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生物分型较多,寄生宿主广泛,传播途径多种。进入2000年后,我国患病人数逐年增多,波及28个省市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发病原因较多,主要是人群布病知识缺乏,防范意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当,检疫、免疫力度不够。本文综述是有关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现况;发病原因;防治对策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erms of Prevalence, Incidence Reason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BrucellosisZHOU Yanbin, LIU Xiaolin(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1 China)Abstract: The Brucella is one kind of disease which can be got by human and animals together. There are many biological subtypes and the parasitic hosts widespread with so many dissemination ways. After 2000, the population of getting Brucella increases year by year, which affects 28 provinces, cities and areas. It has brought the tremendous burden for the society and the family. The incidence reasons which can spread Brucella are various. The main reason is the lacking of knowledge, and people s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s insufficiency.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are improper, and we lack effective quarantine and immunity. This article concerns present situation of Brucella, the incidence reason and the progress in prevention.

Key words:Brucellosis; present situation; incidence reason; prevent-and-curable strategies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此病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人畜间布病流行,约占世界1/5~1/6的人受布病威胁,全世界布病患者约有500~600万人,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1]。而且此病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年新发病人数为50万[2]。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用显微镜看到了一种微小的细菌,1887年又进一步对死亡士兵的脾脏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培养到一种微小细菌,证明在士兵中传播的这种不明热疾病是由该细菌引起,当时称为马尔他微球菌(Micrococcuss melitensis)[3]。自分离出第一株布鲁氏菌以来,在百余年过程中人们对布鲁氏菌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尤其近十年,由于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对布氏菌属内的奥秘也不断被揭示。我国在建国前对这种疾病几乎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畜布病进行了调查及防治[4]。目前我国人畜间布病也波及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5]。每个省市区的人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和流行。

1 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点

1.1 布氏菌生物学特点布鲁氏菌分布不仅地区广,而且寄生的宿主也相当广泛。它们既可感染人和多种家畜,又可感染和寄生于60多种野生动物,布氏菌属细菌有6个种19

个生物型组成。生物学特点:①布鲁氏菌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②布鲁氏菌对感染宿主有一定的选择性,某种布鲁氏菌经常感染的宿主,最适合其在体内寄生、繁殖、致病较重,这样的宿主称为最适宿主。例如:牛种布鲁氏菌感染牛,牛就是其最适宿主。如因偶然机会牛种布鲁氏菌感染了羊或猪等其它动物,这些宿主被称为转移宿主。③干扰现象:干扰现象是布氏菌的另一个生态学特点,在感染人和畜的寄出生过程中存在着布鲁氏菌属内种间的干扰现象,毒力强的菌种能干扰毒力弱的菌种,S型菌能干扰R型菌。布鲁氏菌在其最适宿主内能干扰非最适菌。

1.2 抗原结构布鲁氏菌抗原结构非常复杂,其主要成分是脂多糖和高度特异的外膜蛋白。脂多糖包含3种成份:多糖O抗原,多糖核和类脂。外膜是细菌细胞与外环境分界的屏障,具有高特异性结构,其成分是磷脂中嵌入一组特异蛋白。依布鲁氏菌不同种型特点,毒力和内毒素特性及氧化代谢类型等多种因素综合判定表明,不同种型布鲁氏菌抗原结构和成分间具有一定关系。从血清学研究证明,布鲁氏菌存在A,M和G抗原。A抗原对牛种布氏菌生物Ⅰ型具有特异性,M抗原对羊种布氏菌生物Ⅰ型具有特异性。G抗原为两种菌所共有。羊种Ⅰ型菌表面抗原M多于A,M:A为1:20。牛种Ⅰ型菌表面抗原A多于M,M:A为1:20。猪种Ⅰ菌表面抗原A多于M,M:A为1:2。

1.3 细菌素布鲁氏菌可以产生细菌素,它是细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对细菌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布鲁氏菌细菌素的研究还很肤浅,但已证明不同种型的S型和R型某些布鲁氏菌株能产生细菌素,而抑制或杀菌的效应除细菌种属有特异性外,同属菌株的敏感性也有不同。根据抑制指示菌的抑制环大小和特征分为几个组,约63%的抑制环为10~15 mm,约25%抑制环为20~22 mm,约3%抑制环为2~5 mm。细菌素不属于细胞壁的成分,但与细胞壁表面的感受性有关。

1.4 布鲁氏菌噬菌体目前已检测出几十株布鲁氏菌噬菌体,依其对布鲁氏菌作用的特点,可分为6群:1群有Tb、A422;2群有Fi;三群有Wb、D、M51等;4群有BK;5群有R、Ro、Rc等;6群有Iz。其中特异性最高的为Tb和R群。它们在布氏菌分类中有重要意义。

1.5 致病性布鲁氏菌属细菌大多数种型对人畜是有致病性的,对人畜皆有致病作用的是羊种菌(B,melitensis)、牛种菌(B,abortus)、猪种菌(B,SUIS)和犬种菌(B,canis),只对畜有致病对人无致病的只有绵羊附睾种(B,ovis),对人畜皆无致病的只在野生鼠类中寄生的是林鼠布鲁氏菌(B,neotomae)。布鲁氏菌对人的致病性顺序是羊种>牛种>猪种>犬种。布鲁氏菌致病毒力因子的物质基础是LPS,OMP和某些毒力相关因子。①LPS是由O抗原多糖、核心多糖、类脂A三部分组成。②OMP是外膜蛋白质。③相关因子包括过氧化氢酶、尿素酶、cu/zn超氧岐化酶、RecA重组调节基因、groE生长基因、HtrA耐高温基因、ErY基因(赤藓醇代谢的)。布氏菌可通过人类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而感染。进入人体后,首先侵犯局部淋巴结,并在其内寄生繁殖,形成原发病灶,继而细胞破裂进入血流,造成血行播散,出现一时性菌血症和毒血症,血流中的细菌留存于淋巴结、肝、脾和骨髓等处。在细胞内繁殖,出现多发性转移病灶,释放内毒素,造成人体发热,并累及人体多个器官的损伤。在羊、牛、猪中,主要侵犯生殖器和乳腺组织,造成流产或早产。

2 布病的分布及流行状况

布病是世界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目前流行范围仍较广,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其中有170多个国家有布病疫情报告,其余的国家因受战乱等各原因的影响未公布疫情。近几年人与动物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布病疫情最清楚的是欧洲。人畜间发病率较高的国家有:土耳其、希腊、西班牙、马耳他、意大利、苏格兰及原苏联的一些国家等。在亚洲蒙古人民共和国人畜布病也比较严重[6]。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 OIE)统计的2003年143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布病疫情资料中有59个国家地区报告有人间疫情,报告66 323例新发病倒[7]。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布病在世界部分地区有回升趋向,尤其在亚洲更为明显[8]。印度新德里人间布病发病率原来只有0.96/10万,感染率很低,而最近有人调查各类职业人员感染率却达到28.6%~99.8%[9]。我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对布病疫情调查、检测、报告、流行规律的探索和分析,以及布病疫情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研究。全面开展了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重点专项问题研究。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布氏菌的分型、鉴定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在疫情的监测和报告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在1905年首次由Boone在重庆报告了两例布病患者,1932年,1938年在内蒙古王爷庙发现109 头牛中有21头流产,从流产牛胎儿中分离出两株牛种布鲁氏菌。同年日本人北野正次等在吉林白城对羊布病进行调查,发现羊的感染率高达33%。1938年日本人广木彦吉在白城发现布病病人,这些资料表明,我国解放前就有布病流行,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畜布病进行了调查及防治[4]264-268。但是鉴于布病发病特点,90年代以来,布病疫情呈持续增长态势,愈演愈烈。国内在25

个省市区以上有人畜布病疫情,西部、东北及华北省区疫情较严重。1993年之后,我国以西部、东北及华北为主的全国大部分省区的布病疫情明显回升。2004年布病发病率较上一年增加87%[10],见图1[6]34。

从中国人畜布病的疫情监测历史可以看出,80年代前人畜布病在中国疫情相当严重,由于政府重视,加强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畜布病进行了调查及防治。进入90年代以后,人畜布病的发病率一直在较低水平波动。但由于各种原因,自1995年开始人畜布病又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如图2[6]34。

1996年布病上报新发人数三十几例,20世纪90年代我国布病疫情较重的10多个省区,也是布病爆发点出现的省区: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内蒙古、西藏、吉林、新疆、河南和黑龙江等几个省区[11]。尤其进入2000年以后,布病疫情强势走高,每年的报告发病人数逐年上升,由全部37种报告传染病的第17位升至2006年的第10位,这种状况在所有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是极其罕见的,这进一步说明了当前布病疫情的严重性,防治的迫切性[12]。

3 布病发病率上升的原因

3.1 与社会和平环境破坏有关

不言而喻,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战乱状态,无暇过问一般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人口流动大也是引起传染病重新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初伊拉克畜间布病疫情如此严重,自然与其多年的两伊战争及海湾战争有关[13]。

3.2 检疫制度不健全

布病是以家畜为传染源的人畜共患病,由于检疫制度的不健全,许多未经检疫的家畜频繁流动于市场,造成传染源的输入与输出,势必引起布病的暴发与流行。近几年,由于政府号召大力发展养殖业,一些农户为了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饲养小尾寒羊、奶牛等作为致富手段。但是对所购家畜是否检疫意识淡薄。有的县市区人畜布病的暴发与流行,就是因为从邻县购入未经检疫的病畜,造成传染源的输入与输出,从而引起布病疫情。例如:1985年山西省长治市某乡的调查发现,从疫区购入1只羊,仅半年时间使全村43 只羊全部感染,自首例确认后,仅两个月发展到29 例[14]。孙广玖等报道,辽宁省布病回升的主要原因是不经布病检疫的牲畜流动[15]。

3.3 群众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群众对布病的防治知识严重缺乏,根本意识不到布病对人的危害性,没有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人和家畜共居一室、共用一盆、接产不带手套、接产不洗手、流产及污物乱扔、畜栏不消毒等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大大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3.4 旅游业对布病疫情波动的影响

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对促进交流和相互了解以及增加友谊和发展贸易等都带来了无可非议的好处,与此同时,对某些疾病的传染和扩大也提供了一定机遇,布病就是其一[16]。近几年来环境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加之海啸、台风、地震、沙尘暴等灾害性气候时有出现,都有可能导致布鲁氏菌菌种的变异等等,探索天文现象与某些疾病的关系值得我们关注。

3.5 某些部门重视不够,配合不协调,布病防治队伍力量薄弱、业务素质不高

布病的防治不是某一个部门做好就可以完成的,必须有政府、疾控、畜牧、工商等部门密切合作才是有效防治布病的关键所在。布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畜及其产品是主要传染源,而人又是主要接触者,所以要防治布病必须人间、畜间同步进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责,检疫部门必须加强对家畜的检疫,工商部门必须加大对畜肉品的检查力度。基层卫生组织专业人员较少,人员素质较差,队伍相当不稳定,加之经费缺乏,得不到及时的培训,严重地影响了布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4 布病的防治策略

布病防治应由政府部门、农业畜牧生产管理部门、疾控中心和工商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控制和预防。当前我国采用预防布病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分类管理、以检疫淘汰疫畜和免疫健畜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17]。

4.1 首先从布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入手

4.1.1 消灭传染源中国是个畜牧业大国,近年约有10亿头羊、牛、猪,是既往中国布病的主要传染源,而近年主要是牛和羊[18]。对于已发现的携带有布鲁氏菌的家畜,一律由畜牧检疫工作人员给予淘汰、焚烧或深埋。杜绝传染源的输入与输出,防止疫源传播,搞好环境消毒,避免污染周围环境。

4.1.2 切断传播途径在布病的传播过程中,各种传染源(病畜及其制品等)都是通过各种传播因子传播布病的。传播因子包括:各种流产物、乳、乳制品、皮毛等等。这些传播因子可以通过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传入人体,造成布病的发生和流行。所以要同时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对畜群按期进行检疫、免疫、改善畜舍条件,搞好定期和不定期消毒工作。

4.1.3 保护易感人群作为人畜共患病的布病,家畜和人都是易感者,鉴于此必须人畜共防。对于易感的家畜和人都要给予人工主动免疫,注射布病疫苗。现在中国免疫家畜使用的是弱毒活菌苗,有3种:S2是猪种菌疫苗;M5和S19是羊种菌疫苗,对牛羊鹿皆有较好的免疫力,对猪无效。

4.2 加强宣传教育,实施健康促进

各地区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单、漫画等多种形式,对各类人群,特别是职业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使群众真正了解到布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畜牧业民展的影响,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切断传播途径,增强疫情观念。

4.3 加强人工主动免疫,注射布病疫苗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布病仍将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的布病防治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布鲁氏菌的基础研究严重滞后,现有的疫苗株均为体外培养或在不敏感动物体内传代获得的自然突变株,致弱机制及功能基因组基础不明确[19]。目前对流病的防治主要依赖接种疫苗。布鲁氏菌病疫苗种类繁多,重组蛋白质疫苗与DNA疫苗保护性有限,灭活疫苗保护期短[20]。布鲁氏菌基因组的完成,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兴起,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大契机。当然人群中使用的是104M苗,毒力低,稳定和免疫原性好,采用皮肤划痕免疫人群,剂量为40~50 亿/人次,保护力约为90%,保护期为1年。家畜使用的是弱毒疫苗,主要有S2,M5和S19疫苗。使用人工主动免疫,注射布病疫苗是能使人畜布病发病率迅速降低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人间面病较重,对重点人群,职业人群,高危人群的免疫也是控制人间布病辅助措施之一。

4.4 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防治水平

加强布病防治队伍建设,通过制度措施保持布病防治队伍的稳定,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培训技术骨干和基层专业人员,同时结合实际工作,提高基层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学术交流,提高防治水平。

4.5 疫源地控制措施

管理传播源,对牧场,养殖场,乳厂和屠宰场要定期进行消毒免疫和卫生检查。检出的病畜按照有关动物防疫法规定,尽快捕杀,地方政府给予的相应补偿也应尽快到位。病畜死畜及其病畜的流产物必须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炭乳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须煮沸消毒,皮毛消毒后就放三个月以上,方准运出疫区。

4.6 建立监测系统

疾病监测是应用流行学调查和分析方法,有目的、有计划、长期性、周期性地对疫情及相关因素进行监测。为疾病的预测、预报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中国布鲁氏菌病科研和防治水平,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故我们研制了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多媒体信息系统。完成了布鲁氏菌病疫情数据的多媒体化。可以实现数据,图像等资料的快速,准确的传输,为布鲁氏菌病防治提供方便。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文字、图像、图形和声音等各种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大大提高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使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21]。

在百余年的过程中,经全世界人兽医的共同努力,对布鲁氏菌及其引发的疾病大多数问题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有些问题已成为当今人们所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是防治布病的世界性难题。如下:

①非典型布鲁氏菌的鉴定与分类;②稳定、安全、高效和免疫持久的疫苗的研制;③布鲁氏菌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的鉴别诊断;④慢性布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

【参考文献】

[1] Haerry TE,Gehring WJ.Intron of the mouse Hoxa-7 gene contains conserved homeodomain binding sites that can function as an enhancer element in

Drosophila[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6,93(24):13884-13889.

[2] 尚德秋.布氏杆菌病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4,19(4):204-212.

[3] Bruce D.Note on the discovery of a microorganism in Malta Fever[J]. Practitioner,1987,36:161-170.

[4] 姜顺求.布病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64-268.

[5] 王茂武,宫新生,尚德秋,等.市场经济下布鲁氏菌防治工作的新思路[J].疾病监

测,2004,19(8):306-308.

[6] 崔步云.布鲁氏菌病防治现状及回顾[D].山西医科大学.2006.

[7]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ffice Ii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 OIE) 网站疫情资

料.1996-2003年,18(2):59.

[8] 尚德秋.布鲁氏菌病再度肆虐及其原因[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6(1):29-34.

[9] Singh DK.Sero-prevalence of Brucellosis abattoir personnel of Delhi-prahadl Kuma[J].Communicable Discases,1997,29(2):131.

[1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2004年12月份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J].疾病监测,2005,12(1):3.

[11] 尚德秋,中国布鲁氏菌病防治科研50年[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1):55-57.

[12] 崔步云.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与控制[J].疾病监测2007,22(10):649.

[13] Hadal JJ.Brucella abortus isolated from cattle in Ninevab province[J].Iraq vet Bull,1993,63(8):741.

[14] 许龙善.再度肆虐人类的传染病[M].香港:亚洲医药出版社,1998:42.

[15] 孙广玖.1990-1996年辽宁省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

19(2):1096.

[16] 尚德秋.布鲁氏菌病再度肆虐及其原因[J].中国地方病杂志,2001,16(2):101.

[17] 杨正时人及动物病原细菌学[J].河北科技出版社,2002:PT92-811.

[18] 崔步云.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与控制[J].疾病监测,2005,12(3):120.

[19] Lopez-Goniol.Brucella: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M].Great Britain:Horizon Bioscience,2004:369-403.

[20] Caudevilla C.codony C,Serra D,et al.Localization of an exonic splicing enhancer responsible for mammalian natural trans-splicing[J].Nucleic Acids

Res,2001,29(4):3108-3115.

[21] 温海军.布鲁氏菌病病疫情的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研究[J].医学动物防

治,2007,23(9):679.

布鲁氏菌病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生物分型较多,寄生宿主广泛,传播途径多种。进入2000年后,我国患病人数逐年增多,波及28个省市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发病原因较多,主要是人群布病知识缺乏,防范意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当,检疫、免疫力度不够。本文综述是有关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现况;发病原因;防治对策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erms of Prevalence, Incidence Reason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BrucellosisZHOU Yanbin, LIU Xiaolin(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1 China)Abstract: The Brucella is one kind of disease which can be got by human and animals together. There are many biological subtypes and the parasitic hosts widespread with so many dissemination ways. After 2000, the population of getting Brucella increases year by year, which affects 28 provinces, cities and areas. It has brought the tremendous burden for the society and the family. The incidence reasons which can spread Brucella are various. The main reason is the lacking of knowledge, and people s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s insufficiency.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are improper, and we lack effective quarantine and immunity. This article concerns present situation of Brucella, the incidence reason and the progress in prevention. Key words:Brucellosis; present situation; incidence reason; prevent-and-curable strategies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此病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人畜间布病流行,约占世界1/5~1/6的人受布病威胁,全世界布病患者约有500~600万人,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1]。而且此病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年新发病人数为50万[2]。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用显微镜看到了一种微小的细菌,1887年又进一步对死亡士兵的脾脏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培养到一种微小细菌,证明在士兵中传播的这种不明热疾病是由该细菌引起,当时称为马尔他微球菌(Micrococcuss melitensis)[3]。自分离出第一株布鲁氏菌以来,在百余年过程中人们对布鲁氏菌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尤其近十年,由于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对布氏菌属内的奥秘也不断被揭示。我国在建国前对这种疾病几乎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畜布病进行了调查及防治[4]。目前我国人畜间布病也波及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5]。每个省市区的人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和流行。 1 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点 1.1 布氏菌生物学特点布鲁氏菌分布不仅地区广,而且寄生的宿主也相当广泛。它们既可感染人和多种家畜,又可感染和寄生于60多种野生动物,布氏菌属细菌有6个种19

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知识知识

布鲁氏杆菌的防控知识 一、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及患布病的啮齿类动物,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鹿、马、骆驼等。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二、传播途径 1、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传染:未采取防护措施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娩出物等。如羊羔接产人员,饲养、放牧及贩运牲畜人员、兽医、皮毛加工、挤奶、屠宰及从事布病工作的医生、检验人员等。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体内,比如生拌或未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3、经呼吸道传播:人吸入了被布鲁氏杆菌污染的飞沫、尘埃,比如皮毛加工、打扫畜圈卫生等。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布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发烧。 2、出汗:在晚上较多,出现盗汗,汗比较粘稠。 3、关节肌肉痛:主要是在大关节,慢性期疼痛也只有

大关节。 4、其他症状及体征有乏力、皮疹、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出现等。 四、得了布病怎么办? 多数布病患者如及时治疗,方法得当,一般预后良好,所以,为防止布病由急性转为慢性,反复发作,影响身体健康,患者应遵循以下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抗菌为主,联合、规范、全程用药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五、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勤洗手,不吃生拌或未煮熟的牛、羊肉,吃涮火锅时,一定要煮熟煮透,爆炒牛羊肉时,也要炒熟才能吃。 2、在畜牧的接产、饲养、剪毛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 3、定期对屠宰及圈养场所用漂白粉或石灰乳消毒。宰杀处理后的污水、污染物集中处理达到无害化排放,同时皮毛消毒、奶制品消毒及流产物消毒处理等。 4、检疫淘汰病畜、隔离病畜、培养健康畜以及进行畜群免疫接种。 5、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多汗、关节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宣传

布鲁氏菌病相关知识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自1887年(Bruce)首次从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据80年代末的报告,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於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这个状况明显好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布病疫情。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 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关于防治布病的宣传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人感染布病是来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猪等。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2)布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自愈和治愈的,增强信心。(3)宣传 对象主要是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及疫区和牧区的居民,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等。(4)宣传教育应与畜牧业发展及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2.免疫接种: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主张给人预防接种,我国是其中之一。人用菌苗系104M(B.abortus)冻干弱毒活菌苗,以皮上划痕进行接种,剂量为40~50亿

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布鲁氏菌病培训考核试题(答案)

布鲁氏菌病培训考核试题 科(所)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6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均不是 2、对布病的种型说法正确的是()。 A、4个种16个生物型 B、5个种18个生物型 C、6个种19个生物型 D、7个种20个生物型 3、对于布鲁氏菌病的人群易感性说法正确的是( )。 A、老人和儿童易感染 B、男性易感染 C、身体衰弱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易感染 D、人群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 4、试管凝集实验对人的阳性判定标准是大于或等于 ( )。 A、1:50+ B、1:50 C、1:100+ D、 1:100 5、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 A、100% B、95% C、75% D、55% 6、关于布鲁氏菌感染途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呼吸道吸入传播 B、可通过消化道食入传播 C、可以经过体表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D、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布病 7、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 A、试管凝集实验 B、虎红凝集实验 C、荧光定量方法 D、分离培养布氏菌 8、关于布病的治疗原则描述正确的是()。 A、中药对慢性布病患者几乎没有作用 B、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C、合理选用药物即用药途径 D、采用综合疗法 9、下列关于对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发热并伴有寒颤 B、血压高 C、关节、肌肉疼痛 D、乏力、多汗,多为疲劳不堪 10、发病达到(),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的者定为慢性布病患者。 A、6个月 B、7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布鲁氏菌按传统分类学共分为6 个种。()

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问答

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问答 1. 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答: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叫马耳他热、地中海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在牛、羊、猪中常发,且可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 2. 布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吗? 答:它不是新发传染病,早在1861年就有该病描述,1887年英国的军医Bruce首次分离到羊种布鲁氏菌。目前,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除少数国家和地区消除布病外,全球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该病。 3. 布病的传播因子是什么? 答:布病的传染源是患病及带菌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其在流产和分娩时,布鲁氏菌随病畜流产的胎儿、胎水和胎衣大量排出;病畜阴道分泌物,排泄物和皮毛及布鲁氏菌污染的水、土壤也是传播布病的媒介物。 4. 家畜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答:家畜感染布病后,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雌性动物发生流产、空怀、胎衣不下,特别是第一胎易流产,1-2次后可以正常生产;雄性动物一般发生睾丸炎、附睾炎;临床还偶见关节炎。 5. 布病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给人? 答:布病有多种传播给人的途径,通过皮肤、粘膜,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都可以进入人体。如当感染的怀孕母畜分娩或流产时,人们经常用手帮助其产仔或处理各种流产物,病菌即可经擦伤的皮肤进入体,使人感染;食用感染的生奶或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也会感染。 6.人感染布病后有什么症状? 答:人感染布病后没有明显症状,其表现颇似重感冒。在急性期,表现为波浪热、驰张热,多汗、乏力、盗汗、肌肉疼痛、游走性关节疼痛、全身不适。在慢性期表现多样,长期低热、乏力、关节疼痛,一般局限某一部位,有的也会表现生殖系统炎症。

7. 人感染布病后是否能治疗? 答:在早期、急性期用药可以彻底治愈。治疗应以抗菌治疗为主,一般多采用抗菌素联合治疗,多疗程治疗,同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疗效。抗菌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利福平、多西环素等。 8. 什么人容易得布病? 答:主要是职业人群,如兽医、屠宰人员、养殖人员、皮毛加工人员,频繁接触牲畜的人更易感染,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该病列为法定职业病。 9. 如何诊断人是否得了布病? 答:主要是通过接触史调查、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查。接触史主要调查什么职业、与牲畜和牲畜皮毛接触机会多少、有无喝生奶习惯等。职业人群可以通过定期检测及时发现。 10. 该如何预防布病呢? 答:预防布病主要是做好动物布病的防控。饲养的家畜应按国家规定进行一年两次检疫,发现阳性动物按规定进行处置;养殖户发现畜群出现大量流产现象,应及时上报兽医部门,对畜群进行检测;在地方性流行的地区也可通过对家畜进行免疫接种的方式控制该病。 对人布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对职业人群的自我防护教育。在饲养、屠宰和检疫等过程接触家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包括穿防护服、戴手套、口罩等(必要时带护目镜);接触动物后及时洗手消毒;不食用生奶、生肉,注意卫生习惯。 供稿单位: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布鲁氏菌病

正文: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寄生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急性和慢急性感染,被感染的人和动物表现为流产及不孕不育等症状。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我国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之一。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特别是从事密切接触布鲁氏菌的相关职业,如兽医、畜牧、屠宰、肉食品加工、皮毛加工、疫苗和诊断制品生产及从事布鲁氏菌病防治的工作人员、动物科研人员等是感染该病的高危人群。 布鲁氏菌分6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和绵羊附睾型,前4种可引起人类疾病。 去年冬天的一天,贵州遵义农户陈桂芳(化名)家的一只母羊快要临盆了,陈桂芳和丈夫连忙给母羊接生,一切都像以前给其他母羊接生一样,没有什么异常。今年6月,陈桂芳突然感到身体很不舒服,不仅腰疼,还发起了高烧。她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后没诊断出是什么病。前段时间,她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她的丈夫也患上了此病,目前两人正在省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介绍说,陈桂芳夫妇应该是在给母羊接生时感染了布鲁氏菌。 手上有伤口 染上布鲁氏菌 昨日上午,记者在省医院感染科的病房里见到了陈桂芳。“我家里养了50多只羊。”陈桂芳告诉记者,“今年6月,我突然感到很不舒服,腰很痛,还发烧、出汗。”随后,她去了当地县医院检查,县医院针对她的腰疼进行了针灸和拔火罐治疗。陈桂芳的病情没得到好转,她的丈夫也开始出现类似症状。

布鲁氏菌病防治基本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人兽(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二.布病的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他们都能从不同途径(从奶、尿、便、精液、阴道分泌物)向外排出布氏菌,尤为重要的是怀孕母畜在生产时或流产时可排出大量布氏菌。人接触到这些带菌物质时就可能被感染。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在一般情况下,布病病人不会将布病传染给他人或家畜。 三.布病传播途径 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所以,布氏菌可从多种途径传播。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四、人群易感性: 各类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地区等)对布氏菌都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就是说不同类别人群都可能得布病,不同类别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无何区别。但是,确实看到,在不同人群中布氏菌感染率,患病率等有很大差别。如,在兽医、牧工、家畜饲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患布病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这个现象不是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差别,而是不同职业与牲畜及其产品接触机会不同。所以,布病有一定职业性。 五、布病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临床表现】 ㈠潜伏期:在一情况下其潜伏期为1~3周,平均为2周。也有个别病例潜伏期可达一年之久。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菌的菌型、毒力、菌量及机体抵抗力等诸因素有关。 ㈡发病及前驱期症状:目前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病发病较为急骤。在发病缓慢者中,有些布病患者可以看到所谓的前驱期症状。一般诉说全身不适,乏力感,有时失眠,食欲不振,劳动力减弱,头痛、多汗。与一般感冒有类似。有些病例可见便秘,腰及各部位肌肉和关节有轻度风湿样疼痛,傍晚有轻度畏寒等症状。体征可以发现患者有微热,傍晚为重;淋巴结轻度肿大。偶见肝脾和扁桃体肿大。前驱期持续时间变动甚大,短者几天长者数周。起病急剧者一般没有前驱期症状,或者易被忽略,发病一开始就表现为恶寒,发热,出汗等急性期症状。 ㈢主要症状和体征: 1、主要症状 ⑴发热:发热是布病患者最常见而且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布病的各个期。热型不一,变化多样,观察体温傍晚升高。根据我国布病患者热型分析,主要有以下五种型:低热型、波状热型、不规则热型、间歇热型、驰张热型。而稽留热罕见。 在抗生素普遍应用之前,波状发热曾被认为是典型的热型,因此,曾把布氏菌病称为“波状热”。热波的数量、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差异很大。波与波之间的间隔不一,短者3~5天,长者数周。波状发热多见于羊种布氏菌感染。近年来,波状热型已属少见。 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仍然是神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在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

2020年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试卷及答案

2020年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试卷及答案 单位:姓名:分数: 一、填空:(每题3分,计30分) 1、布鲁氏菌病是由()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也是一种()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 2、布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指()。 3、目前布氏杆菌分为六个生物种:包括()、()、()、犬种、绵羊附睾种和沙林鼠种菌。这几种菌属致病力最强的是(),()次之,其它种属少见。 二、判断对错(每题3分,计30分) 1、布病急性期是指在发病3个月内的患者。() 2、疑似病人分离到布氏菌或有一项血清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3、羊奶或牛奶煮沸2分钟以上食用可有效预防布病。() 4、吃未熟透的牛羊肉串也能感染布病。() 5、布病是《动物防疫法》规定管理的二类动物疫病。() 6、牛羊猪三型布氏菌,以牛型对人的致病力最强。() 7、布氏杆菌不能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眼结膜进入机体。() 8、开展布病筛查,血清初筛实验多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9、区疾控中心负责确诊布病的流调。() 10、布病健康教育一类人群也叫布病高危人群。() 三、简答题(每题10分,计40分) 1、布鲁氏菌病传播途径有哪些? 2、布氏菌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一、填空:1布鲁氏菌属、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乙类 2患布病的家畜及野生动物 3牛种、羊种、猪种、羊种菌、牛种 二、判断对错(每题3分,计30分) 1、(√) 2、(√) 3、(√) 4、(√) 5、(√) 6、(×) 7、(×) 8、(√) 9、(√)10、(√) 三、简答 1、(1)经皮肤粘膜感染(2)经消化道感染(3)经呼吸道感染 2、(1)发热(2)多汗(3)乏力(4)关节和肌肉疼痛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有的可见关节炎。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主要传染源来自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布病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因病致贫;同时也严重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人间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布病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我国31个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一、病原体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羊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3,牛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7和9,猪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5及绵羊附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布鲁氏菌各1个生物型,共6个种19个生物型。此外,也有海洋种、田鼠种等新报道的种类。 二、临床表现 布病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潜伏期长短与机体的免疫状态、侵入人体细菌的菌种不同、感染的菌量、毒力的大小及感染的途径等各种因素有关。如羊种布鲁氏菌毒力强,感染后临床症状较重,潜伏期短。牛种布鲁氏菌相对毒力较弱,潜

伏期较长,发病也较缓和。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剧烈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大都不能从事重体力工作,严重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残疾,俗称“懒汉病”。临床分期包括急性期(病程在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病程在3-6个月以内)和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 三、诊断原则 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布病的诊断,应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布鲁氏菌诊断》(WS269-2019)。 四、治疗原则 布病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具体参照原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https://www.360docs.net/doc/0d12157192.html,/gzdt/2012-10/23/content_2249087.htm (一)急性期患者治疗 1.急性期无合并症患者治疗 1.1.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全国布病防治诊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2015-4-15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就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得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得羊、牛等疫畜就是布病得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得皮肤黏膜、消化道与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与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得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与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与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与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她: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

2020年度布鲁氏菌病培训考核试题

布鲁氏菌病培训考核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6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均不是 2、对布病的种型说法正确的是()。 A、4个种16个生物型 B、5个种18个生物型 C、6个种19个生物型 D、7个种20个生物型 3、对于布鲁氏菌病的人群易感性说法正确的是( )。 A、老人和儿童易感染 B、男性易感染 C、身体衰弱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易感染 D、人群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 4、试管凝集实验对人的阳性判定标准是大于或等于 ( )。 A、1:50+ B、1:50++ C、1:100+ D、 1:100++ 5、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 A、100% B、95% C、75% D、55% 6、关于布鲁氏菌感染途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呼吸道吸入传播 B、可通过消化道食入传播 C、可以经过体表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D、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布病 7、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 A、试管凝集实验 B、虎红凝集实验 C、荧光定量 PCR 方法 D、分离培养布氏菌

8、关于布病的治疗原则描述正确的是()。 A、中药对慢性布病患者几乎没有作用 B、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C、合理选用药物即用药途径 D、采用综合疗法 9、下列关于对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发热并伴有寒颤 B、血压高 C、关节、肌肉疼痛 D、乏力、多汗,多为疲劳不堪 10、发病达到(),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的者定为慢性布病患者。 A、6个月 B、7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布鲁氏菌按传统分类学共分为 6 个种。 ( ) 2、布鲁氏菌病在人与人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传播。 ( ) 4、遇到急性传染病时,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直接镜检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和及时治疗,不必等待培养结果。() 5、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的人兽共患病。 ( ) 3、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对人侵袭力、致病力最强的是犬种菌。() 三、简答题(每题10分) 1、布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1)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如接产员、兽医、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挤奶直接接触病畜及被病畜污染的水源、土壤、草场、工具。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如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3)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如皮毛加工、饲养放牧、打扫畜圈卫生等。 2、布病主要症状、体征是什么?

布鲁氏菌病防控总结

布鲁氏菌病防控总结 隰县位于临汾市盆地西北边缘,山区地带,东邻汾西,西靠永和,南接蒲县,北连交口。全县总面积1415.3K㎡,有8个乡镇,下辖97个行政村,包括384个自然村,人口10.29万,其中城镇2.4万,农区人口7.6万。我县农区占18%,牧区占5%,山区占41%,属于农区县。 一、内容与方法 1、常规监测 <1>人间疫情发现和报告 <2>暴发疫情监测 2、重点人群监测 <1>一般情况调查:人口资料,自然地理资料,居民生活条件卫生习惯,职业人群个人防护情况,畜牧业概况。 <2>本底调查:病史追溯,畜间布病防制情况,人群感染和发病情况,人和家畜布病防治情况,职业人群对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 <3>畜间疫情收集:主动与畜牧部门取得联系,掌握畜间布病疫情动态和防治情况,如流入牲畜检疫和免疫情况等。 二、监测结果:

(一)1.地区分布:今年我县新发病人26例,发病率2.6/万,病例分布在7个乡镇19个行政村,具体分布参照下表: 隰县2009年布病发病情况统计 2、时间分布: 在1-9月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6、7、8、9月份,8月份占首位,具体见下表:

注:8月份我县对重点职业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检出发病人数6例。 3、人群分布:今年共报告新发病例26例,年龄集中在30-50岁段,男女比例为21:5(详见下表),主要以养殖业为主。 隰县2009年布病发病情况统计 (二)重点人群监测: 1、一般情况调查: 1)人口资料(据2000年人口统计):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口构成见下表: 总劳动力:61244人 2)自然地理,气象资料及监测点性质 我县年平均气温9.6℃,最高气温10.1℃,最低气温

布鲁氏杆菌病试题及答案

布鲁氏菌病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均不是 2、对布病的种型说法正确的是()。 A、4个种16个生物型 B、5个种18个生物型 C、6个种19个生物型 D、7个种20个生物型 3、对于布鲁氏菌病的人群易感性说法正确的是( )。 A、老人和儿童易感染 B、男性易感染 C、身体衰弱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易感染 D、人群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 4、试管凝集实验对人的阳性判定标准是大于或等于 ( )。 A、1:50+ B、1:50++ C、1:100+ D、 1:100++ 5、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 A、100% B、95% C、75% D、55% 6、关于布鲁氏菌感染途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呼吸道吸入传播 B、可通过消化道食入传播 C、可以经过体表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D、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 7、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 A、试管凝集实验 B、虎红凝集实验 C、荧光定量 PCR 方法 D、分离培养布氏菌 8、关于布病的治疗原则描述正确的是()。

A、中药对慢性布病患者几乎没有作用 B、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C、合理选用药物即用药途径 D、采用综合疗法 9、下列关于对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发热并伴有寒颤 B、血压高 C、关节、肌肉疼痛 D、乏力、多汗,多为疲劳不堪 10、发病达到(),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的者定为慢性布病患者。 A、6个月 B、7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11、自治区每年几月定为布病宣传月()。 A、9月 B、10月 C、11月 D、12月 12、到2015年重点人群和和医务人员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以旗县为单位达到()以上。 A、60%和70% B、70%和80% C、80%和90% D、85%和95%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布鲁氏菌按传统分类学共分为 6 个种。 ( ) 2、布鲁氏菌病在人与人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传播。 ( ) 3、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对人侵袭力、致病力最强的是犬种菌。() 4、遇到急性传染病时,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直接镜检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和及时治疗,不必等待培养结果。() 5、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的人兽共患病。 ( ) 答案: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

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

布鲁氏菌病培训考核试题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培训考核试题科室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均不是 2、对布病的种型说法正确的是()。 A、4个种16个生物型 B、5个种18个生物型 C、6个种19个生物型 D、7个种20个生物型 3、对于布鲁氏菌病的人群易感性说法正确的是( )。 A、老人和儿童易感染 B、男性易感染 C、身体衰弱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易感染 D、人群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 4、试管凝集实验对人的阳性判定标准是大于或等于( )。 A、1:50+ B、1:50++ C、1:100+ D、1:100++ 5、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 A、100% B、95% C、75% D、55% 6、关于布鲁氏菌感染途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呼吸道吸入传播 B、可通过消化道食入传播 C、可以经过体表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D、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布病 7、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 A、试管凝集实验 B、虎红凝集实验 C、荧光定量PCR 方法 D、分离培养布氏菌 8、关于布病的治疗原则描述正确的是()。 A、中药对慢性布病患者几乎没有作用 B、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C、合理选用药物即用药途径 D、采用综合疗法 9、下列关于对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发热并伴有寒颤 B、血压高 C、关节、肌肉疼痛 D、乏力、多汗,多为疲劳不堪 10、发病达到(),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的者定为慢性布病患者。 A、6个月 B、7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布鲁氏菌按传统分类学共分为6 个种。( )

布鲁氏杆菌病的危害及预防

布病小常识 布病是布鲁氏菌病的简称,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在20世纪50-60年代,牧区(如内蒙古等)的一些老百姓不知什么是布病,他们理解为做衣服的布生了病,所以叫布病. 在我国不同地区人们根据布病特点起了不少的名字.有的地方老百姓因布病病期长而称布病为“千日病”;有的地方因患布病后全身无力,不能干活,整天懒洋洋的,人们将布病称为“懒汉病”;因患布病整天无精打采的,所以有的地方又称布病为“蔫巴病”等等. 羊、牛、猪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体传染布鲁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与性别、年龄无关,主要取决于接触传染源和病原体的多少。兽医、皮毛工人、牧民感染率比一般人高。但每年都有因喝牛奶、涮羊肉、吃肉串患布病的病例。 含有布鲁氏菌的家畜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类、皮毛、尿粪便及污染的土壤、水、饲料等为布病传播因子。其中布病性牲畜的流产物是造成布病流行的主要传播因子。 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所以,布氏菌可从多种途径传播。例如,当染疫的怀孕母畜(羊,牛,猪等)分娩或流产时,人们用手帮助产仔或处理各种流产物时,因这些流产物上含大量布氏菌,它可以经擦伤皮肤进入体内使人感染,如果用带布氏菌的手拿东西吃,布氏菌就经口进入体内。含布氏菌的流产物落到地上,细菌可随尘土飞扬,被人们吸入体内发生感染。

食用布病家畜的乳及其乳汁品易患布病:布鲁氏菌病畜乳排除体外,病畜排菌时间有的几个月,有的可长达2年以上。这样含有布鲁氏菌的乳汁,可使食用者感染,所以对乳汁进行灭菌处理并保持消毒后的乳汁清洁,对预防布病是很重要的。布病畜的肉和内脏有布鲁氏菌存在。在生肉中可存活4个月,在腌肉和冻肉中可存活15--45天。因此厨师、售货员在切割、清洗、制作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易被感染。 布病疫区生产的羊毛、羊皮容易沾染布鲁氏菌,尤其是新剪下的羊毛和流产羔皮、死羔皮危险性更大。布病动物的排泄物(粪、尿)和分泌物,可以直接或借着蹄爪而污染水源(湖、河),也可因雨水冲刷或大风扬起的尘土污染地区的水源。 布病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多汗、疼痛(主要是大关节、肌肉最为明显)、乏力等。人患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烧、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肝脏和脾脏肿大和睾丸肿大等,严重者可尚失劳动能力,而且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 牲畜患病可发生流产、死胎、不孕和睾丸炎等症。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患布病的动物是布病的传染源。羊、牛、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梅花鹿、马鹿)犬等其它动物居次要地位。 不要生吃牛、羊肉,吃涮锅时,一定要煮熟,吃爆炒牛羊肉时,也要炒熟才能吃。布病多见于农村,养牛、羊的人易患此病,近年来出现了因饮食不当而罹患此病的情况。 现在人们经常到街上或饭店吃羊肉串,烤牛肉,涮羊肉等小吃,品尝各种风味,以饱口福。但是如果提供肉料的羊或牛是染病的动物,人们就可能因吃了这些小吃而感染布病。因吃涮羊肉时,人们总是喜食鲜嫩的,用筷子夹住的肉片不放,在沸汤中一涮,肉稍一变色就吃,

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

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卢旺银 2013年12月4日 定义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细小的短杆菌或球杆菌,无鞭毛,不能运动,姬姆萨染色呈紫色,需氧菌,对营养要求高,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其培养最大的特点是生长缓慢。 致病性 ?布鲁氏菌属中各生物型不同,毒力亦有差异。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对人、畜基本上无致病作用。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只对绵、山羊有一定致病力。犬种布鲁氏菌虽然对犬有较强的侵袭力,但对人、畜的侵袭力很低。羊种、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病对人有较强的致病作用,尤以羊种布鲁氏菌毒力最强。 流行病学传染源 ?人类布鲁氏菌病传染源除家畜牛、羊、猪外,尚有骆驼、马、狗、鹿以及许多野生动物。主要有: ?1.绵、山羊:羊是人类布鲁氏菌病的最危险的传染源。由于羊对布鲁氏菌比较敏感,感染后可从多种途径排菌,如流产物、乳汁、尿和粪便等。人们接触病羊或食用其乳、肉等,可发生感染。 ?2.牛:牛是人群散发性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牛感染布鲁氏菌后排菌途径与羊相似。因牛种布鲁氏菌对人的侵袭力低于羊种布鲁氏菌,故易造成人群散发性流行。 ?3.猪:猪也是人群散发性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1.接触感染: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皮肤、粘膜、眼结膜进入体内。接触感染为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以皮肤(尤其是破损皮肤)感染布病者占80~90%。 2.消化道感染:随着污染布鲁氏菌病的食物通过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由于布鲁氏菌对酸度较为敏感,在一般情况下少量细菌可被胃酸杀死,故从胃肠道感染者较少。但也有资料报道,由于食用污染布鲁氏菌的奶制品而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例子,并不少见。如夏季发病,常与制备和食用奶制品经口感染有关;在奶山羊布鲁氏菌病疫区,也经常出现因饮奶而发病。 3.呼吸道感染:空气中含有布鲁氏菌病的尘埃飞沫随呼吸进入鼻内、鼻咽部、气管和肺泡中,形成局部病灶,或进一步入血液造成泛化性感染。此外加工皮毛等有关职业人群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主要途径。 在布鲁氏菌病实验室感染的布鲁氏菌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尤其是在菌株冻干的过程中,大量布鲁氏菌病飞散在空气可造成感染的危险。此外被布鲁氏菌病污染的干粪尘土的飞扬导致感染发病者也屡见不鲜。 在自然状态下,常见多种途径混合感染,故在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常难肯定确切的传播途径。 传播因子:带有布鲁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品,均可成为传播因子,主要有: (一)病畜流产物 布病流产胎儿含有大量布氏菌,胎盘、胎膜、羊水也都含有布氏菌 (二)病畜乳及肉 牛患布病3~7年仍可在乳中检出布氏菌,母羊正常分娩后,约有10%的羊乳检出布氏菌;布病流产的母羊乳的布氏菌检出率可达80%。病畜肉及内脏也含菌,尤其在菌血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