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现代物流的发展

中国的近现代物流的发展
中国的近现代物流的发展

1.2中国的近现代物流的发展

中国近代的物流是在传统的观念、经营理念和政府的束缚下发展的。近代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我国经济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轮船、火车、电报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国民产业都是在制度下限下产生发展的,由于统治者思想的腐朽、保守、偏见使得近代物流业发展迟缓。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对外贸易也迅速增加。以上海为例,1843年到1844年美国和英国设立的洋行有11家,到了1876年就有200多家。随着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增长,外商也在中国大规模发展经营航运业。1864年到1894,这三十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多。先不谈中国的国内贸易,就海外贸易来说中国的货运发展迅速,数量也是很大的。中国出口了大量的茶叶等,也从国外获得了大量的棉纺织品和机器等。

因此中国的近代贸易,特别是对外贸易是加速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物流这一概念是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引入我国的,但是现代物流在我国的正式快速发展是从1992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的作用日渐受到企业的重视,由过去的末端行业逐渐发展为先导行业。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现代物流业也得到迅猛发展,200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38.4(万亿),2005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增加到了48.1(万亿),200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增加到了75.2(万亿),2009年虽然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依然增加到了96.7(万亿),201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增加到了177.3(万亿)。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我国物流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物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引进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化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群体。

同时随着交通规模的迅速扩大,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2014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1.2万公里,全国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450公里,至此,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在2013年10.4万公里的基础上达到了11.145万公里。2013年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001个,比上年末增加115个。其中,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607个,增加90个;内河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394个,增加25个。2015年我国拥有民用机场200多座。物流技术的加快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健全,为我国物流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因此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提升,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外商不断地投资,以及运输业和仓储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业已经显现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