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一)

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一)
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一)

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一)

摘要:高等教育分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研究和引导高等教育发展而将高等教育系统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从而确定高等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过程。高等教育分类要运用系统论和分类学原理,将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整合为统一、开放的系统。关键词:高等教育;分类;方法论高等教育分类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又是我国当前学术界和决策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有关高等学校分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对此并未达成共识,各方观点存在明显分歧,似乎短期内很难达成共识。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高等教育分类及高等学校分类的重要性与急迫性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后才凸显出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关研究在国际上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不过30多年时间,在我国还是世纪之交的事情,短期内理论上难于达成共识。二是因为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在宏观上抽象出一个科学可行的分类框架确实难以把握。三是因为高等教育分类既是一个“价值有涉”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必须能够用于实际的技术问题。总之,这是一个难于解决而又不能不及时予以解决的难题。因此,首先从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上达成共识十分必要。本文试就此进行初步探究。

高等教育分类研究必须首先明确界定“高等教育分类”,否则讨论和研究就可能陷人无谓的争论。因此,什么是高等教育分类?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这是我们研究高等教育分类时首先应弄清楚的问题。

在社会学创始人涂尔干和莫斯看来,“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1]据此,“分类”这个概念在内涵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分类的对象是事物、事件和事实。第二,分类的任务是确定事物、事件和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包含关系、交叉关系或排斥关系。第三,分类的目的是使划分的对象各有归属,以便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事物、事件和事实;同时,分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能企求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

涂尔干和莫斯还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认为分类的外延包括“符号分类”和“技术分类”。根据他们的论述,可以对这两个方面的分类作如下区别:“符号分类”是人们对事物、事件和事实在观念上进行的划分,具有道德或宗教意蕴,实际上是一种逻辑分类(概念分类),它受人们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是一种“价值有涉”的分类,所反映的是人们对事物、事件、事实的认识水平与价值期望,可以理解为“形而上”的划分;而“技术分类”是一种实用图式,实际上是一种“操作分类”,它希望的是尽可能地减少人们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是一种力求“价值无涉”的分类,通过建立起能够实际操作的分类指标体系,揭示人们对事物、事件、事实的把握程度,可理解为一种“形而下”的划分。因此,前者是人们根据“心理积习的汇总”和一定目的,对事物、事件、事实因自身发展而导致其结构缓慢分化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实际图式或样式,在一定的价值观引导下通过分析归纳,从逻辑上建构起并列、等级或并列与等级相互结合的分类模式或分类框架,并给予事物、事件和事实以相应的分类符号(分类名称),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思考和理解事物;后者是根据“符号分类”提供的分类模式或分类框架,通过建立相应的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或对事物、事件和事实进行横向归类和纵向分层,以便于人们确定事物、事件、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属种关系、对立关系、矛盾关系等)。

我们认为,涂尔干和莫斯关于“分类”的界定,是基本正确的,它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从分类的层面看,分类可划分为逻辑分类和操作分类,用涂尔干和莫斯的说法就是“符号分类”和“技术分类”。前者属于理论层面,后者属于实践层面。二是从分类的向度看,分类可分为横向分类和纵向分层,前者指横向上将事物、事件、事实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后者指纵向上将事物、事件、事实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或等级。进行分类研究时首先必须区分分类的层面和向度,不作区分就容易导致范畴或概念混乱。三是分类是一个连续不断和逐步完善的过

程。尽管分类在一定时期、地点和条件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但这并不是说分类就永远固定不变,恰恰相反,分类应该随着分类对象本身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适时进行调整,应该随着人们对分类对象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完善,否则就有可能导致人们认识上的落后、理解上的偏差、行动上的盲目,并最终导致发展策略上的失误。因此,研究高等教育分类,首先要对“高等教育分类”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明确界定,否则就很难在研究和讨论时达成共识。界定“高等教育分类”范畴,首先要界定“高等教育”,然后才能界定“高等教育分类”。众所周知,从性质和任务看,“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2],而分类如上所述,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事物、事件和事实划分成类型和层次,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因此,“高等教育分类”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研究和引导高等教育发展而将高等教育系统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从而确定高等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种属关系、并列关系、层次关系)的过程。

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五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研究和引导高等教育发展。例如:普通民众(包括学生及其家长)在接受高等教育前需要对高等学校进行选择,这就需要借助高等教育分类来帮助其认识、判断高等教育及其机构的各自特点。有关学者、专家在对高等教育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时,也需要借助高等教育分类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帮助其进行理论抽象和实证分析。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在选择、设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方案及评估高等教育政策效应时,更需要借助高等教育分类作为决策或政策分析的工具。第二,高等教育分类的对象是高等教育系统,这个系统至少应该包括高等教育及其实施机构——高等学校,如果没有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就直接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那么后者的分类就可能出现随意性,导致高等学校定位的混乱。第三,高等教育分类的内容是将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统一的开放系统进行类型和层次的划分,这种划分不仅包括横向上的分类,也包括纵向上的分层;不仅包括分类框架、分类标准和分类指标体系,也包括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高等学校之间相互沟通和衔接关系的设计。第四,高等教育分类的任务是确定高等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首先要分析各子系统之间纵横向上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如包含关系、排斥关系,或者同类关系、同层关系,等等;然后才能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其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定位”。第五,高等教育分类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要适时根据高等教育系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发展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使高等教育以合理的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功能。

与此相应,高等教育分类的外延也可以从两个维度去划分;从分类的层面看,可分为高等教育逻辑分类和高等教育操作分类;从分类的向度看,可分为高等教育横向分类和高等教育纵向分层。

人们之所以对已有的高等学校分类法及分类标准难以达成共识,除了文化传统的因素以外,就分类方法和定位政策本身而言,主要分歧集中于分类依据、分类指标和定位政策的导向。换言之,由于分类依据的不同、分类时所遵循的原则不同、分类的思维向度不同和定位的政策导向不同,高等教育分类框架和定位政策的效应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认为,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时,要注意如下方法论问题。

第一,要尽可能减少分类者自身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如前所述,无论是高等教育逻辑分类还是高等教育操作分类,都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价值有涉”的有关高等教育结构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分类者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分类原则、分类依据、分类指标的确定。例如,《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负责人武书连认为,评价一所大学的地位主要是看其对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而贡献大小主要看其培养人才的数量和科学研究的规模,因此他的“大学分类”主要依据之一是大学的科研规模。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CEFT)认为,高等院校

的行为决定其任务,必须最大限度地用任务来区分高等院校,因而根据每年授予学位的等级与数量将美国院校进行分类。

第二,要科学确定分类的依据。分类依据的科学性决定着分类框架的优劣。例如,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主要依据高等院校的自治权进行纵向分层,具有学术自治权的大学(“自治部门”)处于上层,没有学术自治权的多科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等(“公共部门”)处于下层。又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所依据的基本分类单位是教学计划,按照教育级别和学科类型对教学计划进行交叉分类。显然,前者分类的依据是高等学校的自治权,由于不是按照性质、任务、职能而是按照权力分层,因而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与其政策预期(促进英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相距甚远;后者的分类依据是教学计划,抓住了高等学校最基本的人才培养职能和教学工作,因而是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为世界各国所认同。我们认为,应当依据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对高等教育进行横向分类,依据人才培养的类型及专业设置的面向对高等学校进行横向分类,依据履行社会职能的能级对高等院校进行纵向分层。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教育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教育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文献主要有:零次文献(第一手文献)、一次文献(原始文献)、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 文献法的基本步骤有: (1)提出课题或假设; (2)进行研究设计; (3)搜集文献; (4)整理文献; (5)进行文献综述。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教育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 调查的方法主要有:观察、谈话、言谈、问卷等。 调查法的基本步骤有: (1)确定调查对象; (2)拟定调查计划; (3)实施调查; (4)整理调查材料; (5)撰写调查报告。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根据某种设想来创设某种环境、控制某种条件来对教育进行研究以得出某种因果性联系的一种方法。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实验法可分为:等组实验法、单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实验法的基本步骤有: (1)教育实验的设计; (2)实验方案的实施; (3)实验成果总结与应用推广。 (四)个案法 个案法是在真实情境中对某个特定的教育样例进行研究(一般是长期的跟踪研究),以了解研究实效的一种方法。 个案法的基本步骤有: (1)确定个案研究的课题; (2)实施个案研究; (3)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各种资料; (4)提出改进个案的建议。

(五)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教育经验(自己的或他人的)进行分析与概括,以揭示教育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一种方法。 经验总结法的基本步骤有: (1)准备工作(确定题目、选定对象、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制订计划); (2)收集材料; (3)分析和综合。 (六)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对某些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比较研究法可分为:同类比较研究和异类比较研究;纵向比较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定量分析比较和定性分析比较;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 比较研究法的基本步骤有: (1)确定比较的问题; (2)制定比较的标准; (3)搜集资料并加以分类、解释; (4)比较分析; (5)得出结论。 (七)移植法 移植法是运用相关学科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 移植法的种类有:纵向移植法;横向移植法;综合移植法 移植法的基本步骤: (1)定向学习,优选方法 (2)确定课题,制定计划 (3)实施研究,分析结果 (4)进行总结,形成成果 (八)其它方法 统计法、理论推导法、叙事研究法、行动研究、校本研究等等。

分类

各个门或纲的拉丁文名字,常见藻类的拉丁文名字(如:微囊藻、直链藻、小球藻……) 蓝藻门Cyanophyta 蓝藻纲Cyanophyceae 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蓝球藻Chroococcus、Gloeocapsa粘球藻、Aphanocapsa隐球藻、Aphanothece 隐杆藻、粘杆藻Gloeothece、Microcystis微囊藻、Coelosphaerium腔球藻、Gomphosphaeria束球藻、Woronichinia乌龙藻(欧氏藻)、Snowella雪藻(小雪藻) 宽球藻目(Pleurocapsales) 颤藻目(Oscillatoriales):颤藻Oscillatoria、席藻Phormidium(胶鞘藻)、浮丝藻Planktothrix、Phormidium胶鞘藻、鞘丝藻Lyngbya、Planktolyngbya浮鞘丝藻、Pseudanabaena假鱼腥藻、Limnothrix湖丝藻(泽丝藻)、螺旋藻Spirulina、束毛藻Trichodesmium 念珠藻目(Nostocales):鱼腥藻Anabaena、拟鱼腥藻Anabaenopsis、念珠藻Nostoc、Cylindrospermum柱孢藻、尖头藻Raphidiopsis、束丝藻Aphanizomenon(蓝针藻)、Scytonema伪枝藻、胶刺藻Gloeotrichia(顶孢藻) 真枝藻目(Stigonematales):Stigonema真枝藻 绿藻门绿藻纲 团藻目:Chlamydomonas衣藻、Chloromonas拟衣藻、四鞭藻Carteria、长绿梭藻Chlorogonium、Volvox团藻、Eudorina空球藻、Pandorina 实球藻、Pleodorina杂球藻、Gonium盘藻、 四孢藻目:四孢藻Tetraspora、四集藻Palmella、葡萄藻Botryococcus 绿球藻目:卵囊藻Oocystis、小球藻Chlorella、栅藻Scenedesmus、十字藻Crucigenia、Tetrastrum四星藻、四角藻Tetraedron、蹄形藻属Kirchneriella、月牙藻属Selenastrum、小椿藻Characium、弓形藻Schroederia、纤维藻Ankistrodesmus、单针藻Monoraphidium、微芒藻Micractinium、多芒藻属Golenkinia、胶网藻Dictyosphaerium、四球藻Westella、盘星藻Pediastrum、水网藻Hydrodictyon、集星藻Actinastrum、空星藻Coelastrum、 丝藻目:游丝藻Planctonema、微孢藻Planctonema、双胞藻属Geminella、 鞘藻目:鞘藻Oedogonium、 刚毛藻目:刚毛藻Cladophora、 接合藻纲: Mougeotia转板藻、Spirogyra水绵属、Zygnema双星藻、Cylindrocystis柱孢鼓藻、Netrium梭形鼓藻、Spirotaenia螺带鼓藻、Closterium新月鼓藻、Pleurotaenium宽带鼓藻、Penium柱形鼓藻、Staurastrum角星鼓藻、Xanthidium多棘鼓藻、Cosmariumdepressum 扁鼓藻、Micrasterias微星鼓藻、Spondylosium顶接鼓藻、Hyalotheca圆丝鼓藻、Onychonema棘接鼓藻、Sphaerozosma瘤接鼓藻 硅藻门Diatom Centricae中心纲 圆筛藻目:Cyclotella小环藻、Coscinodiscus圆筛藻、Stephanodiscus冠盘藻、Melosira直链藻、Skeletonema骨条藻、Thalassiosira 海链藻、冠盖藻Stephanopyxis、细柱藻Leptocylindrus 根管藻目:Rhizosolenia根管藻、 盒形藻目:Attheya四棘藻、Biddulphia盒形藻、Chaetoceros角毛藻、双尾藻属Ditylum、漂流藻Planktoniella、三角褐指藻、Pennatae羽纹纲 无壳缝目:Diatoma等片藻、Tabellaria平板藻、Asterionella星杆藻、Synedra针杆藻、Fragilaria脆杆藻、Achnanthes曲壳藻、Cocconeis卵形藻 短壳藻目:Eunotia短缝藻 单壳藻目:Achnanthes曲壳藻、Cocconeis卵形藻 双壳藻目:Gomphonema异极藻、Didymosphenia双楔藻、Amphora双眉藻、Cymbella桥弯藻、Navicula舟形藻、Pinnuralia羽纹藻、Stauronei s辐节藻、Diploneis双壁藻、Gyrosigma双缝藻/布纹藻 管壳藻目:Bacillaria硅杆藻、Epithemia窗纹藻/网眼藻、Nitzschia菱形藻、Hantzschia菱板藻/汉兹藻、Surirella双菱藻、Cymatopleura波纹藻 甲藻门dinoflagellates 薄甲藻Glenodinium、Peridinium多甲藻、Ceratium角甲藻、Gymnodinium裸甲藻 XANTHOPHYTA黄藻门:Tribonema黄丝藻 Chrysophyta金藻门:Dinobryon锥囊藻、Mallomonas鱼鳞藻 隐藻门:隐藻Cryptomonas、蓝隐藻Chroomonas 裸藻门:Euglena裸藻、Phacus扁裸藻、Trachelomonas囊裸藻、Strombomonas陀螺藻

教育培训产业的课程分类大全

教育培训产业的课程分 类大全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教育培训产业的课程分类大全 1、电脑培训 软件开发、游戏设计、动漫设计、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网络技术、电脑维修、等级考试CAD制图、财会电算化、IT职业教育、室内外设计、办公自动化、IT认证、其他。 2、外语培训 雅思、托福、新概念、日语、韩语、法语、德语、俄语、泰语、粤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小语种、商务英语、英语口语、基础英语、少儿英语、其他。 3、职业培训 糕点、模具、厨师、电工、焊工、车工、挖掘机、装载机、叉车塔、吊调酒师、DJ音控、速录、花艺、驾校、摄影、导游、武术、茶艺、礼仪培训、体育、汽车、美容、模特、医疗培训、美容美发、服装设计、汽车维修、家电维修、手机维修、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形象设计、按摩针灸、其他。 4、艺术培训 声乐培训、器乐培训、舞蹈培训、书法美术、影视戏剧、音乐培训、播音主持、手绘设计、编导培训、导演培训、演讲口才、棋类培训、中文培训、其他。

5、少儿培训

幼儿英语、少儿英语、少儿语言、少儿健身、少儿美术、少儿家教、少儿音乐、少儿舞蹈、少儿科技、少儿才艺、儿童情商、其他。 6、资格认证 会计、司法、律师、施工员、建造师、预算员、造价员、评估师、营养师、策划师、育婴师、物业管理、人力资源、建筑工程质量认证、特种作业、心理咨询师、景观设计师、职业经理人、其他。 7、学历教育 MBA、高中教育、高复班、大学专科、专升本、大学本科、考研辅导、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硕士研究生、艺术高考、其他。 8、企业管理 创业、EMBA、总裁研修、人力资源、工商管理、项目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市场管理、品牌管理、团队建设、拓展训练、其他。 9、出国留学 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北欧、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等。 10、家庭教育 家教、理财、两性关系、教子、社交、修身修心、生活情趣、其他。

学科门类专业划分

公务员考试录用专业(学科)试行指导目录 为解决网络报名时用人单位所需专业与高校开设专业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参照教育部门的分类规则,根据公务员考试的性质,设立不同“学科”,“学科”下设“门类”(以下简称“类”),“类”下设“专业”。 一、学科设置: 学科分为:文史体艺哲学、经济学、政法学、理工学、农学、医药学等六个学科。 二、门类及专业设置: 1、文史体艺哲学学科含哲学、文秘、非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类、历史类、档案学、教育学、体育学等九个门类。 (1)哲学类下设:哲学、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等专业。 (2)文秘类下设: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应用语言学、文学、中国文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秘书学、中文应用、文秘与档案、文秘、秘书、现代秘书与公共关系、现代秘书与微机应用、公共关系与文秘、涉外文秘与公共关系、文秘与办公自动化、科技文秘、司法文秘、商务文秘、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涉外秘书、涉外文秘、文秘教育、经济秘书、中文、现代文秘、行政管理等专业。 (3)非汉语言文学类下设: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朝鲜语、菲律宾语、梵语巴利语、印度尼西亚语、印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缅甸语、马来语、蒙古语、僧加罗语、泰语、乌尔都语、希伯莱语、越南语、豪萨语、斯瓦希里语、阿尔巴尼亚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葡萄牙语、瑞典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土耳其语、希腊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泰米尔语、普什图语、世界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荷兰语、芬兰语、乌克兰语、韩国语语言类、藏语、蒙语等专业。 (4)新闻传播学类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传播学、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学、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广告学、媒体创意、传播学、法制新闻、新闻采编与制作等专业。

高等教育研究文稿格式要求

《高等教育研究》文稿格式要求 首页格式: 标题 ——小三,宋体,加粗 (副标题——四号,仿宋GB2312,加粗) 作者姓名——多个作者之间用空格隔开,5号楷体 摘要:5号楷体 关键词:5号楷体 说明: 1、标题: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作者:多个作者之间用空格隔开。 3、摘要:能反映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内容,语义确切、表述简明,不发空洞的评语,不进行自我评价。200字左右。 4、关键词:3-7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 5、基金项目:课题来源(如: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潭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课题名称》(编号:)(没有编号的不写编号)。字体采用5号宋体。 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作者简介在同一“作者简介”标识后相继列出,中间以分号隔开,最后以“。”结束。字体采用5号宋体。 基金项目:如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项目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姓名(出生年—),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正文格式: 正文:小4号宋体。 一、(一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 1. (二级标题,字体字号同正文:小4号宋体) (1)(三级标题,字体字号同正文:小4号宋体) (2) 2. (1) (2) 说明: 1、全部注释都采用脚注;注释采用计算机编号,编号格式为①、②、③、④、⑤等;每一页单独编号;字体采用5号宋体。 2、注释的格式如下: (1)专著类型:[序号] 作者名. 书名[M]. 出版地: 出版单位, 出版年. 起止页码. (2)期刊文章类型:[序号] 作者名. 文章题名[J]. 期刊名, 年, 期: 起止页码. (3)论文集类型:[序号] 析出文献作者名.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 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 出版单位, 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报纸文章类型:[序号] 作者名. 文章题名[N]. 报纸名, 出版日期(版次). (5)学位论文类型:[序号] 作者名.文章题名[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年份. (6)专利类型:[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 专利号, 发布日期. (7)电子文献类型:[序号] 作者名. 电子文献题名[EB/OL]. 电子文献的出处http://…,日期. (8)译著类型:[序号] [国别] 作者名. 书名[M]. 译者. 出版地: 出版单位, 出版年. 起止页码. (9)外文参考文献类型:[序号] 作者名. 文章题名(斜体) [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单位, 出版年. 起止页码.

课题研究方法大全

课题研究方法大全 一、观察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4)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一)

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一) 摘要:高等教育分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研究和引导高等教育发展而将高等教育系统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从而确定高等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过程。高等教育分类要运用系统论和分类学原理,将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整合为统一、开放的系统。关键词:高等教育;分类;方法论高等教育分类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又是我国当前学术界和决策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有关高等学校分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对此并未达成共识,各方观点存在明显分歧,似乎短期内很难达成共识。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高等教育分类及高等学校分类的重要性与急迫性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后才凸显出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关研究在国际上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不过30多年时间,在我国还是世纪之交的事情,短期内理论上难于达成共识。二是因为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在宏观上抽象出一个科学可行的分类框架确实难以把握。三是因为高等教育分类既是一个“价值有涉”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必须能够用于实际的技术问题。总之,这是一个难于解决而又不能不及时予以解决的难题。因此,首先从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上达成共识十分必要。本文试就此进行初步探究。 高等教育分类研究必须首先明确界定“高等教育分类”,否则讨论和研究就可能陷人无谓的争论。因此,什么是高等教育分类?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这是我们研究高等教育分类时首先应弄清楚的问题。 在社会学创始人涂尔干和莫斯看来,“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1]据此,“分类”这个概念在内涵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分类的对象是事物、事件和事实。第二,分类的任务是确定事物、事件和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包含关系、交叉关系或排斥关系。第三,分类的目的是使划分的对象各有归属,以便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事物、事件和事实;同时,分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能企求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 涂尔干和莫斯还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认为分类的外延包括“符号分类”和“技术分类”。根据他们的论述,可以对这两个方面的分类作如下区别:“符号分类”是人们对事物、事件和事实在观念上进行的划分,具有道德或宗教意蕴,实际上是一种逻辑分类(概念分类),它受人们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是一种“价值有涉”的分类,所反映的是人们对事物、事件、事实的认识水平与价值期望,可以理解为“形而上”的划分;而“技术分类”是一种实用图式,实际上是一种“操作分类”,它希望的是尽可能地减少人们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是一种力求“价值无涉”的分类,通过建立起能够实际操作的分类指标体系,揭示人们对事物、事件、事实的把握程度,可理解为一种“形而下”的划分。因此,前者是人们根据“心理积习的汇总”和一定目的,对事物、事件、事实因自身发展而导致其结构缓慢分化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实际图式或样式,在一定的价值观引导下通过分析归纳,从逻辑上建构起并列、等级或并列与等级相互结合的分类模式或分类框架,并给予事物、事件和事实以相应的分类符号(分类名称),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思考和理解事物;后者是根据“符号分类”提供的分类模式或分类框架,通过建立相应的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或对事物、事件和事实进行横向归类和纵向分层,以便于人们确定事物、事件、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属种关系、对立关系、矛盾关系等)。 我们认为,涂尔干和莫斯关于“分类”的界定,是基本正确的,它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从分类的层面看,分类可划分为逻辑分类和操作分类,用涂尔干和莫斯的说法就是“符号分类”和“技术分类”。前者属于理论层面,后者属于实践层面。二是从分类的向度看,分类可分为横向分类和纵向分层,前者指横向上将事物、事件、事实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后者指纵向上将事物、事件、事实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或等级。进行分类研究时首先必须区分分类的层面和向度,不作区分就容易导致范畴或概念混乱。三是分类是一个连续不断和逐步完善的过

关于加强全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系统和分类指导地意见

关于加强全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的意见 各高校: 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推动全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现就加强我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施各类高等学校的分类指导。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和分类服务,推进高校特色发展。根据我省高等学校办学类别、办学类型、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不同类型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实施更加有针对性地支持引导。实施“1161”工程,支持“985”工程院校建设,使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支持“211工程”院校建设,使其达到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重点建设10所省属本科院校、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使之建成国内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为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引导和支持其他普通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建设,重点建设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推进省部、省市共建若干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高校或学科专业;实施高校对口支援计划,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类别高等学校协调发展。

二、实施学科专业建设的分类指导。引导全省高校主动适应“八大经济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继续加强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支持特色学科建设,大力扶持社会急需学科建设,构建结构合理、有机互补、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整体布局。坚持“扬优、助特、扶需”的原则,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建立产学研联盟机制,进一步整合学科专业资源,建立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社会急需学科群。 三、实施高校人才培养的分类指导。积极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多元化建设,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依托“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和省属重点本科院校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积极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十大工程”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高职院校实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培养大批地方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实施高校教师发展的分类指导。分类实施教学名师培育计划,本科院校教师博士学历提升计划、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中青年教师访学资助项目。建设省、校

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法》试题库及答案

“地区经济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调查”属于: 收藏 A. 反馈性的普遍调查 B. 预测性的抽样调查 C. 学科性的典型调查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研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参与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教师支持的调节作用”中因变量是: 收藏 A. 父母参与 B. 学业成绩 C. 教师支持 D.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研究“特质愤怒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敌意认知和冲动性水平有调节的中介作用”中因变量是: 收藏 A. 冲动性水平 B. 敌意认知 C. 特质愤怒 D. 攻击行为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下列题项中属于三次文献的是: 收藏 A. 目录 B. 进展报告 C. 论文

档案材料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教材建设问题研究属于: 收藏 A. 发展研究 B. 基础研究 C. 应用研究 D. 评价研究 E. 预测研究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下列那一选项不属于历史研究法基本特点: 收藏 A. 历史性 B. 逻辑分析为主 C. 具体性 D. 多元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下列的那一选项不属于历史研究法基本特点:收藏 A. 逻辑分析为主 B. 历史性 C. 批判性 D. 具体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下列问卷题目设计不合理的是: 收藏

你有躺着看书或是太阳光下看书的习惯吗? B. 你是否赞成公共汽车公司改善服务? C. 在一年内,你做家务的次数大约是多少? D. 在过去一年中,你做过几次中医理疗?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应遵循的要求的是: 收藏 A. 可测性 B. 具体性 C. 建议可行 D. 客观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使用统计图、表呈现研究数据”应撰写于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那一部分:收藏 A. 结果 B. 讨论 C. 方法 D. 前言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处理”应撰写于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那一部分:收藏 A. 前言 B. 方法 C. 讨论 D. 结果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一)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一) 摘要:实行分类办学,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高校进行分类,从而既有利于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合理的体系结构,又有利于发挥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科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关系到政府管理政策和大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关系到国家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到中国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我国各级各类高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办学;分类;发展 一、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高校分类办学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对高校划分的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根据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高校一般可分为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单科类(农、医、林、水)院校;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根据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高校一般可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省内一流、同类一流等院校。高校办学如何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分类是关键。 自1999年我国高校连续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新升格的高校越来越多,盲目追求高层次、追求“综合化”以及新一轮的办学“大而全”的浪潮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热点。因此,如何尽快建立起中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划分标准,引导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准确和合理定位,切实做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并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如何通过政策架构和制度设计,构建起结构优化、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等教育系统,形成精英型大学和大众型高校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格局,有效扭转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盲目升格、模式单一的不良局面;如何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上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既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又有利于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我国高等教育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丰富多样的人才资源,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分类和定位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密切关注的原因所在。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建一流大学”、“大学教育国际化”等口号提得越来越响,可谓是耳熟能详,然而何谓一流的大学?在强调大学国际化的同时,如何看待大学的民族化与地方化?我国的大学改革能否照搬欧美国家的大学发展模式?如何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大学科学的治理结构,推动大学制度创新?上述这些问题,分明地凸显出来,成为高教界甚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因此,对高校进行科学分类,确立高校在整个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准确位置,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原则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发展多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伴随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得到发展。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向前发展。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

公务员专业分类之管理学门类

12 学科门类:管理学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20101 管理科学(注:可授管理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20103 工程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20104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120105 工程造价(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202 工商管理类 120201K 工商管理 120202 市场营销 120203K 会计学 120204 财务管理 120205 国际商务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120207 审计学 120208 资产评估 120209 物业管理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1203 农业经济管理类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120302 农村区域发展(注:可授管理学或农学学士学位) 1204 公共管理类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20402 行政管理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20405 城市管理 1205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 120501 图书馆学 120502 档案学 120503 信息资源管理 1206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120601 物流管理 120602 物流工程(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207 工业工程类 120701 工业工程(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208 电子商务类 120801 电子商务(注:可授管理学或经济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209 旅游管理类 120901K 旅游管理 120902 酒店管理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参考范文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参考范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质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倍受关注的主题之一。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参考范文篇1试谈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不但能够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推动高校更好地进步和发展。管理信息化实现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高校管理改革时也必须将信息技术和管理结合在一起。笔者主要从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出发,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问题解决策略,希望能够推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好地进行。 一、给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 (一)欠缺持久的动力 对于现在的高校而言,做好信息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务,而做好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时间较长,并且还需要足够的支持,这也是高校做好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但是,就现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而言,其不但缺乏动力,还有很多高校甚至没有认识到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这也直接导致信息化建设的速度比较缓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下面几点:首先,有些高校现在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这也是导致当前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效果差强人意的重要原因。其次,由于相关人员管理业务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惰性,导致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动力缺失。[1]最后,对于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学校还存有一定的顾虑,对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态度还是观望,甚至对于管理信息化存在的弊端存在一定的焦虑心理,这也影响了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好地进行。 (二)缺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机制 想要做好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这也是管理正常进行的保证,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做好管理工作,将权责利更好地统一在一起。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运行机制不但属于技术性工作,还属于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需要将学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协调好。[2]在实践时,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负责管理的部门往往是高校办公室,但是办公室本身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就不够完善,这也直接导致了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比较差,并且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以及校园网络平台维护都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很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这就需要相关的领导和部门管理人员做好分配和协调工作,并在这个基础上完善运行机制。 (三)管理文化会给管理信息化建设造成直接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我国高校的管理文化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高校管理文化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如高校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以及规章制度等等,这些都会影响高校管理的质量和管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一、奴隶社会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并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着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此乃教育价值的转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而学术和教育活动又是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的基础,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尤其是《学记》,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三、秦汉的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已延续了4000多年。在整个古代,文化教育可以说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视为治国安邦之本,更是中国的一贯传统。秦代推崇法家学说,以暴力和苛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王朝覆灭。汉初去秦苛政,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虽有效地恢复了经济和民间学术文化,但不利于建立强有力的****统治。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行选士,确立起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成为此后延续两千余年的文教政策。 四、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代“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之我见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之我见 一、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职能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从高等教育的职能来看,高校需要教师可以承担多重角色,既能出色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杰出人才,又能具备做课题、做项目、拓宽知识领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在工作之余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还要为社会的文化传承工作做出贡献。对高校教师而言,只有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履行国家和高校赋予教师的职责及使命。然而对高校教师而言,沉重的教学和科研的两大主要任务已令当今的高校教师难以喘息,在繁重的工作量及心理压力下,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难以兼顾,为了保证工作量的完成及教师升职考核的需要,一些教师在教学科研两方面都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甚至还出现了在科研或教学方面敷衍了事的现象,对高校而言,国内许多大学都在力图办成科学研究单位,但为建设“科研型大学”,很多高校也都走向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极端。这不但不是科研本身所追求的意义,还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还偏离了大学使命。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高等教育职能,应将教师队伍划分成不同类型,使其各尽其职,各展其能,共同为高校的发展献力献策。 二、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可行性 在高校人人搞科研的情况下,到底能产生多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实我们可以用帕累托原则来解释。根据帕累托原则,我们可以说,80%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关键的少数也就是20%的教师创造的。

因为在任何一所大学里,授课效果很好的教师并不一定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在过去不分类管理的情况下,所有的人按照相同的标准分配教学工作量,晋升时又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有科研成果,结果是一些教学效果好但科研能力差的教师为了晋升的需要,不得不生产一些低水平甚至毫无价值的论文,不仅不能为学校争光,还损害了大学的学术声誉。再说,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和做不出什么像样的科研成果或不做什么科研工作的教师承担着相同的教学工作量,对前者是很不公平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帕累托原则将教师分为教学型和科研型两类。让那些关键的少数的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专心搞科研,让那些科研能力较差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全职教书,不需要在科研上浪费时间,这样教师可以专注的搞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事情,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相应的都可以得到提高。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而且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在哈佛、芝加哥这样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里,都有专职教学职位和专职科研职位。所以,教师分类管理可以成为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的方法。 三、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几点想法 1、教学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应清晰的区别开来。教学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应偏重于教育和教学,其工作量也应主要是教育教学和教改工作量,学校应在职责制定时考虑鼓励这部分的教师在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进行教学法和教育法的研究和实践。研究型的教师的岗位职责应偏重于专业科研,其工作量主要应是科研工作产出,学校应在职责制定时考虑这部分的教师在高质量完成学术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 【法规类别】院校与教职员工 【发文字号】教高会厅[2004]1号 【发布部门】教育部 【发布日期】2004.04.21 【实施日期】2004.04.2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 (教高会厅[2004]1号2004年4月21日) 我国地方和高等学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为高等教育的决策和决策实施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服务,在推动高等教育科学的理论建设和指导实践、推动教育观念的转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著作和论文资料,培养了一大批教育研究和管理人才。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应该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这就使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必须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创新。

但是,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和研究工作的开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领导对高等教育研究在教育决策、管理和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缺乏正确认识,不太注重运用高等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对高教研究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有些学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任务不明确,致使研究人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研究条件比较差,研究人员的职称、待遇等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影响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作用的发挥,甚至造成人才流失;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缺乏交流、合作,有些研究课题存在低水平重复、与实际脱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亟待改变。 为了使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更好地发挥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高等教育研究重要作用的认识,切实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 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为模式的。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众所周知,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非常关心高等教育,《大学令》就是由他亲手制定的。他多次谈到,《大学令》中许多内容是“仿德国制”,“仿德国大学制”[2]。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愿。但是,从实践的层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并未实现。摆脱日本单一模式束缚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的条文列入了《大学令》,但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并未实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南大学迅速崛起。留美归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延揽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内容以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东南大学声誉日隆,影响日广,成为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交相辉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镇。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如果说20年代后期曾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从对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的模仿,到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至于大学各专业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等等都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影响;那么,进入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倾向。如在高中毕业生中实行会考制度,以整齐大学生的入学程度;教育部制订并实行有关大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法令;强调大学毕业考试制度等等,这些举措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吸收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做法。但是,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讲是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其间,有一个短暂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间实行的大学区制。实行“大学区制”用蔡元培的话来说是“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元”[3]。众所周知,大学院制试行不及两年就无疾而终,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