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第6课时 解决问题(2)

一年级数学第6课时 解决问题(2)
一年级数学第6课时 解决问题(2)

第6课时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8,完成教科书P98“做一做”和P100“练习二十三”第5~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体会“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画图策略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已有的逆思考的经验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装有5块糖的不透明盒子、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你们想要吗?(出示一个不透明的盒子)开动你的

脑筋,如果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你就能得到这些礼物。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在这个魔盒里抓礼物。

【学情预设】如果学生抓出2块糖,教师告诉学生盒子里还剩3块糖。(根据学生抓的数量来告知还剩的数量)

师:你知道盒子里原来有多少块糖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数的过程;有的学生是算出来的,教师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算的过程,重点描述清楚2块、3块和5块各表示什么意义。

师小结:要求原来有多少块糖,就要把拿走的糖和剩下的糖两部分合起来。

教师将拿走的糖和剩下的糖放到一起,并将糖发给积极发言的学生。

师: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经验,为探究新知打好基础。

二、自主探究,寻找解题策略

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教科书P98例6情境图一部分。

师:领走了7个哨子,请你猜一猜,原来可能有多少个哨子?

【学情预设】学生结合图示可能会说出:如果桌子上的哨子拿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

如果桌子上的哨子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8个、9个、10个……(教师追问:哨子的个数有没有可能少于7个?学生回答:不可能少于7个,至少是7个。) 【设计意图】先出示图的一部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猜猜图中原来的口哨的个数,为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做好准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件出示教科书P98例6完整的情境图。

师: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请把你发现的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学情预设】领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原来有多少个哨子?(板书)

2.分析和解答。

师:怎样求出原来有多少个哨子?请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可以先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7-5=2(个)。

预设2:画图数出原来一共有12个哨子。

领走的:○○○○○○○

剩下的:○○○○○

预设3:用小棒摆一摆,数出原来一共有12个哨子。

预设4:7+5=12(个)。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认为谁做得对?谁做错了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7-5=2(个)一定是错的,引导学生说出理由,例如:哨子不可能少于7个,2个一定是不对的。

教师选择让摆小棒、画圆的同学依次汇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把图画到黑板上)

师:哪些同学是列算式“7+5=12(个)”计算的?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7、5、12分别表示什么?(板书算式)

【学情预设】求原来有多少个哨子,就是把领走的哨子和剩下的哨子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7表示领走的7个,5表示还剩下的5个,12表示原来共有12个。

同桌互相说一说解题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类生活问题,学生有着类似问题的解题经验。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和说,并利用直观图,使数量关系明朗化,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3.回顾与反思。

师:请大家回忆解题过程,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做了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找出信息和问题的关系。

师:看看题目中的文字,再看我们画的图,你更喜欢哪种方式?以后再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尝试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体会画图策略的重要性,让学生愿意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98“做一做”。

师:你能看图说出两个已知的信息吗?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学生列算式,并口头回答。

【学情预设】学生会根据图意说出:吃了8个鸡蛋,还剩6个鸡蛋,原来有多少个鸡蛋?列式为8+6=14(个)。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就是要把已经吃掉的鸡蛋和还剩的合起来。

2.完成教科书P100“练习二十三”第5~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再集体订正。

【学情预设】第5题:已经进去了7个同学,外面还有6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列式为7+6=13(个)。(教师追问: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算式中的各数表示什么意思。) 第6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需要把“我剪的和你同样多”转化成“我也剪了8个”,指导学生学会寻找隐藏条件。

第7题:订正时让学生说说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怎么算。出现错例及时让学生交流,找出错因,教师适时指导。

第8题:指导学生完整表述图意,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列式后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这一组习题的练习,主要是为了巩固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寻找题目中的隐蔽信息,解决问题。

3.完成教科书P100“练习二十三”的“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9+5=14(人)。

预设2:9+5+1=15(人)。

预设3:9+5-1=13(人)。

师:同学们做出了3种不同的答案,谁做得对呢?有什么办法来帮助我们分析呢?

(学生说出:画图法)

学生自主画图,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画出图后,教师注意引导,如:哪个是说话的这个小男孩?在图中标出来。(为了方便,可以给题中的小男孩起个名字,或者用不同的图形表示出来)让学生指出小男孩前面的人、后面的人,明确前面的人、后面的人里都不包含小男孩。

师:现在你知道哪种列式的方法是对的吧!请出错的同学进行修改。谁来说说“9+5+1=15(人)”这道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学生结合图意能说出:9表示小男孩前面的人数,5表示小男孩后面的人数,1是指小男孩自己,把这三部分合起来就是一共的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图文结合的问题,进一步明确画图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提示】

教学思考题时,可以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直接说答案,由学生答案不一引发讨论并强调、突出画图的必要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由于这一类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与学生熟悉的思考路径不太一致,数量关系也更加隐蔽。因此无论是理解题意,还是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本课中有效地利用画图的策略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理解用加法求被减数的算理,教学效果还不错。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P64第一、三、四题。 一、原yuán 来lái 一y í 共gòng 有yǒu 多duō 少shǎo 条tiáo 鱼y ú

三、它t ā 们men 一y í 共gòng 吃chī 了l e 多duō 少shǎo 只zhī 害hài 虫chóng ?

四、击j ī 鼓g ǔ 传chuán 花huā

参考答案

一、8+5=13 三、7+7=14

四、18 7 15 15 12 16 11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解决问题》优质教案

第6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6课时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例6,以及练习十五第4、5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2.结合问题情况较多地分析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找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校买回50个篮球,平均分给9个班级,每个班级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6,找规律引导学生观察。 (1)请同学们解决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求26里有几个3 用除法计算。 (2)小组内解决:列式计算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好方法。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知道,这组小旗的排列规律是:3面小旗一个循环周期,分别按照:黄、红、红的顺序排列,你能计算出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吗?

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计算出第16面小旗经历了几个周期可以用除法计算。 学生列式或用竖式计算:16÷3=5(组)……1(面) 师:余下的这1面,其实就是第16面。说明第16面小旗就是某一组里面的第1面,应该是黄色。 你能检查解答是否正确吗? (1)让学生用一个一个的数的方法来进行检验。 (2)按照刚才例6的旗子的排列接着往下摆,你知道第27面小旗是什么颜色吗? (3)学生讨论说说怎样计算。计算后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3面一组地分,仔细观察,每一组的最后一面是什么颜色?(红色) 第27面的也是某一组的最后一面,说明是什么颜色的?(红)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十五第4题。 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每几个一组圈一圈,根据图意,你能求出来吗?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列式解答。) 师指名列式。 2.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交流,说说计算方法。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讲。 3.提高题:你能写出哪些不同的算式?有次序的写几道算式。 18÷□=□……□ 18÷□=□……□ 18÷□=□……□ 18÷□=□……□ 四、课堂小结 师: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认为自己学得怎样?

小学四年级数学大数的认识——第二课时

大数的认识——第二课时 四年级数学教案 学习内容 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例2、例3) “一”p/1,“作”p/1的分析 课时进度 4-1-2 学习目标 1、分析“一”p/1,“作”p/1,使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亿以内数,知道该数的某一位在什么数位上,且表示什么;是由什么组成的。 2、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概括出读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以有的知识,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课前分析 教材 重点: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

学生 学生对于万以内数的读写很是熟练,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关键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 教学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 设计意图 由于时间的关系(一天只有一节数学课),所以在新课前,先分析前一天的作业,而后在进行新授。学生对于万以内数的读写很是熟练,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安排学生先自由读、写,而后组织讨论,老师参与引导,最终得出含两级的数怎么读,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的异同及如何写数。而后进行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作业的讲评 利用课前准备时间与学生交流,使得在黑板上出示数位顺序表 1、“一”p/1 (1)借助数位顺序表 (2)一个多位数加上1后等于100万,这个数是()填一填第四小题方法一:可以将100万写成1000000,而后用1000000—1,算出结果就可以了。

方法二:将100万对照数位顺序表写下来,而后去掉1,这样看着顺序表也能知道答案了。 2、“作”p/1 (1)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84507600,8表示8个(),4表示()个(),5表示()第四题 要看清题目意思,认真仔细 二、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拿出作业本上的最末题 ……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8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平均分和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分析数量关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除法的含义选择算法,在回顾与反思环节,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教材中提供丰富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核心能力 本节课学习的用除法解决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根据除法的含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应该体现的。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经历用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法理解和分析问题,感受平均分,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学习重点 用除法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学习难点 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二、学习设计 (一)课堂设计 ^ 1.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平均分和除法,关于这些的内容,你都知道了些什

么 师: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师:看,这里有一些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些蚕中的数学问题。 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借助这些学生很感兴趣的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2.问题探究 【 (1)解决每份是几的问题 (课件出示下图) 师:谁能把这题读一读 师: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如果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题意应该怎么表示呢 生:先画15只蚕,再画3个盒子,然后分一分,连一连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师:很有想法。要求的问题怎么显示 > 师:(课件出示)这幅图你看懂了吗谁能解释一下,图中的每一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师:图中的大括号上标注的是有15只蚕宝宝,3个盒子表示的是平均分成3份,在每个盒子下面画上问号,表示求每个盒子放几只 师:这道题就是把15只蚕宝宝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一年级数学第6课时 解决问题(2)

第6课时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8,完成教科书P98“做一做”和P100“练习二十三”第5~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体会“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画图策略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已有的逆思考的经验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装有5块糖的不透明盒子、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你们想要吗?(出示一个不透明的盒子)开动你的 脑筋,如果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你就能得到这些礼物。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在这个魔盒里抓礼物。 【学情预设】如果学生抓出2块糖,教师告诉学生盒子里还剩3块糖。(根据学生抓的数量来告知还剩的数量) 师:你知道盒子里原来有多少块糖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数的过程;有的学生是算出来的,教师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算的过程,重点描述清楚2块、3块和5块各表示什么意义。 师小结:要求原来有多少块糖,就要把拿走的糖和剩下的糖两部分合起来。 教师将拿走的糖和剩下的糖放到一起,并将糖发给积极发言的学生。 师: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经验,为探究新知打好基础。 二、自主探究,寻找解题策略 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教科书P98例6情境图一部分。 师:领走了7个哨子,请你猜一猜,原来可能有多少个哨子? 【学情预设】学生结合图示可能会说出:如果桌子上的哨子拿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 解决问题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平方米呢? 师生共同温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2、学习教材第72页例8. 出示例8。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

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中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 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6—8题。 让学生先读题,并理解题意,说明每题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点辅导。最后指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第6题:18×12=216(平方分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观察物体》第二课时教案

观察物体(二)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重难点: 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老师带来了两件立体图形,你们认识吗?右边的图形是从左边的立体图形的什么方向看到的呢?对上面。两个完全不同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居然看到的都是圆形。这是怎么回事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观察物体的第二个课时: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2的三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分别摆出这三组立体图形。 (2)摆好后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把看到的形状记录下来。 提问:从上面看3个物体,形状相同吗?从左面和前面看呢? 思考后,课件出示每组立体图形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平面图。

小结: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形状相同,从左面看,形状也相同。但从前面看,形状不相同。 (3)教师小结: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4)对应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 4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 提问: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思考后,课件出示结果。 (三)巩固发散 1.夯实基础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解,课件出示结果。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解,课件出示结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课时作业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课时作业 一、根据25×4=100直接写得数。 25×8= 25×20= 25×32= 25×12= 25×24= 25×36= 25×16= 25×28= 二、如果食堂每天烧煤的吨数不变,请完成表格。 三、填空题。 (1)两个因数分别是25和8,积是(),如果把第二个因数8乘4,第一个因数25不变,积是()。 (2)两个因数分别是125和20,积是(),如果把第二个因数20除以5,第一个因数125不变,积是()。 四、选择题。 (1)由210×11=2310,可得210×22的积是()。 A.2310 B.4620 C.1155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

B.除以8 C.不变 (3)一个因数不变,要使积扩大为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应()。 A.不变 B.扩大为原来的9倍 C.扩大为原来的3倍 五、先口算,再填空。 (1)2×5= 2×10= 2×20= 2×200= 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_________。(2)900×3= 300×3= 30×3= 15×3= 规律: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也_________。 六、列竖式计算。 710×18= 306×54=

519×24= 225×60= 42×78= 七、解决问题。 (1)一箱货物重297千克,62箱这种货物共重多少千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准备将练习本发给15个班级,每班144,学校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有一块面积是360平方米的长方形草坪,宽是9米。现在要把宽扩大到36米,长不变,扩大后的草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果店2千克梨售价5元,3千克香蕉售价10元。小明的妈妈要买6千克梨和9千克香蕉,共需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数学智慧园。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课时 解决问题(1)-优质教案.doc

解决问题(1) 学习目标: 1.经历运用不同的来解决超市购物的过程,体会用估算解决购物问题的简便 性。 2.在解决有关小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学习重难点: 会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一.前提测评: 妈妈到超市购买了3盒牛奶,每盒2.8元,4千克苹果,每千克7.8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第15页例8. 1.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单价数量总价 大米30.6 2 肉26.5 0.8 10 1 鸡蛋 20 1 2.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 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一块肉,还想买一盒鸡蛋。想要知道钱数够不够,只要把买到的所有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与100元进行比较就能知道结果,这样的题一般采用估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3.列式解题 (1)解决问题一:剩下的钱还购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 用“上舍入”取单价的整数值,然后估算出总价。 大米每袋30.6元,不超过()元,2袋大米不超过()元; 肉每千克26.5元,0.8千克不超过()元; 一盒10元的鸡蛋总价不超过()元+()元+10元=()元,也就是说100元()(够、不够)。 (2)解决问题二:剩下的钱还购买一盒20元的鸡蛋吗? 用“下舍入”的思想取整数值,然后估算出总价。 大米每袋30.6元,超过()元,2袋超过()元;

肉每千克26.5元,超过()元,0.8千克超过()元;总价超过()元+()元+20元=()元,也就是说: 100元()(够、不够)。 4.用计算器验证估算结果的正误。 5.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 用“上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大于实际数,用“下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小于实际数。 三.达标检测 1.王老师从家骑车到学校要用0.25小时,家离学校有多远?如果他改为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用0.8小时够吗? 2.学校食堂准备购买下面这些水果,38.2元一箱的苹果,9.6元一箱的梨子,22.8元一箱的香蕉,100元够吗? 四.整理学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3 测量第6课时 解决问题 (2)

爽爽文库汇编之 第6课时解决问题

决问题。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老师小结:寻找合理的派车方案,可以先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再找出符合要求的方案。2.小组合作,完成下面 的表格。 3.(1)按照一定的顺序。 (2)不适合,在能列举 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 择用列表法列举。 (3)列式计算检验结 果。 4.小明带了12元钱到商店买 日记本和钢笔。如果12元钱 刚好用完,他可能会怎样买? 答案:①买6本日记本; ②买3支钢笔; ③买1支钢笔和4本日记本; ④买2支钢笔和2本日记本。 三巩固练习。(5分钟) 1.完成教材第33页 “做一做”。 由题中我们获得了 哪些信息?若明确要求 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 1.(1)学生在小组 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 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 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2)汇报交流结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4分钟)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自由交流本节课 的学习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出示例题后,我首先与学生一起收集信息,了解要解决的问题,一起分析题意,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思路,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寻找答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成就感。可以说整堂课是在互相交流中完成的,效果很好。 教师点评和总结:

期中测试卷 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卷面(3分)。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知识技能(67分)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25分) 1.一节课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时针在6和7之间,分针指向8,此时是()。 2. 图中橡皮的长度是()厘米()毫米。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元硬币大约厚2()两头牛重约1000() 武汉地铁1号线长约39()一场足球比赛的时间是90()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时=()分 30毫米=()厘米 1分40秒=()秒4000千克=()吨 90秒-1分=()秒 1吨-300千克=()千克 5.阳光小学“红领巾”广播站每天播音时间如下: 第一次:早上8:05—8:20 第二次:中午1:20—1:45 “红领巾”广播站每天共播音()分钟。 6.在里填上“>”“<”或“=”。 7. 灰珠子的个数是白珠子的()倍。白珠子的个数不变,要使灰珠子的个数是白珠子的5倍,应增加()个灰珠子。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笔记 第2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例2、例3,完成教科书P6“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尝试、比较、归纳等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 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1.读万以内的数。 课件出示一组数。 师:你会读这些数吗?(指名读数) 师:怎样读万以内的数呢? 【学情预设】学生一般都知道万以内数的读法,会读这些数,也能说出怎么读。少 数学生说不完整,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2.揭示课题。 课件展示教科书P2主题图。 师:像这样比万更大的数我们又该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打 下基础。再一次展示教科书P2的主题图,让学生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 二、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探究整万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2。 师:第一个数怎么读?读一读。 【学情预设】万以内的数,学生都会读。 师:第二个数怎么读?试一试。 先同桌互相读,教师再指名读。 【教学提示】 重点让学生说 一说这些数中间和 末尾的“0”怎么 读。

◎教学笔记【学情预设】预设1:二千万四百万九十万六万。 预设2: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师:这两种读法哪一种更简便?(后一种) 师小结: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第一种读法中都有一个万字,可以提取出来,就成 了第二种读法,这种读法更简便。 师:最后两个数怎么读?再试一试。 学生先读给同桌听,再读给大家听。 三百零八万和四千零五十万。 (2)比较归纳方法。 师:你发现整万数的读法和万以内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读法相同,只是整万数读完后要在最后面加个“万”字。 师小结:读整万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练一练。 课件展示教科书P6“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对比读出四组数,加深学生对万级的数与个级的数读法一致的感受,从而更 好地掌握整万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此题重在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每个计数单位的个数,把个 级上的数移到万级上,使学生感受含有两级数的读法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从而得出整万数的读法。 2.探索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3。 师:这些数又该怎么读? 让学生自己先结合数位顺序表试着读一读,再读给同桌听。 (2)师: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学情预设】预设1:这些数也有两级,但是个级上有数。 预设2:先读前面的万级,读完还是在后面加上“万”字。然后读个级上的数。 当学生给出不同答案时,鼓励各抒己见,但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3)师:上面有的数中有0,有些0我们就读出来了,有些0就没有读出来。我们 再读一读,边读边找,哪些0读出来了?哪些0没有读出来?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4)师:想一想,0什么时候不读?什么时候要读?怎么读? 【学情预设】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 都只读一个0。 (5)引导学生总结含有两级数的读数规则。 师:读数时有哪些规则?先读哪一级,怎样读?再读哪一级,怎样读?什么情况下“0” 不读出来,什么情况下“0”要读出来? 【学情预设】预设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预设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预设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 读一个0。 师小结并板书。 【教学提示】 通过两种读法 的对比,学生能感 受到第二种读法更 简便。 【教学提示】 每级中“0”的 读法是读数的难 点,教师要让学生 自主发现方法,并 指导读数。 【教学提示】 对于总结读数 的方法这一环节, 要给学生充足的时 间说清自己的想 法,最后教师再进 行规范小结。

四年级数学上册 从克到吨(第二课时)教案 沪教版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从克到吨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从克到吨(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做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 2.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回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通过换算,将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克、千克的活动经验、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丰富1吨米的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进行克、千克、吨之间的单位换算,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常规积累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的重量单位,请 你回忆一下我们一共学习了哪些重量单位? 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t=1000kg 1kg=1000g 1t=1000kg=1000000g 学生回答 二、换算、加减法 (一)同一单位量的换算 研究书上25页第4题的前八题:师巡视 核对:选2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 的? 独立完成 说理由使学生会通 过换算,将不同

(二)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 例:8t-4500kg=()kg 1.尝试解决 2.发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 3.组织汇报 4.归纳:将不同单位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5.练习:剩下的5题 6.小结观察 尝试 质疑 讨论 独立完成 再核对 单位的两个量之 间的加减计算转 换成同一的两个 量之间的计算。 三、应用 1.进一题(题5) (1)读题、审题 (2)试列式并计算 (3)交流反馈 (4)怎样写答句 (5)归纳: 2.去尾题(题6) (1)读题、审题 (2)试列式并计算 (3)交流反馈 (4)怎样写答句 (5)归纳: 3.小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具体的 题。 4.练习:针对班级情况出2题: 比较大小: 2700千克()27吨 30000千克()30吨 2吨()1900克 7100000千克()7吨 5.小船可载重58吨,大船的载重量比小 学生尝试完成 会处理简单 的结果出现“进 1”或“去尾”实 际问题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2.2-6的乘法口诀第6课时 解决问题》精品教案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61~6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口算卡片。 【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口诀?哪些同学会背这些口诀? 1.全班试背1~6的乘法口诀。 2.开火车背口诀。 3.师生对口令。 二六——十二五五——二十五 三六——十八四五——二十 六六——三十六一六——得六 三四——十二四六——二十四 【进行新课】 1.口算。 6×2+6= 6×3= 6×3+6= 6×4= 6×4+6= 6×5= 6×5+6= 6×6= 5×3+5= 5×4= 5×4+5= 5×5= 2.找朋友(连线)。

6+6+6+6 四六二十四5×4 4+4+4 三四十二3×2 5+5+5+5 二三得六6×4 3+3 四五二十4×3 3.在()里填上“+”、“-”或“×”。 3()3=6 4()3=12 5()6=30 4()2=8 3()3=9 2()6=12 6()4=10 6()6=36 4.解决问题。 (1)每6枝彩笔装一盒,2盒装几枝?3盒装几枝?4盒装几枝? (2)1只蜜蜂6条腿,3只蜜蜂几条腿?6只蜜蜂几条腿? 【课堂作业】 1.看谁算得都对。(教材练习十三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答案。 2.填表说口诀。(教材练习十三的第7题) (1)引导观察表格。 练习指导:把左边第一列上的1~6各数和上面第一行上的1~6各数都看作因数。把乘积写在两个因数交叉的位置上。 (2)示范填写表格。 1×1=1把1写在第二列与第二行交叉的位置上。1×2=2,1×3…… (3)学生独立填表格。从第一行开始,按顺序一行一行地填,边填写,边说口诀。 (4)同桌互相检查,集体订正。 (5)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3.在○里填上“+”、“-”或“×”。(教材练习十三的第8题) 4.游戏。(教材练习十三的第9题) (1)3人一组,每组准备好数字卡片。 (2)组长任意抽出一张数字卡片问:“几和几相乘得12?”两名组员回答:“2和6、3和4。” 5.游戏。(教材练习十三的“数字游戏”)

四年级数学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105页回顾整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整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熟练的进行相关的计算。 2、在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归纳总结能力,提高从系统概括的能力。 3、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系统梳理知识要点,整体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难点:系统梳理的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实物投影、表格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整理复习课,要整理复习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大家也拿出笔来,在纸上和老师一起写,既要快,又要写工整。(板书:整理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2、明确目标。 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看本节课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然后把你学到的知识点记下来,形成一个知识的框架,看看谁设计的内容最完整,最美观。你可以用树枝图、表格、图画等形式整理,整理完之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交流完后让每个小组的一位代表汇报你们组的情况,开始吧!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进行创造性的回顾、整理、交流,梳理成知识网络,初步内化知识结构。) 展示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对遗忘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再现或看书,教师要恰如气愤的引导和点拨。如有设计的比较好的,教师可直接使用学生设计的知识网络。)同学们整理的真的太完美了,如果你感到你的整理还有不完美之处,就修改一下吧! (设计意图:留出自主时间,让学生实施第二次创造优化。)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口算练习。 (课件出示新课堂总复习第2课时第1题) 直接写得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二课时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估算和笔算 教材第9页的内容。 1.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巩固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算理。 2.通过比较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和商是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概括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学过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细心计算、认真检验的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且有余数的计算。 难点:掌握商的估算方法。 口算卡、图片、配套光盘。 1.口算卡。 420÷20=270÷90=640÷20=840÷40= 800÷80= 360÷30= 460÷20= 360÷40= 2.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930÷30 280÷20 69÷30 1.教学估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商大约是多少。 (1)出示教材第9页例2。 (2)估计商大约在什么范围内,可以引导学生计算: 30×10=……得数是300,所以商要比10大; 30×20=……得数是600,所以商要比20小。 因此,商应该在10到20之间。 2.明确算法,理解算理。 (1)用竖式计算。

所以,380÷30=12(个)……20(根)。引导学生理解“1”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2)演示验算步骤: 自己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3)算一算这些题,比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425÷30 425÷50 526÷40 526÷80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第9页“练一练”) 1.630÷15=144÷12=300÷30=220÷18= 675÷45= 480÷64= 240÷12= 580÷29= 2.在○里填上“>”“<”或“=”。 240÷40○2×3500÷50○132÷12 730÷90○640÷80 21×20○980÷2 3.用竖式计算。 8 4 2÷27 4 6 6÷33 1 0 1÷89 2 0÷19 2 1 5÷5 6 8 0÷78 4.解决问题。 如果每名同学要分得54本书,可以怎样分呢?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数与代数(2)-同步练习-人教

第2课时数与代数(2) 1.填一填。 (1)用0、3、6、8和小数点组成下列各数,每小题每个数字都要用上并且只能用1次。 ①写出一个小于1并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是( ),省略这个数百分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②小数部分是两位小数且最大的数是( ),这个数读作( )。 ③保留一位小数约是6.3的小数是( ),这个数中,“8”在( )位上。 ④将以上三小题中的三个小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 )>( )>( )。 (2)零点零四八写作( ),它是由( )个0.001组成的。 (3)3.5和它的计数单位的和是( ),1.89和它的计数单位的差是( )。 (4) 9.495保留整数是( ),精确到百分位是( )。 (5)0.3 m=( )cm 3050 kg=( )t( )kg 80 m=( )km 4m25 dm2=( ) m2 2.小法官。(对的画‘‘√”,错的画“×’’) (1) 0.78是两位小数,9.78是三位小数。( ) (2)35.35读作三十五点三十五。( ) (3)把480730000四舍五人到亿位是4.8亿。( ) 3.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4.8和4.9之间有( )个小数。 A.1 B.10 C.无数 D.无法判断 (2)把3.7607保留三位小数是( )。 A. 3.760 B.3.76 C.3.761 D.3.767 (3)下面各数,把0去掉后大小不变的是( )。 A. 780 B.7.80 C.7.08 D.7.008 (4)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结果是1.09。这个小数是( )。 A. 10.9 B.0.109 C.1.09 D.109 (5)鸡兔同笼,上数12个头,下数40只脚,笼子里有鸡( )只。 A.8 B.6 C.4 D.2 4.按要求做题。

第6课时解决问题

第 6 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3 页例9. 学情分析: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理解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了吨的概念等,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使用已学知识,用列表的方法直观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X( ) +3X( ) =18 ( 1)括号里能够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使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使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 、理解题意。 ( 1 )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 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 2 吨的车、载质量 3 吨的车各安排 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能够用式子2X( )+3X( )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宁2=4 (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 2 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 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X2=4 (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 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载质量 2 吨载质量 3 吨运煤吨数 14次 0次8吨 2 23次 1次9吨 32次2次10吨 41次2次8吨2 50次3次9吨 能够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 3)检验一下方案 1 和方案 4 是不是恰好能够运完8 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6课时 《解决问题(三)》 人教版

设计说明 “工程问题”是一类特殊的实际问题,但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解决形形色色的“工程问题”,而是要借助此例题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用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应注重以下两点:1.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应用题。但就其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而言,它同整数应用题中的“工程问题”一脉相承,仍然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因此在复习引导中,应重视复习题与例题之间的比较,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是精心设计导学的步骤,有意识地展示学习过程;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加以总结归纳,或启发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适当地指点,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和谐的统一。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提高了学生从媒体上获取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数量关系,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修一条长1400米的道路,第一小队每天能修150米,第二小队每天能修200米,如果两队合修,几天能修完? 2.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3.请同学说说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说出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用除法计算,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数与代数》第二课时教案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加、减法 教材第109页第2题、111页练习二十五第4、第5、第7、第16、第19、第21题。 1.让学生回忆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点移动,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加、减法以及简算等)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与内化知识。 重点: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与单位换算,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小数加、减法及其简算等。 难点:小数与单位换算、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多媒体课件。 师:篮球巨星姚明之所以能在2002年以状元的身份加盟NBA火箭队,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身体条件很出众。 (课件出示:姚明身高2.26米,臂展2.21米,腰围1.42米) 师:读完上面的信息,你对上面提到的数有哪些认识?(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加、减法。(板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加、减法)

1.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师:小数的意义和数位顺序表,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区别) (课件出示练习题) 填空。 (1)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2)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右边第一位是(),它的计数单位是()。 (3)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4)小数一定比1小吗?()。(举例) (5)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6)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个。 (7)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个,两位小数有()个。 (8)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9)0.4里有()个十分之一,有()个百分之一。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小数与分数有何区别,它们又有怎样的联系? (全班汇报) 师:读出下面的数。(出示课件) 25.3359.031102.450.2650.0170.010106 师:读写小数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全班汇报) 师:上面的小数中,哪些是两位小数?哪些是三位小数?哪些小数可以化简?如果把25.33

2020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二) 教案

一_年级_数学_学科备课活页 第二章(单元)节 6 课时

握一定的计算技能,但差异较大学生的计算方法多样,但以“拆分法”和“看减法想加法”为主。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转化成“求几比几多几(少几)”的过程,学生能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结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难点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含义。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磁扣。 学具准备:小木棒、不同形状的纸片 预设教学流程(含评价设计)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游戏(摆一摆、比一比) 两个同学各摆同一种颜色的磁扣,10秒内看谁摆的多 其他同学自由发言,你是怎样比较他们谁摆的多的。 2、 二、课前检测 师:请同学们打开预习单,针对昨天的预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呢?

利用之前学过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有剩余的多,剩余几个多几个,数一数,小华比小雪多5个。 生2 :可以列式:12-7=5(个) 师:同学们说的太棒了!那刚才我们还提到一个问题,小雪比小华少几个呢? 生:求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就是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12-7=5(个) 师:根据上面探究我们知道了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和“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都是12-7=5(个) 那我们看这个算式还可以解答什么题目呢? 生:小华套中的和小雪套中的相差几个? 师:这位同学真是善动脑筋!你那我们看一下,上面的问题和答案有什么特点呢? 生:问题不同,但是答案是相同的。 师:看来求多多少,少多少,也就是在求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 总结: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就是求两个数的差,用减法计算。也就是:大数-小数=相差数(多几或少几)。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