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外侧经三角肌入路

肩外侧经三角肌入路
肩外侧经三角肌入路

1、适应症

前外侧入路可被用来治疗各种肱骨近端骨折。

尤其是用来进行髓内钉及大结节处骨折的接骨术(A1骨折)。当行微创接骨术也建议用此入路。

将三角肌分成三个部分,这个切口位于锁骨(第1部分)和肩峰(第2部分)之间的三角肌部分,如图示。

根据骨折的形态及设定的手术方式,皮肤的切口可做不同程度的延长,但是都不可以超过肩峰远端5cm,以为了保护腋神经。

2、解剖:

神经血管结构

腋神经的走行必须牢记。

备注:腋神经前运动支在肩峰外侧缘远端约6cm处水平经过肱骨。这个距离一般没有变异。

3、这种入路使用了一个相对无血管的平面,远离旋肱前后动脉。

4、皮肤切口

解剖标志

肩外侧经三角肌入路的解剖标志是:

A) 肩峰外侧缘

B) 肱骨干近端侧方

这些标志很容易触及。

5、皮肤切口

腋神经

开皮之前,先标记出切口远端的界限,位于肩峰下5cm,即腋神经以上1cm处。

如果行微创接骨术,钢板要在腋神经的下面通过,在第1条线下方2cm处绘制第2条线,在肱骨外侧,两条线之间就是危险区域。

6、皮肤切口

从肩峰远端5cm肱骨外侧缘,做皮肤切口,与肱骨轴平行。

7、前内侧肌间隙的显露

三头肌前内侧肌间隙的显露:在其肌纤维的前部及内侧部。劈开肌间隙,沿着三角肌纤维走行,可以得到一个出血少的入路至下方结构。

要达到最清楚的暴露,分割三角肌近端达肩峰的边缘,远端不要超过肩峰下5cm,以避免损伤腋神经及使三角肌前部瘫痪。

在切口远端,可用手指在三角肌的深面触及腋神经,以确定其位置。这支神经绕着肱骨近端走行半周,从肩峰外侧插入三角肌。

如果三头肌下方的滑囊有血块形成,可能需要切除,以为了显露肱骨头。

提示:预置保护缝线

为了保护腋神经在远端游离出来,可预置缝线于劈开的三角肌下缘,可防止术中过于劈开三角肌。

8、微创钢板接骨术的附加切口(MIPO)

在腋神经安全标记(蓝线)的下面,可用小切口置入螺钉。还可以配合使用瞄准器。

9、髓内钉显露途径

当用前外侧入路来置入髓内钉时,可用较短的皮肤切口,其长度依赖于骨折类型。

10、髓内钉插入之前,通过解剖出有血块的肩峰下滑囊,来找到冈上肌腱。在其纤维走行方向做小切口,插入点两侧要预置缝线。记住,正确的进入位置在肌腱止点的深处,只有通过劈开肌腱,才能插入髓内钉。

在简单的、轻度移位的、闭合复位成功的骨折,髓内钉可以通过微创切口插入。在这种情况,就不能在插入点两侧预置缝线,以保护劈开的肌腱。

通过分离冈上肌腱,轻微显露位于大结节内侧的肱骨头关节面。要避开二头肌的长头腱。

11、髓内钉理想的进钉点通常位于大结节的内侧,在正位上稍偏髓腔轴线的外侧,侧位在肱骨轴线上。在这个位置插入一枚导针。

12、伤口缝合

手术后伤口冲洗。可在三角肌的下方留置一枚引流。缝合三角肌筋膜,皮下组织和皮肤。

肩关节解剖

肩关节解剖及退行性相关疾病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可以完成较复杂的大范围的活动,可完成前屈、后伸、旋前、旋后、内收、外展的运动。 因为肩胛盂小、肱骨头大而圆、关节囊较松弛,所以盂肱关节的活动度最大,加上肩胛骨的升降旋转并沿胸壁绕动(内收及外展),活动范围就更大了。因此,在运动时肩可以完成较复杂的大范围的动作;也因此,肩较易受伤。 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构成。肱骨头大,关节盂浅而小,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附着,以加深关节窝。肩关节囊薄而松弛,肩胛骨端附于关节盂周缘,肱骨端附于肱骨解剖颈在内侧可达肱骨外髁颈。 肩部由5个关节组成,即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胸壁间关节、肩峰肱骨间关节。肩部运动是各关节的协调运动,任何关节受伤都将不同程度影响肩的活动功能。 肩部肌肉 肩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的上端,有稳定和运动肩关节的作用。包括: 三角肌(deltoid) 形态位置:位于肩部,呈三角形。 起、止点: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肌束逐渐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的覆盖,使肩关节呈圆隆形。

如肩关节向下脱位或三角肌瘫痪萎缩,则可形成“方形肩”体征。三角肌是肌肉注射的部位之一。 作用:主要是使肩关节外展,其前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前屈并略旋内;后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后伸并略旋外 冈上肌(supraspinatus) 形态位置:位于斜方肌的深面。 起、止点: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深面,跨过肩关节之上,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此肌损伤或有炎症,当上臂外展时,肩部有疼痛感。 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冈下肌(infraspinatus) 形态位置:大部分被斜方肌与三角肌遮盖。 起、止点:起自冈下窝的骨面,肌束向外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作用:可使肩关节旋外。 小圆肌(teres minor) 形态位置:位于冈下肌的下方。 起、止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后面,肌束斜向外上,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 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大圆肌(teres major) 形态位置:位于小圆肌下方。 起、止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和下角,肌束向上外,绕到肱骨之前,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后伸、内收和旋内。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形态位置:位于肩胛前面。 起、止点: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上外,经肩关节的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肩袖: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在经过肩关节的前方、上方和后方时,与关节囊紧贴,且有许多腱纤维编织入关节囊壁,所以这些肌肉的收缩,对稳定肩关节起着

踝关节骨折后外侧入路治疗体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d14645472.html, 踝关节骨折后外侧入路治疗体会 作者:段礼鹏马国驹赵合意张静张文波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年第05期 【摘要】目的讨论踝关节骨折后外侧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9月我院就诊的4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行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进行术后随访,总结分析其临床资 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无并发症,术后最后一次随访足踝评分平均92.6分。结论采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法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具有固定牢固、安 全性高、恢复良好的特点,值得推广。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5..01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骨折部位需要充分复位,不仅要求精准的解剖复位还要求牢固的内固定,以防止患者发生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1]。踝关节骨折患者常出现踝部 肿胀、疼痛,皮下出现青紫、淤血,踝关节无法活动,不能走动,查体可见踝关节畸形,外踝或者内踝有显著压痛感,部分患者可出现骨擦感、骨擦音[2]。临床上通常使用手术治疗和保 守治疗来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本文对我院就诊的40例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采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9月我院就诊的踝关节骨折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9~61岁,平均(40.4±7.4)岁,其中左侧15例,右侧19例,双侧6 例,致患原因:重物压迫5例,高空坠落6例,运动损伤10例,车祸19例。所有患者术前行下肢深静脉彩超和CT检查,致伤时间和手术时间间隔3~12 d,平均(7.9±1.1)d。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要求其抬高患肢,采取冷敷、消肿等对症处理,待患者皮肤出现褶皱、肿胀充分消退后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前调整患者体位为俯卧位或漂浮体位,常规消毒铺巾,对所有患者给予腰硬联合麻醉,使用气囊止血带进行止血[3]。沿患肢跟腱外缘至外踝中点做一纵切 口,为方便进行手术操作,注意将切口长度控制在7~10 cm,暴露患者外踝,纵向将筋膜逐 层切开,注意避免损伤腓肠神经。在外踝后侧对腓骨长、短肌进行剥离,将腓骨长短肌向后方

髂腹股沟入路解剖(仅供参考)

髋臼骨折的髂腹股沟入路 1、介绍 髂腹股沟入路是Emile Letournel通过尸体解剖发明的治疗髋臼骨折的前方入路。 可以从髋骨内部显露从骶髂关节到耻骨联合的几乎整个半骨盆。 手术需要显露三个窗,分离出股血管、神经及精索(男性)或子宫圆韧带(女性)是显露三个窗的关键。 髂腹股沟入路并不能直视关节,但可以通过对关节外骨的精确复位间接获得关节的复位。 影像显示 深棕色:直接显露浅棕色:间接显露(手指 或复位钳 可触及)区 域

2、前壁、前柱、前方伴后方半横行骨折需采用髂腹股沟入路。 大部分的双柱骨折应用此入路。 一些横断骨折和T型骨折也需要采用此手术入路。 3、皮肤切口 沿髂嵴从后方的臀中肌附丽点开始,弧形延

至耻骨联合上方2cm。 对于体型较瘦的患者,切口可选择在髂嵴远端以避免切口的张力。 4、髂窝内部的显露 从显露髂窝开始。剥离腹外斜肌在髂嵴上的附丽,注意在髂嵴上保留部分筋膜或骨膜以便之后的重建。 开始时保留髂前上棘的软组织附着。 随着松解的进行,对髂肌进行骨膜下剥离,以纱布等填塞髂窝。

之后从髂前上棘至腹直肌鞘外缘再至腹股沟浅环上方弧形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5、松解腹股沟韧带上附着的肌肉 将精索(或子宫圆韧带)拉向切口内侧。切断内侧附着于腹股沟韧带的腹横肌,注意保留1-2mm的腱性组织用于重建。 再从髂前上棘向内至耻骨结节逐渐松解腹

内斜肌的联合腱。 髂腹股沟神经出腹壁后走行于腹股沟韧带近端,操作时注意保护。 6、保护股外侧皮神经 股外侧皮神经常位于联合腱(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深层,髂前上棘内侧1-2cm。此神经有一定的活动度,通常可以保留。在切口的外侧可以暴露出髂腰肌的前方部

肩关节镜入路、解剖与诊断

肩关节镜入路、解剖与检查 陈疾忤陈世益 复旦大学运动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外科关节镜外科是最近二十五年来骨关节外科发展最快的领域,其中肩关节镜技术的进步最为显著。美国Burman医生于1931年最早使用关节镜进行肩关节尸体标本研究。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肩关节镜的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迅速取得飞跃性发展。目前,肩关节镜已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症、肩袖损伤、肩锁关节病变、肱二头肌腱和盂唇损伤、肩关节不稳等疾患的有效手段。从最基本的肩关节镜检查开始,到肩峰成形、盂唇修补、关节不稳重建、肩袖修补、肩锁关节成形等手术,肩关节镜外科医生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学习曲线”,才能逐步掌握这门技术。而注意更新理论知识,掌握肩关节镜外科最新的诊疗理念,是开展肩关节镜外科技术并不断取得进步的前提。 利用肩关节镜进行肩关节疾病的探查,是开展肩关节镜外科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肩关节镜检查操作,熟练掌握肩关节镜手术的基本步骤和关节镜入路选择,熟悉肩关节内的解剖结构,适应患者体位变化导致解剖结构立体方位的改变,才能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较为复杂的手术。相对于膝关节而言,肩部肌肉丰厚,骨性结构复杂,邻近部位有较多的血管神经,因此选择正确、合理、有效的入路是保障肩关节镜手术成功的前提,同时避免了医源性损伤。因此,在患者麻醉满意、摆放体位后,应使用记号笔标记出肩关节体表的骨性标志,主要描绘出锁骨、肩胛岗、肩峰、肩锁关节和喙突等结构的体表投影,同时标出可能使用的入口位置,然后再消毒铺巾。 一、手术入路及技术要点 (一)手术入路 根据肩关节镜入路在手术中的作用,可分为观察入路和工作入路,实际

后外侧入路在治疗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后外侧入路在治疗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25例踝关节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口复位内固定,同一切口中外踝骨折钢板内固定,后踝骨折行空心螺钉和/或钢板固定治疗。观察术后伤口愈合、骨折恢复及内固定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2~19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1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皮肤坏死发生。1例术后出现腓肠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给予口服甲钴胺,3个月后明显缓解。根据Bain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15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2%。结论:后外侧入路能同时完成后踝、外踝骨折的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显露充分、便于精确复位及牢靠内定固定的优点。 标签:后踝骨折;手术入路;内固定 后踝骨折在全部踝关节骨折中占7%~44%[1]。当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时,创伤性关节炎的概率要明显增加,临床功能恢复会较差[2]。对于后踝骨折的正确治疗对降低创伤性关节炎,获得较满意的术后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2010年1月-2013年10月,笔者所在科室采用经后外侧入路同时固定治疗后踝和外踝骨折2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5例,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0~71岁,平均42.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6例,扭伤15例,高处坠落伤4例。左踝11例,右踝14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根据Lauge-Hansen分型标准:旋后外旋型Ⅲ度4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6例,旋前外旋型Ⅳ度5例。入院时间为伤后3~13 h,平均4.5 h。 1.2 手术方法 入院后给以抬高患肢、冷敷、消肿对症治疗,对于存在半脱位的患者给以牵引复位及石膏制动,其中不稳定者给以跟骨牵引制动,牵引重量3~5 kg。本组患者均为择期手术,手术时间为伤后3~7 d,手术时机为软组织肿胀基本消退,皮肤皱褶出现。患者术前均行胫腓骨全长X线片及踝关节CT检查。 患者取俯卧位,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使用气囊止血带,取踝关节后外侧切口,将皮瓣向前锐性游离,越过腓骨长短肌,显露外踝,首先直视下将外踝骨折复位,于外踝后侧行钢板内固定,后踝的显露从腓骨短肌与踇长屈肌之间进入,注意保护好腓肠神经,直视下复位,以空心钉导针临时固定,C型臂透视后,从后向前沿平行关节面的方向4.0 mm空心螺钉固定,较大骨块或粉碎性骨折可辅以钢板(桡骨远端T型钢板或1/3管型钢板)于空心螺钉近端内固定,注意如果术前预

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陈旧性骨折的中远期效果观察

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陈旧性骨折的中远期效果观察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陈旧性骨折治疗中的中远期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5例踝关节陈旧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4.3个月,切口均为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11±0.27)个月,未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情况。末次随访时,患侧踝关节的AOFAS踝与足评分与屈曲活动度较手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与健侧踝关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踝关节陈旧性骨折患者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中远期的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广泛开展。 标签:后外侧入路;踝关节陈旧性骨折;中远期疗效 踝关节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其发生原因多为撞击、车祸、暴力伤害等[1]。踝关节陈旧性骨折是指新鲜骨折尚未愈合的基础上,再次受到伤害的骨折,其骨折情况较为复杂,临床治疗存在较大的困难。手术复位骨折,并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骨折解剖复位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手术的关键在于选择科学准确的入路,保证充分暴露后踝并兼顾内外踝。踝关节陈旧性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35例踝关节陈旧性骨折患者行后外侧入路,对手术的中远期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到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35例踝关节陈旧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单侧踝关节闭合性骨折,并排除骨质疏松、合并糖尿病、感染、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0~65岁,平均(45.16±0.37)岁。车祸伤患者19例,运动扭伤患者11例,高处跌落患者5例。左侧踝关节骨折患者20例,右侧踝关节骨折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嘱患者俯卧位并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在大腿中上段给予气压止血带,选择小腿远端后外侧入路,在外踝与跟腱间做10 cm的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浅层,暴露并分离部分腓骨短肌,在保护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的同时,进行骨折的解剖复位,在腓骨的外侧或者后侧行钢板固定。然后沿深筋膜的浅面向后方进行游离,并在腓骨长短肌腱和拇长屈肌之间作切口,将深筋膜切开,同时向外牵拉腓骨长短肌腱,向内牵拉拇长屈肌,观察到贴骨膜走行的腓动脉与胫后动脉交通支,做好结扎和保护工作。暴露胫骨远端与后踝骨折块,观察并复位骨

正常人体运动学第四章肩关节运动学

第四章关节运动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上肢运动学 第三节下肢运动学 第四节颈部和躯干运动学 第一节概述 二、关节的分类① 按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和关节面的形状,关节可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 1. 单轴关节 运动环节(指能绕关节运动的相邻部分)只能绕一个运动轴运动的关节称为单轴关节,包括滑车关节和圆柱关节。滑车(屈戍)关节 圆柱(车轴)关节 2. 双轴关节有两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构成关节的骨可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内运动,也可作环转运动。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 椭圆关节 鞍状关节 3. 多轴关节 具有3 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可作各个方向的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 球窝关节 平面关节关节的分类② 根据构成关节骨的数目,关节可分为单关节和复合关节。 1. 单关节由两个骨的关节面组成,即一个关节头和一个关节窝,如肩关节和髋关节。 2. 复合关节由两个以上的关节面构成多个单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每个单关节都能活动,如肘关节 关节的分类③ 根据关节的运动形式,关节可分为单动关节和联动关节。 1. 单动关节能单独进行活动的关节叫单动关节,绝大多数关节属于此类关节,如肩关节、踝关节。 2. 联动关节也称联合关节,两个或多个独立关节,同时进行活动,共同完成一个动作,如前臂的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 侧关节。 三、关节的运动 1. 屈、伸运动环节在矢状面内,绕冠状轴运动。向前运动为屈;向后运动为伸,但膝、踝关节则相反。屈:两骨之间角度变小伸:两骨之间角度变大 2. 外展、内收运动环节在冠状面内,绕矢状轴运动。远离正中面为外展;靠近正中面为内收。 收:骨向正中矢状面靠拢展:骨远离正中矢状面 3. 回旋运动环节绕垂直轴或自身的长轴旋转。由前向内的旋转称内旋(或叫旋前);由前向外旋转称外旋(旋后)内旋:骨向前内侧旋转外旋:骨向后外侧旋转 4. 环转 运动环节以固定端为支点,绕冠状轴、矢状轴以及它们之间的中间轴进行连续的圆周运动。关节在原位转动,骨远端做圆周运动 附:骨与关节的运动骨骼运动会产生相应的关节运动,骨骼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旋转和线形位移。骨骼的旋转会产生关节的滚动- 滑行,其线形运动会产生关节的滑行、牵引、压缩。 骨骼的线形位移是由作用于身体上的外力而形成的,分为: 牵引: 是指与治疗面垂直且远离治疗面的线形动作。 压缩: 是指与治疗面垂直且移向治疗面的线形动作。 滑行: 是指与治疗面平行的关节活动性动作。 四、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因素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固性是关节的两个重要特征,两者之间又是相互矛盾的。一般来说,灵活性好则稳定性差,稳固性好则灵活性就差。各个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固性主要受其本身结构的制约。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下列几点:1. 关节面积大小的差别 构成关节的两关节面面积大小的差别越大,则灵活性就越大,稳固性越小,如肩关节。反之,灵活性就小,稳固性大,如髋关节。 2. 关节囊的厚薄和松紧度关节囊薄而松弛,则灵活性大,稳固性小。关节囊厚而紧张,则灵活性小,稳固性大。

肩关节镜入路、解剖与诊断

肩关节镜入路、解剖与检查 疾忤世益 复旦大学运动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外科关节镜外科是最近二十五年来骨关节外科发展最快的领域,其中肩关节镜技术的进步最为显著。美国Burman医生于1931年最早使用关节镜进行肩关节尸体标本研究。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肩关节镜的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迅速取得飞跃性发展。目前,肩关节镜已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症、肩袖损伤、肩锁关节病变、肱二头肌腱和盂唇损伤、肩关节不稳等疾患的有效手段。从最基本的肩关节镜检查开始,到肩峰成形、盂唇修补、关节不稳重建、肩袖修补、肩锁关节成形等手术,肩关节镜外科医生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学习曲线”,才能逐步掌握这门技术。而注意更新理论知识,掌握肩关节镜外科最新的诊疗理念,是开展肩关节镜外科技术并不断取得进步的前提。 利用肩关节镜进行肩关节疾病的探查,是开展肩关节镜外科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肩关节镜检查操作,熟练掌握肩关节镜手术的基本步骤和关节镜入路选择,熟悉肩关节的解剖结构,适应患者体位变化导致解剖结构立体位的改变,才能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较为复杂的手术。相对于膝关节而言,肩部肌肉丰厚,骨性结构复杂,邻近部位有较多的血管神经,因此选择正确、合理、有效的入路是保障肩关节镜手术成功的前提,同时避免了医源性损伤。因此,在患者麻醉满意、摆放体位后,应使用记号笔标记出肩关节体表的骨性标志,主要描绘出锁骨、肩胛岗、肩峰、肩锁关节和喙突等结构的体表投影,同时标出可能使用的入口位置,然后再消毒铺巾。 一、手术入路及技术要点 (一)手术入路 根据肩关节镜入路在手术中的作用,可分为观察入路和工作入路,实际

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進行手术,总结患者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结果:随访1年,所有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均较好,无坏死和裂开,无干扰。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的骨折均愈合良好,且无断裂和松动。骨折后平均功能评分为(92.30±4.12)分。结论: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应用。 标签:踝关节骨折;骨折;后外侧入路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0-0113-01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患者往往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进行手术,以促进患者早期愈合。临床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腓骨远端外侧钢板、螺钉固定等[1],但是由于这种手术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固定较差,其不能够在直视下进行准确固定,因此其治疗效果较差[2]。在临床工作中,笔者所在医院使用后外侧入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18~74岁,平均(40.52±8.62)岁。骨折部位:左侧骨折18例,右侧骨折28例。致伤原因:扭伤12例,交通事故上30例,硬物击伤2例,坠落伤2例。患者均同时存在腓骨远端及后踝骨折,34例患者还存在内踝骨折,4例患者存在单纯三角韧带损伤。受伤至手术治疗间为2 h~15 d,平均(3.62±1.02)d。 1.2方法 术前为患者进行石膏固定,并给予抗感染和消肿治疗。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从后侧入路对患者进行手术。术中使用止血带,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在踝关节后外侧进行入路。切口位于腓骨后缘与跟腱的交界处[3]。逐层切开皮肤和肌肉,直至显露出腓骨骨折端。并对骨折进行复位,在腓骨侧上钢板进行固定。如存在内踝骨折,则使用螺钉固定。医生要注意,螺钉固定时不能进入到外踝与距骨的关节面,固定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并在直视下进行解剖复位。术后进行石膏固定,术后给予抗生素积极预防感染,并嘱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1.3疗效判定标准 在治疗结束后一周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使用足踝矫形协会推荐的足踝评分标准(美国)对患者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足踝关节的功能越好。优:评分为90~100分;良:评分为80~89分;可:评分在70~79分;差:评分在69分以下。 2结果 随访1年,所有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均较好,无坏死和裂开,无干扰。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且无断裂和松动。骨折后平均功能评分为(92.30±4.12)分。其中优39例(84.78%),良5例(10.87%),可2例(4.35%),差0例。

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研究

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5-11-02T15:39:54.2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7期供稿作者:王远辉 [导读]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三踝骨折的致伤原因多为交通事故伤、跌倒损伤、高处坠落伤,疼痛同时,还会限制患者的踝关节功能,降低生活质量[1]。 王远辉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 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三踝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分两组,46例患者实施传统入路手术治疗为对照组,46例患者实施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伤口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优良率、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入路是治疗三踝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 【关键词】俯卧位;踝关节;三踝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7-0058-02 Clinical research of prone position after ankle lateral, medial combined approach in treatment of trimalleolar fracture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of prone position after ankle lateral, medial combined approach in treatment of trimalleolar fracture. Methods 92 patients with trimalleolar fract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6 patients treated traditional approach operation as control group. 46 patients treated prone position after ankle lateral, medial combined approach as observation group. Results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mount;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fracture healing tim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control group. Postoperative wound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ankle function scor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Prone position after ankle lateral, medial combined approach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reatment of trimalleolar fracture,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ankle joint function. 【Key words】Prone position; Ankle joint; Trimalleolar fracture 三踝骨折的致伤原因多为交通事故伤、跌倒损伤、高处坠落伤,疼痛同时,还会限制患者的踝关节功能,降低生活质量[1]。手术治疗是三踝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2],但不同的入路方式取得的治疗效果是不同的。此次研究选用了三踝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分两组,行传统入路手术治疗和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入路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2月诊治的三踝骨折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年龄为27~68(41.3±12.6)岁,体质量为44~71(58.6±10.6)kg,男29例,女17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6例、跌倒损伤17例、高处坠落伤3例。观察组46例,年龄为26~69(41.0±12.7)岁,体质量为43~74(58.9±11.2)kg,男30例,女16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5例、跌倒损伤17例、高处坠落伤4例。两组间年龄、性别、体质量、致伤原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入路治疗。给予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取俯卧位,取踝后关节后外侧切口,于外踝和跟腱之间中线行长10cm的纵形切口,切开小腿深筋膜,向前外侧牵拉开腓骨长短肌腱,于腓骨起始的足拇长屈肌外侧行纵形切口,将足拇长屈肌牵向内侧,显露胫骨后侧的骨膜,然后切开骨膜向两侧剥离,显露胫骨后面,暴露后踝骨折,根据患者胫骨下端后面骨折线情况,在直视状态下将患者的后踝骨折撬拔解剖复位,被动活动踝关节,活动度良好,术毕。 1.3 评定标准[3] 采用Baird-Jackson评价标准进行评定,⑴优(96~100分),踝关节活动完全恢复,活动后无疼痛,能够从事正常的生活和工作。⑵良(91~95分),踝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恢复,屈伸活动受限不会超过15°,劳累后略有疼痛,但基本可从事正常的生活和工作。⑶可(81~90分),踝关节活动受限不会超过30°,活动后偶有疼痛,能够从事较轻的体力劳动。⑷差(0~80分),踝关节时有疼痛,活动受限超过30°,也可为僵直,难以从事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优良情况=优+良。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6.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 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征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