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劝学》的建议

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劝学》的建议
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劝学》的建议

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劝学》的建议

统编教材把荀子《劝学》列在思辨性阅读论述类文章单元,要求对《劝学》进行思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忽视。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思辨阅读的目的。

论述类文章观点统帅全文,对观点有特殊要求。文章的观点要求正确、鲜明、严密、深刻、新颖。观点符合普世精神,不能背离政治、道德、文明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是观点的正确性上的要求。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能含糊,应该明确,这就是观点的鲜明性上的要求。表述观点所用的概念要周延,做的判断符合逻辑要求,这就是观点的严密性上的要求。观点表达作者的独到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是新颖的,这就是观点的深刻、新颖上的要求。思辨性文章与文学类文章不同,它阐述的观点理性中与感性。文学作品表达某个观点,常常附着某种情绪,其观点的严密性往往会削弱。思辨性文章的观点是灵魂,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逻辑性、严密性都很强。阅读论述类文章,审视观点的正确性、鲜明性、严密性、新颖性,可以收到批判性阅读的效果。老师和学生读课文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深入思考。

1、文章开始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谁说过这话?《左传》评论历史事实时,也这样“君子曰”“君子谓”的,你赞成这种提出观点的方法吗?

赞成:这犹如我们今天引用名人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能增加观点的权威性。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写文章习惯这样借君子之口来表达自己观点。这可以看作一种流行做法。

反对:偶尔用这种方法亮出文章观点,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变成了定式就有问题了。借君子之口立论,多少表现出厚古薄今的观念,先前的君子的话、行为不一定正确,不能一概而论,“古”好“今”不好。

2、今天已经学习了三节课,可不可以停下来课间休息呢?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暂时休息,参加课间活动。

3、提出这个看似荒唐的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钻观点“学不可以已”的空子,说明这个观点表述不够严密。

4、怎么表述这个观点呢?怎样表述才符合荀子的本意呢?

我们不少人把“学不可以已”翻译成学习不可以停止,这造成两种理解:一是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停下不能休止。二是学习不能半途而废。第一种理解不应该是荀子的本意。第二种理解才是荀子的本意。荀子三次做稷下学宫祭酒,稷下学宫是齐国著名求学、讲学机构,作为祭酒的荀子有责任宣讲学习的问题。文章的论点是有针对性的,求学的人有的没有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有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不能坚持下去、半途而废。荀子亲眼看到这些问题,提出坚持学习,不能半途而废的观点非常自然。所以,“学不可以已”最好翻译成学习不能半途废止。

通过这番思考,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支撑论点的论据必须是客观、真实、可靠,否则,论点的正确性就会削弱,甚至不正确。论据的客观性是从是客观与主观的角度看的,要求论据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们头脑想象的带有主观色彩的东西。论据的真实性是从论据存在与否的角度看的,要求论据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虚假的。论据的可靠性是从论据来源的角度看的,要求论据的来源可以追溯,从而能够判断论据的真实性。这三个方面审视论据的抓手,借此可以进行批判性思考。在教学中,老师把这个抓手递给学生,学生就可以自己攀上思辨的山峰。老师和学生就论据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1、蚯蚓“上食埃土”吗?

蚯蚓吃的食物很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及其分解产物都是蚯蚓的食物。蚯蚓并不是真正吃埃土。蚯蚓不吃埃土,蚯蚓钻到地底下吃埃土的说法就难以成立。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个说法可信吗?

蚯蚓原本就生长在疏松的土壤里,泥土的缝隙也并非全是蚯蚓所为。凭什么说这就是“用心专一“的结果呢?这很显然掺杂了作者的主观成分在里面,说服力大大减弱。

3、“蟹六跪而二螯”的说法与生物书上说法不一,怎么理解?

螃蟹有四对脚,一对螯。螯足,既是掘洞的工具,又是防御和进攻的武器。螃蟹可以挖掘洞穴居住。说它没有蛇蟮的洞穴就没有住处是站不住脚的。真实情况是,螃蟹很勤快,大部分时间在寻找食物,这恰恰说明螃蟹不浮躁。由此得出的结论“用心躁”也难以令人信服。

作者以此阐述学习不要浮躁,要专心致志,可以说服读者,但是其说服力大为减少。

论述类文章逻辑严密是很能够吸引人的。批判性阅读主要是审视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性,带着“论据能够很好地论述观点吗”这个问题进行阅读是批判性阅读的最好的审视方法。老师和学生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以问题为抓手进行思辨性阅读。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学习可以超越自己。分析类比推理的过程。

推理过程

第一步:属性A青,属性B取之于蓝,属性C而青于蓝;

属性A 冰,属性B水为之,属性C而寒于水;

属性A原来的我,属性B通过学习,我将怎样呢?

第二步:结论,我可能具有C属性,即

属性A青,属性B取之于蓝,属性C而青于蓝;

属性A 冰,属性B水为之,属性C而寒于水;

属性A原来的我,属性B通过学习,属性C我可能有提高或者我可能超

越了我自己。

通过这个分析,学生能够明白: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可能的、或然的,进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2、上面的推理把“取之于蓝”“水为之”“学习”看作一类事物,这样做可以吗?

提取靛青,水降温结冰,人学习长知识,很难归在一个类别,这样得出的结论更不可靠。自然界的事物归类相对清晰一点,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运用这种方法提出的假设能够被验证的可能行大一些。自然科学研究提出的假设需要试验验

证,论述类文章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更应该得到实证,也就是要运用例证方法弥补类比推理的不足。

3、怎样理解荀子论述方法?

《劝学》非常地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列举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这笔空洞说教来得生动,能从情感上打动读者。列举事物、现象很多,也能读者眼界大开。荀子这样不厌其烦地列举事物、现象劝导人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真可说苦口婆心,其劝说效果不比一般。

这样写论述类文章,缺陷显而易见。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很可靠,说服力降低,需要举例通过学习超越自己的例子,这样文章的说服力会增强很多。论述类文章缺少理性的分析,就犹如文学作品缺少文采,这是不行的。在劝学时,做一些理性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比如,学习是什么?”学“是学前人的经验,学当今产生的新知识,这是一个对不了解不明白事物接纳过程。“习”是孔子“温故而知新”的“温故”,是对事物不断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的过程。所以,学习就是一个自我更新、完善、超越的过程。

以上学习环节放在疏通课文大意、理清课文结构之后。

2020《劝学》同步测试练习与答案解析

《劝学》同步测试练习与答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画线的词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故不积跬步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②③④⑥B.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②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渊博的知识;③古义:长江与黄河,今义:大河 的泛称;④古义:两步,今义:一步;⑥古义:容身,今义: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 上。 2.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蟹六跪而二螯 ⑧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 D.②③/①④/⑤/⑥/⑦⑧ 【答案】B 【解析】①③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②④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⑥连词,表示递进关系。⑦连词,表示并列关系。⑧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画线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答案】A 【解析】A 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微斯人,吾谁与归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甚矣,汝之不惠 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D 【解析】D 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A 项,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与谁归”。 B 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 C 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本书既是先秦重要 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 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骏马的别称。骏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即半步,跨出两脚为“步”。 【答案】C 【解析】C 项中的“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骏马的别称。 6.下列语句中分别能表明学习需要“广泛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一项是 ( ) A.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C 【解析】A项都表明“广泛积累”;B、D两项的①谈的学习需要借助外物。只有C项符合题干要求。

《劝学》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劝学》理解性默写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5.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6.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7.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8.“”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11.“,”,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2.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孙权劝学阅读理解答案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孙权劝学阅读理 解答案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 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 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 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 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 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 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 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蒙乃始就学 (2)不敢稍逾约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 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当余之从师也 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孙权劝学》复习题整理含答案

《孙权劝学》基础检测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文末的“”(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两个成语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当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3、治.经为博士邪治 4、但当涉猎 ..涉猎; 5、见.往事耳见: 6、蒙乃.使就学乃:; 7、卿今者才略 ..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刮; 9.权谓.吕蒙曰 10.卿今.当涂掌事 1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2.孰若 ..孤 13.及.鲁肃过.寻阳 14.非复 ..吴下阿蒙 15.即更.刮目相待 16.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17.肃遂.拜蒙母 1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9.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但当.涉猎 ( ) 门当.户对 (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 多多益.善 ( ) C.见往事 ..不堪回首 ( ) ..耳 ( ) 往事 D.卿今.者才略 ( ) 卿今.当涂掌事 ( )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推荐学习]高三语文上学期文言文专题复习《劝学》《》练习题

《劝学》《师说》 一、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 ..师之 ..必有师 B.吾从而 C.小学 ..者 ..而大遗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远矣 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散文家,明人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既是一场复兴儒学的运动,也是倡导古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运动的理论,对于开创作家自由抒发的文风,拨正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和学问。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二、1.解释加点的重点实词: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是故 ..无贵无贱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圣人无常.师 六艺经传皆通习 ..之作《师说》以贻.之 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2.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并解释 吾从而师之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三、翻译下列句子(共20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3分) 2.不拘于时,学于余(2分)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分)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完整版)《劝学》练习题(含答案)

二十三劝学 复习指导: 1.荀子,名____,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是先秦_____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2.《劝学》是一篇______散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________。课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A欺凌,损害B.晒C.又猛又急的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孙权劝学》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第4课《孙权劝学》 (一)课内阅读理解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初,权谓吕蒙曰:“卿( )今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 )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 )邪( )!但( )当涉猎( ),见( )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 )鲁肃过( )寻阳,与蒙议论( ),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 ),非复( )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 ),大兄( )何见事( )之( )晚乎!”肃遂 ( )拜蒙母,结友而别。 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 2、文学常识填空。 (1)《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 持编攥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 《》《》等书。 3、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2个)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7、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②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8.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A.卿今当涂掌事B.孤常读书C.蒙辞以军中多务D.自以为大有所益 9.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而《孙权劝学》则以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1.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 (2)卿言多务,孰若孤 答: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

孙权劝学习题答案

《孙权劝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即更刮目相待更: (2)及鲁肃过寻阳过: 2.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文章写了两件事,分别是_____和______。 4.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答案1.(1)重新。(2)到。 2.(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2)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该重新用新眼光看待。 3.孙权劝学鲁肃惊赞4.侧面衬托吕蒙才略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二)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卿今当涂掌事今:现在当涂:当道,掌权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自以为大有所益益:好 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岂: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邪:通“耶”,语气词”吗” 但当涉猎但:只是涉猎:粗略地阅 读见往事耳见:了解往事:历史 耳:罢了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卿今者才略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吴下阿蒙非复:不再是 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刮目:擦擦眼 2. 翻译以下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啊! (2)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 托。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 了!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 呢? 3. 用原文回答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有哪些? A.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B.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 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豁达、大度,开明,待人坦诚,平易近人,关爱下属; (2)吕蒙:坦诚,豪爽,机敏精干,善于学习;

劝学练习附答案

苏教版《劝学》专题训练 一.学海拾贝 1.文学常识 (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发展为,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2.字音 靛青()蓼蓝()中绳()槁暴()参省 ( ) 跬步 ( ) 骐骥()埃土()螯()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 (3)虽有槁暴 (4)金就砺则利 (5)而闻者彰 (6)假舆马者 (7)善假于物也 (8)用心躁也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释义:。 通,释义:。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5.古今异义词辨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 古义: 今义: (2)声非加疾也古义: 今义: (3)假舆马者古义: 今义: (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 今义: (5)用心一也古义: 今义: (6)金就砺则利古义: 今义: (7)蚓无爪牙之利古义: 今义: 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用心一也: 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闻博闻强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挽弓当挽强 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望日夜望将军至 先达德隆望尊 适冬之望日前后 8.文言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完整版).孙权劝学练习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练习题一 一、文学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 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史,记载了 从到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二、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 事 2、蒙辞.以军中多 务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 猎. 5、见.往事 耳

6、蒙乃使就. 学 7、卿今者才略 .. 8、即更刮.目相 看。 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但当.涉猎 ( ) 门当.户对(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多多益.善 ( ) C.见往事 ....耳( ) 往事不堪回首 ( ) D.卿.今者才略( ) 卿.今当涂掌事 ( ) 四、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 B.被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 B.就是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于是 B.却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六、问答题。 1、(填原句)孙权劝学的原因是:;而吕蒙开始却

以 为理由,拒绝读书。孙权给吕蒙 指出的学习方法是:;孙权 继续劝学劝的语 言 ; 2、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原文) 3、鲁肃的话表现了 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 了 ;文末 的 “

《劝学》《学记》《勉学》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劝学》《学记》《勉学》 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15分) 5.(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身耳。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

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槁:枯 B.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C.又从而庸之庸:归功 D.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节目:项目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寒于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又从而怨之不知东方之既白 C.叩之以小者则小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是犹求饱而懒营馔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皆进学之道也。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B.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劝学》试题及答案

劝学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就是 ( )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 A木直中.绳中:合于。 B虽有槁暴.暴:晒干。 C假.舆马者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生:出生。 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就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輮以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与“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与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6、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与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孙权劝学》拓展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权劝学》拓展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2)诣:(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 (二)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恐已暮矣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 ⑶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权劝学》及答案

1《孙权劝学》练习 班级:姓名: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2分) ⑴卿.今当涂 ..掌事⑵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务.: ⑶孤岂.欲卿治经为为.⑷.蒙乃.始就学乃: ⑸孤常 ..读书孤.见:往事:耳: ⑺.及.鲁肃过.寻阳及:过:⑻.卿今者才略 ..才略: ⑼非复 ..吴下阿蒙非复:⑽即更.刮目相待 ⑾大兄 ..之晚乎大兄:见事: ..何见事 (4)古今异义(8分) 治经为博士 ..耳(古义:今义:过去的)..(古义: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见往事 但当涉猎(古义:今义:表转折的连词)即更刮目相待(古义:今义:更)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蒙辞以军中多务。 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⑷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答: 4、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 答: 5、孙权是如何劝说吕蒙的(用原文回答) 答: 6、文中哪句话表明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答: 7、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 8、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 吕蒙:吴国名将。知过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9、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 ⑵卿言多务,孰若孤 答: 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答: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三、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

劝学练习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孙权劝学》劝的语言 是:;《孙权劝学》的成果 是: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 了;文末的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 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当;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3、治经为博士邪治; 4、但当涉猎涉猎; 5、见往事耳见:。 6、蒙乃使就学乃:; 7、卿今者才略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刮;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但当涉猎 ( ) {门当户对 (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 {多多益善 ( ) C.{见往事耳 ( ) {往事不堪回首 ( ) D.{卿今者才略 ( ) {卿今当涂掌事 ( )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权劝学对比阅读

《孙权劝学》中孙权鼓励吕蒙学习,对主人公有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吕蒙进步很大;《伤仲永》中方仲永的父亲对他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而使其“泯然众人矣”。启示:一个人要想立志成才,关键是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否则即使天资过人,也会一事无成。《孙权劝 学》对比阅读汇总 比较一:【甲】初,权谓吕蒙曰:……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秉烛夜读》 【注】安:哪里。疑问代词。戏:取笑。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1. 解释加点词。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2) 及.鲁肃过寻阳 (3) 恐已暮.矣(4)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 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5、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比较二:【甲】初,权谓吕蒙曰:……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邴原少孤 ..(4)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 比较三:【甲】初,权谓吕蒙曰……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2)非复.吴下阿蒙 (3)是.使为善者惧。(4)相寿流涕而去. 2.翻译句子。(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3.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4.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比较四:【甲】初,权谓吕蒙曰:……而别。《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1. 解释加点的词。 (1)卿言多务,孰若.孤(2)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3)寻.复南奔(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2. 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4 孙权劝学习题(含答案)

4孙权劝学 01积累运用 1.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卿(qīng)涉(shè)孰(shú) 遂(suì) 岂(qǐ)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 ..掌事(当道,当权) (2)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3)但当涉猎 ..(粗略地阅读) (4)见往事 ..耳(历史) (5)自以为 ..大有所益(认为) (7)及.鲁肃过寻阳(到,等到) (6)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8)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9)大兄何见事 ..之晚净(知晓事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 译文:你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原来吴县的阿蒙了!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解析:A项应为:蒙/辞以军中多务;C项应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D项应为: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比喻人学识尚浅。(吴下阿蒙) (2)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相待) 6.对加点词的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卿.今当涂掌事。(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 B.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古时王侯的自称) C.非复吴下阿蒙 ..。(阿蒙指吕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D.大兄 ..何见事之晚乎!(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解析:“卿”指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可以“卿”为爱称。) 7.班里举行了《孙权劝学》课本剧表演活动,以下是课本剧的一个片段,请根据你对

《秦观劝学》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③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高邮﹒秦 观《秦观劝学》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③勒:编。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一见辄能诵( ) ②然负此自放 () ③足抵君羸卒数万。()④心善其说 ()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旬朔之间何陋之有?(《陋室铭》) B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C.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D.庶几以此补之。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口技》) 12.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译文: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译文: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译文: 1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结合具体文字说明。(3分) 答案: 10.就、凭借、疲惫的、以……为善(认为……好)(各1分) 11.B(2分) 12.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2分)课内翻译略

《孙权劝学》阅读试题答案中考初中文言文及翻译译文

阅读《孙权劝学》,回答10~15题。(14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 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家、结友而别。10、 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分)11、解释下列词语。(2分)(1)当涂:当权、当道(2) 孰若:哪里比得上(3)才略:军事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4) 刮目:擦擦眼 12、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述{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做 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读书,了解历史罢了。(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那个)阿蒙了! 13、孙权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2分)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 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14、用横线画出表现吕蒙独到见地的句子,并解释这句 话的意思。(2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志士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 去看待了.(读书人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必须用新的眼光看待别人的进步,不要拿老 眼光看人)15、简略说说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 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岗位也要加强学习。(言之有理即可)翻译当初, 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 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只要粗略地阅读, 了解以往的事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 有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天下大事, 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 蒙了!”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 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