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中考名著导读及考点训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中考名著导读及考点训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中考名著导读及考点训练习题

10《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导学过程:【知识链接】走近作者、作品

孔子,名丘,字_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入仕。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中庸》、《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环节一:问题预习——我学习,我快乐。(10分钟)(独学)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 不亦说.乎()?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

内自省.也()其恕.乎()愠.()罔.()殆.()

环节二:交流展示——我展示,我自信(30分钟)(对学)

3、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 )

(3)人不知而不愠.(? )(4)吾日三省

(? )(? )

..吾身

..

(5)与朋友交而不信.(? )(6)传.不习乎(? )

(7)三十而立.(? )(8)四十而不惑.(? )

(? )(10)学而不思则罔.(? )(9)不逾矩

..

(11)思而不学则殆.(? )(12)人不堪.其忧(? )(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14)饭.疏食

(? )(? )(? )(? )

..饮.水.

(15)曲肱.而枕之(? )(16)于.我如浮云(? )(17)逝.者如斯夫(? )(18)不舍.昼夜(? )(19)匹夫

不可夺志也(? )(20)博学而笃.志(? )..

(21)切.问而近思(? )(22)仁.在其中矣(? )

4、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5、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9)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

环节三:实践提高(20+10分钟)(群学+展示)

6、理解运用

(1)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是学习的方法;“,”是学习的乐趣;

“,”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2)曾子道德修养很高,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是否热爱学习;“”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反省自己交朋友是否诚实。

(3)孔子讲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高境界是:“,

”这一阶段人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4)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

“,”。

(5)《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6)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孔子的弟子颜回忍辱负重、不惧困难的乐观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在陋

巷,,”。这样在快乐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理想。

(7)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9)《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

(10)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12)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用《论语》的话就是:“,。”

(13)《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10 《论语》十二章(答案卷)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生字词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三省.吾身(xǐng)?诲.女知之乎(huì)

内自省.也(xǐng)其恕.乎(shù)愠.(yùn)罔.(wǎng)殆.(dài )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按时)

2、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15、曲肱.而枕之(胳膊)

吾身(每天)(自我检查)3、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4、吾日三省

..

5、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

6、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7、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 8、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16、于.我如浮云(对于)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0、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9、不逾矩

..

11、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2、人不堪.其忧(忍受) 17、逝.者如斯夫(流逝)

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爱好)(以……为乐趣) 18、不舍.昼夜(舍弃)

(吃饭)(粗粮)(喝)(冷水) 21、切.问而近思

14、饭.疏食

..饮.水.

(恳切)

不可夺志也(普通人) 20、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22、仁.在其中矣(仁

19、匹夫

..

德)

三、翻译句字。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危险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向他们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8)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夺去志气。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

(1)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学习的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学习的乐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2)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传不习乎?”反省自己是否热爱学习;“为人谋而不忠乎”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反省自己交朋友是否诚实。

(3)孔子讲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高境界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阶段人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4)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孔子的弟子颜回忍辱负重、不惧困难的乐观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9)《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用《论语》的话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3)《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五、问答理解题

1、课文中阐述学习方法的句子有:

(1)学而时习之(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阐述学习态度的句子有: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阐述人的思想品德修养的句子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六、译文:

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就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0 《论语》十二章(反馈卷)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生字词

论.语()? 愠.()?三省.吾身()?殆.()其恕.乎()

内自省.也()不亦说.乎()罔.()诲.女知之乎()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三十而立.()

2、传.不习乎()

3、逝.者如斯夫()

4、仁.在其中矣()

5、饭.疏食

..饮.水.()()()()

6、学而不思则罔.()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人不知而不愠.()9、逝.者如斯夫()10、曲肱.而枕之()

11、不逾矩

..()()12、不亦说.乎()13、四十而不惑.()

14、思而不学则殆.()15、切.问而近思()16、人不堪.其忧()

17、学而时.习之()18、吾日三省

..吾身()()19、不舍.昼夜()

20、与朋友交而不信.()21、匹夫

..不可夺志也()22博学而笃.志()

三、翻译句字。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四、理解性默写

(1)《论语》中体现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否则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句子是“,。”

(2)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是否热爱学习;“”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反省自己交朋友是否诚实。

(3)孔子讲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高境界是:“,”这一阶段人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4)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5)《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6)《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

“,。”

(8)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是学习的方法;“,”是学习的乐趣;“,?”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9)《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

(10)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

(11)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

“,。

(12)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用《论语》的话就是:“,。”

(13)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孔子的弟子颜回忍辱负重、不惧困难的乐观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在陋巷,,”。

五、问答理解题

1、课文中阐述学习方法的句子有:

(1)

(2)

(3)(4)

2、阐述学习态度的句子有:

(1)(2)

(3)(4)

(5)

3、阐述人的思想品德修养的句子有:

(1)

(2)

(3)

(4)

(5)

(6)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品。 1.激趣导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2.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智慧的语言。 二、诵读感知 1.范读:学生听朗读录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点击播放课文录音)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罔(w?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肱(gōng)笃(dǔ)志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 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以:凭借为:做,成为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论语十二章》中考试题

《论语十二章》中考试题答案卷 一、2012年山西省 阅读《论语》(节选),完成7—11题。(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 (2分)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H.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不亦说.乎( ) 温故.而知新 ( ) 9.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战 C可以.调素琴 D.皆以.美于徐公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11.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 (2分) 答: 二、2012年黑龙江省黑河市、齐齐哈尔市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共11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节选自《<论语>十则》)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1)腰:(2)知: 12.翻译下列语句。(2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译文: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 13.【甲】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余之勤且艰”的求学经历;【乙】段则是典型的_________体,表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2分) 14.分别从【甲】【乙】两段中找出表述学习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2分) 15.请结合【甲】段内容,谈谈你对“见不贤而内自省”一句话的理解。(3分) 答: 三、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13.《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说说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归纳

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圣人”,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他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至圣”、“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拓展】 孔子一生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二、注释翻译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按时【说】通“悦”愉悦【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而】却【愠】怨恨;恼恨【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交】交往【信】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

【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人教)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常识,积累“愠、说、罔、殆”等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节奏; 3、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4、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激情投入,阳光参与,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反复诵读,领悟孔子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等方面富含哲理的话语; 2、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1、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2、预习课文; 3、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

论语十二则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共有篇,由编写,主要记录,以和为主。它与《》《》《》合称“四书”,“五经”是指《》《》《》《》《》。 2、孔子,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他的思想核心是。 二、实词解释: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亦说乎() 3、有朋自远方来()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为人谋而不忠乎()()()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传不习乎()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0、三十而立() 11、四十而不惑() 12、五十而知天命() 13、六十而耳顺() 14、不逾矩()()

15、温故而知新()() 16、学而不思则罔() 17、思而不学则殆() 18、贤哉() 19、一箪食() 20、人不堪其忧() 21、回也不改其乐() 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饭疏食饮水()() 25、曲肱而枕之() 26不义富且贵()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8、择其善者而从之()()() 29、子在川上曰() 30、逝者如斯夫()() 31、不舍昼夜() 32、三军可夺帅也()() 33、匹夫不可夺志也()() 34、博学而笃志()() 35、切问而近思()() 36、仁在其中() 三、原文填空:

1、文中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2、文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3、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意思与本文哪句相近:。 4、朋友从外地来看你,你可以用孔子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5、孔子认为如何做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做人应保持君子风度的基本条件):。 6、文中告诉人们,即使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 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8、我们常说兴趣是好的老师,文中体现这一含义的句子是:。 9、孔子感慨时光流逝之快,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10、孔子阐述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11、与“学而时习之”相近的句子是: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四、重点问题: 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2、课文在论述学习态度时强调了什么?论述学习方法时又强调了什么?分别举例。 3、“回也不改其乐”中“不改其乐”应该如何理解?

最新七年级《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

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及中考试题集锦详解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及中考试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不义 ..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粗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 19. 曲肱而枕之()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七、词语活用归类 3.知:人不知而不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温故而知新() 4.乐:不亦乐乎()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那么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

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测试题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100分) 姓名班级分数 一、解释横线上的字词,每空0.5分,共30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2.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因为孔子说过 “_________________ !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6.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8.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孔子的弟子颜回忍辱负重、不惧困难的 乐观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 ,。这样在快乐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理想。 9.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 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 10.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11.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1)(2) (3)(4)(5)

初中语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优秀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所以本文的重难点确定在对高尚道德的追求。 【学情分析】 《论语十二章》在人教版七上第十课,对初一新生来说,是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它与第一篇的内容有所区别,第一篇是有故事情节的,学生比较有兴趣,也容易大致了解整个事情经过。但本文却是语录体,它更注重理论的探讨。如果也像第一课注重情节和语句的翻译,那无疑会扼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加他们的畏难情绪。再加上本课是为优课作准备的,它又区别于平时的常态课,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所以我觉得把文言的翻译放到课外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引领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即可。学习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所以对于文意的理解,我教给学生一要懂得借助参考资料,二掌握几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自行翻译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因为与学生的切实利益有关,平时也在运用,就让他们小组讨论,结合自身经历能解读一点就可以了。但高尚品德的追求需要老师引领并激发,甚至于要结合我们所了解的几个名人来学习。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论语》后不仅在学好文言文上也能有自己的方法,而且在学习生活中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论语十二章总结

论语十二章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 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 19.曲肱而枕之()() 20.不义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整理)

2013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复习精品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红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 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二章教案

安全提示语: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论语十二章知识整理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V论语〉十二章》知识整理 「、字形字音 论1 tn语焉y m笃d U志不亦说yu e乎/ 恕sh u\如斯夫f t 不愠y询逾y t矩j u匹p i夫传chu dn不习乎一箪d m食雍y e ng也三省x in g瓢pi do饮子罕hd\罔w d n g好hco之者 殆d d曲肱g

⑤匹夫:古义为普通人、男子汉”(匹夫不可夺志也),今义 为无学识、无智谋的人h ”。\ ⑥忠:古义为办事尽心竭力”(为人谋而不忠乎),今义为忠 心”。/ \ (三)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f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f状语,每日 ③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f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④传不习乎 传:动词f名词,传授的知识 ⑤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f动词,吃饭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f意动。以……为乐 (四)常见虚词“而” 1. 表顺承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2. 表修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3. 表并列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4. 表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五)源于本文的常用成语不亦乐乎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强化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______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___________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四书”。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人,春秋末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______________”,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________________”。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粗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 19. 曲肱而枕之() 20.不义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 ______ ,意思是 ___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论语》十二章完美版

《论语》十二章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的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