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社团联盟建设的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社团联盟建设的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社团联盟建设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9-10-11T09:48:48.6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0期作者:滕继强

[导读]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

潍坊实验中学山东潍坊261200

摘要:271教育体育课程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建包括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的体育社团联盟,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社团体系,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和专家咨询法,以271教育集团体育社团联盟的组建、开展为平台,以集团体育学科课程整合为契机,从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项目会商、运动参与、评价机制、调研反馈提升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社团联盟建设核心素养研究组织

一、研究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271教育体育课程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健身育人功能,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深刻体验运动的乐趣,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转变,喜爱体育学习和运动,从而掌握2~3项终身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本文以“271教育”为依托,以271教育集团体育社团联盟的组建、开展为平台,以集团体育学科课程整合为契机,从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项目会商、运动参与、评价机制、调研反馈提升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271教育集团昌乐二中,潍坊实验中学高一、高二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人工查阅和计算机检索有关中学体育社团方面的书籍和相关文献资料,学习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作为观点依托和思路借鉴的内容,为本论文的研究做好理论上的铺垫。(2)经验总结法:对选取为研究对象的学校学生,体育社团联盟组织形式、过程管理等有关资料进行分析。(3)专家咨询法:研究过程中通过向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不断修正和改进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中体育社团联盟组织与管理。(1)社团联盟宣传方案。确定目标和基本内容,挑选内容积极,画面优美的社团活动海报;撰写版面内容积极向上的文章,联系广告公司制作宣传版面并张贴好;联系负责发布校网的老师,及时发布具有价值的社团信息;联系主控室老师,获得校园广播器材的使用权,按时、及时广播。(2)社团评价机制。社团联盟对社团活动内容及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建立三大创新与四大反馈机制,尽可能地提高社团活动的规范性与可实施性,使社团活动变得更有意义,让社团活动成为课余体育锻炼的有力支撑。集团各分校体育联盟各有特点,评价机制依据地区特点和学生差异有所调整。

2.体育社团对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作用。(1)发展学生体能,提高运动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意识。271教育学生八大品质第七条身心健康中提出:体魄强健、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斗志旺盛。同时,271教育七大课程领域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学生有强健的体魄,掌握2~3项终身锻炼身体的体育项目,这与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在学校开设的若干运动项目中进行自主选择,较为系统的学习和掌握1~3项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相吻合。(2)科学制定并落实锻炼计划,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71教育集团各校社团联盟从不同体育社团项目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安排课时,一周活动一次,确保社团活动常态化、持久化,在科学规范的练习计划指导下,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3)团体项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组织能力、强化合作共赢和宏观意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第三个方面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发展学生体能,提高运动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意识。(2)科学制定并落实锻炼计划,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3)团体项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组织能力,强化合作共赢和宏观意识。

2.建议。(1)注重体育社团的梯队建设,初、高中同类社团要加强体育骨干的培养。(2)加强精品社团的培养、特色社团项目的拓展和普及型社团的活动质量。(3)学生会加强与学生成长中心、体育处的沟通,便于社团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赵丰平 271教育基本法[M].271教育集团,2017。

中小学体育核心素养中体育品德在课堂中的培养途径 (2)

中小学体育核心素养中体育品德在课堂中的培养途径 -----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出炉。框架中将科学性、时代性和名族性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其中体育核心素养是组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不可少的因素。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体育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包括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而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关注不够,造成了一些问题的出现,这次将体育品德纳入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可见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一、体育品德概念及具体内容 体育品德培养对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有着实际的意义,随着近年来中小学体育品德教育的缺失,学生在体育品德方面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中小学体育品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然而体育品德指的是什呢在对成都市武侯区32名体育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其中23名教师体育品德的概念和内容不够了解。而在对成都市第十二中学的16个教学班的调查中发现,92%的同学不知道体育品德是什么。那么,什么是体育品德呢体育品德的内容包括的那些在2016年3月,国家出台的20种学科素养中将体育与健康学科也列入其中,并将体育品德作为体育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出体育品德是体育运动中应对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作用。体育品德的具体内容有:自尊自强的心理状况;勇敢顽强、积极进取、主动克服内外困难的能力;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态度和精神;对待比赛胜负结果的态度(胜不骄、败不馁);判别自己运动角色的能力;在体育活动在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二、中小学体育品德在课堂中的培养途径 结合中小学体育核心素养中体育品德的具体内容,对成都市武侯区中小学体育品德的培养,应细分到各个学段,针对学段特点,具体落实到体育课堂中。通过教师引导,引起学生的重视,以促进中小学生体育品德的养成。 1、在技能难度的学习中培养中小学生的自尊、自强心 自尊与自强心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我们国家民族性的需要。而普遍的成都市武侯区的中小学生自尊心较强,而自强心还有待提高。如在对成都市武侯区川大附中、西北中学、武侯高中、太平园小学的体育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如学生在立定跳远的测试中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很稳定,每学期的变化不是很明显,虽然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跳的很好,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前进目标,课余时间也不会自己进行专门性的练习,而面对没有变化的成绩,却能够坦然接受,自强精神明显不足。 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心理上加强自尊、自强心的教育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同时,在对技能难度的设置中,体育教师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不断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培养起兴趣,主动的寻求突破。而言语上的鼓励也能让学生充满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创造更好的成绩、使自强心不断得到增长。 2、树立学生信心,提升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能力 中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有的困难会激发

小学体育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d3300351.html, 小学体育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杨韦刚 来源:《天津教育·下》2019年第08期 【摘; 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中心与重点,也是提升学生综合体育技能与思想品质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渗透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本文就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以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被纳入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只重视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而轻素质培养的弊端。这样小学体育的目标也发生了由单纯的体能训练到学生社会生活技能培养、健康意识、体育品质等素质培养的根本性转变。传统小学体育运用的是“自由放养”式的教学模式,其根本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而在核心素养理念引导下,小学体育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情感态度與价值观相关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在集中训练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健康意识与行为 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特别喜爱体育这门课程,因为体育课程多是以运动内容为主的,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在运动中接受知识的心理诉求。在体育课上,学生可以缓解在文化课学习中受到的拘束与紧张情绪,但是体育课并不是自由放养式的教学。体育课可以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产生效果,也需要根据核心素养理念的要求规范与有序地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实践证明,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如果采取单独个体训练式的教学不仅会让学生的心理产生压力,还会使体育教学单调僵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体育课失去原本有的兴趣,而产生抵触与厌倦心理。体育教学中的集体训练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因为集体参与的活动减轻心理压力,并且在训练中形成合力,以良好的心理状态与顽强的意志力投入教学当中。但是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中的健康意识与健康训练同等重要,因此掌握科学的健身技能在体育训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体育课中训练“仰卧起坐”时,教师要强调动作的标准与规范,通过示范让学生懂得动作规范标准才能达到有效的训练效果,可以按照女生与男生分别进行集体训练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训练姿势,让学生理解“仰卧起坐”虽然对身体的训练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高强度地训练,也会导致脊椎的损伤,体育训练必须强度适宜、动作规范。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文化与身体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理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1.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2.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 3.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遵循在体育运动中应当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上述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并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整体发挥作用。(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体育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对体育教学逐渐重视。该文以小学体育教学为出发点,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论述,并且针对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叙述。 在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并非让小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重点在于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小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小学教育中,体育学科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能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体育运动能加强团队精神,使得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核心素养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对体育教学逐渐重视。该文以小学体育教学为出发点,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论述,并且针对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叙述。 在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并非让小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重点在于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小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小学教育中,体育学科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能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体育运动能加强团队精神,使得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浅谈初中体育学科核心问题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着重于学生运动技巧和能力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以及体育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当前中学生们由于课业繁重,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少,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使学生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体育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使之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先决条件,更能够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等. 学生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健身知识技能满足学生参与、健身体育活动的需要;健身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运动乐趣、体验成功,满足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体质的需要;在健身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自尊、自信、形成意志力、满足自信地从事体育活动,愉快地投入学习生活的需要;因而体育教师应把每节课知识和技能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健身知识技能也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健身、健心、育德、个体社会化、体育实践与创新等方面的培养。 体育素养的培养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一是健康意识的培养。以健康锻炼为指导思想,贯穿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之中,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健康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意识。 二是体育文化的培养。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两个方面。体育知识主要有人体的生理卫生常识、体育的人文知识以及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体育技能则包括体育运动的技能、技巧以及体育评价的技能等。 三是身体素质的培养。主要有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两个内容。健康素质不仅包括身体状态的健康,还有生理及心理状态的健康,它是运动素质的基础保证,在健康素质基础上进行运动锻炼,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更好的适应体育锻炼。 四是体育意识的培养。强烈的体育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意识受到文化水平、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五是体育品德的培养。体育品德反映的是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与倾向,是关于体育的道德规范。体育品德的养成可以更好的规范和指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健康的体育运动。 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方法和措施 (一)转变体育教学的理念,加强体育素养的培养

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小学体育《立定跳远》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体育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突破口,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引入课堂教学,并从学生的兴趣着手,避免了学习过程的枯燥,让学生热爱活动的乐趣,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健身、在活动中合作、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亨受、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二、教材、学情分析 立定跳远是低年级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学重点是两脚同时起跳,落地平稳。所以教学应着重解决两个问题:1、培养学生正确的跳跃姿势,为儿童以后的发展与提高打下基础。2、学会轻巧落地的方法,增强安全参与体育锻炼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如果一味的跑和跳,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不愿意学。据观察了解,小学生十分乐意和小动物交朋友,为了能使本课的情境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将主要教学内容用以“小青蛙捉害虫”的方式贯穿,以“小青蛙”来命名立定跳远。安排“青蛙捉害虫”的游戏来改变练习手段,让学生带着他们各自喜爱的角色去练习,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情境教学变换进行,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开动脑筋,积极参与。使学生懂得害虫是庄稼的最大的敌人,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我们都应该知道保护它。 三、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能独立面对社会挑战,具有主体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具有探索创新精神,能接纳他人的身心健康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小学阶段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将其归纳为:“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这里的“练” 是发展能力的手段,而“乐、动、玩”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 1、设计新颖的组织形式 本课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像在玩耍一样,设置一个亲切和谐、灵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除了采用指令性集体练习外,也采用了非指令性的结伴练习形式,同时强调学生个体自由发挥的练习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能力的广阔空间。在练习中,注重鼓励学生自我表现,让学生显示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

高中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探讨

高中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探讨 摘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其身体素质的发展, 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并能推动终身体育理念的落实。这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改善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以及引导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本文基于一线教学经验,对此做了一一分析。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一、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根据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内容的相关规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学生的核心 素养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其中运动能力 是培养学生身体活动能力的基础,高中生在参与各类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应该逐 渐积累体育理论知识、各项运动的技能与方法、熟知比赛活动的基本规则等,而 教师在引导中也应该根据高中生的发展目标,对其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 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能够在运动中体现出身心综合发展的优势。健康行为是 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身心健康状况,并形成良 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倾向,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 学生提供丰富的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锻炼中体验运动的乐趣, 并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核心素养不仅着眼于学生当前的发展需要,更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规划了体育 教学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 促进了高中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健康是社会实践开展的前提,没有强健的体 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阻碍,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沉重的学习 压力为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沉重的负荷,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则根据学生的综合 发展要求,引导学生从繁忙的课业中走出来,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进而保持健 康的身体素质,并为高效率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推动了终身体育理念的落实。相较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而言,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运动态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学 生参与体育运动不仅是为了获取成绩,更是为了能够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进而 引导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依然保持着健康生活习惯,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以体现终 身体育的价值。最后,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优质人才。现代市场竞争压力大, 个体在走向社会之后不仅要具备良好身体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健 康的心态,而体育核心素养正是从这一综合要求出发,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提供 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在体育教学中,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 文化素养是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提到体育运动我们更多时候想到的是专业的运 动技巧,而技巧的形成则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对于高中生而言,运动并不 是简单、盲目的锻炼,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知识、理论体系上的实践行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引导高中生了解和掌握系统的运动理论、科学的健身方法,以及健康的运动行为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对文化知识逐 渐转化为运动能力,进而发展为健康行为。在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体 育与健康的教材,明确高中生体育教学培养目标,并结合体育运动实现体育知识 的渗透;另一方面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更加生动有趣的

简述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简述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训练,应该从学生的运动认知、健身实践、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训练,从而提升学生对整体知识点的综合性把握。在教育教学中督促学生快速完成体育知识的训练和学习,提升学生对整体知识点的综合把握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也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活动,确保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方法 小学生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帮助,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予以一定的重视。在教育教学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全方位完善体育知识的学习训练。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活动,应该从多方位进行全面的训练提升。在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成长,且要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其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才能够确保学生的学习成长。 一、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发展,提高学生运动认知能力 运动认知是包涵非常广泛的一个概述,其中包括了基本的运动知识、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等等。这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步为学生深化。让学生快速掌握此类知识的基本把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推动学生学习发展,提高学生对综合知识的理解把握。在教育教学中应该体育认知的拓展,进行深入化的教学培养,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通过合理化的教学活动塑造,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教学活动的积极培养和完善,来提高学生对运动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长跑》时,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就需要学生快速提高对整体知识的认识。长跑运动中有非常多的知识点,包括了基本的运动规则,基本的运动形式和基本的运动方法。在长跑中从跑步姿势、跑步呼吸、跑步摆臂等等知识点中强化学生的运动认知,逐步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把握。深入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识,才能够快速完善整体教学工作,从而深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的理解。在教育教学中逐步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激励学生对运动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快速完善整体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整体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督促学生快速成长,且要开发学生的各类知识学习。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培养,逐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把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推进,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确保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快速完善学习发展。 二、合理优化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健身实践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首先强化学生的健身实践。让学生在健身时间中快速完成整体知识的学习训练。通过教育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综合水平,通过合理化的教学培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入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学习效率,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强化学生的学习,进而快速提升学生对体育实践的把握。 例如:在教学《篮球》时,这项体育运动可以跟学生日常娱乐相结合。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针对篮球运动的实践对学生学习成长有着重要帮助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利用篮球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快速完成篮球学习,并且做好篮球学习的基本准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体育知识的综合性训练。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快速成长发展,提升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尤其是体育知识大部分都

1小学体育水平-一-(一年级)核心素养

1小学体育水平-一-(一年级)核心素养

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迎春小学 2015—2016学年度下期梳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方法与策略一、水平一(一年级体育)核心素养:沈强 课的基本性质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基础性——课程强 调培养学生掌握必 要的体育与健康知 识、技能和方法,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和健康的生活习 惯,为学生终身体 育学习和健康生活 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践性——课程强 调以身体练习为主 要手段,通过体育 与健康学习、体育 锻炼以及行为养 成,提高学生的体 育与健康实践能 力。 健身性——课程强 调在学习体育与健 康知识、技能和方 法的过程中,通过 适宜负荷的身体练 习,提高体能和运 动技能水平,促进 学生健康成长。 综合性——课程强 调充分发挥体育的 育人功能,强调以 体育与健康学习为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 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 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 惯。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 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 机水平;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 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基 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 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体 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 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各地区和学校要根 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 设计课程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使每一 位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和发展。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及学习特点等,结合学科教学特点而进行的思想渗透。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依据核心素养的规定与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置,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培养与完善,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众多的体育项目需要团队间的合作才能完成,而想要获得优异的成绩,就需要学生间的密切配合。教师可以依据训练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例如,在健美操课的教学中,依据学科特点而言,它所培养的是学生健美操的基本步伐、组合能力以及学生集体表演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协调力、节奏感、表演力以及对于美的欣赏力。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对学生的这些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团队意识,明确自身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形成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且学会尊重他人,与同学和谐相处,从而加强团队的协调能力和配合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使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发挥应有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使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技能的教学,更是育人的过程。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使学生处于自由、放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因此,教师要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师在教学前就将教学规划完善,并依据规定进行确定的模式进行,最后形成既定结论,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难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爱因斯坦曾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少讲,让学生进行实践感知,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获得方法的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投篮练习中,学生在距离篮圈3.5~4米的地方投篮总是感觉力不从心。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找出问题,对症下药。如因球举得太高而作用力距离太短、出手时间把握不准等。教师要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找出解决策略,从而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引导作用,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学生讨论等形式,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贡献社会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校内进行体育训练,还应当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中,对全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引导,使全民参与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从

小学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

小学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 小学体育教学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之一是要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促进和推动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不断提升,要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不断融入与核心素养的灌输。因此,体育教师应该设立一种更加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将核心素养的教学融入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快乐。 标签:小学;体育;核心素养;学习兴趣 在目前的小学体育课程教育改革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耐力、速度等身体基本素质的发展重要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在逐渐培养和形成。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學生目前的发展状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能力,推动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1.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体育教师要促进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达到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应当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学生在对体育课程有热情时,才能够更加促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打造更好的条件。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且比较活泼好动,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创设出更加趣味化的情景,运用更加丰富化的导入模式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帮助学生能够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度。 例如,在带领学生进行立定跳远的训练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将体育运动项目与生活中的有趣事物进行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立定跳远想象为小青蛙,让学生能够在学习青蛙立定跳远的同时,辅以一些青蛙的叫声,促进立定跳远这个运动项目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蛙跳中感受到动物的灵性和优美的跳跃姿态。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更加有趣和活跃的教学氛围下进行蛙跳基本技巧的学习,还能够不断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拓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 2.创新活动手段,丰富情感体验 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充分注重对于活动手段的不断创新和丰富化,不断满足新课程下的常态体育课程教学活动要求,运用常态体育活动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在形式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中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促进学生情感状态和精神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竞

体育核心素养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摘要:素养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和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学科素养是近几年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那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如何融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体育教学呢?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首先应该明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清晰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方法途径,才能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解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文章根据学习,结合自己的理解,在体育核心素养概念定位、培养途经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小学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初期阶段,现阶段的教育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体育学科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此外,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拥有集体荣誉感以及强烈的竞争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1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

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修反思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修反思 宁县一中桑利利 年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课程(年版)》提出:”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是指相关学校体育课依据党的关于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为实现国民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而选择的教案计划,内容,方法,评价以及进程之总和。 通过几个月的理论,视频,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我明白了体育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不仅是教师的教,更应该是学生的学。体育课程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本学科应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体育课应该“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回顾我在多年的从事体育教生涯中,备课时以什么标准要求自己,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也深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好评,但是,忆往昔,詹今朝,一幕幕,想说的很多很多。 首先,体育教师要符合他的专业,使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所学、展示自己的能力。多年来,我深刻体会到了做体育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

于每一个学生身上。我热爱运动场上嬉戏的孩子,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正确对待,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我始终坚守“健康第一,育人为先”的教育思想,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在工作中主动学习教育的相关理论,注重改进教案方法,提高教育教案水平。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仔细组织每天的课间操和课余训练工作,精心计划、筹备每次的课外活动和比赛,尽力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时刻为学生的活动安全着想,及时维护有安全隐患得体育设施和场地。在进行课堂常规教案的同时,多年来还负责校女子篮球队的训练。由于训练的特殊性,无论寒暑,我都亲自带领学生勤加锻炼,风雨中、烈日下总能看到学生与我忙碌奔波的身影。每当别人还在香甜的睡梦中的时候,学生已经在我的陪同下开始训练;每当别人躲避风雪,躲进屋内享受温暖的时候,我与学生训练的脚步却始终没停。在训练中,大到姿势,小到动作分解,自己都手把手地教,形成了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训练特殊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增加了同学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强化了同学们的团结拼搏意识。我的扎实、塌实和务实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学校的女子篮球球队也取得了全县中学生篮球女子亚军,冠军可喜的成绩。 其次,结合工作实际,联系党的教育方针,反思自己多年的体育学科教案得失,要进一步明确立足学科育人的课程育人目标。就是要有热情的工作,备课时的教案目标,教案内容和教案方法

体育核心素养

浅谈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着重于学生运动技巧和能力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以及体育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当前中学生们由于课业繁重,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少,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使学生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更要练就一身娴熟过硬的专业基本技能,二者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 学生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健身知识技能满足学生参与、健身体育活动的需要;健身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运动乐趣、体验成功,满足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体质的需要;在健身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自尊、自信、形成意志力、满足自信地从事体育活动,愉快地投入学习生活的需要;因而体育教师应把每节课知识和技能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健身知识技能也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健身、健心、育德、个体社会化、体育实践与创新等方面的培养。 学科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新课程各学科课程标准都把学科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所谓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它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注入主体精神的合金,成为一种处理问题的习惯或思维方式。 一句老话说,你要给学生半碗水,那么你就要有一碗水。教师的专业情感是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首先要对自己所执教的学科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发自内心的喜欢,想要在这门学科的领域中有一番作为。是要做一名教书匠还是幸福的教育者,都需要自身的思考。 (一)热爱教育事业 有了这种认识,教师才会产生高度的责任感,也才会增强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对工作才会倾注满腔的爱和热情,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任何情况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