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一(下)开学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一(下)开学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一(下)开学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一(下)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6小题,共36.0分)

1.史载“周之子孙,苟不狂感者,莫不为天下之显侯,”淮、汉之间建有“汉阳诸姬”,其中以随(今

湖北随州市)国为最大,由此可见周朝()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 王权受到诸侯国限制

D. 周天子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周之子孙,苟不狂感者,莫不为天下之显侯”表明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B正确;AC材料未体现,排除;

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周之子孙,苟不狂感者,莫不为天下之显侯”。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宗法制,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

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周初的这一做法()

A. 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 容易形成割据混战

C. 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可知这一做法是分封制。分封制有利于稳定统治,C项正确。维护等级秩序的是宗法制,A项错误;分封制在初期没有形成割据混战,B项错误;中央集权出现于秦朝,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高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①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②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

分封制的特点和历史遗存

1.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历史遗存

(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3.王袆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

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

这说明元朝行省()

A.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

B. 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

C. 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D.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答案】B

【解析】根据“天子命勋旧大臣”可知,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的说法有误,故排除A项;

根据“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听其便宜行之”可知元朝行省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故选B项;题意主要反映了至正十一年以后行省的权力内容,无法说明至正十一年以前行省一直有便直行事的权力,故排除C项。元代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与中央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故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的特征以及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元朝行省制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4.《旧唐书?穆宗纪》载:“(长庆元年正月)以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门下省)

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专制皇权的独断性

B.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C. 门下省握有人事决定权

D. 体现了唐代决策的民主性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可知B正确。

A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CD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本题依据材料信息可知A错误,CD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故本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5.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

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

A. 体现地域差异

B. 严格等级出身

C. 统一选拔标准

D. 确保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表明他主张科举考试应统一选拔标准,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科举制,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尤其唐诗繁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

6.《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

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

A. 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

B. 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

C. 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

D. 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可以看出谏官的谏议可以减少了行政失误,故C项正确。

A项说法绝对化,应排除。

谏官的设立是针对百官,不是针对皇帝,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谏官种类繁多可以减少行政失误,不是强调造成冗官,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需要掌握宋代谏官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宋代谏官的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

7.丁韪良1865年到同文馆执教后,“条约翻译”曾成为同文馆每三年一次大考的考试科目,初试时令学

生把外文照会译成汉文,复试时则将某条约中的片段译成外文。这反映了()

A. 清政府固守传统的朝贡外交

B. 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工具

C. 中国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影响中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同文馆学生外语考试内容中,“条约翻译”曾成为同文馆每三年一次大考的考试科目”,而“条约翻译”涉及国际关系问题,说明近代国际关系对中国影响,故D正确;

A项基本是鸦片战争之前,鸦片战争受到破坏,因此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

B项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排除;

C项被鸦片战争基本打破,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关键信息是材料中考试内容涉及到“条约翻译”。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所学对选项知识的辨析判断,注意用排除法做题较容易。

8.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

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

A. 鸦片战争爆发后

B. 甲午战争失败后

C. 八国联军侵华后

D. 武昌起义爆发后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使得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需要掌握《辛丑条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的分析理解,结合《辛丑条约》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辛丑条约》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1906年版认为:“自

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1933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

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

A. 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

B. 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

C. 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

D. 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

【答案】C

【解析】A.1906年清政府还没有被推翻,所以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1933年近代民主潮流不断的发展,农民革命运动不断兴起,所以会出现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评价,选项表述是正确的理解。

B.前两种明显能够看出历史教科书适应了清朝末期,和30年代的中国时代特征。

C.1906年和1933年,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D.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末和1933年,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到历史教科书的评价。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还要搞清楚清朝末期和1933年中国社会的特征。10.雷颐认为,甲午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这里的关

于“前现代”的认识,主要是指中国()

A. 仍实行传统的皇权专制

B. 仍无现代化装备的军队

C. 仍没有改良自强的意识

D. 仍然全面抵制现代文明

【答案】A

【解析】A.结合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可知,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没有进行政治体制上的变革,而加入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进行了政治民主化改革,而当时的日本已经进行明治维新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改造,所以材料中的前现代主要是指中国仍然实行专制主义,没有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造。

B.甲午战争之前,进行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C.甲午战争之前的洋务运动,体现了一定的改良思想。

D.全面抵制现代文明是义和团运动的特征。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1.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

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 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 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 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参与革命的士兵并非完全是接受了革命思想,更多的是由于害怕满族统治者对汉族人进行屠杀,因此投入革命,由此可见武昌起义是具有较强的偶然性的,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武昌起义。需要掌握武昌起义爆发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以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的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武昌起义爆发的背景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2.

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B.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支持

D. 中国工人阶级的参加促使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答案】C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五四运动不是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B.材料体现不出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从材料可以看出,5月6日,上海工商团联合会支持北京的学生,选项符合材料的意思。

D.材料没有看出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五四运动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3.“……(一)联络北方国民军,使其退守西北,保留其固有实力;(二)联络苏俄以增进革命之势力;

(三)派员联络川、黔以牵制滇、鄂两军:(四)联合湘赣,作固守同盟之势,约其共出兵之期限,以牵制吴军之南下……。”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红军长征

D. 北伐战争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联络北方国民军,联络苏俄力量,牵制吴军南下,可以看出,这应该是指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红军长征时期,都不存在,联络北方的国民军。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和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大革命时期的时代特征,还要搞清楚土地革命时期的军事斗争特点。

14.史家陈旭麓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得到了

农村,这种得与失,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这种选择()

A. 坚持攻打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 是从城市向农村的自觉退却

C. 以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代表

D. 无视国情对革命的制约影响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力量主要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创,以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代表。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要求学生结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5.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

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A.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B. 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 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 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民国二十九年,即公历1940年由中共打了一场“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的一仗,联系所学,这是在抗战相持阶段组织敌后战场百团大战,其意义是坚定了全民族的抗战信心,故D正确;

A项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B是1937--1938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C项是1938年太原会战中的台儿庄会战,时间都在1940年之前,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关键信息是“民国二十九年”,中共军队在抗战中的打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一仗。

本题考查抗战过程史实。主要考查对抗战期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不同阶段的抗战史实,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要求,难度一般。

16.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签令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其“方略”第二条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

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依然延续了此前对日妥协的做法

B. 国民政府军事安排重心仍在剿共

C. 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畏敌恐战心态

D. 体现国民政府实行积极的抗战路线【答案】D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国民党是准备积极抗战的,而在这之前是妥协的态度。

B.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当时国共之间已经合作,国民党的重心不是剿共。

C.材料不是反映出恐战心理,而是客观理性的对待抗战。

D.从材料可以看出,蒋介石政府准备是积极抗战,而且做出了持久抗战的准备。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抗战政策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国民党抗战的表现。

17.1940年6月,蒋介石派遣宋子文作为自己的“私人代表”赴美接洽美援。到1941年4月1日,共争取

到美国三笔合计1.2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这反映出当时()

A. 防御阶段国民政府战场吃紧

B. 官僚资产阶级趁机聚敛财富

C. 反法西斯同盟之间通力合作

D. 国民政府寻求支援坚持抗战

【答案】D

【解析】A.材料不是突出,强调战场吃紧。

B.宋子文在这里不代表官僚资本。

C.当时反法西斯同盟还没有建立。

D.从材料可以看出,国民政府积极寻求国际上的援助。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战时期国民党抗战政策的特点和努力的表现,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8.

(注:●国民党正面报道;△共产党负面报道;▲共产党正面报)

A. 美国对蒋介石逐渐丧失信心

B. 解放战争胜利开展

C. 意识形态影响报道的客观性

D. 美国放弃扶蒋反共

【答案】C

【解析】A.材料中只有最后一个信息反映了美国对蒋介石丧失信心,体现不出逐渐的过程。

B.材料反映了整个解放战争的即将胜利,而不是胜利开展。

C.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更多的是从正面报道蒋介石,从负面报道共产党,说明当时美国的报道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D.材料看不出美国政府的政策,只能看出美国舆论媒体的影响。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时代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1949年中国社会的特征,还要搞清楚战后国际环境的特点。

19.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简称“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

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五一口号”当即得到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对“五一口号”的发布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基本精神

B. 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即将取得胜利

C. 揭开了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序幕

D. 标志着中共領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答案】C

【解析】A.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召开的。

B.决战是从1948年的9月份开始的。

C.从材料中的要求成立联合政府,可以看出,他揭开了筹备新中国的序幕。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该是49年才出现的。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解放战争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0.雍正帝时,军机处虽因军务而设,但其职掌并不限于此,“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

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由此推知,军机处()

A. 职权范围不断扩大

B. 掌握军国大事的决策权

C. 推动皇权空前强化

D. 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说明军机处推动皇权空前强化,故C正确。

军机处是直属皇帝的办事机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故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偏低。

21.有学者认为:“由帝国主义分裂割据政策与地方性农业经济所造成的中国分裂因素反因清政府的推翻

和革命的失败公开化了,北洋军阀和各地大小军阀的分裂割据与混战局面就此形成。”这说明造成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B. 帝国主义的分裂割据政策

C.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D. 地方性农业经济的分散性

【答案】A

【解析】A.材料反映的应该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社会政治现实,这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不彻底,没有从根本上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

B.帝国主义的分裂割据政策应该是从社会性质上产生的,而不是直接原因。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并没有直接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D.中国农业经济的分散性,应该是造成近代军阀割据混战的经济原因,应该是根本性原因。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结果,以及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还要搞清楚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的影响。

22.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

一切权利。此变化反映了()

A. 中国丧失的主权完全恢复

B.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性强国

C. 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

D. 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压迫

【答案】C

【解析】A.1943年,中国并没有完全恢复主权。

B.1943年,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成为世界性的强国。

C.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收回了一些列强在华的侵略特权,这是由于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所导致的。

D.当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和当时中国外交成就的表现,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3.毛泽东曾说道:“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

资产阶级。这些阶级……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文中的“现阶段”指的是()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A.材料中涉及到要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所以不可能是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并没有联合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进行革命。

C.抗日战争时期,不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统治。

D.只有解放战争时期要推翻官僚资本主义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而且当时也建立了包括四个阶级在内的统一战线。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时期的时代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特别是要搞清楚解放战争时期的阶段特征。

24.1954年10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召开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

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一致同意。这一建议表明()

A. 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日程

B. 《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延续

C. 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

D.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完成

【答案】A

【解析】“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一致同意”表明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日程,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解题的关键是“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一致同意”。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是建国初期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前进的政治基础和战斗纲领,对于巩固人民政权,加强革命法制,维护人民民主权利。

25.虽然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但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

民主共和国,还有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和接近“和平中立主义”的国家,它们有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这次会议()

A. 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

B. 促成了印度支那局势缓和

C.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 确立了非集团不结盟原则

【答案】C

【解析】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和促成了印度支那局势缓和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有美国参加的,与题意不符,故A排除;

C项是万隆会议,它是第一次没有帝国主义参加的亚非独立国家进行的会议,并受到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破坏,因此与材料内容相符,故C正确;

非集团不结盟原则的组织是不结盟运动,而中国不是不结盟组织成员国,故与材料不符,D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主要根据材料信息中这次会议有中国和越南及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国家参加,而美国没有参加并破坏这次会议方面进行辨析。

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高潮,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下的广大亚非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战争、起义和抗争等不同的方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垄断和控制的世界体系,走上了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道路。独立后,这些具有共同的命运、面临共同任务的国家,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经验,相互探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彼此产生一种共识,这就是要加强亚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万隆会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召开的。

26.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

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表现是()

A. 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答案】B

【解析】A.另起炉灶,是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体现,没有反映出材料中的意思。

B.中美关系正常化,利用了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外交打开局面,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体现了材料的意思。

C.日内瓦会议没有重述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

D.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当时毛泽东已经去世了。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中国外交政策发展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中美关系发展的特点。

27.郭溪土在《试论周恩来“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中指出: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

变化。……1955年,周恩来在作《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这表明我国政府()

A. 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

C. 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

D. 对台政策灵活务实积极主动

【答案】D

【解析】A.材料没有涉及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最终确立和平统一祖国的政策应该是在文革结束以后。

C.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是在80年代。

D.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周恩来主张和平解放台湾,体现了当时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灵活务实和积极主动的特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两岸关系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中共对台政策的特点。28.20世纪末,我国第一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某报

评论:“这是中国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上的一个公开宣示。”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的会议是()

A. 第一届全国人大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D. 中共八大

【答案】C

【解析】A是1954年,D是1956年,不符合题干中的20世纪末;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是进行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以及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所以排除B;

联系所学可知,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所以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将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的会议”

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本题难度不大。

29.公元前483年,雅典城邦公民在陶片投票时,一个陌生的市民来到贵族阿里斯提德面前,要他帮自己

在陶片上写上“阿里斯提德”。阿里斯提德照办后询间为什么要放逐这个人,他做错了什么。这个市民回答说,他没做错什么,自己甚至不认识这个人,他只是讨厌人们到处都称赞阿里斯提德“正义”。

就这样,阿里斯提德被陶片法驱逐。材料说明陶片放逐法()

A. 体现了公民人人平等的理念

B. 沦为雅典政客打击政敌的工具

C. 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成为平民反对贵族统治的武器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陶片放逐法,结合所学可知,由于雅典民主制度的直接民主形式,导致民主权力滥用和误用,说明古代雅典民主是一种粗糙的民主,故C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是体现了陶片放逐法存在运作方式有弊端,故A项错误,排除;

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根据所学,陶片放爱法只是防止有人破坏民主,不一定针对贵族,故D不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需要掌握陶片放逐法的影响。解题时注意对材料的解读和对陶片放逐法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运用。

本题考查陶片放逐法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0.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

成年人的保护责任。由此可知,罗马法()

A. 强调法律至上

B. 维护公民平等

C. 追求司法公正

D. 蕴涵人文主义

【答案】D

【解析】A.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地位,而是强调罗马法蕴涵人文主义的精神,故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维护公民平等,而是强调罗马法蕴涵人文主义的精神,故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追求司法公平,而是强调罗马法蕴涵人文主义的精神,故排除;

D.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即充分重视每一个合法公民的价值和权利,体现了较为浓郁的人文主义情怀,故正确;

故选:D。

本体考查的是罗马法,侧重于考查的是罗马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结合罗马法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1.钱乘旦在《英国王权的发展及文化与社会内涵》一文中说:“革命(光荣革命)是以维护议会的权力

为出发点的,由此才引申出“议会主权”与“人民主权”的思想;但是当革命最终以“人民”的名义把权力放回到一个人手中时,那么革命又如何解释它的合理性呢?于是,王权在英国重建,而且恢复

王权的人正是那些多多少少都曾投身革命的人……这样,一方面是专制王权重现的危险,另一方面是对革命深刻的疑惧。英国人不得不试图找寻解决的方法……”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光荣革命”()

A. 以避免军事独裁为主要目标

B. 只是反对专制并不反对王权

C. 是看似合理实际并不合理的

D. 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权所在

【答案】B

【解析】英国光荣革命是反对查理二世的专制独裁为主要目标,故A项错误;

光荣革命反对国王专制独裁,“王权在英国重建”,可见它并不反对王权,是要将王权置于议会控制下,故B项正确;

光荣革命实现了“议会主权”,完成了制度的变迁,是合理的,故C项错误;

“光荣革命”只是借助“人民”的名义,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光荣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说明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意义: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愿望,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2.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

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 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 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答案】C

【解析】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说明中国已经开始了近代化,故AB错误;

洋务运动提出的“中体西用”,没有挽救封建政府的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人民开始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故C正确;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3.1742年2月,英国首相辉格党人沃波尔遭到议会多次否决后被迫辞职,但原内阁绝大多数阁员继续留

任。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 辉格党丧失在议会中的多数席位

B. 议会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

C. 集体负责的责任内阁制尚未确立

D. 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虚君

【答案】C

【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辉格党丧失在议会中的多数席位,排除A;

B.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最高行政权属于内阁首相,排除B;

C.材料表明首相与内阁没有共进退,故选C;

D.材料没有国王信息,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发展的过程,还要搞清楚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34.在当代的宪法观念和实践中,美国1787年宪法是最典型的参照物之一,用以概括一般的、普遍的、优

良的宪法体制。下列属于该宪法内容的是()

A. 总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B. 参议院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C. 众议院由普选产生,作用小

D. 内阁由总统经众议院同意后任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CD都属于法国1785年宪法的内容,故排除;

B项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因此B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考查,难度不大。

35.李老师在课件里展示的下列宪法条文最有可能来自()

“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行使。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A. 《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C

【解析】A.英国没有总统,《权利法案》是对国王和议会权力的规定。

B.美国总统不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

C.从材料中的总统选举产生的方式和权利,可以看出他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

D.近代都不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没有总统。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共和政体,要求学生结合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标志和内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对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具体的内容特征准确把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综合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36.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

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

A. 国家统一尚待时日

B. 各邦在议会中权力平等

C. 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

D. 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

【答案】C

【解析】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到1871年帝国宪法颁布前,德意志已经完成统一,故A排除;

B、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材料体现普鲁士在各邦中占据独特地位,但是其权力受到其他邦国的制约,联系所学,帝国宪法规定了联

邦制,故C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根据材料信息“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联系帝国宪法的内容进行判断。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记忆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通过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通过

排除法做,难度应该不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4.0分)

37.“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

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材料二: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有何影响?元朝在地方管理上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什么?并分析如此创新的主要原因。

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基层管理发展趋势及其积极作用。

【答案】【小题1】(1)一问结合郡县制的影响进行回答,二问根据题意结合元朝建立版图扩大的相关背景进行回答。(2)根据材料“官方出面组织…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进行概括分析即可得出答案。(3)结合材料一、二可从中央集权、稳定统一、经济发展、文明延续等角度进行分析。故答案为:(1)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巩固了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最主要创新:行省制。

原因:疆域辽阔。

(2)主要特点:官方参与基层管理组织;宗法关系作用重要;三大组织相互关联。

(3)趋势:中央集权加强。

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等。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一问结合郡县制的影响进行回答,二问根据题意结合元朝建立版图扩大的相关背景进行回答。

(2)本题考查清代基层社会治理,根据材料“官方出面组织…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进行概括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基层治理的特点及作用,可从中央集权、稳定统一、经济发展、文明延续等角度进行分析。

此题体现了在基础知识掌握上的综合创新,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生需要牢记古代关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点。

38.英国是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之一,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革命(1640-1688年)建立了公然反对王朝的议会权威,并把一个寡头政府强加给这个国家。……到18世纪中期,英国对议会负责的新型内阁制政府开始令欧洲大陆的观察家们刮目相看,它竟能同时成功地对外进行战争和对内保持自由和秩序,最重要的是,英国议会坚持认为有产者在制定法律、确定政府的政策以及管理地方事务中起积极作用。……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天地。

--【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材料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则意味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议会都享有最高权力,君主君临国会,统而不治。议会主权原则确定议会拥有如此至高无上和不受限制的权力,以至于不存在独立于立法权的违宪审查权。此为英国特色……在这种议会君主制,尤其是英国这样实行多数选举法的制度中,在理想情况下,议会可以发挥有效的“领导者任用择优”机制,事实上,在19世纪,英国从未产生过一个不称职的政府,这是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又一优势。从根本上来说,以议会和内阁为权力中心的优势还在于,君主个人的品行禀赋比较无关紧要。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Ⅱ)》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的“议会主权原则”“新型内阁制政府”和“多数选举法”确立的标志性事件。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英国历史,以“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小题1】(1)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议会主权原则确定议会拥有如此至高无上和不受限制的权力,

以至于不存在独立于立法权的违宪审查权”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的议会主权原则确立的标志是《权

利法案》的颁布;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到18世纪中期,英国对议会负责的新型内阁制政府开始令欧

洲大陆的观察家们刮目相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新型内阁制政府确立的标志是责任内阁制的建

立;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多数选举法确立的标志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2)结合题干所给两则材料内容和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和

议会改革在推动英国政治制度的创新的同时,也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从而推动的

整个英国的发展。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立论准确,引用史实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标志性事件分别是指:

确立“议会主权原则”的是:“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颁布)。

确立“新型内阁制政府”的是:责任内阁制。

初步确立“多数选举法”的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2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一中“到18世纪中期,英国对议会负责的新型内阁制政府开始令欧洲大陆的观察家们刮目相看”及材料二中“议会主权原则确定议会拥有如此至高无上和不受限制的权力,以至于不存在独立于立法权的违宪审查权”的关键信息,并正确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与完善的历史过程。

(2)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解答本题需通过正确解读题干所给两则材料的主旨,明确论点,再依据题干中“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英国历史”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与完善的历史过程进行论证。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高一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高一(下)期末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物理学史上是哪位科学家、由于哪项贡献而人们称为“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 A.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C.伽利略,测出了重力加速度的值 D.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2.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做曲线运动 B.质点作曲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一定是时刻在变化 C.作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D.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不可能作直线运动 3.游泳运动员以恒定的速率垂直河岸横渡,当水速突然增大时,对运动员横渡经历的路程、时间发生的影响是() A.路程增加、时间增加B.路程增加、时间缩短 C.路程增加、时间不变D.路程、时间均与水速无关 4.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额定功率从静止开始行驶时(设汽车所受阻力一定),一定有() A.速度变大,加速度变大 B.速度变小,加速度变小 C.速度变大,加速度变小 D.速度最大时,牵引力最大 5.如图所示在皮带传动中,两轮半径不等,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两轮角速度相等 B.两轮边缘线速度的大小相等 C.大轮边缘一点的向心加速度大于小轮边缘一点的向心加速度 D.同一轮上各点的向心加速度跟该点与中心的距离成正比 6.人造卫星沿圆轨道环绕地球运动.因为大气阻力的作用,其运动的高度将逐渐变化,由于高度变化很慢,在变化过程中的任一时刻,仍可认为卫星满足匀速圆周运动规律,下列关于卫星运动的一些物理量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线速度增大B.周期变大 C.半径增大 D.向心加速度减小 7.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引入功率的概念,是反映做功多少的 B.引入功率的概念,是反映做功快慢的 C.由P=Fv可知,做功的力越大,功率就越大 D.由P=Fv可知,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功率就越大 8.跳伞运动员在刚跳离飞机、其降落伞尚未打开的一段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动能增加 B.重力势能增加 C.空气阻力做正功D.空气阻力不做功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财产B.地域 C.信仰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A.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 D.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高考历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 1.(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2.(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第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第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4.(2008上海历史)“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5.(2008江苏历史)“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6(2008上海历史)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 7、(09年北京卷).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0、(09年上海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1(09年天津卷)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2(09年浙江卷)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3(09年江苏卷)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4(09年江苏卷)“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 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5(09年广东卷B)“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 王位继承制度 B. 分封制度 C. 三公九卿制度 D. 郡县制度 16(09年广东卷B)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7(09年广东文基卷)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B.明C.汉D.秦 18(09年海南卷)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19(09年海南卷)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 20(2008海南历史)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21(2008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22、(2008江苏历史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高一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共3套)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一、选述题 1.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 A.时间B.重力势能C.功D.加速度 2.摩天轮是游乐项目之一,乘客可随座舱在竖直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最高点,乘客处于超重状态 B.在最低点,乘客所受到的支持力大于他的重力 C.摩天轮转动过程中,乘客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D.从最高点向最低点转动的过程中,座椅对乘客的作用力不做功 3.2017年9月29日我国成功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3颗新型卫星送入轨道,如图是火箭点火升空瞬间时的照片,在这一瞬间关于火箭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火箭对燃气的作用于力大于燃气对火箭的推进力 B.燃气对火箭的推进力等于火箭的重力 C.火箭的速度很小,但加速度可能较大 D.火箭的速度很大,所以加速度也很大 4.如图,某同学用两根一样长的绳子栓住一只钩码,拉住绳子两头使钩码悬停在空中,保持两手处于同一高度,起始时两绳间的夹角为150?,现将两绳间夹角慢慢减小到30?,则()

A.两绳拉力逐渐减小 B.两绳拉力逐渐增大 C.两绳拉力的合力逐渐减少 D.两绳拉力的合力逐渐增大 5.a,b,c三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三个物体的x-t图象如图所示,图象c是一条抛物线,坐标原点是抛物线的顶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个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等 B.a、b两物体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相反 C.在0~5s内,当5 =时,a、b两个物体相距最近 t s D.物体c做加速度逐渐变大的直线运动 6.《如图是民用航空客机机舱紧急出口的气囊斜面,机舱出口离底端的竖直高度30 =., AC m AB m =.,斜面长50 斜面与水平地面CD段间有一段小圆弧平滑连接。旅客从气囊上由静止开始滑下,其与气囊、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55 μ=、不计空气阻力,2 =,则() g m s 10 / A.体重越大的旅客在水平面上滑行距离越短 B.体重越轻的旅客在水平面上滑行距离越短 C.旅客到达C点速度大小为4/ m s

高一物理上册期末考试试题_( Word版含答案)

高一物理上册期末考试试题_( Word 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小明同学在水平面上用水平恒力推动木箱做与加速直线运动.小明在思考,怎么样才能使木前的加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 ) A .将水平推力增大到原来的2倍 B .将阻力减少到原来的 12 C .将物体的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 D .将物体的推力和阻力都增大到原来2倍 2.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 作用下,沿粗糙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 ;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物体的质量减为原来的一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则( ) A .a a '< B .2a a a <'< C .2a a '= D .2a a '> 3.放假了,小明斜拉着拉杆箱离开校园。如图所示,小明的拉力大小为F ,方向沿拉杆斜向上,与水平地面夹角为θ.与拉杆箱竖直静止在水平地面且不受拉力相比,此时拉杆箱对水平面的压力( ) A .减少了sin F θ B .增大了sin F θ C .减小了cos F θ D .增大了cos F θ 4.两根长度不同的细线下面分别悬挂两个小球,细线上端固定在同一点,若两个小球以相同的角速度绕共同的竖直轴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两个摆球在运动过程中,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正确的是图中的( ) A . B . C . D .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当物体浮在水中时,所受重力比在地面上时要小 C.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D.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6.某中学举行秋学期运动会,在100m竞赛中,测得某一运动员5s瞬时速度为10.4m/s,10s末到达终点的瞬时速度为10.2m/s。则他在此竞赛中的平均速度为() A.10.2m/s B.10m/s C.10.3m/s D.10.4m/s 7.如图,滑块以初速度v0沿表面粗糙且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从顶端下滑,直至速度为零.对于该运动过程,若用h、s、v、a分别表示滑块的下降高度、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t表示时间,则下列图象最能正确描述这一运动规律的是() A.B. C.D. 8.如图所示,小孩用玩具手枪在同一位置沿水平方向先后射出两粒弹珠,击中竖直墙上M、N两点(空气阻力不计),初速度大小分别为v M、v N,、运动时间分别为t M、t N,则 A.v M=v N B.v M>v N C.t M>t N D.t M=t N 9.如图是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则它的运动情况应该是() A.先加速,后减速

人教版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 1.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 ) A.神权色彩 B.血缘色彩C.平等色彩D.民主色彩 2.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 A.封邦建国B.宗法世袭制C.礼乐制度 D.封建社会 3.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敌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4.分封制的主体是() A.殷商旧族? B.殷商降族 C.古老方国? D.同姓亲族 5.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B.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6.定量分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图中的民族企业最有可能是 A.航运业B.矿山开采业C.机器制造业D.面粉业 7.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

认生产力的社会性”。下列与材料中的“它”最相关的是 A.早期殖民扩张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8.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荷兰D.西班牙 9.西汉贾谊主张“今驱人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伎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言皆趋农作,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人口流动 B.禁止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C.保护小农经济 D.打击富商大贾 10.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股票投机盛行 B.劳动人民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效费力 C.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虚假繁荣 D.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基本矛盾 11.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1492年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便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文中的“英雄”是指( )。 A.迪亚士 B.达·伽马C.哥伦布 D.麦哲伦 1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 A、地中海转移到了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转移到了太平洋沿岸 C、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转移到地中海地区 13..观察右图,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四个国家的世界制造业产值,这四个国家分别是( )。 A.中国、美国、英国、德国B.中国、英国、德国、美 国 C.英国、德国、中国、美国 D.中国、英国、美国、德国 14.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B.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开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 C.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 D.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历史必修一 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在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有学者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一万年前B.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 2.我国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B.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出了此“原理” 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对以上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基于原来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 B. 分卷录取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地区录取名额 D. 体现出科举选才既保证公平又适当照顾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此材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6.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慈禧太后的责难和阻挠 D.户部的刁难和战略的失误 7.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遭遇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当时列强的主要目的是() A.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B.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C.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D.恢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8.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 B. 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 C.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 D.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9.有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和中国人民就已经“站起来了”,下列组合中,能支持该学者观点的是() ①抗战胜利洗雪了以往反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耻辱,振奋了民族精神②抗战胜利后,中国国际地位有很大提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常”之一③中国收回了部分被侵占的国家权益,民族独立自主性有所增强④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势力空前壮大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0.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录取率也很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000名考生有800人中榜。此科举考试() 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 C.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D.无法真正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 11.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斗争,先后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12.毛泽东在汉口八七会议上将国共两党的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搬进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2020年高一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理科)

2020年高一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理科)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8分) 1. (2分) (2019高一下·柳州期中) 下列关于曲线运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合力一定是变力 B .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一定同时改变 C . 曲线运动可以是匀变速运动 D . 变速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2. (2分) (2018高一下·广东期中) 小华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的两位置分别沿同方向水平抛出两个小球A和B,其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为使两球在空中相遇,则必须() A . 同时抛出两小球,且抛出时A球的速度大于B球的速度 B . 先抛出球A C . 与两球抛出的先后无关 D . 抛出时B球的速度大于A球的速度 3. (2分)用长短不同、材料相同的同样粗细的绳子各拴着一个质量相同的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则() A . 两个小球以相同的线速度运动时,长绳易断

B . 两个小球以相同的转速运动时,长绳易断 C . 两个小球以相同的角速度运动时,短绳易断 D . 以上说法都不对 4. (2分) (2018高一下·毕节期末) 如图所示,将一个半圆形轨道固定在竖直面内,一滑块从左侧轨道的最高点沿轨道的切线进入轨道,之后沿轨道滑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其速率不变,则() A . 滑块下滑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B . 滑块下滑过程中所受合外力大小不变 C . 滑块下滑过程中重力的功率不变 D . 滑块沿右侧轨道上升过程中速率也不变 5. (2分) 2019年4月10日,世界上第一张黑洞照片诞生了,证实了神秘天体黑洞的存在。黑洞是宇宙中质量巨大的一类天体,连光都无法逃脱它的引力束缚。取两天体相距无限远时引力势能为零,引力势能表达式为,已知地球半径R=6400km,光速c=3x108m/s。设想把地球不断压缩(保持球形不变),刚好压缩成一个黑洞时,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 A . 7×109m/s2 B . 7×1010m/s2 C . 1.4×1010m/s2

哈尔滨市高一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哈尔滨市高一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5分) 1. (2分) (2017高一下·绥化期末) 如图所示,用长为L的细绳拴着质量为m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小球在圆周最高点时所受向心力一定为重力 B . 小球在圆周最高点时绳子的拉力不可能为零 C . 若小球刚好能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则其在最高点速率是 D . 小球在圆周最低点时拉力一定大于重力 2. (2分) (2017高二下·绥化期中) 甲、乙两球在水平光滑轨道上向同方向运动,已知它们的动量分别是P 甲=5kg?m/s,P乙=7kg?m/s,甲从后面追上乙并发生碰撞,碰后乙球的动量变为10kg?m/s,则二球质量m甲与m乙间的关系可能是() A . m甲=m乙 B . m乙=2m甲 C . m乙=4m甲 D . m乙=6m甲 3. (2分)(2018·浙江模拟) 跳高是体育课常进行的一项运动,小明同学身高 1.70 m,质量为 60 kg,在一次跳高测试中,他先弯曲两腿向下蹲,再用力蹬地起跳,从蹬地开始经 0.4 s 竖直跳离地面,假设他蹬地的力恒为 1 050 N,其重心上升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小明从蹬地开始到最大高度过程中机械能的的增加量(不计空气阻力,g 取)()

B . 1470J C . 630J D . 270J 4. (2分) (2016高二上·桐乡期中) 航天训练中心通常应用离心机对航天员进行超重模拟训练.如图所示为目前我国航天员中心用来训练的载人离心机,若其旋转手臂长L,航天员在训练舱中绕转轴水平转动训练时达到8倍重力加速度,则此时航天员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为() A . B . 8gL C . D . 5. (2分)一个正点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是电场中的两点,和分别表示两点电场强度的大小,关于和的大小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B .

高一物理上册期末考试试题_

高一物理上册期末考试试题_ 一、选择题 1.关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同一地点,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一样快 B.伽利略猜想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直接用实验进行了验证 C.伽利略通过数学推演并用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验证了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D.伽利略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 2.倾角为37°的光滑固定斜面上,有两个用轻质弹簧连接的质量均为1 kg的小球A、B,在如图所示的水平向左的推力F作用下,一起沿斜面以4 m/s2的加速度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弹簧的原长为20 cm,劲度系数为200 N/m,sin 37°=0.6,cos 37°=0.8.此时弹簧的长度l和推力F的大小分别为 A.0.25 m,25 N B.0.15 m,25 N C.0.25 m,12.5 N D.0.15 m,12.5 N 3.在中国海军护舰编队“巢湖”“千岛湖”舰护送下,“河北锦绣”“银河”等13艘货轮顺利抵达亚丁湾西部预定海域,此次护航总航程4500海里.若所有船只运动速度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500海里”指的是护航舰艇的位移 B.用GPS定位系统研究“千岛湖”舰位置时,可将“千岛湖”舰看作质点 C.以“千岛湖”舰为参考系,“巢湖”舰一定是运动的 D.根据本题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出护舰编队此次航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4.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处于超重时,物体一定在上升 B.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物体可能在上升 C.物体处于完全失重时,他的重力为零 D.物体在完全失重时,它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5.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F1、F2,当它们间的夹角为90°时合力大小为20N;则当它们间夹角为120°时,合力的大小为() A.40 N B.2N C.2N D.10N 6.如图所示,质量为8 kg的物体A静止在竖直的轻弹簧上面。质量为2 kg的物体B用细线悬挂起来,A、B紧挨在一起但A、B之间无压力。某时刻将细线剪断,则细线剪断瞬间,B对A的压力大小为(取g=10 m/s2)( )

高一历史必修一试卷与答案

2010—2011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下面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周王的亲族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周王的姻亲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2.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酎:zhòu,酎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作祭祀用。)这则材料说明了 A.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B.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汉武帝贪财暴虐 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的行省制度D.明朝的内阁制度 4.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分封制B.实行了内阁制C.设立了军机处D.郡县制受到挑战5.史学界对雍正皇帝的评价不一,有人说他是个有作为的君主,还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无论怎样评价,他设置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之所以说它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是因为 A.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亲信B.军机处权压南书房 C.内阁名存实亡D.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办事,军国大事由皇帝完全独断6.“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

2019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试卷

、选择题:本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18题只有项符合题要求,912题有多项符合题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关于曲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定在不断改变 B.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变化定在不断改变 C.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合外力定在不断改变 D.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某时刻开始做离运动,那么受到的合外 力定是突然消失 2.如图所,湖中有条船,岸上缆绳跨过定滑轮拉船靠岸。 若恒速υ0拉绳,当绳与竖直向成α时。船前进的瞬时速度是() A.υ0sinα B.υ0/sinα C.υ0cosα D.υ0/cosα 3.铁路弯道处,内外轨组成的斜与平地倾为θ,当车以 某速度υ通过该弯道时,内、外轨恰不受侧压力作。已知重力加 速度为。下说法正确的是() A.转弯半径R=υ2/gtanθ B.若车速度于υ时,外轨将受到侧压力作,其向沿平 向向外 轨C.若车速度于υ时,外轨将受到侧压力作,其向平行 道平向内 D.当车质量改变时,安全速率也将改变 4.在斜顶端,将甲两个球分别以2υ和υ的速度沿同 向平抛出,两球都落在斜上。甲球落斜的速率是球落斜 速率的() A.8倍B.6倍C.4倍D.2倍

5.2013年12 6 17时47分,在北京飞控中作员的精密控制下,嫦娥三号开始实施近制动,进100公里环轨道Ⅰ,2013年1210晚21:20分左右,嫦娥三号探测器将再次 变轨,从100公里的环圆轨道Ⅰ,降低到近点(B点)15公里、远点(A点)100公里的椭圆轨道Ⅱ,为下步软着陆做准备。关于嫦娥三号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卫星在轨道Ⅱ运动的周期于在轨道Ⅰ运动的周期 B.卫星在轨道Ⅱ上A点的加速度于在轨道Ⅰ上A点的加速度C.卫星在轨道Ⅱ经过A点时的动能于在轨道Ⅱ经过B点时的动能D.卫星从轨道Ⅰ变轨到轨道Ⅱ,在A点应加速 6.已知球半径为R,飞船在距球表度为R的圆轨道上飞行,周期为T。万有引力常量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球第宇宙速度C.球密度为D 为B.球表重力加速 度.球质量为 为 7.质量为m的汽车,其发动机额定功率为P。当它开上个倾为 θ的斜坡时,受到的阻力为车重力的k倍,则车的最速度为() A.P/mgsinθB.P/mg(k+ sinθ)C.Pcosθ/mg D.Pcosθ/mg(k+s inθ) 8.如图所,在竖直平内固定着光滑的1/4圆弧槽,它的末端 平,上端离地H,个球从上端初速滚下。若球的平射 程有最值,则圆弧槽的半径为() A.H/2 B.H/3 C.H/4 D.H/6 9.如图,长为L的轻质细杆端与质量为m的球(可视为质点)相连,另端可绕O点转动,现使轻杆在同竖直内做匀速转动,测得球的向加速度为g(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A.球的线速度为gLB .球运动到最

高一 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及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小球用一根轻弹簧悬于天花板下,已画出重物和弹簧的受力图.关于这四个力的以下说法错误 ..的是 A.F1与F4是一对平衡力 B.F2与F3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F2的施力物体是弹簧 D.F3的施力物体是小球 2.物理学发展史上,有一位科学家开创了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并研究了落体运动的规律,这位科学家是() A.伽利略B.牛顿C.亚里士多德D.笛卡尔 3.渡河时船头始终沿垂直河岸的方向.已知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大小不变,水流的速度与船离最近的岸边的距离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定值,河的两岸平行.在水平面内,以出发点为坐标原点,沿着河岸的方向为x轴,垂直河岸方向为y轴,四位同学画出此过程中小船运动的轨迹,其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B. C.D. 4.放假了,小明斜拉着拉杆箱离开校园。如图所示,小明的拉力大小为F,方向沿拉杆斜向上,与水平地面夹角为 .与拉杆箱竖直静止在水平地面且不受拉力相比,此时拉杆箱对水平面的压力()

A .减少了sin F θ B .增大了sin F θ C .减小了cos F θ D .增大了cos F θ 5.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玻璃管内放置着一片树叶和一个小石子,现将玻璃管迅速翻转180°,玻璃管内非真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树叶和小石子同时落到底部 B .小石子在下落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 C .树叶在下落过程中,处于超重状态 D .将玻璃管抽成真空,重复上述实验,在树叶和小石子下落过程中,树叶和小石子都处于超重状态 6.滑块以某一初速度冲上斜面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斜面顶端时的速度为零.已知滑块通过斜面中点时的速度为v ,则滑块在前一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 A . 21 2 v B .2+1)v C 2v D . 12 v 7.在某次交通事故中一辆载有30吨“工”字形钢材的载重汽车由于避让横穿马路的电动车而紧急制动,结果车厢上的钢材向前冲出,压扁驾驶室.关于这起事故原因的物理分析正确的是( ) A .由于车厢上的钢材有惯性,在汽车制动时,继续向前运动,压扁驾驶室 B .由于汽车紧急制动,使其惯性减小,而钢材惯性较大,所以继续向前运动 C .由于车厢上的钢材所受阻力太小,不足以克服其惯性,所以继续向前运动 D .由于汽车制动前的速度太大,汽车的惯性比钢材的惯性大,在汽车制动后,钢材继续向前运动 8.如图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块m 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 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作用于物块的静摩擦力说法错误的是( )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2018-2019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座号:____ 一、单选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西周的制度丰富多彩,在借鉴夏商制度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制度。下列哪一制度充分显示出西周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官制 D.郡县制 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3.《史记·殷本纪》载:(商代)“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这表明当时()A.王位世袭制不复存在 B.宗法制尚未完全确立 C.分封制造成国家分裂 D.郡县制已经开始推行 4.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的问题。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 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河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河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各自为政,分段治理 5.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诸侯国之间已出现争霸与兼并战争 B.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 C.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 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

6.《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材料中的“秦制”是指() A.三公九卿制 B.法律制度 C.中央集权制 D.皇帝制度 7.司马迁《史记》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说明秦朝“郡县制”() A.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 B.强化了皇权专制主义制度 C.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D.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国,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明实行中外朝() A.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唐之于汉的“变动”体现在() A.皇帝制度的确立 B.郡县制的实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10.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发生变化,常常出现“君主近臣,代起执政(执行政令)”,结果削弱了本朝原有中枢机构的职权。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①秦朝设置三公九卿②西汉设置中朝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11.“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的行省制度 D.明朝的内阁制度

高一历史试卷及答案

源潭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周王的亲族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周王的姻亲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2、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A.世官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3、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4、《百家姓》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五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皇权的独尊 C.等级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5、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6、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7、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 A.防止三省专权,加强皇权 B. 发挥集体智慧,做出集体决策 C.政务公开,相互监督 D. 防止三省扯皮推诿,提高工作效率 8、唐朝时“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与此观念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关于行省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属于地方行政制度②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③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④所有地方都由其管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0、观察下列“穿越时空对话”图,关于图中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图一内容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图二内容是专制主义制度的产物 B.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C.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实质上是历史的进步 D.从图二内容已看到民主制度的迹象 11、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殿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2、君主专制从秦到清不断强化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下列能反映这一特殊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内朝执掌决策权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实行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3、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副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 ) A.邓世昌B.林则徐 C.关天培 D.陈化成 14、《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能体现英国当时侵略需求的条款是() A.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领事裁决 B.在通商口岸居留的特权 C.双方商定英商进出口中国货物的关税 D.割香港岛给英国并赔偿2100万银元 15、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博士以6 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下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导致该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 A.日本军队B.俄国军队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16、公元前430年,希米奥30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并在会议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到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个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