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法国文化必看书籍

了解法国文化必看书籍
了解法国文化必看书籍

了解法国必须读的十本书

2010-04-28 17:15:33

[1] “普罗旺斯”系列:一个都市人的独白

[2] 《小王子》——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寓言

[3] 《带一本书去巴黎》——在苦涩中细品革命

[4] 《恶童好色日记》——看漫画就像看电影

[5] 《达·芬奇密码》——巴黎活广告

[6] 《第一性》:做爱就是革命

[7] 《恋人絮语》:罗兰巴特的狡黠智慧

[8] 《你好,忧愁》——缅怀萨冈

[9]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本充满野心的畅销书

[10] 《ELLE》:她世纪看《她》

1.“普罗旺斯”系列:一个都市人的独白

《普罗旺斯的一年》《永远的普罗旺斯》《重返普罗旺斯》彼得梅尔/著

清晨在斜身入窗的阳光中醒来,滴几滴橄榄油在涂满了碎番茄的面包上,和着阳光一起吃下;花一上午的时间在山谷里漫步;午后挟一本书,在小树林找一个凉快所在,睡上两小时;趁余阳未尽,回到游泳池里,舒舒服服地伸个懒腰;晚上睡在能看到星星的房间里,窗外更有鸟鸣山涧幽。这还不够,都是习惯了文

明和物质的都市人,所以这里还应该是喧闹、绚丽、生机勃勃的,有一群有趣、热情、淳朴的当地人,让你生活得闲适却并不单调,宁静却并不孤单。

梅尔说:欢快的假日有两个最简单的要素,一个是明媚清澈的阳光,一个是随心所欲的计划。这两点,只有到过普罗旺斯才有体会。

现在去不了?哦,或许有一种办法能找到它。那就是读梅尔的书,在《重返》中品味从《一年》到《永远》。

2. 《小王子》——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寓言

“这就像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法国著名作家圣·埃克苏佩利的《小王子》一书,自从1943年在纽约问世以来,被译成42种文字,经久不衰。“这本给成人看的儿童书处处包含着象征意义,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确又隐晦,因此也就格外的美。”

一个平实无华的童话,既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小王子》在其富有诗意的淡淡哀愁中也蕴含着一整套哲学思想。

3.《带一本书去巴黎》——在苦涩中细品革命

林达带着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的《九三年》,奔赴巴黎。正因为是在“革命”中读的法国革命,所以,对法国和巴黎的第一印象,就是革命了。

终于在几十年之后,有了这样一个机会,亲赴“革命现场”,当然不会错过一个了解法国革命的良机。揣上一本《九三年》,就成为一个必然。就这样,在法国,走一段,读一段。

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里,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4.《恶童好色日记》——看漫画就像看电影

这本法国漫画使人感觉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它完全不像我们所习惯的日本漫画,熟悉的是它很像我们常看的欧洲电影。《恶童好色日记》是Max Cab anes在43岁获得法国安古兰(Angouleme)国际漫画展大奖与漫画专卖店奖、以及格勒诺勃(Grenoble)城市大奖的作品,和他其他大多数的作品一样,这部作品中描述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南部,情节当中到处都存在着一抹似有若无的情色。叙事背景围绕在属于Max法国南部的故乡场域;阅读《恶童好色日记》就像看一部纸上电影,回忆少年对朦胧**的最初体验。

5.《达·芬奇密码》——巴黎活广告

美国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的法文译本问世后,在法国狂卖40万册,稳居畅销小说卖座冠军。由于小说场景多半围绕巴黎打转,旅游业者、历史学家、

博物馆都趁机动起生意脑筋,设计各种行程,带领读者认识小说提及的场景、符号象征、奇闻轶事。该书俨然是罗浮宫的最佳广告,封面是罗浮宫最有名的画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而小说一开始又是罗浮宫的老馆长遭人谋杀。从精彩开篇到难以预料的令人叫绝的结尾,畅销书作家丹·布朗充分证明自己是个善讲故事的大师,是惊险小说和智力解谜结合的典范之作。

6.《第一性》:做爱就是革命

1968年5月,一个非常激进的口号写在巴黎的墙上:“做爱就是革命”。当性不再成为可耻的、被禁止的东西时,性已经无所不在:街上的超短裙、电影招贴、性商店和杂志中的广告插页……法国社会学和历史学家让·杜歇撰写的《第一性》,不仅论战了女权主义名著《第二性》,而且称《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不过只具有“受虐狂的出色才华”。

阅读此书最有收获的地方是作者以广阔的视野和全球文化互通的胸襟,展现了世界现在各大文明历史中的女性地位变化,和不同社会礼仪中女性与男性间关系的理性规范方式。

7.《恋人絮语》:罗兰巴特的狡黠智慧

一个活泼的天才,总有着各种各样的兴趣。他总能在常人的见识之外看到一些特别的东西,他拥有狡黠的智慧,所有极端的暧昧的神圣的事物在这样的一种

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立刻显现出它的可笑和滑稽。这样的一种智慧让我们得以重回理智,以更加客观平和的心态来旁观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

罗兰·巴特无疑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天才,作为法国符号学理论的大师、结构主义的思想家,在他的思想里,似乎毫无清规戒律可言。

《恋人絮语》是一本无法让人定义的书。就像书名所显示的那样,它没有理论话语的漫漫征途却不乏深刻洞见。它没有小说文本的故事情节,却不乏一个个让人回味流连的爱情场景。他貌似体贴地以恋人的心态和言语的方式安排了这本书的结构方式,然而其后却不乏嘲弄。他用一种开放的、流动的、无定向性的言语方式开始了他对爱情的胡言乱语。

我们无法不喜欢他在这本《恋人絮语》中的只言片语,他那五彩斑斓自由而快乐的叙述,诱惑着我们进入到他思想的迷宫里,去窥视他那时时迸发的狡黠智慧。

8.《你好,忧愁》——缅怀萨冈

69岁的法国著名女作家弗朗索瓦兹·萨冈9月24日晚因肺栓塞医治无效去世。萨冈18岁时创作小说《你好,忧愁》,一举成名,创下84万册的销售纪录,次年英译本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冠军,萨冈因此以19岁的花样年龄,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畅销书冠军。

所以出名要趁早的所有满足和快乐都写在那张非常美丽又非常年轻的脸上。

人人都羡慕她,都想活得像她那样随心所欲。她家境优裕,少年成名,然后一生过着艺术家那种危险的激动人心的生活,居然还活到了差不多古来稀的年龄,真让人啧啧感叹。好命哦,一生有钱有闲赫赫有名玩得尽兴!作为一个时代

的青春代言人,她一直都没有离开青春期,一生沉溺于疯狂的派对、飙车和赌博中,抽烟很凶,喝酒很厉害。1995年,她因为转让和吸食可卡因被判处缓刑一年的监禁并处以罚金。2002年因为偷税受到同样的惩罚。虽然她一直是个社会所谓的问题少年,问题中年,乃至问题老年,但关键是,人家萨冈自己从来不觉得痛苦,“我干吗要痛苦?痛苦?不,我从来不曾有过。”

9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本充满野心的畅销书

“所有我认识的女孩子都是家养的,只有我是例外,我是野生的。我生活在非洲丛林,野生动物就像我家里人一样。”一个法国小女孩,把大象视为哥哥,和狒狒相伴,与鸵鸟共舞,小狮子吮吸着她的拇指睡得很香……这不是童话,这是全球畅销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为我们讲述的法国小姑娘蒂皮和非洲野生动物交朋友的真实故事。一个“很爱笑,也喜欢风吹着头发”,“总想把作业做得十全十美”,还会说要有个“梦中情郎”的小姑娘与非洲野生动物相亲相爱的故事。

10. 《ELLE》:她世纪看《她》

现在看《ELLE》已经是升华为国内时尚女性一种生活方式的符号概念,最IN的她只会去订购法文或英文版的,而非是国内版的《世界时装之苑》。这本世界最畅销的国际性

一本了解法国文化的好书

为了普及文化历史知识,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文化史系列书籍,既有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也有外国的国别文化历史。《法国文化史》就是国别文化史丛书中的一本。此书一方面从法国的远古到国家的形成,一直写到20世纪现代主义的崛起,成为纵贯历史的线索;另一方面,从宗教、文学、大学、修道院、沙龙、艺术(绘画、音乐、歌曲、戏剧等)、建筑、科学(化学、生物学、放射学等),进行了横向的说明。同时,还介绍了中国和法国的文化交流的情况。

在历史的思考中,该书呈现了法国的文化演进,展示了法国文化的壮阔画面。例如,通过“巴黎大学”一节,讲解了法国大学发展的历史、大学的特点(师生的保护性特权、免税权等)、大学的杰出人物(罗吉尔·培根、圣托马斯·阿奎那等),具体说明了大学在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影响。再如,“贵族沙龙的风雅生活”这一节,讲述了法国社交、艺术创造、文化风气形成的独特形式,是我们对于法国不了解的人非常需要知道的。法国文化的浪漫主义是世界知名的,在第八章里,对于浪漫主义有详细的论述。科学是近代法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第十章,专门论述了“法国的自然科学的发展”。笛卡尔、拉瓦锡、拉普拉斯、巴斯德等著名的科学家,被作为文明历史的化身,告诉了广大读者。

作者的论述十分严谨,例如,人物的名字后面,有法文对照、有生活年代,可以让读者放心、确证,也方便大家去进一步阅读原著。如说到此书的不足,有的读者或许希望它在文学上有大手笔,有的或许希望它在科学上多用笔墨,有的或许希望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论述,因为文化是十分宽泛的概念。到底如何对待这些问题,看来需要集中读者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重新的考虑。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法国文化史》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

我们还是文化大国吗?看法国如何打造读书大国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推荐给朋友>

在法国,常常在公共汽车上看到有人捧着一本大部头的小说在津津有味的读着,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背着书包上学的青少年,也不乏匆匆赶去上班的上班族。我甚至时常看到颤巍巍的老人手里拿着新买的小说上公车,有时尚的妙龄少女坐在巴黎圣母院前的空地上聚精会神的看书,年轻的情侣在左岸的露天咖啡座一起看书……。地铁里,公园中,马路边、公车上,随处都能看到人们读书的身影。法国读书群体比较宽泛,有老人,有孩子,有妇女,有青年,囊括了社会的各个职业和阶层。最近一个调查显示,法国人去年人均读书20本。去年有近一半法国人购买了新书,其中小说约占40%,儿童书籍、漫画约占21%,历史类约占15%,词典工具书约占6%,其余为科学和专业图书等。我认识一个法国朋友,他告诉我她母亲的阅读习惯是一周一本新书,这个阅读习惯已经保持了十多年!

法国图书并不便宜,一般一本小说要20欧元左右,(约200多人民币),但即使在法国人购买力下降的今天,很多人还是宁愿少买点食物在冰箱,多买几本书

读。凡是到过巴黎的人,都知道塞纳河两旁一个个绿色铁皮箱,看上去像垃圾箱,这是法国巴黎左岸著名的旧书摊。塞纳河左岸数百年来浓浓的文化氛围少不了这些装满旧书的铁皮箱。旧书摊上书籍繁多,几乎囊括各个领域,文学,艺术、史地,天文,说不定就淘出一本莫泊桑、雨果等文学巨匠们曾经珍藏的小说呢。来这里淘书的人很多,旧书摊数百年长盛不衰,可见法国人之爱读书。

法国人最喜欢读的书是小说,据调查,法国人选购的图书中,小说类比例最高,达到39%;文献和评论类第二,占15%;接下来是儿童读物、漫画图书、功能实用类图书和词典类工具书,分别为11%,10%,9%和6%。

在青少年中,那些设计小巧玲珑、能装入口袋里的图书备受青睐。法国青少年很喜欢读一些漫画图书,如讲述法国历史英雄的阿里忒斯的漫画图书,在法国相当受欢迎。还有连环画也是法国人亲睐的图书,男女老少都喜欢。近日,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电影编剧阿兰·罗伯·格里耶在法国西部因心脏病逝世,享年85岁。这位著名作家的《橡皮》《窥视者》《嫉妒》等几乎所有作品也再一次流行起来,这些作品在书店也很热销。

近日,法国文化周刊《电视周报》的记者吉勒·欧雷(Gilles Heuré)对研究书籍和读物的历史学家让-伊夫·莫利埃(在凡尔赛-伊夫利娜圣刚坦大学教授当代历史,2007年曾出版《书的前途在何方?》)

关于法国人读书的问题进行了采访,让-伊夫·莫利埃认为:如今法国每年读书量超过25本的读者人数在逐年递减,但其他类型的读者人数在持续上升。而且,所有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人上图书馆。法国拥有人口6500万。2006年售出图书4.5亿册,借阅图书2亿册,即意味着每个法国人每年或买或借10本书。这是相当可观的。法国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数据。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的读书危机。他乐观的认为“读书的势头会继续下去”。

法国人读书的内容大多偏文学,因为文学在历史上铸就了法国文化,巴尔扎克、雨果等人家喻户晓,这些伟大作家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法国人,直到今天。在法国高踞出版宝座的是文学,市场份额占20%。读者首选的是小说,法国小说和外国小说都有。其次是青年读物(占17%)。加上动漫(动漫也可以有很强的文学性(普鲁斯特也已经改编成动漫),占销售额的11%)就已经占“阅读乐趣”类和虚构故事类图书的半壁江山了(48%)。

有人认为法国人读书偏文艺性,创造力不足,法国人也有自己的说法。很多法国人认为在艺术领域法国人的创新意识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法国小说电影别具一格地新颖,他们不愿与世界主流重复,法国电影不会去刻意模仿好莱坞风格,小说也有“新小说”派作家别具一格等等。读书对法国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需要去刻意追寻什么。

法国人良好的读书习惯首先来自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法国,图书馆、美术馆、画廊、雕像、文化遗迹、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等,这些文化场所无处不在。在法国即使最小的小镇都有读书馆和文化中心。我居住在巴黎附近一个叫古耶的小镇,这里人口不到一万人,但这里文化中心每周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有画展、摄影展、戏剧演出、音乐会等等文化活动,同时还开设各国的语言学习,包括汉语,镇上还有专门的演出礼堂。图书馆向居民免费开放。图书馆共有两层,一层是期刊与报刊阅览室,二层是图书馆,全部为开架阅览,计有40多种语言的图书、期刊,任凭读者随意选择。此外,还有许多录音带、录像带、照片、唱片供读者借用。这里环境相当优雅,服务周到,即使外国人,只要住在这都可以免费借阅读书。

法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文化产业得以顺利发展。法国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每年都拨出几十亿法郎用于兴建图书馆、博物馆、剧场等文化设施。这些资金先由政府拨给文化部,再由文化部分配给各施工项目。近几年,法国兴建了一批大型文化工程,如巴士底歌剧院、新国家图书馆、大卢浮宫扩建工程等。在一般情况下,公共文化设施虽然能创造一部分经济收入,如门票费、场租费、小卖部收入等,但大部分经费仍来自政府拨款。

法国人爱读书,政府也很重视发展图书出版事业。法国管理图书出版事业的政府机构是文化部图书阅览司。图书的出版、发行和销售均由私人企业经营,文化部通过国家图书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LIVRE)对图书出版业给予扶持和资助。图书中心是政府机构,创办于1947年,中心主任由文化部图书阅览司长担任。每年国家图书中心为图书出版业提供巨额资金资助。图书中心的资金主要来自图书生产和销售方面的税收。

目前法国正在进行市政选举,我居住的古耶小镇候选人也纷纷推出各种便民文化措施以获取选票,有的竞选纲领里提出举办更多文化交流活动,让居民能更方便实惠参与文化活动,有的提出扩建文化基础设施等等。在小镇居民看来,文化建设也是候选人赢得选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他们很看重候选人文化建设的能力。

法国家庭也很注重培养良好的文化氛围,也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营造浓浓的家庭文化读书氛围。埃里克斯是我认识的一个13岁男孩,今年上初中一年级,他母亲让他跟我每个周末学汉语,之后他都会到镇读书馆看书,他告诉我他他还参加了文化中心的音乐班,英语班等,每个周末都被排得满满的。我曾到一个法国朋友家做客,让我惊讶的是他的房间最大的装饰是塞满了各种各样书籍的一个大书柜,书柜快占据了整面墙。里面有小说,专业书籍,还有各种各样的古典音乐CD.屋子各个角落还摆放着来自世界各国的一些古董,俨然一个文化馆。席间

朋友谈文学,谈艺术,谈历史,滔滔不绝,他告诉我每年只要有机会都会去参加诸如嘎纳电影节那样的文化活动。晚餐从7点开始,朋友一直滔滔不绝的讲到了12点。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欧洲人说“每个法国人都是演讲家”。

我曾问一个法国朋友,法国人很爱读书,历史上有很多文学巨匠,可为什么现在文学巨匠少了呢?法国朋友笑笑告诉我:“这个不好说,可能是评判标准变了吧,但法国人爱读书的习惯没变。”

法国魅力靠的是文化

每年引来七千多万游客

百姓自觉保护历史遗产

人口6000多万的法国,去年接待了7800万外国游客,收入350亿欧元,继续蝉联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的称号。旅游者人数超过本国人口总数,这让许多国家感到羡慕。法国究竟靠什么吸引世界各国的游客呢?俄罗斯《观点报》2月9日的文章这样解释道:“当你置身法国,尤其是置身首都巴黎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浓浓的、让你怡然自得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让你不想离开,让你恋恋不舍,让你离开了总是想着回来。法国的宗教气氛,法国的绘画、雕塑、音乐和建筑,法国的哲学、文学和美学,法国的葡萄酒、香水和时装,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无一不是它丰富而充满魅力的文化之组成部分。”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是“文化”形成了法国魅力的主体。

以浪漫风情著称于世

法国以浪漫风情著称于世。在某种程度上,旅游者到法国来,就是要体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体验到的浪漫情调。这种情调弥漫在大街小巷的咖啡馆、餐馆里以及各式各样的品牌店里。而最完美诠释法国风情的地方,莫过于有“法兰西第一大道”的香榭丽舍。上个世纪90年代,《环球时报》记者曾住在距香榭丽舍大道数百米之遥的地方,几乎天天晚上到那里去散步。在这条仅1.8公里长的大道上,记者能随时感受到它的历史文化积淀。香榭丽

舍两端,协和广场上的方尖碑,星形广场上的凯旋门,有多少关于征服与被征服,光荣与屈辱的故事!香榭丽舍一侧的大宫和小宫,记录着万国博览会时期的法国荣华富贵。

餐饮业也是法国旅游业的“有功之臣”。法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菜肴,到了西南部,没有不吃肥鹅肝的;到了布列塔尼,没有不吃生牡蛎的;到了马赛,谁又不吃那大名鼎鼎的马赛鱼汤?法国的餐馆不以面积大取胜,而是以小巧玲珑、漂亮雅致见长,主人经营了一种亲切、活泼的气氛,尽量把餐馆办成了充满温情的艺术场所。他们十分看重历史承传,注意保护历史印记。使来餐馆的人们在享受到美食的同时,得到美妙的精神享受。

文化遗产是法国最丰富的旅游资源之一。从巍然耸立的宫殿到质朴凝重的古堡,从价值连城的名画到古色古香的家具,没有文化遗产,法兰西文化定会黯然失色。在法国生活这些年,《环球时报》记者发现,这儿的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市区最中心的地方一定保持古老风貌。对市中心众多的“文物楼”,市政府会按其建筑特点和风格按级别保护,会定时整修。如果住户想在楼内加一电梯或者改变一下窗户,必须向政府申请,通常手续比普通楼房要麻烦得多。除了汽车和时装不停的更新换代,法国人看起来一直生活在“过去”。

对于远离城市的古迹保护,法国人追求自然和谐。记者所居住的地区有不少新石器时代人类留下的石头建筑和标志,据考古学家讲,这些石头的来历和历史都成了人类考古之谜。记者过去一看,才发现这些石头就原汁原味往那儿一放,周围既没有什么额外建筑,也没有栏杆,顶多在旁边一块牌子或者一个小木亭子上边记着这些古迹的简历和引发的谜团。而其周围不少绿地,政府就把它搞成“自然保护区”,一不允许人们在这些地方建筑房屋,二不许人们在这里砍伐树木,更不许打猎,属于天然公园。

很多外国人都有法国情结

在普通美国人眼里,法国是高雅的代名词,巴黎是情调的象征,许多年轻人以背着书包在巴黎步行一个夏天为骄傲的资本。美国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都被法国文化所渗透。法国

文学对美国文学有着深厚的影响。在普通美国人心目中,法国电影、法国服装、法国化妆品、法国香水,都是有品位的代表。

有一次,《环球时报》记者和几个同事一起去一家法国餐馆,这些同事说起法国餐来眉飞色舞,对各种法国葡萄酒的名字倒背如流,看着菜单小舌一下子就卷起来了,让记者这个学过几年法语的中国人汗颜。记者好奇地问道:“你们怎么不以美国大餐为自豪呢?”一个黑人同事抢着说:“这不矛盾呀,我们的祖先有着法国人的血统,我们的爵士乐融合了法国音乐,连我们美国的自由象征‘自由女神像’都是法国人赠送的,法国文化渗透了我们文化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隔海相望的英国和法国在历史上恩怨不断。法国一家网站最近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英国人认为法国是“世界上最不友好的国家”。法国还被英国人选为地球上“最乏味”和“最吝啬”的国家。然而英国《卫报》近日刊登的另一项民意调查则反映出英国人对法国的另一种复杂心态。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37%的被调查者表示年老时有移民到法国的想法,只有30%愿意仍然留在英国;年龄在5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中,32%的人表示他们宁愿自己出生在法国,只有23%的人对自己出生在英国感到满意。调查人员还发现,英国人对法国文化和历史遗迹的熟悉程度甚至高过本国。69%的人能描述法国凯旋门的特征,而只有40%的人能描述伦敦大理石拱门的特征。

不过,法国也有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在游客眼中,法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高傲的民族,常给人一种目空一切的印象。大多数法国人都不愿学习其他国家语言,在法国找一个懂外语的人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许多游客到法国旅游大都存在语言障碍。另外,巴黎地铁和公交系统虽然十分发达,但是打的很不方便,街上没有招手即停的出租车,都要事先预约,这对初来乍到、又不会说法语的旅游者极其不便。

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外国人经常所指责的“骄傲”,在法国人看来则是一种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在法国深入人心,就是这种自豪感的体现之一。法国政府也喜欢鼓励和动员民众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法国是世界上“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政府对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举动也会给予相应鼓励。一位专家评论说:“这个国家的所有人民都泡在自己的文化里。”

法国文化部遗产司负责历史建筑保护的戈万先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现代遗产保护法的国家。法国大革命期间,宫殿被砸,教堂被毁,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当时,有一位名叫格雷茹瓦的神职人员,站在革命阵营,是他最早提出了保护遗产的建议。他对他的革命者朋友说,摧毁祖先留下来、象征着我们文化遗产的行为是十分愚蠢的。他的忠告被接受了。1830年,法国政府成立“历史古迹处”。又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经验积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诞生,这就是1913年12月31日通过的“保护历史古迹法”。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法律,比英国、德国、意大利早了大约30年。保护遗产逐渐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法国的文化遗产分为军事遗产、宗教遗产、民间遗产、工业遗产、自然和风光遗产五大类。而且,遗产的概念还在扩大,法国人想要保护的不限于宫殿、教堂,而扩展到更多的历史遗址和遗物,例如百年老厂、矿井等。记者在法国北方鲁贝市参观过一个澡堂改建的博物馆。鲁贝是19世纪法国纺织业中心,工人劳动条件恶劣,许多人染上肺结核,当时的市政府专门修建了这个全国最大的公共澡堂,让工人下班后来洗浴,作为劳工健康保护的一个设施,这个澡堂现已成为工业时代的见证,辟为博物馆。澡堂的池子还保留原样,而澡堂周边则辟为画廊,参观者既能看工业遗迹,又能欣赏艺术品,一举两得。这样奇特的构思和布局,很能吸引旅游者。第五共和国以来,每一位总统都有一项或多项“文化工程”。这些“总统工程”设计新颖,工程质量上乘,不仅为国民提供了高质量的文化设施,也为法国增添了崭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旅游资源。

每年9月底10月初,是法国法定的文化保护日,记者注意到5年来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就是“银子”。时常有继承了古城堡的法国人说负担不起巨额的修缮费用。国家掌管的古迹开销更是巨大。为了减轻负担,法国的文化遗产、古迹和自然景点都是可以出售的。据说美国人、英国人买的居多。前两年很多日本人也来购买。不过,买是可以买,法国政府也规定,购买者不能改变古迹原来的面貌。

旅游与文化保护相互促进

有意思的是,法国在各国建立或者租赁的最美的建筑,不是大使馆,而是“法国文化中心”,这些文化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推广法国文化,从而促进旅游业。文化永远是法国旅游业的王牌。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世界旅游市场抢占先机,法国在全力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千方百计挖掘文化旅游的潜力。2003年9月,法国政府负责旅游的部长级代表贝特朗提出法国旅游质量计划,敦促法国旅游业及相关服务行业经营者从长远角度出发,关注质量,打造鲜明特色。“旅游质量品牌”作为该计划的重要内容,通过发放旅游质量标志以促进有关方面改善管理和服务。不久前,法国新发起的“旅游质量品牌”推广活动预算为200万欧元,面向旅游及相关服务行业的从业者与普通大众,旨在吸引更多的从业者参加以及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旅游信息和增加行业透明度。

另外,记者也感到,法国旅游服务的项目越来越有“个性”。这两天在法国媒体上看到,情人节前后巴黎有30多家房屋公司推出“周末租巴黎民宅”的项目,说是让各国情侣们体验“巴黎情调”,一经宣传效果还不错,当然租金也绝不含糊。

每年夏季假期,法国葡萄酒产地的旅游部门与葡萄园主合作,推出“葡萄酒乡行”、“城堡酒庄品酒”等特色旅游项目。旅游者可以参观酒窖和葡萄园,品尝各种葡萄酒。驾车在葡萄酒产地行驶,随时可以看到葡萄园邀请参观的招牌,进去小坐,出来时脑袋里装上不少有关葡萄酒的奇闻轶事。法国的酒文化利用葡萄美酒做载体,已经热销世界。

去年,到法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达60多万人。法国旅游局连续7年在中国多座城市举办“法国旅游推介会”。法国旅游局最近还推出了一本名为《中国游客:怎样令他们宾至如归》的待客指南,全书共65页,详细列出款待中国游客要注意的项目:比如提醒当地旅游业者应注意的中国社会禁忌与习惯,包括不要安排中国游客入住号码有“4”字的房间,法国餐厅要为中国游客准备好辣酱,让他们按自己的口味“加油加酱”等。

发展旅游在支撑法国经济的同时,也成为法国保护自己文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美术

巴黎能成为世界艺术之都和法国的绘画和雕塑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分不开的。法国作为一个艺术的国度,诞生了无数的画家和雕塑家。

德拉克罗瓦、大卫、莫纳、马奈、凡高、高更、塞尚等

艺术流派也令人眼花缭乱: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野兽主义、四卷本《法国文化史》是一部法兰西文化全史,在法国学界和读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该书由法国教育部总监让——皮埃尔·里乌先生和巴黎政治研究所当代史教授让——弗朗索瓦·西里内里先生主持,执笔者集中了法国高等学府和国家科研机构

研究法国文化史的知名学者。中文版最近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

全书由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启蒙前夜(16、17世纪)、启蒙与自由(18、l9世纪)和大众时代(20世纪)四卷构成。这部结构宏大的历史著作,围绕法兰西民族赖以生存的内在和外在环境,以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为轴心,采用宏观把握与微观探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论述了法国文化的起源、演变、发展和成熟的历史进程。论述内容涉及法兰西的世俗文化、宗教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达达主义及各种抽象主义等

中西方文化差异原因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8 、经济制度不同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9、地理环境的不同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中国与法国的设计风格对比

日本的设计与中国的设计 姓名:王曼莉学号:1100420614 指导老师:郭菲 日本的设计风格在世界上是有独特魅力的,无论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佼佼者。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人是大和民族,大和民族是个忧患意识非常深重的民族。 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 在平面设计上日本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佐藤晃一就是双脚踏在日本文化的延长线上,继田中一光等老一代平面设计师之后走上设计舞台的新一代平面设计师。 日本设计师善于和国家的文化相结合,许多的设计表现有很多跳跃的地方,比如日本的一种短诗——俳句、语法、字句、节奏凝练而跳跃的含蓄,在没有着笔的空白处,会感到非常的魅力。那是纯日本、纯感性的世界,这种超越理智的艺术世界,无疑是直接继承了王朝文学的精神。设计师使用的语言、节奏和设计师在作品中所体现的章法节奏,应该是一致的,佐藤晃一也不例外,他的作品是用纯净的日本语法节奏构成的,没有那种努力而不通脱的翻译文本的腔调,西洋设计语法底子深藏不露。 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同时也是跟日本的经济分不开的。日本很多自称为大和民族的“本土文化”其实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对于中国风格,在我的理解,中国风格应该是一种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并适应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方向的企业和产品整体形象,而挖掘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并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时尚审美设计潮流,建立起适合创造和维护这种形象而进行设计的体制和环境,是塑造中国风格的关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挖掘的内容非常多,但遗憾的是,现在在市场看到的只是部分在设计中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闪现,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中国风格。最近几年,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这些领域,如何将传统的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合理结合是一个重要课题。而中国元素在应用过程中往往因为过于共性化而导致缺乏个性。例如,一想到中国元素就是大红灯笼、京剧脸谱、龙、旗袍、中国功夫、中国红。而事实上中国元素远不止这些,其内涵非常深厚和宽泛,表现形式也并不局限在具体的符号上。 中国元素在设计过程中不必刻意强调,尤其不能本末倒置,为了“符号”而“符号”,去贴标签。有些符号可以使用,但不要牵强附会。中国元素”或民族特色”是不能刻意追求,甚至硬贴在产品的外观上的,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 而中国当代的设计为什么还不及日本呢? 这的的确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国传统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异同

简论中国传统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异同 院专:管理工企班级:1201 学号:12432822152126 姓名:刘家富 摘要:自古以来,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早已被人认知,我们知道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出现了不同。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尤其在语言中,本文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一词的定义,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以及在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如何处理等等。 关键词:文化差异;日常交际;礼仪。 中国正以飞速的发展与世界接轨,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中(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也对交际礼仪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在中(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一、打招呼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 had your meal?”“Whereare you 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 do yo u do!”“Niceday,isn’tit?”

二、感谢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三、招待客人 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 ByeBye””Seeyou later!””Seeyou next time !””Goodnight!” 四、节日礼仪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 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 m n Day.等,英语国家有”V a l e n t i n e’s Day (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Day(愚人节),Thanks

走在世界前列的法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

走在世界前列的法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At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French architect 摘要:从19世纪以来,法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法国已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历史遗产保护体系,涵盖了从建筑单体、建筑群体、到历史城区等各方面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法国的遗产保护基本上延续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由国家负责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在历史城区保护方面,法国历经从保护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到保护一个完整的历史地区的演变(如巴黎的马雷保护区)。 Abstract:From the 19th century, France has the protec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ha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After 10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France has established a comprehensive set of historical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 covering construction monomer, building groups, to the history of urban cultural heritage and other protected content. France is basically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 of top-down management by the Stat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anagemen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City in the history of protection, France has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from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o protect a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region (such as protected areas mare Paris) 关键词:法国,文化遗产,保护区 Keywords:France,Cultural Heritage,Protected areas 法国(La France),全称为法兰西共和国,现在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位于欧洲大陆西部,三面临海,呈六边形。首都巴黎是法国政治、经济、文化和 交通中心,卢浮宫博物馆和巴黎圣母院誉满全球,香榭丽舍被誉为 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其地上与地下交通四通八达、非常方便,每 天客流量达1300万人。 浪漫的法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去参观,驻足,游玩。据统计, 每年游客人数超过7千万,法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 一。当然,这种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丰富多样性的文化遗产。 其他欧洲城市也具有类似的文化和遗产资源,但并没有像法国那样 获得世人的关注。我想,法国的成功并不仅仅是由于其现存的建筑和遗产资源,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对如何体现建筑特征的重视,并运用强有力的管理工具对其进行控制。法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可以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说起文化遗产保护,首先必须说说什么是“文化遗产”,而要说清“文化遗产”,还要从什么是“遗产”说起。据查,英文“遗产”一词源于拉丁语,指“父亲留下的财产”。虽历经沧海桑田,“遗产”一词的内涵没有根本的改变。然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遗产”一词从内涵到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内涵由原来“父亲留下的财产”发展成为“祖先留给全人类的共同的文化财富”;其外延也由一般的物质财富发展成为看得见的“有形文化遗产”、看不见的“无形文化遗产”和天造地设的“自然遗产”。法国的建筑文化遗产已不仅仅是有形的建筑结构,建筑空间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遗产。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国,法国有着完善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和系统的法律法规。它的经验对许多国家,特别是对西方诸国都曾产生过积极影响。

细说欧洲各国文化差异

细说欧洲国家的文化差异 我们华人移民到欧洲,对于人家的风俗习惯与禁忌最好是应该了解一些的,这样在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占据主动。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民俗文文化也各有各的禁忌。” 今天就让我给大家详细说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欧洲国家有关于数字、颜色、花卉及动物的许多忌讳。西方人普遍忌讳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源于基督教传说;西方许多国家都把黑色作为葬礼的表示;在国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已成为惯例;另外,在我国分被认为代表吉祥、喜庆、长寿的大象、孔雀、仙鹤(范冰冰)等动物图案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被列于忌用之列,被分别视为蠢笨(英国)、淫妇(英、法国)和蠢汉(法国)的代称。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欧洲各国都拥有许多各自的特点。以下是欧洲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 法国在博物馆和教堂不要用带有闪光灯的相机拍照。女士优先的礼仪起源于法国,旅行中要注意为女性让道、开门、让座,上下车让女性先行。巴黎女子很少穿牛仔裤,大多数巴黎女郎的上班裤装都是宽松有致的,她们排斥紧绷在腿上的裤子,认为破坏秀腿那纯洁细腻的美。 德国在德国用餐,不要用吃鱼的刀叉来吃肉。如果同时要饮用啤酒和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在自助餐的发明国里吃自助,尤其注意不要在食盘中堆积过多的食物。(迪士尼趣闻)德国人守纪律,讲整洁;守时间,喜清静;待人诚恳,注重礼仪。 瑞士与瑞士人共餐,通常在开始时互相敬酒一次,之后则不需频频敬酒,各自随意饮用即可。用餐过程中,不宜直接用嘴去吹凉过热、过烫的菜肴或汤,更不能在咀嚼食物、使用餐具时发出声。

英国英国人最忌讳别人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就连他家的家具值多少钱也不该问的,这些都是他个人生活的秘密,决不允许别人过问。在英国,请千万记住不能像国内一样,问人家“你去哪儿”,“吃饭了吗?”等问题,他们讨厌别人过问他们的个人生活。并且英国人,凡事都须循规蹈矩,他们的汽车行使方向和欧洲其他国家正好相反。在英国旅游,切记不要当众打喷嚏,翘二郎腿;不要从梯子下面走过,或在屋子里撑伞。在谈话时,不要以皇室的家事作为笑料。 西班牙女同胞上街需要戴耳环,若没有戴耳环,则就像一个正常人没有穿衣服一样,被人笑话(欧洲人用香水)。西班牙人强调个人信誉,宁愿受点损失也不愿公开承认失误。如果无意中帮助了他们而使他们免受损失,那么你便永久地赢得了友谊和信任。 匈牙利不论住店还是用餐,千万别弄碎玻璃器皿,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交逆运的先兆,将成不受欢迎的人。匈牙利人,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许摆放禽类制成的菜肴,认为那样的话,好运会随禽类飞走。 荷兰荷兰人,曾是欧洲最正统的民族,爱清洁、讲秩序、做生意时希望你在到达荷兰前就事先约定。性格坦率,开诚布公。爬楼梯或搭升降电扶梯的时候,女性通常跟在男性的后面。 俄罗斯在俄罗斯,被视为光明象征的向日葵最受人们喜爱,她被称为太阳花,并被定为国花,拜访俄罗斯人时,送给女士的鲜花宜为单数。在数目方面,俄罗斯人最偏爱7 ,认为它是成功、美满的预兆。对于13 与星期五,他们则十分忌讳。俄罗斯人非常崇拜盐和马,主张“左主凶,右主吉”。 葡萄牙葡萄牙人重视礼节,通常在礼貌性寒暄之后都会互相交换名片,但不太守时. 与葡萄牙人洽谈生意,勿让葡萄牙友人有被推销产品的压力。通常葡萄牙人喜欢在旧式、气氛庄严、亲切的咖啡屋洽谈生意,花费不多但效果好。葡萄牙人,很像希腊

比较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

国外文化遗产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文化遗产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吴思震(苗族) 在当今的世界,不少国家都在执行和探索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诸如法国,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就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比较成功的国家。其中,有的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虽然这些国家所采取的保护举措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而且也未必完全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但从他们的各种保护举措来看,他们成功的历史经验给我国的遗产保护工作带来很多深层次的启示。 一、国外一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美国模式。美国从建国起虽只有2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还不太深厚,但美国政府及人民却不因历史短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是以非常虔诚的态度和相对完备的措施,促进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立法上,美国分别于1906年和1966年公布了《国家文物保护法案》和《国家历史保护法案》,就凭这两套法案,对历史留下的遗迹、遗址、场馆、各类主题建筑及文化娱乐表演、象征性纪念碑、艺术成果、手工制品等进行依法保护。因而在市政建筑中,美国各级政府都很恰当地处理如历史与文明的协调关系,使历史文化成为国民生活的重要精神食粮。大凡在50年以上有雕刻、装饰等文化内涵的建筑物,都列入了保护范围并纳入法制化管理,其如何保护与利用,不是由哪一个部门说了算,而必须经过专家咨询委员会来表决。美国文化遗产保护最突出的亮点是在教育上,美国政府把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教育的

重要课堂,当书本中涉及到文化遗产内容,就组织学生到相应的文博馆室和遗产地去进行现场教学,有教师讲解,老兵讲解,遗产地人民讲解。他们的遗产教育不是单一的参观而完全是一堂课,这种现场教学与我国学生进入遗产场所只仅仅为一种参观是完全不同性质的。美政府还拨专款鼓励诸如印第安人,美国苗族等有自己鲜明文化特征的民族开展自己的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地方教育部门专设有针对这种教育的执行委员会机构,在加利福尼亚我有好几位苗族朋友就是在其中任职。这种开放性教育方式成为美国文化遗产保护举措的一大看点。 法国模式。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国家,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法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因此,法国民众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特别浓。目前法国有1.8万多个文化协会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法国政府采取划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保护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多达4万多处,如今这样的保护区已有100多个;划定保护区并不意味着将其封闭,反而是敞开大门,使之成为人们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窗口。法国人还规定“文化遗产日”,届时采取税收优惠,宣传推介等手段促进广大国民参与文化遗产参观学习活动。法国文化部下设有文化遗产局,地方上也有相应机构,负责依法调查、监督文化遗产的现状和维护情况,但具体管理上法国政府管理的重点文化遗产不足5%,近一半的由市级部门管理,另一半以上则为私人管理,如巴黎埃菲尔铁塔就是私人管理的。在法国里昂从事遗产保护工作的朋友李程鹰(苗名Maixiong,在中山大学留学期间曾多次到贵州,两次到黔东南)还告诉我说,但法国

浅析法国文化遗产保护及对中国的启示

浅析法国文化遗产保护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中国是文化遗产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起步较晚,现有的保护和开发制度及政策存在着许多误区,使得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甚至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走向衰亡。而法国是典型的文化强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悠久,政策和制度保护措施完备,对于中国相关制度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前言 作为文化大国,法国极具重视对文化的保护,尤其表是现为对文化遗产的大力保护,保护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法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国家为主导,建立文化部以保证各项保护工作的进行。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和法规的发展方面,法国一直走在许多国家的前列1。中国也早在1949年就成立了文化部,代表国家直接管理直接管理文化机构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助政策。因此,对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有助找到适合中国的强国之路。 一、法国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一)历史建筑保护为主 这一阶段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知,但是只看到到建筑本身的价值,却没有看到其对于整体历史文化区域的价值。只是单纯地保护建筑,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使得周围环境被破坏。 法国于1887年首次出台了《文物保护法》用于保护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并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历史文物管理机构,用来日常维护历史建筑,保障了建筑物的 11840年法国颁布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梅里美《历史性建筑法案》

原真性, (二)建筑群、城市景观和建筑环境的保护 一方面认识到建筑物的非独立性,与它周围环境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的评估由建筑物本身的好坏转变为对全部街区(社区)的历史价值的整体评估。 由于保护观念的转变,保护区内建筑范围被不断扩大。加之政府资金不足,所以这一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究竟怎样才能筹集足够的文化遗产保护费用。(三)针对性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进入新世纪,由于文化政策的变化已经不是单纯地维护现有的文化遗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新的政策来振兴历史文化遗产。进而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利用它获得经济效益,为街区的保护和改善提供经济支撑。同时制定了专门的文化遗产法,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立法保护。 因此,这一时期是基于保护文化遗产,进而用它来创造更多的价值。由注重对历史特性的保护转变为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长远发展。 二、法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1、各种保护性的条例与法规的制定 政府通过法律确定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绝对权力,各项工作都走向法律化体系化的管理模式。国家文化部门依照法律直接管理文化各项事务。 自法国大革命至今,法国政府陆续出台了100多部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了其法律理念,逐渐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法国已形成以遗产法典为核心,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体的模式。 2、列级保护 为了保证保护区的地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目录层次方法——列级保护。通常是由特定的机构遗产所有者或负责遗产保护行政机关代表国家等级保护的要求,行政机关在征求相关专业咨询机构的意见后,发布对该遗产进行分类保护的决定。将文化遗产分为不同级别,按照文化遗产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没有盲目的按统一标准且按照法律法规登记注册,至2000年,法国全国已经有列级保护和注册登记的历史建筑39000幢。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中法文化差异

中法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和法国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 法国人看上去总是那么热力四射,又懂得享受生活。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这帮革命分子的后代会被热血、浪漫给冲昏了头脑。看看那一大长串名人名单,什么伏尔泰、卢梭啊、戴高乐啊,外加现在的希拉克,就会发现其实法国人是绝对理智的,爱演讲,爱辩论。他们的神侃也是一绝,跟地道的北京爷们有一拼。还要奉劝一句,如果你有幸去法国玩,或者认识了某某法国朋友,千万不要和他们吵架,因为法语是世界上语速最快的语言,也许你听到眼前冒金星也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其实,法国人的生活情调有一点就体现在了爱花上,平常的小日子里,买一束鲜花放在窗前,顿时满屋生香。如果你去拜访或参加晚宴的前夕,总是要送鲜花给主人。当然,中国人也是爱花花草草的。赏菊是我们的一种高雅情调,但法国人却不同,切记不要送菊花,因为法国,菊花代表哀伤,只有在葬礼上才送菊花。其他黄色的花,象征夫妻间的不忠贞,千万别送。另外也忌摆菊花、牡丹花及纸花,在法国,康乃馨被视为不祥的花朵,你如果糊里糊涂地买一大把康乃馨,送给法国人,碰到脾气大的,和可能会让你尝尝法式拳头的滋味。 在法国,男人送香水给女人,会被人认为有过份亲热和"不轨企图之嫌"。送花通常要送单数,但别送不吉利的"13"。法国本土出产的奢侈品,如香槟酒、白兰地、香水、糖栗等等,也是好礼品。送一

些有艺术性和美感的礼品如唱片、画或一些书籍,如传记、历史、评论及名人回忆录等会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做法,如果你能知道对方的品位、偏好哪个流派就更好了。有意思的是,像乌龟、猫头鹰在我们这边很忌讳的动物,在法国人看来却是不错的礼物。如果你结婚时,法国朋友送你一对青蛙,你千万别生气,人家那是在祝你多福多子(因为青蛙一次能产卵上万个,是不是吓死,比母猪还厉害)。当然,法国人除非关系比较融洽,一般不互相送礼。 文化的差异真的是很奇特,不同的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一点都不假。

浅谈法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序列号____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法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课程名称: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任课教师 20 年月日

浅谈法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滚滚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滔尽了多少是非成败,却在无意间留下了它走过的痕迹。宏伟的文化遗产令人叹为观止,这些伟大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在闲暇时欣赏的对象,更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我们除了使用它们,更应该懂得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下面笔者将通过对法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描述,来论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无庸讳言,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法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头。 法国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梅里美《历史性建筑法案》颁布于1840年,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宪法。此后,1887年又颁布了历史文物建筑保护法,即《纪念物保护法》。这部法律明确重申了作为法国文化遗产的传统建筑的保护范围与标准,并组建了一个由建筑师组成的古建管理委员会,负责作为法国文化遗产的选定及保护工作。1906年,又通过了第一部《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值的自然景区保护法》,除建筑外,树木、瀑布、悬崖峭壁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被纳入到了法律保护范围之内。但现行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所遵循的法律规则,基本是1913年颁布的《历史古迹法》和1930年颁布的《景观保护法》。1913年颁布的《历史古迹法》已经包含了现行保护制度的基本内容。在这部法律中,对文物所有者的权力,做出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准许国家直接对已经列入遗产名录的古建文物进行修缮。同时,对现有遗产进行登记造册,重要者还要列入保护名录。 1941年,法国将1913年制定的《历史古迹法》中与地下出土文物有关的部分独立出来,单独制定了一部《考古发掘法》,从而为后来的考古发掘提供了法律支持。此外,1962年通过的《马尔罗法》即《历史街区保护法》和在这一法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1973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一同构成了法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最主要的法律防线。这些法律法规在后来尽管经历过无数次修改,但其影响力一直辐射至今。 当然,拥有完善而且系统的法律支持还远远不够,更需要严格地执行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 在法国的里昂,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12-16世纪建筑的古街巷区,区内有250栋“保护建筑”,如12世纪的大教堂等,大量的住宅、商铺古建筑构成了古老街区的历史风貌。在19世纪以后建设的建筑,在风格上也与古建筑十分协调,从而使整体风貌古色古香。这里不但保护了古老的文物建筑,还保护了后世不同时期建设与之相协调的其它建筑,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当初,政府为了保护这个历史街区,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增加地区活力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先是对所有住宅进行整修,将上个世纪的纺织厂及工人的住宅作为历史景观加以保护,按原样整修,外部加以粉刷,室内加建厨房、卫生间,通过改善条件使其可以继续居住,留住了原来的居民。按着改善交通,围绕老城区修环路,建停车场截留外来车辆,减少古城区的交通量,只允许居住在老城区的人才可以开车进城;同时修地铁、红绿灯控制,减少地面交通,提高通行效率,而又不拓宽旧有古街道。 不难看出,法国里昂的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政府高度重视、法律法令严格、新旧建筑共融、交通设施完善、生活习俗延续。在当前各地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困难重重的矛盾中,法国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检讨、启迪运作。 众所周知,法国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国度。塞纳河边的漫步,香榭里舍林荫下的低徊,酒吧里的慢酌,咖啡馆里的细语……还有在这里随处可见的街头艺人,他们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代表。或是有备而来,或是即兴表演,整个市区充满着艺术的气息,这些艺术家尽情的展示着自己,向游人诉说着艺术的情愫。大多数法国人向来崇尚自由,他们追求更多的是生活的品质。法国的传统文化如此,现如今的法国亦如此。这种对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传承,与文化遗产的良好保护不无关系。可以想象,置身于如此具有文艺气息的建筑中,人的心性、

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文化 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国、法国和意大利,我们看看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从不下什么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异。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二、思维方式 东方思维方式的最大特点是整体,而西方思维方式的显著特点是分析,用哲学语言来说东方是合二为一,西方是一分为二。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无论是儒家的自然人化还是道家的人自然化,都是把人和自然视为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这都是整体思维方式的体现。而西方人着重去探索万物的本原,认为人与自然始终处于永恒的矛盾对立之中。正是“东方重整体,西方重分析”的思维习惯导致英汉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使汉语重意合,即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子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组词造句中完全依据逻辑和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决定词语和分句的排列顺序。而分析型的思维方式使英语具有“形合”的特点,即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中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三、生活态度 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中国人一般重视直觉、内省,重先验理性与伦理精神。这种理性与实践相脱离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中国人重整体、轻个别,重系统、轻局部,重形象、轻抽象,重混沌、轻精细,喜欢作定性研究。而西方人则比较注重实证经验、逻辑推理,善于作定量化的分析。中国人一旦发生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人性和情感,是如何赢得社会舆论的支持,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于是,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感到小题大做,而是习惯于通过情谊无价的感

中国和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这次我们就详细的讲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参考。 一、政治文化的差异。我们又可将其分为两个主要的差异:一是中西方政治监督目标的差异,二是中西方政治监督实践的差异 第一:巩固权力还是制约权力--中西方政治监督目标的差异。 从政治学角度来看,权力是腐败孽生的温床,腐败寄生于权力,无权力则腐败无从谈起。阿克顿勋爵有一句至理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可谓是权力与腐败关系的最好描述。孟德斯鸠则以他天才的"本质的直观"一针见血的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这一理念集中反映了西方政治文化对国家权力的怀疑态度,也由此引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如何使权力不致滥用和产生腐败? 其实,在这些论断和命题的背后,存在着一个预设的前提:即运用权力必须防止滥用和腐败。为什么运用权力一定要防止滥用和腐败?拥有权力者滥用权力,可以为所欲为,从他个人而言,不是一件很幸福很自由很快乐的事情么,何必要作茧自缚呢? 同样的一件事情,出发点也是不一样的。在古老的中华帝国时代,政治就是夺取、运用和巩固专制权力,维系皇帝的"家天下"统治。但偌大的中华版图,仅靠皇帝一人是无法把家天下的统治意志贯彻到全国的,于是设立官制,给一些人共享不同权限的权力和利益,让他们帮助维系"家天下"的局面,权力就不再是皇帝一人独掌了。 拥有了权力因而在中华帝国称为官员的人,一旦滥用权力压榨百姓,由于他的官员身份是代表着皇帝意志和利益的符号,其行为就会被草根百姓所愤恨和唾弃,官民矛盾激化,激起民变,皇帝就做不成了,江山就会易姓,成为另一个人的"家天下";也可能出现官员徇私舞弊,玩弄权术,培植党羽,罗织同上同下的死党派系的力量,直接威胁和挑战皇权。 所以聪明的中华皇帝们"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建立起一套由君主直接控制的监察系统,以实现对全国文武官吏乃至人民的全面监视。作为中华专制制度思想集大成者的韩非子,他站在中国同时代所有政治思想家的最高点,提出君主掌握法权,君主忠实的执行法权,君权

浅析中国茶文化和法国咖啡文化之比较(一)

浅析中国茶文化和法国咖啡文化之比较(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茶文化法国咖啡文化比较分析 论文摘要]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咖啡对法国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于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们有很多相似性,但也有不同点,本文就从不同的方面对茶和咖啡做了详尽的比较。众所周知,茶和咖啡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两大重要饮品,茶的清香沁人心脾,喝茶时清新淡雅的意境让人陶醉;咖啡的香醇更是令人如痴如醉,让人在忘我的境界里回味无穷。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样,咖啡对法国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于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法国人说,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咖啡馆的路上,看似简单的一句玩笑话,却是法国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咖啡已经真正成为了法国人生活的必需品,早饭时,吃着香喷喷的羊角面包,来一杯香甜的牛奶咖啡真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中午休息时,工作之余,来一杯咖啡提提神儿,精神振奋地继续工作;晚上一顿大餐之后喝一杯expresso帮助消化对身体健康也是很有好处。中法两国两个伟大的民族,对美好的事物都有着执着的追求,不断地探索使其升华成文化,中国人的品茶讲究的是茶道,而法国人品咖啡讲究的是环境和情调,如今,茶和咖啡已经被衍生为茶文化和咖啡文化,都追求一种优雅,放松,静心,享受生活,注重品位的一种生活文化。饮茶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喝咖啡是体验优雅的情趣,浪漫的格调和诗情画意般的境界。然而除了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之外,还有什么不同的方面么?我们今天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个比较吧! 一、从茶和咖啡的起源谈起 关于茶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都没有统一的说法,所提到的证据都不能证明哪种说法是绝对正确的,茶的发源地很多人认为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到世界各国的,认为饮茶和种植茶叶是中国人首创的,但也有证据表明印度和非洲等地也有可能是茶的发源地。甚至在国内,关于最早原产地也有好几种说法,西南说,四川说,云南说,川东鄂西,江浙说等,尤其是发源时间更是众说不一,分别有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等,而且民间流传的神农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神话故事更是为茶的起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关于咖啡的起源同样是这样,在无数的咖啡发现传说中,其中基督教发现说《牧羊人的故事》和伊斯兰教说《阿拉伯僧侣》是流传最广的。不过比较说法一致的是历史学家们都同意咖啡的诞生地是衣索比亚的咖发。1669年由土耳其大使把咖啡传入了法国,这之后就咖啡文化便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可以说法国虽然不是咖啡的发源地,但法国人却把咖啡的文化浪潮推上了最高峰,可以说是法国人把咖啡喝到了极致。 关于起源之说,两者都有着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和神话色彩,都有着各种猜测和说法,不同的是中国在茶的起源里似乎一直是主角,而法国在咖啡的起源中就有点喧宾夺主的意味了。 二、从种类、制作方法、品尝方法和功效读起 中国人喝茶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种类繁多,主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等;根据不同场合中国有不同的泡法,比如绿茶需要用较冷的水冲泡,红茶和乌龙茶要用传统式的泡法即可。喝茶时,要注意茶叶适当拼配,要随喝随添,让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可适当配着糖果,点心,干果等一起味道更佳。茶有健身、治病等药物疗效,还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法国人在传承别国的咖啡制作和种类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咖啡的制作工艺,在法国,人们能喝到的咖啡种类很多,各种纯咖啡和各种花式咖啡,其中皇家咖啡,用白兰地调制成最具特色。各种咖啡的制作方法区别很大,有高压蒸馏法、冲泡法和虹吸法等;喝咖啡时,加入糖和牛奶之前先小饮一口,品尝一下纯咖啡的香气,将糖、牛奶等与咖啡混合后,轻轻地搅拌液体,然后饮用即可。饮用咖啡可舒缓疲劳,清醒头脑,帮助消化,甚至预防胆结石等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