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

食品营养学
食品营养学

第一章绪论

一、现代食品营养学发展史

1844 年发现血中有糖

1893 年提出“蛋白质”概念

1898 年提出“营养”名词

1856 年鉴定出肝糖原

1912 年提出“维生素”概念

1929 年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

20 世纪初热量的测定及计算

1938 年Rose 发现 8 种必需氨基酸(EAA)

1943 年美国提出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建议

二、现代食品营养学研究内容

1. 主要研究内容

(1)认识基本的营养元素及营养功能

(2)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特点和作用

(3)掌握人体对食品营养的需求

(4)通过食品营养实现人体健康

(5)营养与疾病

(6)正确认识食品营养与安全

2. 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1)营养素之间的相互直接作用,如钙、镁与锂、钠等离子间的配合与对衡;

(2)一些营养素是另一些营养素的前体,如色氨酸可转变为维生素PP;

(3)一些营养素参与或影响另一些营养素代谢的酶系统的作用,如维生素B1、B2、PP 对三大营养元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4)互作作用对吸收与排泄的影响,如蛋白质缺乏增加维生素B2的排泄;

(5)通过对激素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其他营养素,碘缺乏导致甲状腺素的合成障碍,而影响三大营养素的代谢。

三、关于营养不良的四种情况

1. 营养不足,例如饥饿;

2. 营养缺乏,例如维生素D缺乏病;

3. 营养不平衡,例如缺乏某种必需氨基酸;

4. 营养过剩,例如肥胖。

四、营养的基本概念

营养:人摄取食物后,在体内消化和吸收、利用(新陈代谢)其中的营养素以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等,使人体处于健康状态的总过程。

营养素: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6 大类:水、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人体至少需要40 多种营养素,包括:8 种(也可以说是10 种)必需氨

基酸,2 种必需脂肪酸,14 种维生素,7 种常量元素,8 种微量元素,1 种糖类,

水。

健康: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全部良好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全世界一致公认的健康标志有13 方面:生气勃勃;性格开朗充满活力;正常的

身高体重;光滑光泽的头发;坚固并带淡红色的指甲;粉红的舌头;食欲旺盛;

正常的体温脉搏和呼吸率;健康的皮肤;正常的大小便;不易得病;明亮的眼睛

粉红的结膜;健康的牙龈口腔黏膜。

亚健康:健康的透支状态,即身体确有种种不适,表现为易疲劳,体力、适应力和应变力

衰退,但又没有发现器质性(人体组织器官)病变的状态。

亚健康的主要原因:1. 过度疲劳造成的脑力、体力透支;2. 人体的自然衰老;

3. 各种急、慢性疾病;

4. 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

五、营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营养学的发展与生理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烹饪学、食品卫生学、食

品标准化、食品商品与销售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

六、居民营养状况

总体上看,人们的营养基本是够的,但是从营养结构上看,不均衡,尤其是优质蛋白、

微生素E、铁和钙,以及微量元素比较缺乏。全世界人们摄入的蛋白质中优质蛋白占35%,

中国平均优质蛋白占26%,农村优质蛋白只占17.2%。目前,全世界每人每年消费牛奶95

公斤,中国仅12 公斤。

第三次中国营养普查表明,我国农村6 岁儿童平均身高110 厘米,比城里低3厘米,16

岁少年平均身高158厘米,比城里低6 厘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优质蛋白和一些重要营养元

素缺乏。

第二章消化系统

消化(digestion):人体摄入的食物被分解为营养元素分子,并且进入肠道上皮粘膜细胞内

的过程称为消化。

人体消化有方式: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和微生物消化。

吸收(absorption):食物经消化后,进入肠道上皮粘膜细胞内的营养元素分子穿出上皮细胞,而进入血管(血液)或淋巴管(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唾液腺;咽与食道;胃;小肠;大肠

消化相关器官:胰脏;肝;胆囊

二、消化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1.唾液

性质:唾液是无色、无味、近中性的低渗或等渗液体;

成分:其中水占约99%,还有少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粘蛋白、球蛋白、唾液

淀粉酶和溶菌酶;无机物主要有钠、钾、钙、硫氰酸盐和氯等。

作用:湿润口腔和食物;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清洁保护口腔等。

2.胃液

性质:无色的酸性液体,pH 为0.9-1.5。

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粘液和水。

作用:

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杀菌;蛋白质变性;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有利

于铁和钙的吸收等。

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 免受小肠内蛋白水解酶的破坏并促进其吸收。

粘液:润滑作用;减少胃黏膜的机械损伤;参与形成胃粘液屏障,保护胃粘膜细胞;

抵御H+(酸)的侵蚀和胃蛋白酶的消化。

3.胰液

成分:大量水分、有机物及无机物;

无机物:碳酸氢盐;

有机物:消化酶,如: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羧基肽酶、RNAase、DNAase等。

性质:无色碱性液体,pH 为7.8-8.4;

作用:碳酸氢盐——中和胃酸,调解pH 值;

胰淀粉酶——水解淀粉成糊精或麦芽糖等;

胰脂肪酶——消化脂肪;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水解蛋白质;

其他酶类——水解相应的物质。

4.胆汁

胆汁的成分:水分、有机物及无机物,组成复杂;

无机物——钠、钾、钙、碳酸氢盐等;

有机物——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等;胆盐是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

形成的钠盐;胆色素主要指胆红素和胆绿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

胆汁的作用:乳化脂肪;帮助脂肪的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胆盐可直接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胆盐的利胆作用。

5.小肠液

性质:粘稠的碱性液体,pH 约为7.6;

成分:水分、无机盐及肠激酶和粘蛋白。

作用: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胃酸侵蚀;稀释消化产物,降低肠内容物渗透压,有利于小肠内水分及营养物质的吸收;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原,从而促进蛋白质消化。

6.大肠液

作用:基本无消化作用;润滑粪便,保护肠粘膜免受机械损伤。

三、吸收部位

1. 口腔和食管内几乎不被吸收;

2. 胃内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

3. 大肠吸收少量水分和无机盐;

4. 小肠是食物中各类营养元素分子的主要吸收部位。

四、被吸收的各种营养分子

水:水分子

蛋白质:20多种氨基酸、各种小肽

碳水化合物:各种单糖

脂肪:脂蛋白复合体

矿物质:离子形式

维生素:分子形式

五、影响食物消化吸收的因素

⒈精神、神经因素:条件刺激(食物的色、香、味);情绪活动;

⒉饮食习惯;

⒊食物因素:食物的性质、食品加工方法、营养素的比例。

第三章水

一、水的生理功能

1. 机体的主要组成

2. 占体重的75%左右,因性别、年龄而异,新生儿占75-80%。而成年男子60%,女子50%,老年人更少

3. 各器官组织不同:肌肉70-80%,皮肤60-70%,骨骼12-15%,血液高达90%。人体缺水的危害较缺少食物的危害更大。失水10%出现严重脱水,20-22%则无法生存。

4. 促进营养素的消化吸收与代谢

(1)溶剂:是无机和有机的最好溶剂。人体内一切代谢活动必须有水参加,或者说人体中

的一切代谢反应(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水中进行的。

(2)消化吸收的介质:水可以为身体运送营养、分泌物,是形成乳汁不可缺少的部分。

5. 调节体温恒定、关节润滑和搬运废弃物

(1)水的比热大,热量也大,因而其吸收较多的热能而其本身的温度升高不多,维持体温

恒定。

(2)其润滑作用则是减少体内脏器的摩擦,润滑关节,防止损伤。

(3)唾液中的水帮助吞咽食物,而代谢后的废物及毒素的排除,也都需要水的作用完成(粪、尿、汗是排出人体废物及毒素的主要途径,粪、尿、汗中含有大量的水分)。

6. 各种食物主要组成成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食品都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尤其是

饮料中水分更加明显和大量,可高达90%以上。

二、水的需要

随个体的年龄、体重、气候及劳动强度等而异。一个体重60 Kg的成年人每天与外界交

换水量(包括摄入和排出)为2.5 Kg,相当于每Kg体重约40 g水,婴儿则是成年人的3-4 倍,见下表。

年龄(岁)需水量(g/kg体重)

1 120-160

2-3 100-140

4-7 90-100

8-9 70-100

10-14 50-80

成人 40

三、水的循环

四、水的来源:三个途径,包括饮水、食物中水、代谢水。

五、摄入量:一个体重60 Kg的成年人每天与外界交换水量为2.5 Kg,饮水为1000~1500 ml;食物中水为:700ml;代谢水:300ml。

六、排出途径:主要有三个途径,呼吸、排汗、尿粪;此外,特殊生理(产奶、外伤流

血、捐血等等)

第四章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一)蛋白质的定义

蛋白质是由20 多种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起来的具有生命活动的生物大分子,是生物体

细胞和组织的基本组成成分,是各种生命活动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人体和动物主要有20

种氨基酸,植物和微生物有22~24 种氨基酸。

氨基酸的通式

蛋白质主要含碳、氢、氧、氮4 种元素外,有的蛋白质还含有硫、磷和矿物质元素等其

他元素。

(二)蛋白质的分类

在食品营养学中,根据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常分为3 类:

1. 完全蛋白质;

2. 不完全蛋白质;

3. 半完全蛋白质;

(三)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 合成组织蛋白,构成和修补人体组织;

细胞:除了70%水分之外,蛋白质占15%,是含量最多的有机营养元素,分布在细胞

膜、细胞器与细胞质中。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参与物质通透、激素受体、连结、酶功能等作用;人体:肌肉含有肌纤维,肌纤维由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所构成,负责肌肉的收缩作用等

各种生理功能;

骨骼、牙齿、皮层、毛发等也都含有独特的纤维状胶原蛋白﹙collagen﹚。

2. 调节体液和维持酸碱平衡;

维持渗透压:血浆中蛋白质维持血液的渗透压,蛋白质不足会使水分渗出血管,流入组

织间隙,造成水肿的症状;

维持酸碱平衡:缓冲血液酸碱度的变化。

3. 合成生理活性物质;

酶:催化各种合成或分解的生化反应,例如各种消化酶(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

激素(荷尔蒙):例如胰岛素、甲状腺素、副甲状腺素等,人体约90%的激素,其化学本

质是蛋白质;

载体:即具有特殊运送功能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脂蛋白(运输脂类

营养分子)等

4. 增强免疫力;

主要指免疫球蛋白和各类抗体。

免疫球蛋白是母体(母亲和雌性高等哺乳动物)分泌的具有抵抗病原体,防止婴儿和幼

小动物患病的活性分子;

抗体:由免疫细胞合成,具有专一性的辨识作用,可辨识外来物质(尤其是病原体),

并加以破坏清除,防止人体患病的活性分子。

5. 提供能量。

吸收进入静脉血管和淋巴管的食物中各种氨基酸,首先被运输到肝脏,在肝脏中合成人

体的各种蛋白质,供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使用,以及调节新陈代谢。然而,食物氨基酸在肝脏中重新合成新的人体蛋白质,有约10~20 的氨基酸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葡萄糖)和脂肪,

提供人体能量。这一生理过程是必不可少,避无可避的。

二、蛋白质消化与吸收

人体饮食(摄入各种食物和食品)蛋白质的主要作用在于供应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

因此来自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食物的蛋白质都必须分解成氨基酸,才能供人体利用。

1. 消化

目的是使蛋白质肽链分解释放小肽和氨基酸,主要由各种蛋白水解酶负责;

胃中的胃酸、烹调加工的热处理,都可以使蛋白质起到蛋白质初步变性效果,这有利于

在人体内进一步酶的消化;

蛋白质的消化从胃部开始,先经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将蛋白质变性和部分水解,打开

蛋白质四级结构形成较短的肽链,进入小肠中受胰脏分泌的消化液(蛋白酶和各种肽酶)作用,再继续分解成含有两个氨基酸的双肽与三个胺基酸的三肽,以及大量的各种氨基酸。

2. 吸收

小肽(双肽、三肽)、氨基酸都可以被小肠细胞所吸收。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含有双肽

酶与三肽酶,可将双肽与三肽完全分解成氨基酸,然后运送到微静脉血管,汇集到肝门静脉,首先运输到肝脏,这一过程叫蛋白质的吸收,准确的说是氨基酸的吸收。

三、氨基酸

(一)氨基酸分子结构

通式见上图

(二)必需氨基酸

1. 必需氨基酸

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构成

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 种,8 种是必需氨基酸。

这 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是: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

色氨酸、缬氨酸。

2. 非必需氨基酸

人体需要,但体内能合成,且合成量足够人体需要,不需要从食物中直接补充的氨基酸。人体非必须氨基酸有12 种。

3. 条件必需氨基酸

又称半必须氨基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充足时,减少蛋氨酸和苯丙氨酸依赖(需要量),

因此有时也可以说人体必需氨基酸有10种(加上半胱氨酸和酪氨酸)。

4 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及需要量模式

(1)需要量:根据人的不同年龄,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不同;

(2)氨基酸需要量模式:是各种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其中人体8 种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计算方法是将该种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定为1,分别计算出其它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的比值就是该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

(3)食品(物)蛋白质氨基酸模式决定了这种食物的蛋白质营养价值。

(三)限制氨基酸

指将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数量与人体需要量进行比较,相对不足的那些氨基酸。食物中最主要的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和蛋氨酸;

限制性氨基酸都是必须氨基酸;

粮谷类的限制氨基酸是赖氨酸;豆类、花生、猪肉等为蛋氨酸和胱氨酸;鱼肉则为色氨酸。

四、氨基酸的代谢利用

1. 合成作用

合成人体所需的各种蛋白质

2. 生成葡萄糖

在糖类供应不足时,肝与肾可利用氨基酸来合成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

3. 生成脂肪

过量氨基酸在肝中转换成脂肪,可运送至脂肪组织储存

4. 供应能量

每公克提供4 千卡

5. 代谢废物

氨基酸代谢为能量或生成葡萄糖与脂肪酸的生化反应过程中,氮在肝脏代谢为尿素,由

肾脏排泄

五、人体氮平衡

反应机体摄入氮(食物蛋白质含氮量约为16%)和排出氮的关系。

B=I-(U+F+S)

B:氮平衡;I:摄入氮;U:尿氮;F:粪氮;S:皮肤等氮损失。

摄入氮和排出氮相等为零氮平衡;

摄入氮多于排出氮为正氮平衡;

摄入氮少于排出氮为负氮平衡

六、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

两个方面:蛋白质是否“丰富”、蛋白质是否“营养价值高(氨基酸是否平衡)”

从食物蛋白质含量(粗蛋白)、消化率,人体利用率(蛋白质的生物学效价)三方面评

价蛋白。

(一)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粗蛋白含量)

1 食物中总氮(N)含量:凯氏定氮法测定

2 粗蛋白(%)

粗蛋白质=含氮量×蛋白质换算系数(6.25)

3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氨基酸的含量):氨基酸自动分析仪

(二)蛋白质消化率

1. 定义:指一种食物蛋白质可被消化酶分解(为小肽、氨基酸分子,进入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穿出肠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程度。

2. 蛋白质的消化率公式

吸收氮食入氮-粪氮

表观消化率(%)=—————=————————× 100

食入氮食入氮

食入氮-(粪氮-粪代谢氮)

表观消化率(%)=————————————————× 100

食入氮

(三)蛋白质利用率

1. 生物价(biological value,BV)

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新陈代谢)程度的指标之一。

氮储留量

生物价=—————

氮吸收量

吸收氮= 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

储留氮= 吸收氮-(尿氮-尿内源氮)

2. 蛋白质净利用率(net protein utilization,NPU)

是反应食物中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即机体利用的蛋白质占食物中蛋白质的百分比。

储留氮

蛋白质净利用率(%)=消化率×生物价=——————

食入氮

3. 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

是用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评分模式(amino acid scoring pattern)和推荐的理想的模式(人体)或参考蛋白(优质)的模式进行比较,反映蛋白质构成和利用的关系。

待评食物蛋白质某种必需氨基酸含量(mg/g蛋白质)

氨基酸评分=—————————————————————————————×100

参考蛋白质或理想模式中同种必需氨基酸含量(mg/g蛋白质)

4. 蛋白质功效比

动物体重增加克数(g)

蛋白质功效比=———————————

蛋白质摄入克数(g)

七、蛋白质营养失调对人体的影响

1. 蛋白质-能量缺乏症(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

当膳食中的蛋白质或热能供给不足,或由于消化、吸收、利用不良等病理上的原因而造

成原发性或继发性蛋白质缺乏时,体内蛋白质的合成速度不能补偿其分解速度,产生负氮平

衡。

主要表现为消瘦型和水肿型两种:

消瘦型:患者体重严重减轻,皮下脂肪消失,全身肌肉严重损耗,形同骷髅,多见于婴儿。

水肿性:特征表现为水肿、皮炎、肝大、肝功能减退、毛发干枯易脱落、腹泻等,婴儿、成人均可见。

2. 蛋白质摄入过量

蛋白质摄入过量会加重肠道、肝和肾脏负担,损害肠道、肝和肾。另外,由于蛋白质摄

入量过多,同时咀嚼不细时,在肠内积存的未消化蛋白质,会被腐败菌分解,产生胺类等有毒物质,可引起呕吐、头痛、过敏性皮炎和血压升高,甚至休克而死亡。

3. 氨基酸不平衡

食物中缺乏某一种或几种氨基酸时,可在食物中添加化学合成的氨基酸,强化所缺的氨

基酸,以提高其蛋白质营养价值。这是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方法。这时,必须严格掌握剂量。如果过量加入某一种氨基酸,造成氨基酸不平衡,反而会降低蛋白质的利用率。这种不良影响以蛋氨酸过量时最为严重。

八、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一)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

我国目前居民仍以植物蛋白为主,因此推荐量为:

成人蛋白质按1.16g/(kgd)计,如:我国成人轻体力活动男子每日蛋白质的推荐为75g,女子为65g。

按能量计算,蛋白质供能占总能量的11%-14% ,其中成人为11% -12%,儿童和青少年因

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适当高些,为13% - 14%,老年人为15%可防止负氮平衡出现。

(二)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物中。动物食品的蛋白质质量较高,其中畜、禽、肉类和

鱼类蛋白质含量为16%-20%,鲜奶类为2.7%-3.8%,蛋类11%-14%,谷类中虽蛋白质含量

仅为7%-10%,但我国人民每日的摄入量相对较大,因此谷物食品是我国人民重要的蛋白质来源。__

食品营养学考试内容

第一章 1.何谓营养、营养素、营养学、DRIs、AI、RNI、EAR、UL? 2.DRIs的概念包括哪些指标,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3.人体所需的最主要的营养素有哪几类 4.健康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第二章 1.消化:人体摄入的食物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消化方式有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被机体细胞所利用,称为吸收。 2.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既是食物通过的管道,又是食物消化、吸收的场所。 3.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包括唾液腺、胃腺、胰腺、肝脏、及小肠腺。 4.口腔和食管内几乎不被吸收;胃内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吸收少量水分和无机盐;小肠为主要的吸收部位。 第三章 1.人体所需要的能量通常主要由食物来提供。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素当中只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能够在体内产生能量,营养学上将这三种营养素称为“产能营养素”。 2.人体中能量的消耗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基础代谢消耗,体力活动消耗,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消耗。

3.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是维持生命最基本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具体地说,它是在机体处于清醒、空腹(进食后12~16h)、静卧状态,环境温度18~25℃时所需能量的消耗。 4.碳水化合物的功能: (1)供能及节约蛋白质 (2)构成体质 (3)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解毒 (4)有益肠道功能 (5)食品加工中重要原、辅材料 (6)抗生酮作用 5.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统称。脂肪是甘油和各种脂肪酸所形成的甘油三酯。 6.脂肪不能给脑和神经细胞以及血细胞提供能量。 7. 必需脂肪酸是指机体不能合成,但又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1)组成磷脂的重要成分。EFA参与合成磷脂,并以磷脂形式出现在线粒体和细胞膜中。 (2)对胆固醇代谢十分重要。体内约70%的胆固醇与脂肪酸结合成酯,才能被转运和代谢。 (3)合成前列腺素(PG) (4)维持正常视觉功能 (5)修复皮肤 第四章

营养学基础教案

第一单元食品营养学基本概念(2学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营养学基本概念;了解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及未来发展的重点;了解食品营养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技能目标:灵活运用食品营养学基本概念。 品质目标:培养学生细心、诚信的职业品质。 教学内容: 营养、营养素、营养学、RDA、DRI等基本概念;营养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概况;食品营养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及方法。 重点: 营养、营养素、营养学 难点: RDA、DRI等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指标。 教学方法: 讲授、引导式提问、讨论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接受能力较弱,几乎很少有学生能在课前进行预习。

当一个人活到65岁时,将进食70,000餐,经过身体所处理的食物高达50吨。 我们喜爱食物的同时也关注自己的健康,自然,每个人都想知道食物是如何影响自己的健康的。 学习营养知识,可以让你知道哪种食物对你有益,你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你选择合适的食物,安排一日三餐,设计食谱。 学习营养知识,可以有助于你增进健康,而不必担心自己是否吃的合适,也不会因为自己的饮食充满负罪感。 一、营养学基本概念 1、营养学(nutrition or nutrioloty):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营养学是研究营养过程、需要和来源以及营养与健康关系的科学。是研究食品和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科学。 (1)人类(基础)营养学(human nutrition):主要研究各种营养素以及人体在不同生理状态和特殊环境条件下的营养过程及对营养素的需要。 (2)临床(医学)营养学(clinical nutrition):主要研究各种营养素与疾病的关系,人体在病理条件下对营养素的需要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对疾病有辅助疗效,促进身体康复。 (3)食品营养学(food nutrition):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以及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措施。 营养学研究目的:是根据机体在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体内新陈代谢的需要,科学确定机体营养素的需要量,制定合理地利用营养素的组织原则,指导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膳食营养上保证人体的需要。 2、营养(nutrition):是指人体吸收、利用食物或营养物质过程,也是人类通过摄取食物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食品营养学教案

食品营养学教案 内容: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及基本概念教学,使学生懂得食品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掌握食品营养学一些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一些生活中的营养误区,从食品营养入手防治慢性病。 教学重点、难点: 食品营养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包括贯穿营养学的参考摄入量等的概念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提问法 参考书目与资料:略 教学过程:本章(共两课时)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共分七步。 第一步:导入:介绍国内外食品营养学的历史与现状,从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入手引发学生学习食品营养学的兴趣(15min) 第二步:讲授概念(共30min):包括贯穿营养学的重要概念:营养、营养素、营养学、营养价值、营养密度、营养标签、营养学评价、恩格尔系数、RDA、ADI、DRIs、EAR、RNI、AI、UL,其中简单介绍制订EAR、RNI、AI、UL取代RDA的渊源和意义。着重讲述DRIs、EAR、RNI、AI、UL。DRIs即dietarly referece intakes,是在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其中包括四项内容:EAR、RNI、AI、UL。讲清EAR、RNI、AI、UL的关系和作用。 EAR:即平均需要量,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是根据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制订的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RNI:即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5%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

食品营养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大脑完全依赖于以下哪种营养成分供能? A.氨基酸B.葡萄糖C.蛋白质 D.脂肪 酸 2.人类膳食中的脂类主要是( ) A.甘油三酯 B.类脂C.胆固醇 D.磷脂 3.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 A.寡肽 B.脂肪酸C.单糖 D.氨基酸 4.硒最突出的生理功能是( ) A.促进骨骼发育 B.维持味觉功能C.促进视觉发育D. 抗氧化作用 5.骨质软化症主要是缺乏( ) A.钙 B.磷C.铁 D.镁 6.关于能量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1kcal=1kJ B.1kcal=0.239kJC.1kcal=4.18kJD.1kJ=239lkcal 7.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维生素是( A.叶酸 B.维生素B2C.维生素E D.维生素K 8.天然牛奶中缺乏的营养素是( ) A.锌 B.铁C.钾D.钙 9.用于家庭膳食调查中较准确的方法是A.化学分析法 B.询问法C.称重法D.查账法 10.孕期适宜增重范围的主要依据是A.孕前BMI B.孕前身高C.孕前血压D.妊娠期反应 11.乳母能量需要量较非孕期时增加( ) A.200kcalB.300kcalC.400kcal D.500kcal 12.粮谷类食物的限制氨基酸是( ) A.色氨酸 B.赖氨酸C.组氨酸 D.蛋氨酸 13.以下不含胆固醇的食物是( ) A.鱼卵 B.蛋黄C.大豆 D.猪肝 14.鱼类的主要营养特点是A.高蛋白低脂肪 B.高蛋白高能量C.高蛋白高脂肪D.低蛋白高 脂肪 15.建议婴儿首添辅食是( ) A.蛋类 B.鱼肉类C.淀粉类 D.蔬菜类 16.痛风病人营养治疗中首先应控制的营养成分是( ) A.蛋白质含量 B.钠含量C.脂肪 含量 D.嘌呤含量 17.建议中国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低于( ) A.3g B.6gC.10g D.20g 18.成人合理膳食中脂肪供热比应低于( ) A.10% B.20%C.30% D.40% 19.为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孕妇应补充( ) A.叶酸 B.钙C.铁 D.维生素A 20.50岁以上个体钙的每日适宜摄入量是( ) A.500mg B.800mgC.1000mg D.1200mg 21.以下哪一种属于产能营养素?A.无机盐B.碳水化合物C.维生素D.微量元素 22.以下哪一种是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B2 B.维生素CC.叶酸D.维生素E 23.粮谷类食物的第一限制氨基酸是(A.甘氨酸B.组氨酸C.赖氨酸D.脯氨酸 24.构成骨骼牙齿的主要营养素是()A.铁B.镁C.碘D.钙 25.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纯母乳喂养时间至少到A.2个月B.3个月C.6个月 D.8个月 26.几乎不能通过乳腺进入乳汁的营养素是()A.铁B.镁C.碘D.钙 27.出现生理性贫血最明显的妊娠阶段是()A.孕4~10周 B.孕10~20周C.孕 20~30周D.孕30~39周 28.15岁少年钙的适宜摄入量为()A.500mg/d B.800mg/dC.1000mg/d D.1200mg/d 29.大豆类蛋白质含量约为()A.10%B.20%C.30%D.50% 30.畜禽肉中,脂肪含量最高的是()A.猪肉 B.牛肉C.羊肉D.鸡肉 31.牛奶中存在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A.乳糖B.半乳糖C.果糖D.麦芽 糖 32.含多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较高的食物是A.水果B.牛奶C.鱼类D.牛肉 33.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共有()A.三层B.四层C.五层D.六层 34.中国居民传统膳食特点是()A.蔬菜类食物为主B.粮谷类食物为主C.动 物性食物为主D.粮豆类食物为主

营养学基础知识点

一、绪论 决定健康四大因素: 1.内因:即父母的遗传因素,占15%。 2.外界环境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共占17%。 3.医疗条件:占8%。 4.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占60%。 食物与健康 一、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1.食物(食品): ①定义: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饮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②食物的作用:..营养功能..感观功能生理调节功能 2.营养(nutrition):人体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3.营养学(nutriology):是研究食物营养、人体营养规律,从而指导人合理膳食,预防疾病,提高国民素质的科学。 4.特殊人群营养学:是以营养学为基础,用以指导特殊人群合理膳食,预防疾病的科学。

二、营养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5.营养素(nutrients) 定义: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是机体构成成分、参 与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的食物中的化学成分。 分类:宏量营养素(macronutrient):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三大能量营养素),需要量相对较大 微量营养素(micronutrients ):维生素、矿物质,需要量相对较小其他:水、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等 ..内容:食物营养、人体营养 ..意义:指导人群合理膳食,预防疾病,提高国民素质 量营养素与能量代谢 适合中国成年人的BMI范围(kg/m2) ≥28 24-27.9 18.5-23.9中国 ≥30 25-29.9 20-24.9 WHO 肥胖超重正常

1斤体重有多少能量?1斤体脂=3850千卡(kcal) 一般速度跑步15分钟耗能1.95×62kg=120kcal半小时240kcal 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 人类所需能量来自何方?光合作用的产物食物能量的释放和利用能量是无形的,它是以食物为载体。将食物中的能量营养素加以“处理”,便能使其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能量的表示 来自食物的能量..卡路里(calorie)、千卡(kcal) ..焦耳(joule)、千焦(kJ) ..单位换算关系1 kcal=4.18kJ 营养素能量系数的研究 ..每克营养素在体内体内体内氧化释放的能量; ..至今,三大营养素能量系数也称做Atwater能量转换系数”Atwater (1844-1907) 三大营养素的能量系数 ..蛋白质(4 Kcal/g)碳水化合物(4 Kcal/g).脂肪(9 Kcal/g) 能量系数的应用.计算摄入能量的多少指导食物的选择

食品营养学考试重点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谷物为主食,配以动物性食品增进营养,再加上果品的辅助、蔬菜的充实这样一种膳食平衡理论,从而有益健康。 食品营养学:研究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与食品储藏加工以及农业发展等关系,研究食品对人体的影响,或是使人体以最有益于健康的方式来利用食品的科学。 营养:人类从外界摄取食物满足自身生理功能的生物学过程。 营养素: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繁殖和维持健康生活所必须的、且要求有足够量的物质,也称营养成分。 营养价值:特定食品中的营养素及其质和量的关系,或食品中所含热能和营养素的能够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 食品的密度:食品中以单位热量为基础所含重要营养素的浓度 食物能值:食物彻底燃烧时所测定的能值。 生理能值:每克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分解后为机体共给的净能 基础代谢:人体维持生命最基本活动(包括维持机体的体温调节、血液循环、心跳呼吸活动等)所需要的能量,是机体处于清醒、空腹、静卧状态、周围环境安静和温度适宜、无任何体力活动和紧张的思维活动时消耗的能量。 食物热效应:是人体摄食过程而引起的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摄食后一系列消化、吸收、合成活动即营养素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能量密度:每克食品所含的能量 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这几种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不同食物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相互比值各不同,若将不同的食物适当混合在食用,使不同的食物蛋白质之间相对不足的氨基酸相互补偿,使其比值接近人体需要的模式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食品营养价值: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其相互比例和热能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并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及其利用 营养质量指数:推荐作为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指标 合理营养:科学合理的使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平衡膳食:能保证供给符合生理状况、劳动田间及生活环境需要的各种营养素的膳食,应以数量充足、质地良好的不同食品,按照营养学的原则,遵循正确的烹饪方法和膳食制度调配而成。为身体的发育、成长和健康、长寿服务 营养调查:通过膳食调查、实验室检测、体格检查、能量消耗观察,了解个体或群体营养状况的方法 膳食调查:定量了解被调查人群或个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营养构成,然后折算出每人每日的平均营养素摄入量,最后对照DRIs评价被调查人群或个体摄取能量和营养素的满足需要的程度 营养缺乏病:指由于长期严重缺乏一种或多种营养素而造成机体出现各种相应的临床变形或症状。 营养过剩:热量过剩,即功能物质如糖、脂肪、蛋白质摄入过多,超过了分解的量,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引起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症、诱发糖尿病、冠心病 膳食纤维:凡是不能被人体内源酶消化吸收的可食用植物细胞、多糖、木质素以及相关物质的总和 第一代功能食品:厂家用某些活性成分的基料加工而成,根据基料推断该产品的功能,缺乏功能性评价和科学性分析 第二代功能食品:经过动物和人体试验,确知其具有调节人体生理节律功能,功能性评价建

1营养学基础习题

营养学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一) 一、填空题 1、营养就是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2、营养素:机体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保证生长发育、活动和生产劳动的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取必需的(营养物质),以提供(能量)、机体的(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功能调节所需的化学成分。 3、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五大类,加上水为六大类。 4、营养素根据需要或体内含量的多少又可分为(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 5、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在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6、平均需要量(EAR):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群体中(50% )个体的需要。 7、推荐摄入量(RNI):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97-98% )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 8、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某种营养素的最高量。这个量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对所有个体健康)都不至于损害健康。 9、(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为生热营养素。 10、营养素按其能不能在人体内合成或合成的数量和速度能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分为(必需营养素)和(非必需营养素)。 11、如今已确认的人体必须营养素有42种,其中包括:( 9 )种必需氨基酸;( 2)种必需脂肪酸;(1 )种碳水化合物;( 7 )种宏量元素;( 8)种微量元素;( 14)种维生素;加上水共42种。 12、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13、蛋白质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蛋白质是(酶)、(抗体)和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具有催化、运载、调节、收缩和免疫等生物学功能。 14、蛋白质提供机体需要的部分能量,是三大(产热营养素)之一。 15、(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16、有些氨基酸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身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必须由食物中获得,称为(必需氨基酸)。另外还有一些氨基酸在体内可以合成,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17、食物蛋白质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必须氨基酸)的组成。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包括种类、数量和相互间比例。 18、氨基酸模式是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19、人体所需蛋白质来源于多种食物,凡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接近的食物,其必需氨基酸在体内的利用率就(高),反之则(低)。 20、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通常指食物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主要是(质量); 食物蛋白质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消化率)和(利用率)。 21、氮平衡是(摄入氮)和(排出氮)的关系。摄入氮与排出氮相等为(零氮平衡);摄入氮多于排出氮为(正氮平衡);摄入氮少于排出氮为(负氮平衡)。 22、脂类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化合物,人类膳食中不能完全没有脂类,但脂类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肥胖)、(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某些肿瘤。 23、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 24、脂肪酸从结构形式上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25、一般植物和鱼类的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比畜、禽类脂肪含量(高)。 26、胆固醇还是体内合成维生素( D )的原料。 27、脂肪的消化率与它的(熔点)有关。 28、植物油则富含维生素( E ),这些维生素对维持人体健康都是不可缺少的。 29、一般成人脂肪提供能量占总热能的(20-30%)。 30、营养学上将碳水化合物分为(单糖)、(双糖)、(多糖)。 31、(葡萄糖)是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最重要的单糖。 32、半乳糖是(乳糖)的分解产物,在人体中先转变为葡萄糖后才被吸收。 33、能被消化吸收的多糖包括(淀粉)、(糊精)、(糖原)。 34、(碳水化合物)是人类主要的、最经济的供能营养素。 35、能量换算单位:1 Kcal =()KJ 1KJ=()Kcal 36、食物中三种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实际产生的能量为:1克碳水化合物( 4 )Kcal;1克脂肪( 9)Kcal;1克蛋白质(4 )Kcal。 37、人体对能量的需要主要取决于维持(基础代谢)、(从事劳动活动)、(食物热效应)及(生长发育和其他特殊需要)。 38、食物热效应与进食的营养素(种类)有关,如碳水化合物与脂肪耗热较少,蛋白质耗热较大。

食品营养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营养:指机体通过摄食事物,经过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作为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过程二、营养素:指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6大类 第二章食物的体内过程 一、蛋白质的消化在胃开始,食物蛋白质的消化主要在小肠进行,且氨基酸的吸收主要在小肠上段进行,为主动转运过程 二、脂肪的消化是从食物进入口腔后开始的,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在小肠上段。脂类吸收的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下部和空肠的上部。消化和吸收是同时进行的。 三、淀粉在口腔内消化很少,淀粉的消化主要在小肠进行。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的空肠,糖的主要吸收主要在小肠上段完成 第三章能量与宏量营养素 一、3种产能营养素的生理有效能量值(或称净能量系数)为:碳水化合物,16.8KJ (4Kcal);脂肪,37.6KJ(9Kcal);蛋白质,16.7KJ(4Kcal) 二、食物的热效应:也称食物的特殊作用,指人体摄食过程而引起的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摄食后一系列消化、吸收、合成活动及营养素和营养素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不同食物食物或营养素的热效应不同 三、一般建议成人的碳水化合物占热能的55%—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1%—15% 四、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1.提供和储存能量。碳水化合物是人类最经济、最主要和有效的能量来源。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消化后,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吸收 2.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 3.节约蛋白质作用 4.抗生酮作用 5.解毒作用 6.增强肠道功能 7其他功能。研究表明,一些来自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多糖具有特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等 五、膳食纤维的生理作用: 1.改善大肠功能 2.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 3.改善血糖生成作用 4.膳食纤维的其他生理作用。除上所诉,膳食纤维还能增加胃部饱腹感,减少食物摄入量,具有预防肥胖症的作用 六、功能性低聚糖的生理功能: 1.改善肠道功能,预防疾病 2.生成并改善营养素的吸收 3.热值低,不引起血糖升高 4.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癌变发生 七、脂类的生理功能 (一)脂肪的生理功能 1.供给和储存能量

某市场食品管理营养学

?食品营养学 王弘 食物的功能 ?营养功能 ?感官功能 ?生理功能 什么是营养? ?是指人摄取食物后,在体内消化和吸收、利用其中的营养素以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 和处于健康状态的总过程。 营养素 ?是指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营养素 人体至少需要40多种营养素,包括:9种必需氨基酸,2种必需脂肪酸,14种维生素,6 种大量元素,8种微量元素,1种糖类,水。 什么是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 ?健康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全部良好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全世界一致公认的健康标志有13方面 :生气勃勃,性格开朗充满活力,正常的身高体重 ,光滑光泽的头发 ,坚固并带淡红色的指甲 ,粉红的舌头,食欲旺盛,正常的体温脉搏和呼吸率,健康的皮肤,正常的大小便 ,不易得病,明亮的眼睛粉红的结膜,健康的牙龈口腔黏膜。 什么是亚健康? ?是指健康的透支状态,即身体确有种种不适,表现为易疲劳,体力、适应力和应变力衰 退,但又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的状态。 原因: ?过度疲劳造成的脑力、体力透支; ?人体的自然衰老; ?各种急、慢性疾病; ?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 营养学发展史 ?1893年???提出“蛋白质”概念 ?1898年?提出“营养”名词? ?1912年??提出“维生素”概念 ?20世纪初热量的测定及计算 ?1938年Rose?发现8种EAA ?维生素C、维生素A、核黄素与硫胺素的功能… ?2000多年前 《神农本草经》365种上、中、下品药中,上品者大多为药食通用的日常食物 ?晋朝葛洪?肝脏治疗眼干燥症,海藻治疗大脖子病。 ?南北朝《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食品营养学习题及答案

食品营养学 填空题10个空,10分(全部来自习题册);选择题20个,20分(全部来自习题册);名词解释5个,10分;问答题5个,30分;综合应用题1个,30分。 一、名词解释 1、营养不良:指由于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 2、必需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3、抗生酮作用:当碳水化合物不足时,脂肪酸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而产生过多酮体,会产生酮症酸中毒;当碳水化合物充足时,可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这种作用称为抗生酮作用。 4、碱性食品::指含钾、钠、钙、镁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常呈碱性,包括蔬菜、水果、豆类、牛奶及硬果中的杏仁、栗子等。 5、血糖生成指数:某种食物升高血糖效应与标准食品(通常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效应之比。GI值越高,说明这种食物升高血糖的效应越强。 6、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7、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或缺乏,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 8、营养价值:指食品中所含热能和营养素能够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包括营养素是否种类齐全,数量是否充足和相互比例是否适宜,并且是否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9、营养质量指数:即营养素密度(待测食品中某营养素占供给量的比)与热能密度(待测食品所含热能占供给量的比)之比,作为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指标。 10、酸性食品:指含硫、磷、氯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常呈酸性,包括肉、鱼、蛋、禽类、谷类及硬果中的花生、榛子、核桃等 11、DRIs :是在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其中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12、蛋白质互补作用:由于食物蛋白质中限制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如将几种食物进行混合,能起到取长补短,使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更接近人体需要量模式,从而提高蛋白质在体内的利用率,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3、节约蛋白作用: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能量为基础,当碳水化合物供能不足时,将由蛋白质、脂肪产能来弥补,即为糖类对蛋白质的保护作用。 14、混溶钙池: 在人体内,99%的钙元素以羟基磷灰石结晶的形式存在于牙齿和骨骼中,其余1%的钙元素大多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血液中,这部分钙统称为混溶钙池。 15、膳食营养状况变迁:从膳食匮乏低劣和体力活动强大为主的状况,向膳食能量、脂肪过多,同时缺少运动占主导的状况转变。 16、反式脂肪酸 : 是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反式双键的非共轭不饱和脂肪酸。 17、n-3PUFA:n-3(或w-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即从甲基端数,第一个不饱和键在第三和第四碳原子之间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 n-6PUFA :n-6(或w-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从甲基端数,第一个双键在第六和第七碳之间。 18、产能营养素: 在人体摄取的营养中,只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能产生能量,营养学上称这三种营养素为“产能营养素”或“热原质”。 19、氨基酸需要量模式: 是蛋白质仲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用来反映人体蛋白质即食物蛋白质在必需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上存在的差异。 20、膳食指南: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本国国情提出的一组以食物为基础的,知道人们合理选择与搭配食物,已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为目的的指导性意见。 21、营养调查:是通过膳食调查,实验室检测,体格检查,能量消耗观察,了解个体或群体营养状况的方法。营养调查是营养监测的基础。

营养学基础教案 (1)说课讲解

营养学基础教案(1)

第一单元食品营养学基本概念(2学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营养学基本概念;了解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及未来发展的重点;了解食品营养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技能目标:灵活运用食品营养学基本概念。 品质目标:培养学生细心、诚信的职业品质。 教学内容: 营养、营养素、营养学、RDA、DRI等基本概念;营养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概况;食品营养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及方法。 重点: 营养、营养素、营养学 难点: RDA、DRI等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指标。 教学方法: 讲授、引导式提问、讨论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接受能力较弱,几乎很少有学生能在课前进行预习。 课程设计:

当一个人活到65岁时,将进食 70,000餐,经过身体所处理的食物高达50吨。 我们喜爱食物的同时也关注自己的健康,自然,每个人都想知道食物是如何影响自己的健康的。 学习营养知识,可以让你知道哪种食物对你有益,你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你选择合适的食物,安排一日三餐,设计食谱。 学习营养知识,可以有助于你增进健康,而不必担心自己是否吃的合适,也不会因为自己的饮食充满负罪感。 一、营养学基本概念 1、营养学(nutrition or nutrioloty):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营养学是研究营养过程、需要和来源以及营养与健康关系的科学。是研究食品和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科学。 (1)人类(基础)营养学(human nutrition):主要研究各种营养素以及人体在不同生理状态和特殊环境条件下的营养过程及对营养素的需要。 (2)临床(医学)营养学(clinical nutrition):主要研究各种营养素与疾病的关系,人体在病理条件下对营养素的需要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对疾病有辅助疗效,促进身体康复。 (3)食品营养学(food nutrition):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以及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措施。

食品营养学

食品营养学模拟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5分) 1、营养 2、蛋白质的功效比值 3、amino acid score 4、食品的成酸成碱作用 5、膳食指南 二、单项选择题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为了指导居民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许多国家制订有膳食营养素推荐供给量,即:(C)B A、DRIs B、RDAs C、RNI D、EAR 2、胃酸由(B)构成,由胃粘膜的壁细胞分泌。 A、硫酸 B、盐酸 C、醋酸 D、鞣质酸 3、胃粘液的主要成分为(B)。D A、胃蛋白酶原 B、胃蛋白酶 C、胃酸 D、糖蛋白 4、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和肠腺细胞分泌的一种(C)性液体。D A、酸性 B、弱酸性 C、碱性 D、弱碱性 5、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C)。 A、消化食物 B、吸收营养素 C、吸收水分 D、消化食物残渣 6、一般来说,机体所需要能量的(B)以上是由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的。 A、30% B、50% C、60% D、70% 7、据用“弹式热量计”测定,1g蛋白质在体外燃烧平均产生热量为(D)。C A、17.15kJ B、39.54kJ C、23.64kJ D、18.61kJ 8、食物中的营养素在消化道内并非100%吸收,一般混合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吸收率依次为(B)。 A、96%,92%,98% B、98%,95%,92% C、98%,92%,95% D、95%,98%,92% 9、人体内铁的总量约为(A)。 A、4~5g B、8~15g C、14~15g D、114~115μg

10、大多数蛋白质的含氮量相当接近,平均约为(B)。 A、10% B、16% C、26% D、6.25% 11、下列观点错误的是(C)。 A、碘在体内主要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B、锌的生理功能一般分为催化、结构、调节功能; C、硒遍布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以肝脏中浓度最高; D、铜参与铁的代谢和红细胞生成。 12、维生素B2的化学名称为(B)。C A、生育酚 B、硫胺素 C、核黄素 D、视黄醇 13、(C)是视网膜光受体中最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A A、DHA B、AA C、V A D、V D 14、(D)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A A、低聚糖醇 B、山梨醇 C、甘露醇 D、木糖醇 E、麦芽糖醇 15、钙的重要来源是(B)。 A、蔬菜 B、奶与奶制品 C、水果 D、粮食 16、儿童佝偻病是由于缺乏(D)造成的。 A、铁 B、锌 C、镁 D、钙 E、铜 17、(E)严重缺乏会引起伴有体力虚弱的脚气病。B A、视黄醇 B、钙化醇 C、硫胺素 D、核黄素 E、烟酸 18、“三D”症状主要是缺乏(D)造成的。E A、视黄醇 B、钙化醇 C、硫胺素 D、核黄素 E、烟酸 19、碘强化剂的品种主要用人工化学合成的(B)和碘酸钾。 A海藻碘B、碘化钾C、碘化钠D、碘酸镁E、碘酸钠 20、属于芳香族的氨基酸有(C)。 A、色氨酸 B、蛋氨酸 C、酪氨酸 D、赖氨酸 E、精氨酸 三、多项选择题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少选均不给分 分,多选少选均不给分)) 1、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中,(CD)被称为“微量营养素”。 A、碳水化合物 B、蛋白质 C、维生素 D、矿物质 E、脂类 2、胰液是由胰腺的外分泌腺部分分泌的,含有(ABC)三种主要的酶类。

《食品营养学》试题库

《食品营养学试题库》 第一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填空题 1、骨质可分为()和()。 2、胃的大部分位于(),小部分位于();可分为()、()、()和()四部。 3、大肠和盲肠的三个形态特征是具有()、()、()。 4、泌尿系统包括()、()、()和()_四部分。 5、淋巴系统由()、()和()组成。 6、神经系统由()和()两部分组成。 7、人体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是()、()和()。 8、老年人大动脉管壁弹性降低,其脉压()。 9、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基础代谢率()。 10、正常情况下,成人每昼夜尿量平均为()ml。 11、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主要是调节()、()和()。 12、幼年时生长素缺乏将导致()症,而甲状腺激素缺乏则导致()症。 13、血液中()激素高峰可作为排卵的标志。 14、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和()3部分。 15、胆总管由()和()合成,与()汇合共同开口于()。 16、肾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为()。 17、循环系统包括()和()系统。 18、毛细血管是血液与()进行()的主要场所。 19、中枢神经包括()和()。 20、脑可分为()_、()、()、()、()和()六部 21、正常人血小板数目范围为()。 22、心血管中枢最基本的部位在()。 23、胃肠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是()。 24、甘露醇静脉注射后尿量将(),这种利尿方式称为()。 2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主要是()、()、()和()。 26、眼能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称为(),通常以()为指标,视角越小,视力越()。 二、单项选择题 1、人体正常染色体数目为() A、44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 B、22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

食品营养学(双语)

1. Food: products derived from plants or animals that can be taken into the body to yield energy and nutrient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life and the growth and repair of tissues. 2. Cancer(癌症): cancer is also known as malignant turner by the control of cell growth proliferation mechanism of arrhythmia caused by disease 3. Osteoporosis (骨质疏松):Thinning of the bones, with reduction in bone mass, due to depletion of calcium and bone protein 4. virus:Composed of a nucleic acid molecules and the proteins or consisting only of protein without cell form by a life body parasitic life 5. Nutrition:the study of the nutrients in foods and in the body,sometimes also the study of human behaviors related to food。 6. Nutrients:components of food that are indispensable to the body’s functioning. They provide energy. serve as building material. help maintain or repair body parts, and support growth. The nutrients include water, carbohydrate, fat, protein, vitamins, and minerals. 7. Malnutrition: any condition caused by excess or deficient food energy or nutrient intake or by an imbalance of nutrients. 8. Essential nutrients:Nutrients a person must obtain from food because the body cannot make for itself in sufficient quality to meet physiological needs. 9. Nutrient Density:A measure of the nutrients a food provides relative to the energy it provides. The more nutrients and the fewer calories, the higher the nutrient density. 10. DRI:A set of scientifically based nutrient reference values for healthy populations. 11. EAR:The median usual intake value that is estimat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half the healthy individuals in a life-stage or gender group. 12. RDA:The average daily dietary intake level that is sufficient to meet the nutrient requirement of nearly all (> 97-98%) healthy individuals in a life-stage and gender group.RDA=EAR*2SD=1.2EAR 13. AI:A 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level based on observed or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approximations or estimates of a group (or groups) of healthy people that are assumed to be adequate. 14. UL:The highest level of daily nutrient intake that is likely to pose no risk of adverse health effects for almost all individual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15. Vitamins: Noncaloric, essential ,0rganic nutrients needed only in minute amounts but vital to life and indispensable to body functions. 16. Vitamins A Functions:Vision, cell development and health, immunity. 17. Vitamin D Functions:Regulates blood calcium levels 18. Vitamin C Functions:Antioxidant: iron,Needed for collagen synthesis,Needed to make hormones, bile acids, serotonin, DNA molecule,Immunity. 19. Function food: a term that reflects on attempt to define as a group the food known to possess nutrients or nonutrients that might lend protection against diseases 20 Digestive tract: the digestive tract is a series of hollow organs joined in a long,twisting tube from mouth to anus and other organs that help the body break down and absorb food 21. BV: a measure of the retained propotion of absorbed protein from a food which becomes the proteins of the organism’s body. 22. PER: based on the weight gain of a test subject divided by its intake of a particular food protein during the test period two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carbons.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 题目: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日期:2016年12月30号

摘要 膳食纤维特殊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使它在生理代谢过程和预防疾病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要保障人体健康,需要适量摄入膳食纤维。本文综述了膳食纤维的定义,膳食纤维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并且简单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以及膳食纤维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Abstract The speci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dietary fiber make i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disease prevention.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the human body, the need for adequate intake of dietary fiber.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dietary fibe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dietary fiber were reviewed, and the extraction methods of dietary fib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etary fiber in food development were introduced. 关键字:膳食纤维生理功能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精细,所摄入的食 物中,的含量越来越少,现代“文明病”诸如、、、、糖尿病等,严重 地威胁着现代人的身体健康,在人们的食物中补充膳食纤维已成为当务 之急。膳食纤维被公认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 质和水之后的第七大营养素。因此膳食纤维是健康饮食不可缺少的。此外,膳食纤维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食品成分,也已经成为功能性食品领 域研究的热门课题。 一,膳食纤维的定义及分类 1.1膳食纤维的定义 膳食纤维是一般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含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树脂、果胶等。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膳食纤维具有的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