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 农村幼教现状对策

[摘要]

“把教育的视线延长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刻!”

不久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发出了这样急切和郑重的呼唤。

100年前,同样的一个金秋季节,中国第一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幼儿公共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在武昌诞生。从这一刻开始,中国的幼教从以往自发、封闭的家庭教育形态走向社会。中国幼教社会化的第一步,可以说完全是以西方为摹本的。但是100年来,以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为代表的中国幼儿教育先驱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朝着“中国化、大众化、科学化”的方向展开了持久而艰苦的探索历程。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又发展到什么状况呢?以美国为例,美联邦政府与国会对学前教育愈来愈重视。白宫于1970年和1981年两次作出决定,把发展托幼事业作为国家最重要最迫切的需要之一。1979年国会通过了《儿童保育法》,1990年通过了《儿童早期教育法》,同年还通过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前总统布什于1989年召集全国50个州的州长研究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其中第一项是:所有美国儿童都要有良好的学前准备。基本内容有:到2000年,所有美国幼儿都要做好入学准备;所有的残疾儿童和处境不利

........

....的儿童都能受到高质量的与其

发展相适应的幼儿教育

..........,以便为入学做好准备;要使儿童都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和医护,以便保证在入学时有健康的身体和大脑。

时隔100年,发展中的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又如何呢?中国贫困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

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当前,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小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使昔日贫穷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幼儿教育已逐步得到了重视,并且有了较大的发展,幼儿入园(班)率逐年提高。

但是,据湖北省2002年对农村儿童发展状况的一次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我国现有的幼儿园数虽从1976年的44.26万所增加到141.18万所;入园幼儿人数从1976年的1395.5万上升到2036万。但近年来幼儿入园率呈下降趋势,发展形势令人担忧:2001年幼儿入园人数比1995年减少了690万人,减少幅度为25%,减少幅度大于人口下降幅度。目前,全国0-3岁幼儿的毛入园率仅为33.62%,低于“九五”规划目标11个百分点;而且农村幼儿保育教育质量与城市儿童的差距越来越大。

也许你会认为,中国农村人口众多,适龄儿童的入园率低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不值得奇怪。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些地方政府简单照搬企业改制的做法,将公办幼儿园推向市场造成的必然结果。

发展中的农村幼儿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前进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寻求这些弊端的矫正对策,尽快地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不仅是实现中国政府对《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承诺的需要,也是提高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迫切需求。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在现行办学体制下, 农村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以公办小学中的村、点小学校附设学前一年幼儿教育学前班和民间私人办园的形式双轨并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幼儿教育在步履维艰的发展

进程中,受到更多因素的干扰,逐渐陷入了困境之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园办学设施简陋

农村中的公办幼儿园多在小学附设,以小学改制而成学前班,让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儿童接受学前一年教育。学前班的物质基础条件十分简陋。由于缺乏资金、领导不够重视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桌椅、教室全是小学中抽调的小学用品,设施十分简陋。

农村中的私人办学幼儿园更令人担忧:私办园多在农村家庭庭院中利用农家闲置房设置,幼儿班的室内高度一般不足3米,人均占地面积不到1.2平方米,缺乏良好的通风条件和幼儿活动必要的空间;受传统农居窗户狭小的影响,室内采光面积普遍小于地面的1/5,远远低于幼儿活动室规定的采光标准;由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大多数幼儿园(班)的桌椅、板凳由农户家庭筹借,高低长短不一,极不适应幼儿形成正确坐姿的需要;还有的班级缺少最起码的卫生盥洗设施,没有幼儿厕所、饮水桶、洗手水龙头,茶杯与手巾混用现象十分普遍;更有一些园班的房舍、门窗陈旧破败,严重危及幼儿及教师的人身安全;室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场地狭窄,人均占地面积不足3平方米,教具、玩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奇缺,各种游戏活动难以进行。(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

农村幼儿教育,受家长意识和要求的影响,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小学,多数带上小学影子;“小学化”现象十分严重,几乎所有的学前班没有分设教养员、保育员,而是参照小学的做法,配备一名教师,幼儿教育的保育功能被严重弱化;幼儿的一日活动与小学生如出一辙,到校后坐在教室里上自习,和小学生一起做早操,按照小学的铃声上下课,教学内容方面,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注重读、写、算的学习,教学方法上,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的“注入式”或死记硬背的方式统治着课堂,教学时数上,每周上课节数多在18节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4节,每节课长达40分钟,幼儿户外活动时间被大量挤占,每天尚不足1小时,给幼儿布置课外作业,进行期中测验、期末考试。

实践早已证明,这种把幼儿班当成是小学预备班来施教的错误做法,使幼儿未能得到符合其身心特点的适当的教育,天真活泼的稚气、竞争向上的意识和求知的愿望逐渐熄灭,阻碍了幼儿未来的发展。

(三)教师素质低难以完成幼儿教育任务

近年来,农村私人办园日益增多,这对减轻国家负担,方便人民群众、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当前一些贫困山区的私立幼儿园缺乏管理,十分混乱。一是师资不规范,农村私人幼儿园没有专职教师,大都是自己办学自己教,既无教师资格,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大多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我镇7名私人幼儿教师中就有6名属初中学历,约占总数的85.7%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受过职前专业训练,加上一名教师一个园一个班,在职培训机会又少,所以合格率极低。另外,许多农村幼儿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落后,他们往往把幼儿看作是“小大人”,缺乏尊重幼儿独立人格的意识,把成人的意愿强加给幼儿;通常认为“好孩子”就是“老实听话”、“遵守纪律”、“不调皮捣乱”的孩子。同时,这些教师的幼儿教育知识、技能与能力也相对不足,不会组织幼儿开展“动口、动脑、动手”活动,不会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活动,不能妥善处理幼儿之间的纠纷,经常使用“惩罚”、“批评”等否定方式来对待幼儿,忽视正面教育。二是教学不规范。私立幼儿园的教学缺乏监督,应开课程开不全,没有科学的教学计划,全凭办学者个人意志。加之生源多为3-5岁混合编班的形式,教学计划的随意性更是加大;三是硬件不规范。农村私立幼儿园大多没有经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审批,没有办理相关手续。

(四)家、园教育脱节

农村因分散居住,因家长忙于农活或意识淡薄很少有时间管理、接送孩子。农村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入园、离园,教师和家长很少有机会见面;教师对幼儿家庭情况不够了解,许多教师不知道自己班上“独生子女有多少”,不知道“幼儿经常和哪些人生活在一起”、“幼儿的父母

是干什么的”等等;教师没能通过多种形式,主动与家长进行联系,向他们介绍幼儿班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帮助他们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此同时,家长也未能积极配合幼儿班开展教育活动。家长中不重视幼儿教育的现象相当突出,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也存有偏差。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自己农活忙,事情多,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在我镇中心小学幼儿班家长举行的家庭教育咨询活动中,只有20%的家长前来参加,还有些家长文化程度较低,不懂得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片面强调对孩子施行识字、数数教育(81%的家长),家庭中常用的教育方法是“打骂”、“批评”、“惩罚”、“哄骗”(28%的家长)。此外,为数众多的家长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和个别差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强烈,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过多,他们(76%的家长)热切期望孩子将来能够“上大学”,受到高等教育“当干部”(23%的家长)、“当技术员”(21%的家长)、“当医生”(19%的家长)、“当艺术家”(16%的家长),跳出“农”门。

(五)家长营养卫生意识淡薄难以保证保育质量

农村幼儿由于长期身处农村环境,受农村不良风气和小农意识的影响,身心发展水平都比较落后。首先表现在和大人一样,经常不洗头、洗澡、换衣服、剪指甲,随地吐痰、拖鼻涕。没有养成个人身体和服装的清洁卫生习惯。其次是语言表达能力差,不爱说话,喜欢以点头、摇头的方式来回答别人的询问,对陌生人不敢大声讲话;讲述时语句不连贯,土话俗语脏话多,听不懂普通话,需要教师从中充当“翻译”,才能与来访者交谈。再次是认识能力差,农村幼儿习惯于机械记忆,不会意义识记,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散、受外界干扰;想象力贫乏、呆板。对游戏材料的使用,只会模仿教师的范例,而摆不出其它物体造型,思维缺少独创性。此外,农村幼儿怯于主动与人交往;在与陌生人交流时,两眼不敢看对方,显得十分拘谨、胆小,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差,不能友好与同伴相处,在游戏活动中独占玩具、争抢玩具现象普遍,攻击性行为较多,在学习活动中,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淡漠,爱依赖老师解决问题,缺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儿童的营养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指标,而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是儿童的基本权利。我国政府提出的90年代儿童发展纲要指标中提出"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下降50%",说明政府对人们营养状况的重视,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9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道,在发展中国家有1/3儿童患营养不良,在我国约为1/5。同时指出: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与当地人均收入及父母文盲(合理安排幼儿膳食的素质)有显著相关。从(表一)中我们不难看出:家庭人均收入越低,营养不良患病率越高,父母文盲越高则营养不良患病率高。

表一营养不良发病与父母文化水平和经济收入关系

年5月我镇的一次儿童体格检查中发现,幼儿贫血率还高达21%。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如何尽早改善这种状况,如何清除和减少农村幼儿患病的直接原因,如何在更高的层次(如帮助家庭合理科学支出,合理膳食)合理解决幼儿存在的营养问题.这也成了农村幼儿保育急待解决的不可拖延的问题。

综上所述,农村贫困地区幼儿园(班)现有格局、农村幼儿现在身处的窘境还未能为幼儿创设必要的生活、学习和娱乐条件,这既对幼儿身心的发展、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形成严重的障碍,也阻碍了幼儿基本动作的训练、智力的开发和品行的塑造。

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症结分析

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特别是自90年代初期开始,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都在向纵深推进。与之相应的,社会也开始出现了深刻的分化,一个为数众多的贫困群体逐渐形成。特有的社会转型背景,使得中国的贫困群体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并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以及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所谓贫困,

是指社会成员生活水准的低下、社会成员发展机会的匮乏以及发展能力的不足。在现阶段,伴随著剧烈的社会转型,尤其在中国农村,贫困群体的成员有增多的趋势。主要包括:低收入的劳动者,低收入或无劳动收入的残疾人和长期患病者、孤儿、未参加社会保险又无其他收入的鳏寡老人。1996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5800万人。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人们对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统计是以绝对贫困的标准进行的,如果再加上相对贫困的统计口径,贫困群体的人数还要大得多。中国农村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状态处在一种非常窘迫的生活状态之中,主要表现在收入状况低,农村贫困群体成员的收入是很少的。1996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为1926.07 元,其中,占总数8 %的人的纯收入为800 ~1000元,5.56%的人为600 ~800 元,1.88%的人为500 ~600 元,1.2 %的人为400 ~500 元,0.66%的人为300 ~400 元,0.67%的人为300 元以下。农村贫困群体的财产状况更是令人寒心。消费状况、医疗保健状况令人担忧:贫困群体成员的收入低、消费水准低,其营养不良状况是比较普遍的,农村贫困群体成员的医疗条件同样令人担忧。长期以来,许多国家以及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都十分重视经济贫困问题,提出了许多扶贫解困的主张和措施;学术界对经济贫困问题也给予了很多关注,各种论著和研究报告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对于导致经济贫困的重要因素———文化贫困,人们却很少关注并进行系统的研究。贫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的综合概念。世界银行《2000—2001年度报告》指出,“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低消费,而且意味着缺少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贫困意味着没有发言权和恐惧等。”贫困通常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1959年,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在其著作中较早地提出了“贫困文化”的概念。认为穷人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们的文化贫困。虽然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有些差异,但是刘易斯的观点也反映了文化贫困的一些现象。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文化贫困问题,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贫困的认识不够深刻,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文化贫困问题,人们一般多注重成人识字率、扫盲率、中学普及率、高教普及率、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等,不仅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在评价内容和方法上也较为落后,

尤其缺乏与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比较,看不到文化贫困的严峻现实。看不到与发达国家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差距,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怎能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逐步解决贫困问题,加快文化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能力。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人口出生率自然降低;部分农民工出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子女大多随父母外出;加之中央关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出台,经济稍好的人家搬迁。留在农村原居住地的大多为贫困人口,甚至形成地区性贫困。基于以上原因导致农村现有幼龄人口锐减且多为经济弱势群体幼儿,这部分幼儿家庭和幼儿有接受优质教育的奢望,却无经济的支撑,农村低水平闲置低价脑力劳动者瞄准市场趁机非法办园,只求得微薄的收入,以低价位吸引幼儿。不少农村私立幼儿园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赚钱,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农民群众也清楚明白,缘何入学者仍有增无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关键最主要的原因是,私人幼儿园收费相对较低,农村经济落后,不少农民受利益驱使,意识不到学生上学的重要性,目光短浅,有的图近便,碍情面,把学生就近送到私人幼儿园就读。这些非法办园,受生源不确定影响,短期利益趋动,根本无心投入设施的建设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随着公办园生源的减少,规模效应难发挥,无力参与低价竞争,同样导致效益低下,也不愿投入,资源配备不足、疲于应付,未能担当基础教育的重任。由于得到贫困家庭的支持,政府对公办园的管理显得有心无力、无力顾及,更是让师资素质低、教学水平低、价位低的非法办园愈演愈烈。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农村幼儿教育保育严重滞后,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虽然在入园率上有一定数量的保证,但在保教质量上无质的提升

恶性循环。

近几十年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仍然比较薄弱,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虽然有客观原因,但也和我们长期以来对农村教育的发展重视不够有一定关系。教育的迟效性也使得不少地方党政领导更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是农村教育。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教育是扶贫的最佳手段和根本途径,大力发展教育是减少和改变贫困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关键。农村教育不发展,直接受损害的不仅仅是农民的利益,也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国家应把农村教育作为当前最大的扶贫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来抓。只有发展教育,给穷人提供取得高收入所需要的相应的受教育机会,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消除贫困,这是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主要手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才能缩小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尽快规范农村幼儿教育,促进民族明天的发展呢。

呼唤规模效应集中实行集中办园确保办园质量

农村幼儿集中办园,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节约教育资金,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办园水平。

原来的幼儿园大多规模小,生源少且特别分散。因此,教育资源严重浪费,而且,由于布局分散,投入相对也分散,造成资金的浪费,改善条件也难以到位。适度集中办园,能够集中使用财力,节约资金,加速改善办园条件的进程,尽快提高办园水平,尽快提高教育质量。

(二)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相应的师资、仪器、设备、手段。在原来低水平分散办园的情况下,课程设置不全,学科教师缺,仪器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条件设备也难以保证教学的需要,教学对象过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变成了一句空话。而集中办园,有利于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有利于改革幼儿园内部管理体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实行布局调整,适度集中办园后,可以彻底打破原有的状况,进行新的结构性调整,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幼儿园实行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