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建筑抗震课程设计

2021年建筑抗震课程设计
2021年建筑抗震课程设计

一、设计资料

欧阳光明(2021.03.07)

某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衡宇(按多层框架考虑),其平面及剖面辨别见图1和图2,楼层高度辨别为H1=3.9m、H2=3.6m见分组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层)盖。框架梁截面参考尺寸:走道梁(各层)为250mm×400mm、顶层为250mm×600mm、一层250mm×650mm。柱截面参考尺寸:500mm×500mm。混凝土强度品级:梁采取C30;柱采取C35。钢筋强度品级:受力纵筋和箍筋的强度品级辨别不低于HRB400、HRB335。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动加速度为0.2g,结构阻尼比为0.05,设计地动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试对该框架进行横向水平地举措用下的地动设计计算。

荷载信息如下:钢筋混凝土容重为25kN/m3,楼板厚度为h见分组表,活荷载标准值:住宅楼面为2.0kN/m2,走道为2.0kN/m2,不上人屋面为0.5kN/m2。设计时考虑雪荷载的影响,雪荷载标准值为0.4 kN/m2。

图1 结构平面图

图2 结构剖面图

注:a=6m,b=2.4m,c=4.5m

二、重力荷载代表值

对重力荷载的计算,永久荷载取全部,可变荷载取50%,各层重力荷载集中于楼层标高处,各层的墙体均取本层的一半和上一层的一半,顶层只取下层的一半计算。其代表值如图3所示。

第二层:

恒载:

25+[0.25

]=2538KN 活载:0.50.4 4.5()=103.68KN

荷载代表值G2=2641.68KN

第一层:

恒载:

25+[0.25

]

=3033KN

活载:0.52 4.5

(

)=518.40KN

荷载代表值G1=3551.40KN

为了便利计算,取G1=2645KN ,G2=3555KN 。 三、结构自震周期计算 1、横梁线刚度的计算

梁柱的刚度均采取D 值法计算,即梁的截面惯性矩考虑了楼板的作用,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梁的抗侧移刚度

部位

2

/h b m

?

跨度 /l m 矩形截面

惯性矩

3034

12

10I bh m -= 边框架梁

中框架梁

034

1.510b I I m -=

410c b

b E I i l kN m =

? 034

210b I I m -= 410c b

b E I i l kN m =

? 走道梁 2.4

1.33 2

2.5 2.66

3.333

二层其

他梁

6

4.5 6.75 3.375 9 4.5

一层其

他梁

6

4.5

8.58

4.29

11.44

5.72

注:混凝土C30,423.010c E N mm =? 2、柱及楼层的抗侧移刚度

柱抗侧移刚度:2

12c

i D h α

=

二层: ,22b c

i K K i K

α==

+∑;一层: 0.5,2b c

i K

K i K

α+==

+∑ 表2 框架柱值及楼层抗侧移刚度

3、结构自振周期计算

采取假想极点位移计算,见表3:

表3 假想极点位移计算

取填充墙的周期影响系数0.60T

?=,则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为:

四、水平地举措用计算及弹性位移验算 1、水平地动影响系数

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为

,多遇地动设防烈度8度,设

计基本地动加速度为0.20g ,查表得水平地动影响系数最年夜值

max 0.16a =。场地类别为Ⅳ类,地动分组为第二组,查表得特征周期

结构阻尼比为0.05,阻尼调整系,故地动影响系数为:

2、结构总的水平地举措用标准值

由于按多层框架考虑,采取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举措用,结构等效总重

力eq G 取重力荷载代表的85%计算 ,则结构底部剪力标准值Ek F 为:

由于

,且

,不需修正顶层

附加地举措用。各层水平地举措用计算公式为:,计

算结果如表4。 3、楼层地动位移计算

地举措用下各楼层水平地动层间剪力为:5

i k k i

V F ==∑,计算结果

如表4所示。

4、多遇水平地举措用下的位移验算

多遇地举措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年夜的弹性层间位移

i

e i

V u G ?=

弹性层间位移角为:e

e u h

θ?=

其中h 为计算楼层层高,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i F 、i V 、e θ的计算

层高 /i

h m

/i G kN

/i H m

i i G H

i

i

G H

/i F kN

/i V kN

i D kN m

310/e

u m

-?

e θ

2 3.6 2645 7.5 19838

33703

496.3 496.3 617300 0.804 1 3.9

3555

3.9

13865

346.9

843.2 668460

1.22

显然弹性层间角位移均小于弹性层间角限制[]1550

e θ=,故梁柱截面尺寸均满足要求。

五、多遇水平地举措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1、框架柱端剪力及弯矩

水平地举措用下的中框架柱剪力和柱端弯矩标准值如表5所示: 表5 水平地举措用下的中框架柱剪力和柱端弯矩标准值

柱j 层

i h /m i V /KN i D ij D

ij i

D D

ik V /K

N

K

y

b ij M /K N.m t

ij M /K

N.m

2

3.6 496.3

617300

15150

0.025 12.41 1.12 0.41 18.14

26.54

1 3.9843.26684601836

0.02722.77 1.360.5851.6837.12

2 3.6496.3

6173002030

0.03316.38 1.850.4426.1232.85

1 3.9843.26684602121

0.03226.98 2.150.5557.8747.35

水平地举措用下的边框架柱剪力和柱端弯矩标准值如表6所示:表6 水平地举措用下的中边框架柱剪力和柱端弯矩标准值

柱j层

数i

h/

m

i

V/KN

i

D

ij

D ij

i

D

D ik

V/K

N

K y b

ij

M/K

N.m

t

ij

M/K

N.m

2 3.6496.3

6173001249

0.0209.930.840.4014.3021.45

1 3.9843.26684601670

0.02521.08 1.020.6049.3332.88

2 3.6496.3

6173001731

0.02813.90 1.390.4221.0129.02

1 3.9843.26684601942

0.02924.25 1.610.5754.3641.01 2、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

水平地举措用下的中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标准值如表7所示:

表7 水平地举措用下中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标准值

楼层

年夜梁走道梁

1

Z

2

Z

l

l

Ek

M/KN

.m

r

Ek

M/KN

.m

Ek

V/K

N

l/

m

l

Ek

M/KN

.m

r

Ek

M/KN

.m

Ek

V/K

N

Ek

N/

KN

Ek

N/

KN

2626.5418.877.57 2.413.9813.9811.657.57 4.08 1655.2646.4216.95 2.427.0527.0522.5424.529.67

水平地举措用下的边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标准值如表8所示:

表8 水平地举措用下边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标准值

楼层

年夜梁走道梁

1

Z

2

Z

l

l

Ek

M/KN

.m

r

Ek

M/KN

.m

Ek

V/KN

.m

l/

m

l

Ek

M/KN

.m

r

Ek

M/KN

.m

Ek

V/

KN

Ek

N/

KN

Ek

N/

KN

2621.4516.67 6.35 2.412.3512.3510.29 6.35 3.94 1647.1839.1814.39 2.422.8422.8419.0320.748.58

六、竖向荷载作用框架内力阐发

计算框架在重力荷载代表值竖向作用下的内力时,重力荷载代表值取全部永久荷载、50%的楼面活荷载和50%的雪荷载。

由于结构的基本对称,竖向荷载下的框架侧移可以忽略,因此,这儿选取半结构采取弯矩分派法计算框架内力。考虑塑性内力重散布进行梁端负弯矩调幅,取弯矩调幅系数为0.8,梁的跨中弯矩随之做相应的增加。

1、各节点分派系数

节点分派系数:

图3节点安插图

节点B:

节点C:

节点D:

节点F:

表9 各节点分派系数

节点

B\0.3950.3150.29

C\0.497\0.503

D0.4200.155\0.425

F0.3540.1030.2820.261

2、连续梁荷载计算

以下均取中框架结构计算。

(1)连续梁恒载

二层:

年夜梁线荷载:

走道梁线荷载:

一层:

年夜梁线荷载:

走道梁线荷载:

(2)弯矩计算

固端弯矩:

弯矩分派见表10。

表10 弯矩分派过程

结点A B C D F H G E 杆端AB BA BF BC CB CD DC DE DF FD FB FG FH HF GF ED 分派

系数0.29

0.39

5

0.31

5

0.50

3

0.49

70.42

0.15

5

0.42

5

0.28

2

0.35

4

0.10

3

0.26

1

固端

弯矩66.3

54.4

5

54.4

58.1166.39.84

4.9

2

4.0

6 1

9.6

1

19.2

3

26.1

9

20.8

8

10.4

4

13.0

9

11.0

7

22.1

4

21.8

7

10.9

4

12.024.08.88 24.312.18.8

3 6

4 7 8

10.1

6 8.09 16.1

8

20.3

1 5.91

14.9

8

7.4

9

5.9

1

20.1

3 0.26 0.36 0.29 0.1

4 0.18

3.06 6.12 6.05 3.02

1.06

2.13 0.79 2.15 1.08

0.7

9

0.16 0.13 0.25 0.32 0.09 0.23

0.1

2

0.0

9

30.4

2 0.84 1.15 0.91 0.46 0.57

0.15 0.31 0.30 0.15

0.06 0.12 0.04 0.12 0.06

0.0

4

0.09 0.07 0.15 0.18 0.05 0.13

0.0

7

0.0

5

最终弯矩9.0

6

18.1

2

51.8

4

33.6

6

37.7

9

37.7

4

46.4

5

16.1

6

30.2

2

27.3

3

58.1

9

15.7

9

15.0

8

7.5

4

1.0

3

3.9

9

调幅

41.4

7

30.1

9

37.1

6

12.9

3

46.5

5

12.6

3

整理并考虑梁端弯矩值折算到节点边沿后可获得重力荷载代表下中框架梁端弯矩及柱端弯矩、轴力值,如表11所示。

表11重力荷载代表下中框架梁端弯矩及柱端弯矩、轴力值楼

年夜梁走道梁

/K

N.m

230.1937.1612.9312.9337.7933.667230.2227.33121.8 141.4746.5512.6312.6318.129.06146.8115.087.54228.04注:、辨别暗示梁左端和右端弯矩,此表中的弯矩值已经考虑了调幅。此表中的弯矩符号规则:以顺时针为正。

七、内力组合和内力调整

本框架抗震品级为二级。只考虑水平地举措用效应和重力荷载效应的组合。

1、框架梁的内力组合和调整

对第一层年夜梁:

(注:此处以使梁下部受拉的弯矩为正并考虑了弯矩值折算到节点边沿)

1)年夜梁端部组合弯矩设计值

梁左端:

地动弯矩逆时针标的目的作用且时,梁左端负弯矩:

地动弯矩顺时针标的目的作用且时,梁左规矩弯矩:

地动弯矩顺时针标的目的作用且时,梁左规矩弯矩

同理,年夜梁右端弯矩组合辨别为:

经比较,年夜梁端部组合弯矩设计值得最后取值为:梁左端负弯矩:111.69KN.m,正弯矩28.53KN.m;梁右端负弯矩:106.30KN.m,正弯矩11.96KN.m。

2)年夜梁跨中组合弯矩设计值

经比较,梁底跨中组合弯矩设计值得最后取值为:。

3)年夜梁端部组合剪力设计值

梁端剪力增年夜系数取。且。

梁端弯矩顺时针作用时的剪力为:

梁端弯矩逆时针作用时的剪力为:

经比较,梁端剪力设计值得最后取值为:。

同理,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可以获得横向水平地举措用与重力荷载代表值组合效应,如表格12所示。

表12 中框架梁的横向水平地举措用与重力荷载代表值组合效应

楼层端

地动重力荷载代表值最年夜值

M/KN.m V/KN M/KN.m V/KN V/KN

2 年夜梁左24.65 7.5730.19 54.45 64.90 4.66 80.17

右16.987.5737.1654.45 63.30 0 76.82

中 3.84 7.5750.810 0 65.95 9.84 走道梁左11.07 11.65 12.93 20.28 26.67 4.15 43.80 右11.07 11.65 12.93 20.28 26.67 4.15 43.80

中0 11.65 1.930 0 2.32 15.15 1 年夜梁左51.02 16.95 41.47 66.3 110.7 28.53 108.98

右42.18 16.95 46.55 66.3 106.3 11.96 106.54

中 4.42 16.95 59.110 0 76.68 22.04 走道梁左21.4122.54 12.63 24.6 39.84 17.84 65.95 右21.4122.54 12.63 24.6 39.84 17.84 65.95

中0 22.54 4.760 0 5.71 29.3 注:①表中弯矩以以使梁下部受拉的弯矩为正。

②走道梁净跨。

③“”考虑了地动两个标的目的的作用,即左震和右震,梁两真个剪

力两个值辨别考虑了地动弯矩顺时针和逆时针标的目

的。

2、框架柱的内力组合和调整

对第一层中柱Z2的内力组合和调整计算如下。

1)柱端组合弯矩设计值

①柱端弯矩组合计算

第一层中柱Z2柱顶弯矩:

(顺时针标的目的)

(逆时针标的目的)

(顺时针标的目的)

(逆时针标的目的)

②柱端弯矩调整

这里仅以逆时针标的目的弯矩调整为例,并进行承载力计算。

A.柱下端截面。对二级框架:

75.62=113.43KN.m

B.柱上端截面。经验算,底层柱轴压比小于0.75,因此,柱上端弯矩按下面式子调整:

按柱上下端弹性阐发所得的考虑地动组合的弯矩比进行分派。

节点左侧梁弯矩(已折算到节点边沿):

第一层中柱Z2上端节点:

第二层中柱Z2下端节点:

则第一层中柱Z2上端截面调整后的组合弯矩设计值为:

N.m

2)柱端组合剪力设计值

柱上下端截面组合剪力设计值调整时,对二级框架结构,柱剪力增年夜系数取。

3)节点核心区组合剪力设计值

二级框架,强节点系数。

同理可得其他柱端节点处的弯矩调整值、组合剪力设计值及节点核心区组合剪力设计值,如表13所示。

表13 中框架柱端弯矩逆时针标的目的调整

柱楼

层V /KN

Z 2 2 66.83 54.61 63.3 2.1 0 100.24 82.96 72.

17

139.

51

1 65.99 75.6

2 106.

3 15.8

4 54.61 100.2

5 113.43 77.

70 260.

55

Z 1 2 67.42 52.03 0 63.3 0 94.95 77.83 68.

06

135.

03 1 57.66 65.72 0 111.69 50.03 89.7 98.58 68.

47

238.

26 注:表中柱端弯矩已经折算到节点边沿。

②暗示所求柱端弯矩节点处的另一个柱端弯矩。

③二层柱。

表14 中框架柱端弯矩顺时针标的目的调整

柱楼

层V /KN

Z 2 2 5.81 0.53 19.15 2.1 0 25.58 0.44 10.2

5

36.3

7

1 34.3

2 57.05 3.38 15.84 0.5

3 28.39 85.58 41.4

4

41.0

Z 1 2 8.10 14.55 0 19.15 0 28.73 19.31 18.9

2

40.8

5 1 19.61 49.41 0 20.97 14.55 18.0

6 74.12 33.5

2

44.7

3

八、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

以下以第一层年夜梁和第一层Z2柱为例计算。

混凝土C30:,;C35:,。

(1)框架梁截面抗震承载力

1)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梁端在地动频频作用下受弯承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

在正弯矩下:

在负弯矩下:

梁左端下部配筋:

考虑到为了满足梁配筋的构造要求,选配4 14,。

梁左端上部配筋:

由于,则为了满足梁配筋的构造要求,选配416,。

验算二级框架抗震要求:

即均满足要求。

同理结合表12中数据可求出其它梁端配筋,如表15所示。

表15 中框架梁抗弯承载力计算

楼层

实配

理论值

()

0.030.735 满足

2年夜梁左上0

4C14(615)

左下18.7

4C12(452)

0.030.735

右上0

4C14(615)

右下0

4C12(452)

0.030.735

跨中264.2

4C12(452)

0.030.735

走道梁左上0

4C14(615)

左下27.0

4C12(452)

0.030.735

右上0

4C14(615)

右下27.0

4C12(452)

0.030.735

跨中15.1

4C12(452)

1年夜梁左上0

0.040.735

4C14(615)

左下104.3

4C12(452)

0.040.735

右上0

4C14(615)

右下43.7

4C12(452)

0.040.735

跨中280.3

4C12(452)

0.040.735

走道梁左上0

4C14(615)

左下116.2

4C12(452)

0.040.735

右上0

4C14(615)

右下116.2

4C12(452)

0.040.735

跨中37.2

4C12(452)

注:

由表可得以上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均满足要求。

2)斜截面承载力验算

检验梁截面尺寸:

满足截面尺寸要求。

由斜截面承载力公式可得:

由二级抗震品级要求,箍筋直径,箍筋间距,取双肢箍B10@150。

同理可求得其它斜截面承载力验算,如表16所示。

表16 中框架梁斜截面承载力验算

配箍

楼层梁

/KN/KN

/

2年夜梁80.17513.12KN满足<0B10@150

走道梁43.8302.82KN满足<0B10@150

1年夜梁108.98471.06KN满足<0B10@150

B10@150走道梁65.95302.82KN满足

0.4

(2)框架柱截面抗震承载力

以柱Z2截面为例。

1)轴力组合设计值和轴压比验算

柱轴力组合验算:

(与柱端顺时针标的目的弯矩对应)

(与柱端顺时针标的目的弯矩对应)

最年夜轴压比验算:

满足要求。

2)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取柱端弯矩逆时针标的目的为例。

柱为双曲率弯曲,

弯矩比:

轴压比:

柱偏心标的目的的回转半径:

由《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可知:此时可不考虑感觉自身挠曲变形的影响。

同理可得其它柱截面的抗弯承载力,如表17和表18所示。

表17 中框架柱截面轴力组合及轴压比验算

轴力组合柱NE

/KN

NGE

/KN

1.3 NE +1.2 NGE

/KN

1.3 NE +1.2 NGE

/KN Nc/(Afc)<0.75

二层Z2 3.94121.8151.282141.038满足

Z1 6.357294.65578.145满足

一层Z28.58228.04284.802262.494满足

Z120.74146.81203.134149.21满足

表18 中框架柱端弯矩顺时针标的目的调整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合柱M1

/KN.

m

M2

/KN.

m

<0.

9

ei As(mm

2)

实配ρ>0.8

%

二层Z

2

0.53 5.810.0

9满

2

5满

58年夜偏

1524C18(1018m

m2)满

Z

1

8.114.550.5

6满

2

5满

17

4

年夜偏

234C18(1018m

m2)满

一层Z

2

34.3257.050.6

0满

2

7满

22

1

年夜偏

204C18(1018m

m2)满

Z

1

19.6149.410.4

0满

2

7满

26

3

年夜偏

724C18(1018m

m2)满

足注:①为了便于排版,用表格中暗示式。

②当,取,。

表19 中框架柱端弯矩逆时针标的目的调整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合柱M1

/KN.

m

M2

/KN.

m

<0.

9

ei As(mm

2)

实配ρ>0.8

%

二层Z

2

54.6166.830.8

2满

2

5满

46

2

年夜偏

2524C18(1018m

m2)满

Z

1

52.0367.420.7

7满

2

5满

73

3

年夜偏

3274C18(1018m

m2)满

一层Z

2

65.9975.620.8

7满

2

7满

28

6

年夜偏

1434C18(1018m

m2)满

Z

1

57.6665.720.8

8满

2

7满

34

4

年夜偏

1804C18(1018m

m2)满

足则柱截面四周均选配4C18,总配筋12C18,,

,满足要求。

3)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

柱截面尺寸验算:

则所有柱截面满足要求。

柱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

若选10A@100复合箍,则箍筋直径d>A8,箍筋间距s100mm 及8d(纵筋直径),体积配箍率,均满足二级抗震品级柱加密区的箍筋构造要求。并且箍筋肢距不年夜于200mm,对纵筋的约束要求也满足。对非加密区的配筋仅改成10A@200复合箍筋即满足抗震构造要求,此时:

一层:

二层:

取。

则柱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满足要求。

(3)节点核心区验算

由于梁宽,取。并且节点四侧各梁截面宽度小于该侧柱截面宽度的1/2,正交标的目的的纵向框架梁高度

不小于本横向框架梁高度的3/4,取交叉梁约束影响系数。节点核心区配箍与柱端配箍相同。

截面尺寸验算:

满足要求。

节点作用的轴力:

抗震承载力验算:

则节点核心区抗震满足要求。

九、罕遇地举措用下变形计算

由于该结构为8度设防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应进行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举措用下薄弱层部位的抗震变形。采取简化办法验算。

1、各层梁端、柱端基线抗弯承载力

按实际配筋计算各层梁端、柱端基线抗弯承载力。梁的上下配筋不一样,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屈服弯矩不合,因此有两个不合的屈服弯矩。

对一层年夜梁:

梁左端:

上部:

下部:

梁右端:

上部:

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文献综述

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物越来越普遍.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相比较具有承载力大、结构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建造的工业化程度高等优点;与钢结构相比又具有造价低、材料来源广泛、耐火性好、结构刚度大、使用维修费用低等优点。因此,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多层框架最常用的结构型式。近年来,世界各地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发展很快,应用很多。 一般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文献[1]认为,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比较的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方案设计,二是结构分析,三是构件设计,四是绘施工图。结构分析和构件设计是结构设计中的计算阶段,在现代,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这一工作,常采用PKPM建模计算。但是,结构的计算并不能代替结构的设计。文献[2]中认为:良好的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应该是合理组织与综合解决结构的传力系统、传力方式,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2.关于框架结构设计文献回顾 2.1框架结构的优缺点 框架结构体系是由横梁与柱子连接而成.梁柱连接处(称为节点)一般为刚性连接,有时为便于施工和其他构造要求,也可以将部分节点做成铰接或者半铰接.柱支座一般为固定支座,必要时也可以设计成铰支座.框架结构可以分为现浇整体式,装配式,现浇装配式. 文献[3]中提到:框架结构的布置灵活,容易满足建筑功能和生工艺的多种要求.同时,经过合理设计,框架结构可以具有较好的延性和抗震性能.但是,框架结构承受水平力(如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的能力较小.当层树较多或水平力较大时,水平位移较大,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往往由于变形过大而引起非结构构件(如填充墙)的破坏.因此,为了满足承载力和侧向刚度的要求,柱子的截面往往较大,既耗费建筑材料,又减少使用面积.这就使框架结构的建筑高度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框架结构一般用于多层建筑和不考虑抗震设防,层数较少的的高层建筑(比如,层数为10层或高度为30米以下) 2.3框架结构的布置 多层框架结构的平面布置形式非常的灵活,文献[4]中将框架结构按照承重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类:(1)横向框架承重方案,以框架横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主要由横向框架承担.由于横向框架数往往较少,主梁沿横向布置有利于增强房屋的横向刚度.同时,主梁沿横向布置还有利于建筑物的通风和采光.但由于主梁截面尺寸较大,当房屋需要大空间时,净空较小,且不利于布置纵向管道. (2)纵向框架承重方案以框架纵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由框架纵梁承担.由于横梁截面尺寸较小,有

课程设计7模型

一、ISD模型 ISD(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即教学系统设计,ISD模型即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它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知识,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并从中找出最佳答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问题的提出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是促进学习的有目的行为,它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出来或是在学习前预先设计出来。为此,罗兰德(G o r d o n R o w l a n d)提出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这个概念,即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材料与教学活动。具体来说,是用系统的方法对有效的教学计划、设计、创建、执行和评价。随着学习心理学和认识论与教学设计的整合,教学设计理论已经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理论最新进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教学设计理论得到了检验、修正和优化,并形成当今在教学系统设计领域盛行的迪克——凯瑞模型(Dick and Carey model)。最终形成并完善了集系统工程学、传播学、学习心理学与技术为一体的ISD理论与ADDIE模型[。该模型包括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3]开发(Development),执行(Implementation)与评估(Evaluation)几个环节。教学设计理论已经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广泛应用。 操作步骤 模型示意图

二、HTP模型 HPT模型是以一种结构化(而不是线性的文字描述或列表)的形式,为提高人类绩效提供指南。绩效技术模型在于揭示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所有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为绩效技术从业人员说明如何在工作中提高绩效的操作步骤。绩效技术模型的构成要素:系统方法和绩效问题。 HPT模型的操作步骤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HPT模型的工作流程为

抗震课程设计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课程设计成果 班级:土木111 姓名:王春辉 学号:2011031043121 指导教师:王爱云 日期:2013年12 月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建筑工程系

目录 1.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任务书 (1) 1.1设计资料 (1) 1.2设计内容 (2) 1.3设计要求 (2) 2.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计算书 (3) 2.1计算简图及各楼层质量的计算 (3) 2.2框架抗侧移刚度的计算 (3) 2.3自震周期计算 (5) 2.4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弹性位移验算 (5) 2.4.2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5) 2.4.3楼层地震剪力计算 (6) 2.4.4多遇地震下的弹性位移验算 (6) 2.5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分析 (6) 2.6 框架重力荷载作用效应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2.6.1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10) 2.6.2重力荷载代表值下的弯矩计算 (12) 2.6.3弯矩的条幅与折算 (14) 2.7 内力组合与内力调整 (15) 2.7.1 框架梁的内力组合及调整 (15) 2.7.2 框架柱的内力组合及调整 (16) 2.7.3节点核心区组合剪力设计值 (17) 2.8 框架截面设计 (17) 2.8.1 框架梁截面设计 (17) 2.8.2 框架柱截面设计 (19) 2.8.3 节点核心区验算 (21) 参考文献 (2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23)

创新设计课程设计

创新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家用擦窗器的创新 指导教师:

摘要 随现代的居家用擦窗器往往不能实现自动跨过窗栏的功能,这样在擦拭过程中就很不连贯,往往很费劲。而一般的专用擦窗机器人虽然实现了这种功能,但是机构复杂,价格不适宜于家居生活。我们设计出的擦窗器就是在结构简单的指导思想下对擦洗头的结构进行改进,然后整合市场上擦窗器已经实现的功能,针对日常生活改进出家用擦窗器。 在大多数楼房的结构中都有玻璃窗户,一般来说擦窗有两种情况,对于高楼大厦擦洗高空中的玻璃,现在都有专门的机器,它的侧重点不同,由于允许体积和价格比普通的擦窗器高,所以它的特点是在自动化和其他方面,比如新加坡一家大学开发出的高空擦窗器就是利用水蒸气。这种擦窗器利用水蒸气冲洗污垢后,不但清洁效果好,而且可以杀菌,水也可以循环利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居家用的擦窗器,在居家生活中窗玻璃的清洁始终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其一是对于有窗栏的窗户需要一次一次逐个擦洗,现在的擦洗如果不是高空作业往往都不是用的机器人,特别是针对家居生活来说,擦一次玻璃而买一台专用的机器不太合算,不仅价格高,并且机器所具有的优势也体现不出来。但是如果用现在市场上的擦窗器的话这样效率也不太高,特别是在窗栏比较多时工作往往比较容易累。记得自己上初中时有一回在家里帮妈妈打扫卫生,我就是擦玻璃,这样一块一块的擦非常累,所以我设计了一种结构新颖简单的擦洗头,它可以自动越过窗栏或其他障碍物,这样就能实现一次性擦到底,把效率提上去,人也轻松。并且最重要的是它的结构简单,完全可以投入生产,在现在的国内市场上所有的擦窗器都没有这个功能,所以它的应用前景很大。其二在于站在室内擦拭室外的一面

创造学基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及格式模板

创造学基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 及格式模板 一、课程设计内容 自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题目通过专利检索完成创新性设计。 二、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网 ? https://www.360docs.net/doc/0c4251847.html,/sipo/zljs/ ?要求:按照专利检索网中公开的专利申请书格式书写; ?不同的是:需要对该项目国内专利现状进行综述(很重要); ?不得抄袭,雷同者均为0分; ? A4纸打印(包括图表)、格式规范。 ?课件及课程设计要求下载地址:创新实验学院网站资料下载栏 目https://www.360docs.net/doc/0c4251847.html, ?课程设计需上交纸质材料和电子版。 ?上交时间: 纸质材料第16周周一(12月12日)晚上6:00交到本教室, 电子版文件名:张三+学号,或压缩文件,发给 fengl@https://www.360docs.net/doc/0c4251847.html,。 三、模版 创造学基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模板——试电笔(见下页)。

创造学基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 作品名称: 姓名: 所在院系: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电话: E--mail:

作品名称一:试电笔 1.发明说明书 1.1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指示电压存在的试电装置,尤其是能识别安全和危险电压的试电笔。 1.2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试电笔构造是由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金属弹簧和手触电极串联而成。将测试触头与被测物接触,人手接触手触电极,当被测物相对大的具有较高电压时,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但是,很多电器的金属外壳不带有对人体有危险的触电电压,仅表示分布电容和/或正常的电阻感应产生电势,使氖管启辉。一般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给检测漏电造成困难,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1.3 国内同类专利综述 经检索,与本项目类似且已获得国家专利的项目有项,其中张三发明的XXX采用XXX, 有什么特点和先进之处,存在什么问题(提不出问题可不写),李四发明的XXX采用XXX,…… 1.4 发明内容: 1.4.1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的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试电笔,该试电笔不仅能测出被测物是否带电,而且

TRIZ创新方法课程设计报告

TRIZ创新方法课程设计报告创新案例——自动吸尘器

1.1TRIZ概述 TRIZ就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语缩写,是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在1946年创立的,因而阿奇舒勒被尊称为TRIZ理论之父。TRIZ理论被公认为是使人聪明的理论。 TRIZ有9大组成部分,核心是技术进化原理。按这一原理,技术系统一直处于进化之中,解决矛盾是其进化的推动力。TRIZ理论也可大致分为3个组成部分:TRIZ的理论基础、分析工具和知识数据库。其中,TRIZ的理论基础对于产品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分析工具是TRIZ用来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或模式,它们使TRIZ理论能够得以在实际中应用,其中包括矛盾矩阵、物-场分析、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等;而知识数据库则是TRIZ理论解决矛盾的精髓,其中包括矛盾矩阵(39个工程参数和40条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决方法等等。 学习、研究、应用、推广TRIZ理论可以大大缩短发明创造的进程,提升产品的创新水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TRIZ理论已经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1.2问题领域以及现状 优雅完美的居室,必须悉心打理,才可保持舒适整洁,有条不紊。吸尘器理想的设计与卓越的科技,令家居清洁工作倍添轻松、快捷,并满足您对每一项清洁要求。它以先进的吸尘鸽、多用途的附件、超强劲的吸力,吸尽每一角落的尘埃,清理难接触的墙角落、天花板、沙发底下到橱柜之间的缝隙,无微不至,令全屋显得干净无暇。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式下,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新的追求。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剧,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因此,越来越多的新产品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取代了越来越多的人力劳动。吸尘器将要成为我国每一个家庭的必需品,它给许多忙碌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便利。吸尘器是一种利用风机和电动机的装置清除室内灰尘的一种家用电器。长期以来,吸尘器都跳不出需要人为管理和充电的使用模式,所以要找准设计定位,自主创新,运用TRIZ(Theory of l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理论指导吸尘器的创新设计,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吸尘器产品。 2.1初始问题情境描述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功能多样、自动吸尘、自动获取能量、无需管理、造型简约、美观、具有装饰效果的吸尘器比较容易受到消费者的亲睐。功能多样、造型简约、美观、具有装饰效果比较容易做到,问题是如何做到自动吸尘、自动获取能量、无需管理。因此可以推出概念化如机器人一样获取太阳能或电磁场能周期性自动吸尘器。

抗震结构课程设计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1.结构方案 (1) 2.结构布置及梁柱截面及板厚确定 (1) 二、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计算 (2) 1.屋面荷载标准值: (2) 2.楼面荷载标准值 (2) 3.梁柱自重: (3) 4.墙体 (3) 三、结构自震周期计算 (5) 的计算: (5) 1.横梁线刚度i b 2.柱线刚度i 的计算: (5) c 3.各层横向侧移刚度计算: (D值法) (5) 四、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8) 1.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Geq (9) (9) 2.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а 1 (9) 3.结构总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 Ek 五、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10) 六、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12) 1.框架柱端剪力及弯矩 (12) 2.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分别按以下公式计算: (14) 七、重力荷载代表值内力计算 (15) 八、⑤框架内力组合 (15) 九、设计体会及今后的改进意见 (18) 十、参考文献 (18)

一、工程概况 1.结构方案 该全现浇框架结构处于8度(0.2g)设防区,建筑为六层,底层柱高 4.2m,其他柱高为3.6m;场地为II类场地,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确定结构抗震等级。考虑本工程楼面荷载较大,对于防渗、抗震要求较高,为了符合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和增加结构的整体性及施工方便,采用整体现浇梁板式楼盖。 2.结构布置及梁柱截面及板厚确定 2.1结构布置见图1 42006000600060006000600042006 6 0 0 6 6 0 0 12345678C B A L1L1L1L1L1L1L1L1 L2 L2 图1 结构布置图 2.2各梁柱截面尺寸: 框架梁,柱截面尺寸见下表1。 根据结构布置,板确定为双向板,板厚根据不小于短边边长1/50设计,统一取为100mm。

多层及高层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一般规定 .1.1 本章适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6.1.1的要求。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宜适当降低。 注:本章“抗震墙”指结构抗侧力体系中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不包括只承担重力荷载的混凝土墙。 注: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2 框架-核心筒结构指周边稀柱框架与核心筒组成的结构; 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为框支层的结构,不包括仅个别框支墙的情况; 4 表中框架,不包括异形柱框架; 5 板柱-抗震墙结构指板柱、框架和抗震墙组成抗侧力体系的结构; 6 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适用的最大高度; 7 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注:1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3 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 4 高度不超过60m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按框架-抗震墙的要求设计时,应按表中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规定确定其抗震等级。.1.3 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倾

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其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 注:底层指计算嵌固端所在的层。 2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4 当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而房屋的高度超过本规范表6.1.2相应规定的上界时,应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注:本章“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1.4 钢筋混凝土房屋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 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2 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在缝两侧沿房屋全高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抗撞墙的布置宜避免加大扭转效应,其长度可不大于1/2层高,抗震等级可同框架结构;框架构件的内力应按设置和不设置抗撞墙两种计算模型的不利情况取值。 .1.5 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大于柱宽的1/4时,应计入偏心的影响。 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 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1.6 框架-抗震墙、板柱-抗震墙结构以及框支层中,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的楼,屋盖的长宽比,不宜超过表6.1.6的规定;超过时,应计入楼盖平面内变形的影响。

高层框架结构课程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题目:某集团员工宿舍楼结构设计 姓名:XX 班级:XX 学号:XX 指导教师:XX 2015年 1月 18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班级XX学生姓名XX 一、题目某集团员工宿舍楼结构设计 二、主要任务与要求 ( 1)基本资料:框架结构, 6 层,柱网尺寸:开间4200,进深 6000 和 2100,层高:首层层高 4.2m,其他各层层高 3.3m (2)设计内容: 1. 确定构件(梁、柱)截面尺寸及计算简图 2.进行荷载计算 3.进行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与侧移验算,绘制出内力图(或表) 4.内力组合 5.选取一榀框架梁、柱或一片剪力墙进行截面设计 6.绘制结构(梁、柱、墙)施工图 (3)设计要求:设计说明书 1 套、结构施工图 1 套

河南理工大学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书 题目焦作建工集团员工宿舍楼结构设计 指导教师 年月日

一、摘要 二、工程概况及设计条件 三、建筑主要用材及构造要求 四、结构总信息 3.1 恒荷载计算 3.2 活荷载计算 五、梁柱断面类型及尺寸 4.1 梁断面估算及选用 4.2 柱截面估算及选用 六、标准层结构布置图 5.1 网格示意图 5.2 梁柱布置 七、荷载 6.1 楼面荷载 6.2 梁上荷载 6.3 水平地震作用 八、主要分析结果 7.1 恒载作用下 7.2 活载作用下 7.3 水平地震作用 7.4 侧移验算 7.5 轴压比和剪重比 九、总结与体会 8.1 列出所做内容的大致操作流程及主要技术思路 8.2 列出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十、参考文献

本次高层结构课程设计题目为焦作市焦煤集团员工宿舍楼结构设计。设计内容主要为结构设计。本设计主体为六层;底层高为 4.2 米,其余层高为 3.3 米,总建筑面积近 为4380.48 平方米,室内外高差为 0.60 米,本工程设定相对标高± 0.000 ,功能上满足员工住宿需求,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为员工营造了良好的住宿条件。 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结构计算包括手算和电算 两部分,其中手算部分主要为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结构受力情况。电算部分采用 PKPM结构 设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 通过高层结构课程设计,综合应用了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对专业水平有很大提升 作用,对于PKPM等结构设计软件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框架结构,高层设计,PKPM

多层框架结构抗震设计-题目

多层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按2010规范) (一)、工程概况 本例题为某企业办公楼。办公楼平面图见例题图4.17。建筑沿X方向长度为27.2m;Y方向长度为17.8m。建筑层数为三层,各层层高均为3.6m,室外地面至屋面的总高度为11.1m,无地下室。上部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基础顶面(相对一层室内地面标高±0.000)的标高为-0.800米。 图4.17建筑标准层平面图 (二)、设计依据 (1)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2)自然条件: ○1当地的基本风压W0=0.35kN/m2; ○2基本雪压S0=0.30kN/m2; ○3抗震设防烈度7度; ○4依据所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可采用天然地基上浅基础,基础底面置于地质勘察报告的第②层,园砾层。基础范围内的园砾层的分布均匀,厚度大于15米。承载力标准值为f k=350kPa。 (3)设计所采用的主要标准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4)建筑分类等级 ○1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2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三级; ○4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为丙级; ○5建筑防火分类为多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 (5)主要荷载(作用)取值 ○1楼面活荷载取2.0 kN/m2;上人屋面活荷载取2.0 kN/m2; ○2基本风压W0=0.35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C类,体型系数取1.3风振系数取1.0; ○3基本雪压S0=0.30kN/m2; (6)抗震设计参数 ○1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g) ○2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3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属抗震有利地段; ○4多遇地震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2; ○5特征周期T g=0.4s; ○6结构阻尼比0.05。 (6)主要结构材料 ○1混凝土强度等级柱C30、梁板C25、其它构件C20; ○2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采用HRB400、其它HPB300; ○3填充墙砌体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块强度等级不小于MU5.0、砂浆强度M5.0混凝土砌块容重不大于6kN/m3。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设计_便携桌椅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设计 拆装式便携桌椅 院系: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 成员 指导老师: 设计题目:拆装式便携桌椅 2011年3月1日

便携式桌椅设计方案 一、设计任务简介 现今社会,做事讲究效率,那就要求我们身边的一些东西都能简单方便的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简单方便才能提高效率。我们所设计的这款便携式桌椅就是基于这种要求,将桌椅分成各个部件,不用的时候将零件以一种形式组装,使其达到携带方便的要求;使用的时候将各个零件拿出来以另一种形式组装起来当桌椅使用。以此来实现便携方便的特点。 系统设计流程: 总功能 总功能原理解 构思工艺动作过程 工艺过程分解 稳定功能执行功能替换功能 机械整体 确定若干系统可行方案 方案评价、决策

二、便携式桌椅的市场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工作的空间范围越来越大,随时随地都可能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场所,我们的便携式桌椅可以随时随 地为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一席之地,制作成本也不高,人们会乐 于接受这种给他们带来方便的新型桌椅。 二、便携式桌椅的设计方案 1、便携式桌椅的功能与设计要求 (1)功能:把平时我们使用的桌椅拆分成各个部件,不使用的时候 组装起来便于存放和携带,使用的时候拿出部件以另一种形式组装起 来使用。 基于triz理论进行设计分析 问题解决过程: 桌椅的折叠问题 系统功能分析 技术矛盾物场模型 物理矛盾HOW TO 模型 知识库 创新原理分离方法标准解法

实现功能 折叠安装便于携带 拆分安装组装成桌椅适用 功能分析 1)制作一个类似包裹的圆形袋子,桌椅在不使用的时候,将其拆分成各个零部件,组装在圆形布袋里面,布袋周围做成拉链,拉上拉链就可以形成一个圆柱型整体,想在外面随处使用的时候只需外出携带这个装有零件的圆形布袋,使用的时候拿出零件简单的组装起来就可以成为一个可以适用的桌椅一套。 2)由于我们设计的桌椅是三个凳子脚支撑,相当于是三点支撑桌子,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三点定面,适用场合广,即使地面不是很平整也能比较稳固。 解决方案1分割。把物体分成容易组装和拆卸的部分 2改变局部。把物体的每个部分处于各自动作的最佳位置 5组合。在空间上将物体或操作加以组合 7嵌套。把一个物体嵌入第二个物体,然后将这两个物体 在嵌入第三个物体…让一个物体穿过另一个物体的空腔 四、方案设计 方案一

创新思维课程设计方案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课程设计方案 课程设计方案 专业名称:艺术设计任课教师:唐凡斯 课程名称:创新思维 任课班级:11艺术一、二、三、四班计划课时理论课时实训课时周课时4816324选用教材 (教材名称主 编、出版社) 《让思维再创新》曾国平重庆大学出版社班级学号姓名总成绩 学科主题:(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实训内容) 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不但要求学生要深刻领会相应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还要求学生能亲自动手,根据所学的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策划、三大构成、平面设计等先修课程,提高设计技能。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课时实训内容课时 绪论了解创新思维分组 并培养团队精神2 第一章创新思维概述2101个创想8 第二章创新思维方法 第一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第二节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2 第三节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第四节水平思维与垂直思维 2 第五节灵感、顿悟2 第三章创新思维技法2思维导图6 第五章创新思维与广告创 意(第一节广告及广告创意 的概述)2 第二节创新思维方法与广告 创意2系列平面广告创 意18 小计1632合计48

参考书目(或网站): 《创新思维方法》王慧莲赵欣华伊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广告学》何修猛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广告创意表现》胡川妮主编中国任命大学出版社 《头脑创意新风暴:旋转思维训练——创新,从改变思维开始》张玉彩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业目录所占百分比 30% 101个创想 20% 创意思维导图 50% 系列平面广告创意 备注 试题详单成 绩 101个创想 【实训目标】 让学生体会创意的过程,发现思维局限。 【实训内容与要求】 1.以实物(比如说西瓜)为特定的元素进行联想。 2.尽可能多的联想,多观察多学习,期望获得更多的启发。 【成果与检测】 1.联想数目达到101个。 2.用彩色笔修饰,达到整体美观整洁。 3.用8开素描纸完成。 创意思维导图 【实训目标】 1.检验创新思维方法与技巧的学习程度。 2.熟悉创新思维导图与头脑风暴法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 新 摘要: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我国的城市建设已日新月异。作为培养建筑专业人才的专业学校,土木工程是其中重点专业之一,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又是土木工程各专业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因此研究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优化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TU-4 前言: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一直是我国的重大国策,只有发展好了教育,才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来支援国家的建设,土木工程专业是建筑类专业学校非常重要的基础专业之一,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从事土木工作的人才,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教学模式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实际教学中仍多采用老师教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很有必要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上

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 1.在课程设计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现阶段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体制的改革,提倡使用现代化、科学的教育体制来教导学生,在新的体制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重视,所有的工作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因此各个学校当前的目标就是如何更加了解学生、如何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潜力,围绕这些目的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因此,建筑学校要致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授课教师必须要抛弃以老师为主体的旧模式,深刻地认同把学生作为主体的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进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时把学生这个主体因素充分考虑,这样才能在课程设计时更有针对性,课程设计的效果才更好。其次,授课教师一定要在课程设计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把学生为主体这个教育理念运用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服务学生为最终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下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从而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2.重视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案例的多样化,老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教学案例是相关教学内容的生动展现,教学案例选择的是否成功,与最终的教学质量优劣密切相关。所有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注意科学性、合理性,与教学内容的匹配性,

框架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

2 .计算书 某大学7层学生宿舍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没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年限为50年,试设计该结构(限于篇幅,本例仅介绍 轴框架结构的设计)。 2.1设计资料 7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学生宿舍,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其建筑平面图和剖面图分别如图1-1、图1-2所示,L 1=6m ,H 1=4.5m 。 (1)设计标高:室内设计标高土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4.400m ,室内外高差600mm 。 (2)墙身做法:墙体采用灰砂砖,重度γ=18kN/m 3 ,外墙贴瓷砖,墙面重0.5kN/㎡,内 墙面采用水泥粉刷,墙面重0.36kN/㎡。 (3)楼面做法:楼面构造层的恒载标准值为1.56kN/㎡;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为2.5kN/㎡。 (4)屋面做法:屋面采用柔性防水,屋面构造层的恒载标准值为3.24 kN/㎡;屋面为上人屋面,活荷载标准值为2.0kN/㎡。 (5)门窗做法:木框玻璃窗重0.3kN/㎡,木门重0.2kN/㎡。 (6)地质资料:位于某城市的郊区,底层为食堂,层高4.5m ,2~7层位学生宿舍。 (7)基本风压:4.00=ω 2 m kN 。 (8)材料选择:混凝土强度等级C35,钢筋级别HRB400和HPB300。 图1-1 建筑平面图 2.2 结构布置及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

结构平面布置如图2-1所示。各梁柱截面尺寸确定如下: 图2-1 结构平面布置图 边跨(AB 、CD 跨)梁: mm l l h )1000~7.666(8000121 )121~81(=?==, 取mm h 1000=;h b ) 3 1 ~21(=,取 mm b 400=。 边柱和中柱(A 轴、B 轴、C 轴)连系梁:取mm mm h b 500250?=?;中柱截面均为mm mm h b 600500?=?,边柱截面均为mm mm h b 500450?=?现浇楼板厚mm 120。 结构计算简图如图3-59所示根 据地质资料,确定基础顶面标高为mm 1500-,由此求得底层层高为 mm 5.6。 各梁柱构件的线刚度经计算后列于图2-2。其中在求梁截面惯性矩时考虑到现浇楼板的作用,取02I I =(0I 为考虑楼板翼缘作用的梁截面 惯性矩)。 图 2-2 结构计算简图:单位;×10-3E (m 3)

创新课程设计曹斌

十 进 制 加 减 乘 除 法 计 算 器 院系: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099411 姓名:斌 学号:094109006 指导老师:薛晓

一、设计要求 以52系列单片机为核心实现一个简易计算器,设计十进制加减乘除法计算器。要求能(不同时)显示3位输入和4位输出。 二、设计目的 要求计算器能实现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具体如下: 1、加法:整数加法 2、减法:整数减法 3、乘法:多位整数乘法 4、除法:整数除法 5、有清除功能 6、在原有要求上扩展多位输入和输出,超出值显示乱码 三、设计方案论证 按照系统设计的功能的要求,初步确定设计系统由主控模块、监测模块、显示模块、键扫描接口电路共四个模块组成,主控芯片使用51系列STC89C52单片机,采用高性能的静态80C51设计,由先进工艺制造,并带有非易失性Flash程序存储器。它是一种高性能、低功耗的8位COMS微处理芯片,市场应用最多。 监测模块采用三极管和蜂鸣器组成电路。 键盘电路采用4*4矩阵键盘电路。 显示模块采用4枚共阴极数码管和74ls138、74LS47芯片构成等器件构成。 整个单片机的接口电路: P0(3…0)用于数码管段选显示输出; P2用于键扫描输入; P0(6..4)用于数码管位选控制; P0(7)用于监测模块; 单片机最小系统 单片机最小系统就是支持主芯片正常工作的最小电路部分,包括主控芯片、复位电路和晶振电路。

主控芯片选取STC89C52RC芯片,因其具有良好的性能及稳定性,价格便宜应用方便。 晶振选取11.0592MHz,晶振旁电容选取20pF。 采用按键复位电路,电阻分别选取100Ω和10K,电容选取10μF。 以下为单片机最小系统硬件电路图。 单片机最小系统硬件电路 键盘接口电路 采用P2口对键盘进行控制,行列式键盘这里主要用反转扫描法进行检测。原理图如下: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11土木工程1 姓名:******* 学号:30150590110 指导老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任务书 设计一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建筑面积6000m2-8000m2,4-6层。房屋的使用功能自拟,柱网布置与房间分隔按照所拟题目合理设置,要求选取计算的横向框架不小于三跨,围护和分隔墙体建议选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开洞情况根据设计建筑物功能自行设置。设计中选用的建筑层高、楼层活载和混凝土标号按照表1选取。7度设防,第二组,二类场地,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0.1g,按照多遇地震计算地震作用。按照要求我选用C30混凝土,楼层活荷载标准值为:2.8-0.12×4=2.32kN/m2。试完成房屋结构的合理布置,并完成以下工作: (1)画出结构方案,绘制结构布置图 (2)底部剪力法计算等效水平地震作用 (3)完成水平荷载下的框架内力计算 (4)进行水平荷载下的位移验算 (5)完成竖向荷载(恒载、活载)下的框架内力计算 表1 混凝土等级、层高、活荷载值分配表 混凝 土等级层高 楼层活荷载标准值(kN/m2;i=0、1、2、3、4) 2.5-0.1i 2.8-0.12i C303.3(学号1-5)(学号6-10)3.6(学号11-15)(学号16-20) C353.3(学号21-25)(学号26-30)3.6(学号31-35)(学号36-40) C403.3(学号41-45)(学号46-50)3.6(学号51-55)(学号56-60)

1结构布置及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 结构平面布置图见图1,计算简图见图2。 图1 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2 计算简图图3 各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 2荷载标准值计算

MIDAS GEN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分析及设计

例题 钢筋混凝土结构 抗震分析及设计 1

例题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分析及设计 例题.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分析及设计 概要 本例题介绍使用MIDAS/Gen 的反应谱分析功能来进行抗震设计的方法。 此例题的步骤如下: 1.简要 2.设定操作环境及定义材料和截面 3.利用建模助手建立梁框架 4.建立框架柱及剪力墙 5.楼层复制及生成层数据文件 6.定义边界条件 7.输入楼面及梁单元荷载 8.输入反应谱分析数据 9.定义结构类型 10.定义质量 11.运行分析 12.荷载组合 13.查看结果 14.配筋设计 2

例题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分析及设计 1.简要 本例题介绍使用MIDAS/Gen 的反应谱分析功能来进行抗震设计的方法。(该例题数据仅供参考) 例题模型为六层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 基本数据如下: ?轴网尺寸:见平面图 ?主梁: 250x450,250x500 ?次梁: 250x400 ?连梁: 250x1000 ?混凝土: C30 ?剪力墙: 250 ?层高:一层:4.5m 二~六层:3.0m ?设防烈度:7o(0.10g) ?场地:Ⅱ类 3

例题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分析及设计 2.设定操作环境及定义材料和截面 在建立模型之前先设定环境及定义材料和截面 1:主菜单选择 文件>新项目 文件>保存: 输入文件名并保存 2:主菜单选择 工具>单位体系: 长度 m, 力 kN 注:也可以通过程序右下 角 随时更改单位。 定义单位体系 3:主菜单选择 模型>材料和截面特性>材料:添加:定义C30混凝土 材料号:1 名称:C30 规范:GB(RC) 混凝土:C30 材料类型:各向同性 定义材料 4

《创新思维导论》课程设计

期末考试要求:(此页不打印) 就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进行思考,收集现有解决方案并进行整理, 分析研究这些方案,寻找创意的切入点,设计一款相应的产品或 服务。 1.不少于10页 2.撰写评语--请他人对你的作品进行评价,在封面空白处用红笔手写 3.学委提交时间11周周四34节课C510办公室

二O一七——二O一八学年第二学期 创新思维导论期末考试课程设计 (适用于2017级本科所有专业) 创新产品设计 分数: 阅卷人: 就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进行思考,寻找用户需求,并设计一款相应的产品或服务。 目录 一、发现问题 二、相关产品/服务资料收集(现有解决方案收集)

三、相关资料整合分析(现有解决方案优缺点分析) 四、新产品/服务设想 五、产品/服务市场需求分析 六、产品/服务介绍 ①目标用户 ②技术/服务详细说明 ③创新点与竞争优势说明 七、产品/服务评估 ①可实现性及困难点分析 ②对用户提供的价值分析 ③经济价值分析 八、产品/服务名称(命名) 九、品牌Logo及广告标语创意设计 一、发现问题 在我们对于电子产品依赖度越来越高的同时,相应的许多问题也一一展现: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续航的问题,往往不能像宣传的那样满足各种人群对于产品的需求;手机电脑等产品伴随下的一条衍生品也让我们出门带的“装备”也越来越多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科技在带给我们更加便利的生活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不同于一前的

便利生活,出门必须带上手机充电宝数据线在加上相机等到设备,再好的出游心情也被冲散。 我的创新课程设计主要针对上述相关问题,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依旧需要那些繁重的设备,如果需要是否可以让那些配件不再那么呆板可以以一种另外更加能满足消费者的方式来呈现呢? 二、相关产品/服务资料收集(现有解决方案收集) 根据上面对于问题的分析,我通过查找资料也发现了许多便 捷延伸设备; 无线USB插头设计,插进插口的 同时还作为一个USB集线器。这是一 个为只有一个插口电脑而设计的插头 设计这是一个较为好的解决方式,但 是越来越多的转换头也增加了许多不 便。 这种TYPE-C笔记本扩展坞7 合一转换器,是现今较为好的笔记 本扩展设备的解决方式,在现在许 多笔记本品牌为了更加纤薄的的 机身时放弃了笔记本原有的接口 的时候,就增加了相关的配件的市

创新创业教育 大作业 课程设计 专利

创造学基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 作品名称:潜水汽车 姓名: *** 所在院系: ********** 专业: ************ 学号: ************ 电话: ************ E—mail: ************ 申请专利:是□否□

潜水汽车 1.发明说明书 1.1 所属技术领域 该汽车是一种多用途的交通工具,既可以在地面上行驶,也可以在水面之下潜行。 1.2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对于现代人并不陌生,人们对汽车也是早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生活中的汽车是用内燃机(极少数用电动机)做动力,主要在公路或马路上行驶的交通工具,但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与日俱增,充斥着整个世界,给陆地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正是由于这种压力以及人们对新事物的青睐,才导致了潜水汽车的产生。 1.3 国内同类专利综述 经检索,在国内暂时未找到同类的专利。 1.4 发明内容: 1.4.1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汽车在水下的动力驱动和所用的能源、车头潜浮方向控制、行驶状态的转换、汽车的如何沉入水中、驾驶员和乘客的呼吸。 1.4.2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是:车身装备在尾部的一套双驱动装置。在水中行进时,车尾的左右二个螺旋桨推进器和二个在前部的强大喷气式推进器,将让汽车在水中有足够的动力潜进。由于在水下没有供燃料燃烧的氧气,汽车由电动机做动力(而在陆地上正常行驶时采用的是普通的内燃机做动力)。车头潜浮方向控制,则由叶子板两侧的弯管状水中推进器负责。至于行驶状态的转换,只要按动这款水陆两用车的一个按钮,汽车便可以潜到水下深处。由于该车没有像潜水艇那样的蓄水仓,即其原理跟潜水艇一样:不进水无法下潜,所以该车为敞蓬,可使水快速进入车内,以便下沉入水。车内有两具水中呼吸器,将为车内乘客和驾驶员提供所需的空气,解决了他们在水中潜行时没有空气可呼吸的问题。 1.4.3 有益效果 该车的有益效果是,(在生活中普及的情况下)在沿海以及内陆水域面积较大

创新建筑模型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创新建筑模型制作开放实验 课程代码: 8501671 题目:田园别墅 学院(直属系)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班:2008级建筑工程2班 学生姓名:何林 学号: 312008********* 指导教师:郑树奎老师 开题时间: 2010 年 6 月 28 日 完成时间: 2010 年 7 月 2 日

目录 1.摘要 (2) 2.引言 (3) 3.任务与分析 (4) 4. 正文………………………………………………………………………………………5-10 5.结论 (11) 6.致谢 (12) 7.参考文献 (13)

摘要 本模型以简约为主,简约而不简单。通过各个景物的相互映衬,体现出平凡中的不平凡,各个景物的安排都是设计的独具匠心的体现。贴近自然是本模型的另一个特点,来源于自然更融合于自然,让居住者心旷神怡。在追求自然、环保、经济、实用,节能等方面的基础上追求在室内环境上给人一种新颖的特色美,较强的亲切氛围。 关键词:简约,自然

引言 建筑模型设计是一种认知过程,是对室内设计学的原理、法则的具体应用,学生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才会有创新。设计作品应给人以高雅、不落俗套的感觉,对于设计的基本原理、法则的把握应恰到好处,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刻意求新,从而掌握规律,总结经验,提高审美水平,开阔视野。为了增加我们对建筑模型设计的认识,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故我们做了此次建筑设计及的模型,简约和自然是我们的设计理念,住宅不是艺术品,它首先是人们赖以栖身的地方,因此应以实用和舒适为第一目标。人每天都要在自己的住宅里活动、生活,装修的根本目的是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让人一进入住宅就有家的感觉。有家的感觉似乎是很平常很一般的要求,但也恰恰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