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与探索中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什么意思

【在研究与探索中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什么意思
【在研究与探索中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什么意思

【在研究与探索中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什么意思建瓯一中的前身是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建溪书院,1906年改制为闽北第一所中学校“建郡中学堂”。现为独立高中,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2600人,教职工200余人。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百年老校,面对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面对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同样存在着因教育观念、方法、内容以及管理方式深刻变化而引发的诸多困惑与挑战。

因此,扎实开展校本教研,不断地针对学校在课改所遇到问题,解决课改所遇到的问题,在研究与探索中推进课程改革,进而推进学校发展、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为我校必然选择。

一、构建和谐互助的校本教研文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向之一是文化。因为,课程改革对学校而言,带来的绝不仅是某一领域、某一局部、某一点的变革,而是整体性的文化变革,它促使学校在课程和教学层面进行变革,努力从教学观、学生观等价值层面,使学校的文化建设与每一位教师的日常工

作联系起来,并成为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常态性学校生活。简言之,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性改革,它试图从文化的根基上重塑中国基础教育的内涵与品质。基于以上认识,我校从理念、制度、环境等几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互助的学校文化,为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提供坚实的基础。

1.以校为本,高位嫁接,确立科学发展新理念

作为经济不发达山区的高中,我们充分意识到可借鉴的资源相对溃乏,大规模地外出培训、参观学习等难以做到,虽有一支受优秀文化熏陶、有良好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但面对新课程改革,仍然需要理念的更新、方法的改进。三年前,我们通过多方联系,与华东师大教育系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华东师大教育系专门为我校近60位骨干教师举办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与教学理论方面)的研究生课程班,通过《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等八门课程学习,让教学骨干们对前沿的课程、教育理论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明确新时期国家、社会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明确校本教研对课改、对学校发展、对个人的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专家和专业理论的引领下,通过反复的讨论与审视,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新理念逐步地被教师们理解、接受并应用。与此同时,按合作协

议,华东师大教育系派教研科研的专家,定期对我校的校本教研和教育科研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调研、诊断、培训、咨询,并针对具体问题提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与高校合作,为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为校本研究、科学发展理念在我校的形成和落实,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以人为本,完善制度,内化和谐互助的校本教研行为

一所学校的规章制度既是学校管理的需要,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制度作为程序化体系及操作,它的具体、刚性和可控性,将强化和固化行为,而行为是学校文化积淀的日常显露。日常工作行为作为学校文化的“动态”部分是需要用制度和措施及时维护和精心塑造的。三年多来,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力求于“新”,努力强化勇于创新的精神,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深化的需要,彰显新观念、新要求,如《建瓯一中校本教研工作制度》等;力求于“细”,努力体现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强化精益求精、合作互助的思想境界,如《建瓯一中课题研究管理实施细则》;力求于“和”,努力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精神,以营造公平、公正、公开、互信与合作的良好环境,如《建瓯一中教学规范管理方案》等;力求于“严”,努力体现文化的力量,以保证制度的落实,保证优秀和谐互助文化的传

承与发扬,如《建瓯一中课程改革、教研科研奖励方案》、《建瓯一中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等。科学管理制度的制订极大地鼓励结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题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课题研究重级别的现象,推进了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有效开展。

3.改善环境,加大投入,构建和谐互助的校本教研空间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师生关系、学习的价值观、学习方式上发生转变。而所有这些转变和发展都需要在组织结构的平台上进行。我们认为教研组与年段的关系互补,不可替代。但教研组的直接目标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作为一个基本办公单位,在课改背景下,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开展,更有利于专业信息和经验的交流、共享,也更有利于教师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和提升。

经过反复深入探讨和权衡,决定改年段办公为教研组办公,并对教研组的管理制度、目标、环境布置、文化建设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如每个教研组配有可小坐、喝茶、聊天的设施,为教师提供专业沟通交流的空间。两年来,态势良好,教师间的日常专业交流探讨更加频繁;不同层面、年段间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更加便捷;各学科自我规划、合作发展的意识得到强化;学科教研的氛围也更加浓厚。

另学校自办的《一中课改》定期刊登教师、集备组、教研组校本研究过程中的所得、所悟。每年教师节均有表彰校本研究有成效的教研组、集备组和课题组等,努力促进和谐互助的校本研究氛围的形成。三年来,学校投资200多万元完成学校的网络改造和升级,为教师配置了笔记本电脑,建设高标准的教师电子备课室,引入百兆电信宽带进校园,让快速便捷的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

二、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

深入开展校本研究是推进课改的关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和谐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我们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操作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不断地推进完善校本教研的系统链接,让各环节的研究能链接成相对有机的整体,让校本教研发挥最佳的效益。

1.科学规划,构建校本教研新体系

学校教育教学是一个繁杂的系统,课程改革涉及诸多的方面与细节的调整与变革,必须统筹思考、全面规划,规划是一个过程,目的在于确认最佳行动方案。近年来,我校将校本研究置于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用研究和探索的眼光审视各系统的工作,统筹规划、逐步落实,取得较好效果。如各学科制定的《学科发展规划》,对学科内阶段性研究的问题,都进行三年一盘棋的统筹规划,促进校本教研有计划地深入开展。通过系统的校本教研,为学科落实新课改、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都起到较好的效果。

2.有效集备,构建合作互助新机制

集备组活动是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传统的集备偏重于教师在把握教材、教学环节的过渡、衔接等技能的深度和熟练度的研究,其教师为主的倾向较为强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关注了通过集备全面研究学生,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如何适应学生的“学”。推动集备的合作研究向落实课改新理念的方向转变。学会学习是学生形成自主能力、自主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开展探究、研究性学习

等新课程要求的学习形式取得成效的前提。因此从高一衔接教育开始,我们就有计划地要求各集各组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开设校本课程《高中学科学习的方法指导》,通过教师参与第一学段学生学习

小结交流和第二学段对学困生的调查,各集备组都深入地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行为,面对高中学习生活的困惑,各学科通力合作,采取针对性有效措施,通过这种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集体活动,学科集备加强了对教学活动的主体――人的研究。将目光聚焦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行为表现、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广度和深度等都有意识地关注和研究。这些有效而深刻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促进了新课程的理念、目标在我校的落实。

我校从xx年起,针对班主任队伍里新手多、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等具体情况,从加强管理、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实行了每周一次的班主任集备活动,针对年段出现的阶段性问题,针对新课程实施中班级管理、学生评价等新问题,针对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集体性的研究,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新老班主任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应对。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情感、态度、价值的问题,三个年段的班主任从生理、心理、成长规律等高度连续进行了近二年的研究,初步地构建我校不同层面的激励机制,有班级的、年段的、学校的具体做法和要求,有精神层面的、有物质层面的,以及激励表彰或挑战会议的程序、口号、誓词等,营造“追

求卓越,立人为本”的积极向上氛围,促进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三年多来,班主任集备对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强集各建设,通过日常充分探讨交流,营造合作互助的和谐氛围,让校本教研常规化,促进教师合作学习和合作研究氛围的形成和深化,使教研组、集备组、学校向学习型学校迈出更坚定的步伐,从根本上促进学校理念的更新和文化的再造。

3.研、教、学、练、考,构建环环相扣的校本教学新模式

我们对如何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深入地分析思考,提出“先研后教、以教引学、学练结合、以练带考”的校本教学研究指导意见,让教学过程中“研、教、学、练、考”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扎实有效,通过师生观念与行为的调整与改变,达教与学的最优效果。如在“先研后教”环节中提出研什么,探讨了具体可操作的要求和建议,我们将其细化成:①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有哪些;②该核心知识跟学科的核心知识的关系;③本节核心知识的前提知识有哪些;④本节核心知识是后面哪些知识学习的前提:⑤本节的核心知识跟教材所配的几道练

习题之间的关系:⑥教材所配这几道题练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再如“以练带考”研究中提出了练习考试的具体要求:①要体现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②题目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新颖、灵活,具备开放性思维,逐步改变命题形式;③试题设置注意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④考试内容要精选,考查知识的同时,更突出对能力的考查;⑤尝试一题多解,多思路;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⑦设计探究题、创新题,体现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⑧考试能够尽可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体现出对日常教学的考查,体现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以全新理念构建的积极互动校本教学研究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校

本教学研究的深入,这种具体化、细化的链接模式得到教师们的认可,破解了课改中遇到的新课标、把握教学方法的改进等问题,提高教师们深刻把握课标和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

4.创设学生活动舞台,构建学生综合发展的校本教研新模式

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对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是我校校本教研的重点课题,在摸索中我校形成了以学生社团协会活动为载体,把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大赛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先后组建了建瓯一中计算机协

会、科技创新社、航模协会、机器人工作室、茗韵茶社、摄影协会、环保生态教育协会等23个社团,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章程和活动计划,每年都开展特色科普夏令营和“科技体育艺术节”活动,经常性的组织现场书法赛、演讲赛、手抄报比赛、茶艺表演、曲艺大赛、影视欣赏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思考,形成问题意识和动手愿望,建立研究性课题,制作成果展板,积极参与福建省科技创新大赛,如何茜同学在茗韵茶社活动的启发下产生《建瓯矮脚乌龙茶推介研究》的问题研究,其研究成果获得了第24届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三、推动学校持续稳步地发展

构建和谐互助的学校文化,扎实开展校本活动的实践,为我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我校形成常态,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发展,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推动了多元人才的培养,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和谐互助,教师专业迅速发展

广泛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强化了教师相互学习、切磋、研究、分享机制的形成,深入务实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与互助,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和利用了教师群体智商优势,缩短教师适应新课改的过程,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提升。近三年来,我校有5人获省学科带头人称号,有11人获南平市以上学科带头人称号;有32位教师分别在国家、省、地区的教师比赛中获一等奖;刊物发表和获奖的论文达171篇,《中学水土保持暨环境教育实施模式构建》课题荣获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评选特等奖。

2.特色显著,多元人才健康成长

广泛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改变了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我校作了诸多探索,如着眼科技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围绕科技创新的研究性学习,创设科技体验的学生社团等,彰显了“科技教育”办学特色,落实了育素质卓越多元人才的办学目标。近三年来,学生参加省级以

上有l位同学获省创新一等奖、41人二、三等奖;有5人获省学科奥赛一等奖,有52人获二、三等奖;有21位同学获“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争”、“青少年航模比赛”二、三等奖。广泛开展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成绩斐然,受到诸多嘉奖和赞誉,xx年被评为“省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xx年获第22届“省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xx年获第九届“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贡献奖”等,xx年被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评为福建省首批科技基地校。

3.继承发展,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我校坚持“追求卓越,立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通过强化校本研究,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学业基础会考优良率均在90%以上:xx、xx两界高考应届文理科本一上线率达25%。本科上线率达86%,被一类重点大学录取的人数大幅度增加,仅xx年就有3人录取北京大学、香港大学。

总之,我校构建和谐互助学校文化、科学规划、扎实开展的多样化的校本教研和培训,增强了学校群体的学习意识、合作互助意识,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使学校克服了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教

学和管理经验不足等困难,有效地解决了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保证了新课程在我校顺利实施,丰富学校发展的内涵,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