为若干个这种切线圆结构来求解。在没有危险碰撞的情况下,圆弧的半径越小,路径应该越短,因此我们尽量选择最小的圆弧半径以达到最优。对于途中经过节点的再到达目标点的状况,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在拐点和节点都采用最小转弯半径的形式,另一种是适当扩大拐点处的转弯半径,使得机器人能够沿直线通过途中的目标点。然后建立了最优化模型对两种方案分别进行求解,把可能路径的最短路径采用穷举法列举出来,用lingo 工具箱求解得出了机器人从O(0,0)出发,O→A、O→B、O→C 和O→A→B→C→O 的最短路径;利用matlab 中的fminbnd 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出了机器人从O(0,0)出发,到达A 的最短时间路径。本文提出一种最短切线圆路径的规划方法,其涉及的理论并不高深,只是应用了几何知识和计算机程序、数学工具计算,计算简易,便于实现,能搞提高运行效率。 问题一 O→A 最短路径为:OA L =471.0372 O→B 最短路径为:=1OB L 853.8014 O→C 最短路径为:4OC L =1054.0 O→A→B→C→O 最短路径为: 问题二机器人从O(0,0)出发,到达A 的最短时间路径: 最短时间是94.5649,圆弧的半径是11.5035,路径长4078 .472=OA L 关键词最短路径;避障路径;最优化模型;解析几何;数学工具 一、问题重述 图1是一个800×800的平面场景图,在原点O(0,0)点处有一个机器人,它只能在该平面场景范围内活动。图中有12个不同形状的区域是机器人不能与之发生碰撞的障碍

优化模型在生活中的应用

优化模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类生活在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现实世界里,无时无刻不在运用智慧和力量去认识、利用、改造这个世界,从而不断地创造出日新月异、五彩缤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在我们认识、利用和改造世界时我们往往离不开数学方法,数学建模则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处理过程后,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方式表达,建立起数学模型,然后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求解。 人们生活是离不开数学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数学,倘若能在这些实际问题中建立各种各样的比较典型的数学模型,在遇到生活中的这些琐碎小事时,就能更高效、更正确地进行处理了。 必须说明的是,建立数学模型需要用系统的某种特征的本质的数学表达式(或是用数学术语)对部分现实世界的描述即用数学式子(如函数,图形,代数方程,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差分方程等)来描述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或系统在某一方面的存在规律。 优化模型是生活过程中必须用到的的数学模型,其建立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最大化的工作效益以及减少投资等一系列最优条件。一般来说,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应用这种模型,却没有将其抽象出来,明文对其进行规定。 1.模型类型说明举例 在姜启源先生等人主编的《数学模型》一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饲养场每天投入4元资金用于饲料、设备、人力,估计可使一头80公斤重的生猪每天增加2公斤.目前生猪出售的市场价格为每公斤8元,但是预测每天会降低0.1元,问该场应该什么时候出售这样的生猪。” 在上述描述中,我们将设计到的特征,用数值明确地表示出来,通过构建数学式子便可很快的计算出最佳的出售时机。建模解答过程如下: 模型假设每天投入4元资金使生猪体重每天增加常数r(=2公斤);生猪出售的市场价格每天降低常数g(=0.1元). 模型建立给出以下记号:t ~时间(天).w ~生猪体重(公斤);~p 单价 (元/公斤);R-出售的收入(元);C-t 天投入的资金(元);Q-纯利润(元). 按照假设,)1.0(8),2(80=-==+=g gt p r rt w .又知道t C pw R 4,==,再考虑到纯利润应扣掉以当前价格(8元/公斤)出售80公斤生猪的收入,有808?--=C R Q ,得到目标函数(纯利润)为 其中1.0,2==g r .求)0(≥t 使)(t Q 最大.

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分析足球比赛中的常识

足球比赛常识 一、足球队员的组成 前锋(中锋和边锋)、前腰、后腰、后卫、中卫和守门员 二、足球队员的职责 前锋:分为中锋和边锋(C罗是边锋)。中锋就是最中间的前锋,一般穿9号和11号。通俗点讲,影子前锋就是埋伏在最前面的中锋后面的球员,随时偷袭,位置不太固定。这个位置的球员往往有很好的脚下技术,很好的盘带水平。并且他前面应有一个强力中锋顶在前面。(想想梅西,其实就是这种) 前腰:在影锋后面,这个就算是中场球员了,这种人都是传球好,控制比赛节奏好的人物,意识好,视野开阔,一般这个位置的球员就是一个球队的核心,一个球队的灵魂了,一般穿10号,比如现在西班牙队中的哈维,当年的马拉多纳等人 后腰:在前腰的后面,相比前腰,后腰主要负责防守,也就是顶在后卫前面的人,一支球队不能光靠后卫防守,后卫:边后卫主要是要防守对方的边锋以及其他进攻队员在边路的活动,破坏对方由边路发动的进攻。同时还可利用插上助攻式运球来直接威胁对方球门。 中卫:位置处于守门员的前方及左右后卫之间,活动范围在于中后场,属于全队防守力量的核心,主要职责是阻止对方球员策动攻势并同时封锁在对方控球之下进入本方的禁区位置。主力中后卫的典型号码为5号。 守门员:一队之中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他稳妥而可靠地行动,可以提高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他及时而合理的发动进攻,可以大大增强进攻的威胁性和有效性。相反,作为“关口”之位,他的微小失误,则可能使全队奋力拼搏的成果毁于一旦。所以,在一个队的训练中,守门员是特别重要的。 三、足球队员人数 队员:一场比赛应有两队参加,每队上场队员不得多于11名,其中必须有一名守门员。如果任何一队少于7人则足球比赛不能开始。每场比赛最多可以使用3名替补队员。 四、足球队员站位战术 足球中队员的站位是有多种战法的,有433、442还有的1432等等(从左到右分别是2位前锋、3个中场球员、5个人的后卫线),具体站位要根据战术安排来定。 五、足球队员球衣号码中的学问 足球场上,球员们的球衣号码往往有不成文的规律可循,比如10号往往是队内球星、进攻核心所穿;9号一般是中锋的号码;1号属于守门员;2、3、4、5等号码多被后卫选择。 1号:独自撑起球队最后一道防线,正所谓“一夫挡关,万夫莫开”,这是守门员的专属,他们不断书写着“愿以只手将天补”的神奇。 2号:通常是边后卫的号码,在绿茵场上或许不那么引人注目。 3号首先想到的是忠诚! 4号说起4号,我想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足球皇帝贝肯鲍尔。他身穿德国队的4号球衣,开创了一个自由人的全新时代,4号也跟随贝肯鲍尔一起被载入史册。5号这个一般是盯人中卫的号码,6号将中场组织的艺术演绎到出神入化的境界7号脱离后卫线的第一个号码,经常穿在边前卫和第二前锋身上。8号这是个在中场干累活的角色,防守型中场最好的号码。9号:真正的中锋!相信这是每个踢球者都梦寐以求的号码,这象征着球队的进攻核心,象征着一剑穿心的杀手。10号,是一种能力;10号,是一种地位。10号,是一种球队的传承,是灵魂的传承!11号:“独狼”神出鬼没的抢点,出神入化的射门和孤立不羁的球风都是11号最好的诠释。12-22号是替补队员的号码问题思考: 一、一场正规的足球比赛应有两队参加,每队上场队员不得多于11名,其中必须有一名守门员。足球队员的组成:前锋(中锋和边锋)、前腰、后腰、后卫、中卫和守门员。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______与____的关系。 二、前锋(中锋和边锋)、前腰、后腰、后卫、中卫和守门员有着各自的地位和职责(例如:前腰是一个球队的核心, 一个球队的灵魂;后腰主要负责防守;中卫属于全队防守力量的核心,主要职责是阻止对方球员策动攻势并同时封锁在对方控球之下进入本方的禁区位置;守门员:一队之中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说明什么道理? 答: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_____、_____和______各不相同。 三、如果任何一队少于7人则足球比赛不能开始。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完整word版)智能避障机器人设计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智能避障机器人设计 课题来源教师拟定课题类型EX 指导教师XXX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 专业XXX 一、调研资料的准备 智能避障机器人设计不仅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是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本次设计包含了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电路。在硬件电路设计中我首先在图书馆和网络上查阅了一些关于智能避障机器人设计的相关电路图以及原理知识,同时参考了童诗白老先生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阎石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中的存储器部分,徐科军主编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中的传感器部分;在软件设计中主要参考了张毅刚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在电路仿真中参考了赵景波所编的Prote199SE应用与实例教程;在整体电路设计中参考了万方数据和中国知网。 二、设计目的 在科学探索和紧急抢险中经常会遇到对与一些危险或人类不能直接到达的地域的探测,这些就需要用机器人来完成。而在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行进时自动避障是一项必不可少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因此,自动避障系统的研发就应运而生。我们的自动避障小车就是基于这一系统开发而成的。 随着生产自动化的发展需要,机器人的智能化与集成度越来越高,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伴随的科技水平的提高,机器人的能够使用的传感器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红外线传感器已经成为机器人自动行走和驾驶的重要部件。此系统是基于红外传感器的系统,即运用红外传感器实现对前方障碍物的检测。 红外传感器的典型应用领域为自主式智能导航系统,机器人要实现自动避障功能就必须要感知障碍物,对障碍物的感知相当于给机器人一个视觉功能。在现在生活中,例如在一些火宅或者一些自然灾害的现场,经常需要进入到对一些危险或人类不能直接到达的地方进行观察,采集数据,这些就需要用机器人来完成。而在机器人在上述等环境中行进时自动避障是一项必不可少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因此,自动避障系统的研发就应运而生。自动避障小车可以作为困难环境检测机器人和紧急抢险机器人的运动系统,让机器人在行进中自动避过障碍物,帮助人们完成相应的任务。

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基本要素

第1章 优化设计 Chapter 1 Optimization Design 1-1 优化设计 1-1-1 最优化 (optimize, optimization ) 所谓最优化,通俗地说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在所有可能的计划、设计、安排中找出最好的一个来。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如何以最好的方式来做一件事情。(Optimization deals with how to do things in the best possible manner) 结论的唯一性是最优化的特点,即公认最好。(It is the best of all possibilities) 最优化的思想体现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最优化的方法在这些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P1) 1-1-2 最优化方法 (Arithmetic ) 要从所有可能的方案中找出最优的一个,用“试”(try )的办法是不可行的,需要采用一定的数学手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用于解决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方法仅限于古典的微分和变分(differential and variation)。数学规划法在五十年代末被首次用于解决最优化问题,并成为现代优化方法的理论基础。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是数学规划的主要内容,它还包括整数规划、动态规划、二次规划等等。(Linear programming or Nonlinear programming, Integer, Dynamic, Quadratic ) 数学规划法与电子计算机的密切结合,改变了最优化方法多有理论研究价值,而少有实际应用的局面,使得解决工程中的优化问题成为可能。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最优化方法,实际上包括了最优化理论和计算机程序二方面的内容。(Optimization theory plus computer program) 1-1-3 优化设计 下面以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例来说明传统设计与优化设计这二个不同的设计过程。 例1-1 设计一个体积为5cm 3的薄板包装箱,其中一边的长度不小于4m 。要求使薄板耗 材最少,试确定包装箱的尺寸参数,即长a ,宽b 和高h 。 分析 包装箱的表面积s 与它的长a ,宽b 和高h 尺寸有关。因此,耗板最少的问题可以转化为表面积最小问题,故取表面积s 为设计目标。 传统设计方法: 首先固定包装箱一边的长度如)(4m a =。要满足包装箱体积为3 5m 的设计要求,则有以下多种设计方案: 如果包装箱的长度a 再取)(4m a >的其他值,则包装箱的宽度和高度还会有很多其他结果… 。 最后,从上面众多的可行方案中选择出包装箱表面积最小的方案来,这就是相对最好的设计方案。但由于不可能列出所有可能的设计方案,最终方案就不一定是最优的。 机械产品的传统设计通常需要经过:提出课题、调查分析、技术设计、结构设计、绘图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说课稿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说课稿 一、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题是《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二框第二目的教学内容。是哲学辩证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既是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方法论,也是本框题中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优化体现。因此它是本课之前所学知识的延续,也是本课教学的重要落脚点。本课题知识为学好辩证法的其他观点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它在本课书乃至整个辩证法部分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本课知识对于其他三本必修教材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挑战心理,且正处于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不断完善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层次性,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哲学而言,学生虽有前两个单元学习哲学知识的基础,但对哲学知识的领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设计过程中尽量体现层次性认知,切合学生实际,运用动画、视频、文字等,力求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自觉运用系统优化的理念来安排、调整生活和学习;锻炼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系统的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难点: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四、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讨论归纳法。 学法:体验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归纳学习法。 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通过上述教法学法,创设学生积极主动探知的氛围和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收获知识,习得方法、担当责任。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思路:一是遵循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的新课程理念。二是践行我校“三导四学五环八步”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科和本课题实际,通过“忆”、“思”、“悟”、“用”四个环节,引导学生从课堂参与中体验知识,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获得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一)导入新课 运用知识间的联系性,承上启下导入。

机器人避障问题论文

机器人避障问题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机器人在一个平面区域内通过不同障碍物到指定目标点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机器人与障碍物的最小安全距离的禁区模型,进而建立从区域一点到另一点的最短距离、最短时间的数学模型。在最优转弯顶点为障碍物,最优转弯半径为安全距离10的基础上,把路径概括为基本的三种数学模型。利用穷举的算法找出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 针对区域中从一点到另一点避障的最优路径问题,把障碍物划分为有顶点和无顶点两大类。首先本文证明对于有顶点障碍物,机器人以障碍物顶点为圆心且转弯的圆弧半径为10时路径最优,我们还注意到在某些路径中适当增加圆的半径可以把曲线路线转换为直线路径,进一步优化行进路径;对于无顶点障碍物通过论证找出以障碍物圆心为转弯圆心,以障碍物半径与安全距离的和为转弯半径的最优转弯圆弧。其次本文将寻找最短路径的的问题转换为最短路径的优选问题。本文巧妙的将优化模型转变为研究不与障碍物边界相交、不与圆弧相交的路线中的最优解的问题。在这个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善并且使用穷举的算法找出最优路径。 针对不同的目标点,我们将机器人的行进分为单目标点和多目标点两种情况针对多目标点问题,由于机器人不能直线转向,所以在经过目标点时,应该提前转向,且中间目标点应该在转弯弧上。因此先建立优化模型(模型三)对行进时中间目标点处转弯圆弧圆心搜索求解。求出中间目标点转弯圆心后,用把中间目标点的圆心看做“障碍物”的办法把问题转化为单目标点问题。然后根据模型二和模型一利用MATLAB软件编程求得了O→A、O→B、O→C、O→A→B→A→C的最短路径,最短路径长分别为 471.0372、857.6778、1094.5、2799.0121,其中O-->A的最短路径对应圆弧的圆心坐标为(80,210);O→B的最短路径对应圆弧的圆心坐标:(60,300)、(150,435)、(220、470)、(220,530)、(150,600);O→C经过的圆心:(230,60)、(410,100)、(500,200)、(720,520), (720,600);对于多目标点问题利用模型三进行分割求解得到O→A→B→C→O最短路径对应圆心坐标(80,210)、(307.7715)、(306.2932)、(220,530)、(150,600)、(109.8478,701.7379)、(270,680)、(370,680)、(430,680)、(540,730)、(670,730)、(709.7933)、(642.0227)、(720,600)、(720,520)(500,200),(410,100),(230,60)。对于最短时间路径问题,根据转弯半径和速度的关系,在问题一求出的最短路径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路线优化,建立以最短时间为目标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利用lingo 求解最短时间获得了机器人从O点出发,到达A的最短时间路径,求得最短时间路径下转弯半径为12.9885 ,同时最短时间路径时间长为94.2283个单位,路径长为471.129个单位。相应圆弧的圆心坐标为(82.1414,207.9153)。 关键词:机器人避障覆盖法穷举法非线性规划

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优化估算模型

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优化估算模型 【摘要】支持向量机中参数的设置是模型是否精确和稳定的关键。固定的参数设置往往不能满足优化模型的要求,同时使得学习算法过于死板,不能体现出来算法的智能化优点,因此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简称GA)对估算模型的参数进行优化,使得估算模型灵活、智能,更加符合实际工程建模的需求。 【关键词】遗传算法;参数优化;估算模型 1.引言 随着支持向量机估算模型在工程应用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支持向量机算法(包括LS-SVM算法)存在着一些本身不可避免的缺陷,最为突出的是参数的选取和优化问题,以往在参数选取方面,一般依靠专家系统或者设定初始值盲目搜寻等等,在实际应用必然会影响模型的精准度,造成一定影响。如何选取合理的参数成为支持向量机算法应用过程中应用中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目前应用研究的重点。而常用的交叉验证试算的方法,不仅耗时,且搜索目的不清,使得资源浪费,耗时耗力。不能有效的对参数进行优化。 针对参选取的问题,本文使用GA算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设置进行优化。 2.遗传算法 2.1 遗传算法的实施过程 遗传算法的实施过程中包括了编码、产生群体、计算适应度、复制、交换、变异等操作。图1详细的描述了遗传算法的流程。 其中,变量GEN是当前进化代数;N是群体规模;M是算法执行的最大次数。 遗传算法在参数寻优过程中,基于生物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模拟自然界生物种群的“物竞天则,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把自变量看作生物体,把它转化成由基因构成的染色体(个体),把寻优的目标函数定义为适应度,未知函数视为生存环境,通过基因操作(如复制、交换和变异等),最终求出全局最优解。 2.2 GA算法的基本步骤 遗传算法操作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群体的个体按照自然进化原则(适应度评估)施加一定的操作,从而实现模型中数据的优胜劣汰,使得进化过程趋于完美。从优化搜索角度出发,遗传算法可使问题的解,一代一代地进行优化,并逼近最优解。 通常采用的遗传算法的工作流程和结果形式有Goldberg提出的,常用的GA 算法基本步骤如下: ①选择编码策略,把参数集合X和域转换为位串结构空间S。常用的编码方法有二进制编码和浮点数编码。 ②定义合适的适应度函数,保证适应度函数非负。 ③确定遗传策略,包括选择群体大小,选择、交叉、变异方法,以及确定交叉概率、变异概率等其它参数。 ④随机初始化生成群体N,常用的群体规模:N=20~200。 ⑤计算群体中个体位串解码后的适应值。 ⑥按照遗传策略,运用选择、交叉和变异算子作用于群体,形成下一代群体。 ⑦判断群体性能是否满足某一个指标,或者以完成预订迭代次数,若满足则

机器人避障问题的最短路径分析

机器人避障问题的最短路径分析 摘要 本论文研究了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问题。主要讨论了在一个区域中存在12个障碍物,由出发点到达目标点以及由出发点经过若干目标点最终到达出发点的两种情况。采用传统的避障方法——切线图法。建立了线圆结构,这样任何路径,我们都可以将路径划分为若干个这种线圆结构来求解。对于途中经过节点再到达目标点的状况,我们采用在转弯点和节点都采用最小转弯半径,以节点为切点的形式。然后建立了最优化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方案进行求解。 问题一:把路径分解成若干个线圆结构来求解,然后把可能的最短路径采用穷举法列举出来,最终得出最短路径: A O→最短路径为:471.0 O→最短路径为:869.5 B O→最短路径为:1093.3 C 对于O → → →我们将A、B、C看作切点,同样采用线圆结构 C B A O→ 计算。 O→ → → →最短路径为:2827.1 A O C B 问题二:考虑避障路径和转弯速度,我们建立时间与路径之间的模型,用MATLAB软件求出最优解。当转弯半径为11.5的时候,可以得出最短时间为:T=94.3 关键词最优化模型避障路径线圆结构切线图法

一、问题重述 本文是求一个机器人在800×800的平面场景图中避开障碍物,建立从原点O(0, 0)点处出发达到终点的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模型。即求:1、O→A 、O→B 、O→C 和O→A→B→C→O 的最短路径。2、O →A 的最短时间路径。 机器人在行走时的要求是:1、它只能在该平面场景范围内活动2、图中有12个不同形状的区域是机器人不能与之发生碰撞的障碍物(障碍物的分布如图1)3、障碍物外指定一点为机器人要到达的目标点(要求目标点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超过10个单位)。4、规定机器人的行走路径由直线段和圆弧组成,其中圆弧是机器人转弯路径。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转弯路径由与直线路径相切的一段圆弧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相切的圆弧路径组成,但每个圆弧的半径最小为10个单位。5、为了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同时要求机器人行走线路与障碍物间的最近距离为10个单位,否则将发生碰撞。 机器人直线行走的最大速度为50=v 个单位/秒。机器人转弯时,最大转弯速 度为2 1.0100 e 1)(ρρ-+==v v v ,其中ρ是转弯半径。 已知场景图中4个点O(0, 0),A(300, 300),B(100, 700),C(700, 640)。图中各个点 的坐标见下表。 图1 编号 障碍物名称 左下顶点坐标 其它特性描述 1 正方形 (300, 400) 边长200 2 圆形 圆心坐标(550, 450),半径70 3 平行四边形 (360, 240) 底边长140,左上顶点坐标(400, 330)

机器人避障问题

精心整理 机器人避障问题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在一个800800?平面场景里,机器人通过直线和圆弧转弯,绕过障碍物,到达目标点的问题,解决了到达目标点路径最短,以及到达A 点时间最短的问题。文章将路径划分为若干个这种线圆结构来求解。对于途中经过节点的再到达目标点的状况,我们采用了在拐点和节点最小转弯半径的形式. O A →O →B O →C O →A →B 10个单位为50=v 对场景图中4(1)(2)1.出发,分别做圆的切线,直到终点。对于经过路径中的目标点的问题,我们采用最小转弯模式,建立优化模型,最终求的最短路径。 2.问题二要求从起始点到达A 点所用的时间最短,从题意以及生活经验可得,拐弯半径越大,所用时间越短,拐弯半径越小,所用时间越大。半径最小不低于10,取最大值时机器人应刚好未碰到4、6三角形,可通过几何解法计算出来,并对时间进行优化处理。 三、模型假设 假设机器人可以抽象成点来处理 假设机器人的能源充足,且在整个行走过程中无故障发生 四,符号说明

】 5(为起点,,OA 圆弧的切点,角度 1OO A ∠=,11OO M ∠=,11AO N ∠=,111M O N θ∠=.设这段路程机器人的总路程为L. 解法如下: 如上图可得有以下关系: 1 AOO ?在中: 在11Rt OO M ?: 222arccos(2b c a bc α+-=

在11Rt AO N 中: 所以: 从而可得: 结果如下: 机器人行走路线 1OM =1N A 弧11M N = 224.7221; b= 237.6973 c= O 同理了解 比较可得, O 从上面绕到到目标点A 的距离最短,最短路径为471.03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