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总结-浅议家风家训与家规

浅议家风家训与家规

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家族为基点的社会,“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结构中的一个基点,而家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下的文化积淀,含蕴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具历史传统的核心气质。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

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加强家庭建设,就要弘扬优良的家文化,而家风、家训、家规是家文化的主要内容,我们研究家风、家训、家规,借鉴和传承历史优秀的家文化传统,对于加强家庭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概念里,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族鲜明的风貌、风范, 是一种相互濡染的家庭氛围,往往是一个家族中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或深孚众望,其言行被其他家族成员所追随仰慕,再经过代代相传,就形成了家风。我们的家风,是历史传承中融入我们血脉中的精华,是先祖精神审视下的家族风气,甚至是一种神秘的契约。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它决定着每个人、每个家庭以至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与灵魂走向。所谓家训,是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训诫、训示,勉励子孙后代的文字或铭刻,其嘉言典句既是教育约束宗族言行举止的家法族规,也是团结维系宗亲的精神纽带,这是家风形成的规则基础。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很丰富。训诫、遗言、遗训、书信、诗歌、格言、警句、著作等形式多样。据统计,我国历史传世的家训有230余篇。经典如周公旦的《诫伯禽书》、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曾国藩的

《曾文正公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这些家训各有特定社会背景和著者个人色彩,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主题,即教养子弟提升个人修养,成为能够自立于世,进而有所

建树的人。所谓家规,即家庭里的规矩,是家长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家人树立的行为规范和为人风范,其对家庭成员立身处世有着原则性的约束,是家风形成的重要制度基础。

家训、家规与家风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这三者组成为家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上以家训为名的著述在南北朝已经出现,后来绵延不断,直至晚清民国,是我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古代刊印流传的家训作品,数量多、历史久、影响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即包括属于儒家类礼教之属的成文的家训、家规,此外,还有家族内口传的不成文的家训、家规。二者都促成了家风的形成,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家教文化。一般说来,家训表达了一个家庭的基本价值观,家规制定了家庭关系与活动的具体规范,二者常常互通互见;家风则整体体现了这一家庭的道德风貌,好家风的形成,必然有着或隐或显的家庭规矩、规范作为支撑。家训、家规都是家教的具体方式,家风则不是形诸文字的具体训导,而是一种文化,是在家庭实际生活中形成并传承的一种风尚。家训、家规是有形的规范,家风则是无形的传统,在实际生活中家风的形成、传衍则有赖于家训、家规的传承发扬。

家训、家规是古代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由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规往往都是士大夫家庭家族所制定,这些家训、家规的始作者多是文化名人或有名的官员,社会影响较为广泛,故这些家训、家规的功能远超出对本家族的教育作用,而成为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一般家庭提供了范本和楷模。尤其是,这些家训、家规对其原家族的

繁衍发展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容易引起后世更多人们的关注和效法,从而使得本来作为家族内的训规成为道德教育的普遍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