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一概述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重要有机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的颜色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了更多的色彩。这类化合物多存在与高等植物及蕨类植物中。苔藓类植物中部分存在黄酮类化合物,而藻类,微生物(如细菌)及其他海洋生物中没有发现黄酮类化合物的存在。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通常与糖结合成苷类,小部分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很多中药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癌等生物活性。

1.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以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flavone见图1)结构类的化合物。现在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基团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图1

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见的取代基团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

1.2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经同位素标记,大体合成过程如下图5所示:

上述标记实验同时证明了间苯三酚不是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前体,而桂皮酸和对羟基桂皮酸是黄酮类化合物B环更适合的生物合成前体。

1.3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见图2):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

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

图2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

1.3.1黄酮类及黄酮醇类

黄酮及黄酮醇类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是最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分布较广,具有抗菌作用。清热解毒中药黄芩含有较多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和次黄芩苷等。槲皮素及及其苷类则是植物界分布最广、最常见的黄酮化合物。

1.3.2二氢黄酮类及二氢黄酮醇类

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是黄酮和黄酮醇的2,3-双键饱和结构,绝大部分天然来源的二氢黄酮是2S构型,二氢黄酮醇是2R,3R构型。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在被子植物中的蔷薇科、芸香科、豆科、杜鹃花科、菊科、姜科等分布较多。

1.3.3异黄酮类

异黄酮类主要分布于被子植物的豆科、桑科等。中药葛根中所含的大豆素、大豆苷、葛根素等均为异黄酮类化合物。

此外,还有由两分子的黄酮或两分子的二氢黄酮,或一分子黄酮及一分子二氢黄酮按C-C键或C-O-C键方式连接而成的双黄酮类化合物。另外,还有少数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复杂,如水飞蓟素为黄酮木脂体类化合物(有些书也把它归为二氢黄酮醇类),而榕碱及异榕碱则为黄酮生物碱(图3)

图3

1.3黄酮类化合物黄酮苷的糖类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连接位置及连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黄酮苷类。

组成黄酮苷的糖类主要有:

单糖类: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及D-葡萄糖醛酸等。

双糖类:槐糖,龙胆二糖,芸香糖,新橙皮糖,刺槐二糖等。

三糖类:槐三糖等。

酰化糖类:2-乙酰葡萄糖,咖啡酰基葡萄糖等。

黄酮苷中糖连接位置与苷元的结构类型有关。如黄酮醇类常形成3-,7-,3’-,4’-单糖苷或3,7-,3,4’-,及7,4’-双糖链苷等。

除O-糖苷外,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中还发现有C-键苷,如上文提到的葛根黄素,葛根黄连素木糖苷,为中药葛根中的扩张冠状动脉血管的有效成分。

二理化性质

2.1性状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为无定型粉末。

苷类由于结构中引入糖的分子,固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存在的交叉共轭体系及助色团(-OH、-CH3)等的类型、数目及取代位置有关。一般来说,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呈灰黄至黄色,查尔酮为黄色至橙黄色,而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等因不存在共轭体系或共轭很少,故不显色。花色素及其苷元的颜色,因pH的不同而变,一般呈红(pH<7)、紫(7<8.5)、蓝(PH>8.5)等颜色。2.2溶解性

黄酮苷元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易溶于稀碱液。黄酮类化合物的羟基糖苷化后,水溶性相应加大,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相应减少。

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酸乙酯、吡啶等溶剂,难溶于乙醚、三氯甲烷、苯等有机溶剂。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有酚羟基而呈酸性,故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中。

2.3酸性与碱性

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固显酸性。以黄酮为例,7,4’-二OH>7或4’-OH>一般酚OH>5-OH>3-OH。此性质可用于提取、分离及鉴定工作。

有微弱的碱性。溶于浓盐酸中生成的盐,常常表现出特殊的颜色,可用于鉴别。

2.4显色反应

2.4.1还原反应

四氢硼钠(钾)反应: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与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产生红-紫色反应。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方法是在试管中加入0.1ml含有试样的乙醇液,再加等量2% NaBH4甲醇液,一分钟后加浓盐酸或浓硫酸数滴,生成紫色-紫红色。还有报道二氢黄酮可与磷钼酸试剂反应呈现棕褐色。

另外还有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

2.4.2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

酸铅、醋酸镁与二氯氧化锆等试剂。

其他化学鉴定的方法还有硼酸显色反应以及碱性试剂显色反应

2.5.重排

黄酮类6-,8-糖苷在常规酸水解条件下不能被水解,但是可以发生互变,成为6-,8-糖苷的混合物。所以在解决该类苷的结构时尽量不用酸水解法,而常常通过一维核磁共振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来确定其结构。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黄酮类化合物在花、叶、果实等组织中,一般多以苷的形势存在,而在木部坚硬组织中,则多以游离苷元形式存在。黄酮苷类以及记性稍大的苷元一般可用丙酮、醋酸乙酯、乙醇、水或某些极性较大的混合溶剂进行提取,多用甲醇-水(1:1)。一些多糖苷类而用沸水提取。大多数

黄酮苷元宜用极性较小的溶剂,如氯仿、乙醚等提取。

对得到的粗提取物可进行精制处理,常用方法有

3.1提取

溶剂萃取法、碱提取酸沉淀法、炭粉吸附法。

溶剂萃取法:利用黄酮类化合物与混入的杂质极性不同,选用不同的溶剂进行萃取可以精制纯化。比如植物叶子的醇浸液,可以用石油醚处理除去叶绿素

3.2分离

较常用的分离方法有:柱色谱法(包括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梯度PH萃取法。

其中柱色谱中的硅胶柱色谱分析法最为常用,主要适于分离异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以及高度甲基化(或乙酰化)的黄酮及黄酮醇类。但供试硅胶中混存的微量金属离子,应预先用浓盐酸处理除去,以免干扰分离效果。

葡聚糖凝胶分离(例子中引用了Sephadex LH-20型号的凝胶)主要是利用吸附的作用。凝胶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程度主要取决于游离的酚羟基数目。在洗脱时,黄酮苷类大体上是按分子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流出柱体的。

【例】银杏叶中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的干燥叶。具有敛肺、平喘、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用于肺虚咳喘、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等疾病。银杏叶主要含有黄酮类和二萜内酯类化学成分。黄酮类成分:异鼠李素、银杏双黄酮、异银杏双黄酮、7-去甲基银杏双黄酮、金松双黄酮等。

1:槲皮素,2:山奈酚,3:异鼠李素,4:银杏双黄酮,5:异银杏双黄酮,6:7-去甲基银杏双黄酮,7:金松双黄酮

(1)

本次分离提取方法主要用到了溶液萃取法、硅胶柱色谱法以及葡聚糖凝胶柱色谱。(2)

由以上两部分的分离与提取用到了:溶剂萃取法、硅胶柱色谱法、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等。

四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现在多用波普学的综合解析,包括色谱法、紫外及可见光谱、氢核磁共振、碳核磁共振、质谱。

[例]银杏叶中槲皮素的鉴定

银杏叶金松双黄酮的鉴定:

柱层析分离得到金松双黄酮粗品,以丙酮重结晶得黄色棱片状结晶,熔点292-293℃。此结晶之乙醇溶液与HCl-Mg呈极淡橙黄色;与NaOH 水溶液呈亮黄色;与NH3呈黄色,在紫外光下为棕紫色;与AlCl3甲醇液呈黄色,在紫外光下游黄绿色荧光;与FeCl3乙醇液呈污绿色;与ZroCl2甲醇液呈黄色,加入柠檬酸甲醇液后显著褪色。

注:相关文献《庐山银杏叶中双黄酮的分离和鉴定》中第二部分也有相关鉴定方法,主要是化学方法和波普法。此文是对金松双黄酮、异银杏双黄酮的鉴定。

五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5.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许多治疗冠心病有效的中草药或活血化瘀类中药中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芦丁、槲皮素、葛根素、人工合成的立可定等均有明显的扩冠作用,并以用于临床。近年来在欧美天然制剂销售前几位的银杏提取物,具有预防冠心病和降低血脂的作用,其主要成分为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另据报道,槲皮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对由ADP、胶原或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也有抑制作用。这表明可能与一些含有黄酮类成分的活血化瘀类中草药的作用机制存在某种程度的内在联系。

5.2保护肝脏作用

来源于水飞蓟种子的水飞蓟素,异水飞蓟素及次水飞蓟素等黄酮类物质均有很强的保护肝作用,临床上用以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多种中毒性肝损伤等疾病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3抗炎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PEG)生物合成过程中的脂氧合酶受到的抑制有关。如芦丁及其衍生物羟乙基芦丁、二氢槲皮素以及橙皮苷-甲基查耳酮等对角叉菜胶、5-HT 及PEG诱发的大鼠足爪水肿、甲醛引发的关节炎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4雌性激素样作用

异黄酮类化合物有雌性激素样作用,如染料木素、金雀花异黄素、大豆素等,这可能是由于他们与己烯雌酚结构相似的缘故。

5.5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菌作用。如,槲皮素、山奈酚、二氢槲皮素、木犀草素等。

5.6泻下作用

如中药营实中的营实苷A有致泻作用。

5.7解痉作用

葛根黄酮类成分(如大豆素、葛根素等)可以缓解高血压患者的头痛等症状。

此外,有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止咳、祛痰和平喘的作用,其平喘作用与分子中的α,β—不饱和酮结构有关。据报道,有些黄酮类化合物对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且多数黄酮苷元的抑制作用比黄酮苷强。

参考文献:

1.银杏黄酮类成分的研究唐于平,楼凤昌,王景华等中国中药杂志,2001,36(4):231-233;

2.银杏叶黄酮类成分的研究唐于平,王颖,楼凤昌等药学学报,2000,35(5):363-366;

3.天然药物化学(第五版)吴立军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169-214

4.庐山银杏叶中双黄酮的分离和鉴定江西医学院学报

黄酮类化合物——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 3.中药红花在开花初期,由于主要含有无色的新红花苷及微量红花苷,故花冠呈淡黄色;开花中期主要含的是黄色的红花苷,故花冠显深黄色;开花后期则氧化变成红色的醌式红花苷,故花冠呈红色。 4.黄酮类化合物呈酸性,是由于其多数带有_酚羟基__;黄酮类成分也具有微弱的碱性,是由于其结构中_7-吡喃环上的1位氧原子的存在。 7.不同类型黄酮苷元中水溶性最大的是花色素类,原因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二氢黄酮的水溶性比黄酮大,原因是系非平面性分子,故分子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 8.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大多具有酚羟基,故显一定的酸性,不同羟基取代的黄酮其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7,4’-二羟基、7或4'-羟基、一般酚羟基、5-羟基。 9.黄酮类化合物γ-吡喃酮环上的1位氧因有未共享电子对,故表现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生成样盐。 10.锆盐-枸橼酸反应常用于区别3-羟基和5-羟基黄酮,加入2%二氯氧锆甲醇溶液,两者均可生成黄色锆络合物,再加入2%枸橼酸甲醇溶液后,如果黄色不减褪,示有3-羟基黄酮;如果黄色减褪,示有5-羟基黄酮。 11.黄酮类化合物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水提法、溶剂萃取法、碱提取酸沉淀法等。 12.聚酰胺柱色谱分离黄酮苷和苷元,当用含水溶剂(如乙醇-水)洗脱时,黄酮苷先被洗脱;当用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洗脱时,苷元先被洗脱。

.二.单选题: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 E ) A .C 6-C 6-C 3 B . C 6-C 6-C 6 C .C 6-C 3-L 6 D .C 6-C 3 E .C 3-C 6-C 3 2.与2ˊ-羟基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 A ) A .二氢黄酮 B .花色素 C .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3.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C )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异黄酮 4.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E ) A .5-羟基黄酮 B .4’-羟基黄酮 C .3-羟基黄酮 D .3’-羟基黄酮 E .4’-羟基二氢黄酮 5.黄酮类化合物色谱检识常用的显色剂是(A ) A .盐酸-镁粉试剂 B .FeCl 3试剂 C .Gibb’s 试剂 D .2%NaBH 4甲醇溶液 E .l %AlCl 3甲醇溶液 6.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B ) A .二氢黄酮 B .查耳酮 C .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7.将总黄酮溶于乙醚,用 5%NaHCO 3萃取可得到( E ) A .5,7-二羟基黄酮 B .5-羟基黄酮 C .3’,4’-二羟基黄酮 D .5,8-二羟基黄酮 E .7,4’-二羟基黄酮 8.下列化合物进行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以浓度从低到高的乙醇洗脱,最先被洗脱的是( D ) A .2’,4’-二羟基黄酮 B .4’-OH 黄酮醇 C .3’,4’-二羟基黄酮 D .4’-羟基异黄酮 E .4’-羟基二氢黄酮醇 8.盐酸-镁粉反应鉴别黄酮类化合物,下列哪项错误( D ) A .多数查耳酮显橙红色 B .多数黄酮苷显橙红-紫红色 C .多数二氢黄酮显橙红-紫红色 D .多数异黄酮不显红色 9.用于鉴别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试剂是(A ) A .ZrOCl 2 B .NaBH 4 C .HCl-Mg 粉 D .SrCl 2 10.下列化合物按结构应属于( D ) A. 黄酮类 B. 异黄酮类 C. 查耳酮类 D. 二氢黄酮类 O O OH CH 3 HO H 3C

药物综述-黄酮类化合物

药物综述——黄酮类化合物 关键词:黄酮类;来源;发展史;药理作用;不足之处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分布广泛,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目前,黄酮类药物仍有些不足之处。 正文: 1.发展史:黄酮类化合物的发现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二十世30年代初,欧洲一 位药物化学家在研究柠檬皮的乙醇提取物时无意中得到一种白色结晶,将其命名为“维生素P”。动物试验证实:维生素P的抗坏血作用胜过维生素C10倍。2年后,这位科学家进一步发现:维生素 P实际上是一种由黄酮组成的混合物而非单一物质,故后来有人形象化地将维生素P更名为柠檬素。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保健产品首次引起国际医药界的注意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法国一家保健食品厂商率先推出具有市场引导作用的黄酮类保健新品“碧萝芷”。它是从法国地中海沿岸地区生长的一种主要树种“滨海松”树皮中提取的一种黄酮混合物。由于碧萝芷能预防和治疗西方国家极为常见的冠心病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故上市后销售情况极为红火。在上市10年以后,临床医学研究人员不断发现碧萝芷有不少令人感兴趣的新用途,其中包括抗哮喘、防止长期抽烟引起的脑动脉硬化与脑血栓形成以及降血压作用等。据科学家研究,法国生产的碧萝芷含有极其复杂的黄酮成分,其中包括:儿茶素、表倍儿茶素、紫杉素、原花青素及其单体、2倍体、3倍体与多倍体混合物。正是这些复杂的黄酮构成碧萝芷多样化药理作用的基础。 2.来源: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多酚类的内信号分子及中间体或代谢物, 包括黄酮、异黄酮、黄酮醇、异黄酮醇、黄烷酮、异黄烷酮、查耳酮等,最集中分布于被子植物中。如黄酮类以唇形科、爵麻科、苦苣苔科、玄参科、菊科等植物中存在较多;黄酮醇类较广泛分布于双子叶植物;二氢黄酮类特别在蔷薇科、芸香科、豆科、杜鹃花科、菊科、姜科中分布较多;二氢黄酮醇类较普遍地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异黄酮类以豆科蝶形花亚科和鸢尾科。 植物中存在较多。在裸子植物中也有存在,如双黄酮类多存在松柏纲、银杏纲和凤尾纲等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能够改变机体对变能反应原、病毒及致癌物反应的能力,并保护机体组织不受氧化性侵袭的伤害,因此具有"天然生物反应调节剂"的美称。黄酮类化合物一般存在于蔬菜和水果的可食性果肉中。当把它们从中分离出来后,其味道有些发苦,如桔子、柠檬、葡萄和柚等这些柑桔类植物是黄酮类化合物特别丰富的来源。许多植物如樱桃、葡萄、蔷薇果、青椒、花茎甘蓝、洋葱和番茄等,以及许多草药如越桔、银杏、乳蓟等都含有高质量的黄酮类化合物。此外,多种植物的叶、干和根部也发现了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如山茶花报春黄甙(干燥后用来生产绿茶和黑茶)的叶子,松树皮和成熟和葡萄籽是各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最好来源。 3.药理活性: a.心血管系统活性。不少治疗冠心病有效的中成药均含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不仅有明显的扩冠作用,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心肌缺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心肌缺氧性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还有有抗心率失常作用。

26黄酮类化合物习题.doc.doc

黄酮类化合物习题 1.常见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可分为哪几类。 2. 试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广义概念及分类依据。写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异黄酮、查耳酮、橙酮的基本结构。 3. 试述黄酮(醇)、查耳酮难溶于水的原因。 4. 试述二氢黄酮、异黄酮、花色素水溶性比黄酮大的原因。 5. 如何检识药材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6. 为什么同一类型黄酮苷进行PC,以2%~6%醋酸溶液为展开剂,Rf 值大小依次为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 7. 为什么用碱溶酸沉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应注意pH的调节。 8. 简述用碱溶酸沉法从槐米中提取芸香苷加石灰乳及硼砂的目的。 判断题 1.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大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一部分以苷的形式存在。 2. 黄酮分子中引入7,4′位羟基,促使电子位移和重排,使颜色加深。 3. 以BAW系统进行PC检识黄酮苷与其苷元,展层后苷元的Rf值大于苷。 4. 用2%~6%醋酸/水溶液为展开剂,对黄酮苷与其苷元进行PC,展层后苷元的Rf值大于苷。

提取与分离 中药黄芩中有下列一组化合物,经下述流程分离后,各出现在何部位?简述理由。 A. 黄芩苷(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 B. 黄芩素(5,6,7-三OH黄酮) C. 汉黄芩苷(汉黄芩苷-7-O-葡萄糖醛酸苷) D. 汉黄芩素(5,7-二OH, 8-OCH3黄酮) E. 5,8,2-三OH,7-OCH3黄酮 F. 5,8,2-三OH,6,7-二-OCH3黄酮 G. 5,7,4′-三OH,6-OCH3二氢黄酮)H. 3,5,7,2′,6′-五OH二氢黄酮

结构鉴定题 从某中药中得一黄色结晶Ⅰ,分子式C21H21O11,HCl-Mg粉反应呈淡粉红色,FeCl3反应及α-萘酚-浓H2SO4反应均为阳性,氨性氯化锶反应阴性,二氢氧锆反应呈黄色,加枸橼酸后黄色不退.晶Ⅰ的光谱数据如下: UV λmax nm MeOH 267 348 NaOMe 275 326 398(强度不降) AlCl3274 301 352 AlCl3/HCl 276 303 352 NaOAc 275 305(sh) 372 NaOAc/H3BO3 266 300 353 IR:V KBr max cm-1 3401, 1655, 1606, 1504 1HNMR (DMSD-d6,TMS) δppm 3.2~3.9 (6H, m) 3.9~5.1 (4H, 加D2O后消失) 5.68(1H,d,J=8.0) 6.12 (1H, d, J=2.0) 6.42 (1H, d, J=2.0) 6.86 (2H, d, J=9.0) 8.08 (2H, d, J=9.0)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填空,写出结晶Ⅰ的结构式,并指出 苷键的构型。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测定的研究进展 简要: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又称生物黄酮(Bioflavon-oids)或植物黄酮,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黄酮类化合物有着广泛的生物活性和多种药理活性,比如抗氧化、抗炎、抗诱变、抗肿瘤形成与生长等,特别是近年来关于黄酮在心血管、脑血管、肿瘤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此外黄酮类物质还有低毒性的特点,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是天然药物和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的热点[1]。 关键词:黄铜,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前言:黄酮类物质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一种天然有机物。植物界中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芸香料、唇形科、豆科、伞形科、银杏科、菊科等。根据化学方法定义黄酮类物质为含一个共同的苯基苯并二氢吡喃环结构,有一个或多个羟基取代基,包括其衍生物。在食物中,黄酮类物质一般以酯类、醚类或配糖类衍生物及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共有5000 多种化合物。对于哺乳动物,只能通过饮食获取黄酮物质,这些食物包括水果、蔬菜、谷物、坚果、茶及红酒。在日常膳食中,黄酮类物质通常表现为具有抗氧化性的羟基衍生物形态,显示出多种生物活性,对于一些疾病,例如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胃和十二指肠的病理性失调,以及病毒和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此外,类黄酮还被发现有广泛的药物特性,包括抗氧化性、抗过敏、抗病毒及预防糖尿病,对肝和胃的保护,抗病原体及抗瘤活性。除在医药工业上已广泛应用其生理活性外,目前也将黄酮类物质作为功能食品的添加剂[2] 。 (一)测定黄铜的几种方法 1 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具有重复性好、准确、简便、易掌握、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 加之所需试剂便宜易得, 因此该方法应用于测定植物中黄酮含量最为广泛[ 3]。 1.1 直接测定法 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存在桂皮酰基和苯甲酰基组成的交叉共轭体系, 其MeOH 谱200 nm~400 nm的区域内存在两个主要的紫外吸收带, 峰带I(300 nm~400nm)和峰带Ⅱ( 220 nm~280 nm)[ 4]。 1.2 比色法 向供试样品中加入显色剂后测定吸光度以测定其含量, 这种方法称为比色法。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若具有3- 羟基、5- 羟基或邻二酚羟基, 易于与金属盐类如铝盐、锆盐、锶盐、镁盐等反应, 生成有色金属络合物。常用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的金属盐试剂有Al(NO3)3、A1Cl3等,这些络合物作用在光

黄酮类化合物试题

中药化学试题库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选择题 (一)A型题(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佳答案)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 A.C6-C6-C3 B.C6-C6-C6 C.C6-C3-C6 D.C6-C3 E.C3-C6-C3 正确答案:C 2.与2’-羟基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A.二氢黄酮B.花色素 C.黄酮醇D.黄酮 E.异黄酮 正确答案:A 3.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黄酮 B.黄酮醇C.二氢黄酮D.查耳酮 E.异黄酮 正确答案:C 6.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5-羟基黄酮 B.4’-羟基黄酮 C.3-羟基黄酮 D.3’-羟基黄酮 E.4’-羟基二氢黄酮

正确答案:B 7.酸性最弱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5一羟基黄酮 B.7-羟基黄酮 C.4’-羟基黄酮 D.3’-羟基黄酮 E.6一羟基黄酮 正确答案:A 10.黄酮类化合物色谱检识常用的显色剂是()A.盐酸-镁粉试剂B.FeCl3试剂C.Gibb’s试剂 D.2%NaBH4甲醇溶液 E.l%AlCl3甲醇溶液 正确答案:E 11.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二氢黄酮B.查耳酮 C.黄酮醇D.黄酮 E.异黄酮 正确答案:B 13.将总黄酮溶于乙醚,用 5%NaHCO3萃取可得到() A.5,7-二羟基黄酮B.5-羟基黄酮C.3’,4’-二羟基黄酮 D.5,8-二羟基黄酮 E.7,4’-二羟基黄酮正确答案:E 15.当药材中含有较多粘液质、果胶时,如用碱液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宜选用()

A.5%Na2CO3 B.l%NaOH C.5%NaOH D.饱和石灰水 E.氨水 正确答案:D 17.下列化合物进行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以浓度从低 到高的乙醇洗脱,最先被洗脱的是() A.2’,4’-二羟基黄酮B.4’-OH黄酮醇C.3’,4’-二羟基黄酮 D.4’-羟基异黄酮 E.4’-羟基二氢黄酮醇 正确答案:A 18.黄芩苷可溶于() A.水 B.乙醇C.甲醇 D.丙酮 E.热乙酸 正确答案:E 19.下列化合物属于黄酮碳苷的是 A、芦荟苷 B、葛根素 C、大豆苷 D、芦荟大黄素苷 E、橙皮苷 正确答案:B 20.与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 A、黄酮 B、二氢黄酮 C、异黄酮 D、橙酮 E、花色 素 正确答案:B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类化 合物结构中常连接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此外,它还常与糖结合成苷。多数科学家认为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的。经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而B环则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1]。1、分类: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黄酮类(flavones)、黄酮醇(flavonol)、二氢黄酮类(flavonones)、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s)、黄烷-3,4二醇类(flavan-3,4-diols)、双苯吡酮类(xanthones)、查尔酮(chalcones)和双黄酮类(biflavonoids)等十五种。另外,还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很复杂,其中包括榕碱及异榕碱等生物碱型黄酮。2、理化性质: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联接位置及联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黄酮苷类。组成黄酮苷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三糖和酰化糖。黄酮苷固体为无定形粉末,其余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的颜色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

了更多色彩。这是由于其母核内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并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因而显现出颜色。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乙醇、甲醇等级性强的溶剂中;但难溶于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糖链越长则水溶度越大。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酸性强弱因酚羟基数目、位置而异。3、显色:1.盐酸-镁粉(或锌粉) 反应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反应机理现在认为是因为生成了阳碳离子缘故[1]。2.四氢硼钠(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产生红~紫色。而与其它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3. 黄酮类化合分子中常含有下列结构单元,故常可与铝盐、铅盐、锆盐、镁盐、锶盐、铁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与1%三氯化铝 或硝酸铝溶液反应,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λmax=415nm),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4、黄酮对身体的好处黄酮广泛存在自然界的某些植物和浆果中,总数大约有4千 多种,其分子结构不尽相同,如芸香苷、橘皮苷、栎素、绿茶 多酚、花色糖苷、花色苷酸等都属黄酮。不同分子结构的黄酮可作用于身体不同的器官,如山楂--心血管系统,兰梅-- 眼睛,酸果--尿路系统,葡萄--淋巴、肝脏,接骨木果--免疫系统,平时我们可以通过多食葡萄、洋葱、花椰莱、喝红酒、多饮绿茶等方式来获得黄酮,作为身体的一种补充。 黄酮的功效是多方面的,它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剂,可有效清

黄酮类化合物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构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是() A. 6C-6C-6C B. 3C-6C-3C C. 6C-3C D. 6C-3C-6C E. 6C-3C-3C 2.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 具有色原酮 B. 具有色原酮和助色团 C. 具有2-苯基色原酮 D. 具有2-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 E.结构中具有邻二酚羟基 3.引入哪类基团可使黄酮类化合物脂溶性增加() A. -OCH3 B. -CH2OH C. -OH D. 邻二羟基 E. 单糖 4.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加深,与助色团取代位置与数目有关,尤其在()位置上。 A. 6,7位引入助色团 B. 7,4/-位引入助色团 C. 3/,4/位引入助色团 D. 5-位引入羟基 E. 引入甲基 5.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中含有() A. 糖 B. 羰基 C. 酚羟基 D. 氧原子 E. 双键 6.下列黄酮中酸性最强的是() A. 3-OH黄酮 B. 5-OH黄酮 C. 5,7-二OH黄酮

D. 7,4/-二OH黄酮 E. 3/,4/-二OH黄酮 7.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性最大的是() A. 异黄酮 B. 黄酮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花色素 8.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最小的是() A. 黄酮 B. 二氢黄酮 C. 黄酮苷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9.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强弱的顺序为() (1)5,7-二OH黄酮(2)7,4/-二OH黄酮(3)6,4/-二OH黄酮A.(1)>(2)>(3) B.(2)>(3)>(1) C.(3)>(2)>(1)D.(2)>(1)>(3) E.(1)>(3)>(2) 10.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最弱的是() A. 6-OH黄酮 B. 5-OH黄酮 C. 7-OH黄酮 D. 4/-OH黄酮-二OH黄酮 11.某中药提取液只加盐酸不加镁粉,即产生红色的是()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12.可用于区别3-OH黄酮和5-OH黄酮的反应试剂是() A. 盐酸-镁粉试剂 B. NaBH4试剂 C.α-萘酚-浓硫酸试剂 D. 锆-枸橼酸试剂 E .三氯化铝试剂 13.四氢硼钠试剂反应用于鉴别() A. 黄酮醇 B. 二氢黄酮 C. 异黄酮

第5章-黄酮类化合物-习题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一、名词解释 1. 黄酮类化合物 2. 盐酸-镁粉反应 3. 锆-枸椽酸反应 二、指出下列化合物属于何种黄酮类型 H O O (1)黄芩甙 H Glu (2)甘草甙 H 3CO O OH O O H O OH O OCH 3OH (3)红花甙 O H OH O H O O OH (4)银杏素 H 23 O H O O OH Glu O H O OH O OH OH OH 三、填空 1.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有一个带_____性的氧原子,能与_____形成yang 盐。yang 盐极不稳定,_____即可分解。 2. 黄酮类化合物就整个分子而言,由于具有多个_____基,故呈__ _性,能溶于____性水液中。 3. 用聚酰胺柱层析分离黄酮类成分时,用醇由稀到浓洗脱时,查耳酮往往比相应的二氢黄酮____被洗脱;苷元比其相应的苷____被洗脱;单糖苷比相应的三糖苷___被洗脱。 4.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来源于_____,其酸性强弱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 >____>____。 5.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为___,其主要结构类型是依据___、_ __及___某特点而分类。 6. 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__________及__________有关。

7. 30%乙醇、95%乙醇、NaOH 水溶液、尿素水溶液、水,五种溶剂在聚酰胺柱上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洗脱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花色素类化合物的颜色随着____不同而改变,___呈红色,___呈紫色,__呈蓝色。 9.黄酮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凡有______或______时,都可与多种金属试剂生成有色络合物或有色沉淀,有的还产生荧光。 10.黄酮类化合物在240-400nm 区域有两个主要吸收带,带Ⅰ在______区间,由______所引起;带Ⅱ在______之间,起因于_____引起的吸收。 四、选择题 1. 四氢硼钠是一种专属性较高的还原剂,只作用于: A. 黄酮 B. 二氢黄酮 C. 二氢黄酮醇 D. 查耳酮 2.下列化合物在聚酰胺TLC 上,以氯仿-甲醇-丁酮-丙酮(40:20:5:1)展开时,Rf 值的大小应为: O O OH OH OH O O OH OH OH O O OH OH O glc (1) (2) (3) HO rha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3. 下列化合物在聚酰胺柱上,用醇作溶剂洗脱时,其先后顺序应为: glcO O OH O O O O O OCH 3 OH OH glcO glcO OH O O O O O O OH OH glcO (1) (2) (3) (4)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③④ 4.下列化合物用pH 梯度法进行分离时,从EtOAc 中,用5%NaHCO 3、0.2%NaOH 、4%NaOH 的水溶液依次萃取,先后萃取出的顺序应为:

利用紫外光谱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Ⅰ,出现在240~280n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Ⅱ。不同类型的黄酮化合物的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峰形和吸收强度不同,因此从紫外光谱可以推测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乙酸钠-硼酸(NaOAc-H3BO3)、三氯化铝或三氯化铝-盐酸(AlCl3/HCl)试剂能使黄酮的酚羟基离解或形成络合物等,导致光谱发生变化。据此变化可以判断各类化合物的结构,这些试剂对结构具有诊断意义,称为诊断试剂。 黄酮和黄酮醇类 黄酮或黄酮醇的带Ⅰ是由B环桂皮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带Ⅱ是由A环的苯甲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 黄酮和黄酮醇的UV光谱图形相似,仅带Ⅰ位置不同,黄酮带Ⅰ位于304~350nm,黄酮醇带Ⅰ位于358~385nm。利用带Ⅰ的峰位不同,可以区别这两类化合物。 黄酮、黄酮醇的B环或A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和位置不同将影响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和形状。例如,7和4'位引入羟基、甲氧基等含氧取代基,可引起相应吸收带向红位移。又如3-或5-位引入羟基,因能与C4=O形成氢键缔合,前者使带Ⅰ向红位移,后者使带Ⅰ、带Ⅱ均向红位移。B环上的含氧取代基逐渐增加时,带Ⅰ向红位移值(nm)也逐渐增加,但不能使带Ⅱ产生位移。有时(例如3',4'-位有2个羟基或2个甲氧基或亚甲二氧基)仅可能影响带Ⅱ的形状,使带Ⅱ歧分为双峰或1个主峰(Ⅱb位于短波处)和1个肩峰(sh)或弯曲(Ⅱa位于长波处)。 A环上的含氧取代基增加时,使带Ⅱ向红位移,而对带Ⅰ无影响,或影响甚微(但5-羟基例外)。 黄酮或黄酮醇的3-,5-或4'-羟基被甲基化或苷化后,可使带Ⅰ向紫位移,3-OH甲基化或 1.甲醇钠(NaOMe),主要是判断是否有4'-OH,3、4'-二OH或3、3'、4'-三OH。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实际上存在于植物的所有部分,包括根、心材、树皮、叶、果实和花中,光全作用中约有2%的碳源被转化成类黄酮。早在3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维生素C样的活性,曾一度被视为是维生素P。至今法国与俄罗斯仍继续称黄酮类化合物为维生素P。Pratt等人研究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质,认为黄酮是作为一级抗氧化剂而起作用的,它们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性能。黄酮抗油脂过氧化的作用早在60年代就已经被证实了。80年代以来,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逐渐转向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抗衰老及对老年病的防治功效上。 黄酮类化合物中含有消炎、抑制异常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阻力下降、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影响血压、改变体内酶活性、改善微循环、解痉、抑菌、抗肝炎病毒、抗肿瘤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草药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很多,已经证明类黄酮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份。例如满山红中的杜鹃素、小叶枇杷中的小叶枇杷素、矮地茶中的槲皮苷、铁包金中的芦丁、白毛夏枯草和青兰中的木犀草素、红管药中的槲皮素、葛根中的黄豆苷与葛根素、毛冬青与银杏叶中的黄酮醇苷、黄芩中的抗菌成分黄芩素和解热有效成分黄芩苷等。此外,还有很多中草药富含黄酮类成分,如槐米、陈皮、射干、红花、甘草、蒲黄、枳实、芫花、金银花、菊花、山楂、淫羊藿、桎木和地锦等。除了药用价值外,其中的部分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来源自药食两用的中草药)显然可应用在功能性食品。 黄酮和黄酮醇是植物界分布最广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食用蔬菜及水果中,在沙棘、山楂、洋葱等中含量较高,茶叶、蜂蜜、果汁、葡萄酒中含量丰富。椐估计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入这类物质可达1g,产生有益的生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无显著毒性,大鼠对槲皮素的经口LD50为10~50g/kg ,小鼠一次口服15g/kg,观察7d无一死亡。临床病人摄取芦丁2.25g持续7d或60mg/d连续5年,均无任何副反应。在其他一系列大剂量、长时间的动物试验中,均未发现有致癌性。显性致死试验、细胞姐妹染色体试验、微核试验证明槲皮素类衍生物无致突变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 ⑴调节毛细血管的脆性与渗透性。 ⑵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其作用仅次于维生素E。 ⑶具有金属螯合的能力,可影响酶与膜的活性。 ⑷对维生素C有增效作用,似乎有稳定人体组织内维生素C的作用。 ⑸具有抑制细菌和抗生素的作用,这种作用使普通食物抵抗传染病的能力相当高。 ⑹在两方面表现有抗癌作用,一方面是对恶性细胞的抑制(即停止或抑制细胞的增长),另一方面是从生化方面保护细胞免受致癌物的损害。 尽管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看法尚有矛盾的方面,但它目前仍被应用来防治下列一些疾病: ⑴毛细血管的脆性和出血。 ⑵牙龈出血。 ⑶眼的视网膜内出血。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填空题: 1.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母核为()。 2.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和()有关,如色原酮本身无色,但当2位引入(),即形成()而显现出颜色。 3.一般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显();查耳酮为();而二氢黄酮为()。 4.黄酮、黄酮醇分子中,如果在()位或()位引入()或()等供电子基团,能促使电子移位和重排而使化合物颜色()。 5.花色素及其苷的颜色特点是(),pH﹤7时显(),pH为8.5时显(),pH﹥8.5时显()。 6.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等有机溶剂。 7.黄芩根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其水解后生成的苷元是(),分子中具有()的结构,性质不稳定,易被氧化成()衍生物而显()色。 8.不同类型黄酮苷元中水溶性最大的是(),原因是();二氢黄酮的水溶性比黄酮(),原因是()。 9.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大多具有(),故显一定的酸

性,不同羟基取代的黄酮其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 10.黄酮类化合物γ-吡喃酮环上的()因有未共享电子对,故表现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生成()。 11.具有()、()或()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多种金属盐试剂反应生成络合物。 12.锆盐-枸橼酸反应常用于区别()和()黄酮,加入2%二氯氧锆甲醇溶液,两者均可生成黄色锆络合物,再加入2%枸橼酸甲醇溶液后,如果黄色不减褪,示有()或()黄酮;如果黄色减褪,示有()黄酮。 13.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游离黄酮时,先将样品溶于乙醚,依次用碱性由()至()的碱液萃取,5%NaHCO3可萃取出(),5%Na2CO3可萃取出(),0.2%NaOH可萃取出(),4%NaOH 可萃取出()。 14.聚酰胺的吸附作用是通过聚酰胺分子上的()和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上的()形成()而产生的。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与聚酰胺的吸附力由强至弱的顺序为()、()、()、()。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_王慧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王 慧 (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1) 摘 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多酚化合物,有许多潜在的药用价值。现就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衰老、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开发利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9X (2010)09-0347-04 收稿日期:2010-05-31 作者简介: 王慧(1974-),女,山东临沭人,主管药师,从事质量控制工作 E-mail : wanghui0602@https://www.360docs.net/doc/0d58300.html, Progress in Bioactivity of Flavonoids WANG Hui (Shandong Bausch & Lomb Freda Phar. Co., Ltd., Jinan 250101, China ) Abstract: Flavonoids are polyphenols widely found in nature and they have many potential medicinal valu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anti-tumor, anti-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ti-oxidation and anti-aging, antibacterial and antivirus, immunological regulation of flavonoids, which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lavonoids. Key Words: flavonoids; bioactivity; review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低分子植物成分,具有C6-C3-C6 基本构型,为植物体多酚类代谢物。主要分为黄酮及黄酮醇类、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黄烷醇类、异黄酮及二氢异黄酮类、双黄酮类,以及查尔酮、花色苷等[1]。黄酮类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对哺乳动物和其它类型的细胞有重要的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有高度的化学反应性,例如清除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又有抑制酶活性、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症、抗过敏、抗衰老、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等药理作用,且无毒无害。黄酮类化合物还是茶及黄芩、银杏、沙棘等众多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进展很快。1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晶体且有颜色,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外,余者则无。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或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游离态苷元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其中,黄酮、黄酮醇、查儿酮等平面型分子因堆砌较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系非平面型分子,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小,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水溶解度稍大[2]。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2.1 抗肿瘤活性 黄酮类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干预信号转导、影响细胞 [11] Denyer S P, Baird R M. Guide to microbiological control in pharmaceuticals and medical devices[M].2nd ed. Boca Raton: CRC Press, 2006: 325-326. [12] Mao k, Masafumi U, Takeshi K, et al Evaluation of acute corneal barrier change induced by topically applied preservatives using corneal transepithelial electric resistance in vivo [J].Cornea , 2010, 29(1): 80-85. [13] Noecker R. Effects of common ophthalmic preservatives on ocular health[J]. Adv Ther , 2001, 18: 205-215. [14] Kostenbauder H B. Phys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ctivity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Block S S.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M]. 3rd ed. PhiladelpHia: Lea and Febiger, 1983: 811-828. [15] Berry H, Michaels I. The evaluation of the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ethylene glycol and some of its monoalkyl ethers against Bacterium coli [J]. J Pharm Pharmacol , 1950, 2: 243-249.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的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的研究进展姓名常姣专业微生物学 摘要文章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并对其开发利用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以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酮;提取;分离纯化;生物活性 民以黄酮类化合物也称黄碱素, 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 在植物体内大多与糖结合成甙的形式存在, 也有部分以游离状态的甙元存在。由于最先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都具有一个酮式羰基 结构, 又呈黄色或淡黄色, 故称黄酮[ 1]。 目前对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较多,如溶剂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酶解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双水相萃取分离法及半仿生提取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它各自的优点和点。用上述方法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仍然是一个混合物, 不仅是含有其它杂质的粗品, 而且是几种黄酮类成分的混合物, 需进一步分离纯化, 常用的方法有柱层析法、重结晶法、铅盐沉淀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管脆性及异常的通透性、降血脂、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抗肝脏病毒、抗炎、抗菌、解栓、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癌、防癌、降血糖、镇痛和免疫等生理活性[ 2-5]。这些生理活性已被关注,对该类化合物的研究成为医药界的热门课题。人体自身不能合成黄酮类化合物而只能从食物中摄取,因此多年来科学家都在积极研究探讨从植物体中分离 纯度高、活性强的黄酮类化合物[6]。 1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黄酮类化合物是以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而衍生的一类通过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大多具有基本碳 架的一系列化合物,且母核上常有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助色取代基团。黄酮类化合物多为晶体固体,多数具有颜色,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外,其余则无旋光性) 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或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一般游离态苷元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 其中,黄酮、黄酮醇、查儿酮等平面型分子,因堆砌较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型分子,故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水中溶解度稍大。 2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纯化 黄酮类化合物在花、叶、果等组织中多以苷元的形式存在,而在根部坚硬组织中,则多以游离苷元形式存在。因此,不同来源、部位、种类黄酮提取所采取的方法不同[6]。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很多,根据黄酮类化合物与混入其他化合物的极性不同可采用溶剂萃取法,根据黄酮化合物在酸性水中难溶、碱性水中易溶的特点可采用碱提酸沉法等。 2.1溶剂法 2.1.1 热水提取法

综述类的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研究

综述类的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研究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多酚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甙,一部分是游离形式,经长期自然选择过程而形成。黄酮家族种类繁多,结构各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药用功效,另外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因此黄酮类化合物的潜在临床价值引起了人们高度的关注,本文就其近年关于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芳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1]。现已发现数百种不同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突变、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调节免疫、防治血管硬化、降血糖等功能。还有许多黄酮类化合物被证明有抗HIV病毒活性[2]。现对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 1.1 对心脑循环系统的作用 刘崇铭等试验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1mg?k gICA,发现家兔心肌收缩力显著抑制,心室张力上升速率尤其明显抑制,显示ICA能降低心肌氧耗。另外还明显缩短心室射血前期,在心室内压下降的条件下,左心室射血期不变而等长收缩期缩短,反映降低总外周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有助于合并有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上述实验结果为临床应用ICA或TFE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了实验依据[3]。静注黄酮类化合物于麻醉犬后,全部动物的脑血流量增加且血管阻力相应降低,还能使乙酸胆碱引起的脑内动脉扩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收缩减弱,使处于异常状态下的血管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还可改善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微循环障碍,使毛细血管前小动脉管径增加,流速加快。说明黄酮类化合物对脑缺血、缺氧有保护作用。 1.2 对血管的作用 1.2.1对外周血管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一方面通过抑制LDL-C氧化,清除自由基,降低血糖,增强还原性物质的表达等作用对心血管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则经过直接扩张血管等非抗氧化作用直接影响心血管功能[4]。Kawaguchi K等试验研究膳食含l%多甲氧基黄酮有助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的32%~40%及血清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19%-27%显著降低[5],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有抗动脉

(整理)黄酮类化合物-

第七章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 )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大多具有颜色。这一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中,在菌类、藻类、地衣类等低等植物中较少见。此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一部分以游离状态存在。 黄酮类化合物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例如在心血管系统方面,槐米中的芸香苷和陈皮中的橙皮苷等成分有调节血管通透性和维生素P 样作用,可用作防治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辅助药物;银杏中的银杏黄酮、葛根中的葛根素等成分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在抗肝脏毒方面,水飞蓟素有护肝的作用,可用作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多种中毒性肝损伤。在抗菌作用方面,黄芩中的黄芩苷、黄芩素等成分有一定程度的抗菌作用。此外,黄酮类化合物在镇咳、祛痰、解痉等方面也有一定治疗作用。因此黄酮类化合物是天然药物中的一类重要的有效成分。 第一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以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在则是泛指两个苯环(A 环与B 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具有6C-3C-6C 基本骨架的一系列化合物。 O O O O H 1 234 5 6 78A B C 1 / 2/ 3/4/ 5/ 6/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三碳链是否成环及B 环连接位置等特点,可将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类(表7-1)。 色原酮(苯并-γ-吡喃酮) 2-苯基色原酮(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上述基本母核的衍生物,在A环和B环上常有羟基、甲氧基、异戊烯基等取代基。组成苷的糖类常有D-葡萄糖、D-半乳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D-木糖及D-葡萄糖醛酸等。也有双糖和三糖,如芸香糖、龙胆二糖、龙胆三糖等。糖多结合在C3、C5、C7位,其它位置也有连接。 下面将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类型举例如下: 一、黄酮和黄酮醇类 基本结构: O R O R=H 黄酮R=OH 黄酮醇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的最大类别的酚类化合物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尤其是花叶部位,主要存在于芸香科、唇形科、豆科、伞形科、银杏科、与菊科等。有文献记载约有20%药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可见其资源之丰富。许多研究已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除利用其抗菌、消炎、抗突变、降压、清热解毒、镇静、利尿等f乍佣外,在抗氧化、抗癌、防癌、抑制脂肪氧化酶等方面也有显著效果。他是大多数氧自由基的清除剂,因而能提高SOD(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减少MDA(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及OX —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他可以增加冠脉流量:对实验性心肌梗塞有对抗作用,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有显著效果,对降低舒张压,防治心律失常、心血管病和活血化瘀也起重要作用。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这些生物活性使他的研究进入了—个新的阶段,掀起了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开发;f0用热潮,促使其在化妆品、医药、食品等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已达5000多种,但研究亦发现,在这众多的黄酮类化合物中却因其结构的不同,有的表现出生物活性,有的却没有生物活性,而且生物活性亦因其结构的差异而不同。所以提取分离出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对医药及食品工业是十分重要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邢秀芳研究了纤维素酶在葛根总黄酮提取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在纤维素的作用下,葛根总黄酮的收率提高了130/0。廖亮研究了银杏叶中总黄酮提取方法结果表明乙醇提取较好。方桂珍正交实验研究仙鹤草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考察浸提液浓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液科比等5个因素对f山鹤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确立了仙鹤草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液体积分数40%,液料比10:1,浸提温度7d℃,回流提取3次,每次0.5h。 高红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苦参中总黄酮的含量,研究大孔树脂AB一8对苦参总黄酮的吸附性能及原液浓度、pH、流速、洗脱剂的种类对树脂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液浓度为0285mg/ml,pH值为4,流速为3BVm洗脱剂用50%乙醇时,AB一8树脂,吸效果较好。康纯研究了微乳薄层色谱对黄酮类层分分离鉴定,以6种SDS一正丁醇一正庚烷一水徽乳液作为展开剂,通过聚酰胺薄层层析,分离和检测14种中药材、饮片及中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