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课程

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课程
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课程

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它的综合国力、竞争潜力及国际地位。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培养都必须扎根于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同时,基础教育是一项“明天工程”,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社会质量和国家前途。这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工业国在经过五十年代的恢复休整后,于六十年代进入了工业发展的高峰。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标准也不断提高。工业界对本国的教育状况开始表现出普遍的不满,纷纷要求改善教育质量,尤其要求提高学生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七十年代以来,国际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失业率的持续上升,也引起了政府、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一时间,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的改革成了西方各国的热门话题。同时,一些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摆脱对西方的依附,也开始了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所以,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其中比较系统并对世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当数美国和英国的科学教育改革。

美国历来以它的高科技称霸世界,但美国中小学存在的许多严重问题,包括教学质量的低劣,与之很不相称。一些有识人士指出:“我们正在培养一代科学和技术文盲的美国人。”他们提出:“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每日世界的基础。”因而科学教育的改革一直是美国历次教育改革的重点。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的一份教育报告“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次改革拉开了序幕。在大大小小的众多改革项目中,“2061计划”是一个引人瞩目的长期改革方案,它的第一篇报告《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首次提出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在“2061计划”与其他项目的基础上,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于1995年底正式推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英国国家课程》是1988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教育改革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改变了英国长期以来在中小学中没有统一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的状况,以法令的形式为英国公立中小学设立了必修课程及国家标准。这是英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世界教育界的改革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国家课程》中,科学首次与英语和数学一起并列为中小学的三门核心课程,可以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改革。《英国国家课程》自1988年开始发布后,曾先后做过多次修改,最近一次的重大修改开始于1999年。新版本的《国家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从2000年8月起实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的巴黎会议上指出:“从小就为和平学习科学知识是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培养自身的科学能力和造就富有进取心的和有知识的公民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日益重视科学的社会会在更大的范围内需要科学的最广泛普及,以使人们深入了解科学和恰当地调整公众对科学及其应用的见解及态度。各国政府应极其高度重视改进各级的科学教育。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和促进科学的普及。面对变化的形势,需要采取措

施促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进修。各国的教育系统应根据社会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搞好新的课程设置,采用新的教学法和教学资料。”

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什么?

(2013-03-09 22:12:20)

英国没有在《国家课程》中对每门课程给出各自的原则性目标,而是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中提出了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即“促进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在精神、道德、文化、智力和体力各方面的发展,并为他们提供未来成人生活的机会、责任及经验。”

这里,目标分为两部分。“促进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在精神、道德、文化、智力和体力各方面的发展”指出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里需要指出的还有“在学校和社会中”这个范围。学校不仅要对学生在校内的行为负责,也要对其校外的行为负责;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发展负责,也要对将来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发展与所起作用负责。目标的另一部分是“为他们提供未来成人生活的机会、责任及经验”,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一切工作最基本的出发点应该是让学生在踏入成人社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具备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能适应时代、适应社会,并有意愿和有能力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为他们提供与此有关的各种机会、责任和经验。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与评价委员会主席理查德?科劳斯纳与美国国家科

学院院长布鲁斯?艾尔伯茨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前言“行动的号角(CALL TO ACTION)”中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已经把所有的学生都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自己的一个既定目标。《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为使国家能够达此目标而编撰的。”

“我们大家,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会,同科学素养都是厉害攸关的。懂科学,你才有可能领略到你在领悟自然界的事理时油然而生的充实之感和兴奋之情。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你才有可能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个人的各种决策,去参加讨论关乎全社会的各种科学问题。有很扎实的科学基础可以强化人们日常所用的许多能力,诸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等。我们社会的经济生产率与我们的劳动大军的科学本领和技术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也必须有机会使自己成为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人,《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以这样一种信念为前提的。”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规定的学校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

●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

●在进行个人决策之时运用适当的科学过程和原理;

●智慧性地参与那些就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各种问题举行的公众对话和

辩论;

●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通过运用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所应有的知识、理解及技能来提高自己的经济产出率。

澳大利亚小学科技课大纲中也提到:“科学技术是这个现代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些领域中新奇和快速的变化对于所有学生都是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为了个

人、社会、环境和经济的种种理由,我们必须把年轻人培养成这个科学技术化社会的积极的参与者。”

其小学科学技术课程大纲中指出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应为:

“科学是以一种系统的方法来认识世界,这些认识一旦被证实,便能被接受。科学不仅是个知识体,也是个探索的过场。科学追求客观,但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它必然受到人类价值观的影响。科学活动(实验和解释的发展)不断生成知识,其速度之快,甚至专家们都很难跟上本领域的发展。所以,科学教育必须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技能。科学教育要帮助学生理解自身和环境,并为他们提供机会发展独立的理性的思想和负责的行动。它强调第一手经验,调查,设计,解决问题,以及明晰事理的能力。”

并指出:科学和技术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

●管理他们的日常活动;

●提供机会发展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和革新能力;

●理解周围的世界及影响世界的事物;

●发展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评价和使用技术产品;

●有效地发现、判断和利用信息;

●懂得科技对于男人和女人的一生都是同样重要的;

●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然和人造环境的问题;

●接受对改进环境质量的责任心的考验;

●更有效地解决与科技问题有关的道德难题。

这些学习也帮助学生做好准备,为澳大利亚和全世界未来的社会、环境及经济的福利作出积极的贡献。作为具有一定知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将需要:

●参与未来的建设;

●对地方、国家、世界、社会、经济、环境和道德伦理问题能作出正确的处理;

●能有主见地审视科技领域的发展;

●能对科技的持续发展作贡献;

●能作恰当的职业选择。

●懂得科技对于男人和女人的一生都是同样重要的;

●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然和人造环境的问题;

●接受对改进环境质量的责任心的考验;

●更有效地解决与科技问题有关的道德难题。

俄罗斯自然科学教育的目标可概括为:

●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帮助学生养成可促进个人自我决策和自我实现、追求自我完善、接受继续教育、推动公民社会发展、巩固和完善法制国家的个性品质;

●使学生掌握学校教育大纲中“自然科学”教育领域各学科的基础;

●传授构成自然科学观的各组成部分;

●传授自然科学的实用部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完成具有目的性和建设性的活动;

●使学生对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全人类社会文化价值观体系中的地

位具有基本认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日本在《日本小学理科学习指导要领》中提出的目标为: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爱,通过系统观察和实验,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界的情感,达到对自然现象和事物的理解,形成科学观点和认识。

以上这些实际上就是对“科学素养”涵义的具体阐述。

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对国家的益处是无疑的。在这个被人们称作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以及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拥有知识的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把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作为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措施。

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对社会也起着巨大的作用。它能使公众提高审美情趣,增强道德观念,选择理性的生活方式。任何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民族是不可能在公共或个人问题上作出明智的决策的。一个民族整体科学素养的有无与高低往往决定了由其所组成的社会的质量,不仅是科技方面的、经济方面的,也包括民主政治方面的。

同时,科学素养也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素养的提高可以增加公民的就业机会;可以使他们面对飞速发展的技术所提出的新要求充满信心;可以使他们识破形形色色的迷信和伪科学现象,并给予有力抵制;可以使他们对某些影响个人生活或经济的问题作出更合理的决定,如饮食、医疗、安全、能源使用、环境保护等问题。此外,科学素养的提高还能使他们对宇宙间科学概念的精美与力量取得智慧和审美方面的鉴赏能力。

因此,培养全体儿童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应该是科学教育最根本的任务。

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教育原则有什么不同?

科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各个国家最统一的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从六十年代起,科学家、科学课教师及工业家们就强烈要求改革科学教育。他们认为,为了武装下一实际的公民,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为此,在《英国国家课程》中,科学受到高度重视,地位大为提高,与英语和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并以法令形式规定,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不论他们的性别、民族、社会背景或初始的天资与能力,都必须从5岁起就接受科学教育,直至16岁。只有在第四阶段可有不同的选择模式,但绝大部分学生仍必须参加全部科学课程的学习。

在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提出的“交叉课程范围”中特别强调对于某些特殊的群体,如女生、有色人种、偏僻地区、残疾人等,应给予平等的教育机会。因为这些人群也是我们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他们将面临同样的挑战,他们需要同样的生存机会和能力。所以,他们应享有同样的、甚至是更好的受教育(包括科学教育)的权利。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其第二章“原则与定义”中首先指出:“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这一原则也就是公平与优异的原则。我们学校里的科学必须

面向所有的学生:不问其年龄、性别、文化或种族背景,不论他们有何残疾,有何志向,也不管他们对学科学怀有什么兴趣、受到了什么激励,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科学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高度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育中要防止的,主要是某些人-例如某些人口群体-学习科学的欲望受到压制、他们学习科学的机会甚至被剥夺的现象。”

“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被赋予学习科学这样的具有挑战性的机会。我们只要能把学习的机会毫无例外地提供给每一个学生,那么每一个学生就都能获得对科学的掌握。内容标准描述的是学生们学习的最后结果,即学生们应该掌握的东西和能够做的事情,而不是获取这些结果时所采用的方式。学生在回答有关自然界的问题时,会取得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理解,获取速度也会有所不同,一些人会比其他人快些。但是所有的学生都应有机会在这些年中通过多种经历来发展标准所提出的理解。”

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有什么不同?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则指出:“学校科学课程应能反映出标志着当代科学特点的智力与文化传统:学生要获得有关科学与自然界的丰富知识,就必须熟悉科学探究的模式、求证的规则、确定问题的方法及作出解释的途径。科学与数学和技术的关系,以及对科学性质的理解也应是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科学素养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要有更广泛的知识和对科学实体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与物质、生命及地球科学有关的知识。科学素养还包括对科学的性质、对科学事业、对科学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所起作用的理解。许多人曾对科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以历史的观点看,科学一直在许多不同的文化中被实践着。科学是认知的一种方法,其特征是以实证为判断尺度,以逻辑作论辩的武器,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学生应加深对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能做什么、科学不能做什么、以及科学如何在文化中起作用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

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在其制订的《十二年制学校自然科学教育构想》中提出自然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是:

l 科学性原则:制止反科学和伪科学理论。

l 基础性原则: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基础的科学理论、概念、模式和原理、具有社会意义并属于人类文化财富的基础研究成果,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

l 可接受原则:在学校教育各个阶段必须考虑到学生领悟、消化和掌握教学信息的实际能力。

l 连续性原则:由于儿童心理的特点,中断学习会导致迅速遗忘。

l 历史真实性原则:体现科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强调科学发展在各阶段的延续性,要求指明某些学者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l 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实现跨学科联系,为用不同科学观点观察自然过程和现象建立统一的方法论基础。

总的看来,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到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特点和未来学习与工作的需要。

目前手头具有的完整的科学教育标准有: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和2061项目的《科学素养的基准(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英国的《英国国家课程:科学(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 science)》;以及新西兰的《新西兰课程中的科学(Science in 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另外,还有其它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参考资料,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幼儿园至6年级科技课大纲及支持文件(Science and Technology K-6 Syllabus and Support Document)》,《俄罗斯十二年制学校自然科学教育构想》,《日本小学理科学习指导要领》,《台湾九年一贯教育课程总纲纲要及其评价》等。

从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可看出,当前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l 科学探究;

l 基本学科知识;

l 与个人和社会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

l 科学的性质、科学与技术,以及科学史;

l 其它。

1、科学探究

这已成为当今科学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在美国和英国的标准中都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解释为:

在《标准》所表达的观念中,探究要比“过程的科学”更进了一步。在“过程的科学”中,学生学习观察、推论和实验,而探究除了“科学的过程”外,还要求学生在进行科学论证和批判性思维时能将过程和科学知识相结合,以发展对科学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发展:

l 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l 对获得科学知识方法的欣赏;

l 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l 对自然界进行独立探究的必要技能;

l 具备善于运用与科学有关的技能、能力和态度的品质。

探究的科学是科学教育的根本,是最终组织和选取学生活动的支配原则。探究方面的标准强调的是进行探究的能力,以及要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各个年级的所有学生在每一个科学领域都应该有机会进行科学的探究,并发展探究性思维和探究性行动的能力。这些包括:提出问题,计划并执行调查,利用合适的工具和技术收集数据,对证据和解释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性和逻辑性的思考,作出并分析不同的解释,以及进行科学观点的交流。

英国将科学探究列为第一位目标,而且要求将此目标渗透于其它各目标的学习之中,在所有考核中,它也将比其它目标更加受到重视。在1991年颁布的标准中,它被称为“科学调查(Scientific Investigation)”,而在1999年的新标准中被改为“科学探究(Scientific Enquiry)”,在要求上也有较大的提高。

2、基本学科知识

在基本学科知识方面,各国所涉及的内容大致相同,但对学科领域的划分略有区别。主要内容大致属于以下三个领域:

l 生命科学

l 物质科学

l 地球与空间科学

⑴生命科学

这是一个最为一致的领域。在各国的标准中,尤其在低年级的标准中,它更显重

要。整个自然界就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大部分,人类就属于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地区,作为研究者的人首先应该对自身有所了解。对于小学生,他们最多接触到的自然物体就是自己的身体,他们应该对自己身体的组织和生命过程有基本的认识。此外,许多动、植物是人类相依为伴的朋友,它们也最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欲望。

⑵物质科学

在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这是内容目标之一。而在英国《国家课程:科学》和新西兰的科学课程标准中,它被分为材料和物理两大部分。它们各有各的道理。但对小学阶段来说,细化的必要性不是很大。

⑶地球与空间科学

在美国和新西兰的标准中,此内容为单独的目标。而英国的标准,则将此部分内容融于“材料及其性质”和“物理过程”两个目标中。不管怎么组织,这部分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这个星球及其周围的一切对我们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可以说是休戚相关、存亡与共。但我们对它却了解甚少。对于这部分内容,过去的学校教育不太重视,而新的科学教育很强调它的重要性。

⑷与个人和社会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内容标准的“理论根据”中针对这一目标指出:“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手段来理解个人和社会问题并采取行动。与个人和社会相关的科学标准帮助学生发展决策技能。与表6.6中概念相关的理解将为学生在成为公民时所要面对的基本决策打好基础。”

除美国外,其它国家都将此内容融于其它目标中,没有单独设立目标。但这部分内容都受到高度重视。

⑸科学的性质、科学与技术,以及科学史

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科学史和科学的性质应该是很重要的内容。它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有更深一步的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美国的《标准》提到:“在科学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科学有它的发展过程,科学是一种持续进行的、不断变化的事业。对于科学史和科学性质的标准建议在学校教学中利用历史来确认科学探究的不同侧面、科学与人的关系,以及科学在不同文化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科学和技术有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但它们又有密切的联系,有领域的交叉,有时甚至很难加以区分和隔离。它们都对个人、社会、国家,甚至人类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都不容忽视。它们也都应该成为学校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英国,技术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是中小学法定的必修的基本课程,它有专门制订的国家标准。但在其它国家的小学课程中,往往将它们合为“科技课”,如法国和澳大利亚。

美国的《标准》中指出:“科学与技术的标准确立了自然世界与设计世界的联系,并为学生提供机会发展决策能力。它们不是技术教育的标准,更准确地说,这些标准强调的是与设计过程有关的能力,强调的是对科学事业及其与技术的各种联系的基本理解。作为对探究的科学标准中能力要求的补充,这些标准号召学生发展在确认和阐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包括耗损和风险受益分析)、实现解决方案和评估解决方案等方面的能力。探究的科学与设计的技术是平行的。它们的标准都强调的是学生能力与理解的培养。”

美国将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目标:“科学与技术”和“科学史与科学的性质”,而

新西兰是一个目标:“认识科学的性质以及它和技术的关系”。

⑹其它

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设立了一个名为“统一的概念和过程”的目标,将它列为众目标之首,并要求不分级别地贯彻于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全过程中。这是其它国家都没有的。

《标准》对此的解释是:“概念与过程的框架设立统一了科学原理,并为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方法去帮助他们理解自然世界。”“标准描述了整体框架的一部分,它们可以把学生从幼儿园至12年级的科学教育中所得到的许多经验集合到一起。统一的概念和过程的标准可以落实到任何年级的教学中,但应永远和其它内容的标准的要求相结合。在低年级,教学应让学生明白统一概念和过程的意义和用途,例如,测量意味什么,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在高年级中,标准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科学思想的宏观图景(例如测量在一切科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来帮助和促进对于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具体的标准共有5个,并不分级别。

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不同?

(一)学习科学应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过程,应以探究为中心。

“学习科学是学生自己做的事,而不是别人为他们做的事。在科学学习中,学生需要描述物体和事件,提出问题,获取知识,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以不同方法对所作解释进行测试,与他人交流想法。“主动的过程”既有动手的活动,也有动脑的活动,仅有动手活动是不够的。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使他们与教师和同学一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学生需要将他们目前具有的知识同多渠道获取的知识联系起来;要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他们要参与解决问题、计划、决策、小组讨论;他们还要经历与主动的学习途径相配合的考核。强调主动的科学学习意味着不再把重点放在教师的知识传授及课题覆盖上,教材包揽一切题目、词汇和信息的做法直接有背于让学生通过理解来学习科学知识的这个中心目标。”这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第二个原则。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取决于学生对教育过程是否参与、怎样参与以及参与了多少。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育过程比作婴儿出生,教师的作用就是助产士,学生才是教育的真正主体。

所以,科学教育的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它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补充课堂教学所授知识的不足;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眼界和思路,培养动手实践与创造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各科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课堂教学也需要打破传统的模式,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专家咨询、社区活动中心等。

鼓励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许多工业国家采用的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之一。

(二)学习科学的途经应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相适应

《英国国家课程》指出:“学校课程应是切合实际的和有所区别的。在教学过程中,所有课程都应与学生本身的经验相联系,并应引出这些知识的应用及在成人生活中的延续价值。教什么及怎么教都应与每个学生的能力及素质相适应。”人从一生下来就是各不相同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差异会越来越大。这些差异形成了每个人的“个性”。教育必须承认个性,只有承认个性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才能都是从个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即使接受同样的教育,最终结果也总是不一样的。所以,学校不可能对所有学生提出同一个要求标准,也不应该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有一位教育专家说得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教育的本性所在。

为此,在《英国国家课程》的科学课程标准中规定了科学教学的三条原则:(1)设立适当的学习要求;

(2)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3)克服个别和群体学生在学习和评估中的障碍。

并允许同一年龄的学生可达到不同级别的要求,这样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保持兴趣和信心。

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教学评价有什么不同?

(一)评价内容侧重于最被重视的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

在评价过程中应测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知识结构。评价不仅考查学生记住了多少科学知识,而且还侧重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推理和应用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这一点英国的教师手册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如在空气这部分中,它不仅涉及到空气的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而且还在一种模拟真实情况下考察学生对空气的理解、运用的能力,并且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风车。

(二)评价形式多种多样。

我国目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各种测试(多为笔试)进行的。形式比较单一,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性的东西,使学生成为记忆的机器。美国小学科学教育学生学业评价是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教师课堂评价与学区、州、国家的大型评价相结合;英国是由国家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通过国家测试、教师手册和练习作业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可以说国家测试不是唯一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它还应包括日常检查和表现性评价。日常检查包括练习作业、课堂练习和课堂提问。表现性评价即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在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况下实际表现技能的能力。它包括结构性表现测验、口头表述、模拟表现、实验及档案录,这些评价形式在英美国家的小学科学教育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都有所体现。

(三)评价目标具有弹性。

我国目前小学科学教育学业评价目标要求整齐划一,所有学生要达到同一个目标,致使学习能力差些的学生感到吃力,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感到太简单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英国的弹性评价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它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达到某一等级,而是规定了一个范围,不同能力和成熟水平的学生可以达到各自相应的水平。(具体内容前面已经详细介绍过了,这里不再详述)

(四)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学业评价只是学校的内部评价,而不重视社区、国家的外部评价。而英国小学科学教育学业评价是由国家和学校共同完成的。英国小学科学教育学业评价是由国家和学校共同完成的,如英国国家测试由学校在每一关键阶段来的五月份对学生进行测验,测验完成后学校将试卷送到专门的审查人进行评分。大约七月底学校将测验成绩及教师课堂上的评估汇报给家长。这样可以保持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一致性。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评价是由教师课堂上的例行评价和学区、州和国家级的大型评价构成。教师课堂上的评价可以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制定课程计划,报告学生的进步。学区、州和国家级评价不仅由考核专家参与,而且教师也参与外部评价的设计。外部评价可以使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个整体把握。

(五)在重视学生成绩评价的同时,同样重视学习机会的评价。

不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从教学设备来说各个学校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可以使学校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决策等保持一致。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科学的机会是不相同的。如果不考虑这一点而一味地用同样的要求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会造成评价的不公正。因此,在对学习成绩评价时必须考虑到学习机会的评价。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课程类型:理论型 撰写人: 审核人: 编写日期: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6011250)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整体呈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科学与教育相融的应用性特点。其任务主要是通过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这门课程,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组织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之前所学课程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的综合成果转化,本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及职业素养培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总学分:2 三、课时分配 四、适用专业及年级 该课程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 五、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认真学习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段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发展实施科学教育,并协调拓展其他教育活动共同完成学前儿童的能力素质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与实践,让学生明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在儿童教育及幼儿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对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概念以及当代儿童科学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前沿;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制定、内容和方法选择、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学前儿童成长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解决幼儿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与组织儿童进行科学领域集体、区域等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热爱和忠诚之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科学教育观、儿童观及儿童科学教育观;并结合教学对幼儿进行全面的人格教育。 六、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理论部分 绪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第二节国内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综述 1.主要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价值;美国、法国、日本和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对我过儿童教育的价值,国内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状。为以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进行铺垫。使学生对本科目有一个了解。 3.教学重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个体发展,现代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4.教学难点 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年教育文档.doc

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编者按:2017年1月15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表示,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为此,教育部修订完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给出明确标准。科学课程的起始时间提前到小学一年级,要求一、二年级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且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标准”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但在教育界人士看来,教育部之所以会出台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因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然而,这个数字和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无论何种原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不管对于公立学校还是民办教育机构,都是新的尝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此,本期梳理了教育从业者对此的一些认识。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是自2001年《全日

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发布之后第一次修订和完善。 关于新课标的几点变化 一、两个新增 (一)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 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明确了STEM中的"T"和"E"的重要性,即技术与工程学。 (二)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 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让学生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两个变化 (一)划分了三个学段 学习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更加详细化。对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通过小实验、小游戏的体验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二)学习评价方式更多元 旧版本: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 新版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终结性评价: 1.纸笔测验, 2.表现性评价, 3.真实性评价, 4.档案袋。 三、给出了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建议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docx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科学的含义与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 2、了解选择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要求。 3、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及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及范围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科学的含义 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与规律的知识。 2、科学是获取反映客观事实与规律知识的过程。 3、科学是看待世界的一种精神与态度。 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 1、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 2、通过直接经验认识世界 3、探索过程与探索方法的试误性 4、所获经验的非科学性 (1)幼儿总是用原有经验解释世界 (2)幼儿的经验还具有主观性和泛灵性 三、选择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要求 1、科学性和启蒙性 2、广泛性和代表性 3、地方性和季节性 4、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及范围 《纲要》提出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3.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4.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5.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6.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7.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一)了解自然环境及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述评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述评 作者:赵亚夫;郭艳芬来源:外国教育研究发布时间:2006-1-23 11:06:40 1994年,美国颁布了第一个《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这是美国历史教育史上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实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面对公众提出的诸多争议性问题,美国教育界和历史学界的专业人士又对《标准》的学术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入探讨,最终于1996年公布了《标准》的修订本。 一、研制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由来 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向来比较自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州和地方政府在课程的设置和处理上有很大的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并确保了州和地方的权力,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历史教育有时会出现因地而异、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比如,有关美国内战的问题,南方各州和北方各州的学校就可能因历史因素而持完全不同的看法。对于共享美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学生而言,这不利于他们得出全面而客观的判断,从而削弱了他们同为“美国公民”的身份认同。 除了教育体制的客观障碍之外,20世纪后半期社会史等新史学的兴起,成为推动历史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新史学提倡“从下往上看”的历史,主张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审视历史,将史学研究从体现政治精英人物活动的政治、军事、外交领域,扩展到平民百姓日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上来,从反映政治精英人物活动的历史事件,扩大到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上来。新史学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主张把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心理学、人口学、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历史学,从而使史学研究方法得以丰富更新。就在史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美国的历史教育却仍在原地踏步,继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现象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极大不满,历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历史教育的滞后,不均衡、不合理的教学现象,最终引起了美国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重视,从而促成了“确保美国所有学生都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的改革。 1989年8月,在弗吉尼亚举行的会议上,布什总统与各州州长首次想到并提议由联邦政府出面,研制全国性的教育目标,对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标准。 1990年,布什总统提出“需要给有教养的公民研制一份新的标准,我们的国民必须跟其他国家的国民一样,信息灵通、有良好的教养、能干、善于发明创造”。“只有全社会共同致力于教育的复兴大业,美国才能迎接这种挑战。”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目标是:“到2000年,读完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的美国学生必须有能力挑战如下学科: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与地理,而且美国的各所学校都需要确保所有学生都知道如何极好地运用他们的头脑,从而为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终身学习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能够高效率地工作做好准备。” 1991年4月,布什总统在综合性改革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呼吁:应该研制以上五门学科的“世界水平”的标准,并研制“美国成就测试”,以评价该目标的发展情况。这两个提议均得到了美国公众的大力支持。 1992年10月,总统候选人克林顿也宣称自己有义务去“设定世界水平的标准(尤其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的标题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并由原来的4条目标调整为5条,即增加: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教育目标。 三、内容标准的修改 1、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例如,将“生命科学”的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其中原专

第三章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第三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上一章我们讨论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也就是“为什么教”的问题,这一章讨论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第一节选择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要求 一、科学性和启蒙性 科学性是指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符合科学原理。不违背科学事实(例:为了让幼儿养成刷牙的习惯,教师用黑色水彩笔描画后代表牙齿上的细菌,让幼儿观察这是不科学的) 启蒙性是指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应是粗浅的而不是系统的科学知识,内容应是激发幼儿好奇心和科学探索、启示幼儿科学学习的媒介,不能超越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 一是科学知识的“科学”,二是科学知识获得过程的科学 二、广泛性和代表性 1.科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呈现领域的广泛性 2.幼儿科学探索领域的宽广性 3.幼儿科学教育的奠基作用 根据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要求选择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1.从广泛的范围中选择内容 2.衡量所选内容的代表性 3.考虑各部分内容的均衡性 三、地方性和季节性 1.幼儿一直接经验为主的学习特点 2.自然现象的地域性和季候性 根据地方性和季节性的要求选择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1.要注重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中挖掘和选择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不要照搬 现成的材料。 2.要灵活地当地事物替换离幼儿较远或难以搜集的材料 3.根据当地季节变化特点,恰当地编排教育内容,而不要固守统一的计划。 四、时代性和民族性 根据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要求选择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1.结合幼儿生活选择介绍先进科学技术的内容 2.选择介绍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内容 3.引导幼儿认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物产,或当地有名的物产 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范围 强调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观 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

人教版新课标《世界历史》下册教材(word版)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新课标《世界历史》下册教材(word版) 人教版新课标《世界历史》下册教材(word 版)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新时代的曙光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各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大战后期, 1917年3月(俄国旧历二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与二月革命中建立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同时存在,但当时掌握主要权力的是资产阶级的是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继续推行沙皇的政策,将战争进行到底,并力图扑灭革命的火焰。 1917 年 4 月,长期流亡国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回到俄国首都彼得格勒。 在车站广场列宁受到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工人的欢迎。 临时政府继续推行沙皇的反人民的政策,将战争进行到底,并力图扑灭革命的火焰。 由于革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1917年8 月,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11 月 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起义的指挥中心──斯莫尔尼宫,直接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1 月 7 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1 / 3

列宁当选为主席。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苏维埃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 同德、奥匈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3 月,苏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然而,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在国内外敌人的包围下,苏维埃政权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经过三年多的国内战争,到1920年底,苏俄人民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巩固了世界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俄国。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 2 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代码:14401405 课程学时:36学分: 2 适用专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 开课时间:二年级一学期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一门以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来研究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科学。具体研究对象是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师怎样引到幼儿学科学、怎样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教师怎样为幼儿学科学创设环境和提供材料设备;以及怎样进行评价其效果等。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认识,了解儿童学习科学的规律,全面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活动设计、评价等专业知识,从而初步具备进行该领域的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开展有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初步技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能够记住和理解教材中各种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概念、理论和观点。 2.能够运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一般规律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3.能够综合运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知识设计、实施及评价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4.知道怎样收集科学教育研究的信息,初步了解进行科学教育研究特别是实践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主 设计与组织指导,学前儿童教学类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等 2、教学难点:把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性质,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内化教育者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及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版) 义务教育 科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1) 一、课程性质(2) 二、课程基本理念(5) 三、课程设计思路(7)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0)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3) 一、科学探究(13) 二、生命科学(15) 三、物质科学(26) 四、地球和宇宙(39) 五、科学、技术、社会、环境(45)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52) 一、教学建议(52) 二、评价建议(59) 三、教材编写建议(65) 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68) 附录(72) 附录 1 行为动词(72) 附录 2 教学案例(73) 第一部分前言 20 世纪以来,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创建和发展了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论等基础理论,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信息智能处理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等基本模型,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全面而深刻的互动,诞生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极大地提高

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一、课程性质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 课程。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本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提 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 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 其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联系与转换,科学知识的形成才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与认识

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与认识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这一国际环境既是历史的发展机遇,又是现实的严峻挑战。 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 1、两极的终结有利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世界格局是指主要国家与国家集团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结构及其表现形态。世界格局是有关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最根本的特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也是对世界形势具有决定影响的国际关系。正确观察和分析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和大国关系的战略调整是21世纪初我们准确把握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确立新世纪对外战略的重要前提。 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多极的世界。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完全证实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英明预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则进一步指出:“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① 从冷战结束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来看,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 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冷战时期,僵硬的两极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全面对峙不仅抑制了新生政治力量的生长,而且消耗了主要政治力量的实力。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这既有利于现存的政治力量得以充分显示,又有利于新生政治力量的崛起,形成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良好环境。因为,冷战的终结解除了约束政治力量成长的集团政治框架,扫清了政治力量壮大的障碍。各主要政治力量在新旧格局的转换中,以强化经济科技实力为主要途径,以谋求在未来国际战略新格局中的有利地位为基本目标,集中主要精力于内政外交战略的调整与谋划,使世界舞台呈现出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活跃局面。 第二,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为世界多极化奠定了基础。从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苏联的解体、格局的演变、经济和科技地位的提升等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经济与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战后初期,美苏经济实力无与伦比,这是构成两极政治格局的客观经济基础。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和多元化步伐加快,WTO、IMF等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和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俄白哈吉四国关税同盟、十国大东盟等地区一体化组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尽管经济全球化是以国别经济的开放和参与为基础的,但是,其最大特点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公司,而非国家,生产要素的流动超越了国界的限制,并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公司的利益并不总是与一个国家的战略利益一致。这样,国家对国际经济事务的控制力相对减弱。尽管美国作为世界经济超强国家具有控制和影响世界经济的巨大能力,但是,它要建立经济霸权会遇到更多的制约和阻力。经济全球化使封锁、控制等传统手段逐渐失去效力,促使它们在对别国实施经济制裁的时候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而经济的区域化的本质在于经济权力的板块化,那些在经济上已经形成了巨大力量的区域经济集团必然会在政治上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这是国际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的客观规律。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在实践上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温床。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 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主要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到个体耕作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基本特点:铁力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封建土地私有制。(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金属冶炼:商周:精通铸造技艺趋于成熟——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冶铁——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纺织业:上古时期:发明防治技术,学会养蚕缫丝——西周:突飞猛进发展——汉代: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称号——唐代:出现缂丝 工业——宋末元初:革新棉纺织技术——明初:棉布成为广大民 众主要衣料 制瓷业:东汉晚期: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工艺成熟——唐:唐三彩,瓷器普遍,并成为生活用品——宋: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彩瓷生产时期——明清:瓷器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 品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特征:1)是农业的发展与补充.2)历史悠久,领先世界.3)多种经营方式并存.4)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周:职业商人,最早货币——西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私商成为主体——隋唐:大运河开通,丝绸之路繁荣——宋元:出现纸币——明清 a.形成大商帮 b.白银广泛流通 c.农产品商业化趋势加强 d.工商业市镇兴 起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影响: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严重阻碍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海禁政策影响: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发展缓慢原因:a.重农抑商政策b.海禁政策c.小农经济阻碍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背景 结构变动:自然经济解体。(表现:a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b 农民与手工业者破产c 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d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工业兴起史实:(1970’s)原因:a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洋务运动 的推动与促进c 外商企业的刺激(代表企业:上海发 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统设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掌握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关的专业知识,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环境创设和材料选择、活动设计和评价等,从而具有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和技能。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一门以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原则,来研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科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虽然是一门教育学科,但它的任务、内容和方法都和生物、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理卫生等自然科学紧密联系。同时,引导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必须以其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制订不同的科学教育目标,采用不同的教材内容及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还要以学前教育的一般原理为根据,来分析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际问题。所以,自然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根据,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也有助于这几门学科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还是幼儿园各科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体育》等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科学教育为各科教育提供具体的内容,而各科教育又为科学教育的开展给予了生动形象的手段和形式,共同完成学前教育的总目标。 3.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及实践的问题,并且与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实践密切结合。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结合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现状,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讲述、讨论、案例分析及实践演练等方式。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发展性问题以讨论的方式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实际操作问题以实践演练为主。 5.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基本内容的要求按“知道、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要求。具体要求在第三部分中规定。 二、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完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

(完整版)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教学目的: 1、掌握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及年龄阶段目标。 2、能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能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1、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是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所期望幼儿获得某些发展,所以,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原有水平和能力以及教育活动的内容来确定具体的活动目标。在教育实践中,设计、表述教育活动目标时应该把握以下注意事项: (1)活动目标应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域内。 (2)活动目标的制定应该尽可能具体、清晰。 (3)目标的表述主题应一致。 四、案例分析 指出下列案例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 案例一 大班科学活动“小石头漂流记”的目标 1、能积极进行各种实验,并大胆表述实验结果。 2、乐意接受挑战,体验成功的快乐。 问题所在:目标过于笼统、概括,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 修改后: 1、能借助不同工具,尝试让小石头浮起来。 2、能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并向同伴介绍实验结果。 3、乐意接受挑战,体验成功的快乐。 案例二 大班科学活动“运水游戏”的目标 1、提供多种运水的工具和材料,能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水中遇到的问题。 2、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初步掌握统计的方法。 问题所在:目标表述主题不一致。 修改后: 1、积极探索多种运水方法,能运用已有经验解决运水中遇到的问题。 2、初步掌握画“正”字的统计方法。 五、作业 为下列活动拟写活动目标 1、可爱的小白兔(小班) 2、动物的分类(中班)

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 六、世界现代史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福师《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网考考前辅导大纲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网考考前辅导大纲 一、单选题 1. 进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一定要遵循人道主义精神,不能妨碍或有害于幼儿的健康发展。说明符合哪种特征( B )。 A.研究问题的复杂性 B.研究方式的人文性 C.研究取向的情境性 D.研究问题的简单性 2.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是以幼儿教育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存在是与其它社会系统如经济、文化、政治、科学、技术等有着十分广泛的联系,在幼儿教育科学研究中不可避免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说明符合( A )。 A.研究问题的复杂性 B.研究方式的人文性 C.研究取向的情境性 D.研究问题的简单性 3.在一个特定时间对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同时进行测验或调查,及在某一阶段内对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做定期和重复的测验或调查。指的是( A )。A.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B.个案研究和组群研究 C.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D.血缘关系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4.通过人们之间血缘的亲疏关系来分析某种特征发生的频率或一致性程度,从而探讨遗传因子和环境对此特征所产生的作用大小。及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幼儿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教育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指的是( D )。 A.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B.个案研究和组群研究 C.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D.血缘关系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5.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或控制,幼儿的外部表现是在不受任何干扰下的自然流露,得到的结论较客观。指的是( D )。 A.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B.个案研究和组群研究 C.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D.生态化研究 6.在研究变量的类型中,不属于自变量特征的是( D )。 A.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 B.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 C.它的变化是受计划安排的 D.它的变化不容易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 7.在研究变量的类型中,不属于因变量特征的是( C )。 A.它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或对自变量做出响应的。 B.它是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 C.它不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 D.它是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 1

(完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 年级设置科学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 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位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探究式科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了解。 小学科学课程还应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部分学生在成年以后,会从事与科学技术直接相关的工作。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能够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这对他们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科学课程的活动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骆阳 审核人:黄珠红 编撰日期:2008年10月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是学前教育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主干课程。它是一门以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原则来研究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活动过程的学科。具体研究对象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的发展;科学教育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的目标和内容;教师怎样引导学前儿童学科学、怎样开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探索活动;教师怎样为学前儿童科学创设环境和提供材料设备;以及怎样进行评价及其效果等。因而,它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与自然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它虽然是一门教育学科,但它的任务、内容和方法都和生物、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理卫生等自然科学紧密联系。同时,引导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必须以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根据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制定不同的科学教育目标,采用不同的教材内容及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还要以学前儿童教育的一般原理为根据来分析科学教育的实际问题。所以,自然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根据,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有助于这几门学科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是幼儿园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等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科学教育为各科教育提供具体的内容,而各科教育又为科学教育的开展给予了生动形象的手段和形式,共同完成学前教育的总目标。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活动的认识,全面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的目标、理论、内容、方法、活动设计和评价等专业知识,从而具有进行该课程的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开展有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科研工作的初步技能。 一、教学要求 (一)知识体系 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是探索的过程。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其周围环境的手段或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个专门领域。科学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向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也是学前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国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今天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是从原先的常识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当今世界上,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的社会制度、经济情况、教育目标等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