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国维意境理论及其贡献

浅论王国维意境理论及其贡献
浅论王国维意境理论及其贡献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1)

【内容提要】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不能混为一谈:论述意境的文献是《人间词乙稿序》,而境界说则出自《人间词话》;意境可以分解为意、境、观三要素,而境界则主要指真情或心灵境界,无法分解;意境论受西方理论影响的痕迹较明显,而境界说则体现了回归中国传统诗学的倾向。 【关键词】意境论;观;心灵境界;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于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有着重大影响,但一般论著又大都将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混同,并过多地用西方美学理论来分析境界说。我们这里希望进行一些正本清源的工作。一、意境论在王国维的有关论著中,出现过“境界”、“意境”、“境”三个近似的概念。其实,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区别颇大,《人间词乙稿序》所体现的理论是意境论,而《人间词话》的观点则是境界说。其意境论主要流露出西方式的分析推理倾向,所以我们称之为“意境论”;而其境界说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诗话、词话的特色,重在直觉感 在《人间词话》发表以前,王国维曾发表过《人间词》。其中《人间词甲稿》收入作者1905年以来所填词共61阕,1906年发表于《教育世界》杂志第123号上;《人间词乙稿》收入甲稿以后所填43阕词,1907年发表于《教育世界》第161号上。两稿均有署名为“山阴樊志厚”的小序,被分别称为《人间词甲稿序》、《人间词乙稿序》。赵万里认为,此二序均为王国维自撰而假托樊志厚。王国维的意境论最为集中地表达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意境”一词就出现了16次之多,而将“意”与“境”二者分开来讲的又达6处(一句话即一个较完整的意思算一处),而“境界”一词则根本没有出现。因此,这是一篇名副其实的“意境”论而不是什么“境界”说。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 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 夫古今人词之以意胜者,莫若欧阳公。以境胜者,莫若秦少游。至意境两浑,则惟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静安之词,大抵意深于欧,而境次于秦。至其合作,如《甲稿·浣溪沙》之“天末同云”、《蝶恋花》之“昨夜梦中”、《乙稿·蝶恋花》之“百尺朱楼”等阕,皆意境两忘,物我一体。[1](p176—177)以上两段话中,“意”与“境”首先是相并列的两种文学要素,王国维不仅多次将它们分开来讲,而且还使用“意、境两浑”、“意、境两忘”这样的表达方式,足以说明二者不可轻易混同。而“意境”则是这两种要素组合形成的一种结果。这种论述方式给我们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王国维之所以在这里选用意境一词,原因在于意境这个词能够分解为“意”与“境”两种要素。这两种要素可以对应于王国维1904年发表的《文学小言》中所说的“文《文学小言》第四则指出:“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1](p25—26)这里所说的“景”、“情”,王国维又分别称为“知识”与“感情”。我们认为,《人间词乙稿序》中的“境”与《文学小言》中的“景”相近,而“意”则和“情”、“感情”相近。王国维既然将文学的原质区分为二,那么这二者又如何统一起来呢?我们注意到,无论是《文学小言》还是《人间词乙稿序》,王国维都提到一个“观”字,并且王国维明确地说文学之所以有意境,是因为它“能观”。因此,在王国维的意境论中,实际上涉及到意、境、观三个方面。在这个三元结构中,“观”的意义最为重要,它是意境产生的基础。所以,准确理解“观” 概括地说,“观”的含义可从中西两种思想传统来了解。从西方美学角度来说,王国维曾经花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研究

王國維《人間詞話》境界說研究 李俊儒老師壹、前言 王國維是我國近代學術史上極為傑出之一學者。其學術成就,不論在西方哲學、中國文學、中國古文字、古史地考證學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 光緒三十二年(西元一九○六),王國維先生《人間詞甲稿》刊行,第二年《人間詞乙稿》,後來合刊為《人間詞話》一書。《人間詞話》開卷第一句「詞以境界為最上」,即標舉出「境界」一詞作為他品評宋詞的準繩。本文擬探討王國維先生從事文學批評的基本觀念:也就是「境界說」的涵義有哪些特色及其價值,值得後人學習的地方。 貳、《人間詞話》、「境界說」解析 境界說是王國維的獨創,它是《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和批評的首要標準。其實「境界」這個詞並不是王國維的創新,而是自古有之的。它原是「疆域」的意思,指的是一定範圍內的一塊疆土。後來,這個詞被用到哲學範疇中去,詞義開始虛化。玄學典籍中的「竟」,就是「境界」的意思,如《莊子?齊物論》所謂「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就是指一種超現實的、優遊自在的理想境界。註一. 魏晉時期,「境界」一詞被用於佛經翻譯,詞義逐漸增多。「境界」梵語寫作visaya,意謂「自家勢力所及之境土」,不過,此處所謂之「勢力」不是指世俗上用以取得權勢或攻城掠地的「勢力」;而是指我們各種感官所感受的「勢力」,譬如人的眼睛能夠看見並識別顏色,這顏色便稱為「色境界」,耳朵能夠聽見並識別聲音,這聲音就叫「聲境界」,有時又用來借喻人的修養造詣所達到的某種程度,總之,「境界」這一概念是多義性且不確定性。 盛唐時期的文學評論中開始出現「境」。相傳為王昌齡所作的<詩格>中已提出「詩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宋代以後,「竟」、「境界」、「意境」被廣泛用於評詩 註一:祖保泉?張曉雲《王國維與人間詞話》(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82,頁39)

以王国维三境界为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及例文

以王国维“三境界”为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及例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阅读上述材料,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和含意 【经典赏析】此条是王国维的读词心得,也是王国维对创业、治学之路的精辟阐释所谓三种境界就是借用宋词来形容后天刻苦努力、日日精进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赏析如下:第一境界:以西风劲吹,黄叶凋零,表示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虑与痛苦,只有头脑冷静,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方能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排除干扰,一往直前 作用:第一境界也就是立志、下决心,为实现第二、第三境界奠定基础第二境界: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艰辛与执着描述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仍然无怨无悔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不懈进取既敢于创新,又善于等待为了心中的理想,百折不挠,赴汤蹈火,亦在所不惜 作用:第二境界也是前进路上最困难、最漫长、最不易坚持的阶段,第二境界的实质是执着追求,忘我奋斗 第三境界:则是功夫到处,灵犀闪现,参透真理,豁然开朗的顿悟与喜悦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逐渐成熟,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通心智臻善,功到事成成功的鲜花、会心的微笑自然而然地呈现于眼前 作用:第三境界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第一第二捷径的基础上的提升阶段,是成绩辉煌的成功阶段 王国维的三境界论,鞭辟入里,贴切浑融,深致寓语已超越词话的范围,即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无容置喙,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和睿智吧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通通品尝呢?未上高楼,已先自叹息驻足,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三境界之说是对成功创业或治学之道的形象描述,他强调的是一种执着忘我、献身殉道的精神那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是使人体验最高身心愉悦的理想境界,蕴涵的人生哲理太深邃了! 【写作提示】 1.人在追求目标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头脑冷静,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方能居高临下,高瞻远瞩,排除干扰,一往直前 重点是:目标明确,信念坚定—人生目标问题 2.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不懈进取既敢于创新,又善于等待 重点是: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人生态度问题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摘要:“境界”一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受到了前辈境层理论的启发,王国维的“境界”说又在前辈境层理论上有所发展。王国维将“境界”作为创作原则和评判标准,分析诗词的演变,评价诗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因此,“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境界;造境和写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首先为我们提出了造境与写境之别,他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所谓“造境”是指取材于非现实中实有之事物,用想象、夸张、虚构的手法创作境界,表达作者的感情;所谓“写境”则是则取材于现实中实有之事物,客观地描述世事、人生。但是两者又不能截然画分,因为作者的灵感来源及题材是共同的,都是自然与人生,只不过所偏重的地方与表现手法不同而已。无论诗人虚构想象之境是多么荒诞,它的构思一定遵循自然之法则;而当诗人观察描写自然景物、人生百态时,也必然对现实之物以自己的主观取舍,进行筛选、提炼、改造,因而所写之境,也必根据心中的理想而来。以下以北宋词人宋祁的《玉楼春》和张先的《天仙子》为例来说明: 在《玉楼春》这首词中,我们首先看到了一幅春景图,在这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中,有波光粼粼的湖面,有随波荡漾的轻舟,有翠绿的烟柳,有竞相开放的杏花……。王国维特别指出“闹”字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闹”字,是如此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以及生命的跃动,它使原来静止的画面活了过来,使我们感受到一股蓬勃的生机,作品的境界由此全出。 《天仙子》写的也是春景。与前一首不同的是,它写的是暮春,而且着重刻画夜景:大好春光转眼即将过去,黑夜来临,一切喧闹都归于寂静。鸟儿不再活泼地飞来飞去,它们要睡了,人也隐没在深深的帘幕后面。黑暗中一切生物仿佛都停止了活动,只有天上的月亮偶尔穿过云层,花朵也轻轻摇曳自己的影子……。张先使用一个“弄”字来描写顾影自怜即将凋谢的花,赋予它一种不甘自弃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意味,此一“弄”字亦使境界全出矣。 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又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谓“有我之境”,是指当人们感受到“我”的意念,所以与外物有某种对立的利害关系时的境界;“无我之境”是审美主体与外物无利害的关系,审美时心如止水,全部沉浸在外物之中,达到了物我融合的境界。王国维所说的“有我”、“无我”是有其特定的内涵,这一对子范畴的建立,根柢仍在叔本华的哲学美学体系之中。叔本华认为,人类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一样,都为意志所控制,一切行为和动机都由意志所决定和支配。意志在人身

王国维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探析 作者:刘峰来源:刘峰博客时间:2007年7月11日 摘要: “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艺美学理论的核心。然因其本人在论著中并未对“境界”作详尽阐释,导致后人误将“境界”等同于“意境”。本文试从“意境”与“境界”的关联与区别,以及对王国维文艺美学观和《人间词话》的综合把握与观照,探究“境界”说的实质内涵。 关键词:境界;意境;内涵;人间词话 “境界”说作为王国维文艺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向来受到学界的重视。然而,因王国维本人并未对“境界”内涵作一明晰界定或详细阐释;同时,即使在提出“境界”说的名著《人间词话》中,“境界”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表义,从而导致众多论者因未细致考查,误将“境界”、“意境”混为一谈。 1945年,刘任萍在《人间世》第17期发表了《境界论及其称谓来源》一文,提出“…境界?之含义,实合…意?与…境?二者而成”[1],首开将王国维“境界”解释为“意境”之滥觞。此后,众多论者,如林雨华、张文勋、佛雏等,均将王国维的“境界”解释成“意境”,甚至干脆等同于“意境”。北京大学李铎博士在其于2004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一书中也提到:多数论者认为“由于托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中多次使用…意境?这一术语,而且其…意境?之所指亦近于《人间词话》中的境界,因而视…意境?等同于…境界?”[2]。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用“意境”解释王国维的“境界”,虽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行得通,但终归只能适用于摘章寻句的解释,只要通观《人间词话》全书,即可发现其局促与片面。 一、“境界”与“意境”有各自的内涵 多数论者大抵从《人间词话》第六则“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一句,得到“境界”“实合…意?与…境?二者而成”、即是“意境”的结论。然而他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王国维虽对“境界”的内涵未作详细阐释,却通过《人间词话》中对各家词作的品评,隐约地表出了其实义,并将“境界”作为评价词的艺术美的基本原则(“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第一则);同时,王国维以品评各家词作来暗表“境界”之内涵,是通过《人间词话》这一整部论著来达成的,如言“太白纯以气象胜”、“飞卿之词…深美闳约?”、“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等语中的“气象”、“深美闳约”、“神秀”、“赤子之心”、“意境”、“雅量”等命题,实际上均为“境界”的表象。如何探究“境界”的实质内涵,一方面要整体把握王国维的文艺美学观以及《人间词话》的综合表述,“以意逆志”探寻真义;另一方面,须从“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语源、各自的内涵以及之间的关联、区别入手。 (一)“意境”的语源及内涵 “意境”首见于题名为王昌龄的《诗格》[3]。李铎博士认为,“…意境?不是连绵字,…意?

从王国维人生三境看其境界说

新乡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从王国维人生三境看其“境界”说 学生姓名张南 学号08020102032 所在学院名称新乡学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年级2008级 指导教师姓名李辉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内容摘要: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中国古代美学向近代美学转型的产物, 也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会通的结晶, 其中极为明显地彰显出中国传统的人生与艺术 相统一的忧患情结及其观念。尤其是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更是被大家所称道,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是借用古典诗词说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路,借此阐述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结合之后所达到的真景物,真性情,真感情中的真境界。 关键词:《人间词话》;王国维;境界说;三境界;艺术境界 Abstract:Wang Guowei’s Realm Ideas are products from Chinese ancient aesthetics to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lso the crystals between Chinese aesthetics and west aesthetics. It obviously displays the misery complex and it’s ideolog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ordination between life and art .Especially his the Life of The There Realms in his literature what is Human Words and Language are widely known and get praises.Wang Guowei's "three realms" say that borrow classical poetry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into great business, university of asking the only road .Take this paper realm of life and art state combined reached by the true scenery, true temperament, true feeling of true realm. Key words:Human Words and Language;Wang Guowei;The Realm Theory;There Realms;The Art of Realm

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

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 一、意境与境界 今人每将王国维的“境界说”与古老的“意境”说视为一体,其实二者在诗学精神上有质的差异。“意境”诞生于玄风释气风行的魏晋时代,受这种时风的感染其诗学精神就难免带有玄味与佛香。“意境”之意正是对庄周无为之道与释家虚豁之神的体悟,与这种体现释道精神充满超凡入圣的高蹈意味的意境说相反,王国维的“境界说”充满的恰恰是写实的现实精神。与“情境说”有所相近,同“情境说”注重对“直寻”、“即目”的重视一样,境界说也始终执着于感觉的真实。杨守森教授在所著《艺术境界论》一文中提出:“在中国文艺学领域,…意境?和…境界? 常被混为一谈,而实际上是判然有别的。…意境? 强调的是主客化一,情景交融。…境界?注重的则是作家、艺术家凝铸于作品中的关于现实、人生、宇宙的主体性体悟与沉思,即诗性精神空间。”即“意境”的范畴有着浓厚纯粹的艺术韵味,而“境界”则有更鲜明厚重的人生况味。笔者对此观点甚为推崇。事实上,《人间词话》由“意境”向“境界”的转换,正是王国维对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重要发展与推进,也正是王国维接受西方现代人生哲学影响的具体体现。“境界”相对于“意境”,是一个更具人生美学情致的范畴。那么何为境界呢?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显然,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主要是指艺术内容的真实性。在他看来,“境界”是产生艺术美感的根本。他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是艺

术品所具有的品质,是生命主体的心灵感受。而境界所秉有的内涵除了气质、神韵等外,还包括了艺术与人生的时代精神。至此,我们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境界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了。王国维标举“境界” 一词,意在确立文学批评理论的本体,他在《人间词话》第九则中说得非常明确,“《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 二字,为探其本也。”那么王国维是如何用“境界”探其本的呢? 王国维认为,没有真性情的人是不可能对生活、宇宙万象有很深的体悟和认识的,不可能达到对普通人生的终极关怀。鉴于此,“真”是境界说的生命力,也是王国维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在审美活动中,所谓的境界是真情真景高度融合交相辉映的状态,这种“真”表达着主体对宇宙的叩问,对人生的感叹。因此,对“真”的探求愈深,相信对于境界说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对境界说的阐释会更具说服力,境界也会变得更加清晰崇高。王国维的境界说,既是一个全新的词学观念,又是一个全新的词学批评标准。这个观念和标准在不排斥“善”和“美”,即“内美”和“修能”的前提下,把“真”放在第一位,强调写“真景物”和“真感情”,这对传统的伦理至上的功利主义的词学批评模式是一个很大的超越。王国维用这种全新的词学观念和标准来审视评价唐宋以来的词人词作,确能予人以耳目一

王国维“三种境界”解析

王国维“三种境界”解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赏析: 第一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语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语出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出心裁,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 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语出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三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成大事者,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决断自己人生的方向;需“人憔悴”时亦“不悔”,努力加坚持,奋斗不停止;而后才会有意“回首阑珊处”,即使寻他千百度。 其他解读: 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

论王国维意境说的理论意义

论王国维意境说的理论意义 张天曦 ( 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山西临汾041004) 摘要: 意境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现代美学中一个基本范畴, 与王国维的创造性研究有着极为 密切的关系。他不仅自觉地把意境概念推举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 而且在中西文化交融的 背景上对其进行了新的整合, 从而使这一古老概念在新的语境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关键词: 意境; 情景交融; 自然 中图分类号: B83- 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5957( 2001) 03-0044-06 作为概念来说, “意境”早在唐代就诞生了, 但对意境的完备阐释和总结却在明清。而把“意境”作为中国美学的中心范畴与核心概念, 并以极大的理论自觉从逻辑上来揭示“意境”概念的 内涵与外延、构成与类型、创作与鉴赏, 从而使之不仅具有严整的理论形态, 而且使之成为文学 艺术内在本质最高理论概括的则首推王国维。 一 在中国美学史上, 王国维不仅是源远流长的古代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 而且他对意境概念所作的明确界定和全新发挥, 使之终于具备了成熟的理论形态。“意境”之所以在今天仍然是一 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重要美学概念, 与王国维对意境所作的创造性研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王国维的美学论著中, “意境”与“境界”这两个概念经常被交互使用, 并未作严格的区分, 两者的涵义是基本一致的。他集中探讨意境问题的著作是《人间词话》, 但他关于“意境”的 思想和观点却并不限于此, 在他的早期著作《文学小言》( 1906) 中, 实际上已经有了与“意境”相 关的思想。在这篇札记式的文章中, 王国维虽然承续古代诗学的传统, 仍把“情”与“景”看成是 文学的二“原质”, 但是, 他实际上已经给“情”与“景”注入了新的涵义, 并作了新的阐释。首先, 他把“景”定义为“自然及人生之事实”, 而不是看成单纯的自然风景, 同时也包纳了社会人生的 事实。其次, 在他看来, 诗人主观之情, 并非个人一己之悲欢哀乐, 而是对社会人生之“精神态 度”。这种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 既可以是相互对应、互为表里的, 也可以是互相矛盾、“成反比 收稿日期: 2001-01-13 作者简介: 张天曦( 1958- ) , 男, 山西河津人, 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 教授, 文学博士。 —44 — 例的”, 即主观意志与情感愈少, 反而“其观物也深”,

试论王国维的_境界说_

《史林》1998年第1期 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 李世众 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因遭受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全面冲击而陷于总体危机的艰难世纪。目下,在这个世纪转换的节点上,徘徊踟蹰于因多元文化冲突而形成的文化困境中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对纵横激荡的百年学术史的梳理回顾。不知是该感到难堪还是庆幸,人们发现,王国维是整整一个世纪中极为罕见的具有可以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实力的巨人之一。历史的幽默让人感到惊叹不已,正是这个头顶瓜皮小帽,脑后拖着长辫,身穿长衫,一直被人视为满清遗老的人,凭着他卓越的天才和汇通中外古今的深厚学养,对历史作出了凝聚着时代精神的反省。他并不是被人所误解的那样“默然不闻窗外之事”。同所有伟大的学者一样,他关怀社会、热爱人生。他是一个以真血性、真情怀去担当人类苦难并开出新境界的大师。他泽被后世的诸多学术成就中,最为不朽的是他的“境界说”。他的“境界说”不仅是一种诗词鉴赏法,也不仅是一种讲究性灵的艺术论,从本质上说,这是王国维基于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根本局限性的深刻思考,对人生境遇的深切同情,精研中外哲学、艺术而凝成的醒世度人之学说。 一 王国维之所以能孕育出“境界说”,首先就在于他是一个文化上的“先知先觉者”。在那个时代,粗率浅薄、浮躁凌乱的“经世致用”的喧器充斥于学界,他的探讨却显得异乎寻常地冷静和理智,表现出当时极为少见的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 在外患频仍、内患不止的世纪之交,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文化危机和困厄中承受着折磨和煎熬的痛苦,同时,时代也向他们提供了对传统伦理价值加以拒绝和背叛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逐渐认同现代的制度文明和主导思潮。可从他们的骨子而言,他们仍然是传统知识分子,儒家意识形态仍作为一种隐性结构隐藏于他们的深层心态里,表现在他们的行为模式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以及俞曲园、章太炎等都充满了任重道远、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杀身成仁死而后已的担当和临大节而不可夺的气节,体现着与原始儒家一脉相承的理想人格。他们投身社会,关注的是经济、政治、科技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但令我们感到惊异的是,同样身历传统文化之大劫变的王国维,作为一个“此文化精华所凝聚之人”(陈寅恪语)却有着远比同时代知识分子深刻的文化觉悟。 王国维一开始治新学就对儒家知识分子以修齐治平为理想的根深蒂固的单一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刻独到的反省。他批判的锋芒直指传统社会把哲学、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和仆役的历史。他在《论哲学家与美学家之天职》一文中写道: 披我中国之哲学史,凡哲学家无不欲兼为政治家,斯可异已!孔子大政治家也,墨子大政治家也,孟、荀二子皆抱政治上之 ? 9 2 ?

以王国维“三境界”为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及例文

以王国维三境界为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及例文以王国维三境界为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及例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阅读上述材料,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和含意。 【经典赏析】此条是王国维的读词心得,也是王国维对创业、治学之路的精辟阐释。所谓三种境界就是借用宋词来形容后天刻苦努力、日日精进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赏析如下:第一境界:以西风劲吹,黄叶凋零,表示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虑与痛苦,只有头脑冷静,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方能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排除干扰,一往直前。 作用:第一境界也就是立志、下决心,为实现第二、第三境界奠定基础。 第二境界: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艰辛与执着。描述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仍然无怨无悔。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不懈进取。既敢于创新,又善于等待。为了心中的理想,百折不挠,赴汤蹈火,亦在所不惜。 作用:第二境界也是前进路上最困难、最漫长、最不易坚持的阶段,第二境界的实质是执着追求,忘我奋斗。 第三境界:则是功夫到处,灵犀闪现,参透真理,豁然开朗的顿悟与喜悦。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逐渐成熟,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通。心智臻善,功到事成。成功的鲜花、会心的微笑自然而然地呈现于眼前。 作用:第三境界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第一第二捷径的基础上的提升阶段,是成绩辉煌的成功阶段。 王国维的三境界论,鞭辟入里,贴切浑融,深致寓语已超越词话的范围,即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无容置喙,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和睿智吧。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通通品尝呢?未上高楼,已先自叹息驻足,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三境界之说是对成功创业或治学之道的形象描述,他强调的是一种执着忘我、献身殉道的精神。那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是使人体验最高身心愉悦的理想境界,蕴涵的人生哲理太深邃了! 【写作提示】 1.人在追求目标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头脑冷静,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方能居高临下,高瞻远瞩,排除干扰,一往直前。 重点是:目标明确,信念坚定—人生目标问题。 2.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不懈进取。既敢于创新,又善于等待。 重点是: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人生态度问题。 3.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逐渐成熟,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通。心智臻善,功到事成。 重点是:苦尽甘来,风雨后见彩虹——成功后的喜悦。 【写作指导】 1.这三种境界可以同时运用,作为自己的三个分论点论述,以此来抒写人生的常态:目标—追求——成功或迷惘——探索——收获 2.也可以抓住其中一个阶段来书写论述,重点突出,把握人生的关键和核心,就会解决了人生的难题。

试述王国维的意境理论

试述王国维的意境理论 新密市来集镇宋楼小学陈锋智 面对一个国学大师提出的人生三境界,我们当让要奉其为经典;但是,面对一个对社会无望而选择结束的知识分子提出的人生三境界,我们又当要如何思考呢? 王国维的三句话其实也就是展现了立志、磨练和顿悟的三个层次,看似很有道理,因为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古人讲求的正途是读书,讲求耕读传家,所以对一个读书人而言立志求学,寒窗苦读,功成名就有所顿悟是很合理的一个过程。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

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王国维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那么喝酒的这个境界则是酒至酣处,心雄万丈、脸飞红霞。此阶段,飞觞杯交,颐指气使,最来“感觉”的时候,嘴上豪言壮语:“干了!酒个嘛,水个嘛,喝个嘛,醉个嘛,倒个嘛,睡个嘛,干!”,“人生难得几回醉”,“人生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什么什么的,反正是狂语迭出,唾飞沫溅,一付一醉方休之气势。灌水到这个阶段,“雏鸟”羽翼渐丰,铁喙坚硬,已进化成“鹰隼”级别了,打字飞快,论坛、聊天室也论“混”了个“脸熟”了,静时也还如处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模样;动时则如脱兔,呀、哈、呵、吗、拉、吓,招式齐出,胡搅乱打,三峡决堤,水漫金山,一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架势。 王国维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

浅论王国维境界说之真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浅论王国维"境界说"之"真" 作者:唐海梅, Tang Hai-mei 作者单位:海南省财税学校,基础教研组,海南,海口,570203 刊名: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INAN RADIO & TV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10(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 1.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 1987 2.王国维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 1986 3.皮朝纲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 1986 4.徐调孚校注入间词话 1955 5.陈同悲情学人王国维 1998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赵盛德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读吾师林焕平教授的宏文《王国维文艺思想初探>的体会-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论家、美学家、哲学家.他的"境界说"将中国古典文学上的境界说与西方美学融铸一体,构建了完整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境界理论,堪称世界之最. 2.期刊论文罗钢.Luo Gang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境界说"探源之三-文艺研究2006,""(3) 王国维在建构其"境界说"时,曾利用多种西方思想资源,而过去学术界关注的主要是"境界说"与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形而上学美学传统的联系,忽略了其他西方思想来源.本文通过对王国维与席勒游戏说、谷鲁斯的"佯信说"与"内模仿说"的思想关系的分析,指出西方近代心理美学也是王国维"境界说"的重要思想源泉,并对"境界说"的内涵提出了新的看法. 3.期刊论文汤秀明.TANG Xiuming从王国维评李煜词看其境界说之"真"-安康学院学报2008,20(3)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中心,而"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真"."真"是王国雏整个文学批评理论的出发点,是衡量作品的基本标准.他在<人间词话>中通过品评词作阐述了"境界"之"真"的具体内涵.在众多词人中,王国维对李煜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本文拟从王国维对李煜词的评价这一视角,从艺术品位和创作论上探讨其"境界说"之"真". 4.期刊论文邝奕彬浅析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说-科技信息2009,""(10)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构建了三重境界说,即诗词的境界、诗人的境界、人生的境界.王国维通过对境界说的建构开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现代文艺美学体系. 5.学位论文薛彩金王国维“境界说”中文学教育经验研究2007 近几年,语文教学改革进行的轰轰烈烈,其中,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被边缘化,文学教育这个事关培养新一代具有崇高人格、文化品位和审美鉴赏等诸多能力的基础教育工程也在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就这一问题,一个世纪以前的王国维在面对中西交汇,古今换代的时代潮流中做出了惊人的选择和探索。在《文学与教育》一文中,王国维大声疾呼“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如果说文学有永恒的价值,应当就在于此--在于对永久性的精神的重建。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国维的著名论著《人间词话》,对于推动真正的文学教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本文共分五部分,从两大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探讨王国维的文学教育观,分析王国维“境界说”的典型性,“境界说”中的文学教育原则、文学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分析当前的文学教育现状,找出文学教育急需解决的矛盾所在,最后得出结论:“境界说”可以为当前的文学教育提供正确发展的道路,使文学教育尽快走向正规化,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6.期刊论文詹志和.Zhan zhi-he王国维"境界说"的佛学阐释-中国文学研究2008,""(4) 王国维的"境界说"诗学深受禅风佛雨的影响浸润."境界"一词本来是佛学中标举"内心"与"外境"乃不可分说之关系的重要名相."境界说"诗学的要义有二:一是强调主体精神对境相的充注性和能动性,体现了"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方可"名为境界"的佛学理念;二是强调审美对象的具象性和直观性,与禅宗标举"不隔"、看重"目前"的参禅路数实可引为同调.以佛学为向导阐释"境界说",可以更清楚更确切地理解王国维诗学观的宏旨以及他在会通中西诗学理念的思路上着意提挈中国古典诗学精粹的学术诉求. 7.期刊论文孟凌王国维境界说的核心——"真"-九江学院学报2009,28(2)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说"理论,而"境界说"的灵魂与核心就是"真",只有那些表现了真景物、真感情的诗词才能得到他的赞赏和推崇. 8.期刊论文罗钢.Luo Gang本与末——王国维"境界说"与中国古代诗学传统关系的再思考-文史哲2009,""(1) 王国维把自己提出的"境界"与中国古代的"兴趣"、"神韵"之间的关系描绘为"本"与"末"的关系,近百年来,这个观点几乎成为学术界的一种共识.实际上,王国维的"境界说"来源于以叔本华"直观说"为代表的西方美学传统,而"兴趣说"、"神韵说"植根于中国古代"比兴"的诗学原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本"与"末"的关系,王国维的"本末说"本身恰恰是近代东西方不平等文化关系的一种历史写照. 9.期刊论文曾大兴.ZENG Daxing王国维的"境界说"与顾随的"高致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2) 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境界"的实质在一"真"字.然而好的文学,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即除了求"真"、求"善",还应求"美","境界说"显然是有缺陷的.顾随论词标举"高致","高致"的实质是在肯定"境界"、肯定"真"字的前提下,强调"善"字,强调"美"字,即既要"立诚",又要有"心行",又要有"文采"."高致说"是对"境界说"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对20世纪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境界说是王国维标示词艺术特性的美学范畴。他论词首标境界,《人间词话》第一条:“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认为自己的“境界说”高出于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人间词话》第九条:“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予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这段话可以看出,王国维认为,自己的境界说比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更能探究到词的本质。笔者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的确比兴趣说和神韵说高明。但同时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出不是空中楼阁,他的境界说的提出是建立在前人诗论成果的基础之上的。王国维的境界说和兴趣说、神韵说有着内在联系。那么王国维的境界说和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祯的神韵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王国维认为其高出严羽、王士祯的地方又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作一番分析。 严羽的兴趣说是针对北宋以来诗坛“以议论为诗”,忽视诗歌自身的审美特征的不良风气而提出的。严羽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要以“吟咏情性”为根本,这样诗才能给读者以精神的感染。严羽所说的“别趣”就是兴趣,是指诗有其特殊的艺术旨趣,创作主体要以这样的旨趣为出发点,而不以一定的抽象道理的阐发为目的。 王士祯的神韵说是为了针砭清初诗坛流弊而提出的。明代前后七子言必称盛唐汉魏,之后公安派以宗宋矫之,二者余绪延及清代。无论肤附盛唐还是力追两宋,他们都一味追求诗歌的外在的表现形式,缺乏真情实感。因此王士祯提出神韵说,强调把“沛然如肺肝流出”的真情看作为文之首,要求诗力求抒发真诚的感受,这是神韵说的一方面特征。另一方面,在创作上,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这是其神韵说的核心。所谓的“味外味”,是指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获得来自诗中而又超越诗本身的指向诗外的一种审美体验。 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一脉相承,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诗歌美学传统。我们总结兴趣说和神韵说的共同点:(一)两者都强调诗歌要“吟咏情性”,抒写真情实感。(二)在诗歌的审美旨趣中都要突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之美。这两个方面有其优点又有其缺点。其优点在于重视了诗歌最核心的问题——情,即创作主体的性情感情。这一点上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是对传统中“文以载道”的文论思想的扬弃。其缺点在于过分追求那种“意在言外”的艺术旨趣,而忽视甚至脱离了表现诗歌主体情感的最基础的东西——景、物,把诗歌中不可分割的情与景机械地割裂开来。他们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等引导读者离开作品中实在的景物,去追求那种无形无迹的情感。因此他们的诗论让人感到朦胧恍惚,难以捉摸。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领悟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贯通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把读书分成了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段话,我很早就知道了,可真正的理解确实花了不少的时间: 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语自宋朝晏殊的《蝶恋花》,全文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描写的是凄苦的相思,王先生引的那句词译成现代白话文是:早晨起来,独自一个人登楼望远,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空阔,连远到天边的路也可以看到尽头,什么阻隔也没有。于是才回想起昨晚的那个不眠之夜里听到的风声、落叶声,恍然悟出昨夜的西风肯定很厉害,一夜之间,竟然把树上的绿叶都吹尽了。我的理解是,这段话讲的是领悟。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成就功名,第一个境界是领悟,不能领悟的话,书读了也白读,事情做得再多也是白费周章。中国人很喜欢把事情玄化,领悟就是其中之一。玄化到极致的,印象中,禅宗也许可以算是一个了。禅宗有名言:禅是不能拿来讲的,禅宗是不立文字的。可不能讲没有记载的禅怎么传下去呢?靠的就是领悟。光看这个表述就挺玄的吧。不管怎么说,我在这里也要不负责任一把了,关于这个第一层次靠自己领悟去吧。 第二层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语自宋朝柳永的《凤栖梧》,全文如下: 伫倚危楼风细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