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统计与测量)-试卷6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统计与测量)-试卷6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统计与测量)-试卷6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统计与测量)-试卷

6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25,分数:50.00)

1.单项选择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在抽样时,将要抽取的对象进行编号排序,然后每隔若干个抽取一个,这种方法是

(分数:2.00)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两阶段随机抽样

解析:解析:一般所说的随机抽样,就是简单随机抽样,抽取时,总体中每个个体有独立的、等概率的被抽取的可能。常用的方法有抽签法和随机数字法。系统抽样,也叫机械抽样或等距抽样,首先将个体编号排序,之后每隔若干号抽取一个。分层随机抽样简称分层抽样,具体做法是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再分别在每一部分中随机抽样。两阶段随机抽样适用于总体容量很大的情况,一般而言,首先将总体分成M个部分(如全国有若干个省),在这些部分中选取m个作为第一阶段样本(如选取6个省作为代表),然后在m个样本中抽取个体作为第二阶段的样本(在6个省中抽取样本)。因此本题选B。

3.用统计量估计参数时,当多个样本的统计量与参数的差值的平均数是0时,说明该统计量具有

(分数:2.00)

A.无偏性√

B.有效性

C.一致性

D.充分性

解析:解析:用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一定会有误差,不可能恰恰相同。因此,好的估计量应该是一个无偏估计量,即用多个样本的统计量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其偏差的平均数为0。因此本题选A。

4.当一个统计量是总体参数的无偏估计量时,其方差越小越好,这种估计量的特性是

(分数:2.00)

A.无偏性

B.有效性√

C.一致性

D.充分性

解析:解析:当总体参数的无偏估计的参数不止一个时,无偏估计变异小者有效性高,变异大者有效性低,即方差越小越好。因此本题选B。

5.充分性最高的总体平均数的估计量是

(分数:2.00)

A.样本平均数√

B.样本众数

C.样本中位数

D.样本平均差

解析:解析:样本统计量的充分性指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统计量是否充分地反映了全部n个数据所反映总体的信息。样本平均数的充分性高,因为样本平均数能够反映所有数据所代表的总体信息。因此本题选A。

6.根据估计量以一定可靠程度推断总体参数所在的区间范围时,总体参数所在的区域距离是

(分数:2.00)

A.置信界限

B.置信区间√

C.置信水平

D.显著性水平

解析:解析:区间估计是指根据估计量以一定可靠程度推断总体参数所在的区间范围,这一区间范围就是置信区间,或称为置信间距。置信区间的上下两端点值称为置信界限。显著性水平是指估计总体参数落在某一区间时,可能犯错误的概率,用符号α表示,有时也称为意义阶段、信任系数等。1一α为置信度或置信水平,也就是可靠程度。因此本题选B。

7.在样本容量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区间估计时

(分数:2.00)

A.要增加成功估计的概率,就要增加估计的范围√

B.要增加成功估计的概率,就要减少估计的范围

C.增加成功估计的概率与估计的范围无关

D.成功估计的概率是无法增加的

解析:解析:在样本容量一定的情况下,成功估计的概率和估计的范围是一对矛盾。如果想使估计正确的概率加大,势必要将置信区间加长。因此本题选A。

8.区间估计所依据的原理是

(分数:2.00)

A.样本分布理论√

B.抽样原理

C.小概率原理

D.真分数理论

解析:解析:区间估计的原理是样本分布理论。在计算区间估计值,解释估计的正确概率时,依据的是该样本统计量的分布规律及样本分布的标准误。因此本题选A。

9.已知总体分布为正态,方差为100。从这个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容量为16的样本,样本平均数为60,那么总体均值μ的99%的置信区间为

(分数:2.00)

A.[50.10,69.90]

B.[53.55,66.45] √

C.[56.08,63.92]

D.[55.10,64.90]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总体平均数的估计方法。当总体方差已知时,若总体分布为正态,或者总体分

布为非正态,但样本容量超过30将本题中各项数据代入,则求得置信区间为[53.55,66.45]。因此本题选B。

10.已知总体分布为正态,方差未知。从这个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容量为65的样本,样本平均数为60,样本方差为100,那么总体均值μ的99%的置信区间为

(分数:2.00)

A.[56.775,63.225] √

B.[53.550,66.450]

C.[56.080,63.920]

D.[57.550,62.450]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总体平均数的估计方法。当总体方差未知时,若总体分布为正态,或者总体分布为非正态,但样本容量超过30,置信区间的公式是:因为总体方差未知,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标

准误:n>30时,t分布渐近正态分布,在不查表的情况下也可用Z α/2代替t α/2作近似计算。将本题中各项数据代入,求得置信区间为[56.775,63.225]。因此本题选A。

11.已知总体方差为100,样本容量为50,那么样本标准差分布的标准差为

(分数:2.00)

A.1 √

B.2

C.1.4

D.0.5

A。

12.有一随机样本,n=50,s n-1 =10,该样本的总体标准差的95%的置信区间是

(分数:2.00)

A.[7.42,12.58]

B.[8.04,11.96] √

C.[8.00,12.00]

D.[7.26,12.74]

解析:解析:总体标准差的置信区间公式是:其中.s n-1作为估计值计算标准误。将数值代入公式,求得置信区间是[8.04,11.96]。因此本题选B。

13.进行方差区间估计时所依据的抽样分布规律是

(分数:2.00)

A.正态分布

B.t分布

C.χ2分布√

D.F分布

解析:解析:自正态分布的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其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比值的分布为χ2分布。因此本题选C。

14.在假设检验中,β值是

(分数:2.00)

A.犯I型错误的概率

B.犯Ⅱ型错误的概率√

C.犯I型与Ⅱ型错误的概率之和

D.犯I型与Ⅱ型错误的概率之差

解析:解析:在进行假设检验时,有可能犯两类错误:(1)虚无假设H 0本来是正确的,但拒绝了H 0,这类错误称为弃真错误,即I型错误。由于这类错误的概率用α表示,故又称为α型错误。(2)虚无假设H 0本来不正确但却接受了H 0,这类错误称为取伪错误,即Ⅱ型错误,这类错误的概率以β表示,因此又叫β型错误。故本题选B。

15.假设检验中的双侧检验是

(分数:2.00)

A.强调方向的检验

B.强调差异大小的检验

C.强调方向不强调差异的检验

D.强调差异不强调方向性的检验√

解析:解析:在假设检验中,如果只关心两个参数是否一样,而不是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那么就需要确定两个临界点,这是双侧检验,仅强调差异不强调方向。如果在假设检验中,关心的是一个参数是否大于、优于、快于或小于、劣于、慢于另一参数,那么只需要确立一个临界点就可以了,这种强调某一方向的检验是单侧检验。因此本题选D。

16.应该使用单侧检验的问题进行了双侧检验,会导致

(分数:2.00)

A.α值减少,β值增加√

B.α值不变,β值增加

C.α值增加,β值越小

D.α值不变,β值减少

解析:解析:以显著性水平α=0.05为例,当是单侧检验时,0.05的犯α错误概率只在一侧,而改为双侧检验时,0.05的犯α错误概率平均分配在两侧,一侧就是0.025的犯α错误概率。而由于该检验本来应该是单侧检验,其中一侧的0.025的犯α错误的概率是不存在的,因此α值会减少。α值减少,β值相应增加。因此本题选A。

17.有研究者以韦氏儿童智力测验考察孤儿院中的儿童的智力水平是否比正常儿童低。已知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常模的平均分是100,标准差是15。从孤儿院中随机抽取81个儿童进行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得到的智商的平均分数是97。那么从上述数据可知

(分数:2.00)

A.孤儿院长大的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智商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距

B.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孤儿院长大的儿童的智商低于正常儿童的智商√

C.在0.01显著性水平上,孤儿院长大的儿童的智商低于正常儿童的智商

D.无法比较孤儿院长大的儿童的智商和正常儿童的智商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样本与总体平均数差异的检验。首先可以求得样本平均数分布的标准误为15÷9=5

/3。计算智商97分对应的标准分数为:一1.8。本题涉及的是单侧检验,单侧检验0.0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点是1.645,0.01显著性水平的临界点是2.33。因此本题应选B。

18.从某地区的8岁儿童中随机抽取男生60人,身高平均为125cm,抽取女生65人,身高平均为123cm。据以往资料可知该地区0~12岁男童和女童身高的标准差。现要以本次抽样的结果对该地区8岁儿童身高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应该使用的统计方法是

(分数:2.00)

A.χ2检验

B.F检验

C.t检验

D.Z检验√

解析:解析:根据经验,儿童的身高分布是正态的,现已知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因此可使用Z检验考察该地区8岁儿童的身高是否具有性别差异。因此本题选D。

19.在一次全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统考中,全体考生的标准差为15,而某校60名考生的成绩的标准差为10,若要在0.05水平上检验该校学生成绩的方差与全市学生成绩的方差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确的方法是

(分数:2.00)

A.χ2检验√

B.F检验

C.t检验

D.Z检验

解析:解析:当从正态分布的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时,其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比值的分布为χ2分布。因此本题选A。

20.在一次全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统考后,随机抽取男生35名,标准差为6,女生32名,标准差为4,若要在0.05水平上检验该次考试中男生和女生的方差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确的方法是

(分数:2.00)

A.χ2检验

B.F检验√

C.t检验

D.Z检验

解析:解析:题目中进行的是两个独立样本对应的总体方差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检验的原理是考查两个总体方差的比值,如果比值在1附近波动那么就说明两个方差已知,如果比值过大或过小意味着两个总体方差不等。两个方差的比值服从F分布。因此本题选B。

21.有研究者欲考查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差距是否越来越大,因此在小学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进行了数学的标准化考试,考试成绩的标准差为11,到这些学生六年级时,又对他们进行了数学的标准化考试,考试成绩的标准差为14。若要在0.05水平上检验六年级的数学成绩是否比三年级时不整齐,正确的方法是

(分数:2.00)

A.χ2检验

B.F检验

C.t检验

D.Z检验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两个相关样本对应的总体方差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此时需用下列公式进行

t检验:其中,s 12和s 22分别为两个样本方差,r为两个样本之间的相关系数,n为样本容量,自由度为n一2。因此本题选C。

22.在一个3×3×3的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交互作用有

(分数:2.00)

A.2个

B.3个

C.4个√

D.6个

解析:解析:3×3×3的实验设计即是A×B×C的三因素实验设计,每个因素有三个水平。在三因素实验设计中,交互作用有四个,分别是AB、AC和BC两次交互作用和ABC三次交互作用。因此本题选C。

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某教育心理学家欲对三种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用随机分配被试的方法组成了三个教学班,三个班的前测成绩相同。然后分别用三种教学方法施教相同的时间,之后对三个教学班进行了标准化测试。(分数:4.00)

(1).现要考察三个教学班的平均成绩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应使用的最恰当的统计方法是(分数:

2.00)

A.回归分析

B.相关分析

C.t检验

D.方差分析√

解析:解析:方差分析主要处理两个以上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检验问题。因此本题选D。

(2).经过上题所进行的检验之后,结果显示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下面还需要进行的检验是(分数:2.00)

A.交互作用分析

B.事后检验√

C.t检验

D.无需检验

解析:解析:本题涉及的是单因素方差分析,因此无需进行交互作用分析。进行方差分析之后,若结果表明在相应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就要进行事后检验(也称事后多重比较)。因此本题选B。

23.方差分析的首先进行检验的是

(分数:2.00)

A.综合虚无假设√

B.部分虚无假设

C.综合对立假设

D.部分对立假设

解析:解析:进行方差分析时,设定的虚无假设为样本所归属的所有总体的平均数都相等,一般把这一假设称为“综合的虚无假设”。因此本题选A。

24.在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中,有8名被试参加了实验,实验共有四种处理,那么误差的自由度是(分数:2.00)

A.7

B.24

C.21 √

D.28

解析:解析:在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中,总变异包括组间变异、区组变异和误差变异。总变异的自由度为被试数减1,本题中为31。组间变异为实验处理数减1,本题中为3。区组变异为区组数减1,本题中为7,剩余的自由度为误差变异的自由度,本题中为21。因此本题选C。

二、多选题(总题数:8,分数:16.00)

25.计算相关系数时,对两列数据都作正态分布要求的方法有

(分数:2.00)

A.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B.皮尔逊积差相关√

C.φ系数

D.二列相关√

解析:解析:皮尔逊积差相关和二列相关要求两列数据的分布均是正态的,只不过二列相关需要将一列数据转换为二分变量。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对两列数据不作正态分布的要求。φ系数要求两列数据都是真正的二分变量。因此本题选BD。

26.关于相关系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

A.相关系数一1.00和相关系数+1.00的相关程度是一样的

B.相关系数0.60的相关程度是相关系数0.30的相关程度的2倍√

C.当相关系数在统计学具有显著性时,说明两个变量具有因果关系√

D.两个相关系数的绝对值相等,说明两个相关关系是一样的√

解析:解析:相关系数一1.00和相关系数+1.00的相关程度是一样的,但是方向不同,由此也可判断D 选项不对。相关系数0.60的相关程度比相关系数0.30的相关程度大,但不是2倍的关系。相关系数只表明两个变量之间有关联,并不能说明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此本题选BCD。

27.下面各种相关类型中属于品质相关的有

(分数:2.00)

A.四分相关√

B.列联表相关√

C.φ系数√

D.二列相关

解析:解析:四分相关、列联表相关和φ系数属于品质相关。点二列相关、二列相关和多列相关属于质与量相关。因此本题选ABC。

28.下列各图中,可以表示单个连续变量频次分布的图是

(分数:2.00)

A.直方图√

B.散点图

C.次数多边形图√

D.条形图

解析:解析:直方图和次数多边形图均可用于表示连续变量的频次分布。散点图主要用于考察双变量的分布,条形图主要用于分类变量的频次分布。

29.在一个正偏态的分布当中

(分数:2.00)

A.中数大于平均数

B.中数小于平均数√

C.中数大于众数√

D.中数小于众数

解析:解析:在正偏态分布中,平均数、中数和众数的关系是众数小于中数小于平均数,故选BC。

30.平均差的优点是

(分数:2.00)

A.受抽样变动影响小√

B.有利于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C.较好地代表了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

D.意义明确,计算严密√

解析:解析:平均差在计算过程中因为需要取绝对值,所以不利于进一步的分析计算。其他三个选项均为平均差的优点。

31.下列例子中,适宜用差异量数来比较数据离散程度的有

(分数:2.00)

A.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B.男生的体重和女生的体重程度√

C.一组被试身高的分布和体重的分布√

D.英语成绩和数学成绩的分布√

解析:解析:差异量数作为一种相对的离散量数,可以用于不同质数据离散程度的比较。题中ABcD四种情况均为不同质数据的比较,故均应用差异量数。

32.心理与教育测评中,相关系数可以用于确定测验的

(分数:2.00)

A.信度系数√

B.效度系数√

C.统计检验力

D.项目区分度√

解析:解析:测验的信度可用重侧信度和分半信度表示,它们均需要计算相关系数。项目区分度可以用一个项目得分和总成绩的相关来表示。如果该项目是客观题,可以将其作为二分变量,计算与总成绩的点二列相关:如果是主观题,即项目得分是连续的,则可以将其按某一标准划分为高分和低分,即将其视为二分变量,然后计算与总成绩的二列相关。统计检验力即1-β,无法用相关系数表示。

2018心理学考研真题[统考312]答案解析

2017年心理学考研真题(统考312)答案与解析2017年心理学考研已经结束,应众多学员的要求,勤思教研室的老师解析了心理学考研真题以及自主命题院校的真题,仅供学员参考和2018年考研的学生做一个参考! 一、心理学考研真题(统考312)选择题 (一)单顶选择题(1-65) 22、向幼儿讲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告沂幼儿东郭先生让狼藏进了自己的书袋.后来猎人赶来了。这时候向儿童提问“猎人知不知道书袋里藏有狼”,这一问题考察的是() A.空间认识 B.道德判断 C.自我观念 D.心理理论 【勤思解析】D,心理理论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与外在行为的认知能力(即对自己或他人的信念、愿望和意图的理解能力)。一般认为,对心理状态的成熟认识是建立在“信念-愿望系统”之上,4岁左右开始形成,其成功标志是成功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的任务,6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任务”。本题中“猎人知不知道书袋里藏有狼”,即为“二级错误信念任务”。 23、根据塞尔曼对观点采择的研究,儿童能从中立的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与行为,这属于() A .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 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C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D.相互观点采择

【勤思解析】D,自我中心观点采择阶段,3-6岁,不能认识到自己观点与他人的不同;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原因;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8-10岁,能考虑他人观点,但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相互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从中立的第三者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想法和行为,需要儿童能够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因此属于相互观点采择阶段。 24、认为儿童的侵犯行为是通过替代强化而获得的理论是() A.生态系统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知觉学习理论 D.条件反射学说 【勤思解析】B,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其中替代强化是通过榜样进行强化来增强或提高学着者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概率。 25、在人生的不同发展时期,智力活动的任务(性质)不同,儿童青少年时期智力发展的根本特征是获取,而成年时期智力活动的性质是运用。该理论的提出者是() A .沙伊 B.莱文森 C.哈维格斯特 D.艾里克森 【勤思解析】A,沙伊根据智力适应理论,把人的一生智力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见图。沙伊认为,儿童、青少年期智力发展的根本特征是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

心理统计考试题与答案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教育与心理统计学》 期末考试试题A 注:t0.05/2(60)=2.00 Z0.05/2=1.9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当我们按性别差异,将男性指定用数字“1”来代表,女性指定用数字“2”来代表,这里所得到的数据是() A.称名数据 B.顺序数据 C.等距数据 D.比率数据 2.比较不同单位资料的差异程度,可以采用的统计量是() A.差异系数 B.方差 C.全距 D.标准差 3..中数的优点是() A.不受极端值影响 B.灵敏 C.适于代数运算 D.全部数据都参与运算 4.一班32名学生的平均分为72.6,二班40人的平均分为80.2,三班36人的平均分为75,则三个班级总平均分为()A.75.93 B.76.21 C.80.2 D.73 5.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的散布图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联系模式,这种统计图是() A.散点图B.线形图C.条形图D.圆形图

6.一组数据中任何两个相邻数据之比接近于常数,表示其集中量数应使用() A.算术平均数B.几何平均数C.中位数D.加权平均数7.随机现象中出现的各种可能的结果称为() A.随机事件B.必然事件C.独立事件D.不可能事件8.进行多个总体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时,一般采用()A.Z检验B.t检验C.χ2检验D.方差分析 9.已知P(Z>1)=0.158,P(Z>1.96)=0.025,则P(1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

历年考题与参考性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内容 (二)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了解各理论学派的基本主张 (联结派、认知派、联结- 认知派、人本主义、现代信息加工派)(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014 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 B.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 C.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 D.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 2012 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 ( D)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 B.高校学习心理研究 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 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 2011 单选:以下属于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观点的是:(D) A.认为学习无须通过试误及强化 B.认为学习要以意识为中介 C.认为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D.认为刺激和反应是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 2013 单选: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时,应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才有助于得 出合乎“大学生”的结论。这是强调遵循:( B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1 单选:当年华生为研究儿童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白兔时大声敲锣, 结果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物体都产生恐惧,该实验违反的研究原则是:( D) A. 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5 单:采用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被研究者的学习态度。这种 研究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011 填: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1 填:采用标准化工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是(测量法)。 2012 填: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控制教学方法来观察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是 (实验法)。 2012 填: 1924 年(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15 简答:简述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原则、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等。

考研专业课心理学预测试题及答案(4)

考研/模拟试题 2016年考研专业课心理学预测试题及答 案(4)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特性是通过()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认识过程B心理过程C意志过程D情绪、情感过程 2.司机在看见“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速,这是()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操作性条件反射D无条件反射 3.注意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人格特征D心理活动特性或心理状态 4.在教学改革实验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属于() A自变量B因变量C无关变量D常量 5.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的活动来实现

A神经系统B感觉器官C大脑皮层D传到神经 6.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 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阙限 7.看书时用红色笔画重点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B理解性C恒常性D整体性 8.一般地说,在事件进行之后才做出反应的知觉是() A时间知觉B运动知觉C方位知觉D似动知觉 9.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表明应进行() A多样化复习B及时复习C合理分配复习时间D过渡学习 10.各种感觉的后像就是()的不同表现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工作记忆D长时记忆 11.“心理旋转”实验表明,表象具有() A直观性B概括性C可操作性D具体性 12.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水平有()的趋势 A下降B上升C先降后升D先升后降

13.同一事物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却只能择其一时引发的冲突叫()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14.()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A热情B应激C激情D心境 15.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的提者是() A詹姆斯、兰格B坎农、巴德C阿诺德D沙赫特、辛格 16.()是对个体的智商在其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度量 A比率智商B离差智商C一般智商D绝对智商 17.()是人的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 A幼儿期B青年期C童年期D成年期 18.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 A自我观察B自我体验C自我控制D自我认知 19.()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 A霍尔B达尔文C荣格D普莱尔 20.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是()

心理统计与测量题库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心理统计学:就是把数学中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得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心理领域而形成得一门应用学科。 (内容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与实验假设) 描述统计:主要就是研究如何将统计调查、实验或观察得到得数据资料科学得加以整理、概括 与表述,把研究得问题或现象得数理特征、分布状态用统计图、统计表或数量表 示出来。 (代表人物:高尔顿,皮尔逊) 推断统计:主要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实际获得得样本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提供得理论与方法对总 体得特征、关系等做出推论。 测量: 就是依据法则给事物指派数字。 测量得三要素:事物得属性,法则,数字。 量表: 就是具有一定单位与参照点得连续体,它就是测量得工具。 量表分为:称名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心理测量:就就是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测量学得理论与原则,通过各种测验或观察,对所研究得心理现象分派数字。 心理测量学包括: 测量得一般理论与方法,各种类型测验得编制与使用。 误差: 指测量中与目得无关得因素所引起得不准确或不一致得结果。 简答一心理测量得特点 一:测量对象得复杂性与不明确性。二:教育测量方法得间接性。 三:教育测量结果得相对性。 简答二(或论述)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统计与测量 一:掌握心理科学研究得重要工具;如果不懂得统计分析术语、方法,就很难读懂有关方面 得文章与吸收她们得研究成果,不利于与发展心理理论,提高研究能力。 二:掌握科学得教育管理手段;心理统计与测量为教育得科学管理提供了工具,掌握心理统 计与测量有利于提高教育得科学管理水平。 三: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编制试卷,分析试题得质量与解释测验得结果,这些都涉及心理测量与统计得理论与方法。

2015年教育心理学考研复习试题题库及答案

2015年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p74) 2.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p265) 3.最近发展区:指现有水平和在他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p62) 4.普雷马克原则:又称祖母的法则,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p39) 5.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p74) 6、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行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因素形成的对结果的期望这一先行因素的影响。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它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自我效能感高低直接影响个体的努力程度,从而影响成绩好坏,而成绩好坏反过来也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269页 7.概念同化:用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让他们利用已掌握概念来理解。(p101) 8.正迁移:在学习的迁移中,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助长的作用。(p198) 10、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p103) 1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p198) 12、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p43)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73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 73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 1.以自由联想作为研究方法的心理学流派是 (分数:2.00)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精神分析学派√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格式塔心理学 解析:解析: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揭示无意识内容,使病人恢复童年期的记忆和情绪状态,通过释梦,揭露无意识的伪装,了解象征符号的真实含义。因此本题选B。 2.被称作“生命中枢”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是 (分数:2.00) A.延脑√ B.桥脑 C.中脑 D.丘脑 解析:解析:延脑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因而又叫“生命中枢”。因此本题选A。 3.脑功能的机能系统学说的提出者是 (分数:2.00) A.加尔(F.J.Gall) B.拉什利(K.S.Lashley) C.鲁利亚(A.R.Luria) √ D.波伊劳德(J.B.Bouillaud) 解析: 4.布罗德本特(Broadbent)提出注意选择的过滤器理论时使用的研究方法是 (分数:2.00) A.警戒作业 B.双作业操作 C.双耳分听√ D.负启动 解析:解析: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过滤器理论。因此本题选C。 5.关于视觉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 A.在网膜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对立过程理论解释;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三色说解释 B.在网膜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三色说解释;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对立过程理论解释√ C.没有发现支持三色说的证据 D.没有发现支持独立过程理论的证据 解析:解析:20世纪60年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视网膜确实存在着三种感光细胞,从而支持了三色说。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以及赫尔维奇和詹米逊1958年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研究的结果都

2019心理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推荐

2019心理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推荐 心理学考研院校全国排名前20名院校 目前,心理学考研学术硕士方向,统考依然是一个大趋势,但是也有一大部分比较好的院校开始自主命题,为了让准备2019年考研的同学安心复习,明确自己的目标院校是统考还是自主命题,跨考考研老师为大家汇总了全国前20所院校排名。 2.全国各地区自主命题院校 01东北地区自主命题院校 东北师大(学硕和专硕都有)、吉林大学(学硕和专硕都有)、沈阳师大、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师范大学 02华北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学硕全英文教材、有专硕)、北京大学(目前没有明确书单)中央财经大学(学硕、专硕)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开大学(学硕、专硕)、首都师范大学(学硕、专硕)、首都医科大学(新增专硕)、河北师范大学(学硕、专硕)、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学硕、专硕)、鲁东大学、 03江浙地区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学硕、专硕)、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学硕、专硕)、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 04华南地区 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 06华中地区 湖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学硕、专硕)、 07西南地区 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 (3)心理学考研院校难度分析 01浙江大学的强项在于工业心理学等应用取向的心理学专业2017年考研心理学院校排名及优势方向2017年考研心理学院校排名及优势方向。 02北京大学的强项在于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03北京师范大学的强项在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与统计 04首都师范大学的强项则在于它曾经辉煌过,很多现在的博导都曾经在这儿接受过林传鼎等人的培训。现在则处于上升时期,钱多、设备还可以,学校相当支持,但是除了动机与情绪这个博士点有特点之外,还没有形成自己更多的特色。 05吉林大学的社会心理学系的强项在于理论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向你展示一个全面的心理学。 06南京师范大学的强项则在于理论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 西南大学心理学系有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发展心理学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2010年4月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9-300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9-305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2-49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2-56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6-200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6-218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1-18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3-87 A.格思里 B.赫尔 C.托尔曼 D.卡特尔 )3-74 10.关于概念的结构,目前心理学中主要有哪两种理论?( C )7-233 A.分析说与综合说 C.特征说与原型说 B.模板说与分析说 D.演绎说与归纳说 11.教材中未提到的幼儿概念学习水平的检测方法是( D )7-252/253 A.守恒法 B.分类法 C.排除法 D.两难故事法 12.教育活动设计程序有五种观点,以下选项中教材中未提及的是( D )10-354/355 A.媒体观 B.胚胞期系统观

心理学统考模拟试题7

心理学考研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2. 行为主义认为( )。 A.要研究行为必须研究神经系统 B.学习是动物行为最重要的方面 C.复杂的行为可以分解为更为简单的过程 D.所有的行为都可描述为先天预成的 3. 心理学研究中,能够有效揭示事件因果关系,并对结果进行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调查法 4. “眼观六路,耳闻八方”体现的注意的哪个特性( )。 A.集中性 B.指向性 C.选择性 D.分配性 5. 通过对( )的研究,从而揭示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 A.动物脑 B.失语症病人 C.割裂脑 D.脑成像 6. 按照艾里克森(E. H. Erikson)的观点,青少年期发展的关键问题是( )。 A.依恋 B.伙伴交往 C.角色学习 D.自我同一性 7. 对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 )。 A.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 B.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C.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 D.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 8. 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树突较短,分叉多,负责接收刺激 B.树突较长,只有一根,负责传出神经冲动 C.树突较短,只有一根,负责传出神经冲动 D.轴突较长,分枝多,负责接收刺激

9. 沙赫特和辛格 (Schachter & Singer, 1962)有关情绪的实验表明,情绪的产生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 A.生理因素 B.环境因素 C.认知因素 D.以上都不对 10 按照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谈梅生津”是一种( )。 A.纯生理现象 B.无条件反射 C.第一信号系统活动 D.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11. 对令自己生气的人微笑,愤怒的情绪实际上也就消失了,会持这种看法的理论家是( )。 A.James-Lange B.Cannon C.Ekman D.Wundt 12.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13. 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14. 学生边听讲边记笔记属于(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动摇 D.注意的转移 15. 情绪所反映的是( )。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16.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情境 D.问题对象 17. 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8. 下列属条件反射的是( )。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 C.膝跳反射 D.信号反射 19. 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表现了( )。

2020年312心理学考研全国统考真题完整版

2020年312心理学考研全国统考真题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1-6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为了探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者设计一些问题组成问卷,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回答,然 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这种研究方法是() A. 实验法 B. 观察法 C. 个案法 D. 调查法 2. 下列选项中,心理学家与其所属的学派搭配正确的是() A. 苛勒——行为主义 B. 姆斯——构造主义 C. 华生——完形主义 D. 罗杰斯——人本主义 3. 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内部的传导方式是() A. 声传导 B. 光传导 C. 电传导 D. 化学传导 4. 人类的视觉中枢位于() A. 额叶 B. 顶叶 C. 颞叶 D. 枕叶 5. 个体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为() A. 差别感觉阈限 B. 绝对感受性 C. 绝对感觉阈限 D. 差别感受性 6. 下列有关暗适应与明适应时间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暗适应时间更长 B. 明适应时间更长 C. 两者时间相同 D. 两者无可比性 7. 当驾驶飞机在机场降落时,飞行员会发现前方的景物似乎朝自己运动,近处快,远处慢。这 种现象被称为() A. 线条透视 B. 空气透视 C. 运动透视 D. 对象重叠 8. 用社会交换理论来判定某种人际关系是否公平时,需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A. 均等原则 B. 匹配原则 C. 平等原则 D. 各取所需 9. 下列选项中,属于程序性记忆的是() A. 记住了韦伯定律 B. 对情绪体验的记忆 C. 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技能 D. 回想第一次上台演讲的情景 10. 为了解决问题,个体在间题空间中根据一定规则或程序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这种策略 是() A. 逆向搜索策略 B. 爬山法 C. 手段一目的分析策略 D. 算法策略 11. 当运用代表性启发法进行判断时,人们往往忽略了() A. 概率信息 B. 性别角色 C. 权威 D. 自我 12. 在词汇判断任务中,先呈现“牛奶”再呈现“面包”,与先呈现“电脑”再呈现“面包” 相 比,前者将“面包”判断为词的反应时比后者短。这种现象称为() A天花板 B. 启动效应 C. 罗森塔尔效应 D. 系列位置效应 13. 按照托马斯(K.W.Thomas)的观点,在冲突解决中对双方利益都中度关注的人,采取的冲 突解决模式是() A. 对峙 B. 合作 C. 妥协 D. 顺应 14. 下列有关“需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教育统计与测量》练习题库与答案

n m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练习题库及答案 本科 一、 名词解释 1.教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数量表现和数理关系的科学。 2.变量:是指可以定量并能取不同数值的事物的特征。 3. 算术平均数:所有观察值的总和除以总频数后所得之商。 4.频率:就是随机事件A 在n 次试验中出现了m (m ≤n )次,则m 与n 的比值就是频率,用公式表示就是W(A)= 5.测验设计:是指测验编制者对测验形式、时限、题量、题目编排、测验指导手册等进行的设计工作。 6. 测验效度:就是测验实际上测到它打算要测的东西的程度。 7.描述统计:是研究如何将收集到的统计数据,用统计图表或者概括性统计量 数反映其数量表现和数理关系的统计方法。 8.名称变量:又称类别变量,是指其数值只用于区分事物的不同类别,不表示 事物大小关系的一种变量。顺序变量又称等级变量,是指其数值用于排列不 同事物的等级顺序的变量。 9. 离散变量:又称间断变量,是指在一定区间内不能连续不断地取值的变量。 10.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确定的同一类事物的全体。 11.教育测量学: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教育效果或过程加以确定。教 育测量学是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统计学作为基础,运用各种测试方法和 技术手段,对教育现状、教育效果、学业成就及其能力、品格、学术能力倾

向等方面进行科学测定的一门分支学科。 12. 自由应答式试题;是指被试可以自由地应答,只要在题目限制的范围内, 可在深度、广度,组织方式等方面享有很大自由地答题方式。 13.随机变量:是指表示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 14. 连续型变量:是指在其所取的任何两值之间可以作无限地分割,即能连续 不断地获取数值的变量。 15.度量数据:是指用一定的工具或按一定的标准测量得到的数据。 16. 正相关:两个变量变化方向一致的相关。 17. 同质性χ2检验:在双向表的χ2检验中,如果是判断几次重复实验的结果是否相同,叫做同质性χ2检验。 18. 难度:就是被试完成项目作答任务时所遇到的困难程度。 19. 比率变量:等距变量又称间隔变量,是指其数值可以用于表明事物距离差 异大小的变量。比率变量是指数值不仅能反映数字之间的间隔大小。还能说明数字之间比率关系的变量。 20. 样本: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确定的同一类事物的全体。个体是构成总体的 每个基本单位。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作为观察对象的一部分个体。21.频率:就是随机事件A在n次试验中出现了m(m≤n)次,则m与n的比 值就是频率,用公式表示就是W(A)= ,概率又称“机率”或“然率”,表示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 22. 负相关:两个变量变化方向相反的相关。 23. 独立性χ2检验:在双向表的χ2检验中,如果要判断两种分类特征之间是否有依从关系,叫做独立性χ2检验。 24.情境测验法:指的是把被试置于一种特定情境中以观察其行为反应,然后

考研教育心理学选择题历年真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真题汇总 年份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章节 2007 31 32;33;34 35;36;37;38 39 40;41 42;4344 45 2008 31;32;33 38;41;42 43;44 34;35;4536 37 39 40 2009 34 35;36;37 38;39;42;45 40;41 43;44 2010 35 34;36 38 37 2011 34;35 37 36 38 2012 37 34;36 38 35 2013 37 36;38 34 35 2014 37 36 35;38 34 2015 36 37;38 34;35 2016 34 35 37 36;38 2017 36;37;38 35 34 1

2018 34 36 35;3837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2007年,第31题】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 ) A.1877年卡普杰列大的《教育心理学》 B.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 C.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 D.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2009年,第34题】首先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 )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詹姆斯 D.赫尔巴特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知识点: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2007年,第33题】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开始获得守恒概念的个体,其思维发展处于 (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008年,第32题】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 )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平衡 2

心理学考研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精选文档

心理学考研冲刺模拟试 题及答案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2018年心理学考研冲刺模拟试题及答 案 推荐做法:勤思考研建议大家,在做完习题后,对于做错的题目,请细心翻阅课本,找出自己存在意义的知识点,查漏补缺,不要过分纠结于得分。在此阶段,真题和模拟题是我们备考的重要资料。过于基础的习题可以暂时搁置。一、单项选择题:第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心理过程包括 ( ) A.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感知觉过程、记忆过程、思维过程 C..感知觉过程、思维过程、行为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对大脑机能定位说描述正确的是() A.定位说主要采用电刺激法来进行实验研究 B.定位说始于对失语症的病人的临床研究 C.定位说是颅像学的延续和发展 D.斯佩里对听觉性言语中枢的研究支持了定位说 3.司机在路况复杂时比在路况简单时更小心,这可以很好的用下列那种理论解释() A.认知资源理论 B.双加工理论 C.过滤器理论 D.衰减理论 4.舌中对下列那种味道最为敏感() A.酸味 B.辣味 C.咸味 D.甜味 5.佐尔拉错觉、波根多夫错觉是下列哪种错觉理论观点是() A.神经抑制理论 B.深度加工理论 C.眼动理论 D.常性误用理论 6.当距离超过多少米时,我们无法根据双眼线索判断距离() A.1200 B.1300 C.1500 D.1600 7.下列哪种因素对记忆的影响体现了干扰说的观点() A.系列位置效应 B.复习的时间 C.提取线索 D.情绪或动机的压抑 8.小白鼠跳台实验说明了( )是短时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A.反响回路 B.突出结构 C.长时程增强作用 D.核糖核酸 9.布鲁纳提出了概念形成中会采用的四种策略,其中相对最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是() A.保守性聚焦 B.冒险性聚焦 C.同时性扫描 D.继时性扫描 10.具有快速性、跳跃性特点的是下列哪种思维() A.创造思维 B.经验思维 C.分析思维 D.直觉思维 11.大脑左半球颞上回病变引发的病症是() A.运动型失语症 B.表达性失语症 C.接受性失语症 D.阅读障碍 12.在下列关于面部表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口部肌肉对喜悦、怨恨等情绪表达比眼部肌肉重要。 B.眼部肌肉对忧愁、惊骇等情绪的表达比口部肌肉重要。

心理学考研真题及复习资料

20XX年心理学考研真题解析真情奉献版 考研名师第一时间发布20XX年心理学考研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为20XX年的考生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5题) 1.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结合产生的新科学是 A. 认知科学 B.神经心理学 C.认知神经科学 D.心理生理学 【解析】C,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这是一门新兴学科,极大的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基础心理学方向。 2.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直接经验 B. 潜意识 C. 意识流 D.外显行为 【解析】A,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即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被称为“生命中枢”的脑组织是 A.大脑 B.中脑 C.前脑 D.延脑 【解析】D。延脑:和脊髓相连的部分,又叫延髓。延脑里有呼吸中枢和心跳中枢,又叫生命中枢。 4.人的躯体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分别位于 A.顶叶、颞叶、枕叶 B.顶叶、枕叶、颞叶 C.颞叶、枕叶、顶叶 D.颞叶、顶叶、枕叶 【解析】B,此题考察大脑皮层感觉区的分布,躯体感觉在顶叶,视觉在枕叶,听觉在颞叶。 5.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的脑电波通常为 A. α B. β C.δ D.θ 【解析】A,α是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的脑电波,频率为8-13HZ。β波是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是的脑电波频率为14-30HZ,δ是在睡眠下的脑电波,频率更低、波幅更高。 6.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不属于潜意识的是 A.梦 B.注意 C. 口误 D.笔误 【解析】B,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贯穿于心理过程的心理状态,不是潜意识。 7.情境线索容易引发侵犯行为,支持这一观点的研究是 A.习性学实验 B.恒河猴实验 C.武器效应 D.社会学习 【解析】C,武器效应,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 8.视觉中枢单个细胞的感觉野与外侧膝状体单个细胞感觉野相比,两者的关系是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章节题库-心理统计与测量第一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第四编心理统计与测量 第1章描述统计 一、单项选择题 1.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的数据为()。 A.称名数据 B.顺序数据 C.等距数据 D.比率数据 【答案】D 【解析】等距数据有相等单位,但无绝对零点;顺序数据只能说明顺序的大小如年纪、成绩排名;称名数据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类别。 2.以下各种图形中,表示连续性资料频数分布的是()。 A.条形图 B.圆形图 C.直方图 D.散点图 【答案】C 【解析】条形图也称直条图,主要用于表示离散型数据资料,即计数资料。圆形图主要用于描述间断性资料,目的是显示各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比较。

散点图用相同大小圆点的多少或疏密表示统计资料数量大小以及变化趋势。 3.一个有10个数据的样本,它们中的每一个分别与20相减后所得的差相加是100,那么这组数据的均值是()。 A.20 B.10 C.30 D.50 【答案】C 【解析】按照平均数的性质,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都加上或减去一个常数C,则所得的平均数为原来的平均数加或减去常数C。题中,每一个数减去20后,所得的平均数为100/10=10,则原来的平均数为10+20=30。 4.下列易受极端数据影响的统计量是()。 A.算术平均数 B.中数 C.众数 D.四分差 【答案】A 【解析】算数平均数易受极端值的影响。由于平均数反应灵敏,因此当数据分布呈偏态时,受极值的影响,平均数就不能恰当地描述分布的真实情况。

5.标准分数是以()为单位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 A.方差 B.标准差 C.百分位差 D.平均差 【答案】B 【解析】标准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 6.假设两变量为线性关系,这两变量为等距或等比的数据且均为正态分布,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时应选用()。 A.积差相关 B.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C.二列相关 D.点二列相关 【答案】A 【解析】积差相关适用于当两列变量各自总体的分布都是正态,等距或等比的数据。斯皮尔曼等级相关适用于称名数据和顺序数据,或者总体不为正态的等距或等比数据,二列相关和点二列相关适用于一列为等比或等距的测量数据,另一列是按性质划分的类别。 7.标准分数是(),因此可以做加减运算,而不能做乘除运算。 A.命名量表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整理版)资料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 填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系统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等四各方面。 3、人的心理是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 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在记忆活动中,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识记)和(保持)这二个记忆环节来实现的。 6、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7、品德的心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8、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图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9、按照记忆时间的长短,可把记忆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 10、学生学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智能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行为规范的学习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11、动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2、同的教材直观和知识感知方式。就直观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三种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13、健康的新概念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14、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 15、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社会学习)。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班都拉)。 16、教学反思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评价)。 17、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18、心理学认为,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19、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20、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21、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它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22、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23、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明确教学目的)、分析任务、(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课程、教学、评定等六个步骤。 24、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 概念 一、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3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桑代克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1分)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因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1分)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1分) 二、教材概括 3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加工改造,(1分)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知活动。(1分) 教材概括就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1分)

考研心理学专业全国统考全真模拟试题

2007年考研心理学专业全国统考全真模拟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观点是()。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认知的观点 2.力图对心理经验作客观研究的是()。 A.巴甫洛夫 B.心理动力理论 C.认知心理学 D.行为主义 3.下面不属于内部感觉的是()。 A.动觉 B.痛觉 C.平衡觉 D.内部感觉 4.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 A.观察法 B.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调查法 5.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最小单位是()。 A.神经元 B.胶质细胞 C.突触 D.反射弧 6.机能系统说由()通过对大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治疗中总结提出的。 A.布鲁德曼 B.加尔 C.弗洛伦斯 D.鲁利亚 7.下列不是反射活动的一项是()。 A.草履虫的趋利避害反应 B.人的手被火烫便立即移开 C.黑猩猩解决问题获取食物的行为 D.学生听到铃声进教室上课 8.“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点作了最好的诠释?()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9.思维的过程不包括()。 A.分析与综合 B.判断与推理 C.比较与抽象概括 D.系统化与具体化 10.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11.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受制于人的()。 A.兴趣爱好类型 B.性格类型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动机需要类型 12.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3.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14……“寻人启事”写成“寻丫启事”易引起人们注意是利用刺激物的什么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