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学模式

蒙氏教学模式
蒙氏教学模式

蒙氏教育教学模式

1907 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3 ~ 6 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1909 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1912 年这部著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2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 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 年~1915 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仅仅美国就有2000 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蒙氏教育法基本原则: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反对填鸭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蒙台梭利教育的特点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他生命的发展是走向独立。通过具体的练习如生活基本能力练习、五官感觉练习、智能练习(语言、数学、科学)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蒙氏教室是一个小社会的雏形,孩子在其中学会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学习如何分享自己学会的知识技巧,学会如何领导别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养儿童情感智商的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包括感觉、动作、只能、语言和道德发展等,使个体成为一个身心统整合一的人。“自由”与“纪律”合一,“个性”与“群体”兼顾。启发幼儿使他们有能力解决困难,适应新的环境,达到自我构建和心智发展。

蒙氏教育的原则:

以儿童为主——为的孩子打造的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充分的教具提供——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我们提供给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他的内在潜能。所以,设计一个适合孩子的生长环境,应该是能提供丰富的教材(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诱发他自我学习的乐趣。

不“教”的教育——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而主张籍由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

把握敏感期的学习—— 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种“敏感期”。蒙台梭利科学幼教法强调掌握儿童“敏感期”,而给予适切的学习。

蒙台梭利教育拥有一套蕴含无限教育价值的学具,这套学具利用幼儿感觉的敏感性,透过可供幼儿操作的教具,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许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儿重复练习的特性,所有学具幼儿可以反复操作,满足幼儿生理心理上的需要。

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教师必须放弃传统自以为是的

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动头脑、有智慧。

父母才是真正的关键——孩子的教育,并不只限于学校一隅,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在心爱乐园的亲子课堂中,家长不仅可以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还可以和宝宝一起上课,在课程中增进亲子感情。

蒙氏教育的价值: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独特魅力源于对儿童的充分研究与了解,遵守儿童的敏感期,激发儿童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蒙氏教育法遍及欧洲大陆,也走向了世界,蒙氏教育法推广百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得到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认同,在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学前教育发达国家极受关注,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及一百多个国家。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发育这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身体内含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断发展。一是主导

本能,这种本能对于处在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二是工作本能,这是人的基本特征。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在进行创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它既能使人类更新,又能完善人类的环境。

在心理方面,幼儿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有隐藏的特点。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因为每一婴儿都有一种创制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一个精神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每个幼儿的精神也各不相同没,各有自己的创造性的精神。

在蒙台梭利看来,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她说:“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1.秩序的敏感期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四岁。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

2.细节的敏感期幼儿在2-3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这表明幼儿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儿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

3.协调性敏感期这是在幼儿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应该在2到3岁时出现。

4.触觉敏感期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儿自我进入外部世界之中。这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

5.语言的敏感期2个月左右幼儿就开始吸收语言,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应该注意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的发展之间的密切的关系。她说:“如果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并因此降低了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富有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环境在蒙台梭利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蒙台梭利博士重视环境,她认为教育应当是教师、儿童和环境三者的相互影响。教师必须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有准备的环境”,在蒙台梭利博士的教育实践中,创设“有准备的环境”主要体现在物质环境创设和精神环境创设两方面。

一、物质环境创设

创设“有准备的环境”,首先要有符合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物质环境,蒙台梭利教育中物质环境因素有如下特点:

(一)教室基本设施

蒙台梭利博士强调,教室设备及布局要符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她对教室环境的创设细致周密。

教室不仅应该具有保护性,而且应该成为“心理建筑”,它的价值不完全依赖于它的尺寸和颜色,而是依赖于为儿童提供使用的物体。她并不强求教室设备的华贵,认为儿童完全可以通过细心支配自己的行为来克服设备上的不足,她认为“设备的简陋和不完善,往往有助于学生动作的敏捷和灵巧”。

在“儿童之家”,她首先取消了课桌、长凳和固定的椅子,取而代之

的是轻便美观、便于搬动、利于健康的小桌椅。盟洗架、生活用品、橱柜、鱼缸、玩具、黑板等设备,均要求其大小高低符合儿童的特点,放在儿童随手可及的地方。甚至是墙上的一幅挂画,也要是精选的优美图画,构图简单却能引起儿童兴趣,唤起儿童情感。在罗马的“儿童之家”里,所挂的其中一幅画就是拉斐尔的《圣母像》,而这幅画也被蒙台梭利博士选为“儿童之家”的象征。

具体说来,蒙台梭利教室的基本设施包括:高度适中的个人用桌子,桌面各边画2厘米的警戒白线,以免教具掉落地上;大小适中的半圆形或梯形小组用桌;适合儿童高度的椅子,可以让儿童自由搬动;橱柜若干放在活动室的各个区域,分门别类摆放教具;整理柜若干,用于存放补充教具的用品及儿童的用品;一块大黑板,若干小黑板;若干工作毯,尺寸可以有弹性,材料要求无花纹,色泽高雅,而且卷起搬运、打开后边缘也不会翘起不平;几处挂钩用于悬挂一些日常生活练习的用具;最后在距离四周墙壁100~150厘米的地板上画一条椭圆形的蒙台梭利线,可让儿童做线上练习,也可作儿童进行各种活动的区域控制之用。

(二)教学区的布置

1.日常生活区的布置

日常生活区的工作大多在桌上进行操作,因此,桌子的设置较其他区域多。同时,为保证儿童的使用空间,每张桌子的人员控制在两人左右,椅子作为错误控制。日常生活区的工作常常需要用水,因此,此区域宜选择接近水源的地方。同时也较潮湿,注意选择在通风处及有阳光的地方,还要选择较接近门口处,以吸引儿童进入教室工作。此外,设置点心桌和清扫用具,供儿童进行日常生活练习。

2.感官区的布置

感官教具大多在地毯上操作,因此,桌子的分配较少。许多感官活动与数学活动相联系,因此,感官区尽量接近数学区,而且此区域一般不会设置在教室出入口,以免干扰儿童工作。此外,感官活动会发出声音,所以,感官区应该避免和阅读区等安静区相邻。

3.数学区的布置

许多数学活动与感官活动相联系,因此,数学区尽量安排接近感官区。数学教具大多较复杂,在地毯上操作的工作较多,因此,工作毯的分配较多。此外,数学教具的零件较多,要加强管理,用矮柜隔出半开放空间,避免与其他教具相混。放置身高器、体重器、温度计、时钟、生日卡等与数字有关的器具。

4.语言区的布置

语言区的工作需要安静的环境,因此,宜安排在较僻静的角落,远离感官区等声音较大的教学区。而且环境宜选择光线充足、柔和的地方,便于儿童阅读和书写。还要尽可能接近窗台,光线明亮,以增加舒适感。此外,还需提供软靠垫、盆栽植物等,营造静谧的气氛,并作为儿童暂时的私人天地。

5.科学文化区的布置

科学文化区的活动种类较多,因此临近水源、电源、光源,便于各种实验的操作和进行。提供一定数量的桌子,便于模型制作等活动的进行。此外还可提供绿色植物、动物等,便于儿童观察。

(三)蒙台梭利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应适合儿童的身高比例,可以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随意选择。蒙台梭利教室中,教具不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媒介,而是儿童工作的材料,目的是帮助儿童进行内在的自我建设和心理发展。这些教具具有教育意义,儿童在自我练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注意力、抽象思维和创造力。可以说,蒙台梭利教具是其环境理论物化的结果,是激发儿童主动性的有效工具。

1.教具内容

(1)日常生活教具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可纳入日常生活练习这一项目中,根据各个文化内容的不同,教育内容也就不会完全相同。因此,蒙台梭利博士并未替这项训练列出教具目录,而希望教师能根据儿童需要和文化常规,自己研制教具,创设环境。如,日常生活练习中“切”的工作会用到的适合儿童使用的小菜板、防止切伤手指的西餐刀等都可作为日常生活教具。

(2)感官教具

感官教育的范围包括视、听、嗅、触、味、温、压、辨认立体以及色彩等各方面的感官训练,将颜色、气味等抽象的感觉带入具体实物,启发孩子认知的敏感性。

其中,视觉教育主要培养儿童的眼睛辨别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的能力,教具主要包括:粉红塔、棕色梯、长棒、圆柱体组、彩色圆柱、色板、几何图形嵌板橱、几何立体组、构成三角形、单项式、二项式、三项式。

触觉教育主要培养儿童敏锐的触觉能力,教具主要包括:触觉板、温觉板、重量板、实体认识袋、布盒。

听觉教育主要培养儿童分辨声音种类的能力,教具主要包括:音筒、音感钟。

味觉教育主要培养儿童舌头的感觉能力,主要教具为味觉瓶。

嗅觉教育主要培养儿童鼻子的感觉能力,主要教具为嗅觉筒。

(3)数学教具

数学教育是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点,让儿童亲自动手,了解实物的多与少、大和小,然后循序渐进地指导儿童了解数的意义(量)与数的字型(符号),而后掌握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

数学教具主要包括:金色串珠、彩色串珠、黑白串珠、金色串珠链、金色串珠板;金色串珠立方体、数棒、砂数字板、纺锤棒和纺锤棒箱、数字与筹码、数字卡片、邮票游戏、塞根板、加法板、减法板、乘法板、除法板、二项式、三项式和分数小人等。

(4)语言教具

语言教育是从日常生活练习开始的,教师为儿童预备需要的教具,预备不同内容的书籍和图片,让儿童去接触和翻阅,养成儿童直接学习与间接领悟的能力,培养儿童的书写能力。

语言教具主要包括:砂纸字母板(大写英文字母一套)、印刷字母卡(大写、小写英文字母各一套)、活动字母箱(活动字母26个)等。

(5)科学文化教具

科学文化教育的内容包括了动、植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历史、地理、音乐、绘画等与人类生

其目的在培养儿童的世界观、宇宙观,能参与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进而知道如何尊重别人,爱惜生命,关怀宇宙,关爱环境与生态。自然人文教具有一部分是传统蒙台梭利教具,一部分则是各地蒙台梭利教师配合各民族、国家的不同

地理、人文环境,延伸设计出的本土化教具。自然人文教具包括:世界地图嵌板、树叶嵌板、活动时钟、植物卡片、动物卡片、动植物卡片架等。

2.教具创设

蒙台梭利博士鼓励根据儿童发展需要发展新的教具,教师不能局限于已有的教具,而应不断地寻找新的教具。教具的创新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的工作也是一种启发和激励。教具制作一定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一定要基于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精神与原则,教具制作的具体原则见第九章蒙台梭利教育中的规则。

此外,蒙台梭利教室中的教具设置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一套为准

教具的数量有一定的规定,每类教具只有一套,目的是培养儿童的耐性。当他人已经在使用某种教具时,儿童必须学会轮流和等待。这可以帮助儿童学会控制自身的欲望,尊重他人和自我。

(2)秩序性

教具的陈列与摆放要有秩序,帮助儿童建立外在的秩序感。每类教具集中在某个区域,摆放整齐美观。同时,也要留出充足的空余场地供孩子使用。

(3)合理性

教具按类别进行分区摆放,日常生活区的教具要摆在离水源近的地方。日常生活区自然过渡到感官区,感官区自然过渡到数学区,然后是语言区和社会文化区。分区不是用隔板隔开,而是同类教具集中摆在一起,整个教室就能呈现出教育的系统性。

3.教具的使用

(1)基本操作

蒙台梭利教具的基本操作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细化动作,精简语言,每次只演示一种活动,以孩子跟得上的节奏和孩子理解的方式进行演示。

其次,符合逻辑,操作教具要按照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左到右,由上至下的逻辑顺序。

最后,操作时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反应,观察其兴趣所在,并能够适时介入与离开。

(2)延伸操作

蒙台梭利教具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还有延伸的操作方法。蒙台梭利教师要以多种方法引导儿童,丰富教学内容,给儿童自由操作的空间,提供蒙台梭利教具的使用价值。

以下以感官教具的延伸操作为例,介绍延伸操作的具体方法。

归位练习

在序列操作的基础上,请儿童闭上眼睛(或戴上眼罩),教师从顺序摆好的队列中随意取出一个放在儿童面前,将剩下队列整理好,请孩子睁开眼睛(或摘下眼罩),找到选出来的那一个原来的位置,并把它放回原处;教师也可将选出来的一个藏起来,请小朋友指出位置后放回。

伴随记忆的练习

配对和序列均可通过增大教具间或时间的间距进行伴随记忆的练习,间距越大,感官练习的困难程度也越大。组合练习:蒙台梭利教具具有双重结构化的特

征,某些教具在组内或组间的构造维度上尺寸相同,教师可给儿童适当提示,启发孩子自主观察,通过认真思考,利用教具间尺寸相合的性质,进行相互结合的操作。

其他延伸练习

针对感知觉的训练要求,还可进行如配合图卡的配对操作、突出触觉经验的戴眼罩练习,发动儿童自主性的序列操作等延伸练习,教师可在实践中灵活掌握[2]。

此外,蒙台梭利教师还应注意教具的整理和归位。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教师会协调儿童和环境的关系。蒙台梭利教师会先做好预备环境的工作,包括检查每样教具是否在固定的位置,清点数量,以及有无缺少。如对日常区的珠子、豆子、夹子等小物品的投放数量做详细记录,每天检查教具时都认真核对数量。

此外,为了使教具的摆放更整齐规范,教具应距离柜边一指宽的距离摆放,教具如果不完整则不会摆放出来,这会影响儿童正确地操作和使用。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教具的归位是必定的常规。儿童在一项工作结束会后必

(三)蒙台梭利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应适合儿童的身高比例,可以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随意选择。蒙台梭利教室中,教具不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媒介,而是儿童工作的材料,目的是帮助儿童进行内在的自我建设和心理发展。这些教具具有教育意义,儿童在自我练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注意力、抽象思维和创造力。可以说,蒙台梭利教具是其环境理论物化的结果,是激发儿童主动性的有效工具。

1.教具内容

(1)日常生活教具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可纳入日常生活练习这一项目中,根据各个文化内容的不同,教育内容也就不会完全相同。因此,蒙台梭利博士并未替这项训练列出教具目录,而希望教师能根据儿童需要和文化常规,自己研制教具,创设环境。如,日常生活练习中“切”的工作会用到的适合儿童使用的小菜板、防止切伤手指的西餐刀等都可作为日常生活教具。

(2)感官教具

感官教育的范围包括视、听、嗅、触、味、温、压、辨认立体以及色彩等各方面的感官训练,将颜色、气味等抽象的感觉带入具体实物,启发孩子认知的敏感性。

其中,视觉教育主要培养儿童的眼睛辨别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的能力,教具主要包括:粉红塔、棕色梯、长棒、圆柱体组、彩色圆柱、色板、几何图形嵌板橱、几何立体组、构成三角形、单项式、二项式、三项式。

触觉教育主要培养儿童敏锐的触觉能力,教具主要包括:触觉板、温觉板、重量板、实体认识袋、布盒。

听觉教育主要培养儿童分辨声音种类的能力,教具主要包括:音筒、音感钟。

味觉教育主要培养儿童舌头的感觉能力,主要教具为味觉瓶。

嗅觉教育主要培养儿童鼻子的感觉能力,主要教具为嗅觉筒。

(3)数学教具

数学教育是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点,让儿童亲自动手,了解实物的多与少、大和小,然后循序渐进地指导儿童了解数的意义(量)与数的字型(符号),而后掌握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

数学教具主要包括:金色串珠、彩色串珠、黑白串珠、金色串珠链、金色串珠板;金色串珠立方体、数棒、砂数字板、纺锤棒和纺锤棒箱、数字与筹码、数字卡片、邮票游戏、塞根板、加法板、减法板、乘法板、除法板、二项式、三项式和分数小人等。

(4)语言教具

语言教育是从日常生活练习开始的,教师为儿童预备需要的教具,预备不同内容的书籍和图片,让儿童去接触和翻阅,养成儿童直接学习与间接领悟的能力,培养儿童的书写能力。

语言教具主要包括:砂纸字母板(大写英文字母一套)、印刷字母卡(大写、小写英文字母各一套)、活动字母箱(活动字母26个)等。

(5)科学文化教具

科学文化教育的内容包括了动、植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历史、地理、音乐、绘画等与人类生存环境有关的各种知识。其目的在培养儿童的世界观、宇宙观,能参与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进而知道如何尊重别人,爱惜生命,关怀宇宙,关爱环境与生态。自然人文教具有一部分是传统蒙台梭利教具,一部分则是各地蒙台梭利教师配合各民族、国家的不同地理、人文环境,延伸设计出的本土化教具。自然人文教具包括:世界地图嵌板、树叶嵌板、活动时钟、植物卡片、动物卡片、动植物卡片架等。

2.教具创设

蒙台梭利博士鼓励根据儿童发展需要发展新的教具,教师不能局限于已有的教具,而应不断地寻找新的教具。教具的创新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的工作也是一种启发和激励。教具制作一定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一定要基于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精神与原则,教具制作的具体原则见第九章蒙台梭利教育中的规则。

此外,蒙台梭利教室中的教具设置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一套为准

教具的数量有一定的规定,每类教具只有一套,目的是培养儿童的耐性。当他人已经在使用某种教具时,儿童必须学会轮流和等待。这可以帮助儿童学会控制自身的欲望,尊重他人和自我。

(2)秩序性

教具的陈列与摆放要有秩序,帮助儿童建立外在的秩序感。每类教具集中在某个区域,摆放整齐美观。同时,也要留出充足的空余场地供孩子使用。

(3)合理性

教具按类别进行分区摆放,日常生活区的教具要摆在离水源近的地方。日常生活区自然过渡到感官区,感官区自然过渡到数学区,然后是语言区和社会文化区。分区不是用隔板隔开,而是同类教具集中摆在一起,整个教室就能呈3.教具的使用

(1)基本操作

蒙台梭利教具的基本操作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细化动作,精简语言,每次只演示一种活动,以孩子跟得上的节奏和孩子理解的方式进行演示。

其次,符合逻辑,操作教具要按照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左到右,由上至下的逻辑顺序。

最后,操作时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反应,观察其兴趣所在,并能够适时介入与离开。

(2)延伸操作

蒙台梭利教具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还有延伸的操作方法。蒙台梭利教师要以多种方法引导儿童,丰富教学内容,给儿童自由操作的空间,提供蒙台梭利教具的使用价值。

以下以感官教具的延伸操作为例,介绍延伸操作的具体方法。

归位练习

在序列操作的基础上,请儿童闭上眼睛(或戴上眼罩),教师从顺序摆好的队列中随意取出一个放在儿童面前,将剩下队列整理好,请孩子睁开眼睛(或摘下眼罩),找到选出来的那一个原来的位置,并把它放回原处;教师也可将选出来的一个藏起来,请小朋友指出位置后放回。

伴随记忆的练习

配对和序列均可通过增大教具间或时间的间距进行伴随记忆的练习,间距越大,感官练习的困难程度也越大。组合练习:蒙台梭利教具具有双重结构化的特征,某些教具在组内或组间的构造维度上尺寸相同,教师可给儿童适当提示,启发孩子自主观察,通过认真思考,利用教具间尺寸相合的性质,进行相互结合的操作。

其他延伸练习

针对感知觉的训练要求,还可进行如配合图卡的配对操作、突出触觉经验的戴眼罩练习,发动儿童自主性的序列操作等延伸练习,教师可在实践中灵活掌握[2]。

此外,蒙台梭利教师还应注意教具的整理和归位。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教师会协调儿童和环境的关系。蒙台梭利教师会先做好预备环境的工作,包括检查每样教具是否在固定的位置,清点数量,以及有无缺少。如对日常区的珠子、豆子、夹子等小物品的投放数量做详细记录,每天检查教具时都认真核对数量。

此外,为了使教具的摆放更整齐规范,教具应距离柜边一指宽的距离摆放,教具如果不完整则不会摆放出来,这会影响儿童正确地操作和使用。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教具的归位是必定的常规。儿童在一项工作结束会后必须先将教具归位,才能再拿取另一项教具。蒙台梭利教师会利用活动休息的时间,和儿童一起分享归位的概念,和儿童讨论某项教具应放置在何处,帮助儿童学会归位的方法。

(四)自然环境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人总是属于自然的,我们必须培养属于生物也属于自然界的人来适应社特殊工作,它必须符合人的自然活动的表现。特别是在孩童时期,更要从自然中获得力量以发展其身心。

正如自然中的季节变化会影响环境的设置,蒙台梭利博士就曾建议,对于穷苦人家的儿童,尤其是附属于工人住宅区的“儿童之家”的孩子来说,冬季学时应从上午9点到下午17点,夏季则应从早上8点到下午18点,这样才能按照有利于儿童成长的行动指导原则来安排学时。

蒙台梭利博士不仅认为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儿童的精神生命也需要与天地万物接触,直接从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吸收养分。所以,对于健康的儿童来说,应让他们更自由地接触大自然,所以,学校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应该有一个带有花园的宽阔操场,可以让儿童随便自由出入,接触大自然。

因此,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幼儿园的户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室外环境应该是这样的:在优美的庭院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庭院中有足够儿童活动的游戏器材,可供儿童游戏、运动;庭院中具有能饲养小动物的设施。在米兰的“儿童之家”,教师就在庭院中盖了鸡舍,让孩子们轮流照顾和饲养一对美国小白鸡。此外,庭院的整体环境要符合绿化、美化、艺术化的特点,这样能引发儿童的美感及热爱自然的情操;在庭院中,设置迷宫或花坛,在花坛四周呈放射状地建泥土路、砂土路、碎石路、柏油路等,设计出高低不同的造型,让儿童在观察花卉生长变化的同时,也能感觉到行走在不同路面上的各种感觉;庭院中准备打扫用具,让儿童有实际使用工具的机会。

二、精神环境创设

(一)自由的环境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要建立一种合乎科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必须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也就是把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智能方面的自由是绐儿童以活动的自由,使其智力得到发展;道德方面的自由则是要防止儿童为满足自己活动的欲望而出现的对抗性。

儿童之所以有时对学习感到厌倦,对克服障碍表现出畏缩,甚至懒散,往往是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对儿童干扰和压抑过多造成的。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儿童都有一种独立活动的欲望,婴儿从断奶时,就开始选择自己的食物,之后,要自己拿东西,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因此,教育应当促使儿童这种欲望的实现,以保证儿童的独立性。

当儿童在自己的道路上前进时,他的自然表现、个性就会更清楚地显现出来。自由的教育方法,就是要帮助儿童恢复他的自然活动,尽可能地减少限制他活动的外部约束,从而达到自由,达到力量的增长和自我完善。

在“儿童之家”,老师们做了一个较矮的橱柜,以便孩子们能拿到与自己需要相符合的教具。有趣的是,儿童只选择提供给他们的教具的一部分,而不是所有。他们总是去选择一些同样的东西和一些自己偏爱的东西,而很少去留意其他物件。这无疑表明,对孩子们来说,每一样东西都应适合其内心需要。只要让教具摆放不发生混乱,并且淘汰不需要的用具,遵从儿童的自由选择,儿童的兴趣和专注就会被激发。

(二)有秩序的环境

在儿童的工作室不要准备过多的教具。过多的教具、玩具会使孩子的精神散乱迷惑,他们会出现不知该选择何种教材或从事何种活动,而导致其精神疲惫、散漫。为避免孩子做不必要的活动,教具及活动必须有某种程度的限制。

蒙台梭利博士的“儿童之家”并非毫无原则性的自由的场所,相反是有其规则、纪律与秩序性的。儿童在工作室要怎样坐、站、走,怎样卷铺工作毯,怎样拿取教具,怎样请求老师,怎样请求其他小朋友,都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

儿童在刚进入班级的一周时间内,会专门适应蒙台梭利教室内的纪律,之后,他便会知道怎样在一个准备好的环境中维护这个环境、获益于这个环境。

(三)社会性的环境

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儿童是教室的主人。他们不仅自己负责维持每日的秩序及教室的整理,并且会将用过的教具放回原位、清理桌面,以及负责照顾小动物及植物等等。这些都能够培养儿童对他人和环境的责任感。

此外,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几乎每样东西都只有一件。如果某件东西已有人使用,但同时另一位儿童也想使用时,后者必须等使用者操作完毕之后再用。于是,重要的社会特质——等待、尊重与分享,便因此产生出来,儿童由此了解尊重别人以及等待工作轮换的重要性,日后这种想法便成为实际生活中的一部分。

同时,儿童会意识到,人们的社会并非建立在个人的愿望之上,而是建立在各项活动和谐共存的基础上。

(四)文化环境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无论最原始的还是最文明的种族,所有儿童天生就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他能意识到其生存的社会所达到的现阶段的水平,并驱使他成为具有他那个时代文明水平的人。儿童用他特殊的、具有吸收能力的心灵吸收所生活地方的风俗习惯,直到形成典型个性。儿童发展起来的行为不仅适合其时代和地区,而且适合其“地方心理”。所有的社会和道德习惯都是在幼儿期通过吸收性心智形成的。

儿童虽然能自发、主动地学习社会文化,但社会文化也能改变人,正如它能改变自然界提供给它的环境一样。社会文化是儿童心理赖以建造的基础,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蒙台梭利博士十分重视“文化剥夺”的问题,她强调儿童还只是一个胚胎时就会受到妊娠期母亲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即便是婴儿也要给他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所以,蒙台梭利教师为儿童预备一个有文化的环境,儿童可以直接从环境中吸收文化知识,而无需任何直接教学。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_Word_文档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玲艳) 玛丽亚·蒙台梭利,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和医生,毕生致力于儿童研究和教育实验,并创办了学前教育机构——“儿童之家”,竭尽一生探索和解答幼儿教育之谜。正是由于她在幼儿教育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人们称她为“儿童世纪的代表”“幼儿教育史上,自福禄培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人。”英国教育家赞誉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赞誉道:“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国教育家这样评论:“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 [成书背景]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圣罗伦佐贫民区创建了一所新型幼儿学校,命名为“儿童之家”’。这是蒙台梭利对正常发展的儿童进行实验研究的开端。1908年10月,“儿童之家”在米兰建立,其后数量不断增加。蒙台梭利教育改革的成功,使得很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教师纷纷去参观“儿童之家”的教学和教育设施,并开始学习和研究“儿童之家”的教育教学理念。1909年,应各国参观者的要求,蒙台梭利在罗马举行了一次国际教师讲习班,全面地阐述了“儿童之家”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并据此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这是蒙台梭利论述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第一部著作,其内容主要是对1907年~1909年间,她在“儿童之家”的实验、观察研究的概括总结。该书发表后就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中译本《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在1993年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精要]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一书共二十二章,详细论述了3岁~6岁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其核心内容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感官教育 在书中,蒙台梭利用四分之一的章节来论述感官教育,可见感官教育在她的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的意义在于: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它符合儿童在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需要;从教育学角度讲,算术、书写、言语以及良好秩序的

蒙氏教具使用说明(精编打印版)

20种蒙氏教育的教具的使用 蒙氏教育的教具分类简介 (1) 1. 圆柱体插座 (3) 2.粉红塔 (4) 3.棕色梯 (5) 4.色板 (6) 5.构成三角形 (6) 6.几何立体组 (7) 7.二项式 (8) 8.数棒 (8) 9.纺锤棒箱(Spindle Box) (9) 10.数字与筹码 (9) 11.1-100板 (10) 12.邮票游戏 (11) 13.加法板 (12) 14.乘法板 (13) 15.减法板 (14) 16.除法板 (14) 17.分数小人 (15) 18.接龙游戏 (16) 19.十进位法认识 (19) 20.笔划砂纸板 (20)

蒙氏教育的教具分类简介 益智教具。有利于开发智力的教具称为益智教育,对儿童的教育,需要有教材,有自然界的教材,也需要社会生活中的教材,书本教材。蒙台梭利利用她的教具作为教材,她把生活中的教材,实际上教具化了,蒙氏认为,既然训练儿童五官的教具对有身心缺陷儿童的教育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那么对正常儿童肯定有效的,经过不断反复设计,研究了训练正常儿童的这样一套教具。蒙氏教育不是辅助上课的物品,它是儿童成长工作的材料,她设计的这些教具都是供单个儿童操作的,因此,具有鲜明的特点。她的教目具的特点是:(1)具有孤立的特性。教具选用颜色比较朴实、干净的色调为主,如粉红塔、棕色梯。她认为这样的教具有利于对孩子采用单色调,表现出孤立的特性。能显现出她主要的教育目的。如温觉板,让孩子体验温度。 (2)容易搬动。由于教具最重要的目的是适合儿童的需要,每种教具在重量和尺寸的大小都考虑儿童能力的范围,考虑儿童能否搬动。如粉红塔最大的一块,孩子也能搬得动。 (3)教具美丽。每种教具都有它的特色,能吸引儿童,这个吸引儿童的因素或者说在颜色上,或是在重量上,或在她的特性,或在她的声音方面都能吸引儿童,这些教具孩子们非常喜欢。 (4)每一种教具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这些教具孩子在工作时有其顺序和步骤,如果没有按照她设计的步骤走的话,就会出现错误,出现错误就有一个自我控制的方法,所以在设计上或使用方法上,都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孩子了解步骤,重视秩序,养成内在的纪律,她有规律的。 (5)在设计上具有控制和纠正错误的特性。可使儿童自行发现错误,自行改正错误。比如插座圆柱体,再如粉红塔,每一块相差1cm。 (6)具有数学的属性。由步骤和秩序当中培养孩子逻辑习性和推理能力。每一种教具都有它等差的数学关系。如长棒,每一长棒之间都相差10公分,有等量的、等差的关系,有数学属性。 (7)间接的预备性。每种教具都具有直接与间接的教育目的,帮助孩子准备,适应未来的生活,如在教具的形体变化上,象几何图形在操作上让孩子掌握,而且拿着几何图形还可以变化。用纸画各种形状,为将来学习做准备。有间接的预备性。 感官教育教具 感官教育教具在蒙氏教育中占有突出地位的,蒙氏经过多年观察发现,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感觉敏感期。在2—2.5岁达到高峰.3—7岁是感字发展最快的时期。儿童通过直接接触周围世界,利用感觉收集外界的各种刺激,获得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概括和思维,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有直觉思维,行动思维,接着才有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形式从低级到高级,离不开感官教育做基础。蒙氏主张,在孩子这一年龄段,要正确地使用感官教育训练孩子,能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1)以教具来刺激感官发展,奠定儿童智力发展的基础。 (2)通过教具进行工作,发展观察力、理解力、注意力和抑制力。 (3)通过教具的刺激,使之秩序化,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 (4)通过教具进行工作,激发儿童的欲望及自发性。 感官教育教具的内容有五方面: 1.视觉教育教具。通过视觉练习,使孩子掌握形状、面积、体积。视觉教具里有: (1)插座圆柱体(高低粗细大小的比较组合) (2)粉红塔(认识大小等差) (3)棕色梯(认识宽窄) (4)长棒(认识长短、数量的等差) (5)彩色圆柱体(颜色识别、高低粗细组合) (6)色板(颜色的种类、色调的明暗度、颜色搭配) (7)几何图形相嵌板(三角形的种类、组合) (8)构成三角形(三角形的种类、组合) (9)几何立体组 (10)几何嵌板

(完整word版)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前言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前言 摘要:蒙台梭利说:来自智力的东西没有一件不是来自感官。 关键字:感官教育基本概念重要性 引言:蒙台梭利通过对幼儿的长期观察发现:人在幼儿阶段有惊人的吸收外界刺激来形成自己生命的能力。她把这种能力称为“吸收性心智”。人的知识和经验是透过“感觉刺激”转化而来,因此蒙台梭利特别重视感官教育。蒙台梭利认为,对于幼儿来说,是“刺激,而不是对事物的思维,吸引着他的注意”,因此感官教育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蒙台梭利还认为: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感觉练习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蒙台梭利提倡幼儿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觉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去进行自由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通过感觉的练习使儿童能辨认、分类、排列顺序,这就是智能和文化学习。算术、书写、语言、甚至实际生活能力,良好秩序的规范都由感官教育引出。 感官是指感受外界事物的器官,其所接受的信息称为感官信息。人有五种基本感觉器官:眼睛——视觉;耳朵——听觉,嗅觉——鼻子,舌——味觉:身体(手)——触觉。也可以这样说:感官教育是五种感觉组成的教育。具体的说就是:视觉教育教孩子辨识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触觉教育教孩子的皮肤的温度感觉、压觉、和实体认识感觉;听觉教育是培养儿童能辨别声音的强弱、高低和种类;味觉教育的教学重点是用舌头来感觉不同的味道;嗅觉教育的内容是用鼻子来嗅闻不同气味的教育。 其实,感官的使用是自然而然的事,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所说的感官教育实际上是促进感官功能“精致化”。通过“精致化”的感官,可以精准的剥离现实世界中的抽象概念并吸收。或许可以这样来比喻:为一颗小树苗锄去树周围的杂草,挖松它树根周围的泥土,给它施适合的肥料,浇水,在砍掉旁边遮挡它阳光的树木,小树周围围上篱笆……这个过程就是把树成长环境的“精致化”。当我们做好了这样的前置预备,树的茁壮成长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吗? 接下来,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深入的了解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一、感官教育的基本目的 1、帮助心智将环境中所接收到的印象进行处理。 2、感官精致化。 3、储存抽象概念。 4、为进一步的探索提供钥匙 5、提高对世界的感知力 6、发展科学的学习方法 7、构建智力 8、辅助察觉某些发展上的缺陷 二、感官教具特质 1、孤立感官信息(针对某一特定感官) 2、孤立一种特质(尺寸、温度、气味等等) 3、设计上充满美感的愉悦 4、精准科学的设计 5、数量是有限制的 6、有相应的活动可供操作

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 一、蒙台梭利其人: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人。学前教育之父:福禄倍尔,创办幼稚园。 学前教育之母:蒙台梭利,1907年创办儿童之家。 二、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需要。“一切从儿童出发”的教育理念,这是蒙氏教育和我园现行教育相一致的地方。“一切从观察儿童和研究儿童及家庭环境”入手,同时“以儿童和家长的忠实朋友”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热爱他们,关心他们。一切以儿童的生活实际需要和兴趣出发,设计出适合孩子的环境,根据有效的科学程序,配合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发明了实用有效并且闻名遐迩的教育材料——蒙氏教具。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教育技巧,培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儿童的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如:她强调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这也是我园现正实行的“瑞吉欧”教育理念相一致的。她的教育目的是:“尊重儿童自我需要和价值,促进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三、以“体、智、德、美、劳”为核心的教育内容。蒙氏的教育内容与现行幼儿教育内容虽然在内容的划分上略有不同,但其内容却是紧紧围绕体、智、德、美、劳这几个方面的。相对来说,蒙氏教育活动的内容更加生活化,更深入地考虑到儿童的需要。比如区域的设置,蒙氏和传统活动区域都有语言、科学文化、计算、美工、阅读等区域。但蒙氏最有特点的是生活和感官区域。生活区的材料全部取之于日常生活,教学内容也全部是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抓、舀、插、倒、吸、捞、夹、剪、切、开锁、筛、穿孔、编织等生活中所有用到的手的动作,都在蒙氏生活区找到相应的教具。蒙氏说,生活、感官是学习的基础,是进入学习的基础阶段,是提高生活能力的手段。记得在我园学期初的计划中,张园长就提到让幼儿自理自立,并提出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三个阶段,我想,这也是同蒙氏的教育理念相结合的。蒙氏教具最有特点的是感官教育和数学教育,感官教育内容包括视、听、尝、嗅、触、辨别实体、音乐训练等。数学内容包括理解1-10的量与数,认识数量和数字,10以内加减,十进位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等。四、教学形式:蒙氏的教学形式以“工作”的形式表现,同时和我们的教学形式一样,有团体、小组、和个人的独立活动。蒙氏还有一种特有的教育形式在我园也存在,那就是混龄教学。五、蒙氏教育法怎样与我园的“瑞吉欧”教育法相结合。虽然我现在没有组织过方案教学(北京叫做项目工程),但从日常听到老师们讨论的和观看一些观摩教学活动中,以及张园长发放的资料中,多多少少也了解一些。我曾问过一些老师,在方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什么问题是最难解决的。我想,最难解决的是孩子有兴趣的课题(内容),老师怎样延伸到各个领域,用什么样的方法激发孩子在活动中保持孩子的兴趣。这在蒙氏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运用。如:“花”的活动。蒙氏教学是这样渗透的:1、寻找花的共性。花有花托、花叶、花瓣、花蕊等。2、蒙氏教具中有“花”的镶嵌板。3、花的三段卡。(如:花的名称)4、花的个性:花的种类(大小、颜色、花瓣的多少、形状等)、生长环境(山、水、沙漠、室内)、温度(阳生、阴生等)5、做有关花的小书。(可根据花的共性与个性,孩子的兴趣)在蒙氏区域中是这样渗透的:生活区:插花、种植、护理、绣花、编织等。感官区:闻花的香味、触摸花瓣、赏花、尝花等。数学区:颜色的分类、花的大小、花瓣的多少以及单双数的学习、排序(从大到小)等。美工区:制作干花、画、剪、手工制作(用各种各样的纸)等。语言:儿歌、故事等。艺术:唱歌、跳舞等。体能:跳起来摘花等。这就是蒙氏教育的精髓所在,目的所在,孩子的兴趣第一。可能会有老师说,这不是以前的主题活动吗?我想,任何活动,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不管以什么活动形式出现,都应该是可以的。六、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怎样渗透在教学活动中。蒙氏教育思想的重点之一是发展和延伸。只要你领会了她的教育思想,掌握了蒙氏教学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你的思维就会放开,思路开阔,教学方法也就会源源不断。(简述)1、活动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来自于幼儿本身

蒙特梭利教育特点+五大领域+教育方法

特点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同的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涉及领域 1、日常生活领域 培养幼儿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组织能力增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从而把孩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度,脱离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帮助别人,照顾环境,培养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并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为将来进入正式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2、感官领域 培养幼儿视、听、嗅、味、触五觉敏锐程度的感官能力,使幼儿的每一项感觉都是灵敏全面发展。为学习数学及其他领域做准备,争强对于社会及知识的感知,培养初步的序列、分列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数学领域 培养数的概念,理解加减乘除运算的关系,会做10000以内的加减乘除,会做简单的测量工作,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语言领域 培养幼儿听说读写的能力,帮助幼儿更好的书写和阅读,使幼儿在童年时期就形成良好的阅读与书写习惯,培养喜爱阅读的兴趣、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强化听力与阅读能力,提高书写能力。 5、科学文化领域 增长幼儿见识,开阔眼界,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及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幼儿从小就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了解基本的动植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历史学知识。 教育方法 蒙特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里程碑。蒙氏教育在重视早期智力开发的同时,也注重生活能力的培养。开设日常生活课程,使孩子在掌握一些生活技能之外,发现自身的能力和增强自信。它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将秩序与自由完美结合,孩子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玩多久。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孩子必须遵循一定程序。蒙氏教育的原则是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成长过程,从促进儿童身心发育角度去设计教学,为孩子一生奠定智慧与品格的良好基础,培养自主、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

蒙氏感官教育理论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理论 蒙台梭利就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被誉为世界幼儿教育史上继福禄培尔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与改革家。在她的教育体系中,“感官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其教育实验的主要 部分。在她瞧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应该进行充分的感官教育。 感官教育或称感觉教育,就是蒙台利教育内容中最重要,而且最 有特色的部分。其内容主要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练习五大类,它们分别借助相应的教育具来完成。 1、蒙台梭利关于感官教育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 蒙台梭利把感觉教育的意义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促进儿童感觉机能的发展; 第二,帮助儿童获取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 第三,养成儿童集中注意的习惯; 第四,打下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蒙台梭利在论述感觉教育问题时,还特别指出了进行感觉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应该重视视、听、触觉的训练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在重视所感觉器官训练的基础上特别重视视、听、触觉的训练,而且把触觉的训练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在蒙台梭利瞧来,对儿童触摸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为她们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就是,通过让儿童亲自动手,可以促进她们的思维,并使其活动中得到最初的发展。 2、应该注意感觉教育的适宜时期 蒙台梭利认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能力的发展在3-7岁时处于最迅速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忽视了感觉教育,成 人之后感觉发展进入相对停滞期,则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补救。 3、应该使感觉教育的刺激孤立化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平时的感知觉中混杂着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仅仅视觉就包含有大小、形状、颜色等多种因素混杂。

蒙氏教具操作要点

圆柱体插座 教具构成:圆柱体插座4组 第一组:直径和高同时递减 第二组:高固定不变直径递减 第三组:反比例组 第四组:直径不变高度递减 教育目的: 直接目的--培养孩子视觉的敏锐性,学习辨别物品大小、高低、粗细的特征。 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配对、排序)。 2、为书写作准备。

操作方法:(节选) 1.配对: 1)略 2)双手握住第一组圆柱体插座,把圆柱体插座拿到桌子上(注:一次只出示一组)。 3)坐在孩子右手一侧。 4)用三指捏的动作捏住圆柱体的手柄部分,从粗到细把圆柱体抽出,放在插座前。 5)三指捏住最大的圆柱体插座将其插回插座。 6)略 7)略 8)略 2.排序 1)略 2)将圆柱体插座取出随意混放,通过视觉的辨别找出最大的一个放在桌子的左边。 3)在从剩余的圆柱体插座中找出最大的一个,放在上一个的右侧,依次类推将其按照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4)将排列好的圆柱体插座一一放回凹槽中,结束工作。 5)略 3.三阶段教学法(名称学习) 1)取出最大的和最小的放在一起。 2)用三阶段教学法将两个圆柱体的特征“大的”“小的”教给孩子。 第一段:命名—介绍概念和物体或名称,把感觉和名称联系起来。 第二段:辨别—名称、概念或物体的再确认,使用选择性的问题让孩子来回答,问题中要出现“大的”,“小的”。 第三段:发音—名称、概念或物体的记忆重视,请孩子发音说出正确名称。
注意:在第一次教孩子认识“大、小”时,选择最大和最小的两个,给孩子视觉上反差最大的刺激,等孩子比较熟悉后,再选择相近的两个让孩子来认识。

变化与延伸: 1、两组、三组、四组的组合操作。 2、将家里的日用品(碗、杯子、拖鞋等)进行排序和配对。 3、名称练习: 第一组—大的,小的 第二组—粗的,细的 第三组—又粗又矮的,又细又高的 第四组—高的,矮的 适用年龄:2岁或2岁以上的孩子 错误控制:教具本身 粉红塔 粉红塔 通过10个边长等量递减的正方体展示三维立体空间,培养儿童敏锐的观察力,锻炼手眼脑的协调和肌肉运动,为做数学教具做间接准备。 教具构成: 边长递减的十个粉红色方体 教育目的: 直接目的--通过视觉的辨别了解物体的大小。 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及专注力。 2、发展肌肉运动的控制能力。 3、增强手眼协调能力。 4、为书写做间接准备。 操作方法:(节选) 感官展示—垂直积塔: 1)铺好工作毯,邀请孩子一起来工作,介绍要做粉红塔的工作。 2)握住最小的粉红塔,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将粉红塔一一取到工作毯上散放工作毯的左侧(在孩子看清粉红塔的动作手可以请孩子参与邓的步骤)。 3)从粉红塔中选出最大的一块,放在毯子中央。 4)再从剩余的粉红塔中选取最大的粉红塔,叠在最大的粉红塔上,成塔状。 5)按照同样的方法将粉红塔一一叠起,摞成定塔形。 6)略 7)略 8)略

蒙氏感官教育理论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理论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被誉为世界幼儿教育史上继福禄培尔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在她的教育体系中,“感官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其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在她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应该进行充分的感官教育。 感官教育或称感觉教育,是蒙台利教育内容中最重要,而且最有特色的部分。其内容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练习五大类,它们分别借助相应的教育具来完成。 1.蒙台梭利关于感官教育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 蒙台梭利把感觉教育的意义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促进儿童感觉机能的发展; 第二,帮助儿童获取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 第三,养成儿童集中注意的习惯; 第四,打下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蒙台梭利在论述感觉教育问题时,还特别指出了进行感觉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应该重视视、听、触觉的训练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在重视所感觉器官训练的基础上特别重视视、听、触觉的训练,而且把触觉的训练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在蒙台梭利看来,对儿童触摸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为他们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让儿童亲自动手,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并使其活动中得到最初的发展。 2.应该注意感觉教育的适宜时期 蒙台梭利认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能力的发展在3-7岁时处于最迅速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忽视了感觉教育,成人之后感觉发展进入相对停滞期,则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补救。 3.应该使感觉教育的刺激孤立化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平时的感知觉中混杂着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仅仅视觉就包含有大小、形状、颜色等多种因素混杂。

蒙特梭利教育理论

蒙特梭利教育理论 (一)蒙特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玛丽亚?蒙特梭利创立的。她是一位意大利籍的医生和教育家;也是第一位在意大利国内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女性。在本世纪初期,她透过长期对儿童的观察而提出的教育方法,不仅改变了当时人们对儿童教育的看法与作法,也深深影响了后代。她将其一生贡献于儿童教育。它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自然地成长。与传统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是:蒙特梭利教学强调双手工作、自我教育,着重于培养孩子具有O(秩序)C(专心)C(手眼协调)I(独立)这四种能力,这是蒙氏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 蒙氏教育的四个发现: 1、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 孩子一出生,感觉器官就开始感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孩子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等基本的感觉能力。这些感觉能力就决定了孩子可以依靠这些能力接受环境中的信息。因此,蒙特梭利认为教育应该从一出生就开始。 2、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什么? 蒙特梭利博士观察到,孩子在某段年龄期间,会对某种特定技能表露出强烈的兴趣及学习能力。她称这种现象为「敏感期」。 根据生物成长过程的敏感期,蒙特梭利发现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也有敏感期。3岁前,主要是秩序、语言、动作、感觉和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敏感期为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最佳年龄。举例:以语言的敏感期为例,它出现在孩子生命的头四年,而孩子也是在这段期间学会讲话的。在语言敏感期间,孩子为了征服学习语言的棘手问题,其所流露出的坚持、精力和智能令人讶异,但这些状态将不会在他往后的生命中再次出现。换言之,一个已经经历过语言敏感期的成人,当他要再学习另一种语言时,绝不可能像他在敏感期间学习母语时那般地容易。错过了这种敏感期很难弥补。 3、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 儿童具有自发性的活动。自发活动使儿童能够逐渐走向独立。只要成人不妨碍孩子,他们都能独立。独立能力弱、或者没有,是成人妨碍的结果。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就决定孩子在发展中是需要自主学习的。成人对孩子的这种自主性、自发性不能给予强迫或压抑。 4、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活动获得

蒙氏感官、

蒙氏感官 幼儿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直接感知来认识事物的,幼儿的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幼儿的思维常为感知觉所左右,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动,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因而,感官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感官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她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在玛利亚·蒙台梭利的著述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感官教育与智力发展、技能的培养的密切联系。她认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 在蒙台梭利看来,同时她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 视觉训练帮助幼儿提高度量的视知觉,鉴别大小、高低、粗细、长短、形状、颜色及不同的几何形体; 触觉训练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 听觉训练使幼儿习惯于区分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的训练中不仅能够分辨音色、音高,还能培养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嗅觉训练提高幼儿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 味觉训练嗅觉和味觉的训练则是注重提高幼儿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 通过这一系列的感官训练,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促进和发展他们一般感受的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各种感受处于更令人满意的准备状态,以完成诸如阅读、书写等复杂的动作,也为将来进行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感官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感觉的敏锐性,不论是在家庭中的婴孩或进入幼稚园的幼儿,不但应该把感官训练列为首要项目,更应该在过程中不断地求其更精确、更敏锐。借以让幼儿认知、辨异等潜能得以充分发展,进而产生分析、综合、研判等更 感官教育的3项原则幼儿为主 为幼儿创造良好环境,引导鼓励接触教具,使幼儿在感官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去进行自由的选 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 循序渐进 衔求品名(形状、颜色、名称、用途等)的认识,再逐渐进入确实、精细的程度。使儿童在操作 过程中能按照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 实践第一 充分利用五官,再进入手脚“做”的阶段。使幼儿的视、听、嗅、味、触觉都能够灵敏而精确如 此方有最好的教育效果。 蒙台梭台的感官教育本质上不是心理测量,即不是测量感觉的工具,而是为教育儿童的感觉而设——“我的教材给儿童提供了感官教育的途径”。在理论上,她从生物学观点出发,认为与各类生物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一样,儿童心理的发展也具有各种敏感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这就是儿童在某一时期学习知识较快的原因。而错过了这个时机,上述情况就会消失。 学习分三个阶段的目的,是要帮助幼儿对教具有更好的认识,可以让你了解幼儿能把握多少吸收多少,才能落实你的训练。蒙氏感官教育的教具是根据儿童的特点制造的,作用在于激发儿童的内在需要,给予儿童独立工作和获取经验的机会。儿童可依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教具,进行重复而专注的练习。尤为可贵的是,蒙台梭利教具有控制和矫正错误的特点,儿童能够自我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蒙氏感官教育的教具类型有: 1. 培养儿童注意力、独立性、自信心、基本的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的日常生活练习教具 2. 培养儿童感受性的教具,有侧重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形成初步知识概念的知识性训练教具 3. 有侧重培养儿童艺术兴趣、艺术能力的艺术类训练教具。 蒙台梭利认为从出生到五岁是感官的敏感期,其中在2—3岁达到顶峰。感觉的敏感期不仅使儿童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反应儿童的兴趣所指,而且由于引起了活动,能使儿童建立和完善感觉的功能,使感觉更敏锐,更精确。而过了这个时期,儿童的感觉就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了。因此,在这个时期,感官训练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法。

蒙台梭利教具的制作介绍

蒙台梭利教具的开发 蒙特梭利教育虽然不强调知识的学习,但其教育内容却概括了人类生活、知识和文明发展的成果,这些只是作为儿童环境的一部分提供给儿童,通过与儿童生活相联系的活动,以及其感兴趣的方式,在轻松、快乐、自然中传递给儿童。 具体划分,蒙特梭利教育分为五大领域,1、日常生活教育(练习);2、感官教育;3、数学教育;4、语言教育;5、文化科学教育。由这五大领域的教育,再配合有相关的教具。因此蒙特梭利教具也分为五个种类。蒙氏的教具究竞有多少种?依据荷兰宁惠斯公司的目录,至今已有三百四十九种之多,但实际上哪些是蒙氏自己所创制,却鲜有人知,可见有相当种类的蒙氏教具是经后人延伸发展出来的。其实这同样符合蒙氏的教育精神,因为她自己也不曾认为蒙氏法是一成不变的。 第一节日常生活(教具)训练: 1.目的: ①直接目的:训练肌肉协调、运动和动作的完善。 ②间接目的:a、促进身体的独立。b、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c、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习惯。 2.意义: ①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正常化; ②学习独立、自信,体验自我成人; ③继承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 3.内容: ①基本运动:(走路、起立、坐下、抓、握、推、拉、捏、舀、捣、取放物品、爬、跳等)。 ②社交行为:(打招呼、问候、请求他人帮助等)。 ③照顾环境:(擦灰、扫地、擦桌子、浇花等)。 ④照顾自己:(洗漱、穿脱衣服、穿脱鞋、上卫生间、刷牙、洗衣服、缝扣子、擦皮 鞋等)。⑤教室常规:(静坐,走线,绕椅子,搬桌子、椅子,取放教具、物品,开关抽屉,开关门等)。 4.教具: 日常生活训练大多是以生活中的活动为主,所使用教具很少,大多数器具可以直接采用生活中用的物品。 比较有特点的日常生活教具是: ①衣饰框,由大扣子、小扣子、拉链、别针、挂勾、裙扣、扣带、丝带、鞋带、盘 扣、带扣组成。 ②二指抓。 ③三指抓。 ④螺丝配对组。 ⑤切蔬果 ⑥交通标志等等

(学习心得体会)学习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心得

学习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心得 最早接受蒙氏教育法,是源于她对儿童敏感期的论述,今天再次仔细阅读了《文汇报》的有关报道,有些新的体会: ●一、重复练习原则。蒙氏认为专注于某种活动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主要方式, 孩子的自发活动看起来是单调乏味的重复,而实际上,孩子的工作是在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正是儿童发展的秘密所在。 其实不仅是儿童,成人也是通过重复练习,建立起自己对外界的稳定性联系,从而确认自己所处的位置,获得稳定的自我认同。譬如科学家反复做试验(如爱迪生、诺贝尔的试验),艺术家反复学习和创作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如徐悲鸿画马,李可染画牛),都是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对于儿童专注于某种活动,不仅要给予热情的鼓励,而且可能发现他智慧的萌芽。由此尽可能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保证他的兴趣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二、自由选择原则。蒙氏特别强调,儿童的生命力表现为自发冲动,因此她 把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发作为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对旧学校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予以猛烈抨击。她说:“在这样的学校里,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每人被束缚在一个地方——桌子边”,“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这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在蒙氏教育体系中,儿童的自我教育是重要方式,她要求给儿童以极大的自由活动权。将蒙氏自由选择和自我教育的原则贯彻到教育生活中,我

们就要尽可能避免对儿童自由选择的干预,尽可能对儿童的自我教育提供便利。在当前比较常见的是儿童的学校生活和校外生活多被老师和家长以“密植”的方式占领,留给儿童自由选择、自我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十分可怜。即使是在参观、旅游、游戏甚至一件衣服、一篇作文,一道数学题都有可能被严密控制。成人世界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们的“自由”,完成了对现代教育悲剧性的阐释。 ●三、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儿童不仅有着与成年人同样强烈的个人尊严感, 而且心智尚未成熟,自我保护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远未健全,因此很容易成为成人世界有意无意伤害的对象。学校、家庭和社会,谢谢对儿童的人格尊严采取一种轻慢无知而又简单粗暴的态度,给儿童带来或隐或显的伤害,这种伤害的影响可能是终生难以泯灭,并且可能会影响到将来的家庭、事业乃至于下一代。 因此,我们时刻不要忘记,儿童的心灵是“自然界中最娇嫩、最精细和最敏感的东西”,要把它当作“一朵挂着露珠的娇嫩的玫瑰”一样来爱护,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跌落”(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还需要记住,如果说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降低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给人激励的心理体验会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促进身体的健康。 ●四、教育奠定一生的基础。蒙氏说:“学前教育是奠定人一生的基础,应该是 为生活做准备,而不仅仅是为上小学做准备。一个人必须在能力和性格上具有独立性,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其实,我们从当今世界美国大学教育仍在推行通识教育可知,从学前教育直到大学教育,其实都在为人的一生奠定

蒙氏教学法学习资料

蒙氏教学法复习资料 蒙氏生平: 世界上称她为“真正的优秀教师而闻名世界的教育实践家” 1949年——1951年连续三次被提名为世界诺贝尔奖候选人 1870年在意大利安科纳省卡拉法镇出生 1952年逝世,享年82岁 成长阶段: 1870年——1886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因为父亲是军人,所以玛利亚·蒙特梭利从小学 会关心别人 1886年——1890年进入达尔奇工业技术学校,最喜欢的学科是数学 1890年——1892年以优秀的成绩考入罗马大学,学习医学 1892年——1896年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就读,毕业后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准备阶段: 1896年——1906年罗马大学附设院任助理医师 1899年在意大利开始两星期的演讲,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新女性》第二部分《儿童与和平》 1898年——1899年罗马国立启智学校校长 1900年辞去校长一职,重回罗马大学,学习哲学 1904年——1908年任罗马大学教育学院自然科学与医学课程得教授 启蒙阶段: 1907年——1909年在罗马的罗伦斯开设了第一所儿童之家 不久,相继开了第二所儿童之家 1908年开设了第三所米兰儿童之家 拓展阶段:1910年——1952年 1911年经意大利与瑞士政府认可,督促公立幼儿园正式采用蒙氏教学法 1912年美国得麦克劳杂志发变了,以《在美国出发》为主题的文章,长篇介绍蒙氏教学法 1914年荷兰儿童之家成立 1922年受意大利政府任命,为学校督导 1929年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在柏林成立 第一届蒙特梭利会议在丹麦举行,主题为《新教育》 1936年《儿童之秘》 1948年《吸收性心智》 《了解你的小孩》 《发现儿童》 1949年——1951年三次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 1951年第九次(也是蒙特梭利最后一次)在伦敦亲自主持蒙氏会议 1952年5月6日病逝于荷兰,享年82岁 教育活动 1906年放弃大学教授的工作,正式开始了她教育家的生涯 1907年创建了儿童之家,开始了蒙氏教学法的实践

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15022)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名称:(中文)蒙台梭利教学法 (英文)Montessori Teaching Method (二)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程 (三)课程性质:独立设课 (四)学时、学分 1.课程总学时与学分:16学时,1学分 2.实验学时与学分:16学时,1学分 (五)适用专业:学前教育 (六)大纲执笔:石美萍 (七)大纲审批: (八)制定(修订)时间:2011年10月21日 二、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使学生了解蒙台梭利的数学教育、语言教育、日常生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感官教育这五大教育内容的教育理念,在熟悉相应教具名称、特点等的基础上能够熟练操作,并掌握科学指导幼儿操作教具的方法。 三、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实验项目一览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日常生活练习 内容: 1.教具操作的基础 2. 基本动作

2.2坐、站 2.3拿(持)、搬(运)、放(置) 2.4移(使用五指) 2.5折、剪、切 2.6三指动作练习 2.7手腕的活动 3.照顾自己 3.1物品的整理 3.2清洁练习 3.3穿与脱的练习 3.4衣饰框 4.照顾环境 4.1清扫 4.2擦洗 4.3用餐相关的练习 4.4庭院工作 4.5照顾动物 5.社交礼仪 5.1基本的社交礼仪 5.2动作礼仪 5.3团体游戏 6.走线和肃静练习 6.1“走线”活动 6.2“肃静”游戏 要求:了解日常生活教育对儿童良好习惯和性格养成的重要性;日常生活教具的构成和搭配;日常生活教具的操作方法(如五指抓、衣饰框、穿线板、筛米等基础操作)、日常生活延伸教具的制作和搭配等等 仪器: 二指抓、地毯、衣饰及衣饰架、串线板、交通路标及平面图、地毯架、学开锁板、倒水量杯组、教具整理盘(大、中、小)、洗手组、舀物组、植物生长组、扫地组 实验二感官教育 内容: 1.操作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1.1操作内容 1.2注意事项

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资料

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感官教育(感觉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也是她的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 一、什么叫感官教育 所谓的感官教育是经由视觉、嗅觉、味觉、听觉以及触觉上的外界刺激传讯给大脑,再经由大脑传递给感官,使孩子产生知觉,发展他的观念、思想、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感官教育包括了视觉教育、嗅觉教育、味觉教育、听觉教育以及触觉教育等。感官教育有着独特的方法和原则,感官教育主要以儿童自主为中心,教师加以辅导。因此,相较于其他教学法,有着显著的特点。 二、感官教育的目的 一是生物学的观点。三到六岁是幼儿感觉形成期,此时若能把握住机会帮助幼儿感官的自然发展,将同时掌握儿童全面性的自我教育。 二从社会学的观点来说,因为人类是群居性的动物,所以一般人难以离开社会群居生活而独自生存。那么在幼儿期适当的刺激孩子的感觉,将帮助他容易成为一个敏锐的环境观察者,而且更容易适应现在和未来的实际生活。 因此,感官教育的目的将帮助幼儿: 1、认识物性 2、发展感官知觉 3、帮助概念形成 4、建立逻辑思考能力之基础。 5、培养手眼协调、专心、独立、有秩序感的直接目的。 这与日常生活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可同步进行,并为写、读、算做准备。 三、蒙氏感官教育思想的内容。 1.触觉:帮助幼儿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长短以及形体。 2.味觉、嗅觉:通过让儿童去尝、嗅各种物体来提高幼儿的味觉、嗅觉的灵敏性。

蒙特梭利教学法

蒙特梭利教学法 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了,也就记住了; 我做了,也就理解了。 一、蒙特梭利教学法蒙台梭利教育法是风行欧美最先进、最科学、最完善的学前教育方式之一,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台梭利博士倾其毕生精力所创造的。她的独特魅力源于对儿童的充分研究与了解,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蒙台梭利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方面的素养,配合孩子各阶段的成长,设计了各种教材、教具。让儿童在预备好的环境中自由学习,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激发儿童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建构独立、自信、专注和创造等能力,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蒙台梭利教学法经百年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理论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教具不断的丰富,得到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认同。玛利亚•蒙特梭利(1870──1952):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1870年诞生于意大利。 1896年,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土。1907在罗马的圣罗伦斯区设立第一所儿童之家,是幼儿教育之母。她倾其毕生精力观察研究幼儿,著有大量著作。蒙氏之重要著作有:教育人类学(Pedagogical Anthropology)蒙特梭利教学法(The Montessori Method)蒙特梭利手册(Dr.Montessori`s Own Handbook)高级蒙特梭利教学法(The Advanced Montessori Method)童年之秘(The Secret Of Childhood)新世界的教育(Education For a New World )发现儿童(The Discovery Of Child )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 )教育之重建(Reconstruction In education)家庭中的儿童(The Child In family) 二、蒙特梭利十大教学特点 1 、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特点,视儿童为与成人有别的独立个体,有如毛毛虫和蝴蝶在形态上不一样 2 、不教的教育 六岁前的幼儿还没有认识、辨异的能力,不适合说教的教育。因此蒙氏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训练着手,在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的主动学习,自我教育。 3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零到六岁的幼儿随着成长,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称为“ 敏感期” 若在此敏感期学习该特性,让儿童顺着敏感期掌握最佳的学习良机。 4 、教师扮演协助、启导的角色 教师的工作是观察儿童的内心需要,为他们设计环境,并示范教具的操作,在依儿童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提供适时的引导。这种不教的教育能使师生关系和谐,儿童自然能愉快学习。 5 、着重智慧的品格的养成 幼儿教育的本质与意义是在帮助幼儿的生命完美成长。因此,蒙氏极力主张幼儿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入小学准备,而是为他们的一生奠定智慧和品德的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习惯。 6 、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 蒙氏科学幼教没有课表,不划分上下课时间,让儿童寻着内心的需求,自由的专心工作。蒙特梭利认为,孩子的专心时刻如果被打段,会养成孩子虎头蛇尾的习性。反之,这种经重复练习而延长工作的时间,则能培养孩子重要的良好习性——专心和耐力。 7 、混龄教学 不同年龄儿童会彼此模仿、互相学习,并可养成儿童兄友弟恭、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 、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 教” 具,而是儿童工作的材料,主旨在诱发儿童由浅入深的自我重复操作发展到自我教育。 9 、摒除奖惩制度 蒙特梭利经长期的观察发现儿童对奖惩并不在乎,传统的奖惩制度是成人主控儿童的一种手段,蒙氏教学则尊重儿童的选择,让儿童有自动自发的学习意愿与需求。 10 、教学成果常以爆发的方式呈现出来 基本能力(养成和塑造基本品格):专注、独立、秩序、坚持、合作、宽容、创造、毅力 基本内容:观察、判断、鉴别、识别、归纳、推理、逻辑分析 蒙氏科学幼教以循序渐进的自我教育方式训练儿童,因此在短期内不易察觉学习成果,但确常以爆发的力量突然显现内在心智的成长。 三、蒙台梭利教育的中心内容:

蒙特梭利介绍专业篇

蒙特梭利介绍(专业篇一) 目录 一、玛利娅.蒙特梭利简介 二、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点 三、蒙特梭利教育的核心 四、家庭“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点

一、玛利娅.蒙特梭利简介 (一)蒙特梭利生平 一、成长阶段(1870年-1986年) 1、1870年8月31日,玛利娅.蒙特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安科 那省的奇纳瓦里市。父亲亚历山德鲁.蒙特梭利,母亲瑞尼尔. 斯托帕尼。 2、1875年玛利娅.蒙特梭利五岁,举家迁居罗马。 3、1876年玛利娅.蒙特梭利进入公立小学一年级就读。 4、1883-1886年进入米开朗基罗技术学校(高中)。 5、1886-1890年进入达文奇工业技术学院,挑选了最喜欢的 学科-数学。 6、1890-1892年期间以杰出成绩就读罗马大学。 7、1892-1896年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就读。1896年毕业,成 为意大利第一位女性医学博士。 二、准备阶段(1896-1906年) 1、1896年担任罗马大学附设医院-San Giovani Hospital之助理医师。在柏林举行的国际妇女会议上,已意大利代表身份出席会议。 2、1897年义务担任罗马大学精神医学科临床教学之助理医生。 3、1898年在柏林举行之教育会议上演说,并于罗马出版此演讲文《社会的不幸与科学上的新发现》。 4、1899年在意大利开始为期二周的演讲旅行,演说《新女性》与《现代慈善事业:儿童与和平》,获杰出医疗服务奖。

5、1900年担任罗马国立启智学校校长。 6、1901年辞卸校长一职,重回罗马大学修读哲学。 7、1902年受邀于拿坡里教育学术会议上演讲。 8、1904-1908年任罗马大学教育学院之自然科学与医学课程教授。 三、启蒙阶段(1907-1909年) 1、1907年在罗马的圣罗伦斯区设立第一所儿童之家。不久,第二所儿童之家相继成立。 2、1908年第三所儿童之家-米兰儿童之家成立。(依据史塔丁的说法:出版意大利版《教育人类学》) 3、1909年重要著作《蒙特梭利教学法》意文版。(意文版名称为《应用于儿童之家额幼儿教育之科学的教育方法》)。 四、发展阶段(1913-1952年) 1、1913年第一届国际训练课程在罗马开课。应麦克劳杂志之邀到美国演说,与卡内基大厅发表专题演讲。受邀至发明家爱迪生家中做客。 2、1914年荷兰儿童之家成立。著作《蒙特梭利手册》出版。克伯屈出版《检视蒙特梭利系统》严厉抨击蒙特梭利教育。 3、1915年于洛杉矶与圣地亚开设训练课程。第三届国际训练课程在美国旧金山开课。由美国教育协会赞助于旧金山的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上演讲。巴萨罗纳成立第一所蒙特梭利学校。 4、1916年在西班牙巴塞罗纳开训练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