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毒载体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_毛颖佳

慢病毒载体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_毛颖佳
慢病毒载体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_毛颖佳

中国图书分类号Q782R39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03(2009)02-0196-05【综述】

慢病毒载体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毛颖佳综述郑源强石艳春审校

【摘要】与其他载体相比,慢病毒载体具有携带基因片段容量大、转染效率高、可感染分裂细胞及非分裂细胞、目的基因可在宿主细胞中长时间稳定表达以及安全性好等诸多优点,现已成为转移目的基因的理想载体。本文主要就慢病毒载体及其在基因治疗、生物医药与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基因治疗

Progress in Study on Lentiviral Vect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MAO Ying-jia,ZHENG Yuan-qiang,SHI Yan-chun(Research Center of Molecular Biology,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Huhehot010059,China)

【Abstract】Nowadays lentiviral vectors(LVs)is the only desire ideal genetic vector system which affords both efficient and sta-ble gene delivery.In contrast to other vectors,LVs can persist in dividing and non-dividing cells.Their virtues also include large ca-pacity of interested gene fragment and satisfied safety.The development of LV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gene therapy,biological prod-uct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Lentiviral vector;Gene therapy

慢病毒(Lentivirus)属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dae),为RNA病毒。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len-tivector,LV)来源于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猫免疫缺陷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在内的许多物种,由于与其他载体相比有诸多优势,现已成为理想的基因转移载体,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疫苗生产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

1.慢病毒载体的发展

1.1病毒载体概述:载体是供插入目的基因并将其导入宿主细胞内表达或复制的运载工具。目前所用的载体按来源,可分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与非病毒载体相比,病毒载体具有转染效率高、可在体内稳定表达等优点。目前,最常用的病毒载体是经过人工改建、携带有正常人类DNA的病毒。它充分利用了病毒高度进化所具有的靶细胞定向感染性、宿主细胞寄生性以及高转导效率的特点,因而成为基因治疗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主要工具。但目前常用的病毒载体如逆转录病毒载体,由于可因随机整合引起插入突变、病毒颗粒可经免疫反应而迅速降解、经其携带进入宿主基因组的外源基因容易发生基因沉默等原因,限制了其应用;而腺相关病毒由于感染效率低,目的基因瞬时表达以及单链基因组在整合之前需要形成双链DNA而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很多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以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为代表的慢病毒载体的研究[1]。

1.2慢病毒载体:慢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为二倍体RNA病毒。早期的慢病毒载体主要来源于HIV-1[2],之后出现了以猫免疫缺陷病毒(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FIV)为代表的非灵长类慢病毒载体系统[3]。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慢病毒载体系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相继发现了各种有蹄类动物的慢病毒,包括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virus,EIAV)[4]、山羊类关节炎-脑炎病毒(Caprine arthritis-encephalitis virus,CAEV)[5]、牛免疫缺陷病毒(Bovineimmunodeficiency virus,BIV)[6]和绵羊髓鞘脱落病毒(Visna virus)[7]等。非灵长类慢病毒载体在人类基因治疗中的相关生物安全性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例如亲代病毒能否在人体完成复制或引起人类疾病。而随着人们对HIV-1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已有20多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用于抑制HIV-1来源的具复制活性的逆转录病毒(Re-plication competent retrovirus,RCR)[8]。因此,目前最令人关注的是以HIV-1为基础构建的慢病毒载体。

慢病毒载体是以慢病毒基因组为基础,除去其复制所需的基因,以治疗性基因和选择性标记物构建而成,转移基因片段容量大,无毒性且不易诱发宿主免疫反应,安全性较好,不仅能感染分裂细胞,且能

基金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Z2007-1-01004);内蒙古医学院重大项目(NY2006ZD005).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呼和浩特010059).

通讯作者:石艳春,E-mail:ycshi5388@https://www.360docs.net/doc/0d573474.html,

转染终末分化细胞和非分裂细胞(如神经细胞、干细胞、肌纤维细胞、视网膜和肝细胞等),整合于靶细胞基因组的目的基因能够长期、稳定表达[9]。基于上述优点,慢病毒载体已成为当前基因转移载体研究的热点。

2.慢病毒载体的应用

2.1用于肿瘤治疗

2.1.1慢病毒载体联合RNA干扰技术(RNAi)治疗肿瘤:RNAi技术的出现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同时慢病毒载体以其宿主广泛、能够稳定转染复制及静止期细胞等独特的优势,在基因治疗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0]。慢病毒载体能够高效地传递肿瘤相关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进行转录后沉默,使目的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减少其在肿瘤发展以及肿瘤侵袭中的促进作用,因而起到治疗作用。在胰腺癌的治疗中,用慢病毒载体携带在胰腺癌中高表达的高迁移率蛋白(HMGA1)的shRNA,即shHMGA1,转染高度恶性胰腺腺癌细胞系(MiaPaCa2和PANC1),可使90%的HMGA1基因表达沉默[11]。

2.1.2提高肿瘤对传统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很多恶性肿瘤对于化疗药物敏感性低,或者经过短期治疗后,对药物易产生耐受,这是许多恶性肿瘤难以治愈的原因之一。高度耐药性已经成为人类肿瘤的一个重要的特点,通常是由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相关基因引起的。Siming等[12]在鼻咽癌的研究中,选择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的ABCC2(一种ATP结合盒多药耐药转录蛋白),用慢病毒载体携带其shRNA,转染化学依赖性抗顺铂的鼻咽癌细胞系CNE2细胞,使CNE2细胞对化疗药物顺铂的敏感性得到了提高。

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进展期卵巢癌对铂类药物和紫杉醇类药物的联合化疗在初期具有敏感性,但不久后在大多数病例中都会产生耐药性。有学者证明,在体外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能够促进经顺铂和紫杉醇治疗的人卵巢癌细胞系死亡。用慢病毒载体携带HGF基因,转染SK-OV-3和NIH: OVCAR-3卵巢癌细胞,获得了稳定的自分泌和旁分泌HGF活性。体外培养的HGF分泌细胞未显示出增殖率和生存率的变化,但是对顺铂和紫杉醇激发的杀伤作用具有高敏感性。在体内适当的治疗范围内,自分泌及旁分泌HGF使肿瘤细胞对低剂量的药物敏感,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13]。上述结果表明,体内HGF基因治疗可能会使卵巢癌细胞对传统化疗药物更为敏感。

2.1.3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凋亡分子,其只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不会对机体正常组织产生毒性效应,这一特点使其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联合其他药物能够提高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在神经胶质瘤的研究中,Kock等[14]构建了携带shBcl-2和分泌型TRAIL,即S-TRAIL的慢病毒传递系统进行体外转导,结果在Bcl-2表达下调的同时表达S-TRAIL,起到了诱导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的目的,使神经胶质瘤完全根除。因此,通过TRAIL 介导的死亡受体途径和shRNA下调Bcl-2的表达促进神经胶质瘤的消亡可作为一个模板,促进耐药性恶性肿瘤的治疗。

2.1.4过继疗法用于肿瘤治疗:慢病毒载体介导的T细胞受体(Tcell receptor,TCR)基因转导可用于肿瘤过继细胞疗法。然而,现有过继细胞疗法中很多因素还需要优化,如特异性、亲和力、分化水平和T淋巴细胞的转移数量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其免疫活性和体内功能。特别是需要缩短体外扩增周期,并获得大量的肿瘤反应性T细胞,来促进恶性肿瘤的退化,使TCR基因转移成为一个可行的策略,以克服过继细胞疗法的限制性。HIV的慢病毒载体具有其他载体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更适合于供者T细胞在体外进行操作[15]。Yang等[16]用VSV-G假型第3代慢病毒载体携带特异抗肿瘤TCR,转染外周血淋巴细胞,结果经TCR转化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出现了特异性抗肿瘤活性,包括释放γ-干扰素和细胞溶解。

2.1.5在肿瘤疫苗中的应用:慢病毒载体免疫原性低,且可用于转导不同的细胞种类,包括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能够有效地激活初始T细胞,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慢病毒载体转染的树突状细胞经过一系列不同的肿瘤抗原刺激后,能够充分发挥其作为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对目的肿瘤相关抗原进行有效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强烈反应[17]。这种方法给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究带来了希望,理论上可用于所有患者,并能显著降低慢病毒载体疫苗的生产与应用的成本。

2.2用于HIV感染的治疗

HIV感染需要持续性的治疗来抑制病毒的复制。研究证明,目前使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能够有效延长从病毒感染到艾滋病症状出现的时间[18]。然而,化学治疗具有其固有的缺陷,包括毒性及病毒突

变,使患者对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表现出抗药性。因此,许多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在HIV的基因治疗上,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慢病毒载体用于治疗HIV-1感染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慢病毒载体能够稳定转染分裂细胞及非分裂细胞,特别是那些与HIV-1复制和免疫恢复(Immune restoration)相关的细胞,如T细胞、造血干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同时,一些来自HIV-1和HIV-2的载体在体内能够受到野生型HIV-1的动员,播散到病毒的靶细胞,与病毒RNA竞争包装和竞争使用用于病毒复制的病毒蛋白,如Tat和Rev。而且慢病毒载体还可设计成为表达具有治疗性抗-HIV-1的基因,特异性地对病毒复制的不同阶段进行抑制。

随着RNAi技术的日渐成熟,慢病毒载体结合RNAi成为抗病毒感染基因治疗的研究热点。由于小干扰RNA(siRNA)是一种小核酸物质,不会引起免疫反应,并且基因编码siRNA设计简单,易于操作,特异性强,可由慢病毒载体携带进入靶细胞进行表达,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19]。

同时,慢病毒载体在抗病毒免疫治疗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HIV-1特异性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在抑制HIV-1复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研究发现,过继转移间接体内扩增的自体同源HIV-1特异性CTL对HIV-1复制的影响能力极其有限。因此,通过用编码HIV-1特异性TCRα链和β链的慢病毒载体,改变自体同源外周CD8+T淋巴细胞的抗原特异性,转化成为HIV-1特异性CTL,从而提高HIV-1感染者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已成为新的免疫治疗方法[20]。

2.3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

在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仍然面临许多难题。而研究的目标是了解致病机制,从而确定治疗方向,并发展新的治疗策略。近年来,随着对慢病毒载体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发现其能够将基因稳定地转导至广泛的哺乳动物细胞,尤其是能够稳定转化大多数非分裂的原代细胞,包括神经元,进而在不影响正常细胞功能的条件下持续表达,起到治疗的作用,使之成为有效、可靠、安全的基因治疗工具。到目前为止,未发现慢病毒载体在进入神经系统后会引起机体明显的免疫反应,而且载体本身也不会引起明显的副作用。已有大量研究应用慢病毒载体表达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基因,在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亨廷顿病、运动神经元疾病、溶酶体贮积病、脊髓受损等多种疾病的动物模型中进行长期治疗,已取得良好的效果[21]。目前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包括确定最适合的治疗基因、提高治疗基因的特异性转导、对潜在毒性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制定临床应用的具体方案等方面。慢病毒载体在神经科学领域中将成为最有潜力的工具,不仅用于神经系统的基础研究,更为未来基因和细胞治疗方法带来希望[22]。

2.4用于研发新疫苗及新药物

流感病毒疫苗主要以流感病毒表面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为抗原制备。由于流感病毒的高度变异性,每年WHO都要根据流行趋势发布制备疫苗的推荐毒株,这给疫苗的制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研究人员考虑将携带有流感病毒种属特异性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特定的细胞株,从而大量制备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获得了较理想的结果[23~25]。利用上述方法制备的流感疫苗具有如下优点:①具有确切的种属特异性;②VLP为颗粒状,可以保证流感病毒蛋白具有最佳的免疫原性;

③可正确地糖基化;④不包含病毒蛋白;⑤可以长时间收获;⑥生产周期短,通常只需要几周。

胞内寄生菌感染由于其胞内寄生的特点,使天然免疫、抗体免疫应答及抗感染药物对其都难以起到有效的作用。基因工程疫苗的出现为胞内寄生菌的防治带来了希望。应用慢病毒载体携带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蛋白编码基因或具有免疫佐剂效应的细胞因子编码基因,进入靶细胞进行表达,诱导有效的细胞免疫应答,预防并彻底清除胞内寄生菌[26]。2.5用于蛋白生产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开展,使数以千万计的基因和蛋白有望成为新药开发的靶点,然而进一步筛选上述靶点所需的工作量非常大。慢病毒载体系统具有宿主范围广、转染效率高以及目的基因能在宿主细胞长期稳定表达等优势,有望解决上述问题。利用慢病毒载体制备的工程细胞株可以大量生产目的蛋白,并具有操作简便、转染率高(可达100%)、可将目的基因插入活性染色质中、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获得多个拷贝等特点。慢病毒载体是当前唯一具有高效、稳定传递基因能力的载体,另外,可以在哺乳动物细胞系尤其是人类细胞系中生产目的蛋白,保证了获得的目的蛋白可在人源化条件下实现正确的糖基化,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免疫原性极低甚至无免疫原性,有望在生物制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上述方法在其他一些动物宿主中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27~29]。

红细胞内胎儿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能够有效改善镰状细胞贫血。Pestina等[30]构建了一种携带人

红细胞特异性γ-球蛋白编码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转染实验动物的造血干细胞,以期能够在镰状细胞内持续性地产生胎儿血红蛋白。结果显示,在小鼠模型中,干细胞获得了有效的基因转导,几乎所有转染的小鼠均表达人γ-球蛋白,有效地改善了贫血及其引发的器官损伤。

2.6用于转基因动物制备

转基因动物可以用于建立人类疾病模型和基因治疗方法的研究。慢病毒载体用于制备转基因动物,其体细胞转染能力较传统的显微注射方法更强,且具有能够通过生殖系统垂直传播得到永久性遗传修饰等诸多优势。

利用慢病毒载体转染卵细胞或早期晶胚建立疾病动物模型或表达目的基因生产人类蛋白,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31]。慢病毒载体基因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与RNAi技术相结合,建立动物模型[32]。RNAi是一种序列特异性RNA退化过程。特异基因的表达可以被沉默或产生功能缺失模型,从而为人类疾病的基因治疗带来新的契机。Baba等[33]将慢病毒载体表达的shRNA结合到猫免疫缺陷病毒的gag基因上,结果明显地抑制了该病毒的复制。

2.7用于基因工程领域

慢病毒载体能够靶向感染特定类型的靶细胞。这种方法需要病毒载体表面两种分子的联合作用:一个是抗体,能够为载体提供靶向性;另一个是膜融合蛋白,能够允许载体进入靶细胞。Joo等[34]利用GFP-Vpr融合蛋白标记病毒,并跟踪单一慢病毒颗粒,并经抗体引导直接靶向感染靶细胞,结果慢病毒载体与内涵体之间的融合发生在内涵体阶段早期,而病毒颗粒释放到胞质中则发生在病毒-内涵体融合完成时,与内涵体的成熟过程密切相关。上述示踪研究使慢病毒载体的感染机制更为明确,且有助于设计更为有效的基因转导载体。

随着研究的深入,病毒载体已经能够将多个治疗基因稳定地转导到靶细胞系中。目前,由双顺反子载体携带,经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al entry site,IRES)连接两种目的基因成为最常用的方法。但也有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些载体中,IRES 下游蛋白编码序列未得到有效的表达[35]。因此他们应用自体失活(Self-inactivating,SIN)和绝缘(Insulated)慢病毒载体,构建双启动子慢病毒载体,在特定的细胞类群中有效地表达两种蛋白,从而能够向患病组织中的一种或多种细胞中转导多种治疗性基因,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

3.问题与展望

基因工程的发展与载体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认为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中的核心环节。虽然目前慢病毒载体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由此产生的许多问题亦不容忽视,特别是将以HIV-1为基础的慢病毒载体引入基因治疗,其安全性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逆转录病毒载体是致突变性的,可能对宿主基因造成不可逆的改变。一旦载体整合在某些特殊部位,会引起插入突变或者激活某些致病基因,并引起不可预知的新病变[36]。在载体生产过程中,载体与生产细胞如果发生同源重组,与其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的衣壳元件结合,就会形成具有复制活性的逆转录病毒(Replication compe-tent retrovirus,RCR)。有实验用逆转录病毒慢性感染骨髓干细胞,应用鼠白血病病毒(Murine leukemia virus,MLV)改变宿主基因,表现出对重要生长调控基因的干扰,引起细胞逐级转化和克隆肿瘤的形成[37]。因此须对以逆转录病毒载体为基础的基因治疗产品进行RCRs检测。此外,在慢病毒载体制备过程中的各种物质,如血清细胞蛋白及碎片等物质,都有可能成为免疫原性物质,因此应当设计相应的方法进行纯化。

随着对慢病毒载体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研究不仅仅集中在以HIV-1为基础的慢病毒载体上,还包括猫免疫缺陷病毒、HIV-1和2型(HIV-2/SIV)、复制缺陷型慢病毒载体、自体失活慢病毒载体以及选择增殖型载体等[19]。慢病毒载体以其独特的优势,日益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在动物模型中,以慢病毒载体为基础的基因治疗已经在许多难治性疾病中取得了明显效果,然而,该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的临床基因治疗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ris K,Michael T,Oliver G,et al.Discovery and analysis of the first endogenous lentivirus.PNAS,2007,104(15):6261-6265.[2]Parolin C,Sodroski J.A defective HIV-1vector for gene transfer to human lymphocytes.J Mol Med,1995,73(6):279-288.

[3]Curran MA,Kaiser SM,Achacoso PL,et al.Efficient transduction of nondividing cells by optimized 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

vectors.Mol Ther,2000,1(1):31-38.

[4]Mitrophanous K,Yoon S,Rohll J,et al.Stable gene transfer to the nervous system using a non-primate lentiviral vector.Gene Ther,

1999,6(11):1808-1818.

[5]Mselli-Lakhal L,Favier C,Da Silva Teixeira MF,et al.Defective RNA packaging is responsible for low transduction efficiency of

CAEV-based vectors.Arch Virol,1998,143(4):681-695.

[6]Berkowitz R,Ilves H,Lin WY,et al.Construction and molecular analysis of gene transfer systems derived from bov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J Virol,2001,75(7):3371-3382.

[7]Berkowitz RD,Ilves H,Plavec I,et al.Gene transfer systems de-rived from Visna virus:analysis of virus production and infectivity.

Virology,2001,279(1):116-129.

[8]Poeschla EM.Non-primate lentiviral vectors.Curr Opin Mol Ther, 2003,5(5):529-540.

[9]Cockrell AS,Kafri T.Gene delivery by lentivirus vectors.Mol Biotechnol,2007,36(3):184-204.

[10]Sumimoto H,Kawakami Y.Lentiviral vector-mediated RNAi and its use for cancer research.Future Oncol,2007,3(6):655-664.[11]Liau SS,Ashley SW,Whang EE.Lentivirus-mediated RNA inter-ference of HMGA1promotes chemosensitivity to gemcitabine in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J Gastrointest Surg,2006,10(9):

1254-1263.

[12]Siming X,Weiyi F,Zhen L.Lentivirus-mediated RNAi silencing targeting ABCC2increasing the sensitivity of a human nasopha-

ryngeal carcinoma cell line against cisplatin.J Transl Med,2008,

6(1):55-63.

[13]Bardella C,Dettori D,Olivero M,et al.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to sensitize ovarian cancer cells to

cisplatin and paclitaxel in vivo.Clin Cancer Res,2007,13(7):

2191-2198.

[14]Kock N,Kasmieh R,Weissleder R,et al.Tumor therapy mediated by lentiviral expression of shBcl-2and S-TRAIL.Neoplasia,

2007,9(5):435-442.

[15]Bobisse S,Zanovello P,Rosato A.T-cell receptor gene transfer by lentiviral vectors in adoptive cell therapy.Expert Opin Biol Ther,

2007,7(6):893-906.

[16]Yang S,Rosenberg SA,Morgan RA.Clinical-scale lentiviral vec-tor transduction of PBL for TCR gene therapy and potential for

expression in less-differentiated cells.Immunother,2008,31(9):

830-839.

[17]Breckpot K,Aerts JL,Thielemans K.Lentiviral vector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transforming infectious particles into therapeu-

tics.Gene Ther,2007,14(11):847-862.

[18]Morris KV,Rossi JJ.Anti-HIV-1gene expressing lentiviral vec-tors as an adjunctive therapy for HIV-1infection.Curr HIV Res,

2004,2(2):185-191.

[19]Morris KV,Rossi JJ.Lentiviral-mediated delivery of siRNAs for antiviral therapy.Gene Ther,2006,13(6):553-558.

[20]Joseph A,Zheng JH,Follenzi A,et al.Lentiviral vectors encoding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HIV-1)-specific T-cell re-

ceptor genes efficiently convert peripheral blood CD8T lympho-

cytes into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with potent in vitro and in vivo

HIV-1-specific inhibitory activity.J Virol,2008,82(6):3078-

3089.

[21]Salmon P,Trono D.Production and titration of lentiviral vectors.

Curr Protoc Neurosci,2006,Chapter4:Unit4.21.

[22]Wong LF,Goodhead L,Prat C,et al.Lentivirus-mediated gene

transfer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therapeutic and research

applications.Hum Gene Ther,2006,17(1):1-9.

[23]Sinn PL,Burnight ER,Hickey MA,et al.Persistent gene expres-sion in mouse nasal epithelia following 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based vector gene transfer.J Virol,2005,79(20):12818-

12827.

[24]McKay T,Patel M,Pickles RJ,et al.Influenza M2envelope pro-tein augments avian influenza hemagglutinin pseudotyping of

lentiviral vectors.Gene Ther,2006,13(8):715-724.

[25]Haynes JR,Dokken L,Wiley JA,et al.Influenza-pseudotyped Gag virus-like particle vaccines provide broad protection against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challenge.Vaccine,2009,27

(4):530-541.

[26]石艳春,梁浩,旭日干.融合表达IL-2和EGFP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19(1):1-4.

[27]Fu Y,Luo L,Luo N,et al.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production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regulated by overexpression of resistin in

3T3-L1adipocytes.Nutr Metab(Lond),2006,3(1):28-37.[28]Virk MS,Conduah A,Park SH,et al.Influence of short-term adenoviral vector and prolonged lentiviral vector mediated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expression on the quality of bone repair

in a rat femoral defect model.Bone,2008,42(5):921-931.[29]Lillico SG,Sherman A,McGrew MJ,et al.Oviduct-specific ex-pression of two therapeutic proteins in transgenic hens.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7,104(6):1771-1776.

[30]Pestina TI,Hargrove PW,Jay D,et al.Correction of murine sick-le cell disease using gamma-globin lentiviral vectors to mediate

high-level expression of fetal hemoglobin.Mol Ther,2008,2.[31]Niemann H,Kues WA.Transgenic farm animals:an update.Re-prod Fertil Dev,2007,19(6):762-770.

[32]Park F.Lentiviral vectors:are they the future of animal transgen-esis.Physiol Genomics,2007,31(2):159-173.

[33]Baba K,Goto-Koshino Y,Mizukoshi F,et al.Inhibition of the replication of 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 by lentiviral vector-

mediated RNA interference in feline cell lines.J Vet Med Sci,

2008,70(8):777-783.

[34]Joo KI,Wang P.Visualization of targeted transduction by engi-neered lentiviral vectors.Gene Ther,2008,15(20):1384-1396.[35]Semple-Rowland SL,Eccles KS,Humberstone EJ.Targeted ex-pression of two proteins in neural retina using self-inactivating,

insulated lentiviral vectors carrying two internal independent

promoters.Mol Vis,2007,13:2001-2011.

[36]Hargrove PW,Kepes S,Hanawa H,et al.Globin lentiviral vector insertions can perturb the expression of endogenous genes in be-

ta-thalassemic hematopoietic cells.Mol Ther,2008,16(3):525-

533.

[37]Bauer G,Dao MA,Case SS,et al.In vivo biosafety model to as-sess the risk of adverse events from retroviral and lentiviral vec-

tors.Mol Ther,2008,16(7):1308-1315.

(收稿日期:2008-11-13)

慢病毒载体使用手册

LentiCRISPRv2 and lentiGuide-Puro: lentiviral CRISPR/Cas9 and single guide RNA CRISPR (C lustered R egularly I nterspaced S hort P alindromic R epeats) is a microbial nuclease system involved in defense against invading phages and plasmids. CRISPR loci in microbial hosts contain a combination of CRISPR-associated (Cas) genes as well as non-coding RNA elements capable of programming the specificity of the CRISPR-mediated nucleic acid cleavage. Lentiviral CRISPR/Cas can infect a broad variety of mammalian cells by co-expressing a mammalian codon-optimized Cas9 nuclease along with a single guide RNA (sgRNA) to facilitate genome editing (Shalem*, Sanjana*, et al., Science 2014). Protocols for cloning into the lentiviral transfer plasmid and 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producing lentivirus are described below. Separate protocols are available for amplifying the genome-scale CRISPR knock-out (GeCKO) libraries. This protocol is for creating individual lentiviral CRISPR plasmids targeting a single genomic locus. lentiCRISPRv2 (one vector system): This plasmid contains two expression cassettes, hSpCas9 and the chimeric guide RNA. The vector can be digested using BsmB I, and a pair of annealed oligos can be cloned into the single guide RNA scaffold. The oligos a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target site sequence (20bp) and needs to be flanked on the 3' end by a 3bp NGG PAM sequence, as shown on the next page. lentiGuide-Puro (two vector system): This plasmid expressed only the chimeric guide RNA. It does not contain Cas9. Please use lentiCas9-Blast (a separate lentiviral construct that delivers hSpCas9 and blasticidin resistance) to first integrate Cas9 into your cell line. The lentiGuide-Puro vector can be digested using BsmB I, and a pair of annealed oligos can be cloned into the single guide RNA scaffold. The oligos a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target site sequence (20bp) and needs to be flanked on the 3' end by a 3bp NGG PAM sequence, as shown on the next page. Which vector to use: lentiCRISPRv2 is identical to the original lentiCRISPRv1 but produces nearly 10X higher titer virus. lentiGuide-Puro produces >100X higher titer virus over lentiCRISPRv1 and should be used in cell lines where Cas9 has already been integrated in (e.g. using the separate lentiCas9-Blast lentivirus). For applications where Cas9 cannot first be introduced (e.g. primary cells), lentiCRISPRv2 is recommended. After transduction, use puromycin to select for cells with lentiCRISPRv2 or lentiGuide-Puro. Lentiviral production: Before starting any lentiviral work, please ensure compliance with your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Safety office and government/organization/university. Briefly, to make lentivirus, a transfer plasmid (e.g. lentiCRISPRv2 or lentiGuide-Puro) must be co-transfected into HEK293(F)T cells with the packaging plasmids pVSVg (AddGene 8454) and psPAX2 (AddGene 12260). As a positive control for viral production, we often use a CMV-EGFP lentiviral transfer plasmid (eg. AddGene 19319). Target design notes and online resources: For application of Cas9 for site-specific genome editing in eukaryotic cells and organisms, we have computationally identified suitable target sites for the S. pyogenes Cas9 and calculated most likely off-targets within the genome. Please visit https://www.360docs.net/doc/0d573474.html, to access these Cas9 target design tools. Complete plasmid sequences, protocols, a discussion forum an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at the Zhang Lab GeCKO website: https://www.360docs.net/doc/0d573474.html,/gecko/ . Citation: Please reference the following publications for the use of this material. Improved lentiviral vectors and genome-wide libraries for CRISPR screening. Sanjana NE*, Shalem O*, Zhang F. Nature Methods (2014). Genome-scale CRISPR-Cas9 knockout screening in human cells. Shalem O*, Sanjana NE*, Hartenian E, Shi X, Scott DA, Mikkelsen T, Heckl D, Ebert BL, Root DE, Doench JG, Zhang F (2014). Science, 343, 83-7. DOI: 10.1126/science.1247005

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和包装手册 version1

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和包装手册 Version1.0 吉凯基因 二零一一年五月

目录 简介 (3) 第一部分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制备 实验流程 (4) 实验材料 (5) 过表达克隆制备 (6) 第二部分慢病毒包装与滴度检测 实验流程 (17) 实验材料 (18) L e n t i v i r u s病毒包装 (21) 病毒的收获及浓缩 (22) L e n t i v i r u s滴度测定 (24) 参考文献 (33)

简介 慢病毒(Lentivirus)载体是以人类免疫缺陷型病毒(HIV)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基因治疗载体,它对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均具有感染能力,并可以在体内较长期的表达且安全性高。吉凯基因提供的慢病毒为“自杀”性病毒,即病毒感染目的细胞后不会再感染其他细胞,也不会利用宿主细胞产生新的病毒颗粒。慢病毒中的毒性基因已经被剔除并被外源性目的基因所取代,属于假型病毒。但该病毒仍然具有可能的潜在的生物学危险,吉凯基因建议不要使用编码已知或可能会致癌的基因的假型病毒,除非已经完全公认某个基因肯定没有致癌性,否则均不建议采用假型病毒进行生物学实验。 吉凯基因慢病毒载体系统由GV慢病毒载体系列、pHelper 1.0载体和pHelper 2.0载体三质粒组成。GV慢载体中含有HIV的基本元件5’LTR和3’LTR以及其他辅助元件,例如WRE (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 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element)。通常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针对GV载体改造以进行基因功能研究。pHelper 1.0载体中含有HIV病毒的gag基因,编码病毒主要的结构蛋白;pol基因,编码病毒特异性的酶;rev基因,编码调节gag和pol基因表达的调节因子。pHelper 2.0载体中含有单纯疱疹病毒来源的VSV-G基因,提供病毒包装所需要的包膜蛋白。 吉凯基因过表达慢病毒产品可通过对GV慢病毒载体的改造和病毒包装,获得带有特定基因序列的慢病毒颗粒,以满足不同的实验需求。 本手册为吉凯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和病毒包装的通用操作流程,目的是为了方便大家交流使用,部分细节内容未能做到一一详述,敬请谅解。同时希望大家能够针对手册中的错误和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

病毒载体概述

病毒载体概述 引言 基因导入系统(gene delivery system)就是基因治疗的核心技术,可分为病毒载体系统与非病毒载体系统。本章主要论述用于人类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系统。 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携带外源基因并能包装成病毒颗粒; 2、介导外源基因的转移与表达; 3、对机体不致病。 然而,大多数野生型病毒对机体都具有致病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后才能用于人体。原则上,各种类型的病毒都能被改造成病毒载体。但就是由于病毒的多样性及与机体复杂的依存关系,人们至今对许多病毒的生活周期、分子生物学、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等的认识还很不全面,从而限制了许多病毒发展成为具有实用性的载体。近20年来,只有少数几种病毒如反转录病毒(包括HIV病毒)、腺病毒、腺病毒伴随病毒、疱疹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痘苗病毒及EB病毒)、甲病毒等被成功地改造成为基因转移载体并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第一节病毒载体产生的原理 病毒载体的产生建立在对病毒的生活周期与分子生物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研究病毒载体首先要对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有充分的了解,最好能获得病毒基因组全序列信息。病毒基因组可分为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编码区基因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根据其对病毒感染性复制的影响,又可分为必需基因与非必需基因。非编码区中含有病毒进行复制与包装等功能所必需的顺式作用元件。 各种野生型病毒颗粒都具有一定的包装容量,即对所包装的病毒基因组的长度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来说,病毒包装容量不超过自身基因组大小的105~110%。

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使病毒载体的产生成为可能。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将适当长度的外源DNA插入病毒基因组的非必需区,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比如,本实验室曾将4、5kb的lacZ基因表达盒 (CMV-lacZ-polyA)插入HSV1病毒的UL44(糖蛋白C)基因的XbaI位点中,病毒基因组的其余部分不改变,构建成重组病毒HSV1-lacZ100(吴小兵等,1998)。由于UL44基因产物对于HSV病毒在培养细胞中产毒性感染就是非必需的,因此,该重组病毒可以在细胞中增殖传代。用这种重组病毒感染细胞,能将lacZ基因带入细胞并高效表达。用同样的方法,将AAV-2病毒的rep与cap基因片段(4、3kb)插入HSV1病毒的UL2(编码尿嘧啶DNA糖基化酶)或UL44(编码糖蛋白C)基因中,构建成具有提供重组AAV载体复制与包装所需的全部辅助功能的辅助病毒rHSV-rc(伍志坚等,1999)。 然而,这样的重组病毒作为基因转移载体有许多缺点。首先,许多野生型病毒通过在细胞中产毒性复制而导致细胞裂解死亡;或带有病毒癌基因而使细胞发生转化。因此必须经过改造使其成为复制缺陷性病毒并且删除致癌基因后才能用于基因治疗。其次,插入外源DNA的长度受到很大限制,尤其对于基因组本身较小的病毒如腺病毒伴随病毒(AAV,4、7kb)、反转录病毒(8~10kb)、腺病毒(36kb),如果不去除病毒基因,可供外源DNA插入的容量就十分小。因此,必须删除更多的病毒基因以腾出位置插入较大的外源DNA。为了增加病毒载体插入外源DNA的容量,除了可以删除病毒的非必需基因外,还可以进一步删去部分或全部必需基因,这些必需基因的功能由辅助病毒或包装细胞系反式提供。 病毒载体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重组型病毒载体:这类载体就是以完整的病毒基因组为改造对象。一般的步骤就是选择性地删除病毒的某些必需基因尤其就是立早基因或早期基因,或控制其表达;缺失的必需基因的功能由互补细胞反式提供;用外源基因表达单位替代病毒非必需基因区;病毒复制与包装所需的顺式作用元件不变。这类载体一般通过同源重组方法将外源基因表达单位插入病毒基因组中。如在传统的重组腺病毒构建方法中,将外源基因表达盒(exogenous gene expression cassette)插入穿梭质粒(如pXCX2或pFGdX1)的腺病毒同源序列中,与辅助

慢病毒载体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_毛颖佳

中国图书分类号Q782R39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03(2009)02-0196-05【综述】 慢病毒载体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毛颖佳综述郑源强石艳春审校 【摘要】与其他载体相比,慢病毒载体具有携带基因片段容量大、转染效率高、可感染分裂细胞及非分裂细胞、目的基因可在宿主细胞中长时间稳定表达以及安全性好等诸多优点,现已成为转移目的基因的理想载体。本文主要就慢病毒载体及其在基因治疗、生物医药与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基因治疗 Progress in Study on Lentiviral Vect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MAO Ying-jia,ZHENG Yuan-qiang,SHI Yan-chun(Research Center of Molecular Biology,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Huhehot010059,China) 【Abstract】Nowadays lentiviral vectors(LVs)is the only desire ideal genetic vector system which affords both efficient and sta-ble gene delivery.In contrast to other vectors,LVs can persist in dividing and non-dividing cells.Their virtues also include large ca-pacity of interested gene fragment and satisfied safety.The development of LV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gene therapy,biological prod-uct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Lentiviral vector;Gene therapy 慢病毒(Lentivirus)属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dae),为RNA病毒。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len-tivector,LV)来源于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猫免疫缺陷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在内的许多物种,由于与其他载体相比有诸多优势,现已成为理想的基因转移载体,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疫苗生产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 1.慢病毒载体的发展 1.1病毒载体概述:载体是供插入目的基因并将其导入宿主细胞内表达或复制的运载工具。目前所用的载体按来源,可分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与非病毒载体相比,病毒载体具有转染效率高、可在体内稳定表达等优点。目前,最常用的病毒载体是经过人工改建、携带有正常人类DNA的病毒。它充分利用了病毒高度进化所具有的靶细胞定向感染性、宿主细胞寄生性以及高转导效率的特点,因而成为基因治疗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主要工具。但目前常用的病毒载体如逆转录病毒载体,由于可因随机整合引起插入突变、病毒颗粒可经免疫反应而迅速降解、经其携带进入宿主基因组的外源基因容易发生基因沉默等原因,限制了其应用;而腺相关病毒由于感染效率低,目的基因瞬时表达以及单链基因组在整合之前需要形成双链DNA而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很多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以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为代表的慢病毒载体的研究[1]。 1.2慢病毒载体:慢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为二倍体RNA病毒。早期的慢病毒载体主要来源于HIV-1[2],之后出现了以猫免疫缺陷病毒(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FIV)为代表的非灵长类慢病毒载体系统[3]。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慢病毒载体系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相继发现了各种有蹄类动物的慢病毒,包括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virus,EIAV)[4]、山羊类关节炎-脑炎病毒(Caprine arthritis-encephalitis virus,CAEV)[5]、牛免疫缺陷病毒(Bovineimmunodeficiency virus,BIV)[6]和绵羊髓鞘脱落病毒(Visna virus)[7]等。非灵长类慢病毒载体在人类基因治疗中的相关生物安全性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例如亲代病毒能否在人体完成复制或引起人类疾病。而随着人们对HIV-1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已有20多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用于抑制HIV-1来源的具复制活性的逆转录病毒(Re-plication competent retrovirus,RCR)[8]。因此,目前最令人关注的是以HIV-1为基础构建的慢病毒载体。 慢病毒载体是以慢病毒基因组为基础,除去其复制所需的基因,以治疗性基因和选择性标记物构建而成,转移基因片段容量大,无毒性且不易诱发宿主免疫反应,安全性较好,不仅能感染分裂细胞,且能 基金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Z2007-1-01004);内蒙古医学院重大项目(NY2006ZD005).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呼和浩特010059). 通讯作者:石艳春,E-mail:ycshi5388@https://www.360docs.net/doc/0d573474.html,

基因治疗用腺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用腺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录入:wei 来源:Internet 时间:2008-9-20 【字体:大中小】〖双击滚屏〗 【摘要】近十年来, 腺病毒载体已经成为了基因治疗的有效载体, 各种重组腺病毒在抗肿瘤和治疗遗传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腺病毒载体系统的特点, 腺病毒的感染动力学及包装细胞代谢的变化和定量计数方法, 腺病毒生产和纯化方法及其产品的质量控制, 对腺病毒生产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基因治疗腺病毒载体生产方法 【本页关键词】省级期刊征稿硕士毕业论文写作 【正文】 基因治疗指的是把功能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之表达, 并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发挥了功能而使疾病得以治疗。人类疾病的发生都是人体细胞本身的基因改变或由外源病原体的基因及产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思考人类是否能依靠人本身的或是外源的遗传物质来治疗疾病, 这就是基因治疗的含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腺病毒就作为了基因治疗的有效载体, 已经报道的1000 多种基因治疗的临床方案中, 约26% 是用腺病毒作为载体。腺病毒载体可以在包装细胞内高滴度复制, 是上呼吸道自然存在的温和病毒, 可以感染多种分裂期和非分裂期的细胞。第一代腺病毒载体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治疗几种单基因疾病, 这种病毒载体通常删除了E1 和E3 区以便插入目的基因[1 ] , 而且要全身重复给药才能将目的基因转入靶细胞内。第二代腺病毒是复制缺陷型病毒, 人们进一步删除了E2a, E2b 或E4, 降低了免疫原性及RCA 的出现。人们又构建了第三代腺病毒载体, 也叫假病毒或辅助依赖性腺病毒[2- 4 ]。 1、腺病毒的感染动力学及包装细胞代谢的变化 删除E1 和E3 区的腺病毒基因组长约36kb, 其容纳外源基因的的长度在7~ 8kb。腺病毒感染包装细胞的过程可以分为三步: 一是扩散和吸附, 病毒扩散并吸附在细胞表面。二是结合并扩散入细胞核, 这一阶段通常通过细胞的内吞作用来完成。三是基因转录及DNA 复制。在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中, 限制细胞生长的因素很多, 包括所需营养的缺乏、代谢副产物的抑制、传氧速率的限制、pH 的变化和剪切力的损伤等[5 ] , 其中营养物质对细胞的影响尤为重要。在培养基中葡萄糖是主要的碳源和能源物质, 谷氨酞胺则是主要的氮源和能源物质, 它们在动物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葡萄糖是主要的碳源和能源物质, 经细胞内的代谢过程, 绝大部分生成乳酸释放到培养液中[6 ] , 同时提供能量(A TP) 和还原力(NADH) , 少部分通过磷酸戊糖途径生成核酸的前体一核糖, 仅有极少部分进入TCA 循环[7, 8 ] , 并且直接参与了谷氨酞胺的代谢过程。 2、腺病毒的定量和计数方法 在研发新生产工艺的早期阶段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腺病毒的定量, 定量问题在腺病毒基因治疗的最终临床应用中更为重要。现在生产企业和学术研究人员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腺病毒定量的重要性。为了不同实验室间数据能进行相互比较,美国成立了一个腺病毒参考物质工作组, 目的是建立腺病毒的参考标准

慢病毒系统简介及应用

慢病毒包装系统简介及应用 一、慢病毒包装简介及其用途 慢病毒(Lentivirus)载体是以HIV-1(人类免疫缺陷I 型病毒)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基因治疗载体。区别一般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它对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均具有感染能力。慢病毒载体的研究发展得很快,研究的也非常深入。该载体可以将外源基因有效地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从而达到持久性表达。在感染能力方面可有效地感染神经元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干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从而达到良好的基因治疗效果,在美国已经开展了临床研究,效果非常理想,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慢病毒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表达RNAi的研究中。由于有些类型细胞脂质体转染效果差,转移到细胞内的siRNA半衰期短,体外合成siRNA对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通常是短暂的,因而使其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采用事先在体外构建能够表达siRNA的载体,然后转移到细胞内转录siRNA的策略,不但使脂质体有效转染的细胞种类增加,而且对基因表达抑制效果也不逊色于体外合成siRNA,在长期稳定表达载体的细胞中,甚至可以发挥长期阻断基因表达的作用。在所构建的siRNA表达载体中,是由RNA聚合酶Ⅲ启动子来指导RNA合成的,这是因为RNA聚合酶Ⅲ有明确的起始和终止序列,而且合成的RNA不会带poly A尾。当RNA聚合酶Ⅲ遇到连续4个或5个T时,它指导的转录就会停止,在转录产物3' 端形成1~4个U。U6和H1 RNA启动子是两种RNA聚合酶Ⅲ依赖的启动子,其特点是启动子自身元素均位于转录区的上游,适合于表达~21ntRNA和~50ntRNA茎环结构(stem loop)。在siRNA表达载体中,构成siRNA 的正义与反义链,可由各自的启动子分别转录,然后两条链互补结合形成siRNA;也可由载体直接表达小发卡状RNA(small hairpin RNA, shRNA),载体包含位于RNA聚合酶Ⅲ启动子和4~5T转录终止位点之间的茎环结构序列,转录后即可折叠成具有1~4个U 3 '突出端的茎环结构,在细胞内进一步加工成siRNA。构建载体前通常要通过合成siRNA的方法,寻找高效的siRNA,然后从中挑选符合载体要求的序列,将其引入siRNA表达载体。 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较逆转录病毒载体有更广的宿主范围,慢病毒能够有效感染非周期性和有丝分裂后的细胞。慢病毒载体能够产生表达shRNA的高滴度的慢病毒,在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细胞、干细胞、受精卵以及分化的后代细胞中表达shRNA,实现在多种类型的细胞和转基因小鼠中特异而稳定的基因表达的功能性沉默,为在原代的人和动物细胞组织中快速而高效地研究基因功能,以及产生特定基因表达降低的动物提供了可能性。 慢病毒表达载体包含了包装、转染、稳定整合所需要的遗传信息。慢病毒包装质粒可提供所有的转录并包装RNA到重组的假病毒载体所需要的所有辅助蛋白。为产生高滴度的病毒颗粒,需要利用表达载体和包装质粒同时共转染细胞,在细胞中进行病毒的包装,包装好的假病毒颗粒分泌到细胞外的培养基中,离心取得上清液后,可以直接用于宿主细胞的感染,目的基因进入到宿主细胞之后,经过反转录,整合到基因组,从而高水平的表达效应分子。 二、这一系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 1. 对于一些较难转染的细胞,如原代细胞、干细胞、不分化的细胞等,能大大提高目的基因转导效率,而且目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的几率大大增加,这就为RNAi,cDNA克隆以及报告基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利的途径。 2. 进行稳转细胞株的筛选;

专题八作业:基因治疗中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

专题八作业:基因治疗中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自1990年成功应用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综合征(SCID-X1)患者的治疗,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给人类一些疑难杂症如肿瘤的治愈带来了曙光。但其发展却屡遭挫折,比如近来发现经基因治疗的SCID-X1患者之一出现了类白血病反应,可能是基因随机整合染色体所致,使得人们不得不以怀疑的目光审视它的成长。而基因载体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安全性、靶向性、转染效率不高及表达时问短等问题。病毒载体是目前临床基因治疗中应用最多的载体,各种病毒载体有自身的利弊,除了对它们的选择外,病毒载体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造完善,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基因治疗,进而真正造福于人类。 1 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 vectors,RVJ载体 逆转录病毒载体基因转移系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用外源基因替换病毒结构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另一部分是包装细胞的基因组DNA中整合了逆转录病毒结构基因。1990年世界上首例临床基因治疗采用的就是逆转录病毒载体n]。到目前为止,RV载体是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使用最多的载体,较常用的是基于moloney鼠白血病病毒(MMLV)改造而来的各种Rv载体。RV载体具有基因表达持久而稳定、转染效率较高等优点,但只能感染分裂期细胞,载体容量<8kb,与宿主细胞基因组的随机整合可引起基因突变及产生可复制的野生型病毒等危险,故需要进一步的改造完善。将水泡性口炎病毒糖蛋白(VSV-G)整合于逆转录病毒包膜中能加速各种宿主细胞对其进行膜融合和内吞,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和更高的转染效率,可高效的转染静止细胞,并能抵抗血清补体灭活的作用。诸多的优点使该载体在造血系统疾病和肿瘤的基因治疗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为了提高逆转录病毒感染靶细胞的特异性,降低其潜在的危险性,可以在原来的病毒Env蛋白上接上一段具有特异靶向的多肽,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单链可变区抗体(acFV);还可通过插入组织特异启动子实现靶向表达。第三代包装细胞系aF-crip和m 使载体与包装细胞问至少需要发生4次同源重组才可能产生有复制能力的逆转录病毒,提高了RV载体的安全性。 2 腺病毒(adenovirus,AV)载体 腺病毒载体自1993年首次被应用于临床试验以来,迄今为止大约有40%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方案采用腺病毒为载体,仅次于RV载体_3 J。至今AV载体已经发展了4代,第2、3代腺病毒去除EI、E2和E4编码序列,与第一代相比,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和更大的载体容量。第四代腺病毒仅含有反向末端重复序列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基因治疗方面的应用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基因治疗方面的应用 摘要:慢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为RNA病毒。经改造的慢病毒作为外源基因载体,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基因治疗成功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载体系统,慢病毒载体作为一种特殊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具有可感染分裂细胞及非分裂细胞、转移基因片段容量较大、目的基因表达时间长、不易诱发宿主免疫反应等优点,已成为当前基因治疗载体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对其基础生物学特性、载体改造及其应用等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笔者对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以及其在人类疾病基因治疗方面的应用做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载体构建;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向靶细胞或组织中引入外源基因DNA或RNA片段,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关闭或抑制异常表达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其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将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得到稳定、高效表达。理想的基因载体应具备:靶向特异性;高度稳定、易制备、可浓缩和纯化;无毒性;有利于基因高效转移和长期表达;容量大,易人工合成,缺乏自动复制载体自身的能力[1]。由于病毒基因组结构简单、分子背景比较清楚、易于改造和操作、感染效率高、有较高靶细胞特异性,这些都是其他载体系统无法比拟的,而慢病毒载体由于其对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均具有感染能力且转染效率高、靶向性好和持久性表达等特点,病毒载体系统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1 慢病毒及其载体的简介 慢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为RNA病毒。慢病毒除了具有一般逆转录病毒gag、pol和env3个基本结构基因外,还包含4个辅助基因vif、vpr、nef、vpu 和2个调节基因tat和rev[2]。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LV)作为外源基因载体,其产生均包括一个遗传割裂基因表达的设计。病毒元件要符合以下条件:①慢病毒组装辅助蛋白至少含有gag-pol基因;②慢病毒转基因载体RNA 包括转基因表达盒;③异质糖蛋白。目前使用不同种属来源的慢病毒载体,包括来源于人类(HIV-1和HIV-2)以及猿猴(SIV)、猫(FIV)等其它物种[3]。 2 病毒载体的构建 由于慢病毒的一些自身因素,我们需对其进行以下的一些改建,使其可以更好地为疾病治疗和科研工作服务。 2.1 最小辅助包装元件 为了减少病毒序列的数量从而减少同源重组的风险,去除了组装慢病毒载体结构中不同辅助元件或用其它的特异序列来代替。其中包括原位癌激活基因序列的调整。另外,去掉附加或调节基因与gag-pol基因一样,已在一些慢病毒载体

第三代腺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class2switch recombination[J].Nat Immunol,2003,4:10232 10281 6 Liddament M T,Brown WL,Schumacher AJ,et al.APOBEC3F properties and hypermutation preferences indicate activity against HIV21in vivo[J].Curr Biol,2004,14(15):1385213911 7 Wiegand HL,Doehle BP,Bogerd HP,et al.A second human an2 tiretroviral factor,APOBEC3F,is suppressed by the HIV21and HIV22Vif proteins[J].EMBO J,2004,23(12):2451224581 8 Zheng YH,Irwin D,Kurosu T,et al.Human APOBEC3F is an2 other host factor that block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 replication[J].J Virol,2004,78(11):6073260761 9 Dussart S,Douaisi M,Courcoul M,et al.APOBEC3G Ubiquitina2 tion by Nedd421Favors its Packaging into HIV21Particles.J Mol Biol,2005,345:54725581 10 Douaisi M,Dussart S,Courcoul M,et al.The tyrosine kinases Fyn and Hck favor the recruitment of tyrosine2phosphorylated APOBEC3G into vif2defective HIV21particles.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05,329:91729241 11 Navarro F,Bollman B,Chen H,et https://www.360docs.net/doc/0d573474.html,plementary function of the two catalytic domains of APOBEC3G.Virology,2005,333: 37423861 12 Marin M,Rose KM,K ozak SL,et al.HIV21Vif protein binds the editing enzyme APOBEC3G and induces its degradation[J]. Nat Med,2003,11:1398214031 13 Sheehy AM,G addis NC,Malim MH.The antiretroviral enzyme APOBEC3G is degraded by the proteasome in response to HIV21 Vif[J].Nat Med,2003,9:1404214071 14 Kao S,Khan MA,Miyagi E,et al.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Vif protein reduces intracellular expression and inhibits packaging of APOBEC3G(CEM15),a cellular inhibitor of virus infectivity[J].J Virol,2003,77:113982114071 15 Mehle A,G oncalves J,Santa2marta M,et al.Phosphorylation of a novel SOCS2box regulates assembly of the HIV21Vif2Cul5com2 plex that promotes APOBEC3G degradation[J].G enes and devel2 opment,2004,18:2861228661 16 Yu YK,Xiao ZX,Elana S,et al.Selctive assembly of HIV21Vif2 Cul52ElonginB2ElonginC E3ubiquitin ligase complex through a novel SOCS box and upstream cysteines[J].G enes and develop2 ment,2004,18:2867228721 17 Yu X,Yu Y,Liu B,et al.Induction of APOBEC3G ubiquitina2 tion and degradation by an HIV21Vif2Cul52SCF complex[J].Sci2 ence,2003,302:1056210601 18 Kao S,Miyagi E,Khan MA,et al.Production of infectious hu2 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does not require depletion of APOBEC3G from virusproducing cells[J].Retrovirology,2004, 1:272391 19 G oncalves J,Santa2marta M.HIV21Vif and APOBEC3G:Multi2 ple roads to one goal[J].Retrovirology,2004,1(1):281 20 Liu B,Yu X,Luo K,et al.Influence of primate lentiviral Vif and proteasome inhibitors o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 virion packaging of APOBEC3G[J].J Virol,2004,78:20722 20811 21 Xu H,Svarovskaia ES,Barr R,et al.A single amino acid substi2 tution in human APOBEC3G antiretroviral enzyme confers resis2 tance to HIV21virion infectivity factor2induced depletion[J].Proc Natl Acad Sci U.S. A.,2004,101(15):5652256571 22 Schrofelbauer B,Chen D,Landau NR.A single amino acid of APOBEC3G controls its species2specific interaction with virion in2 fectivity factor(Vif)[J].Proc Natl Acad Sci U.S. A.,2004, 101(11):3927239321 23 Bogerd HP,Doehle BP,Wiegand HL,et al.A single amino acid difference in the host APOBEC3G protein controls the primate species specificity of HIV type1virion infectivity factor[J].Proc Natl Acad Sci U.S. A.,2004,101(11):3770237741 (2003207223收稿;2003212222修回) 第三代腺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林芳综述 蔡荣钱程审阅 【摘要】 由于腺病毒载体转导目的基因高效率、低致病性、高滴度以及在体内不整合入宿主细胞染色体等优点,腺病毒载体已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转基因载体之一,并广泛运用于人类基因治疗。但是腺病毒载体还存在许多不足,故在第一、第二代腺病毒载体的基础上发展了第三代腺病毒载体,通常称为辅助病毒依赖型腺病毒或无肠腺病毒或具有高包装能力的腺病毒(high2capacity or gutted or help2dependent Adenovirus,HD2AdV),现将第三代腺病毒载体的特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第三代腺病毒载体;辅助病毒;Cre/loxP 作者单位:310018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院 第一代腺病毒载体具有稳定、滴度高、高效率转导目的基因、低致病性、不但可以转染分裂期细胞而

慢病毒载体包装构建过程

慢病毒载体包装构建过程 原理:慢病毒载体可以将外源基因或外源的shRNA有效地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从而达到持久性表达目的序列的效果。在感染能力方面可有效地感染神经元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干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从而达到良好的的基因治疗效果。对于一些较难转染的细胞,如原代细胞、干细胞、不分化的细胞等,使用慢病毒载体,能大大提高目的基因或目的shRNA的转导效率,且目的基因或目的shRNA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的几率大大增加,能够比较方便快捷地实现目的基因或目的shRNA的长期、稳定表达。 概念:慢病毒载体是指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H IV-1) 来源的一种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包含了包装、转染、稳定整合所需要的遗传信息,是慢病毒载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携带有外源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在慢病毒包装质粒、细胞系的辅助下,经过病毒包装成为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通过感染细胞或活体组织,实现外源基因在细胞或活体组织中表达。 辅助成分:慢病毒载体辅助成分包括:慢病毒包装质粒和可产生病毒颗粒的细胞系。 慢病毒载体包含了包装、转染、稳定整合所需要的遗传信息。慢病毒包装质粒可提供所有的转录并包装RNA 到重组的假病毒载体所需要的所有辅助蛋白。为产生高滴度的病毒颗粒,需要利用表达载体和包装质粒同时共转染细胞,在细胞中进行病毒的包装,包装好的假病毒颗粒分泌到细胞外的培养基中,离心取得上清液后,可以直接用于宿主细胞的感染,目的基因进入到宿主细胞之后,经过反转录,整合到基因组,从而高水平的表达效应分子。 基本原理:慢病毒载体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即包装成分和载体成分。

包装成分:由HIV-1基因组去除了包装、逆转录和整合所需的顺式作用序列而构建,能够反式提供产生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包装成分通常被分开构建到两个质粒上,一个质粒表达Gag和Pol蛋白,另一个质粒表达Env蛋白,其目的也是降低恢复成野生型病毒的可能。将包装成分与载体成分的3个质粒共转染细胞(如人肾293T细胞),即可在细胞上清中收获只有一次性感染能力而无复制能力的、携带目的基因的HIV-1载体颗粒。 载体成分:与包装成分互补,即含有包装、逆转录和整合所需的HIV顺式作用序列,同时具有异源启动子控制下的多克隆位点及在此位点插入的目的基因。 为降低两种成分同源重组恢复成野生型病毒的可能,需尽量减少二者的同源性,如将包装成分上5′LTR换成巨细胞病毒(CMV)立即早期启动子、3′LTR换成SV40 polyA等。 一、实验流程(1和2为并列步骤) 1.慢病毒过表达质粒载体的构建 设计上下游特异性扩增引物,同时引入酶切位点,PCR(采用高保真KOD酶,3K内突变率为0%)从模板中(CDNA质粒或者文库)调取目的基因CDS区(coding sequence)连入T载体。将CDS区从T载体上切下,装入慢病毒过表达质粒载体。 2.慢病毒干扰质粒载体的构建 合成siRNA对应的DNA颈环结构,退火后连入慢病毒干扰质粒载体 3. 慢病毒载体的包装与浓缩纯化 制备慢病毒穿梭质粒及其辅助包装原件载体质粒,三种质粒载体分别进行高纯度无内毒素抽提,共转染293T细胞,转染后6 h 更换为完全培养基,培养24和48h后,分别收集富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