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 定量实验设计与评价(提高)

知识讲解 定量实验设计与评价(提高)
知识讲解 定量实验设计与评价(提高)

定量实验设计与评价(提高)

【高考展望】

一、考纲要求

1.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

(1)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2)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3)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4)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2.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二、高考动向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化学实验试题非常重视将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进行有机结合,试题中所设计的问题多为实验的基本操作知识及实验原理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对实验流程的推理,旨在对学生实验基本素养和分析处理数据能力的考查。本节主要涉及定量实验设计与评价。

【方法点拨】

定量实验方案的设计的一般要求

①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定量实验的测定原理,如混合物组成测定的一般设计思路是使其中一种组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通过测定气体或固体的量进而求得各组分的含量。

②定量实验的关键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因此确定了某一具体实验方案后,应注意在实验中保证所测数据是准确的:如除杂、数据的重复测定等特征设计,还要排除此方案中所有干扰因素,干扰因素全部排除了,此方案具体的实施程序就清晰且明确了。

因此教学中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多做实验,让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改进或创新实验,并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学生掌握评价实验方案的常见角度和方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三化学复习备考应注重近年来高考实验试题考查的动向进行研究,从试题中去领略试题考查的意图和试题命制方向,从而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和实验探究能力,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验备考复习效率。

【典型例题】

类型一、混合物中某物质含量的测定

例1、已知某纯碱试样中含有NaCl杂质,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图中的装置进行实验。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

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ag试样放人入锥形瓶中,

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试样溶液

③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 型管的质量,得到bg

④从分液漏斗滴人6mo1·L -1的硫酸,直到不再产生气体时为止

⑤从导管A 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⑥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 型管的质量,得到cg

⑦重复步骤⑤和⑥的操作,直到U 型管的质量基本不变,为dg

请填空和回答问题:

(1)在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时,如果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中干燥管B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硫酸换成浓度相同的盐酸,测试的结果__________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4)步骤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步骤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该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还可以用其他实验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请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法。

【思路点拨】对于实验问题,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测定纯碱样品的质量分数),并据此找出实验原理(如①测得与酸反应生成的CO 2的质量求出Na 2CO 3的质量并进一步求出其质量分数;②测得与酸反应生成的CO 2的质量求出Na 2CO 3的质量并进一步求出其质量分数;③在酸性环境下把NaCl 转化为AgCl 并测出沉淀的质量求出NaCl 质量,从尔求得Na 2CO 3的质量和质量分数等);根据实验原理找出实验仪器并组装装置;进一步检验装置、分析存在的误差、消除误差;得出最终的设计方案。

【答案】(1)样品重,砝码轻 (2)防止空气中的CO 2和水气进入U 型管中

(3)偏高 (4)把反应产生的CO 2全部导入U 型管中

(5)判断反应产生的CO 2是否全部排出,并被U 型管中的碱石灰吸收 (6)%10044)(106?-a

b d (7)答案略。 【解析】此题是典型的定量测量设计题目,抛开题目中的具体问题,要测量此混合物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可以根据不同原理设计出下列实验方案。

利用Na+离子守恒或CO32—、Cl—的共性加入足量盐酸测量蒸发后溶液中NaCl的质量方案(6) 加入足量的AgNO3测量沉淀Ag2CO3和AgCl的质量方案(7)

方案(1)(2)(3)(4)是利用测量参数及关系式求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方案(5)是利用AgCl 的质量求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进一步求的Na2CO3的质量;方案(6)是利用反应前后的固体的质量差或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混合物中各成分的质量;方案(7)的测定原理类似方案(6)。而试题中设问只是其中的方案(1)实施过程而已,了解方案(1)中影响准确性的干扰因素(主要是二中(3)(6)导致)并将它排除,各种装置的作用、误差分析、方案设计等等都迎刃而解了。其他实验方案中的干扰因素,及解决办法见下表。

方案干扰因素解决办法

方案(1) 1.生成的CO2中混有H2O,

被D吸收,使结果偏高。

2.空气中的CO2和水进入D,

使结果偏高。

3.烧瓶中残留的CO2无法被

D吸收,使结果偏低。

方案(2) 排水量气,CO2会有一部分溶

解于水,可以排饱和NaHCO3

溶液。

方案(3) 影响中和滴定准确的因素见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方案(4) 1.溶液中的CO32—如何确定

全部转移到沉淀中。

2.过滤后的滤纸上会粘有部

分沉淀。

3.沉淀上会吸附一些杂质离

子。

4.沉淀如何确定完全干燥。1.取上层清液,继续加钙盐,看是否有沉淀。2.将滤纸和沉淀一起干燥,滤纸和沉淀一起称量,或使用无灰滤纸,干燥后将滤纸点燃。

3.将沉淀进行洗涤2——3次。

4.利用连续两次干燥,是否存在质量差。

方案(5) 如何确定沉淀中没有碳酸银。加过量的HNO3,并用pH试纸进行检验,使溶液

成酸性。

方案(6) 如何确定CO32—完全转移到气

体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并用pH试纸进行检验,使溶液成酸性。

方案(7) 分析类似方案(4) 分析方法类似方案(4)

【总结升华】此题以纯碱为载体,综合考查了实验的基本操作(检查气密性、溶解、称

量等)、误差分析(天平指针未在中间、B 的作用、硫酸换成盐酸)、计算(计算纯碱的质量分数)及实验设计(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案)等,是一道综合实验题。 举一反三:

【变式1】(2014 海淀期中)某课外小组欲测定过氧化钠与碳酸钠混合物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准确称量a 克样品,下列后续实验方案中,不合理...

的是 A .隔绝空气加热,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质量 m 1g

B .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并蒸干,,称量剩余固体质量 m 2 g

C .与足量水反应并加热,收集到标准状况下V 1 L 干燥气体

D .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并加热,收集到标准状况下V 2 L 干燥气体

【答案】A

【解析】B 中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C 中CO 2挥发带出水蒸气;D 中CO 2能溶于水。

【高清课堂:407450例2】

【变式3】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 2CO 3和NaHCO 3混合物中Na 2CO 3质量分数

A.取a 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 克

B.取a 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 克固体

C.取a 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 克

D.取a 克混合物与足量B a (O H )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 克固体

【答案】C

【解析】在Na 2CO 3和NaHCO 3中,加热能分解的只有NaHCO 3,A 项成立;B 项得到的固体产物是NaCl ,Na 2CO 3和NaHCO 3转化为NaCl 时的固体质量变化不同,B 项成立;同理,Na 2CO 3和NaHCO 3转化为BaCO 3时的固体质量变化也不同,D 项成立;C 项中碱石灰可以同时吸收CO 2和水蒸气,C 项明显错误;选C 。

【变式4】某化学小组在常温下测定一定质量的某铜铝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Ⅰ:铜铝混合物A

?????→足量溶液充分反应

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方案Ⅱ:铜铝混合物B ?????→足量溶液充分

测定剩余固体的质量

下列有关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A和B均可以是盐酸或NaOH溶液

B.溶液A和B均可以选用稀硝酸

C.若溶液B选用浓硝酸,则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偏小

D.实验方案Ⅱ更便于实施

【答案】B

【解析】因铝具有两性,而铜不能与碱、无氧化性酸反应,所以A和B是盐酸或氢氧化钠时,都与铝反应,故A可行;又因测固体质量比测气体体积易进行,故D正确;若A 和B都是稀硝酸时则方案Ⅱ无法实施,故B错;若B是浓硝酸,则铝钝化,导致剩余固体质量增加,所以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偏小,故C正确。

例2、北京市场销售的某种食用精制盐包装袋上有如下说明:

(1)碘酸钾与碘化钾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配平化学方程式(将化学计量数填于空白处)

KIO3+KI+H2SO4=K2SO4+I2+H2O

(2)上述反应生成的I2可用四氯化碳检验。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Na2SO3稀溶液,将I2还原,以回收四氯化碳。

①Na2SO3稀溶液与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某学生设计回收四氯化碳的操作步骤为:

a.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

b.加入适量Na2SO3稀溶液;

c.分离出下层液体。

以上设计中遗漏的操作及在上述步骤中的位置是。

(3)已知:I2+2S2O32-=2I-+S4O62-。某学生测定食用精制盐的碘含量,其步骤为:

a. 准确称取wg食盐,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

b.用稀硫酸酸化所得溶液,加入足量KI溶液,使KIO3与KI反应完全;

c.以淀粉为指示剂,逐滴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0×10-3mol·L-1的Na2S2O3溶液

10.0mL,恰好反应完全。

①判断c中反应恰好完全依据的现象是。

②b中反应所产生的I2的物质的量是mol。

③根据以上实验和包装袋说明,所测精制盐的碘含量是(以含w的代数式表示)

mg/kg。

【答案】(1)1、5、3、3、3、3

(2)①I2+SO32-+H2O=2I-+SO42-+2H+②在步骤b后,增加操作: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后静置

(3)①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②1.0×10-5 ③4.2 ×102/w

【解析】(1)首先标出化学方程式中变价元素的化合价:

然后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数值和降低的数值相等配平KIO3和KI的系数:最后利用质量守恒(原子守恒)配平其他物质:

(2)Na2SO3稀溶液与I2的反应中I2被还原,所以Na2SO3做还原剂被氧化,化合价应升高,即生成Na2SO4,所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I2+SO32-+H2O=2I-+SO42-+2H+。在实验过程中I2在有机相CCl4中,而Na2SO3在水相中,二者不相溶,因此为了使二者充分反应应对分液漏斗进行必要的震荡,因此应在b、c之间加上操作:将分液漏斗充分震荡并静置。(3)因淀粉作指示剂,开始时溶液呈蓝色,当溶液中的碘单质消耗完时,溶液将变为无色,因此判断恰好完全反应的依据是溶液有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

依据化学方程式知n(I2)=

2

1

n(Na2SO3) =

2

1

×2×10-3mol·L-1×10.0×10-3L=1.0×10-5mol。根据生

成碘单质的化学方程式的KIO3~3I2,所以w g食盐中n(KIO3)=

3

1

×10-5mol,因此此精制食

盐的含碘量为

1

3

1

3

1

5

10

10

127

10

3

1

-

-

-

-

-

?

?

?

?

?

?

?

g

kg

w

g

mg

mol

g

mol

=kg

mg

w

/

423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滴定实验方案的设计,碘的有关性质。易错提醒:因粗心而漏掉第(1)题化学方程式中KIO3的系数1;忽略CCl4的溶解性,没有考虑到碘单质与Na2SO3不在同一体系中,而导致第(2)题②中的实验步骤中漏的实验操作错填为其它的操作;对实验中碘单质的来源误认为全部来源于食盐中的KIO3,

而将第(3)题③错填为

w

3

10

54

.2?

举一反三:

【变式1】(2014?福建高考)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之一.某研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焦亚硫酸钠的制取

采用如图装置(实验前已除尽装置内的空气)制取Na2S2O5.装置Ⅱ中有Na2S2O5晶体析出,发生的反应为:Na2SO3+SO2═Na2S2O5

(1)装置Ⅰ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2)要从装置Ⅱ中获得已析出的晶体,可采取的分离方法是.

(3)装置Ⅲ用于处理尾气,可选用的最合理装置(夹时仪器已略去)为(填序号)

实验二焦亚硫酸钠的性质

Na2S2O5溶于水即生成NaHSO3.

(4)证明NaHSO3溶液中HSO3﹣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可采用的实验方法是ae .a.测定溶液的pH b.加入Ba(OH)2溶液 c.加入盐酸

d.加入品红溶液 e.用蓝色石蕊试纸检测

(5)检验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的实验方案是.实验三葡萄酒中抗氧化剂残留量的测定

(6)葡萄酒常用Na2S2O5作抗氧化剂.测定某葡萄酒中抗氧化剂的残留量(以游离SO2

计算)的方案如下:

(已知:滴定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I2+2H2O═H2SO4+2HI)

①按上述方案实验,消耗标准I2溶液25.00mL,该次实验测得样品中抗氧化剂的残留量(以游离SO2计算)为g?L﹣1.

②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若有部分HI被空气氧化,则测定结果(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答案】(1)Na2SO3+H2SO4=Na2SO4+SO2↑+H2O;

(2)过滤;

(3)d;

(4)ae;

(5)取少量Na2S2O5晶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溶解,滴加盐酸,振荡,再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6)①0.16;

②偏低.

【解析】(1)由装置Ⅱ中发生的反应可知,装置Ⅰ中产生的气体为SO2,亚硫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硫与水,反应方程式为:Na2SO3+H2SO4=Na2SO4+SO2↑+H2O;

(2)装置Ⅱ中获得已析出的晶体,分离固体与液态,应采取过滤进行分离;

(3)a.装置应将导管深入氨水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硫,作为密闭环境,装置内压强增大易产生安全事故,故错误;

b.该装置吸收二氧化硫能力较差,且为密闭环境,装置内压强增大易产生安全事故,故错误;

c.该装置不能吸收二氧化硫,所以无法实现实验目的,故错误;

d.该装置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可以吸收,且防止倒吸,故正确;

(4)NaHSO3溶液中HSO3﹣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呈酸性,测定溶液的pH,可以确定溶液酸碱性,酸性溶液可以使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所以能用测定溶液pH值、湿润的蓝色石蕊试液检验,而加入Ba(OH)2溶液、HCl溶液、品红溶液都不能说明溶液呈酸性,故选ae;

(5)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Na2SO4,用盐酸、氯化钡溶液检验样品中是否含有硫酸根即可,实验方案为:取少量Na2S2O5晶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溶解,滴加盐酸,振荡,再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6)①令100mL葡萄酒中二氧化硫的质量为mg,则:

SO2+2H2O+I2═H2SO4+2HI

64g 1mol

mg 0.025L×0.01mol/L

所以,64g:mg=1mol:0.025L×0.01mol/L,

解得m=0.016

故该次实验测得样品中抗氧化剂的残留量(以游离SO2计算)为=0.16 g/L;

②若有部分HI被空气氧化,则消耗碘的量偏小,故测定二氧化硫的量偏小,则测定结果偏低。

类型二、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例3、某学习小组用题图装置测定铝镁合金中铝的质

量分数和铝的相对原子质量。

(1)A中试剂为。

(2)实验前,先将铝镁合金在稀酸中浸泡片刻,其目的

是。

(3)检查气密性,将药品和水装入各仪器中,连接好装

置后,需进行的操作还有:①记录C的液面位置;②

将B中剩余固体过滤,洗涤,干燥,称重;③待B中

不再有气体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后,记录C的液面位置;

④由A向B中滴加足量试剂;⑤检查气密性,上述操作的顺序是;(填序号)记录C的液面位置时,除视线平视外,还应.

(4)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若实验用铝镁合金的质量为a g,测得氢气体积为b mL(已换算为标准状况),B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cg,则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6)实验过程中,若未洗涤过滤所得的不溶物,则测得铝的质量分数将。(填“偏大”、“偏小”、“不受影响”)

【思路点拨】Mg、Al均可以和酸反应,因此不可以用酸来实验,由于Al可以和碱反应而不和Mg反应,则可以用NaOH与Al反应制得H2,然后用排水法收集H2,以计算Al 的量。

【解析】(2)由于Al表面容易生成氧化膜,因而要用酸处理。(3)整个操作过程及原理是:检查气密性;记录起始液面;加入碱反应;不产生气体后,记录读数,两者相减即为产生H2的量;最后称得的固体即为Mg的质量。在读数时要注意D、C液面相平,否则气体将受压,造成读数不准。(4)B中发生的是Al与碱的反应;(5)(a-c)即为铝的质量,再除以Al的物质的量即为铝的摩尔质量。而n(Al)可以由产生的H2获得;(6)未洗涤,则造成(a-c)变小,则由(5)的结果得,偏小。

【答案】(1)NaOH溶液.(2)除去铝镁合金表面的氧化膜.(3)⑤①④③②(2分);

使D和C的液面相平(4)2Al+2NaOH+2H2O=2NaAlO2+3H2↑(5)33600()

.

a c

b

(6)偏小

【总结升华】1、本题高考考点:利用实验测定合金含量及相对原子质量;

2、易错提醒:记不清Al的两性;实验过程的原理不懂。

3、备考提示:平时多加强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学会分析实验操作中的每一个关键点。举一反三:

【变式1】氯气、氨气等物质在生产和科研中都有重要应用。

(1)若发生大量氯气泄漏事故,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a.立即通报相关部门,迅速撤离事故现场

b.用蘸有肥皂水的毛巾捂住口鼻立即逆风疏散

c.用蘸有NaOH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立即顺风疏散

(2)事故发生后,可用NaOH稀溶液处理泄漏的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氨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通过测定反应物CuO和生成物H2O的质量[m(CuO)=a g、m(H2O)=b g],测定铜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H3+3CuO==N2+3Cu+3H2O。备选仪器装置如下(装置内所发生的反应是完全的)。

①用上述装置制氨气时,能否将碳酸盐换成氯化铵?________(回答“是”或“否”),用化学方程式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仪器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用字母编号表示,仪器可重复使用)是__________。C 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铜的相对原子质量A r(Cu)=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本实验中,使测定结果A r(Cu)偏大的是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a.CuO未完全起反应b.CuO不干燥

c.CuO中混有不反应的杂质d.碳酸盐不干燥

⑤在本实验中,还可通过测定_______和________,或______和______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1)a、b(2)Cl2+2OH-= Cl-+ClO-+H2O(3)①否;HCl+NH3=NH4Cl

②BDADC;浓硫酸;防止空气中的水和CO2进入D装置,吸收多余的氨气

③18a/b-16 ④a、c ⑤CuO的质量、反应后Cu的质量;Cu的质量,反应前后硬质试管的质量差即CuO中氧的质量。(4)NO2Cl

【解析】(1)选项a,立即通知相关部门,转移队伍,并迅速离开现场减少Cl2对其的伤害。选项b,肥皂水具有碱性能吸收Cl2,由于Cl2随风飘散,逆风疏散可减少与Cl2接触的机会,防止中毒。NaOH具有极强的腐蚀性,能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选项c错误。

(2)NaOH与Cl2反应生成NaCl、NaClO和H2O:Cl2+2OH―===Cl―+ClO―+H2O。

(3)①因NH4Cl受热分解产生的HCl、NH3在试管口又重新化合生成NH4Cl而堵塞导管。

②装置B用于制备NH3,但所得的NH3中含有CO2、H2O杂质,可用装置D中的碱石灰吸收,除杂后的NH3进入装置A的硬质玻管中与CuO反应生成N2、Cu、H2O,生成的H2O 用装置D的碱石灰吸收(测定H2O的质量),最后用装置C(盛有浓硫酸)吸收未反应完全的NH3,防止污染环境,同时也防止空气中的H2O和CO2进入装置D中导致实验误差。

③根据CuO~H2O,n(CuO)=n(H2O)=m(H2O)/18=m(CuO)/(Mr +16),解得Mr=a/b-16。例4、碱式碳酸铜可表示为:xCuCO3·yCu(OH) 2·zH2O,测定碱式碳酸铜组成的方法有多种。(1)现采用氢气还原法,请回答如下问题:

①写出xCuCO3·yCu(OH) 2·zH2O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试验装置用下列所有仪器连接而成,按氢气流方向的连接顺序是(填入仪器接口字母编号):(a)→()()→()()→()()→()()→()()→(l)

③称取23.9g某碱式碳酸铜样品,充分反应后得到12.7g残留物,生成4.4g二氧化碳和7.2g 水。该样品的结晶水质量为g,化学式为;

(2)某同学以氮气代替氢气,并用上述全部或部分仪器来测定碱式碳酸铜的组成,你认为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把碱式碳酸铜看成CuCO3和Cu(OH)2的混合物,它受热分解后的产物CuO 与氢气反应势必生成Cu和H2O。

【答案】(1)①xCuCO3·yCu(OH)2·zH2O+(x+y)H 2△

(x+y)Cu+ xCO2+(x+2y+z)H2O

②a→k,j→gf(hi)→de(ed)→hi(gf)→bc(cb)→l

③1.8 CuCO3·Cu(OH) 2·H2O

(2)可行根据反应xCuCO3·yCu(OH)2·zH2O △

(x+y)CuO+ xCO2↑+(y+z)H2O↑,依据碱

式碳酸铜、CuO、CO2和H2O质量(或其中任意三个量),即可计算出其组成。

【解析】(1)本题的碱式碳酸铜与氢气反应看似一个很难的信息,其实细心一点只要把它理解为CuCO3和Cu(OH)2受热分解后的产物CuO再与氢气反应,第①问题便可以解决;对于②要能分析出测定反应后CO2和H2O质量,因此对于氢气发生器后仪器的选择是除氯化氢和水蒸气,防止对后续测定影响就可以了,因为测定H2O和CO2分别用浓硫酸和碱石灰是固定的。(2)其实在分析(1)①方程式书写时便得到了碱式碳酸铜热分解方程式:

xCuCO3·yCu(OH)2·zH2O △

(x+y)CuO+xCO2↑+(y+z)H2O↑,稍加分析可知,依据碱式碳酸

铜、CuO、CO2和H2O质量(或其中任意三个量),即可计算出其组成。

【总结升华】仪器组装问题,是考查实验设计的传统题型。

举一反三:

【高清课堂:407450例3】

【变式1】A~G为中学常见的化合物,它们之间有如图

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已略去)。A为绿

色粉末,含H、C、O、Cu四种元素。常温下D为无色

无味气体,B为黑色粉末,E能发生银镜反应。

(1)D跟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F中一定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课外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通过测定某些装置中试剂的质量变化,探究A中各元素的质量关系。

①为使数据准确,还需补充装置,请你在方框内绘出

....;

..装置图并写出试剂名称

②向装置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装置中药品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实验时,该药品未见明显变化,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何判断A已完全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更精确的测定得出如下数据:A受热后完全分解,固体由8.0 g变为6.0 g,装置乙增重

0.90 g。写出A的化学式(表示为碱式盐):___________。

【答案】(1)2Na2O2+2CO2=2Na2CO3+O2;

(2)羟基

(3)①或

②将A分解产生的水蒸气送入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中;无水硫酸铜;

A分解产生的水蒸气全部被浓硫酸吸收

③连续两次加热、鼓气、冷却,称量甲装置的质量,质量差不超过0.1 g

④CuCO3·2Cu(OH)2或Cu3(OH)4CO3

【解析】本题考查了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及相互的转化、与有机的综合、画装置图、化学实验的综合、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应用、整体把握实验设计的能力。本题是一定量实验,答题时要了解题目的实验目的以及基本的实验步骤,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好题目。根据“该药品未见明显变化”以及“A受热后完全分解,固体由8.0 g变为6.0 g,装置乙增重0.90 g”可知题目是通过测量A及A分解产物中的固体质量还有生成水的质量进行计算。因此丙中加入的应是无水硫酸铜。③考查的是如何判断固体物质加热分解完全,应联想到硫酸铜结晶水含量测定实验。

(完整)菱形(提高)知识讲解

菱形 【要点梳理】 要点一、菱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要点诠释:菱形的定义的两个要素:①是平行四边形.②有一组邻边相等.即菱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增加一对邻边相等这个特殊条件. 要点二、菱形的性质 菱形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外,还有一些特殊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菱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对称轴的交点就是对称 中心. 要点诠释:(1)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过中心的任意直线可将菱形分成完全全等的两部分. (2)菱形的面积由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 另一种是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四个小直角三角形面积之和). 实际上,任何一个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都是两条对角线乘 积的一半. (3)菱形可以用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直线平行,垂直及有关计算问题. 要点三、菱形的判定 菱形的判定方法有三种: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要点诠释:前两种方法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外加一个条件来判定菱形,后一种方法是在四边形的基础上加上四条边相等. 【典型例题】 类型一、菱形的性质 1、如图所示,菱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B=∠EAF=60°,∠BAE =18°.求∠CEF的度数. 【思路点拨】由已知∠B=60°,∠BAE=18°,则∠AEC=78°.欲求∠CEF的度数,只要求出∠AEF的度数即可,由∠EAF=60°,结合已知条件易证△AEF为等边三角形,从而∠AEF=60°. 【答案与解析】

压强(提高)知识讲解

压强(提高) 责编:武霞 【学习目标】 1、了解压力,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理解压强的定义、公式及单位,能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要点梳理】 要点一、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要点诠释: 1、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相互挤压。例如:静止在地上的篮球和地面间有相互挤压的作用,篮球对地面有压力;静止在竖直墙壁旁的篮球与墙壁之间没有相互挤压,所以没有压力。 2、方向:与受力物体的受力面垂直,并指向受力面,由于受力物体的受力面可能是水平面,也可能是竖直面,还可能是角度不同的倾斜面,因此压力的方向没有固定指向,它可能指向任何方向,但始终和受力物体的受力面相垂直。 3、单位:牛顿,符号:N 4 压力重力 施力物体物体地球 受力物体支持物物体 大小决定于相互挤压所发生形变大小G=mg 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力面竖直向下 作用点在支持面上物体重心 力的性质接触的物体间相互挤压而发生形变产 生的,属于弹力 来源于万有引力,是非接 触力 受力示意图 要点二、压强(高清课堂《压强》388900) 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要点诠释: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和假设: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进行实验: ①照图甲那样,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②再照图乙那样,在桌面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③再把小桌翻过来,如图丙,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实验步骤①、②是受力面积一定,改变压力的大小,步骤②、③是压力一定,改变受力面积。 实验结果: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2、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3、计算公式及单位 ①公式:(定义公式) ②单位:国际单位为帕斯卡(Pa),简称帕。 1Pa=1N/m2。表示1m2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是1N,Pa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1Pa。实际应用中常用千帕(kPa) 兆帕(MPa)作单位,气象学中常用百帕(hPa)作单位,换算 =,,。 4、注意:压强大小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共同决定的,不仅仅决定于压力大小。压力F和受力面积S 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压强p和F、S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S一定时,p与F成正比,在F一定时,p与S成反比。 要点三、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高清课堂《压强》388900)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要增大或减小压强的问题,根据影响压强大的两个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增大或减小压强。 要点诠释: 1、增大压强的方法 2、减小压强的方法 【典型例题】 类型一、基础知识

补充:实验设计及评价

高三化学复习——实验设计及评价 必修一:7个 p13 探究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molO2和H2的体积相同; p26 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p48探究Al的热熔现象;p50 设计实验探究Fe与水的反应; p56 探究Na2CO3和NaHCO3性质的异同点;p61 探究Fe3+和Fe2+的转化; p92 探究NO2被水吸收的效率; 必修二:7个 p5 探究碱金属Na与K的性质;p14 探究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 p15 探究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p41 探究原电池原理; p61 探究CH4与Cl2的光取代反应;p67 探究石蜡油的催化裂化的产物; p75 探究醋酸和碳酸酸性的强弱; 选修四:6个 p21 探究温度对I-被O2氧化的影响;p23 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p54 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p57 探究影响Fe3+水解的条件; p82 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p87 探究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必修一 1.【P88 课后习题13】请设计尽可能多的方法区分厨房中的食盐和碳酸钠? 1、答案:方法一:分别取2种白色粉末于2支试管中,各加入1mL白醋,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食盐; 方法二:分别取2种白色粉末于2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水,用温度计测量粉末温度的变化,若温度升高的为碳酸钠,变化不明显的是食盐; 方法四:分别取2种白色粉末于2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水(不要使固体溶解),若粉末变成块状的是碳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食盐(原理:Na2CO3+10H2O= Na2CO3·10H2O) 方法五:分别取少量2种白色粉末于2支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溶解,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若溶液呈碱性的是碳酸钠,呈中性的是食盐。 2. 3.【P104 课后习题9】在三支试管中分别盛有稀硫酸、稀硝酸、稀盐酸,请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鉴别。

三角形的内角和(提高)知识讲解

三角形的内角和(提高)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 2.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3.能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证明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要点诠释: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三类问题: ①在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个角的度数可以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②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可以求出其内角的度数; ③求一个三角形中各角之间的关系. 要点二、三角形的外角 1.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如图,∠ACD是△ABC的一个外角. 要点诠释: (1)外角的特征:①顶点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上;②一条边是三角形的一边;③另一条边是三角形某条边的延长线. (2)三角形每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它们是对顶角.所以三角形共有六个外角,通常每个顶点处取一个外角,因此,我们常说三角形有三个外角. 2.性质: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意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要点诠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求角度及与角有关的推理论证明经常使用的理论依据.另外,在证角的不等关系时也常想到外角的性质. 3.三角形的外角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要点诠释:因为三角形的每个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是邻补角,由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可推出三角形的三个外角和是360°. 【典型例题】 类型一、三角形的内角和 1.在△ABC中,若∠A=1 2 ∠B= 1 3 ∠C,试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 【思路点拨】由∠A=1 2 ∠B= 1 3 ∠C,以及∠A+∠B+∠C=180°,可求出∠A、∠B和 ∠C的度数,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答案与解析】 解:设∠A=x,则∠B=2x,∠C=3x. 由于∠A+∠B+∠C=180°,即有x+2x+3x=180°. 解得x=30°.故∠A=30°.∠B=60°,∠C=90°. 故△ABC是直角三角形. 【总结升华】本题利用设未知数的方法求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解法较为巧妙. 举一反三: 【变式1】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________度. 【答案】60 【变式2】如图,AC⊥BC,CD⊥AB,图中有对互余的角有对相等的锐角 【答案】3,2. 2.在△ABC中,∠ABC=∠C,BD是AC边上的高,∠ABD=30°,则∠C的度数是多少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心得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心得体会 刚开始选这门课的时候,我觉得这门课应该就是很难懂的课程,首先我们做过不少的实验了,当然任何自然科学都离不开实验,大多数学科(化工、化学、轻工、材料、环境、医药等)中的概念、原理与规律大多由实验推导与论证的,但我觉得每次到处理数据的时候都很困难,所以我觉得这就是门难懂的课程,却也就是很有必要去学的一门课程,它对于我们工科生来说也就是很有用途的,在以后我们实验的数据处理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如何科学的设计实验,对实验所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获得研究观测对象的变化规律,就是每个需要进行实验的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就就是就是以概率论数理统计、专业技术知识与实践经验为基础,经济、科学地安排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最终达到减少试验次数、缩短试验周期、迅速找到优化方案的一种科学计算方法。它主要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与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试验,就是产品设计、质量管理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与方法,也就是一门关于科学实验中实验前的实验设计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以及实验后获得了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处理的理论、知识、方法与技能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掌握了试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并能针对实际问题正确地运用,为将来从事专业科学的研究打下基础。这门课的安排很合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思维发展规律,先讲单因素试验、双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均匀试验设计等常用试验设计

方法及其常规数据处理方法、再讲误差理论、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处理的理论知识,最后将得出的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结论与处理方法直接应用到试验设计方法。 比如我对误差理论与误差分析的学习:在实验中,每次针对实验数据总会有误差分析,误差就是进行实验设计与数据评价最关键的一个概念,就是测量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任何物理量不可能测量的绝对准确,必然存在着测定误差。通过学习,我知道误差分为过失误差,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并理解了她们的定义。另外还有对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学习,了解了她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提高准确度的方法等。对误差的学习更有意义的应该就是如何消除误差,首先消除系统误差,可以通过对照试验,空白试验,校准仪器以及对分析结果的校正等方法来消除;其次要减小随机误差,就就是要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可以提高平均值的精密度。 比如我对方差分析的理解:方差分析就是实验设计中的重要分析方法,应用非常广泛,它就是将不同因素、不同水平组合下试验数据作为不同总体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对实验指标影响大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对于单因素实验的方差分析,主要步骤如下:建立线性统计模型,提出需要检验的假设;总离差平方与的分析与计算;统计分析,列出方差分析表。对于双因素实验的方差分析,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无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另一种就是有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对于这两种类型分别有各自的设计方法,但就是总体步骤都与单因素实验的方差分析一样。

电压(提高)知识讲解

电压(提高) 撰稿:肖锋编稿:雒文丽 【学习目标】 1.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单位,并会进行单位换算; 2.理解电压的作用,了解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3.了解常用电源的电压值; 4.知道电压表的符号、使用规则、读数。 【要点梳理】 要点一、电压的作用 1.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3.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4.电压的单位:国际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V 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换算关系: 1kV=1000V 1V=1000mV 1mV=1000μV 5.记住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一节蓄电池的电压2V,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要点诠释: 1.说电压时,要说“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或“某两点”间的电压。 2.电源的作用是使导体的两端产生电压,电压的作用是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源将其它形 式的能转化成电能时,使电源的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 要点二、电压的测量——电压表 1.仪器:电压表,符号: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两要;一不”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应该使标有“—”号的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另一个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 0~3V和0~15V。测量时,先选大量程试触,若被测电压在3V~15V之间,可用15V的量程进行测量;若被测电压小于3V,则换用小的量程。 要点诠释: 1.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异 项目电流表电压表同 异符号 连接串联并联 直接连接电源不能能 量程0.6A,3A3V,15V 每大格0.2A,1A1V,5V 每小格0.02A,0.1A0.1V,0.5V 内阻很小,几乎为零,相当于短路。很大,相当于开路。

压强(提高)知识讲解

压强(提高) 【学习目标】 1、了解压力,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理解压强的定义、公式及单位,能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要点梳理】 要点一、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要点诠释: 1、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相互挤压。例如:静止在地上的篮球和地面间有相互挤压的作用,篮球对地面有压力;静止在竖直墙壁旁的篮球与墙壁之间没有相互挤压,所以没有压力。 2、方向:与受力物体的受力面垂直,并指向受力面,由于受力物体的受力面可能是水平面,也可能是竖直面,还可能是角度不同的倾斜面,因此压力的方向没有固定指向,它可能指向任何方向,但始终和受力物体的受力面相垂直。 3、单位:牛顿,符号:N 4 要点二、压强 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要点诠释: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和假设: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进行实验: ①照图甲那样,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②再照图乙那样,在桌面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③再把小桌翻过来,如图丙,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实验步骤①、②是受力面积一定,改变压力的大小,步骤②、③是压力一定,改变受力面积。

实验结果: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2、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3、计算公式及单位 ①公式:(定义公式) ②单位:国际单位为帕斯卡(Pa),简称帕。 1Pa=1N/m2。表示1m2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是1N,Pa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1Pa。实际应用中常用千帕(kPa) 兆帕(MPa)作单位,气象学中常用百帕(hPa)作单位,换算 =,,。 4、注意:压强大小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共同决定的,不仅仅决定于压力大小。压力F和受力面积S 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压强p和F、S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S一定时,p与F成正比,在F一定时,p与S成反比。 要点三、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要增大或减小压强的问题,根据影响压强大的两个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增大或减小压强。 要点诠释: 1、增大压强的方法 2、减小压强的方法 【典型例题】 类型一、基础知识 1、如图甲所示,将一块质地均匀的长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向右缓慢推动木板,

角(提高)知识讲解

角(提高) 责编:康红梅 【学习目标】 1掌握角的概念及角的表示方法,并能进行角度的换算及运算; 2. 掌握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熟悉角大小的比较方法; 3. 掌握角的和、差、倍、分关系,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5.掌握余角、补角及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会用其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6?了解方位角、钟表上有关角,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角的概念及表示 1 ?角的定义: (1) 定义一: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 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图 图1 图2 (2 )定义二: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射线 旋转时经过的平面部分是角的内部. 如图2所示,射线0A 绕它的端点0旋转到0B 的位置 时,形成的图形叫做角,起始位置 0A 是角的始边,终止位置 0B 是角的终边. 要点诠释: (1) 两条射线有公共端点,即角的顶点; 角的边是射线;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 (2) 平角与周角:如图1所示射线0A 绕点0旋转,当终止位置 0B 和起始位置0A 成一 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如图 2所示继续旋转,0B 和0A 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 做周角. 平角 图I 2. 角的表示法:角的几何符号用"/”表示,角的表示法通常有以下 四种: 周角 图2

?示方法 图示 记法 '适范围 (1)用三个丸 垢字母表示 裁 A BOA 任柯情况都适 用,表示顶点的 字母写在中间 (2}用一个大 写字母表示, / O AO 以某一点为顶点 的甬只有一个 时,可以用顶点 表示角 (各)用阿拉 伯數字表示 £1 任何情况那适用 (4)用希腊字 / /.a 任何情况都适用 1°的—为1分,记作“ 1 ‘” 1 ‘的—为1秒,记作“ 1 〃” .这种以度、分、秒为单位 60 60 的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制. 1 周角=360° , 1 平角=180°, 1°= 60’,1 '= 60〃. 要点诠释: 在进行有关度分秒的计算时,要按级进行,即分别按度、分、秒计算,不够减,不够除 的要借位,从高一位借的单位要化为低位的单位后再进行运算, 在相乘或相加时,当低位得 数大于60时要向高一位进位. 2. 角的比较:角的大小比较与线段的大小比较相类似,方法有两种. 方法1:度量比较法.先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方法2 :叠合比较法?把其中的一个角移到另一个角上作比较. 如比较/ AOB 和/A ‘ O ‘ B '的大小: 如下图,由图(1)可得/ AOB / A ‘ 0’ B ’. 3. 角的和、差关系 要点诠释: 在表示角时,要在靠近角的顶点处加上弧线,再注上相应数字或字母. 3.角的画法 (1)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 30 °、45 °、60 °、90°等特殊角. (2) 用量角器可以画出任意给定度数的角. (3) 利用尺规作图可以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要点二、角的比较与运算 1. 角度制及其换算 角的度量单位是度、分、秒,把一个周角平均分成 1 1 360等份,每一份就是1°的角,

平方根(提高)知识讲解

平方根(提高) 【学习目标】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开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 根. 【要点梳理】 要点一、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1.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2 x a =,那么这个正数x 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规定 0的算术平方根还是0);a a 的算术平方根”,a 叫做被开方数. 要点诠释: a 0,a ≥0. 2.平方根的定义 如果2x a =,那么x 叫做a 的平方根.求一个数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a (a ≥0) 的平方根的符号表达为0)a ≥, 是a 的算术平方根. 要点二、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定义不同;(2 )结果不同: 2.联系:(1)平方根包含算术平方根; (2)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 (3)0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均为0. 要点诠释:(1)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其中正的那个叫它的算术平方 根;负数没有平方根. (2)正数的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根据它的算术平方根可以立即写出它的 另一个平方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算术平方根来研究平方根. 要点三、平方根的性质 (0)||0 (0)(0) a a a a a a >??===??-

【典型例题】 类型一、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1、若2m -4与3m -1是同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求m 的值. 【思路点拨】由于同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由此可以得到2m -4=-(3m - 1),解方程即可求解. 【答案与解析】 解:依题意得 2m -4=-(3m -1), 解得m =1; ∴m 的值为1. 【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平方根的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举一反三: 【变式】已知2a -1与-a +2是m 的平方根,求m 的值. 【答案】2a -1与-a +2是m 的平方根,所以2a -1与-a +2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解:①当2a -1=-a +2时,a =1,所以m =()()22 212111a -=?-= ②当2a -1+(-a +2)=0时,a =-1, 所以m =()()22221[2(1)1]39a -=?--=-= 2、x 为何值时,下列各式有意义? 2x 4x -11x x +-1x -. 【答案与解析】 解:(1)因为20x ≥,所以当x 2x (2)由题意可知:40x -≥,所以4x ≥4x - (3)由题意可知:1010x x +≥?? -≥?解得:11x -≤≤.所以11x -≤≤11x x +-义. (4)由题意可知:1030 x x -≥??-≠?,解得1x ≥且3x ≠. 所以当1x ≥且3x ≠1x -有意义. 【总结升华】(1)当被开方数不是数字,而是一个含字母的代数式时,一定要讨论,只有当被开方数是非负数时,式子才有意义.(2)当分母中含有字母时,只有当分母不为0时,式子才有意义. 举一反三:

最新论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论实验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的重要性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以数理统计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科学地设计实验,并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达到减少实验次数缩短实验周期迅速找到优化实验方案。 它又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普遍使用的科学计算方法,是产品设计质量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到目前为止,该学科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实验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工类专业是需要实验与观测的学科专业,经常需要通过实验来优化工艺条件寻找变化规律,并通过对规律的研究达到产品质量好高效高产节能降耗等目的,尤其是优化工艺条件研究新品种解决新问题的实验过程中,未知的工艺因素操作因素甚至人为因素特别多,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探索工艺条件。 1实验设计 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使实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严密准确的数据处理则可以帮助研究者从纷乱的数据中寻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 一项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应做到:试验次数尽可能少;便于分析和处理试验数据;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实验设计包括单因素试验的设计和多因素实验设计。 试验中只有一个影响因素,或虽有多个影响因素,在安排试验时,只考虑一个对指标影响最大的因素,其它因素尽量保持不变的试验,即为单因素试验。常用的单因素试验设计:黄金分割法(0.618法)、分数法、平行线法、交替法和调优法等。 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S/N比试验设计、产品三次设计、完全随机化试验设计、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和正交拉丁方试验设计等。

实验室常用正交实验设计。 正交试验设计是依据数据的正交性(即均匀搭配)来进行试验方案设计。目前已经构造出了一套现成规格化的正交表。根据正交表的表头和其中的数字结构就可以科学地挑选试验条件(因素水平)合理地安排试验。 正交实验设计具有以下优点:能在众多的试验条件中选出代表性强的少数试验条件;根据代表性强的少数试验条件结果数据可推断出最佳的试验条件或生产工艺;通过试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处理,可以提供比实验结果本身多得多的对个因子的分析;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不仅可以作方差分析,还能使回归分析等数据处理的计算变得十分简单;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实验设计方法。 通过正交试验可确定出各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规律,得知哪些因素的影响是主要的、哪些因素的影响是次要的、哪些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选出各因素的一个水平组合来确定最佳生产条件。 日本著名的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正交试验选择的水平组合列成表格,称为正交表。正交表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因而正交实验设计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试验研究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实验室、中试和工业装置。不同层面由于风险大小不同而造成的损失大不一样。实验室最小、中试次之、工业装置最大。工业装置上的优化试验研究一般在开工初期进行,一旦生产稳定后,不会轻易更改。这部分工作主要借助于统计过程控制保证产品的合格率。实验室和中试层面上的试验研究可以经常改变,可在很宽的范围内调整参数进行优化。因此,试验设计主要在这两个阶段发挥作用。 2 数据处理

梯形(提高)知识讲解

梯形(提高) 【学习目标】 1.理解梯形的有关概念,理解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概念. 2.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3.初步掌握研究梯形问题时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使问题进行转化. 4. 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梯形问题. 5. 掌握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梯形的概念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在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夹在两底之间的垂线段叫做梯形的高,一腰和底的夹角叫做底角. 要点诠释:(1)定义需要满足三个条件:①四边形;②一组对边平行;③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2)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关键在于另一组对边的位置或者数量关系的不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平行四边 形两组对边都平行;平行四边形中平行的边必相等,梯形中平行的一组 对边必不相等. (3)在识别梯形的两底时,不能仅由两底所处的位置决定,而是由两底的长度来决定梯形的上、下底. 知识点二、等腰梯形的定义及性质 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2.性质:(1)等腰梯形同一个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要点诠释:(1)等腰梯形是特殊的梯形,它具有梯形的所有性质. (2)由等腰梯形的定义可知:等腰相等,两底平行. (3)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这是等腰梯形的重要性质,不仅是“下底角”相等,两个“上底角”也是相等的. 知识点三、等腰梯形的判定 1.用定义判定: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判定定理:(1)同一底边上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知识点四、辅助线 梯形问题常常是通过作辅助线转化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问题加以研究,一些常用的辅助线做法是: 方法作法图形目的 平移平移一腰 过一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 分解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 三角形 过一腰中点作另一腰的平 行线 构造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对 全等的三角形

角提高知识讲解

角(提高) 【学习目标】 1掌握角的概念及角的几种表示方法,并能进行角度的互换; 2. 借助三角尺画一些特殊角,掌握角大小的比较方法; 3. 掌握角的和、差、倍、分关系,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4. 掌握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会用余角、补角及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5?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并会用方位角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梳理】 【高清课堂:角397364角的概念:】 知识点一、角的概念 1 ?角的定义: (1 )定义一: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 形成的图形,射线旋转时经过的平面部分是角的内部. 如图2所示,射线OA绕它的端点0旋转到0B的位置时,形成的图形叫做角, 起始位置0A 是角的始边,终止位置0B是角的终边. 要点诠释: (1)两条射线有公共端点,即角的顶点;角的边是射线;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 (2)平角与周角:如图1所示射线0A绕点0旋转,当终止位置0B和起始位置0A成一条直线时, 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如图2所示继续旋转,0B和0A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2. 角的表示法:角的几何符号用"/”表示,角的表示法通常有以下四种:要点诠释: 用数字或小写希腊字母表示角时,要在靠近角的顶点处加上弧线,且注上阿拉伯数字或小写希腊字母. 3. 角的画法 (1)用三角板可以画出30°、45 °、60°、90°等特殊角; (2)用量角器可以画出任意给定度数的角; (3)利用尺规作图可以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知识点二、角的比较与运算 1.角度制及其换算 1 角的度量单位是度、分、秒,把一个周角平均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就是1°的角,1°的为1 60 1 分,记作“ 1'”,1 '的丄为1秒,记作“ 1 〃”.这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 60 制. 1 周角=360 °, 1 平角=180 ° , 1°= 60', 1 '= 60 〃. 要点诠释: 在进行有关度分秒的计算时,要按级进行,即分别按度、分、秒计算,不够减,不够除的要借位,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大作业 班级:环境17研 : 学号: 1、 用Excel (或Origin )做出下表数据带数据点的折线散点图 余浊(N T U ) 加量药(mL) 总氮T N (m g /L ) 加量药(mL ) 图1 加药量与剩余浊度变化关系图 图2 加药量与总氮TN 变化关系图 总磷T P (m g /L ) 加量药(mL) C O D C r (m g /L ) 加量药(mL) 图3 加药量与总磷TN 变化关系图 图4 加药量与COD Cr 变化关系图 去除率(%) 加药量(mL) 图5 加药量与各指标去除率变化关系图

2、对离心泵性能进行测试的实验中,得到流量Q v 、压头H 和效率η的数据如表所示,绘制离心泵特性曲线。将扬程曲线和效率曲线均拟合成多项式(要求作双Y 轴图)。 η H (m ) Q v (m 3 /h) 图6 离心泵特性曲线 扬程曲线方程为:H=-0.14041Q v 2-0.36394Q v +14.97212 R 2=0.99719 效率曲线方程为:η=-0.02878Q v 2+0.23118Q v -0.00692 R 2=0.99454 3、列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求出相关系数,并绘制出工作曲线图。 (1) 表1 相关系数的计算 Y 吸光度(A ) X X-3B 浓度(mg/L ) i x x - i y y - l xy l xx l yy R 0.175 10 -0.51286 -30 47.99 0.82268 5 2800 0.99989 6 0.349 20 -0.33886 -20 0.517 30 -0.17086 -10 0.683 40 -0.00486 0 0.854 50 0.166143 10 1.026 60 0.338143 20 1.211 70 0.52314 30 ()() x x y y R --= =

摩擦力(提高)知识讲解

摩擦力(提高)知识讲解-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摩擦力(提高)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2、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3、用平衡的观点解决有关摩擦力的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要点诠释: 1、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的实际作用点是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 2、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的区别: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往往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要点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实验重点是测滑动摩擦力大小。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拉力与摩擦力平衡,其大小相等,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跟摩擦力的大小相等。所以,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中就知道摩擦力的大小。 注意: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中没有“接触面积”,物体间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而是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 增大摩擦减小摩擦 方法举例方法举例 增大压力用力捏闸减小压力推轻箱子 使接触面粗糙鞋底刻花纹使接触面光滑磨光刀面 变滚动为滑动刹车过程变滑动为滚动车轮 使摩擦面分离加润滑油给机器点油加气垫气垫船 【典型例题】 类型一、摩擦力 1、下列关于摩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摩擦力肯定是阻碍物体运动的 B.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C.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存在摩擦力 D.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摩擦力作用时,它自身也会受摩擦力的作用

实数(提高)知识讲解

实数(提高) 【学习目标】 1.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意义; 2. 了解有理数的概念、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适用 . 【要点梳理】 要点一、有理数与无理数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称为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无理数. 要点诠释:(1)无理数的特征:无理数的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无理数的小数部分不循环, 不能表示成分数的形式. (2)常见的无理数有三种形式:①含π类.②看似循环而实质不循环的数, 如:1.313113111…….③带有根号的数,但根号下的数字开方开不尽, 要点二、实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1.实数的分类 按定义分: 实数???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按与0的大小关系分: 实数0??????????????? 正有理数正数正无理数负有理数负数负无理数 2.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数轴上的任何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反之任何一个实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一个点与之对应. 要点三、实数大小的比较 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是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 正实数大于0,负实数小于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要点四、实数的运算 有理数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合于实数. 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实数之间不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乘方运算,而且正数及0可以进行开平方运算,任意一个实数可以进行开立方运算.在进行实数的运算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性质等同样适用. 【典型例题】 类型一、实数概念 1、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1 4 π, 5 2 - ,0,0.3737737773……(相邻两个3之间7的个数逐次增加1) 【答案与解析】 有理数有: 1 4 , 5 2 - , ,0, π, 0.3737737773…… 【总结升华】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称为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无理数. 常见的无理数有三种形式:①含π类.②看似循环而实质不循环的数,如:0.3737737773…… 举一反三: 【高清课堂:389317 立方根实数,例1】 【变式】判断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对的用“√”,错的记“×”表示,并说明理由. (1)无理数都是开方开不尽的数.( ) (2)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 (3)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 (4)无理数包括正无理数、零、负无理数.( ) (5)不带根号的数都是有理数.( ) (6)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 (7)有理数都是有限小数.( ) (8)实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 【答案】 (1)(×)无理数不只是开方开不尽的数,还有π,1.020 020 002…这类的数也是无理数. (2)(√)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是属于无限小数范围内的数. (3)(×)无限小数包括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两类数,其中无限不循环小数才 是无理数. (4)(×)0是有理数. (5)(×)如π,虽然不带根号,但它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是无理数. (6)(×)如,虽然带根号,但=9,这是有理数. (7)(×)有理数还包括无限循环小数. (8)(√)有理数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 有理数集合 无理数集合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一、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一个相对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应包括的内容有: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问题和讨论等。 (二)、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 (1)、当制备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时,不能用强氧化性酸,如: ①、制氢气不能用HNO3、浓H2SO4,宜用稀H2SO4等。另外,宜用 粗锌(利用原电池原 理加快反应速率),不宜用纯锌(反应速率慢)。 ②、同理,制H2S、HBr、HI等气体时,皆不宜用浓H2SO4。前者宜 用稀盐酸,后两者宜 用浓磷酸。 FeS + 2HCl = FeCl2+ H2S↑H3PO4+ NaBr NaH2PO4+ HBr↑(制HI用NaI) (2)、与反应进行、停滞有关的问题 用CaCO3制CO2,不宜用H2SO4。生成的微溶物CaSO4会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进 一步进行。 (3)、MnO2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备的Cl2中含HCl气体和水蒸气较多;若用 KMnO4代替MnO2进行反应,由于反应不需加热,使制得的Cl2中含HCl气体和水蒸气极 少。 (4)、酸性废气可用碱石灰或强碱溶液吸收,不用石灰水,因为Ca(OH)2属于微溶物质,石灰水中Ca(OH)2的含量少。 (5)、检查多个连续装置的气密性,一般不用手悟法,因为手掌热量有限。 (6)、用排水法测量气体体积时,一定要注意装置内外压强应相同。

(7)、实验室制备Al(OH)3的反应原理有两个:由Al3+制Al(OH)3,需加氨水;由AlO2-制Al(OH)3,需通CO2气体。 (8)、装置顺序中,应先除杂后干燥。如实验室制取Cl2的装置中,应先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气体,后用浓H2SO4吸收水蒸气。 2、可行性 (1)、在制备Fe(OH)2时,宜将NaOH溶液煮沸,以除去NaOH溶液中溶解的O2;其次在新制的FeSO4溶液中加一层苯,可以隔离空气中的O2,防止生成的Fe(OH)2被氧化。 (2)、实验室一般不宜采用高压、低压和低温(低于0℃)等条件。 (3)、在急用时:宜将浓氨水滴入碱石灰中制取NH3,不宜用NH4Cl与Ca(OH)2反应制取NH3;又如,宜将浓HCl滴入固体KMnO4中制备Cl2;还有将H2O2滴入MnO2中制O2,或将H2O滴入固体Na2O2中制备O2等。 (4)、收集气体的方法可因气体性质和所提供的装置而异。 (5)、尾气处理时可采用多种防倒吸的装置。 3、安全性 实验设计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的药品和一些有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当必须使用时,应注意 有毒药品的回收处理,要牢记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以防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1)、制备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务必认真验纯,以防爆炸! (2)、易溶于水的气体,用溶液吸收时应使用防倒吸装置。 (3)、对强氧化剂(如KClO3等)及它与强还原剂的混合物,千万不能随意研磨,以防止 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引起人身伤害等事故。 (4)、有毒气体的制备或性质实验均应在通风橱或密闭系统中进行,尾气一般采用吸收或燃 烧的处理方法。 (5)、混合或稀释时,应将密度大的液体缓慢加到密度小的液体中,以防液体飞溅。如浓硫 酸的稀释等。 (6)、用Cu制CuSO4,可先将Cu在空气中灼烧成CuO,再加稀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1 P1 N1的简单效应:13(34-21-13); N2的简单效应:-9(18-27=-9); P 的主效(平均效应):-5. [6+(-16)]/2=-5. N 的主效:2 [13+(-9)]/2=2 P*N 的交互效应:-11. [(21+18)-(34+27)]/2=-11(对角之和之差的一半) 2、数据处理具体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方法。 3、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通过样本推断总体。 随机样本的容量越大,越能代表总体。 4、Fisher 试验设计三原则:重复(作用:估计实验误差、降低实验误差、扩大试验代表性)、随机排列(作用:正确估计实验误差)、局部控制(区组化)(特征:同一重复内试验的各处理均应在尽量一直的条件下进行试验,使误差控制按“区组内尽可能小,区组间尽可能大”的原则进行设计) 5、表征集中性的特征数是平均数,应用最普遍的是算术平均数;表征离散型的特征数是变异数,最常用的是标准差。 算术平均数功用:指示资料内变数的“中心位置”,用以衡量质量的“一般水平”;作为资料的“代表数”与其他资料进行比较。离均差的两个性质包括:(1)所有离均差的代数和为0,0)y (n 1=-∑ =i i y (2)所有离均差的平方和为最小,)()a ()(1221y a y y y n i i n i i ≠-<-∑∑==. 6、 标准差功用:①用以衡量资料的变异性,是变数的平均变异量,可判断均数代表性的强弱;②估计实验误差,为确定均数间差异显著性提供依据 Ps:样本标准差s 不适宜不同样本因均数差异悬殊或单位不同的变异程度的比较;样本标准差s 不能直接反应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究竟误差多少。 特征:①标准差的大小,受资料中每个观测值得影响②计算标准差时,在各观测值加或减去一个常数,其数值不变③每观测值同乘或除以一个数a ,所的标准差是原标准差的a 或1/a 倍。 总体标准误的大小反应样本均数的抽样误差的大小,即精密性的高低。 样本标准差是反应样本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大小的一个指标,其大小说明了样本均数对该样本代表性的强弱; 样本标准误是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它是样本均数抽样误差的估计值,其大小说明了样本间变异程度的大小及精密性的高低 7、正态分布表格查法,示例:同是α取0.05,双侧时,u α/2=1.96(按α=0.05查取);单侧时,u α=1.64(相当于双侧时按α=0.1查取) 8、t 分布 特征:与总体标准差没有关联,特别适用于抽样误差较大的小样本。t 分布的离散性比u 分布的大 9、F 分布 两个样本方差的比值 特点:取值区间0到正无穷;F 分布的平均数为1;F 分布曲线的形状仅取决于df 1和df 2,在df 1=1或2时,F 分布曲线呈严重倾斜的反J 型 10、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①第一类错误(Ⅰ型错误或α型错误)无效假设H 0应成立,却否定了它, 犯了“弃真”错误;②第二类错误(Ⅱ型错误或β型错误)无效假设H 0不成立,却接受了它,犯了 “存伪”错误。 第一类错误只有在否定H 0时才会发生,而第二类错误只有在接受H 0时才会发生,两类错误不可能同 时发生;样本容量相同条件下,若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减少,则反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就会增加。 显著性检验:同一资料,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所得的结论不一定相同,双侧检验显著,单侧检验一定显著;但单侧检验显著,双侧检验未必显著。 11、与成组法相比成对法比较的优点:(1)加强了试验控制(2)不受两样本总体方差是否相等的干扰(3)随机误差减小(4)提高实验的精确度 12、完全随机设计 优点:①易设计,对处理和重复数没有严格限制,可充分利用全部材料②有无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