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潜川述宗传易筋经

周潜川述宗传易筋经
周潜川述宗传易筋经

少林派的达摩易筋经

十二式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家达摩尊者所创造,般刺密谛译师翻译的。据传,达摩尊者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家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的第一代宗祖(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他看见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方法。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头”一种方法了。我曾普通地叩问过很有名的几位宗门大德,都不出这个范围,而且他们都不会动功,会动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动功则与静功分道扬镳,竟至不能配合运用了。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经的传授,已属支离破碎,真正可惜。

现在留传的动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的东西,与原来的“静功图”、“击技谱”已有些不同。我曾访问请教过一些前辈,皆无法鉴定其优劣,大体的评

论,认为王氏这种选择是精美的。我根据前辈黄箴老的指导,也曾试练过易筋经的方法,运用起来,全身气脉流注合度,一直未发现过有迟速痞滞的偏倚迹象,证明前辈的批判是正确的。兹将得自黄箴老传授密义,分条介绍其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式、韦驮捧杵

第二式、横担降魔杵

第三式、掌托天门

第四式、摘星换斗

第五式、倒曳九牛尾

第六式、出爪亮翅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

第八式、三盘落地

第九式、青龙探爪

第十式、卧虎扑食第十一式、打躬击鼓第十二式、掉尾摇头

第一式、韦驮捧杵

韦驮献杵的架子,与第二节三式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三种姿势,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练气的入门。这个架子开始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经络气脉,运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动中涵静”,“动静两赅”的精义。尤其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作用,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单刀直入直接掌握了“肺为气笥”的关键,控制了全体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

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确高明得多。细细体会口诀,就可以明白了。

第一式韦驮捧杵的口诀如下: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这口诀的意思,是说开始练功,第一项的操作,要把身体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劲,全身放松。要想做到这项要求,必须先把“地盘”站好,解决脚下“立”的问题。两脚不可并踵站立着,一经并立,脚下气机发动,就会有劲,反而紧张不会松软了。因此,必须两脚相距约一尺二三寸的距离,最好以本人的脚为标准,两只脚的距离等于一个脚的长度。同时后踵和脚尖必须看齐,两脚的内侧空裆里,立成一个长方形的样子。第二项操作,要把脊柱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的“肩穴”(即肩的尖端处),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柱就会自然笔直,而不带一点强硬的滋味。第三项操作,两眼半睁半

闭,平视正前方,这样可以收到澄心和敛神的作用,因为“眼上视则心神上浮,眼下视则心神下降”,不得平衡。第四项操作,两手顺应自然地下垂,轻贴着大腿的外侧。第五项操作,运动垂着的两手同时从下向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先伸后屈,两掌手心相对,缓缓向胸前收拢,距胸前约一拳停止,把两掌相接“合十当胸”,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相对。这样能使肺脏上下左右“位置适中”升降开合,呼吸有度,从而达到“气定”的要求。气机能定,则心境澄清,神意内敛了。

第二式、横担降魔杵的口诀:

足趾柱地,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这口诀的意思是说,紧接第一式姿式动作之后,一面把两掌交成“阴掌” (掌心向下),顺着左右的方向,从合十当胸的架子,向左右外开,与肩相平行,开成个一字形,这架子名字叫做“横担降魔杵”,是一个有意义的名称。因为这时会自觉两肩沉重,如负重担似的,一面把后踵升起,脚尖点地,功夫深了,只用脚大拇趾点地,其余

四趾是凭空离地的,这种动作,必须配合两掌左右外开的运行,上下同时动作,不可参前落后。在这个动作当中,心念一定要寄托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做到心平气静的境界,心平气静在外面的象征,是目瞪口呆的样子,如果目瞬则视乱,口动则气粗,那就作用相反,而脚尖点地,必然站立不稳,东倒西歪,飘摇欲坠了。

第三式、掌托天门的口诀:

掌托天门自上视,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胁浑如植,咬紧牙关莫放宽,

舌下生津将腭抵,鼻中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弛力还将挟重看。

这口诀的意风是说接连着“横担降魔杵”之后,顺着一字形的架子,两手继续向上作半个圆周的动作,同时两

掌随着胳臂向上作半圆的当中,把“阴掌”缓缓翻成“阳掌”(掌心向上),令两掌心朗天,两掌的中指微微接触,直对“天门” (前额发际内二寸),这时两个胳臂已变成平行笔直,微微偎傍着两耳门,这种架子名叫“掌托天门”。同时用“眼根”的意识向上“内视”,从“天门”观看到两掌。切切注意不可仰头真的用眼去看,误用“观法”必然头晕脑胀,而且站立不稳了。在这动作的同时,还须用脚尖点地,继续升起后踵,以不能再升高为度。后踵且须微微向两外侧分开些,使“阴库”收合,关闭‘地户”,使三阴的气脉顺三阳而逆运上升。同时使“会阳”络穴双双松开,以期“督脉”会络三阳气脉,发出都督纲维的均衡作用,使背后三关自然通畅。同时架子会自然站立稳固。这种架子,看似简单,实属细腻,很难做得纯熟。如果练得合度,全身气脉会自然 张起来,自觉浑身如钢铁一般的坚强,似树干一殷的牢植,尤其以两侧的胁、肋、

髀、、股、等部位,肝脏、胆腑、脾脏所流行的经道,特别感觉明显。

其次,紧接着上述动作,把右左六个大牙齿微微咬着,缓缓咬紧运气。自觉咬紧牙关之后,耳根震动,上及两鬓为度。同时舌头微微接触上腭.承接津液,含在口内,呼吸由口呼口吸,改为鼻呼鼻吸,把息调匀,调到细而且长,绵绵不断的标准。

再次,把掌托天门的两掌,就原势捏成拳头,仍分左右,依照原来上举时的老路子,往回下降,好似去挟腋下的东西,返还“横担降魔杵”的架子,同时双脚也一齐动作,上下配合,不可参差,缓缓落平后踵,还原站立着。

第四式、摘星换斗的口诀:

只手擎天掌复头,更从求内注双眸,

鼻吸口呼频调息两手轮回左右侔。

这口诀的意思,是就连接着第三式的动作而说的,就横担降魔杵的架子,把右手单掌缓缓向右上方举直,在上举的过程中,把掌向前方转变到左面而内向着头顶,仍旧保持阴掌(掌心仍向下)。同时掉头向右偏视、注视右手阴掌的掌心。在右掌运动的同时,左掌则相反地向下降落,

—边下落,一边向背后转移,用手背贴着“腰眼” (在脊柱十四推的两旁,横开约三寸的宛宛中)。这时内里气机的吐纳,须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息调匀。最吃紧的关键,是一面用眼注视掌心,一面则把心念集中在左手背贴着的腰眼,随着呼吸的吐纳,腰眼必会自然发生一凸一凹的作用,心念和手背,随着这种凸凹开合的动作,也随顺着它微微运动着。呼吸的次数可以随便,三次五次,不必拘执。

其次,照着上述的操作,相反地把左手上举,掉头左视,右手下落,贴着腰眼,又照右手的呼吸方法,同样地体会运动。这样地交替轮回操作三五次,但必须两手的次数相等。

有些人练这一手功夫,把掌心向上朝天“袖底劲”向外,是错误的,应该纠正过来。因为这种架子是掌托天门的方法,它是练三阴气脉外开的法子,所以用掌外托。而摘星换斗的架子,是把三阴气脉收回内敛.变换成回阳的架子,去练三阳气脉的方法,所谓摘星换斗的含义,从外

向内才谓之摘,等于说摘花摘叶。有收摘的意思。又把北斗南斗的天星形状,形容比喻这个架子的精神。

第五式、倒曳九牛尾的口诀:

两腿前弓后箭,小腹运气空松

用意存于两膀,擒拿内视双瞳这口诀的意思,是接着摘星换斗而运动的架子。分析它的操作次第,条举如下:

第一动作,就摘星换斗的架子,必须在左手向上,右手贴腰眼的姿势开始,顺着“左阴右阳”气脉的自然规律,以右手右腿领先,千万不可操作反了。

把右手从右腰眼离开,微向下垂,顺势向右前方变成阳掌,向前抄去,缓缓抄到与肩相平,肘臂微屈,有似仰月,同时把掌变成阴掌的“擒拿手” (腕部与手掌成直角,五指撮拔,如鸡头形。气机集在掌心的劳宫穴),心念集中在掌中,有如挽着牛尾巴向后倒拉的滋味。

第二动作,在右手运动的问时,右脚一齐开始,向右前方上进一步,把右腿变成弯弓的形式,而左脚则顺着右脚上步的姿势,伸成箭一般的笔直,这叫做前弓后箭。

第三动作,在右手向前抄,变换“擒拿手”的同时,左手也须同时动作,就原势的阴掌顺势向下降落,一边下落,一边也同样变换成阳掌的“擒拿手”,反向左背的后面抄去,与左脚的箭形成同方向的两条线,手比腿部约高十五度。

第四动作,右弓左箭,右手擒拿于前,左手擒拿于后,心念集中在两掌,随着呼吸的吐纳,与小腹丹田的气运开合,相应着运动,在吸气的时候,两眼内视观注,右家向后拽,在呼气的时候,两眼内视,观注左掌,向前顺牵。两腿和腰、背、肩、肘的身段,都要随着倒拽和前牵的韵味,微微相应而战动着。

把这四项动作,紧密地操作完毕,随即依照这种方法,变换成左脚上前的左弓步,左手反抄向前,变成阴掌的擒拿手,右手则反向背后抄去.变成阳掌的擒拿手,右脚则变成右箭步。如此反复操作几次,左右仍要平均。

第六式、出爪亮翅的口诀:

挺身兼胬目,推宙望月来,

排山还海汐,随息七徘徊。

这口诀的意思,是连接第五式而来的,仍就前弓后箭的架子,倒拽顺牵的韵味,顺势变换成出爪亮翅。首先借着前面的弓步,和前手擒拿向后例拽的“内劲”势子,把后面的箭步随势前收,两脚看齐站立,后面的手同时也顺势抄向前面,与先在前面的掌看齐,两掌变成“排山

掌” (掌指短立笔直,掌心向外),肘、臂与两肩等齐平行,向前伸直,朝前方推去,开始前推,轻如推窗,继而前推到极点的时候,则重如排山。这时身架直立,两目张开,不可瞬动眨眼,平直地望着前面,集中心念,观看两掌的中间,“观想”明月的滋味(功夫深了,这种韵味,自然发现,不可追求)。其次,再把排山掌缓缓向胸胁内收,有如海水还潮,落汐归海的韵昧,一直把掌、腕、肘、臂内收,贴拢左右两侧胸胁的部位。

再次,就收回的架子,重向前方平直推去。如此往复来回操作七次,每次向前推,必配合呼气,决不可参前落后,更不可把呼吸作反了。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的口诀:侧首屈肱,抱头拔耳,

右腋开阳,左阴闭死,

右撼昆仑,左贴胛膂,

左右抡回,直身攀举。

易筋经十二式和经筋的关系

易筋经十二式和十二经筋的关系 易筋经经义堂咫尺天涯编述说明:本文从网络上搜集三种易筋经十二式练法,以屠龙先生的《周潜川先 生十二式浅释》一文加以综述并评注,算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也征询了屠龙老师的指点,同时提供给经义堂各位同仁参考,同时向三位实践作者和曹英峰老师致敬,没有他们的文字,就没有后来学习者的思考和感悟。 易筋经十二式,以十二为数,那么和人体十二经筋到底有何关系呢?关于十二式每一式对用某条经筋或者经络的说法从网络上查了一下,就网上已有的三种见解整理综述如下: 第一种;是精武杂志二十年代末期所刊署名孙晓峰著《易筋经系统修炼法要总则》,以下简称“晓峰说”。 第二种;由台湾著名的易筋经传习者易筋经儒(笔名)所写《易筋经讲义》,以下简称“经儒说”。 第三种;由网友闲来听语(网名)所写《闲来听语讲12式系列》,以下简称“听语说”。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上面几位的是如何解说各式的吧。 附录十二经络运行图如下:

总体论述 “晓峰说”: 《易筋经》就是改善十二经筋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修炼十二经脉。具体分析,站桩时整条经筋处于激发状态,从而加强了循行于经筋之中的经脉的传导性。这里的关键是站桩时要姿势准确,因为每一势桩的姿势都是针对所练经筋而设定的,若有的动作姿势做不到位,也要清楚标准姿势,尽量去做。易筋经区别于一般的肢体活动,一般的肢体活动也锻炼十二经筋,但不是系统地对某一条经筋进行修炼,所以很难启动十二经脉。而易筋经的玄妙之处,就是通过特定的姿势,使整条经筋处于激发态,从而刺激了所对应的整条经脉,使整条经脉处于有序的状态,加强了经脉的通导性,使气血通畅,增强人体的内动力——真力。 “经儒说”: 易筋经练功法则依十二经脉的循环顺序以练「筋」、到顺「经」、而行「经」,达到濡养体内脏腑器官,遵循中国养生法则「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因此,此功法是对任何身体毛病都有帮助。 “听语说”: 易筋经的顺序是按十二正经流注的次序排列的,练完十二式正好十二正经走了一圈;第二是抻的是十二经筋。 编者点评: 十二经筋是黄帝内经中提出专门对应人体十二正经的,十二经筋是经络内气运行的基础和供给,虽然十二经筋涵盖了人体主要经筋内容,但不可否认,人体的经筋组织纵横,且和筋膜相互关联,而且经筋所包含的内容诸多,涉及到了肌腱、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等综合内容,所以单纯说每一式对应某一经筋,未必能令人信服。十二经络是循行于经筋之中的精微物质,这种经气按照特定轨迹和运行速度周流于人体系统内部而不可见,人体的运动对经络经气的运行的影响肯定是有的,但要明白,只有经筋的改变才会使得经络经气的运行产生改变,当然如果是病人,则经络经气的阻碍和衰缓并不单单是经筋的问题。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

一、功法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 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易筋经十二势(严蔚冰)

易筋经十二势(严蔚冰) 衙门藏版《易筋经》属拳操类柔术,以炼筋壮骨为入门功夫。十二势均可独立习练,以站桩为基本功。 ◎十二势之外的功夫一预备势和收势 《易筋经》之十二势流传甚广,世人有习练。既已习练十二势,那十二势之外的功夫又作何解? 按照我的老师唐金元先生的传承,《易筋经》有一预备势,名日:屈伸呼吸。此势系门内所传,以热身、松筋、拔骨、吐纳为主。其势要点为:团身下蹲,同时吐气,观想如在母腹。团身倾时抻拔“踵”;起身时两手按膝,上身前躬抻拔膝后之“筋”;两手十指交叉,翻掌心向下抻拔“腕骨”;两手上举,同时吸气,重心前移向上“抻拔”;叉手抱后脑,抬头挺胸、挺腹、挺小腹、挺腹股沟,随即放松,同时“咳”出声响;两手左右分开,从体侧慢慢放下,与肩平,两手.“握固”,依次放松肩、肘、腕、掌、指。 收势系由南怀瑾先生亲传,2002年6月我在香港亲近国学师南怀谨,南师说,《易筋经》之“掉尾势”并非收势,凡练功一定要有收势,否则就如只知播种,不懂收获。很多人不知其重要,如果只练功,没有收功,功效会大打折扣。言毕,南师指第十二式图下有一诀日:“左右膀伸七次”,此乃收势。即练完十二式后,承上式,左右膀伸七次,两手合掌“守中”,此乃形、气、意兼收。切记。后再两手合掌对搓,待手掌热,先用右手拍左手内关七次,外关七次,然后用左手拍右手内关七次,外关七次;两手拍环跳穴七次,拍足三里七次。 以上所述预备势和收势系传承所得,不敢独享,供养大家。希望世人得以窥《易筋经》之原貌,完整修习,事半功倍。即使有习练者受条件所限,影响正常煅炼,可单练预备势和收势,可弥补停练的缺憾,亦有“易筋”之功效。 ◎关于十二式 《易筋经》之要领“精于心,简于形。动作要古朴,紧扣古谱,不求好看,但求有用”。 一、韦驮献杵第一势。韦驮是佛教的护法金刚,一身正气,显将军相。在汉传佛教寺院中,天王殿的弥勒菩萨后,站立一位将军手持降魔杵的就是韦驮。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 一、易筋前功练法: 易筋经前功,共有十二式,每式动作不同,而各有其妙处。宜于清晨时,在空旷清洁之地,依法练习,待十二式练毕后,再从第一式复练,周而复始,晨夕各三次,半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倍增,神充气足,诚是易筋换骨之妙。尤其青年人修练,收效更见神速,但须按日行功,切不可稍有间断,若荒怠不勤,决无法预期收效。 易筋前功第一段.混元一气功: 面向东而立。 两足分开,中间相距约一尺,足之位置,须趾与附同一方向,成并行线,切忌踏成八字形。 凝神调息,精神集中,不可散漫,心平气和,不可轻浮,摒除一切杂念,不可胡思乱想,聚气于腹,毋使走泄,在行功用力的时侯,应停止呼吸几秒钟。 头部向上微昂,口宜紧闭,牙齿相接,舌尖抵住牙开,两目向前睁视,有精神的向前凝视,有稍稍怒目之意,睛珠须定,不可稍有闪闭,眼睛不可一开一闭。 然后,将两手拆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略屈其肘节,将手提起少许,至腰部稍下处为度。惟两手虽上提,而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所谓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是说以意运气,心里想着这时候是两臂的气力往下注,此时有如按桌踊身之状,如同手掌按在桌上要把身子跳起来的样子。 略加停顿之后,乃将十指运力向上翘起,而掌根则运力捺下,手掌根要用力往下捺,手指尖则用力往上翘,行功时动作要慢如打太极拳一样的慢,等到手掌及手指用力,达到最高度时,再停顿片刻(手掌捺下手指翘起的这种姿势要保持几秒钟的时间),乃放下手指,提起掌根(手指放下手掌根自然就会提起来),回复原状。此时手臂放松均不着力。 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徐行四十九度。

少林达摩易筋经动功十二式演练

少林达摩易筋经动功十二式演练 易筋经健身法 九牧林医家导读:易筋经健身法是一种以强身壮力为主的锻炼方法。“易”有变易的意义,“筋”指筋脉。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动为主,动静结合,内静以收心调息,外动以易筋壮骨。 易筋经健身之法,首见于《易筋经》,该书据近人考证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于天启四年(1624年)撰成。上图视频是少林达摩易筋经动功十二式演练。 [基本内容] 易筋经健身法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炼方法,各有12势,易经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工尾势等。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练功,《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经之法也。” 一、易筋经内功 1、预备姿势 并步,头端平,目向前平视,下颏微向里收;含胸,直腰拔背,蓄腹收臀;松肩,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并拢微屈,中指贴近裤缝;两腿伸直,两脚相靠,足尖并拢;口微并,舌抵上腭,定心息气,神情安详。 2、韦驮献杵势(第1势到第3势) 第1势 (1)左足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腘微松。 (2)双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势,松肩,略垂肘,两掌心内凹,五指内向微屈,指端相对,约距4—5寸。或取合掌势:松肩,平肘,掌心相合,两手不拱,手指对胸,中指平喉结,要求肩、肘、腕在一平面上。 第2势

易筋经图解

易筋经图解 《易筋经》全名《达摩易筋经》,共十二式,故又称《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或《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十二式》是少林气功的组成部分之一,为李靖等根据《景德传灯录》脱胎取名,后世托名为达摩祖师所传,来源经不起推敲,但功法内容颇具价值,常练能疏通筋络、调理阴阳,振神健体、祛病延年。现国家以将《易筋经十二式》为蓝本的《易筋经》编入四大健身气功教材。 1、韦驮献杵第一式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诚貌亦恭。 自然呼吸。两足开立,成八字形,中距五寸;两腿伸直、挺膝;身胸挺直(头顶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成一条直线);两臂、掌自然下垂于体侧;两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两手同时缓缓上抬,屈肘于胸前(膻中穴外)合掌。定式后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式定约静立半分钟(图2)。

3、韦参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图3)。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鼻呼,约静立半分钟(图4)。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图4)。 5、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从体后向体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少林易筋经定式动作图解

少林易筋经定式动作图解 步骤 尾页 简介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步骤/方法 1.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2.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3.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 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4.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5.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 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 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最近更新: 2011-09-21 13:09 ?浏览次数: 20599 次 ?收藏次数: 10 次 “达摩易筋经”是我国一种健身的好方法,此功使神、体、气三者,即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有效的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认真锻炼,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的调理,进而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的目的。尤其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更是有利于纠正体形,恢复关节受限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 步骤/方法 1.韦参献杵第一式 自然呼吸,两腿挺膝,两足跟内侧相抵,脚尖外撇,成立正姿式,躯干正直,头顶之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要成一条直线;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双手向前分抬合十,停于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后约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

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式定约静立半分 钟。 3.韦参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式定后约静止半分 钟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 1.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从体后向体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成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清晰完整版)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朱修林 1994.12 二十年前拳友倪霆奎借给我一本木刻版本《易筋经八段锦合刻》一书,是苏州振行新书社藏版。此书图文并茂、阐述清楚,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真是爱不释手,于是将全书描录下,然后归还。近几年来,又见好友周晓东拳师授传《达摩易筋经》第六势,即“出爪亮翅式”,锻炼者都说效果很好,所以深受人们欢迎。我受他的启发以后,发现我们峨嵋气功大师周潜川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中也有载有“少林达摩易筋经十二式”的阐述。 今将周大师的有关内容与咸丰八年木刻版古本《易筋经十二图》加以合编补充,可以丰富《达摩易筋经》也有益于练此功的爱好者。但是以上两书,都有各自的门派特点。要编成观点一致的内容,似有困难,因此,我决定用以下方法,进行叙述,以供探讨。 (一)保持原貌,在文句上一字不改,如遇疑难之处,用本人的按语,谈我的见解。 (二)名日:《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实是少林峨嵋两派秘诀大成:同时亦弥补《峨嵋十二庄》的不足之处,最可贵的是周先生能将古文易筋经的拳经释密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精义不变,完全符合古代养生家的哲理,又符合中医学说。 (三)其中韦驮献杵第一势等所站的脚型,与少林派立式有所不同,前者采用的是“外八字型”,后者是“方型”,站立的脚型不同,而内经气脉的走向,也就不同了。“外八字型”走的是三阴气脉。“方型”走的是三阳经,这是佛、道两家练功的根本区别,须得爱好者细细琢磨和探讨。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祖达摩创造。据传,达摩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门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我国的第一代祖师(照印度推算他是二十八祖)。他看到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功法。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头”一种方法了。我曾普遍地叩问过很有名的几位宗门大德,都不出这个范围,而且他们都不会动功,会动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动功则与静功分道扬镳,竞至不能配合运用了。直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经的传授,已属支离破碎,真正可惜。 现在留传的动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与原来的“静功图”、“击技谱”已有所不同。我曾访问过一些前辈,皆无法鉴定其优劣,大体的评论认为王氏这种选择是精荚的。我根据前辈黄箴老的指导,也曾试练过易筋经的方法,运用起来,全身气脉流注合度,一直未发现过有迟速痞滞的偏倚迹象,证明前辈的批判是正 1

内丹学原理及其理论体系

内丹学原理及其理论体系.txt 内丹学是一种含有丰富哲学思想的理论体系,仅是由于丹家千百年来靠口诀秘传,世人 鲜知,因之学术界至今尚少人研究。我们将在今后逐次探讨各派内丹法诀和具体修持程序, 在这之前,不得不再费笔墨综述一下内丹学的理论。 人们知道,内丹学被称为仙学,首先在于它是古代神仙家的创造,是数千年来神仙家汲 取道、释、儒、医等传统文化的精华,苦苦探索宇宙自然法则和人体生命科学的智慧结晶。 内丹学是一种寓道于术的文化体系,上千卷《丹经》实际上就是内丹家前仆后继地世代实施 人体系统工程的实验记录。从这个意义上说,内丹学是一种综合道家和道教文化的宇宙论、 人生哲学、人体观、修持经验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和行为模式;又是一项为探索人体奥秘、开 发人体潜能而修炼的系统工程。 在哲学上,内丹学上承唐代的重玄学,下为周敦颐开启宋明理学提供了思想资料。宋明 以来,知识分子研读《丹经》已成风尚,朱熹注《参同契》,王阳明读《悟真篇》,王夫之着 《愚鼓乐》丹词,林兆恩创三一教,皆是人所共知的事。先秦之后,中国哲学兴起玄学、佛 学、理学和内丹学四个理论思维高潮,内丹学实际上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理性思维之花。在科 学史上,内丹学进行人体生命科学的探索,在脑科学、心理生理学、老年养生学上的价值是 不言而喻的。自古以来内丹学说,尤其是男女双修派的内丹功夫,被礼教的卫道者和谤道的 伪君子诋为邪术,这并没有阻碍内丹各派的发展和流传。今天我们要对内丹学从现代科学和 哲学的高度进行学术研究,更不必理会那些无知的伪君子依靠权势而来的恶口诽谤。内丹仙 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术研究是没有禁区的,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有献身科学的大智大勇。 人们知道,庄子道家学派认为人的生死是如同昼夜交替一样的自然规律,主张自然无为 以顺应物理之情。道教哲学则“贵逆不贵顺”,主张丹可炼、金可作、仙可学、世可度,提出 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内丹学的理论核心是要“归根返元”,要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提 出挑战,从逆的方向模拟宇宙反演的规律。陈致虚注《参同契》云:“太极之分,有先天,有 后天。何谓先天?形而上者谓之道,以有入无也。何谓后天?形而下者谓之器,从无入有也。” “世人惟顺行后天之道,故一生一死而轮转不息。圣人善逆用先天之道,故能致知格物正心 修身乃长存而不泯。”“顺行阴阳,生人生物;逆用阴阳,必成金丹,此原理也。”《丹经》也 有“顺为人,逆为仙,只在其间颠倒颠”之说。因之我们将“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称作内 丹学原理。 内丹学要追求一种不生不死,绝对永恒的状态,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物质运动有熵 增趋势,动植物皆有一个由生而长、而壮、而衰、而老、而死的过程。凡是产生的东西最终 都要灭亡,这是自然科学定律。然而内丹学家却找出了一种永恒不灭的东西,这就是“虚无”。 《唱道真言》说:“夫道之要,不过一虚,虚含万象。世界有毁,惟虚不毁。道经曰形神俱妙, 与道合真。道无他,虚而已矣。形神俱妙者,形神俱虚也。”丹家将虚无写作“○”,用一个 圆圈表示宇宙未创生之前的状态。实际上,虚无就是道。按照道家与道教的宇宙创生演化图 景及人体生成说,宇宙和人体生命的生成皆源于道。《悟真篇》云:“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 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道自虚无状态中先化生出元始先天一炁(又 称太乙真气,先天祖气),这种先天一炁被认为是宇宙万物运动的一片生机,也是人体及一切 生命活动的源泉。然后由先天一炁化生出阴阳二性,“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学说是贯通天

西游记中真经的内丹学含义

《西游记》中“真经”的内丹学含义 郭健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这在文坛上至今虽仍知之甚少,但对于道教内丹研究者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不少研究者都公认:《西游记》是借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来阐述“金丹大道”的。但作者具体是怎样把取经故事和“金丹大道”融为一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西游记》是借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因此比一般丹经更复杂、更隐晦,更难看懂。 在《西游记》中,有的角色或物品的内丹学含义作者有明确提示,如“孙悟空”这个角色主要是指代“人心”的,如书中第7回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①。而对于有的角色或物品,作者的提示就显得较为含糊,如第31回书中对“真经”的提示:“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的元神”——从这一提示中我们虽可看出故事中的“佛”是指内丹术中的“元神”,但却看不出所谓的“经”有什么具体含义:什么是“修行之总径”呢? 仔细考察佛教史我们发现,《西游记》中唐僧(玄奘)所取的“真经”与历史上唐僧所取的“真经”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据佛史记载,在唐朝以前,中国早已有了从印度传入的大乘佛经;唐太宗时期,唐玄奘历时十七年,又从印度带回大小乘经律共657部②。而《西游记》则称唐僧取经前中国还没有大乘佛经,后来唐僧经历了14年零8天(5048天),才从西天取得大乘真经共5048卷,并称这正合“一藏之数”,是“大藏真经”③——“5048”这个“一藏之数”实际上是唐玄宗时期和尚智升撰的《开元释教录》中所记录的汉文“大藏经”的卷数(宋朝也沿用这一数字)。“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总称,5048卷汉文“大藏经”绝不仅仅是唐僧所取回的佛经,而是指唐玄宗时期中国所收藏的汉文佛经,它包括汉代以来传人中国的大小乘经建论及圣贤集传共1076部,合5048卷。可以肯定,历史上唐僧所取回的佛经绝不可能是“一藏之数”——5048卷。 那么《西游记》作者这样写是因为他不懂佛教常识而随意编造么?并非如此,这我们从书中作者对原唐太宗所作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的改动即可看出。《西游记》第100回作者引用了唐太宗所作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但却把原文中的“十有七年”改为“十有四年”,把“八藏三箧”改为“一藏百箧”,把“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改为“总得大乘妙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④。这种明显的有意篡改表明,《西游记》作者对历史上有关唐僧取经的基本事实是清楚的。但作者为什么还是要故意强调唐僧取经所经历的时间是“5048”天,所取得的都是“大乘”真经,其数目也正好是一部“大藏经”之数——“5048”卷呢?这个问题我们仅从佛教和历史的角度去考察是无法知道答案的,但如果我们看过道教内丹家吕洞宾所作的一首内丹诗,便可从中得到圆满的答复,这首内丹诗名为《真经歌》,全文如下:真经歌,真经歌,不识真经尽着魔,人人纸上寻文义,喃喃不住诵者多。 持经咒,念法科,排定纸上望超脱,若是这般超生死,遍地释子成佛罗。 得真经,出洪波,不得真经莫奈何,要知真经端的处,先天造化别无他。 顺则死,逆来活,往往教君寻不着,真经原来无一字,能度众生出大罗。 要真经,度自己,除非同类两相和,生天生地与生人,岂离阴阳造化窝。 说真经,不脱空,西川涧底产黄金,五千四十归黄道,正合一部大藏经。 日满足,气候通,地应潮兮天应星,初祖达摩亲口授,大乘妙法莲华经。 初三日,震出庚,曲江上,月华莹,花蕊初开含珠露,虎穴龙潭探浊清。 水生二,药真正,若待其三不可进。壬水初来癸未来,须当急采定浮沉。 金鼎炼,玉炉烹,温温文火暖烘烘,真经一射玄关透,恰似准箭中红心。 遍体热,似蒸笼,回光返照入中庭,一得真经如酒醉,呼吸百脉尽归根。 精入气,气入神,混沌七日又还魂,这般造化真消息,料得世上少人论。 活中死,死中活,自古仙佛赖此经,这般造化能收得,度尽阎浮世上人。

易筋经生命十二式各式注意问题

初学者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點,就是按照儒老師的視頻,跟着學。然後做到不需要視頻,自己就可以從頭到尾的做下來。 第二點,開始的時候不要太在意動作的準确性。做個大差不差就好了。好在緣渡十二式,按儒老師說的動作的要求不是很高。動作不到位的地方不會太影響鍛煉效果。 第三,就是每式盡量做30秒以上,然後接着做下面的。一開始的時候可以每式的時間不用太長,做了一遍後,如果時間容許的話,再從頭做。随着掌握程度的提高,盡量延長每式的時間,每式可練2-10分鍾,我現在基本每式2到5分鍾,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來調整。 第四,呼吸以自然爲主,無需特别在意。無需任何意念活動。所以可以聽音樂來幫助自己放松和轉移雜念。 第五,不要太在意各種反映,鍛煉就有效果,也就有反應,尤其是身體虛弱,長期缺乏鍛煉的人。所以一開始不應該在意練功的反映,更不能把什麽事都和練功聯系起來,而應堅定不移的練下去。 第六,在學習過程中,多看儒老師博客上的文章,這個論壇的文章,和cm和十竹道友的日記(裏面初學者的問題和儒老師的解答非常詳細,足夠用了)。參考自己的體會,對自己的十二式動作進行調整,提高鍛煉效果。動作做的好,效率當然更高,這是無容置疑的。我本人現在就在這個階段,在繼續提高動作的準确性。 第七,在練習過程中,要始終注意全身是否放松了,這個很關鍵,否則腰椎頸椎等容易有問題,膝關節也一樣; 第八,要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态,要不斷有好的心情; 第九,開始的時候不要在意準确性,是因爲,大家可能做不到位,但大家一定要有努力做到位的動作趨勢,而不是一味放松~但請大家注意了:所有的動作要領都是分層次的,是要先滿足一項的前提下,再去滿足下一項。 第十,一定要認真讀關于十二式的帖子,而且要反複讀,因爲每次看都會有心得體會的。 第十一,注意本版公告。 第十二,初學者,特别是中老年的朋友,會感覺比較吃力,此時可以先做前面的九轉暖身功,等一段時間後,全身的主要關節放松了,再開始練習生命12式。 第十三,剛開始最好跟着儒老師的視頻練習,可以用電子鍾或呼吸的次數來計時,一般來講呼吸21口爲1分鍾,呼吸急促的話可以适當增加,但呼吸的次數必須要求是奇數。 第十四,對于呼吸前面師兄已講到自然呼吸,但初學者往往很在意呼吸,我的體會是隻要把動作到位了,不去管呼吸,慢慢的功力深了,呼吸自然會慢、細、長,這需要一個過程。 第十五,練功到一定的程度,人會感覺到乏味,不想練功。此時要堅持,練功隻要保持基本的量,很快會過去。 第十六,對于男同志,練功的過程中要防止走丹,練功的過程中要配合靜坐,睡覺的時候右側睡,就想寺廟中卧佛。可以有效防止走丹。同時結合個人的體會,練功到一定程度能感知到可能要走丹,這時再睡前可以加練一次以防走丹,效果很好。 第十七,引用周潛川先生的一段話“禁忌生疑懈怠,這是練功的人最大的禁忌。有些人隻具備五分鍾的熱忱,最初抱着好奇心理和“試試看”的态度,而缺乏笃信笃行堅持練功的決心。開頭幾天勉強練功,覺着沒啥突出的功效,因而疑心氣功療法不能治療自己的病,遂因疑而産生懈怠的惰心,于是馬馬虎虎再練幾天,終于慢慢地就停下來了。結果一點好處沒有,隻落得幾回腰酸腿麻、難受的印象深存腦晦。關于這項禁忌,練功的同志們,須要特别注意,否則,練功的一切的一切,根本都談不到了。” 第一式问题精粹 1.全身放松,隻有手指貫力,腳趾扒地; 2.内八字到腿外側經筋有拉伸感覺,内側經筋無不适; 3、雙臂抱圓,手掌垂直手腕,折到極點,最好讓手腕部有微酸感,手指都是能豎直就盡量豎直,手指不豎直是周版或嫡傳十二式的練法。 4、手心在以上動作都完成的原則下,向面部旋轉(當然旋轉不過來很多,隻是一點,但有此效果不同); 5、拇指和食指比較有酸麻感。(不過因為每個人的筋狀態不同,手指酸麻也會有不同,這是依理論來說的) 6、舌頂上腭,眼睛平視,檢查腰椎是否沒有放松,最後全身放松; 7.有時腳踵會不自覺提起; 8.持續大緻三分鍾左右;

达摩少林易筋经图解

少林~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易筋经》全名《达摩易筋经》,共十二式,故又称《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或 《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十二式》是少林气功的组成部分之一,为李靖等根据《景德传灯录》脱胎取名,后世托名为达摩祖师所传,来源经不起推敲,但功法内容颇具价值,常练能疏通筋络、调理阴阳,振神健体、祛病延年。现国家以将《易筋经十二式》为蓝本的《易筋经》编入四大健身气功教材。 1、韦驮献杵第一式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诚貌亦恭。 自然呼吸。两足开立,成八字形,中距五寸;两腿伸直、挺膝;身胸挺直(头顶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成一条直线);两臂、掌自然下垂于体侧;两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两手同时缓缓上抬,屈肘于胸前(膻中穴外)合掌。定式后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式定约静立半分钟(图2)。

3、韦参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图3)。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鼻呼,约静立半分钟(图4)。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图4)。 5、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从体后向体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易筋经图解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最近更新:2011-09-21 13:09 ?浏览次数:20599 次 ?收藏次数:10 次 “达摩易筋经”是我国一种健身的好方法,此功使神、体、气三者,即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有效的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认真锻炼,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的调理,进而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的目的。尤其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更是有利于纠正体形,恢复关节受限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 步骤/方法 1.韦参献杵第一式 自然呼吸,两腿挺膝,两足跟内侧相抵,脚尖外撇,成立正姿式,躯干正直,头顶之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要成一条直线;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双手向前分抬合十,停于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后约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 心平气合。式定约静立半分钟。 3.韦参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 际。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

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 1.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

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易筋经十二式 易筋经十二式 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一式 动作一 1自然站立,两脚并立,全身放松,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 脊柱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尖端处,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柱自然笔直,不带一点强硬的意味。 2自然站立,左脚踮脚缓慢向左横跨一步,两脚间距约与肩同宽。 3左脚从脚尖到脚跟慢慢落地站稳,头颈端正,两膝微微屈曲,成开立势。 动作二 1两臂经身体两侧,由大拇指牵引慢慢向上平举。 2直至两手抬起与肩同高,掌心相对,指尖向前。 3利用手臂的力量,将平举的两掌合实。 动作三、四 1两臂屈肘,自然向内回收至胸前约一拳停止,两拇指少商穴轻轻接触,指尖向上,两掌根贴合并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同高,掌心为空,松肩虚腋;目视前方。

第二式韦陀献杵第二式 (1)接上势,合拢的两指尖转向斜前上方约30°,两掌根开始至两指尖慢慢张开,同时由肘尖引领两肘用内劲(而非手劲)慢慢向上提,直至不能向上(指尖向下,掌心向下)。随后肘尖用力向上抬伸伸展至极。 1松肩,松肘伴随两肘尖慢慢放下直至腋位斜下方约30°,同时慢慢平掌。 2两手掌从指尖相对慢慢转至指尖平行向前,掌心向下(即阴掌),靠拢平行于地面从胸前与肩同高向前伸直,随后继续向前伸展至极。 3两手臂水平向外慢慢分开至左右180°成“一字型”,又叫“横担降魔杖”,掌心向下,指尖向外,与肩同高。 4五指自然并拢,坐腕立掌,脚趾抓地。掌心向外,指尖向上,目视前下方。呼吸3-7次,每次呼吸时,两臂用暗劲后挺,胸部挺张,掌根用暗劲向外推,指尖内翘,脚跟微微提起离地。 第三式韦陀献杵第三式 1接上势,平掌。手腕彻底放松,呈平举状态,掌心向下。 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直至收至胸前正前方,水平并拢。 3两臂屈肘,自然向内回收至胸前约一拳左右,两手掌尖相对,眼睛瞧着前下方。4双掌同时开始向外翻转,向上抬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对,两肘朝外扩展,有微微酸胀感,约与双肩呈水平状态,体正头端。双手托天。 5踮脚,保持双手托天之势向上伸展手臂至极。身体重心前移,让前脚掌支撑全身,两脚跟稍稍提起离地,两掌掌心向上,指尖相对,中指对应百会穴,全身伸展,臂肘挺直,微收下颏,舌头抵住上腭,并咬紧牙关。

达摩易筋经内经十二式

达摩易筋经内经十二式 2011-12-02 11:58:11 来源:评论:0点击:73 预备式 1、练功前的准备: 本功法在室内室外均可练习,尤以选择有树木花草、平坦幽静的地方为好。衣着要宽松舒适。鞋以平底为宜,不要穿高跟鞋。要摘掉眼镜、手表、项链,排除七情干扰,专心一致,始可练功 2、姿势: 身体端正直立,不偏不斜。脊柱竖直,不弓背弯腰。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轻贴大腿两侧。两腿自然直立,不屈膝弓腿。两脚平行分立,与肩同宽。脚跟与脚尖成直线,全身放松。尔后意守丹田。 3、收听返视: 周身放松,松而不懈,解除思想与肌体的紧张状态,排除杂念,心神安宁,运气自然,定息凝神,两眼平视,似看非看。然后,由远而近,将目光收回眼底三次。并将听觉收回耳内,意念百会穴和涌泉穴。意念百会尤如上接青天。意念涌泉入地三尺。达到天、地、人三者合一。 4、呼吸:呼吸绵绵,任其自然,深长细勾,气定神敛。 第一式:韦随献杵 l、口诀:立身期正直,两目前平视, 臂直向胸屈,调气膻中聚,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2、动作: 接预备式,两臂由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先伸后屈。掌心相对,缓缓向胸前收拢。距胸约一拳停止,两掌相合,指尖朝上,与膻中穴相对合十当胸。 3、呼吸:双臂上抬,掌心相对时吸气, 4、意念及其他: 双臂上抬时,意念天地之气、四肢之气随两臂到掌心。两掌相合时,意念气由大到期小由远而近到两掌,如磁铁相吸合在一起,然后气沉优陀那。 这一式与第二、第三式有密切关系。这三式是易筋经内经动功的基础。第一式合十当胸意守膻中,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可以调节肺气,使气上下左右位置适中,经络气脉运行合理。按照中医理论,肺主一身之气,是控制周身气运的总枢纽。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运通畅,升降开合,呼吸均匀调合,从而达到心平、气定。气机能定,则心意澄清神意内敛。 气的运行路线是我多年体会和我的外祖父按武术练功法总结出来的,供学员参考。这一式把四肢的气收入气海(膻中),再下行丹田,意念把四肢内气都聚人丹田。 第二式:横担降魔杵 1、口诀:足趾柱地,两手平开 心乎气静,目瞪口呆 2、动作: 两掌合十当胸时变为阳掌(掌心向下),缓缓下落,中指相接,循任脉路线下落至丹田处(图),然后分开手向左、右两则上抬至与肩平成—字形。在两臂上抬时,两脚跟相应慢慢抬起,用脚尖点地(图)。功夫深了只用大趾点地,支撑全身。在完成上述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身体正直,上下成一直线。不要前俯后仰,东倒西歪。两臂成一字形时,会自觉两肩沉重,如负重担。 3、呼吸:两手下落至丹田的过程中呼,向左右两侧上抬与肩平的过程中吸。 4、意念及其他: 意念要始终寄于掌心和脚尖。这样,才能做到心平气静。面部表情为目瞪口呆,若目乱视,口动,必然气粗,站立不稳,东倒西歪,飘摇欲坠。气由总枢纽发动下送丹田,调气运行,发挥气机功能,气由丹田向上运行,经中院、膻中、分线到两臂内三阴经到内劳宫穴,掌心有发热感、麻胀感。 第三式;掌托天门 1、口诀:掌托天门目上视,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肋浑如植,咬紧牙关莫放松; 舌下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掌缓缓收回处,弛力还将挟重看。 2、动作: 接上式一字形架式,两臂分别向上划弧竖直,上臂微微偎傍耳门;两臂上移时;将阳。掌变为阴掌(掌心朝天)两指中指微微相接,两目光收至眼底,向上透过天门穴(前额发际内二寸)内视两掌(图)。切忌仰头用眼看,误用观法,必然头晕脑胀,站立不稳。两脚仍用脚尖点地,后跟尽量上提,直到不能升时为止。尔后,两脚后跟向外分开,成后八字形,封阴开阳,同时将牙齿咬紧,舌舐上腭,承接律液。完成上述动作后,两手分别捏成拳头,按照上举路线下落,象挟腋下的东西,两臂成一字形(图),两脚在臂下落时,落平着地。 3、呼吸:鼻呼鼻吸,呼吸要勾、慢、细、长,双臂上抬时吸,把气引入掌心,双掌直对天门穴时自然呼吸,多次内视上下气的运行。然后,把气调匀,双臂下落时呼,内视气归丹田。 4、意念及其他: 透过天穴内视两掌时,气在掌心,意在脚步趾,使地气上升于掌心接天气返回涌泉,使气在上下左右的正经和奇经八脉运行,上至内劳宫穴,下至涌泉穴,以调整十二条正经和奇经八脉的运行功能。 第四式:摘星换斗 1、口诀:只手擎天掌复头, 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吸口呼频调息, 两手轮回左右侔。 2、动作: 接上式一宇形架势,拳变阳掌,掌心向下,把右手缓缓向右上方举起,掌由前方转到右面头顶,掌心向下,身体与头同时转向右侧,眼注视右掌

西游记中真经的内丹学含义

《西游记》中“真经”地内丹学含义 郭健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地“丹经”,这在文坛上至今虽仍知之甚少,但对于道教内丹研究者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不少研究者都公认:《西游记》是借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地故事来阐述“金丹大道”地.但作者具体是怎样把取经故事和“金丹大道”融为一体地呢?对于这个问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其中很重要地一个原因就在于《西游记》是借故事中地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因此比一般丹经更复杂、更隐晦,更难看懂.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西游记》中,有地角色或物品地内丹学含义作者有明确提示,如“孙悟空”这个角色主要是指代“人心”地,如书中第回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①.而对于有地角色或物品,作者地提示就显得较为含糊,如第回书中对“真经”地提示:“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地元神”——从这一提示中我们虽可看出故事中地“佛”是指内丹术中地“元神”,但却看不出所谓地“经”有什么具体含义:什么是“修行之总径”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仔细考察佛教史我们发现,《西游记》中唐僧(玄奘)所取地“真经”与历史上唐僧所取地“真经”有非常明显地差异:据佛史记载,在唐朝以前,中国早已有了从印度传入地大乘佛经;唐太宗时期,唐玄奘历时十七年,又从印度带回大小乘经律共部②.而《西游记》则称唐僧取经前中国还没有大乘佛经,后来唐僧经历了年零天(天),才从西天取得大乘真经共卷,并称这正合“一藏之数”,是“大藏真经”③——“”这个“一藏之数”实际上是唐玄宗时期和尚智升撰地《开元释教录》中所记录地汉文“大藏经”地卷数(宋朝也沿用这一数字).“大藏经”是佛教典籍地总称,卷汉文“大藏经”绝不仅仅是唐僧所取回地佛经,而是指唐玄宗时期中国所收藏地汉文佛经,它包括汉代以来传人中国地大小乘经建论及圣贤集传共部,合卷.可以肯定,历史上唐僧所取回地佛经绝不可能是“一藏之数”——卷.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那么《西游记》作者这样写是因为他不懂佛教常识而随意编造么?并非如此,这我们从书中作者对原唐太宗所作地《大唐三藏圣教序》地改动即可看出.《西游记》第回作者引用了唐太宗所作地《大唐三藏圣教序》,但却把原文中地“十有七年”改为“十有四年”,把“八藏三箧”改为“一藏百箧”,把“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改为“总得大乘妙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④.这种明显地有意篡改表明,《西游记》作者对历史上有关唐僧取经地基本事实是清楚地.但作者为什么还是要故意强调唐僧取经所经历地时间是“”天,所取得地都是“大乘”真经,其数目也正好是一部“大藏经”之数——“”卷呢?这个问题我们仅从佛教和历史地角度去考察是无法知道答案地,但如果我们看过道教内丹家吕洞宾所作地一首内丹诗,便可从中得到圆满地答复,这首内丹诗名为《真经歌》,全文如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真经歌,真经歌,不识真经尽着魔,人人纸上寻文义,喃喃不住诵者多. 持经咒,念法科,排定纸上望超脱,若是这般超生死,遍地释子成佛罗. 得真经,出洪波,不得真经莫奈何,要知真经端地处,先天造化别无他. 顺则死,逆来活,往往教君寻不着,真经原来无一字,能度众生出大罗. 要真经,度自己,除非同类两相和,生天生地与生人,岂离阴阳造化窝. 说真经,不脱空,西川涧底产黄金,五千四十归黄道,正合一部大藏经. 日满足,气候通,地应潮兮天应星,初祖达摩亲口授,大乘妙法莲华经. 初三日,震出庚,曲江上,月华莹,花蕊初开含珠露,虎穴龙潭探浊清. 水生二,药真正,若待其三不可进.壬水初来癸未来,须当急采定浮沉. 金鼎炼,玉炉烹,温温文火暖烘烘,真经一射玄关透,恰似准箭中红心. 遍体热,似蒸笼,回光返照入中庭,一得真经如酒醉,呼吸百脉尽归根. 精入气,气入神,混沌七日又还魂,这般造化真消息,料得世上少人论. 活中死,死中活,自古仙佛赖此经,这般造化能收得,度尽阎浮世上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