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土壤肥力精选习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土壤肥力精选习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土壤肥力精选习题

20**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 --- 土壤肥力精选习

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46小题,共

92.0 分) 读某地区的经纬网和等高线图,回答下列小题。

1. 图中甲地区土地盐碱化较轻、耕地质量较好的自然原因是( )

A. 人类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B. 多为紫色土,冲积土壤比较肥沃

C. 土壤中水、肥、气、热条件协调较好,肥力高

D. 土壤中含钙质较多,黑土分布广

2. 图中乙地区的经济作物和林木主要为( )

A. 甘蔗、柑橘

B. 甜菜、柑橘

C. 花生、苹果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某地土壤剖面图,图 2 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

图 1 图2

3. 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 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 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4. 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 免耕直播

B. 深耕改土

C. 大棚温室 如图为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D. 棉花、茶树 5%。图 1 为我国东部

D. 砾石压土

5. 按照字母顺序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③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填

入,顺序正确的是

6. 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对本地区的土壤和河流的影响主要有 ( )

7. 下图为江南丘陵某研究区红壤在不同措施下(均不施肥)实验结果。据此回答。

与处理措施①比较,该实验结果表明( )

A. ②处理措施使土壤有机质增多,利于保持水土

B. ③处理措施使土壤酸性增强,利于积累有机质

C. ②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增强,土壤酸性减弱

D. ③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减弱,土壤酸性增强

8. 影响我国苹果带苹果产量浮动的主要因素是

A. 土壤肥力变化大

B. 天气条件变化大

C. 种植习惯

D. 市场需求

埃尔埃希多地区(下图小方框所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小于 300mm ,土壤贫瘠。当 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①土壤腐殖质增多 ②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③河流含沙量减小 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随着滴灌技术和日光温室的快速普及, 埃尔埃希多地区已由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 洲蔬菜之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埃尔埃希多地区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的合理措施是

A. 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黏土

B. 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沙土

C. 表层为有机肥,中间层为黏土,下层为沙土

D. 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沙土,下层为有机肥

10. 埃尔埃希多地区普及日光温室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室内温度,抵御严寒霜冻

B. 改善日照条件,促进光合作用

C. 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 减轻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 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 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 碳的含量。读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 0~ 10 cm 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

化图,完成下列小题。

11. 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 随植被覆盖度升高而升高

C. 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12. 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 A. 土壤肥力较低

C. 大气温度较低 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

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

B. 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 D. 随降水量减少而减少 B. 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泥岩、页岩 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土壤 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 和空气四部分组成。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 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下列小题。

13. 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变异

B. 地表形态变化

C. 过度农业活动

D. 土壤肥力变化

14. 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 土壤厚度增大

B. 土壤水分含量增大

C. 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 土壤肥力提高

15. 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的埃尔埃希多地区曾是土壤贫瘠、 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 (如图

所示)。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 三层结构,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当地农民大力发展温室农业,使埃 尔埃希多由荒凉之地变成欧洲的“菜篮子”,但水资源短缺问题也逐渐显现。据此 完成 6~8 题。

与该地改良后的土壤结构相符合的是( )

A. 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黏土

B. 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沙土

C. 表层为有机肥,中间层为黏土,下层为沙土

D. 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沙土,下层为有机肥

16. 畜粪是牧区常用生活能源,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牧区( )

A. 牲畜病害增加

B. 能源资源匮乏

C. 土壤肥力降低

D. 大气污染严重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 下表是某土 壤剖面的四

项营养元素指标。读表,回答

3

4

题。

深度 N(mg/kg) P(mg/kg) Na(mg/kg) Mg(mg/kg)

0 1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

17. 表中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A. N

B. P

C. Na

D. Mg

18.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A.地下水位下降

B. 水土流失加剧

C. 土壤肥力下降

D. 盐碱化加剧

19.聚落名称带“水”多与河流有关,广东有不少乡村聚落名称带“水”。农业社会时

期,决定这些乡村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 河流运输能力

B. 河流水量

C. 土壤肥力

D. 冲积平原面积土壤是一个复杂而多相的物质系统。它由各种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各种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腐殖质及生物活体、水分和空气等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完成下题。

注: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20.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壤厚度增大

C. 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21.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气候变异

D. 过度的人类活动

埃尔埃希多地区(下图小方框所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小于300mm,土壤贫瘠。当地农

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随着滴灌技术和日光温室的快速普及,埃尔埃希多地区已由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B. 土壤中空气含量减

D. 土壤肥力提高

B.

C. 土壤肥力变化

22.埃尔埃希多地区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

B.受西部山地阻挡,冬季位于西风背风坡

C.深居内陆且地形封闭,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D.受沿岸寒流影响,减湿作用显著

23.埃尔埃希多地区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的合理措施是( )

A. 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黏土

B.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沙土

C.表层为有机肥,中间层为黏土,下层为沙土

D. 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沙土,下层为有机肥

24.埃尔埃希多地区普及日光温室的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室内温度,抵御严寒霜冻

B. 改善日照条件,促进光合作用

C. 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 减轻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史料记载:“左公宗棠就职后,令民旱地铺沙,改良土地,成为特有之沙田??耕垦日广,民食渐充,白面一斤值钱十文,近更广植浙桑,此地之桑较浙江产叶大汁厚,实为宜蚕。”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5.左公令民“铺沙”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持土层湿润②恢复土壤肥力③增高土壤温度④促进根系发育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26.“此地之桑较浙江叶大汁厚”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 降水丰沛

B. 气温年较差大

C. 光照充足

D. 土壤肥沃

27.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的埃尔埃希多地区曾是土壤贫瘠、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 (如图所

示)。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当地农民大力发展温室农业,使埃尔埃希多由荒凉之地变成欧洲的“菜篮子”,但水资源短缺问题也逐渐显现。据此完成6~8 题。

每年夏季七八月份,当地农民用塑料薄膜将温室土壤全部覆盖,膜下灌水闷棚,撤 膜后才开始种植蔬菜。这种做法的目的最可能是( ) A. 提高土壤肥力

B. 对土壤进

行消毒 C. 提高土壤含水量 D. 提高土壤含氧量

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 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土壤一 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 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下题。

28. 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 东北平原

B. 江南丘陵

C. 青藏高原

D. 河西走廊

29. 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变异

B. 地表形态变化

C. 过度农业活动

D. 土壤肥力变化

30. 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 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B. 土壤水分含量增大

D.

土壤厚度增大 土壤有机物含量的高低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通常通过测定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来 换

算,下图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图。完成下题。

C. 土壤肥力提高

D. 地方性分异

31.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

分布特征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A. 纬度地带分异

B. 干湿度地带分异

C. 垂直地带分异

32.影响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是①降水②风力③气温④地形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33.如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14-15

图示区域()

A. 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物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读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0~10 cm 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

化图,回答下列小题。

37. “踩麦苗”发生在(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38. 造成华北地区冬小麦旺长的主要因素是( )

A. 土壤有机质丰富,墒情好

B. 气温偏高

C. 降水充沛

D. 晴天多,光照充足

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麦收后, 都会留有大面积土地种植玉米。 覆盖土壤表面的小麦秸秆 在湿热的环境中容易发生霉变,使后期生长作物产生病虫害。根据材料,完成各题。 39. 下面关于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和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南方地区,秸秆翻压土中,起到保热保水作用

B. 北方地区,秸秆翻压土中,起到保热保水作用

34. 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 随植被覆盖度升高而升高

C. 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35. 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

区 A. 土壤肥力较低

B. 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 D. 随降水量减少而减少

B. 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D. 36. 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A. 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

减少

B. 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

C. D. 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

失 小麦麦苗的旺长往往会导致土壤肥力下

降, 为控制麦苗旺长, 华北农民经常全家出麦田中“踩麦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各题。

C.南方地区,秸秆覆盖土壤表面,为玉米生长提供营养

D.北方地区,秸秆覆盖土壤表面,起到保水作用

40.为了应对目前东北黑土出现的问题,下列关于东北地区小麦秸秆处理的方式,最合

适的是

A. 燃烧还田恢复土壤肥力

B. 粉碎还田恢复土壤肥力

C. 大量用于发酵沼气

D. 用于发展畜牧业

容许土壤流失量(单位:吨/km2·年)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下表为20** 年我国四个地区,坡面相同状态下的相关数据,据此完成各题。

41. 某地容许土壤流失量的确定,主要是依据

A. 地形坡度

B. 降水强度

C. 成土母质

D. 成土速度

42. 20** 年,水土流失对土地造成危害最严重的区域是

A. 东北黑土区

B. 喀斯特地区

C. 江南丘陵区

D. 黄土坡面区

某地理研究小组在宁夏南部山区对不同覆盖方式下马铃薯产量及土壤肥力进行了调查,该地多年平均降水量433mm,无霜期123天;当地马铃薯一般在4月中旬播种,9 月下旬成熟收获。下表是该研究小组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读表,回答下题。

43. 与全膜覆盖相比,半膜覆盖烂薯率更高,主要原因是半膜覆盖()。

A. 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差,导致低温冻害

B.地温变化幅度大

C.雨水下渗较多,成熟期土壤湿度过大

D.防鼠害、虫害作用差

44.与露地种植相比,全膜覆盖种植马铃薯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更高,主要是因为全膜

覆盖()。

A. 烂薯率较高,增加土壤肥力

B. 减少外力侵蚀,保水保肥效果好

C. 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有机质消耗

D. 减小昼夜温差,减慢有机质分解

读我国某农区的冬灌景观图,田间作物为小麦。每年入冬时,在日平均气温为3℃左右时最适宜冬灌,冬灌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5.下列关于冬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有利于消灭越冬害虫,减轻病虫危害

B.有利于提高地温,防止作物冻害

C.有利于防止土壤盐渍化,增加土壤肥力

D.有利于提高土壤墒情,防止春旱

46.下列种植小麦的省份中,最适宜进行冬灌的是

A. 青海

B. 河南

C. 黑龙江

D. 湖北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 小题,共20.0 分)

4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钱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 万平方千米,人口

20 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

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埃尔埃希多地区(如下图小方框所示)曾是西班牙最贫瘠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小于300mm 。随着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调动农业开发者积极性的政策,土壤“三明治式”

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温室截留雨水和农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

1)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年降水量小的原因。

2)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3)简述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4)简述埃尔埃希多地区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的有利条件。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通过经纬度判断:甲地区为太行山冲积扇,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条件协调较好,肥力高,使该地区盐碱化较轻、耕地质量较好,C 正确;A 项为我国南方地区;B 为四川盆地;D 项为东北平原。

【小题2】通过经纬度和图中等高线判断:乙地区为山东丘陵,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合花生、棉花和苹果等暖温带农作物的生长,C 项正确;而甘蔗、柑橘、茶树是热带和亚热带的经济作物;甜菜是中温带、寒温带及寒带的经济作物。因此 A 、B 、D 错。考点:读图分析山前冲积扇盐碱化较轻、耕地质量较好的自然原因;经济作物和林木所属温度带的判断。

3.【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解析】

【小题1】从右图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 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 错;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 错;从图9 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C 对;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D 错。

【小题2】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A 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B 对;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C 错;砾石压土主要改变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D 错。

考点:本题考查土壤肥力及改良。

5.【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解析】试题分析:1.图示自然地理环境应是我国的东北地区;东北平原三面环山,纬度高,蒸发弱,温带季风气候,形成冷湿性森林与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成肥沃的黑土;所以 a 是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自然地理特征;b 是由于地理位置特征和地形特征形成的特色气候;c 是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及植被下发育成特殊的土壤。选D 正确。

2.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腐殖质降低;河流含沙量增多;植被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易引发水旱灾害,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选B 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7.【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读图可知,与处理措施①比较,②和③两种处理措施均使土壤有机质增多,土壤酸性减弱,加强了坡地的植被覆盖率,利于保持水土。相对比来说,措施②比措施

③减轻土壤酸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果更明显。考点:红壤的治理。

8.【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给出了我国苹果生产的集中区域。因土壤、种植习惯等因素保持稳定,在短时期内没有明显变化,故其对苹果产量影响较小,A、C 错。市场需求变化大,直接影响苹果

价格,D 错。天气因素如气象灾害对农业往往造成大面积的减产减收,故B 正确。考点:农业区位

9.【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解析】

本题考查土壤改良的措施。上层为沙土,透水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间层为有机肥,可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肥;下层为黏土是为了防止水肥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A 对,BCD 错。故选A 。

本题考查埃尔埃希多地区普及日光温室的主要目的。埃尔埃希多地区地处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无严寒霜冻灾害,日光温室不能改变光照条件,AB 错;当地干旱少雨,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C 对;日光温室不能减轻土壤侵蚀,D 错。故选C。

11.【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形信息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图中横轴表示植被类型,可以判断出海拔高度,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由此分析海拔高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即可。

【解答】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横轴表示植被类型,可以判断出海拔高度,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不能体现随植被覆盖度、随降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B 正确,ACD 错误。故选B 。

【分析】本题考查落叶阔叶林区的地表风化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形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植物生长量的关系。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呈正相关,一般温度越高,降水越多,风化作用越强。

【解答】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有机碳含量高,土壤肥力较高,A 错;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多,B 错;海拔较低,大气温度较高,C 错;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呈正相关,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落叶阔叶林区的地表风化作用强烈,D 对。故选D 。

13.【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读图可知,该地区的原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尖锐,过度农业活动是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C 对;气候变异,地表形态变化,土壤肥力变化均不是主要原因,ABD 错。故选C。

本题考查土壤特征变化。读图可知,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含水率下降,植被保持水土功能下降,土壤中有机质和水分含量的降低,将使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土壤侵蚀加剧,土壤厚度更薄,C 对,ABD 错。故选C 。

15.【答案】A

【解析】解:表层为沙土,透水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间层为有机肥,可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肥;下层为黏土是为了防止水肥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故A 正确。

故选:A 。沙土,透水性好;黏土可以防止水肥下渗,故黏土之上应该是肥料。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土壤改良后特征的

相关知识。

16.【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来探讨牧区的生态问题,考查学生对牧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畜粪能够为草原土地提供矿物质,增加土壤的肥力。长期、大量的畜粪当做生活能源后,会土壤中畜粪补充减少造成土壤肥力降低。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问题。

17.【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由图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N 元素、P 元素和Mg 元素的

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太大;Na 元素有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Na元素的程度最高,C 正确。故选C。

本题考查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淋溶作用是土壤形成作用的一个方面。指下渗水流通

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作用,使土壤表层中部分成分进入水中并被带走的作用。随着淋溶作用的进行,土层逐步酸化,D 错;地下水位下降与淋溶作用关系不大,A 错;水土流失是外力作用导致土体及营养物质的减少,淋溶作用是土体内部物质的迁移,B 错;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

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C 正确。故选C。

19.【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农业社会,土地面积决定了聚落的发展规模。

考点:聚落影响因素。

20.【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四种物质成分和作用。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图示过程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了。ABD 错误,C 正确,故选C。

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人类的农业活动。ABC 错误,D 正确,故选D。22.【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埃尔埃希多地区位于地中海沿岸,但是年降水量明显小于地中海气候的降水量,说明其冬季降水量小,结合图中山地信息,埃尔埃希多地区位于佩尼韦帝科山东侧,冬季西风的背风坡,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少,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小,因而全年降水量小,B 正确,C 错误;该地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没有受寒流影响,AD 错误。故选B 。本题考查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改造。上层为沙土,透水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间层为有机肥,可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肥,应为有机肥;下层为黏土是为了防止水肥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A 正确,BCD 错误。故选A 。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埃尔埃希多地区地处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无严寒霜冻灾害,但日光温室不能改变光照条件;当地干旱少雨,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C 正确,ABD 错误。故选C。

25.【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旱地铺沙主要是为了通过铺沙,减

少水分蒸发,以保持土壤含水量,保持土层湿润,提高地温,以有利农作物生长,①③对;不能促进根系发育,④错;恢复地力的方法为休耕,铺沙不能恢复土壤肥力,②错,所以ACD 错,B对。故选B。本题考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温差,降水。由题干“左公宗棠就职后,令民旱地铺沙”可知,该地气候干旱,因此与浙江相比降水少,A 错;在我国气候干旱区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浙江相比气温年较差大,但不是桑叶生长的优势条件,B 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与浙江相比光照充足,是桑叶生长的优势条件,C 对;旱地铺沙,可知土壤贫瘠,D 错。故选C。27.【答案】B

【解析】解:该地位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夏季气温高,用塑料薄膜覆盖土壤,然后灌水,使得膜内温度很高,有利于杀死细菌,起到对土壤进行消毒的作用,故B 正确;不能提高土壤肥力、含水量和含氧量,故ACD 错;故选:B 。

西班牙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雨热不同期。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影响土壤发育因素的相关知识。

28.【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区域判读。读图可知,该地区的原生林为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B 对,ACD 错。故选B 。本题考查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读图可知,该地区的原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尖锐,过度农业活动是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C 对,气候变异,地表形态变化,土壤肥力变化均不是主要原因,ABD 错。故选C。

本题考查土壤特征变化。读图可知,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含水率下降,植被保持水土功能下降,土壤中有机质和水分含量的降低,将使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土壤侵蚀加剧,土壤厚度更薄,A 对,BCD 错。故选A。

31.【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自东向西降低,反映了沿海到内陆随降水量的减少,植物分布发生变化引起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其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干湿度地带分异。B 正确,ACD 错误。故选B。本题考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壤有机质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含量即为土壤有机碳。气温和水分会影响到生物及有机质的形成,故影响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和气温,①③正确;风力和地形对其影响较小,②④错误。故选A。

33.【答案】A

【解析】解: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因此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山坡地表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形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地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成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

故选:A .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时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动的影响因素.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

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34.【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据图根据植被类型的差异可以看出横坐标表示海拔越来越低,从总体来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山体海拔升高而增加, B 对;从山顶到山脚植

被覆盖率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最后减少,但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减少,A 错;山体降水主要集中在半山腰,也就是图中针叶林、阔叶林地区,但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并不在这里,D 错;图中没有给出山体各区域土层厚度,C 错。故选B 。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据图表可知落叶阔林有机质含量高于荒漠草原区,所以土壤肥

力落叶阔林更高,A 错;落叶阔叶林海拔更低,气温应更高,C 错;荒漠草原地区海拔更高,昼夜温差、光照更强烈,地表风化更强烈,D 错;因区域背景在新疆伊犁河谷,以畜牧业为主,荒漠草原植被被用作饲料,有机质积累较少,受人类影响较大,而落叶阔叶林影响较小,B 对。故选B。

本题考查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因素。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发生在近年来,但

高山地区光照降水并不会发生明显增多或减少,AD 错;人为原因最有可能,但冬季不适合放牧,C 错;全球变暖,植物生长周期变长,消耗有机质数量自然增加,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少,B 对。故选B。

37.【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解析】

试题分析:

1.华北地区主要种植的小麦属冬小麦,有的年份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南撤较晚,造成秋季气温偏高,小麦会出现快速生长,导致土壤肥力迅速下降,不利于小麦明年的丰产丰收。所以选项C 是正确的。

2.华北地区冬小麦在秋季播种,冬小麦完成出苗、生根、分蘖等生长过程,保证能够顺利安全过冬。可是有的年份秋季气温下降慢,气温偏高,造成冬小麦旺长,不利于根部发育和营养积累,而且浪费土壤肥力。降水丰富,土壤湿润墒情好,且晴天多,光照充足,都不是冬小麦旺盛生长的主导因素,所以选项B 正确。

39.【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41.【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读材料知,容许土壤流失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容许流失量大,说明土壤再生能力强,即成土速度快,D 对;地形坡度、降水强度对土壤肥力流失有影响,但不是确定区域土壤容许流失量的依据,AB 错;成土母质就是风化壳,它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刚刚能释放一些矿物养分,而土壤是具有肥力的,C 错。故选D。本题考查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读表格知,喀斯特地貌区土壤实际流失量是容许流失量的2 倍多,东北黑土区和黄土坡面区都是1 倍多,江南丘陵区低于1 倍,说明土壤侵蚀对土地的危害最严重。B 对,ACD 错误。故选B。

43.【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解析】本题考查全膜覆盖与半膜附带对半膜覆盖烂薯率更高的主要原因。考查学生调

动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本题关键是结合马铃薯生长环境特点分析半膜覆盖烂薯率高的原因。

【解答】马铃薯烂薯的原因是马铃薯不耐涝,雨涝或湿度过大。宁夏地区降水集中在夏

季,半膜相对于全膜会增加夏季雨水下渗,同时半膜覆盖也减弱了水分蒸发,因此成熟期土壤湿度过大,导致烂薯。故ABD 错误,C 正确。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全膜覆盖种植马铃薯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更高的原因。考查学生调动和

运用信息的能力。本题思路为相对于露地种植,全膜覆盖改变了马铃薯生长的哪些条件。【解答】土壤有机质不是来源于烂薯,故A 错误;全膜覆盖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土保肥,故B 正确;杂草生长会与马铃薯争夺土壤中有机质,但不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故C 错误;昼夜温差对有机质的分解影响不大,有机质分解需要长期的过程,故D 错误。故选B 。

45.【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解析】5.据材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冬灌有利于消灭越冬害虫,减轻病虫危害;有利于提高地温,防止作物冻害;有利于提高土壤墒情,防止春旱。冬灌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遇蒸发加剧则会加重土地次生盐碱化,因此冬灌对于防止土壤盐渍化,增加土壤肥力没有作用,所以本题C 正确。

6.青海种植的是青稞,河南种植冬小麦,黑龙江种植春小麦,湖北一般种植水稻,所以四个选项中,只有河南为冬小麦主产区,也是最适宜进行冬灌的,所以本题B 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发展。

47.【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纬度高(48°N 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

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1)因环境质量的优劣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联系该地人类活动区去分析,因

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因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水平低,所以工矿业、城

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

微,因此环境优。

(2)病虫害与环境关系密切,所以从环境因素分析对病虫害的影响。建三江纬度高(48°N 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导致病虫害少;夏季气温日较差大,夜晚温度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所以病虫害少。

(3)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该地土壤肥沃,肥力高,使用化肥少;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化肥的使用效率高,导致化肥使用量少。

(4)“中国绿色米都”中的“绿色”主要指生产的水稻无污染,“米都”主要指生产规模大,产量高。联系该地水稻的生产条件分析,该城市环境质量优良,对水稻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使水稻绿色无污染;该地水稻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所以才能称为“米都” 考点:农业生产

48.【答案】(1)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小;冬季受西部山地的阻挡,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少,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小,因而全年降水量小。(2)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年降水量小,水源不足;夏季受高压控制,炎热干燥,蒸发量大,冬季处于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气温较高,全年气候干旱;土壤为荒漠、沙化严重,土地贫瘠。

(3)上层沙土透水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间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料;( 2 饭呢)下层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

(4)纬度低,气温高,热量充足,蔬菜上市时间早;位于沿海地区,海运便利;土壤改良,温室推广为蔬菜大规模生产提供条件。冷藏和保鲜技术的进步,方便蔬菜储存和运

输。

【解析】(1)本题考查埃尔埃希多地区年降水量小的原因。埃尔埃希多地区位于地中海沿岸,但是年降水量明显小于地中海气候的降水量,说明其冬季降水量小,结合图中山地信息,埃尔埃希多地区位于佩尼韦帝科山东侧,冬季西风的背风坡,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少,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小,因而全年降水量小。

(2)本题考查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势土层水源干燥度等方面分析。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年降水量小,水源不足;夏季受高压控制,炎热干燥,蒸发量大,冬季处于西风的背风

坡,焚风效应明显,气温较高,全年气候干旱;土壤为荒漠、沙化严重,土地贫瘠。

(3)本题考查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根据材料提示土壤“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粘土(下层)。令新的土壤坡面呈现出三层结构,结合三层结构和影响土壤肥力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三方面进行分析。上层沙土透水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间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料;(2 饭呢)下层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

(4)本题考查埃尔埃希多地区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的有利条件。埃尔埃希多地区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的有利条件可从热量、土壤、交通、冷藏和保鲜技术等方面回答。纬度低,气温高,热量充足,蔬菜上市时间早;位于沿海地区,海运便利;土壤改良,温室推广为蔬菜大规模生产提供条件。冷藏和保鲜技术的进步,方便蔬菜储存和运输。

(完整版)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 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①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 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 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20.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 2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为极昼,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为极昼;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为极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极圈以内为极夜。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2.四季的划分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地理是一门十分考验学生记忆力的科目,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点很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人文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 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 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 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气候 1. 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 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纬度分布: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 月或1 月,这是一般规律,∵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 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南半球的 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说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气温变化不大。∵南半球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识点汇总 关于水环境的12个知识点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 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持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 以再生,维持世界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 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 季;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 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 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③影响航海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复习【二】 关于大气的30个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分享(精华版)

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分享 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高三复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 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 地理高考知识点1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 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 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 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 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 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

2019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2019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2、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圆球。人们在说明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6、太阳的外部物质构造: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7、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

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亚洲概述 【目标】:1.亚洲的位置、分区 2.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 3.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及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知识梳理】 一、亚洲的位置、分区: (一)位置:经纬度位置30°E——180°世界上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10°S——80°N 世界上跨纬度最多的大洲(跨寒、温、热三带)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侧通过黑海、地中海与大西 洋相通 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北半球 (二)范围: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西南以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与非洲为界 (三)分区: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洲。按地理方位与自然特征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6个地区。 二、亚洲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形: 1.特征:地形复杂,中间高四周低(中部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原分布于四周)/地表起 伏大/海拔较高(平均海拔仅次于南极洲,居世界第二位) 亚洲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最低点为死海(﹣415米) 2.主要地形区:(落实到地图上) (1)主要山脉:帕米尔高原的山结(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交汇)(2)8大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 (3)7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亚);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南亚);米索不达米亚平原(西亚);西西伯利亚平原(北亚)。 (二)气候: 1.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与成因:(看地图册29页气候分布图)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东部: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大陆南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热带季风;马来群岛---热带雨林 西部:印度半岛西北部、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北部:北冰洋沿岸---苔原气候 (三)河流、湖泊 1.特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与高原,呈放射状流向海洋,内流区面积广大 2.主要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 注入北冰洋 中国的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 注入太平洋 东南亚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 注入太平洋 萨尔温江、印度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注入印度洋 3.主要湖泊:黑海、咸海、巴尔喀什湖----中亚;贝加尔湖----俄罗斯;死海----西亚三、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 (一)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2009年亚洲人口数是40亿,占世界人口的61%,东南亚、东亚、南亚人口稠密,亚洲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6个(中国13亿、印度10亿、印尼、 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三)经济发展差异: 1.日本: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2.韩国、新加坡:新兴工业国 3.西亚产油国与东南亚文莱:依靠石油资源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4.中国、印度建立了比较完整工业体系 5.其他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水平较低抓住机遇(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 *日本、韩国、新加坡二战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原因调整结构(接受) 发展科技 改善环境(投资) 东亚、日本 【目标】 1.日本的位置与范围 2.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知识梳理】 一、东亚 (一)位置经纬度位置:20°N---50°N;80°E---145°E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 (二)范围:共有5个国家。临海国----中国;内陆国----蒙古;半岛国----朝鲜、韩国; 岛国----日本 (三)沿海与内陆差异 沿海内陆 范围中国北方与南方、朝鲜、韩国、日本中国西北与青藏地区、蒙古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日本多山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 气候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经济工农业发达,人口城市多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欠发达 二、日本 (一)位置:30°N---45°N;130°E---145°E。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西南隔朝鲜海峡与韩国相望 (二)范围: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 (三)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是最大平原(东京附近)。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高考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2019年高考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区域地理知识点有哪些,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区域地理知识点有哪些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一、大洲和大洋1、七大洲1) 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2)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3)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世界最大4)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5)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概念: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分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界线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亚、北美——白令海峡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洲面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 大洋洲4400 3000 2400 1800 1400 1000 900 (万平方千米) 平均海拔:南极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欧洲大洲 2350 950 750 700 600 350 340 (米) 世界上跨大洲的国家:1. 欧、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耳其2. 大、亚:印度尼西亚3. 非、亚:埃及(西奈半岛)4. 南北美:巴拿马5.

欧、北美:丹麦(格陵兰岛)6. 大洋洲、北美洲:美国(夏威夷)全部在北半球的大陆有: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大洲有:欧洲、北美洲 全部在南半球的大陆有: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大洲有:南极洲跨南北半球的大陆有:非洲大陆、南美大陆 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全部在东半球的大陆有: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大洲有:非洲、 全部在西半球的大陆有: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跨东西半球的大陆有:亚欧大陆、南极大陆 大洲有:亚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2、大洋①面积排序(万平方千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②平均深度(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③大洋分界:太平洋与大西洋: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火地岛南端合恩角西经67 度经线)——南极半岛 太平洋与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东经146 度经线太平洋与北冰洋:白令海峡大西洋与印度洋:苏伊士运河——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东经20 度经线大西洋与北冰洋:丹麦海峡④大洋中部经线:太平洋——180 度经线大西洋——西经20 度经线印度洋——东经80 度经线北冰洋——跨360 度经度二、各大洲的气候特点洲名地形主要特征

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

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 专题一:位置: 一、东亚:80汉E-140汉E,20汉N-50汉N; 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 二、东南亚:23汉26’N-10汉S, 90汉E-150汉E; 地处亚洲东南部,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围包括中南半岛(中央经线为100篍),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夹在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的11个国家: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 三、南亚:10汉N-30汉N,中央经线80汉E; 地处亚洲南部,范围包括北部三个内陆国(尼泊尔、不丹、锡金),中部三个临海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南部两个岛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四、中亚:40汉N-50汉N,50汉E-80汉E; 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部位,世界岛,范围包括五大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基尔斯坦),古代是丝绸之路,现代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战略地位重要; 五、西亚和北非:20汉N-40汉N,20汉E-65汉W; 地处“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是海陆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埃及,土耳其海峡——土耳其),北回归线横穿南部;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30汉N-30篠,20汉W-60汉E,中央经线:20汉W; 地处印度洋,大西洋之间的低纬地区,南回归线,赤道横穿,范围包括49个国家; 七、西欧:40汉N-70汉N,10汉W-20汉E; 北邻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靠地中海;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东欧西起波罗的海东海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它的面积占欧洲的一半,7个国家; 2、北亚是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它从乌拉尔山向东延伸到太平洋沿海,北邻北冰洋,南抵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的国界,面积在亚洲地区的1/4; 九、北美:30汉N-50汉N,中央经线100汉W; 地处西半球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 十、拉丁美洲:30汉N-50汉S; 地处西半球,地跨赤道,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加勒比海,南邻德雷克海峡;范围包括北部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部南美大陆,巴拿马运河;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主要知识点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主要知识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主要知识点》的内容,具体内容:地理的复习是一次记忆的翻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⑴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⑵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 地理的复习是一次记忆的翻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⑵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表现在: ①海洋与陆地: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且比较集中。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分配较均匀。 ②地形:A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日较差)。 B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脉往往是气候的分界线。 ③植被:裸地和植被覆盖地不同。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

湿。 (二)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 1.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 ①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显著影响各地气候。大气环流通过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导致各地的降水时空分布,与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因素)共同形成了各种气候类型(水热组全类型)。 ②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考地理笔记考点

米)倍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高考地理备考笔记 第一单元地球在宇宙中[知识要点]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为一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两极就缩 小成一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意一点的位置和方向,量算两点间的距离。(1)经线和经度(2)纬线和纬度3、地球的运动 (1)自转、公转概况对比

高级中学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doc

高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 高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一) 1.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淡水湖)世界第二深的湖泊坦葛尼喀湖 2.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巴西与巴拉圭交界) 3.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4.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大洋州 5.世界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世界最狭长的国家智利 6.世界水资源(江河年径流量)排列: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 7.世界可开发的水能排列: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 8.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淡水湖的的喀喀湖(玻利维亚与秘鲁边界)。 9.世界羊毛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国家澳大利亚。 0.世界铀矿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国家澳大利亚。 高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二) 1.美洲最高峰(西半球最高峰)汉科乌马山(7010m,玻利维亚与秘鲁边界)。 2.世界上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南非。 3.世界上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几内亚。 4.世界上面积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5.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欧洲。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欧洲。 6.世界上东西向最狭长跨经度最广的国家俄罗斯( 跨1700经度) 7.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大洲欧洲。 8. 世界上最干燥、最寒冷、风雪最多、风力最大的大洲南极洲。 9.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北美洲的五大湖.(冰川作用形成) 高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三) 1.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2.世界出产咖啡、甘蔗、香蕉、剑麻最多的国家巴西 3.世界出口牛肉最多的国家阿根廷 4.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点(世界上最低的洼地或世界上最咸的湖泊盐度24%)死海(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地壳断裂陷落形成) 5.世界最大的大裂谷东非大裂谷(地壳断裂形成) 6.世界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西亚和北非 7.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770多万km2) 8.世界降水最大最多的地区乞拉朋齐(印度东北部,年降水量11000多mm) 9.世界最高气温记录出现的地方阿齐济耶(北非利比亚,57.8℃) 10. 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欧洲

最新《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

考点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可实现人地和谐发展。不合理利用强度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13、东北农林基地的开发建设 (1)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①黑土的利用: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为了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必须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的肥力。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注意土壤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 ②沼泽的保护:三江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沼泽是蓄水也、水源地,对于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东北的沼泽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栖息地,沼泽植物又是一项重要资源。 ③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中部松辽平原玉米产量大,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2)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①问题: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导致资源减少、材质下降;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采伐以皆伐为主,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②措施: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是东北林区的一项首要任务,具体措施是:坚持合理采伐,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加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东部和吉林东南部丘陵柞林地区,发展柞蚕生产等。 14、黄淮海平原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 排水或灌水条件很差的低洼或山坡地,容易遭受涝灾和旱灾; 在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锓蚀和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肥力不断降低; 由于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致使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壤盐碱化; (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鱼塘——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里种粮、果、棉。优点: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15、南方低山丘陵区(范围: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 (1)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①气候资源: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但因季风活动及其在年际和年内的不稳定性,伴随着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 ②生物资源:品种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但利用的生物资源品种单一,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③土地和土壤资源: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红壤面积大,有机质少,酸性强,土持黏重,是南方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大力改造。 ④水资源:河流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建立水电工程和发展灌溉农业。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乱砍滥伐森林。向大自然强取耕地和薪柴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在全国仅次于黄土高原。 ⑤结论:南方低山丘陵区水、热充足,因地貌差异形成的多种土地类型,可以因地配置繁多的生物品种,因此这一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此外,这里劳动力资源充足,而且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海港,有开发低山丘陵的人力和市场条件。(2)整治: ①走立体农业之路:本区人口密度大,而人均耕地少,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立体农业有利于减少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转移到低山丘陵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局面,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循局面。 ②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使炉灶大大节约燃料。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工业》 考点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原料(临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

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归纳(最新版)

高考地理 重点知识总结归纳(最新版)

一、前提——熟悉区域地理,掌握双基和主干知识 进行地理主观性试题答题能力提升专题讲练的前提是在对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双基和主干知识学习已经完备后。功夫在平时,能力的提升在三年功课的积累,也是高考备考的最后冲刺。 二、基础——明确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 三年功课的积累已经见了无数的主观性试题。厚积薄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有能者将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归纳成辑,供参考。当作我们提高解答主观题性试答题能力的起点。所以我们第一步便是熟读该资料,掌握常规解题方法。 三、关键——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有了以上的准备,便进行归纳概括,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的第二步便是总结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和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 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之归纳: 1) 原因(自然、人为) 2) 条件(有利、不利) 3) 影响(正面、负面) 4)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5)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6)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7) 重大工程意义(两端、中间)或(政治、经济、民族、国防) 8) 要素(总量、结构) 9) 评价( 积极、消积) 10)降水量多少成因(大气环流、地形(迎、背风坡)、洋流、距海陆远近、下垫面) 11)气温高低成因(纬度位置、冷气流影响、洋流、地形-海拔高低与阳坡阴坡、下垫面) 12)大渔场成因(有无较宽阔大陆架,是否为实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是否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 近几年考题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之归纳: 1)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矿产或其它资源) 2)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 3)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4)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变化、流速、含沙量、结冰期) 5) 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6)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 地理是一门十分考验学生记忆力的科目,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点很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人文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气候 1.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纬度分布: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这是一般规律,∵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南半球

区域地理 亚洲知识点归纳

亚洲 第一节亚洲概述 一、地理位置(半球、濒临大陆大洋、跨经纬度) 1、半球:北半球、东半球 2、濒临大陆(欧、非、大洋、北美);濒临大洋(印 度洋、太平洋、北冰洋) 3、跨经纬度(26°E—169°W,10°S—80°N) 二、第一大洲 1、面积最大 2、跨纬度最广 3、东西距离最大 4、海岸线最长 5、大陆架面积最宽广 6、海峡半岛数量世界首位 三、地形特征 1、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中高周低,起伏大 2、基本知识: ①世界最平坦的平原平原, ②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高原, ③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山脉, ④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峰, ⑤世界上最低的盆地盆地 ⑥世界陆地的最低处

四、河流湖泊 1、特点:大河多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分布,流向 四周 内流区面积大 2、世界第三大河, 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世界上最深的湖 世界上最大的湖 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 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五、气候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六、人口特征 数量多 增长快 分布不均 七、地域文化 八、国家与分区 第二节东亚(△日本) 一、位置与范围 1.位置: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纬度位置:20°N-50°N 经度位置:80°E—140°E

2.范围: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3.特点: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 二、地形与河流 1、地势——西高东低 地形——多种多样:西部内陆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丘陵;半岛岛屿多山 地、丘陵 2、对河流影响: 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 半岛、岛屿:河流短促 三、气候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成因?特点?) 气候有海洋性、过渡性、大陆性 2、西部内陆地区(中国西部和蒙古):干旱半 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人口和经济 1、人口数量和分布 2、人种 3、民族 4、经济:东部沿海地区条件优越,人口 稠密,农业、工业发达。西部内陆地区 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畜牧业为主。 5、主要经济产业 朝鲜半岛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 朝鲜: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韩国:汽车、电子、服装等工业发达; 蒙古:畜牧业占重要地位 日本:现代工业发达 中国: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