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9届中考语文复习学案:作文中心突出

江苏省2019届中考语文复习学案:作文中心突出
江苏省2019届中考语文复习学案:作文中心突出

作文训练——中心突出

考点:

1.注重写作的第一个环节:审题;

2.紧扣中心选择准确、典型的材料;

3.巧用技法,凸现中心。

知识点:

1.审题:在写作前对作文的题目进行细致地全面地思考分析,正确地理解题目的意思,明确写作要求。

2.选材:根据写作要求从已经积累的材料中选择要用的材料。

3.选材准确:所选材料要扣题。一是扣题目;二是扣题意。“扣”是严密的意思,材料与题目、题意联系一定要紧密,不能只沾边,或连边也沾不上。

4.选材典型:所谓典型,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最能表现主旨,二层是其他材料无法替代它。典型材料是更有代表性,更有说服力,更有表现力,更有感染力的。

5.技法:对表达方式、修辞、卒章显志、前后呼应等方法的熟练运用。

方法精要:

1.审题方法:找出题目中的中心词、关键词并分析这些中心词、关键词的写作要求。深入理解文题内涵,让立意更加高远。

2.选材准确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吝惜地予以割舍。

3.选材典型是要围绕中心,选熟,不选生;选真,不选假;选新,不选旧;选近,不选远;选小,不选大;选深,不选浅;选好,不选坏;选细,不选粗。

4.巧用技法,叙述中恰当的抒情议论;巧妙地点题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中考原题回放】请以“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命题透视】

镇江市2015年的中考作文题虽然是命题作文,但只有一个字,颇有点与众不同。一般来说,命题作文的题目,字数越多,限制也就越多,审题难度也就相应加大,而一个字的作文题留给考生的想象空间更为广阔,它限制少,可供发挥的余地大,更利于考生展示出自己的写作水平。

“补”,耳熟能详,看似平常,但的的确确是一个“热”词。生活离不开“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有“补”。考生对“补”太熟悉了,以此为题,每个考生都有话说,都有东西可写。

“补”一般作为动词,指因破损或缺失而修理和添加。“补”的内容可以实指,即物质的;也可以虚指,即精神(情感)、婚姻、文化、传统、政策法规、时间等。乍见“补”,考生脑海里会出现一连串与“补”相关的词语,比如“补课、补胎、补位、补救、补时、补人、补衣、补充”等等,其实这些词语中所涵盖的事情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内容来看待。但无论写什么,“补”都是核心词,写作时只要能交代“谁补”“补了什么”,突出“补”的方式及过程,即扣住“怎样补”来写,就可视为切合题意。

当然,选什么内容来写是与考生的感受与感悟紧密相连的,而这感受或感悟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主旨。在动笔前,考生必须考虑所写内容生发出的中心主旨是否自然而贴切,给人水到渠成之感,也就是“补”的内容与表达的中心主旨之间契合度要高,既不突兀也不别扭,显得自然而合乎情理,这是评判本次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立意的高下也将成为评判另一要素。就立意看,本次作文还可反向立意,表达对生活中不需“补”而“补”的现象的担忧和批判,从而引发人们的重视和思考。

相比较镇江以前的中考作文题比较适合写记叙文的特点,本次中考作文题确确实实既适合写记叙文又适合写议论文,这就使得“文体自选”的要求真正有了落脚点,也给偏爱说理的考生有了用武之地。

当然,“补”亦可作名词,指利益,如“补益”;也指用处,如“于事无补”。学生只要以“利益”“用处”为中心来表达,即可视为切合题意。

【评卷扫描】

1.硬贴标签。

中考命题作文的写作,每年都会出现大量的硬贴标签式的作文,今年也不例外。许多考生所写内容基本与“补”无关,只是在结尾生拉硬拽地发一通议论,硬贴一个“补”的标签。比如,许多考生还是将平时写过的有关父母关爱“我”的素材搬上试卷或是记一件动人的事情,最后加上一句“想对父母补上一句‘谢谢’”或“这件事情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滋补”结束全文,就属于典型的穿靴戴帽,硬贴标签式的作文;一些考生甚至写完事先准备好的其它题材,最后硬生生加一句“这就是补”。

2.重心偏移。

既然题目是“补”,写作的核心内容就应该是“补”,要突出“补什么”及“怎样补”的,也就是突出“补”的方式及过程。实际写作中,相当一部分考生所记人或事表现的恰恰是“缺”或“缺失”,凸显的只是“要补”的思想,而没有“补”的相关内容,致使写作的重心发生偏移。比如,所记事情详尽表现某人道德的缺失,并对此进行鞭挞,指出要“补德”,就属于此类作文。

【迷津指点】

审题力求“准”。

“补”为一字作文题。一字作文,看似限定少,但毕竟还是有限定的,考生在审题时,万万不可忽视。这道题的限定就是你所写的内容一定要表现“补”这一核心内容。比如,考生可以将题目中的“补”理解为“补习功课”,那么该考生作文的主体内容就一定是表现“如何补”的,也就是“补习功课”的过程;而不是详细写自己某门学科的学习如何差,然后得出要补习的结论结束全文,如果那样本次作文的写作重心就发生偏移了,从而导致偏题。所以,应对任何考场作文,考生们首先得审准题目,因为是怎样的题目,就有相应的限定范围,相应的限定范围又决定了你的写作内容。

【例文点评】

素描纸上,一条老街延向远方。

添添补补,却总觉得少了什么。

(牵“延”出思绪,自然引出“少了什么”——该“补”。)

我坐在窗边,握笔的手随意勾勒着,出神地望着老街的轮廓,思绪被拉长,穿过画纸,来到久违的老街……

那时,我正读二年级。放学铃刚打响,一群嘈杂的声音便涌出校门,我牵着朋友的手,在路边买了串糖葫芦,边咬着甜甜的糖葫芦,边兴奋地谈论着天空中飞过的一只鸟,形状奇特的一朵云,身后传来小伙伴的呼唤声,我们嬉笑着融入他们,在回家路上说说笑笑,从花仙子聊到奥特曼,那时的老街漾满了稚嫩的欢笑。

(“涌”出,童声喧嚣,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漾满了”“欢笑”的老街是无缺的——无需“补”。)后来,有了校车。虽少了自然的乐趣,小伙伴却仍在,欢声笑语是依旧。那时,老街上,校车窗口飘出的欢乐充斥着,一如以前。

(从“漾满”到“充斥”,这样的老街仍是美好的,为下文之“补”蓄势。)

再后来,我升上初中,一次偶然经过老街,它仍旧繁华,却深深孤寂着。街上蹦跳的身影无影无踪,校门前各色私家车早早地候着,似一张张黑不见底的口,将孩子们生生吞下,他们的神情麻木地让人不忍,风吹响路边的梧桐,“沙沙沙”,似是老街的叹息。

(“深深孤寂着”的老街发出了“叹息”,仅仅是“叹息”少了孩子们“蹦跳的身影”吗?)

我若有所悟,提起手中的笔,刷刷两下,勾补出一群如风筝般晃荡的孩童,老屋蜿蜒,像极了笑。(缺了什么?“补”上去!纸上的“老屋”似乎“笑”了。然而再不能见的“痛心”才真正引发了思考……)一时竟有些痛心,这,只能是纸上的景象吗?

不知何时,家长将孩子的翅膀剪下,将他们置于神案上,日日供养,细致的呵护,孩子们渐渐忘了思考,忘了挣脱,忘了飞翔。他们忘了回忆,而老屋,忘了忘记。

(老街失去了孩子们,是因无限“呵护”下的孩子们失却了“思考”,不懂“挣脱”,更不会“飞翔”;他们忘了老街,老街也失去了富有生命的灵魂。这样的缺失,如何去“补”?)

“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多年前这么说过。“少年无魂则国无魂”,经年后,我如是说着。若一个国,失去了飞翔的双翼,失去了欢声笑语,失去了源泉与活力,如何谈得上强呢?

(再由梁启超的名言引申到对“一个国”之未来的忧思,立意不可谓不高。)

我希冀着有一天,社会能补给人们一段回忆,补给老街一个未来。那天,或许我站在老街的面前。

笑着朝它招手,说声“好久不见”。

(美好希冀道出世人的共同愿望,一声问候触动我们回忆的痛处。平淡收尾,意味悠长……)

【总评】

本文立足于“补”,切题巧妙:由画笔下的老街“若有所失”勾起往昔的回忆,渐渐引出老街失去了孩子的欢笑和自由,于是情不自禁地去“补”;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这似乎仅仅只能“补”在画纸上。由此,作者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忧思:倍受呵护的孩童如何失却了“思考”、“挣脱”、“飞翔”的能力?而这样的下一代又如何能赋予老街以灵魂、给国家以希望?最后再次美好祝愿,暗示全社会都应该来“补”上这一份缺憾。

审题准确,切题精巧,实写“补”的原因和过程,且不露痕迹,令人赞叹!

2.补

“补!”“为什么不多补点?”我又听见来自电脑前的咆哮。真奇怪,股市一路飘红,我的心情却跌至谷底。

(巧妙对比,引出父母的补仓狂热和孩子的心情失落。)

爸妈最近当真是发了“股”疯,成日运筹帷幄,自然也顾不上我。“去外婆家吃饭吗?”我有些想外婆了,弱弱问道。“嗯……姨娘在呢,走!”妈妈先是犹豫了会儿,想到“股神”姨娘“莅临指导”不由一阵激动。

“好不容易聚一次,来!”外婆笑着招呼我们,端上一盘热腾腾的饭菜。外公笑着从房间里跑了出来,招呼着挪桌子,搬凳子。一时间家里充满了阔别已久的暖意。

一边大享盛宴,一边大谈回家大事,外公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乐得我们合不拢嘴。我沉重的心渐渐放了下来,似乎补给我一丝温暖,得以从寒冷中挣脱开来。

(一连串的动作:“招呼”、“端上”、“跑”、“挪”、“搬”,一派热热闹闹的家庭聚会场景;看似“补”回“一丝温暖”,实则暗示必有变化。)

可是不料,最不愿意的话题终还是搬到了餐桌上,“最近跌得厉害啊,补点进仓吧!”股神姨娘漫不经心地抛出一句,妈妈一下子来了劲头,滔滔不绝大谈股市,外公的笑刹那间凝住了,原先说出的话却在一片嘈杂间憋在了心里。她们在股市上渐起争执,一时不可开交。菜渐渐凉了,一丝冷意慢慢爬上我的心头,瘫坐在沙发上,默声不语。

(“凝住了”十分传神,传达出外公的失望、愤懑。刚才的“热”与现在的“冷”,菜冷、话冷、心冷,亲情的缺失不言自明。)

外公冷冷走开,顺势带上房门,一句话仿佛撕裂了恒久的亲情,一点点温暖,从伤痕处渐渐消散。

“妈妈,我们能不能不提股市了?”我小心地吐出几个字来。她先是一愣,随后看了看周围,久久未说出话来。

“去江边走走吧,现在还早。”我提议,辞别了外婆。爸妈终于还是答应了,他们没有作声,可我分明看见他们脸色凝结成冰,那么冷,那么令人窒息。走在江边,我,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任凭微寒的春风吹拂我的脸庞,抬头望望满是阴霾的天空,不知何时才能看见太阳。

(再次“凝结”的,是父母的愧悔、孩子的压抑,意味着他们的思想认识必将产生新的变化。)

他们走得越来越慢,渐停住了。“你说,我们是不是太久没有关注身边的人了。”妈妈小声对爸爸说,很久,似乎时间凝滞了。爸爸低下了头,默默地抽起烟来。

(这一次的“凝滞”,却是母亲激发出的关于家庭亲情的思考,并迅速转变为试图“补”给孩子的行动。)“走,今天我们不急着回去了!多久没陪你啦!都补给你!”妈妈笑着指着我肩膀,大步地往前走。”

我们坐在江边台阶上,享受着久违的夕阳的温暖,这温暖一点点照进我的胸膛,我知道,这是爸爸妈妈在我身边一点点弥补,小心地补好我们内心的伤痛。

“我们总在股市中补自己无意流走的钱财,却不曾想过,原来,拥有亲情,我们永远不是一无所有,可任凭它一点点消逝,我们却不曾察觉。”妈妈笑着呢喃着,将脚边一块石子扔向了远方。

(将“补钱财”与“补亲情”联系起来,思考以何为重。但这段可以删去。人物语言有点“假”,不太合乎人物个性特征。)

“妈,等我中考完,你不准再炒股了!”“好!一言为定!”妈妈笑着,我却分明见她眼里闪着泪花。

“爸,等孙子中考完,我们好好聚聚。”妈妈拨通外公电话,两个人都笑了,久违的温暖装进了我们的心里。

原来,我们,这一家人,都小心地补着曾经留下的伤痕与缺憾,好像是个载满补丁的袋子,里面盛的是我们的温暖。

“哎,儿子,要是你老娘那天又犯糊财迷心窍了呢?”

“没事,我们一块儿将这份爱,补好。”

(两次提到“久违的温暖”,“补”上了亲情的“伤痕与缺憾”,充分点题。)

【总评】

本文巧妙选择了很多父母因疯狂“补仓”而忽略亲情的题材,以真实可感的笔触道出了一个长久缺失温暖的孩子的心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实战演练】

第二课时

请以《角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学生反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