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购买心理研究外文翻译文献

消费者购买心理研究外文翻译文献
消费者购买心理研究外文翻译文献

消费者购买心理研究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译文:

台湾消费者与美国消费者服装购买心理差异的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119名台湾女大学生和美国女大学生服装购买意向和心理差异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两国女大学生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心理决策过程的异同。在本次服装消费购买的意向和心理调查研究中,采用了12个比较常见的影响消费者服装购买决策的评价标准因素,每个因素按重要性依次有7个可供选择的标度,这12个因素分别是:服装面料、穿着舒适性、服装尺寸是否适合、服装缝制质量、服装制造商在行业内的地位、服装色彩、他人的评价、服装品牌、是否适合在校园穿着、服装价格、服装款式、搭配自己原有的服装。问卷调查表明,

在影响自身服装购买意向和评价的标准上,台湾和美国的女大学生两个不同群体的评价标准是非常类似的,可见购买意向的形成标准具有普遍性。此外,在上述十二项影响购买意向或在购买时考虑的因素中,服装的尺寸是否适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标准。本文还对这两个不同的群体进行跨境比较从而得出比较研究的结论,着重提供了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中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信息,从而有助于服装品牌和制造商在市场营销中运用这些信息从而制定和发展国际营销战略。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购买决策;评估标准;跨境

正文

美国商品和商品服务在国际市场份额中的不断增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进一步的成功,调查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于美国的商品和商品服务到底是如何评价和如何进行衡量的?通过数年来多次广泛采样和调查研究,消费评估的模式模型已经初步制定,用以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和心理提供一个框架性的指导,并藉此预测消费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复杂性。该模型系采用恩格尔、柯莱特、米尼阿德模式的消费决策来构建的(即恩格尔,布莱克威尔及米尼阿德于1995年提出的EKM模型),该EKM模型包括四个阶段的消费决策行为:

(1)消费信息的获取;

(2)消费信息的处理;

(3)消费的决策过程;

(4)模型中的变量影响决策过程的模式;

在模型中,给出消费信息的获取阶段之前,个体需要形成消费需求的意向,这一意向导致其认为自身有必要进行相关的此项消费,一旦对于自身需要进行此项消费的意向形成,则个体即开始通过收集和搜索来获取消费的相关信息,“所谓的信息处理,其宏指涵盖的消费进程,包括信息的获取、对所获取信息的评估和判断,对评估判断完成后的相关信息进行储存、以及在进行具体的消费行为时重新从储存的信息中进行提取”(恩格尔等1995年发表的相关论文,第472页)。据此,消费信息的处理阶段有如下五个步骤:消费者对于该信息的首次接触,对于该信息的关注,进一步的理解,接受该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并最终保留该消费信息。而决策过程的阶段则有如下六个步骤:对自消费需求进行认可、开始搜索信息、在购买前对信息进行评估、购买行为决定、具体的消费行为和购买后对发生的消费行为的评价。而变量影响决策过程分为三类:一、环境造成的影响;二、个体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三、心理决策过程差异造成的影响。这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消费者所处的文化氛围,所在的社会阶层,消费者的个人经历,消费者的家庭境况;而个体间的差异则包括消费者可利用的资源,消费的动机,消费者的知识,对于消费的态度,消费者的人格,价值观念和取向以及生活方

式;心理决策过程的因素包括消费者对其获取的消费信息的处理,对信息的学习,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行为的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些因素间的互动和相关的关系。

文化对于消费者决策形成的影响和在模型中最终导致购买行为做出之间的联系在评估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示,在购买行为发生前,对消费信息的评价进一步体现了这一点,在本研究中,如前文所述的使用EKM模型进行跨境的数据采集的样本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和结论。

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看,文化的含义,是指“一整套的价值观念,即包括有思想,实物和其他有意义的表意符号,以帮助人与人间进行沟通,解释和评价其作为社会成员的关系,以及对其他社会成员进行评判”(恩格尔语,见其1995年的论文,第611页)。根据恩格尔,布莱克韦尔和米尼阿德(1995年)的观点,文化对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人们购买产品的种类,及消费结构,个人的决策和消费信息的沟通上(同年论文第615页)。除此之外,“文化的影响差异可能会因国别的不同而不同” (罗伯逊,则林斯基, 1984年论文,第555页)。因此,在本研究中,文化被广义的界定为某一个具体的国家根据恩格尔,布莱克韦尔和米尼阿德的论文所定义的文化。在本研究中,文化的种群选择和比较,是在台湾的消费者和美国的消费者间进行的。

这两个地区和国家被选定进行消费者群体比较的样本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大多数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包括大部分的研究试验方面的EKM消费模式的决策模型中采用的消费者样本来自美国。因此,考察研究的美国消费者,使我们能够比较本研究结果和这些以往的研究的异同。而台湾之所以入选,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国际市场,其在二十世纪过去的四十多年间经济快速的经济增长,使市场经济学家认为:“台湾的市场虽然小”,但是却“以创纪录的惊人速度在进行经济增长,其强劲的消费需求,先进开放的市场准入,使其成为了一个对美国商品和服务而言特别有吸引力的市场”(杜饶克,桑德,狄维斯,杜瓦尔,1989年研究报告,第2页)。事实上,这一点也得到了验证,美国的货物和商业服务的出口,从1985年的47亿美元,到2000年快速飙升至2348亿美元(美国商务部, 2001年统计报告)。这使得台湾成为美国的第七大出口市场(美国商务部, 2001年)。此外,美台之间签署的贸易协议,例如美国和台湾在1998年达成的一部分协议规定了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软件”方面所要做到的一系列承诺和权利,包括进入美国的货物和商品服务更加便利,这主要是通过减少对台湾的进口关税来实现的。因此,综合来说,台湾强大的经济实力,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使经济界认为,台湾是一个“对美国的经济和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市场”(美国在台关系协会,2000年)。

在探讨消费者具体行为之前,对于消费者所处的国家、地域的文化特质是必须加以考量的因素。以台湾而论,台湾文化深深的受到了儒家传统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中理想而适度的消费观念,这可能影响到了消费者如何评价台湾的服装消费。这种文化观念可能会体现在对价格与价值的评估上,同时,台湾的消费者具备理性而温和的消费支出观。然而,在开放的二十一世纪,随着这些儒家理想的消逝,炫耀性的消费观念逐渐在台湾萌生,这势必会

影响台湾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和理念。因此,通过比较美国消费者与台湾消费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在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作用和体现。

本文是通过对119名台湾女大学生和美国女大学生在进行服装消费时的购买意向和心理差异进行问卷调查和综合评估,得出两国消费者在服装购买时心理决策过程的异同。在本次服装消费购买的意向和心理的调查研究中,采用了12个比较常见的影响消费者服装购买决策的评价标准因素,每个因素按重要性依次有7个可供选择的标度,这12个因素分别是:服装面料、穿着舒适性、服装尺寸是否适合、服装缝制质量、服装制造商在行业内的地位、服装色彩、他人的评价、服装品牌、是否适合在校园穿着、服装价格、服装款式、搭配自己原有的服装。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表明,在影响自身服装购买意向和评价的标准上,台湾和美国的女大学生的两个不同群体的评价标准是非常类似的,可见购买意向的形成标准具有普遍性。此外,在上述十二项影响购买意向或在购买时考虑的因素中,服装的尺寸是否适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标准,对这两个不同的群体进行跨境比较从而得出比较研究的结论,着重提供了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中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信息,从而有助于服装品牌和制造商在市场营销中运用这些信息从而制定和发展国际营销战略。因此,在本研究中12项评价标准选取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这12项评估标准是通过查阅先前做过调查的研究者的文献,再从中挑选出消费者在做购衣决策时认为最重要的、使用最频繁的因素进行筛选制定的。

目前,已有一些关于服装购买评价标准的跨国比较的研究,李和伯恩斯1993发现美国和韩国的女性大学本科生在服装购买评价标准上有着显著的区别。在这项研究中,结果表明,美国女大学生对于时装的吸引力比韩国女大学生更为看重。此外,夏(1993)研究了在美国的台湾和美国女大学生,发现两组人有相似的服装购买评价标准。然而,在夏的研究中,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居住在美国1到4年的女大学生。

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试图更好地了解文化的影响在消费者的决策和更深入的消费信息的评判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具体地说,本次研究的目的重在探讨文化的影响在台湾和美国女大学生做服装购买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下是研究目标:

1、调查和比较美国和台湾女大学生在购买一件具体的服装时所用的评价标准。

2、找出美国和台湾女大学生在购买一件具体的服装时所用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方法

调查问卷的设置:

该调查研究的最终数据来自于采集的问卷调查表。调查问卷的封面中简要说明了此项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和倾向性。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评估影响服装购买消费行为的十二个因素对于消费行为的决策和具体行为的做出的重要性分布;服装的评价标准的问题,这部分主要调查研究国别和文化对于消费者服装购买决策的影响。所述的影响

服装购买消费行为的十二个因素是指:服装面料、穿着舒适性、服装尺寸是否适合、服装缝制质量、服装制造商在行业内的地位、服装色彩、他人的评价、服装品牌、是否适合在校园穿着、服装价格、服装款式、搭配自己原有的服装。

在调查问卷问题的第一部分,问卷调查表告知每个受访者,要求他们按照十二个因素的重要性依次排序。还要求被告回顾过去她为自己购买的服装,并且经常穿着的服装的购买过程。该12个因素依据“根本不考虑的因素”到“最需要考虑的因素”划分为七个档。当然,如果她没有符合要求的近期购买行为的话,那么被调查人也可以选择“不购买(女装类服装)”。

为了获取受访者购衣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被调查者被要求写下这12个因素中他们认为影响自身服装购买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调查问卷还包括一个不限具体内容的问题,要求受访者说明如果他们没有使用上述的十二项标准或者是他们还顾忌了其他因素,那么这些因素是什么?受访者的背景情况(即年龄,性别,学历,居住地,婚姻状况,国籍)则被收集在第二部分的问卷调查中。

该调查表最开始制作时使用的是英文,然后翻译成汉语。汉语的调查问卷版本在采集后又翻译成英文。翻译和回译的调查表由两名台湾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读书的博士生进行。翻译后进行了相应的核查和校对。

问卷的宗旨是得到有效的反馈收集,并收集数据。因此,在调查问卷前,参考一些修改意见对调查问卷表的不妥之处进行了修改。例如,用“服装制造地”来代替原问卷表中的“原产国’’,“是否适合穿着” 则改为“是否适合校园环境”;“是否协调”改为“是否搭配原有衣物” ,以使问卷能够获得比预期更明确的答复。此外,由于女大学生被选定为这项研究中的样本,“新生”则改为了“大一学生” ,以避免任何性别歧视的提法。

样本

为了方便调查进行,非概率抽样用于这项研究。美国的调查样本包括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102个女大学生。台湾被调查者则是辅仁大学主修生物科学的131名女大学生。由于样本是一个非概率抽样,研究的结果不能被解释为在大规模采样下的结论。但对于女大学生的服装消费市场,这个样本所提供的女大学生的相关消费信息则是具有参照性的。在1999年,共计824万名女性在美国的各所大学就读(美国人口普查局,2001年调查结果);1991年35万名女性在台湾的各所大学就读(1993年调查结果)。此外,在1999年,美国女性中不到30岁的消费者的花费平均为$ 480美元,每年对女装的消费为302美元,女鞋和其他配件的支出则为255美元(美国商务部统计资料,2000年)。但台湾则没有与之类似的可比的支出数据。之前,台湾政府的调查项目并未涉及此类内容。

数据的采集

问卷调查采用的问卷共计三页。汉语版的问卷在台湾完成。为了确保同一进程的数据收

集,所有问卷在台湾完成邮寄到美国进行分析。最终在1995年2月前完成了上述资料的采集。

数据分析

对于此研究12个服装购买决策因素的重要性等级的因变量分析。从国籍来看,美国和台湾是两个独立变量。无效假设1,如果美国和台湾两组调查显示他们的服装购买评价标准没有区别,则需尝试用更多的样本再次分析测试,最终得出美国和台湾消费者之间对于服装购买评价标准的区别。p价值的.05被使用确定统计意义。采纳无效假设2,如果两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于服装购买评价标准最重要的几个因素是相同的,则取决于这些因素间的重要性的比较。被调查者回应的信息的频率分布将有助于人口统计学的研究。

结论

共发放233问卷,分发给102个美国学生和131个台湾学生。答复率为总样本的100 %。在完成了问卷调查的102个美国学生中,7人的问卷无效,因为他们选择了购买男性服装,因此,美国女大学生符合要求的合格问卷数= 102 -7 = 9 5 。此外,9名台湾女大学生的问卷无效,因此台湾符合调查要求的问卷= 131 -9 = 122 。美国和台湾的受访者均为本科生。大一学生在台湾样本中的比例为48 %。在台湾和美国受访者中,高比例(72 %的美国女大学生样本和100 %的台湾女大学生样本)是单身。

关于前述的12项影响服装消费的因素的评估:

调查问卷中提出了12项影响服装消费行为和具体购买的因素,由美国和台湾的受访者进行了回答和反馈。在调查表中,所有十二个因素中,每个因素被划分为七个档次。如果被告没有使用上述因素进行服装消费前的考量,则他需要选择“不使用上述因素进行考虑”的复选栏。百分之六的美国受访者选择了“不使用”上述因素进行考虑(见表一)。

表一. 影响消费者服装消费的十二个因素的评选列表

总计:全部美国应答者= 84; 全部台湾应答者= 119. a n = 118

服装购买评价标准的重要性

这十二个标准的七个标度中最后两个是“一点都不重要”和“非常重要”,这么多要性标度的设计适合于十二个标准中的每一个。美国和台湾两个小组对于服装购买评价标准因素的重要性顺序显现出了相似性。美国学生对于服装购买评价标准因素重要性的排列顺序为:服装的尺寸是否合适、穿着舒适性、服装质量、服装款式、服装颜色、搭配其他衣物、服装价格、服装面料、是否适合校园穿戴、别人的评价、服装品牌、服装制造商在行业内的地位。台湾学生对于服装购买评价标准因素重要性的排列顺序为:服装的尺寸是否合适、穿着舒适性、服装款式搭、配其他衣物、服装颜色、是否适合校园穿戴、服装质量、服装面料、服装价格、、别人的评价、服装品牌、服装制造商在行业内的地位(见表二)。

表二. 美国和台湾消费者对于十二个因素的调查情况的平均分数

最重要的服装购买评价标准

在调查问卷中有个开放性的问题,要求被调查者选出12个因素中哪一项是他们在做出购物决定时认为最重要的。美国(36%)和台湾(24%)的被调查者都认为穿着舒适性是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见表三)。

表三.受访者在做服装购买决定时认为最重要的服装购买评价标准排序

和预期的一样,基于平均分数上的两个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和由调查得出的消费者最重视的因素是一样的,因此,证明了平均分数的可靠性。从平均分数看,尺寸大小是否合适和穿着舒适性是最重要的两个购衣因素。从调查情况看,有61%的美国人和40%的台湾人认为这两项因素是他们认为最重要的购衣因素。有趣的是,有17%的台湾受访者认为是否适合校园穿着是他们认为最重要的购衣因素,但却只有2%的美国受访者这么认为。另外,美国和台湾的受访者都认为服装颜色、服装品牌和服装制造商在行业内的地位是最不重要的。

调查者还询问了受访者是否有其它他们认为重要的却不在我们的列表之内的购衣标准,有少数受访者回答了生活必须、职业需要、跟随流行、符合自己的个性和标签信息是他们认为最重要的购衣因素。

分析讨论

以上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显示了美国和台湾的受访者在做服装购买决策时他们的购衣标准存在相似性。然而,还是有必要对其它形成消费者购衣决策的因素进行研究比较。在消费者购买服装的时候搜集资料并储备着能为消费者接受调查时的回忆的可靠性提供更多的证据。只有这样,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人员才能更好地理解美国消费者与其他国家消费者之间的普遍程度差异。另外,搜集在各种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行为决策过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国家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的异同制定出合适的市场策略,更好地发展国际营销策略。

领导风格外文翻译文献

领导风格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原文: 1. Introduction The leadership in organizing a government so far has tended to be only one leadership style for all employees’ abilities, namely instruction leadership style, so it has impacted and caused low-level service performance, [1]. An ofiicer’s leadership is no more than as a power figure, who is highly chained by formal rules. So, there is no possibility for appreciations to occur. The implication which occurs toward human resources of employees is that there is a strong tie with formal rules, so there is no room for employees to take initiatives, innovative actions, and to mak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time has come for the single-style bureaucratic leadership style orientation to change into the situational leadership style, a style based on situations and conditions of the subordinate/employees’ abilities. Besides the leadership style, the officer’s motivation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chieving high performance because it is related with :

电子商务的发展【外文翻译】

外文翻译 原文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Material Source:The Economist, 2003 Author:Laudon, K.C When the technology bubble burst in 2000, the crazy valuations for online companies vanished with it, and many businesses folded. The survivors plugged on as best they could, encouraged by the growing number of internet users. Now valuations are rising again and some of the dot-cons are making real profits, but the business world has become much more cautious about the internet’s potential. The funny thing is that the wild predictions made at the height of the boom—namely, that vast chunks of the world economy would move into cyberspace—are, in one way or another, coming true. The raw numbers tell only part of the story. According to America’s Departme nt of Commerce, online retail sales in the world’s biggest market last year rose by 26%, to $55 billion. That sounds a lot of money, but it amounts to only 1.6% of total retail sales.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still buy most things in the good old “brick s-and-mortar” world. But the commerce department’s figures deal with only part of the retail industry. For instance, they exclude online travel service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nd fastest-growing sectors of e-commerce. InterActiveCorp (IAC), the owner of https://www.360docs.net/doc/0d18135500.html,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0d18135500.html,, alone sold $10 billion-worth of travel last year—and it has plenty of competition, not least from airlines, hotels and car-rental companies, all of which increasingly sell online. Nor do the figures take in things like financial services, ticket-sales agencies, pornography (a $2 billion business in America last year, according to Adult Video News, a trade magazine), online dating and a host of other activities, from tracing ancestors to gambling (worth perhaps $6 billion worldwide). They also leave out purchases in grey markets, such as the online pharmacies that are thought to be responsible for a good proportion of the $700m that Americans spent last year on buying cut-price prescription drugs from across the border in Canada. And there is more. The commerce department’s figures include the fees earned

旅游服务贸易外文翻译文献

旅游服务贸易外文翻译文献(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罗马尼亚的案例 引言 旅游业是唯一的可以为任何发展水平的国家提供贸易机会的服务活动。然而,它也是一个很大程度因为国家的能力和在全球经济中的表现而又有明确的利益分配不均行业,而这又需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自20世纪90年代初,罗马尼亚旅游业经历了出口量,生长速率和结构的重大变化。这些不同的波动都影响了罗马尼亚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相对的竞争地位并引起了其旅游贸易平衡的变化。同时,新的和更多的错杂的欧式建筑,引起了罗马尼亚的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显著变化。 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提出一个框架,以竞争力和旅游贸易表现之间的关系为重点,来评估罗马尼亚的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国际竞争力视角:国际竞争力之与国际旅游业的相关性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尽管有争议,难以捉摸,但现在已经得到认可,并继续吸引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决策者的关注。 到目前为止,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已采取措施,都被认为是在经济层面进行的(加瑞利,2003)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国际市场的考验,并同时保持和增加公民的收入的能力(欧洲委员会,2007)。 由于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一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的市场成功,所以对竞争力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企业层面的竞争力上(波特,1990),对于此的普遍理解是指“……该公司保持,并更好的是,扩大其全球市场份额,增加和扩大利润的能力” (克拉克和盖,1998,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3)。 因此,虽然广泛流传但是国际竞争力作为与国家经济和其国际贸易相关

的理论基础已经不太在学术文献进行分析。因此,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性质,效益和局限性仍然含糊不清(科尔德威尔,2000,克鲁格曼,1994, 1996)。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货物和服务贸易方面巩固和保持贸易优势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优势。 每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福利通过贸易流量的增加,或通过从初始平衡状态的贸易条件的改变而增加,他的国际竞争力都会得到提高(科尔德威尔,2000)。 贸易理论表示,经济福利依赖于一个国家有比较优势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这实际上意味着当生产符合一国的比较优势的情况时国际竞争力能得到保障。如果一国能在国际上表现良好并在出口市场竞争成功,这可能就是他们健全的国际竞争力的标志。 因此,在国际上,竞争力定义为一个经济体能够吸引其出口需求和投资供给需求的能力和在所有社会规范内提升公民生活水平的能力。这反过来又取决于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影响生产的经济生产率要素和经营成本的法规和制度。 一个可用的文献回顾和实证证据支持国际竞争力可以解释为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国家的出口能力这一观点(道乐和沃尔夫,1993, 格博格等. 2004)。还有就是,事实上,是出口表现和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循环关系。出口是国际竞争力的第一衡量指标。出口情况的改善会导致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提升。这种效果是一个企业的技能,知识,创新和运用新技术并能够在一个成功的商业方式中利用技术机会等的结果。 另一方面,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努力成功实现出口,一个国家被迫提高竞争力。更具竞争力的国家,它的经济更强大。因此,它更有能力在全球市场竞争,以吸引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人们去购买新技术等,

人工智能专业外文翻译-机器人

译文资料: 机器人 首先我介绍一下机器人产生的背景,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它应该说是一个科学技术发展共同的一个综合性的结果,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个重大影响的一门科学技术,它的发展归功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加强了经济的投入,就加强了本国的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是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在不断探讨自然过程中,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需要能够解放人的一种奴隶。那么这种奴隶就是代替人们去能够从事复杂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实现人们对不可达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这也是人们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需要。 机器人有三个发展阶段,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习惯于把机器人分成三类,一种是第一代机器人,那么也叫示教再现型机器人,它是通过一个计算机,来控制一个多自由度的一个机械,通过示教存储程序和信息,工作时把信息读取出来,然后发出指令,这样的话机器人可以重复的根据人当时示教的结果,再现出这种动作,比方说汽车的点焊机器人,它只要把这个点焊的过程示教完以后,它总是重复这样一种工作,它对于外界的环境没有感知,这个力操作力的大小,这个工件存在不存在,焊的好与坏,它并不知道,那么实际上这种从第一代机器人,也就存在它这种缺陷,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研究第二代机器人,叫带感觉的机器人,这种带感觉的机器人是类似人在某种功能的感觉,比如说力觉、触觉、滑觉、视觉、听觉和人进行相类比,有了各种各样的感觉,比方说在机器人抓一个物体的时候,它实际上力的大小能感觉出来,它能够通过视觉,能够去感受和识别它的形状、大小、颜色。抓一个鸡蛋,它能通过一个触觉,知道它的力的大小和滑动的情况。第三代机器人,也是我们机器人学中一个理想的所追求的最高级的阶段,叫智能机器人,那么只要告诉它做什么,不用告诉它怎么去做,它就能完成运动,感知思维和人机通讯的这种功能和机能,那么这个目前的发展还是相对的只是在局部有这种智能的概念和含义,但真正完整意义的这种智能机器人实际上并没有存在,而只是随着我们不断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的概念越来越丰富,它内涵越来越宽。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国机器人发展的基本概况。由于我们国家存在很多其

电子商务企业文化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 电子商务时代企业文化的再造 随着网络时代电子商务大规模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文化随之产生,它在一个企业在产生的一种新的价值观,使企业内部资源得到从新整合,在为企业带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缩短生产周期等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对已有的企业文化发起了挑战。电子商务的兴起是一场由技术手段飞速发展而引发的商业运作模式的变革,传统经济活动的生存基础、运作方式和管理机制均发生了彻底改变,传统的企业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价值的贡献 文化现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主要见证。广义的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作为“亚文化”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文化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产物,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体现企业的竞争实务、竞争精神和整体形象。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面对所处的社会和商业环境,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全体员工所接受和认同信守的、为争取事业成功的一套非正式规则。它表明企业奉行何种管理哲学,以及企业通过管理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文化意味着一个公司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成为公司员工活动和行为的规范。 企业文化的本源问题是如何增加企业利润,降低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它的要义就是怎么使企业能够有效的整合资源,以达到对外部的适应性,使公司在竞争中生存,进而实现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开展文化管理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建设能够对外竞争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并能根据环境变换做出迅速反应的行为方式能力,这种能力其实就是企业所拥有的根据外部竞争的环境需要而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运用的能力。企业文化建设应促进这一能力系统的形成,并维持好这一能力系统。中国的许多企业例如海尔、联想等企业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发展了一整套公司理念、经营哲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形象和精神。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现

浅谈华为公司的领导风格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题目:浅谈华为公司的领导风格 姓名 院(中心、所)经济管理学院 学号 年级2011级 专业工商管理 考试科目组织行为学 考试时间 考试分数 教师签字

目录 摘要···························································· 1.华为公司领导者的介绍 0 2.任正非的领导风格 0 2.1低调 0 2.2狼性精神 (1) 2.3用毛泽东兵法治商 (1) 2.4危机管理理念 (2) 3.任正非的领导秘诀 (2) 3.1“一法”——《华为基本法》——明确的发展纲领·2 3.2“两制”——规范的HR机制、严密的运营机制 (3) 3.3朴实无华的宣教 (3) 4.结束语 (3) 参考文献: (4) 摘要 领导是管理的重要的职能,领导的水平的高低常常决定着组织的生存死亡。领导的有效性是组织成败的关键。领导者身负组织领导的重任,其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特殊心理机制,不仅影响到个人工作的成效,更影响到其部署和群体作用的发挥乃至整个组织的行为绩效。领导的本质是影响力,即对一个组织、一个群体或一些人的行为与观念是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能力意味着影响着团队中成员的发展、留任和激发成员的能力,具有魅力的领导有能力将其自身的价值观与其下属的相统一,他能够影响其下属视其为了集体的利益而舍弃自身的利益。具有魅力的领导,可以激发团队的成员对于团队的项目的热情、发展其忠诚度,建立成

员们的自信和承诺,领导者将成为影响团队效率的楷模。关键词:领导者;华为公司;任正非;领导风格

1.华为公司领导者的介绍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能起到楷模作用,那么他的下属也只能成为乌合之众,不能有所作为,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对下属和团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华为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非出生在贵州的一个贫困的小村庄,任正非虽然生在农村,但他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可谓“贫贱不能移”,任正非凭借着其才能和智慧以及对知识的孜孜不倦的追究,使他进入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1978年,任正非从部队转业,以2万元注册资本创办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现任华为有限公司的总裁。公司主营电信设备,发展迅猛,成为中国市场GSM设备、交换机产品及接入系统的佼佼者。2000年他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富豪第三位。个人财产估计为5亿美元。2005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他是中国唯一入选的企业家。同一档为有美国的苹果电脑公司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乔布斯、传媒大亨默多克、俄罗斯石油巨头阿布拉莫维奇、2011年任正非以11亿美元首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排名全球第1056名,中国第92名。在《财富》中文版第七次发布中,位居“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榜单之首。 2.任正非的领导风格 2.1低调 低调的人做有高度的事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故老子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者胜天下。任正非深谙这道理,为人处世一向低调。他对各种采访、会议、评选都躲得远远的,不论是直接有利于华为形象的宣传活动,还是政府的活动,或者令许多商界精英趋之若鹜的媒体盛世,他都统统拒绝。他向华为高层发下死命令:“除非重要客户或合作伙伴,其他活动一律免谈,谁来游说我,我就撤谁的职。”人们几乎没有看过他在电视屏幕上登场亮相,也几乎没有听到过他激情的演讲。任正非一贯的追求是“做事业,做有高度的事业”。唯有练好内功,方可与对手论高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这样,也许唯

服务贸易自由化机制外文文献翻译2014年译文4000字

文献出处:Barattieri A. The mechanism of service trade liberaliza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4, 92(1): 1-13. (声明:本译文归百度文库所有,完整译文请到百度文库。) 原文 The mechanism of service trade liberalization Barattieri 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ervice trade liberalization is the key areas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promote the TPP negoti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negotiations are pushing mechanism of a high standard of service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of the TPP negotiations and services trade issues important posi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cceptance, architecture design, focus on services, regulatory consistency four aspects in the TPP uncovers the "high standards" service trade liberalization mechanism establishment. American "high standards" service trade liberalization mechanism is tailored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ctually services in the serv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se mechanisms are through to strengthen and promote the TPP platform, forming reversed transmission to other countries. Key words: the TPP; The United States; Service trade liberalization; High standards; Mechanism design America is the first largest exporter global trade in services, and for many years, continues to service trade surplus. Competitive advantage based on service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The importance of promoting American exports, job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multilateral, bilateral and regional multiple layers jointly promoting service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the Uruguay round negoti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has overcome many obstacles, for the first time to include the Service Trade in multilateral negotiations, contributed to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the Genre - al Agreement on Trade and Service,

文献综述_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形成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冯海东 (长江大学管理学院荆州434023) 摘要:人工智能的历史并不久远,故将从人工智能的出现、形成、发展现 状及前景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发展现状中的不足之处,分析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发展过程,现状分析,前景。 一.引言 人工智能最早是在1936年被英国的科学家图灵提出,并不为多数人所认知。 当时,他编写了一个下象棋的程序,这就是最早期的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有著名的“图灵测试”,这也是最初判断是否是人工智能的方案,因此,图灵被尊称为“人工智能之父”。人工智能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起伏跌宕的过程,直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的应用技术也不是很成熟,而且存在相当的缺陷。 通过搜集的资料,将详细的介绍人工智能这个领域的具体情况,剖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前景。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1. 1956年前的孕育期 (1) 从公元前伟大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到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F. Bacon),他们提出的形式逻辑的三段论、归纳法以及“知识就是力量”的警句,都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G..Leibniz)提出了万能符号和推理计算思想,为数理逻辑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播下了现代机器思维设计思想的种子。而19世纪的英国逻辑学家布尔(G. Boole)创立的布尔代数,实现了用符号语言描述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推理法则。 (3) 20世纪30年代迅速发展的数学逻辑和关于计算的新思想,使人们在计算机出现之前,就建立了计算与智能关系的概念。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英国天才的数学家图灵(A. Tur-ing)在1936年提出了一种理想计算机的数学模型,即图灵机之后,1946年就由美国数学家莫克利(J. Mauchly)和埃柯特(J. Echert)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机,它为人工智能的研究奠定了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1950年图灵又发表了“计算机与智能”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形象地指出什么是人工智能以及机器具有智能的标准,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 1934年美国神经生理学家麦克洛奇(W. McCulloch) 和匹兹(W. Pitts )建立了第一个神经网络模型,为以后的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奠定了基础。 2. 1956年至1969年的诞生发育期 (1)1956年夏季,麻省理工学院(MIT)的麦卡锡(J.McCarthy)、明斯基(M. Minshy)、塞尔夫里奇(O. Selfridge)与索罗门夫(R. Solomonff)、 IBM的洛

全球领导力文献综述与分析

全球领导力文献综述与分析 2014年02月25日17:53 来源:《领导科学》(郑州)2012年11(中)期作者:李云飞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作者简介】李云飞,天津商业大学F2U合作学院。 一、全球领导力的定义 全球领导力在世界范围内是个热门话题,同传统的领导力一样,始终没有一个被所有人认可的定义。研究全球领导力的专家学者根据各自的经验、不同的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最初全球领导力的概念是借鉴进而延伸传统的国内领导力而来的(Yeung and Ready,1995),但是学者们很快意识到由于全球竞争的不定性和多种压力,全球领导力远比国内领导力复杂,这种不定性和压力增加了领导者的工作范围(Weber,1998)。Adler(2001)阐明了这个问题:“全球领导力不同于国内领导力,它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指领导者在本国特定的领导风格的有效性,也不是比较不同国家的不同领导方式……” 有些学者是从跨文化视角定义全球领导力的。Dorfman(2003)将全球领导力定义为一种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局限于全球化事物,也不局限于个人及其知识、技能和能力,也不局限于组织中的CEO。Carey等(2004)提出,全球领导力能够跨越地理和文化的边界以激发组织成员共同的愿景、促进合作的决策、适应全球变化浪潮、激励和授权多样化的员工队伍。 Mendenhall(2011)对全球领导者和领导力做了广义的界定:全球领导者是指那些通过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有效沟通而在组织中产生重大正量改变,在跨界利益相关者、外部权力机构的不同来源,以及在当时复杂的地理和文化条件下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程序的领导者。 基于以上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全球领导力概念的核心就是多元化,包括文化、人力资源、地理等。不同范畴的多样化增加了领导力环境的复杂性,因此,有效性成为全球领导力的终极目标。 二、研究历史回顾 领导力的研究在国际上可以追溯到1900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1900年至1940年期间,领导力研究致力于挖掘领导者独特的素质,最有代表性的是伟人理论,这个理论强调领袖是天生的,而不是制造的。根据Toyne和Nigh(1997)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商务的出现促使学者着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领导力以及不同文化对领导力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并非当时国际商务研究的主流。 20世纪60年代,有些研究商业管理的学者开始关注管理跨国公司的相关问题,他们的研究促使人们对民族文化本质以及这些文化本质的不同对管理不同国家员工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个研究量规被称作“比较管理”。这些学者把人类学文化框架扩展至商业应用领域,起到了开创性作用(Redding 1997;Schollhammer 1969)。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综述 服务贸易是以服务作为交易标的的一种贸易行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所界定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以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这四种形式进行的各国间的服务交易。该定义已成为有一定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定义为各国接受。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服务部门清单,可以将服务贸易分为12类:商业性服务,销售服务,金融服务,娱乐服务,通讯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运输服务,建筑服务,环境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服务。而对于金融服务贸易,国内外并没有确切的定义。本文将对金融服务贸易国外及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GATS与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 根据GATS的定义,金融服务贸易是指由一成员国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金融性质的服务。它包括两个部分:所有保险和保险相关的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其中其他金融服务指证券和金融信息服务。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为由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收入,或者接受付出的支持,包括得到的和付出的直接投资收益(未分配收益和利息);从其他金融投资得到的和付出的收益(得到的和付出的利息和红利);得到的、付出的手续费和佣金。 可见,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界定强调了金融服务贸易交易的提供方,而忽略了金融服务贸易的消费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是以此换取其他贸易领域的发展,而且金融服务贸易可以促进本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促进本国金融业的发展。 二、国外对金融服务贸易相关研究 对于金融服务贸易研究,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看法。 列为恩(1996)认为,各种金融服务可以实现五种基本功能:方便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易于风险管理;加速资源流动;获取信息,评估企业和配置资本;提供公司法人治理。同时,更多的相关文献表示,金融中介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管理成本(戴蒙德1984;威廉森1987)也可以对规模经济产生积极的效应。 莫施里安(Moshirian 1994)认为,金融服务贸易和制造业类似,一些基本要素赋予了

论文《人工智能》---文献检索结课作业

人工智能 【摘要】: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但也是一门边沿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涉及的学科主要有哲学、认知科学、数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不定性论、仿生学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1。 【关键词】: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发展方向;人工检索。 1.人工智能描述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2。人工智能是计 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 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 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 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 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 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一词最初 是在1956 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 的。从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 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繁重的科学和工程计算本来是要人脑来承担的,现在计算机不但能完成这种计算, 而且能够比人脑做得更快、更准确,因之当代人已不再把这种计算看作是“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 1.蔡自兴,徐光祐.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元慧·议当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与发展状态〖J〗.2008

跨境电商外文文献综述

跨境电商外文文献综述 (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译文: 本地化跨境电子商务的模型 摘要 通过对国际供应链的B2B电子商务交易量的快速增长和伊朗快速增加的跨境交易业务,跨境电商过程的有效管理对B2B电子商务系统十分重要。本文对局部模型的结构是基于B2B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三大层,消息层、业务流程层和内容层。由于伊朗的电子商务的要求,每一层的需要适当的标准和合适的方案的选择。当电子文件需要移动顺利向伊朗,建议文件的标准为文件内容支持纸质和电子文件阅读。验证提出的模型是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呈现一到四阶段的情景。本文试图通过交换商业文件在贸易过程中这一局部模型,实现在全球电子贸易供应链更接近区域单一窗口建设的关键目标。 关键词: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电子文档管理;国际供应链

1.简介 电子商务是关于在互联网或其他网络电子系统购买和销售产品或服务。术语B2B(企业对企业),描述了企业间的电子商务交易,如制造商和批发商,或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上两个不同国家贸易商之间的通信。今天的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区域单一窗口,可以提高世界各地的贸易便利化。建立区域单一窗口需要跨境海关,可以有效地交换贸易文件。因此,首先,简化跨境贸易文件的关键在于朝着国家单一窗口移动。然后,区域单一窗口可以授权国家之间的通信。电子商务模型是基于三个主要逻辑层的研究。这三个层消息传输层,业务处理层和内容层。本文的局部模型是一种能够自动交换读取文件的过程。通过与东亚和中东国家的建立区域单一窗口可以在将来得到改善的更多的互操作性,从而建立伊朗国家单一窗口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讨论引进国际供应链中的跨境B2B模式所需的基本概念和标准。第三部分介绍在大的模型中引入的组件功能和范围。第四部分讨论了B2B交易层模型的定位,最后结束本文。 2.背景 在本节中,除了了解B2B电子商务在伊朗的情况,还有参考模型的背景等概念以及讨论B2B电子商务跨境模式的本土化。 2.1 B2B电子商务在伊朗 如今伊朗在贸易进程的变现是一个关键的贸易成功点。伊朗和许多其他国家接壤,它的进口和出口过程可以通过公路,铁路,海上和空中的方式来完成。因此,这个国家的中部和战略作用,使得它在亚洲和中东地区货物运输的主要贸易点。今天,在伊朗海关几乎所有的贸易过程通过纸质表格完成,由商务部提供的电子服务仅限于谁该国境内交易的商人。今天,伊朗海关几乎所有的贸易流程都是通过纸质表格来完成的,商务部给出的电子服务只限于该国的商人。介绍了模型试图简化在伊朗交易的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交换电子文件的过程。这里提到的一些系统,由商务部在伊朗的电子服务被提及:进口订单管理系统。贸易统计制度。伊朗法典伊朗。这些电子系统的主要使用,以促进在伊朗贸易过程。这里提到的系统作为独立的贸易者可与建议本文模型在未来的作用。在亚洲的区域性单

毕设外文文献翻译

xxxxxxxxx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文献翻译 (本科学生用) 题目:Poduct Line Engineering: The State of the Practice 生产线工程:实践的形态 学生姓名:学号: 学部(系):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职称或学位: 2011年3月10日

外文文献翻译(译成中文1000字左右): 【主要阅读文献不少于5篇,译文后附注文献信息,包括:作者、书名(或论文题目)、出版社(或刊物名称)、出版时间(或刊号)、页码。提供所译外文资料附件(印刷类含封面、封底、目录、翻译部分的复印件等,网站类的请附网址及原文】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s A precise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process— a main driver for successful software development —is even more important for product line engineering. Usually, the product line’s scope addresses various domains simultaneously. This makes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more complex. Furthermore, SPL development involves more tasks than single-product development. Many product line requirements are complex, interlinked, and divided into common and product-specific requirements. So, several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s are important specifically in SPL development: ? Domain identification and modeling, as well as commonalities and variations across product instances Separate spec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 for platform and product requirements ? Management of integrating future requirements into the platform and products ? Identification, modeling, and management of requirement dependencies The first two practices are specific to SPL engineering. The latter two are common to software development but have much higher importance for SPLs. Issues with performing these additional activities can severely affect the product line’s long-term success.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we found that most organizations today apply organizational and procedural measures to master these challenges. The applicability of more formal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techniques and tools appeared rather limited, partly because such techniques are not yet designed to cope with product line evelopment’s inherent complexities. The investigation determined that the following three SPL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s were most important to SPL success. Domain analysis and domain description. Before starting SP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should perform a thorough domain analysis. A well-understood domain is a prerequisite for defining a suitable scope for the product line. It’s the foundation for efficiently identifying and distinguishing platform and product requirements. Among the five participants in our investigation, three explicitly modeled the product line requirements. The others used experienced architects and domain experts to develop the SPL core assets without extensive requirements elicitation. Two organizations from the first group established a continuous requirements management that maintained links between product line and product instance requirements. The three other organizations managed their core assets’ evolution using change management procedures and versioning concepts. Their business did not force them to maintain more detailed links between the requirements on core assets and product instances. The impact of architectural decisions on requirements negotiations. A stable but flexible architecture is important for SPL development. However, focusing SPL evolution too much on architectural issues will lead to shallow or even incorrect specifications. It can cause core assets to ignore important SPL requirements so that the core assets lose relevance for SP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can avoid this problem by establishing clear responsibilities for requirements management in addition to architectural roles. The work group participants reported that a suitable organizational tool for balancing requirements and architecture is roundtable meetings in which requirements enginee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