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楚厉王与百姓约定,如果遇到了敌情,就击鼓为号,召集大家前来守城。一天,厉王喝醉了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猛敲。百姓们听到鼓声,都惊慌地跑了过来。楚厉王连忙派人制止,说:'我喝醉了酒,击鼓和身边的人闹着玩。这鼓打错了,请大家回去吧!' 百姓们一听都回去了。过了几个月,敌人真的来入侵了,厉王赶紧击鼓发出警报。但百姓以为厉王又是在跟大家闹着玩儿,因而没有一个前来守城。厉王只好更改了原来的命令,重新申明了报警的信号,老百姓这才相信。

寓意: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戏。如果拿原则问题开玩笑,就会失信于民,招致大祸。

原文: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2:鲁人搬迁鲁国有个人擅长打草鞋,妻子很会纺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 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 劝他的人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子,而喜欢披着长发。你想到用不着你们长处的国家去过日子,要使自己不穷,怎么办

得到呢?'

寓意: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必须找到合适的地方。如果找错了地方,专长就会变成短处。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稿,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截止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3:心不在马赵襄主向王于期学习赶车的技术,学了不久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比赛。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每次都落在了后面。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呀!'

王于期回答说:'我已经把技术全部教给您了,是您运用的不对呀!赶车最要紧的,是把马套在车上要套得舒适妥贴,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跑得快,跑得远。在今天的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只想追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生怕被我追上。其实把马引上大道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呢?这就是你落后的原因啦!'

寓意: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把精力集中在所要办的事情上。如果分散了精力,就不能成功。

原文: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

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看了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的人

韩非子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 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盾是用来挡矛的,功用恰恰相反。 楚国有一个兼卖矛和盾的商人。一天,他带着这两样货色到街上叫卖,先举起盾牌向人吹嘘说:“我这盾牌呀,再坚固没有了,无论怎样锋利的矛枪也刺不穿它。”停一会儿,又举起他的矛枪向人夸耀说:“我这矛枪呀,再锋利没有了,无论怎样坚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 旁边的人听了,不禁发笑,就问他说:“照这样说,就用你的矛枪来刺你的盾牌。结果会怎样呢?” 这个商人窘得答不出话来了。 酒酸与恶狗 宋国有位小生意人开了一爿酒家,专门出售陈年佳酿。这爿酒家窗明桌净,买卖公道,还在门前高高竖起一杆青旗,行人在几里地外都能看见酒旗招展。顾客一进门槛,店小二就笑脸相迎,殷勤接待。 按理说,这爿酒家应该是生意兴隆的;可是偏偏相反,常常整天不见一个顾客,十分冷落。一坛坛老酒开了封,卖不出去,都发酸变质了。 店主苦思冥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请教附近一个老头儿。老头儿沉吟了一番,问他:“你看门狗凶不凶?”店老板挺纳闷地说:“凶啊,

可这跟卖酒有什么关系呢?”老头儿拈着胡须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恶狗守在门口,见人就咬;酒再好,还有谁敢来买呢?” 郑人买鞋 有个郑国人,想到市上去买一双鞋子,便先用一根稻草量了量自己的脚,作为尺码。但临走时,却把尺码丢在家里,忘记带去。 他到了市上,走进一家鞋店,看见一双鞋子,觉得很中意,可是一摸口袋,尺码没有带来,忙对店员说: “我忘记了带尺码来,让我赶回去把尺码拿来再买。”说罢,拔脚就跑。 这样一来一往,等他从家里拿了尺码再到市上时,鞋店已关门打烊了,他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知道了这事,就提醒他:“你为自己买鞋子,可以直接穿上试试大小,还要什么尺码呢 ?” 买鞋的人回答说:“我是宁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讳疾忌医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楚厉王与百姓约定,如果遇到了敌情,就击鼓为号,召集大家前来守城。一天,厉王喝醉了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猛敲。百姓们听到鼓声,都惊慌地跑了过来。楚厉王连忙派人制止,说:'我喝醉了酒,击鼓和身边的人闹着玩。这鼓打错了,请大家回去吧!' 百姓们一听都回去了。过了几个月,敌人真的来入侵了,厉王赶紧击鼓发出警报。但百姓以为厉王又是在跟大家闹着玩儿,因而没有一个前来守城。厉王只好更改了原来的命令,重新申明了报警的信号,老百姓这才相信。 寓意: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戏。如果拿原则问题开玩笑,就会失信于民,招致大祸。 原文: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2:鲁人搬迁鲁国有个人擅长打草鞋,妻子很会纺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 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 劝他的人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子,而喜欢披着长发。你想到用不着你们长处的国家去过日子,要使自己不穷,怎么办

得到呢?' 寓意: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必须找到合适的地方。如果找错了地方,专长就会变成短处。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稿,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截止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3:心不在马赵襄主向王于期学习赶车的技术,学了不久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比赛。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每次都落在了后面。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呀!' 王于期回答说:'我已经把技术全部教给您了,是您运用的不对呀!赶车最要紧的,是把马套在车上要套得舒适妥贴,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跑得快,跑得远。在今天的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只想追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生怕被我追上。其实把马引上大道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呢?这就是你落后的原因啦!' 寓意: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把精力集中在所要办的事情上。如果分散了精力,就不能成功。 原文: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

(完整版)韩非子生平简介及故事

韩非子生平简介 韩非子原名韩非,韩非身世显赫,是韩国的贵族,当时六国战乱纷飞,为了躲避霍乱,他们一家只好逃到了驻马店的一个村落中。作为贵族子弟的韩非从小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振兴家族,富强韩国,因此,小小年纪就单独一人周游列国,一路上努力的学习各家的思想。 因为韩非特殊的身世以及经历,使得韩非无法继承孔子这样大仁大义的儒家思想,相反的,与以儒家学说继承者自居的荀子的思想中“人性本恶”论不谋而合,所以,拜入荀子门下。 我们研究韩非子的思想,不难发现韩非子所有的理论都建立在“人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充满利益”这一前提和基础上。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不用讲太多的仁义礼,建立一个国家的秩序要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 韩非的思想与秦王嬴政不谋而合,李斯告诉秦王,韩非子乃是自己昔日同窗,韩国贵公子。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子这个人才,出兵攻打韩国,韩王无能无远见,为保残国,交出韩非。然而韩非没有纵横捭阖的口才,无法讨得秦王的开心。李斯害怕秦王终有一天看到韩非的才华而重用他,怕韩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毫不犹豫的设计陷害了韩非子,又用毒药害死了韩非子。纵观韩非子一生,只能用坎坷一词形容。 不过韩非子的依法治国,虽然不完善,但是却是有一定的依据,其中精华是可借鉴的。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法家的代表人韩非子主张的思想就是“依法治国”,这也成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独霸中原的一个关键点,自秦国开始,就已经实行了唯一的君王制,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民主社会体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他认为推广仁义都是在空谈,他的“法治思想”反对着“儒家思想”,君主应该采用手段统一自己的权利,将所有的权利统一起来,治理国家应该制定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也因为他的轻罪重罚思想,导致了后来因为滥用权利的暴政,秦始皇在政时非常的重视并且重用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并且推广实施韩非子的政治政策,不幸的是,韩非子在收到重用后,也遭到了同门师兄弟李斯的嫉妒羡慕,李斯与韩非子出师同门,因此密谋毒死了韩非子。 但是也不得不说韩非子的“法治”也成就了现在我们的中国,法家思想成为了法律的起源点,它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国家政权,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同时他也认为在追求利益的社会中是没有道德可言的,两千年的法治社会也和我们现在追求的法治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刚建立起的法律下还不是很成熟,很难做到人人平等,虽然说法治的思想跟本是“公平公正”。 因此,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有利也有弊!法律成为了当时统治国家的一种重要工具,不过秦国虽然因统一六国而强大,也因为了他的暴政走向了改朝换代。 韩非子的著作 韩非子最大的成就就是《韩非子》,其中包括了著名的《韩非子·说难》、《韩非子·五蠹》、《韩非子·物权》等等。 他的著作多以寓言故事为主,其形象生动的表述了社会人生的道理,有些寓言故事非常的诙谐幽默,但却真实客观。 韩非子出生于战国末时期,他是当时势力最弱的韩国的贵族,从小口吃,但是天资却非常的聪慧,虽然不善于语言表达,但是他的著作可谓是一个大手笔,非常的有才华,再加上他的见解也十分的深刻;他目睹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走入灭亡,于是向韩王说了自己关于治国的意见,但是韩王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韩非子非常的失望,不过却斌没

韩非子寓言文言加翻译

韩非子寓言文言加翻译 五十五. 兹郑引辇 【原文】兹郑子引辇上高梁而不能支①。兹郑踞辕而歌②,前者止,后者趋,辇乃上。使兹郑无术以致人③,则身虽绝力至死,辇犹不上也。今身不至劳苦而辇以上者,有术以致人之故也。(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注释】①辇(niǎn):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高梁:山谷之间的延绵高地。踞:蹲,坐。辕:拉车的把手。③使:假如。致人:调动人,招引人。自注;证明此人会动脑子,会想办法,比一般人聪明,他能借力用力而不是单靠自己,这样的人是能做成别人做不到的事而成为人上人。 五十六. 留有余地 【原文】桓赫曰①:“刻削之道②,鼻莫如大,目莫如小③。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④,则事寡败矣。(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注释】①桓赫:战国时代著名的雕刻家。②道:原则。③莫如:不如。为其:认为。④复:还原,重来。自注;艺术家雕刻要留有余地才能雕出好的东西,许多人在作画,刻写时没有余地而使作品效果很勉强而不自然。做事也要留有余地不然后面就难了,两个人吵翻撕破脸就很难再恢复关系了。 五十七.杨布打狗

【原文】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①,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②,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③,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注释】①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称为杨朱学派。②衣缁衣:衣,动词‘穿’的意思。缁(zi)衣:黑色的衣服。《说文》:“缁,帛黑色也。” ③曩者(nǎng zhě):刚才,过去。使女:使,假如。女,即你。自注;杨布做事情就这样将一切错误算在狗身上,其实他自己也有问题。他的所为就像一些人自己摔了一跤,就打桌子,椅子,其实是自己造成的却将所有问题怪在别人身上。这样的人做事情那肯定会出问题,而且是一出再出,因为他不知道最大问题在自己身上。 五十九. 摇木拊本 【原文】摇木者一一摄其叶①,则劳而不徧②;左右拊其本③,而叶徧摇矣。临渊而摇木,鸟惊而高,鱼恐而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而鱼已囊矣。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①摄(shè):本义:牵曳,牵拉。《说文》:摄,引持也。②徧(biàn):《广韻》周也。同“遍”。③拊其本:拊(fǔ):拍打,敲击。本:树干。自注;韩非说了一个简便方法就是抓住纲领,从关键处下手而不是全盘拿下,这样可以起到四两拨千金作用。任何事物都有其关键薄弱地方,只要抓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 导读:宋人疑邻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翻译:宋国有个有钱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 寓意:以亲疏来判断是非是非常有害的。生活中的一些误解和恩怨,就是由此而来。 螳螂捕蝉 原文: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翻译: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

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 寓意:目光短浅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后面隐藏着的危险。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免子。打这天起,他干脆放下农具,连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希望还能捡到死兔子。兔子是再也检不到了,他的行为反倒成了宋国人谈论的'笑料。 寓意:收获从劳动中来。不要因为一次偶然的收获,就放弃了勤劳的美德。 击鼓戏民 原文: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翻译: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

韩非子寓言故事读后感(精选3篇)

韩非子寓言故事读后感(精选3篇) 韩非子寓言故事读后感(精选3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非子寓言故事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韩非子寓言故事读后感1《韩非子》为韩非所著。韩非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被世人称为是“集大成者”。《韩非子》是一本讲治国之道的书,里面有许多大道理,也有许多小故事。让我印象较深的是《滥竽充数》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齐宣王让人演奏乐器,一定要有三百个人。一读书人请求参与吹奏,齐宣王很高兴,并用许多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湣王即位。湣王喜欢听一个人一个人的演奏,先前的那个读书人因不会吹奏,就只好逃走了。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浑水摸鱼的人;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如果君王好大喜功,就会让一些无才德之人钻了空子。 韩非的许多政治思想,都不被韩国的君王所采纳,但他

的理论却在秦国获得了丰收。他的思想深受秦王的亲眯。秦王曾说过:“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由于秦王先前的犹豫,使韩非中毒身亡,让秦王感到十分遗憾。但韩非的主张见解,为秦王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非从君王的角度写下了《韩非子》一书,里面有许多管理国家的深明远见。他的主张可用十个字概括:有功则厚赏,有过则重罚。在这中间就充分体现出了了中央集权思想,君王需要通过“法、术、势”三个渠道来治理国家,将他们运用自如。法,是指君王对臣下以及百姓所定的法律;术,就是指君王用人的办法,即所谓要“深藏不露”;势,也就是君王在整个官僚体系中自己的力量。韩非认为只要君王掌握了这三点,就可以把国家管理的井井有条。 如果君王不从实际出发,好大喜功,那就必定会被一些无才德之人钻空子。而韩非写这本书的意义就是教导君王怎样防范“滥竽充数”之类的小人,使用一些有真才实学、能为国家带来利益的人。 韩非子寓言故事读后感2《韩非子》,这绝对是一部巨作,虽然是在几千年前,但是,其中许许多多的思想至今受用。 从小便听过《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等等,直到有幸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竟均出自《韩非子》。 这次,我看的是《外储说左上》,主要讲的是“君之外谋”,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不同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故事地不同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庄子·寓言》中说:“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但古今中外地有关人士对寓言及寓言文学地理解却不够一致.寓言真可谓人类文学中最不可思议地一种体裁,它故事中皆寄托着寓意.激情中多富有理性色彩,智慧中又不乏诙谐情趣. 中国寓言源远流长,并在很早以前就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形成了东亚寓言体系,与印度南亚体系和希腊欧洲体系鼎足而立.作为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之一地中国,“大概夏商之交已有口头寓言产生”,“现存最早见于书面记载地寓言,应算《国语》和《左传》中地某些故事”.战国时期是“寓言创作地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随着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地发展,人们地眼界逐渐开阔,思想也日益活跃,抽象地哲学与空洞地说教已不足以表达丰富地思想,不易被更多地人们所接受,于是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社会各个阶层地人士,广泛运用寓言故事论辩是非,陈述政见,不仅出现了纵横策士在游说时运用地一些十分优秀地寓言作品,而且还出现了以墨翟、孟子、庄周、韩非等为代表地一批比较成熟地寓言作家. 据统计,战国时代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地寓言数量近千则,其中《韩非子》就有则以上,《吕氏春秋》和《庄子》均有则左右,《列子》和《战国策》也有近则.这些寓言作品地创作,虽然不是出于纯文学地教化和审美动机,而只是充当陈情说理地工具,虽然形式上没有独立成篇和拟定篇名,而是基本上依附在散文母体之中,但是它们在中国寓言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尤其是《庄子》和《韩非子》这两部杰作,其寓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各具特色. 一、思想内容上地相异之处《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地主张,《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地观点.《庄子》和《韩非子》在先秦诸子哲理散文中,分别是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地代表作,二者均主要以寓言故事为载体,出色地反映了各自地政治主张、哲学观点. “道”是庄子哲学地最高范畴.庄子把“道”看做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地终极根源和主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庄子·在宥》),人们只要通过“虚静”、“心斋”、“绝圣弃欲”,就可

韩非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韩非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08级汉语言文学甲班王苗苗 【摘要】先秦寓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战国时发展到高峰。如果说《庄子》把寓言故事发展成独立的文学体裁,那么《韩非子》中的《储说》《说林》则开始了有意识、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寓言故事,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寓言专集。《韩非子》文风峭刻、犀利,其中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这些寓言是为了阐述和宣传他的法治思想而精心编撰的,是典型的政治、哲理寓言。本文对《韩非子》中《储说》、《说林》的寓言故事进行初步探讨,从语言文字特点、内容情节、寓言群三方面入手,分析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韩非子》寓言犀利寓言群 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但其文风峻峭犀利,锋芒毕露,揭露实情,无所掩饰,他的寓言浅近而深刻,幽默而冷峻,他把庄子以寓言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多了一些切近现实的因素,而少了几分道家特有的玄奥,堪称先秦诸子文章中的瑰宝。他的寓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纭、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大至时代更迭、国家兴亡,小至个人荣辱,历代王侯,愚夫愚妇,均纳于笔下,可谓跨越时空,巨细无疑。其内容之广泛、事件之纷繁,形象之众多,均堪称先秦寓言之最。 公木先生说:“韩非子寓言故事集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反映了韩非子的历史观、社会观、文艺观以及方法论和认识论①。”《韩非子》的文学艺术特色在其寓言中有极其鲜明的体现,大致具有以下几点: 一、语言的艺术特色 (一)犀利峭刻 韩非鄙视一切属于艺术、美感范围的东西,是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但他的文章很有特色: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理清晰;他的思想尖锐,又很自信,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 犀利峭刻,是《韩非子》总体的文学特色,这在他的寓言中体现得极其鲜明。①他借助寓言,赤裸裸地宣传某些观点,毫无假借,一语中的,明确揭示事物本质,语言简洁明快,冷峻严厉。如《董阏于行石邑》 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涧深,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文言文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文言文 1、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2、郢人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3、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志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

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4、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5、宋贾买璞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 注:溢,同"镒",古时二十两为一镒。 6、晏子逐高缭 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之

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7、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8、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牛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9、富者乞羊 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尝访邑里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者,富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成我百,则牧数足矣。"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 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 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 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韩非子·难一》 【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 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格格不入、杆格不入 【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其它使用】 ◎ 一个人的思想有时还能够是混乱的、模糊的、自相矛盾的, 而观点总要求是比较清晰、比较一贯的。 ◎ 否则,不但无助于产生准确的理论和决策,相反会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 因为设想运动、变化,就要承认存有,又要承认非存有,这 是自相矛盾的。 ◎ 当然,同样因为受当时科学水平所限,他的公理不但不完备,而且有些公理本身就自相矛盾。

◎ 假如,我们一方面承认共产主义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认为 它有可能被偶然因素干扰,因而不能实现,那就是自相矛盾。 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华夏族,河南西平县人(故土在西平县 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 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 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 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 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持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 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所以他主 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 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 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 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 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 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大全】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韩非子写过什么书籍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大全】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韩非子 写过什么书籍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由韩非子创立的法学,也为秦朝这个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子一生所写的寓言很多,流传下来的还有哪些呢?还有韩非子写过什么书呢?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韩非子写的文章,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从中可以看出韩非子的思想十分活跃,他的文章也有警策世人的意图。他所写的寓言文章都被收录在《韩非子》中,他通过寓言讲明白一个道理,举例十分生动,也通俗易懂,至今对后世产生影响,有些寓言故事变成了成语,以警醒世人。韩非子浮雕 成语自相矛盾就是出自韩非子,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的武器,一个用来攻击,一个用来抵御。楚国有个商人,不仅卖矛还卖盾。当时他对着路人说:我的盾啊刀枪不入,最尖锐的盾都刺不穿它,然后又说他的矛尖锐得可以刺穿所有东西,结果就被人说拿你的矛刺你的盾,商人立马没声音了。 还有就是讳疾忌医,讲的是蔡桓侯与扁鹊的故事。扁鹊是战国时期的神医,能防微杜渐,在蔡桓侯还未病入膏肓时就提和他讲他的病需要及早治疗,可是蔡桓侯却不以为意,甚至讽刺扁鹊。直到后来病入膏肓无药可治才找扁鹊治疗。 还有三人成虎、守株待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都是出于韩非子,可见韩非子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治理,凭它自身的思想价值流传后

世。 韩非子写过什么书籍 韩非子所写的书籍很多,但是都被纳入《韩非子》这部书籍中,这部书现存55篇,重要是韩非子的法治理论,是当时法家理论的集合。韩非子画像 其中的《孤愤》论述的是韩非子自己的愤慨;《说难》是对君主心理的分析,表现劝君之路的艰难;《奸劫弑臣》的前半部是论述惩治贪官污吏的具体做法,后半部就是反对儒学倡导法家的治国之道;《显学》是韩非子法治思想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国古代之学思想的主要史料来源,还有《五蠹》,五蠹指的是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韩非子认为应该除掉他们。韩非子认为为学者、言议者、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买卖者等就是五蠹中的蛀虫。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难得的人才,他对历史和未来都自己的见解。当韩非子认识到自己国家的经济与社会治安的混乱时,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可见韩非子的思想是有超越性的,并且在生前写了,很多文学著作流传至今,只是可惜他生于韩国,而死于秦国。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大全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大全 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做了鲁国丞相。他特别喜欢吃鱼,一国上下能够接近他的人, 都争相买来一筐筐活蹦乱跳的应时鲜鱼进献给他。但是,公孙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门徒有 些不解,规劝他说:“先生特别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子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明确拒绝别人送鱼。假如 接受别人的鱼,难免就会仰承别人的脸色。仰承别人的脸色办事,将会走上违法的道路, 违法就会被罢免相位甚至入狱蹲监,这样一来虽然想吃鱼,未必还会有人无缘无故地送鱼 给我,我又失去了俸禄,吃鱼的机会就没有了。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就不致于违法而失掉相位,这样我虽然爱吃鱼,还有足够的俸禄,能够长 期供给自己吃上多种多样美味可口的鱼。” 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守法的思想品格,在这里明白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 是‘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而且明白告诉人们,‘需要别人的帮助,等着别人来监督,不如自己管好自己’。 卫国有个极其贪婪的人,在嫁女的时候,教唆女儿说:“到了夫家,一定要抓住机会 悄悄积攒私房钱。因为做人家的媳妇,被婆家休弃逐回娘家,是常有的事;那些能共同生 活白头到老的,算是侥幸得见的了。” 卫女在父亲的唆使下,乘便私下积聚钱财。她的婆母毕竟更为老练,很快就掌握了卫 女私下聚敛钱财的证据。虽然婆母也知道这类事情是一种普遍现象,只是觉得卫女积的太 多了,因而把她赶回娘家。 卫女失去了丈夫也没了脸面,但她返回娘家时带回的钱财,比出嫁时所带去的嫁妆, 有了成倍的增加。 父亲以女儿的幸福为代价,不但不责备自己对女儿教育的过失,反而自认为聪明,使 自己增如了财富。 现在,那些贪婪无耻的臣子们,居于有权势的地位,他们的为官敛财之道,都是这类 情况啊! 楚国郢都有一个人,夜里急着给燕国丞相写信,一边思考一边写着。由于烛光昏暗, 就命令持烛的下人‘举烛’,意思是使明烛高照,写信才看得清楚。那时,他脑子里想着 ‘举烛’,嘴里念道‘举烛’,不知不觉地竟把‘举烛’二字,误写在信上了。随后又未 经仔细检查,就急急忙忙把信送了出去。 信寄到燕国,丞相读来读去,对‘举烛’二字,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堂堂燕国丞相, 又没脸面去向别人请教。只好自作聪明胡乱解释一通,说:“楚人之才的确高深莫测,这 ‘举烛’二字真是用得太妙了。原来是希望我有明亮锐利的眼光,尊重贤明之人,也就是 要选拔任用有才德、有见识的人。”

(完整版)中国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 做了一个尺子。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 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 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 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 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 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 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拔苗助长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 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他疲惫不堪地回 到家里,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 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谁如果违背规律蛮干,就必然受到惩 罚。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 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孟子《孟子·公孙丑上》

鹬蚌相争 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 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 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 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 子把它们都捉走了。 寓意:争狠斗气,往往造成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好结果。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 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 而并禽之。 《战国策·燕策二》 画蛇添足 楚国有个人搞祭祀活动。祭祀完了以后,取出一壶酒来赏给门人们喝。 门人们见只有一壶酒,就互相约定说:"这壶酒几个人一起喝,肯定不够 喝;如果一个人喝,才会有点剩余。我们可以一起在地上画蛇,谁先把蛇画好, 这壶酒就归谁喝。" 于是,大家找来树枝和瓦片,飞快地在地上画了起来。 有个人先画好了蛇,端起酒来正准备喝,发现别人都还没有画好,就一 手端着酒壶,一手又接着画,并且一边画一边得意洋洋地说:"我还可以给蛇添 几只脚呢!" 还没等他把蛇的脚画好,另一个人已把蛇画好了,他夺过酒壶说:"蛇本 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说罢,他仰起脖子,"咕嘟咕嘟"地把酒喝光了。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楞楞地站在旁 边,眼巴巴地看着失去了一次喝酒的机会。 寓意:把功夫用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就会失去宝贵的机会。 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

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三篇

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三篇 导读:本文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狗猛酒酸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意译】 宋国有个酿酒的生意人,他开的酒家,量器精准公平,对客人服务周到恭谨,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悬挂的酒旗高扬醒目。 他以为一定会生意兴隆,可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店主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邻里中有学问的杨倩老人请教。杨倩老人问他:“您家店铺里的看门狗很凶吗?”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说:“狗的确很凶,但如此好酒为什么卖不掉呢?”杨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拿着钱和容器到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恶狗却冲着顾客狂吠咬人,多可怕呀!没人敢来,所以,你的酒直到发酸也卖不出去。

国家也有恶狗。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 庸客致力 人在生长发育阶段,父母养育孩子简单粗暴,孩子长大了就会埋怨父母;儿子长大成人,对父母的供养数量太少,父母就会发怒责备儿子。父子之间有血缘之亲,然而有时也会责备埋怨。这是因为怀着依赖别人相助的心理,认为对方尽义务不周到,就会责怪、埋怨对方。 出卖劳力受人雇用,与出钱雇用别人播种耕耘,就不一样了。佣工与雇主之间,只是劳力与金钱的交换关系。 雇主耗费家财置办美食,让雇工们吃上丰盛的饭菜;把交赋税的钱款都集中起来,按时发给他们工钱。这并不是因为主人喜爱敬重雇工,而是由于这样,耕地的人才会深耕达到表土下层,以利于农作物生长;刺地除草的人才会认真细致地在庄稼的根部垒土,以利于消灭杂草和虫害。 雇工全力快速地犁地除草,能用功尽巧整治田块田界,也并不是喜爱敬重主人,而是由于这样,吃的羹汤饭菜才会丰盛味美,还容易得到工钱。主人这样来供养雇工,有如父子之间的关怀照顾了。这是因为人的心理,都有一种首先算计私利而后行事的倾向,也就是怀着一种自然形成的“自利”之心。 所以,办事或给人好处,如果从利人可同时利己着想,那么即使关系疏远的人也容易和好;如果因为自己受了伤害,就老是想着伤害

韩非子中的经典寓言故事

韩非子中的经典寓言故事 窃金不止 在楚国荆山东南,谷地宽广,富含金矿。顺着水流泥沙俱下,附着于水流泥沙之中, 有贵重的天然金砂。所以,大量的淘金者从四面八方涌来,偷偷地采金。 尽管官府的采金禁令非常严厉,抓到了偷采金砂者,立即在市街分尸示众。禁令下达 后被处以极刑的人不计其数,尸体抛弃于水中,水为之阻塞不流。可是,违法采金还是不 能禁止。 当时,最惨重的酷刑,没有比‘市街分尸示众’更残忍的了,但偷偷采金的行为还是 不能禁止。那是因为,不一定每个偷偷采金的人,都会被官府抓获,这样就会有人心存侥幸、铤而走险。 所以,现在若有人在这里说:“给你天下所有财富再杀死你,你愿意接受吗?” 即便 是见识短浅没有作为的人,也不会作出这种愚蠢的选择。占有天下,多么大的利益诱惑呀!还不愿意,那是因为他已知道必死无疑。 所以,刑罚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漏洞存在,那么虽然有‘市街分尸示众’的酷刑,也会 有人心存侥幸、铤而走险,偷偷采金的行为就不能禁止。如果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知道 犯法必死无疑,那么把天下的财富全都给他,也没人愿意去干违法乱纪的事了。 莫辨楮叶 春秋战国时代,象牙雕刻工艺技高工巧,当时有个宋国人,用象牙为宋王设计制作了 一件极为精致的楮叶工艺品,足足花了三年功夫才完成。长条形的叶柄肥瘦逼真,叶面上 繁多的绒毛清晰可見而富有滋润的光泽。将它混杂在楮树的叶子中,难以分辨真假。这个 人就靠奇巧的技艺在宋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 道家人物列子听说了这件事,感叹道:“假如天地之间任何一种植物,三年才能生长 出一片叶,那自然界植物的叶子就太少了啊!” 由此说明,不充分利用大自然提供的各种资源条件,而片面依托个人的本领;不顺应 事物的必然规律,而去学步于个人的智巧。这同三年制成一片楮叶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违 背农时在冬季耕作种植庄稼,即便是以善于种植农作物著称的後稷,也不能保证粮食足够 而有余;丰收年景各种庄稼生长茁壮,就连奴隶也不会一味吃粗劣的食物。靠个人的力量,後稷也生产不出足夠的粮食;顺应自然,奴隶也会衣食有余。 所以說:“必须依靠万物的自然规律,不敢任意行事啊!” 郑袖不妒

《庄子》、《韩非子》寓言的不同特色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的不同特色 孙艳秋 内容提要在先秦说理散文中,《庄子》和《韩非子》这两部杰作,其寓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各具特色。从思想内容看,《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的观点。从题材来源看,《庄子》寓言题材比较广泛,来自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应有尽有;《韩非子》寓言题材比较单一,多来自历史故事。从组织形式看,《庄子》寓言夹杂文中,没有独立地位;《韩非子》首创结构宏大而又相对独立的寓言群落体制。从形象塑造看,《庄子》寓言既有人物,又有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而《韩非子》寓言绝大多数是人物。就人物形象说,《庄子》寓言多为下层民众,《韩非子》寓言多为上层人士。 关键词庄子;韩非子;寓言;特色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一书。《庄子?寓言》中说:"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但古今中外的有关人士对寓言及寓言文学的理解却不够一致。寓言真可谓人类文学中最不可思议的一种体裁,它故事中皆寄托着寓意。激情中多富有理性色彩,智慧中又不乏诙谐情趣。中国寓言源远流长,并在很早以前就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形成了东亚寓言体系,与印度南亚体系和希腊欧洲体系鼎足

而立。作为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之一的中国,"大概夏商之交已有口头寓言产生”,“现存最早见于书面记载的寓言,应算《国语》和《左传》中的某些故事”。战国时期是"寓言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随着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思想也日益活跃,抽象的哲学与空洞的说教已不足以表达丰富的思想,不易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于是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广泛运用寓言故事论辩是非,陈述政见,不仅出现了纵横策士在游说时运用的一些十分优秀的寓言作品,而且还出现了以墨翟、孟子、庄周、韩非等为代表的一批比较成熟的寓言作家。据统计,战国时代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的寓言数量近千则,其中 《韩非子》就有300则以上,《吕氏春秋》和《庄子》均有200则左右,《列子》和《战国策》也有近100 则。这些寓言作品的创作,虽然不是出于纯文学的教 化和审美动机,而只是充当陈情说理的工具,虽然形式上没有独立成篇和拟定篇名,而是基本上依附在散文母体之中,但是它们在中国寓言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尤其是《庄子》和《韩非子》这两部杰作,其寓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各具特色。 一、思想内容上的相异之处 《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的观点。《庄子》和《韩非子》在先秦诸子哲理散文中,分别是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二者

出自韩非子的成语寓言故事

出自韩非子的成语寓言故事 鲁国有个人擅长打草鞋,妻子很会纺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 劝他的人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 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子, 而喜欢披着长发。你想到用不着你们长处的国家去过日子,要使自 己不穷,怎么办得到呢?' 赵襄主向王于期学习赶车的技术,学了不久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比赛。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每次都落在了后面。赵襄主埋 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呀!' 王于期回答说:'我已经把技术全部教给您了,是您运用的不对 呀!赶车最要紧的,是把马套在车上要套得舒适妥贴,赶车人的注意 力要集中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跑得快,跑得远。在今天的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只想追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生怕被我追上。其实把马引上大道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 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呢?这就是 你落后的原因啦!'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在后面,哭哭啼啼地闹着也要去。她就哄孩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了杀猪给你吃。'妻子 刚从集市回来,曾子就要去抓猪准备杀掉它。妻子制止他说:'我只 不过是和小孩子说着玩罢了,你怎么当成真了呢?'曾子说:'和小孩 子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他们没有分辩的能力,都是效仿着父母的 样子做事,听父母的指教成人的。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学骗 人啊!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也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 孩子的办法呀!'说完,他就把猪杀了,真的让孩子吃上了猪肉。 一天,三只虱子在一头肥猎的身上,相互争吵起来。这时,另一只虱子经过这里,见他们争吵得不可开交,就问:'你们为什么争吵呢?'三只虱子一起回答说:'为了争夺猪身上最肥的地方。'那只虱

寓言故事解读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精选寓意分析

寓言故事解读古代经典寓言故事精选寓意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寓言”的:用假托的故 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或者寓言故事通常是一 篇含有道德教育或者警世智慧的短篇故事,为文学体裁的 一种,通常以简洁有趣的故事呈现,常隐含作者对人生的 观察和体验。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寓言篇。寓言是一种 很古老的文学体裁,早在西元前六世纪,希腊、印度和中 国就有许多寓言故事出现,如西方的伊索寓言、佛教的 《百喻经》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著作。它往住叙述一 个小故事,而又于具体的情节中,隐含着一种更深刻的思想,常语带双关,藉以阐发哲理,印证观念,而在春秋战 国时期,这样的叙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诸子及史传使用,以 作为陈说辞理的手段。公元前二世纪的战国时代更是寓言 创作的黄金时代,百家争鸣,连带地也创造出大量的哲学 性寓言,在荀子、墨子、韩非子中都可看到不少寓言故事,《庄子》书中寓言约200则,更堪称为战国寓言的代表作。 自从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就显出别具一格的文 学意味。著名的“和氏献璧”故事,曲折感人;“造父御马”则描绘出造父是专政制度最佳辩护的人物形象;“郑袖劓美人鼻”,写出郑袖工于心计,巧言令色,口蜜腹剑,手段毒辣,故事情节曲折,宛如一篇短篇小说,而且人物形象鲜明。 引公木先生的话说:“韩非子寓言故事集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反映了韩非子的历史观、社会观、

文艺观以及方法论和认识论,可以说,读韩非子寓言故事,几乎等于读了一部法家思想辑要。 中国寓言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支奇葩,至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印度寓言、希腊寓言同为 世界寓言文学的三大发祥地。部分中国成语故事都属于寓 言故事。例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瓜田李下。 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 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 首先要有一个通俗简单的故事。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开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通过讲述 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 寓言的未来。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 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故事 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你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 故事中悟出道理。我国的寓言名篇《自相矛盾》也是如此。汉语中的矛盾一词就直接由这则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由此 可见寓言的故事魅力是何等重要。 没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道理就没有一个好的安身之地。同学们可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动作、夸张 等修辞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活动起来,让他们来 到你的故事中,演讲出一个富含某种哲理的故事。但是, 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能有悖常理。故事 既要简短又要趣味盎然、新鲜活泼,才能吸引人,让读者 在笑声中有所获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