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摘要】“生活即教育”,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活数学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因此在课改条件下,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我们发现可以扣紧以下三个环节实施:

一、情境创设“生活化”

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成功的数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创设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

展现生活背景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采用了这样一个引入的方式:极富感情地朗读了《日出》当中的精彩片段并配以一段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flash

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课堂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自身特点,更要遵守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案例分析: [案例1] 利用平面图形知识,为自己家设计某样东西(如窗台、台布等),也可以为学校设计花坛,给学生具体的一块正方形地,要求种花面积是花坛的一半,怎样设计?若给出几种草的价格,总费用为一千元,又怎样设计? 分析: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他们自己的设计和计算,来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案例2] 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折销售;请问哪种方案降价较多? 分析: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反映。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土壤,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体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从生活现象中去找数学,当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使数学问题看得见,摸的着,听的到,使本复杂枯燥的问题得以生活化,学生的探索欲望高涨,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感到数学亲切、自然、具体、现实。 [案例3] 初二年级学生要出去春游,联系车子的情况是这样的:每辆面包车可乘20人,车费200元;每辆大客车可乘30人,车费240元,共有170人,问怎样乘车??济? 分析: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从生活中走来,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这不仅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案例4] 2008年,某人由于要做一桩生意需要12000元钱,就向邻居借,时间半年,月利率为0.045,请问半年后这个人要归还多少钱?分析: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不能理解数学中的术语,既概念。这就需要我们的课程内容生动形象,才会带给学生具体深刻的理解,那么只有把数学融入生活,这一问题才能得以解决。[案例5] (结合图片)阳光下,一条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多少度呢? 分析:这样的一个平面图让学生觉得很抽象,所以我带领学生拿着三角尺等工具来到操场上,分别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测量旗杆和地面所形成的角度,每个学生测量之后都在地面上画出一条线,最终呈现出上图所示,紧接着问学生:随着太阳的移动影子,在这个过程中,旗杆所在思维直线与影子所在的直线位置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通

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当今社会正处信息时代,社会生活普遍“数字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 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初中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中,既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那样豪气长存的意境。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 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因此课改条件下,数学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实 践数学之利,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新人。 在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我们发现可以扣紧以下三个环节实施: 1、课的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 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 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 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 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 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磁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 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 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 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的导入方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数字符 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另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上这节课的时候,以“同学们看过海上日出吗?”引入新课,把同学们的思绪带到广阔的大海边,有的同学闭上了眼睛,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太 阳从海平面慢慢地升起的画面,一般情况下,闭眼的效果要好得多。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以下 四个步骤进行: (1).勾勒形态 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勾勒出太阳从海平面慢慢地升起直至离开海平面的轮廓。 (2).染上色彩抽象出数学模型 在头脑中想象把黑白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子里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们说脑子里出现了蓝 色的平静的海平面,红色的朝阳。海平面的尽头象是一条直线,红色的太阳象是一个圆。 (3).使抽象出数学模型的生活画面动起来

浅谈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

浅谈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 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中,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建立在日常生活基础上,也就是要使数学学习生活化,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引入生活实际数学联系生活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学情境化,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合理选组教材,极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提炼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学习“有理数加减法”的内容时我改变了原来教法,让学生做老板,通过对收入、支出以及赢余体验,加强对有理数加减法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高,参与面广。接着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学生学习的激情达到了高潮。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自然而然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再者,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选组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 二、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生活 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传统课堂教学中,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新课程则更关注教师的个人知识与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更多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创造性的'选编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调配类”问题时,先让学生观看一工厂需调运货物的的录像。问学生:“如果你是厂长的话,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说:“我想了解车辆的吨位、价格和运输的里程?”老师接着出示价格表:“你有哪些方案?根据你设计的方案,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有的方案可以减少开支,从而得到最佳的方案,这节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观看录像→出示价格→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能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使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将所学数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这也是我

让课堂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红塔镇七河小学许玉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知识。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尊重学生。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李亮凤 摘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数学生活走近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知识、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国防工程建设数据处理。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在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要通过创设情境,使数学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感受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感悟生活的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自主学习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去引导学生学习,以便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源于生活。 1、联系实际生活,实现课前开放,做好新知识学习的准备工作。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积极把数学的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有利于新知

识学习的生活实践活动。比如,我在教学“小数与元角分”时,我让学生去超市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如教学“一分能干什么”之前,让学生在课前体会一分能干些什么事情?测自己一分钟的心跳数量;测量自己一分钟能走多少米;一分钟能阅读多少个字,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也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通过这样的活动,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学生就会到新知识既熟悉又新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联系实际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研究对象。 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借助熟悉的生活问题而展示出来,让学生看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现实生活直接相关,这样的数学并不神秘抽象了,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年、月、日”时,首先准备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李老师今年(2008年)准备过第10个生日,而儿子明明过第13个生日,妈妈和儿子今年各是多少岁?”提出问题后,我并没有就此进行新课的导入,而是在引导学生的认知的冲突时,逐一出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1)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 (2)现在妈妈的生日反而比儿子的少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3)生日跟什么有关系? (4)妈妈有些年没有生日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顺势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的内容,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这样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心理平衡,激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走向社会 顺德区顺峰小学 陆志豪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要想真正教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道德是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因此,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教育的终点。思想品德在本质上不是形而上的抽象的教条,而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生动素材。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他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的,生活中的许多情景和时间都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涵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涵着团结、友爱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涵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因此,在上课前,笔者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如在设计《让爷爷奶奶高兴》时,设计了四个块面的活动——亲子游戏、采访爷爷奶奶、回忆成长往事、用行动去关心爷爷奶奶。这四个活动并非随意拼凑,而是遵循这学生内在情感线索,由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到体会到爷爷奶奶的艰辛,直至到从内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爷爷奶奶的疼爱。从而爱父母、爱家庭,爱爷爷奶奶,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以《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系列活动来看,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而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家庭,这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会小环境,他们是通过家来认识社会,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最初的道德感、责任感的。当《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主题一经确立后,我便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活动方案,开展了许多活动。比如让学生去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生日,制作生肖卡等,孩子也都纷纷说了自己愿意帮助父母亲、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他们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个别孩子甚至对爷爷奶奶的严格管教非常反感,很明显课堂上所说的对爷爷奶奶的关心不是发自内心的。虽然按照教材的编排活动可以结束了,但我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抓住契机将活动继续向纵深开展。因此有了《让爷爷奶奶高兴》系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 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及价值观的提升等。初中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很多抽象的知识学生很难内化到素质的发展。其实,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教学中往往脱离生活,高于生活,因为学生不宜理解。为此,要想提高教学与学习效果,开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局面就要与时俱进,敢于生活化的教学尝试,把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发展,然后作用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初中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想让学生树立一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问题。针对目前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较淡,难度系数较大的情况,本人以自身的工作经历和教学经验发现,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生活化的导入 对于数学来说,很多的知识、概念、含义等知识都会在现实的生活中找到生活原型。日常生活中,学生没有善于观察和总结的思维,及时遇到与初中数学相关的生活场景也与

学习的内容连接不上。为通过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学习自身熟知的知识就会大大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如果找到知识中的生活模型,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和感悟能力会远远高于课堂上老师枯燥的解释。鉴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认清学情,以学生的视角去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做到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对于家中的各种物体的形状,承受面子、房子价格、存款利率,家庭成员的年龄、身高、体重等都可以提出数学问题,只要数学教师能结合学情,整合数学知识,就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自觉思考,这样学生对于学习就会感到一种宽松感,还可以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及学习的价值。在校园,很多生活化的数学知识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如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操场的面积;多媒体的体积等,都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数学问题。 二、回归生活实践,体会数学应用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事物的喜好主要取决于对事物的熟悉程度,熟悉的事物就可能会喜欢,并乐意去做,反之就会出现反感。在初中阶段,他们的经历和阅历都比较肤浅,对抽象复杂的事物一般比较漠视,提不起兴趣。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已经出现了生活化的教育,但是还不能很好的结合学情,还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及

初中数学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

初中数学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 摘要:初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教师的数学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确实,数学知识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学习数学,更多的应该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问题,善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一、导入新课,挖掘生活素材 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法则、定律、应用题、几何图形等,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生活原型。教师应熟悉学生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背景中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寻找数学原型。首先,教师要了解家庭中的学生生活,因为在每个家庭都包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如家中物体的形状、数量、房子的面积大小,家庭成员的年龄、身高、体重等都可以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学生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的。其次,关注学校中的学生生活。校园生活应该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校园里的数学素材。如教室大小,讲台、门

窗、黑板的形状,座位的排列,操场的大小、周长等等,都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数学问题。如果把这些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再次,挖掘社会中的学生生活。如:春游活动的行程、买东西的价格等,学生都可以从中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引进课堂,学生会倍感亲切,学习也会感到十分轻松愉快。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素材,找准每个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导入新课,引出数学问题,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教学“相似三角形”时,先展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杭州地图,提问学生各自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地图上找出西湖、灵隐、六和塔三大著名景点,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再引导思考对应的角和边有什么关系?这样很自然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从而自然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样设计,既创设了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相关系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体现了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充满生

让生活化的数学走进课堂

让生活化的数学走进课堂 小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周围各种事物又充满着好奇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从周围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 生活中充满数学,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三角板,自行车车架,等引出三角形,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桌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刚学过的”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桌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桌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让学生把所有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 2、收集生活中的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体会 数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市场调查,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收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收集了自家几个月用电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电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电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节约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二、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寻找生活的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学生如果不会寻找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学会寻求数学问题呢?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 如:在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里黑板,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鲜活起来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鲜活起来 发表时间:2018-05-30T09:06:46.18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作者:丁乙 [导读] 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第一小学丁乙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让数学课堂在生活中鲜活起来,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形象。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创设实效课堂,让生活问题真正的走进数学课堂,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第一、教学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做数学、用数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的一课时,我就从学生喜欢的折纸入手,让学生玩他们喜欢的折纸游戏。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让数学课堂鲜活起来。 第二、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得到发展。但有些课表面上进行得很顺,有问有答、有说有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也让人找不出多少毛病,但总让人觉得缺乏交流,缺乏实质性的碰撞,没有鲜活的生命感受。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脑子里有问题,再去思考,这就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蹲着看高处的物体,再站到椅子上观察低处的物体,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整堂课活跃、轻松而不杂乱。也就是说,有些时候,教师不应唱独角戏,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占去了,学生没有探索、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因而提不出问题,更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鲜活起来。 第三、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要照搬教材,而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现在的实验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特别大,教师就要从新开发、整和教材,再挖掘身边的现有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师对教学内容可以做相应的调整,有合并,也有拓展延伸等。比如:在教学《6、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我把原本两课时的内容融为一课时来上,这样一来教学效果非常好。再有,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我没有利用书上的例题,而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图形,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射线和角》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看手电筒的光线发现射线有什么特点,从而认识了射线。通过学习,学生体验到了:身边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所以在我构建的生活课堂里,学生能够自然、真实的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并且应用于生活。 第四、激励的语言,互动的评价,是师生沟通的最好方式。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是家里的小皇帝,都有个性,不会让别人说出自己的不足,抓住这一特点,我开始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一招果然有效。比如:“你真是好样的”“你真善于观察”“你的动作真快”“你的计算真准确,继续努力”“你真行,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老师都没想到”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经常在学生耳边响起,激起了学生的自信心。所以,从开学的那天起,我便明白了,学生怕的不是打骂,而是激励、赏识、理解和感动,用激励的语言去赏识他,理解他、感动他,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用激励语言,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注重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的成长环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放过每一次激励、赏识的机会,尽量鼓励孩子,保护他们的学习动力。 “生生评价”也是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活动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现学生的灵性,进一步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生生互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不足,对自己孤芳自赏、自命不凡;对待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不要取笑,不能使用过激的语言,要有爱心,要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要多一点理解和鼓励。我还告诉他们,如果发现别人有错误时,要像老师一样耐心的给予帮助,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我们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我们要共同进步。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鼓励、训练,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都能够积极大胆的参加互评活动。同学们通过互相评价,锻炼了自己,提高了水平,也学会了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我觉得,通过互评训练,同学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应该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就能促进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实现师生、生生互动,进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永远向往的乐园,让我们的数学课真正鲜活起来!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之我见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6-04-14T16:29:22.5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4期作者:滕雷杰 [导读] 要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呢? 滕雷杰山东省莱西姜山镇泰光中学266603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在数学教学中,要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提炼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规律的方法。若教师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而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知道的英文字母有多少个?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字母,如扑克牌、小说中的人物、地点的代号(A点、H城市)等。教师接着引导,除了可以代替人、城市、地点,还可以表示数(像扑克牌中的J、Q、K分别表示11、12、13)。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字母表示的数。这样的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关于字母的经验上引出“用字母表示的数”,降低了难度,加深了理解。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良好的情境引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学习每节新知识时,从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明白,并引起一种想知道究竟的渴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学习有兴趣,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 2.教法选择的生活化。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练习的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轴对称”学完之后,结合课本图片中优美的剪纸图案,我们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请你设计一款剪纸,要求有一定意义,可以向家长请教,但必须自己动手,并用一句话表达你的剪纸的含义。学生拿到这个题目后,很动脑筋,有的查找资料,有的向老人请教,然后研究所剪花型,动手剪、刻,忙得不亦乐乎。来到学校后,我们又组织了组与组之间的评比、班与班之间的评比,并挑选有代表性的给予奖励。通过这个题目,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使他们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中国古老剪纸艺术的热爱之情,一举两得。 三、教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能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们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的?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可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完成教育教学的本质任务。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要培养学生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从中选择、提炼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那么,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充满活力,有效高效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改变教材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生活 关于教材,我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实验教材,它在保留传统教材科学、系统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许多现代化的背景知识和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但由于我国地域的广阔性、风土人情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生生活经验的复杂性,因此一本教材,它的知识体系、编排意图是通用的,而具体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却并不能适合所有学生。二是对

于学生来说,教材仍然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接受水平、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处理教材间接经验与学生直接认知、内化的矛盾,莫过于再现“生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实践。因此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找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点,将生活情节有机地渗透到教材之中,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疏远为亲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注重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并且贴近它们生活实际的熟悉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从而使数学教学更有生活性、现实性,引起学生强烈共鸣。例如:数学第六册归总应用题例3: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几天挖完?我在教学时将例题作了一点修改:夏天到了,小明家冰了一些雪糕。如果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5块,几天吃完?这样变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生产问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吃雪糕”,学生很容易思考出解题思路: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一共有多少块?” 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置身于生活情景之中,兴趣高涨,积极参与新知的探索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 摘要:教师恰当地把教材中对学生来说缺少生活气息的应用题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材,注入了生活情趣,使学生感到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解答应用题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41-01 新课程标准提出“生活化”理念,即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初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有关联的,学生的生活可以说是数学相关知识的一个集合体。初中数学教学可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和知识基础为出发点,将数学教学和生活紧密关联,实现数学和生活的融会贯通。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融入一些生活化的数学,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数学,实实在在地做数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得有趣 新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实例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提出有关数学

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实践(“做一做”)、思考(“想一想”)、探索(“猜一猜”)、交流(“议一议”)等学习过程来展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掌握和运用数学,沟通生活中的数学和课本中数学的联系,使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这样才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如在学习“随机事件”时,正值学校组织年级乒乓球球赛,创设学生熟悉的以抽签决定出场顺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了随机事件,激发了学习兴趣。在学习“用列举法求概率”时,结合例题的学习,设计了生活中掷骰子的游戏。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设计并制作一个精美的盒子吗?这样的问题,既联系了所学的立体图形平面展开图的知识,又回归学生的生活,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美术知识,动手实践,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再如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时,由建筑工人砌墙时如何拉参照线,木工师傅锯木板时如何用墨盒弹墨线学习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由选择从A地到B地所走的最短道路情境引出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由怎样测量出A、B两地的距离的情境设置引导得出两点间距离的定义;由如何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学习了线段的比较。情境的设置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达到了教学目的。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论文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谈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一点体会 泸县九中耿文秀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指导于生活,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设置具有价值的生活情境,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效的、富有挑战性的,要确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因此在情境创设中,我认为应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式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小品)活动或模拟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案例1 在教学概概率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扮演街头摆设骗局的甲,另一个扮演过客乙,其余同学做看客。 甲为了招揽生意,向围观群众做宣传,“三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你可获得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看你的运气如何?”

过路人乙听了后念叨:“同时朝上或同时朝下,我们可获得10元,输 了我只给对方5元,黑,有门!” 这时下面同学有劝阻的,也有鼓励的,更有看热闹等着瞧的。 结果一连投了五次,乙赢了一次,输了4次,吓得她不敢再玩下去, 他禁不住问:“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 有趣的情境使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埋头计算,很快从概率的 角度认定这个游戏不公平,是骗人的把戏。 二、情境创设的应用 案例2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时,先引入这样 一个情境问题:元旦文艺晚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在A.B 两个位 置进行抢气球游戏,当老师把气球放在直线MN(如图1)的什么位置 时,对甲、乙两位同学才公平? A.B 两点距离相等的点在哪里? 教师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 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 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三、 情境创设的诱导性 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方式不但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