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试题

八声甘州试题
八声甘州试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残,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化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壮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潇潇:形容雨声急骤

B、渐霜风凄残凄残:一作“凄紧”

C、壮楼颙望颙望:举头凝望

D、争知我争:争着

2、下列断句有误的一句是()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B、是处/红衰/翠减

C、不/忍登/高临远

D、倚/阑杆处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了一个凄清的秋天。

B、渐霜风凄残:秋风逐渐地凄凉迫近。

C、是处红衰翠减:是花草凋零的地方。

D、正恁凝愁:正这样的愁绪凝重,化解不开。

4、下面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词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

B、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结构分片或阙,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柳永等。

5、下列对《八声甘州》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思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B、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C、本词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D、首句篇头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

1、D

2、C

3、C

4、D

5、D

柳永《八声甘州》教学设计(冯新海)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冯新海 【自学质疑】 1、表明全词感情基调的是哪个字? 2、上阕与下阕词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一作“凄紧”,你认为用哪个词语好?请说明理由。 4、下列加点字对原词作了替换,你觉得这种替换合理吗?说明理由。 看.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深.秋。觉西 ..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 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滚滚 ..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高.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一、导入 一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惹怒皇帝的笨蛋,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仕途坎坷的小官,浪迹江湖的游客,出入秦楼楚馆的浪子,常喝常醉的酒鬼,敢爱敢恨的汉子,歌楼妓女的铁哥,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这个人就是柳永,转入对柳永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 柳永,名三变,字耆卿。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柳永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 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读后有些不高兴。柳永在京城又挨了几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圈点放榜时,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以写词为生,生活潦倒,最后死于润州。 (诗人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仕途的无望,漂泊的艰辛给了柳永创作的灵感吧。)

古诗八声甘州翻译赏析

古诗八声甘州翻译赏析 《八声甘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前言】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注释】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眼前的景象。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潇潇,下雨声。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一作“萧萧”,义同。清秋,清冷的秋景。 霜风:指秋风。 凄紧:凄凉紧迫。 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残照:落日余光。当,对。 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红,代指花。 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苒苒: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渺邈: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 归思: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淹留:长期停留。 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颙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争:怎。处:这里表示时间。 “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恁:如此。 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翻译】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导言]柳耆卿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工于填词,却深受歌妓们的欢迎和赏识,一生潦倒,死后也是只有歌儿笛手们怀念不忘。逢时设祭。这种文士,旧时讥为“无行”,但是他并不象那些正统士大夫们所估计得那般微不足道,他写下的几篇名阕,境界高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是第一流作品,千古传颂。这篇《八声甘州》,早为苏东坡巨眼所识,说其间佳句“何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轻易以此许人的。 注:第一个专业词人、第一个全力制作慢词的人,第一个专门为妓女写作歌词的词人。 一、柳永简介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能诗文善度曲填词,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开辟了倚声填词的新途径,有《乐章集》传世。柳永长于作词,少有诗流传后世,只有两三首。其中《煮海歌》(“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较为著名,是他任昌国州晓峰盐场大使,监督制盐时所作,其风格和他的词完全不同。 其生卒年未见史籍明载,据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他的文学活动期间约略相当于仁宗朝(1023~1063)。其年齿与晏殊相近。 柳永原名三变,大约是中年以后改名,因为身体多病的缘故,永即永年,耆即耆老,冀改名以得长寿。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崇安县)。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等,后为国子博士,官终工部侍郎。柳永兄弟三人,柳三复、柳三接与柳三变,三人在当时都有知名度,号“柳氏三绝”。 柳永少年时期曾随父一度生活在汴京,年轻时是个风流才子,过着歌舞寻欢的浪漫生活。 柳永《戚氏》词回忆说:“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柳永主要活跃于宋仁宗时期。仁宗即位后柳永曾来汴京应试。待试期间,多与下层歌妓乐工交往,喜欢为秦楼楚馆的姑娘们和教坊的乐工们(演奏员)用当时的口语为她们填词,写出她们的心思。当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说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种生活却为他进入仕途带来了不良影响,甚至因此遭受挫折。据宋人笔记《能改斋漫录》说,他因在《鹤冲天》词中开头说过:“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下阙又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为宋仁宗所不高兴,临轩放榜,宋仁宗特意把他的名字删了,在他的卷子上批道:“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此他后来屡试不中。又据《艺苑雌黄》说,他受此打击后,只好以半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游走在汴州、苏州、杭州一带的妓院,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以自封的“白衣卿相”对抗黄金榜上的“浮名”。直到后来他改名为“永”,才中了景祐元年(1034)的进士。不过,他平日填词,所奉的不是皇帝的圣旨,而是和他亲密交游的歌女舞伎的“芳旨”。当然,宋人笔记未必全然可信,但柳永一定是考举数次以后才进士及第的,应考期间有过一段蹉跎艰难的时光。 当一个不能兼济天下的读书人落魄时,或如“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白朴《双调?庆东原》)的白朴,放任山水林间,享受自然清风白云,淡泊名利;或如“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韦庄《菩萨蛮》)的韦庄,流恋烟花巷中,倚红偎翠,风流于世,柳永,属于后者。在准备科考的一段时间里,柳永更多的是放纵自己,混迹于歌楼妓馆。他的许许多多脍炙人口、传播广泛的俗艳词曲,既为他博得词坛声望,也为他换取了“薄于

《八声甘州》柳永词作鉴赏

《八声甘州》柳永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原文】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⑴。渐霜风凄紧⑵,关河冷落,残照当楼⑶。是处红衰翠减⑷,苒苒物华休⑸。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⑹,归思难收⑺。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⑻。想佳人⑼妆楼颙望,误几回⑽、天际识归舟。争知我⑾,倚栏杆处,正恁凝愁⑿!

【注释】 ⑴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眼前的景象。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潇潇,下雨声。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一作“萧萧”,义同。清秋,清冷的秋景。 ⑵霜风:指秋风。 凄紧:凄凉紧迫。 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⑶残照:落日余光。当,对。 ⑷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红,代指花。 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⑸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⑹渺邈(miao3):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 ⑺归思(旧读:sì,做心绪愁思讲):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⑻淹留:长期停留。 ⑼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颙(yóng)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八声甘州》教案

主备人:新沂市瓦窑中学孙涛用案时间: 2012 年月日星期 教学课题八声甘州柳永 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文学常识。 2、赏析诗词,掌握本词的思想内容。 3、通过赏析,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 重点 鉴赏诗词内容,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 教学 难点 通过赏析本词,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 方法 诵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课时 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个案补充一.课前导学 1.熟读诗歌 2.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熟悉作者。 二.复习和导入 2.导入语: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三.新课 学生眼中的作者 老师眼中的作者1.温故知新 回忆背诵所学《雨霖铃》中的名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学习《雨霖铃》时积累的相关资料进行回答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 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 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一)展示讨论 上阕 1. 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①描写了哪些意象? ②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③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2.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①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 ②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课件展示,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 学生个别泛读 带着问题自由朗读 教师纠正字音 (二)引导梳理: 此题又是“意境型”鉴赏题,解题思路及方法可以参照《苏幕遮》教案中相关指导。 ①暮雨、江天、秋 ②时间、地点、天气、 人物 ③凄冷(在诗词中这 叫意境) 引导梳理: ①更加凄冷。 ②物像选取大尺度、大 范围,广阔辽远,风 既寒且急,行旅必少, 只留下空寂的山河、 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 照,所用的描写词语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冷秋伴乡愁 ——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上片写景色。一个“对(望)”字领属全片,作者面对的具体景物是“雨”“江天”“秋”“风”“关河”“照(太阳)”“楼”“红”“翠”“长江”。分析这些景物特点的描写可以感受作者的心境。“暮、清、霜、残”,暮视觉由明转暗、霜触感冰冷、清纯而无色视觉冷色,残则形态不全、破而不完整。秋意色彩暗淡、物象衰败、触感清冷、应当是残秋之景。其色气在作者刻意反复涂抹下得以强化。暮雨洗清秋,是冷上加冷就如三九天当头浇了一盆冷水;霜风凄紧,凄是冷周身瑟瑟,紧是劲、风力强劲,更让人难以喘息,一场秋雨一场寒说得就是这个。关河冷落,冷落是寂寥没有生气,(残照当楼)楼穿残阳、(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草木衰黄,一片死寂。广袤的大地上动得只有江水,也是“无语”东流,冷落孤寂到了让人绝望。关河是彰示所述人事涉及地域的标志,羁旅行役的地标。作者伫立或凭栏远望良久,面对景象不断变化,画面有动有静有立体感。从暮雨阴沉到霜风卷云到残阳西坠是时间的变化(渐霜风凄紧);潇潇秋雨映衬于茫茫江天,呼啸秋风肆虐苒苒物华,是立体画面。时空开阔辽远苍茫,意象丰富,洪细包孕,交相映衬,景致恢弘。思乡的人对时间久距离远衰破残败的景象(伤春悲秋)非常敏感,孤独寂寞寒冷(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同病,

境由心生,什么样的心境便摄入什么样的景色。分析其中相似点就不难理解情景如何交融。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下片紧承上阙,“登高临远”呼应开篇“对”字。“不忍”让我们想到“独自莫凭栏”的泣血告诫,那是思乡念亲的苦痛难以承受的诉说,“归思难收”那是作者难以抑制思念,本想登高远望聊作“归思”的慰藉,但常常转变成了断肠般的摧残越发“难收”,正因如此才“不忍登高”和“归思难收”的矛盾,痛苦之剧可见可感。这种痛苦一年多来无时无地不困扰着他,“何事苦淹留”甚而开始怀疑这种(羁旅)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痛苦地迷茫。作者眼前出现了幻觉,仿佛看到远在家中的亲人也正在思念自己,“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样的凭栏,凝望着远方“归舟”,期待盼望激动但是几次希望就是几次失望,天涯人经历着一样的苦痛,一误再误都不能罢休。身异地心同愁,非一人之苦乃众人之苦。 ——冷秋乡愁。

【开头】八声甘州辛弃疾八声甘州阅读答案及赏析

【关键字】开头 八声甘州-辛弃疾《八声甘州》阅读答 案及赏析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为杜诗。 1.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霸陵醉尉呵止李广;李广射“虎”;李广未封侯 表现词人对李广的赞赏,借李广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怀抱,把现实与历史结合在一起,更加带有深刻意义。 2. 作者在题语云“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此处即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具体说来,它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号召立功绝域,健如李广者本不当

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宋朝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 作者遭到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奸佞之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简析 此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词人借李广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怀抱,是典型的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磊之作。全词将史事典故、前人诗句与自己的感慨情绪化为一体,鲜明地体现了辛词善于用典的特色。 辛弃疾的这首词,其句子隐括了不少前人的诗文。八声甘州八声甘州但是,这首词决不是简单地照搬古人语句,而是在隐括前人辞句时加进了生动的想象,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如上阕写霸陵呵夜事,加进“长亭解雕鞍”的想象,便觉情景逼真;写出猎射虎事,加进“裂石响惊弦”的想象,更觉形神飞动。下阕“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问,气劲辞婉,几经顿挫才把意思说完,情真意切,充满了无限悲愤。这首词不仅抒情真切感人,而且语言上也多所创新,是车载斗量的佳作。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八声甘州》辛弃疾宋词赏析

《八声甘州》辛弃疾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词不仅抒情真切感人,而且语言上也多所创新,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原文】 八声甘州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赏析】 汉“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广为人知,在古代诗文中也多所咏及。辛弃疾的这首《八声甘州》,便是其中的名篇。辛弃疾二十三岁即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所至多有建树。但因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邪恶势力,遭到朝中奸臣的忌恨,不仅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且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盛之年削除了官职。他的这种遭遇,极似汉时名将李广。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辛弃疾在题语说“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可见他当时的情绪是非常激动的。后边说“戏用李广事”,则不过是寓庄于谐的说法罢了。 此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开篇至“无言”数句即写此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以之居篇首,表现了作者对霸陵尉势利人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一褒一贬,爱憎分明。传文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传文又载李广语云:“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发展概况。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鉴赏《八声甘州》。 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讲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1、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宋词有关知识的情况。 2、根据提问情况,教师对宋词知识加以补充订正。 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 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 唱的诗。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 词叫“倚声”。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 音乐有关。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 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字表现上与传统五七齐言的诗不同,其实词句子的长短参差,还是因为曲调节拍的需要。词 依音乐体段和节奏的不同,有“令”、“引”、“近”、

“慢”等等分别。令,也叫“小令”。慢词,古人从字 数着眼,也称为“长调”。词的分段叫“分片”,除单 调外,一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四片者。 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 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慢词 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唐诗并峙的另一个高峰。 两宋词坛的勃兴是在北宋建国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 宗赵祯时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欧阳修、张先(990-1078)、柳永等人。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 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 小令、轻丽之词。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长调,为此后 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传世的柳永《乐章集》二百余首,慢词就占一百多。著名的长调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以赋体的手法铺写都市生活和送别的场面,洋洋百余言,充分 体现了慢词篇幅宏大、适于铺陈的特点,使宋词在唐代 近体诗长于比兴的特点之外别树一帜。柳词的另一个贡 献是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宋词的题材,把词的描写范围 由士大夫的小庭深院引向市中都会;同时普及了词的歌

八声甘州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八声甘州-柳永《八声甘州》赏析柳永《八声甘州》赏析文/开心老 哥——5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八声甘州:词牌名。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面对着黄昏时分急骤的暮雨洒满江天,秋天又一次被洗得分外清凉。潇潇,雨声急骤;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凄凉的秋风逐渐刮得紧了,山河寂寞冷落,残阳照在楼上。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关河,山河,关山河流。残阳,夕阳。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朵凋零,绿叶枯萎。是处,到处。红,指花。翠,指叶。苒苒物华休:景物逐渐凋残。苒

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休,停止,凋零。临:面对。渺邈:遥远。归思难收:回家的念头萦绕在心头,难以收回。思,心思。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感叹这些年的行踪,有什么事情值得自己久留他乡,因而饱受相思之苦呢?踪迹,行踪,走过的地方。淹留,久留他乡。八声甘州佳人:美人。顒望:一作“凝望”,抬头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意思是说,想象爱人从妆楼上远望天际,辨认我的归舟,却认错了多少回。 极写思情之深。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爱人怎么会知道,此时的我也依靠着栏杆如此愁思不解。争知,怎知。阑干,同“栏杆”。恁,如此,这样。凝愁,愁思凝结难解。伫立江边,面对着洒满江天的潇潇暮雨,那暮雨仿佛又一次在洗涤着清冷的残秋。凄凉的秋风逐渐刮得紧了,山川河流也愈加萧条冷落,落日的余辉照耀在望江楼上。满目凄凉,到处都是残花败叶,美好的景色

八声甘州教学案

《八声甘州》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把握柳永词婉约清丽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如何理解“想佳人”一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前尝试: (一)知识链接 1.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晚年作过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诗仅存数首,有《乐章集》。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2.背景与体裁 柳永仕途坎坷,四处漂泊,饱尝羁旅的滋味,因此在词中往往把山水风物、恋情相思与身世感叹交织在一起,这首《八声甘州》即是羁旅行役之作。“八声甘州”又名“甘州”,本是唐玄宗时教坊大曲的一个名字,后作为词调,因有八韵,故又称“八声甘州”。 3. 解答表达技巧题的常用方法: ①整体感知法(把握全诗情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②知人论世法(根据诗人的身世、性格及所处时代特点等,分析诗中的思想情感)。 ③具体分析法(回答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切忌空泛、笼统、概括)。 ④抓主舍次法(抓住主要的手法进行分析)。 ⑤设身处地法(联想、想象法)。 ⑥理解记忆法(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在记忆基础上灵活迁移运用)。 (二)学前尝试 文学常识填空: 《八声甘州》体裁是作者是朝的诗人原名字因排行第七又称,晚年做过官屯田员郎外。 2.红衰翠减,语出代《》诗句 3.天际识归舟,化用代《》诗句 ,和代《》诗句 。 二、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通过图书馆、网络或者其他渠道,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结合内容理解其思想感情。 3.仔细分析诗歌中选取的意象,联想想象体会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苏教版选修《八声甘州》教案

一导入: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介绍作者: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导入: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 给同学时间自由读,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导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三、分析词句: 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1.描写了哪些意象?暮雨、江天、秋 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地点、天气、人物 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 导入: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1.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更加凄冷。 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 导入: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 分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1.红和翠指什么?红:花,翠:叶,化用李商隐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红率翠减,还是衰败的景象。 2.长江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什么样的?波澜壮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月涌大江流,词人眼中的长江却是无语东流,无语:无声或无情,更加深了凄凉感。 构想画面: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几十个字就把词人登高所见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副什么样的图画。 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 导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应不适应本词?我们猜想一下,词人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思乡):[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客愁新,寒林点暮鸦] 词人究竟是不是在思乡?我们齐读下片: 问:是不是在思乡?是 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八声甘州教学文档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一.词人简介: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有《乐章集》。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二.相关材料: 1.《望海潮》展示其铺陈特点。 形式上,柳永的词是慢词长调,多铺排、叙述。他有浪漫的性格,还特别有音乐的才能。他不能像李后主、冯延巳那样,把感情凝聚在一起,那么密那么浓地喷发。 2.《夜半乐》展示其志意追求与落空(叶嘉莹语)。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内容上,柳永把他志意的追求和落空结合进了外边高远的景物。这是柳永词最值得注意的一个特色,最大的一个好处。柳永的词,往往是前边写得很现实,很平俗,很婉转。但是他忽然间出现一两句,就把全篇的气格都振作起来了,带领人达到一个高远的境界。像上面这首词,前面是他委婉曲折的铺陈叙写,后面他说“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然后是写他自己的志意的追求与落空,“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末二句就写得意境高远。

八声甘州赏析.doc

八声甘州①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②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③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④苒苒物华休。⑤惟水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⑥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⑦想佳人妆楼顒望,⑧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⑨争知我,⑩倚阑干处,正恁凝愁。⑾ 【注释】 ①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②潇潇:形容雨声急骤。③凄紧:一作“凄惨”。④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⑤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⑥渺邈:遥远。⑦淹留:久留。⑧顒望:凝望。一作“长望”。⑨天际识归舟: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⑩争:怎。⑾恁:如此,这般。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品评】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作者的羁旅之愁,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顒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赏析】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

八声甘州教案.doc

八声甘州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的发展概况。2、了解作者及作品。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鉴赏《八声甘州》。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讲解宋词的有关知识1、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宋词有关知识的情况。2、根据提问情况,教师对宋词知识加以补充订正。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唱的诗。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音乐有关。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字表现上与传统五七齐言的诗不同,其实词句子的长短参差,还是因为曲调节拍的需要。词依音乐体段和节奏的不同,有“令”、“引”、“近”、“慢”等等分别。令,也叫“小令”。慢词,古人从字数着眼,也称为“长调”。词的分段叫“分片”,除单调外,一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四片者。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慢词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唐诗并峙的另一个高峰。两宋词坛的勃兴是在北宋建国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宗赵祯时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欧阳修、张先(990-1078)、柳永等人。五代时,由

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长调,为此后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传世的柳永《乐章集》二百余首,慢词就占一百多。著名的长调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以赋体的手法铺写都市生活和送别的场面,洋洋百余言,充分体现了慢词篇幅宏大、适于铺陈的特点,使宋词在唐代近体诗长于比兴的特点之外别树一帜。柳词的另一个贡献是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宋词的题材,把词的描写范围由士大夫的小庭深院引向市中都会;同时普及了词的歌唱,使之成为雅俗34 2019-10-06 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的发展概况。2、了解作者及作品。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鉴赏《八声甘州》。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讲解宋词的有关知识1、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宋词有关知识的情况。2、根据提问情况,教师对宋词知识加以补充订正。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唱的诗。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音乐有关。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精品教案_4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 【自学质疑】 1、表明全词感情基调的是哪个字? 2、上阕与下阕词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一作“凄紧”,你认为用哪个词语好?请说明理由。 4、下列加点字对原词作了替换,你觉得这种替换合理吗?说明理由。 看.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深.秋。觉西 ..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 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滚滚 ..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高.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一、导入 一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惹怒皇帝的笨蛋,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仕途坎坷的小官,浪迹江湖的游客,出入秦楼楚馆的浪子,常喝常醉的酒鬼,敢爱敢恨的汉子,歌楼妓女的铁哥,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这个人就是柳永,转入对柳永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 柳永,名三变,字耆卿。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柳永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 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读后有些不高兴。柳永在京城又挨了几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圈点放榜时,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以写词为生,生活潦倒,最后死于润州。 (诗人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仕途的无望,漂泊的艰辛给了柳永创作的灵感吧。) 三、由作者介绍向《八声甘州》过渡 柳永,与整个封建社会的文人一样,内心世界有着缠绵不尽的羁旅愁情。 他很早就告别自己的亲人,踏上漫漫求宦之路,仕途无望后,他转徙于各地,似蓬草一般听凭命运的拔弄,千山万水间,印下了他疲惫不堪的足迹,也留下了他无数沉重的诗行。 羁旅行役,给他以磨难与痛苦,也给他以阅历和深沉。正是在这漫漫的旅途中,在悠悠的乡梦中,在浓浓的愁情中,才会有《八声甘州》,才会有《八声甘州》的寥廓冷落与凄美怅惘。 【交流展示】 四、读 1、请学生朗读此词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 柳永 一、作家生平简介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年轻时,常出入歌楼妓馆,为乐工歌妓撰写歌辞,因而被达官贵人所不齿,屡试不第。于是他索性放浪于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以填词为专业。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考取进士,做过屯田员外郎等小官,世称柳七、柳屯田。他一生穷困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最后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柳永处在“士大夫”和“市民”的夹缝中,因而思想有两面性,向往功名又不得志,同时又向往市民生活中的男欢女爱。柳永是词人中官位最小的一位,但是是第一位专业词人。 有《乐章集》。 二、柳永词的内容 1、艳情词、爱情词。着重写他在秦楼楚馆、烟花柳巷的生活。 ①反映自己仕途失意以后的狎妓行乐的生活,既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又反映了他的浪子习气。代表作:《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浑名,换了浅斟低唱。” ——上片着重写幽怨之情,下片重点写自己及时行乐的浪子情怀。体现了柳永的人生价值观,对士大夫的人生价值观有一定的怀疑、迷惘,对烟花柳巷的生活有一定的向往。 ②反映了他和妓女之间的爱情。代表作:《雨霖铃》、《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忆帝京》(“借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等。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③反映妓女对正常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2、宦情羁旅词。着重写自己漂泊失意的伤感、思乡怀清的伤感。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此种反映了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悲愤,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某种淡漠。在手法上,把汉魏乐府古诗中的游子思妇的题材与晚唐五代词中男欢女爱、离愁别恨的描写结合起来,情深意切、凄楚苍凉。代表作:《八声甘州》等。 3、描绘都市风光词。词人描绘了北宋太平时期都市的繁华、社会的富庶,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代表作:《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番话。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三、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1、他在小令的基础上尝试了慢词,在铺叙的基础上多采用口语,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层层铺叙,恣意渲染。 2、语言平易浅近,善于提炼俚俗语,“状难状之景,传难达之情”,但又俗不伤雅。 3、融情于景,善于点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