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苏力)读书摘要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苏力)读书摘要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苏力)读书摘要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摘要

作者:陈思远(PKU)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摘要

一、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中

1为什么”朝朝暮暮”

1尼采----没有任何制度有可能建立在爱之上

2恩格斯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

3爱情和婚姻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总是不能统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4既然婚姻可以与同居分离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作为制度的婚姻是为了满足性、满足异性间感情的需要

5婚姻制度的建立从一开始反倒更可能是,为了限制和规制人的性冲动和异性间的感情一夫一妻的原则社会拒绝承认基于单方性本能冲动或情感而强加于另一方的性关系之合法性强奸罪阿拉伯国家多妻制一夫一妻制下的婚姻自由

6作为一种制度婚姻势必有更重要的至少也是与满足性需求同样重要的社会功能

7功能之一生育功能特别是育

8十几年的时间支持和养育

9以生物基因联系为基础分配养育后代的责任,也大致公平、便利和有效率。每个父母养育孩子数量相当。基因得到更多遗传的父母必须承担起更多养育责任,只有履行更多责任才能实现他们在生物学上的更大收益

10对于妇女怀孕和哺乳需要照顾,使她受孕的男子更合适重视身高健壮财产世俗婚姻的理想类型

11婚姻制度源于性也借助了性成为分配生育的社会责任、保证人类物种繁衍的一种方式自然秩序

12制度化的婚姻与性爱分离婚姻是一种共同投资养儿防老到了老年相濡以沫没有性的关系或没有基于性之爱情的关系仍然是婚姻如果婚姻只是基于性的两情相悦那么妻子人老珠黄时离婚纳妾

13历史情况相反七出三不去人道合理正当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妇女权益至少不总是一种压迫

14婚姻自由离婚自由结婚和离婚的自由原则不仅让人满意也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15发展中国家离婚自由可能与婚姻制度的养育功能以及夫妻共同投资相互保险功能发生冲突

16中年妇女的改嫁往往使其当年的保险投资实际上被剥夺

17男子的有价值因素由第三者坐收渔利性爱剥夺

18婚姻不可能仅仅关涉情爱和性,一直关涉利益的分配,现代社会尤为明显19财产分割很棘手

20如果严格禁止离婚决定结婚时格外慎重坚定的事前承诺不禁有利于后代养育而且会提高社会的总体的生活福利水平

21离婚过于自由婚姻更容易破裂不会全身心投入投资

22禁止离婚同样有巨大的副作用普遍的婚前性行为同居代替婚姻

23婚姻制度受制于社会生产方式,从长远来看可能对社会的总离婚率不会有什么重大影响。制度不可能替代每个个体在具体婚姻中的责任和为此必须的付出。

24法律制度总是要求能够精细操作而不能用诸如夫妻有相互忠诚的义务这样的很难操作或操作起来容易出纰漏的道德话语构建一些应然要求

25社会位置也许使我们的视野有所遮蔽

26我们需要用一种更务实、更冷静,有时也许会被人认为有点冷酷的眼光来看待性、爱情、婚姻和家庭

27现代社会陷入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分裂同性恋被认为是个人隐私却又有同性恋者为他们的法定权利和婚姻而招摇过市

在一片对传媒的谴责中,因此,我们听到了生活在传媒时代的人们对戴安娜悲剧引发的对人类自身荒谬、悖论式的难堪境地的质疑。戴安娜的生和死正是这样一种现代人类生存境地的象征。

28犯罪嫌疑人和罪犯

29无罪推定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贝卡利亚试图保护刑事被告的正当权利仅仅是一个司法原则不能用来指导人们如何称呼认识刑事被告的规定

30一个语词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时重要的是对它的内涵予以界定对其使用范围予以限定而不在于他是否真实对应了或表现了现实因为语词与其所指称的物从来不可能对应31人们不必非要依据司法术语使用规则严格区分罪犯和犯罪嫌疑人有权自由的使用任何一个词语只要不影响交流

32马歇尔马伯利案联邦最高法院有权解释宪法并判断国会立法和执行机关的法令是否合宪伟大的篡权从根本上改变了联邦最高法院自建立以来的鸡肋形象初步形成了三权分立和制约平衡的格局对此后美国政制的定型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33近代以来对人类理性的过分崇拜

34被一些学者当作人类理性制度设计之典范之一的美国宪法本身就没有明文规定司法审查制度马歇尔曾明确提出司法权威部门不可能有权对法律的有效性提出质疑除非这种司法审查管辖权是宪法明确规定的马歇尔支持的理论竟然是他此前曾明确表示反对的

发生司法审查事件,为此后司法机关审查国会立法的合法性铺路

只是一个起点,只有在这一先例为后人遵循且必须遵循时才成为制度。此后的三十余年间,

首席大法官马歇尔一直没有对国会立法进行司法审查。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马伯利判决的这一深远意义也一直为人们遗忘或忽略。直到德里·斯考特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才再一次审查并否决了国会立法,这是司法审查作为一种制度一个原则才真正确立

先例意义

在诉诸和认同传统之中实际隐藏的是诉诸者和认同者自身的强烈创造欲望和能力

不存在只有好处没有缺点的制度

阻碍正当且必要的社会、政治变革

社会在任何时候不可能只依赖某一个制度,而需要的是一套相互制约和补充的制度,这些制度不仅包括成文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包括了社会中不断形成、发展、变

化的惯例、习惯、道德、和风俗这样一些非正式的制度。

通过考察历史来展示制度实际是如何发生的。

制度的形成不是理性设计的或具有偶然性的,并不意味着制度形成完全是随机的无需任何条件的

英美法判决时有遵循先例传统,对这一制度的确立意义重大

第一任首席大法官杰伊认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是一个“缺陷很大的机构”,缺乏“活力、分量和尊严”

把道德放在社会生活的合适位置

1.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滑坡和不轨现象与社会转型相联系

2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转向一个以工商经济为基础的陌生人社会关系的萍水相逢化,不仅容易产生不道德的、败德的行为,而且更容易逃避各种社会制裁,包括社会舆论的和正式的制裁

3社会转型很艰难,规范总是需要强制力来保证,不可能通过发布一纸文件就建立起来,人们依靠本能习俗行事,发生规范上的冲突,感到社会道德水平大幅下降,只是无法适应社会规范的多样化而已

4熟人社会进一步弱化,我们已不可能重返那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时光了

5道德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实践,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内化的,而不是可以简单传授普及的知识。

6道德实践是自愿的,带来某种物质利益损失,存在视牺牲物质利益具有更高更大价值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带贬义的机会主义者,他们在某些社会环境下的行为符合某些信条,不意味着道德水准高,而是这种行为方式对他们的生存更有利有效。换一种环境后,如若可以轻易逃避处罚和制裁,行为就可能不道德了。不是社会道德水准高,这类行为其实与道德无关。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说法。人不是仅仅靠观念就能活下去的动物。

7极少数是有着强烈道德信仰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但道德规范应当而且必然随着人类生存条件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变更而变更。如孝顺,从一而终

8如果人们的行为总是固执于先前的道德规范,或者一个社会的道德过于强烈,那么适应新出现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行为方式就无法产生,从而没有新的道德规范,社会没有进步的希望。所以道德的机会主义并不一定可怕,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是适应社会的新道德规范的生长点,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9转型社会,传统道德规范的作用应当有限,道德教育应当坚持,但不能指望太高。更要首先注意法治。传统道德和道德评价制裁机制不足以有效维护现代社会的有序和公平,就必须有新的社会评价和制裁机制来实现功能替代和补充

10首要机制是现代法治,其强调统一性和普遍性,与工商经济社会更为相洽。但中国社会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独特悠久文化传统,必须在传统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基础上建立法治。

11职业道德。投机行为。抗辩制,律师维护当事人,可能不说真话。人人平等,上下级关系,渎职犯罪

12各种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道德多元让社会更有活力,也让道德规范的制裁力弱化。要求法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法律号称价值中立道德无涉,其实不可能,仅仅放逐了道德的话语。所以道德要放在社会生活的适当位置。

13道德多元,某种道德的进步也可能意味着退步,取决于视角。这种说法太相对主义。也是为了抨击那种简单的进步理论,只要是道德的就是好的,有利的,正当的,神圣的,应当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的。制度都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14一个社会进入了一个稳健的发展时期,才可能形成一套比较有效的道德规范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少数视道德为性命的人对社会未必是好事,如烈女忠臣。

道德的建设需要时间,从个人到集体的普及,自觉接受。

这里没有不动产

1青藏高原上藏民没有不动产,法律移植

2不动产,普适的法律概念

3牧民的生产方式不需要,人少地多,土地相对于牧人以现有方式有效使用和消费的能力来说几乎是无限的

4土地概念的不重要,没有必要存在

5不动产的概念需要一套法律制度运作来予以凸显支撑强化。社会文化建制,成文法立法机关警察其他行政执法人员有组织的暴力机构法庭法官强制执行机构争端解决机构监狱建制机构和人员的有规则的活动成为有法律后果的概念

6引入概念,还要引入一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观念文化和制度马克思所说等我上层建筑7在完全没有类似问题和相应概念的两个生活世界中,概念是无法翻译的,最多只能借助某些近似的因此在另一个文化看来是非常不精确的语词或是创造一个新词。

8完全意义上的法律移植绝对不可能

9法治是一个配套系统,这个系统由大量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构建,相互协调才能有效运转,法律运作并不只靠法律,而总要靠其他一系列因素,包括信用道德和习俗。

10就法律制度的实际效用来说,法律和制度总是不完备的

11其实,中国的法律是否是移植的,或有多大成分是移植的,这不仅不重要,甚至在我看来不是个问题。即使最终的法治努力获得的不是原汁原味的某国法律,但只要它能促进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转型,实现中国人民的富裕幸福,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和尊重。。。

家族的地理构成

鄂西地区家族的缺失、江汉平原家族的强大、经济文化发展,人口增多土地资源稀缺武汉市等经济文化更发达地区家族的消失,出现了国家政权这样的公权力组织提供比家族更有效解决纠纷的制度

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重构

1关于法律与科技的法理问题的一种界定和探讨

2古代世界各国的许多在今天看来荒谬的法律制度和责任分配制度之所以发生,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当时人们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缺乏科学的理解,甚至是无法获得科学的理解。

3引发法律制度变化的并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发现的因果关系,也包括社会科学发现或构建的因果关系

4对因果关系的重新理解导致了一般的法律制度和原则的变化。

5科学因果关系在法律上的限制

6科学研究发现的因果关系,即使完全正确,也往往会形成一个无限的链条。法律必须在某个地方切断这种因果链,基于社会共识、效率和便利,仅仅考虑或着重考虑其中某一个或几个联系,以此为基础确定法律责任的分配。

7科学研究及其发现都可能有某种局限性,如果科学自身还不非常坚实,那么建筑在不坚实的基础之上的法律制度就可能坍塌。

8法律有效率的考量,强调规则性,通过规则来大大减少判断所需要的大量精确信息

科学的基本要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排除任何可能的影响因素,拒绝人为设定规则限制对具体事实的探讨

9技术对法律的影响

10刑讯逼供,缺乏可靠可信且便捷的刑事侦查技术

11今天,随着商业交往记录日益齐全,笔迹鉴定和其他证据搜集手段日益增加,以及其他因素的发展,签字就逐渐取代或补充了指印和印玺,甚至无需签字

12商业秘密,专利法,著作权法

13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年代,人们只能将获得公正司法结果的希望更多寄托于法官个人身上,如包拯

14技术发展促进人们对具体因果关系的科学探讨和判断,迷信的因果关系,科学的因果关系

15在许多问题上,道德选择仍然是我们无法逃脱或回避的。但不应把法律问题道德化,要关注法律的操作性

16透视中国农村的司法需求

17中国农村对法治已经有了相当大的需求,不再是比较传统的纠纷解决

18调解在农村基层社会是主要的纠纷解决手段,熟人社会,社会舆论,由于工作环境艰苦,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缺乏法学家倡导的高度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法官

19中国农村司法对法官的特别需求

20调解不应当成为中国司法的主导,不应只关注和满足中国的城市人口的司法需求。

1阅读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秩序

2西方社会中与其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是自然生成的,而当代中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推动的不自然

3但“社会总是按照某种模式发展”,这种规律我们不能过于当真,规律是人的创造,那么政府推动的中国市场经济也同样可以说是自然发展起来的,值得细细研读,不仅仅是用其他规则来评判他的秩序

4今日中国社会是基本有序的

5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秩序还只是一篇草稿,英文草稿,很多语法错误病句修辞不当等等

6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言行修改文章

7理论的产生不是没有理由的,社会现实是原因,理论是结果,理论真实再现社会

8目标:阅读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秩序,理解那些已经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实际的制度变化

9对这种评价已经知道如何反驳,诸如一家之言,或使用庄周和惠施论辩的战术

法的故事

1波普尔说:我们绝不可因为一个一般解释符合所有的记载,就认为它被证实了

2对法的古字的解释,解释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一种解释者并不总能意识到的、有时甚至是荒唐的但并非言之不成理的创造性

3为什么当代,近代的中国法理学家会如此轻信许慎的显然不慎的解释?

4法字都具有公平正义的含义,不少学者说法学从一开始就是同研究公平正义相联系的

5一个语词的起源与一个学科的现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几乎没有什么内在的逻辑上的关

反思法学的特点

1法学关注的可以说是一个国度内整个社会的相对长期的稳定秩序,是这种稳定秩序中体现出来的人类合作活动的规则

2如果国家不幸处于动荡之中,人们之间的合作就难以进行,甚至来不及进行,因此秩序无法形成,人的活动就无法显现出规则,也就无法形成作为制度的法律,因此可以说就法学的总体而言,几乎没有真正的研究对象。

3一旦社会进入比较稳定的时期,特别是社会分工发展了,社会的交往、交易增多了,社会对规则的需求和依赖就多了,法律也就有了其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4科斯说过,美国的法学家比经济学家更有能耐,因为前者可以不断地为自己创造市场需求和职业,当然,创造市场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也是稳定社会中分工日益细致、交易日益频繁、规则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

5法学以其重复性、熟悉、便利受到人们青睐,古罗马契约法和今天市场经济的合同法在许多方面没有什么重大区别。拿破仑法典使用近200年,只是些许补充法国;英美法遵循先例。6因此法学是个比较保守的学科

7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务实和保守

8

8法学知识的分类

9法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理性的、思辨的学科

10将法治建设仅仅视为一个纯粹理性的事业,一种传统意义上、狭义上的“知识”的事业必定是不够的

11任何一个学科都不仅仅是一种可以言说的知识,一套自洽、不矛盾的命题,一套可以自行演绎成篇的逻辑,而是一种话语的实践,一种对参与者的训练,这种话语实践并不完全是逻辑的,这种话语实践要在人的灵魂上打下其印记,要“融化到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

它的力量不在于说服人,让人们听起来很有道理,而在于,你可能在逻辑上、文字上反

对它,但在话语实践上却可能是它的合作者和支持者

12只要人类在延续,这类知识的领域就永远不会荒芜

法学教育随想

1我不希望读者从中国人习惯的道德角度来评价律师向中国东部和大都市的转移,,认为现在的人太看重钱了;更不希望政府出于好心或为证明自己政绩而采取强制性分配制度,如法

律援助工程;发展才是硬道理,消费得起现代的法律知识。

2简单的将社会问题作道德解释,不仅反映了思维的简单粗暴,而且会带来一些糟糕的改革

3在广大农村地区,法律知识不对路

4

知识的互惠与征服

1仅仅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模仿和学习i,这种谈资话题上的模仿和学习,这种举止做派上的模仿和学习,到底有什么效用?对人类社会有什么福利增进?

2我曾经见到一些自己的同代人,为了圆自己的梦,逼着自己的孩子学习钢琴小提琴;仅仅是为了圆自己年轻时代的梦。孩子成了父母自我心理补偿的工具。

3这是一种弱势文化的畸变。一种对自己的不自信

4财大气粗,知识的流动和流向是随着权利关系变化的

曾经的司法知识

11978年中国安徽省小岗村农民秘密采取了生产承包责任制,并不是因为他们系统论证了甚或理解了人民公社制的弊端,阐述了承包责任制的优点;他们只是凭着经验或直觉知道了后者的产出将高于前者

2古人和今人都会在当时的制度制约下不断选择,并且在社会演化的过程中,通过试错法逐渐形成一个有效率的制度,提出某些并不系统但仍符合经济学的简单陈述,且无需展示背后隐含的经济学逻辑

3今天的学生普遍更注意研究中国的具体问题了,更注重实证研究了

4实证性的研究中国法律问题,实证性的研究具体法律问题,这种风气正在中国生长,有望产生更重要的成果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学术

1表面独尊儒术其实儒法并用的政治和文化传统

2印证作家和传统人文学者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下降的最重要参照系,是199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在中国上升,以及社会科学学者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在在中国的上升

3必须更大力度的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

4人文学科也必须适当调整,不能仅仅重复传统

5努力推动法学的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

阅读秩序

法律如何信仰?

1 普通人对法律的信仰:在日常生活中遵循正当合理的法律,诉诸法律争取自己的利益

2 法学家对法律:在一个法律学术传统中,以一种近乎挑剔的眼光来审视法律,以似乎是不相信任何法律的态度和研究活动这种特定方式来实现他对法律的追求和信仰

认真对待人治

1 在流行的法学话语中,人治受到批判,甚至被等同于专制

2 人类历史上长期的人治和法治之争

3 人治在历史上确实长期并重复存在过,合理性

5法治和人治从来并非只强调法律或只强调圣人

6在一定程度上,两者必须结合,差别仅仅在于最终的或主要的手段是法还是人

7

民主与法治的张力

1司法的至上性;

2主张法律必须以民意为基础

3美国宪政一直避免走上纯粹的民主政体

4当代中国社会中,民主与法治作为口号已经流行,但如果不在经验上予以考察,反思,验证

5当代中国,社会正在转型,民主和法治都在一种不断调整中艰难前行

6关注实践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关注中国经验和国外经验

社群主义的挑战?

经济学帝国主义?

1经济学者进入其他学科的传统领域,其实是一个正常的、好的现象、

<<新乡土中国序>>

1 一本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的著作

2中国建设宪政民主,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国的农民真正成为公民,实际享受到国家直接赋予的权利

3 中国的农民和农村现在其实更多是捆在市场上,而不是捆在土地上。市场中国,半熟人社会

5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

6

读书报告范文总结

读书报告范文总结 上学的时候经常去听讲座。有一次,学院邀请了杂文家和时评家鄢烈山讲述时评的写作心得。具体内容早已忘了,只记得鄢老师的一句呼吁:“要以我手写我心”。 当时感觉挺激动,但长年的应试教育让我深受荼毒,每次为了考试得高分,写出的东西要么空洞无物,要么矫揉造作,要么强词夺理,总是一副缺心少魂的模样。 最近,读了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和叶圣陶联手为中学生写作的《文心》之后,我开始重新思考有关写作的种种。 这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利用一所中学的师生之口,表达了两位先生在读书、写作与做人等方面的观点。纵观全书,有很多方面值得借鉴。首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写作目的和态度的看法。 我以为,这本书名为“文心”,就已经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态度。即:写作要顺心而为,要遵从内心的声音,也就是要用我手写我心。 作者借书中王先生之口,告诉我们:“作文同生活、说话、工作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

书中还说,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把作文当作生活中的一个项目;阅读与写作是做好工作和料理生活的必备技能。 这种将写作当作生活必备技能的看法,与语文应试教育有很大不同。应试教育的写作目的是考高分,老师会教授很多得分技巧,市面上的作文书也会提供大量用来背诵的范文。 但等考完试后,升完学后,入社会后,那些作文的规范和技巧就会迅速被大多数人遗忘。然后,写作就与普通老百姓渐渐失去了联系,最终成了作家和笔杆子的专长。 最近几年,我接触了很多考公务员的大学生,发现他们特别害怕申论作文,有些人甚至完全忘了议论文的写法,为了过线,只能去死记硬背一些“作文万能公式”。 还有些职场人士,每次写工作报告或部门总结,都不得不依赖度娘。因为从学校毕业后,他们就基本没写过啥正规的文章了。 虽说现在随着自媒体的崛起,人们开始认识到了写作的重要性,但很多人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和出名,很少有人把写作当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用心对待自己的作品。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革命”?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刚拿到这本书时不仅让我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教学的改革?是教师的改革?是课堂的改革?怎么样的改革?这一些列的假设开始埋藏于我的心间,也埋藏于这本神秘的书名后。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了第一页。在书的序中写到: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本书的作者佐藤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简洁的文字解释了这本书名背后的含义,也粗略的对我的疑问作了一些解释。但这样的一个改革过程它又是如何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又如何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更深层次的探究与疑虑使我开始往下翻阅。 作者提到要改革必须深入底线,触及最原始”动力”即教师、学生!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当我看到这些句子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惭愧几乎同时产生。我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教师?我做称职了吗? 作者还提到课堂追求的是”用心地相互聆听的教室”而不是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回想起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孩子们热烈的回应,如果大家没有回应便会觉得制定的目标没有完成,便会直接给予提示或者答案,随后加上一句”听明白了吗?”“知道了吗?”以此继续下一环节。久而久之这样的回应造成孩子们不管有没有在聆听,不管是在听还是不在听全然惯性的回答”是”“明白了”“知道了”的局面。这不由的让我开始深思这个问题。 ,这样的做法毫无疑问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和创新的机会。因此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安心发言的环境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在《纲要》语言领域中也这样提到: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愿意说的氛围与意境。让幼儿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现在回想作为教师就必须自始自终保持愿意倾听的态度,学会等待,学会给学生时间,并及时给予回应。以保护幼儿自尊心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第一章乡土本色 概要:中国人的乡土气息,即一种“落叶归根”的思想,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农耕文化,千万年来来不断生根发芽,已成为我们民族血液中的一部分。由于乡村人口的相对固定性和时间空间的局限性,结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在这个环境中,人与人的相处更多的是基于“熟悉”出来的礼俗,并不适用法律,这也是现代社会所不具备的特征。 读后总结:正如费孝通先生在本章最后一句中说的“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乡土气息正在离我们远去。窃以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人口结构不断调整,人口流动不断加速,封闭的生活环境必将土崩瓦解,“土”维系的社会纽带也会断裂,因而在人际相处方面还需法律约束规范。 我们应该从两方面看待“土”文化:一方面,它植根于我们的民族血液中,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随意剥离的部分,它包含了传统社会中“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环和在漫长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礼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的确值得我们珍惜。另一方面,在人人都渴望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乡村生活的时代背景下,乡土生活缺乏礼法约束的特征正在逐渐显现出它的弊端,比如它不能对人的行为做出约束,则可能导致犯罪率的上升。 乡土与城镇的矛盾长期存在,我们对其二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应是弃如敝履或是一味宠爱。人最终还是要踏在土地上的,我们能做的是即使行走在冰冷的高楼大厦之间,也不要忘了同陌生人打声招呼,让城市里多一些乡土味。 第二章文字下乡 概要:由城里人因乡下人不懂躲避车辆和识字少而认为乡下人“愚”,由此引出真正的“愚”是指先天智力较低,而乡下人的“愚”只是因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决定的,并不是他们的学习能力低人一等。同样的,在乡村这种较为封闭的环境中,文字这种讲究艺术和方法的工具并不是迫切需要的。因此,我们不能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和社会中的人。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是长春出版社于XX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佐藤学。本书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下文的心得体会来一起看看其他人阅读后的感悟。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指尖轻抚书页,静心品读,感受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一、什么是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

和创造性的革命。”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观察的。在耐心与观察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第二实验中学的所有教室也同样和上边一样,每个教室都有不同的风景,都有不同的问题。我们所有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二、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

《爱的教育》读书交流阅读单

《爱的教育》读书交流阅读单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第一环节:走近人物心心相印 1、知识小擂台。 2、你想对书中的谁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比如(写出谁和书中的谁相似,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环节:品味书香感受爱意 1、说说书中最令你难忘的一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并谈谈理由。 3、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爱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环节:心随书动畅谈收获 《爱的教育》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读完它,谈谈你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报告的格式

读书报告内容结构 读书报告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实用体裁,它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复习学过的知识并提高我们的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评判能力。读书报告的写法如下: 首先先按下面的提纲做一些简单的笔记: 1.书名:书名及其出版年月; 2.种类:如小说、传记、学习辅导、专著等; 3.作者:姓名、国籍、出生年月; 4.背景:时间、地点; 5.主要人物:姓名; 6. 内容概要 7.内容:主要情节、论述要点; 8、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9、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10.简评:对此书的印象及评论。 做好笔记之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删繁就简写成一篇连贯性的短文。 读书报告课题论文格式:(表红色的可以暂时不要) 1、课题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 2、课题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3、课题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5、论文格式的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 6、格式正文打印页码,首页不要页码。页码在每页下面居中。 7、论文打印纸张规格:A4,210×297毫米。 8、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字符数/行数”选使用默认字符数;页边距设为上:3厘米;下:2.5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装订线:0.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1.8厘米;页脚1.8厘米。 9、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1.5

(完整版)《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日本东京大学著名课程专家佐藤学教授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是十年来最受一线教师欢迎的教育著作之一。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更应该拜读此书。捧起此书映入眼帘的是设计简单素淡的书面,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以日本7000间教室、美国1000间教室的实际研究为基础,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触摸到了女子滋润丰盈的手背。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我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

《爱的教育》读书交流

《爱的教育》 读书交流活动发言稿 李培

《爱的教育》读书交流活动发言稿 一本书,能诠释出什么样的爱?是大公无私,对人民的爱;是血浓于水,母子情深的爱;是为了国家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爱;是老师对学生,如父母般的慈爱;是人与人之间宽容的爱…… 这就是《爱的教育》中,让人感动的所有的爱。 《爱的教育》以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安利柯的眼光和口吻,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全书共100篇文章,由三部分穿插而成,一个是安利柯的记事,写了从开学第一天到学期末的整个一个学年中各种各样的学习与生活内容。二是由老师讲述给同学们的“每月故事”,一共九则,讲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中富于教育意义的故事。三是父亲、母亲、姐姐写给安利柯的话,富于启发性。三大部分构成了一个小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各种人和事。 日记中,大部分描写了主人公“安利柯”在学校里生活的每一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映在了眼前。他们与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一样有喜、有怒、有哀、有乐。当然,也有嫉妒、不甘与委屈,但更多的是包容和宽恕。 记忆尤新每月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小抄写员》,也是一篇小学课文。一位12岁的男孩朱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辛劳,几个月以来都是半夜起来帮父亲抄文件,从来没有睡个安稳觉。而导致体力不支,功课也退步,并引起父亲的多次责骂。最后父亲终于发现了原因,心

中充满了无限的懊悔与慈爱,体会到了男孩的孝心与苦心。 这就是一个仅仅12岁的男孩对父亲、对家庭的爱。让我十分震撼、敬佩与感动。 我觉得,爱像是童话里的神奇魔法。能让人从心底里温暖、健康。在书中有这样关于“爱”的三句话: 1.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在爱中寻找情感教育的真谛。 2.用一颗至纯至善的、宽容真诚的心,感受丰富精彩的世界。 3.拥有一份崇高纯真的友谊,与朋友互帮互助,才能跨步前进! 我觉得,这三句至理名言说出了这本书的真谛。 作为一名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在班会课上,我经常会对孩子说:父母和老师为你倾尽了所有的爱和关心,我们不奢求什么,只求那一点点的问候和一句话的温暖。我有时候也总是抱怨学生多么多么的不听话,但他们的一句问候:“老师好”会让我心潮澎湃。上个星期的一件事:开学初,我的嗓子哑了,班里的一个孩子注意到了,送个我了两包凉茶,当时的我热泪盈眶,并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余灰。

工程材料读书报告

工程材料读书报告-工业陶瓷 【摘要】:工业陶瓷不同于传统陶瓷,具有坚硬、耐磨、耐高温、耐腐蚀、抗氧化、抗锈蚀等优良性能,将其用作化学工业的基本设备热交换器,可以提高其工作温度和降低其用于冷却时的热损耗,大幅度提高热效率,降低能耗。使用工业陶瓷制作的泵、反应器,不存在酸碱腐蚀问题,经久耐用,而且价格比不锈钢便宜的多。 由于工业陶瓷的优良性能,在化工行业中大有取代现用钢铁管件、管材和反应器的趋势。虽然工业陶瓷还存在脆(无韧性)、质量不稳定、对温度变化适应性差等缺点,但是随着粉体工程学的发展,其机械强度和韧性肯定可以得到提高。 关键词:粉体工程学机械稳定性初级阶段 简介:工业陶瓷,即工业生产用及工业产品用陶瓷。 工业陶瓷的分类: 指应用于各种工业的陶瓷制品。又分以下6各方面:(1)、建筑一卫生陶瓷: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具等;(2)、化工陶瓷:用于各种化学工业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阀以及搪砌反应锅的耐酸砖、灰等;(3)、化学瓷:用于化学实验室的瓷坩埚、蒸发皿,燃烧舟,研体等;(4)、电瓷:用于电力工业高低压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电机用套管,支柱绝缘于、低压电器和照明用绝缘子,以及电讯用绝缘子,无线电用绝缘子等;(5)、耐火材料:用于各种高温工业窑炉的耐火材料;(6)、特种陶瓷: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镁石质瓷、钛镁石质瓷、锆英石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金属陶瓷等。 种类和应用: 1. 氧化钙陶瓷(calcia ceramics) 氧化钙陶瓷(calcia ceramics)是指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陶瓷。 性质:氧化钙具有NaCl型晶体结构,密度为3.08~3.40g/cm,熔点为2570℃,具有热力学稳定性,能在高温(2000℃)下使用,与高活性金属熔体的反应小,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合肥师范附小四小胡瑾以往也读过一些教育类书籍,诸如《课堂实录》、《案例分析》、《如何听、评课》等,这些书籍由于和自己的课堂教学相切入,读的时候很轻松。有些技艺、技法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主义”,在短时间内的确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但随着见识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发现自己的那些所谓技能越来越来单薄,无法解决教学中的一些本质问题。如“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如何让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快乐成长”……一切的一切让我困惑不堪,职业生涯陷入瓶颈。 《静悄悄的革命》是我看的第一本有关教育理念的书籍。书是由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2000年5月份完成,十余年后我再读到这本书依然被书中一些高屋建瓴的理念所震撼,书中提到的学校要成立“学习共同体”,教师间要相互开放课堂,开诚布公的研讨,集体教研。这些正是我国十年课改的主旋律,十年课改,我们都得以成长,又一次的被佐藤学先生的远见所折服! 通览全书,第三部分最让我心向往之,曾几何,我梦想着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园地,学生能全员参与,全心投入,收获知识,增长能力,但理想与现实似乎总隔着千山万水。课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长袖善舞,总有部分学生目光涣散,无动于衷。书中佐藤学先生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样现象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创设“以学生的认

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的课程”,创设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书中列举一些日本学校所进行综合学习的课程的实践,像“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了解羊栖菜”“海洋中的生命……”学生们兴趣高昂,连老师都很“愉快”!在这样的主题探索中,学生学习到了“学习”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需要我们去为之奋斗的,当然也是我们目前难以企及的。但《静悄悄的革命》已悄然为我们点燃了理想之灯,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之。 《静悄悄的革命》不是由上而下的变革,而是由内而外的改变。当然我们不可能读完一本书后就立刻茅塞顿开、华丽变身。“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相信只要我们多读书、勤思考、真实践,今日的理想之花定会在明天华然灿放!《静悄悄的革命》如微风拂过,吹起一池涟漪。

爱的教育读书交流会稿(4)

爱的教育读书交流会稿(4)

《爱的教育》读书交流会 ——走进《爱的教育》 【设计理念】 1、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2、在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效果。 3、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懂得用一颗宽容的、真诚的、进取的、善良的心去爱祖国、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爱弱小,在爱中受到教育。 4、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爱是一抹温暖的阳光,有人说,爱是一把雨中的小伞,有人说,爱是一句风中的问候,有人说,爱是一个关怀的眼神,有人说,爱是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孩子们,在你心中,爱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让你懂得了爱?(引出《爱的教育》)这段时间,老师很开心

经常能看到同学们手捧一本《爱的教育》,今天这节阅读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爱的教育》。 二、读书汇报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对《爱的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到底了解了多少呢?首先我们就通过闯关的方式进行汇报。 1)介绍闯关规则。 闯过关的同学,不但自己可以得一个“五角星”,还可以为你们小组赢得一面旗子。最后看哪个小组旗子多,前三名的小组将被评为“书香小组”。我将给“书香小组”每人一个小小的礼物,这礼物是什么呢?闯完关再告诉你们,你们肯定喜欢。(课前在黑板的右侧写好6个小组,随时画旗子)下面先闯第一关。(第一关老师设计了六道题,小组可以商量,派代表回答。) 1、请说出该书的作者; 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师:读 序言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会告诉我们书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师生一起读序言。(板书1、读序言。) 3、填空题。(1)这本书是写()身边发生的一个个小故 事。(2)瘦弱可怜的驼背奈里的保护者是()。(3)学习成绩好,每次获得头等奖的男孩是()。(4)()有一本最心爱的邮票簿。(5)可怜又坚强的铁匠之子是()。 (6)()从一个别人眼中的呆笨的学生变成了二等奖获得者。 4、选择题。(7)为了救一个小孩,被车子轧伤的人物是()。

读书报告 告诉孩子你真棒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读《告诉孩子你真棒》有感 摘要:本书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所有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父母不必总让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而应该在乎孩子明天要比今天更棒! 好孩子需要夸,而夸孩子也是有学问的。书中通过一些案例提出了许多观点,同时,总结出大量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关键词:亲子心灵成长教育 一、本书与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卢勤,著名的“知心姐姐”,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做了近20年的“知心姐姐”,卢勤与无数素昧平生的人结为没齿之交。孩子的“秘密”,家长的困惑、无奈与绝望,成功与快乐,都向这位充满爱心、可以信任与托付的人倾诉。卢勤尽其所有,救助、抚慰他们,与他们同喜同悲,并将因此而得到的切肤感受记述成书,引起巨大反响。并且她又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能够尊重孩子,因此能够倾听孩子倾诉心曲,从而比较懂得孩子,比较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 本书初看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总结出大量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实则是揭示了教育孩子的客观规律。重点介绍了:家庭教育的五大冲突、缓解冲突的七个忠告、心灵成长的七个需求、培养幸福孩子的九种环境、爱孩子的七种办法等方面。另外本书提出的许多观点对当今家长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能带给家长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九章:1.不知道的世界-我的孩子2.首先改变你自己3.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4.从心灵风暴到心灵春风5.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6.怎样发掘的孩子的潜能7.把孩子培养成财富8.忘不掉的是教育9.最宝贵的是亲情 二、读书体会与感想 在当今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还有许多的孩子只是学习方面的“优等生”,但在生活和交际方面却是无能的人。除此之外还存在严峻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书中将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总结为家庭教育的五大冲突,即期望、保护、爱、交往和评价的冲突。 期望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父母对孩子产生的过高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能力并不成正比。这使得孩子在此压力下没有喘息的机会,常常因无法到达父母定的目标而产生绝望之情。书中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只差几分没上北大自杀的女孩,一个是承受不了母亲重压杀了母亲的男孩。有一句话说的很对,期望值不要太高,太高了就会失望。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情不能如愿以偿。我们没法把每件事都做得完美,更何况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呢? 因为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各种表现都持不满意的态度。孩子常常听到的也是“怎么又没得第一名?”,“怎么这首曲子还没弹下来?”。这是今天的父母最爱说的话,也是孩子最不想听到的话。我想再乐观再积极的孩子也会被说得没了信心。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大胆为你的孩子喝彩吧!别瞧人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不要说两个人了。因此我觉得两个孩子之间也完全不存在可比性。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不同的孩子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寻找

毕业论文摘要范文 怎么写毕业论文摘要

毕业论文摘要范文怎么写毕业论文摘要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 论文范文| 论文致谢| 论文答辩| 论文格式| 论文写作 摘要力求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那么毕业论文的摘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你整理的怎样写毕业论文摘要,希望你喜欢!更多毕业论文摘要请关注毕业论文栏目! 1.摘要的字数 摘要字数要求在300~400字之间. 2.摘要的基本规范 (1)应以第三人称写作.摘要是完整的短文,具有独立性,可以单独使用.即使不看论文全文的内容,仍然可以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新观点和想法以及论文所要实现的目的,采取的方法,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2)叙述完整,突出逻辑性,短文结构要合理. (3)文字简明扼要,不容赘言,采用直接表述的方法,不使用不必要的文学修饰,做到用最少的文字提供最大的信息量. (4)摘要中不使用特殊字符,图表以及由特殊字符组成的数学表达式,不能列举例证. 3.摘要的内容构成要素目的,方法,对象和结论称为摘要的四要素 (1)目的:毕业论文研究的范围,目的,重要性. (2)方法:毕业论文的使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成果:陈述毕业论文研究成果. (4)结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及主要观点(简写),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

毕业论文摘要范文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毕业论文摘要范文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论文题目:个人所得税流失问题的探讨 摘要:自1993年统一个人所得税以来,个人所得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收入的增加成为我国目前增长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4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4篇)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被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被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判所震动,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 思考:教师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课 堂上扮演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 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是一句空话。就拿数学教学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只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发展。对于学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

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 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 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2、倾听者。对于倾听,佐藤学先生对老师的要求是“教 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他指出老师要做到两点: 一是理解孩子言语所表达的意思;二是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却又没有明说的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 关于孩子们的倾听,佐藤学先生指出:告诉孩子们,倾听就要用好自己的耳朵,但并不仅仅指用耳朵,有时候我们还要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就像一只小鸟在向我们说话,我们听不明白它的叫声,如何去了解它此刻的心情呢?就要用眼睛去“听”。 倾听实际是一切教育的开始。美国的创意教学,有专门的培养学生倾听的训练中心。美国教学研究协会研究发现: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在孩子还没学会如何听课时,讲课就开始了。倾听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品质。 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

爱的教育课外阅读指导课

《爱的教育》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检查半学期来,学生阅读《爱的教育》的情况。 2、在对最佩服的人物的交流中,受到熏陶和启发,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和勇敢坚强的精神。 3、引导学生在感动中懂得关爱别人,学会帮助和关心他人。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1、音乐渲染。 2、师述:有人说,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也有人说,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同学们,在你心中,爱到底是什么? 3、生自由畅谈心中对爱的理解。 (1)你说,评:爱是妈妈一个深情的拥抱,你的体会很形象。 (2)你说,评:爱是宽容,爱是责任,你的体会很深刻。 4、问:老师读懂了你们的爱,那么是什么让你懂得了爱? (1)你说,评:父母的言传身教。 (2)你说,评:老师的谆谆教诲。 (3)再请你说,评:故事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懂得了爱,受到爱的教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爱的教育》,感受爱的温暖与力量。) 板书: 走进《爱的教育》 5、简介相关内容 《爱的教育》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着作,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就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 二、走进人物 1、开学时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读这本书了,作者在书中描写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

人物,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一起来看作业纸的第一题。 (1)这本书是写身边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评:他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尊敬老师。) (2)瘦弱可怜的驼背奈里的保护者是。(评:卡隆正直善良,常常保护弱小者) (3)学习成绩好,每次都获得头等奖的男孩是。(评:代洛西不仅学习好,而且非常关心他的同学。) (4)可怜又坚强的铁匠之子是。(评:他非常爱他的爸爸,不管父亲如何打骂他,他都守口如瓶,勤奋学习。最终他的无赖父亲也被他感动,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4、同学们的记忆力很不错.那么在这本书中,还有哪些人物? (1)评:克莱蒂是安利柯的好朋友,他孝敬父母,一边学习,一边起早贪黑地帮爸爸照看柴火店的生意。 (2)评:卡罗的父亲虽然是一个有钱的绅士,但他很尊重劳动者。 (3)评:这位热那亚少年只有11岁,穷得身无分文,但他把祖国的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令人敬佩。 (4)评:罗宾诺队长,他曾无数次冲入火海营救灾民,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5、指导:在这些人物中,我最佩服的是安利柯一年级的女老师,因为她像慈母一样爱着自己的学生,她,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差生,走访家长.在她去世前的一周,她还在安利柯家家访.她的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令人折服. 6、交流: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7、评价: (1)听得出,你对英勇顽强的少年鼓手的敬佩之情是发自内心的。 (2)老师能看出,你对孤身一人,从意大利远赴美洲寻母的马尔可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勇敢顽强?谁来说一说。 8、评:对,是爱给了他们克服万难的勇气,是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让少年鼓手即使在一条腿中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爬行很长一段路把情报送出去;是对母亲深深的爱鼓舞着马尔可克服了旅途中的千难万险; 三、印象最深的故事。 1、过渡:在这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身上发生了很多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在书中100

大学生读书报告格式及

大学生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读书报告的格式 读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内容提要:概括性地归纳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陈述的基本观点(最好不超过300字) (2)心得评论:对该书的评价与思考;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或反驳作者的观点,或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将本书与类似书籍做比较分析,总之要写出独特的思考和体悟。 (3)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4)参考书目:读书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具体格式参见附录。 读书报告格式 1.用纸:标准A4纸, 页面设置: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1.5倍行距;字数:3000字左右 2、封面设置 报告题目:2号楷体-GB2312 副标题:4号楷体字 班级名称:2号楷体-GB2312 学号、姓名:4号楷体字 3、正文 正文小四号宋体 页眉: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 页眉内容:“致远学堂读书报告” 页脚: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页脚内容为页码。

4、参考文献格式 (1)著作类 一般著作 规则:作者(或主编、编):《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译著类 规则:[国别]作者(或主编、编),译者译:《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成伦著,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2)期刊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期刊名》年份及期数。 范例:陈正云、戴欣:《略论侵犯著作权犯罪》,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3)报纸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报纸名》某年某月某日第几版。 范例:胡坚编译:《如此逻辑:窃不算偷?》,载《电脑报》1997年12月12日第1版。 (4)网页类 规则A:作者:《文章名》,载网站某年某月某日。 范例:季华:《浅论侵犯著作权罪“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含义》,2004年12月3日。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摘要】:

如何写读书报告

1.格式不限,一般首先都要有内容概要。 2.要看书的时候随时记下自己的疑问、想法,看完整本书后回顾此书和自己的笔记, 找出本书的重点进行发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3.好的读书报告还要求读者了解作者的背景、他人对于此书的评价及相关著作。 4.好的读书报告不仅要对此书进行表扬,也要适当批评。 5.不能过多引用原文。 6.忌泛泛而谈,最好集中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几点而谈。 7.建议读书报告包括的内容: ?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书中叫人深刻难忘的部分; ?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读后感:(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4)本书引起的思想上的转变 (5)本书令你引发的期望 ?从本书有何收获; ?引用本书或其它书籍的内容。 8.实际写作中,读书报告可以采取的三种类型: 一、摘要式读书报告 所谓摘要式读书报告(summary-tape book report)就是只把原作的故事情节或论述要点简要复述一遍,不掺杂自己的看法,不能随心所欲的发挥。但是必须自己审题、构思、布局,按原文顺序,运用自己的话语将原著简述出来。 二、简评式读书报告

简评式读书报告(brief-comment book report)要求不仅把一书的情节、要点复述一遍,而且要在简述原作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必须表达自己对该书和作者的看法,也就是说,从自己的观点来写,必须包括虚实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记录原作的内容,虚的方面是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书评式读书报告 书评(book review)是一种专门体裁,常见于各类期刊、杂志。它篇幅较长, 是针对最近出版的文艺作品、学术专著、科学著作、词典、全书等而写的。书评式读书报告也分为四个部分:1.书名、作者、出版社;2.全书概要,写明一本书分为几个章节,每个章节标题或主题;3.对每一章节内容从正反两方面作出评价; 4.对书的印刷质量作一评论。 专业文献阅读报告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 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阅读报告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 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完整word版)《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内容简介: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读书体会: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72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7 页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