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西欧的城市以及其所有对将来的发展有意义的东西都诞生于中世纪。到1250年,不仅在地中海沿岸而且在西北欧都有着生机勃勃的城市。以下的叙述试图描述十三世纪中叶在一个新近复兴的城市特鲁瓦(Troyes)的日常生活。特鲁瓦是富裕的香槟地区的首府,大主教的驻地,更重要的是,它是两个著名的香槟集市的所在地。

早在尤利乌斯.凯撒在高卢和不列颠安营扎寨的时候,西北欧只有极少的地方可以成为城市。那时巴黎已经是个很重要的地方了,以至于凯撒的“高卢战纪”里记录了它被大火毁灭这件事。不过在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地方,政治机构很不发达,商业活动非常稀少,宗教极为原始,这些情况限制了比村庄更大的社团的产生。大片的地区仍然处于蛮荒状态。

罗马军团修筑道路,为当地的农业产品提供市场,并在他们设防的营垒里为商人提供了掩蔽住所。他们驻防的一个地方位于塞纳河和一条重要的军事大道Via Agrippa的交汇处的一个小村庄。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Marcus Aurelius)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塔楼,后来的皇帝,特别是奥勒良(Aurelian),将它作为一个基地。Tricasses以及其他的一些驻防的城镇开始呈现出一个永久定居点的面貌,驻防的士兵和当地的女孩结婚,养家糊口,在服役期满后在城墙外从事农业或在城墙内从事手工业劳动。在从一个军事基地演化为一个行政中心的过程中,这个市镇获得了石头建造的城墙,吸引了新的居民:税收人员、官吏、军队的伙食承办商、以及有技术或是没有技术的劳动力,包括从德国和弗里斯兰(Friesland)的蛮荒之地抓来的战俘。特鲁瓦跟南欧的富裕的城市无法相提并论,跟巴黎也比不了,巴黎在三世纪已经拥有三座浴场、一个剧院和一个赛马场。特鲁瓦也许有一个浴场,这使得它生活设施方面跟大多数的其他北欧的城镇不相上下。

基督教会为许多北方的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强大的动力,尽管最初的使徒并不总是为异教的城市和宗教当局所理解。跟其他地方一样,在特鲁瓦,坚守其父辈信仰的总督和皇帝造成了很多殉道者。但当教会把君士坦丁皇帝变成一个信徒后,接下来的事情便一帆风顺了。在四世纪和五世纪,主教区到处涌现出来。一个主教很自然地会把自己安置在一个罗马行政中心或是一个以前的军团营地。这种新的教会体制要求有一个世俗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人口提供服务。一个新词被用来描述这些教会城镇——cite(city)——这个词是从拉丁词civitas演变而来,civitas的意思通常是一个有围墙的居住地方。

随着罗马帝国力量的逐渐式微,地方上的罗马官员丧失了他们的权威,造成了一个权力真空,这个真空便由基督教的主教来填补。到五世纪中叶,特鲁瓦主教的声望极为崇高,以至于当匈人(Huns)出现在邻近地区时,所有的人都投奔他以寻求保护。

特鲁瓦以前曾被汪达尔人洗劫过一次,阿提拉的匈人的名声跟汪达尔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卢普斯主教(Bishop Lupus)起先派遣了一个副主祭和几个文书去安抚敌人,不过一个不幸的事件使得这个使命在执行的过程中走了样。教士们穿的白色外袍使得阿提拉(Attila)的马倒立起来。这个匈人的头领认为这些来客是魔术师,便差人当场杀了他们。有一个文书逃回来报告了这个情况。阿提拉随即开拔去跟罗马人、哥特人、勃艮第人以及法兰克人交战,这些人暂时停止了他们自己之间的互相争斗来迎战阿提拉。阿提拉被击败,但损失不很大,他往东撤退,特鲁瓦正好在他撤退的道路上。这次卢普斯亲自出马去谈判,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阿提拉放过了特鲁瓦,带着主教一直远至莱茵河,然后再风光地遣

他回去。由于这次外交上的功绩,卢普斯起先被谴责为一个奸细并被放逐,但后来,人们经过慎重考虑,又恢复了他的地位,卢普斯逐渐地被封为圣徒,被称为圣卢普。

到五世纪末,罗马帝国的西半部逐渐地滑向混乱的局面。几乎所有的城市,无论新旧大小,都灾难性地衰落下来。人们从公共建筑物上拆下石块和砖头来修补自己的房屋或加固城墙以抵御不受欢迎的移民人群。商业活动已经因为旷日持久、根深蒂固的农业危机而放缓了脚步,又因为来自北方和东方的大迁徙或侵略造成的混乱而几乎完全停顿下来。像特鲁瓦那样的城镇仍然发育不全,保留着半军事、半乡村的状态。除了一些粗糙的教会建筑外——主教的邸第,方形大教堂、大修道院,和一些小修道院——特鲁瓦的城墙仅围绕着几十个简陋的小屋。这个城镇的四十二英亩的地域的大多数地方被用作葡萄园、蔬菜地和牧场。

然而,那些劫掠的野蛮人对于这样的定居点的发展也起到了某种推动作用。在洗劫了一个罗马的省份以后,他们会建立一个总部,这样的总部逐渐演变为一个小的首府。特鲁瓦北面的兰斯(Reims)就成为了法兰克人的首府,而特鲁瓦则成为法兰克人在香槟地区的次级首府。法兰克人首领克劳维是个跟阿提拉一样桀骜不驯的人,他被兰斯大主教圣雷米(St. Remi)所征服,比阿提拉被特鲁瓦的圣卢普的征服更为彻底。在圣雷米雄辩地讲述耶稣殉道的故事时,克劳维喊道:“要是我带着我那些勇敢的法兰克人在场就好了!”克劳维接受了洗礼,所有的勇敢的法兰克人都立即接受了洗礼。

在六世纪和七世纪,一种新的教会城市出现了——本笃修道院(the Benedictine monastery)。这种机构迅速扩展,有时候建立在城镇里,有时候在空旷的乡间。它们立刻吸引了手工艺者、农民和商人。在巴伐利亚森林出现了“僧侣之城”(Monks Town)——慕尼黑(Munich)。在弗兰德斯,一个本笃修道院建立在阿河(the River Aa)适于航行的地方。这个修道院形成了未来的制造业城市圣奥马尔(Saint-Omer)的核心。

在地中海沿岸,很多旧的罗马城市在黑暗时代依然做生意,跟它们在帝国时代一样。马赛、土伦(Toulon)、阿尔勒(Arles)、阿维尼翁(Avignon)和其他普罗旺斯地区的港口继续跟地中海东部进行活跃的商业往来。它们进口纸莎草和香料,本笃修道院为这些商品提供了一个市场。作为输出的货物,普罗旺斯的船只通常载有奴隶。

在七世纪,这种状况停顿了下来。随着穆罕默德的追随者在近东和北非取得了令人震惊的军事成功,地中海贸易被打乱。现代学者修正了亨利.皮朗(Henry Pirenne)关于穆罕默德和黑暗时代有因果关系的论断,他们指出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但是,随着穆斯林舰队出现在地中海西部和中部,旧有的罗马-基督教的贸易城市被迫处于防守地位,而且经常性地被袭击和劫掠,这也是事实。热那亚曾经是个热闹的港口,如今已经衰落为一个渔村。飘扬着先知的旗帜的新城市在北非的海岸繁荣起来——开罗、马迪亚(Mahdia)、突尼斯。古老的希腊和罗马的港口在征服者的管理之下获得了新生。在亚历山大里亚的灯塔护卫着的港口内——这座灯塔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是世界奇迹,新的造船场为穆斯林的商业和海盗活动打造船只,这些活动得来的产品反过来使得亚历山大里亚的市场成为地中海最大的市场。有一个基督教的港口——假如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欧洲港口——甚至更为繁忙: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横跨东西南北的主要贸易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除了希腊人的君士坦丁堡外,穆斯林商人和强盗几乎接管了海上世界。在八世纪,他们前进至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Balearic Islands),甚至普罗旺斯的一小块地方,他们把那里作为立足点出发袭击鲁昂河谷的所有的古老的城市。有一伙人流窜到北方很远地方洗劫了特鲁瓦。

洗劫是中世纪早期的城市的市民不得不接受的某种现实。不仅是异教的侵略者,基督教的领主、甚至主教也参与其中——特鲁瓦就曾被奥克赛尔(Auxerre)主教洗劫过。但主要的劫掠者是九世纪晚期出现的维京人。

当维京人到达特鲁瓦时,这些来自北方的红胡子野蛮人已经攻取了西欧版图上的几乎所有其他城市——巴黎、伦敦、乌特勒支(Utrecht)、鲁昂、波尔多、塞维利亚、约克、诺丁汉、奥尔良、都尔和普瓦蒂埃。在香槟地区,入侵者由一个当地的名叫哈斯廷(Hasting)的海盗领导。哈斯廷以力量大而闻名。跟维京人有时候在南欧定居的传统做法相反,哈斯廷到斯堪的纳维亚去,作为一个北方人生活在那里。他带着收养他的国家里的人再回来,在诺曼底、皮卡第(Picardy)、香槟和罗亚尔河谷从事毁坏性的抢劫活动。

特鲁瓦至少被抢劫了两次,也许三次。跟其他地方一样,不断的攻击导致了抵抗。安瑟吉斯(Ansegise)主教扮演了阿尔弗雷德国王(King Alfred)和奥托伯爵(Count Odo)的角色。他聚集起当地的骑士和农民,联合其他附近的主教和领主的力量,在一场对阵的战斗中英勇战斗,击溃了维京人。那个背信弃义的哈斯廷则为他自己开拓了一块相当不错的采邑,通过割让夏特尔(Chartres)给敌人同盟中的一方来换取和平。这人就是韦芒杜瓦(Vermandois)伯爵。他因此而为一个强大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维京人有时候促成了城市的发展。通常他们抢来的东西比他们能带回家的更多,于是他们出售剩余的东西。一个足以抵挡进攻的城镇也许会因此而从其准备不足的邻居的不幸中获益。维京人甚至建立城市。在抢劫活动进展良好的地方,他们建立基地作为贸易的仓库。有一个这样的仓库是都柏林。维京人把约克作为总部,这也有助于刺激其发展,虽然当地的原始居民未必会欢迎这种恩惠。

虽然维京人的活动有促进城市发展的一面,但九世纪仍然是城市生活的最低点。除了维京人以外,穆斯林人还在随意游荡,并在841年洗劫了罗马城外的圣彼得大教堂。在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纪的末期,匈牙利人——他们因为跟让人记忆深刻的匈人在外表和行为方面相类似而被如此命名——在德国、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四处横行。

经过巨大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各种各样的临时办法都试过了——躲避、谈判、战斗——欧洲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对付侵略的办法:建造城墙。现有的城镇建造城墙并因为能够提供安全庇护而繁荣起来。乡间的领主建造围墙来加固他们粗糙的城堡,因此而强化自身的重要性。修道院也建造围墙。有时候为了保护城堡或修道院而建的围墙具有意料之外的效果:吸引桶匠、铁匠、捕兽者(trapper)和各种小贩,因而成为新的城镇的核心。

还有一些地方甚至在他们遭受攻击前就建造城墙了。圣奥马尔的市民挖了一条又宽又深的壕沟,往里面灌满水,用挖出来的泥土竖起了一个围墙,在上面插上了尖尖的栅柱。围墙里面是另外一个更坚固的堡垒。维京人在891年被击退,此后没敢再来进攻。由于受到这次成功的鼓舞,圣奥马尔市民将它们的修道院式的村庄改变成一个有三条大街的真正的城镇。差不多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欧洲的这个低地的、脆弱的角落的其他城镇。阿拉斯(Arras)、根特(Ghent)、布鲁日(Bruges)、里尔(Lille)、图尔尼(Tournai)、科尔泰(Courtrai),所有这些城市都开始朦胧之中开始显现出来。除了抵御侵略者以外,还有其他的变化也在同时进行。有些城镇,尤其是伊普雷斯(Ypres),在没有领主、主教和堡垒的情况下发展起来,

仅仅是因为它们坐落在便于生产羊毛布的地方。

十世纪从无到有建造起来的新墙几乎全部都是跟圣奥马尔一样的土方-栅栏式的(earthwork-palisade variety)。假如有足够的人员的话,它们对付仅仅装备维京人的手动发射武器(hand-missile)的敌人是绰绰有余的。像特鲁瓦那样的旧的罗马城市听任它们的围墙年久失修,因此在动荡的九世纪就遭难了。到十世纪中叶,特鲁瓦修好了它的围墙。这个围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是针对维京人,而是抵御它以前的保护人安瑟吉斯本人。在跟他的对手韦芒杜瓦(Vermandois)伯爵进行战斗时,安瑟吉斯从奥托大帝那里借来了一支萨克森人军队,包围了特鲁瓦,直到另一个勇敢的教士,赛恩斯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Sens)解围为止。奥托为了安瑟吉斯而进行了干预,让他恢复原职。安瑟吉斯在自己的位置上颐享天年,直到十年后才去世。但是自那以后,再也没有一个特鲁瓦的主教试图对抗世俗伯爵的主导地位。从罗马总督那里继承了权威已经有六百年,主教们不得不退居幕后的位置了。

新近用围墙设防的城镇在日耳曼方言里通常被称为“bourgs”或“burhs”(即后来的boroughs),这些日耳曼方言逐渐演变为各种新的语言。居住在这些bourgs里的人被称为市民(bourgeois, burghers, burgesses)。到十世纪中叶,城镇堡垒星星点点地分布在欧洲西部和北部,远至易北河口的新近设防的汉堡主教区以及维斯杜拉河口的但泽(Danzig)。它们跟人口众多、繁荣富裕的伊斯兰中心城市无法媲美——巴格达、尼沙布尔(Nishapur)、亚历山大里亚、格拉纳达(Granada)和科尔多瓦(Cordova)——在这些城市里,富有的商人为诗人和建筑师提供赞助。欧洲的城市里到处是牛棚和猪圈,茅屋和作坊围绕着教堂、城堡和主教的邸第。但发展是确凿无误的。到十世纪,特鲁瓦城墙外颓败的罗马别墅跟修道院和各种房屋混杂在一起。

当然,这只是个开始。在意大利还不仅仅是个开始。有些在罗马时代不存在或无足轻重的城镇突然冒了出来。威尼斯出现在亚得里亚海海角的阿迪杰(Adige)沼泽地。在那波里(Naples)南边,阿玛尔菲(Amalfi)在索伦托的峭壁(the Sorrentine cliffs)和大海之间的空地上拔地而起。它们都位于不毛之地,这不是偶然的。一群被称为伦巴第人的移民者——他们举止粗暴,跟法兰克人和匈人不相上下,占据了意大利内陆地区。伦巴第人是十足的旱鸭子,因此商人们的理想的落脚点应该是一小块有庇护的海岸地区,从海的一边进入容易而从陆地那边进入难。到十世纪晚期,威尼斯人和阿玛尔菲人的帆船是君士坦丁堡黄金角的海景的一部分。虽然直接跟穆斯林做生意被认为是可耻的,更不用说是危险的,仍有许多威尼斯人、阿玛菲尔人和其他意大利商人觉得这种冒险是必要的。

在十世纪和十一世纪漫长的间隔时期内,有两样重要的发展刺激了城市的成长。一样是土地清理,在这方面,新的克卢尼和西多会修士团体(Cluniac and Cistercian monastic establishments)起了主导的作用。在土地清理背后的是许多农业技术的改进成果,这些成果加在一起就相当于一场技术革命。能够打碎北欧富饶的、很深的低洼地泥土的重型轮铧犁(wheeled plow)已经被广泛使用。这种铧犁起初是用步履缓慢的公牛来拖拉的,后来使用新的加了衬垫但仍然僵硬的马轭,被套在更快捷的马上。这个变化跟庄稼的变化和庄稼轮种的变化有关。随着燕麦和豆类被引入,在许多地方,产量更高的三田轮种制度替代了旧有的罗马的两田轮种方法。

新型城市在农业革命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旧有的庄园作坊逐渐地被更好、更有效率的锻工、铁匠、磨坊和城镇里的作坊所淘汰。欧洲西北部的农民用铁质刀片的镰刀来收割庄

稼,用铁质的犁头和犁刀来耕作,这些东西对于即使是富裕的罗马农民来说也是令人羡慕的。食物供应的增加既是人口增长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城市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世纪矿业开采的起步。罗马人和希腊人曾挖掘过矿藏,但是当银矿在萨克森尼(Saxony)的山脉里被发现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发明采矿技术。萨克森矿工带着他们的技术诀窍去国外,在喀尔巴阡山脉和巴尔干开采铁矿,在康沃(Cornwall)教人们如何开采本地的锡矿。萨克森银子大量地流入米兰。此时米兰已经发展到超出马克西米连皇帝(Emperor Maximilian)建造的旧城墙之外了。米兰在十世纪号称有一百座塔楼。它的繁荣起源于其富饶的乡间土地以及其位置处于道路和河流网络的交汇之处。但在十世纪和十一世纪,米兰成为了欧洲主要的工厂。它的铁匠和武器制造者为意大利、普罗旺斯、德意志乃至更远的地方的骑士打造剑、头盔和锁子甲。它的造币厂一年制造出两万枚以上的银币。

改进后的农业和更多的钱币也给意大利之外的商业活动带来繁荣。在弗兰德斯,根特的发展突破了旧有的维伊尤斯市(Vieux Bourg)的城墙的限制,原城墙只围绕着二十五英亩的地方。新的商人和织匠区坡特斯(the Portus)比原有的城镇面积大了三倍。

在许多地方,城镇的发展包括了一种与其临近的乡间的特殊的共生现象。在那些与一种特殊的农业密切相关的地区,比如葡萄种植,城市既销售当地产品,也采购进口物品。与此同时,十二世纪的城镇继续接管了旧有的庄园的职能。在特鲁瓦,1157年和1191年之间有十一座磨坊被建立起来。在城市河流里的轮子开始不仅为研磨谷物提供动力,而且也为榨油提供动力,为制造铁块(用来制造农业用具)而使锤子和炼炉工作提供动力。

在城墙以内只有很少的地方留给果园、葡萄园和花园了。城镇开始丧失了其乡村的外表。富裕的商人建造宽大的房屋。奢侈品商店、金匠和银匠开始跟基本手工艺者比邻而居。马和驴子作为交通工具,使得狭窄的街道既肮脏又拥挤。房屋和商店靠得越近,火灾的危险就越大。水的供应也很有限。在许多城镇里,仆人和家庭主妇不得不带着水桶和罐子在井边排队。十二世纪末,城市化以及各种问题来到了弗兰德斯的城市,更不用说科隆和汉堡,伦敦和巴黎,普罗旺斯和特鲁瓦。

这最后的两个城市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新生事物发生的地方。在罗马时代,某些日期和季节被专门挑出来作为市场和集市的日子。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即便在贸易已经萎缩到了一条涓涓细流,这种观念仍然有生命力;事实上,买和卖的活动越少,设定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使得商人跟客户会面就变得越为重要。

但是商人之间也是需要碰面的。这在黑暗时代(the Dark Ages)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然而,当西欧的羊毛布制成品开始经意大利城市在地中海找到了一个出口,反过来,当地中海的奢侈品开始卖到西欧来的时候,就迫切需要有一个批发市场。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用驼兽队装载香料翻越阿尔卑斯山来跟佛来芒的羊毛布作交换。在十一世纪后半叶,佛来芒人开始在半道上跟他们会面。不过,他们不是正好在路途一半的地方会面的,那样的话应当在勃艮第。而事实上集会的地点在香槟地区,离开弗兰德斯比离开意大利更近一些。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政治方面。

安瑟吉斯主教被困的惊险经历使得特鲁瓦落到了韦芒杜瓦伯爵的手里。在十一世纪,伯

爵断绝了直系继承人。一个名叫尤德斯伯爵(Count Eudes)的好斗的亲戚抢占了特鲁瓦,宣布从今往后他就是香槟伯爵,并且向任何敢于反对他的人进行挑战。在经历了一个狂暴起伏的生涯后,尤德斯伯爵死于刀剑之下,也许死于战斧之下,正如他以刀剑为生一样。他的遗孀不得不通过一个胎记来辨认其尸体。尤德斯的两个儿子瓜分了他的领地,并且跟法国国王开战。战后,一个儿子死了,另一个儿子,“狡诈者”提波特(Thibaut the Trickster),把他侄子所继承的那份遗产也骗了过来。

“狡诈者”提波特还作了一些其它的事情——他组织和推动了贸易集市的建立,以吸引外国商人到特鲁瓦和他的一些其他的城镇。他的儿子,特鲁瓦的雨果(Hugo of Troyes)和艾蒂安(Etienne),以及他的孙子提波特二世,继续为集市提供支持。十二世纪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香槟集市成为了西欧永久性的全年的商品市场和货币交换地点。这些集市非常成功,以至于为提波特二世赢得了“伟大”的称号,以及乐善好施的名声。一个对他充满崇敬之情的历史学家称颂他为“孤儿的父亲,寡妇的保护人,盲人的眼睛,瘸子的腿。”虽然因其善行而受到赞扬,但“伟大”的提波特更因其财富而受到尊崇,而其财富的来源并不难以确定。一份保留下来的提波特的信件证实了他对集市所赋予的价值。一位莽撞的年轻贵族(其父亲是法国国王的封臣)抢劫了一队货币兑换商,但是他们正从威泽雷(Vezelay)往香槟去的路上。提波特写了一份措辞强硬的抗议信给国王路易七世的大臣苏吉尔(Suger):“这种危害行为绝不能够逍遥法外,因为这种行为会导致毁灭我的集市。”

伯爵和国王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不是一直良好的。伟大的提波特曾跟路易七世有过一次误会,一支王室的军队侵入的香槟地区。乡间遭受了苦难,但特鲁瓦紧闭城门(其古代城墙修缮完好),直到圣伯纳德(St.-Bernard)进行调解为止。

特鲁瓦的城墙完整无损,但是太过偏狭了。到十二世纪中叶,新的地区也需要保护。东面和南面的两座大教堂吸引人们建立定居点,但是这个城镇的发展的主要走向是朝向西边和西南面的圣雷米区(St-Remi)和圣雅恩区(St-Jean),这里有两座新教堂,在特鲁瓦举办的两个集市就是以它们的名字命名的。这块较大的地方有古代的cite的面积的两倍那么大,在半年中人口稀少,但在七月和八月(圣雅恩集市)以及十一月和十二月(圣雷米集市),这里挤满了人员、货车、牲畜和商品。

除了其季节性的人口的起伏外,十二世纪的特鲁瓦跟西欧许多其他正在发展的城市极为相似。所有这些城市都有坚固的城墙,都有大教堂和修道院,还有许多小教堂——大多数是由木头建造的,有一些是由石头建造的,带有木头的屋顶。包括特鲁瓦在内的许多城市的一个特征是世俗王公的宫殿。在这些城市里仍然有许多空地——沿着河边的沼泽地,或是一块没有开发的草地。许多城市的面积大小不一,从几百英亩到半平方英里;人口也有多有少,从两三千人到一万至一万二。有些城市像特鲁瓦一样,有挖掘过的运河以及经疏导的河流。许多城市在石头桥墩上建造木桥。在伦敦,一座石头拱桥事实上已经被建造起来了。伦敦桥在设计和工艺方面没有达到罗马时期的水准,但它的安置在大大小小的巨大桥墩上的十九座拱桥,以及在它们之上负载的商店和房屋,形成了一座旅行者仰慕了六百年的纪念性建筑。在桥上通道上的房屋对改善交通条件毫无益处,但他们仍然有很大的需求,因为它们可以方便地获得水源以及进行污水处理。

但是,虽然西欧的城市有进步,它们仍然落在意大利城市的后面。十二世纪,威尼斯、热那亚、比萨和其他意大利的航海城市派遣有桨的船所组成的舰队穿越东地中海,船上装载

着价值连城的印度香料。他们在黑海沿岸建立殖民地,跟埃及和北非的穆斯林进行战斗或贸易,为十字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获得有价值的特权作为回报,攻击他们自己后院的萨拉森人,从萨拉森人手中夺取岛屿和港口。掠夺来的物品促进了许多高楼的建立,在意大利城市里,这样的高楼到处冒了出来。富裕的、争吵不休的市民在高楼里保卫自己,防御邻近城市的攻击。在比萨,人们用掠夺来的物品建造一座很大的高楼,这座楼被设计来用作安放一座新的教堂的钟。但不幸的是,这座大厦没有完工。威尼斯为其圣马可大教堂加上了一座巨大的圆顶,并建造了许多其他的教堂和公共建筑。有一座公共建筑没有什么美学价值但是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威尼斯武器库包括八英亩的水岸,有木场、码头、造船所、工厂和仓库,在那里可以同时建造或修理二十四艘战舰。

威尼斯拥有一种连国王们都羡慕的海上力量,而内陆的米兰令人信服地显示了城市的陆上力量的威力。米兰人胆敢面对他们的领主,神圣罗马皇帝弗雷德里克.巴巴罗萨,而且在莱尼亚诺战役(the Battle of Legnano)中狠狠地打击了德意志军队,确保了这个城市的独立。到那个时候(1176年),曾经是希腊君士坦丁堡的一个附庸的威尼斯已经拥有跟教皇或皇帝一样的主权地位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热那亚、比萨、佛罗伦斯、皮亚琴查(Piacenza)、锡耶纳(Siena)和其他许多意大利城市都是如此。虽然这些意大利城市由富裕的商人主宰,经常性地卷入各种内部纠纷——从家族争斗到阶级战争,但正是它们发起了一个西北欧的城市试图效法的运动。

这个新运动的本质是“公社”(commune),这是一个城市的所有商人经过宣誓加入的社团。在意大利,贵族居住在城市里,许多贵族已经进入到商业活动中,他们中的有些人帮助建立公社。但是公社是一个市民组织,即使在意大利也是如此。在西北欧,贵族连同教会人士被特别地排除在外。布商、干草商、头盔制造商、酒商——一个城市里的所有的商人和手工艺者——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权利,抵制他们的世俗的和教会的领主。开明的王公如伟大的提波特以及路易七世赞同建立公社,认为它们对城市的发展有有利,因此对增加他们的收入也有利。从一个忙碌的商人那里征收来的十一税要比一个饥饿的农奴所拥有的每项财产还要多。但是,公社还是招致了相当大的抵触,多数来自教会的批评人士,他们从公社中看到一种对社会秩序的威胁——事实上也的确是威胁。一个红衣主教指责公社煽动异端,对教会宣战,支持怀疑精神。一个修道院长怀恨地写道:“公社!新的令人憎恶的名称!通过它人们可以摆脱各种束缚,只要每年纳税就行了;除了法定的罚款以外,他们不再会因为犯法而受到谴责,也不再需要支付其他的对农奴征收的费用。”

只要在城市里定居就可以自动地逃避封建义务,比如:为领主收割庄稼,修建城堡,提供羊粪。通过支付修道院长所说的年度税,城市里的人摆脱了许多其他的付款义务。主教们跟市民比邻而居,看着这些以前卑微的家伙现在变得漂亮时髦,经常会有物质上的以及意识形态上的理由来产生不满。在兰斯,法国国王承认由居住在旧有的罗马的cite里的市民所组成的公社。居住在cite之外主教土地上的市民也加入了。主教顽固地反对公社,因为他想要继续征收封建税。渐渐地他不得不让步,作为交换,他从市民那里获得一项年度付款。主教和修道院长们在同他们管辖的臣民争吵时使用牢房和拷架,并不比世俗的领主有更多的顾忌,而且通常他们可以指望教皇的支持。教皇英诺森二世以强硬的措辞命令法国国王镇压“兰斯人的罪恶团体,他们称之为公社。”英诺森三世因圣奥马尔市民跟当地修道院的冲突而开除了他们的教籍。

在特鲁瓦,市民和教会的冲突并没有发展起来,或许是因为到十二世纪香槟公爵已经完

全侵蚀了主教的权威,这点当地的铸币史可以证实。在加洛林时代,特鲁瓦的主教铸造货币。在十二世纪早期,提波特公爵的花押字(monogram)出现在特鲁瓦货币的一面,主教以圣彼得名义的题词在另一面。在十二世纪晚期的货币上面,只有提波特的继承人慷慨者亨利(Henry the Generous)的名字出现。

尽管有教皇和主教的反对,公社仍然横扫西欧。甚至村庄也组成公社,购买其集体自由,从旧有的封建义务中解脱出来。通常他们接受的自由权利被写在“特许状”(Charter)上,这些权利受到谨慎的保护。路易七世和其他进步的统治者建立“新的城市”——城市的名字有Villeneuve,Villanova,Neustadt——并授予它们自由的特许状以吸引定居者。在罗亚河谷的罗瑞斯城(the town of Lorris)的特许状成为法国其他的一百个城市的效仿的原型,而在诺曼底的布里特尤尔(Breteuil)的特许状则是许多英格兰城市的特许状的原型。在弗兰德斯,早在十一世纪,各个城市就拷贝圣奥马尔的特许状。“特许状”加入了“公社”成为一个跟反动势力斗争的词汇。

有趣的是,特鲁瓦和其他香槟集市城市很晚才得到特许状。这恰恰是因为历代香槟伯爵的开明的态度,而不是相反。伯爵们热情地保护和促进集市,这使得成立公社变得没有太大的必要。特鲁瓦的商人比获得特许状的其他城市里的商人享有更多的权利。不管怎样,在1230年,特鲁瓦还是得到了一份特许状。另外几个没有特许状的香槟城市也被授予了特许状。

授予特鲁瓦特许状的君主是提波特四世。他具有诗人的天赋,这点为他赢得了“歌曲作者”(Songwriter)的响亮的称号。甚至在他继承纳瓦拉王国(the kingdom of Navarre)之前(在那以后他就把自己称为提波特,纳瓦拉和香槟之王),他就统治着广阔的领土,虽然这些领土是从七个不同的领主那里得来的——法国国王,德意志皇帝,赛恩斯大主教和兰斯大主教,巴黎主教和朗格勒主教,以及勃艮第公爵。为了管理方便,香槟地区的复杂的领土被封划分为二十七个城堡区(castellany),每个区包括几个承担军事义务的男爵和一些骑士——数量总共有两千个。(在香槟地区还有几百个骑士对另外的人承担军事义务)

在其整个领地内,提波特从高等司法(high justice)中获得收益——对不包括教士在内的重罪的罚款——以及许多关税,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比如,对面粉磨坊和烤炉的垄断权,或者从寻求再婚的贵族遗孀那里的收费。但是他从城市得来的收入,特别是从特鲁瓦和普罗旺斯得来的收入,要重要得多。提波特死于1253年,几年以后,各城市的市民委员会起草了一份这个伯爵的财产和特权的清单。这份清单的特鲁瓦部分里的一些引文可以使我们一窥伯爵收入的性质。

“歌曲作者”提波特经常性地欠债,曾一度甚至把特鲁瓦给抵押出去了,这个事实只是强调了有关君主的一个真理:他们越有钱,花得就越多。无论他有什么样的缺点,提波特延续了其家族支持集市的传统做法。在他统治期间,各种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高度。

在夏季集市(圣雅恩)和冬季集市(圣雷米)举办期间,特鲁瓦是欧洲最大的,当然也是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在淡季的时候,其人口下降,但仍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特鲁瓦的人口大约有一万,在北欧只有为数不多的城市超过它。巴黎有大约50,000;根特,40,000;伦敦,里尔和鲁昂,25,000;跟特鲁瓦差不多的北欧城市有圣奥马尔,斯特拉斯堡,科隆和约克。在人口众多的南欧,最大的城市有威尼斯,100,000;热那亚和米兰,50,000至100,000;博罗纳和巴勒莫,50,000;佛罗伦斯,那不勒斯,马赛和图鲁兹,25,000。巴塞罗那,塞维

利亚,蒙彼利埃,以及许多意大利城市跟特鲁瓦的人口规模差不多。

假如更深一步研究人口统计学,我们必须注意到在十三世纪西欧的人口只有大约六千万。人口分布的情况更后来的时代迥然不同。法国,包括王室领地和封建公国的领地,但扣除后来才成为法国一部分的东部地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大约有两千两百万人。德意志,包括现代的法国和波兰的相当大的部分,大约有一千两百万人。意大利大约有一千万,西班牙和葡萄牙有七百万。低地国家有大约四百万,英格兰和威尔士也有四百万;爱尔兰有一百万不到,苏格兰和瑞士各有五十万不到的人口。

这些人口数字尽管比工业革命以后的人口数要少很多,仍然表明自罗马和黑暗时代以后的一个巨大的增长。事实上所有的增长都在北欧,那里才是未来所在。

1250年,即我们的叙述开始的那年,路易九世(圣路易)统治着法国广阔的、但差异很大的国土。王室的领地占整个国家的约四分之一,在那儿国王制定法律,征收税款;其余部分被分配给数十个王公和教士以及几百个较低级的领主,这些人相互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具有科学头脑的弗雷德里克二世(世界奇迹,the Wonder of the World),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西西里国王处于其统治的最后一年。亨利三世占据着英格兰王位,享受着一种波澜不惊的统治,虽然丧失了在法兰西金雀花王朝旧有的领地使得他跟以前的国王相比在财富和势力方面较为逊色。英诺森四世在罗马戴着教皇的皇冠,此时的罗马多少恢复了点其在异教时代的声望。在西班牙,摩尔人受到几个基督教王国的强大压力,而在欧洲的另一边,蒙古人刚刚攻占了俄罗斯,正在袭击匈牙利和波希米亚。

对欧洲大部分地方来说,1250年是一段相对平静的时间。这种情况未必适合好斗的乡间贵族,但对于城市的市民来说是很适宜的,而正是这些市民的生活和活动才构成了这个时期的真实的历史。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五章西欧中世纪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ddle Age s)。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与教会学校并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 第一节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它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且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一、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1.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 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一为“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一为“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 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修道院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 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校的必备品。 2、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教育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4~1274)是西欧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大学教师。托马斯·阿奎那在教育和神学的关系中,把教育思想从属于神学之下,形成了神秘、系统、独特的经院主义的教育思想。 1.阿奎那的教育目的论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概述 中世纪,传统的概念是指公元476年后至公元1453年止,是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在整个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世纪其实是一个较为普通的过渡时期,它是从有罗马帝国统治的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过渡,而整个欧洲历史向来是依靠封建统治的发展作为主线,所以中世纪也可以看作是欧洲封建阶级建立统治地位直到资本主义思想觉醒的一段时期。又因为在圣经中曾把这一时期指做过世界的末日,因此一些神学论者也把这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称作“中世纪黑暗时代”。而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一些人文主义学者也把这一时期称作“黑暗时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彼特拉克把当时的欧洲历史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即中世纪。因为人文主义者相信古罗马帝国终有一天会卷土重来,复苏早期纯洁的古典时代,因此这种称为在笔者看来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历史 自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攻破以后,欧洲大陆上兴起了很多新兴的蛮族王国,例如:法兰克,盎格鲁萨克逊等。他们总体上都是日耳曼人的分支,再后来的世界历史中,这些民族在不断的战争和历史变迁中最终形成了现在已有的欧洲人种分支。 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最先繁盛起来的是有法兰克人克洛维建立起来的墨洛温王朝,468年这支日耳曼民族的分支军队战胜了高卢人,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偶来法兰克王国不断的向外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同时在大不列颠岛上,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在6世纪末七世纪初分别建立了七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并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首先形成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结题报告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是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之后设计的活动课。必修1中介绍了古代,近代的西方政治制度,唯独没有中世纪西欧的政治。为了让学生了解中世纪西欧的政治,弥补教材的不足,更为以后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何从封建制度下萌生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我为学生准备了这个题目。此外,我选择这个题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一直以来,对中世纪的“黑暗”有疑问。为什么说中世纪的西欧是黑暗的?哪里黑暗?黑暗是相对于东方提出的还是相当于近代而言?谁提出的?我想趁此机会弄清楚?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了解西欧重要封建国家的基本线索,特别是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理解近代资本主义制度如何从封建制度下萌生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尝试探究式学习方式,体验合作学习的魅力,培养乐于同他人合作,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从历史的黑暗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感受生命,尊重与热爱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命理解感悟力。 三.研究方式 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访问校内老师。 四.研究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为了顺利实施研究工作,首先帮助学生确定了合作对象,并明确分工;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在研究过程中,为避免学生走弯路,曾多次反馈,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辅导。 五.研究成果 这是最出乎我意料的。人教版必修1给出这个课题的目的是要学生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为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做必要的背景补充。但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一班的裴振评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中世纪的西欧既有黑暗的一面也有文明的一面,他为了证明此观点反复查找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多角度,以及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这一观点。对我的触动很大。二班的颜昆姬小组本来认为中世纪的西欧是黑暗的,但因其逻辑思维不清晰,所以,她们的论文改了多次,在修改的过程中,由于论据不够充分,又多次上网查找资料,在这样的反复中,这一小组也认为中世纪的西欧既有黑暗的一面也有文明的一面,为证明此观点是对的,她们又找了好

对于中世纪骑士的传说

对于中世纪骑士的传说,往往夸大着种种浪漫的遐想。这多半来自我们对现状的不满和凭空想象:居住在古色古香的城堡中,过着贵族一般富足的生活;战胜邪恶的魔法师和巨人,保护善良但是无知的农民,凭着贵妇人或者国王的名号行侠仗义。令唐·吉柯德颠倒沉迷的游侠小说,或普罗旺斯民谣歌手的即兴创作,充分解释了理想中骑士的行为规范。但是,即便是现代人,也无法时时遵从自己的良知;何况是靠武力说话的过去,骑士行事也常常偏离限定的轨道。 14、15世纪,欧洲各国军队的组织方式大同小异,国王下面是总管和元帅,他们的职权时而独立时而交叉。再下面是传令官Herald,担任副官、文书和参谋的角色,并且顾名思义的,常被派去对方营地下战书或要求停战,战后还要负责清点己方的伤亡,是个全能的职位。下面的作战部队以中队划分,由贵族或者骑士统带。一般来讲,骑士分成两个级别,一种叫Banneret,就称为骑士,这个名字来自于他们长方形的旗帜,是作战的主力。见习骑士称为Bachelor,即学徒兵,组成更小的队列跟在主力后面,他们需要积累经验,掌握更多的作战技巧。见习骑士的旗帜也是长方形的,但末端开叉成燕尾状。等他们有了相当的功绩后,可以向司令请求升级。于是传令官将之旗帜上的燕尾剪去,升级成骑士。 因此,很多教会的行为准则成为了骑士的准则,骑士 成为了上帝的战士。当时骑士的准则主要为以下几点:做一个虔诚的基督徒。12~13世纪后,虔诚成为首要准则,信仰基督教既是品质,也是资格,对骑士有了规定和约束。骑士的装备也代表着教义,剑是十字教的象征,盾代表着保护教会的职责,双刃剑则代表了正义的一面和杀敌。而且信仰上帝,骑士也必须有实际行动,为祈祷和忏悔罪行。必须成为保护教会的卫士,世俗国家是上帝在人间的房间,国王是房间的代表,骑士保护国王既为保护上帝,从而转化为保护教会的职责。 地位 骑士的属于贵族阶层,地位一般不定。比如王子必须是骑士才能继承王位。骑士是一个荣誉称号,象征着骑士的荣耀。 职能 一个男孩成为骑士要经过14年的艰苦训练。在这段期间,受训的男孩最初要跟随领主夫人担任侍童、学习礼仪,之后要学习“骑士七技”(游泳、投枪、击剑、骑术、狩猎、弈棋、诗歌),又要为领主或负责训练他的骑士工作。成为骑士后,他要遵行“骑士精神”,例如效忠国王或领主、保护教会和妇孺、锄强扶弱以及英勇作战等。 For the legendary medieval knight, tend to exaggerate the various romantic reverie. This is mostly from our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status quo and imagined: living in antique castle, live a prosperous life in general nobility; and the Giants defeated the evil magician, protect good but ignorant peasant, with a lady or a king's chivalric name. ? Don Quixote reversed so obsessed Ranger novels, or improvised Provencal troubadours, and fully explains the ideal knight's code of conduct. But even modern people can not always follow your conscience; not to mention the talking in the past by force, often deviate knight act defined track. 14th and 15th century European military organization similar, king Below are manifold and marshal their powers sometimes independently and sometimes cross. Here again is the role of the herald Herald, served as adjutant, instruments and staff, and as the name suggests, and are often sent to other camps under the gauntlet or request a truce, but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post-war inventory of friendly casualties, is a versatile post. The following combat troops to squadron divided by nobles or knights belt system. Generally speaking, the knight is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one called Banneret, called the Knight, the name comes from their rectangular banner, is the main battle. Trainee knight called Bachelor, namely apprentice soldiers, composed of smaller queue behind the main, they need to gain experience, have more combat skills. Trainee knight's banner is rectangular, but split into a dovetail-shaped ends. Etc. They have considerable merit, may request the upgrade to commander. Then the herald of a banner on the dovetail cut, upgrade to Knight. Thus, many churches became Code of Conduct guidelines Knight, Knight became a soldier of God. Knight was the main criterion for the following: Make a devout Christian. After 12 to 13 centuries, devout become the primary criterion, both the quality of the Christian faith, but also the qualification requirements and constraints of the Knights had. Knight's equipment also represents the doctrine taught sword is a symbol of the cross, shield represents protection of church duties, double-edged sword represents the side of justice and the enemy. And faith in God, the Knights must also have practical action, prayer and penance for the offense. Must be the protection of the church guards, secular country in the world is God's room, the ki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room, both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king knight protection of God, which translates to protect the church's responsibility. Status Knight belongs to the aristocracy, the status of the general uncertainty. For example, the prince must be a knight in

中世纪的教育

中世纪的教育 一、中世纪教育概述 二、中世纪教育的特征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奴隶在奴隶和隶农不断起义以及北方日耳曼部族入侵的不断打击下崩溃,西罗马帝国灭亡。这在欧洲历史上,标志着以希腊、罗马文明为顶点的奴隶制社会的的终结。此次,西欧进入了封建时代。西欧的封建社会延续的一千多年,其中5世纪末至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这段历史被称为中世纪。中世纪一词最早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于15世纪提出来,指的是西欧5世纪至15世纪那一千年。这段时间意为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到18世纪,中世纪一词被欧洲历史学家所普遍采用。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具体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 (一)等级性 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统治者占有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农奴只有小块儿土地,甚至没有土地,而被束缚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上,受到残酷的剥削。封建主和农奴是封建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他们之间的阶级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而在封建主阶级的内部,也存在着两种重要的等级关系:世俗封建主等级关系和教会内部的关系。 世俗封建主以分封土地为基础,在大小不同的封建主之间存在着严格而明显的主从关系,形成了封建主阶级内的不同等级。其中,国王是最高的封建主,下有各级爵位的贵族,最低的一个等级是骑士。而在欧封建主内部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督教的高级僧侣,他们也可以看作是穿着道袍的封建主。早在罗马帝国末期被奉为国教的基督教这时又成为适应封建统者需要的宗教了。基督教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享有各项特权,通过征收十一税压榨农民的血汗,经济力量十分强大。在政治上教会与国王以及贵族勾结在一起,通过宗教宣传维护封建制度的利益。公元8世纪到11世纪期间,教会仿照世俗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划分,也建立起教会内部的教阶结构:教皇为最高首领,下面包括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长、神甫和修士(女)的巨大封建堡垒,广大农民处于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的重压之下,等级性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而也使封建教育带有明显的等级性。 (二)宗教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会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而且宗教神学也在思想领域居于统治地位。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起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教会作为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极力“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大约从4世纪末到13世纪期间形成的基督教神学,包括一系列虚伪的说教,教会都利用来为封建统治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进行辩护。在政治和国家的问题上,教会捏造了“君权神授说”,谎称君王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万民皆应服从他的统治。在对待人生的看法上,基督教认为人带着“原罪”来到世间,因此在今生应历尽生活的磨难不断赎罪,死后灵魂才能上“天堂”。这样的宗教说教,其实是为了掩盖阶级剥削和压迫,麻痹人们的阶级意识和压制人民的反抗精神。教会好仇视科学文化知识,提出一切真理都已载于<<圣经>>,人的认识来源于“伸的启示”。荒谬地迫使科学和哲学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屈从于教会的权威。教会还甚至不准教徒直接阅读<<圣经>>,而只能接受教士的宣讲,并盲目服从。在这种情况子下。教会完全垄断了教育,只有僧侣为从事宗教活动才能读书识字,世俗封建主的教育也渗透着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欧洲中世纪是从罗马帝国覆灭到现代民族国家兴起 的中间1000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即从更大的范围、而不是局限于民族国家的层面来看现代欧洲的形成,因为现代民族国家仅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这片土地上更长的时间内是没有明确国家的,教皇国、英法之间的烂账、南法和意大利北部、神圣罗马帝国的糊涂账。 因此这本书站在了更高的全局的角度,虽然在历史脉络上按照中世纪早期、中世纪中期和中世纪晚期来分别阐述,但是依然着墨了诸多核心线索,天主教与东正教、西欧与拜占庭的分合、教皇与世俗国家的权力争夺、教会的内部变革、欧洲的社会性变革等等。400多页描绘了1000年的历史,信息量大却又不显松散。 初探中世纪,大部分人会想到的第一个词是“黑暗”,正如我们想到国民政府的第一个词会是“反动”一样。“黑暗”并不是中世纪的正确概念,或者说漫长1000 年中,在整个欧洲大陆上,人们所想象的黑暗只是很小、很短的一部分。中世纪有战乱的纷争、有相对和平的时代、有

宗教黑暗但是孕育了繁盛的时代。 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欧洲文化的复兴来自于16世纪后的文艺复兴,称霸全球前年的中华帝国跟欧洲在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逐步拉开差距。但种子的萌芽在中世纪早已经种下。在1100年时,欧洲已经有非常多的学生和教师,1200年时第一批重点学习医药、哲学和法律的大学已经在欧洲各地发展起来:这批大规模的教育普及运动造就了大量的地方学校、教会学校和大学。而在中世纪晚期,伴随着地方语言的发展基础教育也开始繁荣。说到教育,这也是我看好越南市场的原因,越南的人均GDP相当于20年前的中国,但是其成人识字率相当于9年前的中国。经济未动,教育先行。 历史的发展有着必然性,但是也充满着偶然。英国首创君主立宪的政体成为民主的标杆,离不开征服者威廉在每次获得一片土地的时候都会分给他的领主们,因此每个领主最终得到的土地都散落于全英各处,迫使每个领主都从全国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利益,这决定了英国未来的贵族议政的政治形态。 从更高的层面看,欧洲缺乏大一统的稳定性。一方面,有教皇权力制约世俗权力,1122年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标志着教权和君权在俗世授职方面的妥协,腓力四世后来抓捕卜尼

欧洲中世纪简史第六章

c 第六章分裂、入侵及重建,约800—1000年 导读 查理曼的帝国,从来没有跟拜占庭和伊斯兰竞争过它的伟大。在800到1000年这段时间,他的邻居兴旺繁荣时,他的帝国却崩溃了。在拜占庭,有着几个世纪的荣光,标志性的事件有保加利亚屠杀者巴希尔的征服,圣西里尔和圣米赛迪乌斯两兄弟(the sainted brothers Cyril and Methodius)使斯拉夫人皈依基督教,还有拜占庭的影响延伸到罗斯等事件。在巴格达,阿巴斯王朝仍统治着一个广阔的阿拉伯帝国,一个闪闪发光的宫廷,以及一种非常棒的精神和艺术文化。诚然,这个曾经一统的阿巴斯帝国在十世纪分裂成了几个哈里发国家,但即使是这些独立的伊斯兰国家,按照西方标准来看仍然是巨大而且运转良好的。 西方就不那么幸运了。查理曼帝国的内在隐患随着814年老迈皇帝的去世而浮现出来,而内部分裂和外部入侵造成的毁灭性结果也迅速成为新的隐患。在公元843年,查理曼的帝国被他的孙子们分裂,而后来的继承人们的分裂只能使加洛林世界脆弱的政治联系变得更加支离破碎。与此同时,西欧还受到来自三个方向的攻击的锤打:东方的马扎尔人,南方的穆斯林,以及北方的维京人。查理曼关于一个统一的基督教欧洲的梦想仍将存在,不过正如时间表6.1所示,那是在他的帝国分裂,并且这些入侵者的力量能建立起一个不同的政治新格局以后的事了。这个政治新格局是:一个中央集权的英格兰王国,西部法兰克一群自治的公国和郡县,东部法兰克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以及意大利半岛上各个强有力的城市。 分裂:加洛林王朝晚期 像一个不错的法兰克人那样,查理曼安排的政治格局是要把他的帝国分裂给他的几个儿子们,但是,很凑巧,他只有一个合法儿子,虔诚者路易(公元814—840年),在他去世后继承了王位。所以,完全是出于巧合而不是计划,查理曼的帝国完好无损的传给了唯一的继承人。 虔诚者这个名字对路易来说很不错。他把查理曼的小妾都驱逐出了帝国宫廷;他全心全意支持阿尼埃尼的本尼迪克进行的教会改革;而比他那顽固的父亲走得更远的是,路易本人致力于实现那个统一基督教欧洲——一个由上帝带到地球上来的城市——的梦想。不过路易缺乏资源来维持他父亲查理曼,他的祖父矮子丕平,以及他的太祖父查理马特赢得的这片广大疆域的团结一致。他既不像他的先祖们那样精于政治,也不像他们那样军事成功。甚至,随着征服的战争变成防守的战争,他已经没有什么土地和财宝做礼物赠给他的那些贵族追随者了。随着皇室厚恩的衰减,大土地所有者们——他们许多人通过皇室过去的慷慨奖励而占有许多土地——开始撇开君主,寻求他们自己的利益。 不过对路易最大的威胁之一靠近了这个家庭:不快乐的儿子们。在他统治早期,他准备把他的皇权给他的长子,给他另外两个儿子两个大小合适的王国。这些年轻一点的儿子对他们哥哥得到的巨大遗产很不高兴,而他们的不高兴随着路易的第四个儿子的出生而加重,因为还需要准备一份给这个小弟弟的遗产。最终,虔诚者路易的儿子们公开背叛他,并且使帝国陷入内战。甚至路易本人也被俘虏,并被废黜。 路易的儿子们之间的仇恨愈来愈深,但他们的竞争也利用了帝国人民之间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语言差异。在公元842年的斯特拉斯堡,当其中一个儿子用古德语而另一个儿子用古法语各自盟誓时,他们为了照顾各自第一语言不同的士兵们所做的让步(互相用对方的语言宣誓)就是利用语言差异的一次实际行动。今天,斯特拉斯堡誓言似乎跟实际意义一样有了象征意义,因为那誓言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在欧洲的政治统一中从未被抹去过(Today, the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论文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圣女贞德 高一(2)班贾悦超 圣女贞德,生于1412年1月6日,去世于1431年5月30日,被称为“奥尔良的少女”,是法国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天主教会的圣女,法国人心中的自由女神。英法百年战争时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为法国胜利做出贡献。最终被俘,被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时代及背景 贞德的童年时,所在村庄遭受了几次袭击,其中一次甚至使村庄起了大火。那时法国诺曼底地区的一大片领土被英国军队所占据,而且这些地区很可能就要被以“第二王国”的名义永久成为英国领土了。当时的法国国王查理六世于1412年发疯,从而导致他完全无法处理政事。这时,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与奥尔良公爵路易,经常为了摄政的权力与王室成员的监护权而争吵不休。斗争在1407年达到最高潮,无畏的约翰策划刺杀了路易公爵。 英国国王亨利五世借着这场政争的混乱入侵法国,在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中获得戏剧性的胜利,并接著占领了法国北部的城镇。查理七世在15岁时承担起了法国王储的头衔。他于1419年和无畏的约翰缔结和平协议,但在谈判中约翰被刺杀,于是继任勃艮第公爵的是菲利普三世于是改与英格兰结盟,大片的法国领土都被英格兰和勃艮第人占领了。 到了1429年,几乎法国的整个北部,以及西南方的一部分,都在外国的控制下。英格兰占领了巴黎,而勃艮第人则占有兰斯。英格兰后来对奥尔良展开了攻势,奥尔良处在卢瓦尔河上,它成为了最后一个能阻挡英军长驱直入剩余法国领土的战略要地。法兰西民族的存亡面临了空前危机。 个人事例

1482年,英军占领了巴黎之后,倾注全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形势十分危急。当年年仅十七、八岁的贞德在1428年5月她请求她的亲戚杜兰德·拉苏瓦带她前往附近的沃库勒尔访问当地的驻防部队指挥官博垂科特并说明来意,希望能带她前往王储的所在地—希农。但遭到博垂科特的嘲笑而返回,在第二年的一月贞德再次前来,随同的还有两个支持她的士兵在他们的支持下她获得第二次接见,在谈话中她并说出了一些神奇的战情预报,预言奥尔良附近的法军将会战败(既鲱鱼战役)。在前线传来的消息证实了贞德的预言后,博垂科特终于同意护送她前往希农。听了消息的查理七世接见了贞德。会面后他给了查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个时候,查理的岳母约兰德筹措了资金以发起一场解救奥尔良的远征。贞德请求参与这次远征,并穿上了骑士的装备,由于她没有自己的资金,她的盔甲、马匹、剑、旗帜与随从花费都是他人捐赠的。为此,历史学家对于贞德为何能受到任用提出了这样的解释: “在战场一年接着一年的可耻失败,法国政府在军队和人民的领导地位上已经士气低落而名声败坏。当查理王储同意由贞德来领导他的军队并准备战争时,他一定是已经试过几乎所有正规、理性的策略选择而却皆告失败。只有一个已经到达了存亡最后关头、却全然无计可施的政权,才会在绝望下去相信一个自称受到上帝指示的农村文盲女孩,让她指挥国家的军队。”1429年4月,贞德从奥尔良出发同英格兰军作战。贞德的军队在1429年4月29日到达战场,但当时的法军指挥官迪努瓦公爵和其他将领自行拟定了作战计划,在没有告知贞德的情况下展开作战。贞德察觉后对此大发雷霆,无视于其他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计划先补给奥尔良的判断,贞德主张直接攻击英格兰,她投入了每一场小规模战斗中,身处战斗的最前线,并随身带着她那明显的旗帜。贞德非常轻视法军将领们一向谨慎行动的战略,在战场上她采用正面的猛烈攻势来进攻那些英军堡垒。在攻陷了几个堡垒后,英军开始放弃其他木制的防御建筑,并集中剩余的兵力,以防守一座控制

欧洲中世纪黑暗吗从三个方面澄清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黑暗吗?  ——从三个方面澄清中世纪欧洲中世纪黑暗吗?——从三个方面澄清中世纪王恩引言对“黑暗中世纪”的误解和扭曲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常识观 念,直至18 世纪历史主义的兴起以来,西方学界才对此重 新做出辨析。但在新教的教会历史观中黑暗”仍是主流观点, 对教会历史观的误解就会导致对中世纪上帝护理教会的误解,甚 至出现基督徒因为被世俗作家写的中世纪历史而洗脑而羞于启齿 这段历史,不会主动了解中世纪教会的模式,更不会效法中世纪 西方教会的优秀遗产。本文旨在澄清黑暗的中世纪,为中世纪教 会正名,重新认识中世纪历史和中世纪 的西方教会。 学术界对“黑暗”中世纪的几点辨析和澄清 1.1 对“黑暗”中世纪的概念的澄清 田薇教授探究了“中世纪”一词的出处,学术界公认的是意大 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次使用了该词,来指西罗马帝纪的文艺复兴,意大利的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比特拉克首先使用了“黑暗时代”这个曾经极为流行,并至今仍为一些人所使用的术语。比特拉克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两部分: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前的时代称为古代,此后直到他自己的时代为 国灭亡到比昂多自己生活的时代。中世纪后,随着15-16 世近代”。只有古代、特别是罗马时代才是光明的时代,值得

大力赞扬,而“近代”则是野蛮的、黑暗的,不值得一提。此后,人文主义的思想家们面对东方的阿拉伯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特别是面对重新发现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对公元6 世纪以来中世纪古典文化 的衰落极为不满,把占居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文化,特别是它的粗陋的语言风格和僵化的逻辑形式斥为“野蛮的”,使他们把中世纪视为一片黑暗,因此就十分崇尚典雅富丽的古典文风,把古人奉为权威,崇拜得五体投地。然而,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尚缺乏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正如罗素所说,他们只不过是“用古代人的威信替代教会的威 信。”不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过分抬高古人,贬斥中世纪的思想倾向,在后来却进一步得到了肯定和发展。伴随 着启蒙主义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对科学和民主的提倡,信仰 主义的中世纪更加被斥为“野蛮的”、“专制的”、未开化的”、愚昧的”、“黑暗时代”,而文艺复兴则被看作是将人类从一个罪恶痛苦的深渊解放出来,带进一个科学自由的光明世界的伟大时代,从此开始了现代文明。[1]20 世纪以前,这种观点一直是学者们所奉行的主导观念。特别是在瑞士的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这一权威著作的影响下,这种观点更加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见。在18 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理性主义史学的代表吉本在其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19世纪末英国历史学家约翰?西蒙兹在自己的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史》、20 世纪美国学者弗里曼特勒在自己 的著 作《信仰的时代》都认为文艺复兴前的时代,西欧的蛮族陷于愚昧无知的黑暗深渊中、人类的理智出于昏睡状态、“宗教信仰时代”的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期”等论调和言辞。在我国,由于对欧洲中世纪文明更加缺乏研究,近代以来,打开国门后直接继承了文艺复兴影响后的历史观,因此,把中世纪看作是一个“黑暗时代”,把文艺复兴看作是和中世纪决裂的“光明时代”的观点。但文艺复兴这种断裂式的历史观认为 光明时代”好像是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的。然而史学家们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约在1500 年左右,中世纪时代临近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中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 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终于寿终正寝。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档锤声,也看不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情调。从10世纪以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各个地方。城市的兴起给发展着的西欧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也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变化,导致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欧洲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背景介绍 贸易的扩展,生产者和贸易者懂得,生产和销售过程可以从封建经济中解脱,成为集中于城市的独立活动。另一方面,古罗马时代的城市遗址,主教管区的城市,主教贵族庄园所在地,也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 二、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建立 (一)对领主的斗争 大体说来,11世纪和12世纪的各种城市典章制度,都是在反抗封建生活限制的斗争中形成的。原是领主农奴的手艺工匠和货物收购代理人,纷纷要求有权自己做买卖赚现钱。土地耕种者力求有权出售某些农产品来换现钱,用以购买在庄园里无从得到的商品和生活用品,亦即购买那些业已争得自由、摆脱封建体制束缚的买卖人和工匠正在出售的东西。在领主的领地以内开设的市场上出售货物,是要缴纳各种捐税的,对于这种捐税,不论是土地耕种者、手艺工匠、还是买卖人,都同样力图修订或者取消。为了自己的经济权利,他们开始和领主进行了一场持久的战争。 典型的作法是,由数十以至数百个手艺工匠、领主官吏、下级教士、自耕农民、逃亡奴隶、以及其他人等结合而成的集体组成公社要求能在一座城市的地域 1《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P.52

欧洲黑暗时代

欧洲黑暗时代(英语:Dark Ages或Dark Age)在编史工作上是指在西欧历史上,从罗马帝国的灭亡到文艺复兴开始,一段文化层次下降或者社会崩溃的时期。在19世纪,随着对中世纪更多的了解,整个时代都被描述成“黑暗”的说法受到了挑战。又因为整个时期都是中世纪的一部分——称为中世纪前期,所以这个说法一直在一些现代学者中受争议,他们倾向于避免使用该词。 黑暗时代的概念是由意大利学者彼特拉克在1330年代提出的,原本是为了大力批评当时的拉丁语文学。之后的史学家把这个名词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古典罗马时期和中世纪盛期之间,这段时间表现为拉丁语文学的式微,同时代可靠历史的缺乏,人口的统计结果普遍下降,以及普遍的建筑工程以及物质文化成就都相当少。通俗文化更扩大这个名词用来描述中世纪时期的退步,并夸大其贬义的一面。 西欧的黑暗时代 “黑暗时代”这个术语最初是指从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开始的整个时期。“中世纪”这个术语与前者相似,但包含“中间的”意思的时期,指的是从古典时代到现代之间。从19世纪开始,一些学者逐渐了解那段时期的成就,于是对中世纪这段被描绘成黑暗而又腐朽的传统看法提出了挑战。现在,黑暗时代这个说法在学术界已很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中世纪前期(英语:Early Middle Ages)。 在20世纪,考古学以及另一些学科的兴起,为这个时期带来了光明,对于它积极发展方面的理解也更细致入微。另一些历史学的时期划分,如:后古典时代,中世纪前期,民族大迁徙也因此涌现出来。这些划分都分别强调了当时某一文化特征。当现代学术对中世纪的研究在19世纪兴起时,“黑暗时代”这个说法,以及他所带有的批评性色彩,被首次保留。而现在,“黑暗时代”已很少被历史学家所使用。目前所公认的是,之所以称其为“黑暗”,仅仅是因为相比于之前和之后的时期,艺术及文化方面的成就,包括那时的历史记录都相当匮乏。 彼特拉克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在我看来,由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里斯特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对中世纪的喜爱之情还是跃然于纸上的。这固然和作者对中世纪过于正面的评价有关--虽然作者也不时提中世纪的缺陷--更因为道德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历史宽容的态度,使读者在书中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对历史抱有的那种温情的敬意。尽管作者对中世纪的一些评价我不以为然,但作者对历史的这一态度让我感动。现代人总是太自以为是,这使我们很容易蔑视我们的过去,失去了起码的尊重。而这样的一本书,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历史的知识和视角,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意之情,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不是跳跃式,我们和古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根纽带。当我们明白文明的传承是怎样顺着这根纽带缓慢前行的时候,对传统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这话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还成为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不再是漂泊的浪子,不再孤独徘徊。西语说,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在我看来,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正是因为现实的迷惘吗?而历史,正是治疗这种病症的良药。 比如书中谈到欧洲的统一之难,自古罗马一分为二后,欧洲就不再统一过,最多只存在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内众多小的公国并列。即使是在一个小地方比如如今的法国境内,统一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公国之间的战争。他们虽然承认国王的存在,自己只是国王的臣子,但国王对他们的约束很小很小,有时候他们甚至想取而代之。国王只是一个大点的领主,或者基于血缘的关系而被承认而已,在大多数时候它都不是一个政权的首领。读到这些,我自然想到我们的中国。小小的欧洲(不包括现在的东欧和苏联)统一尚且如此之难,地质差异十分明显的大中国的统一该是多么困难啊。但中国做到了,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到了,这绝对是个奇迹。当然中西差别也就突显出来了。一方面,一种文官的治理代替了领土分封、科举考试代替了世袭、职业分工代替等级之别;另一方面,皇权得到了加强,而在欧洲只有少数时候国王才具有这样的权威,能让全国政令通行,而一旦这位强人去世,国家又将恢复到各自为政的局面中。 下一个问题就是战争的差别。欧洲是连绵不断领主或贵族之间的战争,而在中国是反复的改朝换代的战争,谁更让人难以忍受一点呢?同时欧洲存在一个骑士阶层,他们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因为他们不用工作而靠自己的领主养活,其责任就是保护他们和为他们打仗,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阶级划分的设想在中世纪得以实现。在治人者(国王和贵族)和治于人者(劳动者)中间,另外还有一个战士阶层,他们的美德是忠心和勇敢。而在中国,战士听令于国王而不是贵族、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国家而不是保卫自己领主的土地、它也不是个阶层而只是个职业。中世纪的骑士不用耕种土地,农民和农奴不仅要养活国王和贵族,还要养活骑士。而在中国当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军队的时候,一部分战士就离开军队谋求另一种职业。在很久以前我读到柏杨的书说中国战争之多,以至于中国人养成不会笑的传统,因为中国人始终生活在苦难之中。但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欧洲的战争只怕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领主和领主之间的战争,公国和公国的战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再加上后来宗教组织发动战争,只怕欧洲人比中国人更少享有和平的机会。 提到宗教,不能不谈,中世纪也离不开宗教,没有基督教会就没有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史》谈到了宗教的影响,包括哲学、艺术、建筑、文学等等方面直到人的精神层面。作者对教会作用的肯定,如前面提到,不单因为它承接着现代西方文明,也因为道德的原因。关于前者,作者也毫不掩饰提到中世纪未期伊斯兰文化对西方的启蒙,包括哲学、科学、医学、天文等等方面,但教会人士自己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和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关于后者,也是我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封建庄园制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 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采邑制是中世纪在西欧实施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查理·马特时期改革土 地制度,分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以后大封建主纷纷效仿国王,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促进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圣像破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 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索贡巡行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 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 《罗斯法典》基辅罗斯及封建割据时期古罗斯的法令汇编。来源于东斯拉夫 人习惯法、罗斯王公法令和法院判例,约在11~12世纪编成。法典明文规定:破坏田界、偷盗牲畜、纵火焚烧庄园或打谷场、杀害王公贵族及官员者,都要处以重罚;将债农、奴仆、斯美尔德(农民),置于封建依附地位,农民死后无嗣,其财产归主人所有;废除血族复仇习俗,代之以罚付“血款”,即杀人者偿付被害者家属40格里夫那,杀死领主等显贵,加倍偿付,封建主杀死一个农民则只付5个格里夫那的偿金。它们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具特点的法律文献。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教学设计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 纪》教学设计 一、活动内容分析 西欧从5世纪末至9世纪历经四个世纪完成了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西欧中世纪即西欧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特点。理解这些特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西欧在世界上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尽管神学世界观笼罩了西方中世纪,是黑暗的,但是应看到,自古代流传下来的政治思想传统如平等、自由、民主、法制等思想史都以不同的形式保存下来。欧洲的中世纪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阴森森的一千年(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但实际上确实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时期。 从探究活动的内容上看与第二单元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及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明确相关,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活动重点设计 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正确认识基督教文明 三、学习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学生了解西欧重要封建国家的基本线索能归纳西欧封

建社会的政治特点,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渊源,能说明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概况,学生逐步学会从有关西欧的历史素材中,且从不同角度思考归纳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提高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教师补充的资料,论从史出,人士在封建社会已产生了近代的政治制度的土壤。通过对比方法、多角度探究,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以探究活动形式进行历史学习,探究学生科学的态度,对中世纪西欧政治的了解,学生能从人类文明演出的历程中认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四、学生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学生《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问卷调查和教学访谈的形式了解学情。 五、活动难点设计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于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特点的认识及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理解有困难。 六、活动形式设计 材料阅读、历史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