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死亡的诊断

脑死亡的诊断
脑死亡的诊断

脑死亡的诊断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死亡的概念及死亡的标准是不同的,甚至在同一阶段,不同的国家之间亦有显著差异,在国内乃至全球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

1 死亡的概念

传统的死亡概念为心跳呼吸停止。1967年别那特(Bernad)开创了心脏移植先例[1],对传统的死亡概念提出了挑战,促成了脑死亡诊断标准的形成。脑死亡即全脑机能不可逆地停止。这一概念迅速被各国接受的理由之一是因为符合脑死亡诊断标准的患者在短期内心脏已经不可逆停止。但是由于医学进步、临床经验、社会变化、脏器复苏的新方法等对脑死亡概念亦提出了疑问,如有几例脑死亡患者在呼吸机支持下存活几个月甚至几年[2];故近来有人主张“脑干死亡”即死亡[3];或提出以意识为中心的“高级脑死亡”概念[4],以及“社会死亡”[5];“死亡以神经定位为准”[6]的不同观点。

2 脑死亡诊断标准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最先提出脑死亡的诊断标准[7],以后法国、英国、日本也相继提出了各自的脑死亡诊断标准,至今全球尚无一个统一标准。国内对脑死亡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统一见解,直至1986年6月在南京召开的《心肺脑复苏座谈会》上,与会的急救、麻醉、神经内、外科等医学专家学者们倡仪并草拟了我国第一个《脑死亡诊断标准》(草案)[8],1988年上海市有关学科专家研讨过脑死亡有关题目,亦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研讨过上海市脑死亡诊断标准草案,但目前国内尚无任何共同认可的统一标准。尽管各国的诊断标准各异,归纳起来无非是以下几方面:确定诊断对象和排除对象、脑干颅神经反射检查、无呼吸检查、辅助检查在脑死亡诊断中的意义。

2.1 诊断对象[9]

①原发性脑器质性疾病:如颅脑损伤、脑卒中、颅内占位病变或颅内感染性疾病。

②深昏迷。自发呼吸消失,需使用人工呼吸机维持呼吸功能。

③原发病因已明确,已实行合理治疗,因病变性质病人已不可能恢复生命。

2.2 排除对象,即排除可逆性昏迷[9]

①6岁以下儿童;②急性药物中毒;③低体温,直肠体温在32℃以下;④代

谢性、内分泌障碍、肝昏迷、尿毒症或高渗性昏迷;⑤病因不明。

2.3 脑干颅神经反射检查

①睫脊反射;②额眼轮匝肌反射;③垂直性眼前庭反射或垂直性眼头运动反射;④瞳孔对光反射;⑤角膜;⑥嚼肌反射;⑦水平性眼前庭反射或水平性眼头运动反射;⑧眼心反射;⑨掌颏反射;⑩角膜下颌反射。其中①~⑧属生理性,⑨⑩属病理性。脑死亡患者除脑干反射全部消失外,对身体任何部位的足够疼痛刺激而颅神经支配的部位运动反射消失,用导管在气管内吸痰,无呕吐、吞咽反射或咳嗽反射。

脑死亡病人瞳孔扩大(Φ>4 mm)为美国、英国、日本的主要诊断标准,在台湾的脑死亡诊断标准中,已不提瞳孔扩大作为主要诊断标准。哈佛大学1968年标准中规定脑死亡者应具备脊髓反射消失,以后的诊断标准中均否定了这一条。主要原因是脑死亡时脊髓还保留着血液循环[11],脑死亡后2~14天内,脊髓休克阶段消失,即有各种脊髓浅、深反射和自动运动出现,躯干和肢体刺激即可引发反射。

2.4 无呼吸检查[9]

①由人工呼吸机供给100%的氧10分钟,再给95%氧加5%二氧化碳的混合气或减慢人工呼吸机的频率,保障PaCO2>40 mmHg;

②人工呼吸机与病人脱开,吸氧导管插入气管隆突,供给100%氧6 L/min,再观察10分钟,若病人无自主呼吸,PaCO2>60 mmHg,即可证明病人无自主呼吸;

③病人无自主呼吸,则再接上人工呼吸机;

④若病人明显青紫,血压下降明显,应停止试验。

脑干颅神经反射检查及无呼吸检查要间隔4小时后,再进行第2次检查。该项检查在脑死亡诊断中是非常关键且不可少的。

2.5 辅助检查在脑死亡诊断中的价值

2.5.1 脑电图(EEG)

关于脑电图对脑死亡诊断的意义不一。目前多数认为等电位脑电图对判断脑死亡有肯定的价值,以脑电图消失24小时为宜。

2.5.2 脑干诱发电位(EP)

脑死亡时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 EP)呈平坦型静息电状态。BAEP只有脑干有结构性损害时才发生变化,可直接反映脑干功能状态,是判断脑死亡的一项准确的客观指标,能够取代脑电图作为判断脑死亡的标准[12]。亦有人认为EEG和EP互为补充,不能单凭其中任何一种电位的消失作为脑死亡的依据,只有在两者完全一致,并结合临床或脑循环检查时才具有确诊价值[13,14]。

2.5.3 阿托品试验

静脉注入阿托品0.04 mg/kg,i/v后心率增快5次/分以上为阳性反应,心率增快小于5次/分为阴性反应[10],脑死亡病人为阴性反应,但阳性反应的不能排除不存在脑死亡[15]。阿托品试验简便易行,可作为判断脑死亡的标准之一。

2.5.4 放射性核素脑血流测定

目前国内外多用锝99 m-六甲基丙二肟胺作为造影剂进行测定。1976年美国研究协作组提出观察6小时,脑动脉血流停止即可诊断脑死亡[16]。

2.5.5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有研究表明所有脑死亡患者均显示收缩期正向流速和舒张期反向流速的特征性双向TCD波形,持续6小时后,出现脑死亡症象。TCD操作简单,可床边实施,无创伤,易重复,故可作为一项新的无创性诊断脑死亡的重要标准[17]。

2.5.6 颅内动静脉氧分压差测定

二者压差缩小或颈静脉氧分压明显增高可作为判断脑死亡的一条标准,有人认为用此方法估价代谢性脑死亡比较可靠。

2.5.7 脑血管造影

示颈动脉、椎动脉显影。

2.5.8 头颅CT扫描

脑死亡病人的CT扫描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肯定特征,还不能作为判断脑死亡的唯一标准。

3 脑死亡诊断的观察时限

各国尚无统一标准,一般可在呼吸停止,人工维持呼吸24小时以上开始检测脑死亡存在与否,确诊时间介于6~24小时,故诊断脑死亡至少要作临床检查

先后二次,其中间隔6小时或12小时。原发性脑组织损伤,又有镇静药物中毒可能时,须待药物半衰期之后(约24小时)再观察12小时,若药物种类不明,至少需观察72小时[9]。

脑死亡诊断执行医师资格人数最少2人,由经过专门训练并熟练掌握脑干功能试验的神经内、外科、麻醉科或ICU医师担任。

关于死亡的概念以及死亡诊断标准,人们仍然在医学、法律、哲学等不同领域不断探索,这是一个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主题,必将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死亡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静止状态。就目前而言,能被全球广泛接受的是脑死亡的概念及临床判断为主,辅助检查为补充的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参考文献

[1]杨涵铭.脑死亡的最新认识和展望.中国急救医学,1993,13(6):45-49. [2]Stuart J,et al.New controversies in the definition of death.Abst ract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RAIN DEATH(Havana,Cuba)F ebruary 27-March 1,1996.4.

[3]Jorgensen EO.Spinal man after brain death: the unilateral extens ion-pronation reflex of the upper limb as ultimate indicator of brai

n death.Abstract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RAIN DEATH(H avana,Cuba)February 27-March 1,1996.18.

[4]Gervais K.A defense of the higher brain formulation of death.Abs tract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RAIN DEATH(Havana,Cuba) February 27-March 1,1996.2-3.

[5]James J.Brain death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personal identity,n eural prostheses and uploading.Abstract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 POSIUM ON BRAIN DEATH(Havana,Cuba)February 27-March 1,1996.9.

[6]Arnold R.Non-heart beating cadavers and the definition of death. Abstract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RAIN DEATH(Havana,Cu ba)February 27-March 1,1996.8-9.

[7]Ad Hoc committee of Harvard Medical School to examine the defini

tion of brain death.A definition of irreversible coma.JAMA,1968,205:8 5-88.

[8]心肺脑复苏座谈会.脑死亡的诊断标准.解放军医学杂志,1986,4:244. [9]夏志洁,杨涵铭.脑死亡临床诊断步骤的比较研究.中国急救医学,1995,1 5(3):6-8.

[10]张天锡编著.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上海百家出版社,1991,123-127. [11]Powrnr DJ.Brain death in:Grenvike A,eds.Brain failure and resus citation,New work:Churchill Livingstone,1981.242.

[12]任本,等.脑诱发电位判断脑死亡临床探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4 (1):36-40.

[13]陈清棠.脑死亡.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5,11:55-57.

[14]Robert J.A new look at death.JAMA,1984,252:680-682.

[15]Peter M.Medical progress-Brain death (Second of two parts).N En gl J Med,1978,299:393-400.

[16]Anony mous.An appraisal of the criteria of cerebral death.JAMA, 1977,237:982-986.

[17]杨波,等.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死亡的诊断价值.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 2,27(2)sd:113-115.

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死亡由原发性脑疾病或损伤引起;继发性脑死亡由心、肺等脑外器官的原发性疾病或损伤致脑缺氧或代谢障碍所致,脑死亡患者是移植器官的主要来源。 学术术语来源--- 心脏移植脑死亡供体的目标管理及心肌保护 文章亮点: 1 此问题的已知信息:目前,心脏移植治疗在中国得到发展迅速,但移植供体数量缺乏仍然是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在有限的供体中筛选合适的心脏移植,使供受心脏达到最佳匹配,提高患者生存率,是国内外专家关注的热点。 2 文章增加的新信息:在心脏移植死亡供体的管理方面,国家卫生部发布《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修订稿)》和《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成人)(修订稿)》,规定脑死亡判定的先决条件、临床判定、确认试验和判定时间等,还制定《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基本原则和肝脏与肾脏移植核心政策》,规范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基本原则,针对人体器官移植发展现状以及监管特点,设计了中国器官获取与移植监测网络,对施行人体器官移植项目的医院要经过准许才可开展。 3 临床应用的意义:国际上经典的心脏移植供体选择标准主要包括供者年龄、供心质量、心脏结构、心脏功能、冷缺血时间和感染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供体,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 器官移植|器官移植学术探讨|心脏移植|供体|供体管理|脑死亡|心脏结构|心脏功能|冷缺血时间|感染|心肌保护|边缘供心 主题词: 器官移植;心脏移植;活体供者;脑死亡;心肌缺血 摘要 背景: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有效方法。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脑死亡供体的管理和选择以及心肌保护作用。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成人质控版) 第一部分脑死亡判定标准 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即死亡。 一、判定的先决条件 (一)昏迷原因明确。 (二)排除了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二、临床判定 (一)深昏迷。 (二)脑干反射消失。 (三)无自主呼吸。 靠呼吸机维持通气,自主呼吸激发实验证实无自主呼吸。 以上三项临床判定必须全部具备。 三、确认实验 (一)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正中神经显示双侧和(或)存在,、和消失。 (二)脑电图(,)。 显示电静息。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 显示颅内前循环和后循环血流呈振荡波、尖小收缩波或 血流信号消失。

以上三项确认实验至少具备两项。 四、判定时间 临床判定和确认实验结果均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可首次判定为脑死亡。首次判定小时后再次复查,结果仍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方可最终确认为脑死亡。

第二部分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 一、先决条件 (一)昏迷原因明确。 原发性脑损伤引起的昏迷包括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的昏迷主要为心跳骤停、麻醉意外、溺水、窒息等所致的缺氧性脑病。昏迷原因不明确者不能实施脑死亡判定。 (二)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可逆性昏迷包括急性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镇静催眠药物中毒、麻醉药物中毒、抗精神病药物中毒、肌肉松弛药物中毒等;低温(膀胱温度或肛温≤℃);严重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严重代谢及内分泌功能障碍,如肝性脑病、尿毒症性脑病、低血糖或高血糖性脑病等。 二、临床判定 (一)深昏迷。 .检查方法及结果判定。 拇指分别强力压迫患者两侧眶上切迹或针刺面部,不应有任何面部肌肉活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评分为分。 .注意事项 ()任何刺激必须局限于头面部。 ()三叉神经或面神经病变时,不应轻率判定为深昏迷。 ()颈部以下刺激时可引起脊髓反射。脑死亡时枕骨大

1 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是怎样的

1 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是怎样的? 答:概念: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标准:①自主呼吸停止,是脑死亡的首要指标;②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④瞳孔散大或固定;⑤脑电波消失,脑电图处于零位;⑥脑血管造影证实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2 为什么对临床死亡期的病人必须进行积极抢救? 答:临床死亡期是可逆的,一般为6分钟左右。这时细胞仍有最低水平的代谢,如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抢救,患者有复活的可能。除非在人工呼吸等一切抢救措施无效进入脑死亡后,方可宣布死亡。 3 简述皮肤创伤一期和二期愈合。 答:一期愈合:见于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缝合严密的伤口,这种伤口中只有少量血凝块,炎症反应轻,愈合时间短,形成瘢痕少。 二期愈合:见于缺损较大,创缘不整齐或伴明显感染的伤口,这种鱼和时间较长,形成瘢痕多,常影响组织和器官的外形及功能. 4 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答: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由新生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为鲜红,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肉芽。 作用: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伤口及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5 组织受损后,从形态学角度可发生哪些变化? 答:①适应性变化:萎缩,肥子,增生,化生;②损伤性变化: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钙化等;③坏死:细胞凋亡,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6简述出血性梗死的条件 答:出血性梗死除了具备动脉血流中断外,还需具备以下条件:①严重的静脉淤血;②双重血液供应;③组织疏松。 7见疏漏出性出血的原因。 答:常见的原因包括:缺氧,感染,中毒,维生素C缺乏等引起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壁损害,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及凝血因子缺乏等导致的血液凝固障碍,有出血倾向。 8简述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答:血栓的结局:①软化,溶解和吸收;②机化,再通;③钙化 影响: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可分为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血栓形成对破裂的血管有堵塞裂口和防止出血的作用。血栓形成对机体的不利影响与血栓形成的部位,程度有关。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而发生萎缩甚至坏死;可导致局部组织淤

脑死亡诊断标准

国内外几种主要的脑死亡诊断标准 一、1968年美国哈佛标准 <一>、前提条件 除外低温导致的昏迷及药物中毒 <二>、诊断标准 1、无大脑反应性昏迷 2、无自主呼吸(需用人工呼吸器) 3、无自发及诱导性动作 4、头部及四肢腱反射消失 5、EEG呈电静息 6、上述表现至少持续24小时以上。 二、1971年美国明尼苏达标准 <一>、前提条件 不可逆性脑损害 <二>、诊断标准 1、自主呼吸消失(脱离呼吸机4分钟无呼吸) 2、无自发动作 3、脑干反射消失(表现为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睫脊反射消失;娃娃眼现象;咽反射、吞咽反射和气管内咳嗽反射消失等) 4、上述表现持续12小时以上。 三、1972年瑞典标准 <一>、无反应性昏迷 <二>、自主呼吸停止

<三>、脑干反射消失 <四>、EEG呈电静息 <五>、脑血管造影两次(间隔25分钟)均不能显示脑内血管。 四、1986年***标准 <一>、确诊为原发性脑损害 <二>、深昏迷 JCS(Japanese Coma Scal JCS)300分,GCS 3分 <三>、无自主呼吸 <四>、瞳孔散大(直径在4mm以上),固定 <五>、脑干反射消失(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睫脊反射、眼球头反射、前庭反射、咽喉反射、咳嗽反射均消失) <六>、EEG平坦(至少4个导联,持续30分钟) <七>、有上述条件者,观察6小时无变化。 五、1986年中国标准(南京“心肺脑复苏”专题座谈会) <一>、脑死亡诊断标准 1、深昏迷,对任何刺激无反应 2、自主呼吸停止 3、脑干反射全部或大部消失 4、阿托品试验阴性 5、EEG呈等电位 6、其他:如颈动-静脉氧分压差消失或明显减少;脑血管造影示颅内无血流或停滞在颅底;头颅超声中线搏动消失;头颅CT示脑底部大血管不显影等。 <二>、说明:

中国脑死亡诊断标准

中国脑死亡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第一句开宗明义: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技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 先决条件包括:昏迷原因明确,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临床诊断:深昏迷,脑干反射全部消失,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呼吸暂停试验阳性)。以上必须全部具备。 确认试验,脑电图平直,经颅脑多普勒超声呈脑死亡图型。体感诱发电位P十四以上波形消失。此三项中必须有一项阳性。 脑死亡观察时间:首次确诊后,观察十二小时无变化,方可确认为脑死亡。 补充说明: 自主呼吸停止指需要手法或机械维持呼吸。停止手法或机械呼吸后,低流量供氧3~5分钟或应用常规诱发自主呼吸的方法,自主呼吸仍不能出现; 必要条件: 1、深昏迷:即病人对外界强刺激物任何反应(主要是面部不应有任何肌肉活动),Glasgow 昏迷量表评分为3分。药物中毒、低温、内分泌代谢疾病必须除外。不少镇静安眠药、精神药物、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剂都能导致深度昏迷,因此必须做血液、尿中药物浓度的监测。低于35℃的体温可能为冻伤,也需积极抢救。甲状腺功能低减、肾上腺皮质功能代减等病都应排除。心血管原因引起的休克会干扰下丘脑和脑干功能,引起一过性脑功能丧失。 2、脑干反射全部消失。脑干反射包括: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头眼反射、眼前庭眼反射(冰水试验)、劲睫反射、咽反射、咳嗽反射。但脊髓反射可以存在:在脑死亡时,由于人工维持呼吸、心跳、血压条件下足以保证脊髓血供,脊髓神经元得以存活。一般脑死亡发生后1-2天内会出现脊髓休克,闹事脊髓反射全部消失,在随后1-2周内脊髓反射可不同程度地恢复,出现一些肢体反射,这与脑死亡的诊断并不矛盾,故肌腱反射、腹壁反射以及在颈以下对疼痛刺激的反射可以消失也可以存在。脑死亡病人的脊髓反射可消失、存在或甚至活跃。因此,肌腱反射消失或脊髓反射消失并非诊断脑死亡的必要条件。 3、经规范的呼吸暂停试验确定的无自主呼吸:确诊自主呼吸完全停止时诊断脑死亡的关键辅助检测手段。但必须排除人过过度换气下自主呼吸被抑制的假象。PCO2正常值为40mmHg,延髓呼吸中枢受PCO2的调控,PCO2上升时兴奋延髓,下降时则抑制。当PCO2降至40mmHg 一下时,延髓呼吸中枢即被完全抑制,在人工辅助通气时,容易造成人工过度换气而至PCO2<40mmHg,从而造成患者原本尚存的微弱自主呼吸被抑制而完全停止的假象,而导致脑死亡的误诊。故对自主呼吸的存在除了观察胸腹部有无呼吸运动之外,还必须通过呼吸暂停试验来判定。试验要求:肛温>36.5℃,收缩压>90mmHg,PCO2>200mmHg的条件下实施,脱机8分钟,输入100%氧6L/min,期间测动脉血气不少于2次,结果判定如果PCO2>60mmHg 或超过基线水平20mmHg,仍无呼吸运动,即为阳性。这一实验较常见的并发症为心律失常和低血压,如发生,应立即停止。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详]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消失。 2、体温每升高1°c,基础代率提高13%。 3、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升高1°C,心率约增加18次/分,儿童可增加更快。 4、缺氧的类型:低性~、血液性~、循环性~、组织性~ 5、胆汁的作用: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中和胃酸、促进胆汁自身分泌。 6、正常人血清钾浓度:3.5~5.5mmol/L 7、典型的DIC分三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8、休克的发展过程: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衰竭期 9、休克早起患者的表现:脸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弱、尿量减少 10、休克患者的补液总量是量需而入,遵循“需多少,补多少”原则。动态观察静脉充盈度、尿量、脉搏、血压等指标,作为监控输液量多少的依据。 11、心力衰竭: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功能发生障碍,使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的综合症。- 12、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全身感染、酸碱平衡和电解质代紊乱、心率失常、妊娠与分娩 13、肝性脑病分四期: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昏迷期 14、过量输液导致肺水肿的直接机制:短时间输入过量液体,导致肺血容量急剧增加,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血管皮间隙增大,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入肺泡形成肺水肿 15、DIC:是由多种致病因素激活机体的凝血系统,导致机体弥漫性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引起全身性出血,微循环障碍乃至多器官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16、心源性休克: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两下降所引起的休克 17、急性肾衰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时间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有水中毒、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性酸中毒等。 18、肠热症:病后第2~3周可采血作肥达反应。

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解读(2020完整版)

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解读(2020完整版)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有其独特的生理与病理特点。国际上早期颁布的脑死亡诊断标准主要针对成人[1,2],并不完全适用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1987年,美国儿科学会首次制订并发表了儿童脑死亡判定指南(简称美国指南)[3]。2011年,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的基础上对1987年美国指南进行了修订[4]。由于世界各地国情不同,儿童脑死亡判定尚无全球统一标准。2006年加拿大颁布了包括儿童在内的脑死亡诊断标准(简称加拿大指南)[5]。1989年我国儿童重症医学专家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的全国儿科重症疾病急救学术会上提出了"儿童脑死亡诊断标准试用草案"[6]。为建立我国儿童脑死亡判定的规范化诊断标准和可操作流程,推动儿童脑死亡判定工作有序、规范开展,2014年国家卫计委脑损伤质控中心正式推出了"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儿童质控版)"(简称2014版中国标准)[7,8]。经过近5年的临床实践,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以儿童脑死亡病例质控分析结果为依据,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专家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和儿童分中心专家意见为参考,对2014版指南进行了修改完善,后再次发布"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简称2019版中国标准)[9]。2014版及2019版中国标准的撰写均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的儿科专家以及脑损伤质控中心的相关专家共同完成。在撰写过程中,不仅参考了国内

外脑死亡诊断指南及标准[4,5,6,7,8,9,10,11,12,13],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与研究[14,15,16],经过多次讨论与修订后完成。2019版中国标准的推出不仅对规范我国儿童脑死亡诊断、有序推动器官移植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国际同仁了解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现状。 一、国内外现有儿童脑死亡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外已经正式发布的儿童脑死亡诊断指南或标准见表1,其中以美国指南的应用最为广泛[4]。 二、国内外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的异同 总体来讲,我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比国外标准更为严格[17],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适用人群:

最新循证指南-成人脑死亡的判定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11月 第5卷 第11期最新循证指南:成人脑死亡的判定 邱彩霞1,庄凯2,王春育2,贾茜3 作者单位 1 100050北京市 首都医科大学2004级七年制研究生2 中国卒中杂志编辑部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通信作者邱彩霞 qiucaixia123@https://www.360docs.net/doc/0d18714935.html, 【摘要】 目的 对1995年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的指南就以下问题进行更新:符合临床脑死亡诊断标准的患者中有无神经功能恢复的病例?明确神经功能永久性终止的充足观察时间是多久?在脑死亡患者中是否有时可观察到复杂运动,而这些复杂运动误导我们认为患者还保留脑的功能?判定呼吸停止相对较安全的技术是什么?是否存在新的辅助检查能够准确地识别脑死亡患者? 方法 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对1996年1月至2009年5月的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进行回顾。研究仅限于成人(年龄≥18岁)。 结果和推荐 运用1995年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的临床诊断标准,没有发现在被诊断为脑死亡的成人中有恢复神经功能的病例。脑死亡的患者可能存在复杂的自发运动和呼吸机刺激导致的假阳性运动。已有的证据不足以确定一个合理的最短观察时间,来判定神经功能的不可逆性终止。呼吸暂停实验诊断呼吸停止是安全的,但是尚缺乏足够的证据来判定这些用于呼吸停止检测的技术的相对安全性。同时缺乏足够的证据,证实较新的辅助检查能否准确地判定整个大脑功能是否终止。【关键词】 脑死亡;诊断;指南;美国 关于“脑死亡判定指南”的主席调查报告最终促成了对脑死亡的法律定义,从而产生了《统一死亡判定法案》(the Un iform Determination of Death Act,UDDA)。内 容如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的患者即为死亡:循环和呼吸功能不可逆性终止,或整个大脑包括脑干功能的不可逆性终止。死亡的判定必须依据公认的临床标准进行。”美国大部分州都已经采用UDDA。一些州还添加了关于医生资格、第二方医生的确认以及宗教赦免的修订。 UDDA没有定义什么是“公认的医学标准”。1995年美国神经病学学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AN)发表了脑死 亡的诊断指南,描述了脑死亡的临床诊断标准。该指南强调了诊断全脑(包括脑干)功能不可逆丧失所必备的3个临床表现:昏迷(有已知的病因)、脑干反射消失和呼吸停止。 虽然发表了该诊断指南,但是临床诊断行为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在美国的一流医院之间,诊断脑死亡的前提条件、最低的体核温度和所需检查的数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另外,审查 脑死亡确诊患者的记录时发现,普遍存在文字记录方面的缺陷。 此次更新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以求回答5个与脑死亡诊断的差异性有关的问题,从而促 进诊断标准的统一:①符合临床脑死亡诊断标准的患者中有无神经功能恢复的病例? ②明确神经功能永久性终止的充足观察时间是多久? ③在脑死亡患者中是否有时可观察到复杂 运动,而这些复杂运动误导我们认为患者还保留脑的功能?④判定呼吸停止相对较安全的技术是什 么?⑤是否存在新的辅助检查能够准确地识别脑死亡患者? 1 分析过程的描述 在MEDLINE和EMBASE对1996年1月至2009年5月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词包括MeSH 词汇“脑死亡”以及正文词汇“脑死亡”、“不 万方数据

2020年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解读(全文)

2020年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解读(全文)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有其独特的生理与病理特点。国际上早期颁布的脑死亡诊断标准主要针对成人[1,2],并不完全适用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1987年,美国儿科学会首次制订并发表了儿童脑死亡判定指南(简称美国指南)[3]。2011年,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的基础上对1987年美国指南进行了修订[4]。由于世界各地国情不同,儿童脑死亡判定尚无全球统一标准。2006年加拿大颁布了包括儿童在内的脑死亡诊断标准(简称加拿大指南)[5]。1989年我国儿童重症医学专家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的全国儿科重症疾病急救学术会上提出了"儿童脑死亡诊断标准试用草案"[6]。为建立我国儿童脑死亡判定的规范化诊断标准和可操作流程,推动儿童脑死亡判定工作有序、规范开展,2014年国家卫计委脑损伤质控中心正式推出了"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儿童质控版)"(简称2014版中国标准)[7,8]。经过近5年的临床实践,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以儿童脑死亡病例质控分析结果为依据,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专家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和儿童分中心专家意见为参考,对2014版指南进行了修改完善,后再次发布"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简称2019版中国标准)[9]。2014版及2019版中国标准的撰写均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的儿科专家以及脑损伤质控中心的相关专家共同完成。在撰写过程中,不仅参考了国内外脑死亡诊断指南及标准[4,5,6,7,8,9,10,11,12,13],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