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第26 卷第2 期

2007 年3 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6, No.2

Mar., 2007

收稿日期: 2006- 09; 修订日期: 2007- 01.

基金项目: 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3S 技术支持的山东茶树适生环境评价与区划研究”资助( 2004GG2209065)

作者简介: 史同广( 1963- ) , 男, 山东莱西人,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GIS 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 王智勇( 1979- ) , 男, 硕士, 专业: 自然地理学。E- mail: wzyerb@163. com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史同广1, 郑国强1, 王智勇2, 王林林2

( 1. 山东建筑大学遥感与GIS 研究中心, 济南250101; 2.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环境学院, 济南250014)

摘要: 长期以来, 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十几年, 农业土地

适宜性评价持续深入开展, 城市用地、旅游用地、土地整理复垦以及其他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日渐增多; 基于此,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景观生态学被引入土地适

宜性评价, 可持续利用观深入人心;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方法上也有新的发展, GIS 在土地适宜性

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使得土地适宜性评价更为灵活、科学。

关键词: 土地; 土宜性评价; 进展; 中国

FAO 在1993 年出版的《土地利用规划指南》中指出,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下称土宜评价)

可称之为“技术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阶段[1], 是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工作, 因此备受重视。

在我国, 尤其是现阶段,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生态健康频受威胁, 在此背景下, 土宜评价迅速

发展, 在指导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应用领域逐步拓展, 体系不断丰

富, 应用技术及研究成果引人注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土宜评价的发展和最新进展

情况作了概括的阐述。

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1. 1 农用地土地适宜评价案例持续增多

首先, 研究区域从大范围到中、小尺度范围延续的特点仍在继续[2, 3]。近几年较大区域土

宜评价包括: 刘彦随在陕西秦岭对山地土地类型———质量———功能的适宜匹配和调整的研究[4], 郑宇等对山东省土地适宜性做了空间分析及其优化配置研究[5], 邢世和等针对福建省

农用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6]。对比初期和目前大尺度土宜评价, 可以看出, 初期的评

价主要是“摸清家底”以备开发利用, 而目前的评价更重视保护土地资源, 走可持续利用之路。另一方面, 县市级尺度以下的土宜评价大量开展[7, 8], 乃至出现了微小尺度的土宜评价,如

谢树春等在进行湘中紫色土丘陵地区土宜评价时, 将村级单位作为试点研究[9]。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近年来环境生态脆弱区土宜评价明显增加。随着人口的增多, 社会经

济的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严重并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 一些研究者在内蒙古地区[7, 10]、喀斯特地区[8]、黄土高原地区[11]、黄土丘陵沟壑区[12], 祁连2 期史同广等: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山地区[13]、紫色土丘陵区[9]等生态脆弱地区开展了土宜评价。这些评价旨在为生态脆弱区人

地矛盾的解决提供指导, 以满足土地合理利用, 防止土地退化, 保护生态健康的需要。

单一用途土宜评价一直倍受重视。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 评价基本都围绕经济作物

展开, 例如, 彭补拙等在太湖流域作了青梅的土宜评价, 为这种典型的中亚热带果树品种的

北移提供了科学依据[14]; 华熙成综合自然和经济条件且定性定量相结合, 提出了浙闽山区茶叶生产基地的合理布局[15]; 张红旗对县级区域的柑桔进行了土宜评价, 该研究首先得出基于自然属性的柑桔适宜等级, 再结合经济因素进行综合评价[16], 这符合土地自然属性比较稳定而经济属性易于变化的特点, 为以后一定时期内再进行土宜评价避免了对自然要素的重复

评价; 王桂芝通过对橡胶、椰子、芒果、腰果和槟榔五种主要热带作物的土地适宜性等级研究, 为三亚市的经济作物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17]; 此外, 还有对果树[18]和特色经济作物[19]等土宜评价的开展。

在林牧业方面, 郭晋平等对黄土高原沟壑区进行了宜林地立地分类, 并开展了土宜评

价, 进行了多林种、多目标土地利用规划辅助决策研究[20]; 卫三平等在晋西地区进行了刺槐林的立地条件分析,确定了刺槐生长的适宜条件,为该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了依据[21]; 孟林

建立了草地资源的生产适宜性评价系统, 并在新疆昌吉作了验证, 为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指导[22]。

1. 2 城市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成效显著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建设对土地的要求从质和量两方面在不断提升, 同时

城市内部出现了结构、功能不合理的状况。在此驱动下, 首先以城市建设用地质量为主的适宜性评价不断开展, 明庆忠以“圈层”模式, 从地貌的角度对山间盆地型城市建设用地作了适宜性评价[23]; 陈桂花等在分析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特点和意义的基础上,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得出城市建设用地质量等级, 为城市规划发展提供了基础, 这是对城市建设用地土地质

量评价较为系统的探讨[24]。

城市扩建或改建过程中, 也需要开展土宜评价工作, 城乡结合部是公认的土地利用规划

的难点, 刘贵利对该类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做了探讨, 以期寻求一种协调用地矛盾, 提高用

地效益的途径[25], 唐先明等在分析三峡库区综合指标的基础上, 建立了山地县城修建性选址模型, 并对迁建地做了土宜评价、分等, 为三峡库区城市迁建提供了指导[26]。

对城市内部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途径之一。闫整等

通过对山东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 提出了山东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 并被政府采纳; 赵涛等对济南市城区土地利用结构做了预测, 确定土地利用空间分配的优先顺序, 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思路[27]; 申金甲等从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入手, 对城市居住地做了适宜性评价, 为居住地的合理布局和城市土地的优化配置起到很好的作用[28]。

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方面, 如污水处理用地[29]、垃圾处理用地[30]等方面, 土宜评价都起

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这些评价案例又进一步丰富了土宜评价的理论和内涵。

1. 3 旅游用地适宜性评价屡有建树

107

地理科学进展26 卷

作为土宜评价的一个重要领域, 旅游用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摸索、拓新。20 世纪90 年

代初楚义芳系统提出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主要从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区域条件、区位特性等方面来综合考虑旅游资源的优劣, 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武陵源和衡山的比较评价[31], 程伟民等以类似的方法对海南省的旅游资源作了评价分级[32], 然而这些评价的笔墨主要倾注在旅

游资源自身的“质”和“量”上, 并未充分考虑旅游活动对旅游地产生的影响。

崔凤军等在全面分析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和生态—经济环境

诸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33], 这为旅游资源的评价提出了新的、更为全面客观的思路。李铁松等在分析云南省德钦县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了各景区环境容量适

宜大小的评价和排序[34]; 时亚楼等从自然状况、环境质量、环境响应入手评价了旅游名胜区

的旅游环境适宜性, 并针对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35]。

随着生态旅游的提出和兴起, 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倍受关注。钟林生等引入景观生态学

理论, 并根据不同景观因子相对于生态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性, 提出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方法, 以确定旅游地的生态适宜程度[36], 提出了在保持生态健康的前提下, 发展旅游业的思路。

1. 4 土地整理、复垦土地适宜评价迅速崛起

近年来, 针对土地整理、复垦的土宜评价迅速崛起。目前, 我国的土地整理主要目标是增

加耕地,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37], 这方面的土宜评价也主要是围绕农用地展开的。张献忠等根据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特征, 针对土地整理实施前后的土地质量进行了评价, 证明土地整理在提高土地的质和量方面是有效的[38]; 刘长胜对广西柳城县未利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 为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39]; 高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做了探讨, 分析了泰安市岱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开展的难易程度, 为进一步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提供了

参考[40]。

为避免土地整理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对土地整理进行生态评价显得尤为重要[37]。

章程等对广西51 个岩溶县(市)耕地进行了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 并对此进行了分级排序。

以期在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能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41]。

城市土地整理尚处在起步阶段, 该方面的适宜性评价并不多见, 粟辉等以重庆市江北区

为例, 对需要土地整理的城市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 确定其整理的方向、措施以及整理的时序, 为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43]。

在土地复垦土宜评价方面, 苏光全等在实地考查的基础上, 将全国矿区废弃土地资源进

行了分类, 并对每一类概括的作了适宜性评价, 初步为废弃土地资源的复垦提出有效的技术参考[44]; 白中科等经过长期实践研究, 在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规划利用中应用了土宜评价, 该评价不仅涉及了已复垦废弃地, 待复垦废弃地也被列入评价范围, 该研究为矿区土地

复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45]; 另外, 针对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的土宜评价也有开展[46], 这

为废弃土地的重新利用提供了指导。

1. 5 单因素土地适宜评价别具特色

单因素土宜评价在特定情况下针对性强, 能抓住要害, 非常有效。如邱炳文等从土壤的

角度,对武汉市狮子山区蔬菜地、果园地适宜情况做了评价, 该研究的亮点在于: 分别进行了108

2 期史同广等: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1982、1984、1998 年三个时段的土宜评价, 这种动态研究有利于及时纠正不良的土地利用行为, 以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47]; 苏建平等从土壤的角度出发, 对祁连山地区土地进行了适

宜性评价, 并对该区土地资源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13]。

李湘阁等从气候的角度对南京地区茶树生长气候适宜度做了评价, 讨论了气象条件对

茶叶采摘的影响状况[48]; 任健美等对五台山各月旅游开展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 为五台山旅游发展规划和游客选择旅游时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49]。

此外, 戴福初等从地质环境入手, 以兰州市为例, 针对城市中各种建设用地对地质环境

的不同要求进行了评价分级, 为该市合理的开展城市建设提供了参考[50]。

2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不断完善

2.1 评价指标体系有所变化

首先, 评价目的发生了变化。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 土地环境条件影响并决定着农业

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生产过程。评价主要考虑土地第一性生产力, 以及影响土地第一性生产力的各个因子, 评价目的是为农业生产服务, 以提高土地生物产量, 并保护农业生态[25]。

而在非农业用地中, 一般而言土地只是提供了一种场所, 并不强调土地生产能力, 评价

更注重承载力, 多考虑人为活动对土地利用造成的影响。这一点在非农用土宜评价中体现的

尤为明显。如, 郑爱榕等在晋江市进行各种建设用地生态适宜度分析时, 就是基于当地环境

容量, 充分考虑各环境单元之间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而进行评价的, 评价结果为晋江市环境

区划、功能区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51]。目前, 在非农用地评价中, 城市用地评价的目的在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提高城市功能的发挥[25, 27]; 旅游地评价是为了保持景区环境, 为选择最佳

旅游方式提供参考[33~35], 以发展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36]。

其次, 评价选区的因子逐渐多样化。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中, 选取评价因子多注重自然

因素[5, 6], 在经济作物的土宜评价中, 经济因素受到了重视[15, 16]; 随着城市、旅游以及其他土宜评价的开展与深入, 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目的, 所选评价因子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在城市

用地评价方面, 自然因子所占比重大大下降[25, 27], 而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因子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 吕晓剑等在汉阳湖区土地资源评价时考虑了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等因素, 为

合理开发城市湖泊区土地资源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52]。

此外, 行为成为目前土宜评价的参评因素之一, 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评价中, 所选

公众可接受程度[40], 在旅游方面提到的心理承载力[33], 以及在评价时涉及到的舒适度指数、

着衣指数[49]等都体现了行为因子的重要性; 俞义等在建立水网平原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

标体系时, 其中一部分影响因子的选择就是基于人的心理进行的[53]。

在土宜评价中, 经济、社会、环境、行为等因素的引入使得评价所考虑的因素更为全面,

但是由于这些因素可变性较大, 这必然会影响到评价成果的可靠程度和持久性, 然而如何改

善评价方法,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引入

近些年土宜评价引入了生态学理论, 这给评价带来了新的视角。如, 欧阳志气等在进行

109

地理科学进展26 卷

土宜评价时采用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从生态学的角度选取农业生产的影响因子进而进

行适宜性评价[54]; 在县域土地利用中, 郝晋珉等应用景观评价的方法, 在分析景观密度、比

例、频率、优势度的基础上, 引入基质、镶嵌体、廊道等景观因素, 并对各种用地类型从景观合理与否的角度做了全面评价, 并做出了土地利用规划, 该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般土宜评

价仅从单一用地出发进行研究所带来的缺陷[55]。不过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尝试和摸索阶段,

基于这种方法进行的评价中, 区域尺度、发展水平以及景观结构、功能、景观间相互联系等问题都有待继续探讨。

2.3 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人心

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近年来已成为土地领域研究的焦点, 土宜评价较大程度上是一种

现状评价, 缺乏对土地未来适宜性的预测[56], 而可持续利用评价就是要使土宜评价能够“动”起来。但是, 由于动态系统过于复杂, 难于定量研究, 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土地可持

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方面[57], 比如, 傅伯杰等利用传统的评价方法, 从生态、经济、社会三

方面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体系[56]; 另外彭建等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 将海岸带土地

多重利用目标和景观格局相结合进行了土地可持续利用在时空上的综合评价、分级, 以期使

现状土宜评价在时间上得到延续[58], 卢远等以类似的方法做了广西东南丘陵地区土地可持

续利用的景观生态评价[59]。这为可持续土地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然而在同类研究中,

尺度问题, 景观生态因子的选择以及评价的标准问题仍值得探讨。

一方面, 很多研究者在专门从事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试图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定量

分析; 另一方面, 这种可持续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了土宜评价中, 比如前文所述及脆弱区土宜

评价, 以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的城市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旅游地承载力评价等等都是佐证。

3 土地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不断推新

3. 1 土地适宜评价技术方法趋于多样化

土宜评价方法主要体现在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和综合评价方面, 在确定因子权重方

面, 常用的有特尔斐法, 但该方法咨询周期较长, 而且主观随意性大; 线性回归也是常用的确定因子权重的方法[22, 60], 该方法的缺点在于计算时要求较大的样本数量, 而且因变量和自变

量之间线性关系要比较明显; 层次分析法常常被用来确定由多个层次级别构成因子权重[61];

模糊综合评判[62]也常被用来确定因子权重; 岳健等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在农用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中确定参评因子权重的方法———调试法[63], 该方法简单易行, 但是对评价经验要求很高。

在综合评级方面, 张洪业采用了限制评分法[64], 定性、定量相结合做了土宜评价, 主要突

出了评价因子限制性在评价中的作用; 加权求和法能较为综合的考虑了土地适宜性的影响

因子, 因而一直受到重用[4, 65]; 但是加权求和法有时不能突出主要限制因子的作用, 而将二者结合进行土宜评价会使结果更加客观、可靠[16]。

线性回归也可被用作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彭补拙等将土地生产能力作为土地优劣的

标准, 运用线性回归进行了中亚热带北缘青梅土宜评价[14], 盛建东等也用过类似的方法, 只110

2 期史同广等: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是模型上利用了投影寻踪回归技术, 是一种回归方法的改进[60]。

土地对于其利用方式( 尤其是农业) 的优劣程度具有渐变性, 这符合模糊数学的特点, 这

使得模糊数学模型在土宜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陈健飞等通过研究对比, 得出利用模糊数学模型能较好地解决土地适宜性等级归属模糊性问题, 提高了土宜评价的精度[62]。王建国等在进行土壤质量中运用了模糊数学,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评价中存在的粗糙性、主观性以及评价结果信息量少的弊病[66]; 杜红悦等在攀枝花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时使用了该方法[61]; 梁艳平等在进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时也用了该方法[67]。

在进行土宜评价时, 一般都要有确定因子权重的步骤, 这使得主观因素在所难免, 而人

工神经网络, 尤其是BP 神经网络, 近年来不断被应用[46, 68], 针对网络固有的缺点[57], 刘耀林等首先构建了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然后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训练, 取得了良好的结果[69],

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

此外, 张光宇基于可拓学的理论和方法, 建立了物元模型, 对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及优

化配置分析, 提出土地优化配置的新方法[70]; 张学雷等在海南省1∶25 万SOTER 数据库的支持下, 计算了气候危险性, 通过运用ALES(Automated Land Evaluation System)模型对该地区

四种热带作物做了土宜评价[71]。

3.2 GIS 技术应用日益广泛

GIS 的兴起为土宜评价带来了技术上的革新, 它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完美的结合在

一起, 并且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 这使得对土地这种空间复杂系统的分析、评价更具科学性。因此, GIS 技术在土宜评价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并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20 世纪90 年代初黄杏元等最先将GIS 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土地评价[63], 进入90 年代后

期, 大部分土宜评价都或浅或深的应用了GIS 技术。

应用GIS 最广泛的无疑是农用地土宜评价。如, 宋如华等以朔州市平鲁区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进行了土宜评价及土地利用规划, 将结果落实到地块上[73];

程建权总结了GIS 对空间性指标定量化的空间分析方法, 并应用于城镇发展格局优化的研

究中, 为空间决策提出一种很好的思路[74]; 此外, GIS 在旅游地评价[36]、土地整理复垦方面[39] 都有广泛的应用。

针对基于GIS 的土宜评价中存在的因素选择和定级的问题, 黄波利用专家系统中确信

度概念进行了改进, 提高了评价的精度[75]; 胡月明等探讨了基于矢量数据的图层叠加和属性

数据获取的新思路, 并应用于浙江省坡地土地资源质量的评价中, 取得了好的效果[76]; 唐宏

等探讨了基于栅格数据的土地评价单元的确定方法, 并对有关DEM和空间叠置分析等技

术问题做了研究, 以期提高土宜评价的效率[77]; 武强等对于在MapInfo 中如何实现土宜评价

因素图的无缝连接、图层叠加等技术做了很好的探讨,并在河北省邱县的农用地土宜评价[78]

中具体应用; 邱炳文等对GIS 支持下的各种土宜评价方法进行了优缺点对比分析, 强调技术

层面和群众参与是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不可缺少的两个层面[79]。

地形因素常常是土宜评价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处理不当将会影响评价精度, DEM

分析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李红等利用DEM建立了山区日照的地

形遮蔽分析模型, 并对日照时数、辐射、温度、降水等因子作了地形校正, 提高了土宜评价的111

地理科学进展26 卷

精度[80]; 贺瑜等分析了海拔、坡度和坡向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运用DEM分析模型进行了土宜

评价; 张红旗在确定影响柑桔生长的海拔因子时也用到了DEM[16]。

近年来, GIS 与评价模型集成化成为土宜评价的一个新趋势, 陈崇成等通过Arcview3.1

提供的接口函数, 实现了Avenue 和VB 间的数据传输和表现, 集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应用分析模型和土地利用方式改造可视化决策支持于一体, 为土宜评价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提供

了很好的决策工具[82]; 谢树春等基于VB 和Mapx, 在湘中紫色土丘陵综合治理农业生态工程

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9]。另外,在土宜评价中, GIS 与评价模型的集成也很普遍; 比如, 线性回归[16, 60]、模糊数学[83]、人工神经网络[84]等数学模型在GIS 中的集成使得评价更加灵活、客观; 此外, 聂艳等将组件式农用地分等定级信息系统应用于此, 并对湖北省仙桃市中稻和小麦用

地做了土壤质量的分等评价[85]。

遥感和GIS 的结合也是土宜评价的另一个亮点。白淑英等在退耕还林区做土宜评价时,

首先解译遥感影像得到土地利用现状图, 并与土宜评价图进行叠加分析, 得出不合理土地利

用部分, 为退耕还林空间布局提供了依据[7]; 史周等在调整黄岩区柑橘种植结构时也利用了

类似的方法[86], 这不仅提高了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速度和精度, 也使得评价结果能迅速的

得到落实。

4 总结

综上所述, 十几年来, 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 土宜评价的类型更加

多样化, 评价范围不断拓展。在传统的农用地土宜评价继续开展的同时, 生态脆弱区的土宜

评价大量开展, 单项性土宜评价不断前进,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更注重内部优化, 旅游地适

宜性着眼于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发挥, 为土地整理复垦服务的土宜评价方兴未艾,

单因素土宜评价主导性突出, 研究更加详细、深入。评价基础和目的不断变化, 而且更加注重自然、经济、社会、行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使得评价更加客观。景观生态理论的引进为土宜评价开启了新的角度, 可持续利用理念的深入给评价以更高的起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贯穿于大多数土宜评价过程, 数学模型层出不穷, 权重指数和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继续得到使用, 人工神经网络开始尝试应用并取得一定进展, GIS 技术被广泛利

用, 成果引人注目, 并且各种技术、方法相结合在取长补短中共同推动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

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玉梅,董柞继,邓红蒂等. FAO 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评述. 地理科学进展,2005(1):70~78.

[2] 倪绍祥.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 倪绍样,陈传康. 我国土地评价研究近今进展. 地理学报, 1993,48(1):75~63.

[4] 刘彦随. 山地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一一以陕西秦岭山地为. 地理学报, 2001,56(4):426~436.

[5] 郑宇,胡业翠,刘彦随等. 山东省土地适宜性空间分析及其优化配置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005,21(1):60~65.

[6] 邢世和,毛艳铃,周碧青,等. 福建省农用地资源评价及其利用保护对策.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0,29(3):356~362.

[7] 白淑英,张树文,宝音,阿拉坦图雅. 遥感和GIS 在土宜评价研究中的应用—以呼和浩特武川县为例. 水土保持学报, 2003,17(6):18~22.

[8] 倪宏伶,刘甫增,滕建珍等. 喀斯特地区土宜评价研究. 贵州科学, 1996, 14(1):63~67.

112

2 期史同广等: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9] 谢树春, 赵玲. 基于GIS的湘中紫色土丘陵地区土宜评价———以衡南县谭子山镇紫色土综合治理试验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05,25(1): 101~105.

[10] 佟宝全,陈才,宝音等. 北方农林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调整研究—以内蒙古阿荣旗为例. 干旱区资源与环

境, 2006,20(1): 113~118.

[11] 张建明,郁光磊,璩向宁. 宁夏南部黄土高原地区土宜评价研究.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20(2):154~156.

[12] 张友众,周泽福,程金花. 黄土丘陵沟壑区上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山西省中阳县屹针耳流域为例. 水土保持学报, 2003,17(1): 93~97.

[13] 苏建平,许彦卿,张颖等. 祁连山及河西走廊西段土壤和土地适宜性特征. 干旱区研究, 2004, 21(3):240~246.

[14] 彭补拙,李春华,濮励杰. 中亚热带北缘青梅土宜评价方法探讨. 自然资源, 1994, (2): 14~21.

[15] 华熙成. 浙闽山区茶叶生产基地评价的探讨. 地理研究, 1994,13(3):98~103.

[16] 张红旗. GIS 支持下的县级区域柑桔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资源科学, 1998,20(1):62~70.

[17] 王桂芝. 基于GIS 的三亚市热作土宜评价模型的建立. 测绘信息与工程, 1997, (2):23~25.

[18] 邱炳文,池天河,王钦敏. 基于GIS 和多目标评价方法的果树适宜性评价(英文). 农业工程学报, 2005,21(6):96~100.

[19] 唐嘉平,刘钊. 基于GIS 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系统.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2, 18(1):9~12.

[20] 郭晋平, 李文荣, 王惠恭等. 黄土高原土地宜林性评价及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的研究—以隰县试区为例. 资源科学, 1997, (1):35~41.

[21] 卫三平,李树怀,卫正新等. 晋西黄上丘陵沟壑区刺槐林适宜性评价. 水土保持学报, 2002,16(6):103~106.

[22] 孟林. 草地资源生产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 草业学报, 2000,9(4):1~12.

[23] 明庆忠. 论山间盆地城市地貌适宜利用模式.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5,11(2):52~57.

[24] 陈桂华,徐樵利. 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研究. 自然资源, 1997, (5):22~30.

[25] 刘贵利. 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初探. 地理研究, 2000,19(1):80~85.

[26] 唐先明,周万村. 山地城镇迁建选址模型研究—以巫山县为例. 山地学报, 2001,19(2):135~140.

[27] 赵涛,郑新奇,邓祥征. 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分析应———以济南市为例. 地球信息科学,2004,2(6):53~57.

[28] 申金山,关柯,李峰. 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12(2):29~31.

[29] 孙铁珩,杨翠芬,赵学群. 城市污水土地处理适宜性评价系统. 中国环境科学, 1998,18(6):506~509.

[30] 何连生, 朱迎波, 赵勇胜等. 城市垃圾填埋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支持系统设计.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16(4): 40~42.

[31] 楚义芳. 旅游地开发评价研究. 地理学报, 1991,46(4): 396~404.

[32] 程伟民,谢炳庚,李晓青等. 海南省旅游地评价及其开发研究. 自然资源, 1994,9(2): 131~141.

[33] 崔凤军,刘家明.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地理科学进展, 1998,17(1): 86~91.

[34] 李铁松,胡大鹏. 云南省德钦旅游资源评价和景区环境容量分析.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1,17(1):59~63.

[35] 时亚楼, 李升峰. 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适宜性分析—以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为例.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4,17(5): 15~17.

[36] 钟林生,肖笃宁,赵士洞. 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1):71~77.

[37] 王军,余莉,罗明等. 土地整理研究综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22(2):8~11.

[38] 张献忠,底艳,董棉.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土地质量评价—以辽宁省庄河市土地复垦项目为例. 资源科学, 2004, 26 (2):138~144.

[39] 刘长胜,卢伟,金晓斌等. GIS 支持下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广西柳城县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13(4):333~337.

[40] 高燕,叶艳妹.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土壤, 2004,36(4) :365~370.

[41] 章程,曹建华. 广西岩溶石山地区耕地整理的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以县级区域为例. 水土保持研究, 2004,11(3): 120~122.

[42] 谈明洪,吕昌河. 国外城市上地整理及对中国合理用地的启示. 农业工程学报, 2005,21 增刊:154~158.

[43] 粟辉,邱道持,曹蕾等. 城市土地可整理性评价———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9(4):691~694.

[44] 苏光全,何书金,郭焕成. 矿区废弃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地理科学进展, 1998,17(4):39~46.

113

地理科学进展26 卷

[45] 白中科,左寻,郭青霞,等. 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规划案例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1,15(4):118~121.

[46] 杨国栋,贾成前. 高速公路复垦土宜评价的BP 神经网络模型.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 (4):119~124.

[47] 邱炳文,周勇,李学垣.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区域土壤资源适宜性动态评价. 土壤学报, 2002,39(3): 301~307.

[48] 李湘阁,阂庆文,余卫东. 南京地区茶树生长气候适宜性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5, 18(4):572~577.

[49] 任健美,牛俊杰,胡彩虹等. 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 地理研究, 2004,23(6):856~862.

[50] 戴福初,李军,张晓晖. 城市建设用地与地质环境协调性评价的GIS 方法及其应用.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0,25(3):219~224.

[51] 郑爱榕,蔡阿根,陈慈美等. 市域环境区划和用地生态适宜度分析方法———以晋江市市域环境区划为例. 台湾海峡, 2000,(4):434~440.

[52] 吕晓剑,冯长春,郭怀成. 武汉汉阳湖区土地资源评价研究. 地理科学, 2005, 25(6):742~747.

[53] 俞义,王深法,陈苇. 水网平原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可行性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4,30(1):27~33.

[54] 欧阳志云,王如,松符贵.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生态学报, 1996,16(2):113~120.

[55] 郝晋珉,安萍莉. 景观评价在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1996,12(4):90~95.

[56] 傅伯杰,陈利顶,马诚.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自然资源学报, 1997,12(4):113~119.

[57] 倪绍祥. 近10 年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进展. 自然资源学报, 2003,18(6):672~683.

[58] 彭建,王仰麟,刘松等. 海岸带土地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评价. 地理学报, 2003,58(3):363~371.

[59] 卢远,华璀,邓兴礼. 丘陵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景观生态评价. 山地学报, 2004,22(5):533~538.

[60] 盛建东,文启凯,蒋平安等. 投影寻踪回归技术在棉花土宜评价中的应用. 干旱区研究, 1997, 14(2):36~41.

[61] 杜红悦,李京. 土地农业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以攀枝花为例. 资源科学, 2001,23(5):41~45.

[62] 陈健飞,刘卫民. Fuzzy 综合评判在土宜评价中的应用. 资源科学, 1999,21(4):71~74.

[63] 岳健,杨发相,罗格平等. 调试法———一种农用土宜评价中确定参评因子权重的方法. 干旱区地理,2004,27(3):332~337.

[64] 张洪业.利用限制性评分方法确定土地农业适宜性等级—以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州为例.地理研究, 1994,13(2):67~73.

[65] 张红旗,李家永,牛栋. 典型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 地理学报, 2003, 58(5):668~676.

[66] 王建国,杨林章,单艳红. 模糊数学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土壤学报, 2001,38(2):176~183.

[67] 梁艳平,刘兴权,刘越等. 基于GIS 的城市总体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探讨. 工程勘察, 2001, (2):51~55.

[68] 赵霈生,陈百明. 在土地评价中应用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土地科学, 1998,(2):28~34.

[69] 刘耀林,焦利民. 基于计算智能的土宜评价模型.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5,30(4):283~287.

[70] 张光宇.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物元模型.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8, (1):108~112.

[71] 张学雷, 张甘霖, 龚子同. SOTER 支持下ALES 模型对海南省热带作物适宜性评价研究. 地理科学, 2001, 21(4): 345~350.

[72] 黄杏元,倪绍祥,徐寿成等.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区域土地利用决策的研究. 地理学报, 1993, 48(3):114~121.

[73] 宋如华,齐实,孙保平等. 区域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评价和空间布局.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7, 3(3):23~30.

[74] 程建权. GIS 技术支持多指标综合评价. 系统工程, 1997,15(1):50~56.

[75] 黄波. 基于GIS 的土宜评价模型的改进. 遥感技术与应用, 1997,12(1):14~18.

[76] 胡月明, 欧阳村香, 戴军等. 基于GIS 的土地资源评价单元确定与属性数据获取力法初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2):47~53.

[77] 唐宏,盛业华,陈龙乾. 基于GIS 的土宜评价中若干技术问题. 地理科学, 1999,(6):36~38.

[78] 武强,陈萍,董东林等. 基于GIS 的农业土宜评价系统研制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1,30(4):379~383.

[79] 邱炳文,池天河,王钦敏等. GIS 在土宜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5):20~23,44.

[80] 李红,孙丹峰,张凤荣. 基于GIS 和DEM的北京西部山区经济林果适宜性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 2002,18(5):250~255.

[81] 贺瑜,刘刚. DEM与空间叠加分析在土地定量评价中的研究. 计算机工程, 2006,32(1):251~253.

[82] 陈崇成,涂平,黄绚. 土地利用改造规划的多因子空间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2):117~122.

[83] 于婧,周勇,周清波等. 基于GIS 和模糊数学方法的多方案下农用土地多宜性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增刊):

183~187.

114

2 期史同广等: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84] 陈秋计,赵长胜,谢宏全. 基于GIS 和ANN 技术的矿区复垦土宜评价. 金属矿山, 2004,333(3):52~56.

[85] 聂艳,周勇,陈平等. 基于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的农用地分等方法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24(2):107~110.

[86] 史舟,管彦良,王援高等. 遥感与GIS 技术支持下的黄岩区柑橘种植结构调整. 经济地理, 2002,22(6):727~730. Progr ess in Resear ch on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 China

SHI Tongguang1, ZHENG Guoqiang1, WANG Zhiyong2, WANG Linlin2

( 1. Center of RS & GIS,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

2. College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Abstr act: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playing a basic role in land use planning all along, has progressed at a rapid rate since 1990s in china. The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agriculture develops continually. The agriculture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s aimed to protect the land in ecologically

fragile regions have been put in practice widely, and the evaluations for individual

crops have developed steadily. In addition, the evaluations for non- agriculture purposes such as urban land use, tourism land us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other land uses have been popularly

and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As the expansion of the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ields, some new evaluation purposes emerge gradually; and the attention of evaluation factors has been paid to not only natural ones

but also social, economic and behavior ones, which have developed 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 perfection. The new evaluation viewpoint was advanced thank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and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have been accepted and penetrated

into most evaluations.

While some conventional methods such as the Weighted Sum Model, the linear Regression

and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have been applied still to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s, several advanced approaches such as the Fuzzy mathematics Model,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 and the Genetic Algorithms have been attempted 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model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has been popularly applied to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valuation models into GIS has made the process of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ore flexible.

Key words: land;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progress; China 115__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意义及内容 1.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健康的土地生态功能是维系寂静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人民的生存安全。现如今,土地资源,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区域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导致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安全成为一大严峻的挑战。 三峡水利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影响都极为重要,其建设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世界上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库区蓄水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其现今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敏感,并且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腐强度低,易风化,雨水易软化、泥化,不仅水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问题。同时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土地利用方式将直接威胁水库安全运营的生态脆弱带,所以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系统详细的评价并提出各生态问题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2.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所谓土地生态安全,其确切的含义还没有科学的界定。一般认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不受或少受来自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于威胁的状态。生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自身结构没有遭到破坏:其次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不受损害。生态系统所能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生态安全的一个显性特征。当一个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出现异常时,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对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而言,它研究区域乃至周边地区人们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的目,是由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方面组成的安全复合体系。如果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对上述自然系统安全的影响,显然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动力和出发点,而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基石和核心。因此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要分别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个方面考虑,选取各自不同的评价影响因素,共同构成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09年和2010年三峡库区土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现状、人口、GDP等数据分别进行计算得出两个时期评价结果,分析结果为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等定级;对比三峡库区09年和10年的生态安全转变趋势,并对三峡库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意见及建议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第26 卷第2 期 2007 年3 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6, No.2 Mar., 2007 收稿日期: 2006- 09; 修订日期: 2007- 01. 基金项目: 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3S 技术支持的山东茶树适生环境评价与区划研究”资助( 2004GG2209065) 作者简介: 史同广( 1963- ) , 男, 山东莱西人,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GIS 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 王智勇( 1979- ) , 男, 硕士, 专业: 自然地理学。E- mail: wzyerb@163. com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史同广1, 郑国强1, 王智勇2, 王林林2 ( 1. 山东建筑大学遥感与GIS 研究中心, 济南250101; 2.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环境学院, 济南250014) 摘要: 长期以来, 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十几年, 农业土地 适宜性评价持续深入开展, 城市用地、旅游用地、土地整理复垦以及其他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日渐增多; 基于此,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景观生态学被引入土地适 宜性评价, 可持续利用观深入人心;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方法上也有新的发展, GIS 在土地适宜性 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使得土地适宜性评价更为灵活、科学。 关键词: 土地; 土宜性评价; 进展; 中国 FAO 在1993 年出版的《土地利用规划指南》中指出,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下称土宜评价) 可称之为“技术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阶段[1], 是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工作, 因此备受重视。 在我国, 尤其是现阶段,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生态健康频受威胁, 在此背景下, 土宜评价迅速 发展, 在指导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应用领域逐步拓展, 体系不断丰 富, 应用技术及研究成果引人注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土宜评价的发展和最新进展 情况作了概括的阐述。 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1. 1 农用地土地适宜评价案例持续增多 首先, 研究区域从大范围到中、小尺度范围延续的特点仍在继续[2, 3]。近几年较大区域土 宜评价包括: 刘彦随在陕西秦岭对山地土地类型———质量———功能的适宜匹配和调整的研究[4], 郑宇等对山东省土地适宜性做了空间分析及其优化配置研究[5], 邢世和等针对福建省 农用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6]。对比初期和目前大尺度土宜评价, 可以看出, 初期的评 价主要是“摸清家底”以备开发利用, 而目前的评价更重视保护土地资源, 走可持续利用之路。另一方面, 县市级尺度以下的土宜评价大量开展[7, 8], 乃至出现了微小尺度的土宜评价,如 谢树春等在进行湘中紫色土丘陵地区土宜评价时, 将村级单位作为试点研究[9]。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近年来环境生态脆弱区土宜评价明显增加。随着人口的增多, 社会经 济的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严重并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 一些研究者在内蒙古地区[7, 10]、喀斯特地区[8]、黄土高原地区[11]、黄土丘陵沟壑区[12], 祁连2 期史同广等: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山地区[13]、紫色土丘陵区[9]等生态脆弱地区开展了土宜评价。这些评价旨在为生态脆弱区人 地矛盾的解决提供指导, 以满足土地合理利用, 防止土地退化, 保护生态健康的需要。 单一用途土宜评价一直倍受重视。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 评价基本都围绕经济作物

土地适宜性分析

1、项目名称 土地适宜性分析 2、项目目的和要求 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应用模型的建模方法;要求学生借助GIS 软件,独立完成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 3、项目基本情况 时间:2015年7月10日至7月12日 地点:寝室 组织情况:个人完成 个人的工作概况:应用前期空间分析成果,结合其他相关数据,完成实验区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注意领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4、项目原理 适宜性分析是指土地针对某种特定开发活动的分析,建立适宜性分析模型,首先确定具体的开发活动,其次选择其影响因子,然后评判某一地域的各个因子对这种开发活动的适应程度,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依据。 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分为最适宜、次适宜、临界适宜、不适宜。按四级分类法表示,即最适宜性、次适宜性、临界适宜性、不适宜性四级。 1)单因子权重的确定 通过选择最显著、最稳定的评价因子,对研究区农业用地的土地适宜性的相应的各评价因子进行了单因子权重的划分,如下表所示。 表1 农业用地土地适宜性各因素评价准则

2)综合因子权重的确定 通过研究区的坡度、土壤、距水系的距离三个单因子的相应的权重确定后,为了得到研究区农业用地的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分类图,需要得到三种用地的各因子进行整体综合的权重划分,对应相应的适宜级别与对应不同的分类等级,,如下表所示。 表2 农业用地综合因子评价准则 5、项目过程 整个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分为两大部分: 一、分别建立土地坡度,土壤质地,距水源距离三大影响因子的权重栅格图。 1) 由高程点建立不规则三角网,然后TIN 转栅格,根据栅格图得到坡度图,对其进行重分类,按照不同范围的坡度进行单因子权重赋值,坡度越平缓,植被生长越良好,权重越高,最后再根据行政区划范围,对坡度栅格分类图进行裁剪。 TIN 图层TIN 栅格图 坡度栅格图 重分类栅格图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1 数量潜力测算 按照前述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的测算方法,统计并分析全区历年已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计算得到项耕系数、可整理建设规模、待整理建设规模和农用地整理出地率,再进行测算,得到全区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农用地整理的出地率一般为3.00%-5.00%,而统计出的已实施项目的出地率偏高,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的合理性和提高农用地整理的可行性,确定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出地率为3.00%,丘陵山区出地率为5.00%。 测算公式如下: i i i i P M N δ=-*() (公式1) 其中:i M =i S /i β; (公式2) i i i S W *α=; (公式3) i i i L /N β=; (公式 4) 式中:i P ---i 镇的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 i M ---i 镇可整理建设规模; i N ---i 镇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 i S ---i 镇可整理耕地面积; i W ---i 镇基期年耕地面积; i L ---i 镇已实施项目区内的耕地面积; i α---i 镇耕地连片系数; i β---i 镇项耕系数; i δ---i 镇出地率; 2 质量潜力测算

质量潜力以产能提高潜力来表达,主要方法是根据各测算单位的产能提高状况确定。以镇(街道)区域为基本测算单位,以全区内待整理耕地的综合产能代表农用地整理质量潜力。假定全区整理前耕地为该县因素指标区二级区的农用地平均等别,整理后耕地达到该乡镇所在的二级区的农用地分等最高等别,原有耕地部分质量提高潜力为全区内待整理耕地质量由平均等别升到最高等别所增加的产量;新增耕地部分的质量潜力为全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乘以农用地平均等所对应的标准量单产。 质量潜力测算公式如下: ()()15i i i i Q M N P K γ=-*+** (公式5) 式中:i Q 是i 县通过耕地整理产生的质量潜力,单位为公斤; i M ---i 县可整理建设规模,单位为公顷; i N ---i 县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单位为公顷; γ---i 县耕地提高的等别指数,为该县所在因素指标区的 二级区的农用地等指数最大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i P ---i 县新增耕地面积,单位为公顷; K---i 县农用地最低分等指数;

土地适宜性评价 操作步骤 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 按照张媛媛老师的要求,土地适宜性评价至少包括坡度和洪水淹没分析两个生态限制要素。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再分析一下道路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引导作用。 一、设置分析环境 在cad里把规划范围写成一个块“规划范围.dwg”。导入gis中,双击,选择“polygon”。右键,数据——导出数据,生成“规划范围”shp。 地理处理——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shp。 Arctoolbox右键,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 二、由等高线生成DEM(数字高程模型) 1.将cad文件导入gis中。双击cad文件名,有5个文件,选择polyline。

点确定。 2.选择高程大于0的polyline,即为等高线,生成shp. 打开属性表。点按属性选择,elevation>0. 点图层名,右键,数据——导出数据,图层名“denggaoxian”。生成的新文件加载到视图中。

3.生成TIN。3D Analyst 工具——TIN管理——创建TIN。注意:height field选“elevation” TIN生成了! 4.转栅格。3D Analyst 工具——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注意:设置栅格大小(cellsize)(栅格大精度小,栅格小精度大)。

三、坡度因素评价 1.生成坡度。3D Analyst 工具——栅格表面——坡度。 输入栅格选dem。

输出栅格slope。 2.对生成的坡度进行适宜性评分。 点slope右键,打开属性表。点“符号系统”,选“已分类”,类别改为“3”。点“分类”。“中断值”:第一个填“10”,第二个填“25”,第三个不改。点确定。再点确定。

土地生态评价方法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1概述 1.1生态安全的概念 1)生态安全的背景 “生态安全”这一概念是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及结构变化对有限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安全保障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水土六十、土地沙化、环境污染、酸雨加剧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向全球胡宇:在我们人类决定师姐各地德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环境后果。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人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人类还迫切感受到生态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星与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一个里程碑,以这次大会标志,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中国际政治的一部分。2002年9月,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进一步商讨生态安全大计。当前,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2)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安全的概念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肖笃宁将生态安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符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狭义: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整体水平的反映。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内容和新目标,通常认为,功能正常的生态系统可称为健康系统,它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为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处于受威胁之中。 生态安全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受损害,其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安全的定义有着许多不同的认识,这些生态安全的定义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仅考虑了生态风险,而忽略了脆弱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仅把生态安全看成一种状态,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安全的动态性。针对这一局限,人们认为, 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应是指人与自然这一整体免受不利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并使得系统的的脆弱性不断得到改善。一方面,生态安全是指在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人与自然不收损伤、侵害或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够持续,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另一方面,生态安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通过脆弱性的不断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处于健康和有活力的客观保障条件。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编制方案 中研智业集团 东西部规划设计院

目录 一、背景意义 (1) 二、发展历程 (2) 三、概念内涵 (3) 四、总体要求 (5) 五、评价内容 (8) 六、技术路线 (10) 七、评价报告 (13) 八、项目实施 (15)

一、背景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关乎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土空间辽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势、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存在着明显差异。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高强度的开发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已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国土空间适宜性开发评价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意见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明确了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的理念,提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2016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明确要求开展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划定“三区三线”奠定基础。 2017年3月24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明确要求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作为生态空间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管理科学方法论》 课程论文 题目: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学院: 姓名: 学号: 分数: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对现有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梳理总结,并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国内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尺度、评价指标 体系的构建、理想值的确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研究结果和结 论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进展;展望 : , , : ,

, . : ; ;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1]。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财富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耕地资源短缺问题亟待解决。为了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以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合理地开发土地资源,避免造成浪费。因此,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势在必行,本文根据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以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借鉴意义。 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 1.1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为了满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 大化,节约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从而最终使土地能够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性、利用前景及限制因素,将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分类,按照统筹兼顾、地尽其利的原则,强调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统一。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宏观指土地利用类型在各产业部门的配置,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报告 在本实验中,我选择的作物是甘蔗。 一、经过调查,以下是甘蔗生长条件、习性的基本介绍: 1、生长习性: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年积温需5500℃~8500℃,无霜期330d以上,年均空气湿度60%,年降水量要求800~1200mm,日照时数在1195小时以上。 2、种植条件以及产区:甘蔗的分布主要在北纬33°至南纬30°之间,其中以南北纬25°之间,面积比较集中。如以温度线为世界蔗区的分布是年平均气温17~18℃的等温线以上。甘蔗的垂直分布在赤道附近可达1500米。在中国云南的滇西南蔗区,海拔已达1500米~1600米。中国地处北半球,甘蔗分布南从海南岛,北至北纬33°的陕西汉中地区,地跨纬度15°;东至台湾东部,西至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跨越经度达30°,其分布范围广,为其它国家所少见。中国的主产蔗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台湾、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湖北、海南等南方12个省、自治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蔗糖产区迅速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至1999年广西、云南两省的蔗糖产量已占全国的70.6%(不包括台湾省)。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大陆的中原地区也有分散性大棚种植(如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3、种植地区: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4、分蘖生长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甘蔗幼苗一般在长出5~6片真叶时,基部节位上的腋芽才能发育成分蘖。分蘖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品种:小茎种的分蘖能力较强,分蘖较多,中茎种次之,大茎种的分蘖能力最弱。 温度:分蘖要求的最低温度为20℃,30℃是分蘖的最适温度,超过30℃,分蘖受抑制。 水分:试验结果表明:有灌溉条件的蔗田比无灌溉条件的蔗田,每株分蘖增加1.04个。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即土壤手捏成团,落地散开时,最适合分蘖的发生。 光照:光照强烈,分蘖多,分蘖的成茎率高。光照影响甘蔗分蘖的主要原因在于:光照可改变植株体内的激素平衡,特别是影响植株体内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前者对分蘖有抑制作用,后者对分蘖有促进作用,因而制约着分蘖的发生。在强光条件下,由茎顶端的生长点产生,并通过韧皮部向下传导的生长素受光氧化而被破坏,生成不具吲哚乙醛,或有吲哚环活性的非生长活性的物质,生长素浓度下降,基部蔗芽受抑制的作用减弱,

试论土地生态学

收稿日期:2000201212 作者简介:杨子生(19642),男,云南大理人,云南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理学博士,从事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方面的 研究。 文章编号:100128158(2000)022******* 试论土地生态学 杨子生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系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室,云南昆明 650091) 摘要:土地生态学在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属于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与生态学学科体系中的许多学科亦有密切联系。鉴于当前土地生态学研究的薄弱性、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全球土地生态退化问题的严重性及其恢复重建的紧迫性,加快土地生态学的发展和建设不仅必要且很重要。在论述土地生态学的概念、任务和目的基础上,将土地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归结为5个方面:土地生态类型、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设计、土地生态整治、土地生态管理,此五者相互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因而是“五位一体”。关键词:土地生态学;土地科学;生态学;土地生态系统;土地生态退化中图分类号:N 05;F 301:Q 1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土地学界开展了对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和建设的讨论,许多学者都不同程度地论及了“土地生态学”,其中朱德举主编的《土地科学导 论》[1]一书中还对土地生态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 史、研究对象和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特点、作用和意义、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有的中等农业学校还组织编写了《土地生态学》教材(内部使用),虽然还不很成熟,但也奠定了我国发展和建设土地生态学的必要基础。在现代生态学科学体系中,与上述土地生态学相关的学科先后出现过“地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资源生态学”等,其中景观生态学目前得到了较快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了森林景观、自然保护、农业景观、风景旅游、城市园林、建筑景观等几乎所有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范畴,有关土地利用问题亦被列为其重要研究内容。但毕竟景观生态学并不是专门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改造、保护与管理提供生态学依据的学科,因而不能取代土地生态学而成为土地科学中的分支学科。因此,笔者认为,切实加强土地生态学的建设和发展,使土地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点——土地生态学真正独立地成为专门对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提供生态学依 据的分支学科,既是土地管理事业的迫切需要,也是检验生态学在土地科学领域能否具有生命力的标志。本文仅就土地生态学在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加快发展建设的必要性、土地生态学与生态学科学体系中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土地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体系谈谈肤浅的看法。 2 土地生态学在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加快发展和建设的必要性 一门科学的学科体系(或学科结构体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2个方面表现出来:在横向上,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表现为科学的门类;在纵向上,根据认识过程的先后表现为科学的层次。土地科学是以土地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土地利用为主体(或核心)的科学,它将土地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因而门类表现不很明显;然而,土地利用及其有关问题作为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层次是明显的,因此,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实际上表现为层次结构体系。钱学森先生按照人的认识过程将自然科学分为3个层次,即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技术;于光远先生把社会科学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2个层次,并将研究不依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定义为基础科 第14卷 第2期2000年3月 中 国 土 地 科 学CH I NA LAND SC IEN CE V o l .14,N o.2 M ar .2000

土地资源评价综述_王玉印

土地资源评价综述 王玉印1,张黎明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福州,350002)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地评价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然后根据土地评价的种类不同,分别对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做了综述。并对土地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评价;进展 土地资源是由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貌、地质、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1]。土地评价是在特定的目的下通过土地质量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确定土地等级,揭示土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的过程[2]。土地评价要求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的特征来诊断土地质量,综合评价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和其他生产能力,即土地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质量。其目的是为规划、利用土地提供建议和决策依据[3,4],也是科学评估土地经营效果的手段,同时也是土地质量监控和土地退化评估的关键技术途径,更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 1土地评价国内外发展概况 1.1 国外发展概况 国外最早的土地评价要算是俄罗斯著名土壤地理学家 B.B.道库恰耶夫在俄罗斯黑钙土地区和尼日格勒自治州考察时,对该地区土地进行自然和历史的鉴定。并于1886年出版了他的14卷著作——《尼日格勒州土地鉴定材料》[5]。为当地政府确定土地收入和向农民征收土地税提供了依据。美国1933年提出了斯托利指数分级(storie index rating,STR)和康奈尔系统(Corlnel system),法国财政部1934年提出《农地评价条例》,20世纪30年代德国提出了土地分等指数,并于1934年就颁布了《土地评价法》,是为土地评价立法最早的国家[5,6]。这些早期的土地评价的目的主要用于赋税。 1王玉印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ARCGIS土地适宜性分析报告分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生综合训练报告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综合训练项目三:土地适宜性分析 教学单位测绘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班级测绘14-5 学生姓名康仲林 学号 1410070308 成绩

目录 1、项目名称 (1) 2、项目目的和要求 (1) 3、项目基本情况 (1) 4、项目原理 (1) 5、项目过程 (2) 6、项目总结 (5)

1、项目名称 土地适宜性分析 2、项目目的和要求 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应用模型的建模方法;要求学生借助GIS软件,独立完成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 3、项目基本情况 完成时间:2016年6月17日星期五 个人工作情况:在实践期间对所给数据进行了土地适宜性分析操作,认真了解了ARCMAP 软件的应用,熟悉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全过程。 方法和过程:应用前期空间分析成果,结合其他相关数据,完成实验区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领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4、项目原理 土地适宜性分析过程是先把矢量转成栅格,用空间分析模块,再将栅格用计算机计算。添加已有的用于土地分析、评价的数据,如坡度、水系、土壤等;将各个数据空间化,转为栅格模式,以此作为适宜性评价单元,可以满足农业用地在微观层面上布局的精度要求;建立指标体系,计算权重;应用SpatialAnalyst进行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模块 (Spatial Analyst)为用户提供各种工具,执行空间分析操作,解决空间问题,主要有:邻域分析、重分类、地图代数等;进行适宜度计算,主要采用 SpatialAnalystraster calculator工具;最后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为基础,提出建议,上交评定结果 5、项目过程(1)建立TIN网加载高程点gcd.shp数据 通过ArcToolbox工具:3D Analyst工具->数据管理->TIN->创建TIN,如下图所示。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研究概况毕业论文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研究概况毕业论文 目录 前言 (2) 第1章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估方法概况 (3) 1.1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3) 1.1.1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3) 1.1.2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4) 1.3基于土壤重金属形态学的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方法 (5) 1.3.1 基于形态学研究的RAC风险评价法 (5) 1.3.2 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RSP)和次生相富集系数 法(PEF) (6) 第2章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安全评价 (7) 2.1 土壤重金属污染安全评价的研究概述 (7) 2.1.1 单因子质量指数法 (7) 2.1.2 模糊数学法 (8) 第3章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9) 3.1生物有效性的概念 (9) 3.2 化学浸提法(化学萃取法) (10) 3.2.1 一次浸提法(又独浸提法) (10) 3.2.2 连续浸提法 (12) 3.3 植物培养法 (13) 3.3.1 幼苗密集培养法(又名黑麦幼苗法) (14) 3.3.2 盆钵试验和田间试验 (14) 结论 (16)

谢辞 (17) 参考文献 (18) 外文资料翻译 (21) 前言 土壤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重金属污染是破坏土壤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土壤中的有毒重金属能通过食物链直接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污染是当今土壤污染中影响面最广、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重金属污染毒理机制和生物效应的复杂性及其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对重金属污染的研究一直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土壤是相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资源开发和工业生产把大量有毒有害的重金属释放到土壤中,重金属被作物吸收富集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或动物,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土壤重金属污染是资源开发和其他工业生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生态敏感因子。 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壤重金属的风险评估,其中有健康风险评价、生态风险评价、基于重金属形态学的风险评价等,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安全评价做了简单介绍。本文重点讨论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概念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在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环境质量时,一般采用重金属的总量指标和环境质量生物学指标,总量指标难以反映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而生物学指标对气候、人为活动等外界条件的反应较为敏感。 重金属污染是环境中一种较为严重的污染类型,因为土壤及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不能为微生物所分解,却可以为生物富集。自从5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骨痛病和水误病以后,重金属环境污染问题受到人们极大关注删。因此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客观评价显现出重要的地位,

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 (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

国内外土地评价与调查现状综述

国内外土地评价与调查现状综述 (亚力坤,土资101,1003070130)由倪绍祥编著的《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一书,92年秋季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方面的一部系统面全面的论著,它集中反映了国内外,特别是我国近十多年来在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研究方面的最新成就与前沿水平。该书的显著特点是: 第一、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全书共九章,三十五节,包括绪论、土地类型、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土地评价概述、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数量方法在上地评价中的应用,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囊括了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的基本内容。在结构上,从生地类型、土地分级、分类和上地类型调查制图等入手,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开展土地评价研究,分别对土地潜力、土地适宜性和土地经济等评价做了探讨。最后讨论了数量方法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和上地资源信息系统及其应用,也符合上地类蟹与土地评价研究的顺序,反映了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的实质。第二、理论性强。该书是一部以论述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的著作,它不同于其它区域性的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论述,后者多偏重于描述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土地类型划分、.土地类型特征与土地评价。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3版)是从(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共13章,主要内容:一是土地类型研究,主要论述土地分级和土地分类的理论与方法,土地类型的结构与演替,土地类型调查,土地类型制图;二是土地评价研究,主要论述土

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农用地和城镇土地的分等、定级与估价及数值法土地评价的原理与方法;三是论述了土地信息系统在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中的应用。《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3版)在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全书内容作了增补,重点充实了土地类型结构研究,土地类型调查实例,农用地和城镇土地的分等、定级与估价,土地经济评价,数值法土地评价以及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实例等方面的内容。《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3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等学科的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教材和研究生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参考。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 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虽已 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雏形,但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和满足城市 功能的城市规划,出现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理论、勒·柯布西埃的“集中城市”理论、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 疏散思想”等理论。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调查而展开。索 尔等192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较早地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同期,英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波纳开展了英国农业资源的估算,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在

土地适宜性评价

报告里摘出来的作为范本,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提出一些意见 7.2 耕地质量评价 项目区位于**省**市**县**乡,属于“**大型水田灌区”的++区范围。建设规模为1655.34公顷,现状耕地面积1218.66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为1096.7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0%,均为水田,种植作物为水稻。 因水田面积逐步发展,稻田养殖面积逐年扩大,进十多年大气候的干旱,致使灌溉水源紧张,甚至因水而减产绝收;田间灌、排工程的多年运行,工程寿命已超限,年久失修,工程效益降低,调水、排水均“卡脖子”;农业生产形成的改变,管理维修不及时;后期发展的水田田间工程随意布设,形成不了盐渍土灌水压盐的条田格局,产量低等因素。项目区的基本农田已趋于逐步向低产田退化的现象,耕地质量逐步降低。 1、土地用途的确定 根据本次规划的初步目标,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方向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遵循项目区的种植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原则,项目区建成后主要仍以稻养蟹、稻养泥鳅的立体农业模式。因此,本次适宜性评价按照水稻对项目区进行耕地质量评价。 2、评价单元的确定 项目区水田的灌溉水源均为河道径流及上游水库的调水,系地表水资源,主要依靠+++灌站、+++灌站、++灌溉站抽水进行灌溉。经灌溉水源工程的机泵设备更新、改造,灌溉水源保证程度提高;灌溉斗渠与排水斗沟形成条田格局及田间灌、排工程的配套维修,渍涝灾害得以抑制。排水标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旱涝灾害对土地适宜性影

响减小;交通设施的配套状况等因素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减弱。因此,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类型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对项目区内土壤实地采样分析,按照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原则,我们将项目区按照土壤取样点的地理位臵选定为6个适宜性评价样点。 3、参评因子及其影响权重的确定 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和整理后的土地用途,参考《土地复垦技术标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范》、《农用地定级规程》(TD/T1005~2003)、《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等资料,确定选择耕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盐渍化程度、障碍层次、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土壤酸碱度(pH)、灌溉水源、剖面构型等作为本次适宜性评价的因子。其评价标准和权重见下表72: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上机内容简介 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研究区域面积为1555公顷,其中镇建成区42.6公顷,镇周边有2处独立工矿和5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选取交通便捷性、环境适宜性、城市氛围和地形适宜性4类评价因子,其中环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2-1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表2-1 评价因 子 子因子权重 交通便 捷性 —0.28 环境适宜性滨水环境0.09 远离工业 污染 0.06 森林环境0.07 城市氛 围 —0.18 地形适地形高程0.155

宜性地形坡度0.155 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1-5级,其中3级是勉强可用于居住用地建设,但需要进行特殊处理,5级代表最适宜建设,1级代表完全不适宜建设。 具体步骤: ?首先,对各个单因素作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然后,进行栅格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住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图。 二、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2.1、交通便捷性评价 交通便捷性评价将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如表2-2所示。 交通便捷性的评价标准表2-2 评价 因子 分类分级 交通便捷性距离省道0-500米,距离县 道0-250米 5 距离省道500-1000米,或距 4

离县道250-500米 距离省道1000-1500米,或 3 距离县道500-1000米 2 距离省道1500-3000米,或 距离县道1000-2000米 距离省道3000米以上,或距 1 离县道2000米以上 1、计算省道和县道的缓冲区 步骤1:启动ArcMap,打开“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评价基础数据.mxd”。该地图文档包含【道路】图层,道路有两种类型:省道和县道。 步骤2:选择所有省道要素。 ?右键单击【道路】图层,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打开属性表】,显示【表】对话框。 ?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项】工具,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按属性选 择…】,显示【按属性选择】对话框。 ?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然后点击【获取唯一值】按钮,【类型】字段的值 将显示在中部列表框中。 ?点击下部输入框,然后双击【类型】字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