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论治外感病的过程中,涉及了头痛的证治,临床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与外感、内伤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痛,更切合实用。以下试述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1 《论》有关头痛证治的回顾

三阳病皆可出现头痛

1.1.1太阳病头痛

①头痛是太阳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太阳中风、太阳都会出现头痛,其特点是头项强痛。“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②太阳头痛与足太阳经脉循行部位有关。《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动则病冲头痛,……脊痛,……是主筋所生病者……头顖项痛……”。

1.1.2 阳明病头痛

①阳明头痛责之热,热邪循阳明经脉上攻,蒸于面,扰于清窍,发生头痛。

“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②足阳明经脉循行于面是产生阳明头痛的基础。《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素问·热论》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1.1.3 少阳病头痛

①少阳头痛其证以热为主。“,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②少阳经脉循行于头之两侧与少阳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额痛……。”“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颜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

1.1.4 阳经合并病头痛

三阳经脉皆行于头面,则阳经合并病也可以发生头痛。如“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

三阴病惟厥阴病可见头痛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头痛与足厥阴肝经循行密切相关。《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非六经病头痛

《论》还记载了一些本不属于外感病的头痛,主要是与六经病头痛鉴别。如“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挚挚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即是类太阳病头痛

2 《兰室秘藏》补出太阴、少阴头痛

太阴头痛

太阴头痛,即今之痰浊头痛。如“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

少阴头痛

“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

3 六经头痛涵义辨析

六经头痛已为学者与临床医生所接受。然其涵义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指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

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中华医学大辞典》对六经头痛的解释是:太阳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阳经者”,太阴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阴经者”……。

与六经病(或三阴三阳六病)病机相关的头痛

《兰室秘藏》补出的太阴头痛与少阴头痛当属此类。

三阴三阳六病病机与经脉循行部位结合

如果将以上两种认识结合起来,则更适应临床需要。明·秦景明在《症因脉治·头痛论》中指出“门头痛,皆是三阳经表症,今在杂病门,虽分外感内伤,然三阳三阴,皆有头痛”。将三阳三阴与外感内伤结合起来,符合临床亦切合实用。

4 六经头痛的病因病机

外感内伤皆可致病

外感以风为主,风挟寒热湿暑等邪上犯清窍;内伤主要涉及情志、饮食、久病等方面;外伤导致脑髓、肌肤,经脉损伤,也是头痛发病的常见病因。

病机

病理因素主要涉及风、火热、气、痰、瘀、虚等方面;头痛的病机主要是经脉不畅,清窍不利;或气血阴阳亏虚,清窍失养。

5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举要

太阳头痛

5.1.1 部位: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

5.1.2 病因病机:风寒、风热,阻滞太阳经脉。

5.1.3 属性:外感内伤皆常见,而以外感为主;属实者居多。

5.1.4 证治

①风寒证:治选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

②风热证:治选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用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③风湿证:治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④湿热证:治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⑤瘀血证:治选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阳明头痛

5.2.1 部位: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

5.2.2 病因病机:外感多热结或为寒凝;内伤多积热、湿热、胃火、热毒、酒毒。

5.2.3 属性:实证为主。

5.2.4 证治

①阳明热结气壅:治选承气汤类方或防风通圣丸。

②阳明蕴热:治选白虎汤加味,如白虎加苍术汤、白虎加白芷汤。

③阳明湿热:伴脘痞者用半夏泻心汤;大便不爽者用葛根芩连汤加味。

④阳明火毒上攻:治选泻心汤或黄连解毒汤加白芷、蒲公英、败酱草等

⑤阳明寒滞:治用选奇汤。

少阳头痛

5.3.1 部位:疼痛以头侧为主,可连及耳、目外眦。

5.3.2 病因病机:外感以风热为主,风寒亦兼而有之;内伤则多肝胆气郁、化火或湿热壅滞。

5.3.3 属性:实证、热证多见。

5.3.4 证治

①少阳郁热(郁火):治选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生姜,加僵蚕、桑叶、菊花、连翘、蝉蜕。

②少阳热结气壅:治选大柴胡汤。

③少阳气郁:治选柴胡桂枝汤。

④特殊头痛——雷头风:治选清震汤加味。

太阴头痛

5.4.1 部位:头痛不定,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

5.4.2 病因病机:内伤为主:饮食、劳役、久病、失血;情志伤肝及脾。

5.4.3 属性:虚实兼见,以虚为主。虚证多见气血亏虚或清阳不升;实证以痰湿、湿热、痰热、痰浊为主。

5.4.4 证治

①痰厥头痛:治选半夏白术天麻汤,或芎辛导痰汤;痰郁化热,痰热上蒙之头痛,用加味二陈汤。

②气虚头痛

:治选顺气和中汤。

少阴头痛

5.5.1 部位:不定,以全头痛多见。

5.5.2 病因病机:少阴精血不足,脑髓亏虚;阳气亏虚,复感寒邪。

5.5.3 属性:以精血不足,阳气亏虚为基本病机变化。

5.5.4 证治

①阳虚感寒:治选麻黄细辛附子汤或附子细辛汤。

②肾精亏虚:治选加减复脉汤、六味地黄丸或八味地黄丸(《辨证录》:六味地黄丸加川芎、肉桂)。

③肾阳不足:治选右归丸或人参芎附汤。

④肾气亏虚:治选大补元煎。

厥阴头痛

5.6.1 部位:巅顶、颜面,或全头痛,或头痛部位不定

5.6.2 病因病机:情志伤肝,导致气郁、化火、气滞血瘀,阳亢风动;或血虚感寒。5.6.3 属性:虚实兼见。

5.6.4 证治

①肝气郁结:治选柴胡桂枝汤、四逆散或香茗散。

②肝郁化火:治选白头翁汤加菊花、蝉蜕、决明子等。

③肝寒上犯:首选吴茱萸汤。

④气滞血瘀:治选通窍活血汤或桂枝茯苓丸加川芎。

⑤血虚头痛:治选加味四物汤;血虚受寒用当归四逆汤。

⑥肝阳上亢:治选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加减。

杂类头痛

全头痛治从合病着眼,游走痛从风、气、肝胆、少阳入手,头痛休作有时求之于少阳、厥阴。

头痛的辨证论治

【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如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血管神经性头痛等。本篇所指头痛属内科杂病范围,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

【病因病理】

头痛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多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有关。此外,外伤跌仆,久病人络,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亦可导致头痛。

病理变化为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遏清阳,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因于肝者,一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而为头痛;一因火盛伤阴,肝失濡养,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致头痛。因于肾者,多由禀赋不足,肾精久亏,脑髓空虚而致头痛;亦可阴损及阳,肾阳衰微,清阳不展,而为头痛。因于牌者,多系饥饱劳倦,或病后产后体虚,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失血之后,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而致头痛;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牌失健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空,阻遏清阳而致头痛。至于外伤跌仆,久病人络,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痛,每易致头痛。

【诊断要点】

1.可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史。

2.头痛可发于颞部或头顶,也可无固定部位。

3.头痛发作时可为刺痛、钝痛、胀痛。

4.体检一般无阳性体征发现。

【辩证分型】

1.风寒头痛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遇风尤剧,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袭,循太阳经上犯巅顶,清阳之气被遏,故头痛乃作;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其经脉上性巅顶,循项背,故其痛连及项背;

风寒束于肌表,卫阳被遏,不得宣达,故恶风畏寒;无热则口不渴;苔薄白,脉浮均为风寒在表之征。

2.风热头痛症状: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渡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风热中于阳络,上扰清窍,故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面红目赤,亦为热邪上炎之征;风热之邪犯卫,故发热恶风;

热盛耗津,则口渴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邪盛之象。

3.风湿头痛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或塘。苔白腻,脉儒。

证候分析:风湿外邪,上犯巅顶,清空为邪阻遏,故头痛如裹;脾司运化而主四肢,湿浊中阻,脾阳为湿所困,故见肢体困重,纳呆胸闷;湿邪内蕴,不能分清泌浊,故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均为湿浊中阻之象。

以上三型为外感头痛。

4.肝阳头痛症状: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眠不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失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窍,故头痛而眩;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肝胆气郁化火,肝阳上亢,故胁痛,口苦面红;苔薄黄,脉弦有力均为肝阳亢盛之象。

5.肾虚头痛症状: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

证候分析:脑为髓海,其主在肾,肾虚髓不上荣,脑海空虚,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精关不固而遗精,女子则带脉不束而带下;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是肾阴不足,心肾不交之象。

6.血虚头痛症状: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s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血分不足,虚火上逆,故头痛而晕;

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心悸易慌:血虚易导致气虚,气虚则神疲乏力;面统,舌淡,脉细弱均为血虚之象。

7.痰浊头痛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证候分析:牌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头痛昏蒙;痰阻胸膈,故胸脘满闷;痰浊上这,则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均为痰湿内停之征。

8.瘀血头痛症状: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证候分析:久病人络,或头部外伤,瘀血内停,脉络不畅,故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且如锥刺;舌紫,脉细涩乃瘀血内阻之征。

以上五型为内伤头痛。

【分型治疗】

1.风寒头痛治则:疏散风寒。

方药:芎茶调散加减。

川芎9克荆芥9克防风9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细辛6克薄荷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者,加吴茱萸9克、半夏9克,以温散降逆。

2.风热头痛治则: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川芎9克白芷12克菊花9克生石膏30克黄芩15克薄荷6克山桅9克随症加减:热甚伤津,症见舌红少津,口干渴者,加知母12克、石料15克、天花粉15克,以生津止渴;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加黄连3克、大黄9克(后下),以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3.风湿头痛治则: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9克独活9克川芎9克防风9克蔓荆子12克本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者,加苍术12克、厚朴9克、陈皮9克、积壳12克,以燥湿宽中;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9克、生姜5片,以降逆止呕。

4.肝阳头痛治则: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克钩藤15克石决明30克黄芩15克山栀9克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夜交藤30克茯神15克牡蛎30克龙骨30克随症加减: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遇劳加剧,脉弦细,舌红者,可酌加生地12克、何首乌15克、女贞子12克、枸杞子12克、旱莲草12克,以滋养肝肾;头痛甚剧、胁痛、口苦面红、便秘、溲赤、苔黄、脉弦数,肝火偏旺者,可加龙胆草9克、夏枯草12克、郁金12克,以清泄肝火。

5.肾虚头痛治则:养阴补肝。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人参9克淮山药15克熟地12克杜仲12克枸杞子12克当归12克山茱萸9克炙甘草6克随症加减:头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者,可加用附子9克(先煎)、肉桂6克,以温补肾阳;若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阴经脉者,可加麻黄6克、细辛6克、附子9克,以温经散寒。

6.血虚头痛治则:养血调血。

方药:加味四物汤加减。

生地12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菊花9克蔓荆子12克黄芩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血虚导致气虚,症见神疲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者,可加黄芪15克、党参12克、细辛6克,以益气养血,散寒止痛;肝血不足,肝阴亏掼,血虚阴虚并见,出现耳鸣、虚烦、少寐、头晕明显者,则加何首乌15克、拘相子12克、黄精12克、酸枣仁12克,以补肝益肾。

7.痰浊头痛治则:化痰降浊。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9克白术15克天麻12克陈皮9克茯苓15克厚朴6克白蒺藜15克蔓荆子12克甘草6克大枣7枝生姜3片随症加减:痰浊郁而化热,症见日苦、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去白术,加黄芩12克、竹茹9克、枳实9克,以行气清热燥湿。

8.瘀血头痛治则:活血化瘀。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桃仁9克红花9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麝香3克生姜3片葱白2根菖蒲12克郁金12克细辛6克白芷9克随症加减:头痛甚者,可加虫类搜逐之品,如全蝎3克、蜈蚣2条、地鳖虫9克等;气血不足者,可加黄芪、当归,益气养血;头痛缓解,但有头晕、健忘、不寐多梦者,上方去麝香,加何首乌15克、枸杞子12克、熟地12克、酸枣仁12克等,益肾养心。

【中成药】

1.川芎茶调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吞服。

2.全天麻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吞服。

3.杞菊地黄丸每次4粒,每日3次,吞服。

【简便方】

1.山羊角粉15~30克(先煎)、白菊花12克、川芎6克,水煎服。治肝阳上扰引起的头痛。

2.制川、草乌各6克,白芷、僵蚕各6克,生甘草9克,共研细末,分成6包,每日1包,分3次用绿茶送服。适用于顽固性风寒头痛。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前头痛,取印堂、攒竹、合谷、内庭穴;侧头痛取太阳、角孙、悬颅、外关、足临泣穴;后头痛取天柱、风池、后溪、申脉穴;头顶痛取百会、上星、太冲、内关穴。针刺,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

敷贴法:蓖麻子与乳香、食盐共捣坝G太阳穴,可治气郁头痛。

食疗法:菊花鱼汤:杭白菊10克、鲜河鱼1条(250克),加入酒、姜、葱等调料后一起煮汤食用。适用于肝阳头痛。

梳头法:木梳每天梳头2~3次,每次10分钟,先慢、轻,逐渐加快、加力,10天为工个疗程。

【注意事项】

1.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原因多端,应尽早明确病因,及时对症治疗。

2.注意保持情绪安定,避免过度兴奋与疲劳。

3.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肥甘食物。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治头痛 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

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肾阳虚者呈现面白畏寒、腹泻便溏、自汗、手足冷、食欲欠佳等症状,脉沉细弱;肾阴虚者兼有烦躁烘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尿赤便秘等症状。 外伤头痛因跌或扑撞伤之后,或久病入络,使气血淤滞,亦可发生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甚至痛得像锥刺一样。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论治外感病的过程中,涉及了头痛的证治,临床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与外感、内伤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痛,更切合实用。以下试述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1 《伤寒论》有关头痛证治的回顾 1.1三阳病皆可出现头痛 1.1.1太阳病头痛 ①头痛是太阳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都会出现头痛,其特点是头项强痛。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②太阳头痛与足太阳经脉循行部位有关。《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动则病冲头痛,……脊痛,……是主筋所生病者……头顖项痛……”。 1.1.2阳明病头痛 ①阳明头痛责之热,热邪循阳明经脉上攻,蒸于面,扰于清窍,发生头痛。“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②足阳明经脉循行于面是产生阳明头痛的基础。《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素问·热论》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1.1.3少阳病头痛 ①少阳头痛其证以热为主。“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②少阳经脉循行于头之两侧与少阳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额痛……。”“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颜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 1.1.4阳经合并病头痛 三阳经脉皆行于头面,则阳经合并病也可以发生头痛。如“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 1.2三阴病惟厥阴病可见头痛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头痛与足厥阴肝经循行密切相关。《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伤寒论》辨治头痛浅析

《伤寒论》辨治头痛浅析 摘要:头痛是内科常见临床症状,《伤寒论》创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详细论述了六经头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成为后世医家治疗头痛的临床指导。笔者在跟师学习中发现,头痛病症在神经内科临床中十分常见,现结合临床,浅析仲景《伤寒论》对这一病症的辨证论治。 关键词:头痛、《伤寒论》、辨治浅析 1.太阳伤寒之头痛 《伤寒论》原文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为太阳经外感风寒,腠理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致太阳经气不利,外邪循经于上而发为头痛。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头痛发热,腰身酸痛,恶风畏寒,无汗而喘,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方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为肺经专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杏仁降肺气,与麻黄一宣一降以平喘;甘草缓和麻黄、桂枝辛温之性,防止过汗阴伤。全方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用于治疗伤寒表实之头痛。 2.太阳中风之头痛 《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此病在太阳,风邪袭表,腠理不固,卫强营弱,营卫不调,症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苔薄白,脉浮缓。治当解表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益阴敛营,与桂枝相须为用,

调和营卫;生姜辛温散寒止呕;大枣甘平,补中益气,益阴和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用于治疗中风表虚之头痛病症。 3.阳明腑实之头痛 《伤寒论》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此病在阳明,为阳明头痛证。伤寒六七日,病邪入里化热,热结肠道,腑气不通,邪热循经上扰,故见头痛有热,腹胀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沉实,临床上头痛多以前额为主,治当以承气汤,通腑泄热止痛,腑实轻者,用小承气汤,重者用大承气汤。 4.少阳胆郁之头痛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此属邪犯少阳,邪在半表半里,致少阳枢机不利,循经上犯清窍,故头痛,临床以两侧头痛为主,且伴有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脉弦细等少阳证候。治疗上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方中柴胡苦平,入少阳,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泻热邪;法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甘草扶正祛邪;生姜、大枣和胃生津,全方和解少阳枢机,枢机利,则头痛自除。 5.太阴脾虚之头痛 《伤寒论》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为误用下法、吐法,损伤脾阳,致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无以制水,则水湿停聚,上冲心脑而发为头痛眩晕。临床表现多为头痛头

蔡长福老师六经辩证之

蔡长福老师六经辩证之—太阴、阳明篇(一) ——弟子李鹏整理蔡长福老师济南经方会议讲话 大家好,今天我讲一下乳腺病的由来,乳腺病是怎么造成的。我们今天从太阴篇开始讲起,(把太阴篇的歌子放上来)人为什么要生病?人后天之本就是它(太阴),生死也是它,你体质好坏也是它,你有没有能力也是它,你工作的好坏也是它。 我们每一个医生,先不讲给别人看病,最起码你把你自己要了解,你不懂脏腑就不是个纯正的医生,你不懂经络,学一辈子你也走不上大道。我们学中医首先了解脏腑,首先了解自身。我们医生自古来都是这样讲:医生是患者的父母。可是当初我遇到一个病人连卷带骂,直接手指着脸骂我,那是我说错了一句话,其实也不算说错:我们医生心都是好的,都是善良的,前人讲“医生是患者的父母”。他说:你讲的屁话!我问:你为什么这样说?他说:我换了几十个医生,我房子都卖了,我的病还瞧不好,我看你们这个称呼要改一改了。我说:怎么改法呢?他说:讲不好讲。我说:你讲就是了。他说:应该说“患者是你们医生的父母”。我的妈呀,这句话讲的我脸一红,我半天没有回答他。我说:你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为什么这样说?你们医生吃的穿的,住的洋楼,奔驰宝马,不都是患者给你们的吗?有几个看好病的?我换了几十个医生,房子也卖了到现在也没看好病。你们还是我们患者的父母吗?你们吃的、穿的、小洋楼、奔驰、宝马、老婆孩子旅游玩都是患者的钱呐! 我让这个病人讲的半天没有言语回答他。哎!想想就是这样,有的人到处求医无门,听这个医院搞,找这个专家看,找这个博士,找那个权威,上下都找,民间的医生也找,找了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一个好医生没有找到,最后倾家荡产死路一条。很多病人结果都是这样的,其实病人让治,不是不让我们治,有的求医十年二十年没遇到一个好医生,终于这个病人死了。如果是暴病死了还有情可原,马上得病就死了,那就不怪我们医生了,换一个医生还这样,换一家医院还这样,跑到北京权威医院、上海权威医院,终于这个病人钱花光了人死了,现在是普遍现象,不仅仅是哪一个地方。 为什么会这样?不能说我们同道的不下功夫,你们下的功夫也很大,你们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晚上有时间还要背方剂、背条文,下功夫可大了,但是在临床上见了病就昏了,治不好,为什么?因为你的方向路线是错误的。怎么这样说呢?其实治病是非常简单的,并不复杂,是你自己搞复杂了。人就是两个病:表里、寒热。不是表就是里,不是寒就是热。《伤寒论》张仲景写的什么?就是衣食保暖。《伤寒论》深,深不可测;浅,浅就在皮毛。我今天谈皮毛两个字,何谓皮毛?就是着凉感冒,就这么简单。人身上外边三层、里边三层,第一层太阳,二一层阳明,三一层少阳。三阳过后就到了太阴,三阴太阴是第一阴,少阴第二阴,厥阴第三阴,合在一起就是三阴三阳。人身上就这么多部件,三阴三阳与外感都有关。太阳病第一证桂枝汤、麻黄汤不就是治着凉的吗?二一证葛根汤、白虎汤;三证小柴胡、大柴胡。我们把三个问题搞清楚了,你就能见病知源,你不会治错病的。

六经头痛分证

一、六经头痛涵义辨析 1.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六经头痛指头痛发生在该经脉循行部位者,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2.与六经病病机相关的头痛。六经头痛是指与六经病相关的头痛。如,太阳头痛指伤寒太阳病头痛,阳明头痛指伤寒阳明病头痛,等等。《兰室秘藏·头痛门》所补出的太阴头痛与少阴头痛亦属此类。 六经头痛不但包括外感头痛,还应包括内伤头痛。头痛是极其复杂的病症,不但在病因病机方面有外感内伤之不同;就病位而言,可以涉及脏腑及其经脉。显然,对六经头痛从单一方面理解是不全面的。 3.三阴三阳六经病病机与经脉循行部位结合。如果将以上两种认识结合起来,则更适应临床需要,这是本文对六经头痛范围、属性的界定。《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前额;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其辨之之法,六经各有见症。”明·秦景明在《症因脉治·头痛论》中指出“伤寒门头痛,皆是三阳经表症,今在杂病门,虽分外感内伤,然三阳三阴,皆有头痛。” 任何疾病就其属性而言不离阴阳虚实,不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其病不属外感即是内伤。因此,将三阳三阴以及所属的脏腑经脉与外感内伤的病因病机有机结合起来对头痛进行辨证论治,既符合临床亦切合实用。 临证辨治头痛的基本要素大约有三条:一是能明确病位,二是能确定病性,三是能明确致病邪气的性质。以六经辨证论治头痛完全可以满足以上条件。? 二、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举要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⑤风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 要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论治外感病的过程中,涉及了头痛的证治,临床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与外感、内伤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痛,更切合实用。以下试述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1 《论》有关头痛证治的回顾 三阳病皆可出现头痛 1.1.1太阳病头痛 ①头痛是太阳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太阳中风、太阳都会出现头痛,其特点是头项强痛。“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②太阳头痛与足太阳经脉循行部位有关。《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动则病冲头痛,……脊痛,……是主筋所生病者……头顖项痛……”。 1.1.2 阳明病头痛 ①阳明头痛责之热,热邪循阳明经脉上攻,蒸于面,扰于清窍,发生头痛。 “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②足阳明经脉循行于面是产生阳明头痛的基础。《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素问·热论》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1.1.3 少阳病头痛 ①少阳头痛其证以热为主。“,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②少阳经脉循行于头之两侧与少阳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额痛……。”“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颜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 1.1.4 阳经合并病头痛 三阳经脉皆行于头面,则阳经合并病也可以发生头痛。如“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 三阴病惟厥阴病可见头痛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论“六经皆有表证”

1026  环球中医药2017年9月第10卷第9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ptember 2017,Vol.10,No.9 四学术论坛四 作者单位:102618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内一科 作者简介:胡婕(1979-),女,硕士,主治医师三研究方向:呼吸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三E?mail:xuanbitang@https://www.360docs.net/doc/0c9013689.html, 论 六经皆有表证” 胡婕 【摘要】 ‘伤寒论“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讲述了外邪入侵机体的层层机制,提出了明确的理法方药三本文通过分析六经的特点和六经表证的发病机理,分别论述了太阳经表证二阳明经表证二少阳经表证二外寒直中太阴二少阴二厥阴病引起的表证三从而说明‘伤寒论“的表证并不仅仅局限于太阳经,而是根据六经传变,层层贯彻于整个六经三这种思路将对临床治疗起到重要启示作用三 【关键词】 六经; 表证; 伤寒 【中图分类号】 R241.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7.09.029 ‘伤寒论“认为,在外感六淫中,伤阳气最重的为寒气三‘伤寒论“在讲述寒气侵入人体之后,一般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的方向进行三所以,开篇即从太阳病讲起,如太阳病不愈,而转属阳明,继而少阳,三阳病不愈,继而转入三阴, 因此,‘伤寒论“的层次性非常强,在临证中仔细辨别,即可发现外寒在六经的哪个地方,从而随证立法用药三而在实际临床中,也会遇到特殊情况,在患者旧有宿疾,或者体质因素,或者久病体虚二阳气不足的情况下,寒气可以跳过太阳经,直中阳明二少阳,或者直中三阴经,毕竟,其他五经在体表也有广泛的经络分布,外寒完全可以通过这些经络侵入五经,不论是外寒顺六经逐层转移也好,还是寒邪直中六经,在六经的各个系统均可带有表证的特点三1 太阳病表证 太阳经是人体的第一道防御屏障,是最容易感受外邪的经络三太阳病的提纲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三”这里明确说明了外寒侵入体表的表现,寒气侵入体表肌肤,可以引起肌表畏寒;侵入太阳经,经络循行的头部二颈项部气血运行不通,不通则痛;人体正气浮到体表与外寒抗争,此时脉象显示浮脉三在这里仲景提出了风寒表实证的麻黄汤,还有风寒表虚的桂枝汤,均是感冒的代表方,如果运用得当,效如桴鼓三2 阳明病表证 阳明病的提纲是: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三”即阳明病是以便秘,胃肠不通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三阳明病可分为三大类: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太阳阳明对应的方药是麻子仁丸,正阳阳明对应的是承气类方,少阳阳明对应的是大柴胡汤三 尤在泾[1]在‘伤寒贯珠集四阳明篇“提到: 太阳阳明者,病在太阳,而兼阳明内实,以其人胃阳素盛,脾阴不布,屎小而硬,病成脾约,于是太阳方受邪气,而阳明已成内实也三”其对应的麻子仁丸方证: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三”趺阳脉即是胃脉,胃脉浮代表外寒入侵,阳气升到体表与其抗争三趺阳脉涩,代表胃气与寒相搏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胃肠功能受到制约,气血不通三 成无己[2]在此精彩讲到: ‘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三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三”成无己讲了水的运行分布,外寒直入阳明,约束了脾胃功能,使津液不能在肠道分布,多余的水液从膀胱而出,故出现大便难,小便数的情况三 在实际临床中,经常见到感冒伴有便秘的情况,患者既有表证,又有大便难的里证三而且这种便秘多以前硬后溏,或者大便干球的情况出现,这是外寒将脾胃运化功能束缚住,使水液不能下布的结果,而且脾胃功能受制,胃肠运动能力减弱,大便的传导明显延迟,因此便秘更加严重三麻仁丸方中的杏仁既能宣肺解表,又能润肠,火麻仁二白芍和蜂蜜有濡润,增加津液的作用,大黄二枳实二厚朴有增加胃肠动力的作用,诸药同用,表里兼治三3 少阳病表证 少阳病的提纲是: 口苦二咽干二目眩也三”当寒邪进入半表半里时,寒热往来,正邪相争,既不能通过发汗来引寒邪外出,也不能通过吐下来驱邪,只能和解之三所以,张仲景提出了小柴胡汤三方中柴胡二生姜走少阳经,解表散寒;党参二炙甘草二大枣扶助人体正气,使寒邪不内陷;半夏散郁里之结气;黄芩清郁热,诸药同用,引半表半里之寒邪外出三小柴胡汤即是少阳病表证的代表方三 而柴胡桂枝汤更是进一步说明了太阳少阳并病的方剂三 ‘伤寒论“146条: 伤寒六七日,发热二微恶寒,肢节烦疼,微

关于辨证论治

关于辨证论治2008-07-01 18:41 中医药无局限,治未病有误区 关于辨证论治 余嗜书如命,是中医杂志忠诚之读者,1992年零星杂志到94年全年以后全部杂志均齐。后有光盘5块也一并由女婿购来,观其中不少精妙之处,但均未能治本。更多的是大部份西化而且西化得过份些。好多长篇大论而看后不知其说啥。比如病案讨论千篇一律。会诊时实习医师先讲,住院医师随后,副主任继之,主任再继续,教授或什么高级别的总结用药、中西结合,从生理学到解剖学到病理学,细胞变化,药物化学代换矛盾无所不至,但治一月半月,指标依然,自我感觉改善因经济原因出院等等。好多文章均拼凑后发表,不知所云。什么轴、什么耙、什么路、什么经、什么络、什么隔二隔三(治)、什么二辨四辨(症)、“再辨症”,什么证状量化,分型标准,再辨证加减,什么朝代什么人,什么书,怎么说,正确与否谁知道。同一病症,(比如反流性食管炎),以火治、以郁治、以痰治、以瘀治,心肝脾肺肾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均治,但其报道疗效均佳,分型不分型,各俱千秋,各有特色。看者如胸有成竹,不看亦罢,若想从中学点什么,将令人信亦不信了,因为无所适从。好端端的喉下部及胃静脉曲张伴淋巴管阻塞,胃逆蠕动使酸性内容物反流,证治之下用药几百味。不信,自去总结一下,但从何而治就看你如何于其中取出精华去用于实践(表述模糊、于实践取舍艰难);总结高血压病证治(或其它什么病亦然)千余方,四种药联用若干、三种药同用若干、药对若干,出现频率次数、药物数量、能研究出什么。最后,普通药房三二百味药而治高血压方用药400余味、240味药性赋尚欠一半以上,而400味者亦不足矣。2008年不订杂志了。现将中医之一些误区简述如下: 首先,辨证论治乃被推崇为中医之灵魂和精髓,讲究有是病用是药。然而此即为生命健康的致命伤,只看表面证状:真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证状去除了就言愈了。或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识证尚未论治。那么,如头痛证属肝阳上亢者,投平肝潜阳,药后头痛愈,头不痛了,还不愈么?病家言愈,医家信愈,然而实际尚不愈,其本未治,只是暂时不会头痛。病势纵减轻也不多,只是没有到觉得头痛的程度。前面西医局限中之糖尿病英国瞻性研究之文,乃中医杂志少见之佳作。言诊断为糖尿病者,已有10—15年胰岛细胞功能之缺失,此其间它有何证可辨,不要说还要论治,无证可辨而使得论无根治无据;然从治未病的角度看,若从小儿开始,修正两管之偏差,勿使肌体应激自救,细胞(包括所谓胰岛B细胞)养氧供需排泄均衡, 自可不成疾病(包括糖尿病); 何至到神经病变才去分什么型。再有脚痛医脚,设其脚酸无力结合其它舌脉为肝肾阴虚,几剂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其它特效方药即愈,愈了吗?没有。肝肾阴虚改善了,不感觉脚酸乏力了。但是什么引起肝肾阴虚呢?心肝肾不治(心治之颇辣手),肝肾阴虚(己为全身器质性疾病, 有痿缩不可逆之病灶,非某一脏器)不愈,它不一定表现于脚。而实治效果,辨证论治还是比抗生素等西药之治功胜一筹,绝不可废,而其重要程度不可绝对强调,而将其誉为灵魂或精髓。 有一医家,年近暮著有伤寒类证探析一书,简明扼要,1—3剂愈疾,然基于外感愈,水肿退,呕吐平,肿胀消,口渴减等症状之改善。所渭对症下药之上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刘渡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二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阴阳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 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 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 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 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 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张仲景在系统地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时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教材书上对于六经的定义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笔者认为六经的概念可以更广泛。六经包含六经之气之意,六经脏腑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如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土含湿气,当胃显燥气时,临床上就是胃阴受损,脾与胃为表里经脉脏腑,脾显湿气时,临床上就是脾失健运,脾生湿。由此当我们再进行六经辨证时,就可以联系各个脏腑所属经气分析病症,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对六经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的地掌握六经辩证。在掌握六经辩证之前我们要明确,脏腑,气血津液是其物质基础,经络是其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反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气化离开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所以六经辩证的实质是把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结合,再综合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从宏观着眼,对外感疾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疾病的方法与体系。在学习六经辩证时除了联系脏腑经络辨证,还要联系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交争的临床反映,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六经辩证的内容包含于八纲辨证之下。 对于六经辨证的更好地理解与剖析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伤寒论》的精华,使之为中医药发展再作贡献,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作贡献。

经行头痛的辨证论治

经行头痛的辨证论治 以头痛伴随月经周期性发作为辨证要点,治疗以调理气血为大法,实证者行气活血以止痛,虚证者补气养血以止痛。 气血虚弱型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头痛,心悸气短,神疲体倦,月经量少,色淡质稀,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血素虚,经期或经后气血更虚,清窍失养,故令头痛;气血两虚,故心悸气短,神疲体倦;血虚冲任不足,则经量少;气虚血失温化,则色淡质稀。其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也为气血虚弱之征。 治疗法则:益气养血,活络止痛。 方药举例:八珍汤(《正体类要》)加蔓荆子、鸡血藤。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白芍、当归、川芎。 阴虚阳亢型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腰酸腿软,手足心热,经量少,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素体阴虚,精血耗伤,经行血泄,肾阴更虚,肝阳益亢,风阳上扰清窍,且肝脉过巅,故经期或经后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阳亢肝郁,气机不畅,故烦躁易怒;阴虚精损及肾,冲任不足,故腰酸腿软,月经量少;阴虚内热,故口苦咽干,手足心热,经色鲜红。舌红,苔少,脉弦细而数,也为阴虚阳亢之征。 治疗法则:滋阴潜阳,疏风止痛。 方药举例:杞菊地黄丸(《医级》)加钩藤、石决明。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枸杞子、菊花。 若兼肾虚腰痛者,酌加川续断、桑寄生。 瘀血阻滞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头痛,小腹疼痛拒按,胸闷不舒,经色紫黯有块,舌紫黯,边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而有力。 证候分析:瘀血内停,经期冲气挟瘀血上逆,阻滞脑络,故使经前或经期头痛;瘀血阻滞冲任,血行不畅,故使小腹疼痛拒按,经色紫黯有块;血瘀而致气滞,气机不利,故胸闷不舒。舌紫黯,边尖有瘀点,脉沉或涩而有力,为瘀血阻滞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方药举例: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麝香、红枣、黄酒。 方中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川芎、麝香、老葱行气活血,通窍止痛;红枣调和营卫。全方活血祛瘀,通窍止痛,故能调经脉,止头痛。 痰湿中阻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头痛,头晕目眩,形体肥胖,胸闷泛恶,平日带多稠粘,月经量少色淡,面色觥白,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痰湿内停,滞于冲任,经行冲脉气盛,冲气挟痰湿上逆,阻滞脑络,故经前或经期头痛;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面色咣白;痰湿困脾,则胸闷泛恶,形体肥胖;痰湿滞于冲任,故经血量少色淡;痰湿下注,伤及带脉,则带下量多稠粘。舌淡胖,苔白腻,脉滑,也为痰湿之征。

常见病六经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致病原因有二,一内因,二外因。 一内因: 疾病从内而生。内伤七情五脏伤。 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忧思气结,喜则气消,怒则气上。 二外感 百病皆因风而起,风就是水火也就是寒热而引起的外感的病, 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太过不及。气候的变化而人体正气不足(水火盈亏)不能适应所产生的疾病。风寒暑湿燥火进入人体所发生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是经过六经传变。 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 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 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伤风 所谓太阳伤风, 是伤于风, 因为吹到风而感冒,

所以叫伤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症状是汗出, 项强, 头痛, 发烧。这时候就用桂枝汤剂来治疗。 桂枝汤 桂枝10生白芍6生甘草9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素体虚弱再值伤风就会出现汗多如雨,全身乏力,头昏、心慌、肢节疼痛等症,这时就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10生白芍6生甘草9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川淡附子(或黑附子)9。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每三小时服一次。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 还有一种就是太阳伤寒, 伤于寒症, 冬春之际,天气太冷, 或者空调风扇下工作,(空调病是也)得到感冒是因为伤于寒, 病人会全身恶寒, 怕冷, 全身没有汗, 高热, 身痛, 骨节痛,咳嗽这时候要用麻黄汤剂来治疗。

麻黄汤 麻黄10桂枝10杏仁6生甘草9 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少阴虚寒 病人会全身恶寒重, 怕冷, 全身没有汗, 低热或无热,咳嗽、身痛,小便清长,甚至大便稀溏或大便秘结,这时候要用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来治疗。 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 麻黄6川淡附子(或黑附子)7细辛3干姜9生甘草9生姜3片六付水煎服,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加倍量分两次服用。 太阳温病、夏天泄泻、咽喉炎(喉咙痛) 太阳温病就是出汗后伤于寒,本身体内的热气通过皮肤排出体外,但是出汗后被寒所伤,汗毛孔闭塞,热气循经直攻喉咙,出现喉咙疼痛,咳嗽、全身疼痛,或陷于阳明胃肠出现泄泻,这时就用葛根汤来治疗。葛根汤 葛根6 麻黄9 桂枝12 白芍6 生甘草7 生

六经头痛部位、病机及证治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 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二、阳明头痛 1.部位: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伤寒大白·头痛》:“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 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 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该辨证 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 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 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 属于里。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说 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 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 御病邪侵袭的功能。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 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 以区别。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表实证无汗则因 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而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 阳明是正邪斗 争的极期,主要反映胃肠病变。多由太阳病治疗失误,邪热内传入里,伤津化燥而燥结成实所致,或因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成。根据证候特点的不同,阳明病证有阳 明经证和腑证之分。阳明经证系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大汗出,大热,大渴而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生津,方如白虎汤。若 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便成阳明腑证,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日晡(下午3~5时)潮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表现,又可有腹满疼痛拒 按,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而见烦躁,谵语,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热攻下,可选用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 多由太阳 病发展而来,亦有初起即为少阳病证者。此时邪气尚存而正气已伤,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间。如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便寒热交替出现,所谓“寒热往 来”。因而少阳病的特点是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之里证,而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 食,脉弦等少阳经气不利、胆气犯胃、气机不畅之症。故治法不若太阳病解表可愈和阳明病“清”、“下”可痊,而须和解少阳,即一面

痹证的辨证论治

痹证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活动障碍,甚或內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西医学中的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与骨关节病、软组织疾病等,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增生性关节炎、骨软骨炎、慢性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肌腱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病的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肢体筋脉,经脉气血不通是基本病机。 病因: 1、风寒湿邪,侵袭人体。久居高寒潮湿之地,或常处水中、野外潮湿寒冷等环境,或气候突变,冷热交错,或起居不慎等原因,当人体正气不足时,以致风寒湿邪侵袭,留注经络关节而发病。 2、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外侵,郁久化热,以致风湿热邪痹阻经络关节而发病。

3、痰浊瘀血。痰浊瘀血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它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证,因此在弊病的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或饮酒过度,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阻滞经脉;或七情郁结,气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气滞血瘀,阻滞经络;或跌打外伤,局部气血凝聚,失于荣养,营卫不调,而易触外邪,发为痹病。 4、正气不足。先天禀赋薄弱,元气不充,或后天营养失调,缺乏体育锻炼,或劳逸不当,或病后失调,以致气血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之气不固,外邪乘虚入侵。 病机: 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气血不通。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外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寒自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 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以实证为主。由于病邪性质的偏盛,症状表现亦有不同,其中风邪胜者为行痹,病位偏上;寒邪胜者为痛痹;湿邪胜者为着痹,部位偏下;热邪胜者为热痹。各种邪气之间亦可互相转化。 痹证日久可以出现三个方面的病理演变: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痹阻经络,深入骨骱,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二是痹证日久耗伤气血,伤及肝肾,虚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