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精品教案

〇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〇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能用现代汉语通顺翻译全文,积累几个常用实词:乐、冽、为、可、许、清、居、乃、去,了解古汉语中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现象。

2.朗读课文,能够做到准确、有感情,并能熟读成诵。

3.欣赏小石潭明丽秀美的景色,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内心情感,注意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欣赏景物描写之美.体会情景交融之妙,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美读美悟,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人情入境,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志士之悲。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自主预习字词及查找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读入题

【教师导人】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的,山稳重宽厚如仁者平和宁静,而智者聪慧机敏,正如水流动之时的轻灵多姿,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乐山乐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下面是根据一首古诗的意境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我们齐读一下,并猜猜这是哪首古诗?从诗中你能读出一个怎样的诗人?

【投影显示】钓徒

我是寒江上垂钓千年的钓徒/千与千寻/千年孤独/千山雪湮灭了我的来路/万径鸟音绝我迷失了归途/身如不系舟心如菩提树/披蓑戴笠我只是钓徒/钓雪钓静钓孤独

【学生回答】这是柳宗元的《江雪》,从诗中能读出一个孤独的柳宗元,一个高傲的柳宗元,一个倔强的柳宗元。

【教师引导】这首小诗还表现出大文豪描山绘水的高妙手笔。孤傲的柳宗元走进永州的山山水水,写了流传千古的游记散文“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其中的一篇《小石潭记》,领略他笔下的小石潭美景,体会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动人情感。

二、疏通文意

1.读准确

【教师引导】学习文言文,第一关就是读,初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好长句的停顿。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文中容易误读的字音。

【学生齐读1……

【投影显示】易读错的字音及句子节奏:

怡(yǐ)然不动为坻(chí)为屿为堪(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犬牙差(cī)互悄(qi ǎo)怆幽

邃皆若空游/无所依

其岸势/犬牙差互

2.读通顺

【教师引导】读文言文是种享受。不过,这种享受要建立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写作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解决不了的难词难句提交全班讨论。

【学生翻译】(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结束后全班讨论解决难题)

【教师引导】下面,请看屏幕,再次巩固一下这些加点的字词。

【投影显示】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蒙络.摇缀.(缠绕;连结)

(2)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3)俶尔远.逝(向远处)

(4)斗.折蛇.行(像北斗星;像长蛇)

(5)凄.神寒.骨,悄怆

..幽邃(使凄凉;使寒冷;寂静;悲伤)(6)以.其境过清.,未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凄清;能够;停留;就;离开)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以朗读的形式来展示对课文的理解,要读得准确、流畅。

【学生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3.读出文脉

【教师引导】浅层次解读如雾里看花,不能领会文章要旨。下面老师领大家读一遍。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配着《高山流水》的音乐)……【教师引导】本文是一篇游记,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看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并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学生讨论展示】……(板书:凄怆)

【投影明确】课文的文脉:

三、缘景明情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的描写句,概括前三段所写景物的特点。看看作者情感的主旋律是什么?

【学生交流】……

【学生展示】第一段中的“如鸣佩环”,这是比喻的说法,水声像玉佩环相撞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这是水声让柳宗元产生了美好的联想。

【学生展示】第一段还写出了石头的特点。由全文的“全石”“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可以看出石头的形状多姿多彩,很奇特。

【学生展示】小潭的树“青树翠蔓”“四面竹树环合”,是青翠茂密的,作者后来说的“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这些感觉都是因为这儿的树青翠茂密使环境显得很清幽造成的。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以舒缓的语气、赞美的感情来齐读第一段,头脑中努力想象小石潭的美景。

【学生齐读】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教师引导】一切景物皆情语,作者寥寥几笔勾画,青山、奇石、翠树、美潭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作者也沉浸在这美好的景色中了。接下来,我们继续游览小石潭,看看还能看到怎样的美景?本段除了欢乐之情,还有一些句子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赞叹。

(板书:景语皆情语)

【学生展示】看到了快乐调皮的鱼。作者先写鱼“怡然不动”,接着写它们的动态——“俶尔远近,往来翕忽”,这样动静结合,写出了鱼的调皮可爱,“似与游者相乐”,好像故意和人捉迷藏逗乐一样。

【学生展示】“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空游”等都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表现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教师小结】柳宗元不愧为游记散文的鼻祖,此段以鱼写水,侧面烘托的写

法历来令人叹服。水清、鱼乐、人欢,请大家轻吟慢诵,读出鱼的轻快活泼,读出作者的愉悦之情。

【学生诵读】(学生轻吟慢诵,尽量读出鱼的轻快活泼,读出作者的愉悦之情)

【教师引导】我们再来看看第3自然段,小溪展现出怎样的美?

【学生展示】“斗折蛇行”写出了它的曲折之美,“明灭可见”写出了溪水的波光粼粼,“不可知其源”写出了源头的幽远,“犬牙差互”写出了石岸的奇特。

【教师引导】小石潭景物富有画面感、层次感,前三段描写的景物,具有明丽秀美的特点。写景中流淌着作者愉悦赞赏的情感。我们由此看到了一个秀美的小石潭!(板书:明丽、美)既然小石潭景色明丽秀美,那作者为什么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产生这种心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展示】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了,作者触景生情,伤感起来。(板书:凄清)

【教师引导】要想彻底理解文旨,必须结合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和心境。请看屏幕上有关本文的创作背景,看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投影显示】创作背景:

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揩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润纷至沓来,美不胜收。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文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伧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学生感受】柳宗元和小石潭都像是一颗稀世明珠,却很少有人赏识,真是可惜!

【学生感受】柳宗元在挫折磨难中并没有消沉,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引导】美文不仅读来悦耳赏心,还饱含着人生的启迪,这样文质兼美

的文章,我们一定要积累起来。

四、循脉背诵

【教师引导】积累经典名篇,体悟亲近自然的情怀,让经典永驻同学们的青春岁月。现在,请同学们依据文脉积累文中的美词,循着文脉背诵全文。请看屏幕:

【投影显示】美词:“如鸣佩环”“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怡然不动”“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

【学生试背】(学生抓住关键词“如鸣佩环”“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怡然不动”“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等进行背诵)……

【教师总结】作者因听水声而心生喜悦,继而发现石潭,为石潭秀美景色所陶醉,其乐为寄情山水之乐,而这种快乐毕竟是短暂的。作者才华卓著却为朝廷抛掷永州这样的荒蛮之地,心中自然长存怀才不遇的志士之悲。小石潭景色秀美却为竹树所囚,闲置荒郊无人欣赏,遭遇凄清,作者和小石潭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因而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明丽的小石潭也蒙上了一层凄清的色彩。本文情景交融,达到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五、课后探究

【投影显示】作业:李白曾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你知道哪些寂寞的古圣贤?请联系他们的诗文和人生命运,比较他们对待寂寞的不同态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文言方面,本文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古文语言之凝练优美的特点。文章方面,本文依游踪为序,起始设置悬念,为下文铺垫。文学文化方面,一是本文至为精彩的描写“鱼”的文字。二是本文印证了王国维对于文学欣赏的一个著名论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是本文表现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

也表现出了古代文人的担当:他们哪怕是被贬,身处荒蛮,也还是调整身心,不消极,不遁世。本文的教学从“猜题人手”,“疏通文意”后,“缘景明情”,最后“循脉背诵”。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指导他们课外以“古代被贬文人的多样情怀”为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专家点评

于松军老师执教的《小石潭记》,从学生猜读人题激发学生兴趣开始本课学习,接着进行了“疏通文意”这个文言文#学必备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有一个“读出文脉”步骤,教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看作者依沙描绘了哪些景物,并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通过适样的探究.学生已经把握了文脉,再通过师生互动“缘景明情”,对课文有了更深地理解和把握。在结课环节采用的是“循脉背诵”的方式:生依文脉积累文中美词“如鸣佩环”“售树翠蔓”“参差披拂”“怡然不动”“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等,再循文脉试背全文。教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得法,学生表现上佳。这样的结课可以说是巧妙自然,轻巧从容,水到渠成。(贾天仓)

《小石潭记》(人教版必修)

《小石潭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 二、重点、难点: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新课讲授: 1.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当权派同流合污。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2.文言字词注音: 卷石(quán)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隶(lì)悄怆(qiǎochuàng)俶尔(chù)佁然(yǐ)嵁(kān) 翕忽(xī)幽邃(suì)坻(chí) 3.朗读课文:

4.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5.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玉、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越响声,(我的)心情高兴起来。(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岩石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到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的,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

2019年月日 1 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风俗人情为主题,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社戏》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回延安》追忆了诗人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描绘了延安的新面貌,赞美了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巨大的变化,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明天;《安塞腰鼓》描写了黄土高原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灯笼》回忆了与灯笼的结缘,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怀念;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是由生命之音为主题,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为主,通过本单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单元是以名家讲坛为主题编写的,三篇演讲词,一篇议论文。《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作者自己一生中重要的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质朴的胸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五年来的发展,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是在本单元的基础上,让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26《小石潭记》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

小石潭记 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小石潭记》注释、译文和赏析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竹林。 [3]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doc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不知道各位老师对教案有多少了解?都会写教案么?下面 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一)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二)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三)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部编人教版《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感知文章内容。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融情于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文章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融情于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预习导学] 1、了解“记”的文体知识 记:古代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 如: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明朝魏学洢的《核舟记》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朗读课文。 朗读时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卷石底以出(quán)为坻(chí)为嵁(kān)蒙络摇缀(luòzhuì) 参差披拂(cēn cī)佁然不动(yǐ)俶尔远逝(chù) 往来翕忽(xī)犬牙差互(cī)悄怆幽邃(chuàng suì)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备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3、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4、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尝试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纯WORD版,可以任意修改)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小石潭记-人教版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2、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3、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和积累,让学生主动探究和整体把握。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 2、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重点: 1、掌握记叙的顺序;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记叙的顺序;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3至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导入。 介绍柳宗元及作品及记 1、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掌握重点字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二、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中的老 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三、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四、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 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五、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4)介绍解剖学历史治学严谨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生活俭朴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说明·第一单元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继续学习叙事性作品。本单元选编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五篇课文写作方法各有特色,人文内涵非常丰富。这五篇课文与“综合性学习”组成一个单元,以期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促进与奠基作用。 (一)阅读教学: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养成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学会体察并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建塑健全的人格。 (二)写作教学: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初步掌握自传的写作特点和语体特点;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学写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和事;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写人能够抓住主要特征。 (三)口语交际:学会有条理、有中心地陈述事件和体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口、多动手的习惯;培养学会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意识;通过学习活动与实际行动来内化、强化课文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美好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课文说明 《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形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路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作者朝代出处:一.解释加点字: 1.如鸣佩环2水尤清冽 3. 全石以为底 4.为坻 4.青树翠蔓 6. 蒙络摇缀 7.参差披拂8. 潭中鱼可百许头 9.佁然不动10. 俶尔远逝 11.往来翕忽12斗折 13.蛇行14.明灭可见 15.其岸势犬牙差互16. 寂寥无人 17. 凄神寒骨18.悄怆幽邃19.以其境过清 二、翻译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卷石底以出。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理解性默写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 5.《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6、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7、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8、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9、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10、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 11、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1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凄清寂静寂寞忧伤 四、阅读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新人教,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1 消息二则 精彩开篇词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喜欢新闻,可以培养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遍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溃退:溃败后退。 3.背景链接 1949 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

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4.文体链接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 (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3)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5)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 )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6)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五要素”。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1、藤野先生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 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二、3. 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三. 教学安排:2课时 三、四. 教学过程: 四、第一课时 五、一. 导入 1. 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 六、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 七、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八、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九、2. 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十、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十一、二.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十二、1.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十三、(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十四、(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十五、2. 明确: 十六、(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十七、(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教案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教案文 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教案文本)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一)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二)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2020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 社戏 2020年最新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 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 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 ——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 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 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 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 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 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 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 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 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 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 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 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 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 的四字短语概括。

《小石潭记》(人教版必修)

《小石潭记》(人教版必修) 一. 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 二、重点、难点: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新课讲授: 1. 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当权派同流合污。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2. 文言字词注音: 卷石(quán)参差(cēn 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隶(lì) 悄怆(qiǎo chuàng)俶尔(chù)佁然(yǐ)嵁(kān) 翕忽(xī)幽邃(suì)坻(chí) 3. 朗读课文: 4. 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语文版) 1.巴东三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简析 重点: 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3、作者简介 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1925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回国后,历任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大东书局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代表作《中国文学发展史》。还著有《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4.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内滩礁棋布,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一、字音字形 篁.竹(huáng)为坻.(chí)为屿.(yǔ) 为嵁.(kān)摇缀.(zhuì)佁.然(yǐ) 俶.尔(chù)翕.忽(xī)悄怆.(chuàng) 幽邃.(suì) 二、重要词语 1.重点词语理解 (1)水尤.清冽:格外。 (2)可.百许.头: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3)佁然 ..不动:呆呆的样子。 (4)往来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5)悄怆 ..幽邃:忧伤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凄清。 2.一词多义辨析 3.词类活用解释 (1)心乐.之 解释: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 (2)近.岸,卷石底以出 解释: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 (3)皆若空.游无所依 解释: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潭西南 ..而望 解释: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 (5)斗.折蛇.行 解释: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6)其岸势犬牙 ..差互 解释: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解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4.古今异义区分

(1)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2)崔氏二小生 .. 古义:年轻人。今义: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三、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革新集团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四、文体特点 游记是描述游览见闻和感受的叙事散文,内容多写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等。游记有强烈的感情和鲜明积极的主题,多以游踪为线索,抓住不同景物的特征,有层次、有目的地细心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游记内容或偏重于借景抒怀,抒发个人感慨;或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 1.围绕小石潭,作者写了些什么?用了什么写法? 点拨: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第二段正面写鱼,侧面写水,静态与动态相映成趣,用了特写镜头、拟人修辞手法,形象感人。第三段动静结合,巧用比喻写小溪,抓住了其特征。第四段情景交融,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 2.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作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请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永州山水以其独特的性灵吸引了柳宗元,使他暂时摆脱了烦恼,在如鸣珮环的水声中乐,在清澈的潭水和活泼的游鱼面前乐。然而看看这里竹树环合,人迹罕至,凄清幽静,难免会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的不被理解,遭受贬谪,那弥漫着的忧伤就浓得无法驱散了。 3.核心图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