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变观念和方法,重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国家战略(精)

一、转变观念和方法,重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国家战略(精)
一、转变观念和方法,重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国家战略(精)

附件: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2010年年会政策建议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第四届第四次年会于2010年11月10至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是“生态系统管理与绿色发展--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

国合会委员欣喜地看到,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为中国“十二五”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绿色转型”、“以民为本”的路线图。这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等战略性措施,强调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委员们赞赏最近强调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的新理念,并特别注意到,中国政府提出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探索一条以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为特征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这种认识和方法上的创新,令人欣慰和期待。

委员们高度肯定过去一年来中国政府在应对后金融危机中保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绿色发展,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重大进展。“十一五”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完成,节能目标有望如期实现;发布了?全国主体功能

区规划?,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构筑绿色发展新格局;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正在被全社会广泛接受,一批低碳经济试点正在探索中实践,上海世博会的圆满成功成为探索低碳城市和绿色发展的新亮点;提出了培育和加快发展以清洁、低碳、绿色为核心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导向。

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等概念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并在探索实践中逐渐深化。然而,委员们注意到,在国际社会推动绿色发展的众多角度和措施中,有一个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就是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问题。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国内消费升级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压力已非常紧迫,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具有各种功能,在健康的生态系统及其健全的生态服务支撑下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体现着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对某些生态服务的经营和管理,本身就是绿色经济产业;破坏生物多样性和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国合会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年、在绿色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发展方式进入绿色转型的关键时刻,高度关注这一主题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意义重大。

经过多年的巨大努力,中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确保生态安全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委员们也注意到,中国绿色发展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与不断增长的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生态系统面临着持续退化的压力,严重的

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到许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削弱了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委员们特别关切到,今年全国范围内频繁发生的旱灾、洪涝、泥石流、台风、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给中国的警示,凸显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的迫切性。而气候变化也将会对已不堪重负的生态系统产生更大的压力。

理论和实践表明,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生态服务水平的方法是采用生态系统管理的方式。国合会今年围绕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开展了课题组研究,围绕水、土壤等重要生态系统要素,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足迹等共性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基于国合会年会期间的讨论,并综合有关研究成果,2010年国合会给中国政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和方法,重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国家战略与体制机制

中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还存在很多问题,在认识上,明显存在着重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服务,轻调节、支持和文化服务的倾向,就生态系统服务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认识也需要提高;在管理方式上,基本上是按照生态系统要素划分部门管理职能、按行政区划实施管理措施,没有很好地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地域性规律对管理的内在要求;在机制上,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公众和社区的自主参与严重不足。生态系统管理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责权利不清,重建设轻保护,效率不高和效果不好等现象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

为此,建议:必须转变观念和方法,以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

及其健全的生态服务功能为目标,以实施生态系统管理方式为核心,重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国家战略。

1、转变观念,科学认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规律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提高决策者和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及其多种服务功能的科学认识,树立生态系统管理与经济发展、脱贫、增加就业可以协同促进的观念,统筹扩大生态系统规模与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服务质量,将保护、改善和发挥生态系统的调节、文化和支持功能与供给功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形成健康和有弹性的生态系统和健全的生态服务作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目标,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流,将生态系统管理方式作为保护与建设的基本方法,确立从“山顶到海洋”的大系统战略思路。

2、制定国家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战略纲要,建立统

一、协调的行动框架。国家的发展,科技是动力,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自然资本是根基。参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和人才发展规划的模式,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2050)》、《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2030)》和最近完成的国家环境保护宏观战略研究成果为基础,中国应制定《国家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战略纲要》。通过国家战略纲要,统筹增强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采取生态系统管理方式,解决目前按生态系统要素和行政区域管理带来的弊端。按照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划,国家战略纲要将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水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纳入到一个统一、协调的行动框架下,确定中长期国家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目标与任务。根据国家战略纲要,进一步制定和实施不同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的规划和措施。

3、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协调机制,形成高效顺畅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要立足长远,逐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大部门体制建设,现阶段要重点建立有效的部门和地区协调机制。在中央层面,针对重要生态系统管理和涉及跨省(市、区)的大流域生态系统管理领域,要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协调机制,界定和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之间、大流域上下游不同行政区之间的职责关系。在生态建设规模大、任务重的中西部省(市、区)建立省级和省际生态系统管理和协调机构,使其成为生态建设、规划和管理的决策主体,促进部门间协调与合作。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纳入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的工作之中,而不仅是作为林业、环保、国土、水利等自然保护部门的职责,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在经济管理部门的主流化;同时,明确省级人民政府对生态系统管理的责任。

4、利用市场机制和生态服务共享与补偿机制,激励企业、公众、社区和非政府组织保护生态系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生态产品认证制度,激励私营部门、企业管理和经营某些生态系统服务,培育相关新型产业,强化企业社会责任,降低企业生态足迹。加强社区能力建设,增强公众对生态系统保持健康状态重要性的认知,探索并建立可持续的社区协议保护机制,加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和程度。要扩展和深化环境教育体系,将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纳入科普宣传与学校教育的范畴。鼓励和支持非政府组织,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和

全社会保护生态系统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管理,让重要陆地生态系统休养生息

中国在大约34.9%的陆地国土上承载着96%的人口,持续而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活动对森林、草地、湿地、水体等陆地生态系统提供的多重服务需求巨大,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土壤退化状况愈趋严重,包括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贫瘠化及土壤污染等,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成为危害生态环境、危及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强化陆地生态系统管理,提高陆地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有效的自然资本支撑,是中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为此,建议:从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用系统和协同的方法,从法律、规划、政策、管理制度、投入等方面,大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让重要陆地生态系统及相关水生态系统休养生息。

1、调整和制定重要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在建议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战略纲要的统领下,针对重要陆地生态系统及其水生态系统,按照自然地理区域和流域的生态分布规律和特征,建立彼此相互联系、支持和协调的各专项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同时,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重大破坏的经济社会活动,例如矿山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制定专项规划和措施,建立从预防、修复到监管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管理体系。

2、加强生态系统管理的法治建设。完善生态系统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1)修改已经实施二十多年的《环境保护法》,统筹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更新立法理念、原则和制度;2)在相关资源环境立法中要注意贯彻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3)在经济立法中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使经济立法生态化;4)在对现有相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进行全面评价的基础上,促进生物多样性国际法向国内法的转变,制定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框架法律;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推动生物多样性国际履约,切实履行中国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承诺;5)严格执行现有生态环境法律,依法追究污染、破坏生态环境者的法律责任。

3、增强生态系统和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坚持保护优先,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源头减轻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减少过度的人为干预,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增强生态系统本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防洪能力;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

4、增强对陆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长期投入。国家应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稳定的政策环境,增强国家对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长期投入。继续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稳定资金渠道和总量,巩固已有的生态建设成果。在中西部生态脆弱区,规划和实施新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工

程,将江河源头区、严重水土流失区、重要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等纳入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范围,统一规划,分省区实施,并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专项建设资金和生态补偿等资金机制,为中西部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培育生态建设产业和市场。建立并加强对生态保护与管理项目资金筹集、分配与使用的评估和审计体系,提高资金效率和效果。

三、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中国目前的海洋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承担着很多陆地不可持续行为的污染后果,如废弃物填埋、来自农业、工业的污染,过度围填滨海湿地为农业、工业或城市用地等,造成近海环境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频发,海洋资源严重衰减。过度捕捞急剧降低了渔业生物资源量,同时围填海又破坏了鱼类的产卵场或仔幼鱼的栖息地,导致部分渔业种类资源枯竭。当前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而随着未来沿海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未来的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严重滞后,例如,缺少统一的国家海洋基本法;缺乏能够统筹陆地流域和海洋的综合战略规划;海洋环境管理存在结构性缺陷,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将统一的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人为分解为不同领域,由不同部门监管,使得不同海洋自然资源或生态要素及其功能被分而治之,不能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进行综合管理。因此,中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中国海洋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包括内陆、河流、海洋不

可持续利用带来的严重影响,将海洋环境管理尽快纳入到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议事日程。

为此,建议:中国应充分考虑陆地、流域、沿海地区发展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坚持陆海一体、河海一体的基本原则,统筹海洋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统筹沿海区域和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高海洋和海岸带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加强全球和区域层次上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期应高度关注渤海流域,制定中国海洋绿色发展战略,实现海洋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1、建立健全海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基本法》的立法程序,作为实施海洋开发与管理,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根本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岸带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渤海区域环境管理法》;尽快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配套条例、办法、规定、标准的制定。在海洋管理立法中,要以生态系统管理方式为基本原则,以全面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多种服务功能为目标。

2、尽快制定国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与规划。在综合评估《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新的《中国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未来20年中国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提出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养护的重点任务,为中国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宏观指导。规划应优先考虑围填海、富营养化、过度捕捞等带来的赤潮、绿潮和渔业等紧

迫问题。

3、建立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协调机制。近期内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海洋管理体制的困难较大,难以改变多部门共同承担海洋管理事务的体制。所以,有必要设立国家海洋委员会,协调陆海统筹和不同部门间的海洋环境管理事务,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增强管理合力。鉴于中国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国家海洋委员会的首要任务是:制订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强化各涉海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指导海洋开发中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重大事项;其中,将解决渤海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最优先的工作任务。

4、采取基于生态系统管理方式的海洋综合管理对策。以自然生态系统为管理单元,采取海洋综合管理对策:1)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修编海洋功能区划;2)在评估近岸海域生态容量、生态安全、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建立围填海红线制度,确定海岸带/海洋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和生态安全节点,确定优先保护区域;3)在现有保护区基础上,对典型的生态系统、珍稀和濒危物种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及海洋公园,形成海洋保护区网络; 4)在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集中分布区、外来物种入侵区、海岛、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等实施典型生态修复工程,建立海洋生态修复示范区,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护能力,提高抵御海洋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5)在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管理框架下,建立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增殖体系; 6)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海水养殖业,发展碳汇渔业新模式,改善水域生态环境;7)采取“以海定陆”的原则,兼顾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削减

农业、工业污染负荷为优先目标,制订流域—河口污染控制方案;8)加强流域水利工程对河口水沙调控的综合管理,将入河口泥沙锐减导致的三角洲海岸侵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5、健全海洋重大污染事件风险预警及应急响应制度。按照国际海洋生态保护的预防预警原则,建立健全海洋重大污染事件风险预警及应急响应制度。在建议设立的国家海洋委员会下设海洋重大污染事件应急响应与处臵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部门的应急行动,健全海洋污染事件应急响应制度。建立海洋重大污染事件通报和区域潜在环境风险评估、预警及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区域突发海洋环境事件应急处臵体系,加强对潜在环境风险责任主体的监督管理,推动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

6、建立陆海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和预测体系。整合流域—河口—海域的监测工作,统一监测指标和技术标准,构建大气、流域、海洋/海岸带一体化环境监测体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数据共享。近期,增加氮氧化物作为大气监测和控制指标,增加营养盐(总氮和总磷)作为流域水环境监测和控制指标。开展流域—海域生态系统相关科学问题综合研究,深化对海洋生态系统机理和服务的认知,为实施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方式奠定科学基础。在沿海人口与经济活动密集区建立从环境监测网络、实验研究、野外台站观察和区域生态修复示范为一体的海洋生态环境研究和监测体系。

四、强化科技创新与支撑,切实加强生态系统管理的能力建设

当前,中国生态系统管理的科技支撑和能力显著不足。首先,

对主要生态系统及其变化的监测不到位,生态系统管理相关的决策缺乏实时、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持;其次,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的网络体系部门化现象明显,相关部门的监测和研究获取的有效数据和成果的共享和转化机制尚未形成;第三,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尚显薄弱;第四,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的科学研究缺乏向政策、决策和实践转化的有效渠道。因此,针对国家生态保护与恢复的主要问题和关键需求,加强监测、研究与示范工作,开发具有良好适宜性的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为生态系统监测、评估、示范和决策等提供科技支撑。

为此,建议:建立和完善全国和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状况的可测量、可核查、可报告的国家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大力加强生态系统管理的科技支撑与能力建设。

1、建立完善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国家层面完善区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布局,提供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统一技术规范、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建立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生态系统基础数据库和国家数字化信息库,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关键科学数据、优化管理示范模式和关键技术。

2、定期开展国家生态系统状况评估,建立适应重点区域管理的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体系。在森林、草地、湿地、海洋、土壤、水、生物多样性等资源普查和本底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遥感分析和模型模拟技术等,分析脆弱生态系统问题演变态势,客观评价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过程,开展五

年一次的综合评估,为国家“五年规划”提供全国生态评估报告和相关决策支持依据。建设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的连续系统监测,全面把握生态系统变化态势和生态修复工程所取得的生态成效与存在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3、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研究主要退化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区域分布,揭示不同区域典型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和演变规律,研究和开发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和优化模式应用示范,不断积累和完善不同类型和区域生态保护与恢复的技术储备。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绿色核算研究,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中。加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生态系统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技术研究。研究新能源开发和新技术应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和总结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模式,建立适合当地生态区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模式。

五、抓住薄弱环节,强化关键领域,推进中国“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实现绿色转型、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机遇期。既要对未来五年中国绿色转型充满信心,又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困难和挑战。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矛盾将更加突出,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迫切,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环境问题的形势更加严峻,节能减排的边际效益递减更增加了实现环境与发展目标的难度。

为此,建议:“十二五”期间,中国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中心任务和目标应该是统筹好保护环境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在改善环境质量和推动绿色发展上获得双赢,探索出一条环境保护新道路。要完成这一任务和目标,不仅要强化那些已被重视的环保领域和实践证明确有成效的政策措施,继续加强节能减排,而且还要紧紧抓住和大力加强目前尚处薄弱的领域和亟待强化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生态系统管理、农村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并将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减缓目标融入生态系统管理之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作用。

1.强化关键领域及其政策措施,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研究和提出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具体约束性指标,在全国各地推动落实;严格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环境标准,严格环境执法,从上游和末端倒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环境产品认证,引导绿色消费;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引导传统企业的绿色转型,培育新兴和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信息公开程度,引导公众参与绿色发展;加强环境科技和政策创新与应用,为绿色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2.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缩小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差距。目前,中国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和短板,直接影响到中国大部分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对中国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应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1)研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到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议事日程;2)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

护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快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相关立法;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指导和技术推广力度;4)扩大“以奖促治”的覆盖范围,加大资金力度,研究建立“以奖促防”机制;5)建立健全国家和基层的农村环境监管机构,全面提升监管能力;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3、全面推进土壤环境保护,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土壤污染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公众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中国政府应高度重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原则,建立从预防、修复到监管的土壤环境保护管理体系。1)尽快制定土壤环境保护规划;2)制定专门的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法,完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制定国家和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指导标准;3)抓紧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壤环境监管体制,明确责任,建立土壤污染防治问责制;4)切实解决污染土壤预防和修复治理的资金机制;5)加强对土壤环境防治的科技支撑,研究开发和建立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装备体系;6)建立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产品产区优先控制污染物清单,建立绿色供应链,建立食品安全评价和监控体系;7)重视土壤吸收碳、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增强土壤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能力。

4、突出重点,将全面改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实施生态系统管理方式纳入国家“十二五”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之中。统筹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实施生态系统管理方式尚属新生事物,面临观

念、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等诸多困难和挑战,要实施成功的生态系统管理,需要一个较长的推进过程。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应首先解决好决策者和相关利益者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系统管理方式的科学认知,制订并发布国家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纲要和重要生态系统的专项规划;其次,在土壤、海洋等重要和薄弱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率先启动和实施生态系统管理方式的行动,选择诸如渤海和一些重要陆地生态系统开展生态系统管理试点示范;第三,以相关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管理模式示范、监测体系建设等为核心,提升生态系统管理的科技支撑作用和基础能力。

5.加快生态补偿的立法进程,健全相关政策和机制。中国的生态补偿机制已有多年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也进入了立法程序。应尽快出台《国务院生态补偿条例》,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全面建立。根据生态系统管理的需要,要重点解决好几个方面的生态补偿问题:1)建立和完善森林、草地与湿地的公益性补偿基金;2)在国家生态补偿框架下,中央政府应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臵充足合理的预算;3)逐步将退耕还林(草)等林地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范围;4)建立海洋生态补偿/赔偿机制。特别是针对重大海洋工程(包括围填海工程)、海上溢油、海洋保护区、流域活动对河口—海域影响等重点问题,开展生态损害补偿/赔偿、生态修复补偿的示范;5)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6)建立水生态系统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

6、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约束,实施绿色区域发展战略,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中国需要高度重视处理好区域振

兴与绿色转型的关系问题。首先,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要符合国家发布的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性条件来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切实避免随着产业的梯度转移造成污染转移和生态破坏;其次,在经济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实施区域优化发展战略。在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实施以生态创新为核心的绿色区域发展战略,高度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确保区域发展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要求;第三,加强各地方政府间的协调和合作,全面建立区域生态保护的合作机制和污染防治的联防联控联治机制。

[XX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

[XX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的主要任务 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改善我县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按照全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纲要和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深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眼前与长

远、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自然生态保护、生态安全为中心,以生态建设工程为先导,实施生态战略,推进全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全县人民群众尽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促进全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质量要求,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布局,分类指导,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坚持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农艺、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封山育林与发展农村新能源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发展养殖相结合,重点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实用技术。 3、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的原则。在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科学安排整治措施和建设内容的同时,依法对资源和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 5、坚持发挥科技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行业技术指导和施工管理,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的技术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题目与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在借鉴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时,我们应该()。 ?A. 照搬照抄 ?B. 对自己完全的否定 ?C. 有针对性筛选 ?D. 自我探索,完全抛弃外国经验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为目标。 ?A.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环境承载力 ?C. 遵循自然规律 ?D. 绿色科技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写入党章,强化了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A.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B. 生态文明 ?C. 生态环境保护 ?D. 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A. 生态公正 ?B. 经济发展 ?C. 生态安全 ?D. 新能源革命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什么是生态文明的厚重之本? ?A. 发展红色 ?B. 发展褐色 ?C. 发展黑色 ?D. 发展绿色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6 .“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属于下面哪个层次??A. 生产方式层次 ?B. 物质层次 ?C. 生活方式层次 ?D. 以上都不是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7 .()是解决环境问题不可替代的力量。 ?A. 政府监督 ?B. 企业守法 ?C. 公众参与 ?D.

环保部门执法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 ?A. 可持续发展经济 ?B. 低能耗 ?C. 低排放 ?D. 低技术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A. 质量有所降低,环境整治效果不明显 ?B. 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 ?C. 明显好转,整治效果突出 ?D. 质量有所好转,趋势稳定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10 .()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 ?A. 草原 ?B. 海洋 ?C. 森林 ?D. 湖泊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11 .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 ?A. 艰巨性 ?B.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总结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总结报告 新中国建国60周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质量问题日渐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事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基本控制,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3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5%;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8亿元,约为1981年的135倍,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步增长。2008年,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1亿元,是1981年的334倍。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106万立方米,是2000年的3.8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2%,比2000年提高35.9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3%,提高9.6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321万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6.61%和8.95%,实现了两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经过不懈努力,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污染治理投入稳步增加,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一、环境保护事业积极稳步发展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在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孕育,70年代,我国的环保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开始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1972年6月,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环境保护开始摆上国家议事日程。

03-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中国生态经济网来源:南宁市环保局网站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南宁市生态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需要有一个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并能广泛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此,我们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广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指导下,制定本规划,并纳入南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这对于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府南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 本规划确定规划期为3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从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防治酸雨,机动车尾气治理,噪声达标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天然林、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资源保护等。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南宁市地处南亚热带,广西南部偏西,在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约124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全市面积10029平方公里,辖兴宁、新城、永新、城北、江南五个城区以及郊区、邕宁县、武鸣县。1999年全市总人口281万,壮族占63%,市区人口为128万。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伴随经济发展衍生的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全球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环境问题成为当前全球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全球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表现、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立法及管理现状以及国家宏观层次上必须加以指导这几个方面来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我国各个领域在进行经济建设之时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国家可从宏观政策进行引导。 关键词恶化;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也愈演愈烈,大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人们在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忽略了生态环境这个给我们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这个地球的生态资源人类不可以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实现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共同进步,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错误思想。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极力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有效途径,结合我国具体实践,必须从国家宏观层面管理上来进行指导。 1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生态环境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冰川融化等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造成的生态失衡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后果: 1)气候失常。气候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正常的气候环境是人类适应自然、健康生活的重要保证。而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带来了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引起海啸、冰川融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生存灾难,海平面上升、许多港口城市将变为汪洋大海,地震、海啸等灾害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物质财富遭受极大损失。 2)土壤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许多矿产遭受掠夺性开采,在矿五冶炼的同时也造成了大气污染。排出的工业废水中有许多有害物质和过量植物营养元素。这些有害元素进入土壤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大量“毒土”。土壤污染会造成农作物中有大量有毒物质残留,进入能量循环后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3)水源污染。工厂的工业废水和农业的农药残留、特别是有害矿物质的侵入严重污染了水源。水源污染包括原油泄漏造成的海水污染、有害物质侵入造成的江河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水源遭到污染首先威胁的是人类生命健康,对动植物的危害也非常严重。大量鱼虾出现死亡或者变异,体内的毒素又造成了二次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改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任务,也是改善民生、顺应职工群众意愿的民生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提高民族素质,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进程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水土流失日益加重、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各种污染严重等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

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环境保护的方法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认识到生态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从而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发布日期:2010-9-24 16:36:46 来源: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态圈(区)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特点和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分区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重点,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环境容量和合理分配污染确保环境污染得到严格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重点保护中部热带天然林和沿海防,实施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区域绿化、“三边”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保护与建设工程,提高生态服务功能。重点是防治工业污染、控制生活污染、削减农险废物,提高空气、水体环境质量,尤其要解决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后的突出问题,保护好饮用水源地,确保水源安全,保持一流的生活环境质量。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 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加强全省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按照《海南省自然保护区发顿和新建扩建,高标准建设热带森林、红树林、珊瑚礁等自然保护区,形成由60个自然保护区组成的全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使我省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系为框架,有计划地新建或扩大一批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尖峰岭、五指山、吊罗山、坡鹿等自然保护区,合理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廊道,将海南主要的自然保护区连片成网,明确划定保护区边界和内部分区,实行规范管理,对现有的没有保护价值、不具备护区,按照法律程序予以取消或改为风景名胜区。加强对西沙群岛等珊瑚礁核心区的以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地,研究珊瑚礁恢复技术,促进珊瑚礁的恢复。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根据中部生态功能保护区不同类型区的生态功能,制定分区理。对重点地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封山育林,严格保护;对一般地区,加强生导,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逐步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质资源保护。加强物种和种质资源保护。建设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和种质资源迁地保存与理力度,严格控制掠夺式捕捞和养殖方式,加强对幼鱼、幼虾和海龟、玳瑁等珍稀海护,实行伏季休渔,加强禁渔期管理。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力度,严禁非法猎杀及乱采滥挖野生保护植物。开展生物多样性系统调查和研究,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和重点建设尖峰岭、吊罗山和鹦哥岭3个生态监测站。 种入侵。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生态安全研究,制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对从省外地区引入外来物种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疫审批和监测监管,加强对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的监督管理,防止外来生物入侵对种产生不良影响。对引进外来物种、大面积单一品种造林及推广林下产业等进行跟踪,及时发展和研究解决有关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对已造成生态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 理措施,保证生态安全。 林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的重点是中部热带天然林和沿海基干林带(含红树林)。按理的要求,明确划定生态公益林范围。对现有林相较好的热带天然林进行封山护林,木林进行封山育林。到2010年,封山育林面积保持23万公顷,逐步提高天然林的郁以热带雨林为主体的热带天然林体系,全省天然林覆盖率稳定在19%。将沿海基干保加以严格保护,禁止各类开发活动破坏基干林带,对基干林带内养殖塘(池)及其他垦 退塘还林,加快基干林恢复。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促进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和融合,制定本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明确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的任务、程序、内容和成果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市级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 2 术语和定义 2.1三区三线 “三区”指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三线”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1。 2.1.1城镇空间 城镇空间是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包括已经形成的城镇建成区和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及一定规模的开发园区2。 2.1.2农业空间 农业空间是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以田园风光为主,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村庄。农业空间包括耕地、基本农田、园地、畜牧与渔业养殖等农业生产空间,以及农村居民点等生活空间3。 2.1.3生态空间 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4。 1《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

2.1.4城镇开发边界 是指为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和无序蔓延、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品质,划定的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城镇集中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空间边界5。 2.1.5永久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6。 2.1.6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7。 2.2资源承载力 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8。 2.3环境承载力 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9。 2.4生态安全格局 指由事关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性保护地构成的结构完整、功能完备、分布连续的生态空间布局10。 2.5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5《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6月稿) 6《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6月稿) 7《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9王金南,蒋洪强等. 环境规划学[M].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4.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为积极响应我国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本文将在思想观念、行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全体人们携手保护环境,推进生态建设,促使人们的美好生活。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变,为适应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首要工作就是加快生态建设发展。为此,需建立林业发展的建设规划,从而加快林业发展,以实现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环境的建设下受众多因素影响,例如森林资源、法律法规等。 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以加强建设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 为积极响应我国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本文将在思想观念、行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全体人们携手保护环境,推进生态建设,促使人们的美好生活。 1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义 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维护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的重要举措。林业资源是地球重要的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精神文

明,热衷于地球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人类破坏自然而导致自然生态的恶化,例如:人们的乱砍乱伐、开山采矿、工厂排污流入河流、汽车尾气等,人类的各种索取、活动都直接加重了大自然的负担。所以,只有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环境,才能实现共赢,长久地生活发展下去。 2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具体建议 明确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基本观念 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基本观念。(1)以人为本。加强资源供给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林区职工争取福利,以发展林业的生产和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继而保障林区职工的生活经济状况。 在林业发展中,妥善处理好生产林业经营者的投资关系,切实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使林业建设的开展。(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树立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命,尽快做好林木恢复,以发展林业建设。(3)良好道德品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在林业资源建设上努力维护,树立良好的保护环境思想品德,共同携手为人类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自然资源的枯竭是大自然对人们不节制的惩罚,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o我国环境问题得社会性原因就是()。 A. 资源低价 B. 环境廉价 C ? 违法成本低 D . 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党得十九大报告中指岀,()就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得千年大计。 A . 生态环境保护 Bo 建设美丽中国 C . 建设生态文明 D. 人与自然与谐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3。生态农业就是农、林、木、副、渔各业综合起来得大农业,又就是()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得现代农业。 Ao 农业生产、流通、运输 B. 农业生产、分配、消费 C. 农业生产、加工、销售 D . 农业流通、交换、销售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什么就是生态文明得厚重之本? Ao 发展红色 B .

发展褐色 C. 发展黑色 Do 发展绿色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5?生活中,使用哪种电池更环保 A . 可充电电池 B. 課镉电池 C? 干电池 Do 锂电池我得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6。防腐剂过量属于食品污染得哪一种 A. 原料污染 B. 保鲜生产得污染 C. 制作过程中得污染 D. 生物性污染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爲壽孑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鋤},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A? 2 025 年 Bo 2030 年 C. 2035 年 Do 2O5O 年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其她领域得改革就是()得。 A . —脉相承 Bo 融为一体 C ? 不可分割 Do 相辅相成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9.下列不属于国家公园基本特征得就是()。 A . 原生态 B。 无污染 C. 国家名义 D . 伴有参观旅游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10.在党在十八届()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得总体布局 A. B ? C ? 四 D . 五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11 o作为当代乃至我们长期追求得目标,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国家得普遍关注,成为时代潮流 A . 生态文明 B. 生态文化 Co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XX。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一、增强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年来,由于耕地质量退化、农业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递减等不利因素影响,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系统退化与农产品供给要求提升的双重压力。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成为农业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农业源与工业源污染迭加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隐患,农业生态资源利用率低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供销社是为“三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扎根农村,与“三农”息息相关,必须抓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二、重点工作任务(一)加强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养殖企业发展生态化畜禽养殖产业,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促进源头减量。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改进设施养殖工艺,完善技术装备条件。(二)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拓宽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途径,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主要利用方式,宣传引导农民和多部门协作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培育发展秸秆收储运等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较为完善的秸秆还田、收集、储存、运输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可持续运行的综合利用格局。(三)推行化肥减量使用。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推广高产、高效、环保施肥技术,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推进施肥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所需资料清单

xxx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5-2030) 资料清单 环保局: 收集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SO2、NO2、PM10、PM2.5、CO、O3),大气监测站位图;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地下水的监测资料,监测图;噪声环境质量,监测站位图;区域环境噪声(工业区噪声、居住区噪声、商业区噪声、文教区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监测资料;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 xxx主要污染源分布现状,各污染源的分布图;主要工矿企业的排污资料;各单位危险固废产生量、处理量;工业固废排放总量年度计划,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统计;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年度计划(SO2,烟尘,粉尘,COD,氨氮);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xxx环境功能区划;xxx生态功能区划。 大型项目的环评资料(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工程和环评报告);各企业环评执行情况及环保验收情况;环评审批情况。 自然保护区规划报告(现有的及规划建设的)及图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及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大气、水、噪声、固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xxx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近五年的环保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计划;环境宣传教育材料及工作实施方案;群众来信来访、热线电话情况,人大代表建议、政

协委员提案的受理、登记、督办和反馈情况。 计划取缔关停企业名录;环境管理队伍建设情况;近五年来xxx 企业监管情况总结;12369环保热线日常管理情况;排污费的征收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现场监督情况;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情况;环境检测网络标准化建设规划。 关于法规方面的制定或执行情况总结;未来的计划安排。 园区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资料;园区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园区主要污染源统计资料;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园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及“十三五”规划;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 节能、环保、生态保护、工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或建设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各园区年、项目验收报告产审核工作的报告。 城区内重点企业的环评、环保规划、清洁生产报告、项目验收报告。 热电厂(能源梯级利用;炉灰、炉渣制建材项目;生物质热电余热大棚;蒸汽管网铺设等)相关项目等项目立项书、科研、初设、实施方案、项目验收报告等。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涉及指标:(规划基准年2014年)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超过275天;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摘要:在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有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儒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有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的理念,佛家有缘起理论与戒杀护生的戒条,都强调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给人类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在科技、经济及人们物质生活快速增长,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今天越来越显其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利乐有情启示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需求急剧增加,致使人类不断地大规模的向大自然索取,导致当前社会出现了空气污染、水质恶化、气候变暖、物种灭绝、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危机,如何克服这种危机,是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中,蕴含了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值得现代人类学习借鉴。 1天人合一——儒家生态环保理念 1.1天人合一是儒家环保思想的哲学基础 儒家认为“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的自然界,自然本身是一个生命体。人是天地生成的,是自然秩序中的一个存在,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形成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共生共荣,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主张二者和谐统一。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抗的,而是协和共存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人生活在自然中,必须按照“中和”的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自然的生机和谐及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这对现代人类正确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根据。 1.2重物节物、以时禁发是儒家环保思想的行为法则 儒家主张人应节制欲望,以便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开发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儒家一贯反对滥用资源,提出了“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的节约论及“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4)和“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第一部分: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 本部分在介绍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从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与建设两方面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最后引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环境与生态系统 1.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目前我国关于环境的权威定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给出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2、生态系统 一般不太容易区分生态系统和环境,为对这两个概念有较明确的认识,首先应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最初的定义是1935年英国植物学家坦斯列在《植物概念术语的使用问题》一文中给出的,“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正是这种系统构成了地球表面上各种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元,这就是生态系统”。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学术界对生态系统形成了如下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通过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生态系统由生命支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组成。 可以从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区别这个角度来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强调系统特性;环境科学则以人类为中心,把人类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和社会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环境污染和污染源

邯郸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邯郸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邯郸市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历史文化悠久,地域上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海河流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必经之地,生态区位优势明显。然而,自然资源的长期开发、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降低了区域环境质量,而且也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制定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指导全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同时,本项工作也是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条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严格遵守人与自然共生的基本法则,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重要生态功能地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针对邯郸市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特点,通过科学论证、分析,提出邯郸市的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和各功能分区的控制性规划,为邯郸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条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邯郸市市域所辖的19个县(市、区),规划区域面积120.71万公顷。 规划期限为50年,其中近期:2002年—2005年;中期:2006

年—2010年;中远期:2011年—2030年;远期:2031—2050年。 第四条规划目标 到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区和部分县级城市环境质量实现按功能区达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化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60%以上的宜林荒山完成生态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26.5%,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20%以上;积极筹建武安青崖寨濒危植物自然保护区(被河北省列入2001年拟建名单)和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景区,使邯郸市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保护;力争5个县(市、区)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建成1-2个生态示范区,2-3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6-8个省级生态农业县,基本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得到重建和恢复,生态农业得到普遍推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森林覆盖率达到30%。 到2050年,全市水土流失区基本得到整治,基本实现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生态、社会和经济达到协调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时政分析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科学分析当前面临的任务挑战,对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重要原则、进行了具体部署。讲话展现强烈使命担当、蕴含深厚民生情怀、具有宽广全球视野,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进军号令。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 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有智不如乘势”。把握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我们就能回应广大群众热切期盼,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六项原则”是根本遵循。“六项原则”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用最严格制度最

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以及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担当。这些重要论断构成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是制度保障。制度才能管根本、管长远。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为确保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治本之策。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要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等重点,培育壮大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打赢蓝天保卫战这个重中之重;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和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

全国人大代表调研汇报材料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省环保局的帮助指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切实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大力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加快启动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全市整体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淮北市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环境进步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今年又已通过全国园林绿化城市的专家评审。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 全市各级政府对环保工作高度重视,定期听取环境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深入调查研究,协调解决环保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始终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积极引导

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矿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好恢复与重建 淮北市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被列为国家级矿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市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统筹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制定了《淮北市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对塌陷区治理实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期实施。截止至目前,全市已治理塌陷区面积13.06万亩,治理率达到54%,创造出具有淮北特色的五类塌陷区复垦模式,烈山区洪庄村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技术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一等奖,洪庄村被国家环保总局推荐参加联合国环境署“全球500佳”和“地球卫士奖”评选;濉溪县刘桥镇被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授予“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实验区”称号。 (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实施“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通过创建生态村工作,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百佳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村7个。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合理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从而预防和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建成了杨洼湖、和村和寇

保护生态环境__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张天泽 一、总述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在短短数十年间走过了西方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历程。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应冷静的看到,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粗放型、掠夺式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在这一客观现实面前,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绘就“美丽中国”画卷任重而道远,不但需要宏观布局,还应从细处着墨。面对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现实,必须在最细微处着力,多措并举,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一切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二、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 由此,必须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道德的总体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具体行为要求是: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三、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