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疑问——观看《人间正道是沧桑》有感

我的疑问——观看《人间正道是沧桑》有感
我的疑问——观看《人间正道是沧桑》有感

我的疑问——观看《人间正道是沧桑》有感

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如何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观看过后,回味良久,在低头看看现在的社会,心中的问题悄然升起。

入党

开学不久,学校便号召同学们积极入党,参加“党章学习小组”。同学们似乎也十分乐意参与进来,几乎没有几个同学会选择白白浪费掉这次机会;反而那些没有参加小组的同学成了异类。但问题也慢慢的显现出来。参加前火日的报名,与参加后冷淡的听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大家的报名并非自愿,而是被某种力量所强迫,情非得已。致使老师们不得不严肃纪律,凡是报名参加的同学,必须按时、按点来参加“党章学习小组”的活动。我以为,人的思想怎能强求?若同学们不愿参加,可视为自动退出,又何必这样兴师动众呢?更让我感到疑惑不解的是,当有同学提出退出时,得到的回复是“必须参加党章考试,不能退出”。这让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同学们入党意愿是被强加上去的。

不知道从事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各种类似“教你如何为人处事”的书籍,使得本应该天真浪漫的我们被“圆滑”了,被功利了,理想对我们来说总是遥不可及。

入党,本应该神圣、严肃,但现在却好像是一种时尚。网络上曾有人戏谑说:“上大学无外乎两件事——入党,找女朋友。”与此可见,这位网友把“入党”同“找女朋友”等同起来。这可能能代表一些当代大学生的想法。入党成为大家日后竞争的一种筹码;用党员的身份直接为自己赢利,而这,或许正是大家“积极”入党的原因之一吧。

我认为,青年人如此现实,和我们青年人对权钱膜拜是分不开的。

而这样的“现实”是道德衰落的表现之一,“官场恰恰成为道德衰落的主要力量。”①而中共党员又掌控着中国官场。那么,党员岂不是成了道德衰败的帮凶?我们入党岂不是助纣为虐?加上“高不可及的道德教条,和毫无道德的现实生活,加深了年轻人对道德的怀疑和价值虚无主义。”②没有道德约束,一切事情在大家眼里仿佛只有“利益”两字;因此,入党,本应是纯粹的事情,现在变得有些肮脏。

第一堂党章学习课上,老师便说:“端正入党动机。”但如果说“端正入党动机”仅仅是说教式的教育,又有何意义?如果我们真能端正入党动机,认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但那残酷的现实,似乎却又让我们无法前进。冲突不断的群体性事件。不断落马的高官,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这不禁让我由衷的感叹“我们的党还值得信任吗?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还能走下去吗?我们的国家会赴前苏联的后尘吗?”

主义、信仰、理想

杨立青准备考黄埔军校时,主义一词多次提及,而这一词也在我的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说起主义,我最先想起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他的三大政策,而黄埔军校也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诞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中山先

生在领导中国数次革命之后,选择了与苏俄合作,与中共联手;至此,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但这样的合作为什么没有继续下去?两党虽持有不同的主义,但有共同的目标,难道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家家”才是最好的吗?

因“主义”不同,国共两党分道扬镳,但国民党恐怕也未能完成中山先生的遗愿吧!“文革”时期,极左思想泛滥,一个国家只有一种思想、一种主义,但在这单一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国家也未能跨进“共产主义社会”吧!回头看看,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主义”,本应该能激发人无限战斗力,并为主义而奋斗,但现在看来,“主义”一词却把人们带进无限的深渊。

现在有些学者认为国共两党之所以会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彻底决裂,是因为两党的阶级性质的对立,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两党分裂,是在于他们对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理解不同,以及国民党未能遵守中山先生遗愿,而最终导致两党合作破裂。

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尤其是新三民主义的思想,与中共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具有一致性的。

青年学者刘小烽在“论三民主义暨共产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的统一”一文中认为:三民主义的社会理想,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天下为公。”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礼记·礼运第九·大同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三卷:“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之后;当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的时候;当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时候;当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时候,——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现在,我们来看《礼记·礼运第九·大同篇》中最关键的两个句子: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热爱劳动,就象害怕自己的力量无处释放一样,而且劳动创造的财富不一定非要据为己有。换句话说,就是“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所以,劳动是“自我”能力的释放,劳动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劳动“不必为己”,人们都能“各尽所能”。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社会的物质财富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就象讨厌财富一样,把财富任意的弃置于地,而不是收藏起来,据为己有。换句话说,就是“当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时候”,人们已经能“超

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超出这种使人象夏洛克那样冷酷地斤计较,不愿比别人多做半小时工作,不愿比别人少得一点报酬的狭隘眼界”(《列宁选集》第三卷第页)。这时候,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所以任何财富都“不必藏于己”,人们都能“按需”取用,而不是大肆攫取或肆意糟蹋属于社会公有的财富。社会已经可以“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了”。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也曾说明:联合政府能否组建,是要看中国人民的觉悟、团结和努力的程度。照此理解,联合政府组建,与主义并无关联。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与我国现行的国体: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信仰,现在的我们之所以会迷失在物质世界里,恐怕也正是缺乏自己的信仰,但有一天,我们用信仰,我们又如何践行?

“巴以冲突”,“利比亚革命”,它们之间的矛盾,除了国家利益不同之外,或许就是各自的信仰不同。如果,我们的信仰是给我们造成灾难的元凶,那我们的信仰又有何意义?我们持有一种信仰,是为了能更好的立足社会,立足世界;但如果这种信仰长满麦芒,我们又为何认同它?

理想。提及理想,也许很多人会说:“戒了。”现实的残酷,让我们不敢面对自己心中柔软的一面。不过,也正是因为有理想的存在,才能让我们度过一个个孤独的夜晚。

杨立青在考黄埔军校时,瞿恩对他说:“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周围的一切。”入党,也是如此。入党,意味着我们认同共产主义思想,并希望为这一理想奉献自己的汗水、泪水甚至是鲜血。但现在的我们呢?是否真的认同这一理想呢?“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纵然牺牲我的生命。”这或许是对老一辈革命家们的最佳解读。

疑问由心而生,也应由心而解;疑问如影随行,直至答案明了的那一天。

①②出自郑永年《未竟的变革》第一部分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版

参考文献:毛泽东《毛泽东文选》

郑永年《未竟的变革》

白岩松《你幸福了吗》

《社会成本问题》 罗纳德.科斯

社会成本问题 罗纳德.科斯① 一、有待分析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商业企业行为对旁人带来不良影响的问题。标准例子就是,某工厂的烟尘给邻近的财产所有者带来的有害影响。对此类情况,经济学的分析通常是因袭了庇古在《福利经济学》的处理思路,即认为问题是在于工厂的私人产品与社会产品有差异。这些分析让大多经济学家得出以下三个结论:即要么是要求工厂主对烟尘的损害负责赔偿;要么是根据工厂排烟尘的具体量及其所致损害的相应金额标准对工厂主征税;或者最终,责令该厂迁出居民区(可能也应包括那些烟尘排放会影响到别人的区域)。依我之见,这些解决办法并不合适,因为它们所引至的结果既非人们所需,甚至通常亦非人们所欲。 二、问题的相互性本质 传统方法倾向于模糊了必须作选择的本质。人们通常将以下两个问题视为同一:其一是A给B造成损失,其二需要决定的是:我们应如何限制A。但这是不对的,我们分析的问题本质上具有相互性。避免对B的损害必将会使A遭受损失。真正必须决策的问题是:是允许A损害B,还是允许B损害A?问题的关键在于避重就轻。我在之前的文章②中列举了糖果制造商的机器噪声和震动干扰了某医生工作的事例。为了避免医生有损,将只能让糖果制造商受伤害。此案例提出的问题实质上是,限制糖果制造商采用的某种生产方式以产品供给减少为代价,保证医生的正常工作是否值得。另一例子可以看走失的牛损坏邻近土地里的谷物问题。倘若有些牛无论如何都会走失,那么只有以谷物供给的减少为代价换取肉类供给的增加。选择的本质简单明了:肉类抑或谷物?当然,除非知晓所得以及牺牲的代价各几何,不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清楚。再举一例:乔治·J·施蒂格勒教授举的河流污染例子③。如果假定污染的有害后果是鱼类的死亡,需要抉择的问题不外乎是:鱼类损失的价值与以河流污染为代价的产品价值孰高孰低。不言而喻,必须从总体和边际两个方面看此种问题。 三、损害责任的定价制度 我想以一个案例的剖析作为分析的起点。对此案例,大多数经济学家可能都同意以下观点,即当造成损害的一方赔偿所有损失,并且定价制度是平滑运行时(严格地说,这意味着定价体系的运行是不需成本的),该问题的解决就是令人满意的。 走失的牛损坏毗邻土地生长的谷物一案,为我们当下讨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例子了。假定农夫和养牛者在毗邻的土地上各自经营。再进一步假定在所有土地之间没有任何栅栏的情形下,牛群规模的扩大就会增加农夫谷物的总损失。牛群规模扩大引至的边际损失几何则是另一个问题。其将取决于牛是惯于相互尾随或是并排漫游,或者随着牛群规模的扩大牛是否变得越加烦躁不安,或者还有其它类似影响因素。就眼下的目的而言,规定随着牛群规模的扩大造成的边际损失具体几何则是无关宏旨的。 ①虽然本文讨论经济分析的一个技术性问题,但是其想法却源于我当下研究的广播的政治经济学。目前这篇文章的观点在我先前分析无线电波段和电视频道分配的论文中已隐约提及(“联邦通讯委员会”(The FederaI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法经济学杂志》1959年2月号)。然而,从该文的评论反馈看,似乎有必要更清楚地阐述该问题,而且表明分析的结论也并非只能适用于原始问题。 ②科斯,“联邦通讯委员会”,21,《法经济学杂志》1959年,26-27。 ③G.J 斯蒂格勒(G.J. Stigler), 《价格理论》(The Theory of Price),l952年,pl05。

胡斌读后感

观后感 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人一定很不简单,这是这个题目给我的第一印象。故事的主人公叫 胡斌,小时候便有着很强烈的逆反心理,来自兰州市的他。曾经是一个不好好学习,爱玩游 戏,整天打打杀杀甚至打骂父母的危险分子。由于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打架,而且 他从小就不听话。上四年级时,经常要弄得学校不得安宁。在上课时,老师也只是希望他只 要不影响他人学习睡觉都可以。他打架抽烟喝酒,经常旷课欺负老师,哪个学校都不要他。 这是看这个片子开始时老师告诉我们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令人认为不可就药的人最后还是浪子回头了,是什么东西有这样巨大 的力量能使这样一个人改头换面呢,起初我也很好奇,带着这种好奇心我静静地看完了胡斌 对他这二十二年来的忏悔自述。细细品味胡斌所讲,胡斌当时真的是属于极度的悬在危险边 缘的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出去成天打仗,抽烟,上网。如果只有这些那还不算什么,更甚的 是他打骂父母,欺负老师,反正学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他都没有。听胡斌的讲述有很多细节使 人心酸和感动。他妈妈因为他的胡闹实在没办法就把把胡斌送到姥姥家去上学,在姥姥家不 好好上,被开除,就去爷爷家上,可是还是没有好好上又被开除了,基本一个学期一个学校, 总共被 13所学校开除。 胡斌不上学的年龄是十五岁,当时妈妈同意他不上学,他当时很高兴,就这么的,胡斌 逐渐接触到社会上的一些人,因此可以说他从小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家里很多长辈很多 也是社会上的人,他在当地名气也是非常大的,吃喝玩从不给钱,也没人敢要,白天吃喝玩, 晚上和朋友结伙去打架,去砍,斗殴。上私立学校时候看周润发的电影影响挺大的,宿舍里 就放古惑仔,宿舍里的人都爱看,觉得就应该这样,多潇洒整天打架多厉害,更可悲的是他 “你敢打你的爸爸妈妈吗?你敢欺负老师吗?”胡斌如是说。 们把打骂父母欺负老师当成光荣。 浪子回头的胡斌说完这些给在场的父母、亲人、老师深深的鞠了一躬。这一鞠躬包含着 多少父母亲人的心酸的眼泪啊。胡斌还讲述他因为网瘾被网络毒害,身心受到严重损伤,后 来出事了,一个整天和他混的朋友死了,19岁。妈妈知道后就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先离开兰州, 到北京。她给我一些学费让胡斌在北京学习,但胡斌一到北京就把钱挥霍了,没办法他就到 一个姐姐开的酒店打工,但还是特别傲慢,想去就去不去就不去,最后弄得很难堪,最后就 走了。他玩游戏的状态更是吓人,电脑旁边就放一台冰箱,饿了就吃,饱了继 续玩,就这样一玩就是连续几天不动。就因为这样导致他后来走路都走不稳。 机缘巧合,胡斌的妈妈答应只要他看完弟子规就就给他回北京的路费,胡斌一看到这个 弟子规的片子就好像终于找到归属一样,一看就是三天三夜,就仅仅这么几天,胡斌的人生 彻底改变了,他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是他还是将信将疑,但胡斌的妈妈非常有智 慧,她让胡斌去敬老院做义工,几个月过去了,收获终于来了 胡斌发现做一个好人同样也能受人尊敬,同样也能找到工作。就这样胡斌开始了他的传 统教育之路?? 其实这个故事很让人受启发,处境再不好只要信念不倒就有希望,就像胡斌的妈妈,二 十二年来胡斌的妈妈从来都没放弃过胡斌,这才造就了胡斌的浪子回头。时间是使人成熟的 很有作用的东西,但对不同的人,他或长或短,或崎岖,或坎坷。如果早点让胡斌看到这个 片子未必能够打动他。因为毕竟他还是渐渐的因长大而成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因为他 喜欢的事都在他很小时候都享受过了,遇到弟子规便如鱼得水,找到了自己真正寻找的东西。 弟子规真的很强大,传统教育也真的很重要,它能改变一个人??篇二:胡斌演讲观后感 胡斌演讲观后感 养殖1101 昨天,我观看看了胡斌的演讲视频。胡斌,一个只有22岁的青年早早混入黑社会,一身

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下面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帮到你哦!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 “老师,我觉得不用求出来间隔数,只用求棵数就行了。” “不对,老师,我觉得知道总长,应该求出来间隔数,才能求出来棵数。” “老师,我认为薛增硕说的不对,柳文睿说的对,应该先求出来间隔数,只有求出间隔数,才能求出棵树。” …… 这是我在讲授植树问题时,课堂上孩子们激烈的探讨和争论,我觉得数学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可以有不同的声音,可以有不同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我用手指数与手指间隔数以及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这一种类型的例题接受掌握的不错。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这就要求孩子们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然后在探讨这样问题的时候孩子们出现的不同的想法,我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然后更深

一步的去想,这是为什么。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孩子们的争论通过自己画图获得了圆满的解决,而后面更深一步的举一反三没有再进行思考,有点意犹未尽。另外,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时过高的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造成站位过高的局面。今后的教学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准备。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2 “植树问题”是人教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

科斯定理对社会成本问题的通俗解答

科斯定理对社会成本问题的通俗解答 《社会成本问题》是一篇不易阅读又必须认真读一读的论文。为了让读者用最少的精力和最快的速度最准确地把握该文的内容,这里以一个《故事新编》的形式将该文的内容归纳如下: 妲己摘了比干的心,要带回宫里当美容食品烧汤吃,比干赶忙告到法院,要求妲己返还心脏并赔偿损失。法官请来了英国的皮古(Pigou,有人译为庇古)和美国的科斯这两位著名经济学家作为陪审员一起讨论如何判决的问题。 法官说:“妲己摘了比干的心,这个问题究竟应该如何处理,法律没有明文规定,这必须由我们根据公理和传统以及判例进行判决。现在,请你们二位充分发表意见。” 皮古说:“这个问题很好办,让妲己归还心脏并赔偿损失,如果她不愿赔偿就强行征税,并把她赶出王宫,叫她回老家。” 科斯说:“且慢!这样解决并不合适,这是一个有待分析的问题。” (这就是《社会成本问题》第一节《有待分析的问题》的内容。)法官接着问:“据你之见,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科斯答曰:“妲己摘了比干的心固然是对比干的侵害,但是,如果不让妲己吃比干的心,也会使妲己遭受损害,使妲己营养不良。所以,问题具有相互性,处理这个问题要全面权衡利害关系。” (这就是《社会成本问题》第二节《问题的相互性》的内容。)法官又问:“到底怎样权衡利害呢?到底要不要判决妲己返还心脏并赔偿损失呢?”

科斯答曰:“要想权衡好利害关系,必须先考虑交易成本,即比干和妲己谈判的成本。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我们随便怎么判决都没有关系,都可以使产值、利润最大化,损害最小化,资源配置最优化。” 法官大喜,曰:“愿闻其详。” 科斯侃侃道来:“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我们判决妲己…负有损害赔偿责任?和判决妲己…不负损害赔偿责任?,经济结果都一样。” “如果判决妲己败诉,妲己就会主动找比干谈判,愿意付给比干一百万美元,请求比干到心脏市场另外购买一个心脏而不要讨回原来的心脏。这时,买一个心脏只要花费五十万美元,所以,比干肯定会觉得很合算,肯定会同意妲己的要求。而妲己吃了比干的心脏以后会变得更漂亮,舞蹈更优美,歌唱更动听,纣王会更加喜欢她并肯定会赏给她两百万美元的奖金。花了一百万美元而赚回两百万美元,所以对妲己来说也很合算。” “如果判决妲己胜诉又会怎么样呢?”科斯继续发言:“如果妲己胜诉,比干就会主动找妲己谈判,愿意付给妲己三百万美元,请求她将心脏还给自己。这时,妲己想到:…我吃了他的心脏至多赚二百万美元,而不吃他的心脏却可以赚三百万美元,嗯,还是把心脏还给他合算?。所以妲己肯定会将心脏还给比干。比干虽然花了三百万美元,但属于破财消灾,只要保住了有七个孔的心脏,就能继续为纣王效劳,就能继续干大事,一年赚回五百万美元不成问题。所以对于比干来说,花三百万美元也很合算。”

读《人生五大问题》有感

读《人生五大问题》有感 《人生五大问题》原来是法国著名犹太作家莫洛亚的一部代表作,内容涉及婚姻和家庭、友谊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艺术、经济和政治,这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五大问题。 我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傅雷家书》中傅雷推荐给正在恋爱的儿子。傅雷的译笔真好,记得他在前言里说,之所以翻译这本书,是因为他觉得书中论说与中国伦理暗合,亦适合当时中国的情况……莫洛亚本书是20世纪初,傅雷译这本书是1935,而我读这本书时已经是21世纪了,读起来仍然很入心。 其实关于友谊这个问题一直相当困惑,不明白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最优,怎样的朋友才能算的上是挚友。近日这些问题在我心中更加激荡起来,以致在网上搜索信息希望可以看到一些作家哲学家的文章已得到启发,这就是看到这本书的缘由。 其实我也只看了一遍,对于其中的理论也没能完全理解乃至深入思考,但攫取了能够解决我的冲突的片段。我终于不得已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只能是泛泛之交,具有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而不可奢求灵魂的契合。书中说,如果人生中能得一灵魂相契的挚友,,即使等待二十年也已属幸运之事了。现象确实如此,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早就告诉我们知音难觅了,我还傻头傻脑得到现在才明白,或者说到现在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实事上人总是孤独的,即使连个面对面说话的人之间他们交流的效率有多少大概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我猜大概有一个临界值,超过了这个临界值,人们就会产生灵魂一体,觅到知音的感觉了吧。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对话都是心不在焉的自说自话。若是一个总是喜欢认真思考认真对话的“傻逼”总是一天到晚面对这么一群人,他大概总会伤心,抑或“再也不弹琴了”。但我一瞬间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像身在一个几近真空的宇宙中,凭借着这巨大真空中稀薄的空气,以期表达自己,顿觉十分孤独。 但也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一个人还抱有一点找到知音的想法,他就不会失去希望,这种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本书兼具“理论上的明智”与“实际的明智”,希望读罢本书,读者可以对“人类之于配偶于家庭于国家应该如何生活”,有所领悟。

杜威五大演讲读书笔记

杜威五大讲演——教育哲学部分 读书笔记 一、教育的必要性 1、为什么教育必不可少? “生”与“死”的问题 1)人类婴幼时很弱,不能独立,必须依赖他人的抚养、教育和训练; 2)人死后要传承经验和知识 教育是从婴孩时期渡到成人时期的一只摆渡船。 2、为什么教育哲学很重要? 1)教育哲学是使得人知道“所以然”,使人不盲从、不沿习惯因循守旧走。 2)以“选择”与“辨别”的态度,选择出对与错、重要与次要。 3、教育与长进(Growth) 1)没有教育,就没有长进;教育不进步,社会也不能进步。 2)直接的教育——文字产生 ?直接的教育—不文(Illiterate) 无形的“效仿”,慢慢习得。 ?文字—学校的教育 4、学校教育的弊端 1)产生一种特别阶级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受教育,所以受教育者与非受教育者就产生了阶级差异。 2)渐趋保存古训和文字。 过分重视古老的东西,轻视了社会日用的教育。 3)使学校成为独立机关,与社会割裂 因一味的教授最古、最守旧的东西,导致不能与时俱进。 5、教育哲学产生(对应解决三种弊端) 1)怎样使特别阶级的教育能够普及; 2)怎样使偏重文字(学校)的教育,与人生日用教育保持平衡; 3)怎样使守旧的东西既能保存,又能养成适应现在环境的人才。 ?这点最关键。 ?“改造”——我们应想办法改造以前教育的目的、方法、材料,使得他们适 应现代的需要。 ?改造教育,好像驶一只船。转载货物,固然应该持平,不要使他畸轻畸重, 然装了以后,不能杨帆开驶,使装满了货物的船停在船坞里腐烂,当然是不行的。古代传下来的学问,就是装在船里的货物。现在的新潮流,新趋势,就是行船的风。我们应该把这装满货物的船,乘风前进,不使他停在船坞里腐烂。 二、教育方式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五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五篇 《植树问题》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 的能力。下面给大家分享《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两头植、 两头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这三种情况。w我选取的是第一课时两端种植,怎样才能让学生即能学会,还要学的轻松呢,我反复研读教材,两端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 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 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模型思想,同时使学生感 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我这节课重点教学两端都 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奇 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 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让学生欣 赏美丽的风景,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

想方法让学生理解段数+1,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数形结合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二、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反映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时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设立公交车站等等。让学生从中悟出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情况呢?通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社会成本问题》以及“科斯定理”的价值剖析

《社会成本问题》以及“科斯定理”的价值剖析 「摘要」 《社会成本问题》是科斯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代表作,其核心思想就是所谓的“科斯定理”。然而,“科斯定理”实际上不过是一些没有任何创新意义的常识,科斯对社会成本的论证方法也是极不严肃的。《社会成本问题》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导致了法学和经济学的融合。 科斯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社会成本问题》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也是西方产权学说的代表作,所谓“科斯定理”就是在这篇论文中提出来的。然而,笔者以为,《社会成本问题》及其“科斯定理”的价值是值得怀疑的。 一、科斯的沉默及其原因 科斯是以批评皮古起家的,是以“科斯定理”出名的,然而在他取得成功以后,却不再说什么了,甚至连“科斯定理”也不承认。他说: I did not originate the phrase,the “Coase Theorem,”nor its precise formulation,both of which we owe to Stigler. [1](P157) 这段话可以译成这样的中文:“我没有创造过‘科斯定理’这个概念,更没有给‘科斯定理’下过精确的定义,这两者都要归功于斯蒂格勒”先生。 当别人为“科斯定理”的含义争论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科斯也不对究竟谁是谁非的问题表个态。[2] 这是为什么呢?是谦虚吗?不像。牛顿也谦虚过,说他的三个定律不过是海滩上的几个贝壳而已,但从没有说“我没有发现牛顿定律”之类的话。 是谨慎吗?也不像。如果是谨慎,他完全可以直接说“科斯定理还不成熟,还有待于完善”,而没有必要保持沉默。做大学问的人都很谨慎,但从未见过对自己的观点不予以澄清而任凭别人争论、误解的学术大师。爱因斯坦也很谨慎,但为了自己的相对论不被误解而到处讲学。马克思也很谨慎,但是,当他一旦发现别人误解了自己的理论时便立即写信或者写论文予以澄清,《哥达纲领批判》和1852年《致约。巍德迈》就是最好的说明。 是年事已高因而神志不清吗?也不像。听一听他对记者的谈话,再读一读他为自己的论文集-《企业、市场与法律》的中译本写的序言,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科斯的神志非常清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科斯本人对“科斯定理”三缄其口了呢?笔者以为,或许他已经明白,《社会成本问题》的价值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高,皮古理论的价值也不像《社会成本问题》所评价的那么低,“科斯定理”实在难以成立。而要公开否认自己的学术价值,并让自己做出名符其实的学术成就已经力不从心。于是干脆保持沉默,随你们说去吧,反正

《植树问题1》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1》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1》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节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这节课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开始,我利用植树节节日时间进入给学生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以校长要为学校建设为由,在校园门口植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关注学生的起点,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种。王老师则适时引导学生借用画图的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首先,设计流畅简单易懂。 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本题数字有些大,以化繁为简理念来画图表示。画图之后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 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3、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社会成本问题-科斯范文

《社会成本问题》读后感 我找了多遍科斯的论文,发现科斯一生并没有出版系统的理论性书籍,他的主要思想均体现在自己的论文、演讲中,以及其跟随者的总结中。这篇《社会成本问题》则比较突出体现了其对于交易成本概念的阐述,值得深入研究。 科斯在这篇文章中谈及了经济外部性、初始产权设置等问题,他认为如果社会交易成本为0,那无论产权界定给谁,其结果都能实现产出最大化,因为交易双方总能制定一个令双方都满意的价格,从而使产权得以圆满界定。同理,经济外部性的问题也可利用这个理论来解决,甲侵害了乙的利益,并不需要政府的介入,或者对于甲的强制措施,。甲乙双方在交易成本为零的状况下,可以自行进行磋商,甲可以支付给乙一定的补偿,而乙可以继续忍受甲的行为,前提是甲在支付补偿之后,仍然有利可图,否则他便将推出该市场。科斯在这里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抛开福利和道德的约束,用纯粹经济学的观点思考社会问题,这的确是充满新意的,它避免了传统说教色彩的规劝,转而引入经济人的假设进入到外部性的领域,他给予了这样一种见解,侵害别人的行为是可以被交易的,只要存在这样的市场以及为了达成这个交易的成本为零,那么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没有一方会受损。几个比较经典的例子也说明了以上的观点但是交易费用为零的假定是很不现实的。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交易对象,有必要交流交易的愿望和条件,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特别是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等等。 相较于传统的福利经济学家,我认为科斯还是主张政府“守夜人”职责的,即政府应该明确其职责是使产权明晰,然后是交由私人市场去取得有效率的结果。而只要提供给私人市场一个可以自由交易外部性的市场,那么那些看似非常复杂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迅速的解决。 但在这里,我却有非常大的质疑,科斯所假设的是存在着这样的市场,使得外部性可以被交易。但现实生活中则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市场,由于信息、地域、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根本不存在着这样一种可以自由交易的市场,利益相关的双方不可能得到这样一种机会平心静气的谈论问题,而且还要在完全信息的保证之下,这些条件是过于苛刻的,以至于我们可以断定不存在着这样的市场,它只可能存在于单独个人之间或偶然的简单事件中。那么科斯对于政府职责的定义就存在着问题,我觉得政府恰恰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即建立了一个虚拟市场,使得外部性可以得到交易,它通过奖惩制度使得外部性得以解决,尽管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总比人们漫无目的的讨价还价来的有效率一些。 这是我现在的一些感受,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看懂,希望以后能接受老师的指点。 生活中的案例 生活中许多现象都存在着制度的影子,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制度的观点加以解读。远的不说,可以观察宿舍管理制度。 每周三,寝室管理员都会例行检查卫生,但同学们却缺乏收拾宿舍的动力,以至于恶性循环,宿舍卫生变得很差。从侧面可以看出,学校的宿舍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到实处,也就是制度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奖惩机制,收拾得好的宿舍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奖励,而卫生差的宿舍也没有动力予以改观,因为改变不存在着任何有利的地方。 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的领导们应该更为清楚的认识到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充分把学校的目标同学生的目标结合好,才能达到更好的绩效。

目标读后感

读过不少管理类的书籍,也参加过一些管理培训,这些对我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当然有一定作用,但《目标》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它通过在我们非常熟悉的、似乎就在我们身边每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来解剖企业管理的精髓,让我得到了与过往企业管理学习相比完全不同的收获。 一、管理的任务就是实现企业的目标 企业的目标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赚钱”。如果精确定义一下就是:企业现在和将来都要持续地获取更大的利润。 那么作为工厂的管理者,我们的管理任务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怎样把目标融入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 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企业必须赚钱,我们才能发展。但怎样让每一个人知道他们做的事情是有助于企业赚钱的呢?《目标》一书深入浅出、抽丝剥茧地对此进行了剖析,对我们管理者而言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衡量企业是否赚钱我们可以用三个标准: 1. 净利润; 2. 投资回报率; 3. 现金流。 对于总经理和财务经理而言,这三个指标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于我们的生产部经理、车间主任、设备主管等中、基层管理者而言,这三个指标离他们似乎太远,而且他们也没有资源或权限获取这些讯息。那么生产部门的人要怎样做才能使企业赚钱呢?《目标》告诉我们:衡量一个企业能否赚钱,我们也可以用下面的三个指标来衡量: 1. 2. 3. 企业如果要赚钱,必须: 实际上上面两个评判标准是等效的。 因此,作为我们的各类管理者,无需通过纷繁复杂的财务数据就可以通过你身边的信息分析判断:我这样做是不是有助于企业赚钱。这三个指标非常清晰、简单、适用,它可以方便地把目标融入工厂的基本运营中去。 三、管理概念的创新 《目标》提出了许多和以往管理或财务方面不同的概念,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管理思路。 1. 有效产出 如果有人问你,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相信不同的人答案会五花八门,我们也在很多管理类杂志上看到很多专访,无非涉及到:管理、团队、技术领先、企业文化等等。其实现在看来这些答案无非是一些空洞的花花辞藻而已。 企业管理最核心的本质其实是最简单的基本常识,而简单的常识往往就是真理。 我以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确保企业赚钱,而要确保企业赚钱就必须有有效产出。 什么是有效产出呢? 整个系统通过销售而获得金钱的速度。 管理、团队、技术领先、企业文化等虽然都很重要,但它们只是企业达到目标的手段而已。 销售是实现有效产出的必经之路。 如果没有销售,就没有有效产出,讨论存货、营运费用等的改善也没有任何意义,运用toc法对企业内部进行持续改善就失去了基础。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年级五下册“数学广角”的资料,以前被演绎出了许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普遍采用了“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探究)、反馈交流、教师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将“三种状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应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同时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 透过对教材和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料的深入解读,我认为“植树问题”就教学而言,可分为两个不同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引出“间隔数”与“棵数”这两者的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的状况,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使学生真正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总结出相关的计算公式“颗数=间隔数+1”,并透过公式帮忙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这一解题模式。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处理得比较好 1、这节课主线明朗清晰,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透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2、我注重教学资料的整体处理,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心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 3、植树问题的思维有必须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必须的难度了。所以,我让学生根据示意图用算式来表示出植树的棵数,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透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4、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巩固练习之后,我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 我感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本节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盼日后调整改善。 3、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不能进行很好的利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期望能透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潜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

《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 在老师的介绍下,我有幸拜读了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由于英文水平的限制,我阅读的中文版,感觉翻译的言语有些地方说得比较绕,加上本来专业知识也不足,所以读完之后感觉有许多地方并不非常明白,于是只能以我自己浅显的理解写下这篇读书笔记,若有错误还请见谅。 一开篇科斯提出的“问题的相互性”就颠覆了我的传统看法,一般我们都认为,造成了损害那方就要退出,例如工厂污染了居民区,就停止生产或者搬离,这是对居民和社会最好的做法——但事实上似乎是可以“谈条件”的。科斯指出,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这就变成了一个成本和收益的问题。这个提法非常经济学,但我在阅读完全文之后,不自觉的就认可了他的观点。 科斯举了失散牛群毁坏邻近土地作物的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在牛群破坏了农作物之后,农夫与养牛者按照自己的成本与收益情况不断地进行协商,赔偿或者让步,使最终达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状态。这个例子说明了如果假定市场定价机制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都能实现产值最大化的结果,并且不受法律状况的影响。 之后,科斯又连举四个案例,用事实说话,而不是空洞的说理。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法院在这里的作用,法院面临的迫切问题不是由谁做什么,而是谁有权做什么。 科斯指出,在没有了“市场交易中不存在成本”这个假定之后,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力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就此他在文章中讨论了我们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三种交易制度——市场,企业和政府。他认为选择的标准是比较它们之间在组织某些活动或交易时的成本,因此市场,企业和政府三者任何一个都没有天然的优越性,我们无法知道事先它们的分界线定在哪里。 科斯相信,经济学家未能对解决有害问题得出正确结论,这并不简单地是由于分析方法上的欠缺,而是根源于目前福利经济学的方法中存在的基本缺陷。所需要的是改变方法。所以科斯提出了一种新视角和新方法:即在分析问题时,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考虑各种社会安排的操作成本及其总的效应,而且应该将“分析的出发点定在实际存在的情形中来审视政策变化的效果”,应该从理想世

(完整版)《人生五大问题》读后感

《人生五大问题》读后感 导读:本文是关于《人生五大问题》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人生五大问题》读后感一 《人生五大问题》是法国著名犹太作家莫罗阿的一部代表作,内容涉及婚姻和家庭、友谊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艺术、经济和政治,这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五大问题。此书不仅精选了莫洛亚先生最精彩的话语,还精选了弗洛姆、维特根斯坦、卡夫卡等多位犹太大师的精彩格言,以最睿智、最幽默、最深邃的话语解读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五大问题。最近我浅读此书,就使我颇有感悟并与当今社会出现的现象联系较为密切的部分写下感想。 “‘婚姻是系着于一种本能的制度。’人类的游牧生活,在固定的夫妇生活之前,已具有神妙的直觉,迫使人类在为了愿欲②之故而容易发誓的时候发了誓,而且受此誓言的拘束。我们亦知道在文明之初,所谓婚姻并非我们今日的婚姻,那时有母权中心社会,多妻制及一妻多夫制社会等。但时间的推移,永远使这些原始的形式,倾向于担保其持久性的契约,倾向于保护女子之受别的男人欺凌;保幼、养老,终于形成这参差的社会组织,而这组织的第一个细胞即是夫妇。”作者首先论述了婚姻应该是怎样的,通过举例说明了人们抵制婚姻与向往婚姻的原因,试图寻找出一种理想化的男女双方相处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男人不会认为

婚姻束缚了他们的自由,女人不会在双方相处中没有安全感而做出过激行为。在人类几千年文化的变更中,一夫一妻制似乎是最适合的模式。“共同生活的困难常使配偶感到极度的惊异。主要原因是两性之间在思想上在生活方式上天然是冲突的。在我们这时代,大家太容易漠视这些根本的异点。女子差不多和男子作同样的研究;她们执行男人的职业,往往成绩很好;在许多国家中,她们也有选举权,这是很公道的。这种男女间的平等,虽然发生极好的效果,可是男人们不应当因之忘记女人对于女性所下的定义,说她是感情的动物,男子则是行动的动物。”由于男女之间与生俱来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因担任不同角色而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双方在婚姻家庭中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在当今社会,夫妻双方由于婚姻生活的不和谐,导致出轨,找“小三”的现象普遍化。也许是新鲜感使然,也许只是一时的好奇,人们选择背叛婚姻去寻找一种让自己觉得快乐的生活方式。“婚姻本身(除了少数幸或不幸的例外)是无所谓好坏的。成败全在于你。只有你自己才能答复你的问句,因为你在何种精神状态中预备结婚,只有你自己知道。‘婚姻不是一件定局的事,而是待你去做的事。’如果你对于结婚抱着象买什么奖券的念头:‘谁知道?我也许会赢得头彩,独得幸运……’那是白费的。实在倒应该取着艺术家创作一件作品时那样的思想才对。丈夫与妻子都当对自己说:‘这是一部并非要写作而是要生活其中的小说。我知道我将接受两种性格的异点,但我要成功,我也定会成功。’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第一篇: 《植树问题》是智慧广场中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本节课教学的是植树问题中的第一种情况,即两端都栽的问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五指的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关系的探究,在直观形象的手指演示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本课伊始,我首先出了个谜语:“一棵树,五个叉,不长叶子不长花,能写能做还会画,就是不会开口讲讲话。”随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引导学生得出:五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3个手指有2个间隔,2个手指有1个间隔。使学生清楚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是相差1的。接下又通过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加深认识了植树问题中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起。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放低起点,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探索新知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快乐探究: 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可以怎样栽树苗? 1、把上表补充完整。 2、“两端要栽”的时候,我发现:棵树比间隔数 我能用等式表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棵数=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展示环节,我让展示小组的学生利用展示台给大家展示,学生指着自己画的线段图边讲解边说,让其他同学清楚地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学生很容易的得出了在两端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1。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学生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全部自己展示了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规律总结出了,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

社会成本问题(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Ronald H. Coase Ronald H. Coase is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is paper is from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October 1960). I. The Problem to Be Examined1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ose actions of business firms which have harmful effects on others. The standard example is that of a factory the smoke from which has harmful effects on those occupying neighboring properties.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such a situation has usually proceeded in terms of a divergence between the private and social product of the factory, in which economists have largely followed the treatment of Pigou in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The conclusions to which this kind of analysis seems to have led most economists is that it would be desirable to make the owner of the factory liable for the damage caused to those injured by the smoke, or alternatively, to place a tax on the factory owner varying with the amount of smoke produced and equivalent in money terms to the damage it would cause, or finally, to exclude the factory from residential districts (and presumably from other areas in which the emission of smoke would have harmful effects on others). It is my contention that the suggested courses of action are inappropriate, in that they lead to results which are not necessarily, or even usually, desirable. II. The Reciprocal Nature of the Problem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has tended to obscure the nature of the choice that has to be made. The question is commonly thought of as one in which A inflicts harm on B and what has to be decided is: how should we restrain A? But this is wrong. We are dealing with a problem of a reciprocal nature. To avoid the harm to B would inflict harm on A. The real question that has to be decided is: should A be allowed to harm B or should B be allowed to harm A? The problem is to avoid the more serious harm. I instanced in my previous article2the case of a confectioner the noise and vibrations from whose machinery disturbed a doctor in his work. To avoid harming the doctor would inflict harm on the confectioner. The problem posed by this case was essentially whether it was worth while, as a result of restricting the methods of production which could be used by the confectioner, to secure more doctoring at the cost of a reduced supply of confectionery products. Another example is afforded by the problem of straying cattle which destroy crops on neighboring land. If it is inevitable that some cattle will stray, an 1 This article, although concerned with a technical problem of economic analysis, arose out of th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Broadcasting which I am now conducting. The argument of the present article was implicit in a previous article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 of allocat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frequencies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J. Law and Econ., II (19591) but comments which I have received seemed to suggest that it would be desirable to deal with the question in a more explicit way and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 original problem for the solution of which the analysis was developed. 2 'Coase,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J. Law and Econ., II (1959), 26-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