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0年昆明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近60年昆明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构想,预计到下个世纪末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3.5℃,降水增加3%~15%。 近百年(1909年—2019年)来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达 0.9℃—1.5℃,近15年来气温上升趋缓,但仍然处在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沿海地区海平面1980年至2019年期间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速率;未来中国区域气温、降水量将继续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还将增加,海平面将继续上升,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处于全球较高水平;2020年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到45%的上限目标;近期的技术升级、产品价值链提升、第二产业内部和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对节能减碳的效益贡献较大,中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对未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林业碳汇是当前和未来重要的增加碳汇途径;2030年左右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在此阶段达到峰值,但发展方式、政策导向和科技创新等都将对峰值时间和水平有所影响。 东北地区 在21世纪,东北区域地面年平均气温继续上升,降水量略有增加。与197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在温室气体三种排放(分别为高排放、中等排放和低排放)的情景下,2019年至2030年、2071年至2100年区域地面年平均气温将分别升高1.0℃至1.1℃和2.5℃至 4.3℃。2019年至2030年区域降水量略有增加,2071年至2100年增加8%至14%。在温室气体中等排放的情景下,与197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本世纪末年暖日和暖夜、高温日数可能增多,冷日和冷夜霜冻日数趋于减少,年最大连续干日天数趋于减少,暴雨日数、大暴雨日数、平均日降水强度、强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均有所增加。 华北地区 未来温度继续上升,降水可能趋于增加。在高和低两种不同排放情景下,预估21世纪华北区域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3~0.44℃/10年,与1980—1999年平均值相比,21世纪20年代华北区域年平均气温可能增暖0.99~1.11℃,30年代可能增暖1.17~1.61℃,50年代可能增暖1.80~2.54℃,其中,冬季升温速率最大,春季最小;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总体呈增加趋势,增速为0.8%~1.8%/10年,21世纪20年代、30年代、50年代华北区域年降水量分别可能增加0.95%~1.11%、1.17%~1.61%、 1.8%~6.29%,其中,冬季降水量增加速度最快。 华东地区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气候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气候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一、典例剖析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2为图1中甲城市的气候资料。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图1 图2 答案: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全年降水量大(达1 600 mm 以上),5~10月(6~9月)降水较多(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旱季)。 解析:结合气候特征描述的一般思路,即从年均温高低、年较差大小、日较差大小、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大小等方面进行描述。据图中气温曲线来看,各月均温在20℃以上,说明全年高温;将各月降水量数值加起来,年降水在1 600 mm以上,说明年降水量大;从时间分配来看,降水的季节分配并不均匀,雨季主要集中在5~10月,旱 季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4月。 二、方法讲解 气候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描述某地(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二是分析造成某地(种)气候特征的原因或主要影响因素;三是

比较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一般从气温、降水、光照三个方面来分析。在高考中常以“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的设问形式来呈现。 1.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1)气温特征:主要分析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和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大于15 ℃可以认为大陆性较强,气温季节变化大;小于 10 ℃表明海洋性显著,气温季节变化小。 (2)降水特征:主要读取各月降水量,分析降水季节变化,估算降 水总量。一般来说,月降水量低于10 mm描述为稀少,10~50 mm为少雨,50~100 mm为多雨,大于100 mm为丰富。 (3)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对上述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分析结果进 行比较,并对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进行描述,如7月均温大于22 ℃、降水量超过50 mm,可描述为“高温多雨”。 (4)光照特征:主要分析平均日照时数或年日照时数多少。其数值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天气状况,如云量大小,雾日或阴雨天多少等。 (5)风力、风向特征:主要分析某级别以上大风天气的多少(日数)以及季节分布、风向和风速情况等。 其答题思路为: 2.气候特征的原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演讲稿-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要的”国际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2月7日,在被浓雾弥漫号称“童话城市”的哥本哈根举行,现在哥本哈根会议已经由展示期望进入草案核心讨论阶段。这个以“减排”和“消费”为主要议论点的会议吸引了几乎是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因为如果环境任其破坏,气候继续恶化下去,若干年之后,不管是谁,都会为自己现在的愚蠢付出惨重的代价。在哥本哈根国际机场的走廊里,一幅巨大的海报非常惹人关注:2020年,已经是满头白发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满脸懊丧的哀叹:“对不起,我们没有阻挡气候恶化,因为我什么也没有做。”漫画很形象。2007年《气候变化中国国家告》指出,随着地球变暖导致较高的蒸发和降水速写未来50年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东南海增幅最大。高温、台风、风暴潮等极端事件将变得为频繁。一方面,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有显著加。由于海平面上升,海岸灾害主要是风暴潮呈现加剧趋势。极端降雨频发也将导致洪涝灾害、滑坡与泥石流、水土流失加剧;另一方面,我国干旱区的面积也可能会扩大,北方干旱趋势仍将延续,干旱强度加剧。据专家研究,即使我们现在马上开始严格控制减排注意环境保护,我们曾经犯下的错误仍然会让气候继续恶化1000年。当我第一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真的是大吃一惊,我们很难相信,地球——这个我们唯一的家园已经被我们折磨成什么样子。环保不是一句口号,只有每个普通人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时刻有所行为,我们才能真正减少对地球的破坏。在这次会议中,北京市第八中学的李楚珩、四川外语学院附属

外国语学校的王垚、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的王子楠、上海市南汇中学的陈习朝和佛山市第二中学的廖哲将出席论坛。他们都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并在学习之余参与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活动。同样作为中学生的我们马中学生,理应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首先要知道我国为什么要积极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 既是环境问题,又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增长过快、资源与环境形势严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们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承担与我国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再次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从国家层面上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提高全社会参与的意识与能力;等等。从我们青年学生个体看,我们青少年学生要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增强环保意识,大力宣传有关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法规;努力学习科学文化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摘要: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委员会地球与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最近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 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该咨询报告在承认全球变暖 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的同时,指出全球变暖确实存在,并对白宫与民众所关心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作了回答,这些问题是:自然气候变化的幅度;温室气体和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气体的排放是否在加速增长及其增长速率与来源;气溶胶的驱动作用;降低温室气体以及其它一些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排放物的增加趋势所需的时间;气候变化是否正在发生以及如何发生;温室气体是否导致气候变化;未来100年温度的变化幅度以及发生地点;所预计的气候变化有多少是气候反馈过程(如水蒸气、云和冰雪融化)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全球变暖的后果;科学研究是否已经确定温室气体浓度有一个“安全”水平;为了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还有哪些专门领域需要更深入地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意义重大,以及今后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和关注重点。 关键词: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美国;京都议定书 背景介绍 受白宫2001年5月11日的委托,隶属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于2001年6月6日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IPCC一直呼吁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更加严厉的控制措施,并于1997年12月达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 《议定书》中明确指出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世界38个发达国家6种温室气体(以CO2作用最为突出)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美国减少7%,欧盟成员国减少8%。但布什政府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趋势、变暖的程度以及其

贵州省贵阳市土壤气候特点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土壤气候特点简介 贵州全境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隆起,分别向南、北两面倾斜,海拔在100~2800米之间,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占全省面积的56.1%。全省年均温11.0~19.0℃,年降水1100~1300毫米。 总体而言是纬度低,海拔落差大,平均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南部距海较近,北部是辽阔的亚洲大陆,地面坡度大,山地特性显著。尤其是碳酸盐类岩石在全省大面积的分布,其出露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1.9%。 由于贵州所处纬度较低,海拔高差悬殊,地表崎岖,复杂多变,气候地域性差异大等特点,形成了从亚热带到中温带的5种气候类型。省内大部分地区常年温暖湿润,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复杂多样,垂直差异明显”的气候特点,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1.0~19.0℃之间;光能资源,常较同纬度的云贵高原其他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各省少,平均日照时数多为1200~1400小时,年日照率在25%~30%之间,太阳总辐射量年均91.05千卡/cm2〃年;雨水充沛,80%以上的地区平均年总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全年5~10月降雨较多,6~8月降水量约占年总量的一半,但光照与雨量、温度变化基本同步, 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发育与分布,其中红壤、黄壤、黄棕壤等为贵州省地带性土壤,其面积约占土壤面积的60.1%;受母岩特性制约的岩性土壤-石灰土占土壤面积的

29.9%;人工土壤面积及其它约占10.0%。 贵阳市气候特点 贵阳是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市中心位于东经106度27分,北纬26度44分附近,海拔高度为1100米左右,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兼有高原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5.3℃,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1℃,年极端最低温度为-7.3℃,其中,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为24℃,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气温是4.6℃。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129.5毫米,年平均阴天日数为235.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48.3小时,年降雪日数少,平均仅为11.3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宜人的气候是贵阳的骄傲,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之美誉。 尤其在夏季,贵阳夏季平均温度为23.2℃,最高温度平均在 25-28℃之间,最低温度平均在17-20℃之间。最高温度高于30摄氏度的日数少,紫外线强度较弱。即使出现30℃的温度,早晚也很凉爽,只要不在烈日下曝晒,室内通风状况良好,没有空调设备也绝无汗流浃背、夜不能寐的炎热。在街头很少见人手持扇子,晚上还得盖薄被,而在高山上却有“一雨变成冬”之说,是“天然大空调”。特别是与素有"火炉"之称的城市相比,贵阳不愧为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在2006年“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评选中,贵阳以“具有夏季特别是最热月平均气温舒适度的优势”荣登榜首。在联合国亚太组织等七大机构的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构想,预计到下个世纪末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3.5℃,降水增加3%~15%。 近百年(1909年—2011年)来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达0.9℃—1.5℃,近15年来气温上升趋缓,但仍然处在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沿海地区海平面1980年至2012年期间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速率;未来中国区域气温、降水量将继续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还将增加,海平面将继续上升,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处于全球较高水平;2020年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到45%的上限目标;近期的技术升级、产品价值链提升、第二产业内部和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对节能减碳的效益贡献较大,中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对未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林业碳汇是当前和未来重要的增加碳汇途径;2030年左右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在此阶段达到峰值,但发展方式、政策导向和科技创新等都将对峰值时间和水平有所影响。 东北地区 在21世纪,东北区域地面年平均气温继续上升,降水量略有增加。与197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在温室气体三种排放(分别为高排放、中等排放和低排放)的情景下,2011年至2030年、2071年至2100年区域地面年平均气温将分别升高1.0℃至1.1℃和2.5℃至4.3℃。2011年至2030年区域降水量略有增加,2071年至2100年增加8%至14%。在温室气体中等排放的情景下,与197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本世纪末年暖日和暖夜、高温日数可能增多,冷日和冷夜霜冻日数趋于减少,年最大连续干日天数趋于减少,暴雨日数、大暴雨日数、平均日降水强度、强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均有所增加。 华北地区

【地理】地理天气与气候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下图为沿南纬3°所作的非洲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两题。 (1)图中②所在的地形区名称是() A.乞力马扎罗山 B.刚果盆地 C.撒哈拉沙漠 D.东非高原 (2)一位地理学家在③地区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湿季,大草原一片葱绿,斑马、长颈鹿成群结队迁徙而来。到了干季,满目枯黄,茫茫草原上,间或有一些耐旱的孤树……”,下图中,符合他描述的气候类型是() 【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根据南纬3°纬线经过的非洲地形区判断,③处为东非高原,东非高原的西部②为刚果盆地,东部④为乞力马扎罗山。故答案为:B。(2)从气候资料上来看,ABCD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理学家描述的是热带草原气候,该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故答案为:B。 【点评】(1)非洲有“高原大陆”之称,地形以高原为主,包括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等大型高原地形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整个大洲西北部和东南部有两列山脉,整体上海岸线十分平直,岛屿、海湾数量少。 (2)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度至20度之间的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受赤道低气

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两季的气候特征。主要分布于非洲大陆,巴西高原等地区。其中非洲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 2.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造成甲、丙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2)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为沙漠景观 B.乙山顶终年积雪 C.丙地全年高温多雨 D.该山地位于北半球 【答案】(1)C (2)B 【解析】【分析】(1)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叫地形雨。丙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甲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2)甲地一年中最高气温20℃,最低气温-3℃,降水350毫米,说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少,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地一年中最高气温-9℃,最低气温-19℃,所以山顶终年积雪;丙地一年中最高气温19℃,最低气温1℃,说明夏季高温,冬季温和;三地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最低气温出现在7月,说明位于南半球。【点评】(1)影响降水的因素有:①海陆位置:沿海迎风区降水多,内陆空气干燥降水少;②大气环流: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如赤道地区降水多;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降水少;③洋流:寒流流经的沿海地区降水少,暖流流经的沿海地区降水多;④地形: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判断气候类型时,一定要抓住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即气温和降水,然后分步骤判断。第一步要判断出该气候类型所属的半球;第二步是以温定带,这里的“温”是指最冷月均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 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一、学习目标 1.能用规范的地理术语描述气候的特征。 2.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并找出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 3.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并学会描述它们特征。 4.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5.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体验高考 1、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10分) 2、左图为北非简略,右图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其差异的原因。3、读下图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 原因。

三、知识归纳 (一)气候特征的描述: 1气温:冷热程度,时间变化(年较差和日较差)。 降水:总量,变化,季节分配。 其他:光照,风等。 2具体分析思路: 气温:根据月均温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气温特征的主要点是:整体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是大还是小(是终年高温、还是终年严寒、还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具体是哪月气温高(夏)、哪月气温低(冬)。 降水:根据月降水量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降水特征主要点在于:全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年变化是大还是小;以及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是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

(二)气候成因分析思路 1纬度因素:决定太阳辐射,引起气温差异 2大气环流: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气温和降水。大陆东岸为季风环流,大陆西岸受气压带风带控制。 3下垫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包括海陆、地形、洋流、地面覆盖物 (1)海陆——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气温和降水(比较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2)地形:a 、海拔——水热以及组合状况的差异——高山气候(垂直差异);b 、坡向:迎风与背风,阳坡与阴坡 (3)洋流 (4)地面覆盖物:裸地与植被覆盖地 4、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或通过改变下垫面(修建水库、植树造林) 四、能力提升 4、读下图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5、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到下列问题。 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 降水量/mm 甲地降水量月份分配 降 乙地降水量月份分配 图8 °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预习新课】(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

气候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气候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 §6.1 地质时期古气候变迁的研究方法 一、主要方法 1、总述:地质时期的气候体现了大气圈、岩石圈、冰冻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气候 系统的综合变化。因此,这个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生物学、地质学、地 球化学、古地理等研究方法。 2、生物学方法 这是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各种古生物(包括喜冷、喜暖、喜干和喜湿的古植物和古动物)的生存范围、分布区域以及随时间的变化,都可以为古气候研究提供极好的证据。比如应用极广的微体古生物(包括植物孢粉、微体动物象介子生物的化石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微体古生物的数量、分布范围等,来研究气候变迁。 3、地质学方法 包括通过研究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地层沉积相的变化,恢复沉积环境,并与现代的气候条件比较(将今论古),以确定古气候状况。 这里沉积作用指的是固体物质从空气或水体的悬浮或融解状态中沉积下来的过程。 如黄土是一种风积物,从粉尘物质的产生、搬运、沉降到发育微黄土的全过程中,一直暴露于地表空间,受到当时大气圈及区域生物气候条件的直接影响。这样可以通过分析黄土——古土壤层中粉尘颗粒的大小,来确定当时的风速大小、气候干燥度等。通过分析孢粉等含量可以知道当时古生物的生长情况,从而知道气温、降水等的变化。 4、冰川学方法 (1)气温序列的建立:冰盖是降水积压形成的,其本质上是水构成的。水分子中的氧同位素含量与降雪的温度有关,因此可以根据氧同位素来推算古代 温度。一般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下降1oC,δ18O(氧同位素的变化值)约 降低0.7‰。 (2)定年:利用冰盖中氧同位素的含量,可以确定气温序列,但这一序列是什么年代的,则需要定年。积雪的物理状况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此使冰盖 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明显的层状结构,每年一层,就如同树木年轮一样,这 样,在冰盖表层就可以用肉眼直接分辨年层。但在冰盖深层(时间比较早 的冰层),由于冰盖的分层越来越薄,则就需要借助仪器分析,比较可靠的 是利用δ18O,因为δ18O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有时候也可根据其它指标来 定年,如甘肃敦煌冰盖是参照微粒量来定年的。或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估 算。 5、矿物分析法 即通过对岩石、矿物的分析研究获取古气候变迁的历史。另外也可以通过地球化学的方法推测过去的气候。比如如果某地层中含有煤层,则可推断当时气候湿润;如果有珊瑚,则当时为热带海洋气候;若有石膏和岩盐则为干燥气候;有冰迹物则为寒冷气候等。 §6.2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研究方法 一、总述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研究方法有四种:历史文献、树木年轮、考古发现和自然地理迹象。 其中最主要的是历史文献和树木年轮的方法,而后两种方法由于经常是一些间断的证据,难以利用它们建立连续的序列,因此主要用于对前两种方法建立的序列零星检验,或只能给某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提供证据,因此,这里不作祥熙介绍。 二、历史文献研究方法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 一、环流的季节转换 1、近地面的平均流场 (1)冬季:有一条明显的风向辐合带从青藏高原中部向东南经四川伸入低纬高原并一直 延伸到北部湾,在辐合线南面和西面盛行西南风,风速普遍大于5~6m/s。这与地形和海拔 高度有关系,南支西风受青藏高原阻挡形成南支槽,低纬高原处于南支槽的西南气流影响下; 在辐合线北面和东面盛行东北冬季风,气流具有很强的反气旋曲率,这是冬季风绕过青藏高 原后,受地形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冬季风的影响形式主要是以西北气流的影响为主,而云南则受偏东回流气流的影响,这是由于在冬季风的引导下,地面冷高 压的南下路径偏东,当冷空气进入华南或入海后,冷空气沿冷高压南侧的偏东回流气流影响云南。 (2)夏季:盛行偏南气流并有气旋式弯曲,当其偏南气流向北翻越高原进入四川盆地后 出项气旋式涡旋,大致在105oE附近,西南气流和东南气流成汇合状。即所谓的印度季风和 夏季风的交汇地带。 2、700hPa和500hPa平均流场 (1)冬季:700hPa上南支西风气流绕青藏高原而行,到青藏高原东南侧进入云南,转为西南气流呈现出明显的的气旋性弯曲,并形成一支狭长的强风带,滇中的昆明西南风达到15m/s,这一特点在500hPa上表现尤为突出。云南从700hPa到500hPa都为正涡度中心控制,昆明附近为深厚的最强正涡度中心。北支西风气流从西北向东南,700hPa上在云南北 侧30oN附近与南支北上气流相汇合。这一辐合线以北为负涡度区所控制,最强负涡度中心 处于青藏高原东北侧。500hPa上青藏高原的北侧也有一支强西北风,在急流南侧 (青藏高原的大部、四川盆地北部)为负涡度控制,南北两支西风在低纬高原汇合。 ⑵夏季 西风绕流效应依然存在,但与冬季有很大不同,南支西风已不存在。700hPa上低纬高 原被西南季风控制,季风一直围绕青藏高原东南侧推进到秦岭一带,云南在气旋式流场的控 制之下;500hPa上一支由孟加拉湾一带来的西南季风代替了南支西风,以青藏高原北侧的偏北气流形成了一条横贯青藏高原的切变线。 3、对流层高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4.3 全球气候变暖 【知识构建】 一.全球气候变化 1.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的变化、的变化、的变化以及等。当前地球正处在期。 2.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排放、等气体导致的有关;以及对的破坏等 3.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趋势,升温幅度越来越明显。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和我国的和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其具体表现在: 1.导致的调整。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将会改变植被群落的、及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也造成的减少;由于大气中浓度的升高,植物作用增强,植物的生产率也将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这叫做二氧化碳的效应。 2.导致的上升。进而造成等 3.可能导致的增加。 4.对的威胁会增加。 三、应对全球变暖采取的主要措施 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 近百年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 ( ) A.波动下降现象 B.波动上升现象 C.变化平稳 D.变化不定2.引起全球变暖的大气物质除二氧化碳外,还有 ( ) ①水汽②氟氯烃③甲烷④二氧化硫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 ) ①动物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增加②森林遭到破坏,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总量减少③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④火山喷发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4.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 )①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②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③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④阿尔卑斯山雪线高度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 ) A.使全球生态系统更加平衡稳定 B.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气候变暖会导致某些脆弱物种灭绝的风险减小 D.全球变暖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6.全球变暖趋势的发展对我国未来产生的影响是 ( )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C.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D.台湾海峡将会变窄 7.关于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将使得各地热量比现在更为丰富,从而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使生物多样性增加B.会加速高山地区的冰雪融化,使河流径流量加大,有利于缓解干旱地区的旱情C.会使得亚寒带地区水热条件得到改善,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的生长 D.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使得陆地污水排放扩散加速,减缓沿海地区的污染问题 8.全球变暖对局部地区能带来一些好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高纬度地区会变得适宜于温带作物分布 B.全球变暖,能源消耗总量减少 C.热带范围扩大,寒带范围缩小 D.冰川大量融化,淡水资源增多9.全球变暖将不会影响 ( ) A.青藏铁路建设 B.矿产资源的分布 C.我国领土面积 D.农作物品种的分布10.下列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 B.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C.积极开发氟氯烃的代用品以及研制新型制冷系统,是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措施 D.全球变暖,会使降水增多,农作物增产 二.判断题(正确的请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1.全球气候变暖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12.当前地球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

昆明的气候特征

气候情况 昆明地处低纬高原,地貌复杂多样,地形高差较大,在气候上存在着明显的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在山区有“山下花开山上雪”、“踊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象。据建国以来的气象资料统计,昆明年均气温℃,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年温差12~13℃。全年降水量约103l毫米,相对湿度为 74%,湿气不大,全年无霜期近年均在240天以上。全年晴天较多,日照数年均小时,日照率56%。终年太阳投射角度大,年均总辐射量达千卡/平方厘米,其中雨季千卡/平方厘米,干季67千卡/平方厘米,两季之间变化不大,故诗人杨升庵称赞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气候特征 昆明地理位置属北纬亚热带,然而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昆明气候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春季温暖,干燥少雨,风高,蒸发旺盛,日温变化大 春季,气流来自热带大陆,多晴朗天气,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下。但昼夜温差大,有“上午如春、午后似夏、晚间如秋、深夜如冬”的“一日四季”的特点。春季降水量少,空气湿度小,蒸发量大,气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威胁,不利于小春作物成长和大春播种。 2.夏无酷暑,雨量集中 夏季,气流来自热带海洋,多雨云天气,水分充足,土壤湿润,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辐射热量用于水分蒸发的多。因此,盛夏季节全市除海拔1600米以下的地区平均有2个月左右气温能达到22℃的夏季标准外,其他大多数地区均属21℃以下的春季气候,无酷暑期。夏季雨量集中,且多大雨、暴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故易受洪涝灾害。 3.秋季温凉,天高气爽,雨水减少,霜期开始

20世纪以来气候变化趋势

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一、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一)气候变暖已成不争的事实 气候如何变化,最重要的证据就是直接温度观测。气温观测资料证明20世纪全球气候确实是变暖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温度已经上升了0.3摄氏度到0.6摄氏度,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5厘米。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组织全世界几百名著名专家撰写的科学评估报告指出:过去100年全球气候总的趋势是变暖,全球地面气温上升了0.3~0.6℃。许多专家预测,如果人类能源消费格局不发生根本变化,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将继续变暖。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最近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将加速。由于使气候变冷的二氧化硫排放将减量,如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不采取减少措施,预计到2010年,全球变暖温度可升高1.4~5.8℃,较1995年预测的1~3.5℃高出40%,海平面将明显上升,较严重的干旱将影响农业和供水,森林和珊瑚系统将遭受更严重的破坏,热带和亚热带谷物减产,干旱地区洪涝灾害和传染性疾病增加。不少国家的首脑对全球变暖十分关注,美国将重新修订清洁大气法。据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测,如不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世界每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损失将超过3000亿美元。 21世纪气候变化的频率和幅度可能将大大超过过去5000年中的变化,这种高频率的变化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如果各级政府不及时采取措施,其对人类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另有其他证据表明气候确实变暖: 海洋温度: 据测量和估算,自1955年到1996年世界海洋的混合层有0.15℃的绝热增温。 大气温度:对流层及平流层低层的大气温度观测序列较短。探空资料显示对流层低层自1958年以来有0.1℃/10a增温趋势。而1979年以来的卫星微波探测则显示增温趋势为0.05℃/10a。但是,1976~1999年全球地表气温的增温趋势为0.19℃/10a,可见对流层低层气温上升幅度不如地表面温度大。而平流层温度则下降趋势明显,而且高度愈高温度下降幅度愈大。 钻孔温度:根据有关学者整理的616个钻孔温度剖面,200-1000m深的地下温度在20世纪上升了0.5℃。大约80%钻孔的温度是上升的。 陆地雪盖:1966年以来的北半球年平均雪盖面积有减少趋势。但是下降是不均匀的,在下降趋势上迭加有7~8a振荡。前期下降明显,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约减少10%雪盖面积的减少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这可能是气温上升的结果。雪盖面积与积雪区气温的相关系数达到-0.60。重建的雪盖序列表明最近10a春夏雪盖可能是20世纪的最低值。但是北美冬季的雪盖可能有增加的趋势,前苏联雪盖也有类似的变化。这可能反映由于气候变暖北半球中纬度冬季降水增加。 海冰:1973年以来卫星观测北极的海冰面积也有下降趋势。同时有5-6年的振荡。自1978年至今,北极海冰面积可能减少2.8%。 山岳冰川:冰川的前进后退是气候变化的良好指标。冰川所在高度较高,一般那里缺少气温观测。因此是研究气候变化的良好代用资料。但是无论冰碛石还是过去的绘画、照片大多只反映了某个时期的冰川状况。因此很少可能提供高时间分辨率的连续序列。不过对于研究气候变化趋势却是一个很好的指标。根据世界范围冰川资料,20世纪之前只有缓慢的后退,20世纪初后退加速,到20世纪末不少冰川后退了1-3km。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反映有10-70a的滞后,从冰川后退来判断,气候变暖的开始应不迟于19世纪中。但是实际温度观测说明变暖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矛盾。值得指出的是,近20-30年热带的冰川后退迅速。有报告说近20年热带雪线上升约100m,大约相当温度上升

答题模板类型气候特征描述类

类型3__气候特征描述类 分析角度 答题模板 描述的基本内容表达形式 气温特征气温的高低及季节或年际变化 恒温型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严寒 变温型亚热带:冬暖夏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温带:冬冷夏热(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降水特征年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或年际变化、雨季长短 年雨型终年多雨,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 少雨型终年干旱少雨,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夏雨型夏季降水集中,(高温)多雨 冬雨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典题示范 [2013·福建卷] 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3-1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图3-1 材料二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M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N城及其西部口岸)。 描述M城气候特征。 解题分析分析某地气候特征一般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进行。气温从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以及气温年、日较差等方面分析,降水从降水的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等方面分析 答题要领(1)气温方面必须体现“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的特点 (2)降水方面必须体现“年降水量小”的特点 [答案] 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小,气候干旱;大陆性强。

规范演练 1.读某区域图(图3-2),回答问题。 图3-2 图中加利福尼亚半岛(甲)与佛罗里达半岛(乙)的纬度位置大致相同,试比较它们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 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3-3(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3-3(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气候变化演讲

气候变化演讲 必须非常重视气候变化的威胁。而且这种认识不应该仅限于科学家,也必须将这种知识带给普通人。人口增长的方式,无疑在未来几天对地球的压力将急剧增加。最近,空气和水如何受到污染是一个令人深切关注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向你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四(4)个演讲,以帮助你准备在学校,公共场所,社区等任何地方就此主题发表演讲,以在人们中传播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 关于气候变化的演讲 气候变化演讲– 1 尊敬的校长,尊敬的老师和各位同学, 欢迎来到世界环境日,我在这里主持今天的节目,我想谈谈气候变化是最合适的话题。 今天,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没有明确的补救措施,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正在威胁着我们的环境和整个社会。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温度持续升高,这对人类非常有害,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温度的突然升高在夏季导致高热浪,在冬季导致较少的冷浪。气候变化还导致经常发生极端干旱,洪水,山体滑坡和飓风等。 人们观察到各种反复出现的健康问题,例如哮喘,心脏病,癌症等,这显然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特别是,儿童,妇女和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除其他各种原因外,释放污染物和废物的工厂是造成这种破坏的主要因素。 气候变化有多种影响,最可怕的是空气和水的污染,这是生命最基本的要求。紫外线和高温会增加地面臭氧含量,这可能会损坏肺组织,导致严重的肺部疾病。 观察到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海洋温度升高,全球范围内的海平面不断增加。由于所有这些原因,小型冰盖和高山冰川以及格陵兰和南极冰原的融化速度更快。 气候变化具有巨大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温室气体的增加,从而限制了大气中的热量。二氧化碳等气体是自然产生的,但由于人类活动,这些气体的产生量异常大。例如,燃烧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燃料。散发有害烟气,柴油等有害物质的车辆也会导致气候变化。

马鞍山市气候变化分析

马鞍山市气候变化分析 颜学生杨双莲陆根娣 (马鞍山市气象局 243000) 提要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马鞍山市1960~2003年共44年的气侯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鞍山市44年来年平均气温0.175℃/10年的趋势变暖,一年之中冬季的变暖最为突出,夏季平均气温略有下降;年平均降水量总趋势以每年3.489mm的变化率增加,这种增加是由夏季、冬季降水量增加贡献的,春季变化不显著,秋季以每年0.861mm的变化率减少。 关键词气候变化累积距平曲线一元线性回归 引言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160个气象台的资料统计,1991~2000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2.90℃,比1951~1960年的12.22℃升高了0.68℃。全国年降水量变化总趋势是逐年渐少的,1951~2000年线性倾向率为-0.4655mm/a,50年内减少了23.3mm[1]。马鞍山市气候变化如何呢?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马鞍山市1960~2003年共44年的气侯资料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及分析方法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地处北纬31046'42''~31017'26''与东经 118021'38''~1180 52'44''之间,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季。对马鞍山市1960~2003年共44年的气侯资料进行处理,形成1~12月、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全年等气候序列(季节划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次年2月),对其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等特征量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累积距平曲线分析方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趋势分析。 2 气温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