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作者:魏巍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6期

摘要: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其一定的必要性,同时也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所以,了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内涵,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全面的分析,然后才能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做出正确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路径选择

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内涵

当前,关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清晰、明确的界定。狭义上理解,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涉及到经济结构的优化;广义上理解,经济转型还涉及到经济体制的转轨。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中国经济转型

升级的目标和内涵,应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任务、战略和重大举措紧密联系和统一起来。以此理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就是“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其内涵可概括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是整体的、系统的、渐次的;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转型;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速度和质量的内在统一;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潜力来自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来自改革驱动和创新驱动;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

二、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际经济形式要求我国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政治力量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演进的速度大大加快,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4%左右上升40%左右,西方国家虽然希望继续分享中国稳定发展的红利,但不愿意看到一个不断崛起的社会主义强国,因此会采取或明或暗的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如汇率操纵指责、贸易制裁

等等。不仅如此,从增长的长周期来看,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将进入一段较长的调整期。正是在如此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只有积极努力的去适应新常态、去进行经济转型升级,才能达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二,目前国际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各国政治经济局势都要面临大调整的趋势,唯有实现经济转型,才能走出困境。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美国通过“振兴制造业”、“再工业化”战略,着力推进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欧盟大规模发展绿色能源,推动经济从“高碳版”向“低碳版”转型。新兴经济体也都在积极寻求转型之路。并且发达国家需求不足,全球总需求不足,外需乏力可能要持续相当长时间。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给新兴经济体货币带来进一步升值压力,如果不适时调整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将会进一步导致我国财富和国民福利流失。在这样的经济格局下,我国经济要想走出困境,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挤压,要求中国尽早寻求先机,探寻出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分享全球化红利最充分的国家之一。美国有意主导“21世纪贸易自由化”新规则,在亚太

地区推进“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大西洋地区推进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规则重心转向政府采购、标准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监管改革、国有企业地位和劳工权益等,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在新的贸易链中重新定位。发达国家所重塑得贸易版图和规则,正在挤压中国等传统贸易大国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要先再这样的环境下真正做大做强,就必须进行自身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才是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

面对国际出现重大变化的,与过去相比,我国现在和今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发生重大变化,因为新的变化同样带来了发展新机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各国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谁积极主动,谁就可能掌握先机,争取到更多发展权和控制权,所以我国经济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十分必要。

(二)国内经济要想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只有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来,中国正逐步迎来人口年龄结构的重大转变,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下降。数据显示,我国

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2012 年第一次出现354 万的绝对量下降,而且预测至2020 年都将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量下降,以及城市生活成本的大幅提升,劳动力成本将继续上升。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人口抚养压力开始上升,超高储蓄将逐渐成为历史。人口年龄结构所经历转折性变化,靠低人工成本实现增长的模式难以维持,所以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升级。

第二,国内资源消耗巨大,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只有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在国际市场上资源能源的竞争优势,也只有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和对资源的无节制使用,国内部分资源和能源已经接近枯竭,致使国外对一些资源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国际资源能源市场争夺战将日趋激烈,资源、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低价时代将很难再现。资源、能源高消耗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近几年来我国雾霾天气持续高发,很多城市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当前水、土壤的污染亦已到了十分严重的状况,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

要因素。要想对以上现象进行有效的改变,目前只有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实现。

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通过经济转型升级来实现。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比较突出,2008年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91,2012年是0.474的高位。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首次把“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既是发展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又是渐进的过程。从当前看,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和财富分配不公问题,是调动大多数人积极性、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性举措。而要把发展成果合理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唯一的途径就是经济转型升级。

三、中国经济转型的可行性途径

(一)加大对需求的挖潜力度,增加内部消费与投资

需求结构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的消费与投资结构。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消费、出口贸易共同作用驱动的,人们称之谓“三驾马

车”的驱动方式。而在“三驾马车”中,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的拉动力是国内居民的消费,消费对促进生产发展、国民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先导,没有消费就不需要生产。因此要推进和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理所当然应先从扩大内需入手,把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作为当下保增长的现实选择。

(二)加大产业升级力度,增加发展持续动力

加大产业升级关键在与持续优化产业内的结构。中央曾提出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是确保工业产业平稳发展,提升产业水平的综合性行动方案,将是中国走出经济低潮的巨大引擎,理应作为调整的主要方向和政府扶持的重点。纵观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调整”二字被置于“振兴”之前,在每个规划当中,“技术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等等,几乎是一致的关键词,可见决策层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视,我们必须把它们作为调整的主要方向和政府扶持的重点。在新一轮扩大投资需求中,应适当向这些产业实行投资倾斜。从长远考虑,各项投资必须把这些产业的提升,落后产能淘汰作为振兴规划的主线,培植新的增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