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动脉取栓治疗讲义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冉桂玲,王守法 摘要:急性脑梗塞(ACI)亦称脑血栓形成[]1,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闭塞而造成急性脑缺血和脑组织坏死,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严重损坏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和四高(即:发病年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2。目前,在临床上用静脉溶栓的办法对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也容易引起诸多的并发症(比如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会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3)。本文主要针对使用静脉溶栓之后,对可能引发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由于人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些在特定年龄阶段最容易出现的疾病(比如中老年人为脑梗塞的多发人群),自然就成为医学界同仁关注的焦点,而急性脑梗塞(ACI)更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并且严重损坏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性疾病。急性脑梗塞在临床上以起病急和四高(即:发病年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而且治愈率比较低,恢复也比较慢,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4。目前对于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静脉溶栓的办法,而且这种治疗的办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治疗的方法很容易引起诸多的并发症,比如:现在临床上主要用到的尿激酶(UK),以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就会对凝血及纤溶系统产生影响,比如栓子溶解后血液渗出 ,继发性纤溶亢进 ,凝血功能障碍等等[]3,从而引发主要诸如出血等可能出现的严重的并发症。为了保证静脉溶栓的最大功效,防止因溶栓而导致的意外并发症,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及护理,本文特针对在使用静脉溶栓之后(尤其是在使用静脉溶栓后的24个小时以内),对可能引发的主要并发症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一、使用静脉溶栓后可能出现并发症的分析 尽管尿激酶被广泛用于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而且其效果可以说目前是最好的,但是,在静脉溶栓后,很有可能会出现出血、血管再闭塞、再梗塞及再灌注性脑损伤等并发症征象。

急性脑梗塞在支架下取栓的护理

急性脑梗塞在支架下取栓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6-11-23T11:25:33.17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1期作者:施玲丽 [导读] 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证明[1],颅内动脉支架下取栓术是治疗急性脑梗塞极为有效的方式。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二科广东广州 51051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脑梗塞在支架下取栓的护理要点。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1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两组,均实施颅内动脉支架下取栓术,治疗期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综合的护理干预,观察比较经不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路脑动脉再通及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经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颅脑血管再通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40.00%),观察组患者干预后NIHSS评分情况均明显显著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塞在支架下取栓治疗后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血管再通率有效提高,神经功能较干预前得到明显的改善。 【关键字】急性脑梗塞;支架;取栓;护理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证明[1],颅内动脉支架下取栓术是治疗急性脑梗塞极为有效的方式,但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对治疗的顺利实施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如若不采取相应恰当的护理,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情况不甚良好,预后生活仍不能自理,对社会和患者家庭都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及精神负担。为进一步探讨分析急性脑梗塞在支架下取栓的护理要点,特选取我院收治的1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对其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7.56±15.36)岁;梗塞部位:大脑中动脉阻塞4例、颈内动脉阻塞2例、基底动脉阻塞3例、其他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人。对照组中男2例,女3例;病程0.5h~12h,平均病程(4.52±1.61)h。观察组中男2例,女3例;病程0.5h~11h,平均病程(4.60±1.58)h。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无较大的差异,可比性强(P>0.05)。 1.2方法 1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入院后均实施颅内动脉支架下取栓术,治疗期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综合的护理干预,具体干预如下:术前护理人员询问患者是否有出血及过敏史,经过试敏试验后再行颅内动脉支架下取栓术;手术期间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的情况下,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呼吸、心电及瞳孔等的变化情况,对于无法耐受的患者,立即给予脱水药物,同时停止操作,立即送往CT室进行观察,对于手术期间病情有变化的患者,护理人员立即配合医生进行监护及除颤抢救工作,有效把握最佳抢救时间;术后护理人员送检手术中的血栓取出物,同时继续对患者各生命体征进行监护。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干预后颅脑动脉再通的情况;②采用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本研究中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根据NIHSS评分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d、一周、两周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 spss20.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用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动脉再通情况 观察组5例颅脑血管闭塞患者均成功再通,对照组2例颅脑血管闭塞患者成功再通,观察组颅脑血管再通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40.00%),统计学上有意义( =4.2857,P=0.0384)。 2.2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NIHSS评分情况均明显显著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脑梗塞是危害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是由于血管阻塞而引起缺血,缺氧的症状,患者表现为偏瘫,步态不稳,大小便失禁等,实施颅内动脉支架下取栓术是早期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之一,治疗期间采取有效恰当的护理对患者血管再通及预后恢复都是十分必要的[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颅脑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干预后NIHSS评分情况均明显显著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治疗前,术前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完备的术前准备,了解患者既往史,对满足手术条件的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下取栓术,术中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呼吸、心电及瞳孔等的变化情况,对于手术期间各指标出现异常的患者,立即给予必要的抢救措施[3]。手术期间会发生很多异常及突发状况,这时就需要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监护及除颤仪器等的各项抢救,已达到协助医生帮助患者度过生命难关的作用。另外,术后护理人员送检手术中的血栓取出物,对其进行病理学检验对后期的临床治疗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同时护理人员仍要继续对患者各生命体征实施监护,保证了患者预后的恢复,还有效避免了脑血管疾病复发的可能性[4]。在支架下取栓治疗能够有效疏通由于急性期因缺血而导致的脑血管的闭塞,进而挽救脑缺血半暗带内处于濒死状态的脑细胞,治疗期间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急性脑梗塞患者颅脑血管再通率的同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有所减轻,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得以提升,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自理能力,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5]。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塞在支架下取栓治疗后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血管再通率有效提高,神经功能较干预前得到明显的改善。参考文献: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规范

附件2 深圳市中医院脑病科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规范 一、医疗流程 (一)、神经科医生初步检查临床初步确认脑卒中,送往急诊CT,示未见脑出血,进行溶栓适应症及禁忌症表格的填写。如患者家属有溶栓意愿,通知护理人员准备溶栓,启动溶栓流程。 (二)、急查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肾功、凝血功能、D-二聚体,行心电图检查,进行NIHSS评分、HAT评分、格拉斯哥评分。(三)、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或家属了解溶栓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急性期治疗药物,是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标准治疗。每治疗100例约32例获益,3例出现出血,或溶栓治疗使患者获益的可能是受害的可能的10倍,但单个个体溶栓治疗的获益尚不能准确的预测。治疗越早,利弊比越好,要求患者家属尽快做出决定(每分钟死亡190万个神经元细胞)。 (四)、让患者家属签署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如患者或家属拒绝溶栓,签署拒绝溶栓协议书。 (五)、根据患者体重算出阿替普酶剂量,按照0.9mg/Kg计算。(六)、核对患者所有检查及化验报告、确认血压值、血糖值是否适合溶栓。 若血糖高,静脉应用胰岛素尽快将血糖水平控制在8mmol/L以下。 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维持血压低于180/105mmHg。如果发现2次或持续性收缩压大于185 mmHg或舒张压大于大于110

mmHg(血压检查间隔至少10分钟),则给予乌拉地尔25mg缓慢静注。如果血压仍大于185/110 mmHg,可重复给药(至少间隔5分钟)。最大总剂量不超过50mg。在静脉注射后,为维持其降压效果,可持续静脉点滴。液体按以下方法配置:通常将250mg乌拉地尔加入静脉输液中,如用输液泵,将20ml注射液(=100mg乌拉地尔)加入输液泵中,再稀释至50ml。静脉输液的最大药物浓度是 4mg/ml乌拉地尔,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血压酌情调整。初始输液速度可达2mg/分,维持给药速度为9mg/小时。 (七)、抽出溶栓总剂量10%的阿替普酶在1分钟内静推,其余药物在1小时内静脉泵入完毕。 (八)、溶栓过程及溶栓后注意检测神经功能(NIHSS评分):最初2小时内,1次/15分钟,随后6小时,1次/60分钟,此后1次/4小时。直至24小时。 (九)、rt-PA输注过程中注意事项。出现下列情况,停止输注。 1、过敏反应:显著的低血压、舌源性肿胀。 2、神经功能恶化:意识水平下降(GCS眼运动项评分下降2分),病情加重(NIHSS评分增加4分) 3、血压大于185/110mmHg持续存在或伴神经功能恶化‘ 4、严重的全身出血:胃肠道或腹腔内出血。 (十)、过敏反应处理 1、停rtPA; 2、停ACEI/ARB; 3、高流量吸氧; 4、根据情况应用抗组胺药:(1)、扑尔敏口服;(2)、异丙嗪肌注;(3)、糖皮

急性脑梗死功能CT评估下的机械取栓治疗效果观察

急性脑梗死功能CT评估下的机械取栓治疗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6-05-26T11:54:02.45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5期作者:潘溶溶 [导读]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功能CT评估下,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潘溶溶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功能CT评估下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4名,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在功能CT下进行机械取栓治疗)和对照组(常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血管再通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功能CT评估下,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CT;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148-01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1]。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治疗目标是恢复梗死区域的血流灌注,措施是进行早期的溶栓治疗。机械取栓作为新型的治疗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功能CT评估下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式,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4名,其中男性30名,女性24名,平均年龄在47.19±5.86岁。在所有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基础上,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在功能CT下进行机械取栓治疗)和对照组(常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每组各27名患者。所有患者在年龄、病情、病史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临床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临床纳入标准(1)发病6小时内;(2)年龄在18-80岁范围内;(3)CT显示无明显低密度区,而CT灌注则发现相关区域出现低灌注;(4)脑功能严重损害持续1小时以上;(5)患侧肢体的肌力为0-3级;(6)NIHSS评分>4分;(7)DSA、头部CTA和MRA提示脑内动脉有急性闭塞症状。 1.2.2临床排除标准(1)近期有颅内出血或者其他系统大出血,有急诊外科大手术;(2)近期有脑梗死或者心肌梗死的病史;(3)有血液疾病或者出血倾向;(4)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5)妊娠或者哺乳期的妇女。 1.3治疗方法 1.3.1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推注0.9mg/kg的rtPA,注射总量维持10%左右,剩余部分在1h内静脉泵入,定期检查患者的神经功能。 1.3.2机械取栓 CT下评估患者脑梗死情况,患者1%利多卡因局麻,右侧股动脉穿刺,全身肝素化,植入6F动脉鞘,在导丝引导下,将导管探头送入病变部分,显示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枝代偿情况,将导丝或者输送系统的导管头端送过血栓部位,释放支架,造影后撤出支架,观察取出的血栓,同时回抽30ml导管内的血液,防止血栓再次进入脑血管。经CT评估患者无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后,撤出动脉鞘,包扎穿刺点。 1.4疗效评价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术后并发症。血管再通率的判断标准:完全灌注为1级,部分血流灌注为2级,仅渗透但没有灌注为3级,无灌注且无血流为4级,其中1-2及为血管再通,3-4级为血管未再通。 1.5统计学方法将所获得的数据集中归类,录入数据库。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的NIHSS评分及血管再通率的比较 3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血管被血栓堵塞,因此溶解血栓、取出栓子,恢复梗死部位的血流灌注是主要的治疗目标。常用的静脉

急性脑梗塞在支架下取栓的护理

急性脑梗塞在支架下取栓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脑梗塞在支架下取栓的护理要点。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1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两组,均实施颅内动脉支架下取栓术,治疗期间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综合的护理干预,观察比较经不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 者路脑动脉再通及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经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颅脑血管再通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40.00%),观察组患者干预后NIHSS评分情况均明显显著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塞在支架下取栓治疗后实施有效的护理 干预,血管再通率有效提高,神经功能较干预前得到明显的改善。 【关键字】急性脑梗塞;支架;取栓;护理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证明[1],颅内动脉支 架下取栓术是治疗急性脑梗塞极为有效的方式,但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对治疗的顺利实施开 展是十分必要的,如若不采取相应恰当的护理,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情况不甚良好,预后生活 仍不能自理,对社会和患者家庭都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及精神负担。为进一步探讨分析急性脑 梗塞在支架下取栓的护理要点,特选取我院收治的1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对其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7.56±15.36)岁;梗塞部位:大脑中动 脉阻塞4例、颈内动脉阻塞2例、基底动脉阻塞3例、其他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 均分为两组,每组5人。对照组中男2例,女3例;病程0.5h~12h,平均病程(4.52±1.61)h。观察组中男2例,女3例;病程0.5h~11h,平均病程(4.60±1.58)h。两组患者在一般 资料方面无较大的差异,可比性强(P>0.05)。 1.2方法 1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入院后均实施颅内动脉支架下取栓术,治疗期间对照组采用常规 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综合的护理干预,具体干预如下:术前护理人员询问患者是否有出血 及过敏史,经过试敏试验后再行颅内动脉支架下取栓术;手术期间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的情 况下,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呼吸、心电及瞳孔等的变化情况,对于无法耐受的患者,立即给 予脱水药物,同时停止操作,立即送往CT室进行观察,对于手术期间病情有变化的患者, 护理人员立即配合医生进行监护及除颤抢救工作,有效把握最佳抢救时间;术后护理人员送 检手术中的血栓取出物,同时继续对患者各生命体征进行监护。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干预后颅脑动脉再通的情况;②采用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 量表(NIHSS)对本研究中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根据NIHSS评分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d、一周、两周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 spss20.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用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动脉再通情况

急性脑梗死溶栓的流程指导

急性脑梗死溶栓的流程指导 静脉溶栓流程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建议,在时间窗内给予溶栓治疗,目前认可的方案是4.5h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快速进行急诊评估和启动卒中小组可有效地减少院内延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最新的循证医学提示,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唯一有效的手段。规范溶栓流程提高溶栓率,选择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可从RT-PA溶栓治疗中获益。为达到治疗获益最大化,应采取所有努力以缩短启动治疗的延误,从急诊到溶栓的时间应在60分钟内。 应急流程的组织和实施: 1、成立院内卒中应急小组小组成员覆盖医护、辅助科室及后勤人员,包括卒中专科的医生、护士、急诊预检护士、急诊神经内科(下称神内)医生、急诊科专职护工、影像及检验科人员、住院处指定人员等20名,所有成员都有5年以上工作验。 2、建立院内卒中应急流程应急流 3、设立通讯中心,由卒中病房护士长担任卒中小组协调员,负责联系、协调小组各部门工作须注意,因MRI检查可能延误时间,故反对盲目进行此项检查。选择性MRI或血管检查限

于:患者有快速戏剧性恢复,非常轻的卒中,或不适合溶栓而拟机械取栓或血管内治疗的患者。除考虑大血管闭塞、医院能在发病6小时内实施动脉溶栓的情况外,反对盲目进行动脉溶栓。对的确经济困难的患者,可考虑实施标准尿激酶静脉溶栓。提高溶栓率是卒中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首先应注意减少院前延误,120急救系统是其中重要环节。出诊医务人员应懂得快速识别疑似卒中患者,熟知卒中早期表现就近送往可开展全天候溶栓治疗的医疗中心。尽早激活卒中团队,预定急诊CT和实验室检查。做好组织化管理,使院内延误控制在60分钟以内是实现溶栓率提高的基础。 动脉溶栓标准纳入标准: 一、临床部分 1 年龄18-80岁; 2 明确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且造成较明确的神经功能障碍(NIHSS>4分),同时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 3 起病至干预在3-6小时内(对于前循环6-12小时内,后循环6-24小时内的患者,在充分影像学支持的情况下,可考虑动脉溶栓★); 4 患者或家属对动脉溶栓的效益/风险知情同意。 二、影像部分 1 CT/MRI未见异常或不符合排除标准;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护理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意识状态,肌力情况及发病的时间。 2、评估实验室检查。 二、护理措施 (一)溶栓前准备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溶栓的注意事项,以解除思想顾虑和情绪紧张。 2、配合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如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头颅CT。 3、观察患者的意识、语言、肢体活动及血压变化,将血压控制在适宜范围。 4、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5、给予氧气吸入、心电监护。 (二)溶栓的护理 1、根据医嘱及时准确的使用溶栓剂,保证药物在 30 分钟内输完。 2、对于合并心脏病的患者,输液总时间不超过 2 小时。 3、观察血压变化,测血压 Q15 分钟×2 小时,Q30 分钟×6 小时,Q60 分钟×16 小时,测生命体征 Q1 小时×12 小时,Q2 小时×12 小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处理。 5、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给药时间及剂量,生命体征监测情

况。 (三)并发症的观察 1、出血:是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粘膜、鼻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有无出血倾向,尤其注意意识、瞳孔以及肢体活动的变化情况,如出现“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即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二慢一高”即脉搏慢洪大、呼吸慢而深、血压升高,言语不清等,提示并发脑出血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并发再灌注损伤:密切观察血压、呼吸、意识状况等,若发现患者意识状态变化,再次出现偏瘫,或者原有症状加重,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脱水降低顾内压。 三、健康指导要点 1、向患者介绍溶栓后的注意事项。 2、为患者讲解病情稳定后早期康复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戒烟限酒。 3、合理饮食,进低盐低脂饮食,防止误吸。 四、注意事项 溶栓 2 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以床上活动为主,不宜过早离床。如出现腹痛、四肢局部疼痛、肿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急性脑梗死溶栓筛查表最新版本

表2: 3 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对禁忌证 适应证 1有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 症状出现<3 h 3. 年龄》18岁 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证 1?颅内出血(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外血肿等) 2. 既往颅内出血史 3 .近3个月有严重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 4?颅内肿瘤、巨大颅内动脉瘤 5. 近期(3个月)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 6?近2周内有大型外科手术 7?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活动性内脏出血 9?主动脉弓夹层 10. 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11. 血压升高:收缩压》180 mm Hg,或舒张压》100 mm Hg 12. 急性出血倾向,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 109/L或其他情况 13. 24 h内接受过低分子肝素治疗 14. 口服抗凝剂且INR>1, 7或PT>15 s 15. 48 h内使用凝血酶抑制剂或xa因子抑制剂,或各种实验室检查异常(如APTY INR,血小板计数,ECT, TT或xa因子活性测定等) 16. 血糖<2. 8 mmol/ L 或>22. 22 mmol/ L 17. 头CT或MRI提示大面积梗死(梗死面积>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相对禁忌证 下列情况需谨慎考虑和权衡溶栓的风险与获益(即虽然存在一项或多项相对禁忌证,但并非 绝对不能溶栓): 1. 轻型非致残性卒中 2. 症状迅速改善的卒中 3. 惊厥发作后出现的神经功能损害(与此次卒中发生相关) 4. 颅外段颈部动脉夹层 5 .近2周内严重外伤(未伤及头颅) 6. 近3个月内有心肌梗死史 7. 孕产妇 &痴呆 9. 既往疾病遗留较重神经功能残疾 10. 未破裂且未经治疗的动静脉畸形、颅内小动脉瘤(<10 mm) 11. 少量脑内微出血(1?10个) 12. 使用违禁药物 13. 类卒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