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结题报告

“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结题报告
“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结题报告

“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但是在当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是因为考试不考朗读的内容,所以语文教学往往忽略朗读的训练;另一方面是我们多数的语文教师确实对朗读知识积淀不多,似懂非懂,朦朦胧胧,因而不敢涉足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正是因为在朗读中的“忽视”

和“不敢”,导致了朗读并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在这次小课题研究中选择了小学语文“真情朗读,体验感悟”的教学研究。实验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要求、有指导、有评议的训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心灵“合声齐唱”。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抒发,从而逐步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进行小学语文“真情朗读,体验感悟”的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因“读”能使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可见有效的朗读是感知课文,启迪思维,领会真情的主要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真情朗读的热情。

2、引导学生掌握感悟朗读的方法,高质量的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

3、多形式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感悟朗读的快速成长。

4、互动评读,提升学生感悟朗读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深入学习理论知识。

转变教育观念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提。我认真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代阅读教学论》等书籍,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学习懂得: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情感,领悟文章意境。从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学习交流,及时总结提高。

要想获得小课题实验的成功,就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经验。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不断的充实自己,对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分析、探讨、请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形成教学模式。

四、实验过程、方法

(一)实验的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阶段

1.申报课题。

2.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学生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第二阶段:实时操作阶段

1.接受教师学校专家关于小课题研究的辅导。

2.制定课题研究实验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3.及时收集研究信息,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二)实验的方法

1、让朗读的计划更细致,明确。

进行实验的是六年级的学生,把文章读流利已不成问题。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能力水平,制订了使学生通过真情朗读提高感悟能力的阶段性计划。

2、让朗读的时间更充分。

每天利用晨读十分钟,每周一节阅读课,给予学生一个自由朗读的空间,朗读的内容从教科书到课外读物,朗读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在座位读,到讲台读,可以是个人读,可以是双人读,也可是小组读、表演读。

3、让朗读的内容更丰富。

六年级的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应该大量的阅读课外读物,如成语故事、诗歌、散文,还可以涉足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这样既增加了朗读量,又丰富了知识容量。

4、让朗读的过程更精彩。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朗读点。文章的朗读点可以是文中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或是人物对话、也可以是学生自认为最精彩、最感兴趣的部分。针对文章的朗读点,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真正提高读的效率,使读的训练有的、有法、有序。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创设朗读的情境,诱发学生感悟朗读的热情。

朗读训练,尤其是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我在教《凡卡》一课时,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了凡卡的悲惨生活后,在指导学生朗读凡卡写给爷爷的信时,伴随着悲怆的音乐。我用低沉的语调缓缓地说:“这不是一封普通的信,这分明是蘸着血泪写成的救命信啊!让我们一起帮这个苦命的孩子求求爷爷吧!”齐读中,我看到了很多同学眼角的泪光,也仿佛看到了同学内心的颤抖。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2)针对不同的朗读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

(3)多形式练, 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感悟朗读的快速成长。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同座互读、小组交互读、边演

边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感、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动了,积极性也就高了。朗读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地更换调味品,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尽可能多留些时间让学生来练读。调动班上每一个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强加给学生任何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

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更快地促进孩子朗读能力的提高。

(4)让朗读的内容更丰富。

除了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外,课外朗读训练也很重要。分阶段的规定学生的阅读书目,阅读量。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知识的检验。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竞赛,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5)设计读的程序。

在实验中,注意朗读训练的层次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前后联系,步步深入,我设计了一个“四读”的程序。

疏通读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读通,扫除字词障碍。

探究读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读懂。

回味读品读赏析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彩,读透。

巩固读体悟感受体会文章的感情,读会。

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时,我就成功的运用了这“四读”。首先,我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扫除文章中字词障碍;然后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列小标题概括出嘎羧临死之前都做了哪几件事。然后抓住其中的一件事分组进行品读感悟、体会感情。圈画出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嘎羧当时的感情,边读边想象。就这样,同学们通过深情地朗读,体会到战象嘎羧像人一样有丰富的情感。最后,同学们续写其中省略的片段,就很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6)互动评读,提升学生感悟朗读的能力。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课堂上,我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

读吗?”……同时,我也经常参与到孩子的评读之中,学生第一遍读得不好,就给予第二遍、第三遍的机会,直到读好为止。一段时间下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评读效果明显。在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竞相表现,展示自己的读,帮助别人的读。常听到孩子说:“老师,我觉得xx哪里读得很好”“老师,我觉得xx‘轻轻悄悄地挪移了’读出了时光的悄悄流逝。”(《匆匆》)……当听到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他们会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范读”,用掌声鼓励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会勇敢地来挑战老师,“老师,我想和你挑

战!”“老师,我想和你比一比!”课堂上学生一个个争着站起来,用抑扬顿挫的朗读来倾诉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进入了境界。

五、实验成果

经过这两年的实验研究,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了,不但在课堂上踊跃的朗读,在课余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朗读能力、领悟理解能力明显增强,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六、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我总结出的一些朗读感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但如何让学生自主的培养朗读的兴趣,并且根据自身的特点,更个性的、更有创意的、更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朗读积极性,使教师得法的引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还需要深入的探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